欢迎您,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English Version
登录
注册
首页
期刊在线
关于本刊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2
年
第
8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基于“肺主行水”理论探究小青龙汤调节肺水转运蛋白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迪,张冬梅,陆瑞敏,吉静,许宗颖,王旭,陈萌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736
摘要: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对于肺水转运蛋白的调节作用,初步阐释“肺主行水”的生物学内涵,并从该角度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经方的组方规律,将小青龙汤(11.22 g·kg
-1
)拆分为桂枝甘草(2.70 g·kg
-1
)、芍药甘草(2.70 g·kg
-1
)、姜辛味(3.90 g·kg
-1
)、半夏麻黄(3.27 g·kg
-1
) 4个方元。通过“形寒+饮冷+冷水浴”法建立寒饮蕴肺证大鼠病理模型,给予小青龙汤及其方元进行干预。肺功能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用力肺活量(FVC)、功能残气量(FRC)、平均呼气中期流量(MMEF)、吸气时间(tI)和呼气时间(tE)等参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1、AQP5、上皮细胞钠通道α亚单位(α-ENaC)和钠钾泵(Na
+
-K
+
-ATPase)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mRNA分子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cAMP、PKA、CREB和磷酸化(p)-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VC、FRC和MMEF功能显著下降(P<0.01),tI与tE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肺组织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cAMP、PKA、CREB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中AQP5及α-ENaC表达明显减少;大鼠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周围组织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上皮黏连。与模型组比较,小青龙汤及其方元组可以明显增强模型大鼠FVC、FRC与MMEF功能(P<0.05,P<0.01),部分方元组可缩短tI与tE时间(P<0.05,P<0.01);小青龙汤组、桂枝甘草组及半夏麻黄组肺组织TNF-α的含量显著下调(P<0.01);小青龙汤组cAMP、PKA和CREB的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桂枝甘草组、姜辛味组及半夏麻黄组显著上调cAMP和PKA的mRNA表达(P<0.01);小青龙汤组、桂枝甘草组、姜辛味组及半夏麻黄组显著上调cAMP、PKA和CREB的蛋白表达(P<0.01),芍药甘草组明显上调CREB蛋白的表达(P<0.05);小青龙汤可以上调AQP5和α-ENaC的阳性表达,桂枝甘草组可以上调α-ENaC的阳性表达;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各组可以减少模型大鼠肺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支气管黏膜黏连程度减轻。结论小青龙汤及其方元可以通过提高肺水转运相关蛋白AQP1、AQP5和α-ENaC的表达,减轻寒饮蕴肺证大鼠病理模型中肺水肿,抑制肺部炎症状态,改善大鼠肺功能,从而恢复肺脏的生理功能,cAMP/PKA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该过程,Na
+
-K
+
-ATPase在肺水转运调节中可能发挥了辅助作用,从肺水转运相关蛋白角度初步阐释“肺主行水”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小青龙汤;肺主行水;水通道蛋白;上皮钠通道;钠泵
149
|
7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31839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李悦,王慧,姚欣雨,杨婷婷,杜敏,涂小华,杨光勇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36
摘要: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大鼠行为学,海马突触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突触素Ⅰ(SynⅠ)的影响,探讨酸枣仁汤改善PCPA失眠大鼠行为学的机制。方法取72只SD大鼠,每组12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生理盐水),PCPA(0.35 g·kg
-1
·d
-1
)组,艾司唑仑(2.7×10
-4
g·kg
-1
·d
-1
)组,酸枣仁汤低、中、高剂量(3.25、7.5、15 g·kg
-1
·d
-1
)组。腹腔注射PCPA建立失眠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与酸枣仁汤和艾司唑仑共7 d,采用Moriss水迷宫和Y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旷场检测焦虑样行为。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IHC)检测海马GAP-43、PSD-95、SynⅠ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PCPA组大鼠Moris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显著延长,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显著下降,Y迷宫交替正确率显著下降,旷场运动距离、平均速度和中心区停留时间显著提高(P<0.01),海马病理损伤明显,海马GAP-43、PSD-95、SynⅠ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PCPA组比较,酸枣仁汤低、中、高剂量组及艾司唑仑组大鼠Moris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降低,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提高,Y迷宫交替正确率提高,旷场运动距离、平均速度和中心区停留时间明显降低(P<0.05,P<0.01),海马病理损伤有所改善,海马GAP-43、PSD-95、SynⅠ mRNA和蛋白表达提高(P<0.05,P<0.01)。结论酸枣仁汤可能通过上调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GAP-43、PSD-95、SynⅠ mRNA和蛋白表达改善PCPA失眠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焦虑水平。
关键词:睡眠;酸枣仁汤;5-羟色胺;突触可塑性
88
|
5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31841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刘蔚,曹俊岭,荆志伟,崔拓拓,尹梦霞,刘鑫,欧阳竞锋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38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CLMT)对帕金森病伴发抑郁(PDD)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采用长期低剂量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建立PD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PD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多巴丝肼0.032 g·kg
-1
+盐酸氟西汀0.002 g·kg
-1
)、CLMT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
-1
),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周。旷场实验、爬杆实验评估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CL)测定脑脊液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IHC)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法(IF)检测黑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纹状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AMPK、磷酸化AMPK(p-AMPK)、mTOR、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总距离及中央区域活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P<0.01),爬杆时间明显缩短(P<0.01),评分升高(P<0.01),脑脊液中DA、5-HT含量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CLMT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水平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及中央区域活动时间均增加(P<0.05,P<0.01),爬杆时间延长(P<0.05),评分下降(P<0.05,P<0.01),DA及5-HT含量增加(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胞体缩小且排列疏松,α-synuclein荧光表达显著增强(P<0.01),TH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CLMT高剂量组和西药组黑质DA能神经元数量增加,胞体增大,α-synuclein荧光表达明显减弱(P<0.05,P<0.01),TH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纹状体LC3Ⅱ/Ⅰ、p-AMPK/AMPK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p-mTOR/mTOR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CLMT高剂量组和西药组LC3Ⅱ/Ⅰ、p-AMPK/AMPK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P<0.01)、p-mTOR/mTOR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CLMT可抑制鱼藤酮神经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提高DA水平,从而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促进异常聚集的α-synuclein降解有关。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帕金森病伴发抑郁;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信号通路;自噬;神经保护作用
84
|
5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31844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消瘰丸基于PI3K/Akt/mTORC1通路对实验性甲状腺肿大鼠的干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梁伟,孙禹,陈丽新,程伟,李文兰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603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消瘰丸对实验性甲状腺肿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通路的影响,探究其对实验性甲状腺肿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购买60只5月龄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其中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灌服丙基硫氧嘧啶(PTU)溶液构建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左甲状腺素钠片组、消瘰丸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左甲状腺素钠片组采用15 μg·kg
-1
的左甲状腺素钠片灌胃,消瘰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0 g·kg
-1
、中剂量20 g·kg
-1
、高剂量30 g·kg
-1
消瘰丸灌胃,正常组、模型组采用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干预4周后采用5%苯巴比妥做常规腹腔注射麻醉后处死,显微镜观察大鼠病理组织学、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生长因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神经递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5-羟色胺(5-HT)、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PI3K、Akt、mTORC1蛋白表达量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E)、三碘甲腺原氨酸(T
3
)、四碘甲腺原氨酸(T
4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
)、游离甲状腺激素(FT
4
)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左甲状腺素钠片组、消瘰丸低、中、高剂量组bFGF、VEGF、IGF-1、5-HT、TSH水平,PI3K、Akt、mTORC1蛋白表达量降低,NE、T
3
、T
4
、FT
3
、FT
4
水平升高(P<0.05);左甲状腺素钠片组比较,消瘰丸低、中、高剂量组bFGF、VEGF、IGF-1、5-HT、TSH水平,PI3K、Akt、mTORC1蛋白表达量降低,NE、T
3
、T
4
、FT
3
、FT
4
水平升高(P<0.05)。结论消瘰丸可能作用于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发挥其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作用,且表现为剂量依赖。
关键词:消瘰丸;结节性甲状腺肿;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
50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药理
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前期大鼠内脏脂肪蓄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少兰,侯云龙,马坤,郝佳梦,李翠茹,宋亚辉,魏聪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39
摘要:目的研究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前期大鼠内脏脂肪蓄积及其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津力达低剂量组(1.5 g·kg
-1
)、津力达高剂量组(3.0 g·kg
-1
)和阿托伐他汀组(10 mg·kg
-1
)。采用高糖高脂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少量多次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造模8周后,给药干预13周。测定大鼠体质量、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微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Micro-CT)观测内脏脂肪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脏脂肪中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GTT、FBG、FINS、HOMA-IR、TC、LDL-C显著升高(P<0.01),HDL-C显著降低(P<0.01),体质量与内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脂肪细胞异常肥大,CD68蛋白表达和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津力达各剂量组能够降低糖尿病前期大鼠OGTT、HOMA-IR、TC和LDL-C水平(P<0.05,P<0.01),减轻糖尿病前期大鼠体质量和内脏脂肪含量(P<0.05),减小脂肪细胞肥大,减少CD68蛋白表达和TNF-α、IL-6的含量(P<0.05,P<0.01)。结论津力达可以通过减少糖尿病前期大鼠的内脏脂肪蓄积及其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糖尿病前期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为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前期的临床治疗中提供新的药理依据。
关键词:津力达颗粒;内脏脂肪;微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Micro-CT);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
39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31835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枸杞咀嚼片免疫调节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孙正霄,肖顺丽,刘陆,许静,王秀芬,张琼玲,沈佳晨,丁世兰,游云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01
摘要:目的探究枸杞咀嚼片对正常小鼠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体内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碳廓清实验、免疫器官指数实验、血清溶血素实验、刀豆蛋白A(ConA)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及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实验,观察枸杞咀嚼片低、中、高剂量组(0.25、0.5、1.5 g·kg
-1
)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判断枸杞咀嚼片对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2,2'-联氨-双(3-乙基苯井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自由基、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枸杞咀嚼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枸杞咀嚼片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明显提高小鼠NK细胞活性、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P<0.05);高剂量组可明显增加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枸杞咀嚼片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GSH-Px活力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体外抗氧化实验中,枸杞咀嚼片在质量浓度为44.9 g·L
-1
时,对ABTS及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到100%,质量浓度为8.7 g·L
-1
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了95.24%±0.02%,说明枸杞咀嚼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效果。结论枸杞咀嚼片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
关键词:枸杞咀嚼片;免疫调节;抗氧化;吞噬功能
40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41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复方黄柏液涂剂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和生物膜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李金泽,崔开宇,李东影,马淑骅,贺改英,孙娅楠,王毅,何忠梅,杨伟峰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609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黄柏液涂剂(FFHBFP)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毒力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发现FFHBFP对MRSA的抗菌作用,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方法首先采用微量稀释法和时间-生长曲线测定FFHBFP和万古霉素(VAN)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而后选择亚抑菌浓度(sub-MIC)分别观察FFHBFP和VAN对MRSA毒力因子脂肪酶的抑制能力和恢复过氧化氢(H
2
O
2
)敏感性能力;采用微孔板法检测FFHBFP和VAN对MRSA生物膜形成期和成熟期的抑制能力;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给药前后成熟生物膜在细菌形态方面的变化;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生药质量浓度50.600 g·L
-1
FFHBFP对MRSA毒力基因crtM和生物膜形成基因fnbA、icaA表达的影响,最后运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FFHBFP中潜在抗菌有效成分与MRSA毒力和生物膜的作用靶点机制。结果VAN的MIC为2 mg·L
-1
,在1 mg·L
-1
以下时不影响MRSA生长,而FFHBFP无法测定出MIC,在生药质量浓度101.200~202.400 g·L
-1
时对生长有抑制作用;相比于空白组和VAN组,sub-MIC(生药质量浓度25.300~50.600 g·L
-1
)具有显著抑制脂肪酶和恢复MRSA对H
2
O
2
敏感(P<0.01);微孔板法结果显示FFHBFP(生药质量浓度25.300~202.400 g·L
-1
)对生物膜形成期和成熟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P<0.01);SEM显示FFHBFP使生物膜结构疏松,菌体大小不一;生药质量浓度50.600 g·L
-1
质量浓度FFHBFP能显著抑制相关的毒力基因和生物膜形成基因的表达(P<0.05,P<0.01),同时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FFHBFP主要抗菌活性成分对作用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FFHBFP对MRSA没有直接杀灭的能力,而是通过削弱毒力表达和生物膜形成等致病能力来发挥临床疗效。
关键词:复方黄柏液涂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生物膜
27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40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结直肠癌专题
仙连解毒方干预“湿热瘀毒证”小鼠结直肠肿瘤的转录组学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陈桐庆,余成涛,许惠琴,程海波,沈卫星,谭佳妮,徐长亮,赖岳阳,范旻旻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2322
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析仙连解毒方干预“湿热瘀毒证”小鼠结直肠肿瘤的转录组学特征。方法将9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湿热瘀毒证”结直肠肿瘤模型组及仙连解毒方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仙连解毒方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以经典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方式构建结直肠癌模型,仙连解毒方组从造模当天开始给药(12.9 g·kg
-1
),共给药112 d。末次给药结束4 h后,取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亚甲基蓝染色观察小鼠结直肠的组织病理形态;提取结直肠组织总RNA,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学测序,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筛选、验证差异基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可显著改善小鼠结直肠充血水肿情况,减少小鼠结直肠肿瘤数量、体积;亚甲基蓝染色结果表明仙连解毒方可以显著抑制畸形隐窝灶(ACF)的发生(P<0.01);HE染色显示仙连解毒方可显著减轻结直肠组织的损伤、异型增生;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615个,上调基因446个,下调基因169个。仙连解毒方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54个,上调基因29个,下调基因25个。RNA-seq测序分析发现仙连解毒方主要调控NIMA相关蛋白激酶7(Nek7,P<0.01),黏蛋白16(Muc16,P<0.01),SiahE3泛素蛋白连接酶家族成员3(Siah3,P<0.01),胰岛再生基因3g(Reg3g,P<0.01),RNA聚合酶2延长因子相关因子2(Eaf2,P<0.01),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P<0.05),分泌珠蛋白家族1A成员1(Scgb1a1,P<0.05),序列相似家族227成员B(Fam227B,P<0.05),细胞色素P450家族2亚家族c多肽40(Cyp2c40,P<0.01),锚蛋白重复及EF手结构域蛋白1(Ankef1,P<0.05)等基因的表达,并且肠上皮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细胞色素P450酶对外源性药物的代谢作用,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结论仙连解毒方具有干预“湿热瘀毒证”小鼠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转录组学分析提示可能与干预代谢相关通路密切相关。
关键词:转录组学;仙连解毒方;结直肠肿瘤;细胞代谢
32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699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仙连解毒方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糖酵解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陶李蕙苹,赖岳阳,程海波,沈卫星,谭佳妮,徐长亮,余成涛,范旻旻,李柳,沈政洁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729
摘要:目的观察仙连解毒方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及糖酵解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仙连解毒方处理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后的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葡萄糖试剂盒检测仙连解毒方处理结直肠癌HCT-116细胞48 h葡萄糖摄取量的变化,乳酸试剂盒检测仙连解毒方处理结直肠癌HCT-116细胞48 h乳酸生成量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乳酸脱氢酶(LDHA)等糖酵解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仙连解毒方对结直肠癌糖酵解过程的影响。结果仙连解毒方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
)为6.82 g·L
-1
;克隆形成实验和EDU细胞增殖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625、3.25、6.50 g·L
-1
)均能明显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P<0.05,P<0.01);葡萄糖检测和乳酸检测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625、3.25、6.50 g·L
-1
)能有效抑制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生成(P<0.05,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625、3.25、6.50 g·L
-1
)均能下调p-mTOR/mTOR、LDHA、GLUT1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且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仙连解毒方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糖酵解中的瓦博格效应(Warburg)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TOR信号通路,下调LDHA、GLUT1等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和酶类的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结直肠癌;仙连解毒方;糖酵解;增殖
21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588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缺氧微环境下仙连解毒方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姜瑞阳,徐长亮,程海波,沈卫星,范旻旻,谭佳妮,赖岳阳,余成涛,孙东东,李柳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422
摘要:目的观察缺氧微环境下仙连解毒方对含溴结构域蛋白4(Brd4)诱导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于缺氧培养箱或常氧培养箱中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给予仙连解毒方(0.8、1、1.2、1.6、3.2、6.4、12.8 g·L
-1
)干预细胞48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1)检测仙连解毒方(1.25、2.5、5 g·L
-1
)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凋亡情况;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rd4及其下游蛋白如c-核蛋白类基因(c-Myc)、六亚甲基双乙酰胺诱导蛋白1(HEXIM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仙连解毒方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0.8、1、1.2、1.6、3.2、6.4、12.8 g·L
-1
)组均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活力(P<0.05,P<0.01),且缺氧培养下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
50
)>常氧培养组。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25、2.5、5 g·L
-1
)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细胞凋亡增多(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25、2.5、5 g·L
-1
)组细胞克隆数减少,E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25、2.5、5 g·L
-1
)组细胞内Brd4、c-Myc蛋白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EXIM1表达升高(P<0.05,P<0.01);磷酸化(p)-NF-κB 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表达下调(P<0.05,P<0.01)。结论缺氧微环境下仙连解毒方可抑制Brd4调控的结直肠癌细胞HT-29增殖,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关键词:仙连解毒方;结直肠癌;缺氧微环境;细胞增殖;含溴结构域蛋白4(Brd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
20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66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仙连解毒方维持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稳态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启娟,沈卫星,姜瑞阳,徐长亮,沈政洁,闫秋莹,孙东东,程海波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28
摘要:目的观察仙连解毒方对肿瘤相关内皮细胞(CRE)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并探讨仙连解毒方调控血管生成素2(Ang2)维持肿瘤相关内皮细胞稳态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条件培养基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VEC-c)为肿瘤相关内皮细胞。设置空白组、条件培养基组、仙连解毒方组(1、2、3 g·L
-1
),分别作用于肿瘤相关内皮细胞48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CRE细胞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CRE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细胞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CRE细胞2D/3D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仙连解毒方对CRE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Ang2等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条件培养基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强(P<0.05);与条件培养基组比较,仙连解毒方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条件培养基组比较,仙连解毒方组细胞总凋亡率均显著上升(P<0.01)。细胞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条件培养基组2D、3D迁移能力增强(P<0.05,P<0.01);与条件培养基组比较,仙连解毒方组2D迁移能力显著减弱(P<0.01),仙连解毒方组(2、3 g·L
-1
)3D迁移能力显著减弱(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条件培养基组N-cadherin、Vimentin、MMP-9、Ang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与条件培养基组比较,仙连解毒方组Ang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仙连解毒方组(2、3 g·L
-1
)N-cadherin、Vimentin、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仙连解毒方可能是通过降低Ang2在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稳态,从而抑制CRE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并诱导其凋亡。
关键词:仙连解毒方;结直肠癌;血管稳态;血管生成素2;条件培养基
23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97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肺肠合治法防治哮喘和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专题
肺肠合治法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NF-
κ
B炎症通路和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瑞哲,寇育乐,贺宏伟,惠毅,闫曙光,李京涛,史捷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804
摘要:目的探究肺肠合治法(麻黄汤+大承气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作用与保护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肺肠合治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通过LPS(10 mg·kg
-1
)腹腔注射成功复制ALI大鼠模型。观察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采用肛温测量法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后0~8 h体温数值;造模后24 h取材,收集血清与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精氨酸酶-1(Arg-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大鼠肺组织经典激活型(M1)巨噬细胞标记物CD80、IL-1β、巨噬细胞标记物F4/80、IL-10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温和热效应指数(TRI)显著升高,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M1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和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肺肠合治各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体温与TRI指数降低(P<0.01),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P<0.01),血清抗炎因子IL-10、Arg-1水平升高(P<0.05,P<0.01),肺组织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肺组织M1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IL-1β表达显著降低和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1),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肺肠合治方剂对ALI大鼠的发热与炎症状态有明显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NF-κB炎症通路被抑制,肺组织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极化有关。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肺肠合治;炎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巨噬细胞极化;麻黄汤;大承气汤
23
|
1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75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基于VIP/cAMP/PKA/AQPs信号通路研究肺肠合治法减轻肺水肿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文霸,闫曙光,李京涛,惠毅,史捷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902
摘要:目的探究肺肠合治法(麻黄汤+大承气汤)减轻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水肿的作用和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肺肠合治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采用LPS(10 mg·kg
-1
)腹腔注射复制ALI大鼠模型,造模后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25 mL·kg
-1
),肺肠合治低(5 g·kg
-1
)、中(7.5 g·kg
-1
)、高(10 g·kg
-1
)剂量组分别给予(麻黄汤+大承气汤)灌胃,阳性药组给予地塞米松(5 mg·kg
-1
),分别于LPS注射后0、8、16 h给药,共3次。给药结束后取肺组织及血清,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肺水肿评分;计算各组大鼠肺组织干/湿(D/W)质量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5(AQP5)、VIP、环磷酸腺苷(cAMP)、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蛋白激酶A(PKA)蛋白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VIP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损伤明显,水肿评分升高,肺组织D/W降低(P<0.01),肺组织AQP1、AQP5、cAMP、p-PKA/PKA明显降低(P<0.05,P<0.01),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VIP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肺肠合治组大鼠肺损伤减轻,肺组织D/W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AQP1、AQP5、VIP、cAMP、p-PKA/PKA升高(P<0.05,P<0.01),肺组织VIP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肺肠合治法能减轻急性肺损伤造成的肺组织水肿,其机制可能通过激活VIP/cAMP/PKA信号通路,进而促进水通道蛋白AQP1、AQP5的表达,增强肺组织的水液代谢有关。
关键词:肺肠合治;急性肺损伤;肺水肿;血管活性肠肽(VIP)/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AQPs)信号通路;麻黄汤;大承气汤
19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肺肠合治法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血管活性肠肽和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惠毅,张新悦,郑旭锐,闫曙光,史捷,李京涛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801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常用治法肺肠合治法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检测与哮喘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以阐明肺肠合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选12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小鼠通过卵清蛋白致敏复制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5 mg·kg
-1
·d
-1
)、中药治肺组(2.73 g·kg
-1
·d
-1
)、肺肠合治组(6.825 g·kg
-1
·d
-1
),灌胃30 d后取血清及肺组织样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VI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IL-6、p38 MAPK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IL-6、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VIP含量明显降低(P<0.05),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TNF-α、IL-6、p38 MAPK mRNA和TNF-α、IL-6、p-p38 MAPK/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血清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TNF-α、IL-6、p38 MAPK mRNA和TNF-α、IL-6、p-p38 MAPK/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肺肠合治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小鼠血清TNF-α、IL-6明显增高(P<0.05),肺组织TNF-α、IL-6 mRNA和TNF-α、IL-6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p38 MAPK、VIP mRNA和p-p38 MAPK/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中药治肺组小鼠血清VIP、TNF-α、IL-6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TNF-α、IL-6、p38 MAPK mRNA和TNF-α、IL-6、p-p38 MAPK/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VIP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肠合治法可以增加内源性VIP,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肺部炎症反应,治疗支气管哮喘。
关键词:肺肠合治法;血管活性肠肽;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支气管哮喘;三拗汤;小承气汤
26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78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肺肠合治法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包晟川,闫曙光,陈婷,陈娟,李京涛,惠毅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708
摘要:“肺肠合治法”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阐释了肺与大肠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从多方面研究并探讨“肺肠轴”理论的科学实质,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并将其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性肺损伤等肺部疾病。肺与肠在多方面联系密切,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阐释了脏器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论,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调可以影响肺的免疫功能引起呼吸道疾病,而呼吸道疾病也通常伴有胃肠道症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可以防治肺部疾病。根据组织胚胎学,肺肠上皮组织均来源于原始前肠,在免疫学中,肺与肠均含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亦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这种肺与大肠的组织来源一体性、黏膜免疫相关性、生态变化同步性,为“肺肠合治法”提供了客观化的科学依据。故此文就“肺肠合治”理论渊源,现代研究机制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肺肠合治法”思想在临床和科研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肺肠合治;黏膜;微生物;肺肠轴;免疫
25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29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药学基础
贞芪扶正颗粒HPLC指纹图谱与其增强免疫功能的谱效关系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姜文月,韩淑丽,唐明哲,赵贵芳,高陆,缪经纬,李鹏东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853
摘要:目的通过谱效相关性分析探究贞芪扶正颗粒增强免疫功能的药效物质成分,为提升其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6个厂家18批贞芪扶正颗粒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其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5%A;15~23 min,5%~8%A;23~30 min,8%~11%A;30~45 min,11%~18%A;45~60 min,18%~21%A;60~67 min,21%~23%A;67~90 min,23%~37%A),检测波长220 nm,通过相似度分析及层次聚类分析评价不同厂家产品的质量差异性,采用环磷酰胺诱导小鼠免疫低下模型考察不同厂家产品的免疫增强药效,采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进行指纹图谱与免疫增强功能的谱效学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
n
)对谱效相关色谱峰进行鉴定,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范围m/z 100~1 500。结果建立了贞芪扶正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0个共有峰。质量分析及药效考察结果显示,不同厂家产品共有峰峰面积及药效作用差异明显;谱效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指纹谱图中的12个色谱峰与该制剂具有免疫增强功能呈明显正相关,鉴定了其中8个色谱峰,分别为2号峰(红景天苷)、5号峰(松果菊苷)、6号峰(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7号峰(特女贞苷异构体)、9号峰(异女贞苷)、11号峰(毛蕊异黄酮)、14号峰(女贞苷G
13
或oleonuezhenide)和18号峰(刺芒柄花素)。结论不同厂家生产的贞芪扶正颗粒产品质量及药效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谱效相关性分析阐明了该制剂具有免疫增强功能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可为其质量标准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贞芪扶正颗粒;免疫调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质谱法(MS);谱效学;物质基础
31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两类根际复配促生菌剂对当归生长、生理特征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姚阳阳,杨涛,王引权,彭桐,王治业,杨晖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856
摘要:目的研究叶面喷施两类根际复配促生菌剂对当归生长与生理特征、药效成分的影响,以期为当归生态种植提供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奠定基础。方法在田间叶面喷施浓度为1×10
8
CFU·mL
-1
的复配促生菌剂T1(假单胞菌属CBS5、CBS7和CBSB)和T2(芽孢杆菌属5C1、5C5和5C7),以喷施无菌马铃薯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为对照(CK)。常规方法测定当归植株生长指标,利用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测定当归植株光合生理指标,试剂盒法测定植物和微生物相关酶活性,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植物内源激素水平,高效液相色普法测定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含量。结果与CK比较,2种复合菌剂能促进当归植株生长,增加生物量;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
2
浓度、蒸腾速率,增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植株中内源茉莉酸、细胞分裂素及赤霉素水平,提高当归药材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衰老因子脱落酸的含量;减少根腐发病率。结论叶面喷施两类根际复配促生菌剂对当归生长、光合作用和抗胁迫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对当归药材品质形成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综合分析,当归叶面喷施复合菌剂T1处理的促生增质作用优于T2处理。
关键词:当归;促生菌;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光合作用;内源激素;药效成分
24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608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麻花秦艽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梁向平,戢爽,杜少波,董志强,陈晓文,杨爱芳,谢惠春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862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分析青海不同地区麻花秦艽地上部分与根部的化学成分,完成其主要色谱峰和不同部分差异性成分的鉴定。方法色谱条件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 min,1%~13%B;1~5 min,13%~18%B;5~7 min,18%~50%B;7~9.5 min,50%~60%B;9.5~11 min,60%~99%B;11~14 min,99%B;14~15 min,99%~1%B;15~16 min,1%B),流速0.3 mL·min
-1
,柱温40 ℃。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全扫描模式采集数据,检测范围m/z 50~1 200。结合对照品信息、文献信息及ChemSpider在线数据库,完成麻花秦艽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综合分析麻花秦艽地上部分与根部的分组趋势、相关性和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从麻花秦艽地上部分初步鉴定了24个环烯醚萜类、13个黄酮类、8个三萜类、6个氧杂蒽酮类、5个脂肪酸类、4个糖类、3个酚酸苷类、2个生物碱、2个甾醇类和1个木脂素共68个成分,其中有42个成分为首次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4种秦艽植物中报道;筛选出了8个差异性成分,即蔗糖、麦芽三糖、马钱苷酸、山栀苷甲酯、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异牡荆素。结论麻花秦艽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种类丰富,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潜力;其地上部分与根部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成分主要为活性成分环烯醚萜类,可为探究秦艽不同部分的药效差异提供依据。
关键词:麻花秦艽;化学成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化学计量学;环烯醚萜;黄酮;三萜
36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60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马勃孢子粉醇提物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性创面的治疗作用考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丁晓桐,王裔惟,闵文,陈军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777
摘要:目的比较马勃孢子粉和子实体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性创面的药效差异,筛选马勃治疗创面的最佳用药部位。方法将马勃孢子粉和子实体的水提物、醇提物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MSF)进行干预,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比较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比较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技术探究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生成量,同时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性创面模型,考察马勃孢子粉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治疗效果,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马勃水提物具有一定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醇提物具有促进MSF增殖、迁移、分泌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作用,且孢子粉功效显著优于子实体。在质量浓度为10 mg·L
-1
时,马勃孢子粉醇提物处理的细胞增殖率最高可达(159.22±15.95)%,并促进MSF从G
0
/G
1
期的静止状态进入S期和G
2
/M期的增殖状态,增殖指数增大,增高成纤维细胞迁移率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生成量。马勃孢子粉醇提物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促进创面组织上皮化完整、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生成新生胶原纤维。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子实体醇提物比较,孢子粉醇提物中多酚及黄酮类成分含量更高。结论马勃孢子粉醇提物是马勃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活性部位,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其药效成分可能为多酚和黄酮类。
关键词:马勃;慢性难愈性创面;孢子粉;醇提物;成纤维细胞;子实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24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604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摘花对不同种源不同生长时期浙贝母不同部位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丹,李金金,杨青山,许凌峰,周游,周浓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517
摘要:目的研究摘花对不同种源浙贝母在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部位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UPLC-ELSD)法,ACQUITY UPLC BEH C
18
色谱柱(2.1 mm×150 mm,1.7 μm);流动相0.02%三乙胺水溶液(A)和甲醇(B)梯度洗脱(0~2 min,45%A;2~5 min,45%~25%A;5~7 min,25%A;7~17 min,25%~10%A;17~20 min,10%A),流速0.20 mL·min
-1
,柱温35 ℃,样品室温度20 ℃,漂移管温度45 ℃;喷雾器参数40%,进样量为3 µL,同时测定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种源摘花处理及未摘花的浙贝母鳞茎、须根、茎和叶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贝母辛的含量。结果摘花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不同种源浙贝母的产量(P<0.05);现蕾期种源为浙江宁波、浙江磐安和江苏南通的浙贝母摘花处理后鳞茎中生物碱含量较未摘花有明显提高(P<0.05),种源为重庆奉节的浙贝母摘花与未摘花处理鳞茎中生物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花期种源为江苏南通的浙贝母摘花处理后鳞茎中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未摘花处理(P<0.05),种源为浙江磐安和重庆奉节的浙贝母摘花后鳞茎中生物碱含量明显低于未摘花处理(P<0.05),种源为浙江宁波的浙贝母摘花与未摘花处理鳞茎中生物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鳞茎膨大期种源为浙江宁波和浙江磐安的浙贝母摘花处理后鳞茎中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未摘花处理(P<0.05),种源为江苏南通的浙贝母摘花后鳞茎中生物碱含量明显低于未摘花处理(P<0.05),种源为重庆奉节的浙贝母摘花与未摘花处理鳞茎中生物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获期除种源为浙江磐安的浙贝母摘花处理后鳞茎中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未摘花处理外(P<0.05),其余种源的浙贝母摘花后鳞茎中生物碱含量均明显低于未摘花处理(P<0.05);各处理的不同种源浙贝母叶中生物碱含量在各生长时期均明显高于鳞茎(P<0.05)。结论人工摘花处理可以提高浙贝母产量,摘花后多数浙贝母现蕾期鳞茎生物碱含量高于未摘花处理而收获期鳞茎生物碱含量低于未摘花处理,种源为浙江磐安的浙贝母摘花后产量及生物碱含量均明显提高,浙贝母地上部分具有潜在开发价值。
关键词:浙贝母;种源;摘花;生物碱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UPLC-ELSD);不同生长时期
29
|
2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207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数据挖掘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薰衣草对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杨雅,包海燕,康莹莹,刘荣昌,周茂杰,谭为,顾政一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514
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薰衣草防护皮肤光损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库和查阅文献获取薰衣草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皮肤光损伤相关靶点;筛选获得两者的共同靶标后,采用STRING分析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中“CytoNCA”插件对该PPI网络做拓扑分析和核心靶点筛选,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薰衣草中的活性成分和信号通路上的蛋白通过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通过UVB辐照小鼠背部裸露皮肤建立光损伤模型,肉眼观察小鼠的皮肤状态,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苦味酸-酸性品红法(VG)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关键的信号通路。结果该研究共筛选出薰衣草活性成分6个,潜在靶点526个,预测疾病相关靶点2 688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258个,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16个,KEGG通路分析筛选了113条相关信号通路,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可能在薰衣草防护皮肤光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和信号通路上的蛋白对接良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薰衣草总黄酮能够明显改善小鼠皮肤外观状态和组织病理学,并显著降低磷酸化(p)-PI3K、p-Akt、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P<0.01),明显升高Bcl-2相关X蛋白(Bax)的相对表达量(P<0.05)。结论该结果表明,薰衣草抗皮肤光损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为后续深入研究薰衣草抗皮肤光损伤的复杂机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薰衣草;皮肤光损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
75
|
2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18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防己茯苓汤治疗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黄俊鑫,王碧霞,邹汉斌,吴秋欣,尹欣,黄淑颖,谢俊彬,杨清琪,高志岩,张征宇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515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防己茯苓汤治疗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AKI)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和文献挖掘收集防己茯苓汤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借助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治疗靶标数据库(TTD)收集AKI靶点;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和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使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采用动物实验验证分析结果。结果筛选出防己茯苓汤活性成分137种及药物靶点858个,AKI疾病靶点1 294个,防己茯苓汤治疗AKI作用靶点267个,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IK3CA)、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蛋白激酶B1(Akt1)、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MAPK3)为防己茯苓汤治疗AKI的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1 609个结果,主要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膜筏、蛋白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分析则与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等140条通路有关,分子对接则发现核心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均有良好的结合能力,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表明防己茯苓汤能明显改善AKI的病理学状态,血清学结果则显示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该研究初步探讨了防己茯苓汤治疗AKI的作用机制,发现防己茯苓汤治疗AKI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具体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防己茯苓汤;急性肾损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95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265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芪苓温肾消囊方化学成分及其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云丹,张依倩,郝磊,王玉,霍志鹏,何毅,舒畅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516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芪苓温肾消囊方(QLWS)方的化学成分,探讨该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键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结合对照品比对和文献及数据库,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
E
)对QLWS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与鉴定。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ADME平台筛选活性成分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该方治疗PCOS的潜在成分及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MOE 2019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QLWS方中鉴定成分90个,经筛选得到32个活性成分和45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429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110个条目,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QLWS方中的关键活性成分淫羊藿苷、丹酚酸A/B/C、汉黄芩素、木兰花碱等可能通过调节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1(MAPK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MAPK3)等靶点发挥治疗PCOS的作用。结论该研究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预测了QLWS方中多个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治疗PCOS,为阐明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QLWS方;多囊卵巢综合征;网络药理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39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23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基于数据挖掘的含佛手临床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肖倩,郝二伟,杜正彩,吴东阳,梁玲玲,李泽宇,侯小涛,邓家刚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513
摘要:目的从含佛手临床处方中挖掘佛手中医用药规律,为佛手现代临床应用、保健产品开发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收集含佛手的临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分析软件(IBM SPSS V20.)和Excel(Microsoft Office 2016)建立基础数据库,对组方用药(或配伍用药)与治疗病证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处方筛选,收集含佛手临床处方共458首,涉及中药388味,用药总频数达6 199次,其中佛手核心配伍药材(>130次)为茯苓(222次)、白术(217次)、白芍(196次)、柴胡(159次)、陈皮(142次)5味;选取与佛手配伍频数>49次的药材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包括药材34味,累计出现频数为3 131次,占总频数的50.51%,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佛手配伍药材药性主要为温、寒、平,药味主要以苦、甘、辛味居多,主要归脾、肝、胃、肺经。含佛手临床处方配伍药材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14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佛手、白术-佛手、白芍-佛手、柴胡-佛手、白术-茯苓-佛手、陈皮-佛手。含佛手临床处方主治病证共52种,可分至11类中医病证类型,筛选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脾胃系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妇科病证”3类高频主治中医病证类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治疗脾胃系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白芍、柴胡、陈皮、半夏,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6种、3联药物组合9种;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白芍、白术、黄芪、麦芽、柴胡,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3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7种、3联药物组合5种、4联药物组合1种;在治疗妇科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白芍、当归、黄芪、香附、茯苓,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5种、3联药物组合10种。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含佛手临床处方组方配伍用药及佛手高频中医病证类型规律,直观、科学地展示出了佛手的配伍规律。针对不同的中医病证,佛手均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进行配伍治疗。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同时,加强补益活血、健脾化湿,增强其理气疗效。对指导佛手合理应用、保健食品开发、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关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佛手;数据挖掘;临床处方;用药规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80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1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优势病种循证评价和卫生技术评估
口服中成药治疗肺癌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综述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娟,韩旭,姜淼,郭洪涛,顾浩,廖星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95
摘要:该研究旨在对治疗肺癌的口服中成药药物基本应用信息和临床研究证据的分布和发展情况。通过检索相关药物目录、指南及药物信息网获得有关药物的功能、主治、组成信息、价格信息,筛选出相关中成药;同时中英文数据库获得口服中成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8月22日。对相关专家共识、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非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概况进行概况性综述分析。最终,研究共纳入104种口服中成药,包括31种胶囊剂、16种颗粒剂、20种口服液体制剂、17种片剂、17种丸剂和3种膏剂,共涉及198味中药;单次服药价格高于100元的有2种,在10~100元的有36种,10元以下的有66种。有48种中成药能够检索到对应的410篇临床研究文献,发表于1986年至2021年,包括1篇专家共识,21篇口服中成药治疗肺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研究,277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87篇非随机对照研究和24篇非对照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中,中成药联合的一线治疗方案中以放疗和化疗为主,结局指标涉及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价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9个方面。该研究表明口服中成药对肺癌治疗有明显的中医优势,临床试验研究数量逐年增多,结局指标涉及多个方面,未来需要对中成药开展更全面、更规范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口服中成药;肺癌;临床研究;概况性评价
50
|
3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81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口服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综述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庞晴,杨亚男,吴倩,倪青,廖星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92
摘要:该文旨在通过概况性综述(Scoping review)研究方法了解口服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证据的现状,为临床实践和医疗卫生决策提供依据。首先检索相关药物目录获得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的中成药,再按照药品说明书明确是否治疗高脂血症(血脂异常)为依据进行筛选。根据所筛选的中成药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按照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采用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果展示。结果显示,①筛选相关药品32种,最终获得临床研究文献1 010篇;②该研究纳入的所有中成药成分均来源于中药材,其中,5种为中药提取物,剩余的27种为纯中药制剂(1种药物组成为保密方);③32种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均明确指出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其主要证型以痰瘀互结为主,治疗功效以活血化瘀为主;④在所纳入32种中成药中,血脂康片(胶囊)、绞股蓝总甙片价格最低;⑤重点分析的328项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为248项,非随机对照试验为80项;⑥样本量分析中,随机对照试验的样本量波动范围为28~579例,非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波动为24~152例,样本量>200例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占比为9.3%(12/129);⑦干预措施中最常见的类型为中成药VS西药(36.5%),最常用对照的西药为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时最常使用的疗程为56 d(8周);⑧临床常使用血脂水平下降绝对值及有效率(总有效率)来进行疗效判定标准,有效率常用参考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最为常见。口服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整体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使用和不容易使用风险。建议本领域中成药临床研究需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及注重研究方案的顶层设计,规范研究过程,为中成药的临床使用提供高质量研究证据;建议加大力度建立健全中成药信息收集及反馈机制,减少中成药不容易使用风险;希望由监管部门牵头,价格、经济、质量评价等多部门联合研究,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实现药品价格的正确、合理和公平,共同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高脂血症;血脂异常;中成药;临床研究;概况性综述;合理用药
24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口服中成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综述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石霞,张海艳,苗青,廖星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96
摘要:采用概况性综述方法及其规范流程,对于口服中成药治疗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以了解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行业内公认的相关药物目录和诊疗方案中筛选流感用口服中成药,通过药品说明书获取药品基本信息,并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处理。共纳入药品36种,文献87篇。药品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代表性药物主要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12种药品除流感外还可用于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仅6种药品对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完整标注。口服中成药治疗流感相关研究文献发表量近年来呈持续增长状态,研究地域分布于我国25个省市;临床研究中以连花清瘟制剂占比最多,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研究等;13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相关课题资助;样本量>200例的研究仅9项;最常见干预措施为中成药VS西药;研究疗程跨度3~14 d。共提取7种结局指标,按出现频次依次排列为①复合有效率②退热效果③症状改善情况④安全性指标⑤病毒学检查⑥血清炎性因子⑦中医证候积分。流感用口服中成药临床研究与药品目录存在信息不对称;药品说明书普遍不规范;现有临床研究数量偏少、质量普遍较低,未突出中医优势等问题。未来需对中成药说明书加以优化,加大临床研究投入,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设计,突出中成药疗效特色,为开展口服中成药治疗流感的临床综合评价提供证据支持。
关键词:口服中成药;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概况性综述
21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87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综述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毛莉,唐健元,廖星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94
摘要:该文旨在明确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检索国家重要药物目录和相关数据库,获得治疗乳腺癌的口服中成药,同时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梳理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采用概况性综述方法,结合可视化图表对成药的功能主治、药物组成、文献基本特征、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纳入的68种中成药中53%为活血化瘀、补肾健脾类;药物频数出现较多的为女贞子、黄芪、牡丹皮、茯苓、乳香等,可见活血化瘀、补肾健脾法对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性。在纳入的161篇临床研究中70.71%的研究干预方式为中成药结合化疗,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黄丸与槐耳颗粒这两类药,可能与化疗联用及医保目录的纳入有关;结局评价以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Karnofsky评分、安全性报告及缓解率等替代结局指标为主,而生存时间和中医特色结局指标展示还不够。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应用与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多数临床研究证据还不稳健,结局指标评价还不规范,仍需后续改进完善。
关键词:乳腺癌;口服中成药;概况性综述;临床研究;合理用药
19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84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定坤丹治疗女性不孕的疗效评价: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徐思敏,胡瑞学,戴泽琦,李慧敏,孙伟伟,廖星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93
摘要:该研究旨在对定坤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女性不孕的疗效进行系统综述。系统检索了4个中文数据库、3个英文数据库和2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时间截止到2021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评估偏倚风险和证据质量分级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共检索出216篇文献,最终纳入2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包含2 172例受试者。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普遍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定坤丹联合促排卵西药在提高妊娠率,升高孕酮水平方面优于单用促排卵西药[相对危险度(RR)
妊娠率
=1.67,95%置信区间(CI)(1.44,1.93);标准化均数差(SMD)
孕酮
=1.21,95% CI(0.82,1.60)];定坤丹联合改善子宫内膜西药在提高妊娠率方面优于单用改善子宫内膜西药[RR
妊娠率
=1.35,95% CI(1.23,1.48)];定坤丹联合克罗米芬比单用克罗米芬更能有效调节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卵泡刺激素水平和雌二醇水平[MD
子宫内膜厚度
=3.34,95% CI(3.27,3.41)];MD
卵泡刺激素
=-0.42,95% CI(-0.65,-0.19);MD
雌二醇
=-4.33,95% CI(-8.18,-0.48)];定坤丹联合来曲唑对比来曲唑更能升高卵泡刺激素水平和降低雌二醇水平[MD
卵泡刺激素
=1.14,95% CI(0.49,1.78);MD
雌二醇
=-33.65,95% CI(-59.13,-8.17)];单个研究结果显示定坤丹联合常规西药对调节子宫内膜厚度及降低卵泡刺激素水平、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雌二醇水平及升高孕酮水平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使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证据体质量等级为中等或低等。基于现有证据,定坤丹联合西药治疗不孕在提高妊娠率,改善子宫内膜厚度,调节激素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受纳入研究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未来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关键词:定坤丹;不孕;系统综述;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27
|
3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373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学术探讨
基于“三阴并调”探析黑逍遥散调控肠道菌群TMA/FMO3/TMAO代谢通路防治AD的思路与策略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虎平,米彩云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837
摘要:阿尔兹海默病(AD)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罹患人数逐年增长,不仅威胁患者健康甚至生命,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痴呆”等范畴,传统以补肾为其治要,而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并结合AD的临床表现可见,AD与肝脾密切相关,因此,肝脾肾“三阴并调”将是防治AD的重要思路,黑逍遥散作为“三阴并调”的代表名方,具有防治AD的理论、实验及临床基础。现代研究表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氧化三甲胺(TMAO)与Tau蛋白过磷酸化关系密切,因此,调节TMAO代谢以抑制Tau蛋白过磷酸化是防治AD的新靶点。本文基于以上理论及研究基础,提出了“黑逍遥散通过‘三阴并调’调控肠道菌群三甲胺(TMA)/肝黄素单加氧酶3(FMO3)/TMAO代谢通路进而抑制大脑海马区Tau蛋白过磷酸化,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学习记忆,防治AD”的研究假说,将从调控肠道菌群TMA/FMO3/TMAO代谢通路进而抑制Tau蛋白过磷酸化角度探析黑逍遥散防治AD的作用及其机制,为黑逍遥散防治AD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病;三阴并调;黑逍遥散;肠道菌群;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37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31832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综述
“心梗-心衰”疾病演变过程概述与疾病动态分子网络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唐璇,席玉婕,郭非非,杨洪军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11774
摘要: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构建疾病网络进而研究复杂疾病的方法已运用十分广泛。利用构建疾病网络的方法,模拟疾病的发生过程,挖掘复杂疾病的核心发展机制,进而预测疾病标志物并探究药物作用机制,这种基于疾病分子网络的机制探究模式为复杂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如今,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及心梗后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演变机制研究仍被重点关注,但“心梗-心衰”疾病分子网络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某几个靶点和通路,尚不能全面系统地阐释疾病进程。基于此,笔者拟从病理生理层面概述“心梗-心衰”的典型生物学过程及相关优势疾病因子,并针对目前已建立的心系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动态网络构建方法进行总结,根据心系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动态分子网络构建方法对“心梗-心衰”动态网络的构建展开讨论,以期更加准确地理解“心梗-心衰”疾病演变过程,探究该疾病过程的动态分子网络对于疾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动态网络;病理生理过程;优势病种;生物标志物;基因表达
41
|
2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926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糖尿病肾病从络病论治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陈慧楠,林敏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630
摘要:对近年来糖尿病肾病从络病论治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和讨论,发现目前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络病治疗以补虚通络法为主要原则,基础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改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内皮损伤及减轻肾脏损伤有关。中医络病理论可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更多思路,也在临床运用中显示出一定优势。但目前补虚通络法的临床运用以补虚药物与化瘀药物的联合使用为主,而血瘀证与络病虽有重叠但并非同一范畴,因此当前糖尿病肾病的络病辨治未能结合络脉自身病变与主要致病因素及继发病机变化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期辨治,未能充分重视辛味药、藤类药及虫类药等经典络药的对证使用。此外,糖尿病肾病治络方药的基础研究缺乏与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的关联分析。据此,倡导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更具体系的糖尿病肾病研究,进一步探索糖尿病肾病的络病实质,强调络药和微观辨证在糖尿病肾病靶药筛选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索糖尿病肾病中络药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络病理论和治络方药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络病;络药;理论;临床;进展
48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612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史孟华,张相安,张双喜,屈海涛
2022
,
28
(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623
摘要: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药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凋亡、细胞转移、细胞周期和肿瘤血管生成等多个生物过程达到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炎-癌转化)、治疗原发肿瘤、防治肿瘤转移(结直肠癌常见转移为肝转移、肺转移、骨转移、淋巴转移)、防治化疗出现多药耐药、减轻结直肠癌化疗毒副作用的目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相关通路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基于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白花败酱草、片仔癀等可以调控Notch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姜黄素、祛瘀解毒汤等调控Hippo通路抑制大肠癌胞的存活、增殖、侵袭和迁移;苦津茶、木犀草素等通过调控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转录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保护肠道屏障;淫羊藿苷、银杏内酯C等调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通路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防治大肠癌肝转移;毛蕊花糖苷、芹菜素等调控p53蛋白促进大肠癌细胞凋亡、逆转大肠癌胸苷酸合成酶(TS),减少大肠癌多药耐药;白藜芦醇、番茄红素等调节胰岛素生长因子(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通路抑制癌细胞转移,延长无病生存期;虫草素、五倍子水提物等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抑制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减少大肠癌的肺转移。以上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大肠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63
|
7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372509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3-16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