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English Version
登录
注册
首页
期刊在线
关于本刊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19
年
第
16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四君子汤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能量代谢功能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刘旭东,王凌志,刘慧慧,马丹,刘文俊,于化新,王路,单德红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538
摘要: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及线粒体变化,探讨四君子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及对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能量代谢变化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君子汤低、中、高剂量组(3.24,6.48,12.56 g·kg
-1
),双氢麦角碱组(0.27 mg·kg
-1
),每组10只。正常组不干预,饮食正常,其余大鼠以200 mg·kg
-1
剂量向腹部注射D-半乳糖,每日注射1次,共计6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采用泰盟TM-Vision行为学实验系统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线结构;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线粒体复合物CⅠ,CⅡ,CⅢ,CⅣ活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线粒体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潜伏逃避期时间增加,穿越次数减少,运动距离增加,运动时间增多,中心停留时间增加(P<0.05,P<0.01),线粒体CⅡ,CⅢ,CⅣ活性下降(P<0.05,P<0.01),AM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及双氢麦角碱组大鼠潜伏逃避期时间减少,穿越次数明显增加,运动距离明显减少,运动时间明显减少,中心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P<0.01);四君子汤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线粒体复合物CⅡ,CⅣ活性升高,AMPK蛋白表达下调(P<0.05,P<0.01),四君子汤高剂量组线粒体复合物CⅡ,CⅢ活性明显升高,AMP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结论: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异常,可能与中枢海马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下降有关,四君子汤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学;海马;线粒体;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四君子汤
4
|
0
|
6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37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AP-1,TNF-
α
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凤仪,赵党生,蒲晓薇,祖健,徐敏,孙晨安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03
摘要:目的:观察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激活蛋白-1(AP-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芍药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砒啶组及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病症结合的方法复制湿热内蕴型UC大鼠模型,即高脂高糖辛辣食物及免疫复合法,联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合乙醇复合法。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芍药汤低、中、高(6,12,24 g·kg
-1
)灌胃,柳氮磺胺嘧啶1 g·kg
-1
剂量灌胃,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1 d。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AP-1,TNF-α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AP-1,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1,TNF-α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AP-1,TNF-α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以芍药高剂量组较为明显。结论:芍药汤可抑制湿热型UC大鼠AP-1蛋白刺激TNF-α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UC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芍药汤;溃疡性结肠炎;激活蛋白-1(A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3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26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当归补血汤对低流体剪切应力作用下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秦臻,韦正新,黄水清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02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当归、黄芪质量比(归芪比)的当归补血汤对低流体剪切应力(FSS)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平行平板流动小室加载低FSS进行造模,实验将内皮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予以M199培养液培养2 h),辛伐他汀组(予以0.1 μmol·L
-1
的辛伐他汀培养2 h),当归补血汤组(予以3 g·L
-1
归芪比1∶1,1∶3,1∶5的当归补血汤培养2 h),培养结束后弃上清,空白组加载正常FSS,余各组加载低FSS,在30,60,360 min时分别收集每组细胞及灌流液,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力,硝酸酶还原法检测灌流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分泌NO及表达eNOS在60 min时显著升高(P<0.01),随后在360 min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对细胞增殖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促进第360 min时细胞的NO分泌及eNOS表达,以归芪比1∶3,1∶5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当归补血汤对低FSS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流体剪切应力;内皮细胞;功能;一氧化氮
3
|
0
|
5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26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药理
菟丝子总黄酮对来曲唑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苗明三,彭孟凡,闫晓丽,朱正望,白明,魏珍珍,李孟艳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07
摘要:目的:探讨菟丝子总黄酮对来曲唑致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的影响。方法:正常组除外,其余大鼠每天灌服来曲唑1 mg·kg
-1
复制PCOS动物模型,连续21 d。造模第16天,阴道涂片检测动物周期,以阴道上皮细胞持续角化者为PCOS成模大鼠,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达英-35组(0.339 2 mg·kg
-1
)和菟丝子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200,100,50 mg·kg
-1
)。依据组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21 d。给药结束后,取材,计算卵巢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雌激素(E
2
),睾酮(T),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取大鼠右侧卵巢,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垂体、左侧卵巢雄激素受体(AR)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nRH,LH水平显著升高,卵巢指数和LH/FSH值显著升高,FSH和E
2
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卵巢组织闭锁卵泡增多、卵泡膜细胞层增厚明显,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AR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菟丝子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PCOS模型大鼠血清T,GnRH和LH水平,降低卵巢指数和LH/FSH值(P<0.01);菟丝子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升高PCOS模型大鼠血清E
2
水平(P<0.01),明显升高FSH水平(P<0.05),菟丝子总黄酮低剂量组可明显升高PCOS模型大鼠血清E
2
水平(P<0.05)。菟丝子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改善PCOS模型大鼠卵巢组织皮质增厚胶原化、闭锁卵泡增多、黄体减少等病理改变。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菟丝子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下丘脑、垂体和卵巢AR表达(P<0.01)。结论:菟丝子总黄酮可能通过调节雌雄激素分泌、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途径发挥对PCOS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菟丝子总黄酮;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病理改变
3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35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蠲痛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亚萍,李卫红,李婧,李卫民,韦玉竹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404
摘要:目的:探讨蠲痛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分子(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S大鼠模型,随机将48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蠲痛饮低、中、高剂量组、通路阻滞剂组(LY294002)6组,分别给予蠲痛饮高、中、低剂量(42.9,14.3,4.8 g·kg
-1
)灌胃,通路阻滞剂组予PI3K通路阻滞剂LY294002(0.04 g·kg
-1
)腹腔注射,正常组及模型组每天按照10 mL·kg
-1
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组持续用药28 d。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异位内膜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PI3K,Akt,mTOR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 mRNA相对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异位内膜PI3K,Akt,mTOR蛋白和p70S6K mRNA的表达都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蠲痛饮中、高剂量、通路阻滞剂组干预后PI3K,Akt,mTOR蛋白和p70S6K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蠲痛饮低、中、高剂量组和通路阻滞剂组均能促进腺上皮细胞萎缩或欠整齐,微绒毛减少或消失,胞核固缩,胞内线粒体肿胀或减少,间质细胞凋亡。结论: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蠲痛饮可能通过下调PI3K/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及p70S6K mRNA表达,从而抑制上皮间质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凋亡,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蠲痛饮;子宫内膜异位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分子(mTOR)信号通路;当归芍药散;芍药甘草汤
4
|
0
|
5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34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化瘀祛痰方对血管性痴呆的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闵冬雨,张哲,朱姝,关乐,鞠业涛,王东妮,曹媛,杨关林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539
摘要:目的:研究化瘀祛痰方对血管性痴呆(VD)沙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相关。方法:将健康沙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化瘀祛痰方低、中、高(5.35,10.7,21.4 g·kg
-1
)剂量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化瘀祛痰三组参考Levine法对全部沙鼠进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法造VD模型;假手术组则不封闭颈部动脉,其他操作同手术组。术后沙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2次/日,21 d后进行水迷宫实验考察沙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分别测定沙鼠脑组织海马体的磷酸化(p)-CaMKⅡ/CaMKⅡ,p-CREB/CREB,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沙鼠的上台潜伏期和平台穿梭次数明显降低,p-CaMKⅡ/CaMKⅡ,p-CREB/CREB,BDNF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化瘀祛痰方组沙鼠的上台潜伏期和平台穿梭次数明显升高,其中化瘀祛痰方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P<0.01),化瘀祛痰方可以有效的保护CA1区锥体细胞,明显上调p-CaMKⅡ/CaMKⅡ,p-CREB/CREB,BDNF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化瘀祛痰方改善了血管性痴呆沙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作用机制可能与CaMKⅡ/CREB/BDNF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关键词:化瘀祛痰方;血管性痴呆;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四君子汤
4
|
1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5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黄芪多糖对人乳腺癌MDA-MB-231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肿瘤相关凋亡蛋白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谢荣丹,孙少伯,何建新,董静凝,龙凤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22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人乳腺癌MDA-MB-23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APS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生长、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接种于BALB/c-nu雌性裸鼠右侧腋窝皮下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8只乳腺癌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每天予生理盐水),APS低、高剂量组(200,400 mg·kg
-1
),每组6只;每天灌胃给药200 μL,连续21 d。实验结束,观察比较APS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荷瘤鼠肿瘤质量、瘤体体积的变化,计算肿瘤抑制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瘤体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乳腺癌肿瘤组织的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APS低、高剂量组中的乳腺癌肿瘤体积、瘤重减小(P<0.05, P<0.01),其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7.9%,57.57%;HE染色观察APS干预组肿瘤组织均呈现明显形态学改变,组织细胞出现凋亡状态;TUNEL染色显示APS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法发现,与模型组比较,APS低、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水平下降(P<0.05,P<0.01),Bax,Caspase-9,Caspase-7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P<0.01)。结论:APS能有效抑制MDA-MB-231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诱导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机制与APS影响乳腺癌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9,Caspase-7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黄芪多糖;乳腺癌;MDA-MB-231裸鼠移植瘤;肿瘤抑制;凋亡
5
|
0
|
5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5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的药理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杨苗苗,陈燕,杨霖,李孝栋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023
摘要:目的:开展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的药理研究与处方原料选择的评价,促进乌头类制剂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方法:按照乌头注射液的工艺,制得生草乌与生川乌(合称生乌头)以及制草乌与制川乌(合称制乌头)的混合提取物,以生药0.152 5 mg·g
-1
为基础,配得生乌头与制乌头的不同剂量组,开展了镇痛、减慢心率、抑癌等药效和急性毒性、脏器观察等毒理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给药剂量相同时,生乌头注射液的疼痛抑制率(60.91%)比制乌头注射液的(53.42%)大,口服给药的生乌头提取物疼痛抑制率(73.94%)远大于制乌头提取物(29.97%)(P<0.01)。减慢心率实验,大鼠给药后第30 min的心率与0 min心率相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生乌头组依次呈现减慢、平稳、加快的趋势,制乌头组则表现为平稳、减慢、加快的顺序,表明生乌头提取物低剂量时可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结果显示,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均具有明显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的作用,剂量相同时,生乌头提取液的抑制作用较制乌头的更强。大鼠急性毒性实验测得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液的半数致死量(LD
50
)分别为3.9,21.0 g·kg
-1
,相当于临床剂量的4,20倍,制乌头的LD
50
是生乌头的5倍。中毒致死大鼠的解剖发现,肝、肾等脏器均已发黑,中毒症状明显,而临床及其以下剂量的大鼠,各脏器均为正常。结论:生乌头安全性比制乌头的小,但镇痛、减慢心率与抑癌作用来的大,建议乌头注射液等制剂在治疗胃、肝癌晚期等重症疼痛时,原料选用生乌头,治疗一般疼痛的乌头制剂选用制乌头提取物为处方,做到真正安全与疗效相结合地辨证施治。
关键词:乌头注射液;生乌头;制乌头;安全有效;处方评价
7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54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黄连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沈洁,周珊珊,万晓刚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41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炎症因子、血糖、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相关蛋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0只雄性SPF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二甲双胍组、黄连组,每组20只。采用“10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经腹腔注入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方案对非正常组大鼠造模。盐酸二甲双胍组予盐酸二甲双胍0.2 g·kg
-1
·d
-1
,黄连组按照剂量为0.4 g·kg
-1
·d
-1
给药,模型组、正常组大鼠均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1次。待灌胃期终止,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HOP,ATF4蛋白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PERK,磷酸化(p)-PER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TNF-α,CRP水平及ATF4,CHOP,GRP78,p-PERK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组FBG,TNF-α,CRP水平,ATF4,CHOP,GRP78,p-PERK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血糖,缓解炎性反应,可抑制质网应激PERK/ATF4/CHOP信号通道,减少CHOP,ATF4,GRP78,p-PERK的表达。
关键词:黄连;2型糖尿病;内质网应激;炎症因子
5
|
0
|
6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63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临床
乌梅丸合八珍汤加减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证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黄洁桦,邓小敏,陈聪,吴耿旭,陈思华,陈兰,罗彪,苏冬,田瑛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225
摘要:目的:观察乌梅丸合八珍汤加减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肥胖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西医(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同时应用乌梅丸合八珍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症状评分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 hPG,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BMI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C,TG,BMI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梅丸合八珍汤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证患者安全有效,且能降低患者血糖,血脂,BMI水平及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乌梅丸;八珍汤;肥胖;2型糖尿病;糖代谢;脂代谢
4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63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茵陈蒿汤合四逆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冯健茹,许光远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828
摘要: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共126例NAFLD伴HHcy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脂肪肝对照组(安慰剂)、西药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叶酸片)、中药组(茵陈蒿汤合四逆散方),42例/组,治疗期间无脱落;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有效率,观察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氧化炎症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酶歧化酶(SO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安全性评价指标肾功能(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以及症状评分。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2.86%;西药组总有效率8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无差异。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ALT,AST,Hcy,TC,TG,MDA,hs-CRP,症状积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脂肪肝对照组(P<0.05);HDL,SOD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脂肪肝对照组(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ALT,Hcy,TC,TG,MDA,hs-CRP,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茵陈蒿汤合四逆散改善NAFLD伴Hcy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肝功能、血脂以及氧化、炎症状态。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茵陈蒿汤;四逆散
3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74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PNT,IGF-1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裴强,吴阳,王涛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527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血清前神经降压肽(proneurotensin, PN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TCSS)评分之间的关系;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PNT,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DPN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均给予甲钴胺胶囊口服;治疗组另外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共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TCSS评分及血清PNT,IGF-1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TCSS评分及血清PNT,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NT,IGF-1水平与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TC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及血清PNT,IGF-1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升高,TC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及血清PNT,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PNT,IGF-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生和进展,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升高DPN患者血清PNT,IGF-1水平,提高NCV,降低TCSS评分,对DPN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前神经降压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5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70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Wnt/PCP信号通路中RhoA mRNA与AECOP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军,葛正行,周洵,杨义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726
摘要:目的:探讨平面细胞极性(Wnt/PCP)信号通路中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 mRN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尝试为AECOPD中医证型诊断提供客观标准。方法:收集AECOPD患者100例,分为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神窍证、肺肾气虚证、阳虚水泛证5个组别,每组20例。正常组15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血液总RNA的提取采用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RhoA基因在AECOPD中医证型患者血液中mRNA的表达量,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痰热郁肺组和痰蒙神窍组比较无差异;与正常组比较,痰浊壅肺组、痰热郁肺组、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和阳虚水泛组中RhoA 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5组证型间RhoA mRNA表达量,痰浊壅肺组<痰热郁肺组/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阳虚水泛组。RhoA mRNA相对表达量与AECOPD 5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直线线性相关关系,且呈正性相关。结论:Wnt/PCP信号通路中Rho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5组中医证型中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给AECOPD中医证型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标准,并揭示其疾病严重程度。
关键词:RhoA mRN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型
3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7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芪参益气滴丸对PCI术后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防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成玲,孟根托娅,梁俊国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532
摘要: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心肌保护和对心脏不良事件的防治效果,及抗炎、抗氧化损伤机制。方法:将125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口服替格瑞洛片,90 mg/次,2次/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和富马酸比索洛尔片,5 mg/次,1次/d。观察组西医使用同对照组,并给予芪参益气滴丸,0.5 g/次,3次/d,于术前3 d开始口服。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6个月,并进行6个月随访。于用药前、术后24,72 h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于术后1周内和术后6个月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正常心肌百分比和心肌灌注评分指数(PS);记录术后12个月内心绞痛复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情况;于术后1周和6个月评价6 min步行试验(6 MWT),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和气虚血瘀证评分;检测术前、术后48 h和术后6个月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观察组在术后24 h和72 h,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48 h和术后6个月血清TNF-α,IL-6,s ICAM-1,hs-CRP,MDA和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LVEF,SV和正常心肌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WMSI和PS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12.5%,低于对照组的29.51%;再次血运重建率4.69%,低于对照组的16.39%;MACE累积发生率37.5%,低于对照组的81.97%(P<0.05,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P<0.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和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于PCI围手术期给予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具有持续抗炎、抗氧化损伤和改善皮内功能作用,可以起到防治心肌损伤,减少术后MACE发生率,减轻症状,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芪参益气滴丸;心肌损伤;心脏不良事件
3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83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小五味子汤加减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慢性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岚萱,罗海伶,阮和球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234
摘要:目的:观察小五味子汤加减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慢性感染后咳嗽(风邪伏肺证)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和痰上清液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35例患儿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9 例采用苏黄止咳胶囊,3~6岁,1粒/次;6~12岁,2粒/次,3次/d;配合推拿手法治疗,1次/d。观察组63例,采用小五味子汤加减内服和推拿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0 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5,10 d进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咳嗽症状积分和风邪伏肺证评分;进行治疗前后莱塞斯特咳嗽问卷(LCQ)评分;检测治疗前后CD3
+
,CD4
+
,CD8
+
水平,计算CD4
+
/CD8
+
;检测治疗前后痰上清白细胞介素-8(IL-8),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 物质(SP)和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5 d和治疗后10 d咳嗽VAS评分、咳嗽症状积分和风邪伏肺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
2
=7.513,P<0.01);观察组咳嗽消失率57.81%,高于对照组的38.98%(χ
2
=4.356,P<0.05);观察组平均咳嗽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LCQ问卷各维度和LC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痰上清液中TNF-α,IL-8,IL-4,CGRP和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五味子汤加减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慢性感染后咳嗽,患儿可减轻咳嗽症状,缩短咳嗽病程,提高咳嗽消失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并能起到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降低咳嗽反射敏感性的作用。
关键词:感染后咳嗽;小儿;风邪伏肺证;小五味子汤;推拿;免疫功能;炎症反应
3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086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药剂与炮制
何首乌标准饮片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罗兰,任晶,翟文泽,梁生旺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347
摘要:目的:建立何首乌标准饮片的HPLC特征图谱,并与何首乌原形饮片、原料药材、对照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HPLC,Waters BEH-C
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0 min,15%~30%A;20~35 min,30%~40%A;35~55 min,40%~75%A;55~75 min,75%~100%A),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流速0.8 mL·min
-1
,进样量10 μL;对何首乌标准饮片及其原形饮片、原料药材、对照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构建了由7个色谱峰组成的何首乌标准饮片HPLC特征图谱;何首乌标准饮片与原形饮片特征图谱的相似度达0.999,优于原料药材、对照药材与原形饮片特征图谱的相似度;标准饮片与原形饮片的图谱在色谱峰个数上无明显差异,而对照药材与原形饮片图谱在峰个数上有明显差异;并且标准饮片与原形饮片、对照药材大体上聚为一类,而原料药材大体上聚为一类。结论:相比较原料药材和对照药材,所建立的何首乌标准饮片HPLC特征图谱能更好地反映原形饮片的内在质量,可用于何首乌饮片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何首乌;标准饮片;2,3,5,4′-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特征图谱;聚类分析
5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02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小檗皮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与质量标准考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冯慧,赵娅,王小艳,向宇楠,郝露,李啟恩,李先加,赖先荣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555
摘要:目的:优选小檗皮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为该有效部位的制剂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考察小檗皮总生物碱提取物的纯化工艺,考察的工艺参数包括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速度、树脂柱径高比、水洗用量、洗脱剂体积分数及用量、洗脱流速等。采用HPLC测定小檗皮总生物碱提取物中4种生物碱类成分(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小檗皮总生物碱纯化物的薄层色谱鉴别、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等质量标准研究。结果:小檗皮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最佳纯化条件为采用HPD100型大孔树脂10 g,树脂柱径高比1∶8,上样液质量浓度11 g·L
-1
,上样液体积50 mL,上样流速1 mL·min
-1
,加4 BV水洗脱(1 BV=15 mL),加30%乙醇9 BV洗脱;纯化后小檗皮总生物碱的转移率>80%,纯度>65%。建立了小檗皮总生物碱纯化物的质量标准,特征图谱中共有峰有19个,整体相似度均>0.99。结论:优选的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靠,适用于小檗皮总生物碱提取物的纯化及质量控制。
关键词:小檗皮;总生物碱;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质量标准;特征图谱;盐酸小檗碱
5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0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共载多西他赛和藤黄酸白蛋白纳米粒的处方优选和质量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郑宇,李小芳,吴超群,赵甜甜,马祖兵,孙强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846
摘要:目的: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共载多西他赛(DTX)和藤黄酸(GA)白蛋白纳米粒(DTX-GA-BSA NPs)的处方,制备DTX-GA-BSA NPs并评价其质量。采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筛选DTX和GA的最佳协同配比,为该纳米粒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Nab™法制备DTX-GA-BSA NPs,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材料。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设计实验和处理数据,以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PDI)的总评“归一值”(OD)以及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测定DTX-GA-BSA NPs的粒径,PDI,包封率和Zeta电位。利用噻唑蓝比色法分别测定DTX和GA对MGC-803和HGC-27细胞增殖的单独和协同抑制作用。结果:DTX-GA-BSA NPs的最优处方为BSA质量浓度5 g·L
-1
,水油体积比(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1∶17,药载比(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1∶10;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具有优良的预测性。DTX-GA-BSA NPs的平均粒径135.8 nm,PDI=0.09,Zeta电位-21.4 mV。当DTX和GA浓度分别为0.004,0.12 μmol·L
-1
时,二者对MGC-803细胞的协同增殖抑制作用最显著;当DTX和GA浓度分别为0.004,1 μmol·L
-1
时,二者对HGC-27细胞的协同增殖抑制作用最显著。结论:优选的DTX-GA-BSA NPs处方工艺稳定可靠,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和实用性。DTX和GA联用对MGC-803,HGC-27细胞均具有协同作用,但不呈浓度依赖性。
关键词:多西他赛;藤黄酸;白蛋白纳米粒;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总评“归一值”;两药相互作用指数;Nab™法
12
|
1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08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资源与质量评价
十八种清热中药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星贤,孙晓东,杨轲,于涛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16
摘要: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探究18种清热中药特征性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HS-SPME萃取药材粉末样品,结合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GC进样口温度为250℃,程序升温,以高纯氦气为载气,柱流量1.0 mL·min
-1
,不分流进样,溶剂延时3 min。MS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电子轰击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扫描范围m/z 29~370。将质谱数据进行谱库NIST2013检索,初步鉴定各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讨清热类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特征。结果:在18种清热药中共检测到了32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类、不饱和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呋喃等。不同清热中药的挥发性成分数量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18种清热中药存在一些特征性挥发成分,如左旋樟脑、香榧醇、氧化石竹烯、蓝桉醇和优葛缕酮等。结论:清热类中药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挥发性成分,既有形成药材特有香气的主要贡献者,又有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成分;清热药
4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16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无公害银柴胡栽培技术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黄旗凯,沈亮,刘志香,开国银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913
摘要:银柴胡作为中国传统的常用中药,已有几百年的药用历史,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味甘,性微温。归肝、胃经。有清虚热,除疳热的作用。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等病证。为乌鸡白凤丸等中药制剂的原料药。近年来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多,而野生资源被长期过度采挖,导致野生银柴胡的资源严重匮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人工栽培面积虽逐渐扩大,但银柴胡人工栽培品的品质与野生品差异较大。同时,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所导致的农药残留、金属超标等问题,以及市场上伪品众多,严重影响银柴胡药材的品质、疗效和用药安全,由此银柴胡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尤为重要,无公害栽培是促进银柴胡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该文综述了银柴胡无公害生产应具备的产地环境、种植方法、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等农艺措施,以及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等无公害种植技术,从而构建规范化的银柴胡无公害生产体系,有效指导银柴胡的规范化生产栽培,促进银柴胡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银柴胡;栽培技术;产地环境;品种鉴定;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综合防治
4
|
1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薄荷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及成分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吴佳妮,夏书雪,李雪梅,李艳英,仝燕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12
摘要:目的:建立薄荷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主要的共有峰进行成分归属,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建立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测定10批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水煎液制成的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为采用Kromasil 100-5-C
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 mL·min
-1
,检测波长330 nm。将10批指纹图谱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进行色谱峰匹配,采用平均数法生成对照图谱,并对10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建立了薄荷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标定出13个共有峰;对10批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相似度均达到0.90以上;同时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对指纹图谱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归属,并对其中9个共有峰进行了指认,使用该方法可同时测定迷迭香酸的含量。结论:该研究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重复性好、可行性强,能有效地对薄荷标准汤剂的质量进行快速评价,同时也为薄荷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薄荷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迷迭香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不同产地
5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46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数据挖掘
基于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探究开心散治疗AD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毕婷婷,战丽彬,张栎婧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551
摘要:目的:探究开心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分-靶点-疾病”相互关系。方法: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V1.0收集开心散所含4味中药的相关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并搜索阿尔茨海默病疾病靶标,对其节点(hubs)进行基因本体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结果:开心散的250个化合物中有2 877个靶点与阿尔茨海默病相互关联。其中线粒体三功能酶α亚基(HADHA),羟基酰基辅酶A脱氢酶(HADH),甾醇-4-α-羧酸盐3-脱氢酶(NSDHL)等关键靶标主要通过调控嘌呤代谢、核苷酸代谢、亨廷顿氏病、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氧化磷酸化以及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等生物过程,在细胞质、线粒体、三磷酸腺苷结合、线粒体基质等分子反应中发挥其药理作用。结论:通过该平台能够预测出开心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靶标及其参与的相关通路,可为深入揭示该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为深入挖掘和开发经典名方开心散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开心散;阿尔茨海默病;关键靶标;嘌呤代谢;细胞质;经典名方
5
|
0
|
7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27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雷公藤肾毒性机制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郝俊霞,高梓森,高皓,毕开顺,王健,李佐静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38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雷公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靶点相应的生物功能和通路网络,以及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肾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筛选出雷公藤有毒候选化合物。用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Chem数据库,将所有的候选化合物都转化为标准的Canonical SMILES格式,将SMILES格式文件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将TCMSP中相应化合物的靶点作为补充,用uniprot将蛋白转换为对应的基因名称,与从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中寻找到的肾脏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比对,筛选出重合的蛋白作为雷公藤潜在的肾脏毒性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毒性候选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用DAVID生物信息资源对靶点生物功能及涉及的通路进行分析,最后用Glide软件对关键蛋白与雷公藤毒性候选成分的结合进行验证。结果:雷公藤中筛选得到30种有毒候选成分,涉及209个肾脏毒性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雷公藤可通过氨基酸代谢、磷脂代谢、儿茶酚胺类物质代谢,抑制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l,Oat2,Oat3的功能,以及诱导凋亡,并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FcεRI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等对肾脏产生毒性。结论:利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探究了雷公藤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雷公藤肾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雷公藤;肾脏毒性;通路分析;分子对接
6
|
1
|
9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3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证中医临床核心症状及方药规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何美莹,陈新林,李先涛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826
摘要:目的:挖掘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阴虚证临床核心症状及方药,为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SLE阴虚证提供参考。方法: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通过临床回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病案室322例SLE患者病历以及计算机检索筛选出的134篇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对SLE阴虚证中医临床的症状、用药进行复杂网络构建,计算网络的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阴虚证中医临床核心症状、方药、配伍规律和组方特点。结果: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得出,本研究中治疗SLE阴虚证的核心中药主要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知母、黄芩、青蒿清热,山萸肉收涩,秦艽祛风湿热,鳖甲、女贞子补阴,白芍补血,茯苓、泽泻、薏苡仁利水消肿,山药、甘草片补气,制半夏化痰;核心处方为青蒿鳖甲汤、六味地黄丸;核心症状有疲乏、眠差、纳差、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皮疹、皮肤红斑、面部鲜红蝶形红斑、斑疹暗红、脱发、腰膝酸软、关节痛、肌肉痛、耳鸣、口干、咽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核心症状与证候诊断标准进行比较,有新的临床常见症状出现,即眠差、纳差、面部鲜红蝶形红斑、斑疹暗红。结论:SLE以阴虚血热为主要病机,治疗应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清虚热,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计算机文献检索及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探讨SLE阴虚证中医临床的症方药规律得出结论与临床基本一致,可为SLE阴虚证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作参考。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证;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药物;方药规律;核心症状
5
|
0
|
5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44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学术探讨
基于超分子理论探索古代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模式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贺鹏,李海英,樊启猛,潘雪,贺玉婷,杨岩,肖美凤,贺福元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52
摘要:古代经典名方是基于疗效优、毒副作用小、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特点进行研发,其发展将切实推动中医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药及中药复方是多成分体系,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于人体,其疗效是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在中药多成分的生物学性质基础上,阐述药材-饮片-制剂制备过程及质量属性显得非常关键。中药和人体均是巨复超分子体,其成分是反映原生物体“印迹模板”特征聚集客体,具有遗传多态性。中药质量属性、炮制、制剂制备与质量属性评价都受到超分子化学的影响,最终反映到“印迹模板”的制备及其质量属性的传递规律上。因此,经典名方研发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来研究中药生物遗传多态性,以及药材炮制、制剂制备与质量属性评价,可提高研发成功的可获得率。
关键词:超分子理论;古代经典名方;“印迹模板”;质量控制;传递性;稳定性;均一性
4
|
0
|
8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36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进展及几点建议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邓哲,周海燕,荆文光,张权,杜杰,肖苏萍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647
摘要: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是表征中药材品质的标志,是衡量和评价中药材质量好坏的标准,也是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形成及政策支持情况,并基于不同药用部位商品规格等级研究实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现阶段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状况。针对目前研究的困境及尚无统一标准的问题,从商品规格等级研究对象、方法、管理、宣传、推广和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规格等级;研究进展;建议;药用部位;政策支持;道地药材
7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52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综述
天然产物皂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周中流,李春燕,陈林浩,杨雅琳,尹文清,刘斌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815
摘要:皂苷是苷元为三萜或螺甾烷类的一类较复杂的糖苷类化合物。天然来源皂苷为底物,采用生物转化技术获取了大量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尤其是具有良好活性的皂苷转化产物,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皂苷按母核结构可分为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目前文献报道了89个天然来源皂苷单体的生物转化研究,其中三萜皂苷56个,甾体皂苷33个。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方法包括酶催化、微生物和肠道菌群转化,皂苷的生物酶和微生物转化工艺的研究与优化,是目前规模化制备活性次级皂苷的主要途径。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反应主要包括水解、氧化还原和重排等反应,最终生成苷元、次级糖苷或其衍生物。大多数皂苷的生物转化途径主要是经糖链水解反应,生成多个含糖基较少的次级皂苷,吸收入血并达到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稀有次级皂苷制备、先导化合物发现和新药开发是皂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的主要方向。利用微生物和肠道菌群转化技术研究皂苷的体内代谢与作用机制,也将成为该类成分生物转化研究中的热点。结合国内外近30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皂苷类成分的生物转化技术、转化反应类型和转化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皂苷类成分生物转化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皂苷;生物转化;转化技术;转化途径
10
|
1
|
4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205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多糖利用位点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辜沅,舒青龙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505
摘要:多糖利用位点(PULs)是与多糖分解代谢相关且位于特定区域的一组基因簇,包括淀粉利用系统(SusC),SusD,及编码外膜糖蛋白结合蛋白、编码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等基因。多糖利用位点广泛存在于肠道拟杆菌中,这种能突出利用多糖的能力是拟杆菌适应肠道的生存策略之一。一方面,肠道拟杆菌的丰度高、种类繁多,是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最主要靶点菌群;另一方面,诸多中药化学成分中,中药多糖是重要有效成分且含量高,也可以作为肠道细菌的竞争性碳源;中药多糖如何基于碳源调节肠道拟杆菌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最新的文献介绍了多糖利用位点的基因及蛋白构成、综述了多糖利用位点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多形拟杆菌和脆弱拟杆菌基因组中多糖利用位点多样性及其组成;同时,结合自己的中药多糖体外影响拟杆菌的碳源实验,对基于多糖利用位点研究中药微生态药理机制提出了展望,该方向的研究,不仅是细菌多糖利用位点研究的新内容,也是“人-药物-菌群”整体观及中医健脾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多糖利用位点;中药多糖;拟杆菌;碳源;肠道菌群
3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63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基于TLR4信号通路的中药抗肝脏疾病作用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农汝楠,王竟静,吴燕春,刘舒凌,刘偲翔,周至品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405
摘要:肝脏疾病是发生在肝脏的所有疾病的总称。近年来中药在治疗肝脏疾病中有一定优势,其实验研究作用显著或临床应用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呈现了广阔的前景。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与肝脏疾病息息相关,其抑制机制是通过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活化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肝细胞的炎症损伤,进一步抑制了IL-1β,IL-6,TNF-α等对肝星状细胞(HSC)等细胞的激活,其阻断TRL4通路的方式为①抑制TLR4的表达;②抑制TLR4二聚体化;③阻断胞内信号转导,通过作用于衔接蛋白,作用于激酶IL-1受体相关激酶(IRAKs),作用于去泛素化酶锌指蛋白A20(TLRAFst)。通过这几个方面阻断TRL4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发生,达到抗肝脏疾病的作用。因此,抑制或增强TLR4信号通路或针对TLR4信号通路中某些环节进行干预成为肝病治疗的新策略。目前TLR4信号通路成为中药抗肝脏疾病的靶点之一。本文对近年中药抗TLR4信号通路活化,通过中药单体及有效部位、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等发挥抗肝脏疾病作用的文献进行整理,为下一步中西医治疗肝脏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向。
关键词:中药;Toll样受体4(TLR4);抗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4
|
0
|
6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81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Th17/Treg平衡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吴东升,曹晖,张彧,胡启华,邹博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1637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其病程长且难以治愈,发病率逐年上升。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免疫促进细胞之一,而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免疫抑制细胞,Th17和Treg细胞共同维持着机体免疫微环境的平衡。在UC进展期间,引起炎症的Th17群体通常增加,而抑制Th17活性的Treg减少。其中,Th17介导免疫应答反应,Treg介导免疫抑制,两者协调平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和免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UC的西医治疗虽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副作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方便的剂量调节,以及部分价格过高限制了他们的临床应用。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在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以Th17/Treg平衡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中医药干预UC中Th17/Treg平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和实验证据明确表明干预Th17/Treg是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主要对前人关于中药单体、组分或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对UC中Th17/Treg平衡的干预作用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有利于人们更为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医药干预UC中Th17/Treg平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设计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复方;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溃疡性结肠炎
12
|
1
|
7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7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靳如娜,齐晓甜,孙蓉,代云桃,马钊杰,仝家羽,吴红华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648
摘要:当归补血汤(DBT)是益气活血的古代经典名方,由当归与黄芪配伍组成,具有补血益气、调节免疫之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疗效确切、配伍简单,已成为中药复方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对象。该文从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药代动力学、质量控制、配伍和煎煮工艺方面对DBT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DBT的开发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药理作用;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经典名方;煎煮工艺
9
|
0
|
9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19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溶致液晶在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中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叶天健,马美娟,钱帅,高缘,于明君,魏元锋
2019
,
25
(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190947
摘要:溶致液晶(LLC)是由两亲性分子溶于极性溶剂中后相互缔结形成的具有各种几何形状或三维结构的有序体系,通常具有优异的载药适用性、较高的载药量、较好的生物黏附性及透皮促渗性等特点。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课题组前期对LLC给药系统的研究经验、成果以及相关研究报道,系统论述了LLC在中药新型给药系统领域,尤其是中药经皮及黏膜给药系统以及中药口服微粒给药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以及开发潜力。由于目前中药领域LLC研究起步较晚,存在的诸多基础研究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该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研究对策:①基于对单一化学成分LLC的研究方法,结合中药自身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中药LLC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②加强中药化学成分释药机制的研究,并进行同步缓释中药LLC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③开发适用于中药的新型LLC材料;④完善中药LLC质量评价体系;⑤探索适用于产业化的LLC制备工艺。
关键词:溶致液晶;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应用前景;液晶纳米粒;产业化;质量评价体系
6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208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2-09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