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English Version
登录
注册
首页
期刊在线
关于本刊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0
年
第
13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抗疫专题
基于冠状病毒肺炎寒湿疫毒袭肺证病证结合模型的金柴抗病毒胶囊疗效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郭姗姗,李丹,时宇静,鲍岩岩,赵荣华,耿子涵,孙静,包蕾,高英杰,崔晓兰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401
摘要:目的在人冠状病毒肺炎寒湿疫毒袭肺证病证结合模型上,研究金柴抗病毒胶囊的治疗作用,为评价其防治冠状病毒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取Balb/c小鼠48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感染组、寒湿组、寒湿疫毒袭肺证模型组、金柴抗病毒胶囊高、低剂量组(1.76,0.88 g·kg
-1
·d
-1
),采用寒湿刺激加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模拟人冠状病毒肺炎寒湿疫毒袭肺证的病证结合模型,通过观察Balb/c小鼠行为表征、肺指数、病毒载量、肺组织病理改变来评价金柴抗病毒胶囊的治疗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含量和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
+
T细胞,CD8
+
T细胞,B细胞含量。结果与寒湿疫毒袭肺证模型组比较,金柴抗病毒胶囊可增加寒湿疫毒袭肺证小鼠的活动度和反应能力,改善小鼠皮毛和大便状态,金柴抗病毒胶囊高、低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肺指数(P<0.01),明显升高CD4
+
T细胞,CD8
+
T细胞,B细胞含量(P<0.05,P<0.01);金柴抗病毒胶囊低剂量组显著降低血清中MTL含量,显著降低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和IL-6,IL-10,TNF-α,IFN-γ含量(P<0.01),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结论金柴抗病毒胶囊在人冠状病毒肺炎寒湿疫毒袭肺证模型上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可以改善寒湿证的行为表征和胃肠道指标水平,同时减低肺指数和肺组织中病毒载量,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初步探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含量、提升淋巴细胞数量有关。
关键词:金柴抗病毒胶囊;冠状病毒;寒湿疫毒袭肺证;炎性因子;病证结合
15
|
2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32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阶段的处方用药规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许禄华,李彦荣,郑丹如,邵宗钫,闻思齐,林丰夏,曾志聪,宋银枝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211
摘要:目的基于“因时制宜”,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阶段的中医药防治规律,尤其是其中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2020年2月17日前(含)国家及各省市政府以及各专家制定和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及建议,按照预防期、临床观察期、临床前期、临床中期、临床后期和恢复期分期录入,对处方中药及其功效、成方和中成药进行频数分析,再对处方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以获取合理药物组合。结果共纳入来自24个官方和24个专家的172条中药处方建议,50个成方建议和31个中成药建议,涉及147个中药,44个方剂和16个中成药;中药处方方面,无论是药物类别选择还是具体药物选择,不同阶段的用药规律均不相同;成方和成药方面,观察期可予藿香正气胶囊、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胶囊,中期可予宣白承气汤加减,后期可辨证予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或紫雪丹;另外,清肺排毒汤在各时期均可使用。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阶段用药规律各有特色,临床需随疾病进展,及时变更处方。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时期;用药规律;文献研究
18
|
4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338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三因制宜”原则探讨新冠肺炎不同中医方案的差异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吴英杰,付小宇,张新雪,赵宗江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26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医药及时介入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退热、止咳、缩短病程及降低轻中重病情转化率,同时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尽早战胜疫情,各个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地域、气候和疫情情况,陆续出台了本地中医药治疗方案。该文从三因制宜角度分析了各地治疗方案的异同性,认为发病时令相同,治疗方案差异性多取决于地域和气候因素,结果显示全国七大区域,温湿地区如华中、华南、华东、西南早期证候表现多以“湿、温、热、毒”为特点,治疗方案多用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类方药;寒冷地区如华北、东北、西北,早期证候表现多以“寒、湿、风、毒”为特点,治疗方案突出祛风散寒、化湿解毒作用。其中,以湖北疫情作为重要参照的国家方案,逐渐从各期的证候属性单一演变为寒热证型兼具与施治方法多样。随着疾病进展,疫毒、邪热闭肺为中期主要证候特点,治疗多侧重泄热解毒;重症期则以内闭外脱为主,治疗多急用开闭固脱之法;恢复期以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治疗多用健脾补肺,益气养阴方药;因体质因素多体现于预防方案,治疗方案中较少见。各地区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性,并总结出相应规律,这对于差异性防治类似新冠肺炎这类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冠肺炎;三因制宜;中医药;诊疗方案;中医方案
9
|
4
|
4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700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温疫论》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辨证施治方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萌萌,吴琪,张新雪,赵宗江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27
摘要: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传变以及辨证论治进行了解析。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遵循《温疫论》“表里九传”规律,可分为顺传与逆传,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初期邪伏膜原、疫毒遏湿,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病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应当使用辛凉解表之剂,通过战汗透邪,使邪随汗出,若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腑泻热,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若失治、误治、病邪太过,可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上注意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恢复期,由于余邪未尽,且热病易伤阴耗气,治疗上不仅要预防余邪反复,更要滋阴补血,恢复正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吴又可提出“祛邪为第一要义、忌妄汗下法、顾护脾胃”三大法则。《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施治有着系统的认识,为后代战胜历次瘟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温疫论》;新冠肺炎;辨证施治;瘟疫;表里九传
14
|
2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643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的机制探讨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李贝金,李潇,薛嘉睿,张萌萌,张新雪,孙艳华,赵宗江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23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部分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炎症风暴的发生而出现病情的急剧加重,并发急性呼吸窘迫、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对于炎症风暴,目前西医多采取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人工通气辅助等措施。人工肝、血液净化疗法、体外膜肺氧合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死亡率,但因设备要求较高等诸多条件限制,尚未得到广泛开展。从中医角度看,COVID-19基本病机为疫毒外侵,肺脾受邪,损伤正气,病理性质涉及湿、热、毒、瘀、虚。病情发展至炎症风暴阶段,邪盛正虚,出现邪毒闭肺、毒扰心神、瘀毒互结与气阴亏虚并见,严重者甚至出现阴竭阳亡的危候。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多种中草药对病毒性肺炎和细胞因子风暴具有多靶点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医药在炎症风暴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均有参与,早期祛邪为主,控制炎症、阻断炎症风暴的发生,降低重症发生率;中期祛邪扶正并进以祛除炎症风暴的病理产物,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后期则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等法挽救生命。该文结合COVID-19炎症风暴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总结相关中草药、中药方剂、中药制剂对炎症风暴干预的药理研究,并探讨中医药在炎症风暴不同发展时期的干预措施,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细胞因子;中医药;辨证施治
20
|
5
|
4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76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中医情志疗法探讨新冠肺炎疫期的心理调适方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付小宇,张新雪,赵宗江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22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爆发,不仅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公众心理健康也来了众多威胁,在紧张的氛围笼罩下,公众常会产生心理应激性不良情绪反应,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严重影响心理及生理健康。中医情志疗法基于中医神志理论,坚持“身心合一”的整体观,运用安全有效的情绪调理方法来调畅情志,消除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或预防身心疾病的效果,在许多医学领域,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癌症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应用,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分析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渊源、研究现状与应用范围等,并结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期的公众心理状态,提出将中医情志疗法如宁神静志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诱导法、顺情从欲法、音乐悦心法、中药怡神法、耳贴畅志法等,综合运用到疫情期间公众的心理调适中,旨在通过提供合理有效的情志调节指导,帮助大众正确理解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增强应对及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维持良好心态,平稳度过疫情期,同时为了更好发挥中医情志疗法的优势,倡导将中医情志疗法广泛应用于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众日常生活的心理调护,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有效保障民众身心健康。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中医情志疗法;心理应激;身心健康;心理调适
19
|
4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82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经典名方
温胆汤含药血清对谷氨酸环境下星型胶质细胞凋亡及PI3K,Akt,GSK3
β
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田真真,朱丽娟,万红娇,周步高,徐义勇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04
摘要:目的探讨温胆汤含药血清对谷氨酸环境下星型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正常组20只,氯氮平组、温胆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给予20 mL·kg
-1
生理盐水灌胃,氯氮平组给予氯氮平原药20 mg·kg
-1
灌胃,温胆汤组分别给予剂量为40,20,10 g·kg
-1
的温胆汤灌胃,1次/d,8 d后处死大鼠,取血,离心取血清,灭活,过滤除菌,离心管分装备用。将星型胶质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氮平组、温胆汤高、中、低剂量组,其中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空白血清培养,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含药血清培养;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10 mmol·L
-1
谷氨酸处理24 h后予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星型胶质细胞PI3K,Akt,GSK3β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胆汤各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则显著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PI3K,Akt,GSK3β蛋白、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胆汤各剂量组细胞PI3K,Akt,GSK3β蛋白、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PI3K,Akt,GSK3β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胆汤各剂量组细胞PI3K,Akt,GSK3β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温胆汤含药血清可有效升高PI3K,Akt,GSK3β表达,从而调控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保护神经细胞。
关键词:温胆汤含药血清;星型胶质细胞;谷氨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
9
|
0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258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AGEs/RAGE/NF-
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方颖,王亚东,周雯,储全根,黄万秋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202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饮食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法,制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黄芪桂枝五物汤高、中、低剂量组、甲钴胺组,共5组,另设正常组,自第5周开始黄芪桂枝五物汤干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高、中、低剂量组(19.40,4.85,2.43 g∙kg
-1
∙d
-1
)连续灌胃12周;甲钴胺组采用甲钴胺0.25 mg∙kg
-1
∙d
-1
灌胃。实验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RAGE,NF-κB p65 mRNA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RAGE,NF-κB,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坐骨神经组织RAGE,NF-κB p65 mRNA含量,RAGE,NF-κB p65及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p-NF-κB p65/NF-κB p65升高,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经黄芪桂枝五物汤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IL-1β,TNF-α含量,RAGE,NF-κB p65 mRNA含量,RAGE,NF-κB p65及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p-NF-κB p65/NF-κB p65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相关性,随黄芪桂枝五物剂量增加而效果明显。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阻断AGEs/RAGE/NF-κB信号通路中组织细胞表面RAGE的表达、抑制NF-κB激活及其引发TNF-α触发的氧化应激和过度炎症反应,从而避免细胞受损和功能紊乱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黄芪桂枝五物汤
11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670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mTOR/p-S6K1探讨加味附子理中汤干预U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的效应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郝彦伟,张怡,周雪雷,喻俊榕,曾进浩,郭宇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40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用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组(0.5 g·kg
-1
),加味附子理中汤高、中、低剂量组(23.62,11.81,5.91 g·kg
-1
)。运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造模法复制UC大鼠模型,连续灌胃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取结肠组织。运用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半定量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结肠黏膜组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1(p-S6K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IL-4,IL-10含量显著下降,IL-6,TNF-α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肠黏膜组织mTOR,p-S6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附子理中汤高剂量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下降(P<0.05),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4,IL-10明显升高(P<0.05,P<0.01);加味附子理中汤高剂量大鼠mTOR,p-S6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P<0.01)。结论加味附子理中汤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UC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扭曲、排列紊乱等病理表现,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TOR/p-S6K1信号、调控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
关键词:加味附子理中汤;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1(p-S6K1)
9
|
0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977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当归补血汤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PKD1/NF-
κ
B/MnSOD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刘娜,王杰鹏,鲁辰希,李伟,王硕,方倩,方芳,方朝义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03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及蛋白激酶D1(PKD1)/核转录因子-κB(NF-κB)/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介导的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探讨该方干预肺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泼尼松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气管内滴注博莱霉素制备肺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24 h后,当归补血汤组给予当归补血汤水溶液(0.81 g·kg
-1
)灌胃,泼尼松组给予泼尼松水溶液(0.005 g·kg
-1
)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于用药14 d后,股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剖胸取肺。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行Szapiel评分和Ashcroft评分;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KD1,NF-κB,MnSOD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zapiel评分和Ashcroft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SOD,CAT,GSH-Px活性显著降低,肺组织PKD1,NF-κB,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明显下降Szapiel评分和Ashcroft评分(P<0.05),显著降低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SOD,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肺组织PKD1,NF-κB,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当归补血汤可通过调节PKD1/NF-κB/MnSOD线粒体核抗氧化通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肺纤维化程度。
关键词:肺纤维化;当归补血汤;氧化应激;蛋白激酶D1(PKD1)/核转录因子-κB(NF-κB)/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通路
15
|
0
|
5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43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小建中汤对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AMPK/PGC1-
α
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林致辉,周庆莹,王梦妮,凌冰,刘派,郭军鹏,刘宏岩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37
摘要:目的观察小建中汤对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辅激活因子l-α(AMPK/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小建中汤组,每组10只。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和小建中汤组跑台训练建立疲劳模型,正常组不施加任何干预。跑台训练同时,模型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小建中汤给予5 g·kg
-1
剂量灌胃,补中益气汤组给予2.8 g·kg
-1
剂量灌胃,连续6 d。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跑台力竭时间;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尿素(UREA),乳酸脱氢酶(LDH),肌糖原(MG),骨骼肌Na
+
-K
+
-ATP酶,Ca
2+
-Mg
2+
-ATP酶的活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骨骼肌病理形态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AMPK和PGC1-α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Na
+
-K
+
-ATP,Ca
2+
-Mg
2+
-ATP,LDH,MG的活性明显下降(P<0.05,P<0.01),URE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AMPK,PGC1-α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跑台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1),Na
+
-K
+
-ATP,Ca
2+
-Mg
2+
-ATP,LDH,MG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URE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AMPK,PGC1-α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小建中汤具有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骨骼肌AMPK/PGC1-α通路,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减缓糖原的消耗分解,增强骨骼肌能量合成有关。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小建中汤;能量代谢;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辅激活因子l-α(AMPK/PGC1-α)信号通路
8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923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配伍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分析不同配伍比例雄黄对青黛入血成分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敏,吴青青,李晨辉,许玲玲,周媛媛,黄鹏,黄和平,俞娟,汪电雷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0648
摘要:目的基于青黄散的配伍组方,探讨不同比例雄黄与青黛配伍后青黛在大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青黛供试品溶液、空白血清以及3种不同配比(青黛10 g分别配伍雄黄52.5,105,210 mg,依次记为A组,B组,C组)青黄散含药血清进行检测,结合青黛供试品溶液中鉴定的化学成分,分析3组复方中青黛在大鼠体内的移行成分差异;以3组青黄散含药血清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含药血清对HL-60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从青黄散A组,B组,C组含药血清中分别检测到了19,22,25个移行成分,且3组含药血清均含有来自青黛供试品溶液中的5个原型成分,分别为色胺酮,靛蓝,靛玉红,2-氨基苯甲酸和N-苯基-2-萘胺;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青黄散C组含药血清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固定青黛剂量后,随着雄黄剂量的增加,含药血清中移行成分增多,且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提示雄黄可能会促进青黛中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从而增强药效,进一步阐释了不同比例雄黄和青黛的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
关键词:青黛;雄黄;青黄散;血清药物化学;移行成分;生物碱;药效物质基础
7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890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红参和红景天配伍前后主要成分及抗疲劳活性的变化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李晶,李瑞刚,睢博文,李娜,赵幻希,王楠,越皓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515
摘要:目的初步阐释红参和红景天在化学和药效学层面的配伍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RRLC-Q-TOF-MS)分析了红参和红景天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并通过负重游泳实验及血清尿素、血乳酸、肝糖原的测定考察了红参和红景天配伍前后的抗疲劳活性变化。结果在红参和红景天配伍合提液中共鉴别了51种化学成分,丙二酰基人参皂苷(mRg
1
,mRb
1
,mRb
2
,mRb
3
和mRd等)含量明显降低,人参皂苷(Rb
1
,Rb
2
,Rb
3
,Rd,F
2
和Rg
3
等)含量明显升高。药效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合提液组和合并液组小鼠竭力游泳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两组小鼠的血清尿素氮(P<0.05,P<0.01)和乳酸(P<0.05,P<0.01)水平明显降低,而肝糖原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红参和红景天配伍合提液抗疲劳作用较红参和红景天单煎合并液明显增强。结论该研究在化学成分变化方面揭示了红参和红景天配伍过程中的增效机制,为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红参;红景天;化学成分;配伍;抗疲劳
11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药理
雷公藤红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吴红艳,师钰琪,李佳豪,朱春燕,林娜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437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模型小鼠疼痛、焦虑及抑郁共病的干预作用以及初步机制探索。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普瑞巴林组(25 mg·kg
-1
),雷公藤红素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g·kg
-1
),以L5脊神经结扎(SNL)的方法制备NP小鼠模型,采用Von Frey法检测小鼠机械痛阈值,旷场和悬尾实验分别检测小鼠焦虑和抑郁症状,免疫组化(IHC)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变化;选用BV2-TdT小胶质细胞,以1 mg·L
-1
脂多糖(LPS)诱导细胞炎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红素(100 nmol·L
-1
)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IF)检测TNF-α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NL模型组小鼠具有显著的机械痛敏、焦虑和抑郁症状(P<0.05,P<0.01),且海马小胶质细胞胞体面积明显升高(P<0.05),呈阿米巴样;与SNL模型组比较,20 mg·kg
-1
雷公藤红素能明显升高SNL小鼠50%缩足阈值和旷场中央区停留时间(P<0.05,P<0.01),降低SNL小鼠悬尾不动时间(P<0.05),减少SNL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胞体面积(P<0.05)。体外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后2~4 h,细胞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LPS组比较,100 nmol·L
-1
雷公藤红素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TNF-α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的异常升高(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能改善NP模型小鼠痛与情绪障碍共病,其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免疫调控有关。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神经病理性疼痛;抗炎免疫;海马;小胶质细胞
8
|
2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492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双参宁心胶囊通过调控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赵雨薇,付建华,李磊,孟红旭,辛高杰,贾飞凡,郑秋生,刘建勋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05
摘要:目的观察双参宁心胶囊通过调控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来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双参宁心组(SSNX)给予SSNX 90 mg·kg
-1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
ATP
)通道抑制剂组(SSNX+5-HD),给予SSNX 90 mg·kg
-1
和5-HD 5 mg·kg
-1
;每组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45 min,分别于再灌注后3 h后处死,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心肌缺血和梗死面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损伤程度。试剂盒检测血清乳酸盐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超微结构变化,荧光探针法检测心肌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缺血面积百分率明显增大,心肌组织排列紊乱,疏松,个别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坏死,血清中CK,CK-MB,LDH活性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破坏明显。与model组比较,SSNX组心肌组织排列有序,少数区域细胞水肿轻度变性,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缺血面积百分率显著降低,血清中CK,CK-MB,LDH活性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1),SSNX+5-HD组心肌组织排列轻度无序,部分区域细胞水肿轻度变性,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缺血面积百分率显著降低,血清中CK,CK-MB,LDH活性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1)。而SSNX+5-HD组较SSNX组,血清中CK,CK-MB,LDH活性显著升高(P<0.01),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缺血面积百分率显著增大,线粒体膜电位有所降低(P<0.05)。结论双参宁心胶囊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来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双参宁心胶囊
10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192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双金散结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的药效及物质基础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毕于聪,史渊源,张林,范春兰,李佳林,任冬玲,徐砚通,王春国,王停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28
摘要:目的利用乳腺增生SD大鼠模型及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探讨双金散结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的药效及物质基础。方法将乳腺增生SD大鼠模型动物分组给药,测量乳头高度及直径,检测血清中雌二醇(E
2
),孕酮(P)及催乳素(PRL)含量,病理学检测乳腺组织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α(ERα),雄激素受体(AR),孕酮受体(P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蛋白表达,最后用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检测双金散结颗粒主要化学成分,与药效结合分析药效物质基础。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乳头高度增加,直径增宽(P<0.01);血清E
2
显著升高(P<0.01);病理学检测表明乳腺组织异常增生;ERα,AR,PR,TNF-α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金散结颗粒组乳头高度降低,直径减小(P<0.01);血清E
2
显著下降(P<0.01);病理学检测表明乳腺组织异常增生减弱;ERα,AR,PR,TNF-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物质基础研究结果显示,从双金散结颗粒中共鉴定出85个化学成分,其中16种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化合物,7种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15种为萜类化合物,9种为酚酸类化合物,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10种酯类及内酯类化合物,7种脂肪酸类化合物,4种氨基酸类化合物和14种其他类成分,其中生物碱类及萜类成分可能与药效作用密切相关。结论双金散结颗粒可有效改善乳腺增生病变情况,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是柴胡皂苷a,d;贝母素甲、乙等成分。
关键词:双金散结颗粒;乳腺增生;药效;物质基础
8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547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肾阳虚大鼠血清对OB-OC共育体系中
β
-catenin/OPG/RANKL表达的影响及淫羊藿苷的调控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李威,杨文龙,夏汉庭,曹端广,杨佛,刘璞,刘江源,罗云丰,杨智军,杨凤云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41
摘要:目的观察肾阳虚大鼠血清对共育体系中骨保护素(OPG),胞质蛋白(β-catenin)及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淫羊藿苷对其的调控,进一步探究其诱导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取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模型组以10 mL·kg
-1
腺嘌呤灌胃建立肾阳虚模型,造模成功后收集血清。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OB)和破骨细胞(OC),采用茜素红、碱性磷酸酶(ALP)及姬姆萨染色观察并鉴定OB,OC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transwell小室建立OB-OC共育体系,设置淫羊藿苷组(100 μmol·L
-1
),空白组,淫羊藿苷(100 μmol·L
-1
)+血清组(10%肾阳虚血清),血清组(10%肾阳虚血清)及Dickkopf1(DKK-1)药物组(100 μg·L
-1
),干预共育体系2 d后,对OC进行计数,微板酶标法检测培养液中TRAP及ALP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OPG,β-catenin及RANKL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血清组ALP活性,β-catenin及OPG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而OC数量,TRAP活性及RANKL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血清组比较,淫羊藿苷组ALP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淫羊藿苷组比较,淫羊藿苷+血清组ALP活性及OPG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TRAP活性及RANKL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肾阳虚大鼠血清能诱导骨质疏松的发病,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LP活性,下调OPG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同时提高TRAP活性,上调RANKL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关键词:中医证型;肾阳虚大鼠血清;诱导;骨质疏松症;成骨细胞(OB)与破骨细胞(OC)共育体系
7
|
0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303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细胞焦亡探讨琴叶榕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冯会婷,戴卫波,白莎莎,沈崇坤,温文浩,崔赛男,崔永飞,张荣,彭伟文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42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焦亡在琴叶榕根的不同溶剂提取物保护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5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60 mg·kg
-1
),鲜药水提物组(48 g·kg
-1
),干药水提物组(48 g·kg
-1
),干药50%醇提物组(48 g·kg
-1
),干药95%醇提物组(48 g·kg
-1
),每组8只。其中水飞蓟宾和不同溶剂的琴叶榕提取物,各组小鼠灌胃给药18 d,正常组与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纯水。灌胃给药15 d后,模型组、水飞蓟宾组和各个琴叶榕根提取物组小鼠给予50%乙醇(12 mL·kg
-1
)灌胃,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末次造模结束后禁食14 h后摘眼球取血,开腹取肝脏,计算肝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微板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肝脏组织切片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肝细胞焦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MDA,LDH水平显著升高,肝脏指数显著升高,TUNEL染色阳性、炎症因子、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琴叶榕根提取物给药干预组小鼠ALT,AST,MDA,LDH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肝脏指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UNEL染色阳性、炎症因子、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提物处理组明显下降(P<0.05);肝脏病理切片表明,琴叶榕根提取物能改善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琴叶榕根提取物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其水提物作用机制可能与焦亡通路相关。
关键词:琴叶榕;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细胞焦亡
8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3130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临床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汤艳莉,王继明,庄庭怡,杨萃,付金萍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01390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并评估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天津市泰达医院门诊患者,现代医学符合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肝阳上亢证的患者共12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西药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西药方案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方,每天1剂,2次/d。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血压、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评分,中医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能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压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PHQ-9评分,肝阳上亢证积分,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内皮细胞非依赖性舒张功能(GTN)水平升高(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在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具有一定临床疗效,能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抑郁、改善中医证候、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多靶点、多成分、整体综合调节优势。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方;高血压;抑郁;肝阳上亢证;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评分
8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909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资坤汤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月经后期阴虚血燥证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辛明蔚,李玛建,何军琴,杨维,张莹,武颖,尹晓丹,韩倩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29
摘要:目的观察资坤汤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ing ovarian reservation,DOR)月经后期阴虚血燥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OR月经后期阴虚血燥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组予资坤汤治疗。对照组从月经第1天开始服药,连服28 d,观察组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至下次月经来潮第1天停药。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月经周期、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以及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
2
),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抑制素B(inhibin B,INHB)水平及FSH/LH。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NHB明显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SH,FSH/L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AM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FC数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资坤汤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月经后期阴虚血燥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增加窦卵泡数,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促进月经来潮。
关键词:资坤汤;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月经后期
7
|
0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588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的调脾护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汪磊,陈炜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0432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心脾相关理论”的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抗炎和抗心室重构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研究期间脱落、失访4例,剔除2例,共完成64例。观察组研究期间脱落、失访6例,剔除0例,共完成64例。两组患者均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次,1次/d;和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00 mg/次,1次/d;和螺内酯片,20~40 mg/次,1次/d;对照组采用景参益气颗粒,1袋/次,3次/d。观察组内服调脾护心方,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2周。采用超声心动图记录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进行治疗前后Lee氏心衰、气虚血瘀兼痰饮证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和6 min步行试验(6 MWT)评价;检测治疗前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半乳糖凝集素-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Dd和LVED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SV,CO和E/A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Lee氏心衰和气虚血瘀兼痰饮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6 MWT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NT-proBNP,半乳糖凝集素-3,IL-17,IL-6,TNF-α,TGF-β和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疗效好于对照组(Z=2.191,P<0.05)。结论基于“心脾相关理论”的调脾护心方治疗CHF(气虚血瘀兼痰饮证)患者,能进一步改善心衰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并具有抗炎和改善心室重构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衰预后。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痰饮证;心脾相关理论;调脾护心方;实脾饮;保元汤;心室重构
7
|
0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60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从肾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肝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许日明,陈美雄,林业武,黄坚,张熙辉,周理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0334
摘要:目的评价从肾论治的左归丸加减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KOA)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内分泌激素和软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40例KOA患者根据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1粒/次,2次/d,疗程共12周,疼痛明显加用塞来昔布胶囊,0.2 g/次,1次/d,共4周。对照组口服抗骨增生丸,3 g/次,3次/d。观察组加服左归丸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2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治疗前后活动时和静息时疼痛程度;进行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肝肾亏虚证、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
2
),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活动时VAS和静息时VAS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WOMAC总分及疼痛、僵硬、关节功能3个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肝肾亏虚证,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ISOA总分和症状体征、最大步行距离、日常生活3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E
2
水平高于对照组,FSH,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IL-1β和MMP-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23%(58/65),高于对照组的74.60%(47/63)(χ
2
=4.793,P<0.05)。结论采用左归丸加减内服从肾论治绝经后KOA肝肾亏虚证患者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关节功能,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减轻焦虑、抑郁,并可调节软骨代谢的环境,抑制炎症反应,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绝经;肝肾亏虚证;补肾法;左归丸;内分泌激素;软骨代谢
8
|
0
|
2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717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药学基础
基于UPLC-Q-Exactive-Orbitrap-MS的紫苏叶与紫苏梗化学成分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亢倩丽,李壮壮,范珊珊,容蓉,蒋海强,姜晓琳,张继秋,巩丽丽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512
摘要: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紫苏叶与紫苏梗成分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紫苏叶与紫苏梗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80%甲醇超声提取紫苏叶与紫苏梗药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alo-C
18
色谱柱(2.1 mm×100 mm,2.7 μm),流动相0.05%甲酸水溶液-0.05%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
-1
,柱温40 ℃,进样量5 μL,采用正、负离子2种监测模式。结果根据对照品的保留时间,Xcalibur软件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准分子离子峰、碎片离子,相关文献和Mass Frontier 7.0软件对紫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识别和鉴定。共鉴定出4种氨基酸类,7种苯丙素类,10种黄酮类,12种三萜类,7种有机酸类,4种脂肪酸类成分,10个未知成分,其中算盘子酮等6种三萜酸首次在紫苏中鉴定出,共54种化合物,对其中5种不同特征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紫苏叶中有45种成分,紫苏梗中有32种成分,二者有23种共有成分。结论LC-MS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对紫苏进行成分鉴定,该研究为紫苏不同部位的质量控制、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实验理论依据。
关键词:紫苏叶;紫苏梗;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成分鉴定;三萜酸
11
|
4
|
6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05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利用线粒体
cox
Ⅱ内含子对西洋参和人参的分子鉴别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徐风娇,田潇然,齐明阁,陈安琪,王洪涛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511
摘要:目的基于西洋参和人参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x Ⅱ)的内含子对西洋参和人参进行鉴别,为人参类药材提供简单准确的分子检测手段。方法利用通用引物对人参和西洋参线粒体cox Ⅱ基因的内含子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将扩增后的序列进行双向测序,通过序列比对挖掘人参和西洋参的插入/缺失序列。根据人参和西洋参的特异性插入序列分别设计两者的品种特异性引物,建立鉴别人参和西洋参的多重PCR体系,并确定该多重PCR体系的检测限。结果在线粒体cox Ⅱ的内含子中发掘了人参和西洋参的插入/缺失序列。在多重PCR体系下,人参产生了729 bp 的条带,西洋参产生了141 bp的条带,人参和西洋参的混合品则分别产生了729 bp和141 bp的条带。该多重PCR体系可以检测人参中0.1%的西洋参掺入,检测限低至0.001 ng。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多重PCR体系既不需要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也不需要引入额外的碱基错配,可以对不同来源的人参和西洋参进行准确的鉴定,为人参和西洋参植物来源的鉴定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方法。
关键词:人参;西洋参;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插入/缺失序列;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7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822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大叶山楝枝叶中的萜类成分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陈彦伍,董发武,秦天丽,张凡,吴石丽,羊妙妍,杨菊,何红平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11
摘要:目的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为楝科山楝属植物,具有舒筋活络、通痹及祛风除湿等功效,该文旨在研究大叶山楝枝叶中的萜类成分,揭示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取大叶山楝干燥枝叶22 kg,采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减压回收溶剂成浸膏。浸膏加适量的水混匀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分别经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ODS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技术(
1
H和
13
C-NMR)和相关文献数据等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山楝枝叶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6α-hydroxy-oxo-24-methyllanosta-7,9(11),24(31)-triene-21-oic acid(1),23(E)-cycloart-en-25-ethoxy-3-ol(2),23(Z)-9,19-cycloart-ene-3β,25-diol(3),23(E)-cycloart-23-en-3β,25-diol(4),labda-8,13-(E)-dien-15-ol(5),labda-7,13-(E)-dien-15-ol(6),vulgarol(7),(S,E)-6-[6-(5,5-dimethyl-4-oxo-4,5-dihydrofuran-3-yl)-2-methylhepta-1,6-dien-1-yl]-4-methyl-5,6-dihydro-2H-pyran-one(8),nemoralisin(9),nemoralisin C(10),1S,4R,5S,6R,7S,10S-1(5),6(7)-diepoxy-4-guaiol(11),1S,4S,5S,10R-4,10-guaianediol(12)。结论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类型涉及三萜,二萜和倍半萜,其中8个化合物(1~3,5~8,1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楝科;山楝属;大叶山楝;化学成分;萜类
8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477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苦荞芽和苗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及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钱广涛,晁二昆,孙伟,杨维,董刚强,杜伟,陈庆富,朱智慧,盛玮,薛建平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513
摘要:目的研究新资源食品苦荞芽和苦荞苗中黄酮类化合物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差异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揭示苦荞麦种子发芽过程中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苦荞芽苗菜的品质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QQQ-MS)对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进行含量检测,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苦荞芽和苗中有关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多反应MRM模式检测发现苦荞芽和苦荞苗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的相对含量及合成路径中相关基因FtPAL,FtC4H,Ft4CL,FtCHS,FtCHI,FtF3H,FtF3'H,FtFLS,FtDFR,FtLAR,FtANS,FtANR的表达量均存在差异,苦荞芽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量均高于苦荞苗。结论苦荞芽中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更多积累可能和苦荞麦种子萌发初始阶段抵御外界环境有关。从应用角度来看,苦荞芽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于苦荞苗,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苦荞芽;苦荞苗;黄酮类化合物;基因表达;发芽过程;动态变化
13
|
1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010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UPLC-Q-Orbitrap HRMS和网络药理学分析胆黄连的泻肝胆实火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冉倩,楼冠华,曾海蓉,黄勤挽,王瑾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057
摘要:目的基于UPLC-Q-Orbitrap HRMS和网络药理学阐明胆黄连泻肝胆实火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炮制原理。方法采用UPLC-Q-Orbitrap HRMS技术鉴定胆黄连的化学成分,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0 min,5%~80%B;20~30 min,80%~95%B;30~30.1 min,95%~5%B;30.1~35 min,5%B),流速0.2 mL·min
-1
,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 500。在此基础上,选择肝胆实火的临床表现和病因作为媒介,利用在线数据库对胆黄连泻肝胆实火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和作用特征进行预测分析。从炮制后新增活性成分的作用特点入手,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胆汁制黄连的炮制原理。结果分析并鉴定了胆黄连中19种成分,其中6种为炮制后新增的胆酸类成分。药物本身的生物碱类成分巴马汀、甲基黄连碱、表小檗碱、小檗碱、小檗红碱、黄连碱、药根碱和新增的胆酸类成分甘氨猪去氧胆酸、牛磺猪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甘氨鹅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是胆黄连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预测筛选出与胆黄连泻肝胆实火作用相关靶点66个。胆汁赋予的胆酸类成分与黄连的生物碱成分有16个共同作用靶点和多条相同的信号通路,且肝胆实火的多个病灶为胆酸类成分的靶器官。胆黄连通过作用于白蛋白(AL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等靶点和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对肝胆实火证的治疗作用。结论胆黄连呈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泻肝胆实火的作用特点,且炮制辅料胆汁和炮制药物黄连具有协同作用,胆汁可增强药物在病灶的作用强度,印证了黄连经胆汁制后泻肝胆实火作用增强的炮制理论。
关键词:胆黄连;胆汁;生物碱;胆酸;肝胆实火;网络药理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
9
|
1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962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数据挖掘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毛婷,张京春,刘蓓,张珊,艾玉珍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203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治疗靶点数据库(TTD),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检索房颤的潜在靶点,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STRING 11.0)获取房颤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房颤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将甘松-延胡索组方的预测靶点映射至房颤靶点集合上,其交集靶点即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然后运用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数据库对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筛选出51个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18个,主要通过白细胞介素-6(IL-6),钠通道蛋白亚型5α(SCN5A),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3),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亚型H2(KCNH2),胶原α1(I)链(COL1A1),维甲酸受体RXR-α(RXRA),组织因子(F3),α1B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1B)等靶蛋白,以及环磷酸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钙信号通路,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信号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房颤的作用。结论甘松-延胡索组方是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房颤,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阐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甘松;延胡索;房颤;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14
|
0
|
0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783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张伏芝,蔺亚东,雷蕾,高文静,侯敏,亢力,任钧国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150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8—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主题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的文献以及PubMeb数据库中检索词为(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AND TCM的文献,筛选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构建复杂网络的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中医临床用药的功效、频次、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处方等规律。结果纳入治疗DPN的文献461篇,涉及中药275种,总使用频次6 361次。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各类药物功效中以活血祛瘀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药物性味以甘味、温性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药物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当归-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中药为黄芪、当归、川芎、鸡血藤、桂枝、红花、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结论该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医临床治疗DPN的用药规律,发现补气血兼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这一发现可为DPN的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关联规则;糖尿病;归经;药对;药性;用药规律
11
|
0
|
4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44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药事管理
从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探讨国家药品标准形成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宋宗华,王海南,王立新,钱忠直,杨立伟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0854
摘要:该文以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为案例,探索完善国家药品标准形成机制,推进国家标准管理“放管服”改革,以释放药品生产企业标准研发活力。经过近二十年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从生产企业到国家标准管理部门都对制定中药配方颗粒标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结果发现在原有的药品标准形成机制基础上,统一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难度较大。笔者尝试完善与创新国家药品标准形成机制,为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提供方法、思路,并为其他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放管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形成机制;试点生产;标准汤剂;评价指标
15
|
1
|
5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3073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学术探讨
傣族药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产业发展策略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孙晓明,张小会,张际庆,王超群,董林林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1338
摘要:适宜性产区能够保障傣药的品质,然而有关植物类傣药适宜生态因子及适宜产区的研究目前较为匮乏。本研究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MPGIS)对植物类傣药进行全国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首次提出了植物类傣药主要分布区域的生态因子范围和主要土壤类型,如年均温8.6~23.7 ℃,年均降水量1 212~1 881 mm,年均日照149.7~157.4 W·m
-2
,主要土壤类型为强淋溶土、冲积土、高活性强酸土等。以179个采样点为基础,通过生态相似性分析得到植物类傣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主要包括中国、巴西、美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在中国主要集中在云南的西部和南部,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临沧市具有较大的适宜栽培区域。除此之外,本文通过分析傣药人才匮乏、傣药资源日益减少、文化传承具有局限性、科学研究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傣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傣药资源调研和保护工作、推进傣药资料古籍的搜集整理、加强傣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策略促进傣医药发展。本研究为指导植物类傣药生产基地合理布局、引种繁育等提供依据,为高品质傣药的科学规范化生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傣医药;资源分布;产地适宜性;发展策略
8
|
0
|
1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2435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综述
系统药理学Ⅲ:在诠释中医药整体作用机制中的应用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姚文博,李丰,石彬彬,李燕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0655
摘要:整体医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整合了所有类型的生物信息(蛋白质、小分子、组织、器官、外部环境信号等),从而为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提供可预测和可操作的模型。尽管这门学科具有全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阐明整体医学机制的科学证据仍较为匮乏。作为一门基于经典药理学、计算机技术、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等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系统药理学从分子、细胞、器官、网络等多个水平系统地研究了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规律和本质,其自2011年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整体医学推广、复方解析、新药开发和中医基础理论阐释等领域。该文详细介绍了中药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并通过梳理系统药理学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功能以及中药配伍等方面的研究,来诠释整体医学领域整体治疗复杂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整体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关键词:系统药理学;整体医学;中药;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配伍;方剂
10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297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川芎茶调散的现代研究概况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王国有,王云,张雪,刘德鹏,张兰,高雅,麻印莲,张村
2020
,
26
(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00649
摘要: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薄荷、细辛、荆芥、防风、白芷、羌活和甘草8味药材组成,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苯丙素类、挥发油等化合物,共同起到活血止痛的生物活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茶调散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循环,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但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尚不清楚。笔者从川芎茶调散的质量控制方法、制剂工艺、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川芎茶调散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复方的临床合理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川芎茶调散;质量标准;制剂工艺;化学成分;解热镇痛;抗炎;抗氧化;偏头痛
9
|
0
|
3
<HT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061556 false
发布时间:2020-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