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1.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院,秦巴山区药(食)用植物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0
2.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西安 710075
3.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4.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Received:25 September 2022,
Published Online:08 November 2022,
Published:05 October 2023
移动端阅览
王仕宝,张慧,房宇等.经典名方中漏芦的本草考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9):72-87.
WANG Shibao,ZHANG Hui,FANG Yu,et al.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n Rhapontici Radix in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23,29(19):72-87.
王仕宝,张慧,房宇等.经典名方中漏芦的本草考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9):72-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47.
WANG Shibao,ZHANG Hui,FANG Yu,et al.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n Rhapontici Radix in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23,29(19):72-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47.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漏芦的名称、基原、学名、产地、采收加工、品质、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沿革梳理与考证,为含漏芦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皆以“漏芦”为正名,尚有鹿骊根、老翁花、荚蒿等别名。历代本草记载的漏芦主流基原为今之菊科植物祁州漏芦
Rhaponticum uniflorum
,多以根入药,唐代以来北方地区尚将玄参科植物阴行草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的茎叶做漏芦使用,至近代《祁州药志》始根据当时商品流通情况按产地结合基原不同,将其分化为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两类,其中禹州漏芦为菊科植物驴欺口
Echinops latifolius
的根。古代漏芦的质量以“单州出者为胜”,现代祁州漏芦品质以表面黑色、整齐、粗壮、坚实、不碎裂、无枯心者为佳,禹州漏芦品质以枝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古代漏芦药材采收加工多为“八月采根,阴干”,现代多于春、秋二季采挖根部,晒干。古代炮制方法为与甘草拌蒸后用;现今则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以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利用含漏芦的经典名方时,需要考证该方的组方背景,原方中若注明了炮制要求皆按要求炮制,未注明要求则建议以生品入药。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and researched the name, origin, harves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Rhapontici Radix by referring to ancient materia medica, medical books and prescription books, combined with modern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 containing this herb.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it can be seen that all the generations of the materia medica have taken Loulu as the proper name, and there are also aliases such as Luligen, Laowenghua and Jiahao. The mainstream base of Rhapontici Radix recorded in the past dynasties was the present Compositae plant
Rhaponticum uniflorum
, which is mostly used as medicine with root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have been used as Rhapontici Radix in the northern region. Until modern times,
Qizhou Pharmacognosy
began to differentiate it into two categories, Qizhou Loulu and Yuzhou Loulu, according to the commodity circulation at that time, producing area and origin, of which Yuzhou Loulu is the roots of
Echinops latifolius
, a plant of Compositae family. In ancient times, the quality of Loulu was based on "the one that comes out of Shanzhou is the best". However, in modern times, the quality of Qizhou Loulu is better if the surface is black, neat, sturdy, firm, not broken, and without a withered heart, while the quality of Yuzhou Loulu is better if the branches are thick and long with an earthy-brown surface, solid texture and neat in length. In ancient times, most of the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of Loulu was "harvesting the roots in lunar August and drying them in the shade", while in modern times, the roots are mostly excav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dried in the sun. Its ancient method of processing is to mix and steam with licorice, nowadays, it is prepared by removing impurities, washing, moistening thoroughly, cutting into thick slices and drying in the sun, and then taking the raw products as medicine.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when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 containing Loulu,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ula should be verified, and if the original formula indicated the requirement of processing, it should be process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but if not,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raw products as medicine.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20 : 272 ,387,1179,1185, 1495 , 1567 - 156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3 : 29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7 : 63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85 : 32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90 : 3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 : 229 , 327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0 : 214 , 303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 183 , 257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0 : 244 , 348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5 : 260 , 370 .
杨美珍 , 王晓琴 , 刘勇 . 祁州漏芦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 [J]. 中成药 , 2015 , 37 ( 3 ): 611 - 617 .
汪毅 , 李铣 , 张鹏 . 禹州漏芦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 2005 , 36 ( 3 ): 309 - 311 .
佚名 . 颅囟经 [M]. 长沙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4 : 402 - 403 .
孙思邈 . 千金要方 [M]. 一木,编校.沈阳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1994 : 65 , 741 .
王焘 . 外台秘要 [M]. 高文铸,校注.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1993 : 65 .
王怀隐 . 太平圣惠方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8 : 1921 - 2889 .
赵佶 . 圣济总录 [M]. 王振国,主校.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8 :365, 2695 , 2884 , 3569 .
张锐 . 鸡峰普济方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 : 353 .
李杲 . 兰室秘藏 [M]. 刘更生,点校.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 : 92 - 93 .
朱丹溪 . 脉因证治 [M]. 冷方南,校勘.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 : 116 - 117 .
鲁伯嗣 . 婴童百问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1 : 55 .
朱橚 . 普济方 [M].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 : 756 - 398 .
张介宾 . 景岳全书 [M]. 赵立勋,主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1 : 1742 .
陈文治 . 疡科选粹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 : 520 , 706 .
吴谦 . 医宗金鉴 [M]. 鲁兆麟,点校.沈阳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7 : 808 .
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 [M]. 伊广谦,点校.北京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1994 : 161 - 162 .
顾世澄 . 疡医大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7 : 763 , 1339 .
张贞庵 . 外科医镜 [M]. 曹炳章,点校.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0 : 10 , 12 .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 . 清太医院配方 [M].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59 : 120 - 121 .
北京市公共卫生局 .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1 : 196 .
太平惠民和剂局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M]. 陈庆平,陈冰欧,校注.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1996 : 289 , 317 .
果德安 , 楼之岑 . 中药漏芦的本草考证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2 , 17 ( 10 ): 579 - 581,638 .
李方 , 许宁 , 柳长峰 . 漏芦的本草考证 [J]. 黑龙江中医药 , 1995 , 24 ( 5 ): 49 - 50 .
李喜凤 , 余云辉 , 邱天宝 , 等 . 禹州漏芦的本草考证 [J]. 时珍国医药 , 2011 , 22 ( 11 ): 2750 - 2751 .
楼之岑 , 秦波 .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第1册 [M]. 北京 :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 1995 : 639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第七册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 976 .
赵橘黄 . 祁州药志 [M]. 樊菊芬,点校.福州 : 福建科学技出版社 , 2004 : 27 - 31 .
佚名 . 神农本草经 [M]. 杨鹏举,校注.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2007 : 77 .
陶弘景 . 本草经集注 [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 : 242 .
苏敬 . 新修本草 [M]. 尚志钧,辑校.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 195 .
日华子 . 日华子本草 [M]. 尚志钧,辑校.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 : 54 - 55 .
刘文泰 . 本草品汇精要:第九卷 [M]. 明弘治十八年彩绘写本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505 : 918 - 924 .
松村任三 . 改订植物名汇 [M]. 东京 : 丸善株式会社 , 1915 : 126 .
小泉荣次郎 . 新本草纲目:上册 [M].丁福保,翻译. 上海 : 上海医学书局 , 1933 : 546 - 547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 ,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 等 . 中药志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9 : 498 - 503 .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 , 上海市药材公司 . 药材资料汇编:下集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59 : 200 .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 .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60 : 15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第78卷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7 :9, 10 , 182 , 184 .
陶弘景 . 名医别录 [M]. 尚志钧,辑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6 : 53 .
苏颂 . 本草图经 [M]. 尚志钧,辑校.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 144 .
陈嘉谟 . 本草蒙筌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8 : 71 .
汪昂 . 本草备要 [M]. 重庆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1996 : 108 , 132 .
黄宫绣 . 本草求真 [M]. 赵贵铭,点校.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 : 262 .
吴其濬 . 植物名实图考 [M]. 北京 : 中华书局出版社 , 1963 : 269 .
许慎 . 说文解字 [M]. 宋徐铉,校.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21 : 16 - 17,19,372 .
夏纬瑛 . 植物名释札记 [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0 : 66 .
佚名 . 诗经 [M]. 沐言非,编校.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3 : 115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第68卷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3 : 384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5 : 599 .
陈藏器 . 本草拾遗 [M]. 尚志钧,辑释.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2 : 139 .
唐慎微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7 :184, 282 , 362 .
韩保昇 . 蜀本草 [M]. 尚志钧,辑复.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 : 377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第69卷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0 : 36 .
卢多逊 , 李昉 , 刘翰 , 等 . 开宝本草 [M]. 尚志钧,辑校.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 : 178 .
谢宗万 . 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 : 148 - 159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上册 [M]. 刘衡如,校注.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5 : 973 - 974,1158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第57卷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1 : 19 .
沈括 . 梦溪笔谈 [M].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7 : 166 .
朱橚 . 救荒本草:卷一 [M]. 文渊阁藏版 . 1406 : 37 .
李中立 . 本草原始 [M]. 张卫,张瑞贤,辑校.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2011 : 69 .
吴仪洛 . 本草从新 [M]. 太原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5 : 60 .
倪朱谟 . 本草汇言 [M]. 郑金生,甄雪燕,杨梅香,点校.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 : 132 .
汪绂 . 医林纂要探源 [M]. 江凌圳,孔尧其,应晓燕,等,校注.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5 : 130 .
岩崎常正 . 本草图谱:第十五卷 [M]. 手写填色本 . 1844 : 54 - 62 .
岩崎常正 . 本草图谱:卷十二 [M]. 大沼宏平,白井光太郎,考订.东京 : 本草图谱刊行会 , 1915 : 11 - 18 .
松村任三 . 植物名汇 [M]. 东京 : 丸善株式会社 , 1884 :39, 70 , 181 .
松村任三 . 改正增补植物名汇 [M]. 东京 : 丸善株式会社 , 1895 :63, 110 , 276 .
BRETSCHNEIDER E . Botanicon Sinicum:Botan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ateria Medica of the Ancient Chinese:Vol . 3 [M]. 上海 :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 1895 : 164 .
STUART G A . Chinese Materia Medica Vegetable Kingdom [M]. 上海 : 美华书馆 , 1911 : 160 .
孔庆莱 , 杜就田 , 莫叔略 , 等 . 植物学大辞典:第一册 [M].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18 : 1009 .
石户谷勉 . 中国北部之药草 [M].沐绍良,译.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46 : 89 .
陈存仁 . 中国药学大辞典:下册 [M]. 上海 : 世界书局 , 1935 : 1543 .
陈存仁 . 中国药物标本图影 [M]. 上海 : 世界书局 , 1935 : 87 , 99 .
贾祖璋 , 贾祖珊 . 中国植物图鉴 [M]. 上海 : 开明书店 , 1937 : 46 .
赵橘黄 . 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 [M]. 樊菊芬,点校.福州 : 福建科学技出版社 , 2006 : 92 - 94 .
卫生部药政局 . 中药材手册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9 : 175 .
南京药学院 . 药材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0 : 681 .
陈仁山 . 药物出产辨 [M]. 广州 :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 1930 : 46 .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 . 陕西中药志 [M]. 西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62 : 266 .
雷斅 . 雷公炮炙论 [M]. 张骥,补辑.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2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 .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8 : 106 .
徐国钧 , 何宏贤 , 徐珞珊 , 等 . 中国药材学:上册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1996 : 461 .
肖培根 . 新编中药志:第一卷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2 : 1008 - 1011 .
0
Views
44
下载量
0
CSCD
Publicity Resources
Related Articles
Related Author
Related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