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3
年
第
29
卷
13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浓缩当归丸对缓解卵巢功能不全大鼠卵巢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罗嘉琦,杜小利,陈冬梅,陈苗,虎娜,邢莎莎,刘文钊,田瑞莹,杨丽,王静,何瑞,马会明
2023, 29(13):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03
摘要:目的探讨浓缩当归丸改善卵巢功能不全大鼠卵巢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雌二醇(E
2
)/地屈孕酮片组、浓缩当归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乙烯基环己烯(VCD)80 mg·kg
-1
造模,连续14 d。从第15天起,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2 mL·kg
-1
;雌二醇/地屈孕酮片组灌胃芬吗通0.3 mg·kg
-1
;浓缩当归丸高、中、低剂量组灌胃浓缩当归丸2.08、4.16、8.32 g·kg
-1
,每日1次,连续给药28 d。测定大鼠卵巢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相关激素E
2
、促卵泡激素(FSH)、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以及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AB)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卵巢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卵巢组织中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SOD2、SOD1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组织中Nrf2、HO-1、SOD2、SO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中生长卵泡明显减少、卵泡颗粒层排列松散;大鼠体质量、卵巢指数和血清AMH、E
2
水平显著下降,LH、FS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SOD和GSH水平显著下降(P<0.01),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E
2
/地屈孕酮片组和浓缩当归丸各组卵巢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P<0.01),血清中E
2
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FSH、AMH、LH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卵巢内生长卵泡数量增多;血清中SOD活性增强,GSH含量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卵巢组织中Nrf2、HO-1、SOD2、SOD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浓缩当归丸能够调节血清激素水平,且增加卵巢组织中Nrf2、HO-1、SOD2、SOD1因子的表达,提高卵巢组织抗氧化能力抵抗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卵巢储备功能。
关键词:浓缩当归丸;卵巢功能不全;性激素;活性氧
146
|
70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0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芪苓白头翁汤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刘宁,战昕卓,于慧,陈晓丽,孔祥图,倪海雯
2023, 29(13): 10-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30
摘要:目的探讨芪苓白头翁汤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凋亡、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以人DLBCL细胞OCI-LY10、U2932细胞为研究对象,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出0、4.6、9.3、18.7、37.5、75、150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处理OCI-LY10、U2932细胞24 h后的半抑制浓度(IC
50
)分别为9.33、16.13 mg·L
-1
。后续相关实验根据芪苓白头翁汤作用于OCI-LY10、U2932细胞24 h 半抑制浓度(IC
50
),选用芪苓白头翁汤9.5、19、38 mg·L
-1
开展实验。用胱天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酶原活化检测试剂盒检测经0、9.5、19、38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处理OCI-LY10、U2932细胞24 h后OCI-LY10、U2932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酶原活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经0、9.5、19、38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处理OCI-LY10、U2932细胞24 h后OCI-LY10、U2932细胞中IL-10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芪苓白头翁汤作用OCI-LY10、U2932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0、9.5、19、38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作用OCI-LY10、U2932细胞24 h,OCI-LY10、U2932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活化的Caspase-3 (cleaved 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情况及JAK2、STAT3、磷酸化(p)-JAK2、p-STAT3通路蛋白表达情况,不同浓度药物作用OCI-LY10、U2932细胞24 h,OCI-LY10、U2932细胞中癌基因(c-My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芪苓白头翁汤作用于OCI-LY10、U2932细胞24 h,与空白组比较,芪苓白头翁汤各组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P<0.01);9.5、19、38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酶原显著活化(P<0.01),细胞凋亡增加(P<0.05,P<0.01),细胞于DNA合成前期(G
1
)阻滞增加(P<0.05,P<0.01);9.5、19、38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组OCI-LY10、U2932细胞中Bcl-2、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Bax、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JAK2、STAT3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与空白组比较,19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组、19 mg·L
-1
芪苓白头翁汤+10 μg·L
-1
IL-10组c-Myc、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10 μg·L
-1
IL-10组c-Myc、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通路蛋白JAK2、STAT3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芪苓白头翁汤可以抑制人DLBCL细胞OCI-LY10、U293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芪苓白头翁汤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芪苓白头翁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10细胞;U293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白细胞介素-10(IL-10)
91
|
4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6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薯蓣丸调控M1/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抗大肠癌进展的作用机制
任凤梅,杨超,曾晶晶,郭艳花,张群芳
2023, 29(13): 20-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23
摘要:目的探讨薯蓣丸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抑制大肠癌(CRC)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结肠癌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雄性BALB/c-nu裸鼠(n=28,4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模型组(生理盐水)、薯蓣丸低、中、高剂量组(1.725、2.310、2.895 g·kg
-1
·d
-1
)。每只裸鼠灌胃剂量为15 mL·kg
-1
,于接种瘤块后第9天开始灌胃处理,每日灌胃1次,每周6 d,第7天不灌胃,连续干预2周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标本;取部分结肠组织和肿瘤组织制作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IHC)检测肿瘤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2(IL-12)、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
)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iNOS、IL-12、EGF、TGF-β
1
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薯蓣丸能抑制裸鼠结肠癌肿瘤细胞的生长,病理可见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坏死。其中,薯蓣丸高剂量组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肿瘤细胞形态基本消失;与模型组比较,薯蓣丸组明显上调了M1型TAMs相关细胞因子iNOS、IL-12表达(P<0.05),下调了M2型TAMs相关细胞因子Arg-1、EGF、TGF-β
1
的表达(P<0.05),提示薯蓣丸处理后TAMs向M2型极化减弱,向M1型极化增强。结论薯蓣丸能够抑制结肠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TAMs极化为M2型、促进TAMs向M1型极化有关。
关键词:薯蓣丸;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大肠癌;肿瘤免疫
55
|
2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1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线粒体运输的作用
田佳鑫,安静文,张天雅,张志红,张旺,宋林春,段天梦,贲莹
2023, 29(13): 27-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39
摘要:目的基于线粒体运输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45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DPN组、α-硫辛酸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15只,另设15只标准喂养大鼠为正常组。α-硫辛酸组、补阳还五汤组分别给与α-硫辛酸60 mg·kg
-1
·d
-1
、补阳还五汤15 g·kg
-1
·d
-1
灌胃治疗12周。给药结束后检测机械性痛阈(PWT)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取双侧坐骨神经及双侧L4-5的背根神经节。用50 mmol·L
-1
葡萄糖和250 μmol·L
-1
棕榈酸钠干预NSC34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10%空白血清)、DPN组(10%空白血清)、α-硫辛酸组(10% α-硫辛酸含药血清)、补阳还五汤组(10%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补阳还五汤加Compound C(CC)组(10%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10 μmol·L
-1
CC),分别干预24 h。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实验组磷酸化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及线粒体运输蛋白驱动家族蛋白成员5A(KIF5A)、细胞质动力蛋白1中间链2(DYNC1I2)的表达。结果动物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DPN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升高(P<0.01),MNCV、PWT均显著降低(P<0.01);KIF5A、p-AMPK/AMPK、p-CREB/CREB显著降低(P<0.01),DYNC1I2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DPN组比较,α-硫辛酸组及补阳还五汤组大鼠MNCV、PWT显著升高(P<0.01);KIF5A、p-AMPK/AMPK、p-CREB/CREB明显升高(P<0.05,P<0.01);DYNC1I2明显降低(P<0.05,P<0.01)。与α-硫辛酸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MNCV、KIF5A表达明显升高(P<0.05),DYNC1I2表达显著降低(P<0.01)。细胞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DPN组KIF5A、p-AMPK/AMPK、p-CREB/CREB显著降低(P<0.01),DYNC1I2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DPN组比较,α-硫辛酸组及补阳还五汤组KIF5A、p-AMPK/AMPK、p-CREB/CREB明显升高(P<0.05,P<0.01),DYNC1I2显著降低(P<0.01)。与α-硫辛酸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KIF5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补阳还五汤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加CC组KIF5A、DYNC1I2、p-AMPK/AMPK、p-CREB/CREB显著降低(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AMPK/CREB通路调节线粒体顺行运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防治DPN。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补阳还五汤;线粒体运输;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
60
|
27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4773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经典名方开心散特征图谱及TLC鉴别方法的建立
高文雅,冯敏,高畅,赵海誉,周严严,王宏洁,于睿鹏,赵依芃,张丽丽,高彦青,肖艳红,程翠娜,魏晓露,司南,边宝林
2023, 29(13): 37-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46
摘要:目的建立开心散样品的特征图谱及薄层鉴别方法,以阐明其关键质量属性,为该经典名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开心散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采用YMC Hydrosphere C
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选择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2%~20%A;15~25 min,20%~25%A;25~30 min,25%~30%A;30~45 min,30%~31%A;45~50 min,31%~44%A;50~65 min,44%~45%A;65~73 min,45%~75%A;73~95 min,75%~100%A;95~105 min,100%A;105~105.1 min,100%~2%A;105.1~120 min,2%A),检测波长320 nm。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HPLC-LTQ-Orbitrap MS)对开心散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检测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检测,扫描范围m/z 50~2 000。建立开心散样品中茯苓和人参的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方法。结果开心散特征图谱共标定11个共有峰,归属远志、茯苓和石菖蒲,以9号峰(α-细辛脑)为参照峰,15批开心散样品相对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0.2%。通过UHPLC-LTQ-Orbitrap MS分析,共鉴定了34个化合物,包括萜类、苯丙素类、寡糖类及酮类化合物。建立的TLC分离度良好,快速可靠、简便易行,适用于开心散中茯苓和人参的鉴别。结论建立的开心散特征图谱及TLC简便稳定、重复性好,通过MS指认及来源归属,基本明确了开心散样品的物质基础,可为该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开心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质量控制;薄层色谱法(TLC);人参;茯苓
72
|
3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6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配伍
枳实-白术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障碍
王晓鹏,杨会举,孙明明,刘静,吴本升,乐音子,秦媛媛,陈映辉,田列,李岩,王雅慧,颜帅
2023, 29(13): 45-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40
摘要:目的基于线粒体自噬及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蛋白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观察枳实、白术及其配伍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障碍的改善作用,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枳实组、白术组、枳实-白术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采用洛哌丁胺连续14 d灌胃(3 mg·kg
-1
·d
-1
)构建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除模型组继续洛哌丁胺诱导外,正常组和自然恢复组采用0.9%生理盐水灌胃,枳实组(1.35 g·kg
-1
·d
-1
)、白术组(2.7 g·kg
-1
·d
-1
)、枳实-白术组(4.05 g·kg
-1
·d
-1
)和莫沙必利组(1.56 mg·kg
-1
·d
-1
)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7 d。观察药物对大鼠粪便数量、粪便含水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阿尔新兰-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观察结肠病理变化;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结肠组织呼吸链复合体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INK1、Parkin和p62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和Parkin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大鼠粪便数量、含水率及小肠推进率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结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Ⅲ和Ⅳ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PINK1、Parkin mRNA表达,PINK1、Parkin和LC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p62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比较,枳实-白术组大鼠粪便数量、含水率、小肠推进率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Ⅲ和Ⅳ活性均明显提高(P<0.05,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枳实-白术组可减轻结肠组织线粒体肿胀程度,并能明显降低PINK1、Parkin mRNA表达,降低PINK1、Parkin和LC3蛋白表达(P<0.05,P<0.01),明显升高p62 mRNA表达(P<0.05)。结论枳实、白术配伍后可显著改善洛哌丁胺诱导的大鼠慢传输型便秘,其机制可能与阻断PINK1/Parkin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线粒体过度自噬有关。
关键词:枳实;白术;慢传输型便秘;自噬;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蛋白激酶1/帕金蛋白信号通路
61
|
31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477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药理
益糖康通过抑制AGE/RAGE信号通路改善骨骼肌细胞凋亡的机制
于嘉祥,张瀚文,王列,石岩,于睿,戴俭宇,曲超,马贤德,韩雪莹,王智民,安继仁,程玥凤,纪泓楷,张文顺
2023, 29(13): 54-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96
摘要:目的研究益糖康通过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纠正骨骼肌细胞过度凋亡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机制。方法①体外实验,制备益糖康含药血清,将C2C12细胞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益糖康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40、20、10 g·kg
-1
)组、RAGE抑制剂组,除空白组外,用棕榈酸诱导C2C12 IR模型细胞,然后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方式后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及葡萄糖消耗量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重要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p53、胱天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②体内实验,将96只符合研究标准的Wistar大鼠设置空白组、对照组、益糖康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
-1
)、吡格列酮(1.35 mg·kg
-1
)组,运用高糖高脂糖尿病模型诱导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并运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HEC)实验验证,模型判定成功后对各组大鼠按要求进行灌胃给药干预。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阳性凋亡细胞个数,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l-2、Bax、p53、Caspase-3、Caspase-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体外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2C12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活性、葡萄糖消耗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糖康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和RAGE抑制剂组C2C12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细胞活性、葡萄糖消耗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糖康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和RAGE抑制剂组C2C12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细胞活性、葡萄糖消耗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2C12细胞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ax、p53、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糖康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和RAGE抑制剂组C2C12细胞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Bax、p53、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②体内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组织阳性凋亡细胞个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糖康高、中、低剂量组,吡格列酮组大鼠骨骼肌组织阳性凋亡细胞个数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组织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ax、p53、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糖康各剂量组和吡格列酮组大鼠骨骼肌组织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Bax、p53、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益糖康中剂量具有RAGE抑制剂类似的功效,且疗效等同于盐酸吡格列酮。结论益糖康可能通过抑AGE/RAGE信号通路抑制骨骼肌细胞凋亡。
关键词:益糖康;胰岛素抵抗;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改善;机制
38
|
3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8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作用机制
陈彦旭,金智生,姜晓雪,张博玲,伏瑶琴,金彩云,张钦媛,徐长青
2023, 29(13): 65-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06
摘要:目的观察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50只db/db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小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5 mL·kg
-1
蒸馏水,厄贝沙坦组给予22.75 mg·kg
-1
厄贝沙坦悬溶液,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0、100、50 mg·kg
-1
红芪多糖悬溶液,6组小鼠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12周。检测各组小鼠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肾脏中JAK2、STAT3、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病变显著,其UA、TG、T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多糖高、中剂量及厄贝沙坦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超微结构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且UA、TG、T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OCS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降,JAK2、STAT3、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多糖高、中剂量及厄贝沙坦组SOCS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JAK2、STAT3、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红芪多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肾病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关键词:红芪多糖;糖尿病肾病;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34
|
19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3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刘悦,姚明江,梁晓,崔文强,申伟,魏竞竞,迟显苏,刘红喜,刘建勋,张允岭
2023, 29(13): 7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05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采用角叉菜胶(Ca)、角叉菜胶联合干酵母菌(Ca+Yeast)、角叉菜胶联合脂多糖(Ca+LPS) 3种不同方式,筛选并建立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组、Ca组、Ca+Yeast组、Ca+LPS组。Ca组、Ca+Yeast组、Ca+LPS组于造模首日经腹腔注射Ca 10 mg·kg
-1
。Ca+LPS组于第2天经腹腔注射LPS 50 μg·kg
-1
,Ca+Yeast组于第2天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悬液2 mg·kg
-1
。造模后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肛温变化情况;在造模后24 h,观察各组大鼠中医证候宏观评价指标舌象、脉象、黑尾长度,采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散斑成像仪检测大鼠尾端血流灌注量,利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全血黏度值及血浆黏度值,PL-12型血小板功能检测仪检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的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脑组织和肺组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3组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黑尾(P<0.05,P<0.01),尾端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P<0.05,P<0.01),舌象R、G、B值明显下降(P<0.05,P<0.01),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升高(P<0.05,P<0.01)。Ca+Yeast组及Ca+LPS组脉搏幅度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P<0.01)。此外,与正常组比较,Ca+Yeast组在造模后24 h内的平均肛温显著升高(P<0.01);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及血浆黏度均明显升高(P<0.05,P<0.01);血浆炎症因子IL-6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Ca+Yeast组病理改变最为严重,可观察到小灶心肌纤维溶解断裂,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生;海马区局部神经元稀疏,神经元红色变性;小灶肺泡间质内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利用角Ca+Yeast能够成功建立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以中医四诊信息、西医微观指标及组织病理形态学为系统的模型评价体系值得研究者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瘀毒互结证;证候模型;角叉菜胶;干酵母菌;模型评价
38
|
17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1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基于NLRP3/ASC/Caspase-1信号通路探讨独活醇提物对MSU诱导的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黑晓晶,吕耀中,李良,章晨峰,肖伟
2023, 29(13): 79-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38
摘要: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独活醇提物(DH50)对尿酸钠(MSU)晶体诱导的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DXMS,0.07 mg·kg
-1
)、DH50低剂量组(DH50-D,9 mg·kg
-1
)、高剂量组(DH50-G,18 mg·kg
-1
)5组(n=10)。连续灌胃给药7 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第5天向大鼠右侧踝关节注射MSU建立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测量造模后4、8、24、48 h的大鼠足跖容积并对关节炎症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滑膜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IL-1β、环氧化酶-2(COX-2)的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实验:使用MSU(75 mg·L
-1
)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同时设置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DXMS,100 μmol·L
-1
)、DH50低质量浓度组(DH50-D,25 mg·L
-1
)、DH50中质量浓度组(DH50-Z,50 mg·L
-1
)、DH50高质量浓度组(DH50-G,100 mg·L
-1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LRP3、活化的(cleaved)Caspase-1、IL-1β、TNF-α、COX-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内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程度加深、关节炎症评分显著升高(P<0.01),滑膜组织炎性浸润严重,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NLRP3、Caspase-1、ASC、IL-1β、COX-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DH50低、高剂量组大鼠足跖肿胀程度减轻、关节炎症指数降低,炎性浸润减轻,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1),相关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P<0.01)。体外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胞中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TNF-α、COX-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DH50低、中、高剂量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下调(P<0.05,P<0.01)。结论DH50在体内和体外均有较好的改善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来实现。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尿酸钠结晶;独活醇提物;炎症因子;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
27
|
21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4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临床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三七粉对血脂异常的疗效机制
杜晓燕,安兰花,张金生,徐康丽,田力,李三强,张希贤
2023, 29(13): 88-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三七粉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60例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三七粉安慰剂,试验组给予三七粉+血脂康胶囊安慰剂,连续用药6周。分别于0、3、6周评估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激酶插入区受体(KDR)、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KDR、EGFR和PI3K/Akt的mRNA表达。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66%,两组患者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在3、6周时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表达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I3K、Akt和EGFR的mRNA表达及血清中EGF、VEGF、KDR表达随时间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其中,PI3K、Akt的mRNA及VEGF、KD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DR mRNA和血清EGFR表达水平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在同一时间点PI3K、Akt、EGFR和KDR的mRNA表达及血清中EGF、EGFR、VEGF和KD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七粉在纠正血脂异常方面安全有效,其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VEGF/KDR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达到降脂的目的。
关键词:三七粉;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血脂异常;疗效机制
40
|
22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0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探讨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方案优化的临床疗效
杨琪琪,马守亮,姜天鑫,吴伟伟,韩新宇,李蔚然,邱帅辉,周欣华,李飞
2023, 29(13): 96-1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09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隔物灸贴组、中药联合隔物灸贴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方案》)的恢复期中医药方案进行治疗,中药组予以辨证中药口服治疗,每日1剂,日服2次;隔物灸贴组予以足三里、脾俞、大椎、肺俞、孔最、天突等穴灸贴治疗,每日1次,每次贴敷40 min;联合组予以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各组中医症状评分、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总分及单项评分、肺部CT评分、SGRQ评分、CRP、IL-6、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WBC、LYM明显升高(P<0.05),NEUT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中药组和隔物灸贴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中药组与隔物灸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愈显率为76.7%(23/30),中药组患者愈显率为50.0%(15/30),隔物灸贴组患者愈显率为46.7%(14/30),联合组患者愈显率明显高于中药组(χ
2
=4.593,P<0.05)和隔物灸贴组(χ
2
=5.71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29/30),中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28/30),隔物灸贴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26/30),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和隔物灸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可有效改善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炎症、血常规、炎症指标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较单纯中药治疗和隔物灸贴治疗更具优势。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中药治疗;隔物灸贴;临床疗效
36
|
2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8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加味参芪益心方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董新禹,邹国良,韩宇博,韩艺,刘莉
2023, 29(13): 104-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422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参芪益心方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房共82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1例,两组基础治疗一致,观察组加入加味参芪益心方,疗程8周,观察临床疗效、中医疗效、心功能指标[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6 min步行试验(6MWT)];超声指标[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E/A)];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脂联素(ADP)、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iNOS)、内皮素-1(ET-1)]及治疗的安全性。此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胰岛素抵抗、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因子与心力衰竭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3.41%。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
2
=11.6,P<0.05)。在中医疗效方面,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4%;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3.66%。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
2
=8.19,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NT-proBNP、LAVI、LVMI、FPG、FINS、HOMA-IR、TYG、TG/HDL、TNF-α、IL-6、CRP、ET-1及iNOS等指标均降低(P<0.05),且6MWT、E/A、ADP水平、NO、eNOS水平提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T-proBNP、LAVI、LVMI、FPG、FINS、HOMA-IR、TYG、TG/HDL、TNF-α、CRP、ET-1水平均降低(P<0.05),6MWT、E/A、ADP、NO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前后6MWT增长量与NO呈正相关,且与ET-1的降低呈正相关;治疗前后LVMI的降低与NO升高呈正相关,且与FINS降低呈正相关;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的升高与TNF-α的降低呈正相关,且与TYG的降低呈正相关(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参芪益心方能明显改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症状,并且能够减轻炎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无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
关键词: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胰岛素抵抗;加味参芪益心方;心血管危险因素;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
33
|
19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1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药物代谢
马兜铃水提物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增强出版
王芳,李春英,易艳,刘素彦,赵雍,孟晶,田婧卓,王连嵋,韩佳寅,潘辰,张宇实,柳辰玥,秦莎莎,王敦方,鲜中,唐旋,刘美婷,梁爱华
2023, 29(13): 112-1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64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E
),定性分析马兜铃水提物(AFE)和马兜铃酸Ⅰ(AAⅠ)大鼠体内马兜铃酸类物质(AAs)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该实验选取SD大鼠,分别连续灌胃给予AFE(110 g·kg
-1
·d
-1
)和AAⅠ(5 mg·kg
-1
·d
-1
)5 d,收集血清、尿液和粪便。采用ACQUITY UPLC BEH C
18
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甲醇(含0.01%甲酸+5 mmol·L
-1
乙酸铵,A)-水(含0.01%甲酸+5 mmol·L
-1
乙酸铵,B)梯度洗脱(0~1.0 min,10%B;1.0~7.0 min,10%~75%B;7.0~7.2 min,75%~95%B;7.2~10.2 min,95%B;10.2~10.3 min,95%~10%B;10.3~12.0 min,10%B),流速0.3 mL·min
-1
。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采集,扫描范围m/z 100~1 200。结合UNIFI 1.9.4.053系统,采用Pathway-MS
E
定性分析鉴定生物样品(血清、尿、粪便)中AAs原型和相关代谢产物的种类,平行比较AFE组和AAⅠ组亚急性毒性实验中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异同。结果与AAⅠ组比较,AFE组血清、尿液与粪便生物样品中分别鉴定出6、10和13个共有代谢产物,以及14、20和30个特有代谢产物。主要AAs成分均遵循去甲基化、硝酸还原和结合等代谢过程。与AAⅠ组的平行比较分析显示,AFE组血清中AAⅠ原型成分和生物样品中多数AAⅠ代谢产物[AAⅠa、马兜铃内酰胺I(ALⅠ)a、7-OHALⅠ及其结合型衍生物等]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AFE组粪便中ALⅠ的代谢产物表达量显著低于AAⅠ组(P<0.01),AFE组尿液和粪便中还鉴定出多种AAⅠ组未发现的ALⅠ外排代谢产物。结论AFE中AAs成分均显示出与AAⅠ成分相近的体内代谢规律,但马兜铃中多种AAs成分共存可能会影响AAⅠ的代谢,通过增加AAⅠ与ALⅠ代谢外排,从而达到减小不良反应作用。
关键词:马兜铃水提物;马兜铃酸;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E
);生物样品;代谢产物;定性分析
28
|
2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3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药学基础
基于标准汤剂的秦皮(白蜡树)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分析
增强出版
曹桂云,宁波,秦金淼,庄雪松,王岱杰,林永强,董晓弟,罗毅,孟兆青
2023, 29(13): 122-1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48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秦皮(白蜡树)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为该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5批秦皮(白蜡树)标准汤剂和3批秦皮(白蜡树)配方颗粒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流动相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0 min,12%~15%B;10~30 min,15%~32%B),检测波长220 nm,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针对特征图谱中的共有峰建立HPLC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秦皮(白蜡树)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秦皮(白蜡树)饮片中相应成分的含量,计算从饮片到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的转移率。结果3批秦皮(白蜡树)配方颗粒特征图谱与标准汤剂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0.9,共确定了7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及PCA结果表明,不同批次标准汤剂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未表现出产地聚集性。15批秦皮(白蜡树)标准汤剂出膏率6.18%~11.62%,秦皮甲素、紫丁香苷、秦皮苷、秦皮乙素、秦皮素、木通苯乙醇苷B质量分数分别为44.92~103.51、1.36~11.87、33.26~90.73、4.63~29.75、2.40~16.86、2.49~17.35 mg·g
-1
,其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分别为25.21%~42.54%、52.57%~88.84%、43.43%~79.45%、49.15%~88.27%、49.22%~72.69%、27.66%~47.67%。秦皮(白蜡树)配方颗粒出膏率10.4%~10.7%,上述6个成分从饮片到配方颗粒的转移率分别为42.76%~43.17%、80.01%~80.90%、59.59%~59.88%、51.35%~52.67%、60.50%~60.93%、37.98%~38.37%,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基本一致。结论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秦皮(白蜡树)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出膏率、特征图谱的一致性、秦皮甲素等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为指标,衡量秦皮(白蜡树)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一致性,结果合理可靠,可为该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及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秦皮;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一测多评法(QAMS);特征图谱;质量控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43
|
18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5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基于熵权-TOPSIS对不同产地桑白皮药材的品质评价
增强出版
张美琴,王云,贾哲,宋亚南,张晴,李兵,张村
2023, 29(13): 130-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65
摘要:目的应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模型综合评价不同产地桑白皮药材的质量,为桑白皮的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方法依据颜色、厚度、质地、粉性、粗皮残留5个关键指标,设计主观评分表,对桑白皮进行外观性状评价;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桑皮苷A、绿原酸、氧化白藜芦醇、桑皮苷C、桑根酮D、桑根酮C、桑辛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化学计量学探寻桑白皮不同产地的差异性成分,采用TOPSIS综合评价不同产地桑白皮的质量;运用SPSS 22.0软件对桑白皮厚度、外观颜色与7个成分含量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颜色较淡,根皮越厚,质韧,粉性足,粗皮残留较少者得分较高,排名靠前者均为安徽产地的药材;建立的指纹图谱、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3个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成分(桑皮苷A、桑根酮D、桑根酮C)对于桑白皮的产地差异有重要贡献;相关性分析表明,桑皮苷C与明度值(L
*
)、总色度值(E
*
ab)呈明显正相关(P<0.05),桑皮苷A与黄蓝色值(b
*
)呈显著正相关(P<0.01),桑根酮C与b
*
呈显著负相关(P<0.01),桑辛素与L
*
呈明显负相关(P<0.05);桑皮苷A、绿原酸、桑辛素与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桑根酮D与厚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桑根酮C与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TOPSIS综合评分显示,来自安徽产地的桑白皮评分较好,排名靠前。结论不同产地的桑白皮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性,产地距离较近的表现出外观、成分含量的特征相似性,颜色较浅、粗皮残留较少与药材品质呈正相关,其中安徽产地的桑白皮质量相对较优。
关键词:桑白皮;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品质评价;外观性状;桑皮苷A;桑根酮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5
|
22
|
3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8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利咽”功效关联的金果榄质量标志物分析
增强出版
卢丽洁,吴清华,朱兴龙,黄旭龙,饶华楠,鲜彬,文飞燕,周涛,魏民,刘三波,裴瑾
2023, 29(13): 140-1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17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金果榄的“利咽”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首先采用UPLC-Q-TOF-MS技术辨识18批金果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潜在“利咽”成分,并对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所得化合物交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质量标志物准确性。结果UPLC-Q-TOF-MS共鉴定出金果榄中17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二萜内酯类、甾醇类等类型化合物。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到5个主要差异性成分,分别为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巴马汀、蝙蝠葛任碱和古伦宾。基于网络分析筛选出四氢巴马汀、巴马汀、蝙蝠葛任碱、去氧黄藤苦素、neoechinulin A、古伦宾共6个化合物为金果榄的潜在“利咽”成分;通过白细胞介素-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前列腺素G/H合成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等关键靶点,以及乙型肝炎、甲型流感、人类嗜T细胞病毒感染、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通路发挥“利咽”功效。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共同预测所得金果榄中的潜在活性成分包括巴马汀、蝙蝠葛任碱和古伦宾,与6个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活性较好,可作为金果榄的“利咽”Q-Marker。结论该研究初步预测了金果榄的“利咽”质量标志物,有利于建立关联药效的金果榄质量标准,为完善该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果榄;利咽;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多元统计分析;网络药理学;质量标志物
33
|
24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7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基于水分活度和水分子流动性理论的梅花饮片安全储藏含水量分析
增强出版
韩童童,饶小勇,漆凤梅,何雁,詹国平,罗晓健,谌瑞林
2023, 29(13): 151-1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46
摘要:目的从宏观[水分活度(A
w
)]和微观(水分子流动性)角度研究梅花饮片吸湿特性,为其安全储藏含水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静态称重法获得梅花饮片吸附等温线,对常见的7种吸湿模型进行拟合及评价,根据决定系数(R
2
)越接近1、残差平方和(RSS)越接近0和Akaike信息量准则(AIC)越小的原则筛选出最优模型,依据最优模型计算梅花饮片在25、35、45 ℃温度下的绝对、相对安全含水量;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对梅花饮片吸湿过程中水分子流动性进行测定。结果描述梅花饮片吸附等温线的最佳模型为Peleg模型。由模型表达式计算得到25、35、45 ℃温度下梅花饮片的绝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9.59%、7.96%、7.68%;相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13.05%、11.99%、11.77%。不同温度吸湿时,梅花饮片中均存在2种状态的水,即结合水T
21
、自由水T
22
。在吸湿过程中,结合水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结合水、自由水峰面积之和与含水量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5、35、45 ℃温度下R
2
分别为0.959 9、0.911 8、0.974 7。A
w
<0.57时,T
21
未发生改变,水分子流动性不变;A
w
>0.57时,T
21
呈现增加趋势,水分子流动性增加。25、35、45 ℃温度下水分子流动性增加时饮片含水量分别为8.44%、6.81%、6.25%。结论结合A
w
、水分子流动性理论,建议以6.25%作为梅花饮片的安全储藏含水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其他中药饮片安全储藏含水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梅花;饮片;含水量;水分活度(A
w
);水分子流动性;低场核磁共振(LF-NMR);吸附等温线
24
|
18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7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电子鼻技术应用于白及及其近似饮片快速辨识的可行性分析
增强出版
李涵,王艳丽,范雪花,李海洋,侯富国,桂新景,施钧瀚,张璐,刘瑞新,李学林
2023, 29(13): 157-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447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鼻技术应用于白及及其近似饮片快速辨识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34批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白及45批、天麻30批、玉竹30批、黄花白及29批)作为待测样品,使用PEN3型电子鼻采集样品嗅觉感官数据作为自变量X,基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地方标准的鉴别结果,以及各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和原始采购信息,获得辨识模型的标杆数据Y,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CA-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及K-最近邻(KNN)4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45批白及与89批非白及的二分类辨识模型和上述4种饮片的四分类辨识模型Y=F(X)。结果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在二分类辨识中,上述4种模型分类正判率分别为97.01%、97.01%、98.51%和97.01%;在四分类辨识中,这4种模型分类正判率分别为97.76%、89.55%、98.51%和97.01%。二分类和四分类辨识模型的最高正判率均可达到98.51%,且均以LS-SVM算法为最优,最优核函数分别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和线性核函数。最优模型判别结果良好,没有未分类样本。结论电子鼻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辨识白及及其近似饮片,可为其他中药饮片的快速质量评价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电子鼻技术;白及;辨识模型;中药饮片;天麻;玉竹;黄花白及
27
|
21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5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矿物药麦饭石偏光显微特征及其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分析
增强出版
吴思澄,马瑜璐,杨文国,房方,王迎,杨薇,戴仕林,严宝飞,赵劲,王秀秀,赵倩,包晓华,张建萍,徐晨昱,刘圣金
2023, 29(13): 166-1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046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产地麦饭石样品的偏光显微特征、物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并建立麦饭石粉晶X射线衍射(XRD)Fourier特征指纹图谱。方法选择26批麦饭石样品,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单偏光、正交偏光下样品粉末及磨片的显微特征,通过粉晶XRD技术分析主要物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并建立麦饭石XRD Fourier特征指纹图谱。XRD入射光源为Cu靶Kβ辐射,光管电压和光管电流分别为40 kV和40 mA,发散狭缝1°,散射狭缝1°,接收狭缝0.2 mm,扫描速度5°·min
-1
,持续扫描,扫描范围5~90°(2θ),步长0.02°。结果获得了麦饭石粉末、磨片的偏光显微特征图,其主要物相组成为斜长石、石英和钾长石,少数样品尚含有伊利石、黄铁矿、铁白云石、方解石、铁闪石及绿泥石等。长石类物相相对总质量分数、石英相对质量分数分别在61.9%~82.4%、12.6%~33.6%。建立了以13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麦饭石XRD 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均值相关系数法计算的相似度0.920 9~0.997 7,均值夹角余弦法计算的相似度0.940 5~0.998 4,中位数相关系数法计算的相似度0.921 1~0.997 5,中位数夹角余弦法计算的相似度0.947 5~0.998 2。结论麦饭石的偏光显微鉴别特征主要为斜长石、石英及钾长石,且粉晶XRD 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可用于麦饭石的鉴别。
关键词:矿物药;麦饭石;X射线衍射(XRD);指纹图谱;偏光显微镜;质量控制;物相组成
23
|
18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5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1
H-NMR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鉴别降香及其伪品
增强出版
危先文,陈兰英,孟晓伟,朱清,俞洪华,郑启万,任佳慧,林丽华,刘荣华
2023, 29(13): 173-1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49
摘要: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
1
H-NMR)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建立降香及其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获得降香及其伪品的
1
H-NMR图谱,建立全成分信息并转化为数据矩阵,检测条件为以含0.03%四甲基硅烷(TMS)的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
6
)为溶剂,恒温298 K(1 K=-272.15 ℃),脉冲间隔1.00 s,谱宽12 019.23 Hz,扫描数16次,采样时间1.08 s。对降香及其伪品数据矩阵进行相似度考察和层次聚类分析(HCA),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数据矩阵进行分析,找出降香与其伪品之间的差异性成分;建立OPLS-DA类别变量值模型,设定降香类别变量值为1,降香伪品类别变量值为0,阈值±0.3,用于市售降香的真伪鉴别;以OPLS-DA得分图确定市售降香中伪品的种类,并通过薄层色谱法(TLC)进行验证。结果相似度分析与HCA结果表明,降香与其伪品之间差异明显;OPLS-DA发现降香与其伪品显著性差异成分为反式-橙花叔醇;建立的类别变量值模型可成功对市售降香进行真伪鉴别;OPLS-DA得分图结果显示,市售降香中存在交趾黄檀心材和斜叶黄檀心材,并与TLC验证结果相吻合。结论市场上存在以交趾黄檀心材和斜叶黄檀心材代替降香出售的现象,
1
H-NMR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能有效区分降香及其伪品,可为降香及其伪品的鉴别提供参考。
关键词:降香;核磁共振氢谱(
1
H-NMR);相似度;层次聚类分析(HCA);真伪鉴别;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薄层色谱法(TLC)
23
|
20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7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干旱提高北苍术药材质量的生物学机制
赵楷,姚杰,于鹏程,宋孝文,姚瑶,何录文,孟祥才
2023, 29(13): 180-1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14
摘要:目的探讨干旱胁迫提高北苍术药材质量的生物学机制,建立优质药材生产新方法。方法采用0(CK)、5%、10%、20%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浸泡北苍术鲜根,比较北苍术内活性氧(ROS)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初生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关键酶活性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PEG在处理第2天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2
-
·)、过氧化氢(H
2
O
2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分别提高172.5%、56.9%、14.7%;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10.8%;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活性提高49.9%,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分别提高12.1%和19.0%;苍术素、β-桉叶醇、苍术酮、白术内酯Ⅱ分别提高了51.0%、36.9%、47.1%和91.5%。通过模拟干旱胁迫可引起北苍术鲜根ROS迸发,诱导出植物干旱状态下的生理状态,抗氧化系统发生较大变化,短时间内促进次生代谢产物大量合成。结论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可大幅度提高栽培北苍术的质量。
关键词:北苍术;干旱胁迫;活性氧;次生代谢产物;药材质量
24
|
19
|
3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数据挖掘
基于文献的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应用分析
黄湘宁,王屹菲,俞赟丰,刘秀,唐彬荃,喻嵘
2023, 29(13): 188-1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17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及检测指标,总结其特点与不足之处,为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规范造模、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近10年收录的糖尿病肾病动物实验期刊文献,用Excel进行整理,归纳动物种类、性别、造模方法、成模标准、检测指标等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筛选纳入文献共287篇,糖尿病肾病动物实验造模多选用雄性SD大鼠;造模以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为基础者,多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单次60~69 mg·kg
-1
或50 mg·kg
-1
连续5 d行腹腔注射;以2型糖尿病为基础者,多采用单次小剂量30~39 mg·kg
-1
或30 mg·kg
-1
连续2 d腹腔注射配合4周的高脂高糖饮食;成模标准多以血糖及24 h尿蛋白定量为评判指标;检测指标包括基础指标、糖脂代谢指标、肾功能指标等。结论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是基础实验研究的常用模型,但缺少统一的动物模型制备及评价标准,且在造模过程中缺少中医药因素干预,通过文献整理、数据分析可对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制备因素、成模标准及关键指标等进行梳理,总结其特点与不足,以期构建成模率高、符合临床发病过程、与临床证候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造模要素;检测指标
60
|
2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8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学术探讨
基于“久痛入络”理论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医诊疗思路
赵禧,施国善,杨舒雯,郭永胜,林培政,王琛,陈鹏
2023, 29(13): 197-2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36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一个涵盖了多种疾病的临床概念,患病率高,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虽有针对不同机制的治疗药物,但效果有限且存在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前人治痛之法进行继承和发扬,衍生出了“久痛入络”理论。鉴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尤其适用于此理论进行诊治。该研究认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久痛所入之络实为层次较深的“阴络”,即髓络,病性当属本虚标实,以脏腑功能失调为前提、络脉空虚为基础,与肝、肾、心之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该病病机可归纳为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迁延不愈,耗损气血,髓中络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痰湿等有形病理产物形成而凝滞于络内,不通则通,迁延难愈。该病的治则以通法贯穿于始终,具体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和络虚通补等。该文基于“久痛入络”理论阐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相关治法,为从中医络病学角度认识与防治该病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络病;久痛入络;络虚则痛
54
|
2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4774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综述
中医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袁久术,周阳明,王雪茹,黄苏苏,高泓,杜联
2023, 29(13): 203-21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5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起病隐匿,极易漏诊误诊,病变后期可演变成糖尿病足溃疡、坏疽、截肢等严重后果。DPN以轴突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雪旺细胞凋亡等神经细胞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一条沟通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经典通路,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自噬、迁移等生物学活动,广泛影响着与DPN相关的多种细胞。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持续的高糖环境下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通过参与DPN的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凋亡、血管生成等发病机制,从而加速DPN发生发展。因此,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于DPN的治疗尤为关键。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来延缓或逆转DPN的措施。中医药在防治DPN的进程中以多靶点、多效应、多成分等独特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量中医药治疗DPN的动物及临床研究均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是中医药治疗DPN的重要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促进髓鞘修复再生、延缓神经细胞死亡进程,起到防治DPN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还未见该领域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基于此,该文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在DPN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单味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对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作用进行总结,为DPN的中医药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5
|
31
|
3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9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中医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胡雅琪,刘建和
2023, 29(13): 213-2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9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因其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再灌注策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策略,这些治疗措施能够快速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循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然而再灌注可能会导致额外心脏损伤,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因此,如何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心血管治疗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医药在治疗MIRI方面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能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思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与MIRI密切相关,其可以通过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凋亡和铁死亡等过程在减轻MIR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该文综述了AMPK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及目前中医药通过调控AMPK通路治疗MIRI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中医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48
|
30
|
4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8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益气化痰类中药复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少锋,郝彦伟,李佳欣,岳胜男,刘青松,李斌
2023, 29(13): 222-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106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神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记忆和行为等方面的损害。当前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用于缓解疾病进展的相关药物研究仍处于临床试验中。中医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痰浊蒙窍是AD发生的核心病机,气虚痰阻贯穿AD的整个病理过程,治疗上强调益气化痰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开心散为代表的益气化痰类中药复方被广泛用于A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其不仅可以改善AD的认知功能,还具有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神经递质活性、调节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中枢炎性反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基于此,该文从益气化痰治疗AD的视角出发,对益气化痰治疗AD的理论基础及益气化痰类中药复方抗AD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防治AD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益气化痰法;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中药复方
50
|
2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0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中药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杨星,王振,李淑娣,刘江凯,李素领
2023, 29(13): 230-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02
摘要: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病理性修复反应,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环节,主要以肝星状细胞活化与细胞外基质弥漫性沉积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物。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以其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影响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重要的信号通路,其主要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减轻肝细胞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及增强肝细胞自噬等发面发挥肝纤维化效应。该文通过梳理中药单体靶向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总结中药单体调控PI3K/Akt发挥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协同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和临床新药研发给予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中药单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
44
|
29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9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常用中药有效成分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陈少影,李晶晶,兰卫
2023, 29(13): 241-2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16
摘要:血脂异常是一类较常见的人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血脂异常和继发性血脂异常,前者由于遗传基因缺陷所导致,后者是由于疾病、药物、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等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黄色瘤及动脉硬化等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症状。血脂异常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严重威胁人民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对治疗血脂异常药物的研究较为迫切。化学类降血脂药物如洛伐他汀等,虽然效果明显,但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并存在停药后反弹的问题;与化学类药物相比,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调节血脂异常,且不良反应小的优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能够通过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信号通路、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小异二聚体伴侣(SHP)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影响脂质的合成、分解及吸收,改善肝脏脂质和胆汁酸代谢等,从而发挥降脂的作用。故对以中药有效成分降血脂作用机制为切入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中药在临床上更好地防治脂质代谢性疾病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降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4
|
41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196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PI3K/Akt通路调控结直肠癌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李华,王捷虹
2023, 29(13): 254-2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5
摘要:结直肠癌(CRC)作为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癌症,起源于结肠和直肠的肠上皮细胞,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也逐年猛增。在过去几年中,尽管预防性的结肠镜筛查提高了CRC患者生存率,但仍有大多数病例是在症状出现后才被发现,且目前临床中CRC手术治疗风险高、易复发,放化疗治疗不良反应大、患者心理负担重,因而针对CRC尚无理想的诊疗方案。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作为经典的致癌通路为多种恶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可能,也为CR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中医凭借自身“治未病”和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在癌症治疗中成为一大焦点,其不良反应小的优势更是与西医在治疗上相互弥补。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可通过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可抑制CRC细胞的增殖、侵袭、迁徙、血管新生,促进了癌细胞的凋亡、自噬,从而减缓CRC发展进程,达到治疗CRC的作用。近几年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新迅速,过去的总结文献未能及时纳入最新研究成果,为众多学者的文献检索带来诸多不便,故而该文从PI3K/Akt通路、PI3K/Akt通路与CRC关联性及中医药干预治疗CRC进展等3个方面出发,对相关信息进行补充总结,以期为今后CRC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发展及临床新药研发上提供参考。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结直肠癌;中医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33
|
28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1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中药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刘新月,陈乐乐,孙鹏,展照双,王加锋
2023, 29(13): 264-2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25
摘要: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的常规治疗药物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沉重负担。中药活性成分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小。中药生物碱是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其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草药中,近年来因其展现出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药生物碱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侵袭转移、抑制增殖、诱导肿瘤细胞自噬、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调控微小RNA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此外,中药生物碱还可以逆转肿瘤耐药性,降低肿瘤干细胞干性。中药生物碱可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Notch、刺猬(Hedgehog)及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等相关信号通路,多环节、多途径参与到肿瘤增殖、侵袭转移、自噬与凋亡过程中,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生物碱的衍生物、纳米制剂可改善生物碱溶解度、利用度和抗肿瘤活性,为生物碱的临床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前景。现将近年中药生物碱及其代表性衍生物和纳米制剂抗肿瘤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生物碱抗肿瘤作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生物碱;抗肿瘤;衍生物;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48
|
23
|
3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1200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中医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和炎性小体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李晓晨,杨鹏,王晓萌,吴丽丽,秦灵灵,刘铜华
2023, 29(13): 273-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39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慢性肾衰竭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全球最主要的非传染性死亡原因,而细胞焦亡和炎性小体激活与DN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介导足细胞足突丢失和融合、炎症因子表达增加、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基质扩张和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增加等多种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肾单位丢失和肾损伤。据研究报道,传统草药或经典处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在DN治疗中发挥着降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抑制肾细胞焦亡,拮抗DN炎症诱导的损伤,改善肾功能,减缓DN进展,疗效明确。中药干预DN具有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多系统等特点和作用,在防治DN上具有广阔前景。目前体内外关于中医药干预DN的研究众多,但是缺乏系统的、全面地对中医药干预DN模型实验研究的整理、概括和总结,该文就细胞焦亡和炎性小体的研究进展及在DN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N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细胞焦亡;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作用机制
47
|
26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4773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