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15

      经典名方

    • 杨菊,张照,王加伟,谢淑莹,李朋彦,郎丽巍,魏士长,李浩田,景漫毅,赵艳玲
      2023, 29(15): 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4
      摘要:目的考察清瘟败毒饮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4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脂多糖(LPS),5 mg·kg-1]、地塞米松组(5 mg·kg-1)、清瘟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14.105、28.21、56.42 g·kg-1),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1 h后,气管内滴注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6 h和24 h取材。分析小鼠肺动脉血气指数;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总蛋白含量、总细胞数、伊文思蓝(EBD)含量和肺组织湿重/干重(W/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酪氨酸激酶-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干扰素调节因子1(JAK1/STAT1/IRF1)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动脉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及肺组织W/D明显减少(P<0.05,P<0.01),而二氧化碳分压(pCO2)、BALF总蛋白含量、总细胞数、EBD含量、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L1)、趋化因子CXC配体2(CXCL2)、趋化因子CXC配体9(CXCL9)和趋化因子CXC配体10(CXCL10)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肺组织出现肺泡壁增厚、肺泡腔融合和炎性细胞浸润;M1型巨噬细胞极化比例和肺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5);JAK1、磷酸化酪氨酸激酶-1(p-JAK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STAT1、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p-STAT1)、IRF1、Gasdermin蛋白D(GSDMD)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瘟败毒饮明显增加pO2、SO2及肺组织W/D(P<0.05,P<0.01);显著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明显降低pCO2、总蛋白含量、总细胞数、EBD含量、IFN-γ、TNF-α、IL-1β、CXCL1、CXCL2、CXCL9和CXCL10的含量、M1型巨噬细胞极化比例及JAK1、p-JAK1、iNOS、STAT1、p-STAT1、IRF1、GSDMD和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清瘟败毒饮可通过抑制JAK1/STAT1/IRF1信号通路,改善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肺部炎症反应,减少肺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肺保护作用。  
      关键词:清瘟败毒饮;急性肺损伤;炎症;细胞凋亡;肺组织酪氨酸激酶-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干扰素调节因子1(JAK1/STAT1/IRF1)信号通路   
      162
      |
      41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9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丁薇,汪文来,何湛湛,陈香云,刘珍洪,陶旭光,赵培彰,杨桢,赵红霞
      2023, 29(15): 14-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02
      摘要: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小鼠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7周龄SPF级C57BL/6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5 mg·kg-1)、苓桂术甘汤高、中、低剂量组(9.36、4.68、2.34 g·kg-1),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鼻滴法予LPS(50 μg/只)构建小鼠ALI模型。给药组分别在造模前连续灌胃给药7 d。造模后12 h取小鼠肺组织,测定双肺湿/干质量比(W/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细胞计数仪计算总细胞数,瑞氏吉姆萨染色检测炎性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与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BALF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炎症通路中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 p65及二者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并计算磷酸化蛋白/总蛋白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严重损伤,肺泡完整结构被破坏,肺泡壁增厚,大量炎性细胞与红细胞浸润,肺水肿显著加重(P<0.01)。BALF中总细胞与炎性细胞数量,IL-6、TNF-α及肺组织NF-κB p65、IκBα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高、中、低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小鼠肺损伤明显缓解,肺水肿显著减轻(P<0.01)。BALF中总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量,IL-6、TNF-α及肺组织NF-κB p65、IκBα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对LPS-ALI小鼠具有抗炎保护作用,能有效减轻炎症、利水消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活化有关。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脂多糖;急性肺损伤;炎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   
      130
      |
      4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8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江晓翠,田代志,刘祺,姜兴宇,余何,蔚文垚,萧闵,曹继刚
      2023, 29(15): 22-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37
      摘要: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高尿酸血症(HUA)型少弱精子症异病同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昆明种(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6)、模型组(n=6)、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n=7)、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n=7)和非布司他组(n=6)。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连续腹腔注射氧嗪酸钾悬液(600 mg·kg-1)7 d。造模完成后,参苓白术散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参苓白术散20.14、10.07 g·kg-1灌胃,非布司他组给予非布司他0.25 g·kg-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连续14 d后取材。生化法检测血清尿酸(UA),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生精功能评分;全自动精子分析仪检测精子密度和活动率;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精子DNA完整性;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睾丸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睾丸组织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睾丸组织Keap1、Nrf2、HO-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UA显著升高(P<0.01),睾丸生精功能、精子密度和活动率均显著下降(P<0.01),精子拖尾率、睾丸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 P<0.01),且睾丸组织Keap1、Bax、Caspase-3表达量明显降低,Nrf2、HO-1、Bcl-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 P<0.01),Keap1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 P<0.01),Nrf2、HO-1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明显改善HUA型少弱精子症,其机制可能与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少弱精子症;高尿酸血症;异病同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   
      79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9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欧阳聪,李玉丽,康婷,胡杨,杨雪,蒋屏
      2023, 29(15): 31-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11
      摘要:消乳丸是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中的儿科经典名方之一,临床疗效确切,但当前暂未转化为中成药制剂。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消乳丸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173条,筛选出有效数据99条,涉及中医古籍46部,该研究从消乳丸的方源方名、组方剂量、药物基原、制法用法、主治功效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考证结果显示消乳丸可能出自宋代医家汤民望的《婴孩妙诀论》,在历代古医籍记载中有消食丸、杨氏消乳丸、快膈消食丸等异名,但主要以消乳丸之名记载在册,该方由香附、砂仁、陈皮、神曲、麦芽及甘草6味药组成,炮制方法为香附、神曲、麦芽炒用,甘草炙用,砂仁、陈皮生用,功效为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主治乳食积滞所致的呕吐、泄泻、夜啼等诸多病证。历代古籍记载中使用最多的组方剂量折算成现代用量为香附41.30 g、砂仁20.65 g、陈皮20.65 g、神曲20.65 g、麦芽20.65 g、甘草20.65 g,制剂为丸剂,在服用方法上主张以温开水或姜汤送下,服药时间为食后。通过对消乳丸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研发申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名方;消乳丸;《婴孩妙诀论》;药物基原;文献考证   
      82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5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药理

    • 梁霄,李娅兰,张筠昊,白皓天,肖展,孙鑫,文武龙,杨婧,王锐
      2023, 29(15): 42-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1
      摘要:目的研究乌药挥发油对人胃癌细胞AGS凋亡和自噬的的影响,并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乌药挥发油,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乌药挥发油对人胃癌细胞AGS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根据半抑制浓度(IC50)确定最佳给药浓度与时间,用于后续研究;设置空白组、乌药挥发油低、中、高质量浓度组(0、15、30、60 mg·L-1)及阳性药环磷酰胺(CTX)组(350 mg·L-1)。用不同浓度的乌药挥发油处理AGS细胞48 h,采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Annexin-V/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AGS细胞凋亡率、吖啶橙(AO)染色观察自噬水平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剪切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雷帕霉素机械靶蛋白(mTOR)及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GS细胞经乌药挥发油干预24、48 h,细胞活性被明显抑制(P<0.05,P<0.01),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乌药挥发油各浓度组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P<0.01),且随浓度的上升抑制能力越明显;乌药挥发油将AGS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P<0.05,P<0.01),呈浓度依赖性;乌药挥发油各浓度组出现细胞圆化,体积变小并伴随凋亡小体形成等现象,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P<0.01);随着乌药挥发油浓度的增加,自噬体数量增加致红色荧光逐渐增强,提示自噬水平的提升;乌药挥发油各浓度组Beclin-1、LC3 Ⅱ/LC3 Ⅰ、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Bax/Bcl-2及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62与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乌药挥发油通过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AGS细胞凋亡和自噬介导的生长抑制。  
      关键词:乌药;挥发油;信号通路;自噬;细胞凋亡   
      95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1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花永娇,刘莉娜,李良,吕耀中,肖伟
      2023, 29(15): 5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36
      摘要:目的探讨泽兰提取物对慢性前列腺炎(CNP)的治疗作用,并基于炎性小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探讨其抗CNP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 mg·L-1脂多糖(LPS)诱导人正常前列腺基质细胞WPMY-1,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3.125、6.25、12.5、25、50、100 mg·L-1泽兰提取物对LPS诱导WPMY-1细胞分泌IL-6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WPMY-1细胞给药50、75、100 mg·L-1泽兰提取物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LRP3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应用角叉菜胶诱导法复制CNP大鼠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大鼠前列腺器官指数;ELISA检测大鼠血清5α-二氢睾酮(5α-DHT)及前列腺组织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COX-2、TGF-β1及NLRP3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COX-2、白细胞介素-1β(IL-1β)、TGF-β1、TNF-α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分泌IL-6浓度显著升高(P<0.01);细胞NLRP3、ASC、Caspase-1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泽兰提取物对LPS诱导WPMY-1细胞分泌IL-6的IC50为38.26 mg·L-1;泽兰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NLRP3、ASC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P<0.01),泽兰提取物中、高剂量组细胞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列腺器官指数显著升高(P<0.01),前列腺组织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清5α-DHT含量、前列腺组织TNF-α、PGE2、IL-6、TGF-β1、NOS2/iNOS、COX-2含量,COX-2、IL-1β、TGF-β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前列腺组织COX-2、TGF-β1、NLRP3、Caspase-1、ASC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泽兰提取物低、高剂量均能有效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降低血清5α-DHT含量、前列腺组织TNF-α、PGE2、TGF-β1及iNOS含量(P<0.05,P<0.01)及COX-2、IL-1β、TGF-β1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明显下调前列腺组织COX-2、Caspase-1、ASC及NLRP3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泽兰提取物低剂量组前列腺器官指数显著降低(P<0.01)。泽兰提取物高剂量组前列腺组织COX-2含量明显降低,TGF-β1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泽兰提取物对CNP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小体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减轻炎症反应。  
      关键词:泽兰提取物;慢性前列腺炎;炎症反应;炎性小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   
      75
      |
      21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0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于江,唐家杨,李帅,李想,普海崟,彭煜,李芳赫,郭淑贞
      2023, 29(15): 60-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36
      摘要:目的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证的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将44只昆明种(KM)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君子汤加减组(12.89 g·kg-1)。模型组及四君子汤加减组给予主动脉弓缩窄术(TAC)处理,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缩窄。采用超声心动图、病理学检测对心力衰竭进行疾病模型判断及药效学评估;从宏观表征、微观生物学、方剂反证3个层面分别对小鼠的一般性体征、体质量、旷场、抓力、线粒体超微结构等宏、微观表征进行采集,并测定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以判断证候类型。结果TAC术后8周,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四君子汤加减可显著改善小鼠LVEF(P<0.05)。心脏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壁增厚,四君子加减可显著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在6~8周,相较于假手术组及四君子汤加减组,模型组小鼠出现显著的毛发不齐,毛发枯黄、活跃度降低及精神萎靡的情况。同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增长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加减组体质量增长值明显上升(P<0.05)。在6~8周,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旷场距离及旷场速度均明显下降(P<0.05),而四君子汤加减组在第8周明显改善旷场距离及旷场速度(P<0.05)。在6~8周,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抓力最大值明显下降(P<0.05),而四君子汤加减组TAC术后8周抓力最大值明显增加(P<0.05)。腓肠肌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肌组织基质不均匀,线粒体肿胀,体积变大,基质溶解,嵴缺失,空泡化;四君子汤加减组可改善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基质空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腓肠肌分裂蛋白动力相关蛋白1(DRP1)表达显著增高(P<0.01),线粒体融合素1(MFN1)表达明显降低(P<0.05)。同时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加减组小鼠腓肠肌分裂蛋白DRP1表达明显降低(P<0.05),MFN1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TAC术后小鼠6~8周出现显著的气虚证候表现,同时伴随腓肠肌线粒体形态功能异常,而四君子汤加减可显著改善这一过程。  
      关键词:心力衰竭;气虚证;动物模型;四君子汤   
      49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0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姬永宽,倪睿凡,梁宴霖,陈国森,黄钲淇,刘果
      2023, 29(15): 68-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17
      摘要:目的探讨慢溃宁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和对NOD样受体(NLR)P3/胱天蛋白酶(Caspase)-1/Gasdermin D(GSDMD)细胞焦亡通路所介导炎症的影响。方法SPF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慢溃宁方组(20 g·kg-1)、美沙拉秦组(0.266 g·kg-1),各组15只。小鼠通过自由饮用3%DSS溶液,7 d构建UC模型。造模开始12 h后,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其余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小鼠每日体质量等情况,并评估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第8天麻醉后,脱臼颈椎处死小鼠,收集结肠和粪便,记量结肠长度;观察结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的病理学改变;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差异;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结肠组织中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的DAI升高(P<0.01),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肠黏膜损伤严重,TNFα、IL-1β、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结构改变,门水平上的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与变形菌门丰度减少,厚壁菌门丰度增加;属水平上的乳酸杆菌、普雷沃氏菌和鼠杆菌属丰度减少,拟杆菌属、芽孢杆菌、毛螺旋菌属NK4A136丰度增加。慢溃宁方组、美沙拉秦组相较于模型组,第3天后DAI显著降低(P<0.01),结肠长度均显著增加(P<0.01),结肠的炎症浸润及黏膜结构损伤减轻,且结肠TNF-α、IL-1β、IL-18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在结肠组织中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门水平上的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增加,厚壁菌门丰度减少。结论慢溃宁方可通过抑制细胞经典焦亡通路,缓解UC小鼠结肠炎症反应,减轻结肠损伤,并对肠道菌群紊乱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慢溃宁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焦亡;炎症因子;动物实验;肠道菌群   
      65
      |
      22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6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临床

    • 徐朝辉,李国毅,赵卿,程记伟
      2023, 29(15): 79-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8
      摘要:目的探讨二陈汤合萆薢分清饮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拟为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痰瘀阻络证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4例)。3组均予以急性脑梗死西医常规疗法,中药组在此基础上服用二陈汤合萆薢分清饮,西药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苯溴马隆片,对照组则不予以任何降尿酸治疗,治疗疗程为4周。通过观察患者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SUA)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及其他安全性指标。结果最终完成试验观察病例129例,中药组43例,西药组42例,对照组44例。中药组预后良好率(83.7%,36/43)优于西药组(64.3%,27/42)及对照组(40.9%,18/44)(χ2=4.184,16.930,P<0.05),西药组优于对照组(χ2=4.70,P<0.05)。治疗后3组患者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SUA、CRP、IL-6、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SOD水平升高(P<0.05)。其中,中药组和西药组NIHS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最优(P<0.05);西药组降尿酸程度最优(P<0.05)。3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陈汤合萆薢分清饮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痰瘀阻络证患者的预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降低血尿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  
      关键词:二陈汤;萆薢分清饮;急性脑梗死;高尿酸血症;痰瘀阻络证   
      46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9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刘亿淑,黄秋月,朱欢,黎汉娇,韦若珩
      2023, 29(15): 88-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91
      摘要:目的评价芪麦芩蒌饮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非重症气阴两虚、痰热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观察组患者口服芪麦芩蒌饮,对照组患者口服芪麦芩蒌饮模拟药。疗程为14 d。记录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和肺炎的医生报告结局量表(CAP-CRO),进行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检测外周血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D4+、CD8+、CD4+/CD8+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转为重症率和出院后30 d内再入院率,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发热、咳嗽、咳痰和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CAP-CRO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PCT、IL-6、SAA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CD4+、CD8+、CD4+/CD8+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CD4+、CD4+/CD8+显著升高(P<0.01),CD8+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CD4+/CD8+显著升高(P<0.01),CD8+显著降低(P<0.01)。在治疗后7、10、14 d,观察组患者疾病愈显率为53.33%(32/60)、85.00%(51/60)、91.67%(55/60),对照组为31.67%(19/60)、61.67%(37/60)、68.33%(41/60),观察组疾病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63,8.352,10.208,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影像学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56/60),对照组为80.00%(48/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转重症率为3.33%(2/60),对照组为15.00%(9/6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5);观察组出院后30 d内再入院率为8.33%(5/60),对照组为23.33%(14/6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5,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芪麦芩蒌饮治疗老年CAP非重症气阴两虚、痰热阻肺证患者,能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疾病愈显率和影像学疗效,并能预防病情加重,降低近期再入院率,临床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使用。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气阴两虚、痰热阻肺;芪麦芩蒌饮;贝母瓜蒌散;免疫功能;炎症因子   
      3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6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孙华,刘颖,刘晓丽
      2023, 29(15): 96-1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7
      摘要:目的评估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共计144例,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72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疗法(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疗法并结合桂枝葛根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每月眩晕发作次数与每次眩晕持续时间变化、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变化、左椎动脉与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内皮素-1(ET-1)、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指标变化、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变化、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5%(66/6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29%(59/7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每月眩晕发作次数与每次眩晕持续时间、ESCV评分、左椎动脉与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ET-1及NPY、CGRP水平、NDI评分与FACT-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每月眩晕发作次数与每次眩晕持续时间、ESCV评分、左椎动脉与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ET-1及NPY、CGRP水平、NDI评分与FACT-G评分等指标均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每月眩晕发作次数与每次眩晕持续时间、ESCV评分、左椎动脉与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ET-1及NPY、CGRP水平、NDI评分与FACT-G评分等指标改善更佳(P<0.05,P<0.01)。研究期间,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观察组出现1例头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桂枝葛根汤可提升颈性眩晕治疗效果,可较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还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关键词:颈性眩晕;桂枝葛根汤;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血流动力学;疗效;血管内皮功能   
      37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杨霖,刘方伶,吴岩,杨国旺,富琦,樊庆胜,张青,王笑民
      2023, 29(15): 103-10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021
      摘要:目的观察防风通圣散对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介入化疗栓塞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并发生栓塞后综合征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防风通圣散)和对照组(酒精擦浴+冰袋物理降温),每组36例;治疗组服用防风通圣散汤剂,对照组予以酒精擦浴联合冰袋物理降温,2组疗程均7 d。期间,观察2组患者发热、卡式评分、肝区疼痛、恶心、呕吐、便秘和肝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发热情况明显改善,体温明显降低(P<0.05),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提示防风通圣散能明显改善介入化疗栓塞后综合征患者体温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卡氏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疼痛情况明显缓解,疼痛时间明显缩短(P<0.05);此外,防风通圣散治疗后患者恶心、呕吐、便秘程度明显减轻(P<0.05),恶心、呕吐、便秘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提示防风通圣散能明显改善介入化疗栓塞后综合征患者肝功能损伤情况。结论防风通圣散对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介入化疗栓塞后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防风通圣散;栓塞后综合征;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   
      28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2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李述文,李瑞涵,贾雁,朱瑞征,李翔宇,符智虹,梁志,高帅,颜炎,翁习生,林娜,陈卫衡
      2023, 29(15): 110-1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42
      摘要: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讨藤黄健骨片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适用的分期,为藤黄健骨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收录的“藤黄健骨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病例注册登记系统”中,纳入采用藤黄健骨片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病例共218例并设为试验组,单独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病例126例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膝关节凯尔格-伦劳伦斯分级(K-L分级)、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K-L分级、VAS评分、WOMAC评分、肿胀分级、关节怕冷评分、腰酸乏力评分、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项目,采用差值检验法进行全数据集疗效分析;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排除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建立子数据集,并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子数据集的疗效分析。访视点为登记注册时,登记注册后4周、8周。用Excel 2019和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女性占比66.06%(144/218),多于对照组的58.73%(74/126)(χ2=1.846);平均年龄(61.12±7.01)岁,大于对照组的(59.38±5.99)岁(W=19 918.50,P<0.05);试验组缓解期占比98.17%(214/218);K-L分级比较,试验组Ⅱ级占比64.22%(144/218),Ⅲ级占比25.23%(55/218)。入组和用药8周的全数据集疗效分析显示,试验组VAS评分平均下降(3.27±1.24)分,优于对照组[(2.75±1.20)分,W=34 179.00,P<0.05];总WOMAC评分平均下降(23.43±11.46)分,优于对照组[(16.71±8.86)分,W=32 387.00,P<0.05];肿胀分级平均下降(0.63±0.64)级,优于对照组[(0.33±0.59)级,W=33 847.50,P<0.05];关节怕冷评分平均下降(1.90±1.84)分,优于对照组[(1.40±1.28)分,W=35 165.00,P<0.05];腰酸乏力评分平均下降(2.02±1.64)分,优于对照组[(1.10±1.28)分,W=32 986.50,P<0.05]。入组、用药4周、用药8周的子数据集疗效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4周时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WOMAC评分均呈下降趋势,4周、8周时试验组改善均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肿胀、怕冷分级、腰酸乏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8周时试验组改善均更为明显(P<0.05)。试验组内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疗效分析显示,治疗后两组总WOMAC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趋势基本相同,两组在入组、治疗后4周、8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75, t=2.068, t=2.364)。试验组内缓解期患者K-L分级在0级~Ⅲ级者,总WOMAC评分在治疗后4周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试验组的不良事件率为4.13%(9/218),低于对照组的10.32%(13/126)(χ2=5.109,P<0.05)。结论接受藤黄健骨片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人群多为女性、年龄较大、缓解期、K-L分级在Ⅱ级和Ⅲ级者;藤黄健骨片能增强口服类非甾体抗炎药的抗炎止痛效果,并能增加改善关节功能、怕冷、肿胀、腰酸乏力等方面的药效维持时间;联合用药可适用于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临床应用中应综合考虑患者分期和骨关节炎程度;联合用药有可能降低非甾体抗炎药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藤黄健骨片;病例注册登记系统;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真实世界研究   
      42
      |
      18
      |
      4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王一帆,王希茜,申世雨,张琳琪
      2023, 29(15): 119-1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18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随机对照试验中结局指标的使用情况和其他试验设计要素,为中药治疗DKD临床试验的设计及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等7个医学数据库及2个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chinadrugtrials.org.cn)近5年收录的中药治疗DKD随机对照试验,运用Cochrance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对结局指标及其他试验设计要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共纳入9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包含5项试验注册方案,研究发现,97项研究总体偏倚风险较高;DKD Ⅲ期(36项,41.38%)和气阴两虚兼血瘀证(16次,26.23%)为应用最多的DKD分期及中医证型;92项RCTs的疗程最多96周,最少2周,其中52项(56.52%)研究疗程为12周;92项RCTs及5项注册试验共采用152种结局指标,使用1 040次,共分为8大类,实验室检查(血液)、实验室检查(尿液)、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量表、生命体征、其他指标及其他事件,应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血肌酐(68次,70.10%)、临床有效率(55次,56.70%)、空腹血糖(51次,52.58%)、尿素氮(48次,49.48%)、总胆固醇(47次,48.45%)、24 h尿蛋白定量(43次,44.33%)等;56项RCTs及2项注册试验共采用安全性指标53种,频数227次,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不良反应(49次,84.48%)、肝功能(28次,48.28%)、血常规(24次,41.38%)、心电图(17次,29.31%)、尿常规(14次,24.14%);10项RCTs及5项注册试验报告了主要结局指标;54项RCTs报告了临床有效率指标。结论目前中药治疗DKD的RCTs结局指标设计尚不规范,未来应积极构建突显出中医药特色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提升临床研究的质量,提高试验结果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肾脏疾病;随机对照试验;试验设计;结局指标   
      47
      |
      1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7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张旭明,耿洪娇,刘毅,崔鑫,谢雁鸣
      2023, 29(15): 131-1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50
      摘要:目的系统梳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现有研究,通过临床综合评价的方式,明确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临床价值,以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政策转化。方法搜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6+1”维度)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证据,应用循证医学、问卷调查、卫生技术评估、药品经济学评价等研究方法,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各维度进行度量,以综合评价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临床价值。结果安全性主动监测研究、自发呈报系统、不良反应Meta分析等结果表明,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瘙痒、胸闷、头痛、头晕等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判定为罕见,已知风险较小,证据充分,安全性评价为A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常规治疗ACI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常规治疗,有效性评价为B级;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表明,以临床总有效率为效果参数,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联合常规治疗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具有相对经济性,但增量效应不显著,经济性评价为B级;该药品与其他成分的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相比,除ACI、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外,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方面也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适应证更广泛,荣获专利16件,创新性评价为B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适宜性较好,无特殊技术和管理要求,适宜性评价为B级;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药品价格合理,可负担性较好,有一定的处方使用限制,可获得性一般,可及性评价为B级;由于该药品为中药有效部位制备而成的注射剂,因此,不对其中医药特色进行等级评价。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法定信息及非法定信息评价结果显示,各项信息齐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综合6个维度的等级得分,通过CSC 2.0计算得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ACI的临床综合评价为B类。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临床价值较好,建议可直接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关键词: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急性脑梗死(ACI);临床综合评价;多准则决策分析;安全性;有效性;药物经济学   
      32
      |
      17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2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药物代谢

    • 严婧,杨盾,郭东卫,王雅静,刘靓丽,贾天阳,谢明霞
      2023, 29(15): 142-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4
      摘要:目的探讨乌药对宫腔粘连(IUA)模型大鼠的药效学影响及其代谢机制。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机械损伤+感染的IUA大鼠模型,通过分子生物学及药理学方法和技术评价乌药提取物(LAE)抑制宫腔粘连纤维化的作用;通过基于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G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方法探讨LAE的代谢调节机制。结果动物实验表明,LAE能显著改善IUA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损伤,子宫内膜增殖、血管生成和形态学恢复,并抑制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及Smad3 mRNA的表达,而增加Smad7 mRNA表达,以抑制纤维化。此外,LAE可显著抑制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等激素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P<0.01),改善子宫微环境。代谢组学表明,与正常组相比,IUA大鼠血清代谢发生显著异常,共筛选鉴定得到9个差异标志物。LAE可显著改善这种代谢异常,主要包括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5个为上述9个标志物中的共有标志物,分别为天门冬氨酸(L-aspartic acid),焦谷氨酸(L-pyroglutamic acid),丝氨酸(L-serine),葡萄糖(Glucose)和正缬氨酸(L-norvaline)。通路富集显示氨酰-tRNA合成通路是其主要的影响机制。结论结合药理学研究结果可得,LAE可显著改善IUA模型大鼠子宫损伤,抑制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氨酰-tRNA合成通路,改善微环境有关。  
      关键词:乌药;宫腔粘连;纤维化;代谢组学   
      80
      |
      1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6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学术探讨

    • 郭丛,申琳,陈芳芳,刘德文,马瑞,刘春生,华国栋,刘安
      2023, 29(15): 152-1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46
      摘要:“优质”是饮片“优质优价”实施的前提,等级是饮片“优质”最直接的体现形式。然而,目前市场上尚缺乏科学、合理的饮片等级评价方法,亟需建立能被广泛认可的饮片等级标准,以确保饮片质量,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笔者重点分析了当前饮片等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如质量标准和等级标准区分不清晰、等级评价指标选择不合理、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不准确等,并提出建立饮片等级评价方法的4条标准,即普适性、综合性、可靠性和方便性,以期建立更加合理的饮片等级标准,促进饮片质量提高和行业发展。  
      关键词:中药饮片;等级评价方法;质量标准;优质优价;指标成分;外观形态   
      41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2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郝亚冬,马堃,温瑞卿,李东辉
      2023, 29(15): 158-1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46
      摘要:强化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是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检验现行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在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整体性的实践情况,笔者对现行标准收载品种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临床适用性,并探讨鉴别、含量测定、特征图谱/指纹图谱等项目检验方法的特点。结果发现现行标准在数量上覆盖度不足,在主治功效、药材科属、炮制方法、制备方式等层面覆盖度更显薄弱;总结出国家标准在检验方法中的特点为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参照物系统为基础,以特征图谱检验为突破,进而提升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的整体性。建议后续应扩大国家标准覆盖度,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提升临床适用性,应增加国家质量标准内容,包括增加品种多样性,满足临床使用需求;提高标准要求,改善临床服用感受;加强有效性研究,突出临床药效。同时,提升监管检验的可及性,出台无国家标准品种的管理细则,为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质量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应用;指纹图谱/特征图谱;含量测定   
      32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2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李奕,张霄潇,庞博,花宝金,陈正涛,潘雪,张传龙
      2023, 29(15): 165-1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325
      摘要: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借助调节血管稳态、血管张力、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凝血抗性、炎症因子等来响应机体的物理和化学信号,进而维持血管处于衡动稳定的状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所需的关键条件,肿瘤血管化的病理模式为瘤体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以促进其增殖。近年来,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渗入,驱动血管生成被认为是促进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调控代谢重塑以满足肿瘤血管化过程中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其异常的代谢特征使得其能更好地适应肿瘤微环境的变化,这种代谢的改变常被看作是肿瘤血管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中医“阴火”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原指“阴虚生内热”,属内伤之火范畴,后经历代医家推演变化,逐步形成“脾胃气虚-阴火上乘-气火失调”的病机认识。内皮细胞代谢重塑的发病过程是“阴火”病理表征的客观体现,而阴火造化生息、燔灼妄动之性又与肿瘤新生血管增生无制、亢变为害的疾病状态相吻合。脾胃亏虚与气机失衡的改变可致水谷精微不得布散,发生代谢障碍,停久为痰为瘀,与血脉相搏结,致使局部环境异化(肿瘤微环境形成)、脉道不利(内皮细胞代谢失衡),异变形成肿瘤新生血管。在“阴火”证候要素指导下,围绕气与火的相关性,运用“扶正调气”的治法遣方用药,可调节内皮细胞代谢功能,达到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进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基于以上认识,该文围绕内皮细胞代谢重塑与阴火相关理论,阐发学术微旨,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肿瘤血管化进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阴火;内皮细胞;代谢重塑;肿瘤血管化;扶正调气;中医药   
      42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5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张思雨,李晓斌,喻明,王文萍
      2023, 29(15): 172-1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30
      摘要:原发性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诊断的恶性肿瘤和癌症致死的首要因素之一,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在我国,受地域差异影响,肺癌对于各地区的影响虽有所不同,但仍是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西医治疗肺癌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西医、中医配合治疗,或者直接采用中医治疗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必然趋势。中医治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包括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故中医对于肺癌的治疗讲求虽病一脏,应治全身,与五脏一体观理论相对应。即对于肺癌的治疗除了治疗肺脏之外,还应同治脾、肾。肺、脾、肾三脏在五行上分别对应金、土、水,依据五行相生关系,土生金,土为金之母,金生水,水为金之子,益火(肾)补土,通过补益肺的母及子,治疗肺脏疾病,相生相化,生化不绝。肺癌耗气日久必累及母脏,子盗母气,应虚则补其母,故采用培土生金法以扶正治本,土旺金自生,自去肺虚之候。肺肾亏虚是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阴虚日久则金不生水,水不润金,故应母子同补,采用金水相生法以滋肾润肺,肺阴得润,肺自宣降有力。脾为肺之母,肾为肺之子,肺癌日久则致母亏子虚,故采用益火补土法以益肾健脾,先后天皆充,肺亦调节有度。肺脾肾三脏调和则气血化生有源,气血阴阳平衡,机体自我康复能力再现,治疗肺癌会取得更好的疗效。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安周身以治肺癌,治疗肺癌时肺脾肾三脏同治,以肺脾肾为中轴,采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的治法治疗肺癌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肺癌;肺脾肾三脏   
      57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0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药事管理

    •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3, 29(15): 179-1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5
      摘要: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定期梳理总结中医药研究成果,动态呈现中医药学术进展,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学术引领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遴选工作。本年度遴选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破除“四唯”,突出解决临床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引领行业发展,体现探索性与前瞻性、创新性与突破性,聚焦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规律、新发现、新方法、新产品、新理论。经动态收集、初审、复审、终审等工作程序,确定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关键词:中医药(TCM);学术进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糖尿病肾病;针灸;克罗恩病;苓桂术甘汤;靶点钩钓;基因组图谱;药物肝损伤   
      78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7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综述

    • 陈博,孙夕童,王伟,董新茜,周浩然,孙轸
      2023, 29(15): 212-2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92
      摘要:细胞焦亡是区别于细胞凋亡、坏死、细胞增多症、铁死亡和自噬的一种新型炎性胱天蛋白酶(Caspase)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焦亡依赖于Caspase蛋白家族的激活,切割关键介质蛋白使细胞膜形成孔隙,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8成熟并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产生级联炎症反应。胃癌是一种恶性的消化道肿瘤疾病,具有难治愈、预后差、放化疗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胃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细胞焦亡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种新型的死亡方式被广泛关注。细胞焦亡对于胃癌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释放促炎细胞内容物来放大或维持炎症,诱导细胞的“炎-癌”转化;另一方面细胞焦亡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胃癌生存率。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并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因此,以中医药调节细胞焦亡作为切入点可能是未来治疗胃癌的新方向。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细胞焦亡关键蛋白与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了中药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通过介导细胞焦亡通路,减轻胃黏膜损害,降低胃癌发生率,以及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的作用,以期为今后探索细胞焦亡机制和中医药治疗胃癌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细胞焦亡;胃癌;毒力因子;焦孔素E(GSDME);焦孔素D(GSDMD);NOD样受体蛋白3(NLRP3)   
      82
      |
      2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5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李萍,邹蔓姝,王宇红
      2023, 29(15): 221-2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02
      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造成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机制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逐渐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DKD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西医常用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蛋白尿等方式治疗DKD,但疗效欠佳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中医药(TCM)治疗DKD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DKD研究者将目光投向TCM,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较为进化保守,在生物正常发育和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至关重要。有研究证明,Wnt/β-catenin信号异常激活与肾脏纤维化有关,这与TCM的“络病理论”不谋而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概况及其在DKD中的作用,中药单体、单味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通过改善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足细胞损伤等方式来改善肾纤维化治疗DK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TCM治疗DK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肾病;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肾纤维化   
      56
      |
      3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7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王颖逸,刘青松,张怡,陈双兰,孙旭辉,田怀娥,袁玲玲
      2023, 29(15): 232-2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2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有难治愈、复发率高等特点。UC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肠道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有关。研究表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异常激活参与UC的病理进程,激活了肠上皮细胞中氧化、焦亡、炎症等病理机制,因此阻断NLRP3的异常激活有利于缓解UC。目前UC的西医治疗以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为主,但总体疗效不佳。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的优势。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UC的基础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研究发现通过中药干预NLRP3炎性小体可以明显促进肠黏膜愈合,治疗UC,其作用机制涉及到多靶点、多层次、多通路。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靶向调控NLRP3炎性小体对UC影响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发现NLRP3与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肠上皮细胞中促炎因子的释放及细胞焦亡,激活了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病理机制,中医药作用于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上下游因子阻断UC的病理进程,抑制肠黏膜的病理损伤进而缓解结肠溃疡。以期为UC的防治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溃疡性结肠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实验研究;细胞焦亡   
      44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7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杨超茅,李园园,张顺宵,高建东
      2023, 29(15): 242-2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124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生存的关键决定因素。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血流动力学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遗传易感性及蛋白非酶糖基化等有关。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一直都是糖尿病肾病致病性和进行性变化的核心,其一旦被激活,会进而诱发血管内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破坏内皮功能,影响机体微循环。随着最近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激活或者拮抗局部RAS从而影响DN的发生发展。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相比单纯西药治疗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不少中医学者发现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局部RAS或者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改善肾脏功能,如补脾的党参、山药、白术、茯苓,也有补肾的熟地黄、山茱萸、太子参;以及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水蛭、丹参、当归。该文整理并归纳了肠道菌群与局部RAS在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且参考近几年中药干预DN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期为D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DN);肠道菌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医;中药   
      35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王金鑫,谢胜,黄茂光,罗峰,陈月莹,黎丽群
      2023, 29(15): 249-2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126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影响患者结肠或直肠的疾病,以长期反复性炎症为特征,最终导致肠黏膜出现溃疡。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不易治愈,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不适和经济负担。因此,探索和研发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迫在眉睫。本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当前热门研究课题和新方向。肠上皮紧密连接(TJ)作为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结构基础,可积极调控黏膜功能,在UC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药可以多途径、多靶点调控TJ蛋白,修复肠黏膜屏障,从而阻断UC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或成分、复方及其制剂可通过调控TJ蛋白维持UC肠上皮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而有效治疗UC,为干预UC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虽然中药通过介导TJ蛋白表达干预UC具有西医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但目前缺乏对中药促进TJ蛋白表达治疗UC全面的综述。故该文从UC的现状、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溃疡性结肠炎”“紧密连接”“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查阅近年来中英文相关文献,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明确TJ在UC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控TJ而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以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UC);紧密连接;中药;研究进展   
      42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1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徐浩群,张文静,娄原,姜雅楠,原新,王媛
      2023, 29(15): 256-2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39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或阻塞,可导致大脑出现缺血、缺氧、神经元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病理损伤,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致病特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的继发性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永久性残疾甚至死亡。中医药治疗脑缺血损伤临床疗效显著,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红景天苷作为珍稀中药材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已被临床前试验证明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脑屏障、调节自噬、促进神经重塑及突触再生等多种途径对抗脑缺血损伤。但因其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红景天苷改善脑缺血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通过梳理近十年相关文献,对红景天苷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同时整理了其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安全性评价的最近进展,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红景天苷;缺血性脑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血脑屏障;氧化应激;自噬;神经重塑   
      46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4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林林,李丽,赵鹏程,刘斌,颜岚,段乃凡,李晓纳,吕诚
      2023, 29(15): 267-2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01
      摘要:中药四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中药临床应用重要理论指导之一。然而,近年来少有针对中药四性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综述。因此,该文通过筛选既往中药四性研究文章,总结中药四性研究进展和技术,明确各项技术特点、优势及适用对象,以期对未来四性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数据库,筛选中药四性研究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中涉及的四性研究进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技术并进行归类、总结。目前中药四性研究技术主要包括文献数据研究、网络药理学、生物热力学、细胞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6类,研究层级可以划分为微层级、小层级、中层级、大层级。每项实验研究采用的研究对象不同,主要是单味中药、中药单体、靶点、菌群、细胞及小鼠和大鼠。不同研究技术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药四性,从总体上表明中药四性存在的物质基础。在未来研究进程中,阐释中药四性可以首先定位研究层级,再依据研究层级选择相应研究技术、确定研究指标,得出研究结论,这将有助于中医药研究人员有效开展研究设计并完整实施中药四性研究相关实验。  
      关键词:中药四性;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技术   
      4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5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 赵明明,苗明三
      2023, 29(15): 273-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1
      摘要: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部分中药在临床的长期应用过程中,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肝损伤属于其中之一。肝损伤也是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作为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检查项目,已成为众多上市药物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随着对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增加,关于中药肝损伤研究日益增多,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药或者中药成分的肝脏损伤研究。为了提高中药的安全性,该文总结了部分致肝损伤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及降低中药肝损伤的措施,包括减少给药剂量和疗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药物剂型,药物配伍和炮制等方法;此外该文还总结了防治各种诱导物诱发肝损伤的单体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及防治肝损伤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结合现代致肝损伤中药的减毒研究,提出明确致肝损伤中药的安全剂量和“毒-效”界限,明确减毒措施的减毒机制及确定致肝损伤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为致肝损伤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保障;结合中药防治肝损伤的研究,提出加强中药防治肝损伤的临床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局部到整体”来阐释中药复方防治肝损伤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临床防治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药;防治;肝损伤;减毒措施   
      52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6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