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16

      经典名方

    • 张照,杨菊,王加伟,谢淑莹,武文斌,景漫毅,郎丽巍,李浩田,魏士长,王建,赵艳玲
      2023, 29(16): 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5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究左金丸(ZJW)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借助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初步明确ZJW治疗UC的活性成分与潜在机制,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300 mg·kg-1)和左金丸低、中、高剂量组(1.82、3.64、7.28 g·kg-1),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UC模型,造模第3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7 d,每日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水平,并以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分子机制。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可能是ZJW调节UC的关键途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ZJW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均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动物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评分、脾脏指数、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与血清中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肠组织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与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结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金丸各给药组小鼠UC症状明显改善,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肠组织PI3K、p-Akt与Bax蛋白表达明显抑制(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结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著提高(P<0.01),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ZJW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U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相关。  
      关键词:左金丸;溃疡性结肠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凋亡   
      158
      |
      5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8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胡文豪,尚立芝,谢文英,李耀洋,刘高阳,陈壮
      2023, 29(16): 12-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41
      摘要:目的探讨二陈汤加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中肝素结合因子(Midkine)/跨膜受体蛋白(Notch2)/Hey1信号通路中的影响及其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陈汤加味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1·d-1)和γ-分泌酶抑制剂组(Notch1通路抑制剂,DAPT),每组10只。以烟熏联合脂多糖(LPS)法制备COPD大鼠模型。二陈汤加味各干预组灌胃(ig)给药;DAPT组ig DAPT(0.02 g·kg-1);正常组及模型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Midkine、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大鼠巨噬细胞来源趋化因子(MDC)、大鼠CXC趋化因子5(CXCL5)、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Midkine、Notch2和Hey1 mRNA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大鼠肺组织中Midkine、Notch2和Hey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Midkine、CINC-1、MDC、CXCL5、NE和NF-κB p65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Midkine、Notch2和Hey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加味中、高剂量组和DAPT组BALF中Midkine、CINC-1、MDC、CXCL5和NF-κB p65含量均显著减少(P<0.01);Midkine、Notch2和Hey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二陈汤加味对COPD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Midkine、Notch2和Hey1 mRNA表达,抑制Midkine、CINC-1、MDC、CXCL5释放有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二陈汤;肝素结合因子(Midkine)/跨膜受体蛋白(Notch2)/Hey1信号通路;趋化因子   
      57
      |
      2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91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吴悠,陈源,胡耀木,孙伯菊,郭晓媛,秦灵灵,刘铜华,吴丽丽
      2023, 29(16): 22-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1
      摘要:目的探索滋肾丸对自发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并基于肠道屏障功能和骨骼肌转录组测序结果,探索其在体内改善糖尿病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滋肾丸进行成分分析。将6周龄db/db小鼠16只分为模型组、滋肾丸组,将野生型小鼠8只作为正常组。滋肾丸灌胃给药共6周,期间测量小鼠空腹血糖、体质量、进食量。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检测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给药结束后,取小鼠骨骼肌、回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使用转录组学测序检测小鼠骨骼肌转录本,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从滋肾丸中识别出多种中药活性成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体质量、TC、TG和HOMA-IR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滋肾丸给药显著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TC、TG、HOMA-IR(P<0.01),而对进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骨骼肌出现脂质沉积,同时回肠结构改变,肠道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滋肾丸改善了小鼠骨骼肌和回肠的病理改变,显著升高回肠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P<0.01)。转录组提示,滋肾丸可能改善了小鼠骨骼肌的代谢,并增加了胰岛素敏感性。结论滋肾丸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糖脂代谢,此作用可能和其对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和对骨骼肌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有关。  
      关键词:滋肾丸;糖尿病;骨骼肌;肠道屏障;转录组   
      44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4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王政臻,黄俊卿,杨彬,李琳,董佳安,杨顺
      2023, 29(16): 33-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7
      摘要:目的研究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雄性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身痛逐瘀汤低、中、高剂量(1.73、3.46、6.92 g·kg-1)和硫酸氨基葡萄糖(0.3 g·kg-1),连续给药2周后收集血清。构建KOA模型,分离软骨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硫酸氨基葡萄糖组。软骨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磷酸腺苷(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10 μmol·L-1),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组、Compound C+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凋亡;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MP-13、胶原酶Ⅱ型(Col Ⅱ)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a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AMPK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软骨细胞增殖率、GSH活性、Col Ⅱ与Aggrecan mRNA表达、p-AMPK和Sir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ROS水平、MDA含量、TUNEL阳性细胞率、MMP-3与MMP-13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提高KOA大鼠软骨细胞中EdU阳性细胞数、GSH活性、Col Ⅱ和Aggrecan mRNA表达水平、p-AMPK和Sirt1蛋白水平(P<0.05,P<0.01),而TUNEL阳性细胞率、ROS水平、MDA含量、MMP-3和MMP-13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P<0.01)。与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组比较,Compound C+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组细胞p-AMPK和Sirt1蛋白表达、GSH活性、Col Ⅱ和Aggrecan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TUNEL阳性细胞率、ROS水平、MDA含量、MMP-3和MMP-13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身痛逐瘀汤含药血清能减弱KOA大鼠软骨细胞氧化损伤,降低细胞凋亡,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身痛逐瘀汤;膝骨关节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52
      |
      2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8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专题

    • 张岩,龙泓竹,王曦鹏,曹伟芳,吴丽丽,刘铜华,周静鑫
      2023, 29(16): 43-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9
      摘要:目的基于肌醇需求酶1α(IRE1α)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通路,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在内质网应激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取60只大鼠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然后按35 mg·kg-1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3 d后检测大鼠随机血糖,连续检测3 d,将血糖持续≥16.7 mmol·L-1的大鼠纳入实验,共48只。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α-硫辛酸组(0.026 8 g·kg-1·d-1)、中药高、低剂量组(2.5、1.25 g·kg-1·d-1),另设置10只为正常组。连续干预16周。16周后通过卢卡斯快蓝染色(LFB)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超微结构,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大鼠血清活性氧(RO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磷酸化IRE1α(p-IRE1α)蛋白、IRE1α mRNA、CHOP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R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出现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有所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p-IRE1α)、CHO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p-IRE1α、CHO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IRE1α、CHOP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IRE1α和CHOP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IRE1α/CHOP途径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结构和功能,从而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醇需求酶1α(IRE1α);磷酸化IER1α(p-IRE1α);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   
      54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9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许光远,张晓明,贾春玲
      2023, 29(16): 52-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22
      摘要:目的观察桑叶黄酮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7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1.00、0.50 g·kg-1·d-1),另设同周龄C57BL小鼠为正常组。干预6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水平(Fin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形态结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环氧合酶-2(COX-2)、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FBG、Fins、HOMA-IR、IL-6、TNF-α、FF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SOD、GSH-Px、Catalase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HE染色显示肝细胞排列整齐,炎细胞浸润及细胞脂肪样变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肝脏COX-2、iNOS、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桑叶黄酮具有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糖尿病小鼠肝脏NF-κB分子影响COX-2、iNOS及炎症因子释放,改善炎症状态实现的。  
      关键词:桑叶黄酮;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炎症;环氧合酶-2(COX-2);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转录因子-κB(NF-κB)   
      52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9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张岩,龙泓竹,王曦鹏,曹伟芳,吴丽丽,刘铜华,周静鑫
      2023, 29(16): 58-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8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相关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与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动物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将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尿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成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连续3 d随机血糖≥16.7 mmol·L-1者为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将48只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α-硫辛酸组(0.026 8 g·kg-1·d-1)、中药高、低剂量组(2.5、1.25 g·kg-1·d-1),每组各12只,并设正常组10只。监测大鼠体质量和随机血糖水平;干预16周末通过Key point肌电采集系统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Bax和Caspase-12蛋白与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随机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干预16周,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其他给药组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随机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干预16周,模型组大鼠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α-硫辛酸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Bax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低剂量组坐骨神经Bax mRNA表达降低有下降趋势;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Caspase-1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能通过抑制坐骨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和修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细胞凋亡;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胱天蛋白酶-12   
      3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9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许光远,张茁,张晓明
      2023, 29(16): 65-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2
      摘要:目的观察苦瓜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糖异生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5~6周龄雄性Zucker Diabetic Fatty(ZD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苦瓜组(苦瓜提取物0.40 g·kg-1灌胃),另7只健康雄性ZDF(fa/+)大鼠为正常组,每日1次灌胃,连续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记录体质量,第1、3、5周检测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第6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检测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肝形态结构;肝糖原染色(PAS)检测肝糖原存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叉头转录因子1(FoxO1)磷酸化水平及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G6Pase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苦瓜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糖耐量明显改善(P<0.05,P<0.01);血清FFA、TC、TG明显降低(P<0.05,P<0.01);ALT、AST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显示肝细胞排列较整齐,脂肪样变性减轻;PAS显示肝糖原储存增加;肝p-Fox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FoxO1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EPCK、G6Pase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苦瓜提取物具有降糖、降脂、改善糖耐量及肝糖原储备作用,与其通过上调FoxO1磷酸化来抑制PEPCK、G6Pase表达,调控糖异生相关。  
      关键词:苦瓜提取物;糖尿病;糖异生;叉头转录因子1;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   
      33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91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周静鑫,鲁轶臻,杨杰,金健,缪娟,张岩
      2023, 29(16): 7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30
      摘要:肥胖是由遗传、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与行为、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多因素引起能量过剩致体内脂肪异常或过多堆积的一种慢性、易反复、进行性的代谢性疾病。肥胖作为主要危险因素,增加了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卒中、部分恶性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全球肥胖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成年人存在超重及肥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增加社会与经济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有“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之描述,并提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膏粱酒食之积不化而成陈气,故肥胖为“陈气”之疾。肥胖是因嗜食膏粱酒酪,辛辣浓味,生冷寒凉,甜腻食物,或饱食安逸少动、久坐熬夜,或喜、怒、忧、思、恐等五志过及,或因先天禀赋异常,致脾胃受纳运化失常,小肠化物泌别吸收失调,陈气内生,堆积于脏腑与肌肤,而见形体肥满。食饮入口,离不开胃之受纳腐熟、小肠之受盛泌别清浊、脾之转输,其病位在脾、胃、小肠。兰者,兰泽香草也,狭义即佩兰、泽兰,芳香之品,能畅气机,除陈腐,涤垢腻;广义凡气味香辛,可醒脾升清,和胃降浊,助小肠化物泌别如常,逐退盈余者,皆谓之“兰”。因此,肥胖当治以“兰除陈气”,旨在运用辛香之品调整脾、胃、小肠之功能,逐退食湿痰浊郁热等盈余,以复中焦升降平衡,肥者不肥也。  
      关键词:肥胖;“陈气”之疾;脾、胃、小肠;“兰除陈气”   
      50
      |
      2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91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加味真武汤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作用机制研究专题

    • 张圆圆,靳培培,李宛哲,郭登洲
      2023, 29(16): 79-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12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腺嘌呤灌胃不同时间对模型大鼠一般生命体征、生化指标、心肾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并发心血管病变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模型组大鼠腺嘌呤150 mg·kg-1·d-1灌胃16周,正常组大鼠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于第5、13、17周检测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生化指标、心脏超声,心肾组织结构及功能变化;于第5周、13周检测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血压;每周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每日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果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减少(P<0.05);②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尿量明显增多,13周时出现蛋白尿;③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第5周开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肌酐(Cr)、尿素氮(BUN)、血钾、血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周时尿酸明显升高(P<0.05);血钙降低(P<0.01);④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第5周出现血压明显升高(P<0.05),并逐渐加重;⑤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第5周左心室室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第5周肾脏出现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不断加重,第13周心血管周围出现明显纤维化;⑦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高密度菱形针状结晶不断增多,细胞膜完整性受损,细胞间距不断增加,溶酶体不断增多,线粒体增生、线粒体嵴和线粒体外膜致密变不断加重;⑧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量明显减少并蜷缩弓背,毛发枯燥,耳部及脚趾苍白,面颊肿胀,夜尿多,血液暗红且浓稠。结论腺嘌呤150 mg·kg-1·d-1灌胃12周可制备大鼠CRF伴有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模型,可用于CRF及其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腺嘌呤诱导CRF大鼠模型证属脾肾阳虚、浊瘀阻滞,可用于温补脾肾,化瘀泄浊的中药组方防治CRF进展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腺嘌呤;CRF;心血管损伤;脾肾阳虚、浊瘀阻滞   
      38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6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张圆圆,靳培培,边东,郭登洲
      2023, 29(16): 89-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1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加味真武汤对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4(NOX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蛋白(COL1A1)、Ⅲ型胶原蛋白(COL3A1)表达的影响,探讨加味真武汤延缓CRF肾间质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0只,将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采用腺嘌呤150 mg·kg-1·d-1灌胃的方法建立实验性CRF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选取正常组和造模组大鼠各3只取材,检测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盐酸贝那普利组各6只,进行药物灌胃,每日1次,治疗4周。于实验第1周末、第13周末、第17周末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第17周各组大鼠麻醉后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后离心取上清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AngⅡ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IHC)法观察AT1R、NOX4、TGF-β1、COL1A1、COL3A1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观察AT1R、NOX4、TGF-β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T1R、NOX4、TGF-β1表达水平。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大鼠24 h-UTP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Cr、BUN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1),TP、ALB含量水平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血清AngⅡ含量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肾小球球囊间隙明显增宽,可见坏死肾小球,肾间质明显增宽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大量肾小管管腔有褐色沉淀物阻塞,无规整肾小管,肾间质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肾脏血管周围、肾小囊壁层囊壁外、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管基底膜胶原纤维明显增多;模型组实验大鼠AT1R、NOX4在肾小球、肾小管表达明显增强,TGF-β1在肾小管表达明显增强,COL1A1、COL3A1在肾间质表达明显增强;模型组实验大鼠AT1R、TGF-β1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NOX4 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1);AT1R、NOX4、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加味真武汤干预后,24 h-UTP显著降低(P<0.01);Cr、BUN含量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LB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1);AngⅡ含量显著下降(P<0.01);肾脏病理损害减轻;AT1R、NOX4、TGF-β1、COL1A1、COL3A1在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达减弱;AT1R、TGF-β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NOX4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AT1R、NOX4、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0.01);中药组表现出明显的量效趋势。结论加味真武汤可能通过降低CRF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AngⅡ、AT1R、NOX4、TGF-β1表达,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从而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达到延缓CRF进展的目的,且中药组具有量效趋势。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加味真武汤;肾间质纤维化;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4(NOX4)   
      32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5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张圆圆,靳培培,宋婧雅,郭登洲
      2023, 29(16): 100-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19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加味真武汤对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p65)、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及心肾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加味真武汤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心脏病变进展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0只,将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采用腺嘌呤150 mg·kg-1·d-1灌胃的方法建立实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心血管病变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选取正常组和造模组大鼠各3只取材,检测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加味真武汤低剂量组、加味真武汤中剂量组、加味真武汤高剂量组、盐酸贝那普利组各6只,进行药物灌胃,每日1次,治疗4周。于实验第17周末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尿肌酐(UCr),第17周末各组大鼠麻醉后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后离心取上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钙、血钾、血磷、肌酐(Cr)、尿素氮(BUN);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AOPP、IL-1β、TNF-α表达水平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马松染色(Masson)法观察心肾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近端肾小管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HC)法观察肾组织SOD1、MDA、AOPP、NF-κB p65、p-p65、IL-1β、TNF-α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观察肾组织SOD1、NF-κB p65、IL-1β、TNF-α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SOD1、MDA、NF-κB p65、p-p65表达水平。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大鼠24 h-UTP显著增高(P<0.01),UCr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Cr、BUN、TG、TC、血磷、血钾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血清中AOPP、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肾小球球囊间隙明显增宽,肾间质明显增宽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大量肾小管官腔有褐色沉淀物阻塞,肾间质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肾脏血管周围、肾小囊壁层囊壁外、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管基底膜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心脏心肌纤维明显增粗,血管周围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心脏血管周围和心肌细胞间有大量胶原纤维。模型组实验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高密度菱形针状结晶,溶酶体增多,线粒体增生、线粒体嵴和线粒体外膜致密变;模型组实验大鼠左心室舒张期心室壁厚度和收缩期心室壁厚度均升高;模型组实验大鼠MDA、AOPP、NF-κB p65、IL-1β、TNF-α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强(P<0.01),p-p65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表达明显增加(P<0.01),SOD1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减弱(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肾组织NF-κB p65、IL-1β、TNF-α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SOD1 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1);模型组实验大鼠肾组织SOD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MDA、NF-κB p65、p-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加味真武汤干预后,24 h-UTP显著降低(P<0.01),UCr显著升高(P<0.01);Cr、BUN、TG、TC、血磷、血钾显著降低(P<0.01);血清AOPP、IL-1β、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1);心肾病理损害减轻;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损伤减轻;MDA、AOPP、NF-κB p65、IL-1β、TNF-α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减弱(P<0.01),p-p65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表达显著减弱(P<0.01),SOD1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增强(P<0.01);肾组织NF-κB p65、IL-1β、TNF-α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SOD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SOD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DA、NF-κB p65、p-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表现出明显的量效趋势。结论加味真武汤可能通过减轻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从而减少氧化应激产物产生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引起的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对心肾组织及功能的损伤,实现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心脏病变进展的目的,且中药组具有量效趋势。  
      关键词:加味真武汤;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心脏病变;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30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5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李宛哲,张圆圆,靳培培,王新爱,郭登洲
      2023, 29(16): 114-1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3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真武汤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Ⅳ型胶原蛋白(COL-Ⅳ)的调控作用,探究其治疗CRF的潜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40只和正常组10只,造模组大鼠连续腺嘌呤灌胃12周制备CRF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加味真武汤低剂量(7.2 g·kg-1·d-1)组、加味真武汤中剂量(14.4 g·kg-1·d-1)组、加味真武汤高剂量(28.8 g·kg-1·d-1)组、盐酸贝那普利(10 mg·kg-1·d-1)组进行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干预4周。给药期间,定期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水平;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肾脏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IL-6、MMP-9、COL-Ⅳ蛋白表达结果;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肾组织ICAM-1 mRNA、IL-6 mRNA、MMP-9 mRNA、COL-Ⅳ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ICAM-1、IL-6、MMP-9、COL-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r、BUN、24 h-UTP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IL-6含量显著上升(P<0.01);大鼠肾小管管腔扩张伴萎缩,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肿胀、空泡变性,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沉积;肾小管间质内IL-6、ICAM-1、COL-Ⅳ呈强阳性表达,MMP-9表达减弱;模型组大鼠ICAM-1 mRNA、IL-6 mRNA、COL-Ⅳ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MMP-9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ICAM-1、IL-6、COL-Ⅳ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加味真武汤治疗后,大鼠24 h-UTP、SCr、BUN水平均有大幅降低(P<0.01);血清IL-6含量显著下降(P<0.01);大鼠肾脏病损明显改善,胶原纤维沉积减少;IL-6、ICAM-1、COL-Ⅳ在肾小管、间质内表达减弱,MMP-9在肾小管间质内表达增强;大鼠ICAM-1 mRNA、IL-6 mRNA、COL-Ⅳ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MMP-9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脏内ICAM-1、IL-6、COL-Ⅳ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MMP-9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结论加味真武汤可能通过调控IL-6/MMP-9/COL-Ⅳ信号通路,进而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延缓CRF肾间质纤维化进展。  
      关键词:加味真武汤;慢性肾衰竭;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9;Ⅳ型胶原蛋白蛋白;肾间质纤维化   
      27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4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张圆圆,靳培培,李宛哲,郭登洲
      2023, 29(16): 123-1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9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加味真武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其延缓疾病进展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本草组鉴(HERB)数据库获取加味真武汤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CRF疾病靶点;通过Venny 2.1软件获得交集靶点基因,结合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筛选加味真武汤治疗CRF的核心作用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选取关键作用靶点与药物活性成分通过AutoDockTools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腺嘌呤灌胃12周的方法建立实验性CRF大鼠模型,给予加味真武汤和盐酸贝那普利干预4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免疫荧光(IF)、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脯氨酸羟化酶1(PHD1)、脯氨酸羟化酶2(PHD2)、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通过HERB数据库获得加味真武汤药物靶点基因426个;通过GeneCards获取CRF相关靶点基因2 698个;药物疾病交集基因154个;核心靶点8个,其中白蛋白(ALB)、蛋白激酶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IN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靶点可能与加味真武汤治疗CRF密切相关;KEGG富集分析预测加味真武汤治疗CRF的机制主要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加味真武汤的成分与核心作用靶点中的ALB、Akt1、TNF、IL-6、INS、VEGFA、TP53、IL-1β具有较为稳定的结合活性,其可能通过影响ALB、Akt1、TNF、IL-6、INS、VEGFA、TP53、IL-1β靶点蛋白进而调控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动物模型验证结果,加味真武汤可降低CRF大鼠肾组织中HIF-1α、α-SMA表达水平,提高PHD1、PHD2表达水平,减轻肾组织细胞缺氧损伤,减少肌成纤维细胞生成,减缓CRF大鼠疾病进展。结论加味真武汤可能通过影响ALB、Akt1、TNF、IL-6、INS、VEGFA、TP53、IL-1β等靶点蛋白的表达及调控HIF-1等信号通路进而改善肾组织缺氧,抑制细胞转分化、细胞凋亡/焦亡、炎症反应,从而延缓CRF进展。  
      关键词:加味真武汤;CRF;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动物实验   
      79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4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药理

    • 洪恺祺,陈丽,朱镇华,王宇萌,袁忠行,王巍,丁雅容,谢晨磊,周忠志
      2023, 29(16): 134-1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39
      摘要:目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及手术制备全层皮肤缺损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观察肉桂醛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并基于PTEN诱导假定激酶(PINK)1/帕金森病蛋白(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探讨肉桂醛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治疗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糖尿病组36只,糖尿病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肉桂醛组和贝复新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与模型组创面常规消毒后予生理盐水,肉桂醛组创面局部外敷含4 μmol·L-1肉桂醛的聚乙二醇400(PEG 400)凝胶,贝复新组创面外敷贝复新凝胶,每日换药1次。观察各组创面愈合率,取干预后7、14 d大鼠创面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IF)、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腹腔注射STZ后,与空白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随机血糖值显著升高(P<0.01),均高于16.7 mmol·L-1,且在造模后一段时间持续保持高血糖状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愈合情况较差,创面愈合率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7 d,空白组创面已有鳞状上皮覆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创面仅创缘少量结痂,创面中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14 d,空白组创面肉芽组织成熟,愈合良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创面炎细胞浸润和红细胞渗出尚未完全消退,组织VEGF、胶原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肉桂醛组和贝复新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较好,创面愈合率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7 d组织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INK1、Parkin及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14 d组织VEGF、胶原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肉桂醛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上调创面愈合率,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增加VEGF、胶原纤维蛋白的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表达,激活线粒体自噬,抑制炎症反应,增加血管新生和胶原合成,从而达到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目的。  
      关键词:肉桂醛;糖尿病;创面愈合;PTEN诱导假定激酶(PINK)1/帕金森病蛋白(Parkin)通路;线粒体自噬   
      37
      |
      21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9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孔金融,施高翔,侯静,冯烨,项庆镇,王运来,宣自华,许钒
      2023, 29(16): 144-1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01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含药血清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抑制铁死亡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结肠上皮腺癌细胞(Caco2)炎症的影响。方法将Caco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PS,200 μg·L-1)、甘草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组(5%、10%、20%)、铁死亡抑制剂组(3-氨基-4-环己基氨基苯甲酸乙酯,Fer-1,10 μmol·L-1)。正常组细胞正常培养,其他组建立炎症模型,甘草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5%、10%、20%含药血清处理24 h,铁死亡抑制剂组给予Fer-1处理24 h。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线粒体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Fe2+水平;微板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rf2、HO-1、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SH-Px4)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的方式来观察Nrf2在铁死亡调控中的作用。将干扰后细胞分为空载体组(NC)、Si-Nrf2组、含药血清(20%)+Si-Nrf2组、含药血清(20%)+NC组。微板法检测MDA、SOD、GSH-Px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rf2、HO-1、FTH1、GSH-P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固缩,线粒体膜增厚,线粒体形态变小;模型组Fe2+含量显著增加(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GSH-Px表达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Nrf2、HO-1表达降低(P<0.05),FTH1表达显著性下降(P<0.01),GSH-Px4表达显著降低(P<0.01)。甘草含药血清处理组,中、高浓度组Fe2+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活性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高浓度组Nrf2表达明显升高(P<0.05),中浓度组HO-1与GSH-Px4蛋白的表达有所增高(P<0.05),低、中、高浓度组FTH1水平皆显著增加(P<0.01)。机制研究发现,与NC组比较,转染Nrf2 siRNA的细胞中MDA含量增加(P<0.01),SOD活性下降(P<0.01),GSH-Px活性减少(P<0.01);Nrf2、HO-1表达下降(P<0.01),FTH1和GSH-Px4蛋白含量降低(P<0.01);与Si-Nrf2组比较,在甘草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内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性提高(P<0.01),GSH-Px活性上升(P<0.01);Nrf2、FTH1蛋白表达增加(P<0.05),HO-1和GSH-P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甘草含药血清可降低LPS诱导的Caco2细胞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与促进Nrf2/HO-1信号通路的表达,减轻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铁死亡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甘草;溃疡性结肠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铁死亡   
      49
      |
      1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7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蔺晓源,宁杭,李开楊,管洁,王丽,刘春宏,刘杰民
      2023, 29(16): 154-1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04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6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DSS)溶液7 d复制UC大鼠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0.3 g·kg-1)组和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54.4、27.2、13.6 g·kg-1)组,连续给药14 d。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给药前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结肠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相对较差,DAI评分显著增高(P<0.01),结肠出现病理学改变,血清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肠散各剂量组的一般状态明显好转,DAI评分明显减小(P<0.05,P<0.01),HE染色显示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肠NLRP3、Caspase-l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中剂量组血清IL-1β、IL-18含量、结肠ASC的蛋白表达及NLRP3、ASC、Caspase-l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健脾益肠散中剂量组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健脾益肠散低剂量组ASC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健脾益肠散能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减少结肠免疫炎症损伤发挥治疗UC的效应。  
      关键词:健脾益肠散;溃疡性结肠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大鼠   
      32
      |
      25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3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张佳华,宁洪悦,安丽萍,纪品川,常柏,齐好雯,郭建恩
      2023, 29(16): 162-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02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肾气丸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及纤维化的影响,并基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环磷腺苷效应原件(CREB)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db/db小鼠50只,db/m小鼠10只。50只db/db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加味肾气丸低、中、高剂量组。db/m小鼠10只为正常组。加味肾气丸低、中、高剂量组中药颗粒剂混悬液灌胃,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混悬液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干预12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及小鼠肾脏中GSK-3β、CRE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钙黏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粘连蛋白(F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Ⅳ型胶原蛋白(Col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测小鼠肾脏的病理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糖、UACR水平及肾脏中GSK-3β、TGF-β1、E-cadherin、Vimentin、FN、PAI-1、Col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RE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小鼠肾脏病理损伤严重;与模型组比较,肾气丸低、中、高剂量组和厄贝沙坦组小鼠血糖、UACR水平及肾脏中GSK-3β、TGF-β1、E-cadherin、Vimentin、FN、PAI-1、Col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CRE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肾气丸可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肾功能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GSK-3β/CREB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肾气丸;糖尿病肾病;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环磷腺苷效应原件(CREB)   
      25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7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临床

    • 杨杰,谭云霞,王平,刘玲,李莉,纪可,刘福贵,董欢欢,徐福平,卢玉俊,范彦博
      2023, 29(16): 170-1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91
      摘要:目的探索安寐丹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鸢尾素(irisin)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湖北武汉、广东广州、甘肃兰州三地区480例慢性失眠虚证患者,按照入组比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安寐丹颗粒剂口服,11 g/次,3次/d,对照组予安寐丹模拟剂口服,11 g/次,3次/d,两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睡眠卫生宣教。用药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阿森斯失眠量表(AIS量表)评分、Spiegel量表评分、血清BDNF、GFAP、irisin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0例成人慢性失眠患者,脱落64例。最后纳入分析415例,其中观察组213例,对照组202例。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IS、Spiegel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IS、Spiegel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BDNF的水平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risin的水平较升高,血清GFAP的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DNF、GFAP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寐丹可能通过升高慢性失眠患者血清irisin的水平,降低血清GFAP水平改善其睡眠质量。  
      关键词:安寐丹;慢性失眠;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鸢尾素   
      51
      |
      30
      |
      5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28809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药学基础

    • 于淼,代悦,刘涛涛,肖永庆,李丽
      2023, 29(16): 178-1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61
      摘要:目的分析古代经典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主要化学成分及颜色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二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6种成分含量;采用电子眼技术对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颜色进行客观表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主要成分含量与颜色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没食子酸含量逐渐增加,其余成分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电子眼结果显示,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颜色总体变深变红变蓝。6种主要成分含量和颜色的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均显示,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一蒸一晒至四蒸四晒聚为一类,五蒸五晒至九蒸九晒聚为一类。何首乌饮片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与颜色指标呈显著相关。结论古代经典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何首乌饮片物质基础与颜色特征的总体变化具有一定规律,通过颜色与指标成分相关性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对何首乌饮片炮制程度的判断及质量评价。  
      关键词:何首乌;古代经典;炮制方法;九蒸九晒;物质基础;颜色特征;相关性分析   
      42
      |
      2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3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王鹏,赵芳菲,陈俊潘,王河山,黄鸣清,陈红,程再兴
      2023, 29(16): 188-1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64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吴茱萸生品及不同比例甘草炮制品在毒性剂量对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探讨甘草炮制吴茱萸的原理及科学内涵。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吴茱萸生品组、无甘草炮制品组及甘草炮制品组(吴茱萸与甘草质量比分别为100∶3、100∶6、100∶12、100∶24),依次按30 g·kg-1灌胃给予纯净水、吴茱萸生品及相应炮制品水煎液。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评价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1(GSTA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和p62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p70 S6蛋白激酶(p-p70S6K)、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和LC3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吴茱萸生品组给药7 d后小鼠体质量的增加开始减缓,差异逐渐增大,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肝小叶结构紊乱,局部肝窦狭窄或消失,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出血等现象,血清中ALT、AST及肝组织中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Keap1、HO-1、NQO1、GSTA1、p62 mRNA及p-mTOR、p-p70S6K、p6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LC3Ⅱ/LC3Ⅰ显著上升(P<0.01)。与生品组比较,所有炮制品组小鼠体质量升高,肝体指数、血清中ALT和AST、肝组织中ROS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仅甘草炮制品组(100∶6)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窦大小趋近于空白组;各炮制品组肝组织中Keap1、HO-1、NQO1、GSTA1和p62 mRNA的表达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仅甘草炮制品组(100∶6)各指标均有明显上升(P<0.05,P<0.01);各炮制品组p-mTOR、p-p70S6K、p62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均有所回调,其中甘草炮制品组(100∶6)p-mTOR、p-p70S6K的蛋白表达和LC3Ⅱ/LC3Ⅰ,以及甘草炮制品组(100∶24)p62蛋白表达回调幅度最大,除p-mTOR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吴茱萸造成肝损伤与其能够诱发氧化应激,进而产生病理性自噬,造成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不同比例甘草炮制后可相应减弱该作用,尤以100∶6比例甘草炮制效果最优。  
      关键词:吴茱萸;甘草;中药炮制;肝损伤;氧化应激;自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3
      |
      1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蔡平君,强梦琴,夏阳淼,贾耀霞,孟祥祺,雷锦杰,刘芳,余凌英
      2023, 29(16): 197-2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65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厚朴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的刺激性大小及其成分组成,探究对刺激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化合物并明确炮制过程中加热及辅料姜汁的加入对刺激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水炙厚朴、姜厚朴(烘法)、姜炙厚朴(10%、50%)等样品的挥发油并进行家兔眼刺激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各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运用SIMCA 14.1对各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将不同炮制品与生厚朴或姜炙厚朴(10%、50%)的相对质量分数两两比较,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的原则筛选出差异性标志物,并分析刺激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对家兔眼睛均有刺激性,刺激性强弱顺序为厚朴>水炙厚朴>姜厚朴(烘法)>姜炙厚朴(10%)>姜炙厚朴(50%)。PCA及OPLS-DA结果表明厚朴及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存在差异,根据VIP>1、P<0.05,结合眼刺激实验结果,筛选出10种与刺激性变化相关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反式肉桂醛仅在厚朴中检出;β-石竹烯、Δ-杜松烯、α-律草烯、γ-衣兰油烯、(-)-异喇叭烯、柠檬醛相对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异丙基甲苯、1(10)-4-杜松萜二烯-15-醇、β-桉叶醇相对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厚朴经加热与辅料姜汁炮制后刺激性均降低,且二者的协同作用对于刺激性的减少更有效。与刺激性变化相关的差异性标志物中,其中柠檬醛相对质量分数的增加与姜汁有关,反式肉桂醛、4-异丙基甲苯、1(10)-4-杜松萜二烯-15-醇相对质量分数的减少与加热有关,其他成分的变化可能与加热和姜汁的协同作用有关。  
      关键词:厚朴;炮制;姜制;挥发油;刺激性;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多元统计分析   
      27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3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综述

    • 耿雪,迟文成,林霄月,隋雨桐,梁华,姜家康
      2023, 29(16): 207-2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29
      摘要: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标准治疗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目前可用的治疗策略仍无法治愈。由于绝大多数肺癌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通常失去手术机会,多以放化疗为主要手段。然而,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限制了他们的效果和应用,并且对患者正常组织造成的损害通常比对肿瘤的损害更为严重。当前,中药以其独特的辨证体系、灵活的配伍和安全有效的特点已被用作抗癌联合疗法的一部分,中药复方和中药单体的多成分和多靶点性可同时调控多条通路。研究发现,在众多调控肺癌的通路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具有诱导细胞转录的功能,是肺癌发生和发展的主要通路之一,在肺癌中能够特异性地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新生血管生成及多药耐药性等。中药复方和中药单体能够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血管生成,调控免疫功能及治疗多药耐药,从而起到干预肺癌的作用。然而,国内外尚未有对此进行系统整理与阐述的文献研究。因此,对NF-κB信号通路调控肺癌的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中药基于NF-κB信号通路干预肺癌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肺癌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肺癌;中医药;研究进展   
      59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90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杨靖芸,谢家诚,马晓聪,罗伟生
      2023, 29(16): 217-2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36
      摘要: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尽管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治疗胃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存在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在近年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被证实能够治疗胃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药的特点是多成分、多靶点,而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这决定了中药防治胃癌存在相关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从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层面揭示中药防治胃癌的作用机制。中医学认为胃癌的发生主要归结于肝气郁结、痰瘀气滞、津亏热结、正气衰败、癌毒胶结等因素。在文献中,中药复方主要为补益剂、清热解毒剂,如三草调胃汤、小建中汤、益气化瘀解毒汤等,而中药单体主要为攻毒杀虫类、清热类、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等。这些中药与中医学所认为的胃癌发生的病因病机相符合。研究发现,中药还可以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阻滞细胞周期、逆转细胞耐药等作用来治疗胃癌,但缺乏系统认识。该研究通过系统总结中药调控胃癌的相关信号通路,旨在明确中药治疗在胃癌分子机制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等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胃癌;中药;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52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90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李奕,冯璐,张传龙,申倩,庞博,花宝金
      2023, 29(16): 229-2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30
      摘要:宫颈癌是全球高发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13%的宫颈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转移性宫颈癌5年生存率仅为16.5%。迄今为止,手术及放化疗方法仍是宫颈癌治疗的基本手段,但随着毒性、耐药性等不良反应问题的出现,使得这些疗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近年来,以多糖为代表的天然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抗宫颈癌作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多糖是天然多糖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分布在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及果实中,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多聚体,也是有别于其他化合物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在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疾病领域研究广泛。本研究通过查阅近20年文献,就天然植物源多糖抗宫颈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展开综述,以期在抗宫颈癌新药研发方面带来新的突破。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发现天然植物源多糖可通过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抑制宫颈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促进宫颈癌细胞自噬、阻滞宫颈癌细胞周期、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抗氧化损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提高免疫调节活性、调控信号通路等方式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需要关注的是,在目前有关天然植物源多糖抗宫颈癌的研究中,部分天然多糖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且有相当大比例的研究仍停留于体外实验,因此未来亟需开展更多有关天然植物源多糖抗宫颈癌的临床实验研究,以获取更加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天然植物源多糖;宫颈癌;妇科肿瘤;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36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90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齐大河,马桦,陈媛媛,王可欣,丁萌萌,郝云龙,郭烨,孔令博
      2023, 29(16): 237-2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38
      摘要: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内科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降压药、降糖药及止血药等使用,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些年中药及中成药以其药效稳定、安全性高、性价比低等优点广泛被人们接受。大黄作为治疗脑出血最常用中药之一,该文通过汇总大黄治疗脑出血的相关文献发现其活性成分集中于蒽醌类,如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中药组方为大承气汤、生地大黄汤、凉血通瘀方、脑血疏口服液等。作用涉及保护血脑屏障、促进血肿吸收、降低炎症水平、降低出血部位乳酸堆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等。涉及通路包括水通道蛋白4(AQP4)、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Wnt3a/β-连环蛋白通路等。该文对大黄活性成分及含大黄的中药复方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进展进行汇总,以期为脑出血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黄;组方;活性成分;脑出血;临床研究;基础实验   
      42
      |
      25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7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张赛,陈正涛,唐诗韵,谢春光,杜联,高泓
      2023, 29(16): 250-2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5
      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发生在糖尿病中,其发病机制区别于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亦或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特发类心肌病,亦是多年以来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研究表明,DCM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多种炎症反应激活、氧化应激增加、冠状动脉微循环受阻、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积累等过程有密切联系。而在多种炎症反应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可通过炎症的级联反应诱导分泌出大量促炎细胞因子,继而介导细胞焦亡过程,促进心肌损伤。目前基于NLRP3炎症小体在DCM损伤防治重要作用功能,国内外开展了大量中医药实验研究,证明了黄芪多糖、人参皂苷Rb1等中药提取物或单味中药如云芝、冬虫夏草亦或抵挡汤、加味桃核承气汤等组方制剂及针刺、中医运动疗法等可通过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相关通路从而抑制其组装或激活,降低炎症反应,进而抑制DCM中心肌的重构,改善DCM的心脏功能。该文就NLRP3炎症小体与DCM的关系及中医药在此领域中发挥抗炎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DCM开发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糖尿病心肌病;中医药   
      45
      |
      26
      |
      6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2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陈博,孙夕童,董新茜,王伟,宋洪泉,赵继亭,郑雅,张宏昊,栾庆鑫,赵康宁,邓华亮,孙轸
      2023, 29(16): 264-2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9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治疗周期漫长,且无特效药。目前,UC的治疗多采用皮质类固醇、氨基水杨酸及生物制剂等西医手段,短时间起效快,疗效确切。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性和加剧病情发展,导致结肠癌的发生。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是UC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影响着UC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是机体内氧化产物与抗氧化系统不平衡的一种应激状态,丙二醛(MDA)、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等氧化产物的过表达或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抗氧化酶的不足都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特色,运用中医药治疗UC疾病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研究表明,中医药一方面通过抑制代谢产物的堆积,有效抑制UC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抗氧化系统,达到拮抗UC发展的治疗效果。因此,以中医药调节氧化平衡状态作为诊疗思路,可能是未来治疗UC疾病的新手段、新方向。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氧化应激关键致病蛋白与U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了中药有效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针灸调控氧化应激上下游靶点蛋白,减轻肠黏膜病理损害,降低结肠损伤指数,以及丰富肠道菌群,增加结肠长度,改善UC临床症状,以期为扩大中医药治疗UC疾病的应用范围,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氧化应激;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核转录因子-κB(NF-κB)   
      43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 刘晓婷,刘建军,安文博,宫玉锁,元宝华,黄康,刘同科,康付平,禄成龙,马亚龙
      2023, 29(16): 274-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4
      摘要: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于股骨头内的供血发生损害,细胞组织等发生变性,逐渐造成骨结构被破坏,股骨头进行性塌陷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性疾病。ONFH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微循环损害细胞组织能力下降、骨的吸收与新生骨的重建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其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加速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进展。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主要为髋部或腹股沟区疼痛或酸痛,休息后可缓解,疾病发展后期可出现疼痛加剧,肢体短缩,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或跛行。目前临床上西医常用促骨形成药、抗凝药和人工关节置换等治疗,但也存在假体松动、感染等诸多问题。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ONFH从整体出发,应用多功能、多靶点、多系统的中药治疗,保障了治疗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骨保护素(OPG)/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信号通路在维持骨重建的动态平衡中具有关键地位,该通路利用中医药等治疗方式促进生物体内破骨细胞凋亡,减少骨吸收,加速骨形成,对于防治ONFH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OPG/RANK/RANKL信号通路影响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在ONFH中的作用,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中药复方联合物理治疗增加成骨细胞分泌,促进OPG表达,提高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等方式以防治ONFH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防治ONFH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股骨头坏死;骨保护素(OPG)/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临床研究   
      46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9686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