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17

      经典名方

    • 谭贝西,赵乐,冯忆,王恬恬,王超群,王永辉
      2023, 29(17): 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04
      摘要:目的探讨左归丸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模型母鼠子鼠胰岛功能的影响,并基于胰腺产后增殖过程探讨左归丸改善子鼠胰岛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血糖正常的健康雌性SD大鼠与雄性大鼠按照2∶1比例同笼,以阴道栓或阴道涂片为依据,选取受孕雌性大鼠将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胰岛素组(地特胰岛素,20 U·kg-1)和左归丸低、高剂量组(1.89、3.78 g·kg-1)。除正常组外,用链脲佐菌素复制GDM大鼠模型,通过对母鼠血糖检测判断模型是否建立,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组均每日给药。于子鼠出生后21 d时,每组检测6只子鼠空腹血糖值(FBG)与血清中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每组另取12只子鼠进行口服糖耐量(OGTT)检测;出生22 d(B22d)腹主动脉取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子鼠血清中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胰多肽(PPY)、生长抑素(SS)观察胰岛各细胞所表达激素的水平,利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子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法(IF)观察子鼠胰岛面积与结构;且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子鼠胰腺β细胞发育成熟、功能表达密切相关的关键蛋白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dx1)、Nkx6.1、葡萄糖运载体2(Glut2)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子鼠FBG水平、FINS水平及HOMA-IR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胰岛素组FBG水平及HOMA-IR显著降低(P<0.01),左归丸低剂量组FBG水平明显降低(P<0.05),左归丸高剂量组FBG水平、FINS水平及HOMA-IR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GTT 60 min血糖值、曲线下面积(AUC)指数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高剂量组子鼠OGTT血糖值在60 min、AUC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胰岛数量减少,腺泡细胞排列疏松;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胰岛数量增加,腺泡细胞排列紧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子鼠血清中INS、GC、PPY、S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及胰岛素组子鼠血清中INS、GC、PPY、SS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NS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明显增高(P<0.05);GC阳性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胰岛中INS与GC所占比例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NS所占比例显著降低(P<0.01),GC所占比例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INS所占比例显著增高(P<0.01),GC所占比例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DM子鼠胰腺组织中Pdx1、Nkx6.1、Glut2蛋白表达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胰岛素组、左归丸低剂量组GDM子鼠胰腺组织中Pdx1、Nkx6.1蛋白表达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左归丸低、高剂量组Glut2蛋白表达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左归丸可促进GDM模型大鼠子鼠胰岛发育,改善胰岛形态及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表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子代胰腺组织中Pdx1、Nkx6.1、Glut2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胰腺发育;胰岛功能;左归丸   
      111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3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蔡昱哲,李定祥,罗政,刘艺璇,阳晶晶,吴琴,张亚男,陈静,邓奕辉
      2023, 29(17): 9-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07
      摘要:目的研究《古今录验》续命汤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途径调控缺血性卒中(IS)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续命汤低剂量组、续命汤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20只,连续灌胃3 d取材。采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信使RNA(mRNA),对关键差异基因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法、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评价脑梗死损伤效应;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缺血侧脑皮质区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比较;荧光双标染色检测HIF-1α、NLRP3共定位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NLRP3、HIF-1α、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mRNA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RNA测序共得到5 705个(下调2 733个,上调2 972个)差异基因,经同源基因转化后,与焦亡基因集取交集,获得95个关键差异焦亡基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大(P<0.01),神经元形态多样、排列错乱、细胞间隙增宽,缺血侧皮质区IL-1β、IL-18的含量显著增高(P<0.01),共定位荧光强度明显增强,HIF-1α、NLRP3、Caspase-1、GSDMD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续命汤高剂量组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最显著(P<0.01);各药物组神经元较完整、排列较整齐、细胞间隙变窄,共定位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续命汤能够降低IL-1β、IL-18的含量及HIF-1α、NLRP3、Caspase-1、GSDMD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P<0.01),尤以高剂量组最明显(P<0.01)。结论《古今录验》续命汤能够抑制IS后细胞焦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抑制HIF-1α/NLRP3途径有关。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古今录验》续命汤;细胞焦亡;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   
      84
      |
      3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3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陈琦,宋纪显,唐毅,司建超,杨新栎,吉恩生,李杰茹
      2023, 29(17): 18-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06
      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慢性间歇性低氧(CIH)小鼠肺脏炎症的干预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的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常氧组、模型组(CIH)和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常氧组暴露于常氧环境中,模型组与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暴露于间歇性低氧环境中。其中,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每日放入低氧舱前30 min给予补中益气汤灌胃(低、中、高剂量分别为8.1、16.2、32.4 g·kg-1·d-1),而模型组与常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5周后,应用EMKA型动物肺功能仪检测小鼠肺功能,肺功能检测完毕后取材。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脏的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肺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IL-6、IL-8、TNF-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线粒体组装受体(Ma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常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功能出现明显异常(P<0.05,P<0.01),肺组织出现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血清中IL-6、IL-8、TNF-α和肺组织中Ang Ⅱ的含量显著上升(P<0.01),Ang(1-7)含量显著下降(P<0.01),IL-6、IL-8、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ACE2、Mas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肺功能有所改善(P<0.05,P<0.01),肺脏HE染色可见肺泡壁厚度大致正常,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ACE2、Ma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可通过调节ACE2-Ang(1-7)-Mas轴抑制炎症反应改善CIH暴露后小鼠的肺脏损伤。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间歇性低氧;炎症反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1-7)]-线粒体组装受体(Mas)轴   
      62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柴南南,李晓艺,刘明秀,郭晶,濮兴娜,何红平,李艳平
      2023, 29(17): 26-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03
      摘要:目的研究旋覆代赭汤对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调节作用。方法60只雌性BALB/c小鼠(6~8周,SPF);随机分选10只作为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其余组分别腹腔注射5 g·L-1的氢氧化铝Al(OH)3与1 g·L-1的OVA。分为正常组(10 mL·kg-1生理盐水)、鸡OVA模型组(10 mL·kg-1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DEX,1 mg·kg-1)、旋覆代赭汤低、中、高剂量组(7.065、14.13、28.26 g·kg-1)。建立OVA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运用苏木素-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观察支气管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蛋白的磷酸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增加了小鼠肺泡内炎性细胞浸润,升高了肺泡灌洗液中IL-4、IL-5、IL-13、IL-17A、IFN-γ和血清中IgE含量(P<0.05,P<0.01),促进了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与模型组比较,旋覆代赭汤低、中、高剂量组减少了小鼠肺泡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降低了肺泡灌洗液中IL-4、IL-5、IL-13、IL-17A、IFN-γ和血清中IgE含量(P<0.05,P<0.01),抑制了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旋覆代赭汤具有潜在的抗过敏性哮喘的活性,为其以后应用于临床提供了一部分理论依据。  
      关键词:旋覆代赭汤;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45
      |
      21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4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郑琳琳,郭登洲
      2023, 29(17): 34-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39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肾病(DKD)小鼠铁死亡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对DKD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3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造模组63只和正常组10只,造模组小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连续5 d以50 mg·kg-1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后继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当小鼠出现尿蛋白阳性则DKD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DKD小鼠分为模型组10只、罗格列酮组(7.05×10-4 g·kg-1)9只、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3.21 g·kg-1)9只、中剂量组(6.41 g·kg-1)10只、高剂量组(12.82 g·kg-1)10只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24 h尿蛋白(24 h-UTP),计算肾重指数(KI);苏木素-伊红(HE)染色、高碘酸希夫(PAS)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FTH-1)、转铁蛋白受体-1(TFR-1)蛋白表达;测定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及4-羟基壬烯醛(4-HNE)含量;荧光探针标记法检测小鼠肾组织活性氧簇(ROS)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KI、FBG、24 h-UTP显著升高,肾小球内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周围可见糖原颗粒沉积,FTH-1表达降低、TFR-1表达增加,ROS表达增加,MDA、4-HNE升高,GSH活性降低,ACSL4表达增加,SLC7A11、GPX4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及罗格列酮组KI、24 h-UTP降低,FBG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组织病理学损伤可见不同程度改善,FTH-1表达升高、TFR-1表达减少,ROS表达减少,MDA、4-HNE含量降低,GSH活性升高,ACSL4表达减少,SLC7A11、GPX4表达增加(P<0.05,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减轻DKD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其机制与调控铁死亡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补阳还五汤;铁死亡;氧化应激   
      52
      |
      25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4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古代经典名方药物考证专题(六)

    • 杨长花,杜蓓,杨祎辰,王二欢,常晖,马存德,詹志来
      2023, 29(17): 42-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47
      摘要:笔者从名称、基原、品种、学名、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品质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菊花的记载进行考证,并对其近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理清古今关系,为含菊花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菊花是我国观赏用、食用、药用植物,其别名较多,但历代多以“菊花”“甘菊”“甘菊花”之名记载于本草中。唐代以前,药用菊花主要采集野生品,有黄花和白花2种,其中黄花品种的主流基原为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和委陵菊D. potentilloides,白花品种的主流基原则为毛华菊D. vestitum和小红菊D. chanetii。药用菊花栽培始于北宋,由野生的甘菊、委陵菊、毛华菊和小红菊通过长期的种间种内杂交选育,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菊花栽培种D. morifolium。菊花传到国外后,外国学者开始用林奈的植物分类系统对菊花进行命名,1792年马蒂埃尔将菊花命名为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并延续至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采用此学名。宋代已出现“南阳菊”“邓州黄”“邓州白”等多个地方品种,至民国,药用栽培菊花逐步形成了“怀菊”“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五大知名道地品种。亳菊从清末到现在一直是药用佳品。杭白菊茶用一直享誉中外,尤其是湖菊质量最佳。滁菊独具特色,无论药用还是茶用,品质均佳。贡菊也一直是茶用菊花中的佳品。菊花传统以农历九月采收,现今培育的一些新品种采收时间提前。杭白菊中的“胎菊”是现今提前采收未开放的花蕾的商品类型。菊花的产地加工,古代主要是阴干,现代有阴干、烘干、蒸后晒干,目前多采用热风烘干。菊花炮制,古代生用;现代仍以净选后生用较多,间或清炒(包括炒炭)等。因品种不同、产地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菊花所含成分比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建议开发含菊花的经典名方制剂时,根据临床适应证选用不同品种、产地及产地加工方式的菊花。  
      关键词:经典名方;本草考证;菊花;基原;拉丁学名;产地;品质   
      88
      |
      3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6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薛紫鲸,陈光,张丹,郭龙,郑玉光,詹志来
      2023, 29(17): 62-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246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相关记载,对经典名方所用瓜蒌和天花粉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按照年代次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将其果实以“栝楼”为主流正名,“瓜蒌”为其音转,根或其根的制品自宋代《本草图经》以来,以“天花粉”为主流正名。均以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为主流基原。栝楼与栝楼根在汉代已分别入药,自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已经明确其皮、子、茎、根各自功效有别;瓜蒌以完整果实入药,九月至十月成熟后采收,悬挂阴干,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成熟、个大、皮厚柔韧、橙黄色、糖性足者为佳;古代瓜蒌的炮制方法多为捣碎或连皮、子切丝,或将其加工为瓜蒌饼、瓜蒌霜。天花粉以根入药,十一月至十二月采收,除去外皮,晒干,其品质以入土深、块大、色白、粉性足、质坚细腻、筋脉少者为佳,并认为生于卤地者有毒。天花粉的炮制方法由唐代开始的做粉入药在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直接切片使用。瓜蒌及天花粉近代以来推崇的道地产区在河南灵宝附近,有“安阳花粉”之称,现代则有产祁花粉的安国,产长青瓜蒌的山东济南等知名产区。宋代本草中曾出现以瓜蒌子或瓜蒌仁代替全瓜蒌的习惯,后被明代本草纠正。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涉及瓜蒌及天花粉时选取栝楼T. kirilowii为基原植物;清金化痰汤的瓜蒌仁按炒法炮制,《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涉及该药材的另外5首方剂中的瓜蒌及天花粉均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瓜蒌;天花粉;本草考证;基原;产地;品质评价;中药炮制   
      51
      |
      3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程芬,曹嘉玏,杨祎辰,王二欢,常晖,马存德,詹志来
      2023, 29(17): 75-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346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关键词:经典名方;乌药;基原;学名;药用部位;中药炮制;本草考证   
      44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药理

    • 李晗,宋玲,高云航,陈腾飞,侯红平,彭博,叶祖光,张广平
      2023, 29(17): 88-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326
      摘要:目的基于心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系统分别考察诃子、甘草与制草乌及有效成分鞣花酸、甘草苷与乌头碱合用的减毒机制。方法在体内实验方面,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制草乌组(0.25 g·kg-1),诃子组(0.25 g·kg-1),甘草组(0.25 g·kg-1)和诃子+甘草+制草乌合用组(0.25 g·kg-1+ 0.25 g·kg-1+ 0.25 g·kg-1,以制草乌为标准),给药8 d后测定大鼠肌酸激酶(CK)与乳酸脱氢酶(LDH),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选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P2J3(CYP2J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在体外实验方面,设空白组、乌头碱组、鞣花酸组、甘草苷组与乌头碱+鞣花酸+甘草苷合用组,利用高内涵分析技术检测其对细胞数目、DNA含量、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同时检测CYP2J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体内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制草乌组大鼠血清中CK、LD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合用组CK、LDH活性降低;同时病理染色结果显示诃子和甘草可减轻制草乌导致的心脏损伤;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制草乌可下调CYP2J3 mRNA转录水平(P<0.05),与诃子、甘草合用后可上调该亚型的表达(P<0.01);蛋白翻译水平与mRNA转录水平基本一致。体外实验中,高内涵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乌头碱组的细胞数量、DNA含量与MMP的荧光值显著降低(P<0.01),合用组的细胞数量、DNA含量与MMP的荧光值也明显降低(P<0.05,P<0.01),但其相应荧光值均高于乌头碱组;与空白组比较,乌头碱下调CYP2J3 mRNA转录水平(P<0.05),合用组能够逆转乌头碱下调CYP2J3 mRNA的能力(P<0.05)。结论诃子、甘草与制草乌合用减毒机制主要是鞣花酸、甘草苷与乌头碱合用后,上调了CYP2J3表达,促进花生四烯酸(AA)代谢生成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进而降低心脏损伤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可能起始于转录环节。  
      关键词:制草乌;诃子;甘草;细胞色素P450(CYP450);细胞色素P2J3(CYP2J3)   
      44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3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马成勇,张宝云,邓蓓蕾,姚丽秋,王安安,厉瑶,王丽新,张天嵩
      2023, 29(17): 96-1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5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白头翁汤对结直肠癌MC38细胞荷瘤小鼠瘤体生长及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数量的影响,探析加味白头翁汤是否介导TAMs表型重塑以发挥抗肿瘤免疫调节效应。方法首先构建鼠源MC38细胞株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设立模型组、阳性药奥沙利铂组(3 mg·kg-1)及加味白头翁汤高、低剂量组23.43、46.86 g·kg-1,每组各10只,另设立10只健康小鼠为空白组,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瘤体体积及生存状态变化,摘取肿瘤组织、脾脏及外周血,计算瘤体体积变化、抑瘤率及脾脏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D4、CD8、CD206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细胞介素(IL)-6、趋化因子配体2(CCL2)的分泌水平;其次,使用MC38细胞株与鼠源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在体外构建IL-4诱导的共培养模型,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加味白头翁汤含药血清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Transwell实验检测IL-4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对MC38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味白头翁汤含药血清对IL-4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干预后膜上CD86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加味白头翁汤含药血清对共培养后M1型巨噬细胞相关极化因子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L-12及M2型巨噬细胞相关极化因子CD206、CD163、IL-10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加味白头翁汤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瘤体的生长。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汤能增加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浸润数量,降低CD206+ TAMs浸润数量,且能下调荷瘤小鼠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GF-β、CCL2的分泌水平;在体外实验结果中,加味白头翁汤含药血清无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但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后的细胞上清液却能抑制MC38细胞的增殖活性,且IL-4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能增强MC38细胞的侵袭能力,这一效应却能被加味白头翁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同时,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发现加味白头翁汤含药血清能上调M1型巨噬细胞相关极化因子CD86、iNOS、IL-12 mRNA表达水平,下调M2型巨噬细胞相关极化因子CD206、CD163、IL-10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结果也证实了加味白头翁汤含药血清能增加CD86+ M1型巨噬细胞复极化数量,这表明加味白头翁汤能诱导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复极化以发挥抗肿瘤生长作用。最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汤能下调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SF1R蛋白表达,上调STING、TBK1蛋白表达。结论加味白头翁汤能下调CD206+ TAMs浸润数量,增加CD8+ T细胞浸润,从而发挥对结直肠癌生长抑制的抗肿瘤免疫调节效应,这可能与其调节CSF1R信号,进而活化STING/TBK1信号通路,诱导TAMs表型重塑有关。  
      关键词:结直肠癌;加味白头翁汤;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极化;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信号通路;免疫调节效应   
      65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郑巧,陈念芝,章刚,赵梓亦,唐健元
      2023, 29(17): 109-1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24
      摘要:目的观察熊果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具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人源结直肠癌细胞RKO为研究对象,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熊果酸(0、5、10、15、20、25、30 μmol·L-1)处理RKO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出24、48 h的半抑制浓度(IC50)。后续实验根据熊果酸处理RKO细胞24 h的IC50,选用2个浓度开展。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熊果酸处理RKO细胞后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阻滞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熊果酸作用RKO细胞24 h,RKO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Raji细胞中Bcl-2、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PMA反应基因(Noxa)凋亡蛋白表达情况,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1B(p27)、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周期相关的蛋白表达情况,以及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叉头框蛋白O3a(FoxO3a)、磷酸化FoxO3a(p-FoxO3a)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熊果酸组能够抑制RKO细胞的活力(P<0.05,P<0.01),熊果酸组RKO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P<0.05,P<0.01),呈现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熊果酸组熊果酸组(20 μmol·L-1)细胞发生了周期阻滞,在合成前期即G0/G1期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熊果酸组(15、20 μmol·L-1)p21、p27蛋白表达增加,CDK4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熊果酸组细胞凋亡率升高,熊果酸组(20 μmol·L-1)凋亡相关蛋白Bax、Noxa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熊果酸组(20 μmol·L-1)下调p-Akt蛋白的表达,且上调p-FoxO3a的表达(P<0.05,P<0.01),Akt和FoxO3a总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熊果酸能够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细胞RKO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Akt/FoxO途径有关。  
      关键词:熊果酸;结直肠癌;增殖;凋亡;蛋白激酶B(Akt)/叉头框蛋白O(FoxO)信号通路   
      43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1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张超,加秀凤,黄万凌,周勇,汤琪,陈刚
      2023, 29(17): 116-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40
      摘要:目的探讨首乌丸基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F级SD雄性大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生素E组、首乌丸低剂量组及首乌丸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用D-半乳糖(120 mg·kg-1)制造衰老模型,同时给予维生素E(0.018 g·kg-1),首乌丸低、高剂量(1.08、2.16 g·kg-1)灌胃。造模6周后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变化,取全脑、海马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海马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突触素(SYN)的表达,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神经元形态及功能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mTOR、磷酸化(p)-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磷酸化(p)-p70S6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2(4EBP2)、磷酸化(p)-4EBP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海马mTOR、p70S6K、4EBP2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游泳速度减慢(P<0.01),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上平台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CA1区PSD-95、SYN蛋白表达下降(P<0.01),染色效果最淡,区域最小,在同心圆距胞体100、140、180、200 μm时,海马神经元树突与同心圆交点数量减少(P<0.01),树突棘长度及密度均下降(P<0.01),p-mTOR、p-p70S6K蛋白表达升高(P<0.01),4EBP2、p-4EBP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mTOR、p70S6K mRNA表达上升(P<0.01),4EBP2 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首乌丸低、高剂量组大鼠的平均游泳速度加快(P<0.01),上平台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海马CA1区PSD-95、SYN蛋白表达升高(P<0.01),在同心圆距胞体100、140、180、200 μm时,海马神经元树突与同心圆交点数量增加(P<0.01),首乌丸低、高剂量组大鼠的树突棘数量、长度、密度均升高(P<0.01),p-mTOR、p-p70S6K蛋白表达下降(P<0.01),4EBP2、p-4EBP2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mTOR、p70S6K mRNA表达降低(P<0.01),4EBP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首乌丸能够改善D-半乳糖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改善神经元形态,修复神经功能,减少神经元凋亡,抑制mTOR信号通路,延缓脑衰老。  
      关键词:脑衰老;首乌丸;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突触可塑性   
      40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5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高莉,罗福祥,阿娜古丽·马合木提,罗静莺,闫明
      2023, 29(17): 126-1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03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从苦豆子中提取分离的苦豆子总碱、苦参碱、槐定碱分别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2、1、0.5、0.25、0.125、0.062 5 g·L-1苦豆子总碱、苦参碱、槐定碱分别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酶标法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渗漏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细胞内Ca2+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mRNA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胱天蛋白酶-8(Caspase-8)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苦豆子总碱、苦参碱、槐定碱均能抑制PC12细胞增殖,使细胞LDH渗漏率显著增加,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显著增强,诱导细胞的凋亡,并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0.05,P<0.01),其中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最强(P<0.01);经苦豆子总碱、苦参碱、槐定碱处理后,苦豆子总碱组细胞周期进程G1/G0被阻滞,苦参碱、槐定碱组细胞周期进程G1/S被阻滞;PC12细胞Bax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Bcl-2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均能明显下调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P<0.01),明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P<0.05,P<0.01),其中苦豆子总碱组蛋白表达变化最为显著。结论苦豆子总碱、苦参碱、槐定碱中,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抗凋亡蛋白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表达,激活细胞线粒体Caspase-8凋亡通路有关。  
      关键词:苦豆子生物碱;PC12细胞;抑制率;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50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6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覃清霞,何莲花,魏梅,何欢,马留辉,庞婷,周兰
      2023, 29(17): 134-1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40
      摘要:目的观察蔓性千斤拔素D对大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IA组、甲氨蝶呤(MTX)组(1.35 mg·kg-1)、蔓性千斤拔素D低剂量组(1.5 mg·kg-1)及蔓性千斤拔素D高剂量组(3.0 m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均采用Ⅱ型胶原诱导CIA模型。给药组通过灌胃给予相应药液,正常组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MTX组每周1次,蔓性千斤拔素D各组每天1次,共给药28 d。实验中记录各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关节肿胀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Toll样受体2(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 mRNA的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LR2、MyD88、NF-κB p65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IA组大鼠踝关节明显肿胀,关节炎临床评分及关节肿胀度显著升高(P<0.01),踝关节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TLR2、MyD88、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CIA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关节炎临床评分及关节肿胀度均明显降低(P<0.05,P<0.01),踝关节组织结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血清IL-1β、IL-6、IL-8、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踝关节TLR2、MyD88、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蔓性千斤拔素D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炎性因子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发挥抗炎作用。  
      关键词:蔓性千斤拔素D;类风湿关节炎;Toll样受体2(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   
      34
      |
      20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5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临床

    • 周童,张西安,田玉丽,慈慧敏,王新汝,朱彩云,李泽庚,童佳兵
      2023, 29(17): 142-1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5
      摘要:目的观察重连口服液对轻型及中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炎症免疫指标及病情转归的影响,综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取轻型/中型确诊患者12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最终观察组55例,对照组56例。根据新版诊疗方案,给予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服重连口服液,两组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证候疗效、退热时间、核酸转阴时间、炎症免疫指标、影像学疗效改善情况、转归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咳嗽、咽干、咽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55/5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21%(55/5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3.707,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退热及核酸转阴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助/诱导性T淋巴细胞(CD4+)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影像学疗效评价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重连口服液联合西医治疗可显著改善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症状,缩短退热和核酸转阴时间,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重连口服液;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临床疗效;免疫;炎症;蚤休散   
      33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1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桂树虹,蔡燕,秦庆广,赵灿,宋曼萍
      2023, 29(17): 150-1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4
      摘要:目的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火针针刺激痛点及“肩三针”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风寒湿痹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治疗2周,观察组(60例)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火针针刺激痛点及“肩三针”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环氧合酶-2(COX-2)、白细胞介素(IL)-2、IL-17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53/6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33%(41/6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70,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强度(PPI)、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总分,血清CGRP、COX-2、IL-2、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肌力、Constant-Murley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RI、VAS、PPI、SF-MPQ总分,血清CGRP、COX-2、IL-2、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肌力、Constant-Murley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火针针刺激痛点和“肩三针”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关节周围炎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桂枝芍药知母汤;火针;激痛点;风寒湿痹   
      53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0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李春晓,凌霄,李学林,唐进法,陈玉欢,张辉,徐涛,金艳涛,张博
      2023, 29(17): 157-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3
      摘要:目的通过进一步评价脑心通胶囊(NXT)上市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早发现该药的潜在风险因素,获得NXT不良事件(ADE)和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性质和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观察性队列研究,并配合至少一次的跟踪随访,监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中国14家医院7 345例口服NXT的全部住院和门诊患者。收集监测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类型情况、NXT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特点及转归情况,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ADR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人群男女患者比例相差不大,有5 081例(79.40%)患者年龄≥60岁,共3 153例(49.27%)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超过正常标准;有344例(5.38%)患者有个人药物食物过敏史,仅有9例(0.14%)患者有家族过敏史,有52例(0.81%)患者有个人过敏性疾病史。NXT的ADR为22例,发生率为0.34%,ADR临床表现31例次,累及10个器官/系统的损害,其中以胃肠系统损害为多见,17例次占54.84%。所有ADR均为轻度或中度。大多数ADR(86.36%)发生在给药后4周内。患者持续服用NXT的ADR转归为好转或痊愈的占比81.82%。没有发现显著性ADR风险增加相关的指标。结论NXT在一般人群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基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数据和Web跟踪随访系统建立的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方法是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安全性;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   
      27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0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药学基础

    • 刘敏敏,刘颖,张涛,夏澜婷,黄敏,谢亚婷,邓亚羚,康爱圆,任洪民,张金莲
      2023, 29(17): 166-1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61
      摘要:目的通过探究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多糖组成及5种糖类成分含量变化,考察酒制对多花黄精气味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运用SIMCA 14.1对各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原则筛选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将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的粗多糖进行肟化-硅烷化处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MS)对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糖类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类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同时对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4种糖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中共鉴定出23个挥发性成分,其中多花黄精生品中鉴定有15个成分,酒制品中鉴定有20个成分,其中2-甲基丁醛、异戊醛等在炮制之后含量升高,己醛、己酸等含量降低,2-乙酰基呋喃、5-甲基呋喃醛等新成分产生;PCA及OPLS-DA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共筛选出13个差异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6个化合物呈下降趋势。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粗多糖中共鉴定得到7个糖类成分,包括5个单糖及2个二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多花黄精中果糖、葡萄糖、甘露糖和蔗糖经酒制之后含量上升,果糖、蔗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的增长倍数分别为4.54、3.66、2.93和1.51倍。结论多花黄精经酒制后,“香”味增加可能与2-甲基丁醛、异戊醛等醛类成分含量增加有关,“生”味减少可能与己醛和己酸等挥发性成分含量降低有关,“甘”味增加可能与果糖、蔗糖等单糖、寡糖的含量增加有关。  
      关键词:多花黄精;挥发性成分;炮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MS);肟化-硅烷化;多糖   
      40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998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郑安平,郑晓红
      2023, 29(17): 174-18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7
      摘要: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作为2018年《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15首,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麻黄、附子、知母、芍药、白术、防风、生姜、甘草9味药组成,功用祛风除湿、散寒除痹、佐以滋阴清热,主治风寒湿侵淫兼见化热伤阴之历节、痹证、鹤膝风等病证。在“传承精华,古为今用”的号召下,立足于古今文献考证分析,厘清此方历史沿革以及组成、方义、炮制、剂量、煎服法、主治等方证关键信息。再进行现代文献统计分析时,发现临床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病症广泛,主要用于风湿性疾病的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以及骨科疾病的膝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腔积液等疾病,亦可用于内分泌系统、妇科、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其他系统疾病,病机总责风寒湿或兼热邪袭人,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文献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古今文献,探明其沿革演变规律及方证关键信息,以为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成药研发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匮要略;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沿革演变;方证信息   
      72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998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学术探讨

    • 熊苏慧,于佳慧,孙妙,夏伯候,张智敏,李亚梅,石哲,彭求贤,廖端芳,李春,庹勤慧,谢菁琛,林丽美
      2023, 29(17): 185-1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41
      摘要:“肝开窍于目”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古人对肝和目联接关系的总结。“肝开窍于目”理论认为肝目具有“共损伤-共修复”特点,临床发现肝病目疾常常伴随出现,肝目同治是理想选择,实现肝目共治的关键在于解析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目之间在生理、病理诸多方面存在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在病理状态下,肝目“共损伤”,中药干预后肝目“共修复”,而肝目“共损伤-共修复”可通过“共物质基础-共作用机制”解释。基于此,课题组从中医理论内涵、临床实践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索性提出肝目具有“共损伤-共修复-共物质基础-共作用机制”特征,即“四共特征”(4CCs),并以清肝明目中药夏枯草干预免疫性肝损伤(ILI)和过敏性结膜炎(AC)为例,浅析肝目“四共特征”的研究思路。该文期冀深入解析“肝开窍于目”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肝目共性特征及生物学实质,探索建立一种“肝目同治”研究新范式,为多器官关联疾病共性问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肝开窍于目;肝目同治;肝目共损;肝目四共特征;免疫性肝损伤;过敏性结膜炎;夏枯草   
      75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2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李静,钟森杰,匡慧芳,杨漾,刘祎,黄舒淳,郭志华,张秋雁
      2023, 29(17): 195-2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328
      摘要:心功能损伤的病理过程中,伴有一系列能量代谢的改变,心肌底物代谢发生重构,脂肪酸、葡萄糖等能量底物的选择与利用出现转移,持续的底物代谢紊乱将恶化能量供应、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底物代谢重构实际上是脏腑功能下降与病理产物积聚之间的层次递进、相兼为患、双向因果,“虚气留滞”是核心病机的概括。“虚气”(心气虚损、能量不足)是发病之本,作为始动因素并贯穿疾病始终;“留滞”(痰瘀水邪、脂毒性产物与乳酸等)是发病之标,是病情恶化进展的进一步表现;“虚气”与“留滞”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反复叠加构成螺旋式的恶性循环,概括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之证。以扶正补虚、疏通祛邪作为治疗原则,初期治以扶正补虚(益气)为主,酌情兼用疏通祛邪(活血)之法;中期和晚期治以扶正补虚(益气温阳)与疏通祛邪(活血、化瘀、利水)并重。遵守病机特点运用中药干预,可以促进脂肪酸、葡萄糖等底物的有效利用,减少底物代谢重构衍生的毒性产物堆积,标本兼顾从而优化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心力衰竭;底物代谢重构;脂肪酸代谢;葡萄糖代谢;虚气留滞;中药   
      38
      |
      20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2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严易之,李超亚,邓曼菲,曾鹏
      2023, 29(17): 203-2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4
      摘要:近年来网络药理学(NP)领域发展迅猛,但存在缺陷的、套路化的工作流程严重影响了NP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对于由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导致的复杂疾病,对症治疗或靶向单一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药物并不能阻止或者延缓病情的进展,因而药物研发失败或退出市场。因此,迫切需要发展结合多个病理生理学过程的NP分析新思路。关键病理生理学过程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重要的、成套的病理变化,代表了目前对疾病本质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为提高NP研究质量、促进NP领域健康发展,该文提出了基于关键病理生理学过程的NP分析的新思路。该方法基于长期中医临床实践与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学过程,从关键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角度全面解析中药复方药理学机制及活性成分,增加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本文以阿尔兹海默病(AD)为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主要工作流程与优缺点等,有望筛选阻止或逆转疾病病程的疾病修饰药物、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等。  
      关键词:复杂疾病;关键病理生理学过程;网络药理学分析;新思路;阿尔兹海默病   
      63
      |
      1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2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综述

    • 吴悠,亓智玮,刘铜华,秦灵灵,吴丽丽
      2023, 29(17): 212-2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3
      摘要:滋肾丸又名通关丸,由知母、黄柏、肉桂3味中药配伍而成,被认为是清热泻火、滋阴化气的经典方剂,被用于治疗癃闭及肾痹等疾病。在近代,滋肾丸又演变为一个常用药对,用于治疗糖尿病(中医消渴病)表现为“下消”者。该文系统综述了滋肾丸的中医理论沿袭,并基于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了既往对滋肾丸成分分析、滋肾丸改善糖尿病相关疾病和其3味组方成分的单味药与糖尿病治疗之间的相关研究,对其药物成分和3个组方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进行了总结论述。综述发现,滋肾丸可以通过抗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肾小管上皮焦亡等机制改善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而滋肾丸中知母、黄柏、肉桂单味药及其含有的多种成分,包括芒果苷、知母皂苷、小檗碱、药根碱、肉桂酸、肉桂醛等,可通过多种机制如改善胰岛素靶器官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抗氧化、调节脂代谢、刺激胰岛素分泌、调节肠道菌群等改善糖尿病、维持糖代谢稳态。该综述为后续滋肾丸干预糖尿病相关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相关参考。  
      关键词:滋肾丸;糖尿病;机制;知母;黄柏;肉桂   
      5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3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王雨典,周荣,董凯旋,陈曦,于小勇
      2023, 29(17): 221-2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4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肾脏病(CKD)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已严重威胁且影响到全球人类的生活健康。目前认为,DN的发病是在机体持续高糖环境下,糖代谢紊乱、脂质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因子激活、自噬及细胞凋亡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肾脏纤维化是DN发展的重要病理特征和最终病理结果,对肾脏纤维化及时干预对于DN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因西医治疗DN的局限性,中医药干预DN肾脏纤维化的进程以其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常被用作DN治疗的常规和潜在治疗方法。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机体发育和维持稳态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DN发生相关,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肾脏纤维化进程起关键作用。文章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DN肾脏纤维化的调控机制,重点探讨了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靶向Notch信号通路与DN肾脏纤维化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N的新药研发、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Notch;中医药;信号通路;综述   
      41
      |
      21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2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高冉冉,申振,连梦慧,崔涛,李伟,韩聪
      2023, 29(17): 228-2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95
      摘要: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的最终病理归途,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上皮-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密切相关。中医属“水肿”“癃闭”“关格”“虚劳”等范畴,病机关键为气虚血瘀,补气活血为主要治则。黄芪-丹参药对主要含黄芪皂苷、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丹酚酸、丹参酮等成分,具有补气活血之功效。多项研究表明,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组分可通过调节与肾脏纤维化相关的多个信号转导通路,改善肾脏纤维化、延缓其进展。该文基于肾脏纤维化本虚标实、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从保护肾小球滤过屏障、抑制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及系膜细胞增殖、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保护肾功能方面探讨共奏益气活血之效的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组分在改善肾脏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分析、阐述其作用机制,得出黄芪丹参及其有效组分主要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PTEN诱导激酶1(Pink1)、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miR-21/Smad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TUG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5(TRAF5)、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Ras同源基因家族蛋白(Rho)/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等信号通路,改善线粒体功能、内质网应激、脂肪酸代谢、自噬紊乱,抑制免疫炎症及氧化应激,进而改善肾脏纤维化,以期为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研究提供借鉴,并进一步发挥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黄芪-丹参药对;肾脏纤维化;滤过屏障;肾脏血流动力学;上皮-间充质转化;系膜细胞增殖;改善肾功能   
      47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99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黄小燕,付雪,邓意,雷思思,包崑,陈伯钧
      2023, 29(17): 237-2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79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己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其防治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参麦注射液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因其辨证施治的个性化优势且疗效肯定,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被广泛运用;同时,其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也日益明朗。现代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可通过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功能障碍、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减轻药物心脏毒性及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心肌保护作用;还可通过舒缩血管、保护内皮细胞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产生心血管保护作用;另外,参麦注射液可降低血液黏度及血脂,具有改善血流流变学的作用。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及基础研究阐明其疗效及作用靶点,以进一步证实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心血管保护;心肌作用;心血管作用;血液流变   
      74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2404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尚小龙,王玉,徐陈陈,董健健,艾文龙,张良杰,慈春玲,王训
      2023, 29(17): 248-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91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渐进性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致病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临床用于治疗PD的药物主要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DA)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和抗胆碱能药等,缺少可以明确改善病理进展的疾病修饰疗法。在中医学的认知体系中,该病属本虚标实,总由肝肾阴损、气血不足,并与风、火、痰、瘀关系密切。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PD的防治,对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处理,以及对DA能神经元的神经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其潜在的机制包括并不限于抗氧化应激、抗神经炎症、调节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该文主要根据PD的发病机制进行分类总结,系统阐述中药单体提取物及复方在防治PD中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以及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PD的中药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药防治;中药提取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6
      |
      21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998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文艳萍,肖海威,沈丽萍,杨晓风,尹菊花,刘苓霜
      2023, 29(17): 260-2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027
      摘要: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世界癌症前列,约85%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口服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制剂稳定、口感温和、携带方便、有效成分确切等区别于汤剂的优点,已广泛用于NSCLC的辅助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不管是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还是单用维持治疗均可发挥增效减毒的功效,使治疗有效率提高,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减轻,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NSCLC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转移,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体现了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特点。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NSCLC的口服中成药包括金复康口服液、参一胶囊、平消胶囊、消癌平片、康莱特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回生口服液、养正消积胶囊、西黄丸、紫龙金片、华蟾素胶囊等,这些中成药治疗NSCLC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均较多,但缺乏系统性整合与梳理,故该文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NSCLC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口服中成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8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1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黎秀娟,黎丽群,马超北,王玉燕,付文静,刘芙蓉,钟焕英,刘礼剑
      2023, 29(17): 267-2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14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以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CAG出现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被称为胃癌前病变,大大增加癌变风险。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激活失调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诱导炎症级联反应,参与多种疾病进程。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激活失调会引起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浸润,诱导CAG发生发展,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NLRP3炎症小体激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功能障碍产生活性氧(ROS)堆积是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关键。刘友章教授提出“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供给机体所需能量和物质;线粒体通过三羧酸循环生成的三磷酸腺苷(ATP)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二者在生理上作为人体能量加工厂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病理上脾虚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存在关联,脾虚不运出现湿浊痰瘀等病理产物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产生的代谢产物等存在契合之处。该研究从“脾-线粒体相关”理论出发,探讨CAG的中医病机,论述了NLRP3炎症小体与CAG发病的关系,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激活NLRP3炎症小体是CAG脾虚病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健脾法可能与改善CAG患者线粒体功能和炎症反应,减轻胃黏膜损伤有关,为中医药防治CAG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脾;线粒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慢性萎缩性胃炎   
      41
      |
      1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999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沙俊生,张楠,孙维义,李想,杨世发,郅强,陈舒,高楠,樊李妍
      2023, 29(17): 274-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222
      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等诱因发展而来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球每年罹患人数冲破千万;其病理生理机制繁杂,常伴内毒素移位与胃肠道功能紊乱、炎性因子激活与免疫失调、凝血紊乱、多脏器功能受损等诸多机体失衡,且包含全身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等细胞受损机制;其诊治难度大、预后差,是沉重的医疗负担。中医与西医对脓毒症的诊治都进行了长足的探索。由于抗生素耐药与激素滥用问题凸显及高昂的医疗费用传递给医患双方的压力,使得西医在脓毒症诊治方面价值有限。祖国医学将脓毒症这一病证归于“温病”“伤寒”范畴。大承气汤为《伤寒论》中应对阳明腑实证的经典方剂,现代医学证实其具有在增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微生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抗氧化应激、降低炎症水平、延缓细胞凋亡等功效。鉴于以往理论基础及大量用药经验,医家提出用大承气汤复方联合西药在注重“整体观”的基础上对脓毒症开展“菌毒并举,标本兼治”等新的治疗理念,现已将该组方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就与大承气汤相关经典研究、最新发现及其在脓毒症治疗中的确切表现为着手点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明确该组方辅助治疗脓毒症的机制、优势,并发掘其潜在功效,为今后其在临床上的推广提供更及时、更充分、更科学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大承气汤;脓毒症;研究进展;中西医联合;炎症;氧化应激;凋亡   
      37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001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