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18

      经典名方

    • 梁建庆,张媛媛,朱向东,司晓丽
      2023, 29(18): 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02
      摘要: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叉头框蛋白O3a(FoxO3a)自噬轴改善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肝脏脂质异位蓄积的机制研究,为阐明葛根芩连汤的降糖机制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SPF级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75只及正常db/m小鼠15只予维持饲料喂养1周后检测血糖,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正常组(生理盐水0.2 g·kg-1)、二甲双胍组(0.2 g·kg-1)、葛根芩连汤高、中、低剂量组(31.9、19.1、6.9 g·kg-1)及模型组(生理盐水0.2 g·kg-1),连续灌胃给药12周,1次/d,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磷酸化(p)-AMPK、p-FoxO3a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p62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肝脏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AMPK、FoxO3a、LC3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有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小鼠FBG、HbA1c、FINS和FFA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p-AMPK、p62、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FoxO3a、LC3Ⅱ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AMPK mRNA表达显著降低,FoxO3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肝脏组织病变程度减轻;各给药组FBG、HbA1c、FINS和FFA水平有所降低(P<0.01);葛根芩连汤中、高剂量组p-AMPK、p62、HIF-1α蛋白表达有所增加,p-FoxO3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二甲双胍组、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LC3Ⅱ的表达有所升高(P<0.01);给药组AMPK 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加,FoxO3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1)。结论葛根芩连汤可改善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肝脏脂质异位蓄积,可能与调控AMPK-FoxO3a自噬轴相关。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2型糖尿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叉头框蛋白O3a(FoxO3a)自噬轴;脂质的异位蓄积   
      118
      |
      4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1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林紫薇,武柳君,吴晖晖,谢晓芳,彭成
      2023, 29(18): 8-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44
      摘要:目的从肿瘤坏死因子/核转录因子-κB(TNF/NF-κB)信号通路探讨枳实薤白桂枝汤(ZXGT)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肌梗死(MI)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4 mg·kg-1)、ZXGT组(24.4 g·kg-1)、ZXGT+抑制剂组(ZXGT,24.4 g·kg-1;TNF-α受体抑制剂R7050,5 mg·kg-1)、抑制剂组(R7050,5 mg·kg-1),每组8只;各组大鼠预防性灌胃给药7 d,且ZXGT+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在第6、第7天给予腹腔注射抑制剂R7050 5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ISO,连续2 d,诱导大鼠MI模型;于实验第7天注射ISO 30 min后麻醉大鼠,检测心电图(ECG)观察ST段抬高值;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整体轴向应变(GLS)和心脏同步性;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炎症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IHC)法检测心脏组织TNF-α、NF-κB p65、磷酸化(p)-NF-κB p65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转化生长因子激酶1(TAK1)、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p-IκBα、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ECG ST段显著抬高(P<0.01),超声心动图中GLS增大及同步性显著降低(P<0.01),病理组织学显示心肌大面积坏死,血清cTnT、CK-MB、LDH、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中的TNF-α、TNFR1、TRAF2、TAK1、p-IκBα、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ZXGT组、ZXGT+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组大鼠的ECG ST段抬高值明显降低(P<0.05,P<0.01),GLS和心脏同步性改善(P<0.05,P<0.01),心肌坏死面积减小,血清cTnT、CK-MB、LDH、TNF-α、IL-1β水平均下调(P<0.01),且ZXGT组、ZXGT+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组均下调模型大鼠升高的TNF-α、TNFR1、TRAF2、TAK1、p-IκBα、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和上调IκBα的表达水平(P<0.05,P<0.01);与ZXGT组比较,ZXGT+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ZXGT能保护ISO诱导的大鼠MI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NF/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枳实薤白桂枝汤;心肌梗死;肿瘤坏死因子/核转录因子-κB(TNF/NF-κB)通路;炎症   
      275
      |
      6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861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药理

    • 王晨,宋立孝,程金来,谭余庆,杨米一,赵保胜
      2023, 29(18): 17-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21
      摘要:目的探究葛菊护肝片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基于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ICR小鼠6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益肝灵片组、葛菊护肝片低、中、高剂量组。葛菊护肝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0.2、0.4、0.8 g·kg-1葛菊护肝片;复方益肝灵片组灌胃剂量0.16 g·kg-1的复方益肝灵片,连续28 d,每天给药1次;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纯水。第29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灌胃53°白酒,灌胃2次,灌胃间隔6 h;第30天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甘油三酯(TG)、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α(p-IκBα)、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MDA、TG含量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显著下降(P<0.01),肝脏HE染色、油红O和电镜肝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NF-κB、p-IκBα、Bax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葛菊护肝片低、中、高剂量组血清ALT、AST含量显著下降,肝组织MDA、TG含量显著下降,GSH含量显著增加(P<0.01);葛菊护肝片中、高剂量组HE和电镜评分显著降低(P<0.01);葛菊护肝片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NF-κB、p-IκBα、Bax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葛菊护肝片低、中、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葛菊护肝片对ALD小鼠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减轻肝组织炎症,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实现的。  
      关键词:葛根;菊花;酒精性肝损伤;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   
      97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8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李祥,杨文明,杨悦,郝文杰,李佩佩,胡建鹏
      2023, 29(18): 26-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37
      摘要:目的研究肝豆扶木汤(GDFMT)对Wilson病肾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毒乳鼠(TX)随机分成模型组、GDFMT高、中、低剂量组、青霉胺组,另12只作为正常组的野生小鼠共6组。GDFMT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13.92、6.96、3.48 g·kg-1,青霉胺组0.1 g·kg-1,模型组及正常组使用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血尿素氮(BUN),肌酐(CRE),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的小鼠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测定肾细胞内瘦素(leptin)、Janus激酶2(JAK2)及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leptin、瘦素受体(OB-R)、JAK2及STAT mRNA的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小鼠BUN、CRE、PC-Ⅲ、C-Ⅳ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T高、中剂量组和青霉胺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GDFMT高剂量组显著减少(P<0.01)。肾组织病理形态结果表明,模型组肾纤维组织增生,用药干预后肾组织病理损害不同程度减轻,纤维化改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leptin、JAK2及STAT3蛋白肾纤维化高表达,GDFMT干预后,荧光强度降低,GDFMT高剂量组荧光强度最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leptin、OB-R、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GDFMT中、高剂量组及青霉胺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F-β1、MCP-1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T中、高剂量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GDFMT可以减轻TX小鼠肾纤维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leptin及JAK/STAT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关键词:肝豆扶木汤;肝豆状核变性;毒乳鼠(TX);肾纤维化;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   
      49
      |
      24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6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张洪宝,张守琳
      2023, 29(18): 36-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90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不同剂量中药对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模型大鼠小肠及骨髓中黏附分子整合素α4β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120只,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灌胃、CCl4皮下注射、脂多糖(LPS)尾静脉注射等方案的改良法制备IgA肾病大鼠模型后,验证模型成功后,随机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洛汀新组(63 mg·kg-1)、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中药)低、中、高剂量组(10.4、20.81、41.62 g·kg-1),每组16只,给药7周后处死大鼠,收集相关标本并检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小肠固有膜黏附分子α4 β1,VCAM-1,SDF-1和CXCR4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骨髓中黏附分子α4 β1,VCAM-1,SDF-1和CXCR4 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第10、12、14、16周模型组大鼠的尿红细胞计数均显著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第10、12、14、16周洛汀新组与中药各剂量组大鼠尿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对于大鼠尿红细胞计数改善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固有膜黏附分子α4 β1,VCAM-1,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洛汀新组及中药各剂量组大鼠小肠固有膜α4 β1,VCAM-1,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小肠固有膜SDF-1与CXCR4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髓黏附分子α4 β1,SDF-1 mRNA表达明显下降,VCAM-1,CXCR4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洛丁新组与中药各剂量组大鼠骨髓黏附分子SDF-1,CXCR4 mRNA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通过调节小肠固有膜及骨髓中黏附分子α4 β1与VCAM-1、SDF-1与CXCR4的表达,从而调节浆细胞的归巢效应,可能与Toll样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激活有关,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中药可能通过减少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量从而浆细胞在循环中的增殖,进而减轻IgA肾病肾脏损伤。  
      关键词: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整合素α4 β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   
      36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肖真真,朱燕娟,余娅娅,丁丽娜,马长菊,雷尘静,刘译鸿,常雪松,陈亚栋,张海波
      2023, 29(18): 45-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21
      摘要:目的选用以清热为主的热毒宁注射液,以温阳为主的参附注射液,对比观察清热、温阳两个相反治则中药联合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干性特征及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分别用吉非替尼(5、10、20 μmol·L-1)、热毒宁注射液(0.6%、0.9%)、参附注射液(0.6%、0.9%)、吉非替尼联合热毒宁注射液、吉非替尼联合参附注射液干预,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癌干细胞标志物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乙酰脱氢酶家族成员A1 (ALDH1A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飞秒激光无标记影像(FLI)技术检测肺癌细胞氧化还原比,运用能量代谢仪检测细胞的糖酵解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热毒宁注射液能降低肺癌细胞存活率(P<0.05),提高细胞凋亡率(P<0.05),下调干细胞标志物Sox2和ALDH1A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细胞的氧化还原比(P<0.05),而参附注射液对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率、Sox2和ALDH1A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氧化还原比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吉非替尼单药比较,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可明显抑制肺癌细胞存活率(P<0.05),促进肺癌细胞凋亡(P<0.05),下调干细胞标志物Sox2和ALDH1A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细胞氧化还原比(P<0.05),下调细胞糖酵解质子流出速率(P<0.05),参附注射液联合吉非替尼对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细胞氧化还原比及细胞糖酵解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中药热毒宁注射液可能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代谢,抑制其干性特征来增强吉非替尼对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温阳中药参附注射液对吉非替尼无明显的增效作用,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应考虑与“清热”治则的中药联合应用。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吉非替尼;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干性特征;代谢   
      40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8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单中超,孙建辉,李建良,于泽玥,郝莉雨,邓玉荣,霍海如,李洪梅,黄璐琦
      2023, 29(18): 54-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37
      摘要:目的明确化湿败毒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基于转录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建立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连续给药5 d,考察小鼠一般状况、肺指数、病毒载量、肺组织病理形态、生存时间、生存时间延长率等指标,明确化湿败毒方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采用转录组学技术检测模型组与正常组、化湿败毒方组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化湿败毒方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核心靶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验证化湿败毒方对核心靶点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指数及肺组织内病毒载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化湿败毒方高剂量组明显延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P<0.05),明显降低小鼠肺指数值(P<0.05),降低肺组织病毒载量,化湿败毒方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减轻小鼠肺组织炎症、瘀血、肿胀等病变(P<0.05,P<0.01)。肺组织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化湿败毒方干预后核心基因主要富集在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α(NFKBIA)、趋化因子配体(CCL)2、CCL7、CXC趋化因子配体2(CXCL2)为combined score值前5的节点基因;Real-time PCR验证显示,化湿败毒方能明显下调NF-κB信号通路关键基因TRAF6、NFKBIA及趋化因子CCL2、CCL7、CXCL2 mRNA表达(P<0.05,P<0.01)。结论化湿败毒方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治疗作用,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关键节点TRAF6、NFKBIA表达,抑制趋化因子CCL2、CCL7、CXCL2的表达,减少炎症细胞的募集,降低病毒载量,发挥抗流感病毒肺炎作用。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化湿败毒方;病毒载量;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   
      56
      |
      1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861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杨彩云,鲁启文,罗桑,涂梦婷,赵瞳,郑翠翠,万强
      2023, 29(18): 62-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36
      摘要:目的探讨小檗碱(BBR)在防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对脂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50只随机分为AS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5 mg·kg-1)、BBR低、中、高剂量组(2.5、5、10 mg·kg-1);另设10只C57BL/6J小鼠为空白组。12周后苏木素-伊红(HE)及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AS斑块病理学改变;生化检测血清脂质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氧化应激标记物活性氧(ROS)含量及血清脂自噬标记物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免疫组化(IHC)检测主动脉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C1型尼曼-匹克蛋白(NPC1)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Wnt5a、NPC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S模型组小鼠可见显著的AS斑块形成,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L-6、TNF-α、ROS、主动脉Wnt5a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OD、Beclin1、LC3Ⅱ、主动脉NPC1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AS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BBR中剂量组及BBR高剂量小鼠AS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P<0.01),血清TC、TG、LDL-C、IL-6、TNF-α、ROS、主动脉Wnt5a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HDL-C、SOD、Beclin1、LC3Ⅱ、主动脉NPC1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BBR中剂量组小鼠以上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BR可通过竞争性结合Wnt5a激活NPC1表达,上调脂自噬水平降低血脂,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防治AS功效。  
      关键词:小檗碱;脂自噬;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C1型尼曼-匹克蛋白(NPC1)信号通路   
      35
      |
      2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860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孙立亚,谷丽艳,刘北,王嘉熙,冯一楠,奚悦
      2023, 29(18): 69-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42
      摘要:目的观察三黄糖肾康对糖尿病大鼠骨组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4周联合左下腹腔内注射新鲜配制的2%链脲佐菌素(pH 4.5)30 mg·kg-1体质量制备糖尿病模型,成模大鼠按血糖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黄糖肾康低、高剂量组(12.8、38.4 g·kg-1)、骨疏康组(1.8 g·kg-1),另设同周龄喂食普通饲料大鼠为空白组。各组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计算机微断层扫描(Micro-CT)扫描大鼠股骨,观察骨组织微结构,检测骨密度(BMD);苏木素-伊红(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IHC)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3a、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FINS、TRAP显著升高(P<0.01),BALP显著降低(P<0.01),BMD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结构松散不规则,细长疏稀,出现断裂,脂滴增多,Wnt3a、LRP-5和β-catenin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黄糖肾康低、高剂量组FBG降低、BALP升高(P<0.05),三黄糖肾康低剂量组FINS降低(P<0.05),各给药组TRAP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BMD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P<0.01);各给药组大鼠股骨骨小梁增多、增粗,排列较紧密、整齐,脂滴数量减少,骨微结构形态得到一定的改善;各给药组Wnt3a、LRP-5和β-cateni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P<0.01);Wnt3a、LRP-5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三黄糖肾康可能通过提高骨组织Wnt3a、LRP-5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调节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失调状态,促进骨形成,减少骨吸收,降低血糖,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三黄糖肾康;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30
      |
      2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6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邹玉卿,施红,刘欣,庄舒婷,张家林,陈佳敏,张捷平
      2023, 29(18): 78-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4
      摘要:目的探讨石斛合剂对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细胞炎症性反应及凋亡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2型糖尿病(T2DM)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组30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模型,按血糖、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石斛合剂组(16.67 g·kg-1·d-1),二甲双胍组(100 mg·kg-1·d-1),每组10只,按剂量连续灌胃给药4周,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按10 mL·kg-1·d-1给予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INS)、糖化血清蛋白(GS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各组大鼠肝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NF-κB p65(NF-κB p65)、NLRP3、IL-1β、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BG、GSP、TC、TG、LDL-C、AST、ALT均上升,INS、HDL-C下降,Bax、Caspase-3、NLRP3、IL-1β、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上升,p-NF-κB/NF-κB蛋白上升,Bcl-2蛋白及mRNA表达下降,NF-κB、NLRP3、IL-1β、TNF-α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形态结构被破坏,可见明显脂肪空泡。与模型组比较,石斛合剂组与二甲双胍组FBG、GSP、TC、TG、LDL-C、AST、ALT均下降,INS、HDL-C上升,Bax、Caspase-3、NLRP3、IL-1β、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下降,p-NF-κB/NF-κB蛋白下降,Bcl-2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NF-κB、NLRP3、IL-1β、TNF-α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形态结构较为完整,脂肪空泡减少。结论石斛合剂对T2DM伴NAFLD大鼠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肝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激活,阻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少IL-1β分泌,减弱Caspase-3活性,降低Bcl-2/Bax有关。  
      关键词:石斛合剂;2型糖尿病(T2DM);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   
      48
      |
      18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7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临床

    • 郑珊,文仲渝,秦耘,刘毅,袁超,李家熙,罗磊,张钰英,常克
      2023, 29(18): 87-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91
      摘要:目的探讨尿血1号方治疗血热夹瘀证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尿红细胞、尿蛋白、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常规衍生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3家医院108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予尿血1号方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予卡托普利及阿魏酸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监测尿镜检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血中性粒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D-二聚体、免疫球蛋白A(IgA),随访6个月后紫癜肾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总有效率为88.9%(48/54),对照组为70.4%(38/5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8,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4天,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总积分、尿镜检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尿镜检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第28天,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尿镜检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计数、D-二聚体及24 h尿蛋白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中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在第14天和第28天时,中性粒细胞比率、NLR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PLR、LM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儿肾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尿血1号方治疗血热夹瘀型紫癜肾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紫癜肾炎患儿尿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中性粒细胞及NLR,有效减轻肾脏的炎症状态,减轻肾脏损伤。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肾炎;中性粒细胞;血热夹瘀证   
      27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4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唐培培,谈勇
      2023, 29(18): 95-1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91
      摘要: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探讨定坤丹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医路云系统,收集真实世界中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诊疗数据。按真实诊疗分组,观察总有效率、周期排卵率、卵泡发育天数、促性腺激素(Gn)量、成熟卵泡性激素、子宫内膜厚度及分型、周期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早期妊娠丢失率。结果共纳入207例患者,全人群中医证型以肝郁肾虚最为常见。分组如下:中药组(定坤丹组)60例,西药组(促排卵组)51例,中西医结合组(定坤丹联合促排卵组)96例。总有效率比较,中西医结合组(98.96%,95/96)最高,与中药组(88.33%,5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28,P<0.05)。成熟卵泡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均为中西医结合组最高,且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厚度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高于西药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型子宫内膜比例中西医结合组(85.90%,201/234)最高,且与西药组(73.81%,93/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93,P<0.01)。临床妊娠率中西医结合组60.42%(58/96),高于中药组的36.67%(22/60)(χ2=8.336,P<0.01)和西药组的39.22%(20/51)(χ2=6.011,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周期排卵率、卵泡发育天数、Gn使用量、周期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妊娠丢失率数据呈良性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定坤丹联合促排卵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A型子宫内膜比例、改善卵子质量、提高临床妊娠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关键词:定坤丹;排卵障碍;不孕症;真实世界;证型   
      34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3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吴吉萍,方朝晖,陆瑞敏,赵进东,汪四海
      2023, 29(18): 102-1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24
      摘要: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通络功效的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相关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口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的糖基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C肽(C-P)、餐后2 h C肽(2 hC-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cy及Cys C水平,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12周后门诊随访,治疗后两组患者HbA1c、FPG、2 hPG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2 hC-P水平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HbA1c、FPG、2 hPG水平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C-P、2 h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TG、LDL-C水平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T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7.58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ysC及Hcy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CysC、Hcy水平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多普勒超声图无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多普勒超声图显示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稍下降,斑块面积稍有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对T2DM合并下肢大血管病疗效确切,同时能够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血清Hcy、CysC水平,为中医药防治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进展提供了疗法和思路。  
      关键词:益气养阴通络;2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糖脂代谢;中医证候   
      25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8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张乐,谭晓丹,沈志华,廖星
      2023, 29(18): 109-1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50
      摘要:为评价和血明目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为相关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笔者通过计算机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及试验注册平台,获得和血明目片治疗DR和RVO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3日。采用RoB2.0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使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35个RCT,总样本量3 2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和血明目片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改善患者黄斑厚度{均差(MD)=-39.83,95%置信区间(CI)[-51.60,-28.06],P<0.000 01};提升矫正视力{相对危险度(RR)二分类=1.09,95% CI [1.00,1.18],P=0.04;MD连续变量=0.15,95% CI [0.13,0.17],P<0.000 01};提高眼底症状改善有效率(RR=1.26,95% CI [1.22,1.30],P<0.000 01),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标准差(SMD)=-1.53,95% CI [-2.04,-1.01],P<0.000 01},缩短眼底症状改善时间(MD=-5.53,95% CI [-5.96,-5.09],P<0.000 01),不良反应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和血明目片治疗DR和RVO可能会改善患者黄斑厚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能明显提升矫正视力效果和临床有效率,缩短症状改善时间。然而,原始文献质量较低,合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后续研究应尽量使用统一标准的评估标准和检测方法,注重研究设计与实施的严谨性,关注该疾病关键结局及用药临床安全性,为此类临床问题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和血明目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系统评价;Meta分析;症状改善;不良事件   
      27
      |
      1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60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药学基础

    • 吉姣姣,戴俊利,李建宽,曹玲亚,熊馨,高建平
      2023, 29(18): 117-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61
      摘要:目的分析党参不同组织转录组特征,解析党参根中活性成分积累的遗传基础,为党参的高品质生产与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盛花期党参根、茎、叶、花不同组织为实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党参苷Ⅰ、党参炔苷、苍术内酯Ⅲ含量,利用RNA-Seq对不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筛选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党参不同组织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及转录谱特征。结果党参根中党参多糖及党参苷Ⅰ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党参根转录谱与茎、叶、花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基因表达聚类分析、GO、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黄酮类、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蔗糖淀粉代谢、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病原菌互作、MAPK级联信号传递、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盒(ABC)转运蛋白等途径。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根、花中表达量显著上调,ABC转运蛋白则多在花中高表达,党参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蔗糖:蔗糖1-果糖基转移酶(1-SST)、果聚糖1-外切水解酶(1-Feh)及大量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密切相关的胁迫响应基因等在党参根中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党参根中活性成分含量与转录谱特征与茎、叶、花等组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同时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及活性成分菊粉型果聚糖、苯丙烷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在根中表达上调。  
      关键词:党参;组织分布;转录组学;活性成分;基因;代谢途径   
      64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6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彭伟,刘冬梅,傅舒,王潇,吴明权,何丕龙,涂禾,傅超美
      2023, 29(18): 126-1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2
      摘要:目的探讨附子干姜配伍前后的毒效变化规律,揭示二者配伍内涵。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附子组、空白-附子干姜组、模型组、模型-附子组、模型-附子干姜组,后3组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前3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对比分析附子单煎液与附子干姜合煎液对正常大鼠与模型大鼠生化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对大鼠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并分析差异代谢通路;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附子干姜配伍前后与增强抗心衰药效、调控心脏毒性相关的代谢物及其关联靶点、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筛选出的代表性通路进行验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脑钠肽(BNP)、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T含量显著升高(P<0.01),空白-附子组CK、LDH、cTn-T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空白-附子干姜组CK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附子组比较,空白-附子干姜组LDH含量明显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2种煎液均可导致正常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附子干姜组BNP、CK、LDH、cTn-T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模型-附子组BNP、LDH、cTn-T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附子组比较,模型-附子干姜组CK含量显著降低(P<0.01),2种煎液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附子单煎液与附子干姜合煎液分别可回调模型大鼠422种与459种代谢物,附子干姜合煎液对正常大鼠的代谢干扰作用弱于附子单煎液。网络药理学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干姜增强附子抗心衰药效方面,脱氧尿苷酸等3个代谢物关联到56个代谢物,82个靶点,13条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肾素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干姜影响附子心脏毒性方面,酪醇等3个代谢物关联到24个代谢物,55个靶点,14条通路,包括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转导、碳代谢等。Western blot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附子组、模型-附子干姜组ACE、ACE2、AngⅡ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附子组比较,模型-附子干姜组ACE2、AngⅡ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空白-附子组、空白-附子干姜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激酶B(Akt)、cTn-I3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附子组比较,空白-附子干姜组ERK、Akt、cTn-I3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附子-干姜药对在病理状态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配伍增效关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配伍减毒关系,二者的药效特征、配伍实质与机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关键词:附子;干姜;配伍;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毒效变化规律;心力衰竭模型   
      29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7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刘楠,廉源沛,尹春燕,蔡佳丽,王地均,朱力,刘产明,黄玮,颜晓静
      2023, 29(18): 137-1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47
      摘要: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考察猪心血(PCB)和猪血(PB)的蛋白差异,并比较二者对丹参(DS)抗小胶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法(nLC-MS/MS)联合生物信息学比较PCB和PB模拟胃肠道消化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二者部分共有蛋白和差异蛋白含量;应用皮质酮(CORT)联合脂多糖(LPS)构建BV2神经炎症模型,考察PCB和PB对DS抗炎症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结果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PCB和PB中共有蛋白69种、差异蛋白68种,其中共有蛋白中包括具有脑靶向作用的转铁蛋白(Tf),二者差异蛋白分别为41、27种。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二者共有T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蛋白肌酸激酶M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体外实验研究发现,与同浓度DS组比较,除100 mg·L-1 PB拌DS(PB-DS)组外,PCB拌DS(PCB-DS)组和PB-DS组均能明显抑制BV2炎症细胞的TNF-α和IL-6水平(P<0.05,P<0.01);与同浓度PB-DS组比较,PCB-DS组均能明显抑制BV2炎症细胞TNF-α和IL-6水平(P<0.05,P<0.01)。结论孟河医派临方特色炮制辅料PCB和PB均能促进DS抑制神经炎症作用,且PCB促进DS抑制作用更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二者存在参与能量代谢相关差异蛋白所致,可为揭示PCB-DS及PB-DS的炮制科学内涵奠定基础。  
      关键词:孟河医派;特色炮制辅料;猪心血;猪血;液质联用技术;蛋白质组学;BV2细胞   
      23
      |
      1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60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陈娜,郭景仙,褚燕琦,贡磊磊,张兰
      2023, 29(18): 146-1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8
      摘要:经典名方猪苓汤出自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编纂的医学著作《伤寒论》,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猪苓汤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煎服法、功效和应用等进行考证分析。共获取猪苓汤相关信息733条,涉及中医古籍206部,其中52部详细记载了猪苓汤的组成、剂量、炮制、功效等关键信息。考证分析结果显示,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和滑石组成,其中猪苓和茯苓宜去皮使用,阿胶宜蛤粉炒制,滑石宜粉碎或水飞。根据古今剂量折算,煎服时取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各15.63 g,加水800 mL,煎煮至400 mL,除去药渣,药汁加入阿胶15.63 g烊化,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猪苓汤具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现代研究表明,猪苓汤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该文对经典名方猪苓汤进行了关键信息考证,为猪苓汤的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猪苓汤;文献考证;中医古籍   
      40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6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罗成,叶远航,柯佳
      2023, 29(18): 156-1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6
      摘要:目的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麦门冬汤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麦门冬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为麦门冬汤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古籍文献研究,在中医古籍数据库第五版《中华医典》中以“麦门冬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现代临床研究,在中国知网以“麦门冬汤”为主题词,并将检索时间设置为197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检索。摘录麦门冬汤的主治病症、药物组成、用药剂量、制法、煎服法等信息的条文及有关临床研究,依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纳入书名、主治、药物及剂量、煎服法等相关信息,以考证麦门冬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最终筛选纳入麦门冬汤相关条文357条,涉及古籍115本。麦门冬汤首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麦冬、半夏、人参、粳米、大枣、甘草组成,随着后世流传,其主治、药物组成、剂量及其煎服法等均略有变化,但大体与《金匮要略》》一致。纳入183篇现代文献,分析麦门冬汤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等。结论根据古今文献考证分析发现,麦门冬汤在后世流传中其药物组成、用药剂量、主治病证、煎服方法等基本与《金匮要略》》原方相一致。在现代临床应用方面,不仅沿用麦门冬汤的主治,还拓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但总不离“肺胃阴虚”这一核心病机。麦门冬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促进了经典名方的传承创新,并为其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40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4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数据挖掘

    • 杨锦妮,陆忠文,滕飞,张艳
      2023, 29(18): 165-1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1
      摘要:目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半夏不同炮制品辨证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数据库中近10年半夏治疗失眠的文献,Excel软件构建半夏不同炮制品治疗失眠的方剂数据库,SPSS 26.0频次分析失眠的中医证型、配伍药物及其功效与性能,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Modeler 18.0插件关联规则分析半夏不同炮制品核心配伍药物及组方。结果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25篇,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为半夏治疗失眠常用炮制品,尤以法半夏最常用。3种炮制品均多用于痰热扰心、痰湿内阻、肝气郁结型失眠,配伍味甘苦辛寒,归肺、脾、心、肝经的补虚、清热、安神之品,常组成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使用,剂量6~30 g,法半夏-茯苓-酸枣仁、姜半夏-大枣-党参、清半夏-黄芩-柴胡为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该研究首次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总结了半夏治疗失眠常用炮制品的配伍组方应用规律,为中医药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半夏治疗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数据挖掘;半夏;中医辨证;失眠;用药规律   
      55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1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学术探讨

    • 郑丹平,佟琳,张磊,曾子玲,李兵,张华敏
      2023, 29(18): 175-1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47
      摘要:古代经典名方制剂上市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通过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已发表的与中药复方制剂上市后综合评价研究相关的文献,笔者采用科学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6.1.R2对所涉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呈现,分析该领域动态演进趋势与研究热点。随后筛选并提取现有中药复方制剂上市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数理统计法对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存在评估维度与评估要素边界笼统、个别评价指标缺乏数据源、部分指标体系权重未设置、应用度不足等问题。此外,针对古代经典名方的特点展开重视基于病证结合的证据评价、重视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的药物警戒、重视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探讨,提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证据评价为核心、全过程质量控制为保障的古代经典名方制剂上市后综合评价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古代经典名方;上市后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计量;药物警戒;质量控制;中药制剂   
      28
      |
      1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60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王文婷,刘艳飞,李逸雯,陈可冀,刘玥
      2023, 29(18): 183-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95
      摘要: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首要原因。血管钙化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其可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和血管重建术的实施困难,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以中医“瘀-毒-虚”理论的内涵阐释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瘀-毒-虚”与糖尿病血管钙化发生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瘀”与“毒”互为因果、胶结而患,“虚”为正气不足、气血偏失,三者皆与血脉疾病密切相关,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了糖尿病血管钙化“瘀-毒-虚”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即脉络瘀阻为发病之本,瘀毒互结为关键环节,中气匮乏为加重因素,同时提出运用“活血解毒、补虚通络”法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中医药干预策略,旨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血管钙化;病因病机;“瘀”;“毒”;“虚”   
      46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俞赟丰,唐佩,周曼丽,罗晓欣,简维雄
      2023, 29(18): 190-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227
      摘要: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机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利自噬可以减缓肺癌进展,而不利自噬能够促进肺癌进展,故调节自噬水平在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正虚邪滞”是王永炎院士“虚气留滞”理论的延伸,是指因肺脾肾气亏虚,引发津液代谢异常,导致痰瘀阻滞的病理过程,以肺脾肾气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是肺癌的关键病机。肺癌的自噬机制与“正虚邪滞”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肺脾肾气亏虚是肺癌有利自噬减弱的关键因素,进而抑制了肿瘤细胞凋亡,并导致有害物质蓄积;痰瘀阻滞是肺癌不利自噬增强的直接因素,进而促进了正常细胞自噬性死亡,削弱了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正虚与邪滞相合,致使自噬状态向着不利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导致肺癌持续进展。因此,中医干预肺癌自噬机制需以扶正抗邪为原则,补益正气以治其本,祛痰化瘀以治其标,增强有利自噬的同时抑制不利自噬,将自噬水平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肺癌的缓解。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可知,目前通过自噬途径治疗肺癌的中医药以中药单体为主,中医药干预肺癌自噬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促进自噬激活层面,这可能是因为藉由肺脾肾气亏虚引发的有利自噬减弱是肺癌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肺癌;自噬;正虚邪滞;中医药   
      24
      |
      15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1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综述

    • 袁子阳,张艳,张伟
      2023, 29(18): 198-2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23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及血管病变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种繁多,迁延难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铁死亡是一种有别于细胞自噬、凋亡的具有铁依赖性且伴随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等特点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发生机制复杂,新近研究表明铁稳态代谢对铁死亡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能从铁摄入、利用及输出、铁相关蛋白合成等多方面诱导铁死亡发生。此外铁稳态代谢和铁死亡已被证实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调节心肌细胞铁稳态、改善铁死亡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靶点。中医药疗法是我国特有的治疗方式,其独特的辨证体系、治疗方法等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临床诊疗当中,具有独特优势。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活性成分可特异性调节心肌细胞铁稳态影响铁死亡,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效果。该文从铁稳态代谢出发探讨铁稳态代谢调控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并对铁稳态代谢介导的铁死亡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进行系统综述,同时结合中医药调节铁稳态代谢介导铁死亡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从铁稳态调控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铁稳态;铁代谢;铁死亡;中医药;心血管疾病   
      47
      |
      2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7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徐寒莹,张冬梅,卢靖,崔雅斌,吴雷,陈助明,金子淇,吕志国,徐鹏,张艺缤,兰天野,王健
      2023, 29(18): 209-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43
      摘要: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2种类型。从现代医学角度,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损伤或栓塞引发的血液循环障碍;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该病病机主要是由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从而导致血溢脉外或脑络痹阻。“瘀”是贯穿于脑卒中全程的病理因素,活血化瘀法也是长久以来脑卒中的核心治法。水蛭作为传统的虫类药物,具有较好的破血化瘀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水蛭中含有的抗凝组分在缺血性卒中血栓溶解、出血性卒中后血肿吸收等方面有巨大优势。水蛭及其相关制剂已被证实可通过抗凝、抗栓、保护血管内皮等途径发挥抗脑卒中作用,并广泛应用于该病治疗。该文将基于水蛭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具备的化瘀特性探讨其治疗脑卒中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总结水蛭相关的常用复方、制剂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水蛭参与脑卒中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蛭;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水蛭素   
      51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4861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宁博,谭曦舒,贺宏伟,汶豪,葛腾,吴永青,余湖斌,冯兰栓,李世淋,谢炯东,赵明君
      2023, 29(18): 218-2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5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焦虑和抑郁是其发生不良预后事件的潜在与关键危险因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CLMT)首见于《伤寒论》,为治疗少阳病兼心神逆乱证的经典名方,具备和解少阳、镇惊安神之功效。目前机制研究表明CLMT能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抑制血小板活化等多途径对CHD合并焦虑抑郁发挥作用。临床研究表明CLMT对CHD合并焦虑抑郁导致的心绞痛、失眠等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等,且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该文通过归纳整理近15年来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等数据库关于CLMT治疗CHD合并焦虑抑郁的文献,对其进行了机制及临床研究的综述,以期为CLMT指导CHD合并焦虑抑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冠心病(CHD);焦虑抑郁;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研究进展   
      43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2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尚征亚,曹林忠,张翼,马成祥,胡康一,杨浩东,孙金宁,张勇杰,杨小瑞
      2023, 29(18): 229-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91
      摘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主要由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骨科常见疾病,其具有治愈难度大、愈后效果差等特点。而且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成骨相关信号通路对骨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骨相关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及转运所导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异常、骨代谢功能紊乱、成骨形成障碍等因素或是造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骨骼的形成、重塑能力都离不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参与,其是一种拥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更好地强化骨骼重塑能力关键就在于提高其成骨分化能力,并且这是抑制骨吸收,阻止破骨细胞分化的重点。传统中药对骨坏死的治疗在古时已有应用,《本草汇言》记载:“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痛,非杜仲不除……补肝益肾,诚为要药。”这表明古代医家早已开始运用杜仲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的功效对骨坏死进行有效治疗。随着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力度加大,传统中医药在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多项研究都发现中药通过影响靶向信号分子可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进而对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发展。中药调控成骨相关信号通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现就中药单体通过调控成骨相关信号通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挖掘探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形成的机制,以期为中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更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单体;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研究进展   
      30
      |
      17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3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李向洲,邢涛,钱朝良,韩李霞,杨博
      2023, 29(18): 241-2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11
      摘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内感应蛋白复合物,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参与者,可感知外来病原体和内源性危险信号。组织损伤后,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释放,同时促进消皮素D介导细胞焦亡。现有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通过诱发炎症级联反应、加速骨吸收和软骨破坏等形式在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常见骨关节疾病发生及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阻断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或预防骨关节疾病的有效策略。目前,研究人员在动物和临床研究中开发和测试了几种选择性靶向NLRP3炎症小体的药物,但由于不良反应明显、价格昂贵等原因导致进展不佳。中医药因其多靶点、多通路、多机制协同作用及价格低廉、不良反应低等独特优势在骨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得到普遍认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靶向干预NLRP3炎症小体治疗骨关节疾病受到广泛关注。该文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阐述NLRP3炎症小体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对中医药靶向干预NLRP3炎症小体治疗骨关节疾病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骨与关节疾病;中医药;机制   
      34
      |
      1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1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沈凡琪,韩延华,刘丽
      2023, 29(18): 251-2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225
      摘要: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当今困扰我国女性生育生活的一种疾病,以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其发病机制与细胞凋亡、免疫力低下、代谢及血流变异常、菌群失衡等因素相关。该病的病理表现常以组织粘连及纤维化的慢性炎症渗出为主,炎症反应贯穿于PID发生发展的始终,因此干预炎症反应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西医治疗本病方法单一,常以抗生素经验性用药,而抗生素的使用带来的耐药问题却没有解决,患者症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盆腔组织粘连持续存在。传统中医在抗炎方面疗效显著,治疗常以体内体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针灸等方式联合治疗,通过调控体内相关信号通路的传导,影响炎症因子表达而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目前多数文章以中医药提高治疗PID效果为中心,缺乏中医药调控PID相关信号通路及发病机制的总结性记载。故该综述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5条与该病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即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蛋白(TGF-β/Smads)信号通路、Janus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及Hippo信号通路,通过阐述PID的发病机制,为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及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盆腔炎性疾病;信号通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1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9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张菁,朱田田,晋玲,刘天乐,张明惠,徐丽,康舒淇
      2023, 29(18): 259-2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7
      摘要: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对中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药材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品质优劣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而中药材的品质研究是保证中药质量可控,实现中药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肉苁蓉作为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优质肉苁蓉表现为“油亮、体重、肥厚、质柔润、味甘”的特征。随着肉苁蓉野生资源减少,市场上销售的肉苁蓉以栽培品为主,且栽培区域分布较广,其中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省种植面积均较大。栽培肉苁蓉受种质、产地、栽培、采收、加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为探究肉苁蓉的高品质形成原因,文章以“辨状论质”和“优形优质”为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分析近十年来肉苁蓉品质评价,生长发育和加工炮制等方面文献,对影响肉苁蓉品质的主要因素:自身的遗传特征、环境条件及采收加工等因素进行综述,以期探究出肉苁蓉高品质成因,为肉苁蓉的产区筛选、定向培育和栽培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肉苁蓉;高品质;优形;优质;影响因素   
      2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朱燃培,张华,李小青,刘梦雅,李晨晨,郑玉玲
      2023, 29(18): 267-2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224
      摘要:鳖甲煎丸出自《金匮要略》,临床应用2 000余年,是治疗肝系疾病的经典名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肿瘤、抗纤维化、增强免疫等作用,广泛应用于肝纤维化、肝炎、肝损伤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鳖甲煎丸在恶性肿瘤尤其是肝癌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部分医家将其应用到肝癌的辅助治疗中,收获了良好疗效。该文归纳整理近20年文献,从调控细胞生物学行为、抗肝癌前病变、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调控信号通路、抑制相关酶活性、调节机体免疫等6个方面总结鳖甲煎丸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发现鳖甲煎丸具有抗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抑制肝癌新生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并参与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白细胞介素-6/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IL-6/STAT3)、NOD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JAK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Delta样配体4-Notch(DLL4-Notch)、核转录因子-κB(NF-κB)、Rho激酶(Rho/ROCK)、转化生长因子-β/Smad(TGF-β/Smad)、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I3K/Akt/GSK-3β)等信号通路,从分子机制上证实了鳖甲煎丸具有有效的抗肝癌作用;并通过对鳖甲煎丸临床抗肝癌治疗用药进行总结,发现无论合并用药或单药治疗,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治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临床疗效确切,且长期应用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该文通过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全面分析了鳖甲煎丸治疗肝癌的现状,并对当今实验及临床研究提出不足与改进,将为今后本方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及抗肿瘤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鳖甲煎丸;肝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40
      |
      1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6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 任梦涵,杨丽霞,梁永林,李次艳
      2023, 29(18): 277-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92
      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患者最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主要与血流动力学效应、遗传因素、肾脏炎性损伤、氧化应激、自噬失调、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因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上尚无特异性防治措施。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哺乳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是参与自噬调节的一个经典通路,可通过激活自噬途径达到治疗DKD的效果。近年来,中药单体因其能够直接作用于靶向细胞,自噬靶点等优势在DKD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相关研究人员对DKD的发生发展及药物干预治疗DK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AMPK/mTOR通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单体通过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进而影响自噬途径,减轻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聚集,促进自噬小体的生成,从而改善肾脏的损伤。该文将主要从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与DKD的关系及中药单体通过AMPK/mTOR通路介导自噬治疗DKD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DKD提供丰富地理论依据及思路。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哺乳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中药单体;自噬;糖尿病肾脏病;研究进展   
      42
      |
      26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453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