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19

      经典名方

    • 文林林,汪永锋,白敏,汪湛东,宋冰,张延英,刘馨鸿,孙银凤,杨丹,王琼,赵泓彰,杨润泽
      2023, 29(19): 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239
      摘要:目的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牡丹汤对急性胰腺炎肠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20只SPF级Wistar大鼠采用5%牛䐵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急性胰腺炎(AP)肠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牡丹汤低、中、高剂量组(3.5、7、14 g·kg-1),灌胃给药,奥曲肽组(1×10-5 g·kg-1),皮下注射,每组2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于造模前1 h及造模后每隔12 h给药1次,造模后24 h收集样本。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生化法检测血清中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HMGB1、RAGE、NF-κB抑制因子激酶(IKK)、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一般生存状态不佳、扭体反应、大便次数减少及便质干等情况的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上述症状改善;与大黄牡丹汤低剂量组比较,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生化法检测血清AMS、CRP含量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MS、CR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牡丹汤组大鼠AMS、CRP含量降低(P<0.05);与大黄牡丹汤低剂量组比较,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大鼠AMS、CRP含量明显降低(P<0.05)。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牡丹汤组大鼠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大黄牡丹汤低剂量组比较,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和奥曲肽组大鼠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胰腺、结肠组织坏死、充血、结构不完整;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的胰腺、结肠组织水肿、坏死程度明显改善;与大黄牡丹汤低剂量组比较,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MGB1、RAGE、IKK、IκBα、NF-κB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牡丹汤各剂量组大鼠HMGB1、RAGE、IKK、IκB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大黄牡丹汤低剂量组比较,大黄牡丹汤中、高剂量组合奥曲肽组大鼠HMGB1、RAGE、IKK、IκBα、NF-κB mRNA表达水平降低,其中以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表现最为明显(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趋势一致。结论大黄牡丹汤对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炎症指标及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状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结肠组织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大黄牡丹汤;肠损伤;炎症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   
      216
      |
      47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9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尹园缘,宾东华,程扬,邹巍莹,刘颖,黄静雯,余炼
      2023, 29(19): 9-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6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克罗恩病(CD)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通过对各组间作用差异的对比,为该方在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共72只,随机被分作正常组(12只)、造模组(60只),雌雄各半。造模组大鼠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3 mL·kg-1)造模,随后被平均分作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21 g·kg-1·d-1)、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5.88、11.76、23.59 g·kg-1·d-1)。药物组大鼠应用相应药物进行灌胃14 d,正常组与模型组则应用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灌胃结束后进行各组大鼠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活动指数(DAI)评分及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65 kDa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38 MAPK、NF-κB p65 mi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DAI评分、CMDI评分水平上有显著的升高(P<0.01),病理学可见模型组结肠肠黏膜上皮细胞明显破损,腺体排列不规则,单管状的腺体被破坏,部可见坏死或消失,各层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有溃疡形成,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p-p38 MAPK、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及p38 MAPK mi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的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大鼠的DAI评分及CM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病理学表现中这3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上皮基本修复,腺体、杯状细胞增加,血清中美沙拉秦组及参苓白术散高、中剂量组TNF-α、IL-1、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肠黏膜p-p38 MAPK、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及p38 MAPK mi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对CD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减轻有一定的效果,其可能是通过下调p-p38 MAPK、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及p38 MAPK miRNA的表达,抑制p38 MAPK通路从而缓解CD大鼠肠道炎症反应,促进结肠黏膜的修复。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克罗恩病;炎症反应;p38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   
      11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5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李玉婷,雷志强,游宇,朱洪杨,容子玲,常诗瑶,刘玉晖
      2023, 29(19): 18-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3
      摘要: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采用不同浓度(0、1.25、2.5、5、10、20、40、80 mg·L-1)脂多糖(LPS)对RAW264.7巨噬细胞干预24 h,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存活率,筛选最适浓度建立体外LPS诱导RAW246.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组(20%空白血清),模型组(20%空白血清+10 mg·L-1LPS),模型对照组(20%FBS+10 mg·L-1LPS),低、中、高(5%、10%、20%)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组及NLRP3抑制剂MCC950(50 μmol·L-1)、活性氧(ROS)抑制剂NAC(10 μmol·L-1)、NF-κB抑制剂PDTC(10 μmol·L-1)联合补阳还五汤高剂量(20%)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ROS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2型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TLR4/NF-κB/NLRP3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结果CCK-8结果显示,在10 mg·L-1LPS的刺激下,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活力值最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1β、IL-18、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ROS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M1型巨噬细胞iNOS、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2型巨噬细胞Arg-1、IL-10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p-IκB)/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 p65/NF-κB p65、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给药组及抑制剂组均可明显降低IL-1β、IL-18、TNF-α水平(P<0.05,P<0.01),抑制RWA264.7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细胞ROS表达水平(P<0.01);下调M1型巨噬细胞iNOS、TNF-α蛋白(P<0.01),上调M2型巨噬细胞Arg-1、IL-10蛋白表达(P<0.05,P<0.01);降低TLR4、Myd88、p-IκB/IκB、p-NF-κB p65/NF-κB p65、NLRP3、ASC、pro-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改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可能与降低巨噬细胞ROS水平,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下调TLR4/NF-κB/NLRP3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RAW264.7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极化;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通路   
      138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8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蒋义芳,黄娅,肖冲,周舒雯,郑黎鹂,由凤鸣
      2023, 29(19): 26-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30
      摘要:目的探究四神丸含药血清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有氧糖酵解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四神丸含药血清(2.5%、5%、10%)处理结肠癌HCT116细胞24、48、72 h的细胞活力;微量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浓度和细胞内葡萄糖含量,以及己糖激酶(HK)和果糖-6-磷酸激酶(PFK)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葡萄糖转运酶1(GluT1)mRN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luT1、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GluT1表达;比色法检测N6-甲基腺苷(m6A)RNA甲基化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2.5%、5%、10%四神丸含药血清24 h对HCT116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10%四神丸含药血清在48 h可明显抑制HCT116细胞活力(P<0.05),故后续实验选用10%四神丸含药血清,给药时间为48 h。与空白组比较,10%四神丸含药血清能够降低乳酸生成(P<0.05),并下调细胞对葡萄糖摄取(P<0.05),并降低糖酵解关键限速酶HK和PFK的活性(P<0.05),同时四神丸含药血清还可降低GluT1蛋白(P<0.01)及其mRNA表达(P<0.05),并减少表达GluT1的细胞比例(P<0.01)。与空白组比较,四神丸含药血清还能降低MettL3蛋白含量(P<0.05)及m6A RNA 甲基化水平(P<0.01)。结论四神丸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糖酵解,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ettL3过表达,抑制m6A RNA甲基化,下调GluT1及细胞内HK、PFK等有氧糖酵解相关酶的活性有关。  
      关键词:四神丸;结肠癌;糖酵解;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N6-甲基腺苷(m6A)RNA甲基化   
      55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7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人参败毒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专题

    • 熊珮宇,陈旭,张薇,刘俊宇,刘兴隆,王一童,贾波
      2023, 29(19): 34-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39
      摘要:目的从调控自噬清除过氧化物角度,探究人参败毒散修复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的机制。方法自由饮用3.0%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小鼠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美沙拉嗪组(0.3 g·kg-1)、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12.35、8.22、4.11 g·kg-1),每组10只,连续给药灌胃7 d。选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变,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PAS/AB)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活性氧自由基(ROS)荧光表达;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GR5)、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组结肠HE染色见黏膜上皮结构大量缺失,肠腺破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结肠病理损伤评分(TDI)明显上调(P<0.05),杯状细胞大量丢失,SOD活性及LC3Ⅱ/Ⅰ、PCNA下调(P<0.05),而p62、MDA、ROS、LGR5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人参败毒散组结肠TD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PAS/AB染色见大量新生的杯状细胞。PCNA、LGR5、SOD活性及LC3Ⅱ/Ⅰ明显上升(P<0.05),而p62、MDA、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以人参败毒散低剂量组最佳(P<0.05)。结论人参败毒散可促肠上皮修复,其机制可能与启动肠道自噬,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促使肠干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关键词:人参败毒散;溃疡性结肠炎;自噬;氧化应激;肠干细胞   
      318
      |
      4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80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刘兴隆,张培旭,熊珮宇,钟春,陈旭,贾波
      2023, 29(19): 42-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44
      摘要:目的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相关通路指标变化,探讨内治方人参败毒散、外治方榆瑞灌肠液及二方合用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人参败毒散组(内治15.6 g·kg-1)、榆瑞灌肠液组(外治25 g·kg-1)、内外合治组(内治15.6 g·kg-1+外治25 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采用2,4,6-三硝基本磺酸(TNBS)/乙醇诱导大鼠建立UC动物模型,造模后第8天给药,日1次,连续14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TNF-α、IL-6定位及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PI3K/Akt/NF-κB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HE染色后镜下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TNF-α、IFN-γ含量增高,IL-4、IL-10含量降低(P<0.05),结肠组织上皮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结肠组织Bax、TNF-α、IL-6阳性表达增高,Bcl-2阳性表达降低(P<0.05),结肠组织PI3K、Akt、NF-κB mRNA表达升高(P<0.05),PI3K、磷酸化(p)-PI3K、Akt、p-Akt、p65、p-p65、Bax、活化(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表达增高(P<0.0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Bcl-2、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内治组、外治组、合治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肠组织TNF-α、IFN-γ含量降低,IL-4、IL-10含量升高(P<0.05),结肠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Bax、TNF-α、IL-6阳性表达降低,Bcl-2阳性表达增加(P<0.05);合治组PI3K mRNA表达降低(P<0.05);3个给药组结肠Akt、NF-κB mRNA表达降低(P<0.05),p-PI3K、Akt、p-Akt、p65、p-p65、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明显降低(P<0.05),IκBα、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人参败毒散内治、榆瑞灌肠液外治及内外合治方法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该通路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达到抗炎、抗凋亡的作用,恢复UC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  
      关键词:人参败毒散;榆瑞灌肠液;内外合治;溃疡性结肠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   
      56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9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熊珮宇,钟春,张培旭,刘兴隆,陈旭,贾波
      2023, 29(19): 5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142
      摘要:目的研究人参败毒散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Unc-51样激酶1(AMPK/ULK1)自噬通路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组(西药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通过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诱导UC模型,西药组(0.3125 g·kg-1)、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31.2、15.6、7.8 g·kg-1)灌胃2周后,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AMPKα)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中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蛋白-2(Claudin-2)、自噬标志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及AMPK/ULK1通路磷酸化蛋白p-AMPK、p-ULK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损伤评分明显上调(P<0.05),AMPKα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p-AMPK、p-ULK1、Occludin蛋白水平及LC3Ⅱ/Ⅰ明显下调(P<0.05),而p62、Claudin-2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的结肠损伤评分下降,AMPKα mRNA明显上调,p-AMPK、p-ULK1、Occludin蛋白水平及LC3Ⅱ/Ⅰ上升,而p62、Claudin-2蛋白表达下降,以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干预效应最明显(P<0.05)。结论人参败毒散可抗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以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疗效最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ULK1自噬通路有关,通过加速LC3Ⅰ向LC3Ⅱ转化,促进p62降解,从而改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2功能,修复肠道机械屏障损伤。  
      关键词:人参败毒散;溃疡性结肠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Unc-51样激酶1(AMPK/ULK1)通路;自噬;肠黏膜屏障   
      60
      |
      1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8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张薇,熊珮宇,刘俊宇,胡恒昶,宋丽,刘兴隆,贾波
      2023, 29(19): 60-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43
      摘要:目的梳理人参败毒散的历史沿革及现代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古籍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人参败毒散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提取朝代、书名、功能、剂量等信息,考证与分析方剂历史沿革、组成与剂量、主治病证、煎服方法、药物基原、炮制及现代临床应用等。结果人参败毒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方由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生姜、薄荷组成,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功效。后世治疗病证多在《局方》上继承发展,其中感冒(112次)最多,占总病证的22.63%;其次为时行感冒(83次),占16.77%。人参败毒散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各科,呼吸系统疾病(42次)最多,占17.65%;其次为皮肤疾病(34次),占14.29%;再者为传染性疾病(33次),占13.87%。临证加减运用,究其病机或正虚外感,或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充分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结论对经典名方人参败毒散进行考证,确定人参败毒散关键信息,为中医临床研究及复方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人参败毒散;文献考证;临床应用   
      70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古代经典名方药物考证专题(七)

    • 王仕宝,张慧,房宇,常晖,杨祎辰,马存德,詹志来
      2023, 29(19): 72-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47
      摘要: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漏芦的名称、基原、学名、产地、采收加工、品质、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沿革梳理与考证,为含漏芦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皆以“漏芦”为正名,尚有鹿骊根、老翁花、荚蒿等别名。历代本草记载的漏芦主流基原为今之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多以根入药,唐代以来北方地区尚将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的茎叶做漏芦使用,至近代《祁州药志》始根据当时商品流通情况按产地结合基原不同,将其分化为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两类,其中禹州漏芦为菊科植物驴欺口Echinops latifolius的根。古代漏芦的质量以“单州出者为胜”,现代祁州漏芦品质以表面黑色、整齐、粗壮、坚实、不碎裂、无枯心者为佳,禹州漏芦品质以枝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古代漏芦药材采收加工多为“八月采根,阴干”,现代多于春、秋二季采挖根部,晒干。古代炮制方法为与甘草拌蒸后用;现今则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以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利用含漏芦的经典名方时,需要考证该方的组方背景,原方中若注明了炮制要求皆按要求炮制,未注明要求则建议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漏芦;本草考证;产地变迁;品质;资源;禹州漏芦   
      66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4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王青青,周海燕,周旭,张奇,贾丹阳,卢兴松,肖苏萍,周建新,陈蒙,詹志来
      2023, 29(19): 88-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55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杜仲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产地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含杜仲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均以杜仲为正名,基原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干燥树皮,古今一致;杜仲最早的产地为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一带,自明代以来产地扩展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且推崇四川、陕西、重庆、贵州、湖北等地为杜仲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皮厚、块大、粗皮刮净、断面多丝、内表面色暗紫为佳;杜仲的古代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有去粗皮切制生用和加酥蜜、姜汁、盐水、酒等辅料炮制,近现代以来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切制生用、盐炙,建议挖掘不同杜仲炮制品的现代科学内涵,通过标准恢复传统主流炮制方法。基于宋代陈自明的三痹汤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的要求,根据考证结果,建议使用姜杜仲,即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炒法,以姜汁为辅料进行炮制后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杜仲;本草考证;基原;产地;中药炮制;三痹汤   
      70
      |
      2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41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丁笑颖,郝圣晖,薛紫鲸,李恒阳,王涛,安琪,张慧康,郑玉光,詹志来,张丹
      2023, 29(19): 97-1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51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知母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含有知母的经典名方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知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皆以“知母”为正名;历代所用的知母主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的根茎;历代著录的产区为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及北京房山等地,近代以来河北易县所产“西陵知母”较为知名,奉为道地,现栽培知母主产地为河北易县、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条粗肥大、质硬、外皮色黄、断面色白者为佳;古籍记载的采收时间通常在二月、八月,曝干,现代采收多为春秋两季;历代炮制方法主要为用时去毛,切制时忌铁,用酒制或盐水制等,而现代主要有生品和盐制品两大规格。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知母选用百合科植物知母A. asphodeloides的干燥根茎,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根据要求操作,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知母;本草考证;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   
      75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41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药理

    • 于琳琳,王婧,邹亚,程伟伟,景晓平
      2023, 29(19): 108-1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2
      摘要:目的探讨五虎汤加味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黏蛋白(Muc)5AC、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卵清蛋白,OVA)、RSV感染哮喘组(OVA+RSV)、五虎汤加味组(高、中、低剂量分别为4.08、2.04、1.02 g·kg-1·d-1)、地塞米松组(0.1 g·kg-1·d-1)。OVA致敏及雾化激发哮喘模型,经RSV滴鼻连续3次感染(1.0×106 PFU·mL-1,50 μL),构建RSV感染哮喘模型;五虎汤加味组予五虎汤加味灌胃;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腹腔注射;正常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末次激发24 h,在2.5%戊巴比妥钠麻醉下,留取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苦味酸-酸性品红(VG)染色观察气道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uc5AC蛋白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STAT3、STAT3、p-NF-κB、NF-κB、NLR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小鼠气道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充血水肿,胶原纤维沉积;OVA+RSV组小鼠气道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充血水肿较OVA组更显著;与OVA+RSV组比较,五虎汤加味组能显著改善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充血水肿,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轻,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更加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和OVA+RSV组Muc5A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OVA+RSV组比较,五虎汤加味组可明显降低Muc5AC蛋白表达水平,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更加明显(P<0.05);与五虎汤加味高剂量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可明显降低Muc5AC蛋白表达水平(P<0.05)。在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OVA组、OVA+RSV组p-STAT3、p-NF-κB、NLRP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OVA+RSV组比较,五虎汤加味组可显著降低p-STAT3、p-NF-κB、NLRP3蛋白表达水平(P<0.01);与五虎汤加味高剂量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可显著升高p-STAT3、p-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五虎汤加味可以明显减轻RSV感染哮喘小鼠气道炎症,降低Muc5AC、p-STAT3、p-NF-κB、NLRP3蛋白的表达,提示五虎汤加味减轻RSV感染哮喘气道炎症可能与调控STAT3/NF-κB信号通路抑制NLRP3蛋白表达相关。  
      关键词:五虎汤加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哮喘;气道炎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   
      41
      |
      1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6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柳娜,王嘉鸣,徐婕,景明
      2023, 29(19): 116-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38
      摘要:目的探讨藏族医药湿生扁蕾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B细胞淋巴瘤-2(Bcl-2)与Bcl-2相关X蛋白(Bax)介导的凋亡通路防治复发型大鼠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证结合”法构建复发型大鼠大肠湿热UC模型,将7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湿生扁蕾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150、75、37.5 mg·kg-1)及美沙拉嗪组(135 mg·kg-1),连续灌胃给药14 d,记录大鼠一般状态,观察大鼠结肠长度及肠黏膜损伤情况,测定结肠湿质量指数,计算肝脏、脾脏、胸腺脏器系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Bcl-2、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胱天蛋白酶-9(Caspase-9)、闭锁连接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3(Claudin3)、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免疫组化法(IHC)观察结肠上皮细胞中Bax、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肠上皮凋亡、肝脏、脾脏指数及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肠黏膜保护蛋白ZO-1、Claudin3、Occludin表达显著降低(P<0.01),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显著升高(P<0.01),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湿生扁蕾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均能够显著改善大鼠的一般状态,减轻结肠病变,降低肠上皮细胞凋亡、肝脏、脾脏指数,上调ZO-1、Claudin3、Occludin及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以湿生扁蕾高、中剂量效果明显(P<0.05,P<0.01)。结论湿生扁蕾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通过调节Bcl-2/Bax信号通路,减轻肠黏膜损伤,发挥治疗UC作用。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信号通路;湿生扁蕾;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大肠湿热型   
      42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81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任宇亮,欧虹灵,吴慧,万芳,刘莹,司渊
      2023, 29(19): 126-1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423
      摘要:目的研究重楼皂苷Ⅰ(PPI)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培养RKO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浓度为0.6、0.8、1.0 μmol·L-1的PPI组,培养HRT18细胞,分为空白组,浓度为1.2、1.4、1.6 μmol·L-1的PPI组,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共聚焦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检测PPI对结直肠癌增殖及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pQCXIP-GFP-LC3质粒转染实验检测PPI处理后,结直肠癌细胞自噬体的形成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和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表达及Hippo信号通路蛋白大肿瘤抑制激酶1(LATS1)、Yes相关蛋白(YAP)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plvx-Flag-YAP质粒转染实验,过表达YAP后,用PPI处理,细胞增殖毒性实验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LC3Ⅱ、PARP的表达;对SwissADME预测PPI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空白组比较,PPI组的结直肠癌细胞的存活率及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1),并且PPI组的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面积显著降低,圆度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PPI组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并且PPI组的结直肠癌细胞中凋亡蛋白Caspase-3及Caspase-8蛋白前体的表达降低,PARP切割显著增加(P<0.01);与空白组比较,PPI组的结直肠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且促进自噬体的形成(P<0.01);与空白组比较,PPI组的结直肠癌细胞中YAP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并且磷酸化LATS1、YAP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过表达YAP能显著拮抗PPI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自噬活化作用及增殖抑制作用(P<0.01);SwissADME模拟结果显示PPI具有较好的类药活性。结论PPI能通过靶向激活Hippo信号通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进而抑制其增殖。  
      关键词:重楼皂苷Ⅰ;结直肠癌;凋亡;自噬;Hippo信号通路   
      40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7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临床

    • 李丁蕾,崔英海,于雪峰,庞敏,张炜,马战平,张念志,黄涛,廖明波,曲仪庆,李竹英,谷秀,倪理琪
      2023, 29(19): 136-1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90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设计方案,分析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治疗细菌感染所致成人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时其剂量与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进一步验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标志物的调控作用;探索性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替代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可行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设计方法,9家中心共纳入该病受试者220例,按照1∶1∶1比例,随机分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20 mL剂量组73例、10 mL剂量组73例和对照组(阿莫西林组)74例,疗程7 d,观察咽痛总有效率、咽痛起效时间和消失时间、健康状态评分、治疗时间和炎症标志物。结果①数据集划分。进入全分析数据集(FAS)211例,符合方案数据集(PPS)208例,安全数据集(SS)218例。②有效性评价。咽痛总有效率、咽痛消失时间、健康状态方面的3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mL剂量组、10 mL剂量组均非劣于阿莫西林组,20 mL剂量组和10 mL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痛起效时间组间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用药第7天3组患者CRP、WBC、NE%均显著降低(P<0.01)。③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各类检查指标中,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④经济学评价。相对于阿莫西林组,10 mL剂量组、20 mL剂量组增加的成本完全值得;10 mL剂量组与20 mL剂量组比较,10 mL剂量组方案为“劣势方案”。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治疗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时可代替抗生素单独使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可以下调CRP、WBC、NE%等炎症指标,说明其具有一定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多靶点调控机制相关。  
      关键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阿莫西林胶囊;多中心临床研究   
      39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3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李前前,韩雪,四霄雪,高国财,潘丹萍
      2023, 29(19): 145-1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91
      摘要:目的观察肺宁排毒汤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d-1)静滴,疗程7 d,甲泼尼龙(1 mg·kg-1·d-1)静滴,疗程3 d,并予补液、退热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口服肺宁排毒汤,每日1剂,疗程7 d。观察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可溶性B7-H3(sB7-H3)、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肺部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分变化,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74%(45/47),对照组为80.43%(37/4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3.702,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肺部影像学评分、sB7-H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较前明显延长(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肺宁排毒汤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高凝状态,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提高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肺宁排毒汤;常规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   
      36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4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张艳红,秦英,邵刚
      2023, 29(19): 151-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93
      摘要:目的评价化痰通络方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斑块易损性的影响。方法将132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方。疗程为6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数量、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横切厚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Crouse积分、斑块易损性评分和痰瘀互结证评分,测量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和相关蛋白[正五聚蛋白3(PTX3)、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比较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斑块逆转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IMT、斑块数量、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横切厚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Crouse积分、斑块易损性评分和痰瘀互结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以观察组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NLR、MLR、IL-6和hs-CRP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ET-1、vWF、PTX3和Gal-3水平降低(P<0.05),NO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以观察组改善更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逆转有效率为51.72%(30/58)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4.48%(49/5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8.64%(11/59)和52.54%(3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1、13.799,P<0.05)。治疗期间没有发现与服用化痰通络方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化痰通络方治疗高血压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能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斑块易损性,具有降脂、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易损斑块;化痰通络方;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反应   
      32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3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戴泽琦,万楚川,李文爽,孙庆冉,唐旭东,廖星
      2023, 29(19): 160-1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6
      摘要:目的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便通胶囊/片治疗便秘开展临床综合评价,为便通胶囊/片的合理定价、合理用药及药品目录遴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前可获得数据及调研数据,围绕便通胶囊/片与3种对照药治疗便秘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6个维度开展临床综合评价。结果有效性方面,便通胶囊/片可提高临床有效率,药理作用机制明确。安全性方面,未见不良反应,预后良好。经济性方面,日均费用在对照药中最低,并具有一定成本效果优势。创新性方面,获得国内专利,并作为三类中药新药/中药9新药上市。适宜性方面,便于储存、方便服用,在药物技术特性和药品使用方面都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可及性方面,医院覆盖较广,产能充足,患者负担较低,药品目录收录广泛,长期应用无较大环境风险。4种中成药的综合价值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药B(84.27分)、便通胶囊/片(82.47分)、对照药A(70.47分)、对照药C(59.46分)。专家组推荐意见为A类(18/18),建议可直接转化为决策使用。结论便通胶囊/片治疗便秘的临床综合价值较高,可为药品合理定价、合理用药及药品目录遴选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便通胶囊;便通片;便秘;临床综合评价;中成药   
      39
      |
      1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3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药学基础

    • 杜宝香,付岩,孙启慧,韩雨秀,杨勇,容蓉
      2023, 29(19): 168-1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4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桂枝加葛根汤(GGT)干预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功效组分进行表征。方法雄性BALB/c小鼠1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GGT组(36 g·kg-1·d-1),每组6只,GGT组连续灌服GGT提取液5 d,空白组灌服等量超纯水。给药结束后收集血清及肺组织,应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表征小鼠血清及肺组织中GGT原型及代谢成分。同时存在于小鼠给药血清及肺组织中的GGT成分定义为其功效组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功效组分的靶点进行检索,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查询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靶点,进而取交集得到GGT干预疾病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利用Metascape对潜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小鼠含药血清中共检测到GGT原型成分29个,代谢成分28个,其中有11个原型成分和4个代谢成分在小鼠肺组织中被检测到。主要代谢途径包括还原、羟基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PPI网络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功效组分可能通过作用于白蛋白(AL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SRC)、Toll样受体4(TLR4)等靶点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黏附连接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同时存在于小鼠含药血清及肺组织中的11个原型成分及4个代谢物可能是GGT干预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潜在功效组分,并通过干预炎症代谢通路发挥作用,可为GGT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桂枝加葛根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功效组分;流感病毒性肺炎;网络药理学   
      49
      |
      1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40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陈美庆,朱卫丰,管咏梅,冯育林,张艳丽,景秀村,彭万钱,欧阳辉,李琼
      2023, 29(19): 176-1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62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识别葛根配方颗粒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明确葛根配方颗粒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葛根配方颗粒提取液进行检测,检测条件为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4 min,5%~10%B;4~10 min,10%~15%B;10~20 min,15%~16%B;20~27 min,16%~31%B;27~33 min,31%~59%B;33~42 min,59%~95%B;42~42.1 min,95%~5%B;42.1~45 min,5% B),流速0.35 mL·min-1,柱温40 °C,进样量5 μL,选择电喷雾离子源(ESI)。利用PeakView 1.2软件和PubChem、ChemicalBook、ChemSpider等数据库,对比对照品图谱并结合文献信息,对葛根配方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从葛根配方颗粒中共鉴定出128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60个,有机酸类化合物26个,糖苷类化合物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6个,核苷类类化合物3个,其他类化合物26个。通过重点分析黄酮类、有机酸类、糖苷类、香豆素类、核苷类等化合物的裂解规律,从葛根配方颗粒中鉴定出了12个在葛根种属中尚未报道的化合物。结论建立的UPLC-Q-TOF-MS/MS分析技术能系统、快速地对葛根配方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识别,明确了葛根配方颗粒的物质组成以黄酮类和有机酸类化合物为主,为葛根配方颗粒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葛根配方颗粒;化学成分;黄酮;有机酸;香豆素;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裂解规律   
      72
      |
      17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40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秦世磊,姬叔梅,郇宇,陈丹丹,左艇,苗明三
      2023, 29(19): 187-1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8
      摘要:目的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根及根茎类中药外用的性能及应用特点,以期为中药临床外用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中华本草》收录的中药进行逐一筛选,以“来源”一项明确出现根、根茎、根皮、块根、子根等为纳入标准,统计根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归经、部位、鲜用、毒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信息,并将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本草》中明确记载根及根茎类中药共2 662种,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1 653种,性味以寒凉、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入药部位以根、根茎、根皮为主;半数以上的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能够鲜用;功效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祛湿止痛”为主,主治病证以皮肤疮疡、跌打损伤、痹证为主;外用方法以捣敷、煎水浸洗、研末撒敷为主;大多数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外用给药并未给出明确的剂量,以适量为主。结论《中华本草》所载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数量众多,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存在有用量不明确、研究较少等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中药外用的优势。  
      关键词:《中华本草》;根类外用;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应用特点   
      35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4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数据挖掘

    • 王思慈,李园,李萍,郑浩呈,陈薇羽,丁霞
      2023, 29(19): 193-2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3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系统药理学、分子对接系列研究方法,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专利复方进行用药规律挖掘,进而预测不同功效中药治疗CAG的潜在作用靶标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系统提取干预CAG的中药复方,综合文献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UniProt数据库获取重点功效药物有效成分与靶点;基于GeneCards、DisGeNet、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MalaCard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Reactome数据库获取CAG潜在靶点与通路,通过R Studio 4.1.2实现基因本体论(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基于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Vina 4.2.6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对接验证。结果提取治疗CAG复方228个,分析用药规律,药性多温、寒,药味多苦、甘,归经多脾、胃、肝;补气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补血药为重点功效药物。对比不同功效药物对应靶点与CAG靶点,发现中药治疗CAG的机制与p53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叉头转录因子O(FoxO)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证实中药成分与关键受体蛋白具有对接活性。结论研究初步分析了中药治疗CAG的配伍规律,提示补气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补血药分别从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氧化应激、防御致癌物质、促进胃酸分泌,改善局部微循环等多方面组成了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网络,为CAG的中药治疗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专利复方;系统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72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4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薛佩雯,秦海燕,秦迪,邹子豪,李涓,石云舟,金荣疆,李瑛,肖显俊
      2023, 29(19): 203-2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18
      摘要:目的梳理荨麻疹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方法、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荨麻疹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数据库,以“荨麻疹” “动物模型”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2年7月13日。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动物情况、造模方法、造模时间、检测指标等进行提取,建立数据文件,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6篇,涉及荨麻疹动物实验共计129个,其中中文文献102个、英文文献27个。近3年荨麻疹动物实验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文献来源多为学位论文。荨麻疹模型实验动物多为雌雄各半的KM小鼠和SD大鼠,造模方法以被动皮肤致敏模型为主,造模时间多为14~16 d,造模成功指标多以皮肤蓝斑面积、耳肿胀表观指标为主,其他检测指标侧重于皮肤和血清中的病理指标。结论目前荨麻疹的实验研究虽然日益增多,但目前研究中使用的造模方法存在造模标准不统一、临床吻合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该文对荨麻疹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及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造模时应优先选用SPF级雌雄各半的KM小鼠或SD大鼠,小鼠以6~8周龄为宜,大鼠以8~10周龄为宜;研究的造模方法可考虑将主动、被动致敏模型相结合,但具体的造模时间、致敏次数等造模要素还需进一步探索;模型评价建议包括行为、表观、病理、免疫4个方面。  
      关键词:荨麻疹;动物模型;文献计量学;应用分析;模型评价   
      64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7879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庄培钧,郝二伟,李泽宇,杜正彩,侯小涛,邓家刚
      2023, 29(19): 211-2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1
      摘要:目的对石决明-牡蛎的临床应用热点、发展趋势、配伍特点、应用规律及组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为该药对临床用药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等多种现代文献数据库,检索含有石决明-牡蛎药对临床应用热点及现代临床处方,对药对临床应用热点及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处方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药物剂量等进行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等多种统计软件对石决明-牡蛎药对主治病症及配伍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可视化分析中共纳入90篇文献,该领域近几年发文逐渐下降,其中临床应用热点关键词为高血压、络虚生风、失眠等。临床处方共检索到80首,涉及121味中药,配伍用药频次分析表明应用频率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钩藤、天麻、龙骨、牛膝、白芍、菊花、黄芩、栀子、甘草、首乌藤。关联规则分析表明核心配伍主要有“钩藤-牛膝” “龙骨-地龙-川芎”等,并结合因子可靠性分析,得到的新药物组合为“天麻-首乌藤-杜仲-桑寄生-益母草”“牛膝-钩藤” “黄芩-甘草-珍珠-夏枯草”“龙骨-地龙-僵蚕”“菊花-川芎” “茯苓-石菖蒲” “白芍-栀子-茯神”。石决明-牡蛎药对配伍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的病证,其中高血压占40.00%、偏头痛占30.00%、眩晕占15.00%;该药对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病证时,主要的配伍药物分类为平肝息风药占19.86%、活血化瘀药占12.13%、安神药占10.08%。组方高频中药通过提高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下调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等多途径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结论通过对该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石决明-牡蛎药对临床应用多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多与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安神药为主进行配伍,目的在于在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的同时,兼顾清热泻里、安定神智,增强该药对平肝潜阳之功效。  
      关键词:海洋中药;药对;石决明-牡蛎;应用规律;作用机制   
      59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5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学术探讨

    • 王文婷,刘艳飞,陈可冀,刘玥
      2023, 29(19): 220-2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96
      摘要:代谢性心血管病(CMD)是一组代谢异常和心血管损害存在因果关系的临床综合征。尽管采取了强有力的药物干预和临床治疗方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迫切需要有效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综合管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从《黄帝内经》中提出“食养尽之”的食养概念到饮食限制、植物性饮食、江南饮食等现代饮食模式的广泛应用,饮食调养在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瘥后调摄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系统梳理了饮食模式的中医理论渊源,阐述了饮食限制等现代饮食模式防治CMD的前沿证据与机制,探索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饮食模式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期建立食养医三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饮食新模式,为CMD的临床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关键词:饮食模式;代谢性心血管病;食疗;中西医结合   
      59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4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张津铖,孙小梅,于瑶,程志强
      2023, 29(19): 228-2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22
      摘要:恶性肿瘤是当今社会的重大卫生健康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展态势逐渐趋同发达国家。其中结直肠癌(CRC)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虽近年来靶向及免疫治疗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临床中仍以化学治疗作为主要手段。然而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治疗中断,进而影响疗效。口服中药在CRC患者化疗期间中展现出增效减毒的独特优势,但其不良的用药体验不仅使患者难以坚持服用,还影响了中药在此阶段的普及性。药食同源中药(MEHs)是中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平和温润、香甜适口、简便惠民、营养丰富、安全性高等特点可能更适于CRC化疗期患者坚持治疗,但其药效常常为临床从业者所诟病,目前仅多用于食品和保健品行业,并未充分发挥其作为中药材的作用。该文通过文献统计的方法,总结了CRC化疗期中医临床常见证候和常用治法、整理了MEHs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梳理了MEHs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发现MEHs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与CRC化疗期中医临床常见证候和常用治法吻合度较高,且许多MEHs具有抑制CRC活性和抗CRC化疗不良反应的药理作用,进而从理论的层次证明MEHs在CRC化疗期间使用的有效性和优效性,但仍有待更高的临床证据予以支持。该文通过对MEHs在CRC患者化疗期间的增效减毒作用和应用优势进行探讨,以期为MEHs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食同源中药;结直肠癌;化学治疗;增效减毒;不良反应   
      41
      |
      1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7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综述

    • 马若飞,苏苗,李金田,李娟,张毅,徐韦玮,姜佳辰
      2023, 29(19): 235-2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330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程长且愈后较差,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与气道及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有关。辅助性T细胞1(Th1)与辅助性T细胞2(Th2)由CD4+ T细胞分化而来,机体正常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调控的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对维持呼吸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慢性炎症状态改变了机体炎症细胞水平,COPD发病阶段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紊乱,Th1细胞在COPD稳定期优势表达,而Th2细胞在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优势表达,Th1/Th2免疫失衡使得炎症反应加剧,恢复二者的免疫平衡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COPD的治疗尤为关键。COPD的治疗目前尚无满意方案。中医药防治COPD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大量中医药干预COPD中Th1/Th2免疫平衡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显示Th1/Th2免疫平衡是中医药治疗COPD的重要潜在靶点,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紊乱从而纠正慢性炎症状态。研究表明Th1/Th2平衡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免疫调节机制,但在COPD发病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基于此,该文对Th1、Th2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COP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中药复方等对COPD中Th1/Th2免疫平衡的干预作用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探究COPD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COPD中Th1/Th2免疫平衡的潜在治疗靶点,为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COPD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辅助性T细胞(Th)1/Th2免疫平衡;研究进展;中医药   
      70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8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徐明瑶,黎丽群,刘鑫,沈智文,张晓宁,黄静,尹嘉琪,刘柱,谢胜
      2023, 29(19): 243-2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99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全世界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起病隐匿,发病初期缺少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现已成为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CR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涉及遗传、基因突变、炎症反应、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等因素。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有研究表明,作为连接炎症和癌症的分子中枢,NF-κB在CRC中高度表达,并通过调控细胞促炎因子、趋化因子、血管生成因子、转移因子及抗凋亡蛋白等靶基因的活性,促进CRC的发生发展。目前,CRC的常用治疗策略是手术、放疗和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大、转移率高、易产生耐药性等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找高效、低不良反应的药物来替代或补充当前的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CRC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够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CRC细胞的生长,从而在CRC的发病及病情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故而,基于CRC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该文总结和分析了中药靶向NF-κB信号通路干预CRC的机制和作用,梳理了具有祛邪、扶正解毒功效的10个中药复方及黄酮类、酚类、生物碱类、苷类、萜类等37个不同类型的中药单体成分靶向NF-κB通路防治CRC的研究现状,发现中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CR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并诱导细胞凋亡、恢复药物及放疗敏感性,进而拮抗CRC,以期为CRC机制的深入探索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结直肠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药;研究进展   
      69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6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刘星童,刘雁峰,闫菲,庞颖
      2023, 29(19): 257-2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94
      摘要:产后恶露不绝(PL)是以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 d以上淋漓不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产后复旧异常性疾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复杂,药物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总结产后恶露不绝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发现该病以冲任气血失调,多虚多瘀为本为基本病机,常用药物分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及其制剂,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调控相关因子的转录表达,发挥促进子宫收缩、调节胶原代谢、调节激素及其受体表达、促进血管再生、调控细胞凋亡、增殖和分化、下调炎症反应、维持出凝血平衡及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等作用促进产后恢复;西医常与子宫复旧不全、组织物残留及宫腔感染等机制有关,治疗以宫缩剂联合抗生素为主,作用方式及机制单一,中医治疗优势明确。该文拟对产后恶露不绝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药物治疗进行综述,构建其病机与作用机制间的联系,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后恶露不绝;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中西医;综述   
      47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4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刘洋,郭璐萱,郝娜,赵芃博,李嘉琦
      2023, 29(19): 267-2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22
      摘要:肾性血尿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缺血缺氧及免疫功能损伤等致使肾小球受损及基底膜断裂,导致红细胞经肾小球滤过膜渗出并随尿液排出,主要表现为镜下和肉眼血尿,其中,镜下血尿表现为显微镜尿沉渣检查每高倍镜视野有3个及以上的红细胞。中医认为肾性血尿的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甚,“标实”责之于湿瘀互结,风邪外扰,以“虚、湿、热、瘀、风”作为其关键病机特点。笔者通过查阅肾性血尿相关的中医药文献后发现临床中肾性血尿的证型以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肾气不固型、脾肾阳虚型、风热伤络型、湿热阻滞型及血瘀内阻型等较为常见;常用的经方或时方以参芪地黄汤、知柏地黄汤、无比山药丸、济生肾气丸、四神丸、银翘散、八正散、三仁汤、血府逐瘀汤、当归芍药散、小蓟饮子及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作为临床常用方剂;自拟方则是以通络宁血方、清热止血方及五藤通络饮等治疗为主;中成药治疗则以血尿灵冲剂、血尿安胶囊、宁泌泰胶囊、黄葵胶囊及益肾溺血消颗粒较为常用,不断地丰富了肾性血尿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临床中肾性血尿的治疗常联合现代医学手段,对于肾性血尿的症状和指标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多位医家对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近年来却少有学者对其作详尽的归纳整理,故笔者整理了近10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资料,从病因病机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展开综述,以期更全面地为临床干预本病和延缓肾脏病的进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肾性血尿;中医药;病机;进展;综述   
      43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7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魏晓涛,何志军,刘涛,何波,马岁录,王威威
      2023, 29(19): 275-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228
      摘要:皮瓣是创伤外科和整形修复外科用于修复开放性大面积损伤的重要手段,然而皮瓣坏死屡见不鲜。良好的血液循环提供营养是皮瓣生存的必要条件,皮瓣移植术后尽快促进血管再生、建立血液循环、恢复血液灌注是皮瓣成活的关键。同时,皮瓣修复后,血管再生/血液再灌注可引起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FIRI),若是未能及时、正确地处理FIRI,最终可能会造成皮瓣坏死,导致移植手术失败。既往研究显示,与细胞增殖凋亡的Notch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和与炎症相关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均能够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运,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及表达,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促进皮瓣修复后快速愈合。通过查阅大量现代医学研究文献发现,无论是中药单体还是中药复方均可通过调控上述相关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分子表达,达到促进血管再生、恢复血液灌注、加速皮瓣修复后愈合的作用。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中药促进皮瓣修复后愈合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管再生;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修复;信号通路;中药   
      41
      |
      1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1837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