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20

      经典名方

    • 柳荣,王佳慧,杨霞,高艳奎,刘苗,梁永林,朱向东
      2023, 29(20): 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41
      摘要:目的该研究拟通过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db/db小鼠肝组织核受体法尼醇X受体/小异源二聚体伴侣/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FXR/SHP/PPAR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 g·kg-1)、加味葛根芩连汤高、中、低剂量组(31.9、19.1、6.4 g·kg-1),每组6只,另取6只m/m小鼠作为空白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2周。检测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蓄积,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肝糖原沉积,硫酸铁铵染色观察回肠组织胆固醇沉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FX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SHP、PPARα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FBG、FFA、TC、TG、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内有大量脂滴,肝糖原显著减少,回肠组织内有明显胆固醇堆积,肝组织FXR、SHP、PPAR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CYP7A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及加味葛根芩连汤高、中剂量组小鼠体质量、FBG、FFA、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HDL-C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肝细胞脂质蓄积减少,肝糖原显著增加,回肠组织胆固醇减少,肝组织FXR、SHP、PPARα蛋白表达显著增高,CYP7A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调节FXR/SHP/PPARα信号通路抑制FFA水平,改善T2DM小鼠脂质代谢。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加味葛根芩连汤;法尼醇X受体/小异源二聚体伴侣/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118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7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苏旭,高长玉,陈敏,陶明源,田敏
      2023, 29(20): 9-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13
      摘要:张仲景之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与运用,使真武汤不断被传承并发扬。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记载真武汤方书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历史沿革、主治病证、用药剂量、药物炮制、用法、药味加减变化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真武汤在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诸医家对于真武汤的主治病证多继承仲景之说,个别医家将其用于治疗白喉及一切水证;部分医家对真武汤药味进行加减变化,用以治疗发斑、休息痢、黄疸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其药物炮制较为明确,建议附子需炮制、去皮,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生用;虽用药剂量不尽相同,但大都与《伤寒论》中剂量一致。根据文献考证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为:茯苓、芍药、生姜各41.25 g,白术27.5 g,附子15 g。用法为以水1 600 mL,煎煮成600 mL,去渣,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通过对记载真武汤的文献挖掘整理,以期对真武汤的临床应用及成方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伤寒论》;真武汤;经典名方;溯源与考证   
      136
      |
      3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4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药理

    • 石玉姣,杨琳,刘春秋,杨晨光,乔文博,刘永成,刘思雨,刘剑刚,董国菊
      2023, 29(20): 20-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38
      摘要:目的探讨苓桂气化方干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心肌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定性分析苓桂气化方的活性成分。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苓桂气化方的活性成分与目标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之间的分子对接。进行体内实验:40只4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平均分为HFpEF组、诺欣妥组(0.018 g·kg-1)、苓桂低剂量组(3.87 g·kg-1)及苓桂高剂量组(7.74 g·kg-1),给予高脂、高盐及高糖饮食16周和腹腔注射链脲霉素溶液8周建立HFpEF大鼠模型。10只WKY大鼠和10只SHR大鼠作为空白组。造模成功后,WKY、SHR及HFpEF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其他3组按照预先规定的干预措施,每天灌胃1次,持续6周。干预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LV)前壁厚度(LVAWd)、LV后壁厚度(LVPWd)、LV舒张末内径(LVIDd)、LV射血分数(LVEF)、等容舒张时间(IVRT)、LV舒张早期二尖瓣流入峰值速度(E)及LV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并计算E/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心房钠尿肽(ANP)、B型利钠肽(BNP)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病理切片进行马松染色以观察心肌纤维化,并计算胶原体积分数(CVF)及血管周围纤维化比率(PF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V心肌α-SMA、ColⅠ、ColⅢ、MMP-9、TIMP-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LC-MS鉴定出苓桂气化方含有13种活性成分。分子对接提示13种化合物能稳固地与5个靶蛋白结合。体内实验证实:与空白组比较,HFpEF组的LVAWd、LVPWd、LVIDd、IVRT、E/e'、ANP、BNP、Gal-3、CVF及PFR显著升高,LV心肌α-SMA、ColⅠ、ColⅢ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MMP-9/TIMP-1 mRNA及蛋白比例明显下调(P<0.05,P<0.01)。与HFpEF组比较,苓桂气化方可能呈剂量依赖性减少LVAWd、LVPWd、LVIDd、IVRT、E/e'、ANP、BNP、Gal-3、CVF及PFR,下调心肌α-SMA、ColⅠ、ColⅢ mRNA表达及α-SMA和ColⅠ蛋白表达,并上调MMP-9/TIMP-1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苓桂气化方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能抑制HFpEF大鼠的心肌纤维化,进一步减轻LV肥厚、扩大及舒张功能障碍,是治疗HFpEF的有效中药复方。  
      关键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苓桂气化方;分子对接;液相色谱-质谱法;心肌纤维化   
      91
      |
      2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7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刘子琪,吴雨柔,张礼林,孙雪,袁星,吴纯洁
      2023, 29(20): 30-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36
      摘要:目的探讨花椒水提物(ZBAE)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完全弗氏佐剂(CFA),10 mg·kg-1]、甲氨蝶呤组(0.25 mg·kg-1)和ZBAE低、中、高剂量组(90、180、360 mg·kg-1)。甲氨蝶呤组腹腔注射给药2周,每周给药3次,ZBAE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给药期间,每3 d测量大鼠体质量和足跖肿胀度,同时进行关节炎评分。给药结束后,采用计算机断层(CT)扫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番红固绿染色观察ZBAE对滑膜增生及骨保护的作用。采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8(CCK-8)试剂盒检测ZBAE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根据CCK-8实验结果确定最佳给药浓度与时间,设置空白组、ZBAE低、中、高质量浓度组(0.08、0.10、0.12 g·L-1)。流式细胞仪分析花椒作用24 h后细胞的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采用体外划痕实验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s)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A-FLSs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周期蛋白A(Cyclin A)及磷酸化(p)-PI3K、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及关节炎评分明显升高(P<0.05),踝关节部位骨质严重受损,有明显的滑膜增生现象;与模型组比较,ZBAE各组的足肿胀程度明显降低(P<0.05),抑制了滑膜增生和软骨破坏现象。体外研究表明,与空白组比较,ZBAE能抑制RA-FLSs细胞的迁移(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作用于RA-FLSs细胞的S期抑制细胞增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ZBAE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p-PI3K、p-Akt、CDK2和Cyclin A蛋白表达(P<0.05)。结论花椒水提物可能通过抑制滑膜增生、促进滑膜凋亡及抑制滑膜迁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花椒水提物;滑膜成纤维样细胞;类风湿关节炎;佐剂性关节炎   
      57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9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贾默然,邵轶群,盛东亚,王名杨,张强,囤荣梁,朱文静,彭煜
      2023, 29(20): 39-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23
      摘要:目的探讨白花丹素作为一种新型的铁死亡诱导剂在膀胱癌抑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中使用了膀胱癌细胞T24。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白花丹素(0.1、1、2、3、6、12、24、48 μmol·L-1)对T24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 FITC/PI)凋亡试剂盒检测白花丹素(1.5、3、6 μmol·L-1)对T24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抑制剂(铁死亡抑制剂Fer-1,凋亡抑制剂VAD,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与白花丹素(6 μmol·L-1)联合使用。采用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白花丹素(1.5、3、6 μmol·L-1)对T24细胞内活性氧水平,MDA和GSH的含量,脂质过氧化荧光探针(C11-BODIPY)荧光探针检测白花丹素(1.5、3、6 μmol·L-1)对T24细胞中过氧化物水平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白花丹素(1.5、3、6 μmol·L-1)细胞中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4)、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白花丹素组T24细胞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IC50为3.52 μmol·L-1。与空白组比较,白花丹素组(1.5、3、6 μmol·L-1)T24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单独使用6 μmol·L-1的白花丹素组比较,铁死亡抑制剂和凋亡抑制剂组能够逆转6 μmol·L-1的白花丹素对T2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与空白组比较,白花丹素组(1.5、3、6 μmol·L-1),T24细胞ROS、MDA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明显升高,GSH水平明显降低,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GPX4以及Nrf-2/Keap1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花丹素能诱导细胞铁死亡,其机制与Nrf-2/Keap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白花丹素;膀胱癌;铁死亡;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Kelch 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   
      52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22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陈宣,刘红宁,尚广彬,柳歌,胡佳,张钟康,严小军
      2023, 29(20): 45-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25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氧浓度环境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自噬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养阴化瘀解毒方在低氧环境下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HCT-116细胞分为常氧组、1%低氧组、5%低氧组,通过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MTS)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观察不同氧浓度下细胞自噬荧光表达情况;在5%低氧微环境下用养阴化瘀解毒方干预HCT-116细胞,分为正常组、空白血清组、养阴化瘀解毒方组(养阴化瘀解毒方含药血清5%、15%、25%);通过MTS法计算各组细胞的抑制率;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检测各组自噬细胞率的变化;利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和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Bcl-2关联X蛋白(Bax)、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通路蛋白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表达情况。结果与常氧组比较,1%、5%低氧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上升,以5%低氧组细胞存活率提升幅度最大(P<0.01);与常氧组比较,1%、5%低氧组细胞自噬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且以5%低氧环境下MDC染色自噬荧光表达最强;低氧环境下,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15%、25%)细胞抑制率明显提高、自噬细胞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养阴化瘀解毒方组(15%、25%)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养阴化瘀解毒方组(5%)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25%)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5%、15%、25%)LC3Ⅱ/Ⅰ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1);养阴化瘀解毒方组(15%、25%)p62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养阴化瘀解毒方低剂量组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25%)p6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25%)促凋亡蛋白BNIP-3、Bax表达升高,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P<0.01);与养阴化瘀解毒方组(5%)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25%)Bax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15%、25%)低氧因子HIF-1α表达降低(P<0.01);养阴化瘀解毒方组(25%)p-PI3K/PI3K、p-Akt/Akt表达上升(P<0.05,P<0.01);与养阴化瘀解毒方中剂量比较,养阴化瘀解毒方组(25%)p-Akt/Akt表达上升(P<0.05)。结论低氧微环境能明显促进结肠癌细胞自噬及增殖,发挥细胞保护作用,养阴化瘀解毒方在5%低氧环境下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自噬和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结肠癌;低氧微环境;养阴化瘀解毒方;增殖;自噬;凋亡   
      55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22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邓冬杰,李励,王楚婷,孙懿,孟燕,王桂红,郑国华,胡俊杰
      2023, 29(20): 54-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23
      摘要: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对人肝内胆管癌HuCCT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10、20、40、80、120 μmol·L-1蛇床子素对HuCCT1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设置空白组、蛇床子素低、中、高浓度组(16、32、64 μmol·L-1);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蛇床子素对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蛇床子素对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采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实验检测蛇床子素对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蛇床子素对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剪切的Caspase-9(cleaved Caspase-9)、剪切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剪切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cleaved PARP)、B细胞淋巴瘤-2(Bcl-2)、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p-RPS6)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蛇床子素组(40、80、120 μmol·L-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P<0.01),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3.8 μmol·L-1;与空白组比较,蛇床子素组(32、64 μmol·L-1)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1),蛇床子素组(32、64 μmol·L-1)细胞G2期细胞数量增加(P<0.05,P<0.01),蛇床子素组(32、64 μmol·L-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核固缩、碎裂增多,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P<0.01),蛇床子素组(32、64 μmol·L-1)细胞中cyclin B1、PCNA、Bcl-2、Caspase-3、Caspase-9、p-Akt、p-mTOR、p-RPS6表达降低(P<0.05,P<0.01),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leaved PARP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蛇床子素可抑制HuCCT1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蛇床子素;肝内胆管癌;增殖;凋亡;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33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607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王琼,汪永锋,张延英,宋冰,郭超,刘馨鸿,白敏,汪湛东,文林林,赵泓彰
      2023, 29(20): 6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36
      摘要:目的揭示大黄牡丹汤对大肠湿热型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的干预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96只SPF级Wistar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牡丹汤低、中、高剂量组(3.5、7、14 g·kg-1)、清胰利胆颗粒组(3 g·kg-1)每组1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高温高湿环境+高糖高脂饮食+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建立大肠湿热型急性胰腺炎(AP)大鼠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治疗组于造模前1 h、造模后12、24 h分别给药,末次给药1 h后采集样本。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评价大肠湿热型模型;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含量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大黄牡丹汤干预急性胰腺炎的可能靶点,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相关靶点。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毛发杂乱且无光泽、粪便软黏、黄而恶臭、肛温升高并伴有弓背扭体反应,血清中AMS、CRP含量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可见胰管走形异常、小叶间隙紊乱及炎症细胞浸润,腺泡细胞水肿、充血、坏死等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有不同程度改善、扭体反应减轻、粪便软黏、黄而恶臭明显改善,胰腺组织水肿、坏死程度减轻,血清中AMS、CRP含量降低(P<0.05),以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P<0.05)。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常春藤皂苷元、β-谷甾醇、槲皮素是与疾病靶点连接最为广泛的活性化合物,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发现蛋白激酶B(Akt)、肿瘤蛋白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转录激活因子(JU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药物-疾病”中较为关键靶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响应可能是大黄牡丹汤干预急性胰腺炎的核心机制。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TNF-α、IL-6、VCAM-1含量明显上升(P<0.0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蛋白激酶2(MK2)、人组织抗原R(HUR)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中TNF-α、IL-6、VCAM-1含量下降(P<0.05),p38 MAPK、MK2、HUR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以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P<0.05)。结论大黄牡丹汤激活并调控p38 MAPK/MK2/HUR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最终改善胰腺损伤。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大肠湿热型;大黄牡丹汤;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蛋白激酶-2;人组织抗原R   
      65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7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临床

    • 陶诗怡,于林童,杨德爽,张高钰,张兰鑫,王子涵,樊佳溶,黄力,邵明晶
      2023, 29(20): 69-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94
      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冠心病血瘀证PCI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风险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确诊冠心病血瘀证并首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连续病例,统一采集基本临床特征和相关检验检查指标,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根据1年内是否发生MACEs进一步把各组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血瘀证PCI术后1年MACEs预测因素,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临床预测模型并筛选独立影响因素。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影响力。结果共筛选连续病例731例,最终纳入404例,训练集283例,验证集121例。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性别、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肱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血管舒张功能(FMD)、左室射血分数(LVEF)、Gensini积分共10个变量为影响结局的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判断男性、高FMD、高LVEF是保护因素,年龄、高FPG、高TG、高LDL-C、高Hcy、高baPWV、高Gensini积分是危险因素。其中,年龄、FPG、TG、Hcy、LDL-C、LVEF和Gensini积分为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出冠心病血瘀证PCI术后1年MACEs临床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得到χ2=12.371,P=0.14;AUC为0.90;阈值概率>10%时,使用该预测模型预测冠心病血瘀证PCI术后1年MACEs风险比对所有患者实施干预方案更有利,阈值>60%时,阳性估计值越接近真实患病数。结论此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冠心病血瘀证PCI术后1年MACEs风险,便于进行早期临床决策和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期待更多中心、更大样本的研究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完善和更新。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预后;相关性   
      3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133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安朋朋,兰雅文,刘欢欢,王春燕,高召凯,张增,孔晓璇,李雯雯,唐明,任志珍
      2023, 29(20): 81-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94
      摘要: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辅助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胃动力障碍火毒证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对照组(对照组)和中医联合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另据患者胃肠道症状,予相关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连解毒汤。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测量两组患者胃电图参数、血清瓜氨酸(CIT)、胃动素(MTL)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7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第4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第4、7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胃窦、胃体胃电振幅及血清CIT、MTL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胃窦、胃体胃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第7天观察组患者胃窦、胃体胃电振幅及血清CIT、MTL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胃窦、胃体胃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67%(23/3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黄连解毒汤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并发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及胃肠功能障碍症状,升高患者胃窦、胃体部胃电慢波振幅,改善胃动力障碍,同时升高血清CIT、MTL水平,改善失衡的胃肠分泌功能。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脑梗死急性期;胃动力障碍;胃电图;血清瓜氨酸(CIT);胃动素(MTL)   
      43
      |
      2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14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张朝畅,李芮,刘健,丁宇斌,王金环,刘奇峰,徐瑞荣,王海霞,邸海侠,孙岸弢,许勇钢,杨秀鹏,刘风,麻柔,唐旭东
      2023, 29(20): 88-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27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非老年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疗效的预测因素,为中医益气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非老年成人AA提供预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9家医院并采用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的非老年成人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6个月的疗效评价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分型[非重型再障(NSAA)/重型再障(SAA)]、病程、家族史、合并症、药物过敏史、基线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ANC)、血小板(PLT)及网织红细胞(Ret)]、T淋巴细胞亚群、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T-bet及GATA-3基因指标上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非老年成人AA患者,有效组81例,无效组20例。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无药物过敏史患者占比更高(P<0.05);两组患者在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分型、病程、家族史、合并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患者治疗前ANC、PLT水平更高(P<0.05),有效组ANC≥1.6×109个/L、PLT≥25×109个/L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P<0.01);两组患者在WBC、HGB、Ret基线水平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效组患者治疗前CD3+HLA-DR+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19-T细胞、CD4+ T细胞、CD8+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CD3+CD25+ T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患者治疗前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患者占比明显高于无效组,增生减低、极度减低患者的占比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bet、GATA-3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ANC水平及药物过敏史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其他指标均不是疗效的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ANC水平对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非老年成人AA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679(P<0.05),以1.595×109个/L为临界值,灵敏度为0.42,特异度为0.95。结论药物过敏史、治疗前ANC、PLT、CD3+ HLA-DR+T细胞水平、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是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非老年成人AA患者疗效的预测因素;无药物过敏史,治疗前ANC、PLT水平更高,尤其是ANC≥1.6×109个/L、PLT≥25×109个/L及治疗前CD3+HLA-DR+T细胞水平更高,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更为活跃的非老年成人AA患者运用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更易起效。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血方;中西医结合治疗;预测因素   
      26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62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王宇凰,孙鲁英,李苗苗,王悦,李希尧,廖星
      2023, 29(20): 99-1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92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对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口服中成药药品信息及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方法首先检索临床实践指南和相关药物目录获得治疗CKD的口服中成药;继而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筛选口服中成药治疗CKD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9月25日。采用概况性综述的方法,结合可视化图表对中成药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分析和展示。结果研究纳入16种治疗CKD的中成药,包括传统中药方剂5种(均为地黄方制剂),新型中成药11种。传统中药方剂未注明具体对应西医病名,新型中成药根据适应证中标明的西医病名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3类。有4种中成药为单味中药,其中百令制剂、金水宝制剂均为冬虫夏草菌粉,海昆肾喜胶囊主要成分为褐藻多糖硫酸酯,黄葵胶囊主要成分为黄蜀葵花提取物。药物的功效主要围绕肺脾肾三脏,攻补兼施。共纳入文献892篇。其中百令制剂开展研究最多,其次是尿毒清制剂;研究范围覆盖全国,研究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对目标药物为单个中成药,且观察组未与其他中成药或中医疗法联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共475项,其中最多的干预类型是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累计占比75.58%。475项研究覆盖了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膜性肾病等不同类型的肾脏病,涉及到了老年患者、儿童特殊人群。36项研究对中医证候进行评价,体现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及优势。结论治疗CKD的口服中成药品种较多,针对不同肾病类型各有特点,但其药品说明书表述不清,欠缺规范;就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证据来看,治疗CKD的口服中成药研究范围广,研究类型较丰富,覆盖疾病类型完全,但证据稳健性尚待提高。  
      关键词:概况性综述;中成药;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   
      41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1251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药物代谢

    • 申振,崔涛,艾珊珊,李祥宇,高冉冉,李伟,韩聪
      2023, 29(20): 109-1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65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及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探讨益肾化湿颗粒调节血清代谢物及肾脏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来改善糖尿病肾病(DK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肾化湿颗粒组,每组8只。以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DKD大鼠模型,益肾化湿颗粒组给予益肾化湿颗粒5.54 g·kg-1·d-1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6周。实验期间监测大鼠体质量、血糖,末次给药24 h后麻醉,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肾功能、血脂及炎症指标,取大鼠肾组织经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与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通过UHPLC-MS/MS与RNA-seq分析血清代谢变化及肾脏mRNA表达差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差异mRNA及蛋白表达,探寻共性表达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减少,血糖、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白细胞介素-6(IL-6)、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均显著增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化湿颗粒组大鼠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系膜基质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及小管空泡变性;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化湿颗粒组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共鉴定出益肾化湿颗粒作用靶代谢物14个及靶mRNA 96个,靶代谢物主要富集于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20条代谢通路;靶mRNA经富集得到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的前20条通路中共涉及21个差异mRNA;血清差异代谢物与肾脏差异mRNA共同富集到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半乳糖代谢等6条通路,其中共涉及磷脂酰乙醇胺(PE)等7个差异代谢物及腺苷酸环化酶3(ADCY3)等7个差异mRNA。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7个差异代谢物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高度一致。结论益肾化湿颗粒能够改善DKD大鼠UACR、BUN等生化指标,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E等血清代谢物的水平及肾脏细胞质磷酸酶1(Phospho1)等mRNA的表达有关,其中甘油磷脂代谢等6条通路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益肾化湿颗粒;糖尿病肾病;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甘油磷脂代谢;信使核糖核酸(mRNA)   
      54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846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杨莹,胡晶,刘海霞,刘燕君,宋长恒,马玉杰,张治国,陈彦静
      2023, 29(20): 118-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1
      摘要: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探讨去卵巢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及二仙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二仙汤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二仙汤组切除双侧卵巢组织,假手术组切除双侧腹腔内小块脂肪组织,术后2周开始灌胃给药。二仙汤组给予7.5 g·kg-1二仙汤进行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给药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LC-MS对大鼠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基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验证代谢通路关键酶的水平。结果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82个差异代谢物包括甘油磷脂、脂肪酰基、类固醇及其衍生物等14类成分,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为甘油磷脂类。二仙汤可回调82个差异代谢物中的65个,其中1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为甘油磷脂中的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其次为类固醇和类固醇衍生物中的皮质酮和11-脱氧皮质醇;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模型组甘油磷脂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发生变化,并在二仙汤给药后得以回调。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甘油磷脂代谢物PC、LysoPC生成的关键代谢酶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CCT)、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及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胆碱磷酸转移酶1(CPT1)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二仙汤组CCT、sPLA2、CPT1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此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仙汤组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去卵巢大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发生改变,二仙汤可回调部分差异代谢物及相关通路,如调节代谢酶CCT、sPLA2、CPT1,从而升高PC、LysoPC的水平以调控甘油磷脂代谢,进而改善去卵巢大鼠脂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  
      关键词:二仙汤;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代谢组学;脂代谢;甘油磷脂;去卵巢大鼠;内源性代谢物   
      29
      |
      1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782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李雪敏,龚倩倩,郑振兴,曾利,张梦姣,段婷引,刘欣,邓放
      2023, 29(20): 126-1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63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分析鉴定柠檬苦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探究柠檬苦素单剂量灌胃给药后在大鼠体内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分布的性别差异性,并推测代谢途径。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 C18色谱柱(3 mm×100 mm,2.6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 min,5%B;1~6 min,5%~20%B;6~18 min,20%~50%B;18~23 min,50%~80%B;23~25 min,80%~95%B;25~30 min,95%B),流速0.3 mL·min-1,柱温30 ℃。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及扫描范围m/z 100~1 500条件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收集并制备灌胃给药后的血浆、组织(心、肝、脾、肺、肾、胃和小肠)、尿液及粪便样品,对其中柠檬苦素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鉴定。结果雌、雄大鼠的粪便、胃、小肠及雌鼠的心、肝、脾、肺和肾组织中均检测到柠檬苦素原型成分。大鼠体内检测到的柠檬苦素相关代谢产物共23种,其中肝、胃、小肠、尿液及粪便分别检测到2、1、5、4、23种,主要代谢途径为水解、还原、羟基化、甲基化等,部分代谢产物在雌、雄大鼠体内分布存在差异。结论柠檬苦素原型成分在大鼠体内主要分布于胃、小肠等组织中,原型成分和部分代谢产物分布具有性别差异,主要通过粪便排泄,以Ⅰ相代 谢产物为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性别差异对柠檬苦素体内代谢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柠檬苦素;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代谢产物;代谢途径;性别差异;血浆;动物组织;粪便   
      33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782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药学基础

    • 王艳静,欧则民,严林,张瑶,王梓丞,程怡,仝燕,刘德文,王锦玉
      2023, 29(20): 134-1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67
      摘要:目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相态拆分工艺探讨微乳对泽泻汤提取液不同相态中指标成分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粒径仪和透射电镜对空白微乳、泽泻汤水提液和泽泻汤微乳提取液中胶体粒子进行表征;采用高速离心法及透析法建立相态拆分工艺,并依据该工艺,将泽泻汤水提液和泽泻汤微乳提取液分别拆分为真溶液相态,胶体相态和沉淀相态;采用HPLC测定不同相态中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Ⅱ、23-乙酰泽泻醇C、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共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流动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40%~43%B;5~20 min,43%~45%B;20~45 min,45%~60%B;45~75 min,60%~80%B);采用饱和溶解度方法测定泽泻汤指标成分在水和微乳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泽泻汤水提液、微乳提取液和空白微乳中的胶体粒子形态均呈圆球形,胶体粒子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和Zeta电位大小排序均为水提液>微乳提取液>空白微乳。相态拆分结果显示,透析2.5 h即可将胶体相态和真溶液相态拆分完全,经检验该工艺稳定可行。与泽泻汤水提液比较,以微乳作为提取溶剂可以提高白术内酯Ⅲ、23-乙酰泽泻醇C、白术内酯Ⅱ、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在胶体相态内的含量约3.75、6.82、35.47、10.66、35.41、27.75倍,并可提高后5种成分的提取效率2.03、1.15、1.70、6.43、5.53倍。溶解度试验显示,微乳能提高白术内酯Ⅱ、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的溶解度,但对白术内酯Ⅲ和23-乙酰泽泻醇C的溶解度影响较小。结论微乳可不同程度提高泽泻汤指标成分的提取效率并增加指标成分在胶体相态中的分布,为微乳作为中药提取溶剂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泽泻汤;微乳;相态拆分工艺;含量测定;胶体粒子;溶解度;提取溶剂   
      46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782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李虎峰,李科,吕弯弯,冯仕红,文雨薇,李震宇,秦雪梅,杜昱光
      2023, 29(20): 141-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63
      摘要:目的建立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多糖、寡糖、单糖特征糖谱,分析二者的糖谱差异,为黄芪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18批仿野生黄芪和12批移栽黄芪的多糖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表征,建立2种黄芪多糖的特征图谱,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0 kDa的多糖组分APS-Ⅱ的峰面积占比进行差异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PS-Ⅱ峰面积占比临界值。采用三氟乙酸(TFA)将APS-Ⅱ进行部分酸水解,基于HPLC-ELSD建立2种黄芪寡糖特征图谱,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差异寡糖特征。采用TFA将2种黄芪的APS-Ⅱ完全酸水解并衍生化处理,基于HPLC建立2种黄芪单糖特征图谱,对2种黄芪单糖峰面积占比进行PCA及OPLS-DA处理,分析二者APS-Ⅱ单糖组成的差异。结果黄芪多糖特征糖谱表明,APS-Ⅱ的峰面积占比为主要差异,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APS-Ⅱ峰面积占比分别为89.17%~97.17%和80.14%~91.96%。ROC曲线确定2种黄芪APS-Ⅱ峰面积占比差异的临界值为92.28%;对APS-Ⅱ寡糖组分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聚合度≥10的寡糖峰面积占比为主要差异,仿野生黄芪为11.835%~19.092%,移栽黄芪为2.778%~7.017%;单糖特征糖谱分析结果表明,2种黄芪均由6种单糖组成,葡萄糖和阿拉伯糖为差异单糖组分,仿野生黄芪中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峰面积占比分别为85%~93.9%、2.7%~5.8%,移栽黄芪为74.3%~87.3%、5.3%~10.7%,提示2种黄芪多糖组分APS-Ⅱ的结构可能有所不同。结论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间的糖谱差异可能与APS-Ⅱ的含量及结构相关,本研究可为黄芪糖类物质研究及药材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黄芪;多糖;糖谱;寡糖;单糖;品质评价;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8
      |
      14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783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于淼,张建逵,孙智,李佳颖,刘银磊,景志贤
      2023, 29(20): 149-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7
      摘要:目的为了寻找辽宁省林下山参潜在分布区域,分析影响林下山参生态适宜性、品质适宜性的空间分异性的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关系。方法选取辽宁省33个栽培基地的林下山参,利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及ArcGIS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对7个指标和110个生态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显著相关的变量(P<0.05)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品质区划。利用地理探测器分别对显著影响生境适宜度、品质适宜度的空间分异性的主导生态因子及生态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植被类型是对辽宁省林下山参适宜区域划分贡献率最高的生态因子。辽宁省林下山参生态适宜区主要位于西丰县至盖州市一线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辽宁省林下山参综合品质以宽甸县、桓仁县为中心,分别向西北、西南逐渐递减。在已划定的区域内,林下山参的适生条件和综合品质的积累主要受到以辐射因子为主的辐射因子和降水因子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所测样品含量均远高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辽宁省林下山参整体品质较好。结论根据区划预测结果,凤城市、岫岩县、庄河市、辽阳县、铁岭县、西丰县、盖州市、海城市、大石桥市等区域的部分地区潜在分布面积较大,品质较高,作为潜在栽培区域的可能性极大,仍需进一步实验验证。区划结果可用于为林下山参适生条件和综合品质的积累研究提供思路,可用于为辽宁省林下山参潜在栽培区域的寻找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下山参;区划;生态适宜性;综合品质;地理探测器   
      38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9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数据挖掘

    • 东红阳,彭孟凡,安一珂,朱正望,苗明三
      2023, 29(20): 160-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1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食管癌(EC)的宏观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三大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文献进行检索,在Excel中录入文献中方药的信息,建立食管癌处方数据库,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对处方中的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根据中医对食管癌的证型分类,指出各证型对应的临床指征,将高频药物和药对组合与证型对应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136首处方,包含240味中药,累计出现频数1 853次,使用频数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半夏;中药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性味归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苦、甘味,温、寒、平性药,归脾、肺、胃经药物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出9个潜在组合药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组合。中医对食管癌的4种证型分类对应相应的临床指征及治疗药物和药对。结论补虚扶正、降逆化痰、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食管癌的基本法则,辅以清热散结的同时,注重调畅气机;高频药物及关联分析得到的药对组合为食管癌不同证型治疗提供参考,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食管癌;中医临床;用药规律;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临床证型   
      56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6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学术探讨

    • 熊兴江
      2023, 29(20): 169-1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6
      摘要:中医学在现今临床上高度重视慢性疑难病、“未病”的治疗,而对急危重症的治疗提及不多,甚至在急诊、急救领域大有阵地不断萎缩趋势。急危重症是指在临床上具有病情急、病势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的一类疾病。历代中医名家的成长心路历程,无一不是在处理急危重症的实践经历中磨练砥砺而成。《伤寒论》是一部治疗急危重症的专著,而经方尤为《伤寒论》中治疗急危重症的核心与精华。在临床现状方面,突破现行普遍认为的只有门诊上的慢性疾病、调理类疾病才是中医学的“优势病种”的思维定势,寻找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的临床优势切入点,探索《伤寒论》与重症医学的学科交叉,提升经方治疗急危重症能力,建立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的学科体系,揭示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的临床证据,提升中医学在急危重症领域的贡献度,已成为现今中医临床的强烈呼唤与需求。在关键科学问题方面,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的体系涵盖伤寒本质、六经实质、条文内涵与经方剂量等传统核心理论。在未来的学术传承与体系构建上,以临床难题为导向,突破现行传统经典学科体系存在的模式单一,创新能力薄弱,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明确急危重症领域的中医优势病种,倡导基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研究模式,树立多学科的综合思维模式,鼓励倡导医教研产协同创新研究,为完善经方治疗急危重症体系构建的路径与关键。  
      关键词:经方;《伤寒论》;急危重症;体系构建   
      38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142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豆鹏程,舒劲
      2023, 29(20): 175-1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27
      摘要:胃癌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高,总体生存率偏低,治疗预后差,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当前胃癌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实施一级预防较为困难,故而对胃癌的二级预防,即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也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发生炎性病变的胃黏膜转化为胃癌的关键病理环节,通常包含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研究证实,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不断加重,胃癌发生率和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早期诊断、有效干预胃癌前病变这一病理环节是胃癌防治及降低其发病率的一种关键措施,且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医药能截断和逆转胃黏膜的病理分级,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主客交”理论由温病医家吴有性在《温疫论》中首次提出,原用于对温疫病后期的变证治疗,后经不同医家丰富和发展,现多用来指导多种慢性痼疾的治疗。胃癌前病变属于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其演变过程中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与“主客交”正虚邪客,客邪胶结于血脉的核心病机相契合,二者在治则上也彼此相通。故文章以“主客交”理论为切入点,在该理论视角下阐述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体现其的指导和应用价值,同时为疾病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主客交理论;胃癌前病变;胃癌;病理环节;中医药   
      36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62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刘奕呈,丁砚秋,张宏伟,马晓昌,刘蜜
      2023, 29(20): 181-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5
      摘要:目的从“汤液经法图”角度探讨《医学心悟》治疗心痛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心痛及《医学心悟》的研究提供一种的思路。方法运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汤液经法图”解析清·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卷三论的心痛九方,做成“心痛九方组方配伍分析表”,分别绘制心痛九方的汤液经法分析图,分析药味的配伍结构。结果治疗气心痛的沉香降气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辛四苦二甘”,治疗血心痛的手拈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苦四辛三甘一咸”,治疗热心痛的清中汤的配伍结构为“六苦三辛二甘”,治疗寒心痛的姜附汤加肉桂的配伍结构为“三辛二甘”,治疗饮心痛的小半夏加茯苓汤的配伍结构为“二辛二甘”,治疗食心痛的保和汤的配伍结构为“五甘四辛四苦一酸”,治疗虚心痛的归脾汤的配伍结构为“八甘四苦三辛一酸”,治疗虫心痛的化虫丸的配伍结构为“七苦六辛四甘”,治疗疰心痛的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的配伍结构为“八辛四苦二甘”。结论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医学心悟》治疗心痛基本是以“辛-苦-甘”为原则进行组方配伍,心虚治以咸补,或苦甘化咸;心实则治以苦泻,或甘辛化苦,多使用“甘辛化苦”这个五味配伍转化关系,促使作用于脾的辛味药和甘味药入心泻心;多是心肝脾肾同调,注重母子关系及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应用,如果疾病进展涉及子母脏,则遵循“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的配伍规律组方。  
      关键词:医学心悟;汤液经法图;心痛;组方规律   
      42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陈琦,李芹,张君冬,刘丽红,杨硕
      2023, 29(20): 190-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5
      摘要:目的为有效组织中医临床试验文献中蕴含的中医和循证医学交叉学科知识,便于对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和映射,该文通过本体建模实现对中医临床试验文献的知识组织。方法使用七步法和骨架法结合进行本体开发,通过分析中医临床试验文献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复用科学证据来源信息本体(SEPIO)顶层框架和中医药语言系统(TCMLS)等本体资源和非本体资源,确定领域概念和属性关系,最终确定疾病、证候、症状、分组、干预措施、结局指标、文献质量信息等核心概念和属性关系。结果将中医临床试验文献中所蕴含的信息分为5类,根据Cochra ne ROB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CONSORT 2010声明等资源,将文献质量评价信息映射到本体中,共建立了68个类,8个对象属性,38个数据属性,基本实现了临床试验文献结构化表达。结论研究构建的中医临床试验文献本体能够更好地组织、利用和呈现中医临床试验文献内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关联,为后续证据强度及诊疗信息推理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医;临床试验文献;本体;语义网络   
      16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8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罗斌玉,朱梦梦,李逸雯,崔京,刘艳飞,黄璐琦,刘玥
      2023, 29(20): 198-20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9
      摘要:随着超重与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大多数合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二者互相影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少学者基于中医理论探讨两者关系后发现,二者分属“胸痹”与“鼾症”的范畴,其并病发生与心肺两脏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心不主血,致瘀血内生,肺不主气,致痰浊内阻,“痰瘀互结”留于胸前而致“胸痹”,阻于气道而致“鼾症”。基于此,该文从中医“心肺相关”出发,深入探讨了冠心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提出心肺同治、活血化痰为二者并病防治的重要策略,以期为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防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肺相关;心肺同治;中西医结合   
      32
      |
      1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22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综述

    • 尚征亚,曹林忠,杨浩东,胡康一
      2023, 29(20): 205-2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490
      摘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NOFH)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具有治愈难度大、临床预后差等特点。中国每年的SNOFH患者人数还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长期不规范或短期大量使用激素(GC)是造成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SNOFH多采取髋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手段,其存在对患者伤害大、花费较高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创新,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SNOFH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SNOFH发生的中医病机主要是肾虚血瘀,故临床多采取补肾活血类中药单体及复方对SNOFH进行治疗。且中医药具有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花费少等优点。在此之前的研究大都从中医辨证的方向阐述中医药对SNOFH的影响,该文从分子生物及细胞生物学角度来阐述中医药对SNOFH的影响机制。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作为与骨骼密切相关的经典信号通路,其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新、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并抑制其发生凋亡,从而调节骨组织的代谢平衡,增加骨密度,在骨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运用中药单体及复方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SNOFH已成为当今研究的新热点。现就中医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防治SNOFH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SNOFH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60
      |
      15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134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闫文,谢兴文,顾玉彪,于文霞,雷宁波,马成,高亚雄,李文广
      2023, 29(20): 214-2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229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后期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为患者进行换膝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随之出现。既往的研究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多与机体内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有关。核转录因子-κB、Toll样受体4、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肿瘤坏死因子、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等信号通路作为与炎症相关的经典信号通路,通过调控信号通路的表达干预机体内炎症因子的形成。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形成,可以进一步抑制机体内血小板的活化,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无论是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干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都通过上述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直接或间接的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干预血栓的形成。因此,中药运用于临床,不仅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而且由于中药的价廉、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也为患者带来了福音。该文通过中药干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中药干预深静脉血栓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中药运用于临床,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广阔的治疗空间。  
      关键词:中药;全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信号通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6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22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王姿,齐艳喆,潘荣斌,陈楚,刘洵,欧阳厚淦
      2023, 29(20): 221-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39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症给个人、家庭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是非常迫切且有意义的。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失衡,骨代谢异常使得骨的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目前据笔者所知,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是其中内分泌系统的失调直接或间接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在维护国民健康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通过其疗效及自身的优势,一直以来被人们广泛的接受,中药、艾灸、针刺等传统中医药疗法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也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中,中医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来防治骨质疏松症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基于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试图将中医药对内分泌系统中的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等进行调节,以及对影响上述激素的下丘脑的调控,从而调节骨代谢,改善骨质流失的状态。该文仅从中医药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影响骨代谢,以期为后续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骨质疏松症;内分泌系统   
      39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567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吴希泽,康健,李越,潘嘉祥
      2023, 29(20): 230-2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94
      摘要:抵挡汤作为中医传统经典名方之一,为破血逐瘀之强方。以往认为抵挡汤伤正气、有水蛭、虻虫有毒之品,被人们所忽视。随着对经方的重视,抵挡汤也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根据其病位、病机、症状、药理作用等方面,将其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恶性肿瘤、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肾病、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妇科、男科等疾病,均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抵挡汤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微血管和周围血管循环、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抗血管纤维化、提高免疫力、抗肿瘤、保护脑组织及神经细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肾脏、抗炎和抗衰老等作用。该文拟对抵挡汤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抵挡汤;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7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132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赵明禄,郑佳,郭玉婷
      2023, 29(20): 239-2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6
      摘要: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其功效为解表清里,协热下利,是众多医家治疗湿热痢疾所推崇的经典方剂。该文以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除葛根芩连汤原方外,其加减方同样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可与西药(美沙拉嗪、奥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其他方剂(痛泻要方、白头翁汤、芍药汤、香连丸等)、中医针刺等疗法联合应用。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及其加减方能显著改善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结肠黏膜炎症(Baron)评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并降低1年内复发率。药理学实验证明葛根芩连汤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的分泌,加强IL-10抑炎因子的释放来减轻肠道炎性活动;可通过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干预通路上下游连接表达,抗氧化应激,并防止细胞凋亡;可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调控免疫蛋白正常表达恢复免疫功能;可调节肠道内有益菌群的丰富度,刺激肠上皮细胞再生,保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葛根芩连汤主要药物成分如葛根素、小檗碱、黄芩素、甘草苷等可起到抗菌、消炎、调节代谢等作用。为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溃疡性结肠炎;细胞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炎症反应   
      47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629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赵培彰,杨桢,陈香云,陶旭光,亓玉婕,何湛湛,褚策,袁雨露,丁薇,张雨欣,许咏琪,赵红霞,汪文来
      2023, 29(20): 247-2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39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脂质堆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Toll样受体(TLR)/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致炎作用,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与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A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作者对近10年国内外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研究显示,TRPV1/TRPA1的激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抑制活性氧(ROS)、抑制胆固醇晶体(CC)的产生进而调控TLR/NF-κB与NLRP3炎性小体通路,抑制TLR/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同时,中医药中多种单味药有效成分与方剂可有效激活TRPV1/TRPA1或其下游途径,其对动脉粥样硬化中TLR/NLRP3通路可能具有显著调控作用。该文进一步对已探明的方剂及中药单味药有效成分调控AS中TLR/NLRP3通路的机制进行梳理,将TRPV1/TRPA1调控TLR/NLRP3途径的机制与中药方剂与单体成分进行对应。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新启发,为临床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策略。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香草酸受体亚型1;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研究进展   
      31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7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陈临宜,何波,沈志强
      2023, 29(20): 257-2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有β淀粉样蛋白(Aβ)过度沉积、神经炎症反应、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目前临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传统中草药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抗AD作用成为研究热点。老鹳草作为我国的一味传统中药已有600余年的临床药用历史,其具备巨大的药用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老鹳草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类型主要包括鞣质、黄酮、有机酸及挥发油等。研究表明,中药老鹳草中多种鞣质化学成分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药理活性,其机制涉及抗Aβ、调节Tau蛋白、抗氧化、抗炎、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等,其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抑制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从而有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后,着重对中药老鹳草属中多种鞣质组分及其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通过探讨中药老鹳草属植物中的鞣质组分及其作用机制,筛选出潜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组分,为其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  
      关键词:老鹳草;鞣质;化学成分;阿尔滋海默   
      3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4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程诺,潘菊华,王阶,胡骏
      2023, 29(20): 265-2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4
      摘要:冬虫夏草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的功效,临床治疗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缓慢性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该文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数据库(生物医学专辑)、Embase数据库、Proquest期刊全文数据库(生命科学相关学科)、PubMed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系统(SinoMed)9个数据库中关于冬虫夏草含砷情况的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冬虫夏草中的砷主要是以无毒性或低毒性的形态存在;冬虫夏草中的含砷化合物可能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砷糖类化合物。其无机砷含量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中药含砷标准。暂不能确定不同的测定方法是否可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总含砷量确有不同,但就现有研究的结果暂不能得出不同省、区县产冬虫夏草总砷含量高低的普遍规律。冬虫夏草中的砷主要富集在其虫体部分,与子座含砷量相差较大,而菌丝体中未检测出砷的存在。虫草生长区域的土壤砷含量普遍较高,这或许是造成冬虫夏草含砷量高的重要原因。冬虫夏草作为滋补名贵药材,在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疾病康复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冬虫夏草;砷含量;砷形态;化学分析;综述   
      26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12166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 张娟,黄凤玉,王庆婷,杨颜溶,杨静,雷敬卫,谢彩侠
      2023, 29(20): 274-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64
      摘要:传统工业广泛采用直接酸水解盾叶薯蓣根茎制备薯蓣皂苷元,该方法大量使用无机酸催化剂,废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探寻清洁、高效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成为实现薯蓣皂苷元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故笔者综述并分析了近10年来酶水解、微生物转化及改进酸水解等方法在盾叶薯蓣制备薯蓣皂苷元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酶水解反应条件温和,但薯蓣皂苷元产率低、经济成本高、活性酶纯化过程复杂。微生物特异性好,转化效率高、转化过程清洁环保,但转化周期长,代谢产物复杂。改进酸水解法中,双相酸水解工艺优势在于酸使用量减少,磺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优势在于可代替无机酸,循环性能良好,但二者均无法避免废液排放,固体酸催化剂无腐蚀性,易回收,但需使用乙醇作为反应溶剂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催化剂制备过程繁琐。综上所述,探索清洁高效的转化方法是盾叶薯蓣制备薯蓣皂苷元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于酶水解法,应深入探寻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糖苷水解酶,充分阐明酶解皂苷的转化路径及酶特异性,着力提高酶水解效率;对于微生物转化法,以选育高效转化菌株为基础,优化稳定的转化体系和转化过程,加快推动微生物转化的工业应用进程,深入探究生物转化机制,充分阐明特异性关键水解酶及其催化特性,着力提高生物转化效率;对于改进酸水解法,探索使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生物降解的新型酸催化体系,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及生产安全问题。  
      关键词:盾叶薯蓣;薯蓣皂苷元;酶解;酸水解;微生物转化;清洁制备   
      25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783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