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萆苓祛痛方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血清NLRP3、P2X7R、FN及肝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合并GA患者64例,随机分为萆苓祛痛方组(中药组,32例)和布洛芬组(西药组,32例),同期健康体检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维持基础治疗,西药组加布洛芬,中药组加萆苓祛痛方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SUA)、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度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受控衰减参数(CAP)、肝脏硬度(LSM)、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P2X7R)、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的差异,记录用药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药组西药组患者关节红肿疼痛、关节灼热、尿色黄、舌红苔黄腻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组患者口干口渴、多饮多尿、脉滑数积分显著降低(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各证候积分及总积分下降更显著(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FPG、2 h PG、HbA1c、SCr、SUA、TG、TC、LDL-C水平下降(P<0.05,P<0.01),中药组患者HOMA-IR、ALT、AST、HDL-C水平下降(P<0.05,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患者除HDL-C外各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NLRP3、P2X7R、F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LRP3、P2X7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FN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NLRP3、P2X7R、FN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CAP、LS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CAP、LSM水平降低(P<0.05,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药组为3.13%(1/32),西药组为15.63%(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萆苓祛痛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更佳,能显著减轻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口干多饮等症状,降低血糖、血尿酸、血脂,抑制NLRP3、P2X7R、FN的高表达,改善肝脂肪变性。
摘要:目的观察肝豆灵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痰瘀互结型Wilson病(WD)患者冲动控制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90例痰瘀互结型WD伴冲动控制障碍(IC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BT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基础驱铜),CB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BT,观察组在CBT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汤。8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分析治疗前后3组患者24 h尿铜(24 h U-Cu)、游离铜(NCC)、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统一WD评定量表Ⅲ部分(UWDRS Ⅲ)、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第11版)(BIS-11)、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间24 h U-Cu和NC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24 h U-Cu均有显著升高(P<0.01),NC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3组间患者24 h U-C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NCC水平明显降低(P<0.05),CBT组NC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BT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CC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3组患者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和 CBT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CBT组和观察组患者UWDRS Ⅲ、BIS-11、BPAQ和MO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CBT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S-11和BPAQ评分明显降低(P<0.05),UWDRS Ⅲ和MO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豆灵汤联合CBT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痰瘀互结型WD患者的冲动控制障碍。
摘要: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UA)排泄异常引发的以尿酸升高为特征的一种代谢类疾病,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药抗痛风安全有效,故取得了长足发展。探讨中医药在抗痛风方面的策略,为中医药在抗痛风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该文以中药、中医、中医药和痛风为检索关键词,对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检索筛选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中医药可以针对痰、瘀、湿、虚4个病理病机论治痛风,实现痛风的虚实共治。其中根据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个证型的病理特点,分别用清热利湿法、活血化瘀法、化痰降浊法、补肝益肾法进行治疗,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其主要作用机制有抑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8等趋化因子及核转录因子(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等炎症通路]、降尿酸[调节尿酸转运体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化]、抗氧化应激(抑制活性氧,调控一氧化氮、丙二醛等水平)及调节免疫系统等。
摘要:蓝布正为我国传统民族药,功效主治广泛,具有益气健脾、补血养阴、润肺化痰、活血消肿、行气、和血等多种功效,并且近年来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药效活性报道越来越多并引起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蓝布正的名称、基原、性味、功效主治等进行系统梳理及本草考证,并对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蓝布正最早以“地椒”之名记载于明代《庚辛玉册》,为蔷薇科植物柔毛路边青(Geum japonicum var. chinense),并与茜草科植物水杨梅(Adina rubella)存在混淆情况;近现代蓝布正异名众多,如水杨梅、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南布正、五气朝阳草等,分散记载于地方本草著作当中。蓝布正分布广泛,夏、秋二季采收,干燥全草入药。蓝布正的性味功效历史记载并不一致,综合大多文献认为蓝布正味辛、苦、甘,性凉,归肝、脾、肺等经。基于蓝布正益气、活血、养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蓝布正提取物及其所含的鞣质类酚酸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在高血压、心肌缺血、脑缺血、血管性痴呆等心脑血管方面具有较好的活性,为认识蓝布正的临床作用优势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