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21

      结直肠癌全程干预中医系列指南专题

    • 何斌,刘建平,孙红,杨宇飞,李敏哲,李萍萍,刘丽坤,舒鹏,孙志刚,王维,曾普华,张洪亮
      2023, 29(21):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48
      摘要:结直肠癌是常见的高发病率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近几十年来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环境的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升高有关。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作为结直肠癌西医常规治疗后的补充和替代治疗。中医医师在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且证明中医药具有独特疗效,但尚缺乏规范和指导中医诊疗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基于此,笔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指南制定流程及《基于证据体的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标准》,在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专家共识研制形成《Ⅰ~Ⅲ期结直肠癌西医常规治疗后中医干预指南》。该指南介绍了结直肠癌中医干预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可为从事结直肠癌防治的中医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Ⅰ~Ⅲ期结直肠癌;中医药(TCM);指南;方剂;证候;中西医结合;Meta分析   
      106
      |
      3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7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杨宇飞,唐丽丽,孙凌云,庞英,王子旭,杨秋莉,许云,张海波,舒鹏,费宇彤,彭蓉晏,刘稼玺
      2023, 29(21): 10-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46
      摘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而随着早筛早诊的推广,大部分结直肠癌能够通过及时诊治实现长期生存。尽管如此,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仍有30%~70%存在焦虑、抑郁、对复发转移有恐惧感等心理问题,并且希望通过中医药治疗寻求康复。为了进一步规范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中西医结合心理康复干预方法、提高诊治水平,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头,全国10家单位的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学、心理学、外科学、护理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指南制定方法、流程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依据当前最佳证据,广泛征求临床专家意见并遵循临床实践现状,制定而成《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中西医结合心理康复干预指南》。该指南提供了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心理特点、接受心理康复的需求和意愿、心理康复的干预措施、疗效评价、随访复查及宣教指导等内容,可为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心理康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心理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结肠癌;直肠癌;心理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标准;中医药(TCM);中西医结合   
      50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6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张彤,刘建平,许云,费宇彤,王晰程,王建彬,姚俊涛,吴瑾,李艺,曹旸,刘绍永,杨宇飞
      2023, 29(21): 24-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47
      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患者193万例,居全球发病谱第三位,新增死亡病例93万例,居全球死因谱第二位。同时,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医疗费用是所有分期中最高的。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可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且疗效独特。为进一步规范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诊疗方案,提高其中医诊治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联合全国相关单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指南制定流程和《基于证据体的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结合中医诊疗特色及我国实际情况,按照既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制定了《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指南》。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药诊疗;中西医结合;临床问题;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第2版(AGREE Ⅱ);消化道肿瘤;质量评价   
      85
      |
      28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经典名方

    • 杨婧雯,梁文青,巩子汉,王英,岳广欣,梁媛
      2023, 29(21): 3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37
      摘要:目的基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探索逍遥散对脂多糖(LPS)诱导抑郁样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适应性喂养后,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腹腔注射,50 mg·kg-1)、氟西汀组(灌胃,2.6 mg·kg-1)、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灌胃,6.012 5、12.025、24.050 g·kg-1),给药14 d后,模型组和各给药组腹腔注射2 mg·kg-1 LPS,正常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旷场、O迷宫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小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原癌基因(c-Fos)、c-Jun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海马IL-1β、c-Jun、c-Fos、JNK3 mRNA表达水平;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系统(Western)检测小鼠海马JNK、磷酸化(p)-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中央区停留时间、穿越次数及运动距离显著减少(P<0.01),血清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1),NE、E含量明显下降(P<0.05),IL-1β、JNK3、c-Fos mRNA及Iba-1、c-Fos、c-Ju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小鼠中央区及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NE、E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β、JNK3、c-Jun、c-Fos mRNA及Iba-1、c-Fos、JNK、p-JN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米诺环素组及氟西汀组小鼠JNK3、c-Jun、c-Fos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米诺环素组小鼠血清IL-1β及p-JN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氟西汀组小鼠NE、E含量升高,c-Fo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逍遥散可改善LPS诱导的C57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及JNK通路有关。  
      关键词:脂多糖(LPS);逍遥散;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小鼠;神经炎症   
      42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2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邹鑫,余霞,付加伟,周鑫,李丽,刘蔚,李志
      2023, 29(21): 4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22
      摘要:目的探究薏苡附子败酱散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细胞凋亡机制。方法不同质量浓度(0.5、1、2、4、6、8、10、12、14、16 g·L-1)薏苡附子败酱散干预结肠癌细胞24、48、72 h,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设空白组、卡培他滨组(1.8 g·L-1)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组(6、10、14 g·L-1),分别处理48 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Hochest 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Mito-Tracker Red CMXRos)分析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 C)、胱天蛋白酶(Caspase)-9、Caspase-3、活化的(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yt C、Caspase-9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薏苡附子败酱散(8、10、12、14、16 g·L-1)在体外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呈浓度依赖关系。与空白组比较,薏苡附子败酱散组(10、14 g·L-1)及卡培他滨组结肠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薏苡附子败酱散组(6、10、14 g·L-1)和卡培他滨组结肠癌细胞数目均减少,且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细胞呈现较强深蓝色荧光、细胞核浓集、缩小、碎裂等细胞凋亡现象;随着薏苡附子败酱散质量浓度的增高,蓝色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强。与空白组比较,薏苡附子败酱散组(6、10、14 g·L-1)和卡培他滨组MMP均明显降低,呈浓度依赖关系;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卡培他滨组Bcl-2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Bax、Cyt C、Caspase-9、cleaved Caspase-9、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和Bax、Cyt C、Caspase-9、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HCT116发生凋亡。  
      关键词:薏苡附子败酱散;结肠癌;细胞凋亡;线粒体凋亡途径   
      55
      |
      1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4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刁华琼,魏丹,丁海月,张婧,陈雨菲,王敏,朱庆生,李小黎
      2023, 29(21): 49-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43
      摘要:目的基于5-羟色胺系统和肠道菌群研究黄连阿胶汤干预失眠的机制。方法将5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连阿胶汤低、中、高剂量组(1.925、3.85、7.7 g·kg-1)和艾司唑仑组(0.1 mg·kg-1),除正常组,其余5组大鼠被放在窄平台剥夺睡眠,每天剥夺12 h,连续21 d。药物干预14 d后,分别通过戊巴比妥钠睡眠协同实验、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大鼠的睡眠情况、探究行为和抑郁样行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色氨酸羟化酶(TPH)和单胺氧化酶-A(MAO-A)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5-HT1A受体(5-HT1AR)和5-HT2A受体(5-HT2AR)的mRNA表达;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差异,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揭示5-HT系统与菌群的关联。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睡眠潜伏期延长(P<0.05),睡眠维持时间显著缩短(P<0.01),旷场中央区域活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糖水偏好率明显降低(P<0.05);5-HT、5-HIAA、TPH和MAO-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5-HIAA/5-HT显著下降(P<0.01),5-HT1AR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5-HT2AR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厚壁菌门的占比降低,拟杆菌门的占比升高,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明显减小(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连阿胶汤高剂量组的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睡眠维持时间延长(P<0.01),黄连阿胶汤低剂量组的中央区域活动时间增加(P<0.01),糖水偏好率明显升高(P<0.05);黄连阿胶汤高剂量组的5-HT、5-HIAA、TPH和MAO-A的含量增加(P<0.01)、5-HIAA/5-HT升高(P<0.05),5-HT1AR mRNA上调(P<0.01),5-HT2AR mRNA下调(P<0.05);黄连阿胶汤低剂量组的厚壁菌门占比升高,拟杆菌门占比降低,F/B增大。门水平上,5-HT、5-HIAA、MAO-A与厚壁菌门呈正相关,与拟杆菌门呈负相关;属水平上,5-HT、5-HIAA、TPH、MAO-A与普雷沃氏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呈负相关,与布劳特氏属和拟杆菌属呈正相关。结论黄连阿胶汤可通过调节5-HT系统的活性和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睡眠剥夺诱导的失眠和抑郁样行为。  
      关键词:黄连阿胶汤;睡眠剥夺;5-羟色胺;肠道菌群;动物实验   
      3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1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药理

    • 彭诗涛,刘振丽,宋志前,王淳,宁张弛
      2023, 29(21): 59-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62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乳香醋炙前后对胆汁酸的干预作用,从胆汁酸调控“肠-肝”对话的角度探讨乳香醋炙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增效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乳香组和醋乳香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肠内灌注建立UC大鼠模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测定大鼠结肠中30种胆汁酸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大鼠“肠-肝”对话分子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5和FGF受体4(FGFR4)的表达变化;借助结合型胆汁酸干预的HcoEpiC细胞模型,模拟UC状态,并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空白组、结合型胆汁酸组、乳香组、醋乳香组及主要差异成分3-O-乙酰基-9,11-去氢-β-乳香酸(ADHBA)组,基于Real-time PCR探究乳香醋炙前后及ADHBA对FXR和FGF19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合型胆汁酸总量显著上升(P<0.01),“肠-肝”对话因子FXR、FGF15和FGFR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乳香和醋乳香组大鼠结合型胆汁酸总量显著下降(P<0.01),FXR、FGF15和FGFR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醋乳香调节强度优于乳香。在细胞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结合型胆汁酸组HcoEpiC细胞FXR和FGF19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结合型胆汁酸组比较,乳香组、醋乳香组及ADHBA组FXR和FGF19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醋乳香效果更优。结论乳香醋炙后,可能通过加剧UC大鼠结肠中结合型胆汁酸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增强FXR-FGF15/19-FGFR4“肠-肝”对话因子表达量的上调,从而增强对UC的治疗作用,醋炙前后差异成分ADHBA可能是增效的主要物质基础。  
      关键词:乳香;醋炙;差异成分;胆汁酸;“肠-肝”对话;溃疡性结肠炎;增效减毒   
      46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3402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王臻,王敏,邓琪琪,朱青,郭姣
      2023, 29(21): 69-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42
      摘要:目的观察保肾方对肾脏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体内实验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保肾方低、中、高剂量组和盐酸贝那普利组。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UUO)制备肾脏纤维化模型,模型制备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或蒸馏水,保肾方低、中、高剂量分别予以0.455、0.91、1.82 g·kg-1,盐酸贝那普利1.68 mg·kg-1,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使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干预14 d。检测小鼠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肾脏纤维化相关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肾脏组织中炎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Western blot实验探究保肾方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UN、Cr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肾小球形态结构异常,肾小管刷状缘缺失及小管扩张,蓝色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多;模型组小鼠FN、α-SMA含量显著升高(P<0.01),E-cadherin表达显著下调(P<0.01);模型组小鼠TGF-β1、TNF-α、NLRP3和MCP-1 mRNA水平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保肾方干预后,BUN、Cr含量显著降低(P<0.01);肾脏病理损害减轻,纤维化改善;FN、α-SMA表达显著下降(P<0.01),E-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P<0.01);TGF-β1、TNF-α、NLRP3、MCP-1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保肾方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发挥改善肾脏纤维化作用,药理研究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磷酸化(p)-ERK、p-p38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保肾方中、高剂量给药处理后明显下调p-ERK、p-p38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保肾方有效改善UUO诱导的小鼠肾脏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R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肾脏纤维化;中药复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网络药理学;炎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41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4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田会茹,姜思琴,吕红,卓董良,傅蔚然,付剑江
      2023, 29(21): 79-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25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血小板(PLT)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体外转移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丹参注射液对MDA-MB-231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采用OrisTM体外迁移试剂盒检测丹参注射液(终质量浓度分别为4、8、16 g·L-1)对PLT(1.5×1010个/L)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丹参注射液对PLT诱导的细胞侵袭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丹参注射液对PLT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关键性转录因子Slug、Snail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丹参注射液(终质量浓度为4、8、16、32、64 g·L-1)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观察丹参注射液对PLT诱导MDA-MB-231细胞Podoplain(PDP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32、64 g·L-1)细胞的吸光度A570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丹参注射液组(4、8、16 g·L-1)A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PLT组迁移、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丹参注射液各组则可明显抑制PLT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与空白组比较,PLT组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逆转PLT的这一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LT组Slug、Snail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丹参注射液则明显逆转PLT诱导的Snail蛋白表达(P<0.05,P<0.01);PLT组TGF-β1含量显著升高(P<0.01),丹参注射液组(16、32、64 g·L-1)可明显降低PLT诱导的TGF-β1分泌(P<0.05,P<0.01),其余丹参注射液组对TGF-β1分泌无明显影响;PLT组细胞PDP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丹参注射液可显著抑制PLT诱导的PDPN表达升高(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抑制PLT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EMT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乳腺癌细胞PDPN表达、干扰PLT与肿瘤细胞之间直接作用与PLT分泌TGF-β1作用无关。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血小板;乳腺癌;转移   
      34
      |
      2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3383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刘迅,刘华,彭岚玉,罗政,邓奕辉
      2023, 29(21): 86-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37
      摘要:目的基于短链脂肪酸(SCFAs)/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胰高糖素样肽-1(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信号通路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大鼠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降糖通脉方低、高剂量组(12、24 g·kg-1)和西药组(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140 mg·kg-1+阿司匹林肠溶片27 mg·kg-1),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联合35 mg·kg-1 1%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建立DM-CI大鼠模型。分别用蒸馏水、左归降糖通脉方低、高剂量、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相应干预,术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TTC染色测量大鼠脑梗死体积,测量各组大鼠随机血糖浓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气相色谱法检测盲肠内容物SCFAs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GLP-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回肠组织中GPR43和缺血侧脑组织中GLP-1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IHSS评分、随机血糖、脑梗死体积显著升高(P<0.01),SCFAs、GLP-1含量和GPR43、GLP-1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降糖通脉方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NIHSS评分、随机血糖、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0.05,P<0.01),SCFAs、GLP-1含量和GPR43、GLP-1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左归降糖通脉方可改善DM-CI大鼠糖代谢紊乱、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左归降糖通脉方增加SCFAs含量,上调GPR43/GLP-1/GLP-1R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左归降糖通脉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SCFAs)/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胰高糖素样肽-1(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通路   
      41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潘富珍,曹洪欣,张永生,吴夏秋,郑卫方,刘定
      2023, 29(21): 94-1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9
      摘要:目的基于四氯化碳(CCl4)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究清肝健脾活血方对肝纤维化大鼠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按剂量2.0 mL·kg-1给大鼠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混悬液,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清肝健脾活血方组(32.084 g·kg-1)、鳖甲煎丸组(0.925 5 g·kg-1),每组12只。空白组腹腔注射等量橄榄油。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给予相应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纯净水,1次/d,连续给药4周后取大鼠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肝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12、IL-10、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巨噬细胞CD86、CD206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细胞板排列不规整,局部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增生,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IL-12、TGF-β1、TNF-α水平,CD86、CD206蛋白表达水平,iNOS、NF-κB p65蛋白及mRNA,p-p38 MAPK蛋白、p38 MAPK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炎症因子IL-10,Arg-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肝健脾活血方组肝细胞纤维化程度减轻,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IL-12、TGF-β1、TNF-α水平,CD86表达水平,iNOS、NF-κB p65蛋白及mRNA水平,p-p38 MAPK蛋白及p38 MAPK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炎症因子IL-10,CD206表达水平、Arg-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清肝健脾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促炎M1型巨噬细胞激活,诱导M2型巨噬细胞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减少促纤维化细胞因子释放,促进肝巨噬细胞M1向有利于组织修复的M2型极化,从而发挥抗炎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关键词:清肝健脾活血方;免疫调控;巨噬细胞极化;肝纤维化;炎症因子;鳖甲煎丸;病理变化   
      38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赵罗娜,杨元凤,黎豫川,张远哲
      2023, 29(21): 103-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2
      摘要:目的通过血管活性肠肽(VIP)/环状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AQP)通路探究附子-肉桂对阳虚型慢传输便秘(STC)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包括正常组、模型组、附子-肉桂高剂量组、附子-肉桂中剂量组、附子-肉桂低剂量组及普芦卡必利组。除正常组以外,其余组均采用盐酸洛哌丁胺联合冰水灌胃造模法,建立阳虚型STC大鼠模型。记录各组大鼠首次黑便排出时间,粪便数量,粪便含水量,肠道推进率及粪便性状评分。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结肠黏液分泌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VIP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中AQPs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结肠和肾组织中AQPs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cAMP、PKA及VI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加长,粪便粒数及含水量显著减少,粪便性状评分及肠道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大鼠肠道病变重,黏液分泌减少;血清中VIP含量显著减少,结肠和肾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水通道蛋白3(AQP3)及水通道蛋白(AQP9)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结肠组织中cAMP、PKA及VIP表达降低。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高剂量附子-肉桂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粪便粒数及含水量增加,粪便性状评分及肠道推进率提高;附子-肉桂高剂量组,大鼠肠道病变减轻,黏液分泌增加;血清中VIP含量增加(P<0.01),结肠和肾组织中AQ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AQP3及AQP9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附子-肉桂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AMP、PKA及VIP表达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附子-肉桂高剂量组可以通过上调VIP/cAMP/PKA/AQP通路提高肠道动力,平衡肠道水液代谢,从而改善阳虚型慢传输便秘大鼠的便秘症状。  
      关键词:阳虚型慢传输便秘;附子-肉桂;血管活性肠肽(VIP)/;水通道蛋白;VIP/环状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AQP)通路   
      28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杨梦莹,段永强,贾育新,白敏,朱中博,李亚荣,马兰,张明雨,冯鑫,何兰兰,杨玉萍
      2023, 29(21): 114-1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21
      摘要:目的探讨参芪抑瘤方干预细胞焦亡在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抽取10只BALB/c小鼠(雄性)作为正常组,余40只建立肝癌小鼠异位移植瘤模型,建模5 d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2.5×10-3 g·kg-1·(3 d)-1]、参芪抑瘤方组(27 g·kg-1·d-1)、联合组(参芪抑瘤方+顺铂)。正常组与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10 d,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干预结束后,称量小鼠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小鼠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小鼠肿瘤组织细胞DNA损伤情况;免疫组化(IHC)、免疫荧光(IF)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精神状态差,倦卧懒动,毛色暗淡;肝功能检测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且各给药组均可不同程度抑制瘤体生长,肿瘤质量均下降,其中联合组抑瘤率最强(P<0.01);HE染色示,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病变显著,各给药组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以参芪抑瘤方组及联合组细胞核,溶解破裂更为明显;肝功能检测中,参芪抑瘤方组及联合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下降显著(P<0.01);各给药组炎症因子IL-1β和IL-18均下降(P<0.05,P<0.01);TUNEL染色示各给药组干预后TUNEL染色阳性降低(P<0.05,P<0.01),以顺铂组和参芪抑瘤方组降低显著(P<0.01);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发现,各给药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P<0.01)。与顺铂组比较,参芪抑瘤方组和联合组小鼠精神状态佳,瘤体形态规则,联合组小鼠肿瘤质量下降(P<0.05);参芪抑瘤方组ALT和AST水平下降(P<0.05);参芪抑瘤方组和联合组IL-1β和IL-18均下降(P<0.05,P<0.01),以联合组最为明显(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组小鼠肿瘤组织中GSDMD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参芪抑瘤方组NLRP3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参芪抑瘤方组及联合组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显著(P<0.01),联合组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显著(P<0.01);GSDMD蛋白表达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芪抑瘤方联合顺铂具有明显抑瘤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NLRP3/Caspase-1/GSDMD炎性焦亡途径抑制细胞焦亡,缓解肝癌小鼠的炎症反应,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关键词: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参芪抑瘤方;原发性肝癌   
      30
      |
      1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2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张慧敏,陈思,张莹轩,黄煦格,郜洁
      2023, 29(21): 123-1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6
      摘要:目的探讨肾虚证早期先兆流产的阴道菌群结构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肾虚证早期先兆流产患者(DK-TA组)31例、正常早孕女性(NP组)116例,收集两组人群的阴道分泌物,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两组阴道菌群群落组成及差异菌进行分析。结果与NP组比较,Alpha多样性显示DK-TA组阴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显著增高。通过Binary jaccard及unweighted_unifrac两种距离矩阵分析可知两组阴道菌群的相似性、分散性、丰度及进化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与NP组比较,DK-TA组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变形菌门及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高;在属水平上,与NP组比较,DK-TA组纤毛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而志贺氏菌属、卫星沙特尔沃思氏菌属明显升高。线性判别分析(LEfSe)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双歧杆菌属为NP组阴道优势菌种。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是DK-TA组的阴道优势菌种。功能预测发现DK-TA组与环腺苷3',5'-单磷酸信号通路、炎症介质对色氨酸通道的调节等38个功能路径密切相关,且两组阴道差异菌与差异代谢路径存在明显的正负关联。结论变形菌门、芽单孢菌门、拟杆菌门可能是表征肾虚证早期先兆流产的阴道菌群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先兆流产;肾虚证;16S rRNA测序;阴道菌群   
      26
      |
      17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39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临床

    • 石红宾,李中南,陈明月,彭甜甜,陈理
      2023, 29(21): 132-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91
      摘要:目的探讨萆苓祛痛方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血清NLRP3、P2X7R、FN及肝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合并GA患者64例,随机分为萆苓祛痛方组(中药组,32例)和布洛芬组(西药组,32例),同期健康体检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维持基础治疗,西药组加布洛芬,中药组加萆苓祛痛方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SUA)、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度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受控衰减参数(CAP)、肝脏硬度(LSM)、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P2X7R)、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的差异,记录用药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药组西药组患者关节红肿疼痛、关节灼热、尿色黄、舌红苔黄腻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组患者口干口渴、多饮多尿、脉滑数积分显著降低(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各证候积分及总积分下降更显著(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FPG、2 h PG、HbA1c、SCr、SUA、TG、TC、LDL-C水平下降(P<0.05,P<0.01),中药组患者HOMA-IR、ALT、AST、HDL-C水平下降(P<0.05,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患者除HDL-C外各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NLRP3、P2X7R、F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LRP3、P2X7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FN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NLRP3、P2X7R、FN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CAP、LS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CAP、LSM水平降低(P<0.05,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药组为3.13%(1/32),西药组为15.63%(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萆苓祛痛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更佳,能显著减轻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口干多饮等症状,降低血糖、血尿酸、血脂,抑制NLRP3、P2X7R、FN的高表达,改善肝脂肪变性。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纤维连接蛋白;萆苓祛痛方;肝脂肪变性   
      32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73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王勇飞,朱勤贤,曹旭,顾伯林,朱建军
      2023, 29(21): 140-1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92
      摘要:目的探究加味瓜蒌枳实汤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痰热蕴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痰热蕴肺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SAP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瓜蒌枳实汤,连续治疗2周,并比较两组SAP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免疫指标、炎症指标及肺功能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治疗后X射线片病灶、肺啰音、咳嗽、发热、痰色、便秘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SAP患者的第1秒内用力呼气量占呼气量的比例(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经治疗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LR值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PCT指标、hs-CRP指标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且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0%(32/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瓜蒌枳实汤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痰热蕴肺型SAP患者疗效显著,并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其机体免疫能力,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加味瓜蒌枳实汤;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痰热蕴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免疫功能;血清炎症因子   
      30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9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徐磊,张恩召,王慧,李小敏,韩辉,朱虹,王莉
      2023, 29(21): 147-1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91
      摘要:目的观察肝豆灵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痰瘀互结型Wilson病(WD)患者冲动控制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90例痰瘀互结型WD伴冲动控制障碍(IC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BT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基础驱铜),CB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BT,观察组在CBT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汤。8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分析治疗前后3组患者24 h尿铜(24 h U-Cu)、游离铜(NCC)、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统一WD评定量表Ⅲ部分(UWDRS Ⅲ)、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第11版)(BIS-11)、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间24 h U-Cu和NC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24 h U-Cu均有显著升高(P<0.01),NC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3组间患者24 h U-C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NCC水平明显降低(P<0.05),CBT组NC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BT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CC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3组患者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和 CBT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CBT组和观察组患者UWDRS Ⅲ、BIS-11、BPAQ和MO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CBT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S-11和BPAQ评分明显降低(P<0.05),UWDRS Ⅲ和MO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豆灵汤联合CBT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痰瘀互结型WD患者的冲动控制障碍。  
      关键词:肝豆灵汤;认知行为疗法;痰瘀互结型;Wilson病;冲动控制障碍   
      21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91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药学基础

    • 张林凡,高佳琪,王安君,李天笑,刘娟
      2023, 29(21): 155-1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3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讨沉香陈化过程中,真菌群落多样性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探索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不同陈化时间的沉香样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物种注释结果及丰度信息,并通过α及β多样性分析方法,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提取不同陈化时间沉香的挥发油,并通过二维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从5组沉香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中共检测到61个化合物,分别为2种单萜、24种倍半萜、1种二萜、13种芳香烃、9种烷烃和12种其他化合物;其中陈化1年沉香中分离出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多,陈化2年沉香的挥发性成分在总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ITS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5组沉香样品中的真菌隶属于162属,优势真菌属为Kirschsteiniothelia、曲霉属Aspergillus、二孢属Lasiodiplodia、Phaeoacremonium、木霉菌属Trichoderma等;多样性指数显示,陈化4年沉香的真菌多样性明显高于新品和陈化1~3年的沉香。结论在陈化过程中,沉香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陈化年份增加,沉香中的真菌多样性增加,芳香烃相对含量显著降低,而倍半萜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总体而言,陈化过程有利于沉香倍半萜类物质的转化及真菌群落的丰富。  
      关键词:白木香;沉香;陈化;微生物多样性;挥发性成分   
      46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2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数据挖掘

    • 刘禹辛,尚晓玲,邬宏亮
      2023, 29(21): 165-1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分析平台(Wangfang)、VIP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2003年1月至2022年12月,查找、筛选近20年基于解毒通络法治疗DK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中在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及肾病健康宣教,血糖、血压控制,低生活方式干预等)的基础上,对照组施以西药治疗或中成药治疗,试验组施以解毒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单纯中药口服剂治疗或联合西药治疗。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 4.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1篇RCT,共计3 4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能有效提高临床总疗效[比值比(OR)=2.46,95%置信区间(CI)(2.08,2.92),I2=0%];有效降低血肌酐(Scr)水平[均数差(MD)=-15.83,95%CI(-21.5,-10.37),P<0.01]、24 h尿蛋白排泄率(24 h-Up)[MD=-350.88,95%CI(-419.49,-282.28),P<0.01]、中医证候积分[MD=-6.08,95%CI(-7.81,-4.36),P<0.01]、有效调节空腹血糖(FBG)[MD=-0.57,95%CI(-0.75,-0.38),P<0.01],并且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OR=0.99,95%CI(0.35,2.76)]。结论解毒通络法治疗DKD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但受纳入文献质量、数量的限制,以上结论尚需更大规模高质量的RCT试验进行验证。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解毒通络法;中医药;中西医联合;Meta分析   
      44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39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学术探讨

    • 卢泰成,许博文,邬金洋,李杰,倪宝毅,于靖文,赵维哲
      2023, 29(21): 172-1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24
      摘要:免疫逃逸是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编辑指肿瘤细胞通过免疫清除-免疫平衡-免疫逃逸的模式,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重塑与编辑,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改造”成免疫抑制细胞,实现免疫逃逸。五期演变是李杰教授对肿瘤病机发展的总结,认为肿瘤的渐次发展遵循“虚-寒-毒-闭-衰”的核心病机,其中“郁”贯穿始终,癌毒是核心。该文以免疫编辑为切入点,将肿瘤细胞的表型特征与李杰老师的五期演变核心病机相结合,揭示恶性肿瘤五期演变的生物学基础,分析从虚到寒阶段的突出变化是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从毒到闭阶段的突出变化是免疫逃逸,而五期演变的最终阶段——衰,是机体免疫衰竭的最终结局,郁是肿瘤免疫编辑的助推剂。以此提出扶正解毒法调控免疫编辑截断肿瘤的五期演变,益气温阳扶正气,恢复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解毒宣闭转毒势,逆转免疫逃逸;以和为法,维持免疫细胞/免疫抑制细胞的动态平衡;解郁之法,截断肿瘤免疫编辑,为中医药的微观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对益气温阳法、解毒宣闭法、两者联合及解郁法对免疫编辑调控的具体机制进一步地探索,寻找出特异性的中药及作用靶点,为中医药调控肿瘤免疫编辑提供更加充分的证据。  
      关键词:免疫重塑;免疫平衡;肿瘤;五期演变;免疫编辑   
      30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3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俞赟丰,周曼丽,罗小欣,赵彦禛,简维雄
      2023, 29(21): 180-1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299
      摘要: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种具有高自杀率的严重慢性情绪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中医药辨治BD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安全性,有望成为治疗的新突破口。该文在尹冬青教授和贾竑晓教授《双相情感障碍中医证候辨证分型标准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库的现有文献荟萃BD各类证型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颁布的证据评价标准评估证据等级。(1)抑郁发作。①肝郁脾虚证:逍遥散丸或舒肝解郁胶囊;②痰湿困脾证:温胆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③心脾两虚证:九味镇心颗粒或党氏甘麦大枣汤;④火热内郁证:丹栀逍遥散颗粒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⑤肝肾亏虚证:蒋氏补肝肾汤。(2)躁狂发作。①心肝火旺证:镇肝宁神方;②痰热扰神证:化痰泻火定神汤、连栀通窍安神汤、清神定狂汤或清神醒脑汤;③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3)其他证型。①肝气郁结证:改良通窍活血汤、升阳益胃针法;②肾阳不足证:金匮肾气汤;③痰结血瘀证:通窍活血汤加味;④气阴两虚,瘀血内停证:心脑欣丸;⑤血虚生风,火热扰神证:防己地黄汤。  
      关键词:中医;双相情感障碍;辨证分型;治疗策略   
      34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9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游绍伟,詹亚梅,王文素,何典城,蓬兴柱,王学勇
      2023, 29(21): 188-1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424
      摘要:胃“炎癌转化”是从胃的相关性炎症发生、发展到胃癌(GC)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我国,GC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对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构建GC的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炎癌”链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键环节,现代医学对于CAG的治疗一般以去除病因及改善临床症状为主,这些治疗虽短期疗效较好,但往往缺乏明显的逆转性且易复发。中医药防治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出发,并且结合现代医学对“炎癌转化”的认识,对CAG及GC实施个体化防治原则,防治并重是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基于CAG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关键提出“脾虚宛滞”理论,认为脾虚是“炎癌转化”之根本,宛是“炎癌转化”之重要因素,滞是“炎癌转化”之关键,“脾虚宛滞”与胃“炎癌转化”进程息息相关。治疗上运用“健脾去宛”之法,其目的是健脾以培元,改善胃腑供血及调节机体免疫力;去宛以通滞,减少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改善炎性微环境,对胃的相关性炎症进行早期干预,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阻断、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病变,为CAG的临床诊疗及GC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脾虚宛滞;健脾去宛;非可控性炎症   
      32
      |
      1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4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优势病种

    • 吴子彧,王鑫,张莹,原晶晶,吴薇,董子君,洪沁妍,苏宇婷,辛忠海,闫占峰,张霄潇
      2023, 29(21): 196-2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94
      摘要:梅尼埃病是一种内耳眩晕性疾病,以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耳闷感为主要的临床特征,现代医学的药物、手术、前庭功能康复等治疗手段在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等方面效果有限。梅尼埃病是中医药优势病种之一,中医治疗具有显著缓解症状、不良反应少、治疗开展便捷、注重情志调节等优势,治疗思路主要包括分期论治和分“邪”论治,在发作期和间歇期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治疗手段,对邪气的认识主要从虚、实两方面进行;治疗方法上内治法以汤药为主,多从痰湿水饮、风火、虚损及血瘀等角度治疗,外治法多采用针刺、灸法等。该文对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梅尼埃病的文献进行梳理,结果显示近5年有关文献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其次是经验探讨(或病例报道)类,基础研究较少,在具体的研究方案中,西医诊断多参考《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和《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中医诊断多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价多采用临床疗效、量表、证候积分、纯音测听等,实验指标运用较少。现有的梅尼埃病临床研究存在证据质量较低、研究的干预方法较为单一等不足。未来中医药治疗梅尼埃病的研究可以从规范研究方案、提升证据质量、探索更多干预手段、加强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改善和深入探索。  
      关键词:梅尼埃病;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研究评述   
      34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8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综述

    • 莫坚,陈相汕,章晓云
      2023, 29(21): 204-21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290
      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无特效药进行防治,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在OP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干预自噬治疗OP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调控自噬治疗OP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人们认可,但自噬在OP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OP的作用靶点尚缺乏系统性的评述。因此,该文从自噬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作用,对OP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细胞自噬治疗OP的作用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为OP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自噬;骨质疏松症;骨稳态;中医药;研究进展   
      26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73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贾妙婷,李成义,强正泽,王明伟,冯晓莉,魏小成,周瑞娟,张广袤
      2023, 29(21): 213-2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29
      摘要: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化疗药物、手术、放疗或激素治疗的组合,其治疗过程存在多药耐药、癌细胞非选择性靶向、药物毒性等局限性。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发现中药具有多角度、多机制协同、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分化和转移,可避免产生耐药性,是当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红芪是甘肃道地药材之一,为补益类中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历代本草中多将红芪列入黄芪项下,作为黄芪使用,红芪在增强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活性、抗肝纤维化方面要优于黄芪。研究发现,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突出,对肝癌、膀胱癌、胃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可联合临床抗癌药物,降低化疗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化疗过程的耐受性。在目前研究基础上,对红芪有效成分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调控微小mRNA(miRNA)、诱导细胞自噬、增强免疫调节作用及联合临床化疗药减毒增效、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总结归纳,系统阐释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为红芪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和有效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红芪;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2
      |
      23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4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王佳亮,樊慧芳,贺奥城,张武岗,陈海芳
      2023, 29(21): 220-2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40
      摘要: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UA)排泄异常引发的以尿酸升高为特征的一种代谢类疾病,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药抗痛风安全有效,故取得了长足发展。探讨中医药在抗痛风方面的策略,为中医药在抗痛风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该文以中药、中医、中医药和痛风为检索关键词,对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检索筛选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中医药可以针对痰、瘀、湿、虚4个病理病机论治痛风,实现痛风的虚实共治。其中根据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个证型的病理特点,分别用清热利湿法、活血化瘀法、化痰降浊法、补肝益肾法进行治疗,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其主要作用机制有抑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8等趋化因子及核转录因子(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等炎症通路]、降尿酸[调节尿酸转运体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化]、抗氧化应激(抑制活性氧,调控一氧化氮、丙二醛等水平)及调节免疫系统等。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机制;辨证   
      56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1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徐明瑶,谢胜,黎丽群,黄晓燕,刘鑫,王金鑫,杨成宁
      2023, 29(21): 228-2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累及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以肠道黏膜炎症为特征。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病病理机制复杂,其中肠道免疫应答及不可控性炎症反应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Toll样受体4(TLR4)作为一种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UC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UC的治疗主要使用水杨酸剂、糖皮质激素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情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停药后又易复发。中医学可以多途径、多效应、多靶点调控TLR4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效干预UC的进展,已逐渐成为防治UC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UC具有独特优势,其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加强免疫防御、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肠道黏膜愈合及维持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有效治疗UC,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医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治疗UC全面的综述。故该文通过检索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TLR4信号通路与UC的关系及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UC的潜在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中医药;综述   
      2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1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张国磊,王宇立,韩力,韩奇成,宋利杰,康宁,方志红
      2023, 29(21): 238-2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126
      摘要: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是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手术是胃癌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GD)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G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缺乏高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措施较为局限,难以有效改善胃肠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存在治疗困境。PGD可归属于中医学“呕吐”“痞满”“胃反”“腹胀”“肠痹”“肠结”等范畴。近年来,众多中医药学者对胃癌PGD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基于此种研究背景,文章结合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相关文献,分别从PGD的现代医学认识、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介绍,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胃癌PGD方式多样,包括中药内服、中药灌肠、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等内外治法,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联合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该文系统整理了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治疗措施,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治法思路,归纳总结了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不足,并对未来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中医药治疗胃癌PGD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1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8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高振东,司富春
      2023, 29(21): 245-2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329
      摘要:食管鳞癌(ESCC)是中国最主要的食管癌组织学分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等失调有关。MAPK信号通路可以被生长因子、原癌基因、氧化应激等激活,从而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APK信号通路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ESCC治疗的有效靶点。经典的MAPK家族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JNK1/2/3)、p38激酶α/β/γ/δ(p38α/β/γ/δ)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每条通路由3种级联顺序磷酸化激活的蛋白激酶体系构成。其中ERK1/2通路的激活与ESCC的增殖、迁移、耐药及凋亡抑制有关,JNK、p38、ERK5通路似乎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并且存在MAPK内部通路之间的信号整合。食管癌化疗药物往往不良反应较大且易产生耐药性,寻找高效、低毒的药物替代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思路。研究发现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酚类等中药活性成分能够通过靶向MAPK通路发挥抗ESCC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增殖、迁移、侵袭,诱导周期阻滞,促凋亡,逆转耐药等方面。因此该文就MAPK信号通路在ESCC中的调节作用及中药活性成分调节MAPK通路抗ESCC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防治食管癌的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管鳞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中药活性成分;综述   
      29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4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田萌媛,张铭,赵哲,靳玉秋,陈光顺
      2023, 29(21): 255-2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41
      摘要:肝纤维化(HF)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导致的普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HF起病隐秘,症状不显,病变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F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堆积。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介导的降解系统,用于循环利用细胞内容物,清除聚集的蛋白质、受损的细胞器和入侵的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和动态平衡。自噬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因子,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减少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及肝细胞的坏死凋亡,从而减轻ECM的沉积及延缓HF的进程。且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有效治疗肝纤维化,且作用机制可能与自噬相关。该文通过汇总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自噬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因子、通路,以及中医药通过调控自噬防治HF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HF中药的开发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肝纤维化;自噬;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4
      |
      21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2763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王俊龙,贾慧雨,冯志海,李力
      2023, 29(21): 264-2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8
      摘要: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增加了胰岛素抵抗(IR)及代谢异常程度,显著增加了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患病风险,其特征是IR和营养过剩。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代谢调节中心,主要响应细胞内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腺苷一磷酸(AMP)水平的变化,其激活后将细胞代谢模式从合成转换为分解以提高能量代谢,作用于炎症、缺血、肥胖和衰老等病理状态。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MPK为治疗肥胖T2DM的重要靶点,中药单体/提取物、中药复方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主要影响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关键信号因子,从而实现调节代谢、自噬、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作用治疗肥胖T2DM,具有多靶点、全方位、低毒性等优势。中医药调控AMPK通路防治肥胖T2DM成为当今及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此领域尚无系统总结与归纳。该文总结了AMPK信号通路的构成与调控及其影响肥胖T2DM的机制,对中医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防治肥胖T2DM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肥胖T2DM的中医诊治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肥胖2型糖尿病;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8
      |
      21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6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 田广环,吴桐,潘福竺,孔熙贤,赖华清,郑海云,李兵,张建永,吴宏伟
      2023, 29(21): 274-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9
      摘要:蓝布正为我国传统民族药,功效主治广泛,具有益气健脾、补血养阴、润肺化痰、活血消肿、行气、和血等多种功效,并且近年来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药效活性报道越来越多并引起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蓝布正的名称、基原、性味、功效主治等进行系统梳理及本草考证,并对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蓝布正最早以“地椒”之名记载于明代《庚辛玉册》,为蔷薇科植物柔毛路边青(Geum japonicum var. chinense),并与茜草科植物水杨梅(Adina rubella)存在混淆情况;近现代蓝布正异名众多,如水杨梅、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南布正、五气朝阳草等,分散记载于地方本草著作当中。蓝布正分布广泛,夏、秋二季采收,干燥全草入药。蓝布正的性味功效历史记载并不一致,综合大多文献认为蓝布正味辛、苦、甘,性凉,归肝、脾、肺等经。基于蓝布正益气、活血、养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蓝布正提取物及其所含的鞣质类酚酸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在高血压、心肌缺血、脑缺血、血管性痴呆等心脑血管方面具有较好的活性,为认识蓝布正的临床作用优势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蓝布正;本草考证;基原;心脑血管药理;功能主治   
      28
      |
      1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542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