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22

      经典名方

    • 朱琳,王敦方,冯雪,张彩娟,刘海帆,刘雅清,刘滨,刘丽,杨伟鹏
      2023, 29(22):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26
      摘要:目的研究黄芩汤对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小鼠模型的药效,并探究黄芩汤在CAC中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延缓或抑制CAC形成的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黄芩汤高、低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给予2次腹腔注射 10 mg·kg-1氧化偶氮甲烷(AOM),1.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7 d,正常饮水2周,“DSS-饮水”重复2个循环。在给予DSS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纯水等剂量灌胃;美沙拉嗪组小鼠给予150 mg·kg-1·d-1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黄芩汤高、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黄芩汤18、9 g·kg-1·d-1灌胃;各组均每日给药1次,直至3个循环结束。干预结束后,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记录小鼠结肠肿瘤数目,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4、IL-10及胃肠道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增殖细胞相关抗原(Ki67)表达变化;流式法检测小鼠血浆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9b+)表达;荧光标记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异硫氰酸荧光素-D(FITC-D)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DA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长度变短,IL-6、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均升高,其中IL-6、TNF-α升高明显(P<0.05)。抑炎因子IL-4明显降低(P<0.05),IL-10降低;肿瘤标志物CA199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出现瘤性病变,肠黏膜上皮缺损伴大量炎性浸润,隐窝破坏严重,腺体排列紊乱;Ki67阳性颗粒在结肠组织大面积表达;模型组小鼠血清CD4+、CD4+/CD8+均明显降低(P<0.05),CD8+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小鼠血浆中FITC-D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肠组织Cyclin D1、CDK2、CDK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黄芩汤高、低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增加,DAI评分下降,结肠变长;IL-6、TNF-α、IL-1β表达下降(P<0.05,P<0.01),IL-4、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99含量明显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和黄芩汤组小鼠结肠瘤性病变和炎性浸润减轻,隐窝结构破坏较轻;Ki67阳性表达降低;CD4+、CD4+/CD8+、CD49b+均有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TC-D含量减少(P<0.05),黄芩汤高剂量组Cyclin D1、CDK2、CDK4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Claudin-1、Occludin 蛋白表达增多(P<0.05)。结论黄芩汤对AOM/DSS诱发的炎癌转化有一定延缓和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抑制促炎因子释放,修复受损的肠道屏障,抑制结肠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干预CAC结肠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关键词:结直肠癌;炎症;通透性;增殖;黄芩汤   
      144
      |
      4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8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高宇容,张亚星,巫芳华,戴嘉颖,刘微
      2023, 29(22): 1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06
      摘要: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通过激活脂联素(APN)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和补阳还五汤联合APN抑制剂(GW9662)组。假手术组仅分离组织剥离血管,模型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16 g·kg-1,2次/d。补阳还五汤+GW9662组于造模术前30 min给予GW9662腹腔注射4 mg·kg-1,术后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16 g·kg-1,2次/d。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采用免疫荧光(IF)法观察大鼠脑组织中脂联素受体1(AdipoR1)的表达,以及AdipoR1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共定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APN含量;行为学检测中,横木行走测试观察大鼠平衡能力,抓力测试观察大鼠肢体力量恢复情况。免疫荧光法检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dipoR1表达升高(P<0.01),血清和脑组织APN含量降低(P<0.05,P<0.01),横木行走测试评分增高(P<0.01),前肢抓力减弱(P<0.01),MPO、TNF-α、IL-1β和IL-6表达升高(P<0.01),IL-10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AdipoR1表达升高(P<0.01),血清和脑组织APN含量升高(P<0.05,P<0.01),横木行走评分降低无统计学意义,前肢抓力显著提升(P<0.01),MPO、TNF-α、IL-1β、IL-6表达降低(P<0.01),IL-10表达升高(P<0.01)。补阳还五汤联合GW9662使用后部分作用被抑制。结论补阳还五汤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PN通路的激活有关。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脑缺血再灌注;脂联素;脂联素受体1;炎症   
      135
      |
      3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2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武妍凝,吴莉,伍荷洁,舒青龙
      2023, 29(22): 2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03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中药复方多糖作为碳源对脆弱拟杆菌生长的影响及其基于转录组学从多糖利用位点差异表达角度的机制分析。方法使用不同的碳源培养基(分别以浓度为20%的理中汤多糖和参苓白术散多糖、葡萄糖、脑心浸液(BHI)为唯一碳源)体外厌氧培养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e ATCC25285),通过连续取样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碳源对脆弱拟杆菌ATCC25285的生长影响。再对不同碳源培养基的脆弱拟杆菌ATCC25285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研究不同碳源影响细菌生长的机制。结果不同碳源体外培养结果显示,理中汤多糖组、参苓白术散多糖组、BHI组和葡萄糖组分别在26、32、26、38 h细菌生长达到细菌浓度最大值,均可以得到良好生长。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基因本体论(GO)富集表明理中汤多糖组与参苓白术散多糖组集中在二羧酸转运和二羧酸跨膜转运活性等功能条目,多糖利用位点(PULs)差异分析表明参苓白术散多糖组与BHI组比较,两者共同高表达了PUL(4、27)及糖苷水解酶13(GH13)和糖基转移酶5(GT5),参苓白术散组单独高表达了PUL9,BHI组单独高表达PUL(17、19、20)及GH3、GH144;参苓白术散多糖组与葡萄糖组相比,PUL27及GT5在两组中均高表达,参苓白术散多糖组中单独高表达PUL(4、9)及GH13,葡萄糖组中单独高表达PUL(2、17、19)及GH2;理中汤多糖组与BHI组比较,两者共同显著表达PUL(4、17、19、20、27)及GH3、GH144,理中汤多糖组中单独高表达PUL(2、8、23、27)及GH2、GH57,BHI组中单独升高表达的为GH13;理中汤组与葡萄糖组比较,两者共同显著表达了PUL(4、27)及GH2,理中汤多糖组中单独高表达PUL(4、8、20、23)及GH3、GH144,葡萄糖组单独高表达PUL30。结论不同碳源对脆弱拟杆菌ATCC25285的体外实验与转录组结果相互印证,PULs和GH的表达可能根据不同碳源的营养情况对脆弱拟杆菌ATCC25285适应性生长提供益处或代价,这或许是中药复方多糖调节脆弱拟杆菌ATCC25285的生长机制之一,可为深入研究脆弱拟杆菌代谢途径与中药复方多糖之间的联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中汤;参苓白术散;碳源;脆弱拟杆菌;转录组;多糖利用位点   
      3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21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药理

    • 黄梓涵,孔亮,严艾文,宋月雯,江盼,季瑜,闫宇辉
      2023, 29(22): 29-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26
      摘要:目的基于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探讨楮实子水提物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肝细胞癌(HCC)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DEN的方法构建原发性HCC小鼠模型,将HC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索拉非尼组(0.01 g·kg-1·d-1)、楮实子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0.9、1.8、3.6 g·kg-1·d-1),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在小鼠肝脏出现肝癌样白色结节后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楮实子水提物;索拉非尼组给予索拉非尼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细胞癌变程度及肝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癌细胞增殖情况;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小鼠肝癌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TEN、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LP、AST、ALT、γ-GT活性及AFP、CE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小鼠肝组织癌变和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可见大量蓝色胶原纤维增生;肿瘤增殖抗原(Ki67)阳性的增殖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PTEN蛋白表达被抑制(P<0.01),并促进PI3K、p-Akt蛋白表达(P<0.01);与模型组比较,楮实子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P、AST、ALT、γ-GT活性及AFP、CE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且小鼠肝组织癌变程度和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减少;楮实子水提物中、高剂量组Ki67阳性的增殖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1),楮实子水提物高剂量组TUNEL阳性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P<0.01);楮实子水提物楮实子水提物中、高剂量组促进PTEN蛋白表达(P<0.05,P<0.01),抑制p-Akt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楮实子水提物对DEN诱发的小鼠原发性HCC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楮实子;肝细胞癌;增殖;二乙基亚硝胺;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TEN/PI3K/Akt)信号通路   
      49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9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梁静涛,王尧,何晓艳,李欣,黄婧,古铮铮,肖静怡,吴丽娟
      2023, 29(22): 37-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36
      摘要:目的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大黄䗪虫丸(DHZCW)对腺嘌呤诱导的肾纤维化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大黄䗪虫丸高、中、低剂量组(0.168、0.084、0.042 g·kg-1)、吡非尼酮组(200 mg·kg-1),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腺嘌呤混悬液250 mg·kg-1灌胃造模28 d,再进行药物干预4周,在代谢笼中收集大鼠尿液,测定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尿素(Urea)、尿肌酐(Crea)、胱抑素C(Cys C)、24小时尿蛋白(24 h TP)。收集肾脏样本并对其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关键效应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蛋白的表达量。收集大鼠粪便运用高通量测序16S rDNA技术对大鼠菌群进行物种差异性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UN、Urea、Crea、Cys C、24 h TP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DHZCW高、中、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组BUN、Urea、Crea、Cys C、24 h TP均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出现明显纤维化改变,α-SMA、ColⅠ、ColⅢ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DHZCW高剂量组和吡非尼酮组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损伤改变,DHZCW中、低剂量组可见纤维化改变,低剂量组较为明显;DHZCW高、中、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组中的α-SMA、ColⅠ、ColⅢ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说明DHZCW能有效减少胶原异常沉积而抑制肾纤维化。肠道菌群来看,门水平上,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明显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减少,二者比例明显失调。科水平上,模型组降低了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前蹄菌科(Prevotellaceae)、未分类拟杆菌科(Bacteroidota_unclassified),增加了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ae)菌群的丰度。属水平上,模型组的未分类厚壁菌(Firmicutes_unclassified)、未分类拟杆菌属(Bacteroidota_unclassified)、普雷沃氏菌属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等菌群丰度显著降低,UCG-005、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_UCG-014_unclassified)等菌群丰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DHZCW能降低潜在致病菌而升高有益菌丰度,调节肠道菌群。结论DHZCW能有效改善肾功能和抑制肾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关键词:大黄䗪虫丸;肾纤维化;16S rDNA;肠道菌群   
      75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13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周哲旭,武颖烁,陈星,王省,刘洋,胡啸博,刘娅茹,陈玉龙
      2023, 29(22): 47-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04
      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信号通路改善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下肺泡巨噬细胞胞葬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分为空白组、10%香烟烟雾提取物干预后分为模型组、淫羊藿苷低、中、高浓度组(10、20、40 μmol·L-1)、PPARγ抑制剂组、PPARγ抑制剂联合淫羊藿苷低、中、高浓度组。Alamar Blue法检测淫羊藿苷对NR8383细胞增殖及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R8383细胞胞葬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PARγ、CD36、Ras相关C3肉毒菌毒素底物1(Rac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PARγ、CD36、Rac1 mRNA的表达。结果香烟烟雾提取物建立NR8383细胞胞葬功能障碍模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胞葬率降低(P<0.05),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TGF-β1、MFG-E8表达显著降低(P<0.01),明显下调PPARγ、CD36、Rac1 mRNA及蛋白表达(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应用淫羊藿苷后各组胞葬率明显升高(P<0.05,P<0.01),TNF-α表达显著降低(P<0.01),TGF-β1、MFG-E8表达明显增加(P<0.05),上调PPARγ、CD36、Rac1蛋白及mRNA表达(P<0.05,P<0.01);与淫羊藿苷单独用药组比较,PPARγ抑制剂联合淫羊藿苷组胞葬率明显降低(P<0.05),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低浓度联合组CD36蛋白显著降低(P<0.01)低浓度及中浓度联合组Rac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淫羊藿苷改善香烟烟雾提取物导致的肺泡巨噬细胞胞葬功能障碍,其机制与调控PPARγ信号通路及细胞骨架结构重排相关。  
      关键词:淫羊藿苷;肺泡巨噬细胞;胞葬功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细胞骨架   
      36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21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童文婷,何莲花
      2023, 29(22): 56-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38
      摘要:目的探究紫草素对DBA/1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中滑膜炎的影响。方法将36只DBA/1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6组分别为正常组、CIA组,紫草素1、2、4 mg·kg-1组及甲氨蝶呤(MTX)0.5 mg·kg-1组。CIA组、紫草素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在第1天以等体积牛Ⅱ型胶原和完全弗氏佐剂免疫DBA/1小鼠,于第21天以等体积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二次免疫DBA/1小鼠建立CIA模型,并于二次免疫当天开始灌胃给药,除MTX为每周3次外,其余每天1次,共给药28 d。第22天开始观察CIA小鼠的关节红肿等症状并进行关节炎评分,第49天取材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CIA小鼠关节滑膜炎症的情况;免疫荧光(IF)双标法检测CIA小鼠关节滑膜中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的表达;网络药理学预测出紫草素作用于RA的靶标是MAPK1,采用分子对接方式进行验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关节滑膜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磷酸化(p)-ERK、p-JNK、p-p38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IA组小鼠关节炎评分、发病率及滑膜炎症情况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CIA组小鼠关节结构严重紊乱,关节软骨及骨破坏明显,骨侵蚀严重(P<0.01);小鼠关节滑膜中Vimentin及MAPK1的表达明显增多;小鼠关节滑膜中p-ERK/ERK,p-JNK/JNK及p-p38/p38的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CIA组比较,紫草素各剂量组和MTX组小鼠关节结构均相对正常,骨侵蚀、骨破坏较轻,关节面相对完整光滑;分子对接结果证明紫草素的作用靶点为MAPK1;紫草素各剂量组和MTX组关节滑膜中Vimentin及MAPK1表达显著降低(P<0.01),小鼠关节滑膜中p-ERK/ERK,p-JNK/JNK及p-p38/p38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紫草素可靶向MAPK1抑制CIA小鼠中p-ERK,p-JNK及p-p38的蛋白表达,进而治疗RA。  
      关键词:紫草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滑膜炎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38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0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汪坤,马鸣,杨艳华,任权娜,陈雨晗,岳孟茹,赵旭
      2023, 29(22): 64-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39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散偏汤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硝酸甘油,10 mg·kg-1)、利扎曲坦组(0.89 mg·kg-1)、加味散偏汤高、中、低剂量组(12.96、6.48、3.24 g·kg-1)。腹腔注射硝酸甘油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测试大鼠眼眶和足底痛觉敏感[机械痛阈值(MPT)]行为学实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TNC区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和iNOS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TNC区iNOS、p38 MAPK和IL-1β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血清NO、TNF-α、IFN-γ和IL-1β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1),TNC区脑组织p38 MAPK、iNOS和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MPT水平均明显提升(P<0.05,P<0.01),且加味散偏汤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加味散偏汤治疗后,大鼠TNC区组织iNOS、p38 MAPK和IL-1β mRNA及p-p38 MAPK、i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中NO、TNF-α、IFN-γ和IL-1β等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加味散偏汤可通过抑制p38 MAPK/iNOS通路,减少NO、TNF-α、IFN-γ和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减轻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关键词:加味散偏汤;偏头痛;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p38 MAPK/iNOS)信号通路;神经源性炎症   
      39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2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林思,秦慧真,许立拔,龙莉,朱华,王孝勋
      2023, 29(22): 71-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21
      摘要:目的观察对叶百部总生物碱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组和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50、100、150、200、250 mg·L-1)。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对叶百部总生物碱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对叶百部总生物碱对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叶百部总生物碱对Caspase-3、Bax、Bcl-2、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p)-Akt、EGFR、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及p-p38 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和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P<0.05,P<0.01);细胞核固缩、细胞质凝聚及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100、150、200、250 mg·L-1)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Bax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Bcl-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100、150、200、250 mg·L-1)EGFR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100、150、200、250 mg·L-1)Caspase-3、p-JNK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Bax、p-p38 MAPK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对叶百部总生物碱组(100、150、200、250 mg·L-1)EGFR、p-Akt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结论对叶百部总生物碱可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增殖,并能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蛋白的表达和Akt蛋白的磷酸化及激活JN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对叶百部总生物碱;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凋亡;表皮生长因子(EGFR);蛋白激酶B(Akt);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JNK/p38 MAPK)信号通路   
      27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7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吴忠,吴斌,魏秀岩
      2023, 29(22): 79-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6
      摘要: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关键基因,预测潜在治疗中药并实验验证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Perl和R软件分析GSE142255数据集获取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于CytoHubba插件的5种算法鉴定DEGs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并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GSE168048数据集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分析;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映射关键基因对应中药并分析其四气、五味、归经;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DEGs获取高频中药治疗ACLF的交集靶点,Cytoscape软件绘制关键基因-高频中药-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及体外实验。结果共获取388个DEGs,7个关键基因分别为CD4、整合素亚基αM(ITGAM)、CD2、淋巴细胞特异蛋白酪氨酸激酶(LCK)原癌基因,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CL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Fc ε受体IG(FCER1G)。潜在治疗中药多为寒性、苦味、归肝经的药物,其中高频中药如白花蛇舌草、灵芝、黄芪和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的潜在治疗价值重大。富集分析显示,中药除调控关键基因外,仍对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等多靶点、多通路发挥作用。L02细胞实验表明,与D-氨基半乳糖(D-GaLN)组比较,槲皮素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水平和泛素结合蛋白p62、MMP-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Ⅰ(LC3 Ⅱ/Ⅰ)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且3-甲基腺嘌呤(3-MA)预处理可抑制槲皮素对L02细胞自噬激活作用。结论基于ACLF的关键基因,预测所得潜在治疗中药及活性成分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其中槲皮素对D-GaLN诱导L02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抑制及MMP-9的调控而具有治疗ACLF的潜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自噬相关。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关键基因;生物信息学;中药预测;自噬   
      44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6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陈林珍,张雪,陈祺,于雪,戴胜云,马志强,赵崇军
      2023, 29(22): 88-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4
      摘要: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苦参碱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斑马鱼IBD模型,使用中性红染色、阿尔新蓝染色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评估肠道吞噬功能、杯状细胞分泌及中性粒细胞聚集情况,利用相关试剂盒测定苦参碱(40、60 mg·L-1)对斑马鱼体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胆囊收缩素(CCK)含量变化;使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苦参碱治疗IB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对相关靶点验证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碱组能够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中性红染色面积(P<0.05,P<0.01),改善肠道吞噬功能;能够增加阿尔新蓝染色面积(P<0.05,P<0.01),影响肠道杯状细胞分泌;能够减少中性粒细胞数量(P<0.01)及缓解其聚集情况,显著减少TNF-α含量(P<0.01);苦参高剂量组显著增加CCK含量(P<0.01),苦参低剂量组CCK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苦参碱治疗IBD潜在靶点28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得度值排名前5的靶点分别为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CHRNA7)、多巴胺受体D1(DRD1)、烟碱型乙酰胆碱α4亚型(CHRNA4)、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3(SLC6A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GRM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结果显示,苦参碱治疗IBD可能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胆碱能突触(cholinergic synapse)、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formation)相关,且Real-time PCR结果表明苦参碱能够影响相关靶点基因表达水平。结论苦参碱对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够影响IBD炎症反应,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相关。  
      关键词:苦参碱;炎症性肠病;斑马鱼;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38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7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李晓宇,梁丽娜,高云
      2023, 29(22): 95-1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5
      摘要:目的基于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探讨明睛颗粒(MJKL)对实验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纤维血管膜的影响,进一步阐释MJKL治疗nAM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两阶段激光光凝建立实验性nAMD纤维血管膜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BN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5 μL/眼)、MJKL+抗VEGF组(1 g·mL-1+5 μL/眼)3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抗VEGF组,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MJKL+抗VEGF组,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同时开始予MJKL灌胃。10只正常BN大鼠不造模,常规饲养作为正常组。造模40 d后,采用眼底照相(FP)、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巩膜铺片观察眼底病变形态、病变渗出面积及吸光度A;组织病理学观察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F4/80、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分布,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t-time PCR)检测F4/80、Iba-1、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两阶段激光造模后40 d建立纤维血管膜模型;与模型组比较,抗VEGF组在病变渗出面积、A、病变高度、病变面积均明显降低(P<0.05),视网膜结构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而MJKL+抗VEGF组较抗VEGF组在渗出面积、A、病变高度、病变面积明显降低(P<0.05),病变面积及视网膜结构损伤程度改善更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F4/80与Iba-1的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VEGF组F4/80与Iba-1的荧光强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抗VEGF组比较,MJKL+抗VEGF组F4/80与Iba-1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FAP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VEGF组GFAP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F4/80、Iba-1、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VEGF组F4/80、Iba-1、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抗VEGF组比较,MJKL+抗VEGF组F4/80、Iba-1、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MJKL联合抗VEGF药物可以较单一应用抗VEGF药物更好地抑制实验性nAMD纤维血管膜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与胶质细胞参与血管膜形成有关。  
      关键词:明睛颗粒;两阶段激光诱导;纤维血管膜;巨噬细胞;胶质细胞   
      23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5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临床

    • 李云飞,庞利君,束龙武,付皖兰,尚双双,李明,黄传兵
      2023, 29(22): 104-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91
      摘要:目的探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功能受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的SLE心功能受累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片及硫酸羟氯喹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冲剂,经12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左心房舒张末期径(LA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d)、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血流速度比值(E/A)、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B型利钠肽(BNP)]、血管损害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同型半胱氨酸(Hcy)]、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抗双链DNA(dsDNA)抗体、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74%(21/3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09%(27/3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03,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LVDd、LVPWTd、BNP、ET-1、VEGF、Hcy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E峰、E/A、SV、LVEF、LVFS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LADd、LVDd、LVPWTd、A峰、BNP、NO、ET-1、VEGF、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E峰、E/A、SV、LVEF、LVFS指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ESR、Hs-CRP、ds-DNA、SLEDAI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LADd、LVDd、LVPWTd、A峰、BNP指标降低,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E峰、E/A、SV、LVEF、LVFS指标升高(P<0.05);NO、ET-1、VEGF、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ESR、Hs-CRP、ds-DNA、SLEDAI水平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芪黄健脾滋肾颗粒联用硫酸羟氯喹、甲泼尼龙可显著改善SLE累及心脏损害患者的多项指标和症状、体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功能受损;芪黄健脾滋肾颗粒;临床研究   
      40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010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药物代谢

    • 徐慧颖,丁奕辉,董昊,赵雪岑,柏阳,才谦
      2023, 29(22): 112-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65
      摘要:目的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麸炒苍术多糖与麸炒苍术正丁醇部位对脾虚大鼠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进而阐明二者健脾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糖组(0.075 6 g·mL-1)和正丁醇部位组(0.012 1 g·mL-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采用过度劳倦、饮食失节加苦寒泻下的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复制脾虚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多糖组和正丁醇部位组分别给予相应药液灌胃治疗7 d,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MS)分析空白组、模型组、多糖组与正丁醇部位组大鼠血浆样品,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产物;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结合MetaboAnalyst 5.0软件对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多糖组、正丁醇部位组间代谢产物均存在明显差异。空白组与模型组间共有380个差异代谢物,麸炒苍术多糖与麸炒苍术正丁醇部位分别回调了其中78个和57个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麸炒苍术正丁醇部位主要影响了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及D-精氨酸、D-鸟氨酸代谢;麸炒苍术多糖主要影响了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生物素代谢,硫胺素代谢及三羧酸循环。结论麸炒苍术多糖与正丁醇部位均对脾虚大鼠的代谢异常有明显调节作用,其中正丁醇部位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多糖除影响氨基酸代谢外,还参与调节能量代谢与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  
      关键词:苍术;代谢组学;多糖;多元统计分析;生物标志物;氨基酸代谢;正丁醇部位   
      42
      |
      20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269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药学基础

    • 冉淳莹,王杰,陈颖馨,马彦红,殷莉丽,王浩涵,蔡晓洋,黎智,李敏,张添植
      2023, 29(22): 121-1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8
      摘要: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不同产地川产枳壳特征图谱,结合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对川产枳壳药材质量差异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2 min,25%~33%A;12~21 min,33%~41%A;21~30 min,41%~42%A;30~40 min,42%~59%A;40~53 min,59%~72%A;53~60 min,72%A;60~65 min,72%~100% A;65~70 min,100%A;70~71 min,100%~25%A;71~80 min,25%A),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330 nm。对50批不同产地(四川、重庆、江西、湖南)枳壳药材进行检测,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生成特征图谱并指认色谱峰,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IBM SPSS 19.0、SIMCA 14.1等软件对50批枳壳药材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利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计算川产枳壳质量综合得分。结果建立了川产枳壳的特征图谱,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14个共有峰,分别为圣草次苷、新北美圣草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水合橙皮内酯、枸橘苷、橙皮内酯、马尔敏、川陈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橘红素、橙皮油素,川产酸橙枳壳样品特征图谱与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0.980。通过化学模式识别可将样品按主产地分为四类,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结果均能有效辨析不同主产地枳壳样品。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川产枳壳质量差异较大,川产枳壳的质量排序依次为巴中>泸州>重庆>内江。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川产枳壳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与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可有效区分不同产地川产枳壳的质量,为川产枳壳质量的综合评价与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枳壳;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灰色关联度分析;化学计量学;熵权法   
      5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237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刘漫,杨颖,嵇晶,刘陶世,程建明
      2023, 29(22): 128-1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65
      摘要:目的筛选保元咀嚼片的制备工艺并初步探究其抗疲劳作用及机制。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浸膏得率、人参皂苷和甘草酸等有效成分提取率等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保元咀嚼片的挥发油包合工艺、水煎煮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高山红景天口服液组(6.01 mL·kg-1)、保元咀嚼片低、中、高剂量(2.1、4.2、8.4 g·kg-1),每组8只,每日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1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15 d,末次给药30 min后在小鼠尾部负重体质量5%的铅负荷,游泳至力竭建立疲劳模型,并记录各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同时对小鼠肌肉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进行病理观察,测定血清中血尿素氮(BUN)、乳酸(LA)、肝糖原(LG)的水平,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结果保元咀嚼片中肉桂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主客比(β-环糊精-挥发油)10∶1,采用饱和水溶液法50 ℃包合2 h;最佳水提工艺为煎煮2次,首次加10倍水煎煮50 min,再次加9倍水煎煮40 min;保元汤提取物与微晶纤维素、麦芽糊精、蔗糖、甘露醇、柠檬酸、硬脂酸镁比例为63∶13∶8∶17∶17∶1∶1,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每片1.2 g,硬度为60~80 N。与模型组比较,保元咀嚼片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至力竭的时间(P<0.05),提高机体的运动耐力,HE染色结果表明保元咀嚼片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由运动导致的肌肉组织损伤,显著降低血清BUN、LA的水平(P<0.01),和血清LDH、CK的活性(P<0.01),并明显提高LG含量(P<0.05,P<0.01)。结论筛选所得保元咀嚼片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该制剂可通过增加肝组织中LG水平以提高运动耐力、加速清除体内的LA以缓解肌肉酸痛、降低CK和LDH活力以发挥抗疲劳作用。  
      关键词:保元汤;咀嚼片;制备工艺;抗疲劳作用;药效评价;高山红景天口服液;酶活性   
      35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237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数据挖掘

    • 姜燕华,荆志伟,钱真真,周莎,朱健,吴广,武红莉
      2023, 29(22): 136-1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6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眩晕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结局指标,为后续中药治疗眩晕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和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和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中药治疗眩晕的RCTs,并提取资料。结果纳入375篇RCTs,33 593例患者,共报告482个结局指标,总频数为2 715次,平均每篇RCT报告7个结局指标,不同研究人群报告的结局指标有一定差异。结局指标按功能属性分为9个指标域: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疗效、理化检查、生活质量、精神心理健康、安全性事件、患者满意度、远期预后和经济学评估。使用频数较高的结局指标依次为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评分)、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浆黏度、眩晕评分等。结论中药治疗眩晕RCTs所报告结局指标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结局指标报告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对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结局指标关注度不足。建议中药治疗眩晕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充分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在此基础上对结局指标统一标准规范,以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和二次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中药;眩晕;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   
      38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7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何友成,蒋风茹,周盐,钱佳南,刘君,杭露,周淳宇,李思汉,黄铭涵,袁建业
      2023, 29(22): 146-1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9
      摘要:泻剂结肠(CC)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其病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除泻药对症和手术治疗外,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的CC动物模型是推动该病研究的重要环节。临床吻合度是一种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以现有最新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为参考依据,评估动物模型对中西医病证模拟效果的指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各文献报道所选用的造模动物、药物及其剂型、剂量、给药方式、造模周期等各有不同,现有CC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度水平参差不齐。大鼠是CC模型的首选动物,大黄类制剂是最常用的模型诱导药物,但造模后期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模型动物死亡的情况。造模方法是在起始剂量基础上逐步递增,但起始剂量、递增剂量不尽相同;以半数动物出现稀便为维持剂量,多以80%动物稀便消失,为单个循环结束标准;造模周期2~3个循环,约2~4个月。其中,应用大黄中药颗粒和大黄酸所复制的CC模型均具备较高的中西医临床吻合度。此外,CC中医证候模型尚处于探索阶段,证候模型种类少,仅肝郁脾虚、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脾肾两虚4种,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以期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且临床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为CC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帮助。  
      关键词:泻剂结肠;泻药依赖性便秘;动物模型;临床吻合度;中西医病证特点   
      24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6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刘红喜,路梦颖,梁晓,迟显苏,魏竞竞,刘悦,王柳丁,张允岭
      2023, 29(22): 155-1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2
      摘要:目的基于历代本草文献,探讨头痛的辨治思路,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涉及历代本草著作76部,涵盖汉至明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收集整理其中治疗头痛的相关本草信息,依照《中药学》(第十一版)及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筛选纳入的本草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以头痛辨治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提取各类本草的辨治论述内容。结果在76部历代本草专著中,筛选出114味治疗头痛的本草。在治疗头痛本草性味归经上,药性以寒性、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肝经为主。在辨治头痛病机要素本草分类中,可划分为风袭、火扰、浊阻、郁滞、寒凝、正虚六类病机要素。结论头痛辨治用药以祛风散邪药、清热泻火药、祛痰化湿药、理气活血药、温阳散寒药、补虚扶正药为主,且相互联合运用;祛风散邪,调理气血,补虚泻实为头痛辨治主要特点,符合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生理功能紊乱状态。  
      关键词:头痛;本草;文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药疗法;临床运用   
      89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6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于嘉祥,张瀚文,王列,石岩,张文顺,张欢,段盈竹,梁健,韩雪莹,曲超,胡哲,马俊杰,于睿,于游
      2023, 29(22): 163-1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17
      摘要:目的运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1日的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共3个中文数据库和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共4个英文数据库中关于口服中药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策略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首先用直接Meta分析方法对口服中药(包括中成药)同时保留常规西药与单独服用西药治疗冠心病(CAD)的指标:颈动脉厚度(IMT)、血管内皮功能、斑块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有效率进行评价,然后运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中药的疗效差异。结果共纳入41篇文献直接Meta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同时保留常规西药在改善CAD的所有指标的疗效均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贝叶斯网状Meta结果显示,在对总有效率的比较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三七化瘀丸较其他中药干预方式优势明显;在IMT和斑块积分这两项指标的改善中,消斑化浊汤、益气通络方、软肝降脂胶囊、冠心疏通胶囊较其他中药干预方式优势明显;在对血脂的改善中,参芪柔脉合剂、软肝降脂胶囊、消斑化浊汤、七味三芎汤、三七化瘀丸较其他中药干预方式优势明显,以上药物核心功效为活血化瘀、化痰通脉。结论口服中药同时保留常规西药冠心病疗效显著,临床医师可根据本次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异常明显的指标进行有针对的用药,可能产生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药;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优势;循证医学证据   
      46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5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学术探讨

    • 任丽江,孙长鑫,杨胜男,杨家熙,王萍
      2023, 29(22): 171-1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98
      摘要:黄芩、黄连、黄柏又称“三黄”,“三黄”的三焦分类法不能全面解释其在经典名方中的应用。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整理,根据古籍将“三黄”的主治功用以宋金两朝为界分类讨论。宋以前本草,以《神农本草经》为核心按“三黄”主治疾病进行论述;金以后本草,以新医理阐释《神农本草经》中“三黄”主治。横向对比发现,“三黄”虽都能治疗热证、消化系统疾病及皮肤黏膜病,但侧重不同:黄芩善调火热证之气机不畅、气机逆乱,黄连能疗实火伴久泄脓血等脏腑虚损之疾,黄柏主治肠病、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并能杀虫。此外对古籍中黄芩“除血闭”、黄连“厚肠”、黄柏“洗肝”等三黄主治差异进行罗列。对比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涉及“三黄”的条文,黄芩用于柴胡类方、黄连用于白头翁汤等方,黄柏用于栀子柏皮汤等方的组方思路与宋以前本草中“三黄”主治相重合。并结合现有临床及药理研究结果对古籍中三黄主治进行了验证。在临床中选用“三黄”时应多参考以宋以前本草认识,以达到精准用药的目的。  
      关键词:黄芩;黄连;黄柏;历代本草;《伤寒杂病论》;药性   
      81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010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综述

    • 李智慧,余学庆,杨曙光,于宁霞,徐莉莉
      2023, 29(22): 181-1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05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进行性的间质性肺病,预后极差。目前临床治疗IPF以抗纤维化药物为主,但现有抗纤维化药物种类较少,且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多,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IPF因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一直广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防治IPF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药治疗IPF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使其难以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探索和揭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现已逐渐成为IPF研究领域的热点。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涉及抗炎、抗氧化、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等多种作用机制,但相关研究尚缺乏系统梳理和总结。该研究通过检索和筛选近年来关于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着重总结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的作用机制、当前实验研究的方法,并提出目前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IPF的进一步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作用机制   
      45
      |
      2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22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张团庄,宋渊,何志军,刘涛,吕汐妍,魏晓涛,沈稼轩,梁旭东,朱克玉,乔靖
      2023, 29(22): 193-2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8
      摘要:骨关节疾病患病率正随着我国社会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正在逐年攀升,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包括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退变,其临床表现主要共同点就是不同部位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而如何缓解骨关节疾病疼痛,降低骨关节疾病患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研究证实,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通过参与骨关节疾病炎症反应、软骨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椎间盘细胞的炎症与焦亡、细胞外基质降解和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及活性氧损伤,与骨关节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相关疾病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且占据着重要的治疗地位。同时有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骨关节疾病病理改变,缓解骨关节疾病带来的疼痛,发挥防治骨关节疾病的作用。因此,该文通过查阅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简单阐述了NLRP3炎症小体与骨关节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总结了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干预NLRP3炎症小体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最新研究报道,以期为骨关节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疾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中医药;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退变   
      29
      |
      23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21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刘霜,旺建伟
      2023, 29(22): 204-2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25
      摘要:左金丸为中医经典名方,记载于《丹溪心法》,由黄连和吴茱萸以6∶1比例配伍而成,主治肝火胁痛、胃脘痛、呕吐吞酸等症。现代对左金丸的药理研究很多,尤其是消化道方面,对消化道癌症亦有其独到作用,其抗肿瘤研究主要集中在肠癌、胃癌等。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3大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第2大最致命的恶性肿瘤。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左金丸抗结直肠癌的基础药理研究包括结直肠癌的增殖、细胞凋亡、侵袭、能量代谢、表观遗传学和耐药性。生物碱类为左金丸主要活性成分,如小檗碱、吴茱萸碱、黄连碱、巴马汀、吴茱萸次碱等。相较于左金丸对结直肠癌的作用,除无小檗碱对耐药性及吴茱萸碱对能量代谢的研究外,小檗碱和吴茱萸碱还有对肿瘤血管生成、肿瘤促进性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而且黄连碱、巴马汀、吴茱萸次碱可分别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转移,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肿瘤促进性炎症反应,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小檗碱和吴茱萸碱联用对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有协同增效作用,亦可减弱吴茱萸碱诱导的心脏损伤。因此对近年来左金丸及其主要单体成分抗结直肠癌机制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临床新型高效低毒抗结直肠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左金丸;单体成分;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39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7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郝娜,刘洋,郭璐萱,杨洪涛
      2023, 29(22): 215-2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97
      摘要:慢性肾脏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以肾脏结构损伤及功能障碍(病史>3个月)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疾病。传统中医将慢性肾脏病归属于“水肿”“癃闭”“虚劳”“关格”等范畴,其病机多归结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三脏亏虚,标实则为湿瘀互结,浊毒内蕴。槐杞黄颗粒是由槐耳菌质、枸杞子、黄精所组成的一类真菌类中成药,具有提升免疫力和保护肾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普遍用于癌症、慢性肾脏病及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作者通过对既往的文献研究进行发掘整理后发现,槐杞黄颗粒可通过多种方式干预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如保护肾小球足细胞、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抗肾间质纤维化、减轻肾脏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控肾脏细胞凋亡及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等。临床中槐杞黄颗粒的应用常常建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在儿童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慢性肾衰竭等多种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目前,多位学者对槐杞黄颗粒干预慢性肾脏病的机制和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近年来却少有学者对其作详尽的归纳整理,因此笔者基于槐杞黄颗粒干预慢性肾脏病的机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合,以期为临床更加全面广泛地应用槐杞黄颗粒干预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槐杞黄颗粒;慢性肾脏病;机制;临床研究;综述   
      22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011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张薇,周荣,董凯旋,陈曦,于小勇
      2023, 29(22): 223-2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42
      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作为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出现特定肾脏病理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慢性肾脏病(CKD)。大多数学者认为,DKD发病机制与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脂代谢紊乱及外泌体调控等因素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相关信号通路在DKD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维持肾小球足细胞稳态,参与DKD细胞自噬、肾纤维化、氧化应激、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过程,是当代治疗DKD的新型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通过调节mTOR信号通路抑制DKD肾组织损伤,延缓DKD进一步恶化,改善疾病预后,提升患者生活水平。该文通过总结mTOR相关信号通路结构与机制,详述其在DKD中的作用,并对近年来中药单体、中药相关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通过该信号通路防治DKD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治疗DKD提供新思路与方式。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中药;信号通路;综述   
      34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01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傅永升,谭茗月,王卫国,赵明华,李琦,徐小东,赵建鹏,赵文卓
      2023, 29(22): 231-2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38
      摘要:随着中医药对膝骨关节炎(KOA)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者发现诸多中药可从分子层面干预信号通路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文中所述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膝骨关节炎的机制中与信号通路有着密切关系。中药及有效成分可在不同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控相应的靶向分子水平,抑制软骨炎性因子、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降解及促进软骨细胞自噬,以达到减轻滑膜炎性水肿和延缓软骨退变的目的。现对国内外中药干预KOA的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黄芩素等可通过阻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软骨细胞炎性因子、凋亡及促进自噬;山茱萸新苷Ⅰ等成分降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磷酸化活性改善滑膜炎症、延缓软骨基质退变;丹酚酸A等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磷酸化,减轻炎症与软骨基质降解;大黄素等有效成分可降低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通路活性,抑制胶原蛋白与蛋白多糖分解;肉豆蔻苷等通过阻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传导,抑制细胞凋亡;木通皂苷D等可增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活性,抑制软骨细胞氧化应激;牛膝总皂苷等通过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传导,减少软骨基质降解;藏红花素通过激发河马/Yes相关蛋白(Hippo/YAP)活性抑制软骨炎症与凋亡因子增加;川芎嗪阻断Notch通路改善软骨细胞形态与异常;齐墩果酸等通过发挥雌激素信号通路,减轻软骨基质破坏与退变。以上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KOA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药;膝骨关节炎;信号通路;活性成分;炎性因子;研究进展   
      33
      |
      28
      |
      4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30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邵佳一,吴勉华,马艳霞,姜泽群,徐泓懿,李沐涵
      2023, 29(22): 244-2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425
      摘要: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发生于胸部的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早期出现的放射性肺炎(RIP)和晚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RIPF),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预后不佳。研究发现RILI的发生与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有关,该文通过检索近5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角度将中药干预RILI的作用研究加以综述,细胞因子包括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家族(IL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信号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Notch信号受体1(Notch1)/Notch信号配体1(Jagged1)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等。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启动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参与RILI各阶段的发病,如TGF-β1/Smads信号通路、TGF-β1/VEGF信号通路、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HMGB1/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等。近年来许多研究尝试通过下调细胞因子表达、拮抗细胞因子作用或调控信号通路等途径延缓RILI进程。许多中药、中药单体及复方,被证明能抑制某些细胞因子释放和/或调控某些信号通路,降低RILI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引起研究者重视。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中药干预   
      32
      |
      24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9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王开心,蔡梦如,尹东阁,胡雪凌,付婷婷,朱荣玥,廖诗朗,倪健,尹兴斌
      2023, 29(22): 254-2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26
      摘要:重楼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作用,可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腮腺炎、脓肿、烧伤、出血和肿瘤等,在民间医学中应用已久,是“宫血宁胶囊”“云南白药”等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重楼皂苷Ⅰ是重楼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属于异螺甾烷醇型甾体皂苷,在重楼的根茎、果皮及叶片中都有分布。重楼皂苷Ⅰ的极性较大,主要通过正丁醇萃取、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等方法来提取,通过硅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来分离,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以获得纯度较高的重楼皂苷Ⅰ单体成分。重楼皂苷Ⅰ的药理作用广泛,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临床用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等癌症及关节炎、流感病毒、疮毒、细菌感染等疾病。但是有研究发现重楼皂苷Ⅰ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胃刺激、溶血反应、肝损伤、肾损伤及心脏损伤等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重楼皂苷Ⅰ存在生物利用度低、肠道吸收差及渗透性差等问题,影响了重楼皂苷Ⅰ的临床应用。该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关于重楼皂苷Ⅰ植物来源、提取分离方法、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药代动力学等五大方面的研究报道,以期为重楼皂苷Ⅰ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其他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楼皂苷Ⅰ;提取分离方法;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   
      26
      |
      3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8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刘素珍,杨浩东,张花治,孙金宁,刘晖
      2023, 29(22): 265-2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4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盲率且发病年龄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病是由糖尿病诱导的视网膜损伤,是以眼底出血、硬性渗出、微血管瘤、棉絮斑、新生血管生成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眼底病变,中医将其归于“消渴内障”等病证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阻止该病进展的方法,因此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防治DR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DR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利用其多生物活性成分、多靶标、多路径等优势,对DR的发展过程进行多方位干预。笔者通过对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DR进展相关文献进行查阅,重点对中药单体及复方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Hippo、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DR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防治DR提供更多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9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15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 俞赟丰,胡港,周曼丽,周霞辉,赵彦禛,简维雄
      2023, 29(22): 276-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2399
      摘要:自噬是一种细胞内溶酶体分解代谢的过程,也是糖尿病心肌病(DCM)发病的重要机制。自噬对DCM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正常水平的自噬可促进受损心肌细胞及代谢产物的正常分解,从而减少有害物质对机体的损害,同时为心肌细胞提供能量。在病理状态下,心肌细胞的自噬过度抑制会引起受损细胞和代谢产物的不断蓄积,而受损细胞及代谢产物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害,最终加剧DCM患者的心功能障碍。而心肌细胞的自噬过度激活会导致大量心肌细胞自噬性死亡,引发心肌病理性重构和心功能障碍,从而导致DCM进展加重。因此,恢复正常自噬水平是保护心肌细胞和改善DCM预后的关键手段。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自噬来发挥治疗DCM的作用,其作用效果可概括为促进细胞自噬(补其不足)和抑制细胞自噬(损其有余)2个方面,最终使自噬微环境恢复平衡,自噬强度调整到最佳水平,DCM渐趋缓解。  
      关键词:自噬;糖尿病心肌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33
      |
      2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024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0-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