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23

      经典名方

    • 刘建鑫,揭珊珊,陈冰,曾辉,马雅銮
      2023, 29(23): 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02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模型小鼠炎性损伤的影响,探讨黄连解毒汤治疗AGA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黄连解毒汤组。采用踝关节注射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混悬液建立小鼠AGA模型,给药组分别给予黄连解毒汤水煎液(5 g·kg-1)和秋水仙碱(0.83 mg·kg-1),每天测量小鼠右踝关节肿胀程度,7 d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另外40只C57BL/6J小鼠同样分组处理,造模18 h后,取右踝关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关节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NLRP3炎性小体和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右踝关节显著肿胀(P<0.01),HE染色观察到踝关节明显异物肉芽肿,其间有炎症细胞浸润,黄连解毒汤干预后可以缓解踝关节肿胀(P<0.05,P<0.01),异物肉芽肿减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踝关节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含量和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NLRP3、Caspase-1、TLR4和NF-κ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干预明显降低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和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 mRNA表达(P<0.05,P<0.01),显著降低关节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含量(P<0.01),下调NLRP3、Caspase‑1、TLR4、NF-κB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注射MSU晶体导致AGA小鼠关节局部炎性免疫损伤,黄连解毒汤干预减轻炎性免疫损伤,可能与其调控NLRP3炎性小体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黄连解毒汤;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   
      515
      |
      4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9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李旖旎,张宇男,赵璐,王露露,周雅丽,甄建华
      2023, 29(23): 8-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22
      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芍药汤的核心成分、靶基因和主要通路;对其中UC相关成分、靶基因、通路进行筛选;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小鼠模型,观察芍药汤对UC小鼠的作用,并进一步验证其机制。结果网络药理学提示,芍药汤筛选出有效成分为174个,对应的作用靶基因为159个,相关的作用通路集中于5-羟色胺(5-HT)降解及5-HT 3型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的小鼠的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长度显著增长(P<0.01),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降低(P<0.01),且能有效改善UC模型小鼠的组织病理学表现,降低结肠及血清中5-HT水平(P<0.05,P<0.01),升高结肠中5-HT代谢相关的单胺氧化酶A(MAOA)、单胺氧化酶B(MAOB)、钠依赖性血清素转运体(SLC6A4)、5-HT受体3A(5-HTR3A)mRNA水平(P<0.01)。结论芍药汤可能通过调控5-HT降解通路改善UC肠道局部的炎症反应。  
      关键词:芍药汤;溃疡性结肠炎;网络药理学;动物实验;5-羟色胺(5-HT)   
      197
      |
      4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83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药理

    • 李硕,杨晓玲,刘书斌,王本欢,郑贵森,段国建,赵林华,杨秀娟,仝小林
      2023, 29(23): 16-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18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设定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益气活血通便方低、中、高剂量组(3.51、7.02、14.04 g·kg-1)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体征变化、计算粪便含水率及肠道推进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组织黏膜炎症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AQP)3、AQP4、AQP8和c-Kit蛋白灰度值,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经过益气活血通便方给药治疗10 d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不同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和肠道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结肠无明显黏膜炎症改变,杯状细胞排列较规整无断裂、数量较多。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血清中SP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VIP明显降低(P<0.05);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AQP3、AQP4、AQP8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c-Kit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不同剂量组大鼠粪便菌群observed pecies、Chao1、ACE指数及Shannon、PD whole tree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正常组与益气活血通便方高、中剂量组的距离较近,证实经过益气活血通便方高、中剂量给药后,其肠道菌群与正常组粪便菌群保持一致。结论益气活血通便方可改善STC大鼠排便情况,其机制可能与减少AQP3、AQP4、AQP8对肠道内水分的吸收,升高c-Kit蛋白从而上调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及调节结肠组织内的菌群平衡等多种机制有关。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益气活血通便方;水通道蛋白;神经递质;肠道菌群   
      183
      |
      24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徐玉洁,覃万莉,李小翚,李常青
      2023, 29(23): 28-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24
      摘要: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对Hep3B2.1-7人肝癌细胞(简称Hep3B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肝癌Hep3B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57.5、28.75 g·kg-1)和5-氟尿嘧啶(5-FU)组(0.025 g·kg-1),每组8只。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均灌胃给药,每日1次;模型组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5-FU组采用腹腔注射,隔日1次。给药28 d后处死取移植瘤,以免疫组化(IHC)法检测瘤体组织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脱氧核糖核酸断裂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瘤体组织细胞凋亡,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移植瘤组织miR-12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mRNA表达,以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瘤体组织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和IGF-1R的蛋白表达。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和5-FU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4.90%、63.62%和64.15%,与模型组比较,5-FU组、叶下珠复方Ⅱ号各组的移植瘤瘤重均显著降低(P<0.01),5-FU组、叶下珠复方Ⅱ号各组肿瘤生长体积显著降低(P<0.01),5-FU组、叶下珠复方Ⅱ号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增殖PCNA阳性细胞变少、染色变浅,5-FU组、叶下珠复方Ⅱ号各组移植瘤组织凋亡细胞均明显增加(P<0.05, P<0.01),5-FU组、叶下珠复方Ⅱ号各组miR-122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5-FU组、叶下珠复方Ⅱ号各组IGF-1R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5-FU组、叶下珠复方Ⅱ号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C/EBPα及HNF-4α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的IGF-1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叶下珠复方Ⅱ号低剂量组比较,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P<0.01),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miR-12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的C/EBPα和HNF-4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对Hep3B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转录因子HNF-4α和C/EBPα的表达从而增强miR-122的表达以抑制其靶基因IGF-1R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叶下珠复方Ⅱ号;肝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肝细胞核因子4α;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   
      46
      |
      2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83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袁慧伦,程凯,陈前,王璐洁,李家劼,王雨晴,江爱娟
      2023, 29(23): 36-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43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方(YHTP)防治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9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YHTP低剂量组(2.25 g·kg-1)、YHTP中剂量组(4.5 g·kg-1)、YHTP高剂量组(9 g·kg-1)和甲钴胺组(0.175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35 mg·kg-1)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DNP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症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组织GFAP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测定大鼠脊髓组织GFAP和p-ERK荧光表达水平。体外实验用100 mmol·L-1葡萄糖(GLU)诱导星形胶质细胞(CTX-TNA2)活化,构造高糖环境下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含药血清组(10% YQHT)、抑制剂组(10 mol·L-1 COR)、含药血清+抑制剂组(10% YHTP+10 mol·L-1 COR),用ELISA检测CTX-TNA2细胞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TX-TNA2细胞的GFAP和p-ERK蛋白表达量。结果动物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MWT)、热缩足反应时间(TWL)和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炎症因子、GFAP和p-ERK蛋白,以及ERK1、ERK2、GFAP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YHTP各剂量组大鼠的MWT、TWL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1),IL-1β、TNF-α、IL-6炎性因子含量显著减少(P<0.01),脊髓GFAP、p-ERK蛋白,以及ERK1、ERK2、GFAP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体外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降低,促炎因子及ERK、GFAP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YHTP含药血清组IL-1β、TNF-α炎性因子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抗炎因子IL-10显著增多(P<0.01),ERK、GFA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改善DNP。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益气活血通络方;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星形胶质细胞   
      54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05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丁焕章,吴迪,杨勤军,许浩燃,慈慧敏,吴凡,童佳兵,高雅婷,朱洁,李泽庚
      2023, 29(23): 47-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36
      摘要:目的建立并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脾气虚病证结合模型。方法采用“香烟烟熏法+脂多糖(LPS)气管滴注联合番泻叶浸液灌胃”构建COPD肺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将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番泻叶低、中、高剂量病证结合模型组,共5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每日烟熏,并于第1天、第14天气管内滴注LPS。番泻叶低、中、高剂量病证结合模型组在造模第28天予4 ℃不同剂量番泻叶浸液(5、10、20 g·kg-1)灌胃3周,造模共49 d。采集宏观指标:一般情况(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量、肛温)及行为学指标(抓力测试、鼠尾悬挂实验)。测定肺功能,肺组织病理,血清D-木糖、淀粉酶、胃泌素含量,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计算胸腺指数、脾指数。结果一般情况方面,番泻叶高剂量组大鼠死亡2只。与空白组比较,番泻叶中、高剂量组体质量、摄食量均显著降低(P<0.01),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P<0.01),番泻叶高剂量组肛温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1)。行为学指标方面,与空白组比较,各造模组大鼠抓力均显著降低(P<0.01);番泻叶中、高剂量组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肺功能方面,与空白组比较,各造模组大鼠第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3)、FEV0.3/用力肺活量(FVC)均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可见各造模组大鼠支气管壁增厚,杯状细胞增生,部分肺泡融合呈肺气肿改变。胃肠功能指标方面,与空白组比较,番泻叶中、高剂量组D-木糖、胃泌素、α-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免疫炎症指标方面,与空白组比较,番泻叶中、高剂量组脾、胸腺指数均显著减小(P<0.01),各造模组大鼠外周血CD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CD4+/CD8+明显下降(P<0.05,P<0.01),肺泡灌洗液IL-1β、IL-6显著升高(P<0.01)。结论利用香烟烟熏加LPS气管滴注同时联合番泻叶灌胃能够成功建立COPD肺脾气虚病证结合模型。结合宏观及微观评价,推荐番泻叶浸液剂量10 g·kg-1(番泻叶中剂量组)作为COPD肺脾气虚病证结合模型造模灌胃浓度。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病证结合模型;模型评价   
      71
      |
      22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050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刘智明,王晓琳,周建红,程洁,谢光美,袁建,杨雪,邹国辉
      2023, 29(23): 56-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37
      摘要:目的探讨解毒活血方调节核转录因子(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Caspase)-1介导细胞焦亡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胸主动脉损伤模型,3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解毒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在术后28 d采集主动脉损伤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血管结构形态学变化、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再内皮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内皮相关因子一氧化氮(NO)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NF-κB p65、磷酸化(p-)NF-κB p65、NLRP3、Caspase-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管内膜增厚,组织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且排列紊乱,组织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管腔面积狭窄,解毒活血方各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胸主动脉血管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球囊损伤后,模型组内皮覆盖率明显下降,解毒活血方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再内皮化率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CAM-1、IL-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血管活性因子NO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血管组织中eNOS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大鼠细胞焦亡相关通路蛋白NLPR3、Caspase-1和NF-κB p65磷酸化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血清TNF-α、ICAM-1、IL-1β明显降低(P<0.05,P<0.01),NO明显升高(P<0.05,P<0.01),血管组织中eNOS表达显著升高(P<0.01),各给药组能降低NLRP3、Caspase-1和NF-κB p65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解毒活血方可以促进球囊损伤血管再内皮化抑制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NLRP3/Caspase-1抑制细胞焦亡,抑制内皮细胞炎性损伤有关。  
      关键词:解毒活血方;毒瘀互结;细胞焦亡;再内皮化;核转录因子(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Caspase)-1   
      5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51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王蕾,王雅娟,贺增洋,许凤清,王文斌,王桐生,舒俊生
      2023, 29(23): 64-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05
      摘要:目的探讨石斛多糖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损伤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的炎症因子分泌及TLR4/NF-κB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6HBE细胞,设置空白组、CSE损伤组、CSE+石斛多糖组(100、200、400 mg·L-1),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8、IL-1β、IL-4、IL-13、转化生长因子(TGF)-β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IL-4 mRNA的相对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4受体(IL-4R)、TLR4、髓系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MyD88)、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及核蛋白NF-κB(NEs-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核转位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SE损伤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皱缩,细胞培养上清中IL-8、IL-1β、IL-4、IL-13、TGF-β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TLR4、MyD88、NF-κB、p-NF-κB、NEs-NF-κB、IL-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NF-κB入核现象明显;与CSE损伤组比较,石斛多糖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细胞状态恢复,IL-8、IL-1β、IL-4、IL-13、TGF-β含量及TLR4、MyD88、NF-κB、p-NF-κB、NEs-NF-κB、IL-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NF-κB入核明显减少。结论石斛多糖对CSE诱导的16HBE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关键词:石斛多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香烟烟雾提取物(CSE);炎症因子;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   
      54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9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刘洪存,朱震鑫,卢月,肖阳,刘颖,韦桂宁,杨立芳
      2023, 29(23): 7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09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探究毛果鱼藤对痛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数据库获取毛果鱼藤的化学成分及其候选靶标,通过蛋白质互作和网络分析,筛选毛果鱼藤治疗痛风的关键网络靶标和潜在活性成分,并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及通路分析;小鼠腹腔注射次黄嘌呤复制高尿酸血症模型,观察毛果鱼藤醇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及正常小鼠尿酸水平的影响;大鼠足跖注射微晶型尿酸钠结晶,复制痛风性炎症模型,观察毛果鱼藤醇提物对痛风性炎症的影响;二甲苯诱导急性炎症模型,观察毛果鱼藤醇提物的抗炎作用;热板法、扭体法观察毛果鱼藤的镇痛作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复制体外炎症模型,观察毛果鱼藤醇提物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通过构建毛果鱼藤-成分-痛风疾病靶点网络及分子对接分析,获得毛果鱼藤治疗痛风的12个关键网络靶标和15个潜在活性成分,发现其可以通过大黄素、白桦脂酸、美迪紫檀素等成分作用于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靶点发挥抗高尿酸血症、抗炎、镇痛等作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1)、大鼠肿胀度显著增高(P<0.05,P<0.01)、小鼠耳廓肿胀度降低(P<0.05)、小鼠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5,P<0.01)、小鼠热板痛阈显著提高(P<0.05),细胞中TLR4 mRNA水平、TLR4、NF-κB、NLRP3的蛋白表达及细胞上清中TLR-4、NF-κB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毛果鱼藤醇提物(20、10、5 g·kg-1)可以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P<0.01),抑制大鼠足跖肿胀(P<0.05,P<0.01),降低细胞中TLR4 mRNA水平,降低细胞中TLR4、NF-κB、NLRP3的蛋白表达及降低细胞上清中TLR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F-κB、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P<0.05,P<0.01)。结论毛果鱼藤醇提物具有明显的抗痛风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毛果鱼藤;痛风;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   
      49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8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苏钢,杨光勇,张庚鑫,沈俊希,韩慧子,田维毅,王文佳,王平,涂小华,何光志
      2023, 29(23): 81-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62
      摘要:目的通过16S rRNA测序与网络药理学探究葛根芩连汤(GQT)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丽珠肠乐组(0.15 g·kg-1)、葛根芩连汤高、中、低剂量组(10.08、5.04、2.52 g·kg-1),除空白组外,各组每日均给予克林霉素(250 mg·kg-1)灌胃造模,连续7 d。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按剂量灌胃对应药物,1次/d,持续14 d,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GQT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药物遗传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药品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数据库DrugBank、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检索AAD疾病靶点,通过R软件分析获得“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病理学改变,并结合16S rRNA测序AAD结肠内容物菌群结构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从GQT中筛选出238个活性成分作用于276个成分靶点,其中槲皮素、葛根素、汉黄芩素、芹黄素为GQT主要核心成分,AAD疾病靶点1 097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27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主要包括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β等核心靶点,主要富集于IL-17信号通路。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结构严重异常,肠道上皮柱状细胞损伤、杯状细胞减少、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GQT高剂量组结肠结构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异常;GQT中、低剂量组和丽珠肠乐组结肠结构明显改善,达到正常水平。GQT可改善AAD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在门水平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在属水平增加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其中乳酸球菌属Lactococcus可作为GQT治疗AAD的生物标记物,通过菌群功能代谢预测发现GQT可促进肠道中醋酸与乳酸代谢途径。结论GQT可能通过槲皮素、汉黄芩素等关键成分作用于Akt1及IL-6等靶点,激活IL-17信号通路,同时改善肠道乳酸球菌属丰度及醋酸、乳酸代谢途径,从而发挥修复肠道屏障的作用来治疗AAD。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肠道菌群;网络药理学;肠道屏障;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   
      62
      |
      2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259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临床

    • 杨月东,汪茂林,赵娟,史名妤,毛晨晗,张苏洁,支颢,沈建平
      2023, 29(23): 89-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99
      摘要:目的通过心脏核磁共振(CMR)成像及血清学指标评价生脉散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患者66例,采用最小化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心力衰竭西医标准化治疗,对照组加予安慰剂颗粒治疗,观察组加予生脉散颗粒治疗,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及纤维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1(IL-1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CMR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和纵向弛豫时间(T1值)]。结果最终,对照组纳入31例患者,治疗组纳入30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前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气短/喘息、乏力、心悸、自汗或盗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双下肢水肿、中医证候总积分)、ECV、T1值、炎症/纤维化指标(hs-CRP、sST2、PⅢNP、IL-6、IL-11、TGF-β1)均明显降低(P<0.05,P<0.01),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除外手足心热)、T1值、炎症/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除外手足心热、双下肢水肿)、ECV、T1值、炎症/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5%(25/31),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76,P<0.01)。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3)。结论生脉散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降低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IL-11信号轴相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心肌纤维化;生脉散;心脏核磁共振;白细胞介素-11(IL-11);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   
      59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94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徐朝辉,钟逸航,史天云,杨佳慧,柳智瑞,万琪琪,刘永明
      2023, 29(23): 98-1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23
      摘要:目的探讨芪附益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芪附益心方治疗慢性心衰提供客观的、科学的临床证据,旨在推动芪附益心方的临床应用和转化。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符合标准的慢性心衰心气虚证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组均予以慢性心衰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芪附益心方加载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安慰剂,治疗疗程为12周。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ST2)、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E)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的比值(E/e')、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中医证候积分、运动耐量评价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T)、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和堪萨斯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及其他安全性指标。结果最终完成试验观察病例10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改善显效及有效患者42例,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改善显效及有效患者32例,总有效率为62.75%,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923,P<0.05);观察组降低NT-proBN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升高LVEF及降低E/e'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LVEDD及sST2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运动耐量(6MWT)及生活质量(MLHFQ评分、KCCQ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芪附益心方能显著改善慢性心衰心气虚证患者的心功能、中医证候、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纤维化程度有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芪附益心方;心肌纤维化;临床疗效   
      58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83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郑浪花,梁丽嫦,黄学成,邱建文,张智伟,宾炜,林嬿钊
      2023, 29(23): 106-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24
      摘要:目的观察柴芍龙牡汤加减对肝郁脾虚型失眠的疗效,以及红外热成像与肝郁脾虚型失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治未病科门诊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柴芍龙牡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红外热成像表现特征(额部睡眠线、额部、躯干前区、中脘、任脉、左胁、右胁、躯干背区、督脉温度及温差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33/36)、66.67%(24/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Z=-2.617,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睡眠线改善总有效率为86.11%(31/36),对照组睡眠线改善总有效率为66.67%(24/3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Z=-2.59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额部温度显著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躯干前区、中脘、任脉、左胁、右胁、躯干背区、督脉温度显著上升(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额部温度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躯干前区、中脘、任脉、左胁、右胁、躯干背区、督脉温度上升更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督脉区域温差(∆T)显著减小(P<0.01),中脘、任脉、左胁、右胁∆T明显增大(P<0.05,P<0.01);对照组中脘∆T显著增大(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督脉∆T显著减小(P<0.01),中脘、任脉、左胁、右胁∆T明显增大(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督脉与任脉温度差明显上升(P<0.01),根据红外热像特征,督脉与任脉温度差正常值在0.5~1,治疗组治疗后的中位数为0.69(0.52,0.88),处于温差正常范围内,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芍龙牡汤加减能有效改善短期失眠,具有疏肝健脾、调和枢机、通调任督二脉之功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同时研究发现肝郁脾虚型失眠红外热像可以通过额温、睡眠线、中脘∆T、任脉∆T、督脉与任脉温度差作为诊断和评价指标。  
      关键词:失眠;柴芍龙牡汤;红外热成像;肝郁脾虚   
      40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94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姚登峰,李静
      2023, 29(23): 114-1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98
      摘要:目的观察菝葜八味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足湿热毒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复方黄柏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菝葜八味汤加减。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疼、间歇性跛行、足冷感觉、中医证候评分,病足溃疡面积,溃疡面pH,溃疡深度和经皮氧分压。检查患者糖脂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足背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峰值、血流量、血管内径和搏动指数),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血清和皮损组织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3、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2%(50/5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8%(42/5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29,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疼、间歇性跛行、足冷感觉、中医证候积分、溃疡面积、溃疡面pH和溃疡深度均明显降低(P<0.05),经皮氧分压明显升高(P<0.05)。FPG、2h PG、TG、TC、血流峰值、TNF-α、IL-6、IL-18和CRP明显降低(P<0.05),血流量、血管内径和搏动指数明显升高(P<0.05),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11/52),观察组为23.1%(12/5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菝葜八味汤加减可促进DF湿热毒盛证患者的病足创面愈合,改善患者足背动脉血液流变学,加快神经传导, 降低炎性反应。  
      关键词:菝葜八味汤加减;糖尿病足;湿热毒盛证;疗效观察   
      4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049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药学基础

    • 严林,欧则民,王艳静,张瑶,程怡,王梓丞,刘德文,王锦玉,马振山,仝燕
      2023, 29(23): 122-1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66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泽泻、盐泽泻水提液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泽泻组(10 g·kg-1)和盐泽泻组(10 g·kg-1),每组3只,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泽泻、盐泽泻水提液,空白组灌胃等体积饮用水,早晚各1次,连续3 d,末次给药60 min后,眼眶采血,制备血清样品。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50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10%~50% A;10~27 min,50%~95% A;27~27.1 min,95%~10% A;27.1~30 min,10% A),流速0.3 mL·min-1,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扫描范围m/z 100~1 200。在自建泽泻化学成分库的基础上借助UNIFI 1.9.2软件对泽泻、盐泽泻水提液及给药血清、空白血清的总离子流图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进行比对,推导泽泻、盐泽泻可能的入血移行成分及其裂解规律,并计算各化学成分炮制前后的响应强度比。结果在给予泽泻水提液大鼠血清中分析推测得到20个成分,包括5个原型成分和15个代谢产物;在给予盐泽泻水提液大鼠血清中分析推测得到14个成分,包括5个原型成分和9个代谢成分;其中两者共有成分13个,包括5个原型成分和8个代谢成分。5个原型成分分别为16-氧代泽泻醇A、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A、泽泻醇B、泽泻醇C,代谢产物主要涉及Ⅰ相代谢(氧化反应)和Ⅱ相代谢(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盐泽泻组大鼠血清中原型成分16-氧代泽泻醇A、泽泻醇B、泽泻醇C的响应强度升高,而代谢成分种类及响应强度则普遍降低。结论泽泻盐制后可能通过减缓萜类成分代谢速率从而促进原型成分吸收入血,可为泽泻、盐泽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泽泻;中药炮制;血清药物化学;萜类;裂解规律;代谢产物;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78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97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黄红侠,卢雪凤,周权,方红,邓夏夏,孙有智,赵益
      2023, 29(23): 131-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64
      摘要:目的以脾阴虚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析脾阴虚对胃肠吸收、水液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荤素饮食不节、负重疲劳游泳和温热伤阴药灌胃复合因素建立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观察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游泳持续时间的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间苯三酚法检测尿D-木糖排泄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胃泌素(GA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水通道蛋白3(AQP3)、AQP4的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胃组织中VIP、AQP3、AQP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16S rDNA测序分析其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一般体征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进食量均明显降低,饮水量明显增多(P<0.05,P<0.01),游泳持续时间显著减少(P<0.01);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组织黏膜出现排列不齐,结肠组织黏膜可见明显变薄或有残缺,上皮细胞出现坏死甚至脱落现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GAS含量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中VIP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AQP4、AQP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中VIP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AQP3和AQP4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和α多样性增加,β多样性明显降低,紫单胞菌科丰度明显增加,产丁酸菌种丰度明显降低(P<0.05);斯皮尔曼计算法(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紫单胞菌科与AQP4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产丁酸菌种与VIP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AQP3、AQP4蛋白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线性判别分析(LDA)效应量(LEfSe)结果显示,组间多种肠道菌存在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肠道中迷踪菌门/目/科/属、β-变形菌纲、伯克氏菌目、萨特菌科、副萨特氏菌属被明显富集(P<0.05)。结论脾阴虚证可以减弱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引起水液代谢和肠道菌群的紊乱,胃黏膜VIP、AQP3、AQP4蛋白水平与紫单胞菌科、产丁酸菌种密切相关,VIP、AQP3、AQP4可能参与调节肠道菌群以影响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脾阴虚证;血管活性肠肽(VIP);水通道蛋白(AQP);水液代谢;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54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1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董兆威,田茂颖,杨宇,王瑾,黄勤挽
      2023, 29(23): 140-1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48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代谢组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胆黄连清肝胆实火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黄连、清炒黄连和胆黄连的整体化学成分,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 min,5%B;2~20 min,5%~65%B;20~40 min,65%~10%B;40~45 min,10%B;45~46 min,10%~95%B;46~49 min,95%B),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80~1 200。在此基础上,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方差分析筛选不同黄连炮制品之间的差异化合物。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差异化合物与肝胆实火证的关联程度。结果共鉴定了33个化学成分,包括2个酚酸类、5个结合型胆汁酸类、26个生物碱类。PLS-DA和方差分析确认差异化合物16个,其中11个生物碱、5个结合型胆汁酸。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得到差异成分与“肝胆实火”相关的疾病通路8条,“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得到关键靶点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亚型(PIK3CA);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1种生物碱成分与PIK3CA均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猪胆汁在胆黄连炮制中具有独特性,可以促进小檗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11种生物碱的生成和溶出。结合分子对接结果和文献结果可认为小檗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牛磺猪去氧胆酸等16个差异化合物是胆黄连清肝胆实火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胆黄连;肝胆实火;物质基础;代谢组学;分子对接技术;网络药理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   
      83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50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数据挖掘

    • 谢飞彪,王晶,向兴华,徐文源,白卫国,刘孟宇,田雅欣,车前子,王拥军,杨伟
      2023, 29(23): 150-1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49
      摘要: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肾阳虚证辨识,形成中医临床辨证规则。方法纳入982例OP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特征信息,通过统计检验筛选数据中与肾阳虚证相关的变量。以决策树为基础模型,应用引导聚集算法(Bagging算法)建立OP肾阳虚证分类模型,生成大量规则并去除冗余;结合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关键规则并集成规则建立辨识模型,实现对OP患者肾阳虚证的辨识。结果筛选出了18条关键辨识规则,其中11条规则的回归系数>0,对辨识为肾阳虚证具有正向影响,系数最高的规则为畏寒(“有”)&手足心热(“无”);7条规则的回归系数<0,对辨识为肾阳虚证具有负向影响,系数最低的规则为舌红(“有”)&大便溏(“无”)&禀赋不足(“无”)。根据各关键规则的回归系数计算得到重要性>0.2的变量依次为畏寒、舌红、手足心热、肢冷、小便清、大便溏、禀赋不足、久病。辨识模型的偏依赖性分析结果显示,畏寒取值为“有”相较取值为“无”的OP患者,被辨识为肾阳虚证的概率高0.266 8,该变量对辨识为肾阳虚证具有最高影响。舌红取值为“有”相较取值为“无”的OP患者,被辨识为肾阳虚证的概率低0.141 9,该变量对辨识为非肾阳虚证具有最高影响。所建立的OP肾阳虚证辨识模型在测试集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 9、0.853 7、0.872 0、0.931 5。结论基于Bagging结合LASSO回归的规则集成方法,构建了更加精确的OP肾阳虚证辨识模型,筛选出的关键规则能较好解释肾阳虚证辨识过程,可辅助OP肾阳虚证的中医临床辨证。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规则集成;预测方法;辨识模型;变量重要性;偏依赖性   
      48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50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彭美红,卢芳国
      2023, 29(23): 158-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19
      摘要:目的研究非物理因素导致急性肺损伤发生的动物模型特点,为非物理因素致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制备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为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提供更好的实验基础。方法通过以“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为主题词检索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及PubMed数据库,获取近10年有关于急性肺损伤动物实验文献,归纳出实验动物品种、造模所用药物、造模采用的方式、造模周期、成模标准及检测指标等,应用Excel软件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共纳入分析文献338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频数分析发现,建立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多选用SD大鼠、C57BL/6小鼠,造模时多选用雄性鼠;造模药物以脂多糖(LPS)为主;造模周期大多为给药后的6 h;多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作为成模标准;检测指标多选用肺干/湿重比、肺指数、肺组织形态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炎症因子,从多方面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论急性肺损伤动物实验多选用SD大鼠腹腔注射LPS(5 mg·kg-1)或C57BL/6小鼠气管滴注LPS(5 mg·kg-1)制备动物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成模率高且符合急性肺损伤发病规律等优点,可为急性肺损伤基础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数据挖掘;发病机制;基础研究   
      46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2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药事管理

    • 王涛,刘书琪,黎耀宏,杨正明,阎新佳,周厚成,李文兵,陈士林
      2023, 29(23): 166-1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46
      摘要: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传统饮片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免煎易服、携带方便、便于调剂等优点,极大提高了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更符合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结束试点,市场全面放开,竞争加剧,且处于新标准、旧标准切换使用的过渡期,存在品种不足、规格变换和质量差异等问题,生产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笔者拟通过系统梳理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以来的政策法规、企业布局、标准制定等内容,并针对“后试点”阶段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生存和发展角度出发,建议企业应建立中药配方颗粒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降低过程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攻克疑难品种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有序推进国家标准研究,保证临床配方品种完整;建立健全配方颗粒疗效评价机制,构建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间的一致性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充分调动科研机构、企业、医院等单位的积极性,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模式,推动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平稳有序发展。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政策法规;企业布局;标准制定;疗效评价;风险评估;生存策略   
      76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51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综述

    • 刘国政,陈嫣嫣,杨硕,刘怡,赵炎培,周丽杰,王鑫宇,孙阳阳,李言,段金江,陈力铭,肖景东
      2023, 29(23): 174-1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1
      摘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作为固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异常的激活与多种人类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有关,已有研究证实了其与罹患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相关性,NLRP3炎性小体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基于目前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机制及介导炎症反应的通路的概述,综述NLRP3炎症小体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及中西医干预治疗的现状。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中医药治疗中效果显著。一些单一的中药或者中药方剂通过激活或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靶向治疗某些消化系统疾病。NLRP3炎症小体可以接受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刺激信号,进而启动和激活并参与介导炎症反应,其自身炎症小体的形成和下游多种炎症因子不仅是介导炎症反应的主要机制,也参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轴和通路轴,因此可以作为理想的干预治疗某种疾病的识别靶点。未来可以针对多种炎性小体的再发现和深入研究将为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消化系统;消化疾病;中医药   
      36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93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彭鑫,王蕴,秦云普,汪云帆,封继宏
      2023, 29(23): 189-1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2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进行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异质性疾病,分为稳定期和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认为COPD属于“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痰瘀互结、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千金苇茎汤引自《古今录验方》,由苇茎、桃仁、薏苡仁、瓜瓣4味中药组成,其清肺、化痰、逐瘀之功显著,临床用治COPD及其病证疗效确切。目前应用千金苇茎汤治疗COPD的临床研究使用原方时多有加减,或单独应用,或与他方/西药合用治疗COPD稳定期、AECOPD、COPD合并症及痰热郁(壅/阻)肺证等COPD相关中医证候,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血气指标,抑制炎症反应等。动物实验主要从COPD的病理改变层面探究其作用机制,具体与调节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上调肺组织单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SIGIRR)以抗炎;上调细胞增殖抑制基因(HSG)、抑制Wnt信号途径激活以抑制气道重塑有关。综述发现目前存在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各研究标准无法互通,机制研究匮乏等问题。该文对近年来千金苇茎汤治疗COPD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动物实验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千金苇茎汤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千金苇茎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3
      |
      24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93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赵哲,白敏,靳玉秋,田萌媛,陈光顺,刘臻华
      2023, 29(23): 197-2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95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慢性肾脏病(CKD)主要病因,加重了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患病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DN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其中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病级联损伤过程中的关键病理环节。因此,针对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治疗有利于缓解DN的疾病进展。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是一种经典的蛋白酶体,其作为先天免疫反应的诱导剂,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后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触发细胞焦亡和自噬失控,介导促肾纤维化的应激信号,参与DN肾脏的发生与发展。NLRP3炎症小体作为诱导炎症反应的核心位点广泛参与了DN疾病进程,可能是DN疾病进展的新靶点。中药单体及复方在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有效防治DN与调控NLRP3炎症小体激活关系密切。从NLRP3炎症小体角度探究中医药治疗DN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尚缺乏系统综述。该文通过分析汇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NLRP3炎症小体组装与激活,在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通过相关途径调控NLRP3炎症小体防治DN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药对NLRP3炎症小体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防治DN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肾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焦亡;自噬;肾纤维化   
      40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049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徐明瑶,谢胜,黎丽群,刘鑫,张晓宁,沈智文,杨成宁
      2023, 29(23): 207-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92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进展到晚期之前通常是一种无症状的疾病。该病全球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该病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细胞自噬、凋亡和炎症反应等相关。自噬和凋亡同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调控,二者失衡与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细胞自噬-凋亡失衡是CRC主要的病理基础,在CRC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一方面,自噬与凋亡互相协同,共同抑制CRC细胞生长;另一方面,自噬可以拮抗凋亡而促进CRC细胞生长。目前,临床治疗CRC的手段以手术联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CR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远期效果不佳。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RC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现众多中药单体可以通过调控自噬-凋亡平衡,促进CRC细胞死亡,从而阻断该病的进展。基于自噬-凋亡平衡调控细胞生命的进程,发现其蕴含着中医阴阳理论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的理论内涵。中医药调控自噬-凋亡平衡参与CRC的各个阶段,已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基于此,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主要介绍了中医阴阳理论与自噬-凋亡平衡的相关性,自噬-凋亡平衡在CRC的作用,黄酮类、萜类、苷类、酚类等不同类型的27个中药单体成分调控自噬-凋亡平衡治疗CRC的研究现状,发现中药单体通过调控自噬-凋亡平衡治疗CRC涉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B细胞淋巴瘤-2(Bcl-2)等分子靶点,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活性氧(ROS)/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等多条信号通路,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以期为CRC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思路。  
      关键词:结直肠癌(CRC);自噬-凋亡平衡;中药单体;研究进展   
      31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93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魏文海,李兴芳,赵琼,李静芸,牛慧敏,徐锦辉
      2023, 29(23): 218-2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21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手术、化疗及靶向治疗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但随之而来的耐药及不良反应,使得此治疗方式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抗肿瘤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以其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多信号通路参与NSCLC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是关键的调控通路之一,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周期、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自噬及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影响NSCL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通过检索近年的文献发现,中药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NSCLC细胞的自噬、细胞周期、凋亡、侵袭和转移、新生血管的生成及逆转耐药等过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部分中药提取物或复方在NSCLC治疗方面的一些作用机制已取得较大突破,但这些研究也仅停留在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体内研究层面,研究者们面临着“将中药研究成果转化于临床应用中”这一巨大挑战。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中药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NSCL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NSCLC药物治疗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后续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中医药;作用机制   
      45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93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杨浩东,谢兴文,李宁,黄欣,尚征亚,姚乾宁,刘凯
      2023, 29(23): 227-2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02425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于从骨髓中分离出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的潜能,在一定的条件干预下,可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OB)、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BMSCs对维护骨结构稳定和平衡骨代谢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BMSCs增殖,诱导其向OB分化对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骨缺损、骨折愈合等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B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过程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和多条信号传导通路调控的复杂过程,而中药恰好具有多生物活性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协同的作用优势,能够通过多渠道影响BMSCs的增殖及分化过程,诱导BMSCs增殖,增强与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与表达,从而促进BMSCs向OB分化,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骨缺损等多种骨病的目的。文章通过对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重点整理中药单体及复方调控分泌型糖蛋白(Wnt)、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mad、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骨保护素(OPG)/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RANK)/RANK配体(RANKL)等信号通路促进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药防治骨科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成骨分化;信号通路   
      39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0994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郑兰兰,郭才,何燕芳,谢娇娇,高芬,于春,马燕花
      2023, 29(23): 235-2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37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作用于肝脏,导致肝星状细胞异常活化,以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生成与降解失衡,过度沉积破坏肝脏正常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可发展为不可逆性的肝硬化与肝细胞癌,已经成为全球健康面临的巨大挑战。铁死亡是近些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主要涉及铁离子代谢异常、脂质过氧化物堆积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减弱。有多项研究表明通过诱导肝星状细胞铁死亡或减轻肝脏铁死亡可改善肝纤维化,减轻肝损伤。随着中药在各种慢性肝病中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好、功效覆盖广、方便易得等特点逐渐显现出来,与西药相比,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独具优势。因此,以中药干预肝星状细胞或肝脏铁死亡作为切入点或将是今后防治肝纤维化的新方向。该文整理了铁死亡发生的多种调控机制,探讨了铁死亡如何影响肝纤维化的进展,总结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等通过铁死亡途径对肝纤维化进程进行干预的现状与进展,为未来中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铁死亡;中药;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46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051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阳凌峰,朱莹,喻斌,林瑞芳,徐寅
      2023, 29(23): 245-25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0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累积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且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然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即使最新药物的缓解率也低于50%,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发电站”,参与活性氧产生、氧化磷酸化生成三磷酸腺苷等各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其功能障碍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线粒体质量控制是维持线粒体形态、数量及质量稳定的重要方式。大量研究表明,以线粒体生物发生水平低下、过度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缺陷、线粒体动力学紊乱及钙调节异常为特征的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己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结性综述。故该文对中医药领域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总结性梳理,以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的思路及借鉴。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质量控制;中医药;溃疡性结肠炎   
      35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8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吴沂泽,李兴勇,吕汐妍,元宝华,蔺海生,魏晓涛
      2023, 29(23): 253-2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14
      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老年人多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病理特征是骨流失、骨微结构退变等,其临床上多表现为骨骼脆性增加、骨痛等症状。同时,OP会因其引起的骨骼高脆性而增加骨折风险,最终导致OP患者终身残疾或死亡,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既往研究发现,OP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与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破骨细胞活性与功能的障碍和自噬激活的异常等众多因素相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相关信号通路参与骨稳态的调节,可通过调控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破骨细胞功能、激活细胞自噬而促进骨形成、改善骨代谢和骨微结构,在OP防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医药防治OP历史悠久、疗效明确,且具有作用靶点多、不良反应小、来源广泛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该文通过检索和查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简略阐述了mTOR相关信号通路在O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详细总结了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干预mTOR相关信号通路防治OP的最新研究成果,旨为mTOR相关信号通路与OP的关系、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OP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mTOR信号通路;腺苷-磷酸(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mTOR信号通路;骨质疏松症;中医药   
      37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4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高广淼,杨玲玲,杨秀娟,殷亭湄,杨必乾,连小龙,付晓艳,李洁,马趣环,邓毅,杨志军
      2023, 29(23): 264-2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13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和血便等,严重时还可能伴随营养不良和全身症状,发病率也不断攀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影响。U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中药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药效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故从中药中寻找治疗UC的药物已成为一大热点。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传统中药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酸二铵等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有研究统计在治疗UC的中药中,甘草位居前三。近年来,中药甘草及复方治疗UC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此,通过对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如甘草酸、甘草酸二铵、甘草多糖、甘草次酸和异甘草素及甘草相关复方的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控细胞凋亡和降低氧化应激等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为甘草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甘草;甘草有效成分;溃疡性结肠炎;甘草复方;研究进展   
      48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244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 李子舜,赵长普,陈仁伍,李美玲,王菲,郝晨源
      2023, 29(23): 275-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44
      摘要: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目前,现代医学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来治疗肝纤维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从而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该篇旨在综述中医药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对相关的中药和中药方剂进行评述,讨论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肝纤维化;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医药;炎症;抗纤维化   
      53
      |
      1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105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