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29 24

      经典名方

    • 吴紫陆,李静波,王俊杰,蔡纪堂
      2023, 29(24):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04
      摘要: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作用及对活性氧(RO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0.9 mg·kg-1)、玉屏风散低、中、高剂量组(6、12、24 mg·kg-1),每组10只。正常组给予常规饲养,其余各组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Al(OH)₃+磷酸盐缓冲液(PBS)]混悬液,隔日1次,连续7次。7 d后,10% OVA溶液滴鼻,2次/d,连续7 d。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玉屏风散汤液,正常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记录各组小鼠喷嚏、抓鼻和流涕症状进行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鼻灌洗液和血清中卵清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OVA-sIgE)、组胺(Histamin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前列腺素D2(PGD2)、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鼻腔黏膜损伤状态,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观察小鼠鼻腔黏膜杯状细胞数目,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鼻腔黏膜NLRP3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鼻腔黏膜NLRP3、剪切(cleaved) Caspase-1和cleaved Gasdermin-D(GSDMD)蛋白的表达;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鼻腔ROS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鼻部症状明显加重,血清及鼻灌洗液中炎症因子OVA-sIgE、Histamine、ECP、PGD2、IL-1β、IL-18、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组织病理学评分、杯状细胞数目和ROS含量显著升高(P<0.01),焦亡相关蛋白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GSDMD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和玉屏风散组小鼠鼻部症状明显减轻,血清及鼻灌洗液中炎症因子OVA-sIgE、Histamine、ECP、PGD2、IL-1β、IL-18、IL-4水平降低(P<0.05,P<0.01),IFN-γ水平升高(P<0.05、0.01);组织病理学评分、杯状细胞数目和ROS含量显著减少(P<0.05,P<0.01),焦亡相关蛋白NLRP3、cleaved Caspase-1、cleaved GSDMD表达降低(P<0.05,P<0.01)。与氯雷他定组比较,玉屏风散高剂量组疗效进一步增高(P<0.05,P<0.01)。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具有治疗效果,其具体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ROS/NLRP3/Caspase-1引起的细胞焦亡有关。  
      关键词:玉屏风散;细胞焦亡;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变应性鼻炎   
      206
      |
      5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703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石立鹏,邓静薇,尹二谦,陈欣,杜旭勤
      2023, 29(24): 11-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2
      摘要:目的探讨防己茯苓汤对心肌纤维化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1·d-1)构建心肌纤维化小鼠模型。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防己茯苓汤低、高剂量组、酒石酸美托洛尔(Meto)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防己茯苓汤低、高剂量组分别予以防己茯苓汤低、高剂量灌胃(3.315、13.26 g·kg-1·d-1),Meto组予以酒石酸Meto灌胃(15 mg·kg-1·d-1)。2周后,观察小鼠心脏形态,计算平均细胞横截面积、心脏质量指数和心胫比,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心肌胶原沉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和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组织CD86和CD20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防己茯苓汤低、高剂量组和Meto组小鼠心脏外观形态明显减小,平均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脏质量指数和心胫比显著降低(P<0.01);血清CK-MB、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抗炎细胞因子IL-10明显升高(P<0.05);炎症细胞浸润、心肌损伤、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8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CD20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氧化应激指标MD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SOD、GSH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防己茯苓汤可以改善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氧化应激发挥作用。  
      关键词:防己茯苓汤;心肌纤维化;巨噬细胞极化;氧化应激;炎症因子   
      98
      |
      2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6897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慢性筋骨病的临床与基础前沿研究专题

    • 王潇潇,李群,胡智星,方罗昌婷,明瑞蕊,徐腾腾,杨超,侯吴琼,王丽丽,姜宜妮,刘春芳,林娜
      2023, 29(24): 19-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44
      摘要:目的明确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并从抗炎角度初步探索其缓解慢性疼痛的药理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设立分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恒古骨伤愈合剂低、中、高剂量组(0.66、1.31、2.63 mL·kg-1),塞来昔布组(21 mg·kg-1),通过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MPS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予恒古骨伤愈合剂和塞来昔布,SMALGO爪压力测痛仪检测大鼠激痛点压痛阈值,Von-Frey针和丙酮刺激法分别检测足底机械痛敏阈值和冷痛敏刺激反应;模型8周和10周,肌电图仪测定激痛点自发放电状态及抽搐反应;CatWalk步态分析仪检测大鼠步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及激痛点中P物质(SP)、缓激肽(BK)、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PS大鼠激痛点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p)-IκBα、NF-κB p65、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激痛点中p-NF-κB p65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8周和10周激痛点肌电信号和局部抽搐反应检测阳性率均为100%,激痛点压痛阈值、机械痛敏阈值明显降低,冷痛超敏反应评分明显升高,步态异常,血清和激动点IL-1β、TNF-α、SP、BK、p-IκBα、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和p-NF-κB p65入核阳性表达强度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恒古骨伤愈合剂中、高剂量组肌电信号检测和局部抽搐反应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恒古骨伤愈合剂中、高剂量组压痛阈值、机械痛敏阈值明显升高,恒古骨伤愈合剂高剂量组冷痛超敏反应评分显著降低(P<0.01),恒古骨伤愈合剂高剂量组站立时间、摇摆时间和步行周期明显升高,摇摆速度、最大接触面积、最大接触强度明显降低(P<0.05),且恒古骨伤愈合剂中、高剂量组p-IκBα/IκBα、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恒古骨伤愈合剂高剂量组p-NF-κB p65入核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能有效缓解MPS的激痛点疼痛,改善步态,其机制与下调NF-κB p65炎症信号通路降低血液和激痛点组织中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恒古骨伤愈合剂;激痛点;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   
      84
      |
      2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06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侯吴琼,宗瑛,周方婷,李森森,许丽婷,陶雪莹,刘春芳,王超,林娜
      2023, 29(24): 30-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45
      摘要:目的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OK)对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模拟临床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K低、中、高剂量组(1.31、2.63、5.25 mL·kg-1)、普瑞巴林组(5 mg·kg-1),每组8只;另取8只SD大鼠作为空白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并采用行为学检测、不良反应评估、网络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及拮抗剂应用等方法进行探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机械痛敏、热辐射痛敏阈值、脊髓背角炎症因子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患侧足印相关指标均显著下调(P<0.01);模型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OK低、中、高剂量组可剂量依赖性提高CCD大鼠的机械痛敏、热辐射痛敏阈值(P<0.05,P<0.01),改善CCD大鼠步态(P<0.05,P<0.01),降低脊髓背角炎症因子表达(P<0.05,P<0.01),降低CCD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STAT3、VEGFA、p-ERK的表达(P<0.05,P<0.01),并有效降低醋酸诱导的小鼠伤害性反应(P<0.05,P<0.01),且无耐受性;体质量检测、脏器指数、强迫游泳、轮替等实验结果显示OK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进一步的拮抗剂实验显示,与OK高剂量组比较,MRS1523、RS127445能逆转OK的瞬时镇痛效应(P<0.01)。结论OK对CCD模型有良好的镇痛效应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激动ADORA3、HTR2B及抑制小胶质细胞STAT3、VEGFA、p-ERK等元件相关。  
      关键词:恒古骨伤愈合剂;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   
      70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8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张苏雅,马兆臣,高双荣,陈卫衡,张彦琼,林娜
      2023, 29(24): 42-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37
      摘要:目的通过整合异构信息网络挖掘与实验验证,阐释恒古骨伤愈合剂“异病同治”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疾病相关数据库和转录组表达谱数据集,以及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整合与分析,获得4种目标疾病相关基因集和恒古骨伤愈合剂候选靶标谱,进而构建“疾病-证候-方药-靶点-通路-效应”异构信息网络,整合功能富集分析,筛选恒古骨伤愈合剂干预4种骨伤疾病失衡网络的核心靶标,及其参与的生物学通路和对应的临床症状,并加以动物实验验证。结果异构信息网络挖掘表明,恒古骨伤愈合剂矫正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衡网络的共性机制是,通过调控相关核心候选靶标如蛋白激酶B(Akt1)、连环蛋白β1(CTNNB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亚型(PI3KCA)等,及相关生物学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换能器和转录激活剂(JAK/STAT)、肿瘤坏死因子(TNF)、核转录因子-κB(NF-κB)、Toll样受体等,发挥其调节细胞功能与活性、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骨质破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在个性机制方面,恒古骨伤愈合剂可通过调节疾病靶位的血液循环而改善骨折断端血供;通过调控激素相关通路而维持骨代谢平衡,促进骨折愈合;通过靶向调控脂质相关通路纠正脂代谢紊乱,加速骨形成和骨修复,延缓股骨头坏死的病情进展;通过作用于神经功能调节通路减轻骨性关节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局部的痛觉刺激,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进一步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是该方干预4种疾病关键网络靶标最显著富集的通路,且该方候选靶标与骨折相关基因的网络关联性最强,故选择骨折作为目标疾病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轴的活化而发挥其加速骨形成、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异病同治”4种骨伤疾病的主要机制涉及细胞功能调节和免疫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轴可能是该方促进骨再生、骨重建,维持骨代谢平衡的关键作用通路之一。  
      关键词:恒古骨伤愈合剂;异构信息网络;异病同治;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   
      43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698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王潇潇,李群,杨超,方罗昌婷,胡智星,王丽丽,张苏雅,刘雪婷,张彦琼,刘春芳,林娜
      2023, 29(24): 54-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36
      摘要:目的采用系统生物学预测结合整体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恒古骨伤愈合剂(OK)干预大鼠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OK-MPS关键靶标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筛选核心网络靶标。其次对网络预测靶标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具体为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OK低、中、高剂量组(0.66、1.31、2.63 mL·kg-1),塞来昔布组(21 mg·kg-1),连续8周通过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MPS模型,除造模2 d外均进行OK或塞来昔布干预,模型建立完成后连续给药2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激痛点肌肉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和/或激痛点肌肉组织中Na+-K+-ATP酶(Na+-K+-ATPase)、Ca2+泵(Ca2+ATPase)、Ca2+、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的含量/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MPS大鼠激痛点中PK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PS大鼠激痛点中PKA、PGC1α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蛋白表达。结果网络预测结果提示OK作用于MPS发生、发展相关的“能量代谢”关键靶标,可能参与cAMP/PKA/PGC1α信号通路的激活。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MPS大鼠激痛点肌肉组织出现挛缩结节、肌纤维排列紊乱,血清和/或激痛点肌肉组织中Na+-K+-ATPase、Ca2+ATPase、SOD活性、Ca2+、GSH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LDH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cAMP、PKA、PGC1α、TFAM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OK可改善MPS大鼠激痛点肌纤维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且OK干预后,MPS大鼠血清和/或激痛点肌肉组织中Na+-K+-ATPase、Ca2+ATPase、SOD活性、Ca2+、GSH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LDH活性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cAMP、PKA、PGC1α、TFAM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OK干预大鼠MPS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激活cAMP/PKA/PGC1α通路,促进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激痛点肌纤维损伤修复有关。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恒古骨伤愈合剂(OK);网络药理学;能量代谢   
      48
      |
      2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698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李瑞涵,周峻,梁志,高帅,全锐,翁习生,张彦琼,林娜,陈卫衡
      2023, 29(24): 63-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95
      摘要:目的探究真实世界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为恒古骨伤愈合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病例注册登记系统”资料,采用SPSS 26.0对638例应用过恒古骨伤愈合剂的KOA病例数据进行分析。临床数据来源于全国20家医院共同收集,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疗程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的变化。并采用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 v2.0对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KOA的核心靶标进行关联网络分析。收集2022年10月至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KOA患者作为治疗组,共计20例,接受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另招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相应的指标以验证网络分析结果。结果使用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KOA患者共638例,其中单用组429例(67.24%),多于联用组209例(32.76%)。女性415例(65.05%),多于男性223例(34.95%),平均年龄(63.48±13.5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09±2.98)kg·m-2,平均疗程(15.78±9.66) d;Kellgren-Lawrence(K-L)分级以Ⅱ级(46.24%)、Ⅲ级(34.64%)为主,临床分期分布以缓解期为主(82.45%)为主,临床分期与K-L分级不显著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证型归纳为气滞血瘀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总体临床疗效评价显示,VAS评分治疗前(6.01±0.85)分,治疗后(2.54±1.73)分,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WOMAC评分治疗前(93.25±25.91)分,治疗后(50.73±25.14)分,WOMAC明显降低(P<0.05)。网络分析发现,恒古骨伤愈合剂可能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1),核转录因子-κB p65(REL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1A(TNFRSF1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这些相互协同的作用共同为KOA治疗提供了一种多维度和全面的疗效,从而有效地减轻患者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KOA疗效显著,可能通过多途径参与关节软骨代谢调节和炎症过程,为阐明其治疗KOA的多靶点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恒古骨伤愈合剂;膝骨关节炎;真实世界研究;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临床疗效;作用机制   
      51
      |
      3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65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全锐,周峻,贾雁,颜炎,高帅,梁志,李瑞涵,李述文,张彦琼,翁习生,林娜,宓保宏,陈卫衡
      2023, 29(24): 72-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38
      摘要:目的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对于发作、缓解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疗效的改善情况并对其潜在干预机制进行系统挖掘,为提高恒古骨伤愈合剂的临床应用价值、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真实世界研究,获得数据资料并录入“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病例注册登记系统”,在系统中选取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湖南航天医院等20家医疗机构骨伤科门诊或住院的105例发作、缓解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包括60例联用恒古骨伤愈合剂和关节注射治疗的患者,及45例单用关节注射治疗的患者。观察和对比2组患者的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中医单项疼痛症状种类(冷痛、热痛、刺痛、隐痛、酸痛)和其他中医症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进一步阐释恒古骨伤愈合剂联用关节注射治疗发作、缓解期膝骨关节炎的潜在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骨伤交叉数据库(BX-Data,http://bone-xtrans.com/database)”,收集膝骨关节炎疾病基因集、恒古骨伤愈合剂组方中药材、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候选靶标、玻璃酸钠候选靶标数据进行筛选,构建“疾病靶标”的互作网络。结果入组的10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发作期患者占15.24%(16/105),缓解期患者占84.76%(89/105),无康复期患者。女性72例(68.57%),多于男性33例(31.43%),105例患者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VAS评分5分患者20例、6分患者19例,共占观察组65.00%;对治疗前后组间VAS评分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后4周两组评分分别为(4.42±1.01)分、(5.00±1.02)分,治疗后8周分别为(3.12±1.04)分、(3.56±1.08)分,均低于治疗前(6.23±1.28)分、(6.02±1.22)分(P<0.05);对两组疼痛性质的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热痛和刺痛前后改善率分别为3.3%(2/60)、16.7%(10/60),对照组分别为2.2%(1/45)、15.6%(7/45)(χ2=4.034、13.583,P<0.05),观察组冷痛改善率为5.0%(3/60)、酸痛改善率为3.3%(2/60),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治疗前后的WOMAC评分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僵硬评分治疗前后差值(1.68±1.4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得分差值(1.20±1.60)分(P<0.05),且观察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差值(3.43±2.88)分、日常活动评分前后差值(12.37±10.21)分和总分治疗前后差值(17.48±12.76)分也均高于对照组[(2.82±3.29)、(10.80±9.63)、(14.82±12.62)分];对于两组治疗前后其他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少寐多梦的改善率为28.3%(1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1/45)(χ2=5.914,P<0.05),观察组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口燥咽干、面色晦暗、手足口热5种症状改善率分别为3.3%(2/60)、10.0%(6/60)、8.3%(5/60)、10.0%(6/60)、5.0%(3/60),均高于对照组的-2.2%(1/45)、2.2%(1/45)、2.2%(1/45)、4.5%(2/45)、-6.7%(3/45)。通过网络分析发现,恒古骨伤愈合剂的富集通路主要作用于骨质改善、能量代谢和抗炎镇痛3种作用机制,玻璃酸钠富集通路主要作用于抗炎镇痛机制。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发作、缓解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玻璃酸钠治疗,尤其在抗炎镇痛方面,两药具有协同药效。恒古骨伤愈合剂可能通过改善骨质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途径,发挥其缓解关节僵硬、刺痛、热痛、少寐多梦症状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恒古骨伤愈合剂;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作用机制   
      43
      |
      27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87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梁志,周峻,全锐,高帅,李瑞涵,李述文,宓保宏,张彦琼,林娜,陈卫衡
      2023, 29(24): 80-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44
      摘要: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采用注册登记研方法收集了1 002例未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最终纳入952例,其中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病例共133例并设为观察组,单独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病例共73例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等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访视点为登记注册时、登记注册后第4周、8周。为了进一步阐释恒古骨伤愈合剂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检索骨伤交叉数据库、TCMSP等数据库,获取恒古骨伤愈合剂的有效成分、非甾体抗炎药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基因集,将相关基因集进行Venn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再筛选出关键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观察组第4周VAS评分平均下降(-2.79±1.206)分,优于对照组[(-2.73±1.575)分,P<0.05],观察组第8周VAS评分平均下降(-3.97±1.308)分,优于对照组[(-3.89±1.822)分,P<0.05],观察组第8周WOMAC总评分平均下降(-52.07±21.67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6.75±25.368)分,P<0.05],观察组第8周WOMAC(疼痛)评分平均下降(-10.99±4.229)分,优于对照组[(-10.03±5.535)分,P<0.05],观察组第4周WOMAC(僵硬)评分平均下降(-1.49±2.901)分,优于对照组[(-0.92±1.998)分,P<0.05],观察组第8周WOMAC(僵硬)评分平均下降(-1.90±3.200)分,优于对照组[(-1.26±2.230)分,P<0.05],观察组第8周WOMAC(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下降(-39.17±16.56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35.47±20.098)分,P<0.05]。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核心网络靶点是经过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信号通路的调节进而调控细胞信号传导、血管生成、软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炎性细胞从而来抑制炎性反应,减少损害,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后4周、8周的疗程后,其缓解疼痛、关节僵硬、改善关节功能的疗效均优于单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在网络药理学中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膝骨关节类通过参与调节炎性因子、代谢反应相关生物过程、调控软骨细胞的增值与凋亡等,从而产生抗炎阵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关节僵硬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恒古骨伤愈合剂;临床观察;作用机制;真实世界研究   
      44
      |
      24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9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配伍

    • 武尚志,施学丽,张亚光,祁祥,李玲
      2023, 29(24): 87-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08
      摘要:目的研究酸枣仁-合欢花药对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NLRP1)/趋化因子配体1(CXCL1)/趋化因子受体2(CXCR2)通路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UMS组、CUMS+酸枣仁-合欢花低、中、高剂量组(4、8、16 g·kg-1)、CUMS+盐酸文拉法辛组(0.008 g·kg-1),每组20只。采用孤养结合CUMS来复制抑郁模型,通过糖水消耗实验、悬尾试验、强迫游泳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行为学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1/CXCL1/CXCR2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8、IL-1β及IL-6的含量;组织免疫荧光检测海马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UMS各处理组大鼠的糖水偏爱度和穿台次数显著降低(P<0.01),而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漂浮时间和逃避潜伏期则显著升高(P<0.01);与CUMS组比较,酸枣仁-合欢花各剂量组和盐酸文拉法辛组则明显改变CUMS对上述大鼠行为学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CUMS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1、CXCL1和CXCR2的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炎性因子IL-18、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酸枣仁-合欢花和盐酸文拉法辛组明显降低CUMS大鼠海马中NLRP1/CXCL1/CXCR2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P<0.01),此外,酸枣仁-合欢花药对明显降低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的ROS水平(P<0.05,P<0.01)。结论酸枣仁-合欢花药对能够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ROS/NLRP1/CXCL1/CXCR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关键词:酸枣仁-合欢花;抑郁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趋化因子配体1;趋化因子受体2   
      61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70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药理

    • 戴全武,刘毅,曾格格,何嘉伟,黄振阳
      2023, 29(24): 95-1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5
      摘要:目的探究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和GeneCards、DisGeNET、Herb数据库结合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临床数据筛选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ALI的关键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筛选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LPS诱导建立小鼠ALI模型,验证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ALI的效果及相关靶点,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4、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分析显示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ALI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原癌基因(JUN)等10个核心靶点相关,涉及TNF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苓甘五味姜辛汤可以减轻肺部损伤,改善ALI小鼠的病理状态,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6的表达,提高肺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降低肺组织中JUN、TLR4、NF-κB p65、NF-κB p-p65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苓甘五味姜辛汤可以抑制LPS诱导的ALI小鼠炎症和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的水平有关。  
      关键词:苓甘五味姜辛汤;急性肺损伤;炎症;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   
      6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692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雷雨心,常梦丽,王欢欢,张京,李煜,徐核,许静,唐仕欢
      2023, 29(24): 104-11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15
      摘要:目的采用急性脑缺血后引起心肌损伤模拟“脑损及心”病理过程,以Toll样受体(TLR)2/TLR4为切入点,探讨脑缺血状态下脑心通胶囊干预“脑损及心”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心通胶囊组和金纳多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建立小鼠脑缺血模型。通过对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神经元损伤、细胞凋亡、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比率及血清中氨基端前脑钠素(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进行分析,评价脑心通胶囊对小鼠脑缺血后心脑损伤的药效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大脑和心脏中TLR2/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梗死面积与神经行为学评分,细胞凋亡率、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比率、血清中NT-proBNP、CK-MB及LDH含量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心通胶囊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脑梗死面积与神经行为学评分,细胞凋亡率、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比率(P<0.01)及血清中NT-proBNP与CK-MB含量(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脑缺血状态下,脑心通能够明显降低小鼠大脑组织中TLR2(P<0.05)及心脏组织中TLR2与TLR4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脑缺血后会引起心肌损伤,反映“脑损及心”的病理过程,脑心通胶囊可显著改善脑缺血后脑损伤和心肌损伤,实现“脑心同治”,而TLR2/4是脑心通胶囊干预“脑损及心”的作用途径之一。  
      关键词:脑缺血;脑损及心;脑心通胶囊;Toll样受体(TLR)2;TLR4   
      45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689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蔺婷,彭佳欣,陶阳阳,周芳亮,何迎春
      2023, 29(24): 113-1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26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鼻咽癌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在体外实验中,通过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黄芪甲苷(AS-Ⅳ)对鼻咽癌细胞自噬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采用免疫荧光法(IF)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别中自噬和凋亡情况的变化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不同浓度AS-Ⅳ(5、10、20 μmol·L-1)作用于5-8F细胞后,各AS-Ⅳ组的自噬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其中,干预24 h,各AS-Ⅳ组的自噬荧光表达最强,10 μmol·L-1 AS-Ⅳ组的荧光表达最明显;与空白组比较,透射电镜下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诱导5-8F细胞内出现较多自噬体;3-甲基腺嘌呤(3-MA)作为自噬抑制剂,透射电镜下并未观察到5-8F细胞内有自噬体的形成;AS-Ⅳ 10 μmol·L-1组细胞内结构和细胞膜完整、清楚,可见自噬体形成;与空白组比较,AS-Ⅳ各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受到抑制(P<0.05,P<0.01),微管相关蛋白l轻链3 Ⅱ/微管相关蛋白l轻链3 Ⅰ(LC3 Ⅱ/Ⅰ)和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荧光信号明显增强(P<0.05,P<0.01),自噬相关蛋白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LC3 Ⅱ/Ⅰ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多腺苷二磷酸多聚酶(cleaved PARP)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而自噬相关蛋白泛素结合蛋白(p62)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磷酸化(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黄芪甲苷可诱导鼻咽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关键词:鼻咽癌;黄芪甲苷;自噬;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   
      88
      |
      3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66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朱天,王茹,边丽华,李文静,李洁,陈两绵,王智民,高慧敏,郭建友
      2023, 29(24): 122-1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47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子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小鼠抑郁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5 mg·kg-1),以及苦参子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1),连续灌胃7 d,利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考察苦参子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中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Wnt1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小鼠行为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旷场运动速度、旷场中间区运动距离、高架十字迷宫开臂停留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苦参子中、高剂量组的旷场运动速度、开臂停留时间增加(P<0.05,P<0.01),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降低(P<0.05);苦参子高剂量组小鼠旷场中间区运动距离增加(P<0.05)。HE染色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苦参子低、中、高剂量组干预后,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病理状态减轻,神经元增多、排列整齐、胞浆清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鼠注射LPS后脑组织中Wnt1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Cyclin D1及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参子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而Cyclin D1和p-GSK-3β蛋白表达量则显著降低(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的海马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参子中、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苦参子提取物可有效改善LPS所致抑郁小鼠的抑郁严重程度,其分子机制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神经炎症和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关键词:苦参子提取物;氧化苦参碱;二肽;脂多糖(LPS);抗抑郁作用;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作用机制   
      73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704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临床

    • 左文婷,任青玲
      2023, 29(24): 130-1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21
      摘要:目的探讨开郁种玉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肝郁肾虚证患者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心理状态和胚胎结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126例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科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的PCOS不孕肝郁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开郁种玉汤+二甲双胍组)、对照组(二甲双胍组),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白细胞介素(IL)-6、IL-8、C反应蛋白(CRP)、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体外受精(IVF)临床、实验室指标。结果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中医各主次证候积分、总积分均降低(P<0.05),对照组易烦躁/善太息、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医各主次证候积分、总积分均降低(P<0.05)。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BMI、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HOMA-IR均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MI、FINS、FPG、TC、TG、LDL、HOMA-IR均降低(P<0.05),HDL升高(P<0.05)。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IL-6、IL-8、CRP、SDS评分、S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6、IL-8、CRP、SDS评分、SAS评分均降低(P<0.05)。④治疗前相关性分析,IL-6、IL-8、CRP与BMI、HOMA-IR、TC、TG、LDL、SDS、SAS呈正相关(P<0.05),与HDL呈负相关(P<0.05)。⑤观察组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总量少于对照组(P<0.05),双原核受精卵(2PN)数、2PN卵裂率、正常受精率、D3可移植胚胎数、D3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郁种玉汤能从整体上改善PCOS患者的情志及生殖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减少IVF过程中Gn用量,缩短Gn天数,改善卵子质量、增加卵子成熟度,进一步提高卵子受精率,增加胚胎发育潜能,提高囊胚形成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有关。  
      关键词:开郁种玉汤;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胰岛素抵抗(IR);糖脂代谢;心理状态;胚胎结局   
      4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664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王永成,张仪美,徐向东,陈昌静,王琳,王苏童,田子芳,李晓,武继彪
      2023, 29(24): 138-1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26
      摘要:目的探讨钩藤方治疗阳亢热毒证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平衡的影响。方法将98例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高血压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47例)给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8周,观察组(51例)予以中药钩藤方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24 h血压变异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SF-36量表)、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检测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IL-4水平。结果最终完成试验观察病例95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49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血压、血压变异性均降低(P<0.05,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收缩压(S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MA、PSQI评分均下降(P<0.05,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AMA、PSQI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P<0.05,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5.71%(42/49),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29/46),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6.62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促炎因子(IL-1β、IL-6)水平下降,抑炎因子(IL-10、IL-4)水平升高(P<0.05,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1β、IL-6、IL-10、IL-4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过程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钩藤方能改善阳亢热毒证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障碍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血压变异性,抑制焦虑状态,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降低血清IL-1β、IL-6水平,升高血清IL-10、IL-4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促炎/抗炎平衡有关。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焦虑障碍;炎症平衡;钩藤方;阳亢热毒证   
      39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66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齐梅,周悦,张梦圆,王轶,王宏伟,郑沁薇,方盛泉
      2023, 29(24): 146-1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99
      摘要: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方”联合伏诺拉生治疗气郁痰阻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临床疗效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RGERD患者均进行24 h pH阻抗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电子胃镜检查;通过随机数字表将80例RGERD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中药疏肝和胃方(1袋/次,2次/d)联合伏诺拉生片(20 mg/次,1次/d)治疗;对照组予伏诺拉生片(20 mg/次,1次/d)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中医证候(咽部不适如有痰梗、胸骨后不适、嗳气等)积分、躯体症状、生活质量及胃镜下食管黏膜改善情况。结果最终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者75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47%(34/3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16%(23/3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4,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食管黏膜评分、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中医主证咽部不适如有痰梗及胸膺部不适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GERD-HRQL)、躯体症状自评量表(S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在缓解气郁痰阻型RGERD患者烧心、反酸、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骨后不适、嗳气、半夜呛咳、恶心干呕、口黏腻、失眠效果等临床症状、躯体化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优(P<0.05,P<0.01),但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食管黏膜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疏肝和胃方联合伏诺拉生治疗气郁痰阻型RGERD在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躯体化症状改善等方面效果更优,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疏肝和胃方;伏诺拉生;疗效评价   
      54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40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李文爽,戴泽琦,孙庆冉,万楚川,廖星,席晓宇
      2023, 29(24): 155-1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7
      摘要:目的明确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及方法研究现状,探析开展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为后续评价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梳理与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流程、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流程相关的文献,分析我国临床综合评价的方法研究现状;其次全面总结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相关政策的制定背景及内容要点、进而展示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在国家层面与省级层面的发展现状。结果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纳入中成药具体评价实例文章32篇,研究剂型主要为胶囊剂(15篇,46.88%)和注射剂(28.13%);涉及神经系统(10篇,31.25%)、消化系统(5篇,15.63%)、呼吸系统(5篇,15.63%)等疾病领域。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相关学会和科研机构,目前已有不同学者团队研制了有关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的技术指南或规范,但国家与省级层面均尚未形成由政府机构主导的评价指南。此外,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涉猎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一些已完成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报告。结论为体现中成药的独特价值与优势,国家需在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评价工作的发展,各省需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的评价方案结合省情推进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工作。  
      关键词: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文献研究;政策分析;研究现状   
      46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41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秦德源,舒发明,毛德文,黄英,秦祖杰
      2023, 29(24): 163-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48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衰竭(CL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PubMed,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年1月,筛选纳入符合中西医结合治疗CL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1 11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CLF患者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36,95%置信区间(CI)(1.27,1.46),P<0.000 01],降低死亡率[RR=0.35,95% CI(0.23,0.53),P<0.000 01]、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平均差(MD)=-38.73,95% CI(-54.59,-22.87),P<0.000 01]、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MD=-58.16,95% CI(-83.45,-32.79),P<0.000 01]、总胆红素(TBil)[MD=-69.21,95% CI(-94.15,-30.53),P<0.000 01]水平,提升血清白蛋白(ALB)[MD=3.24,95% CI(0.82,5.66),P=0.009]、凝血酶原活动度(PTA)[MD=5.44,95% CI(3.38,7.50),P<0.000 01]水平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MD=-4.28,95% CI(-8.39,-0.17),P=0.04]等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但受纳入文献质量与数量的限制,以上结论尚需更大规模的高质量RCT进行验证,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  
      关键词:慢性肝衰竭(CLF);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评价;Meta分析;有效性;安全性;循证医学证据   
      49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704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药学基础

    • 何梦娇,庄梓鸣,邢玥,李浩然,张学兰,赵鑫
      2023, 29(24): 169-1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67
      摘要:目的探讨远志甘草汁煮和水煮前后皂苷类成分转化机制和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模拟炮制技术制备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单体模拟甘草汁煮品和模拟水煮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单体模拟甘草汁煮品和模拟水煮品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MS)测定远志、甘草汁煮远志、水煮远志中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结果在甘草汁煮和水煮过程中,远志皂苷B可水解生成对甲氧基肉桂酸、desacylsenegin Ⅲ、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远志皂苷Z可水解生成3,4,5-三甲氧基肉桂酸、远志皂苷T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远志皂苷F可水解生成3,4,5-三甲氧基肉桂酸、远志皂苷G、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可水解生成细叶远志皂苷。远志经甘草汁煮和水煮后远志皂苷B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而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甘草汁煮品中远志皂苷Z和细叶远志皂苷含量较水煮品明显升高(P<0.05,P<0.01),以细叶远志皂苷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而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在水煮品和甘草汁煮品中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甘草汁煮和水煮均可使远志中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发生水解反应,通过脱糖生成次级苷和苷元(有机酸),从而导致远志炮制后皂苷类成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且甘草汁可促进远志中某些皂苷水解为远志皂苷Z和细叶远志皂苷。本研究为揭示远志炮制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远志;皂苷类成分;模拟炮制;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水解反应;甘草汁煮;减毒增效   
      55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39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何嘉,卢有媛,谢明霞,孙海霞,王涛,薛佳慧,郝万亮,王汉卿
      2023, 29(24): 177-18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8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配施不同微生物菌剂后枸杞子中多类型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揭示微生物菌剂对枸杞子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宁杞7号为实验材料,通过配施培元和新特锐(TP组)、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BW组)、根无忧(MT组)和菌益多(JYD组)4种微生物菌剂,以不施微生物菌剂为空白组(CK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HPLC-MS/MS)测定枸杞子中总酚、总黄酮、糖类、氨基酸、核苷和碱基、甜菜碱等成分含量,运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方法分析微生物菌剂对枸杞子品质的影响。结果微生物菌剂对枸杞子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影响不同,总酚含量以TP组最高,与CK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黄酮含量以BW组最高,TP组次之;多糖和糖醛酸含量均以JYD组最高;与CK组比较,TP组和BW组甜菜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测定的23种氨基酸中,大部分氨基酸在JYD组最低,MT组最高;核苷碱基则在MT组和BW组含量较高。基于测定的45种化学成分可以明显区分不同处理组枸杞子。PLS-DA显示,各处理组主要的差异成分为多糖、葡萄糖、果糖、甜菜碱、糖醛酸、天冬酰胺、蔗糖、苏氨酸、总黄酮、丙氨酸和总酚等。基于主要差异成分的PCA综合评分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枸杞子化学成分综合得分为BW组>TP组>MT组>CK组>JYD组。结论配施微生物菌剂BW、TP和MT可以促进枸杞子品质提升,配施JY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糖和糖醛酸的积累,但对枸杞子品质的整体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可为枸杞子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菌剂;枸杞子;宁夏枸杞;品质评价;糖类;氨基酸类;核苷和碱基   
      42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39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综述

    • 黄菊,朱禹,肖航,李松桃,刘静雯,郑巧,孟祥瑞,唐健元
      2023, 29(24): 185-1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63
      摘要:中药自组装纳米策略(CSAN)是利用中药成分的自组装特性,使中药成分通过非共价键力自组装形成结构稳定的纳米制剂,中药自组装纳米制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非共价键力的协同结果,很多中药单体因为结构的特殊性容易发生自组装,中药自组装现象在中药单药或复方的水煎液中也普遍存在。研究发现CSAN能够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对难溶性中药成分的开发和应用具有积极意义,中药汤剂中的自组装现象与疗效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研究中药自组装现象为解释中药汤剂起效机制带来新的视角。将CSAN应用于肿瘤领域既可以直接发挥中药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又可以作为天然纳米载体包载化疗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强抗肿瘤疗效,并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具有优秀的应用潜力。中药自组装纳米制剂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具有比传统纳米制剂更好的安全性,有利于推动纳米制剂的临床转化,也有助于为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策略和视角。该文基于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PubMed、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对中药自组装纳米粒的形成机制、不同组装形式、形成条件和稳定性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CSAN在不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CSAN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TCM);自组装纳米粒;抗肿瘤;联合化疗;稳定性;汤剂;活性成分   
      30
      |
      2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87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廖昱,文艳萍,刘苓霜
      2023, 29(24): 194-2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26
      摘要:肺癌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均居世界前列的恶性肿瘤,给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而晚期肺癌的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却收效甚微,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现已成为困扰医学研究者的一大难题,在当前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主要治疗手段仍存在难以耐受、疾病耐药等问题的情况下,人类亟需寻求治疗肺癌的新方法。目前,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疾病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肺癌患者与健康人在肠道菌群上存在显著差异,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肠肺轴作用于呼吸系统,进而影响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治病手段,能有效延缓肿瘤进展、防止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广泛地参与到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一些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和活性成分被发现能调节肠道菌群,并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方式调节机体代谢、控制炎症反应、构筑免疫屏障,或与多种肺癌治疗手段发挥协同作用,进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现该文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调节肠道菌群、创造抑瘤微环境、干预肺癌治疗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肺癌;肠道菌群;肠肺轴;中药;活性成分   
      35
      |
      2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65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王金鑫,黎丽群,黄茂光,罗峰,陈月莹,张珺玲,何依依,蔡胜男,谢胜
      2023, 29(24): 202-20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26
      摘要:胃癌(GC)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组织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消化道肿瘤,其死亡率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今通过手术、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方法依然无法有效遏制GC进展。GC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与肿瘤微环境、慢性炎症及免疫逃逸等密切相关,其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减少是G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凋亡是指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由基因所引起的细胞自行终止生命的过程,对于保持内环境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发现,在GC状态下,线粒体内源性凋亡、内质网应激及外部死亡受体等凋亡途径,受多条信号通路及基因的调控,共同导致GC细胞凋亡率下降,从而促使GC病情的进展。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增效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及特色。大量研究表明,作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多糖类成分,其具有抑癌、控制血糖、抗炎、抗氧化损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有效抑制GC的恶化,逐渐成为GC药物研发的热点。然而,目前尚未发现对中药多糖诱导GC细胞凋亡系统的、细致的综述报道,故该文对中药多糖促进细胞凋亡干预GC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中药多糖干预GC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胃癌(GC);中药多糖;凋亡;研究进展   
      35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67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王雨露,蔡朔,李彬
      2023, 29(24): 210-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4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重大疾病负担之一。抑郁症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形成定论,存在多种发病机制假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发挥作用,但这类药物普遍存在起效慢、疗效不佳、耐药性明显等问题。研究人员逐渐将目光转向研发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中药寡糖与多糖是一类来源丰富的中药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表明巴戟天寡糖、远志寡糖酯、茯苓多糖、黄芪多糖等具有较好的抗抑郁活性,其药理作用涉及多种作用机制,包括提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亢进、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TF)表达、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及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等。因此,中药寡糖与多糖可能通过发挥整合调节作用改善抑郁症,成为了安全高效抗抑郁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以期为阐明中药寡糖与多糖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寡糖;多糖;抗抑郁作用;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免疫炎症反应   
      26
      |
      25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96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姚乾宁,谢兴文,李鼎鹏,李宁,杨浩东,胡紫阳
      2023, 29(24): 218-2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223
      摘要: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机制是由多种信号通路相互交联共同介导的结果,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OP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因其发病率高、治愈难度大、预后差等一系列问题,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和报道。目前西医治疗OP的药物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虽然疗效可靠,但仍存在患者对该药物的依存性较差、不良反应不可控、费用高昂等不足。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创新,中医药治疗OP在临床得到普遍认可。诸多学者发现,中医药治疗OP的机制中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广泛参与,其主要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OB)分化、抑制破骨细胞(OC)的分化及提高与成骨相关的因子碱性磷酸酶(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等表达到来治疗OP。虽然目前对于中医药治通过MAPK通路治疗OP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其分子机制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该文综述了MAPK信号通路及关键靶点蛋白因子与OP的关系,以明确MAPK信号通路对OP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中药靶向调控MAPK信号通路来治疗OP作以系统总结,以期为中医药进一步精准治疗OP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医药   
      31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767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郑曲,张宇,杨永菊,于河山,关雪峰,陈宇
      2023, 29(24): 225-2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3
      摘要:膝骨关节炎(KOA)是中老年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及肥胖人群增加而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目前采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软骨保护类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等对症治疗手段作用有限,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杜仲是治疗KOA常用且有效的中药之一,但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尚未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更为广泛的运用。杜仲在KOA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京尼平苷、杜仲苷/桃叶珊瑚苷)、木脂素类(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黄酮类(槲皮素、紫云英苷、黄芩素、金丝桃苷、山柰酚)、苯丙素类(绿原酸)、杜仲多糖等化合物,他们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及等Janus激酶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等信号通路,来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抗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软骨细胞、平衡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等,控制KOA病情进展。该文对杜仲及其有效成分在KOA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KOA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杜仲;有效成分;膝骨关节炎;作用机制;信号通路   
      36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6905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董晓仪,王绍莹,杨锐,王泽芸,方殿伟,李奕辰,王远红
      2023, 29(24): 233-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8
      摘要:白癜风是一种皮肤基底层黑素细胞损害缺失引起的皮肤着色障碍性皮肤病,表现为头面部、毛发、乳晕、生殖器、黏膜和创伤部位边界分明的象牙白色、乳白色色素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及身心健康。该病作为一种患病率逐年攀升的损美性疑难皮肤病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已提出的自身免疫、黑素细胞自噬、氧化应激、自体细胞毒性、神经体液、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发病假说仍存在研究盲点。西医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小分子拮抗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生物制剂、维生素D衍生物、光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存在不良反应大、易复发等缺陷。中医药调控白癜风以其治疗通路广、作用靶点全、简验廉效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给广大医患带来福音,多项研究显示中药单体及复方可通过调控该病多条信号通路促进黑素细胞自噬,保护黑素细胞免受氧化应激进而促使白斑复色。但目前中医药调控白癜风相关信号通路的系统总结较少,故该综述通过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中医药调控白癜风的主要信号通路[即分子氢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信号转导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以飨同道。  
      关键词:中医药;白癜风;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7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41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龙辉,喻京生,颜家朝
      2023, 29(24): 241-2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2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为特征的进行性可致盲遗传性眼底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夜盲及进行性视野缺损,因而RP具有高致盲性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RP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基于此,该文总结出RP的发病主要与遗传基因相关,而视网膜血流灌注、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级联反应均不同程度影响着疾病进展。分析RP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针药结合、中医综合治疗;西医治疗包括基因、干细胞治疗、光遗传学治疗、视网膜假体、药物、并发症治疗及其他治疗。其中西医治疗干预机制常包括基因修饰、替代治疗、改善视网膜血流灌注、抗氧化损伤及营养支持等多个方面。笔者通过归纳中西医治疗RP的具体方法及作用效果或机制,希望为RP的管理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42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42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杨清瑞,胡泽玉,雷玉玉,李昕株,陈欢,崔伟,刘海涛,杜晓泉
      2023, 29(24): 250-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1
      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病,内脏高敏感和胃肠动力异常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脑-肠相互作用在许多疼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尤其是IBS-D)中起重要作用,5-羟色胺(5-HT)作为调节胃肠功能的重要脑肠肽,通过脑-肠互动作用影响大脑活动、胃肠运动、疼痛感知、黏膜炎症及免疫反应等,与IBS-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凭借“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色理念,中医药在改善胃肠道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与调控5-HT信号通路关系密切。该文拟基于5-HT信号通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着重点,系统阐述中医药对IBS-D不同中医证候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特点,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羟色胺;血清素;中医药;中医证候   
      35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4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唐铭泽,申圳,高天乐,韩燕星,蒋建东
      2023, 29(24): 260-2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3
      摘要:疼痛是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目前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主要为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阿片类药物。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均存在治疗效果有限,有较严重不良反应问题。近年来,对于中草药中具有镇痛活性天然成分的研究愈加广泛,以生物碱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为代表的一系列天然成分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镇痛活性,并且在对于其镇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天然产物均具有多靶点的镇痛机制,能够从阻断离子通道,调节相关受体,抗炎,抗氧化等多方面发挥镇痛效果。除此之外,许多传统中药组方在临床应用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镇痛能力,且同样通过多重复杂的镇痛机制产生作用。“药物云”(dCloud)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二者的作用机制。dCloud从2个维度展示了多靶点镇痛药的完整治疗谱,即直接抑制疼痛信号的“直接作用”,以及针对疼痛根源的“背景功效”。笔者针对截至目前在中草药中发现的具有镇痛作用的天然成分,以及临床上具有良好镇痛效果的中药组方的镇痛功效及潜在机制做出归纳总结,以期为从中医药中寻找新型镇痛药物提供新的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疼痛;镇痛;中药复方;天然产物   
      34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703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 王晶晶,杨汝薇,谢永艳,徐子薇,王帅康,陈丽苹,蓝道远,郭秋锦,黄丽萍
      2023, 29(24): 273-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4
      摘要:中药材金果榄为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a)或金果榄(T. capillipes)的干燥块根。首载于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在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有收载,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后用,主治咽喉肿痛、痈疽疔毒、腰腹疼痛及各种热证,常用于治疗慢性炎症,药效显著有“壮药中的广谱抗菌素”之称,是广西壮族、瑶族习用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开发价值和研究意义。现代研究表明,金果榄所含的成分主要有二萜、生物碱、甾醇、蒽醌、糖苷、脂肪酸和挥发油等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抑菌、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肿瘤抗癌等众多药理活性,在抑炎、治疗咽喉肿痛等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近年来有较多关于金果榄资源状况、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质量评价等方面研究报道,但目前尚无较为系统的综述介绍,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现代研究,对金果榄做较为系统性归纳整理,以期为金果榄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金果榄;名称考证;萜类;生物碱;抗炎   
      41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692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