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1

      野生与不同栽培模式药材品质对比研究专题(一)

    • 王亚鹏,袁长胜,钱锦秀,王艺涵,刘燕萌,刘云翔,南铁贵,康利平,詹志来,郭兰萍,黄璐琦
      2024, 30(1): 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46
      摘要:通过回顾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对比的研究历史,笔者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已有的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药效作用、遗传多样性几个方面,其中化学成分对比研究占主导地位,并以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比研究居多,而药效作用研究最为薄弱。受取样数量、样品产地、生长年限、栽培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中药材的野生与栽培品品质差异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多数野生中药材品质优于栽培品,两者性状差异较大,且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尤以栽培后初生代谢产物占比显著增加最为明显。栽培中药材品质与栽培模式相关,其中野生抚育、仿野生种植、生态种植等模式生产的中药材与野生品品质接近。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在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对比研究中明确栽培品的栽培方式与栽培年限,利用性状、显微结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差异成分定量分析、生物效价等技术手段综合评价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差异,加强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差异所致的药效变化研究,从而引导中药材高品质生产。  
      关键词:中药材;野生与栽培;品质对比;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遗传多样性   
      135
      |
      4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91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赵佳琛,王亚鹏,王艺涵,钱锦秀,邓爱平,南铁贵,康利平,詹志来
      2024, 30(1): 21-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46
      摘要:目的以历代本草所总结的传统品质评价方法为依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3个层面对移栽和仿野生2种规格黄芪药材进行系统比较。方法对收集的移栽和仿野生黄芪进行性状特征、横切面显微特征对比分析;对所含纤维素类、浸出物、糖类、总黄酮、总皂苷等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I-MSI)对移栽及仿野生黄芪木质部与韧皮部所含次生代谢物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性状方面,移栽黄芪性状变异较大,而仿野生黄芪的外观性状与断面特征均与传统总结优质黄芪“直如箭干、肉白心黄”的特征相符。在显微结构方面,移栽黄芪木栓层薄,切面裂隙多贯穿形成层呈长条形放射状分布,无明显生长轮特征;仿野生黄芪木栓层厚,切面裂隙呈不规则腔状分布于木质部中心及韧皮部外缘,形成层紧密无裂隙,有明显生长轮特征。在化学成分方面,移栽黄芪的水溶性浸出物、80%乙醇浸出物、蔗糖含量明显高于仿野生黄芪,而总皂苷、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则明显低于仿野生黄芪,二者所含100%乙醇浸出物、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总体相近,但仿野生黄芪稍高;仿野生黄芪木质部2个丙二酰基取代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移栽黄芪,而2个黄酮苷元和1个黄酮苷则相反,韧皮部7个皂苷类化合物含量仿野生明显高于移栽黄芪。结论移栽及仿野生黄芪在性状、显微结构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移栽黄芪生长速度快,种植年限短,初生代谢产物如水溶性浸出物、蔗糖富集较多,是其质地坚实、甜味明显高于仿野生黄芪的原因。而仿野生黄芪木质素、半纤维及部分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高于移栽黄芪,与传统性状描述接近,品质较优。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加强黄芪仿野生生产,提高仿野生黄芪的供给能力,同时逐步提升现行标准,建议增加丙二酰基取代的黄酮苷类化合物、总皂苷等能够表征不同生产方式的含量测定指标,以引导黄芪高品质生产。  
      关键词:黄芪;移栽;仿野生;传统品质评价;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   
      90
      |
      41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9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王艺涵,林王敏,张水利,俞冰,南铁贵,康利平,李国凤,何锡远,詹志来,黄璐琦
      2024, 30(1): 31-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1
      摘要:目的基于历代本草总结的淡豆豉“香美而浓者佳”的品质评价经验,对黑豆与淡豆豉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并对淡豆豉不同发酵时间的主要发酵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以明确炮制过程内在成分的转化规律,为淡豆豉现代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黑豆及淡豆豉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借助Progenesis QI v2.3软件,采用负离子模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绘制S-plot图,选取|P|>0.1的化合物作为备选差异性成分。采用UPLC测定淡豆豉发酵期间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前酵期间每8 h取样,后酵期间每2 d取样,并分析不同发酵阶段异黄酮含量动态变化。采取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淡豆豉不同发酵阶段样品及黑豆中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含量,通过味道强度值(TAV值)探讨各呈味物质对淡豆豉“美”味的贡献度。结果从黑豆和淡豆豉中共筛选出19种差异成分,以大豆皂苷类和异黄酮类成分为主,发酵后含量均显著减少甚至消失。淡豆豉前酵过程主要发生苷键水解反应,黑豆中所含异黄酮苷类物质大量降解转化为对应的苷元类物质,氨基酸等风味物质含量增势较为平缓;后酵过程则主要发生蛋白质降解反应,后酵8 d后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基本稳定,而各氨基酸总含量平均上升8~40倍,不同的氨基酸形成了淡豆豉特殊的风味,如鲜味物质谷氨酸TAV值始终领先于其他呈味物质,甜味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对淡豆豉的贡献同样较大。结论基于成分转化规律,结合传统“香美而浓”的评价指标,淡豆豉现有标准较难控制其发酵程度,建议细化淡豆豉性状描述,改为“气香,味鲜,微甘”,同时增加谷氨酸、丙氨酸和缬氨酸等后酵程度指标性化合物为淡豆豉质控指标,以规范淡豆豉制作工艺,提高淡豆豉质量。  
      关键词:淡豆豉;黑豆;品质评价;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异黄酮;氨基酸;呈味物质   
      83
      |
      28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015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钱锦秀,王艺涵,王亚鹏,俞国良,潘秋祥,石佳伟,陈美萍,刘洋清,鲁轮,刘燕萌,南铁贵,康利平,詹志来
      2024, 30(1): 43-5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61
      摘要:目的基于传统品质评价经验,对种子直播、育苗后移栽、打顶与不打顶、生长年限差异等不同生产方式的白术进行品质比较研究。方法使用游标卡尺测量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性状数据;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石蜡切片并观察显微结构;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浸出物测定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总多糖含量;使用纤维分析仪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纤维类成分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单糖、低聚糖及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化学成分差异。结果性状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术与古代本草所载“凤头鹤颈、甜味重、气清香”的优质白术接近,移栽后打顶3年生白术次之,而今市场流通率高的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普遍较肥壮,气味淡;显微方面,3年生的样品中木质部导管及纤维束排布形成2个明显的环状,与亳州及浙江主流栽培2年生白术比较,直播不打顶3年生及移栽后打顶3年生的白术样品中木纤维较多;化学成分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术中70%乙醇浸出物、果糖、葡萄糖、蔗糖、蔗果三糖、白术内酯Ⅰ、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等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白术(P<0.05),移栽后打顶3年生白术中的纤维素类成分、70%乙醇浸出物、蔗糖、白术内酯Ⅰ、苍术酮等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当前主流的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P<0.05),而直播不打顶3年生及移栽后打顶3年生的白术中水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总多糖含量则显著低于主流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P<0.05)。结论当前主流生产方式下,人工干预过多使得白术大量富集多糖,产量提高,但甜味物质、清香型物质、纤维类物质的积累不足,影响了白术的品质。现行白术质量标准在引导白术高品质生产方面存在不足,建议修订白术质量标准,增补次生代谢产物定量分析,同时应加强仿野生白术的生产。  
      关键词:白术;生产方式;产地;性状;显微;化学成分;品质评价   
      82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016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经典名方

    • 刘思鸿,贾思琦,佟琳,任理,张磊,杨磊,匡艳辉,王德勤,李兵,张华敏
      2024, 30(1): 53-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22
      摘要:当归四逆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甘草、木通和大枣7味组成,是治疗血虚寒厥证的经典名方。该研究系统整理历代中医古籍中有关当归四逆汤的文献记载,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现状,对其组成、药物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主治疾病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与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复方制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系统考证和梳理当归四逆汤的历代文献记载可知,当归四逆汤在组成上存在较多同名异方,但仍以《伤寒论》中所载处方组成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历代医家沿用;剂量上虽明清时部分药物剂量减少,但基本沿用原方所载;炮制上,当归、白芍、通草、甘草虽略有变化,亦基本遵循炮制方法;功效主治上,当归四逆汤为治疗血虚寒厥、痢疾而设,至明清代扩展至治疗头痛、痉证、小儿惊风、缩阴证等,现代多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雷诺氏病等疾病中。注意事项上,古代医家认为妊娠之人勿服,且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厥冷,其他原因的四肢厥冷不可漫投使用,现代文献则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当归四逆汤疗效确切,在后续研发中,建议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建立质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开展其复方制剂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文献考证;关键信息;临床运用   
      120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64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邹迪新,张岳阳,孟雪丹,鹿伟,吕爽,曾凡俊,陈坤,刘畅,张钟秀,段宇,代一航,王昭懿,王智民,林瑞超
      2024, 30(1): 6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68
      摘要:目的筛选五子衍宗丸干预半去势雄性小鼠生精功能相关的转录组,探讨其在干预生精功能低下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丙酸睾丸素组、五子衍宗丸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给药组摘取右侧睾丸和附睾构建半去势生精功能低下模型,假手术组仅剪开毛皮和右侧阴囊并立即消毒缝合,饲养1周后,五子衍宗丸组每天灌胃五子衍宗丸混悬液1.56 g·kg-1,丙酸睾丸素组肌肉注射丙酸睾丸素0.2 mg·kg-1,每周2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周。干预结束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含量;小动物精子自动检测仪测定附睾精子数量和活力;利用转录组学芯片技术检测各组睾丸组织mRNA表达水平,筛选五子衍宗丸调控相关基因转录组,并从中任选3条m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验证转录组数据。验证合格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基因本体(GO)注释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解析五子衍宗丸调控模型动物生精功能相关的生物条目及信号通路。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睾丸组织出现生精损伤,生精小管腔收缩、空泡化、各级生精细胞减少、间隙变宽,生精细胞发育阻滞等形态异常;血清T显著降低,LH显著升高(P<0.01),FSH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附睾精子数量、活力均显著降低(P<0.01);睾丸组织中有882条差异表达mRNA,其中565条上调,317条下调,聚类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mRNA可以很好地区分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五子衍宗丸组小鼠睾丸组织损伤减轻,生精小管腔结构完整、空泡化减少、各级生精细胞明显增加、排列紧密;血清中T显著升高,LH显著下降(P<0.01),FSH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附睾中精子数量和活力显著提高(P<0.01);五子衍宗丸可明显调控半去势小鼠睾丸的159条mRNA,其中32条上调,127条下调,经Real-time PCR验证转录组检测数据可靠。GO和KEGG分析显示,五子衍宗丸调控的转录组功能涉及到睾丸内间质细胞的性激素生成,生精细胞的更新、分化、代谢、凋亡、信号传导等精子发育的整个细胞周期过程,并和生精干细胞功能、内质网蛋白处理及代谢程序等信号通路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结论五子衍宗丸可有效改善半去势雄性小鼠造成的生精功能低下,其机制可能与五子衍宗丸干预睾丸转录调节网络,调控睾丸间质细胞性激素合成、生精干细胞功能、精子发生的整个细胞周期过程,以及内质网蛋白处理及代谢程序相关基因转录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经典名方;五子衍宗丸;半去势;生精功能;转录组学;男性不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   
      77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033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颜显欣,洪守亿,马瑞瑞,王艳秋,布筠艺,马民
      2024, 30(1): 70-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29
      摘要:目的研究西黄丸浸提液对卵巢癌SKOV3和HEY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SKOV3和HEY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5、10、15、20 g·L-1)西黄丸浸提液干预SKOV3和HEY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西黄丸浸提液对SKOV3和HEY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蛋白质量检测SKOV3和HEY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SKOV3和HEY细胞活性氧(ROS)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西黄丸浸提液对SKOV3和HEY细胞线粒体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及印迹抑癌基因Ras同源家族Ⅰ(ARHⅠ)的表达;Mito-Tracker Green染色观察SKOV3和HEY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不同浓度西黄丸浸提液给药24、48 h能明显抑制卵巢癌SKOV3和HEY细胞存活率(P<0.05,P<0.01),呈浓度依赖关系。与空白组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10、15、20 g·L-1)的ATP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西黄丸浸提液组(10、15 g·L-1)比较,西黄丸组(20 g·L-1)AT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10、15、20 g·L-1)SKOV3和HEY细胞内ROS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西黄丸浸提液组(10 g·L-1)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20 g·L-1)ROS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10、15、20 g·L-1)SKOV3和HEY细胞的ARH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且随着西黄丸浸提液浓度升高,ARHⅠ蛋白表达逐渐升高;与西黄丸组(10、15 g·L-1)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20 g·L-1)ARH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10、15、20 g·L-1)SKOV3和HEY细胞的PGC1α、TFAM、TOMM2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西黄丸浸提液组(10、15 g·L-1)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20 g·L-1)HEY细胞TFAM、TOMM2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西黄丸浸提液组(20 g·L-1)SKOV3和HEY细胞Mito-Tracker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西黄丸能破坏卵巢癌SKOV3和HEY细胞线粒体功能并降低细胞能量代谢,从而抑制SKOV3和HEY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ARHⅠ,抑制PGC1α/TFAM信号轴实现的。  
      关键词:西黄丸;印迹抑癌基因Ras同源家族Ⅰ(ARHⅠ);卵巢癌;线粒体;能量代谢   
      68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5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丁纪茹,张欢,刘东敏,张效科
      2024, 30(1): 77-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36
      摘要: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高脂饮食诱导追赶生长(CUG)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8只)和追赶生长模型组(42只),采用限制饮食后开放高脂饮食的方式建立追赶生长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的变化,分别于第4周、第8周末各组抽取6只大鼠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CUG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体成分的改变。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葛根芩连汤和吡格列酮干预6周,实验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1)、吡格列酮组(3.125 m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过程中,记录大鼠体质量的变化,于实验结束时检测FBG、FINS、TG、TC水平,计算HOMA-IR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严格按照试剂盒所示方法检测骨骼肌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骨骼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剂1α(PGC1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1(Nrf1)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SIRT1、PGC1α、Nrf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有所升高,FINS、HOMA-IR显著升高(P<0.01);血清TG、TC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大鼠骨骼肌组织肌纤维直径显著增加,肌细胞间的脂肪细胞明显增加;骨骼肌ROS、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SIRT1、PGC1α、Nrf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各剂量组及吡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FINS、HOMA-IR、TG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以葛根芩连汤中、高剂量组和吡格列酮组变化最明显;骨骼肌肌间脂肪等间质成分明显减少,肌纤维直径变窄;骨骼肌ROS、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SIRT1、PGC1α、Nrf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结论葛根芩连汤可以改善CUG大鼠糖脂代谢紊乱,改善IR,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IRT1/PGC1α/Nrf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追赶生长;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剂-1α(PGC1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1(Nrf1)信号通路   
      77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7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刘飞祥,张道培,吴兆鑫,张怀亮,张运克,苗晋鑫,张振强,孙瑞芹,王理想
      2024, 30(1): 87-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22
      摘要:目的建立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BAD)小鼠模型,探讨加味通窍活血汤(JTQHX)对BAD模型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注射10 U·mL-1灭活弹性蛋白酶)、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JTQHX低、高剂量组(注射10 U·mL-1弹性蛋白酶)。造模14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纯水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片组给予2.6 mg·kg-1·d-1阿托伐他汀钙片灌胃,JTQHX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含生药3.4、17 g·kg-1·d-1的JTQHX颗粒剂,连续药物干预2个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和小鼠钙蛋白酶(LpA)的变化;伟郝夫范吉森(EVG)染色观察血管的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率;Image-Pro Plus软件观察并计算小鼠基底动脉血管的弯曲指数、延长长度、血管直径增加百分比及弯曲度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血管组织中PI3K、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MCs细胞凋亡显著升高(P<0.01);基底动脉血管的弯曲指数、延长长度、血管直径增加百分比及弯曲角度升高(P<0.01);血管中PI3K、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基底动脉血管管壁中膜内弹力层破坏、肌层萎缩和结缔组织透明样改变严重程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JTQHX干预2个月后,血清中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基底动脉血管的延长度、弯曲角度、血管直径增加百分比和迂曲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VSMCs的凋亡显著降低(P<0.01);PI3K、Akt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基底动脉血管管壁中膜的内弹力层的破坏、肌层的萎缩及结缔组织透明样变严重程度降低。结论JTQHX抑制基底动脉血管延长、扩张、迂曲,改善病理变化的机制,可能与减少VSMCs凋亡,下调PI3K/Akt通路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加味通窍活血汤;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68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49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牟琪瑞,李贺,刘玥彤,高原,刘春英
      2024, 30(1): 95-1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25
      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活性氧(ROS)通路调控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改善人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细胞(A549/DDP)顺铂耐药的机制。方法制备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及培养A549/DDP细胞,并进行随机分组为空白组(10%空白血清)、顺铂组(10%空白血清+20 mg·L-1顺铂)、补中益气汤组(10%含药血清+20 mg·L-1顺铂)、ML385组(10%空白血清+5 μmol·L-1 ML385+20 mg·L-1顺铂)、补中益气汤联合ML385组(10%含药血清+5 μmol·L-1 ML385+20 mg·L-1顺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组(10%空白血清+5 μmol·L-1 TBHQ+20 mg·L-1顺铂)、补中益气汤联合TBHQ组(10%含药血清+5 μmol·L-1 TBHQ+20 mg·L-1顺铂),应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各组顺铂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并计算耐药指数(R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活性氧(RO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rf2、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细胞色素C(Cyt C)、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顺铂组比较,补中益气汤组、ML385组、补中益气汤联合ML385组A549/DDP细胞顺铂的IC50及RI均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顺铂组、补中益气汤组、ML385组、补中益气汤联合ML385组A549/DDP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顺铂组细胞内Nrf2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顺铂组比较,补中益气汤组、ML385组、补中益气汤联合ML385组Nrf2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上述各组ROS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cleaved Caspase-3、Cyt C蛋白表达均升高、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补中益气汤联合ML385组效果最为明显。与顺铂组比较,TBHQ组顺铂IC50值及RI明显升高(P<0.05),A549/DDP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ROS表达下降(P<0.05),cleaved Caspase-3、Cyt C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在补中益气汤联合TBHQ之后,与TBHQ组比较,A549/DDP细胞顺铂的IC50值及RI再次明显降低(P<0.05),凋亡率再次明显升高(P<0.05),Nrf2蛋白表达再次下降(P<0.05),ROS表达再次明显升高(P<0.05),cleaved Caspase-3、Cyt C蛋白表达再次上调、Bcl-2蛋白表达再次下调(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通过抑制Nrf2/ROS通路诱导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以改善A549/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非小细胞肺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活性氧(ROS);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顺铂耐药   
      74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59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胡艳娥,黄渝清,杨懿,蒋义芳,付西,由凤鸣
      2024, 30(1): 103-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24
      摘要: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慢性应激下肿瘤相关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BABL/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各组进行慢性束缚应激干预7 d,进行强迫游泳及悬尾实验行为学检测来评价造模是否成功,成功后痛泻要方组分别给予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6.825、13.65、27.3 g·kg-1)灌胃,其余组予生理盐水灌胃,14 d后对每组小鼠进行结肠癌皮下瘤接种,构建慢性应激结肠癌小鼠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及瘤体组织中CD49b阳性细胞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活化相关分子的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瘤体组织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多肽相关序列A和B(MICA+MICB)、UL-16结合蛋白1(ULBP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及皮质酮(CORT)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各组5-HT含量上升、CORT含量下降(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瘤体体积、质量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各组瘤体体积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肿瘤细胞排列紧密、不规则,大小不均,异型性明显,多见核分裂,坏死面积较小,且肿瘤细胞及周围血管丰富。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各组肿瘤细胞排列稀疏,肿瘤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片状坏死区,坏死部分可见核碎裂、溶解和核碎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及瘤体组织中CD49b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中剂量组上升(P<0.01);痛泻要方高剂量组明显上升(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颗粒酶-B(Gzms-B)、穿孔素(PF)、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低剂量组PF、Gzms-B、TNF-α含量上升(P<0.05,P<0.01),痛泻要方中剂量组Gzms-B、PF、IFN-γ、TNF-α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痛泻要方高剂量组PF、IFN-γ、TNF-α含量显著上升(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ULBP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中ULBP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P<0.01),痛泻要方中、高剂量组MICA+MICB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可能通过上调NKG2DL中MICA+MICB及ULBP1表达促进NK细胞活化及功能发挥,阻延慢性应激下结肠癌进展。  
      关键词:痛泻要方;结肠癌;慢性应激;肿瘤相关性自然杀伤(NK)细胞;NKG2DL   
      57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53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药理

    • 姚明江,李珺媛,刘悦,曹策,袁果,李磊,刘建勋,张允岭
      2024, 30(1): 112-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01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急性脑梗死瘀毒互结证并发脑心综合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心电图指标、心肌形态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为急性脑梗死引发心脏病变的可能发生机制及临床脑心综合征的诊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组、角叉菜胶联合干酵母菌瘀毒互结证组(CA/Y),多发性脑梗死组(ME),大脑中动脉阻塞组(MCAO),多发性脑梗死瘀毒互结证组(CA/Y+ME)及大脑中动脉阻塞瘀毒互结证组(CA/Y+MCAO)。CA/Y组、CA/Y+ME组及CA/Y+MCAO组于造模首日经腹腔注射角叉菜胶10 mg·kg-1、第2天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悬液2 mg·kg-1,ME组及CA/Y+ME组于第2天采用微球栓塞法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模型,MCAO组及CA/Y+MCAO组于第2天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脑梗死模型术后24 h,观察并分析各组大鼠心电图异常率及相关心电图指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并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面积百分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大鼠心肌Cx4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及证候模型组比较,各模型组内均有一定数量大鼠存在心电图异常的表现,CA/Y+MCAO组心电图异常比率最高(P<0.01);与正常组、证候模型组、疾病模型组及CA/Y+ME组比较,病证结合模型组(CA/Y+ME与CA/Y+MCAO)P波与T波振幅降低,P-R间期缩短、Q-T间期延长,以CA/Y+MCAO组最为明显(P<0.05,P<0.01),并与TTC染色脑梗死面积百分率、心肌HE染色结果一致;CA/Y+ME组及CA/Y+MCAO组Cx43蛋白表达均上调,同时CA/Y+MCAO组Cx43表达水平的上升较其他模型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2种急性脑梗死瘀毒互结证并发脑心综合征大鼠模型均可用于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引发心脏病变的可能发生机制及化瘀解毒中药的干预作用,此外,CA/Y+MCAO法具有更高的心电图异常率,心肌病理损伤程度及Cx4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也更为显著,可根据具体实验目的进行选择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瘀毒互结证;脑心综合征;缝隙连接蛋白43;模型评价   
      176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01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邹婷,王晶,武旭,杨凯,贺素容,钟恋,王昌利,赵重博
      2024, 30(1): 120-1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38
      摘要:目的考察生姜-白矾炮制天南星前后对过敏性哮喘大鼠的疗效及作用差异,为制天南星“炮制增效”理论提供依据。方法70只SD大鼠采用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腹腔注射建立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通过天南星(1.2、0.3 g∙kg-1∙d-1)和制天南星(1.2、0.3 g∙kg-1∙d-1)水提液灌胃,阳性药使用孟鲁司特钠(0.001 g∙kg-1∙d-1),通过考察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辅助性T细胞1型细胞群/2型细胞群(Th1/Th2类细胞因子)与BALF中炎细胞分类计数比例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黏蛋白5AC(MUC5AC)的mRAN表达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ERK、p-ERK、JNK、p-JNK、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采用总评归一分析比较天南星和制天南星的药效差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孟鲁司特钠组、天南星高剂量组和制天南星高剂量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IL-12、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IL-4、IL-5、IL-13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天南星低剂量组和制天南星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IL-4、IL-13明显降低(P<0.05,P<0.01),BALF中IL-5、IL-13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BALF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并抑制肺组织中JNK/ERK/p38 MAPK通路和MUC5AC蛋白的表达。总评归一分析发现,同剂量给药后,制天南星组药效略优于天南星组。结论天南星和制南星均可通过抑制JNK/ERK/p38 MAPK信号通路有效治疗过敏性哮喘,且炮制后作用更优,可为“炮制增效”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天南星;制天南星;过敏性哮喘;辅助性T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   
      54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015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苗琳琳,万生芳,张磊,李荣科,魏昭辉,朱小利,安惠
      2024, 30(1): 130-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36
      摘要:目的观察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IGF-1/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50只。造模组采用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联合不规律高脂高糖饮食法4周构建大鼠DGP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红芪多糖200、100、50 mg·kg-1灌胃,莫沙必利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1.35 mg·kg-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纯净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每2周测定大鼠随机血糖及体质量,检测胃排空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窦组织平滑肌病理形态;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IGF-1、磷酸化(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中IGF-1、p-PI3K/PI3K、p-Akt/Akt、B细胞淋巴瘤-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随机血糖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1),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IGF-1、p-PI3K/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给药8周后随机血糖降低,体质量、胃排空率均明显升高(P<0.05,P<0.01)、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IGF-1、p-PI3K/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升高,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莫沙比利组比较,红芪多糖低剂量组给药6、8周后随机血糖升高、体质量减轻(P<0.05,P<0.01),红芪多糖低剂量组大鼠胃排空率降低、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红芪多糖各剂量组p-PI3K/PI3K蛋白表达,以及红芪多糖低剂量组IGF-1、p-Akt/Akt、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与红芪多糖高剂量组比较,红芪多糖低剂量组给药6、8周后随机血糖升高、体质量减轻(P<0.05,P<0.01),红芪多糖低、中剂量组大鼠胃排空率降低、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P<0.01),IGF-1、p-PI3K/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与红芪多糖中剂量比较,HPS低剂量组给药6、8周后体质量、大鼠胃排空率降低及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P<0.01),IGF-1、p-Akt/Akt、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红芪多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胃窦平滑肌细胞凋亡损伤并促进胃动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IGF-1/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IGF-1、p-PI3K、p-Akt、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红芪多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胃窦平滑肌;凋亡;大鼠   
      58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3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金童,沈越,徐朝晖,王海颖
      2024, 30(1): 140-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11
      摘要:目的探究牛蒡子总木脂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溶媒组、双丹明目胶囊(618 mg·kg-1)组和牛蒡子总木脂素低、中、高剂量(100、200、400 mg·kg-1)组,每组16只。对相应各组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饲料诱导造模后,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14周;第14周,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摘取大鼠双侧眼球冷冻保存。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视网膜血管组织消化铺片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网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等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出现显著的病理性改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视网膜厚度显著变薄(P<0.01);视网膜血管中内皮细胞与周细胞的比值(E/P)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VEGF、TNF-α、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牛蒡子总木脂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1),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VEGF、TNF-α、ICAM-1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牛蒡子总木脂素可能通过下调VEGF、TNF-α、ICAM-1水平从而发挥视网膜保护作用。  
      关键词:牛蒡子总木脂素;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症   
      41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2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临床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肺结节全程管理共识专家组
      2024, 30(1): 149-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92
      摘要:目前,国内对于肺结节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和管理缺乏共识。为制订肺结节中西医结合临床管理策略,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布的肺结节指南并结合全国多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单位的临床实践,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该共识结合了已有肺结节临床管理指南和中医药的干预手段,针对中医药的治疗定位和价值,对肺结节中西医结合全程管理做出规范,为更多患者的全程有效管理带来帮助。  
      关键词:肺结节;中西医结合;全程管理;共识   
      120
      |
      4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49746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张璇,夏宛廷,黄金珠,马黔红,徐云姬,曾倩
      2024, 30(1): 160-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94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中医药多途径介入低预后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拮抗剂方案患者的临床助孕疗效。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拟再次行IVF-ET拮抗剂方案助孕的肾阴虚肝郁血瘀型患者12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64例)予中医药多途径(中药汤剂口服+导法+耳穴贴压法)+脱氢表雄酮(DHEA)口服,对照组(64例)仅单纯DHEA口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均予拮抗剂方案进周促排、取卵、移植及移植后黄体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基础性激素及窦卵泡数、促性腺激素(Gn)使用情况、内膜容受性、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明显降低,窦卵泡(AFC)个数明显增加,Gn总量和使用天数明显减少,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扳机日及移植日内膜厚度、扳机日A型子宫内膜占比及E2水平)、胚胎质量相关指标(成熟卵子率、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在降低FSH/LH、E2水平,增加AFC个数,减少Gn使用量,改善内膜容受性及胚胎质量,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疗效均更优(P<0.05,P<0.01),且观察组除3例自然妊娠者外,在提高启动周期临床妊娠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临床妊娠率,降低生化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低预后再次IVF-ET拮抗剂方案肾阴虚肝郁血瘀型患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卵巢对Gn的反应性,提高胚胎数量及质量,增长子宫内膜厚度、优化子宫内膜形态,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协调子宫内膜与胚胎同步发育,增加临床妊娠率,降低生化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而助孕。  
      关键词:中医药多途径;再次IVF-ET拮抗剂方案;低预后;肾阴虚肝郁血瘀;助孕疗效   
      44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49759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张萌萌,李乔,熊庆勇,李佳遥,谢琳娜,卢家胜,李泽庚
      2024, 30(1): 170-1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97
      摘要: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他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及实验室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界首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纳入76例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使用头孢他啶静脉滴注等西医常规吸氧解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10 d。分析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比较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评估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PCT、IL-6、FEV1、FVC、mMRC、CAT评分、中医证候评估均有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hs-CRP、PCT、IL-6、FEV1、FVC、FEV1/FVC、mMRC、CAT评分、中医证候评估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84%(33/38),观察组有效率为94.74%(36/3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8.471,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他啶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具有明显疗效,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头孢他啶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加重风险,缓解临床症状,延缓肺功能减退。  
      关键词:痰热清注射液;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症指标;肺功能;中医药   
      63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8406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学术探讨

    • 朱晨阳,胡骏,刘兰椿,屈培荣,王阶
      2024, 30(1): 176-1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92
      摘要: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导致心肌缺血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CMD尚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和靶向性的治疗策略。中医的“血-脉-心络”共病理论贯穿于CMD的发展全过程,启示在其临床诊疗中,治血、治脉和治心络均不可偏废,而虫类药以化瘀通络、搜风解痉等功效见长,具有治疗CMD的潜在价值。但目前未见对虫类药治疗CMD的研究与总结,据此,该文以中医“血-脉-心络”共病理论为切入点,将CMD病机演变分为5个环节,即病起在血(血液成分、血液流变学改变)、病进在脉(粥样斑块形成;粥样斑块不稳定)、病发在心络(微血管内皮损伤;微血管收缩、痉挛)、病末在心络(微血管重塑)、能量代谢障碍贯穿全程,以探讨CMD的发病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同时,结合虫类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从祛痰化瘀以通络、搜风解痉以止痛、以毒攻毒以散结、通补心络以荣心等4个方面阐述虫类药在CMD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MD提供理论依据,拓宽用药思路,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血脉;心络;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能量代谢;虫类药   
      62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49750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韩欣璞,朱广辉,孙千惠,李杰
      2024, 30(1): 186-1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22
      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格局。但部分接受ICIs治疗的患者未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反而出现了肿瘤异常加速生长的非典型反应模式,即超进展(HPD)。目前H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难度较大,为临床鉴别和确定治疗策略带来了挑战。探索HPD的可能机制是提升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该文基于“阳虚毒结”理论,从“脾肾阳虚、毒邪鸱张”探讨免疫治疗超进展发生机制,认为p53抑癌基因失活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是机体正气不足,脾肾阳衰的表现,为HPD发生的重要基础;ICIs所致不良反应属“药毒”范畴,鼠双微体2(MDM2)/鼠双微体4(MDM4)等癌基因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及肿瘤炎性微环境的发生发展是邪气亢实,癌毒药毒相搏,乘虚鸱张的表现,可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为HPD发生的核心病机要素,与疾病转归密切相关。治疗方面,在该团队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提出的“五观辨治”(时空观、核心观、症状观、精准观、未病观)理论指导下,以防治HPD为切入点,复法组方,扶正温阳,实现时空全周期动态管理;解毒抗癌,实现标本全方位系统干预;在HPD宏观临床表现及微观病理改变层面富集靶点,提高药物选择靶向性和防治精准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治疗优势,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HPD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肿瘤;阳虚毒结;免疫治疗;超进展;五观辨治   
      63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8128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刘文靖,武诗雅,刘瑞华,周新尧,焦娟,刘英,李泽光,李振彬,张华东,唐晓颇,姜泉
      2024, 30(1): 192-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95
      摘要:筛选评价中医优势病种有助于进一步彰显中医药治疗的亮点,其评价方法应在尊重特定疾病的个体化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干燥综合征(SS)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不清楚,现代医学治疗存在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疗效欠佳的临床困惑。中医药治疗SS,以疗效为导向,身心并调,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邀请领域内中、西医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组建各工作组,基于专家调查法和文献计量法对SS优势病种筛选与评价,确立SS为待遴选病种之一并搭建SS优势病种评价体系,最终经过会议讨论达成一致。现将中医药治疗SS优势评价方法全流程进行梳理、总结和思考,课题组发现第一,由于中药雾化这一干预措施临床应用广泛,丰富了中药给药方式,因此将其他非药物疗法修改为特色疗法后将其纳入;第二,确定疗效评价指标要以国际公认为考量,限于本身研究现状;第三,表述方法要突出中医天然优势,体现严谨性和标准规范化,确保精准客观,避免扩大化。为临床医师对其他优势病种探讨提供参考,以飨同道。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燥痹;中医药;优势病种;专家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方法学   
      54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49753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谢成志,任建勋
      2024, 30(1): 198-2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16
      摘要:中药及复方的功效基于实践而来,是方药临床作用特点和范围的高度概括及对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达形式。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理论以对生物系统多层次分析的交叉学科,已成为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虚拟筛选手段,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完善。现代医学背景下,方药功效的概念模糊、缺少科学论证。如何阐释中药功效内涵,指导中医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该文从现代医学对功效的认识出发,探究使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功效研究的可行性,并结合过去功效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探究其是否能代表方药功效的部分作用。汇总了现有功效研究适用平台与算法,从功效概念体现、靶点筛选、结果验证、功效网络的构建及避免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同质化等方面提出与讨论该领域研究思路及存在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深入探究中药及复方功效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药临床应用及中医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复方;功效;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   
      84
      |
      28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3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古欣怡,佟琳,唐仕欢,李慧,霍蕊莉
      2024, 30(1): 208-2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13
      摘要:目的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提供中医药新的防范方案,探讨益气增免方作为一种疫苗佐剂的应用。该方剂由经典的补气剂四君子汤化裁而来,以药性配伍和功效剖析为基础,分析了益气增免方与疫苗的配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方法该文章应用《古代经典名方数据库》对益气增免方方剂组成开展了相似度比对研究,并从药性、配伍、功效等不同方面剖析益气增免方的配伍理论基础,分析其与疫苗的配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中药疫苗佐剂益气增免方作为一种中医药复方,聚焦于肺脾二脏,提升肺脾之气。肺为气之主,机体通过肺脏呼吸新鲜空气,并在肺内交换体内浊气,气在肺中交替循环,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脾主运化,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而气正是代谢功能的具象。通过调节气机、增强气血功能,益气增免方可以增强免疫原性,为增强疫苗免疫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结论益气增免方具有益气健脾,理气燥湿,增强免疫力的功效。通过对疫苗佐剂益气增免方中医理论的深度剖析,结合前期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结果,提示益气增免方可能具有增强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诱导和维持免疫记忆,而其是如何能对复杂的免疫调控网络进行有效调理的,还需进一步阐明。  
      关键词:疫苗佐剂;益气增免方;新型冠状病毒;组方配伍   
      50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24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优势病种

    • 焦娟,唐今扬,侯秀娟,李梦涛,梁东风,王玉华,靖卫霞,李光韬,张秦,张永锋,李光宇,王钱,杨扬,霍金,莫美,郭继华,张霄潇,姜泉
      2024, 30(1): 216-2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97
      摘要: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是一种以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难治性、慢性非关节性风湿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方法众多,部分特色非药物疗法,如针刺、太极拳、八段锦等已显示出较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明确的“身心同调”治疗优势和特点,201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中医优势病种。为了明确FMS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风湿专业、心理专业、针灸脑病专业及产业等近20名专家围绕“FMS临床诊疗难点和中西医优势”进行了研讨,就FMS早期诊断的难点和应对、常见非特异症状的改善与维持、优选镇痛疗法、中医基本病机和治疗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向等焦点问题形成以下建议。FMS目前面临早期正确诊断率低、患者参与度差、单纯西医治疗获益不理想这三重困境,为解决以上问题,该文建议以风湿科医师作为本病的主要诊断力量,提升患者在治疗决策中的参与程度,积极实施运动疗法,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多维的特点,在减轻疼痛、改善情绪、降低不良反应等多方面起效,并倡导FMS治疗注重中西医并重和多学科联合治疗,旨在提高我国FMS诊疗水平。  
      关键词:优势病种;早期诊断;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联合诊疗;专家指导建议   
      49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2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综述

    • 李曼菁,李琦,冉庆森,陈坤妮,杜欣柯,杨丽娜,聂春霞,杨庆,李玉洁,陈颖,王娅杰,翁小刚,蔡维燕,朱晓新
      2024, 30(1): 223-2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8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多发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多发性硬化症(MS)。髓鞘是包裹在轴突上的一层髓磷脂膜,为神经元起到冲动的快速传导和代谢耦合的作用,若轴突裸漏,则导致轴突变性,进而导致神经元变性,此为脱髓鞘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机体功能障碍甚至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除了成熟髓鞘脱失,髓鞘再生障碍也是导致疾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OLs)组成,其由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为少突胶质祖细胞(OPCs),进而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再生过程即为从NSCs分化为形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过程受众多基因调控。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调节因子,在髓鞘再生环节中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该文总结了髓鞘再生的主要分子途径及参与此过程的microRNA,并对其作用机制及其靶点进行归纳和分类,并总结了目前中医药促进髓鞘再生的治疗方法和通过microRNA发挥神经保护功能的药物。该综述有望对未来针对调控microRNA治疗脱髓鞘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指引。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髓鞘再生;多发性硬化;退行性疾病;少突胶质细胞   
      4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0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张艺博,张慧中,付京,阮意丹,姚爱娜,张萍芝,尹兴斌,曲昌海,倪健,董晓旭
      2024, 30(1): 232-2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25
      摘要:重楼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作用,重楼皂苷是重楼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重楼总皂苷抗肿瘤作用显著,对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等实体瘤和白血病等非实体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调控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和非凋亡的死亡途径,调节机体代谢与肿瘤微环境等密切相关。此外,重楼总皂苷在抗炎、抗氧化、抑菌、止血、缩宫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好的药理活性。与此同时,重楼总皂苷可能诱导正常细胞凋亡、诱发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近年来其肝损伤、生殖损伤、胃肠损伤、溶血等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不同给药方式的重楼总皂苷在机体内代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注射给药清除速度较快,口服则可能存在肝肠循环,同时由于溶解度低、并能激活P-糖蛋白(P-gp),导致其原型吸收差、在肠道渗透率和回收率低,影响重楼总皂苷的生物利用度,借助现代技术制备新剂型或新型载药系统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基于上述研究,该文将“重楼总皂苷”“Rhizoma Paridis Total Saponins”作为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对重楼总皂苷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展开综述,以期能为重楼总皂苷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楼总皂苷;抗肿瘤;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   
      56
      |
      28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4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龙静怡,梁爱华
      2024, 30(1): 244-2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36
      摘要:结合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证候大肠湿热证的相关临床变化及其机制,收集UC该证型各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其变化机制。通过对大肠湿热证UC治疗手段的分类归纳,发现其中代表性的中药及复方,并探索其治病机制,因而与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相结合,根据其相同的机制探索其可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整理知网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特征菌群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与中药在大肠湿热证UC中关系最为密切,但由于临床研究仍有诸多不足,肠道菌群受多方面影响,目前还不能精准刻画肠道菌群和疾病相关的变化,且中药调控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研究也有欠缺,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仍然值得商榷。对于此,阐明大肠湿热证UC临床证候的生物学内涵及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等科学问题成为首要研究任务,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机体中药的肠腔暴露谱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后,中医思维与现代医学理念应互相结合,积极开展并推进制定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大肠湿热证;综述;中药;调控   
      71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66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黄苏苏,刘汉宇,王雪茹,袁久术,杜联
      2024, 30(1): 255-2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5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轴突变性坏死、雪旺细胞凋亡、神经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其发病率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代谢异常、微循环障碍等相关。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主要从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入手,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难以根本上改善周围神经的病理损伤。线粒体质量控制是指能够维持线粒体形态、功能稳态的生理机制,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等方面,其异常变化均可能对周围神经造成损伤。经查阅文献后发现,中医药可改善DPN线粒体生物发生水平低下、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延缓雪旺细胞凋亡及神经轴突损伤,对DPN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线粒体质量控制可能成为抗DPN新药研究的潜在靶点之一,故该文基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4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DPN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发掘新药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药(TCM);线粒体质量控制;生物发生;动力学;氧化应激;自噬   
      57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033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王佳,胡宇婷,陆奕宇
      2024, 30(1): 264-2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8
      摘要:纤维化是介于良恶之间的类肿瘤病变,纤维化多发生于肝脏、肾脏、心脏、肺脏、骨髓等器官组织中,几乎可以影响每一个器官,并最终诱发多器官衰竭,引起癌变,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如能在纤维化阶段及时将病情阻断,防止癌变,具有重要意义。器官纤维化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研究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筛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参与构成多梳抑制复合物,使组蛋白H3的第27位赖氨酸发生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并通过经典和非经典作用诱导基因沉默,发挥转录抑制或转录激活作用。他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及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与不同靶点和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Zeste人类同源物2(EZH2)调节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并参与多个组织的纤维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ZH2在纤维化相关的上皮间质转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EZH2为靶点各器官纤维化的研究、特异性EZH2抑制剂及EZH2相关中药活性成分与中药复方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研究方向,EZH2可能是器官纤维化的潜在有力靶点。探究EZH2的结构功能分布、在纤维化疾病的作用机制、其抑制剂的开发及挖掘靶向EZH2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综述EZH2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可以为纤维化的诊断,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纤维化;细胞与分子机制;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ZH2);EZH2抑制剂;中药及其活性成分   
      32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3952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朱颖,宋佩林,周海伦,徐慧源,杨宇,黄勤挽
      2024, 30(1): 276-2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2
      摘要: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应用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炮制技术整体上仍处于机械化炮制发展阶段,炮制设备种类少,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低。炮制过程中缺乏炮制参数的精确控制,导致中药饮片质量不均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药炮制技术和设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更新,逐渐转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中药饮片联动化生产技术将炮制过程中的单一炮制设备组合优化为可进行连续式生产的中药饮片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基于机器视觉、电子鼻、电子舌等的炮制经验数字化技术及在线检测技术是中药饮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的主流趋势,也是中药炮制工艺参数标准化的重要前提。而进一步通过将炮制过程及炮制设备与互联网进行对接,实现中药饮片生产流程智能化管控是未来中药饮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过程。该文通过对中药炮制技术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炮制理论的应用发展、炮制设备的演变及现阶段中药炮制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实现炮制技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及中药饮片高效、高质生产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饮片;中药炮制;联动生产线;炮制经验数字化;机械化设备;智能化   
      50
      |
      27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03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 李敏,全云云,王婷,李莉,曾瑾,赵军宁,毛九州,唐杨帆,尹竹君
      2024, 30(1): 286-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9
      摘要: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因其致病机制复杂,高发病率、多并发症和患病年轻化而备受关注。目前西医主要通过降尿酸及抗炎等方式治疗痛风病,但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和使用禁忌。川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等功效。众多研究表明黄柏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降尿酸、抗痛风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来源广,安全性高的特点。机制研究发现,黄柏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防治痛风病,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与分析。故该文针对川黄柏及其活性成分抗痛风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分析结果表明,黄柏及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降低尿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及缓解肾脏损伤等作用机制发挥治疗痛风病的作用,其中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代表的活性成分效果尤为显著。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川黄柏抗痛风的物质基础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关键词:痛风;川黄柏;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8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60340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