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10

      经典名方

    • 何湛湛,杨桢,陶旭光,陈香云,丁薇,褚策,袁雨露,张雨欣,许咏琪,赵培彰,赵红霞,汪文来
      2024, 30(10):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03
      摘要:目的基于主动脉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1(TRPA1)调控泡沫细胞胆固醇代谢作用探讨枳实薤白桂枝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疾病进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在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上建立AS模型,随机分为枳实薤白桂枝汤低、中、高剂量组(2.97、5.94、11.88 g·kg-1)与辛伐他汀组(0.002 g·kg-1),每组织喂食高脂饲料同时给药,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使用普通饲料喂养,每组10只。上述过程结束后,取小鼠主动脉与血清。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主动脉根部病理变化;大体油红观察主动脉脂质斑块情况;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分析TRPA1、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及甘露糖受体(CD206)表达情况。结果从药效上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出现斑块、大量泡沫细胞与胆固醇晶体等病理变化,血清TC、LDL-C、IL-1β、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主动脉组织CD206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改善主动脉上的脂质沉积状况,并且除枳实薤白桂枝汤高剂量组外,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TC、LDL-C水平(P<0.01),炎症方面,除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剂量组外,各给药组的IL-1β、IL-1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此外,枳实薤白桂枝汤可上调CD206水平,且枳实薤白桂枝汤中、高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从作用机制上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主动脉TRPA1、ABCA1、ABCG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提高了主动脉TRPA1表达量(P<0.05),可提高ABCA1、ABCG1的表达量,其中枳实薤白桂枝汤中、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差异明显(P<0.05),免疫组化结果的趋势与其基本一致。结论枳实薤白桂枝汤可有效降低血脂与炎症水平,抑制主动脉斑块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TRPA1引发下游的ABCA1、ABCG1表达升高,促进泡沫细胞中胆固醇流出,从而调控胆固醇代谢并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炎症水平,最终达到治疗AS的作用。  
      关键词:枳实薤白桂枝汤;动脉粥样硬化;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1(TRPA1);泡沫细胞   
      168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913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马雪宁,张君成,于腾,杨素清,温晓文,贾淑琳,王随天,张洁琳
      2024, 30(10): 1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37
      摘要:目的探讨地黄饮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DNCB反复刺激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A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润燥组(0.78 g·kg-1)、地黄饮高、中、低剂量组(40.30、20.15、10.08 g·kg-1),每组12只,空白组12只,共72只。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给予相应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纯净水,1次/d,连续给药2周后观察小鼠皮损及搔抓次数;取小鼠背部皮损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病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检测皮损组织中IFN-γ、IL-4、IL-6、Janus激酶1(JAK1)、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JAK1、磷酸化(p)-JAK1、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可见大量结痂、干燥、糜烂、肥厚伴搔抓,皮损组织可见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伴水肿,真皮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部分处于脱颗粒状态,小鼠血清中IgE、IL-4、IL-6、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及IL-4、IL-6、IFN-γ、JAK1、STAT3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背部皮肤仅见少量干燥、脱屑,细胞水肿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轻,肥大细胞浸润数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IgE、IL-4、IL-6、IFN-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及IL-4、IL-6、IFN-γ、JAK1、STAT3 mRNA表达明显降低,其中以地黄饮高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结论地黄饮能改善AD小鼠的皮损及瘙痒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JAK1/STAT3信号通路有效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Th2轴上的细胞因子,影响皮肤屏障功能有关。  
      关键词:地黄饮;特应性皮炎;辅助性T细胞(Th)1/Th2;Janus激酶1(JAK1)/转录激活因子3(STAT3)3;作用机制   
      173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485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药理

    • 邹悦,萧闵,孟宇豪,唐琨洋,江晓翠,方志鹏
      2024, 30(10): 20-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01
      摘要:目的研究淫羊藿多糖对运动性疲劳小鼠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游泳训练筛选后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和淫羊藿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各组通过负重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负重游泳2周后,淫羊藿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0、200、400 mg∙kg-1淫羊藿多糖灌胃,维生素C组给予200 mg∙kg-1维生素C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2周。实验结束后,纪录各组小鼠体质量、末次力竭游泳时间;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尿素氮(BUN)、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骨骼肌中肌糖原(MG)、肝脏中肝糖原(HG)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肌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p)-p38 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核转录因子-κB(NF-κB)、p-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IF)检测各组小鼠骨骼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游泳力竭时间降低(P<0.01),血清中疲劳代谢产物LA、LDH、BUN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MG、HG、SOD、GSH-Px水平下降(P<0.01),骨骼肌组织p-p38 MAPK、ERK1/2、p-NF-κB、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和维生素C组小鼠体质量、游泳力竭时间增加(P<0.05,P<0.01),LA、LDH、BUN、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MG、HG、SOD、GSH-Px水平升高(P<0.05,P<0.01),骨骼肌组织p-p38 MAPK、ERK、p-NF-κB、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淫羊藿多糖可通过抑制p38 MARK/NF-κB信号通路,从而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机体糖原含量、减轻骨骼肌炎症,起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淫羊藿多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氧化应激;炎症   
      123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9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齐麒,欧梁,黄维琛,陈泽华,徐道情,胡伟伟,李晶晶,匡建军
      2024, 30(10): 29-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36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蠲痹颗粒对膝骨关节炎(KOA)兔软骨细胞凋亡及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其防治KOA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络蠲痹颗粒低、高剂量组(4.1、8.2 g·kg-1·d-1)、塞来昔布组(10.9 mg·kg-1·d-1),每组6只。采用内侧半月板失稳法(DMM)建立兔KOA模型,造模6周后给药,干预8周,每日1次。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病理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荧光染色检测关节软骨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关节软骨退变严重,Mankin评分升高(P<0.01),关节液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1),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增加(P<0.01),软骨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而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通络蠲痹颗粒低、高剂量组软骨退变得到改善,Mankin评分降低(P<0.01),IL-1β、TNF-α含量降低(P<0.01),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减少(P<0.01),软骨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1),且在上述观察指标中通络蠲痹颗粒高剂量组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结论通络蠲痹颗粒可抑制KOA兔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改善软骨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通络蠲痹颗粒;膝骨关节炎(KOA);凋亡;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炎症   
      91
      |
      3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8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王雪娇,李琪琪,禹艳丽,刘霞,李敏,刘哲,贾鑫,王遥
      2024, 30(10): 37-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06
      摘要:目的探讨北豆根总生物碱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及其与Ⅰ型干扰素(IFN-Ⅰ)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北豆根总生物碱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和脑心肌炎病毒(EMCV)在细胞内复制的影响。构建H1N1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空白组、H1N1模型组、北豆根总生物碱组(10、20、30 mg·kg-1)和奥司他韦组(40 mg·kg-1),研究北豆根总生物碱对感染小鼠的体质量和生存率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北豆根总生物碱对细胞中IFN-Ⅰ通路的激活作用,并在干扰素受体1(IFNAR1)敲除的A549细胞(IFNAR1-/--A549)检测北豆根总生物碱抗病毒感染作用与IFN-Ⅰ通路的关系。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病毒感染模型组中的病毒大量增殖(P<0.01);与模型组比较,北豆根总生物碱在体外显著抑制H1N1、VSV和EMCV的复制(P<0.01),在体内抑制H1N1病毒感染小鼠体质量降低,提升小鼠生存率(P<0.05)。此外,北豆根总生物碱激活IFN-Ⅰ通路并依赖该通路发挥抗病毒感染作用。结论北豆根总生物碱通过激活IFN-Ⅰ通路发挥体内和体外的抗病毒感染作用。  
      关键词:北豆根总生物碱;甲型流感病毒(H1N1);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脑心肌炎病毒(EMCV);抗病毒免疫;Ⅰ型干扰素(IFN-Ⅰ)   
      62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9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钟易林,谢冉,李嘉萌,刘霜,李珺莹,臧梦楠,刘星,刘劲松,隋峰,王朋倩
      2024, 30(10): 45-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9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动物实验探讨探讨三黄泻心汤(SHXXT)保护大鼠应激性胃溃疡(SGU)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在线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搜集和筛选SHXXT中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药物靶标数据库(TTD)、GeneCards数据库及PharmGKB数据库中筛选SGU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H-C-T)网络;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平台(STRING)数据库对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dockVina 1.2.2分子对接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验证,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结果筛选获得55种活性成分,预测得到SHXXT保护SGU的潜在靶基因255个,PPI分析表明蛋白激酶B(Akt)、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PTE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为SHXXT保护SGU的核心靶点,GO和KEGG分析显示SHXXT可能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和炎症进程等多种生物过程影响SGU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均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溃疡指数(UI)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胃黏膜组织中PTEN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下调(P<0.01),PI3K、核转录因子-κB(NF-κB)、Akt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UI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胃黏膜组织中PTEN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5),PI3K、Akt、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分子对接模拟及动物实验验证等方法证实SHXXT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调节大鼠炎症反应,进而保护SGU大鼠胃黏膜。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三黄泻心汤;分子对接;应激性胃溃疡;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   
      108
      |
      3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10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王震,张杰,刘飞祥,孙江燕,高亚慧,郑育新,赵敏
      2024, 30(10): 54-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22
      摘要: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养心方下调食欲素A(OXA)及食欲素受体1(OX1R)、食欲素受体2(OX2R)的表达对失眠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失眠小鼠模型,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右佐匹克隆组(0.13 mg·kg-1)、疏肝健脾养心方低、高剂量组(8.4、33.6 g·kg-1),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4 d。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实验;免疫组化(IHC)检测下丘脑OX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下丘脑、血清、脾脏组织中OXA、5-羟色胺(5-H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下丘脑OXA及其受体OX1R、OX2R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逃避潜伏期时间显著增加(P<0.01),睡眠潜伏期显著增加(P<0.01),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减少(P<0.01),下丘脑、血清、脾脏组织中OXA含量升高、5-HT含量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中OXA及其受体的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健脾养心方低、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P<0.01),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减少(P<0.05),睡眠潜伏期减少,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1),下丘脑、血清、脾脏组织中OXA含量降低、5-HT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下丘脑中OXA及其受体的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疏肝健脾养心方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对失眠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增加脑中5-HT的含量,抑制下丘脑中OXA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疏肝健脾养心方;失眠;食欲素A(OXA);5-羟色胺(5-HT)   
      60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余田甜,丰瑞兵,王晴,李朝文,陈家豪,蒋瑞轩,丁印帅,黄勇,胡昊
      2024, 30(10): 6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44
      摘要:目的探析恒古骨伤愈合剂作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骨质疏松模型(OVX)组、雌二醇(E2)干预组、恒古骨伤愈合剂(OK)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常规背部双切口取卵巢术完成建模,1周后给予相应药物处理。12周后分别检测大鼠体质量、子宫指数,分别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明确骨组织病理结构变化情况、破骨细胞(OC)数目。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检测骨密度(BMD)、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体积分数(BV/TV)。三点弯曲实验检测股骨最大载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通路相关蛋白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p65(p-NF-κB p65)、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原癌基因(c-Fos)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OC相关特异性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NFATc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组织蛋白酶K(CTSK)与c-Fos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子宫指数明显降低,体质量(BMI)显著升高,骨小梁结构彻底受损,OC数目提高,BMD、Tb.N、BV/TV、最大载荷下降,Tb.Sp上调,血清中TNF-α、CTX-1水平上调,c-Fos、p-NF-κB p65/NF-κB p65、NFATc1与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增高,NFATc1、c-Fos、CTSK、TRAP、MMP-9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与OVX组比较,OK组、E2组大鼠体质量降低,子宫指数增高,骨小梁增多,OC数目下降,BMD、Tb.N、BV/TV、最大载荷增加,Tb.Sp下降,血清中TNF-α、CTX-1水平下降,c-Fos、p-NF-κB p65/NF-κB p65、NFATc1与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减少,NFATc1、c-Fos、CTSK、TRAP、MMP-9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能通过降低PMOP大鼠的炎症损伤因子水平,使NF-κB/NFATc1信号途径受抑,减少骨量丢失,是治疗PMOP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恒古骨伤愈合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核转录因子-κB/活化T细胞核因子信号通路;炎症损伤   
      65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44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段雅倩,宋玲玲,张月月,王君明,刘鸣昊,李亚敏,李炳印,巫晓慧,王彦嵋
      2024, 30(10): 70-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63
      摘要:目的探究绿豆汁炙黄药子的炮制减毒作用,并基于其主要毒性靶器官肝铁死亡探究其减毒机制。方法6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黄药子组、水炙黄药子组,绿豆汁炙黄药子1组(黄药子-绿豆10∶1,闷润40 min,130 ℃炒18 min)、绿豆汁炙黄药子2组(黄药子-绿豆10∶1,闷润80 min,100 ℃炒14 min)、绿豆汁炙黄药子3组(黄药子-绿豆20∶3,闷润40 min,160 ℃炒14 min)。生黄药子及各炮制品组均以3 g·kg-1·d-1的剂量分别灌胃对应的95%乙醇提取物药液,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1次/d,连续14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检测小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肝组织丙二醛(MDA)、亚铁离子(Fe2+)、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铁关键蛋白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形态正常;生黄药子组与水炙黄药子组小鼠肝细胞胞质疏松、空泡,病理性损伤明显;各绿豆汁炙黄药子组小鼠病理性损伤明显改善。与空白组比较,生黄药子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MDA及Fe2+水平显著升高(P<0.01),GSH、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FTH1、GPX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生黄药子组比较,各绿豆汁炙黄药子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MD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Fe2+水平显著降低(P<0.01),GSH、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FTH1、GPX4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水炙黄药子组比较,各绿豆汁炙黄药子组小鼠血清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组织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FTH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绿豆汁炙黄药子2、3组小鼠血清ALT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Fe2+水平显著降低(P<0.01),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GPX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各绿豆汁炙黄药子组中以绿豆汁炙黄药子3组的减毒效果最佳,即黄药子-绿豆=20∶3,闷润40 min,160 ℃炒14 min。结论绿豆汁炙法能够缓解黄药子导致的肝损伤,其减毒机制可能与抑制其靶器官肝脏的铁死亡有关。  
      关键词:黄药子;绿豆;药汁炙法;肝损伤;炮制减毒;铁死亡;氧化应激   
      53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09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临床

    • 李凝华,王祖龙,张宸铭,李霄,陈如兵,张琦,华众
      2024, 30(10): 77-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94
      摘要:目的评价扶正化积癃闭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正虚瘀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BP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扶正化积癃闭汤。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UV)、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进行评估,以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3.64%(28/44),观察组总有效率84.44%(38/4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17,P=0.030);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5.026,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QOL评分、RUV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Qmax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IPSS、QOL、RUV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Qmax明显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仅有夜尿频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后余沥症状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主证夜尿频数,次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腹不适、大便不成形症状评分降低(P<0.05)。研究中未观察到使用扶正化积癃闭汤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扶正化积癃闭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正虚瘀结证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癃闭;正虚瘀结证;扶正化积癃闭汤;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   
      52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2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马守亮,李悦悦,董童雨,戎荣,杨文明,韩辉,盛玉琴
      2024, 30(10): 83-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9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肝豆汤(GDD)联合言语训练治疗Wilson病(WD)湿热内蕴型构音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GDD的有效性,为WD湿热内蕴型构音障碍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临床数据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符合条件的WD湿热内蕴型患者且存在构音障碍症状者60例,依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为言语训练+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肝豆汤治疗,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有效率(Goldstein临床分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评定评分、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铜含量、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21/3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1.986,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评定、24 h尿铜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呼吸、颌评分外,观察组患者在反射功能、唇运动、软腭运动、喉运动、舌运动及言语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P<0.01),总体来说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构音障碍疗效更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24 h尿铜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疗效更优。研究期间患者DPMS排铜治疗及口服GDD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皮疹、口腔及眼睑黏膜红肿、剥脱性皮炎、呕吐腹泻或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情况。结论GDD联合言语训练治疗可以使湿热内蕴型WD构音障碍患者症状改善,疗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可广泛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肝豆汤;言语训练;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构音障碍   
      39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91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李楠,耿少怡,王小芳,张晓伟,贾丽霞,康荣珍,杜向军,吴立春,张琳琳
      2024, 30(10): 90-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24
      摘要:目的评价连花清咳片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将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患儿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釆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联用连花清咳片,疗程7 d。比较两组患儿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48例患儿(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4例)。治疗7 d,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6.8%(120/124),对照组为90.3%(112/12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5.034,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6%(121/124),对照组为93.5%(116/12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5.326,P<0.01)。观察组症状体征计分和及中医证候计分和在服药3 d、服药7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连花清咳片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病程、缓解咳嗽症状,改善中医证候,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急性支气管炎;连花清咳片;临床疗效;安全性   
      48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3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循证评价专题

    • 王嘉恒,李玉坤,崔梁瑜,郑宜岚,赵志伟,任聪,井天月,尹彤,王丽颖,韩学杰
      2024, 30(10): 95-1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23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降压调脂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开展临床研究的证据综合,提供临床决策的循证证据支撑。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科学网(Web of Scienc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全部上市中成药治疗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年4月15日。对文献进行纳排筛选提取,使用RoB2评价工具对方法学质量与偏倚风险进行评估,结局指标分析采用Revman 5.4.1软件,以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体系评价临床研究数据形成的证据体的证据质量,检索纳入中成药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国内指南及共识的纳入、推荐情况,形成气泡图。结果纳入文献15篇,各项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显示偏倚风险主要体现在未使用盲法及分配隐藏与样本量低方面。临床研究综合分析显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苯磺酸氨氯地平,银丹心脑通联合辛伐他汀、左旋氨氯地平片,消栓通络胶囊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普伐他汀钠片,心舒宝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厄贝沙坦,稳压定胶囊联合依那普利及降脂宁片联合常规西药,在改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区别。对主要结局指标的GRADE评价显示:SBP、不良反应发生率证据质量为B级,DBP证据质量为C级,TC、TG、LDL-C、HDL-C的证据质量均为D级。对中成药纳入医保及受指南、共识推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灯盏生脉胶囊、消栓通络胶囊属于医保乙类药物,在指南、共识中被推荐次数分别为7、6、3次。结论与单纯医药治疗比较,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改善血压、血脂方面更有优势,而且安全性更高,其中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灯盏生脉胶囊、消栓通络胶囊的临床适用性及经济性更佳。该文纳入的试验均体现了随机化原则,并且均报告了结局指标,但相关临床研究证据质量降低,在试验的设计方面,仍待大样本、多中心、盲法的随机对照试验与基于实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声明的完整试验设计与汇报,以进一步完善循证医学指导下的GRADE质量评价与指南的制定,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高质量的循证研究证据。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成药;高血压;血脂;血脂异常;证据质量;GRADE评价   
      56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5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崔梁瑜,李玉坤,井天月,王郁,任聪,尹彤,赵志伟,王嘉恒,孙晨格,刘大胜,邢志政,韩学杰,王丽颖
      2024, 30(10): 106-1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4
      摘要:目的评价降压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相关研究及证据质量,进行证据综合及更新,形成专家共识,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库等数据库,检索降压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时间为从建库至2022年7月31日。使用Cochrane Handbook 6.3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证据综合,使用循证实践指南研发工具(GRADEprofiler)3.6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基于德尔菲法经过2轮投票,形成专家共识。结果共纳入64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结果显示,70.31%(45/64)的研究为有一定风险,29.69%(19/64)的研究为高风险。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中成药联用常规西药治疗可明显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提高降压有效率,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内皮素-1含量及中医证候积分。Egger's检验结果显示,松龄血脉康胶囊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天麻钩藤颗粒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提高降压有效率;心脉通胶囊降低收缩压,提高降压有效率,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松龄血脉康胶囊提高降压有效率和心脉通胶囊降低舒张压,存在明显发表偏倚。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证据多为B、C级证据。最终形成4条推荐强度为强推荐的推荐意见,14条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的推荐意见。结论与常规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对比,降压中成药联合常规西药在改善血压,提高用药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其疗效优势推荐强度多为弱推荐,仍需更多高质量循证证据。  
      关键词:中成药;高血压病;证据评价;GRADE评价;共识   
      59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李玉坤,崔梁瑜,赵志伟,任聪,尹彤,王郁,王丽颖,韩学杰
      2024, 30(10): 116-1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3
      摘要:目的对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收集、分析与评价,总结证据全貌,为后续临床研究开展、指南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7个中英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纳入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对其研究特征、方法学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纳入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共330篇,均为中文文献。共涉及中成药88种,总样本量37 788例,46%的研究样本量≥100例,87%的研究周期在3个月以内。所有研究的干预措施均为中成药+西药vs西药。评价指标方面:血压、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内皮细胞功能和安全性评价是当前研究重点关注的方面。方法学质量评价方面:多数文献均未提及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和盲法的实施情况,结局的盲法评价偏移较低,没有充分信息判断是否有选择性报告偏倚及其他偏倚。结论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品种较多,以口服为主。存在RCT研究规模小、临床价值定位不清晰、研究设计不能体现中成药价值、测量指标不科学、测量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未来研究应重视并解决以上问题,提高研究的质量和价值,增强研究的真实性,提高证据的可靠性和外推性。  
      关键词:高血压;中成药;随机对照试验;循证医学;方法学质量   
      60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113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中药“部位-习性-生境-药性”相关性研究专题

    • 何江龙,纪宝玉,李盼盼,李秀清,吴婉阁,陈随清,董诚明,裴莉昕
      2024, 30(10): 124-1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7
      摘要:目的对含乳汁的植物来源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乳汁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部分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化学成分进行统计。通过挖掘《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共53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ChiPlot 2023.3.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乳汁植物主要分布于1界,1门,2纲,20科,大多数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属于被子植物门下的双子叶植物纲;在性味中,平>寒>温>凉>热;苦>辛>甘>酸>咸;在归经中,肝>肺>肾>脾=大肠=胃>心>膀胱=胆>小肠;在入药部位中,根(根、根茎、块根、根皮)>树脂>种子>全草(全草、地上部分)>茎(茎、枝)>果实>叶>花=皮;在化学成分研究中,多为苷类成分;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活血化瘀药。结论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四气以平性居多,温寒分布均匀,五味以含苦、辛味居多,归经以归肝、肺经居多,以根、树脂入药为主,成分多含有苷类、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多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入药部位、化学成分等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乳汁来源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乳汁植物;中药;入药部位;药性药效;性味归经   
      69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37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李秀清,纪宝玉,何江龙,李盼盼,吴婉阁,陈随清,董诚明,裴莉昕
      2024, 30(10): 133-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8
      摘要:目的对菌类中药的生物学特性、入药部位、生长环境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佐证,为菌类中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常用菌类中药的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异养方式及其功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查阅《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国植物志》及文献资料,核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分地方标准收录的菌类中药。结果共筛选出28味常见菌类中药,不同菌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入药部位、习性、生境都不同,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在四气中,平>寒>温;在五味中,含甘味>含苦味>含淡味>含辛味=含咸味;在入药部位中,子实体>菌核>复合体>子座=外皮=其他;在归经中,肺>肝=心>脾=肾>胃;在习性中,寄生>腐生>共生=兼性寄生=兼性腐生。结论菌类中药以寄生与腐生为主,四气以平居多,五味以含甘味居多,归经以肺、心、肝经居多,滋补、利水是其主要功效。菌类中药的色泽、习性、入药部位及生境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其深入研究、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文献参考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菌类中药;色泽;生境;寄生;功效   
      70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3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裴莉昕,陈琳,王锴乐,纪宝玉
      2024, 30(10): 140-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3
      摘要:目的对葛根产地、气候因子、葛根总黄酮、葛根多糖含量及药用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气候因子与葛根品质形成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葛根总黄酮和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分析葛根产地和气候因子及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葛根总黄酮ABTS+清除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P<0.05);海拔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总黄酮含量呈负相关;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海拔越低,年日照时数越长,则总黄酮含量越低,而总黄酮ABTS+清除率越高。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与无霜期呈负相关(P<0.05),与7月均温呈负相关(P<0.01);无霜期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7月均温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P<0.05);葛根多糖含量与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无霜期越短,7月均温越低,则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而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越高。7月均温均与葛根样品中总黄酮、多糖含量均呈相关性(P<0.05),7月均温越低,葛根总黄酮含量越高,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葛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越强。结论葛根对ABTS+的清除能力比DPPH+强,各产地气候因子、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核心气候因子诱导葛根药用活性成分形成的内在规律展开进一步研究将为揭示葛根道地性形成机制及后续拟境调控葛根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产地;气候因子;葛根总黄酮;葛根多糖;抗氧化能力   
      6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107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李盼盼,纪宝玉,何江龙,李秀清,吴婉阁,陈随清,董诚明,裴莉昕
      2024, 30(10): 149-1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12
      摘要:目的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关键词:植物皮类中药;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临床应用;中成药   
      58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104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药学基础

    • 罗田,贺智勇,茅向军,刘学,贺井刚,支苑,沈祥春,许乾丽,陶玲
      2024, 30(10): 159-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66
      摘要:目的评价灯盏花乙素-磷脂复合物纳米乳(SCU-PC-NE)的释放、细胞摄取与组织分布等行为,并探究其改善脂多糖(LPS)诱导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方法分别称取SCU-PC、油酸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1,2-丙二醇(50、400、514.3、85.7 mg),制备SCU-PC-NE,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纳米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SCU-PC-NE体外累积释放度;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SCU-PC-N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活力的影响;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考察SCU-PC-NE的体外HUVECs摄取情况;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考察近红外荧光染料DiR标记的纳米乳DiR/SCU-PC-NE的组织分布;采用LPS(1 mg·L-1)共孵育制备HUVECs炎症损伤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SCU-PC-NE对其中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水平的影响;取18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制剂组(等同于高剂量组)、SCU组和SCU-PC-NE低、高剂量组(5、10 mg·kg-1),每组3只,每隔48 h给药组按相应剂量尾静脉给药1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次。除空白组外,各组末次给药前12 h腹腔注射LPS(10 mg·kg-1)诱导小鼠血管内皮炎症损伤,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考察SCU-PC-NE对小鼠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形态观察显示,SCU-PC-NE呈淡黄色乳光,大多呈球形,外观圆整,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35.31 nm,Zeta电位7.23 mV,包封率75.24%;体外累积释放度考察表明SCU-PC-NE较SCU表现出一定的缓释性能;SCU-PC-NE在质量浓度为1.05~8.4 mg·L-1时细胞存活率均>90%;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与SCU组比较,SCU-PC-NE的细胞摄取能力显著增强(P<0.01);组织分布考察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腹腔注射LPS后,不同时间点DiR/SCU-PC-NE在小鼠脾脏、肾脏、大脑和胸主动脉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5,P<0.01),以胸主动脉最为明显;ELISA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IL-1β和IL-6因子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显著下调IL-1β水平,以SCU-PC-NE高剂量组效果最强(P<0.01),各给药组均可明显下调IL-6水平,以SCU-PC-NE低剂量组效果最强(P<0.05);组织病理考察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表现出内皮细胞受损、弹性纤维断裂和排列松散,空白制剂组、SCU组和SCU-PC-NE低剂量组虽也有类似的血管损伤,但SCU-PC-NE高剂量组血管内皮损伤明显缓解,效果优于SCU组。结论SCU-PC-NE可促进内皮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并有效富集在LPS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部位,其对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SCU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灯盏花乙素;磷脂复合物;纳米乳;脂多糖(LPS);炎症;血管内皮;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51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084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王勤,杜光映
      2024, 30(10): 169-1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65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仿野生石栽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中不同生长年限次生代谢化合物积累的变化特征,为合理规划金钗石斛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对1年生、2年生、3年生的金钗石斛茎中次生代谢物进行检测分析,利用Analyst 1.6.3软件处理质谱数据,对所有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聚类热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差异倍数(FC)≥2和FC≤0.5的筛选差异次生代谢物,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碎片离子和质谱数据库对差异次生代谢物进行鉴定,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鉴定富集的通路。结果3个生长时期的金钗石斛茎中共鉴定出1 317个次生代谢物,其中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类和萜类化合物整体占比可达76.55%。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样品进行两两比较,与金钗石斛的1年生茎比较,2年生茎共有289个差异次生代谢物,其中上调255个,下调34个;3年生茎共有682个差异次生代谢物,其中上调502个,下调180个。与金钗石斛的2年生茎比较,3年生茎共有602个差异次生代谢物,其中上调405个,下调197个。随着金钗石斛生长年限的增加,对上调前10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排序,主要为山柰酚衍生物、车叶草苷酸、芹菜素衍生物、金圣草黄素衍生物、异鼠李素衍生物、花旗松素衍生物、槲皮素衍生物等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和萜类化合物。KEGG富集分析显示,随着生长年限增加,次生代谢物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及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均发生了显著富集。结论仿野生石栽金钗石斛随生长年限增加,可明显提升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和萜类化合物等次生代谢物积累水平。生产实践中可按照不同生长年限进行等级划分,有利于提高金钗石斛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金钗石斛;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次生代谢物;生长年限;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仿野生栽培;黄酮类化合物   
      46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09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翟琼,梁方圆,王跃武,布仁,董馨,陆景坤,薛培凤
      2024, 30(10): 176-1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68
      摘要:目的通过对朱日亨滴丸(ZRH)的肠吸收液物质组成与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ZRH的药效成分群,为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制备ZRH的0、5、10、15、20倍临床等效剂量肠吸收液,并使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通过油红O染色及胆固醇含量测定考察不同剂量ZRH肠吸收液对RAW264.7细胞脂质积累的影响,筛选最佳剂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ZRH肠吸收液中的肠吸收组分进行分析鉴定,以峰面积为自变量,药效指标为因变量,采用SIMCA 13.0软件对不同剂量ZRH肠吸收液进行偏最小二法-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0的化合物作为贡献性成分,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谱效相关性;使用分子对接验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PPARγ、PPARβ、人视黄醇X受体α(RXRA)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ZRH肠吸收液中活性成分的结合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RAW264.7细胞中PPARγ、A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A1)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n blot)检测RAW264.7细胞中PPARγ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RAW264.7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NF-κB水平。结果油红O染色、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ZRH肠吸收液均能够降低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以15倍和20倍ZRH肠吸收液效果最佳,最终确定以15倍ZRH肠吸液作为研究对象。谱效关联分析显示,ZRH含药肠液中有52个对应峰与药效呈正相关,包括有机酸类、苯丙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胆汁酸类、香豆素类和色酮类。分子对接靶标验证结果显示,86.9%~96.2%的成分与关键靶点PPARα、PPARγ、PPARβ、RXRA和NF-κB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对接能量值均<-6.0 kcal·mol-1(1 cal≈4.19 J);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RA1、PPARγ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ABC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IL-1β、NF-κB水平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15倍肠吸收液组SRA1、PPARγ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ABC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IL-1β、NF-κB水平显著降低(P<0.01),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该研究确定了ZRH肠吸收液中52个与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呈正相关的药物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与调节细胞中PPARs通路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为ZRH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朱日亨滴丸;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谱效关系;抗动脉粥样硬化;RAW264.7细胞;巨噬细胞泡沫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65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088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学术探讨

    • 李军,孙语男,王阶
      2024, 30(10): 187-1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23
      摘要:泛血管指人体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所构成的复杂网络,泛血管疾病指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血管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因缺血或出血造成心、脑、肾、肢体等靶器官病变,具体包括动脉系统病变、静脉系统病变、微循环系统病变,及“血管-脏腑”“脏腑-血管”相关病变。泛血管疾病概念整合了血管病变及靶器官损伤。临床将多个区域血管融合成为广泛的血管单元系统,并将血管病变及其所致靶器官损伤视为整体,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藏象理论,构建“血管-脏腑-证治”之间的关联,应用“血管疾病-脏腑失调-辨证治疗”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从中医学角度探讨泛血管疾病的诊疗方法。提出“动脉系统疾病从心治疗、静脉系统疾病从肾治疗、微血管系统疾病从肝治疗”的理论,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总结扶阳活血法(包括温阳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通阳活血法、散寒活血法)、凉血化瘀法、补肾利水-活血通脉法、滋阴补肾-活血通脉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法及“风药”的具体治法和临证应用,为中医药治疗血管疾病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泛血管;泛血管疾病;藏象理论;血管-脏腑-证治;中医治法   
      72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28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张林,唐若水,宋佳,张华敏,傅延龄
      2024, 30(10): 196-2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68
      摘要:由于各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及中医临床方药用量的差异,导致了历代方药剂量与折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在对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守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原则,并首先依据历代度量衡制度对方药剂量作出折算。若折算剂量明显超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则在保证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一方一议,参考专家共识、结合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折算;对于以非标准单位计量的药物,则综合文献分析与实物测量给出折算范围。对于服量的折算,以原文为依据,参考不同时代的计量标准进行折算;若原文服量不明确,则依据该方剂的历代演变,参考相关古籍并结合现代应用确定折算服量。最终确定经典名方的折算标准为汉唐时期一两折合今之13.8 g,一升折合今之200 mL;唐代一分折合今之3.45 g;宋金元时期一钱折合今之4.13 g,一盏折合今之300 mL;明清时期一钱折合今之3.73 g,一杯及一盅均折合为今之200 mL。对于以非标准计量单位记录的药物,则需要在综合分析确定其基原的情况下,进行实测以确定其折算标准,必要时,可通过对照成书年代相近的医书中对于功效主治相同或相近的同名方剂药物剂量的不同记载来辅助确定折算标准。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折算原则的解析,有助于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成药开发。  
      关键词:经典名方;方药剂量;煎服法;考证;折算原则;中医药;度量衡   
      70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09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马东岳,王安民,杨九天,骆第铖,赵子维,郭军,王福
      2024, 30(10): 203-20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93
      摘要:“脑-心-肾-精室”轴理论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男科疾病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中医男科理论。以该轴为切入点,认为脑、心和肾脏腑失调及精室失用为早泄的核心病机,精室失用导致精窍开阖失控是发病的最终环节。从“脑-心-肾-精室”轴理论辨治早泄,更清晰地把握早泄中医发病观,治疗上突出对涉病脏腑的整体调控,同时注重心身同治。通过探讨“脑-心-肾-精室”轴与早泄的生物学基础,提出早泄与“脑-心-肾-精室”轴之间的生物学基础主要与局部脑区功能下降、神经调节失常、中枢神经递质失调、内分泌紊乱及阴茎感觉传入增强等有关,旨在为中医药防治早泄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早泄;“脑-心-肾-精室”轴;5-羟色胺;神经递质;生物学基础   
      68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73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屈亚雪,丁樱,韩姗姗,代彦林,裴秋霞
      2024, 30(10): 210-2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38
      摘要:雷公藤多苷是目前最常用的雷公藤制剂之一,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其对临床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肾脏病的独特疗效几乎是其他类似药物所无法替代的,但其可能引起的生殖损伤是阻碍其在临床应用的瓶颈所在。女性患者在临床使用中常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减少甚至闭经、不孕等症状,其主要的毒性机制在于损伤卵巢的生殖及内分泌功能和抑制卵泡的生长发育等,故在临床用药时,了解雷公藤多苷对女性生殖的损伤作用、掌握其解毒方法十分必要。然而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中医理论认为“肾主生殖”,且肾阴肾精与女性经卵的关系密切,故考虑雷公藤多苷所致生殖系统损伤隶属于肾虚阴伤精亏范畴,进而提出“壮水之主”法,指出临床使用中可通过补肾滋阴填精而有效减轻雷公藤多苷对女性的生殖毒性损伤,并总结目前中药、经方、验方、针刺等方面的已有相关研究来佐证“壮水之主”法的必要性,以期为雷公藤临床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关键词:壮水之主;肾阴精;雷公藤多苷;生殖损伤   
      60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07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药事管理

    • 陈子佳,乔萌,雷超,王志飞,谢雁鸣
      2024, 30(10): 217-2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62
      摘要:目的以消渴安胶囊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修订为例,构建上市后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修订证据体,为上市后中药说明书修改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证据体构建以中医理论与《已上市后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为指导,以八大类、25个具体项目为证据体主体,进行信息纳入、整合、筛选、完善,并进行专家论证,最后根据药品审评中心意见进行修改,完成消渴安胶囊说明书的安全项信息修订。结果消渴安胶囊【不良反应】修订为“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个例低血糖反应报告”。【禁忌】修订为“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注意事项】修订为“(1)孕妇慎用。(2)老年人用药,请咨询医师。(3)脾虚湿滞、脾胃虚寒或食少泻泄者慎用。(4)本品含有人参,不宜与含有藜芦、五灵脂的中药方剂或成药同时服用。(5)用药期间注意进行监测血糖。(6)服药期间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诊”。警示语修订为“孕妇慎用。注意定期监测血糖”。结论按照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修订证据体构建内容与流程,完成了消渴安胶囊说明书安全性信息的修订工作,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中成药;说明书完善;安全性信息;证据体构建;消渴安胶囊;证据综合;信息转化   
      38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综述

    • 王庆阁,刘飞祥,张运克
      2024, 30(10): 225-2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92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变化的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高且病程长。西医治疗PD以药物为主,早期疗效显著;但随着疾病进展和药物的长期使用,药效会明显减退,或可出现运动并发症等,远期疗效欠佳。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帕金森病有着独特的认识。中药在PD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天然、温和、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与西药相配合,协同增强疗效、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P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等多个层面,神经炎症也参与PD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经典的炎症通路,其表达变化在机体炎性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该通路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笔者对近10年中西医文献进行总结梳理,从中药单体、复方、其他中医疗法方面围绕中医药调控TLR4/NF-κB通路治疗PD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及中医药防治PD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帕金森病;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8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祝明涛,孙延平,王艺萌,白浩东,杨炳友,王秋红,匡海学
      2024, 30(10): 236-2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26
      摘要:癌症是由细胞逃脱稳态控制,异常增殖和分化引起的一种最为致命的疾病,正迅速成为本世纪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随着人类对癌症几十年的研究和认知变迁,癌症治疗方式也在飞速发展,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和对策,特别是寻找安全、高效、无毒的药物,成为抗癌领域中的长期目标。从中药提取和分离得到的皂苷成分,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癌症且几乎无不良反应,基于此,对皂苷抗癌的研究日益升温。研究发现中药皂苷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自噬、调节miRNA表达和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中药皂苷可通过调控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STA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Toll样受体(TLR)等相关信号通路参与癌细胞的增殖、转移、血管生成、凋亡、自噬等过程中,进而干扰癌症的进展。因此,该综述的重点是更新具有抗癌特性的中药皂苷的发现和评价,以及阐明其作用机制,包括相关信号通路的进展,加深对中药皂苷抗癌功能的认识,以期为中药防治肿瘤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更好地推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癌症;中药皂苷;作用机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80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2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林洁筠,段阳,龙淼青,李超亚,邓曼菲,曾鹏
      2024, 30(10): 246-2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17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目前主要采取西药治疗的方式,但由于抗抑郁西药存在不良反应与患者个体化差异的综合影响导致疗效欠佳。抑郁症属中医的“郁证”,其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中医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临床上,柴胡疏肝散加减方灵活,但有效成分性质性能模糊、机制作用不清。为阐明柴胡疏肝散药效基础、抗抑郁机制作用机制,该文综述了柴胡疏肝散药效物质基础、抗抑郁的临床研究与机制研究进展。临床上柴胡疏肝散可以治疗原发性抑郁、卒中后抑郁、产后抑郁等多种抑郁。汇总了柴胡疏肝散的32种主要成分,其中芍药苷内酯、阿魏酸、柚皮苷、橙皮苷、柴胡皂苷A、甘草次酸、桔皮素、橙皮内酯水合物、川陈皮素、甘草酸是柴胡疏肝散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柴胡疏肝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复杂,包括调控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神经营养因子、炎症反应、细胞损伤相关通路、氧化应激等。该文有助于深入理解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的药效基础与作用机制,为柴胡疏肝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与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抑郁症;药效基础;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作用机制   
      62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254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曹珊,陈智慧,秦静琪,张会永,于莉,吴威
      2024, 30(10): 258-2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37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行为能力。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西药均仅为对症治疗,途径单一,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大。近年来,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探索与应用逐渐增多。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能够通过调控病理蛋白产生和聚集、氧化应激、神经炎症、铁死亡、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发生及传递、脑-肠轴等分子机制来发挥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该文归纳总结了近年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中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机制及发现有效中药活性成分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中药;作用机制;铁死亡;脑-肠轴   
      85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5078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岳璐,周天豹,闫向丽,苗明三,李艳,白明
      2024, 30(10): 269-2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02
      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现代医学在CIRI诊治方面有一定进展,却依然存在术后康复困难、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CIRI亟需新的治疗药物。中药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中药有效成分,其可发挥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等药理作用改善脑组织损伤,对提高CIR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缓社会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控细胞表面受体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hoA/ROC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血红素加氧酶-1(Nrf2/Keap1/HO-1)、Notch等信号通路,调节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相关蛋白的转录表达,缓解脑组织损伤的加剧进而改善CIRI。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改善CIRI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通路进行综述,并在代谢水平上探究CIRI新的治疗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黄酮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   
      52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905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邹恩国,黄天宇,王木兰,查晨亮,龚琴,朱卫丰,冯育林,刘良徛,李俊
      2024, 30(10): 280-2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91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作为一种肺部进行性疾病,预后不佳,目前尚无可靠手段进行根治。当下治疗IPF以器官移植和给予化学药为主,但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颇多,无法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因此,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研究IPF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新药的开发。现阶段关于IPF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噬细胞极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氧化应激和自噬作用等方面,但对于系统说明各发病机制原理及揭示各机制存在的联系尚未有研究报道。中医理论认为“气虚血瘀”“气阳虚弱”是IPF的关键病机,故临床常采用益气活血、温阳补气和祛瘀化痰类等中药或复方治疗IPF。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此类中药在抑制巨噬细胞极化、改善氧化还原平衡、抑制EMT和调节细胞自噬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但针对中药如何调节相关通路而治疗IPF,目前尚无系统的报道。该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最新文献,将逐一并系统的阐述IPF的发病机制,同时更全面的概述中药中有效成分或复方调节IPF的作用机制。针对IPF的发病机制,结合中药的调节作用,着重挖掘系统治疗IPF的方案,以期为IPF的深入研究及相关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病机制;中药;作用机制;巨噬细胞极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氧化应激;自噬   
      63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53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 于俊保,朱佳源,梅文亚,何佳蔚,龙雨青,王志辉,刘笑蓉,刘湘丹,周日宝
      2024, 30(10): 290-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07
      摘要:胃肠动力紊乱是消化系统病变的重要原因,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胃滞留、胃瘫和便秘等诸多症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临床实践常规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易出现疗效减退与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鉴于胃肠道疾病发病率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临床急需研发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传统中药枳壳,具有梳理气机、消除胀满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已有千百年历史。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胃肠疾病的治疗及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常规用药无不良反应报道,可极大改善胃肠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品质。现代研究揭示,枳壳活性成分众多,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和种类最多,是枳壳调节胃肠运动的主要活性成分;枳壳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影响胃肠激素、神经途径、Cajal间质细胞等多重机制,调整胃肠动力,纠正胃肠动力紊乱,显示出在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潜在应用价值,但枳壳在该方面的综合分析尚有欠缺。基于此,该研究总结了枳壳提取物及其黄酮、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类活性成分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理活性,并深入挖掘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枳壳的不良反应,旨在为枳壳及其活性成分在胃肠动力调节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枳壳;胃肠动力紊乱;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7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188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