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年第30卷第12期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四逆散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显著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策略。
      曹丹, 陈祺, 陈小橹, 陈林珍, 王海燕, 郝巨辉, 张威, 马志强
      2024, 30(12): 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2
      摘要: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6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散低、高剂量组(2.5、5.0 g·kg-1)、熊去氧胆酸(UDCA,63 mg·kg-1)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连续给药7 d,第5天除对照组给予10 mL·kg-1橄榄油外,其余各组均给予80 mg·kg-1的α-萘异硫氰酸酯(ANI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抗氧化因子的含量;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 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各胆汁淤积生化指标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因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肝细胞排列紊乱、门管区有明显的瘀血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破坏等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高剂量组的血清各胆汁淤积生化指标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肝病理损伤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表现为坏死面积明显缩小,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小叶间静脉有少量瘀血;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四逆散能显著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信号通路介导的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关键词:四逆散;胆汁淤积性肝炎;氧化应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   
      375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23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有效抑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小鼠细胞焦亡,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提供新策略。
      王智民, 杨潇, 陈怡然, 刘子玉, 刘庆阳, 高城翰, 王琛, 高天舒
      2024, 30(12): 8-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1
      摘要:目的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通路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小鼠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NOD.H-2h4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4.10、8.19、16.38 g·kg-1)组和硒酵母片(0.26 mg·kg-1)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0.05% 碘化钠(NaI)灌胃8周造模,继续给药干预8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甲状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组织中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甲状腺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PO-Ab、TgAb水平显著升高(P<0.01),甲状腺滤泡或增大呈立方状,或破坏萎缩,滤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TPO-Ab、TgAb水平显著降低(P<0.01),滤泡形态结构有所改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有所减轻,其中补中益气汤中剂量组降低和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甲状腺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蛋白阳性产物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NLRP3、剪切的(cleaved) Caspase-1、IL-1β、IL-18、GSDMD-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NLRP3、Caspase-1、IL-1β、IL-18蛋白阳性产物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补中益气汤中剂量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给药组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IL-18、GSDMD-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可改善AIT,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实现的。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细胞焦亡;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通路   
      125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292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陈虹云, 杨东英, 廖回庆, 曾妍妍, 潘琳可, 白莎莎, 邓迪, 史亚飞, 张荣, 杨蕾
      2024, 30(12): 16-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6
      摘要:目的探讨四逆散通过调控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A20)/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发挥抗抑郁作用。方法将72只雄性C57/6J小鼠随机分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5.0 mg·kg-1)、四逆散低、中、高剂量组(4.9、9.8、19.6 g·kg-1),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模型,第5周开始进行药物治疗4周。第9周进行行为学实验,包括蔗糖偏好实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合酶(iNOS)炎症蛋白的表达水平和GSK-3β、A20、C/EBPβ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质小胶质细胞的M1型极化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和巨噬细胞抗原(CD68)的荧光表达。结果CUMS造模8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蔗糖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旷场实验中央区域活动显著减少(P<0.01),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臂区域的活动明显减少(P<0.05),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炎症蛋白IL-1β、IL-6、iNOS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ba1和CD68的荧光共定位的指数升高(P<0.05);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C/EBP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药物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著提高(P<0.01),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在中央区域和开臂区域的活动明显增加(P<0.05),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IL-1β、IL-6、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四逆散高剂量组Iba1和CD68的荧光共定位的指数明显下降(P<0.05);四逆散中、高剂量组GSK-3β、C/EBP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A20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四逆散抗抑郁作用与调控GSK-3β/A20/C/EBPβ蛋白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有关。  
      关键词:抑郁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小胶质细胞;四逆散;神经炎症   
      104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30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通过调节Adipor1/AMPK/PGC-1α信号通路,提高骨骼肌对脂肪的利用率,有效延缓运动性疲劳小鼠的发生。
      彭娟, 韦华妮, 姜婷, 刘伟, 潘华山, 陈道睿
      2024, 30(12): 24-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4
      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通过脂联素受体1(Adipor1)/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运动性疲劳(EIF)小鼠骨骼肌中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维生素C组。空白组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组通过力竭游泳建立EIF模型。力竭游泳前1 h,空白组、模型组灌服0.2 mL蒸馏水,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4.1、8.2、16.4 g·kg-1的补中益气汤,维生素C组灌胃0.04 g·kg-1剂量维生素C,持续6周。实验6周后,计算小鼠体质量增长率、脏器指数、力竭游泳时间;酶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D)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骨骼肌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TEM)观察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微板法检测血清中游离脂肪酸(NEFA)、甘油三酯(TG)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骨骼肌中Adipor1、磷酸化(p)-AMPK/AMPK、PGC-1α和己糖激酶2(HK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率、胸腺指数降低,血清中BUN、CK、LD、LDH水平升高(P<0.01),NEFA、TG含量下降(P<0.01),骨骼肌组织Adipor1、p-AMPK/AMPK、PGC-1α、HK2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体质量增长率、胸腺指数、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升高(P<0.01),BUN、CK、LD、LDH显著下降(P<0.01),NEFA、TG显著升高(P<0.01),骨骼肌组织Adipor1、p-AMPK/AMPK、PGC-1α、HK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维生素C组胸腺指数、力竭游泳时间明显提高,BUN、CK、LD明显下降(P<0.05,P<0.01),NEFA、TG显著升高(P<0.01),骨骼肌组织Adipor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能够延缓EIF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dipor1/AMPK/PGC-1α信号通路,提高骨骼肌对脂肪的利用率有关。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补中益气汤;骨骼肌;脂代谢;补中益气汤通过脂联素受体1(Adipor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信号通路   
      76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37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发现,升陷汤能有效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大鼠肺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Wnt3a/β-catenin信号途径抑制细胞衰老和上皮间质转化。
      闫亚男, 梁玉磊, 王杰鹏, 方朝义
      2024, 30(12): 31-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38
      摘要:目的观察升陷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大鼠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途径介导的细胞衰老的作用特点,揭示该方改善IPF大鼠肺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升陷汤组。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0.005 g·kg-1)复制IPF大鼠模型。术后次日灌胃,升陷汤组灌胃升陷汤配方颗粒水溶液(0.78 g·kg-1),吡非尼酮组灌胃吡非尼酮混悬液(0.05 g·kg-1),其余各组灌胃去离子水(10 mL·kg-1),连续28 d。测定大鼠肺功能后取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行Szapiel和Ashcroft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端粒长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衰老相关蛋白(p53、p21)、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Wnt信号途径关键蛋白[Wnt3a、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Myc]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最大呼吸流量(PEF)和每分钟通气量(MV)显著降低(P<0.01),呼吸频率(f)显著升高(P<0.01),Szapiel和Ashcroft评分及α-SMA、p53、p21、IL-6、MMP-1、Wnt3a、GSK-3β、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E-cadherin和TERT表达及端粒长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升陷汤组大鼠PEF和MV显著升高(P<0.01),f显著降低(P<0.01),Szapiel和Ashcroft评分及α-SMA、p53、p21、IL-6、MMP-1、Wnt3a、GSK-3β、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E-cadherin和TERT表达及端粒长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升陷汤对IPF大鼠肺功能具有显著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作用于Wnt3a/β-catenin信号途径,调节TERT诱导的细胞衰老以抑制EMT实现。  
      关键词:升陷汤;端粒;细胞衰老;特发性肺纤维化;Wnt3a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肺功能   
      88
      |
      20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19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药理

    • 芍药苷干预Hippo信号通路诱导非小细胞肺癌凋亡的机制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芍药苷能有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通过改善细胞缺氧状态和抑制Hippo信号通路,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李燕, 彭亮, 蒋立峰, 王生, 王歌, 于小林, 姚玉琳
      2024, 30(12): 39-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23
      摘要:目的观察芍药苷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不同浓度芍药苷(2.5、5、10、20、25 µmol·L-1)对H1299、H292、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筛选合适药物浓度及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芍药苷对肺癌细胞抑制作用。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V-FITC)/碘化丙锭(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芍药苷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合适药物浓度干预下,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水平变化,同时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Hippo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芍药苷对人肺癌H1299、H292和A549细胞的生长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芍药苷可显著诱导A549细胞出现凋亡现象(P<0.01),同时降低Bcl-2/Bax(P<0.01),并显著升高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1)。与空白组比较,芍药苷组A549细胞中的HIF-1α、具有PDZ基序的辅转录激活子(TAZ)、大肿瘤抑制激酶1(LATS1)、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1(MOB1)、Yes激酶相关蛋白(YA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LATS1、p-MOB1、p-YAP表达显著升高(P<0.01)。同时对磷酸化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p-MST1)及MST1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芍药苷可通过改善细胞缺氧状态、抑制异常激活的Hippo信号通路诱导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关键词:芍药苷;Hippo通路;缺氧;凋亡   
      90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48386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发现,温肺化纤汤通过NAMPT/SIRT1信号通路延缓肺间充质干细胞衰老,为肺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策略。
      胡君霞, 许越淇, 王军, 朱国双, 柯诗文, 邱明亮, 刘良徛, 莫丽莎
      2024, 30(12): 45-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1
      摘要:目的通过温肺化纤汤含药血清干预D-半乳糖(D-gal)诱导的肺间充质干细胞(LMSCs),探索温肺化纤汤通过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NAMPT/SIRT1)信号通路延缓LMSCs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温肺化纤汤含药血清。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LMSCs,体外培养并鉴定LMSCs。通过D-gal刺激细胞24 h建立体外衰老模型。温肺化纤汤含药血清不同体积分数(5%、10%、20%、40%、80%)干预LMSCs细胞24 h后造模并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模型组、温肺化纤汤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各组LMSCs衰老情况;比色法检测NAD+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衰老相关因子(p16、p53)、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蛋白及NAMPT/SIRT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血清组比较,D-gal刺激24 h后,LMSCs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P<0.01);与模型组比较,予以相应的温肺化纤汤含药血清干预后均可促进LMSCs细胞的增殖(P<0.05,P<0.01)。与空白血清组比较,D-gal刺激后的模型组LMSCs细胞SA-β-gal染色增强,NAD+含量增多(P<0.01),细胞培养上清中衰老因子p16、p53及SASP促炎因子IL-6、TNF-α的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1),衰老相关蛋白p16、p21、p53表达上升(P<0.01),NAMPT、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叉头框蛋白O1(FoxO1)蛋白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肺化纤汤含药血清各剂量组LMSCs细胞SA-β-gal染色明显减轻,NAD+含量减少(P<0.01);细胞培养上清中衰老因子(p16、p53)和炎性因子(IL-6、TNF-α)均显著下降(P<0.01);衰老相关蛋白(p16、p21、p53)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NAMPT、SIRT1、PGC-1α、FoxO1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温肺化纤汤可减轻D-gal诱导的LMSCs细胞衰老和炎症反应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AMPT/SIRT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温肺化纤汤;肺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NAMPT/SIRT1)信号通路   
      79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26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血府逐瘀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血府逐瘀胶囊通过调控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和脂质沉积,减轻炎症,抑制M1型巨噬细胞、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策略。
      刘梦华, 程序, 赵梦竹, 魏琼, 张冬梅
      2024, 30(12): 54-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14
      摘要:目的以果蝇双翅边缘缺刻同源基因1(Notch1)/锯齿典型Notch配体1(Jagged1)/Hes家族BHLH转录因子1(Hes1)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讨血府逐瘀胶囊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高脂饮食4周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血府逐瘀胶囊组、阿托伐他汀组,以C57BL/6小鼠常规饲养作为正常组。血府逐瘀胶囊组给予血府逐瘀胶囊(0.728 g·kg-1·d-1)灌胃,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6.07 mg·kg-1·d-1)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连续干预12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面积及脂质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组织CD86、CD206阳性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IL-10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主动脉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Notch1、Jagged1、Hes1 mRNA相对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组织iNOS、Arg-1、Notch1、Jagged1、Hes1蛋白相对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明显的主动脉斑块和脂质沉积,促炎因子TNF-α、IL-1β表达显著升高(P<0.01),抗炎因子TGF-β1表达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CD206出现阳性表达;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Arg-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相关通路分子Jagged1 mRNA及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胶囊组斑块面积与脂质沉积有下降趋势,TNF-α、IL-1β表达有下降趋势;TGF-β1表达明显升高(P<0.05),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表达下降,CD206表达显著升高(P<0.01);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Arg-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相关通路分子Notch1、Jagged1、Hes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府逐瘀胶囊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和脂质沉积,减轻炎症,抑制M1型巨噬细胞、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tch1/Jagged1/Hes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血府逐瘀胶囊;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极化;果蝇双翅边缘缺刻同源基因1(Notch1)信号通路;炎症   
      86
      |
      2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7149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发现,抵当陷胸汤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足细胞凋亡,有效减缓糖尿病肾病发展。
      张可敬, 王悦琦, 储全根, 储俊
      2024, 30(12): 6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39
      摘要:目的观察抵当陷胸汤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与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抵当陷胸汤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55 mg·kg-1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抵当陷胸汤组(8.10 g·kg-1)、小陷胸汤组(4.05 g·kg-1)、抵当汤组(4.05 g·kg-1)、阿拉氯胺(ALT-711)组(3 mg·kg-1),每组6只,另设6只空白组大鼠。连续给药8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程度;高碘酸-席夫(PAS)染色观察基底膜病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磷酸化(p)-PI3K、p-Akt蛋白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足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肾组织PI3K、Akt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球代偿性膨胀,系膜细胞增殖,系膜间质大量胶原沉积,基底膜增厚,PI3K、Akt mRNA表达减少,PI3K、Akt蛋白磷酸化显著受到抑制(P<0.01),足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1),Bax、p-GSK-3β、Caspase-3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抵当陷胸汤组肾脏组织病理明显改善,PI3K、Akt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1),Bax、p-GSK-3β、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1),足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抵当陷胸汤可能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抑制足细胞凋亡,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病变;抵当陷胸汤;痰瘀同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足细胞凋亡   
      78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45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发现,南蛇藤提取物(COE)通过调节Lgr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胃类器官增殖分化,有望逆转胃癌前病变。
      张效泽, 朱方圆, 文俊凇, 刘延庆, 朱耀东
      2024, 30(12): 70-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23
      摘要:目的基于胃类器官损伤模型探究南蛇藤提取物(COE)调控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 (Lgr5)/配体分泌介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胃类器官增殖分化及Lgr5表达从而逆转胃癌前病变(PLG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小鼠胃腺体干细胞建立胃类器官,使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0.02 mg·L-1)处理胃类器官构建胃类器官损伤模型;将胃类器官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0.02 mg·L-1 MNNG)、COE低、中、高质量浓度组(5、10、20 mg·L-1)、Wnt抑制剂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0.5 mg·L-1)组并分别用不同药物处理24 h;镜下观察不同药物浓度胃类器官的数量与体积;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胃类器官损伤模型活力;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类器官形态与病理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药物浓度胃类器官中Lgr5、黏蛋白2 (MUC2)、黏蛋白5AC (MUC5AC)、黏蛋白6 (MUC6)、Wnt和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类器官数量显著减少(P<0.01),体积显著减小(P<0.01),活力显著降低(P<0.01),Lgr5、MUC2、Wnt与β-catenin表达显著升高(P<0.01),MUC5AC、MUC6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COE低、中、高质量浓度组胃类器官数量及体积均显著升高(P<0.01);胃类器官活力显著增强(P<0.01),且在COE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效果最显著(P<0.01);COE中、高质量浓度组Lgr5、MUC2表达显著降低(P<0.01),COE低、中、高质量浓度组MUC5AC、MUC6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Wnt抑制剂能够明显促进胃类器官MUC5AC、MUC6的表达(P<0.05,P<0.01),显著降低MUC2、Wnt与β-catenin的表达(P<0.01),COE高质量浓度与Wnt抑制剂共同使用能够促进这一趋势(P<0.01)。结论COE通过抑制Lgr5、MUC2、Wnt、β-catenin的表达和促进MUC5AC及MUC6的表达,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胃类器官增殖分化,逆转PLGC过程。  
      关键词:南蛇藤提取物;胃癌前病变;胃类器官损伤模型;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 (Lgr5)/配体分泌介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   
      73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299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张鲁宁, 刘玲玲, 姜胜男, 吴琦峰, 颜贵明
      2024, 30(12): 78-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36
      摘要:目的探究丹皮酚是否通过调节真杆菌属介导的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GR5)/蛋白激酶A(PKA)/环腺苷单磷酸反应结合元件(CREB)信号通路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发挥保护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丹皮酚组(480 mg·kg-1)、抗生素组(Abs组)和抗生素+丹皮酚组。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喂养C57BL/6小鼠造模第2天起灌胃给药,连续10 d。测定小鼠血脂、肝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和脂肪堆积情况,采用16S rDNA测序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和丹皮酚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丹皮酚对小鼠回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TGR5/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的血脂、肝功能、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因子的表达升高(P<0.01),肝脏脂肪空泡明显,回肠黏膜损伤严重,且回肠组织ZO-1、Claudin-1和TGR5/PKA/CREB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1),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变形菌门明显增多,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比值降低;杜氏杆菌属、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菌属相对丰富度降低,埃希氏-志贺氏菌属、摩根氏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变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明显降低了乙醇饲料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血脂、肝功能、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减少肝脏脂肪空泡,改善并恢复了回肠肠道屏障,恢复了肝细胞和回肠细胞正常结构。改善了由乙醇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使真杆菌属等有益菌属相对丰富度增加。回肠组织中ZO-1、Claudin-1、TGR5/PKA/CRE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丹皮酚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真杆菌属介导的TGR5/PKA/CREB信号通路达到抗炎效果和改善肠道屏障来实现的。  
      关键词:丹皮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炎症;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GR5)/蛋白激酶A(PKA)/cAMP反应结合元件(CREB)信号通路;真杆菌属   
      65
      |
      1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17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能显著抑制H22肝癌小鼠肿瘤生长,并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活性,为联合免疫检查点抗体治疗肝癌提供实验依据。
      马晓洁, 刘犇, 王磊, 李海龙, 李亚玲, 李长天, 舍雅莉
      2024, 30(12): 87-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24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抑瘤及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为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联合免疫检查点抗体治疗肝癌提供依据。方法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低、中、高剂量组(4、8、16 g·kg-1·d-1),连续给药14 d,第15天处死小鼠。给药第0、4、8、12、15天测量肿瘤体积;称取瘤重、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将脾脏淋巴细胞与H22肝癌细胞共培养,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4+、CD8+ T细胞数量及PD-1、LAG-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后第8天,各给药组肿瘤体积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第15天肿瘤体积和瘤重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顺铂组下降最为明显。与模型组、顺铂组比较,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中、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P<0.01),其中顺铂组升高最为显著;与模型组、顺铂组比较,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各组脾脏、肿瘤组织中CD4+、CD8+ T细胞数量和肿瘤细胞杀伤率均显著增高(P<0.01),LAG-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PD-1 mRNA表达较模型组、顺铂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可能通过下调LAG-3表达,促进H22肝癌荷瘤小鼠CD4+、CD8+ T细胞的增殖并向肿瘤微环境浸润,从而改善T细胞免疫活性、抑制肿瘤生长,为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与免疫检查点抗体联用治疗肝癌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肝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76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4754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临床

    • 最新研究揭示,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通过分析免疫学指标,可预测血象升高效果,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张耀尹, 张朝畅, 何嘉琪, 王文儒, 丁宇斌, 王金环, 徐瑞荣, 邸海侠, 万姜维, 刘奇峰, 王海霞, 孙岸弢, 唐旭东
      2024, 30(12): 97-10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93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血象升高患者的免疫学特征,以及免疫学指标对血象升高的预测作用,以期为疗效预测、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9个分中心接受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6个月的77例AA患者,按治疗6个月时血象恢复程度[包括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将患者分为2组,一组血象较基线值增长<50%,另一组较基线值增长≥50%,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学特征。结果①与HGB上升<50%组比较,HGB上升≥50%组患者治疗前CD3+ 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更高,且治疗前辅助型T细胞2(Th2)<5%、CD8+≥50%及CD3+ HLA-DR+≥9%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D8+≥50%是HGB升高≥50%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12.000,95%置信区间(95%CI)2.218,64.928,P<0.01]。②与WBC上升<50%组比较,WBC上升≥50%组治疗前CD3+ HLA-DR+<6%及T-box转录因子(T-bet)≥200%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D3+ HLA-DR+<6%(OR=2.998,95%CI 1.036,8.680,P<0.05)、T-bet≥200%(OR=3.634,95%CI 1.076,12.273,P<0.05)均是WBC升高≥50%的独立影响因素。③与PLT上升<50%组比较,PLT上升≥50%组治疗前Th1、CD3+ HLA-DR+更低,且Th1<12%、CD4+≥6%、CD3+HLA-DR+<5%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D3+ HLA-DR+<5%是PLT升高≥50%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190,95%CI 3.430,76.434,P<0.01)。④与ANC上升<50%组比较,ANC上升≥50%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在HGB增长快的AA患者中,表现出Th2<5%、CD3+HLA-DR+≥9%,CD8+≥50%的AA患者中更为显著;在WBC增长快的AA患者中,表现出CD3+HLA-DR+<6%和T-bet≥200%;在PLT增长快的AA患者中,表现出Th1<12%、CD4+≥6%,尤其是CD3+HLA-DR+<5%的AA患者中更为显著。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血法;血常规;免疫;预测   
      80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85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江苏省中医院研究显示,中药通脑饮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提高临床疗效,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方案。
      季连红, 刘沛桉, 厉励, 李昀泽, 朱清, 唐晓刚, 蒋辉, 刘永康, 袁翠平, 李文磊, 朱元, 吴明华
      2024, 30(12): 105-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91
      摘要:目的基于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CTA)联合颅脑CT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中药通脑饮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23年9月治疗的240例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9例),通脑饮组(141例)。基于指南对照组采用抗聚、抗凝、降脂稳斑、脑保护及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案;通脑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通脑饮200 mL,早晚温服。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CTA联合CTP检查,并于6个月时复查CTA和CTP。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法判断颅内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对治疗前后病变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不良结局。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血管狭窄不同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5.369,P<0.01);对照组患者血管狭窄减轻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血管狭窄好转率更高(χ2=84.179,P<0.01),疗效更好(好转率86.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rCBV与rCBF均显著升高(P<0.01),MTT、TTP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rCBV、rCBF、MTT、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rCBV、rCBF均显著升高,MTT、TTP均显著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Z=15.097,P<0.01);对照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NIHSS评分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患者预后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6,P<0.05)。出院6个月后通脑饮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协定方通脑饮有较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作用,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通脑饮;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血流动力学   
      74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74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显示,肝豆灵(GDL)能有效改善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铜、脂代谢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和应用价值。同时,肝脂肪变性预测模型能准确反映WD患者的脂代谢异常程度。
      梁丰, 董婷, 田丽伟, 赵晨玲, 郭瑞雪, 王琼, 张宇琦
      2024, 30(12): 121-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92
      摘要:目的探讨肝豆灵(GDL)对肝豆状核变性(WD)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及肝脂肪变性预测模型与WD脂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WD脂代谢异常患者,统计治疗前患者24 h尿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汁酸(BA)、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肝脂肪变性预测模型[肝脂肪变性指数(HSI)、浙江大学指数(ZJU指数)]、超声衰减系数成像(ATT)及中医证候积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探讨TG、TC、LDL-C、ApoB、ALT、AST、ALT/AST、BA、GGT、中医证候积分及ATT与HSI及ZJU指数的相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肝豆灵联合二巯丙磺钠(DMPS)治疗,对照组仅给予DMPS作为对照。经6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尿铜、TC、TG、LDL-C、ApoB、HSI、ZJU指数、ATT、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有效率,并分析HSI、ZJU指数与血清TC、TG、LDL-C、ApoB、ALT、AST、ALT/AST、BA、GGT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ATT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WD脂代谢异常患者血清TC(r=0.811)、TG(r=0.826)、LDL-C(r=0.802)、ApoB(r=0.820)、ALT(r=0.497)、ALT/AST(r=0.826)、中医证候积分(r=0.716)、ATT(r=0.736)与HSI呈正相关(P<0.01),AST、BA、GGT与HSI无明显相关性。TC(r=0.718)、TG(r=0.765)、LDL-C(r=0.667)、ApoB(r=0.699)、ALT/AST(r=0.403)、中医证候积分(r=0.666)、ATT(r=0.684)与ZJU指数呈正相关(P<0.01),ALT、AST、BA、GGT与ZJU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5%(37/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9%(31/4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Z=-2.30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24 h尿铜显著增加,TC、TG、LDL-C、ApoB水平显著下降,HSI、ZJU指数、ATT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优(P<0.05,P<0.01)。结论肝豆灵能够有效改善WD患者铜、脂代谢水平,临床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肝脂肪变性预测模型可有效地反映WD脂代谢异常程度。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脂代谢异常;肝豆灵片;预测模型;超声衰减系数成像   
      61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71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显示,生脉散联合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脓毒症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显著提高细菌清除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状态,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张宇, 陈清峰, 尹曦, 王晓越, 邓兆岿, 石姗, 卢笑晖
      2024, 30(12): 129-1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26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散联合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脓毒症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脓毒症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多黏菌素B治疗,观察组予生脉散联合多黏菌素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治疗前后感染相关指标[白细胞(WBC)计数、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趋化因子配体2(CXCL2)]、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 Ⅱ)评分和治疗结束后的细菌清除率、28 d生存率。结果①最终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81例,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②观察组、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5.6%(31/41)、52.5%(21/40),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7,P<0.05)。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WBC计数、PCT、HNL、IL-6、CXCL2、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除WBC计数外,PCT、HNL、IL-6、CXCL2、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升高(P<0.05),CD8+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仅CD3+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⑤两组在治疗结束后28 d的生存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3,P<0.05)。结论生脉散联合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脓毒症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更好地清除致病菌,控制感染,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改善短期预后。  
      关键词:脓毒症;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生脉散;多黏菌素B;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63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296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古代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考证专题

    • 经典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关键信息考证与临床运用分析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作为经典名方,其临床应用广泛,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疗效。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深入挖掘,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王雪洁, 梁绿圆, 曹佳蕾, 刘澜, 李维笑, 王艺萍, 魏炳琦, 马丙祥, 史文丽
      2024, 30(12): 136-1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19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疗效确切,自汉代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柴胡类方,已被收录于2023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并纳入明确记载方名及药物组成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有37处,涉及中医古籍34部。该文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考证。考证结果显示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药物基原古今基本一致,古籍中药物剂量大多数与《伤寒论》所载用量一致,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为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病证范围广泛,但总以太阳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该方现代应用范围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科、神经系统等,对于疑难杂症亦有良效。通过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经典名方;文献考证;古今应用   
      136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57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经典名方养胃汤的关键信息考证 AI导读

      《证治准绳》养胃汤研究取得新进展,系统梳理历史源流,考证方义组成,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梁绿圆, 曹佳蕾, 王艺萍, 耿萌萌, 朱路君, 魏文希, 魏炳琦, 史文丽, 马丙祥
      2024, 30(12): 147-1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18
      摘要:《证治准绳》记载的养胃汤善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疟疾等,现已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相关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发现《证治准绳》养胃汤类方众多,与《证治准绳》养胃汤交织衍化且临床应用广泛,为厘清其历史沿革和衍化脉络,对养胃汤及其类方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并对方义组成、药物基原、炮制方法、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分析。该研究共获取《证治准绳》养胃汤数据896条,经筛选纳入26条有效数据,涉及中医古籍17部,另纳入《证治准绳》养胃汤类方有效数据29条,涉及23部古籍供脉络梳理。考证发现,养胃汤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之“人参养胃汤”,并沿用至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因而流传版本较多。经对比分析,历代《证治准绳》养胃汤方剂组成较为统一,其药物基原和炮制方法基本清晰,建议“清半夏、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水制)各37.3 g,橘红27.98 g,藿香叶、草果、茯苓、人参各18.65 g,炙甘草9.33 g。上述药物粉碎为粗粒,每服14.92 g,以水450 mL,生姜7 g,乌梅2 g,煎至270 mL,热服”。《证治准绳》养胃汤具有温中解表,燥湿除疟之效,主治病证广泛,如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等脾胃不和之症及各类疟疾。现代临床未见有《证治准绳》所载养胃汤相关报道,故需加大对该方的挖掘和应用。  
      关键词:经典名方;养胃汤;考证;《证治准绳》;关键信息;香砂养胃汤;藿香养胃汤   
      85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63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经典名方茵陈蒿汤的关键信息考证 AI导读

      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是清热利湿退黄的经典名方。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36部中医古籍的801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茵陈蒿汤的现代用量及用法。其在肝胆系统、皮肤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尤其在黄疸、黄疸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本研究挖掘梳理古籍文献,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贺晴, 梁绿圆, 曹佳蕾, 边玉露, 魏炳琦, 黄憧羿, 万和伽, 马丙祥, 史文丽
      2024, 30(12): 158-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6
      摘要:茵陈蒿汤临床疗效确切,自东汉《伤寒论》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清热、利湿、退黄经典名方,收录于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茵陈蒿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801条,筛选出有效数据36条,涉及中医古籍36部。从茵陈蒿汤的方源方名、组成、功效、方义分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主治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笔者建议茵陈蒿汤现代用量及用法为茵陈82.8 g、栀子12.6 g、大黄27.2 g,煎服方法为茵陈先加水2 400 mL煮至约1 200 mL,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取600 mL,去除药渣,每次温服200 mL,每日服用3次。茵陈蒿汤的功效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病症以湿热发黄为主。方中茵陈蒿为君,主利湿退黄;栀子为臣,主清泄三焦利小便;大黄为佐,主泄热退黄。该方现代应用遍布肝胆系统、皮肤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具体在黄疸、黄疸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更有优势。通过对茵陈蒿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茵陈蒿汤;经典名方;文献考证;古今应用;关键信息   
      84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54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药学基础

    • 最新研究揭示了天元芷通方入脑成分及其脑内分布特征,为头痛治疗药物成分选择和药效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程怡, 兰群, 吴冰雨, 王锦玉, 刘德文, 仝燕
      2024, 30(12): 166-1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61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I-MSI)、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天元芷通方入脑成分及其脑内分布进行探究。方法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3)和给药组(n=7),给药组灌胃生药质量浓度约5 g·mL-1的天元芷通方药液0.3 mL,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取小鼠全脑分别制备组织匀浆及冰冻切片。组织匀浆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入脑成分的定性分析。冰冻切片采用DESI-MSI观察入脑成分的脑内分布。选用暗场增强显微镜对各组小鼠脑切片进行高光谱成像扫描,收集微观视场中至少1 000个像素点可见-近红外(400~1 000 nm)波段的散射光数据并创建平均光谱,对空白及给药小鼠脑组织中成分进行比对。结果UPLC-Q-TOF-MS共鉴定出天元芷通方入脑成分27个,包括有机酸类10个、苷类5个、生物碱类4个、酚类1个、黄酮类4个、苯酞类2个、其他类1个,主要来源于天麻、川芎、醋延胡索、酸枣仁和制巴戟天;质谱成像分析得到14个成分,其中阿魏酸、延胡索乙素、N-甲基去氢小檗碱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区域,维生素B5、斑鸠菊酸、蓖麻油酸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区域,榄香脂素、十八烯酸、十八碳酸主要分布在皮层及下丘脑区域,洋川芎内酯B、藁本内酯、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酰乙酯、斯皮诺素则在脑组织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高光谱成像显示,在可见-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给药组小鼠脑组织平均光谱发生明显红移,表明空白组和给药组小鼠间脑内化学成分的物理性质或含量存在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质谱成像的结果。结论通过UPLC-Q-TOF-MS技术与质谱成像、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结合,明确了天元芷通方入脑治疗头痛的药物成分及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为复方质量标准研究指标成分的选择和药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元芷通方;入脑成分;脑内分布;解吸电喷雾电离-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成像(DESI-MSI);高光谱成像;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80
      |
      2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718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在胶质瘤治疗领域,科研团队成功制备了一种共载榄香烯和卡巴他赛的双靶向阳离子脂质体,通过体外药效学试验,揭示了其增强抗胶质瘤疗效的优势及作用机制,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了新策略。
      尹丽燕, 王蓉蓉, 李杰, 谢恬
      2024, 30(12): 173-18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1
      摘要:目的探究榄香烯(ELE)增强卡巴他赛(CTX)抗胶质瘤疗效,制备一种共载ELE/CTX的双靶向阳离子脂质体(LIP)用于胶质瘤的治疗研究,并达到增加药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经体外药效学试验揭露其优势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速剪切法联合探头超声法制备脂质体ELE/CTX@LIP,并采用纳米粒径电位仪对其粒径及电位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ELE/CTX包封率及载药量;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ELE/CTX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活性;通过JMP Pro 16软件,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脂质体(ELE/CTX@LIP)工艺参数;通过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体外细胞摄取,筛选最佳阳离子材料种类、含量与配比,在此基础上制备双靶向阳离子脂质体并表征其形态、粒径稳定性等,验证其对RG2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ELE/CTX抗胶质瘤活性结果显示ELE/CTX分别对C6、RG2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体外细胞摄取结果显示阳离子材料用量为总含量的0.10%;T7、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三肽序列(cRGD)与磷脂最佳配比为1∶1∶50。T7/cRGD-ELE/CTX@CLIP[1,2-二油酰氧基-3-二甲基氨基丙烷(Dlin-MC3-DMA)]、T7/cRGD-ELE/CTX@CLIP[二肉豆蔻酰甘油-聚乙二醇2000(DMG-PEG2000)]呈现多层次球状纳米结构,粒径分别为146.0 nm和111.3 nm,血清稳定性良好;体外细胞增殖抑制结果显示,与单靶向脂质体或双靶向非阳离子脂质体比较,T7/cRGD-ELE/CTX@CLIP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具有更高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T7/cRGD-ELE/CTX@CLIP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周期,结果显示,ELE/CTX联用能通过脂质体载体能更加有效的激活细胞凋亡通道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且使用T7/cRGD短肽及阳离子修饰后,增强了细胞凋亡诱导能力,ELE/CTX能有效将胶质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且经T7/cRGD靶向修饰后,效果增强。结论ELE可以增强CTX抗胶质瘤疗效,ELE/CTX@LIP制备工艺参数稳定可行,结合体外药效试验初步揭示了T7/cRGD-ELE/CTX@CLIP抗胶质瘤作用机制。  
      关键词:双靶向;阳离子脂质体;脑胶质瘤;榄香烯;卡巴他赛;增效;工艺优化   
      52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92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基于UPLC-Q-TOF-MS分析大麻二酚对肺纤维化的影响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大麻二酚通过调节亚油酸代谢等途径,对肺纤维化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为肺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孙梦迪, 张飞宇, 杨慧聪, 王宇, 陈平平, 卢芳, 刘树民
      2024, 30(12): 185-1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62
      摘要: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进行肺组织代谢组学分析,探讨大麻二酚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泼尼松组(3.15 mg·kg-1)、大麻二酚低、中、高剂量组(12、36、108 mg·kg-1),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通过气管内注射5 mg·kg-1博来霉素构建肺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按剂量每天灌胃给药1次,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基于UPLC-Q-TOF-MS筛选大麻二酚治疗肺纤维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连续纤维化病灶;与模型组比较,泼尼松组和大麻二酚组大鼠肺组织中炎性浸润减少,蓝色胶原沉积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MMP-7、KL-6、SP-A、SP-D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泼尼松组和大麻二酚高剂量组MMP-7、KL-6、SP-A、SP-D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Col-Ⅰ和FN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UC5AC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泼尼松组和大麻二酚高剂量组肺组织中Col-Ⅰ和FN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MUC5AC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较空白组共筛选出18个差异化合物,可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大麻二酚可回调其中16个化合物,主要涉及亚油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4种代谢途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潜在生物标志物花生四烯酸、亚油酸相对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5,6-EET、L-酪氨酸、烟酰胺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麻二酚能使花生四烯酸、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5,6-EET、L-酪氨酸、烟酰胺相对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大麻二酚对肺纤维化具有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亚油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有关。  
      关键词:大麻二酚;肺纤维化;代谢组学;炎症;免疫;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70
      |
      2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721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数据挖掘

    • 王欢欢, 常梦丽, 李煜, 张丰荣, 徐核, 张毅, 唐仕欢
      2024, 30(12): 194-2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41
      摘要:目的基于“古籍验方-名医验案-计算分析”整合策略对治疗颤病的方剂和医案处方进行挖掘分析与药效预测评价,获得中医治疗颤病的核心方药,为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获得中医治疗颤病的相关方剂和医案处方,建立颤病方药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药物频次、性味归经、中药功效、核心药物、组方关联等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基于网络稳健性的多靶标药物药效预测平台对获得的核心方药进行药效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整合古籍验方、名医验案、网络分析结果,对获得的核心组方进行综合评判,最终获得其开发的优先等级。结果古籍验方中共筛选出81首方剂,涉及药物246味;名医验案中共筛选出171首处方,涉及药物278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多为温性和甘味药,归肝、脾、肾经,功效类别以补虚、平肝息风、活血化瘀、清热、解表药最为多见。通过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方法获得核心方药由甘草、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天麻、钩藤等高频使用中药组成,药物组合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息风通络。古籍验方、名医验案的核心组方聚类分析,以及多靶标药物药效预测显示,验案组合1对于疾病网络的扰动性得分最高,且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其与古籍验方分析和名医验案分析结果均保持一致,体现理论传承性、人用经验的使用实践,提示具有最优的开发潜力。相比较而言,验方组合3、验方组合2、验方组合4在当今医家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少,且网络扰动性得分排名靠后,其开发价值仍然值得深入探讨。结论中医临床治疗颤病均重视肝、脾、肾的调理,在补虚药基础上辨证加用平肝息风、活血化瘀等药物。获得的以甘草、当归、白芍、黄芪、茯苓、白术(验案组合1)为基础的组方,具有最优的潜在开发价值,形成的“古籍验方-名医验案-计算分析”整合策略,可用于中药新药候选处方的筛选。  
      关键词:颤病;古籍验方;名医验案;计算分析;用药规律   
      83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733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学术探讨

    • 基于植物逆境生理生态的栽培药材质量提升途径的探讨 AI导读

      在药材质量提升领域,专家揭示了逆境条件下活性氧对次生代谢的调控作用,为提高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提供了新途径。
      孟祥才, 孟兆平, 由亚非, 张炜
      2024, 30(12): 203-2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16
      摘要:药材的质量与环境密切相关,逆境条件下生产的药材的质量佳。中药材来源已由野生转为栽培,较佳的栽培环境也导致了药材质量大幅度下降,而目前缺少提高药材质量的有效方法。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必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逆境条件下药材质量的提升可能通过活性氧实现的。该文阐述了植物逆境-活性氧-次生代谢三者的关系:活性氧能够改变蛋白质(包括酶)的结构,调节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次生代谢,以此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因此活性氧是导致逆境改变次生代谢的本质原因。植物的细胞具有全能性,植物的药用部位能够独立完成次生代谢的全过程,因此通过鲜药加工环节调控次生代谢可显著提高药材的质量。外源活性氧可作为刺激药用部位的诱导因子,使新鲜药用部位产生与逆境条件下相近的生理状,从而可增强次生代谢,提高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并且药材各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也更接近野生药材。植物适应逆境的机制就是药材质量形成的机制,采用活性作为诱导物质可为优质药材生产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活性氧;栽培药材;生理生态;次生代谢   
      62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43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最新研究揭示,川芎嗪在心血管功能、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为防治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尹佳宁, 赵希彤, 范文倩, 杜保健, 方芳, 关君
      2024, 30(12): 209-2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09
      摘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我国健康卫生事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中医领域,阿尔茨海默病用于描述痴呆、健忘等认知能力缺陷的病症。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总结,“毒损脑络”理论已成为该病较为成熟的病机假说。瘀血作为其中一大致病毒邪,与现代药理学中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理论也有着紧密联系。川芎是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剂中的高频药味,川芎嗪作为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体现了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尚未有充足的研究着眼于川芎嗪单一成分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的影响。该文从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角度入手,在心血管功能、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胆碱能系统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川芎嗪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及致病机制的影响,并对未来利用川芎嗪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毒损脑络;瘀血;川芎嗪;阿尔茨海默病;药理作用;机制   
      80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43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综述

    • 小柴胡汤在恶性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AI导读

      恶性肿瘤成全球70岁前主要死因,中医药小柴胡汤在肿瘤治疗中显示潜力。研究总结小柴胡汤阻断癌前病变、控制恶性肿瘤发展等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赵越, 王文萍, 李晓斌, 王华伟, 曹莹
      2024, 30(12): 219-2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98
      摘要:恶性肿瘤已超过中风及冠心病跃升成为全球70岁前的主要死因,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长,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西医干预肿瘤的主要手段,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不良反应多、易耐药等弊端。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成为了近年的研究热点。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寒热阴阳、疏肝解郁之功效。该方及以其为基础变化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各个阶段。该研究对近10年来小柴胡汤在肿瘤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探究小柴胡汤在阻断癌前病变、控制恶性肿瘤发展、降低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缓解常见并发症上的作用及机制,以期拓展临床用药思路。  
      关键词:小柴胡汤;恶性肿瘤;癌症;全程管理;癌前病变   
      88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69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缺氧微环境对乳腺癌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中药有效单体与复方可调节乳腺癌缺氧微环境,抑制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王馨楠, 胡文秀, 孙硕, 张文洁, 赵益, 孙有智
      2024, 30(12): 232-2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28
      摘要: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病变部位和附近的血管、淋巴、神经、非恶性细胞及其代谢物等,肿瘤微环境与癌细胞相互作用,并促进癌症的进展。癌细胞快速增殖增加耗氧量或实体瘤内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氧气供养量减少,形成缺氧微环境。缺氧微环境的存在是局部晚期实体瘤的典型病理生理特征,广泛存在于人类各类恶性肿瘤中,是肿瘤微环境的标志,也是乳腺肿瘤微环境中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其形成和发展与乳腺癌的生长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的研究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药有效单体与复方以其多通路、多靶点的优势,可以较好地调节乳腺癌的缺氧微环境,通过抑制缺氧环境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诱导凋亡、逆转其耐药性、干预缺氧环境下乳腺癌细胞代谢重编程和抑制其血管生成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该文先总结并论述缺氧微环境通过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耐药、免疫功能、代谢重编程、非编码RNA、铁死亡和自噬的作用,影响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再基于中药有效单体与中药复方这两种用药模式,阐释其靶向缺氧微环境的调控作用与机制,以期分析与提炼出中药在调控缺氧微环境上的不足与方向,为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缺氧微环境;乳腺癌;中药有效单体;中药复方;综述   
      61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21313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膜电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调节线粒体膜电位,有效干预心血管疾病发展,保护心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死率。
      马静卓, 谭雨晴, 陈恒文
      2024, 30(12): 242-2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25
      摘要:线粒体膜电位(MMP)是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也是中医药(TCM)临床干预心脏功能的潜在靶点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十分复杂,常累及心肌和其他各个脏器,且大多呈现慢性发展、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TCM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性低、整体论治的独特优势,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近年来,从线粒体功能探究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成为了研究热点,而MMP与线粒体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大量研究表明,TCM通过MMP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通过调节能量代谢、改善线粒体结构功能、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作用,可以有效干预心血管疾病发展,保护患者心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死率。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TCM干预MMP调节心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文献,重点从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心肌病、肺动脉高压等疾病角度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目前TCM通过影响MMP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及中药单体可以通过调控MMP,达到改善线粒体功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而相关临床试验证据及MMP的中医理论研究较为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期后续更好地为TCM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线粒体;膜电位;中医药;心血管疾病   
      73
      |
      23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290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等机制,为中西医治疗模式构建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朱燃培, 桑天庆, 谢辉, 孙婷婷, 屈浩然, 李闪闪, 郑玉玲
      2024, 30(12): 251-2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21
      摘要: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功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张仲景先师专为少阳阳明合病所设,近年来广泛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收效良好。该文检索整理近20年文献,从基础方证探析、临床研究、机制研究3方面总结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发现该方基础方证具有少阳阳明蕴含消化系统之象、表里双解以成畅内达外之势、以通立法顺应六腑和降之性等特点。在临床研究中,一可直接治疗肝癌、胰腺癌、肠癌、胃癌、胆囊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二可缓解癌性发热、恶性梗阻性黄疸、大便秘结等消化系统肿瘤常见并发症;三可减轻消化系统肿瘤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如栓塞后综合征、化疗不良反应、术后不全梗阻等,单用即可收效,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晚期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上,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毒,适合肿瘤患者长期服用。在机制研究中,大柴胡汤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炎、减轻炎症损伤,改善肝功能等机制,作用明确,机制清晰,证实了大柴胡汤的抗肿瘤作用。通过以上3部分,全面阐述了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不足与改进,以期为该方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肿瘤中西医治疗模式的构建、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柴胡汤;消化系统肿瘤;研究进展;中医药;综述   
      90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288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中药多糖口服吸收及其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AI导读

      在中药多糖口服吸收机制研究领域,专家综述了其吸收途径及标记技术,为全面阐明中药多糖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朱卫丰, 邓双雁, 欧阳辉, 杨雯静, 付佳宁, 韦黄庆, 李琼
      2024, 30(12): 261-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65
      摘要:多糖是中药重要的物质基础,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因中药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大,对其结构解析及口服吸收机制的研究都面临技术挑战,当前对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而口服吸收机制研究相对缓慢。深入研究中药多糖的口服吸收机制不仅对解释其在体内的作用路径和药效发挥至关重要,还有助于其药理作用的解释、临床的合理应用和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近年来,随着荧光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为多糖的口服吸收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推动了中药多糖口服吸收研究的发展。该文综述了中药多糖的口服吸收途径及标记技术,认为其可通过跨膜、细胞旁路、M细胞介导的转运等途径口服吸收,其中跨膜途径是主要的吸收途径,并对4种荧光标记法和同位素标记法与中药多糖的标记反应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评价中药多糖的吸收途径、筛选活性中药多糖、建立药效模型及全面阐明中药多糖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多糖;口服吸收;构效关系;标记技术;结构解析;药效模型   
      78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948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突破性进展,为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有望在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朱华, 罗慧敏, 林思, 王冰冰, 李金薇, 许立拔, 张淼, 谢凤凤, 陈龙, 李梅林, 陆璐
      2024, 30(12): 270-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65
      摘要: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糖酵解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满足快速生长和增殖的能量需求,即“Warburg效应”。即使在有氧条件下,肿瘤细胞也主要依靠糖酵解提供能量。因此,参与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近年来,肿瘤糖代谢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因子参与对肿瘤能量代谢的调控,其中尤以GLUT1的作用最为关键。该文综述了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揭示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化疗药物递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克服传统靶向策略及高渗透长滞留(EPR)效应的瓶颈。综上所述,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并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靶向;药物递送系统;Warburg效应;肿瘤微环境;高渗透长滞留效应;中医药   
      54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951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中医药调控ROS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活性氧(ROS)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扮演关键角色,可能成为疾病进展的新靶点。中医药通过调控ROS防治AD,为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王佳伟, 魏本君
      2024, 30(12): 281-2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99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有多种假说,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样蛋白磷酸化是其主流学说。氧化应激(OS)是其他假说和机制的连接桥梁,在多种假说中有关键作用。因此,针对ADOS的治疗有利于缓解疾病进展。活性氧(ROS)既是一种氧化剂,也是一种氧化产物,与Aβ和Tau样蛋白相互作用,活化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触发炎症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脑内环境恶化,加快疾病发生发展。ROS作为诱导OS的信号使者广泛参与了AD疾病进程,可能是AD疾病进展的新靶点。中药单体及复方在AD的防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有效防治AD与调控ROS关系密切。从ROS探讨中医药治疗A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尚缺乏系统综述。该文通过分析汇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ROS的产生及生理,在AD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通过相关途径调控ROS防治AD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药对ROS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防治AD提供新靶点和新方法。  
      关键词:中医药;阿尔茨海默病(AD);氧化应激(OS);β淀粉样蛋白(Aβ);Tau样蛋白磷酸化;活性氧(ROS)   
      9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80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 中药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调控NF-κB、Nrf2/HO-1、Wnt/β-catenin、SIRT1、AMPK、HIF-1α/VEGF等信号通路,有效防治类风湿关节炎。这些信号通路在炎症控制、氧化应激调节、细胞稳态维护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药干预为RA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卢增鹏, 于海洋, 张晓刚, 张虎林, 郭成龙, 赵玉萍
      2024, 30(12): 289-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39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持续性滑膜炎症为其主要特征,常对称性的累及多个关节,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甚至残疾。RA发病机制复杂,防治复杂,彻底治愈困难。既往研究证实,控制炎症过程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调节氧化应激、抑制炎症、维护细胞稳态的核因子E2相关因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炎、抗氧化、调控滑膜细胞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信号通路、抗炎、调控能量代谢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与RA中的血管生成相关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均是防治RA的重要靶点与机制。同时,众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调控上述信号通路,发挥上述信号通路的相关作用来防治RA,并展现了中医药调控途径多、长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兹该文通过查阅众多研究报道,阐述了上述信号通路在RA中的作用,并详细总结了以近年来中药干预上述信号通路防治RA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推动对RA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的深入研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更是为未来治疗RA的新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信号通路   
      104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6015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