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4
年
第
30
卷
第
13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白虎加人参汤中槲皮素等成分,通过调节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有效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
”
谭丹妮,向琴,俞赟丰,喻嵘
2024, 30(13):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61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内实验验证,探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分析鉴定白虎加人参汤物质基础。在ChEMBL、疗效药靶数据库(TTD)、YaTCM、DisGeNET和中药免疫肿瘤学(TCMIO)等数据库中查询活性成分作用的潜在靶点,并将这些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确定共同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Hubba插件确定hub基因,利用分子对接验证hub基因与白虎加人参汤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结合能。同时,将共同靶点导入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将18只8周龄雄性骨骼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功能缺失(MKR)小鼠高脂饮食饲养12周,制备肥胖症合并T2DM小鼠模型。随机将小鼠均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 g·kg
-1
)、白虎加人参汤组(以生药计27 g·kg
-1
),另设6只同龄雄性FVB小鼠作为正常组,各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1次/d,连续6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的体质量、Lee's指数、空腹血糖(FB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观察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病理形态,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hub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共鉴定出白虎加人参汤200种化合物,其中64种生物活性成分反向匹配到384个靶点,与肥胖症合并T2DM相关的靶点共308个。hub基因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APK3、白细胞介素(IL)-2、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1(JAK1)、核转录因子-κB p65(RELA)、雌激素受体1(ESR1)、转录因子AP-1(JUN)、MAPK14和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酪氨酸激酶(LCK)。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主要富集于细胞内的胞质、胞膜和胞核等成分,且与肽丝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炎症反应等重要生物过程密切相关。在KEGG富集分析中,代谢途径、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被明显富集。分子对接结果显示,hub基因与白虎加人参汤中的槲皮素、异甘草素、桑黄素等10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稳定的结合关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虎加人参汤能够显著降低肥胖症合并T2DM小鼠的体质量、Lee's指数和FBG水平(P<0.01),并能够改善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的病理变化,下调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hub基因的mRNA表达(P<0.01)。结论该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验证确定了白虎加人参汤中槲皮素、异甘草素、桑黄素等10种潜在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代谢途径、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治疗肥胖症合并T2DM,为其机制与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白虎加人参汤;2型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网络药理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Hub基因
191
|
1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388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桃红四物汤上调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去势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桃红四物汤可减轻去势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
”
杨钰铭,祝莹,刘常昳,程婧,何非
2024, 30(13): 1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2
摘要: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去势(OVX)雌性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雌性小鼠建立去势模型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的雌二醇(E
2
)水平验证去势模型;对成功建立去势模型的小鼠抽取6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9、18、36 g·kg
-1
)、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组,每组10只;采用激光散斑血流仪验证MIRI模型;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rf2、HO-1与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CK-MB、CTnⅠ、MDA、IL-6水平升高(P<0.01),SOD、IL-10水平降低(P<0.01),心肌组织TTC染色、HE染色损伤评分增加(P<0.01),心肌组织免疫荧光Nrf2、HO-1的表达减少(P<0.01),心肌组织Nrf2、HO-1、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Bax、IL-18、IL-1β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剂量组小鼠血清中CK-MB、CTnⅠ、MDA、IL-6明显下降(P<0.05,P<0.01),SOD、IL-10明显增加(P<0.05,P<0.01),心肌组织的TTC染色、HE染色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免疫荧光Nrf2、HO-1的表达增加(P<0.01),心肌组织Nrf2、HO-1、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P<0.01),Bax、IL-18、IL-1β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P<0.01),其中以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Nrf2抑制剂组小鼠血清中CK-MB、CTnⅠ、MDA、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SOD、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心肌组织TTC染色、HE染色损伤评分显著增加(P<0.01),心肌组织免疫荧光Nrf2、HO-1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心肌组织Nrf2、HO-1、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Bax、IL-18、IL-1β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桃红四物汤能够减轻去势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并抑制组织凋亡,对去势MIRI小鼠发挥保护作用,并且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桃红四物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凋亡;去势
891
|
1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4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肺不藏魄型不寐模型大鼠IL-10及TNF-
α
表达的影响
AI导读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失眠研究取得进展,通过调节IL-10和TNF-α表达,延长睡眠时间,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
吴金鸿,张星平,闫德祺,梁瑞宁,陈旭,梁政亭,贾宏林,王慧
2024, 30(13): 20-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24
摘要:目的探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肺不藏魄型不寐大鼠相关脏器中白细胞介素(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差异的影响,研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改善不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10只。造模方法选用长平台浅水环境法剥夺大鼠睡眠,造模共计42 d。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05 mL·kg
-1
生理盐水灌胃,将西药组、中药组大鼠在继续造模的同时给予干预,西药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0.105 mg·kg
-1
灌胃,中药组给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7 600 mg·kg
-1
灌胃,共干预28 d。造模成功后,第42天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及空间记忆能力;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10及TNF-α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脑组织的IL-10及TNF-α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脑组织的IL-10及TNF-α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分期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期和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1),觉醒期时间显著增加(P<0.01),平台探索总时间及总距离显著增加(P<0.01),目标象限(第三象限)探索时间百分比及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降低(P<0.01),ELISA结果显示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鼠脑、肺组织IL-10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脑、肺组织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睡眠分期NREM期和REM期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觉醒期时间缩短(P<0.05),平台探索总时间及总距离显著降低(P<0.01),目标象限(第三象限)探索时间百分比及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P<0.01),ELISA结果显示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示脑、肺组织IL-10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TNF-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示脑、肺组织IL-10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能够通过改善肺不藏魄型不寐大鼠脑、肺组织IL-10及TNF-α的表达,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达到改善失眠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肺不藏魄;不寐;炎症因子;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
66
|
1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46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配伍
黄芩-黄连通过抑制TLR4/MyD88/NF-
κ
B信号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黄芩-黄连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斑块稳定性。
”
纪凌云,吴俏兰,陈泽涛,葛春蕾,陈维达,宋婷
2024, 30(13): 28-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36
摘要:目的观察黄芩-黄连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只正常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同品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
-/-
)小鼠高脂饲料喂养12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黄芩-黄连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黄芩-黄连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95、3.9、7.8 g·kg
-1
药物灌胃8周。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根部斑块病理情况并计算斑块面积百分比;马松(Masson)染色、油红O染色联合F4/80、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根部斑块组分并计算斑块易损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TLR4、MyD88、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MP-2、MMP-9、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小鼠一般状态改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中、高剂量组AS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黄芩-黄连高剂量组斑块中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细胞含量显著增多(P<0.01),脂质及巨噬细胞含量明显减少(P<0.05),黄芩-黄连各剂量组斑块易损指数明显降低,其中黄芩-黄连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黄芩-黄连中、高剂量组主动脉组织中MMP-2、MMP-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黄芩-黄连中、高剂量组AS小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黄芩-黄连中、高剂量组主动脉组织中TLR4、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NF-κB p65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芩-黄连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稳斑的作用。
关键词:黄芩-黄连;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易损斑块;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作用机制
80
|
1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9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基于PPAR
γ
/LXR
α
/ABCG1信号通路探讨黄芪总皂苷-荷叶总生物碱防治高脂血症的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黄芪总皂苷与荷叶总生物碱联合使用,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胆固醇水平,改善肝功能,其机制可能涉及激活PPARγ/LXRα/ABCG1信号通路,促进胆固醇逆转运。
”
张誉方,陈健,张一昕,李思潼,王亚芬,张永奇,石铖
2024, 30(13): 37-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43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荷叶总生物碱配伍对高脂血症大鼠胆固醇逆转运(RCT)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组和黄芪总皂苷-荷叶总生物碱低(17 mg·kg
-1
+40 mg·kg
-1
)、中(34 mg·kg
-1
+80 mg·kg
-1
)、高(68 mg·kg
-1
+160 mg·kg
-1
)剂量组及辛伐他汀(2.1 mg·kg
-1
)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6周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从第3周开始除正常组和高脂饮食组给予蒸馏水外,其余各组均灌胃相应药物治疗,给药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脂及肝功能变化;苏木素-伊红(HE)及油红O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及脂肪变性情况;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组织和粪便总胆固醇(TC)和总胆汁酸(TB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肝X受体α(LXRα)、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B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或活性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肿胀明显,部分呈气球样改变,肝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空泡和红色脂滴,肝组织和粪便TC和TB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PPARγ、LXRα、ABCG1和CYP7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C、TG、LDL-C、TBA、AST、ALT的含量或活性显著降低(P<0.01),HDL-C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肝组织中气球样变、脂滴空泡和红色脂滴明显减少,肝组织TC和TB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粪便TC和TB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肝组织PPARγ、LXRα、ABCG1和CYP7A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黄芪总皂苷-荷叶总生物碱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LXRα/ABCG1信号通路,调节RCT有关。
关键词:高脂血症;黄芪总皂苷;荷叶总生物碱;胆固醇逆转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肝X受体α/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1信号通路
68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栀子提取物在呼吸道病毒防治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专题
BD-77抑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药效及机制探讨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BD-77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降低感染小鼠死亡率,改善肺部病变。
”
包蕾,马钦海,郭姗姗,赵荣华,夏文,耿子涵,孙静,鲍岩岩,徐洲,严胜龙,肖锦新,陈华荣,黄成钢,崔晓兰
2024, 30(13): 45-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02
摘要:目的利用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BD-77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药效学研究,并初步探讨BD-77抗SARS-CoV-2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SARS-CoV-2奥密克戎(Omicron)和德尔塔(Delta)变异株感染VeroE6细胞模型并给予BD-77,观察BD-77体外抗病毒作用效果;通过试剂盒体外检测BD-77对SARS-CoV-2病毒(Delta/Omicron)刺突S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的影响;采用色谱法检测BD-77对新冠病毒S蛋白和N蛋白的结合作;hACE2转基因C57BL/6小鼠分为空白组、SARS-CoV-2感染组、BD-77给药37.5、75 mg·kg
-1
组,每组各8只,建立SARS-CoV-2感染hACE2转基因小鼠致肺炎模型,观察小鼠生存情况,检测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并观察肺组织病变情况。结果BD-77在体外对Omicron和Delta变异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
50
)分别为526.3、653.0 mg·L
-1
;BD-77对SARS-CoV-2病毒的WT、Omicron和Delta变异株S蛋白与ACE2的结合无明显抑制作用;BD-77与新冠病毒S蛋白、N蛋白无结合作用;空白组小鼠无死亡,SARS-CoV-2感染小鼠死亡率为75%、小鼠肺组织中有大量病毒复制、且肺组织、间质有大面积炎症渗出;与模型组比较,BD-77给药37.5 mg·kg
-1
组和75 mg·kg
-1
组能够降低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病毒滴度(P<0.05)并改善肺部病变情况。结论BD-77显示出在体内外对SARS-CoV-2病毒的显著抑制效果。然而,其作用机制并非直接抑制病毒或干预病毒与宿主的结合过程。这一发现提示了对BD-77的作用机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深入研究和阐明。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BD-77;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德尔塔(Delta)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
54
|
1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50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雾化吸入BD-77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BD-77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通过调节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作用。
”
包蕾,耿子涵,郭姗姗,周利润,赵荣华,孙静,鲍岩岩,李星,黄慈钢,蒋坤,彭飞燕,徐洲,黄成钢,崔晓兰
2024, 30(13): 5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01
摘要:目的观察雾化吸入BD-77对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利用蛋白质组学手段,探究BD-77广谱抗病毒作用机制。方法流感病毒H1N1/FM1实验选用ICR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达菲组、75、37.5 g·L
-1
均分别吸入20 min组、25 min组;人冠状病毒229E和人冠状病毒OC43实验选用BALB/c小鼠正常组、模型组、磷酸氯喹组、BD-77的75、37.5、18.75、9.375 g·L
-1
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流感病毒H1N1/FM1、人冠状病毒229E和人冠状病毒OC43感染致肺炎模型,检测小鼠肺指数、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病毒载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肺组织中相关炎性因子,并对OC43感染小鼠肺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感染组小鼠肺指数显著升高(P<0.01)、人冠状病毒229E和人冠状病毒OC43小鼠肺组织内能检测到病毒核酸,且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BD-77能够明显降低流感病毒H1N1/FM1、人冠状病毒229E和人冠状病毒OC43感染小鼠的肺指数(P<0.05,P<0.01);显著降低人冠状病毒229E和人冠状病毒OC43感染小鼠的肺内病毒载量(P<0.01);显著降低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肺组织中IL-6、IL-10、TNF-α的含量(P<0.01)。OC43感染小鼠肺组织蛋白质组学显示,BD-77调节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OD样(NOD-lik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O(FoxO)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等。结论雾化吸入BD-77能够有效治疗流感病毒H1N1/FM1、人冠状病毒229E和人冠状病毒OC43感染小鼠所致肺炎,并且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代谢平衡、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来发挥抗病毒作用的。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雾化吸入法;BD-77;蛋白质组学;肺部炎症
58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507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与流感病毒NP互作的宿主靶点及栀子环烯醚萜苷抗流感病毒的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栀子环烯醚萜苷通过PIAS1/STAT1通路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策略。
”
杨晓微,包蕾,张宇,刘宪,耿子涵,李舒冉,张敬升,崔晓兰,郭姗姗
2024, 30(13): 60-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8
摘要:目的探索与流感病毒核蛋白(NP)相互作用的宿主因子,研究其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以及栀子环烯醚萜苷(IGE)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流感病毒NP相互作用的宿主因子;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对异质核糖核蛋白(HNRNPD)、氨基葡萄糖6磷酸脱氨酶1(GNPDA1)、Poly/rC结合因子1(PCBP1)、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蛋白1抑制因子(PIAS1)进行验证;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比较PIAS1和HNRNPD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检测在转染核糖核蛋白体复合物(RNP)及PIAS1敲低的情况下,给予栀子环烯醚萜苷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将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达菲组和IGE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滴鼻感染甲型流感病毒FM1株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IGE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50、25、12.5 mg∙kg
-1
IGE灌胃,达菲组给予27.5 mg∙kg
-1
达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4 d。实验结束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PIAS1、NP、磷酸化(p)-STAT3、STAT3、p-STAT1、STAT1的蛋白表达。结果在酵母双杂交实验中,发现了16个流感病毒NP的潜在互作宿主靶点;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HNRNPD和PIAS1可以与流感病毒NP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中PIAS1敲低和过表达都可明显影响IAV RNP活性(P<0.05,P<0.01),HNRNPD对IAV RNP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E高、低剂量组均可使流感病毒复制减少(P<0.05),并可逆转PIAS1敲低导致的流感病毒复制增加(P<0.05,P<0.01)。IGE各剂量组不同程度地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PIAS1、NP、p-STAT3、p-STAT1、STAT1的表达量(P<0.05,P<0.01)。结论PIAS1和流感病毒NP相互作用,并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栀子环烯醚萜苷可能通过PIAS1/STAT1通路抑制IAV RNP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蛋白1抑制因子(PIAS1);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核蛋白(NP);栀子环烯醚萜苷;核糖核蛋白
39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50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药理
芪地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焦亡及MAPK14/RELA/Caspase-8信号通路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芪地糖肾方通过调控MAPK14/RELA/Caspase-8信号通路,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
”
高飞,于博睿,谢惠迪,周盈,史扬,张先慧,柳红芳
2024, 30(13): 67-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41
摘要:目的探讨芪地糖肾方(QDTS)调控糖尿病肾病(DN)足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芪地糖肾方(3.34 g·kg
-1
)和缬沙坦胶囊(10.29 mg·kg
-1
)组,db/m小鼠作为正常组,每组8只,连续干预8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变化及焦亡活性指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Gasdermin D蛋白(GSDMD)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将小鼠足细胞分为正常糖组(5.5 mmol·L
-1
葡萄糖),高糖组(35 mmol·L
-1
葡萄糖),二甲基亚砜(DMSO)组(35 mmol·L
-1
葡萄糖+200 mg·L
-1
DMSO)和QDTS组(35 mmol·L
-1
葡萄糖+200 mg·L
-1
芪地糖肾方冻干粉),干预48 h后检测足细胞中NLRP3、GSDMD和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QDTS治疗DN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交互网络,分析其调控足细胞焦亡的关键信号通路并在体内、体外实验进行验证。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部分节段伴有明显足细胞足突融合,小鼠肾脏中NLRP3、GSDMD和IL-1β蛋白表达升高,小鼠肾脏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和胱天蛋白酶-8(Caspase-8)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QDTS组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QDTS组和缬沙坦组小鼠肾脏中NLRP3、GSDMD和IL-1β蛋白表达降低(P<0.05),QDTS组和缬沙坦组小鼠肾脏中MAPK14、RELA、Caspase-8蛋白表达降低(P<0.05)。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QDTS调控DN细胞焦亡的靶点有16个,其中MAPK14、RELA和Caspase-8是关键靶点。与正常糖组比较,高糖组小鼠足细胞中NLRP3、GSDMD和IL-1β蛋白表达升高(P<0.05),小鼠足细胞中MAPK14、RELA和Caspase-8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高糖组比较,QDTS组小鼠足细胞中NLRP3、GSDMD和IL-1β蛋白表达降低(P<0.05),QDTS组小鼠足细胞中MAPK14、RELA和Caspase-8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QDTS减轻DN足细胞损伤与其调控MAPK14/RELA/Caspase-8信号通路,抑制足细胞焦亡有关。
关键词:芪地糖肾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焦亡;分子机制
74
|
2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8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镇肝熄风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粪便菌群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镇肝熄风汤能有效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实现。
”
刘双芳,金华,凌必时,祁尚文,司美龙,张秋菊,王宇
2024, 30(13): 76-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17
摘要: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粪便菌群的影响。方法9周龄雄性SHR75只随机分为SHR组、贝那普利组(1.00 mg·kg
-1
·d
-1
)、镇肝熄风汤高剂量组(34.5 g·kg
-1
·d
-1
)、中剂量组(17.25 g·kg
-1
·d
-1
)、低剂量组(8.625 g·kg
-1
·d
-1
),同源9周龄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15只为正常组,正常组、SHR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干预8周,给药期间定期检测大鼠血压。干预结束后,用无菌冻存管收集新鲜粪便,进行16S扩增子信息采集与分析;收集大鼠血浆、海马及回肠组织,进行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结果镇肝熄风汤降低了SHR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SHR组比较,镇肝熄风汤降低了SHR粪便菌群多样性;门水平,镇肝熄风汤增加了SHR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物种相对丰度,降低了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物种相对丰度。种水平,与SHR组比较,镇肝熄风汤增加了Blautia wexlerae、Fusicatenibacter saccharivorans、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物种相对丰度;降低了薰衣草梭菌(Clostridium lavalense)、产丁酸肠杆菌(Intestinimonas butyriciproducens)、Acetatifactor muris、拉瓦异普雷沃菌(Alloprevotella rava)、缬草杆菌(Oscillibacter valericigenes)物种相对丰度。经Spearman相关分析,大鼠收缩压与产乙醇杆菌属(Ethanoligenens)、气球菌属(Aerococcus)、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梭菌属XIVBb(Clostridium XIVBb)、异杆菌属(Allobaculum)、梭菌杆菌属(Fusicatenibacter)物种相对丰度呈负相关,与异普雷沃菌(Alloprevotella)物种相对丰度呈正相关。镇肝熄风汤升高了SHR血浆、海马5-羟色胺(5-HT)、回肠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降低了回肠5-HT、血浆5-HIAA含量,且海马与回肠5-HT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镇肝熄风汤可降低SHR血压,可能与降低SHR菌群多样性、调节菌群结构,增加产5-HT、短链脂肪酸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与肠道炎症相关致病菌相对丰度有关。
关键词:镇肝熄风汤;高血压;粪便菌群;5-羟色胺(5-HT)
59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5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研究桦褐孔菌多糖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多糖能有效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降低炎症反应,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代谢途径发挥作用。
”
俞莉,叶苗云,陈少丹,白光剑,张慧楠,杨明,王雅琪
2024, 30(13): 86-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37
摘要: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多糖(IOP)治疗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IOP高、低剂量组,每组8只。IOP高、低剂量组分别按20、10 mg·kg
-1
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磷酸地塞米松注射液30 mg·kg
-1
,连续给药21 d。构建LPS诱导的ALI小鼠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血常规检测肺组织病理损伤及血细胞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16S rRNA测序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分别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及血浆差异代谢物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IOP给药后明显改善ALI小鼠肺组织病变,其脾脏和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P<0.01),肺湿干重比明显下降(P<0.05,P<0.01),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P<0.01),中性粒细胞数显著下降(P<0.01),白细胞介素(IL)-6、IL-8、IL-1β、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增加(P<0.01)。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IOP能调节改善肠道微生物紊乱;UPLC-Q-TOF-MS结果表明,IOP治疗ALI小鼠可能涉及核苷酸糖代谢、组氨酸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化合物-醌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与线粒体、糖、氨基酸代谢相关的通路。结论IOP改善ALI小鼠肺组织病变、降低炎症反应,可能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线粒体电子氧化呼吸链及糖、氨基酸代谢途径,影响相关菌群代谢产物和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物的产生有关。
关键词:桦褐孔菌多糖(IOP);急性肺损伤(ALI);肠道菌群;代谢组学
80
|
1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9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潜阳育阴颗粒调控NR3C2/ROS/ERK信号通路抑制醛固酮诱导足细胞损伤的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潜阳育阴颗粒可保护醛固酮干预下小鼠足细胞,调节NR3C2/ROS/ERK信号通路,为肾脏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
李茵,袁方,许骏尧,宁澄,王艺璇,钱丽超,李海涛,李婕
2024, 30(13): 95-1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5
摘要:目的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醛固酮干预的小鼠足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潜阳育阴颗粒低、高剂量组、螺内酯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植入微型渗透泵持续注入醛固酮(300 μg·kg
-1
·d
-1
),诱导小鼠肾损伤,造模后给药组分别给予潜阳育阴颗粒低剂量、高剂量(2.6、5.2 g·kg
-1
·d
-1
),螺内酯(18 mg·kg
-1
·d
-1
)连续干预28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理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脏组织足细胞裂孔膜结构蛋白Nephrin、足细胞丝结蛋白Desmin、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剪切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2(NR3C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的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组织的凋亡水平;检测小鼠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体外研究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醛固酮浓度200 nmol·L
-1
)、潜阳育阴颗粒低、中、高质量浓度组(25、50、100 mg·L
-1
)。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潜阳育阴颗粒对醛固酮诱导的足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中Nephrin、Desmin、Bax、Bcl-2、cleaved Caspase-3、NR3C2、p-ERK/ERK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检测足细胞的凋亡水平;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法(DCFH-DA)观察足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脏结构病变、出现纤维化情况,凋亡程度升高(P<0.01),SOD水平显著下降(P<0.01);醛固酮浓度在200 nmol·L
-1
时足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足细胞形态病变、细胞间微丝结构排列错乱,凋亡水平升高(P<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小鼠肾脏组织及足细胞中Nephrin、Bcl-2、p-ERK/ERK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Desmin、Bax、cleaved Caspase-3、NR3C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潜阳育阴颗粒各剂量改善小鼠肾脏结构损伤和纤维化情况,减轻小鼠肾脏凋亡水平(P<0.05,P<0.01),提高肾脏SOD含量(P<0.05,P<0.001),改善足细胞活性(P<0.05,P<0.01),恢复足细胞足突结构,改善足细胞凋亡(P<0.01),下调足细胞ROS水平(P<0.01),上调小鼠肾脏组织和足细胞中Nephrin、Bcl-2、p-ERK/ERK蛋白表达(P<0.05,P<0.01),下调Desmin、Bax、cleaved Caspase-3、NR3C2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潜阳育阴颗粒通过调节NR3C2/ROS/ERK信号通路改善醛固酮诱导的小鼠足细胞损伤。
关键词:潜阳育阴颗粒;足细胞;醛固酮;肾损害
48
|
2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506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从“效应-靶标”互作关联视角探讨消肿止痛贴的功效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药领域,研究者通过构建“效应-靶标”网络,揭示了消肿止痛贴的清热、消肿、止痛功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毛鹏,李玮婕,李春霞,马旺明,张彦琼,许海玉
2024, 30(13): 106-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16
摘要:目的从“效应-靶标”互作关联视角探讨消肿止痛贴的功效机理。方法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收集消肿止痛贴组方药材沙蒿子、水蔓菁、薄荷脑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信息,利用中医药百科全书(ETCM 2.0,http://www.tcmip.cn/ETCM2/front/#/)收集其透皮吸收特性,筛选Golden Triangle为Accepted的成分预测候选靶标谱预测。利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 v2.0),依据化合物结构相似性原理,预测其候选靶标谱。同时,利用SoFDA数据平台收集消肿止痛贴功效相关的症状与其相关基因信息。进一步,利用上述方药候选靶标与其功效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构建消肿止痛贴的“效应-靶标”互作关联网络,通过计算网络节点拓扑特征值,筛选网络核心靶标,并开展功能挖掘,阐释消肿止痛贴的功效机制。结果基于ETCM 2.0及TCMIP v2.0数据库共得到165个方药候选靶标,基于SoFDA数据库收集到清热、消肿、止痛功效相关症状及其1 744个相关基因。网络构建与分析发现,消肿止痛贴的核心效应靶标主要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炎症”平衡、维持物质与能量代谢稳态、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与该方清热、消肿、止痛功效紧密关联。其中,消肿止痛贴-清热功效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功,其核心效应靶标群的生物学功能与矫正病原体诱导机体“免疫-炎症”失衡有关;消肿止痛贴-消肿功效组具有利水消肿、软坚散结之功,其核心效应靶标群的生物学功能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消肿止痛贴-止痛功效组具有化瘀解滞、活血止痛之功,其核心效应靶标群与纠正神经系统和物质及能量代谢紊乱有关。结论消肿止痛贴清热、消肿和止痛的功效可能与其作用于相关候选靶标,从而矫正“神经-免疫-血管轴”失衡,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炎症反应,干预物质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相关研究结果为明确消肿止痛贴的优势疗效环节和辅助其临床精准定位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效应-靶标”关联网络;消肿止痛贴;清热;消肿;止痛
56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6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青蒿素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卵清蛋白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分析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青蒿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治疗哮喘提供新策略。
”
王艳梅,梁彦昌,甘德堃,赵润杨
2024, 30(13): 114-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18
摘要:目的探究青蒿素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青蒿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大鼠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分别每天给予尾静脉注射1.0 mL·kg
-1
生理盐水,青蒿素低、中、高剂量组每天给予尾静脉注射青蒿素(12.5、25、50 mg·kg
-1
),持续7 d。采用氯化乙酰胆碱法测定气道阻力;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量、种类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测定气道内皮组织形态变化;CytoTox 96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0含量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肺泡支气管组织磷酸化(p)-PI3K/p-Akt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提高(P<0.05);HE染色显示,大鼠气道黏膜水肿明显,炎症细胞大量浸润(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炎性小体NLRP3、IL-1β、IL-10含量明显上升(P<0.05);p-PI3K/p-Akt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素低、中、高浓度干预后,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下降(P<0.05);HE染色显示大鼠气道黏膜水肿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面积大幅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炎性小体NLRP3、IL-1β、IL-10含量明显下降(P<0.05);p-PI3K/p-Ak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蒿素可显著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并减少细胞焦亡,降低炎性细胞表达,可减轻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表现及气道重塑,可能与p-PI3K/p-Akt调控有关,可为青蒿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青蒿素;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51
|
1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53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甘草黄酮A对低氧条件下胃癌细胞增殖和糖酵解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甘草黄酮A能有效抑制低氧环境下胃癌细胞的增殖和糖酵解,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
董焕成,苏韫,龚红霞,曹旺杰,袁敏捷,刘永琦,黄勇
2024, 30(13): 120-1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24
摘要: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甘草黄酮A对胃癌细胞增殖和糖酵解的影响。方法筛选人胃癌AGS细胞予以5% O
2
低氧环境培养48 h,分为5组:常氧组、低氧组、甘草黄酮A高、中、低浓度组(100、50、25 μmol·L
-1
)。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甘草黄酮A对低氧条件下AGS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 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 检测AGS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乳酸脱氢酶A(LDHA)、丙酮酸激酶M2(PKM2)、己糖激酶Ⅱ(HK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葡萄糖摄取和HK的活性的表达情况。结果CCK-8法实验结果表明,与低氧组比较,24 h时,甘草黄酮A高、中浓度组AGS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48 h时,甘草黄酮A高、中、低浓度组AGS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AGS细胞克隆形成数显著升高(P<0.01);与低氧组比较,甘草黄铜A高、中、低浓度组AGS细胞的克隆形成数显著降低(P<0.01)。划痕实验表明,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的AGS细胞迁移的能力升高(P<0.01);与低氧组比较,甘草黄酮A高、中、低浓度组的AGS细胞各个时间段迁移细胞的能力显著降低(P<0.01)。Real-time PCR表明,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GLUT1、LDHA、PKM2和HK2 mRNA明显升高(P<0.05,P<0.01);与低氧组比较,甘草黄酮A高浓度组GLUT1、LDHA、PKM2、HK2 mRNA,甘草黄酮A中浓度组GLUT1、LDHA、HK2 mRNA、甘草黄酮A低浓度组HK2 mRNA明显降低(P<0.05,P<0.01)。Western blot表明,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HIF-1α、GLUT1、LDHA、PKM2和HK2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低氧组比较,甘草黄酮A高浓度组的HIF-1α、GLUT1、LDHA、PKM2和HK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甘草黄酮A中、低浓度的HK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试剂盒检测葡萄糖摄取及HK活性结果表明,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葡萄糖的摄取和HK的含量表达升高(P<0.01),与低氧组比较,甘草黄酮A高浓度组葡萄糖的摄取和HK的含量表达及甘草黄酮A中浓度组HK的含量表达降低(P<0.01)。结论甘草黄酮A可以抑制低氧条件下AGS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胃癌的糖酵解有关。
关键词:甘草黄酮A;胃癌;低氧;糖酵解;增殖
49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55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临床
定坤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滞血瘀型患者评价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定坤丹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滞血瘀型患者症状,提升运动能力和心理状况,可能改善肺功能。
”
刘俨熠,杨肇权,马将,夏坤,姚晓燕,李光熙
2024, 30(13): 128-1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5
摘要:目的探讨定坤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滞血瘀型患者疗效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COPD稳定期气滞血瘀证的60例患者按照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期间,两组无脱落、失访或剔除情况发生。在两组均采用中医肺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定坤丹7 g/次,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同样规格的定坤丹淀粉模拟剂7 g/次,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进行治疗前后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量表(CAT)、改良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疲劳量表-14(FS-1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6 min步行距离(6MWD)和肺功能各项指标评价。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AT、mMRC、FS-14、SAS评分和6MWD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SDS评分及肺功能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CAT、FS-14、SAS、SDS评分和6MWD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定坤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滞血瘀型患者具有明确疗效,可以减轻症状负担、提升运动能力、改善心理状况,并具有改善肺功能的潜在可能。
关键词:定坤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气滞血瘀型;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
60
|
1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7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通督活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腰椎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通督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效果显著,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安全性高。
”
熊雨墨,李梓宸,李瑛,肖强兵,王丽华,胡昊,丰瑞兵,乔杰,胡彦
2024, 30(13): 135-1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93
摘要:目的观察通督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湖北省中医院和洪湖市中医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316例LDH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6例(脱落2例)予美洛昔康片治疗,观察组153例(脱落5例)予以通督活血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及McGill疼痛积分量表(SF-MP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量表评分(JO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NDI-092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临床疗效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4%(146/153),对照组总有效率76.3%(119/15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
2
=23.18,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SF-MPQ、ODI评分,IL-1β、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的JOA得分、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性传导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督活血方能够缓解LDH急性期腰腿痛、改善腰椎功能、抑制炎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中医药疗法;腰椎功能;炎症因子
61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7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连花清瘟制剂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连花清瘟联合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提高治愈率并缩短退热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
哈雁翔,刘欣,康世威,王烁
2024, 30(13): 142-1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7
摘要:目的探究连花清瘟制剂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ollaboration、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中所有口服连花清瘟制剂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为从建库至2023年2月,制订纳排标准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采用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对最终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使用R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及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篇文献,包含2 800例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连花清瘟,结果显示加用连花清瘟可以提高治愈率[相对危险度(RR)=1.32,95%置信区间(95%CI)[1.23,1.42],P<0.000 1]并缩短退热时间[均数差(MD)=-1.45,95%CI[-1.93,-0.97],P<0.000 1],以患者群体将退热时间分为普通人群及特殊人群亚组,结果均显示加用连花清瘟可以缩短退热时间(普通人群MD=-1.51,95%CI[-2.07,-0.94],P<0.000 1,特殊人群MD=-1.22,95%CI[-2.16,-0.29],P=0.010 6),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0.85,95%CI[0.62,1.15],P<0.000 1)。使用剪补法补充9篇阴性结果虚拟文献后,加用连花清瘟仍然可以提高CAP的治愈率(RR=1.20,95%CI[1.13,1.29],P<0.000 1),结果稳定。结论CAP治疗中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用连花清瘟可以提高治愈率并缩短退热时间。
关键词:连花清瘟;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生素治疗;疗效;安全性;系统评价
60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6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药物代谢
基于空间代谢组学探究川贝母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川贝母粉能改善肺纤维化,其机制涉及调控炎症和氧化应激途径。
”
秦善博,谭鹏,郝露,谢俊杰,林俊芝,张磊,赵军宁
2024, 30(13): 150-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65
摘要:目的基于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结合药理指标,解析川贝母粉改善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川贝母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气管注射博莱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术后川贝母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0.36、0.18、0.09 g·kg
-1
川贝母粉的水溶液,连续给药28 d,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蒸馏水。末次给药后收集肺组织及血液,通过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综合评估大鼠肺组织病理状况,利用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技术对不同实验组大鼠肺组织进行质谱成像分析,依据HE染色图选择模型组和川贝母高剂量组肺组织纤维化区域进行空间代谢组学分析,采用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获得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t检验P<0.05及变异倍数分析来筛选组间差异代谢产物;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生化检测大鼠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筛选出的部分相关性强的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质谱成像实验结果显示,肺纤维化大鼠在灌胃川贝母粉28 d后,其肺组织纤维化区域的L-精氨酸含量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具有明显差异,磷脂酰胆碱含量低于模型组大鼠肺纤维化区域中磷脂酰胆碱含量。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在灌胃给药川贝母粉28 d后,可以抑制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上升,高剂量川贝母粉灌胃给药后能够明显抑制HO-1表达量降低(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川贝母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的含量均降低,高剂量川贝母粉灌胃后能够明显抑制由博莱霉素引起的SOD、GSH、Nrf2含量降低及MDA含量升高的趋势。结论川贝母粉灌胃给药可一定程度改善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炎症(NF-κB p65)、氧化应激(Nrf2/HO-1)等相关途径有关。
关键词:川贝母;肺纤维化;空间代谢组学;炎症因子;氧化应激;质谱成像;博莱霉素
58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38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鸦胆子苷B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及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鸦胆子苷B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转化为鸦胆子苦醇,显著增强抗肿瘤活性,且不影响肠道菌群平衡。
”
石凌钰,王文敏,冯育林,杨世林,万阳,陈道峰,温泉
2024, 30(13): 160-1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67
摘要:目的分析鸦胆子苷B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以及其代谢产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探讨鸦胆子苷B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肠道菌群体外温孵培养法,将鸦胆子苷B与人肠道菌群体外共孵育,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代谢转化产物。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法)检测原型物鸦胆子苷B及其代谢产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
50
)。取健康雄性大鼠5只,经灌胃给药鸦胆子苷B药液(2 mg·kg
-1
),连续7 d,分别采集大鼠给药前和给药后的粪便,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鸦胆子苷B给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鸦胆子苷B可被人肠道菌群经脱糖基水解代谢为鸦胆子苦醇,原型物和转化产物对A549细胞的IC
50
分别为1 755.50、19.57 μmol·L
-1
,代谢产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显著优于鸦胆子苷B。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未发生明显变化。物种丰度方面,门水平上,鸦胆子苷B降低了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的物种相对丰度,增加了厚壁菌门、髌骨菌门、蓝细菌门的物种相对丰度;属水平上,鸦胆子苷B降低了葡萄球菌属、气球菌属、嗜冷菌属的物种相对丰度,增加了罗姆布茨菌属、乳杆菌属、狭义梭菌属1、Norank-f-norank-o-Clostridia-UCG-014、苏黎世杆菌属、异杆菌属、糖杆菌念珠菌属的物种相对丰度。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大鼠肠道功能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鸦胆子苷B可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脱糖基,转化为苷元鸦胆子苦醇,抗肿瘤活性显著提高。服用鸦胆子苷B不会使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造成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且给药鸦胆子苷B后出现对NSCLC患者有益的肠道菌群变化。
关键词:鸦胆子;鸦胆子苷B;鸦胆子苦醇;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人肺癌A549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16S rRNA高通量测序
45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458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药学基础
经典名方中木贼的本草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专家深入探讨了木贼药材的发展历程,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了标准化方案。
”
任大棒,靳明娟,戴杰,王娇蕊,詹志来,张福生
2024, 30(13): 167-1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69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木贼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炮制方法及性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考证。经考证得知,木贼一名首见于唐代《贞元广利方》,并作为主流正名被后世沿用,亦存在挫草、笔杆草等别名。古代所用木贼药材的主流基原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清代有节节草E. ramosissimum混作木贼基原的情况。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古代以“秦州”为道地产区,即今甘肃天水地区;近现代则多认为产于辽宁者质优,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木贼药材主产区为东北地区。质量评价以茎粗长、色绿、质厚、表面棱质锋糙、不脱节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切、锉、去节、炒炭存性、尿浸、晒干、烘干等,现代主要以水润切段后干燥为主。木贼药性方面,古今均认为性平、味甘、微苦,无毒,其主要功效古今基本一致,均用于目疾、肠风下血、崩漏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所用木贼药材采用木贼E. hiemale的干燥地上部分,未明确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具体炮制方法可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木贼项下;若明确指出需要“炒炭”,则建议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213(炒炭法)进行;明确指出需要“去节”,则建议遵循古法。
关键词:经典名方;木贼;本草考证;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中药炮制
67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46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关键信息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竹叶石膏汤,经典名方,研究揭示其在多领域临床应用,为现代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
尹周安,李玉丽,袁振仪,毛娅男,龙玲,罗成宇
2024, 30(13): 176-18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13
摘要:竹叶石膏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该研究采用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竹叶石膏汤的主治病证、功效方义、现代疾病谱等方面进行考辨分析,以进一步推进该方复方制剂的研发。考证结果表明竹叶石膏汤最早源自《伤寒杂病论》,组成为淡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古籍记载的竹叶石膏汤主治病证广涉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包括中暑、咳喘、疮疡、汗证、呃逆、失眠、疟疾、头痛、血证、鼻渊、喉痹等,细究其病机总属“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胃气失和”。研究发现,该方还可用于治疗痘疮、麻疹、霍乱等疫病,尤其适用于疫病后期。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麦冬、甘草、粳米生津益气;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全方配伍精妙,共奏清热除烦,益气生津,和胃降逆之效。竹叶石膏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其中在消化系统、儿科相关病证、呼吸系统、传染病、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应用频次较高,具体病证包括复发性口疮、呃逆、小儿肺炎、小儿夏季热、不明原因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后期等。
关键词:文献研究;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疫病
69
|
1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以人参皂苷为例探讨浓度对一测多评法定量准确性的影响
AI导读
“
在人参皂苷研究领域,专家建立了一测多评法,验证了内参物浓度比对定量准确性的影响,为提高分析准确性提供新思路。
”
陈茜,孔沙沙,代云桃
2024, 30(13): 184-1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1
摘要:目的以人参皂苷为例探究内参物与待测成分浓度比对一测多评方法定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采用外标法对人参中9种成分,人参皂苷Rg
1
、Re、Rf、Rh
1
、Rb
1
、Rc、Rb
2
、Rb
3
、Rd进行定量。以人参皂苷Rg
1
为内参物,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其余8种成分含量,并与外标法的定量结果比较,评估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的定量准确性。根据这9种人参皂苷的含量,用对照品配制人参皂苷Rg
1
与人参皂苷Rf、Rb
2
、Rd质量浓度比为100∶1、10∶1、5∶1、2∶1、1∶1、0.5∶1、0.25∶1的模拟样品溶液,验证内参物与其他成分的浓度差异对一测多评法定量准确性的影响。结果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计算得到的人参样品中人参皂苷Re、Rf、Rb
1
、Rc、Rb
2
的含量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3%],但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人参皂苷Rh
1
、Rb
3
、Rd的结果差异较大,RSD 7.06%~9.61%。经模拟样品溶液的验证,当内参物人参皂苷Rg
1
与待测成分浓度比为5或10甚至更高时,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结论定量成分与内参物浓度差异过大会增大一测多评法的定量误差,故建议在建立一测多评方法时,应选择与内参物浓度接近的成分进行定量。
关键词:多成分定量分析;一测多评法(QAMS);浓度差异;人参皂苷;定量准确性;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人参
45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0101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学术探讨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与脑小血管病的共病机制
AI导读
“
在医学领域,研究者深入探讨了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与脑小血管病共病的机制,提出了基于络病理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
张永辉,张道培
2024, 30(13): 192-2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4
摘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共病脑小血管病(CSVD)增加患者的不良预后,阐释二者共病的机制有助于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血管在解剖形态、生理病理上与中医学“络脉”具有同一性,因此以络病理论为切入点,结合中西医对二者认识的病机理论和研究进展,提出二者病位均在脑络,属本虚标实。共病的主要病机以元气亏虚,脑络空虚为本,对应现代医学的内皮细胞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障碍;以脑络瘀阻,脑络闭塞,毒损脑络为标,对应现代医学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低灌注和毒性代谢产物损伤脑白质。基于络病理论,探讨二者共同的病机,可望探索建立中医药治疗的理法方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络病理论;络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脑小血管病
69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81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的中医教育理念
AI导读
“
在中医教育领域,民国四大名医的教育理念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
张乐,李雅婧,施兰君,廖星,王乐
2024, 30(13): 202-2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67
摘要:对比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的中医教育理念,梳理他们在中医教育理念上的共性,寻找当代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根系”与继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提升中医传承发展的质量。该研究基于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研制的文本和专家意见系统综述方法(SrTO)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共纳入相关论著14本,期刊论文115篇,文件7项。对四位中医师在中医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学术研究、执业考试等主题相关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动进行分析,进而总结该时期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共性,形成基于SrTO的NOTARI总结表。研究结果表明,四位民国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名中医、中医教育家,在教学上注重经典,不离临床,强调以德树人,维系传统师承模式,创办中医药学校,并对院校课程设置、教材和书籍的编写提出全新要求。他们倡导打破中西医门户之见,培养中西汇通的人才,推进中医药教学考试制度的规范化,参与科研著书。四位中医师跨越了传统中医师仅收授数个徒弟的局限,促进了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一体的新模式产生,也深刻影响当代的中医院校与师承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医教育家;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民国;教育理念
57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30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综述
基于肿瘤微环境调节抗肿瘤转移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AI导读
“
在肿瘤治疗领域,最新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TME)中非T、B免疫细胞和非免疫成员在肿瘤转移中的关键作用,为抗转移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张阳,杨丽娜,李玉洁,杜欣珂,刘丽,李志勇,杨庆,陈颖,朱晓新,李琦
2024, 30(13): 209-2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5
摘要: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的最大死因,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瓶颈。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公认肿瘤微环境(TME)与肿瘤转移高度关联,成为抗肿瘤转移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的希望所在。目前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针对TME的主流研究过度聚焦于T细胞、B细胞的免疫纠偏作用。但是大量研究表明TME中的其他成员对于肿瘤转移的调控意义同样不容忽视,成为基于TME调节的抗转移研究进展的集中体现。该综述聚焦于肿瘤转移这一瓶颈,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梳理了TME中非T、B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和非免疫成员[血管内皮细胞(ECs)、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及血小板]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机制,挖掘了其在转移治疗中的关键价值。治疗层面上,该文着重以前沿和传统融合的视角,以TME功能稳态重塑等为切入点,归纳中医药调控非T、B免疫细胞和非免疫成员的活性、机制,并凸显其在临床转移干预中的优势特色。该文有助于突破T、B免疫细胞抗转移研究的思路局限,进一步依托于更广泛的细胞类群,拓展挖掘TME在抗转移药物干预中的潜在价值,丰富抗转移药理活性认识的思路、策略,也有望为抗转移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肿瘤转移;肿瘤微环境;肿瘤免疫调节;中药抗转移药理学
75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4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有氧糖酵解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研究者深入探讨了葡萄糖代谢的关键靶点,中医药干预策略显示出抑制肿瘤的潜力,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邓显光,阮慧,李恋,范洪桥,刘丽芳
2024, 30(13): 219-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7
摘要:乳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目前新兴药物的出现为乳腺癌患者延长了总生存,但由于肿瘤异质性、耐药性等原因还是拥有较高的复发转移率。葡萄糖为乳腺癌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而乳腺癌细胞的葡萄糖代谢与正常乳腺细胞有着明显区别,乳腺癌细胞的高能量需求和快速生长使得他们对于葡萄糖的需求远超正常细胞,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乳腺癌细胞的糖酵解效应也会明显增强,以满足乳腺癌细胞的高能量代谢需求。造成乳腺癌细胞糖酵解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细胞中糖酵解相关酶及调节因子活性的增强,主要包括了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通过干预这些酶和调节因子的活性,可以调节乳腺癌细胞糖酵解代谢进程,从而抑制乳腺癌的增殖、促进凋亡、逆转耐药和侵袭转移等。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历史悠久,在抗复发转移、耐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近年来中医药单体、单味中药、复方干预乳腺癌有氧糖酵解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大量体内外实验均显示有氧糖酵解是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潜在靶点,但目前缺乏全面的综述总结。基于此,该文详细阐述了关键靶点在有氧糖酵解和乳腺癌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通过干预糖酵解治疗乳腺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乳腺癌;有氧糖酵解;瓦博格效应;中医药
62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6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中医药调控心肌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医药显示出治疗心肌纤维化的潜力,通过调节信号通路,改善心功能。
”
闫景顺,朱林平,张红霞,黄丹妮,吕鑫良,李雯玥,李晓凤,李玉红
2024, 30(13): 230-2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3
摘要:心肌纤维化(MF)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常见病理过程,如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心肌顺应性下降和心功能受损,可诱发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目前治疗主要以抑制纤维化进展为主,疗效欠佳。MF的发病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独特优势,在MF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医药在MF信号通路调控方面的应用,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MF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细胞自噬、增殖与凋亡、减少心肌氧化应激与损伤、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等生理作用,具有减轻甚至逆转MF的潜力。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复方如益心附葶饮、鹿红方、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抗纤益心方等,可通过多成分调控多条细胞通路,有效改善MF,提升心功能;中药成分如金雀异黄素、黄芪甲苷等可抑制TGF-β
1
的表达,阻断Smad信号通路;甘草素、大蒜素等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连翘苷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关键词:心肌纤维化;中医药;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89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53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天然皂苷在阿尔茨海默病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
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天然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取得进展,为开发新型神经保护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
徐亚南,柳成刚
2024, 30(13): 240-2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07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记忆和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对AD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确切病因仍然不清楚,目前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这引起了对新型治疗策略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对不良反应小、疗效好的神经保护药物的需求。天然植物提取物中的是一类甾体或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认为在AD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研究表明,天然皂苷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包括减少淀粉样蛋白β肽的沉积、抑制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调节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等。特别是,一些含有天然皂苷成分的中药制剂已经显示出在AD治疗中的潜在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天然植物提取后的皂苷类化合物在AD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这些研究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皂苷在AD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旨在为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期待未来能够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验,充分挖掘其在AD治疗中的潜力,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三萜皂苷;甾体皂苷;作用机制
50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535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研究者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潜力,中药调控策略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
解冬,张露,张金生
2024, 30(13): 250-2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23
摘要: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死亡原因首位。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共同病因是血管狭窄、粥样硬化及梗死造成的局部供血减少,而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炎症、焦亡、凋亡、自噬等多种机制,干预单一的病理环节治疗作用有限,亟需寻找可同时干预多个病理环节的新的治疗策略或药物。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旁分泌效应起到组织修复的作用,外泌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具有与母细胞相似的免疫调节和修复特性,同时可减少干细胞直接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及输注毒性,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中药及组方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多层次系统调节的作用特点,中药可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调控改善细胞微环境从而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挥治疗作用,体现现代中医微观辨证的观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又一重要领域。该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中药调控间充质外泌体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用,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54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444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橙皮苷及其衍生物抗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抗癌领域,橙皮苷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总结了其多机制抗癌作用,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
田秀蓉,王昊,于鹏龙,吕世盟,李勇华,蒋祥林,杨勤,吕武宾,刘霞,马月香
2024, 30(13): 259-2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17
摘要:该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电子数据库,回顾过去10年发表的关于橙皮苷预防及治疗癌症的相关文献,总结了橙皮苷抗癌机制的研究进展。橙皮苷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调节免疫力、抗辐射、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等作用。其抗癌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减少血管生成、抑制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调节免疫与自噬、抗炎抗氧化。这种多方面的抗癌机制使橙皮苷对多种癌症显示出化学预防和治疗效果,使其成为一种广谱抗癌药。该文还总结了橙皮苷与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紫杉醇4种抗癌药合用的效果,发现橙皮苷能增强这些抗癌药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还能降低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由于橙皮苷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不高,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还总结了目前通过结构修饰或与其他化学物质、纳米载药制剂组合获得的衍生物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发现橙皮苷的衍生物既保留了橙皮苷的抗癌疗效,又有效克服了橙皮苷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缺陷,很好地预测了橙皮苷及其衍生物具备的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橙皮苷;衍生物;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60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51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中药调控组蛋白乙酰化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
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研究者深入探讨了组蛋白乙酰化的关键作用,发现中药成分能有效改善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李雪,周妍妍,王琪,李全
2024, 30(13): 271-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1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与认知功能进行性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难以治愈。AD的发生与基因异常表达、转录密切相关,组蛋白乙酰化在不改变基因编码序列的条件下,影响基因转录活性进而调控基因表达与染色体结构重塑,在调控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Tau蛋白磷酸化、神经元生长、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AD病理过程。中药防治AD具有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的特点,大量的动物与细胞实验验证中药可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改善AD,该文聚焦组蛋白乙酰化在AD中的关键作用,从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两方面对近5年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拮抗细胞凋亡、阻抑氧化应激、改善Tau蛋白与Aβ沉积、维持突触功能、营养保护神经元、修复髓鞘等多方面,主要药理功效为益肾安神、补脾和中、开窍化痰,中药复方中常用中药包括茯苓、甘草、川芎、石菖蒲、白芍等,该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中药防治AD的巨大潜力,为AD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组蛋白乙酰化;中药;机制;研究进展
59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207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基于《伤寒论》探讨半夏泻心汤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AI导读
“
在探索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方法的领域,中医药研究取得进展,半夏泻心汤类方显示出显著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张亚粉,左振魁,刘天瑞
2024, 30(13): 279-2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9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定性的炎性肠道问题,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有易复发,较难治的特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加之多年来,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故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中医药防治此类病证由来已久,仲景曾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次论及下利、泄利与久痢、肠风、脏毒等与UC相类似的症状,论述了相应病机与治法,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剂,为后世运用经方辨治UC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对防治UC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缓解UC患者的症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还发现,无论是从网络药理学、临床观察亦是动物实验,半夏泻心汤类方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在治疗UC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经过大量的实验探索,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类方在治疗UC的原理上与细胞炎症因子、肠道微生物、免疫反应、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和细胞焦亡等因素有紧密的关联。本文将会对半夏泻心汤类方在治疗UC中的作用原理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包括其理论根源、药物组成和作用机制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旨在给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稳固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机制
156
|
3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75982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病毒性肝炎治疗新突破,中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患者带来希望。
”
封晓洁,于俊杰,隋营营,王丽娜,孟凡刚
2024, 30(13): 289-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40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肝癌事件的重要诱因,已经成为了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防止肝脏纤维化与癌变,对肝功能和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减轻西药不良反应,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同时降低患者停药后的复发率。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备受关注,在实验研究与临床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该文系统梳理了近5年来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病毒、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调节免疫、调节自噬及通过其他信号通路发挥了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作用。临床上多以中药复方或联合西药使用以此改善患者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改善机体免疫机制,增强抗病毒能力,缩短患者的治疗疗程并改善其生活质量。上述研究为病毒性肝炎病的药理研究、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药治疗;药理研究;临床研究
77
|
1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85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26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