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14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苓桂术甘汤能有效缓解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肺部炎症和气道黏液分泌,具有抗炎化痰作用。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LA2-TRPV1/TRPA1通路相关,为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丁薇,汪文来,刘珍洪,陈香云,何湛湛,褚策,袁雨露,许咏琪,张雨欣,赵培彰,杨桢,赵红霞
      2024, 30(14):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02
      摘要:目的研究苓桂术甘汤对香烟烟雾暴露联合脂多糖(LPS)气道滴注诱导的慢性支气管炎(CB)大鼠的疗效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1 mg·kg-1)、苓桂术甘汤高、中、低剂量组(30.06、15.03、7.515 g·kg-1)6组,每组10只。各组造模第1天、第14天分别予LPS(1 g·L-1) 200 μL气道滴注,正常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第2~13天、15~30天予香烟烟雾暴露(10支/次/30 min,2次/d)构建大鼠CB模型。给药组分别在造模第2天连续灌胃30 d,观测大鼠精神行为状态与体质量。造模后30 d取大鼠肺组织,测定左肺湿/干质量比(W/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及支气管病理形态学变化;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支气管黏液分泌情况与杯状细胞增生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黏糖蛋白5AC(MUC5AC)、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免疫组化与全自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磷脂酶A2(PLA2)、热敏通道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素受体1(TRPV1)与瞬时感受器电位锚蛋白1(TRPA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憔悴,弓背蜷腹,口鼻有血性分泌物,死亡率为40%,体质量增长趋势显著下降,肺支气管结构损害严重,管壁大量炎性介质与炎症细胞浸润,充血水肿与纤维增生,杯状细胞大量增生,黏液过量分泌堆积,管腔明显狭窄变形,且肺水肿显著加重(P<0.01);血清MUC5AC、IL-13、IL-6、TNF-α及肺PLA2的组织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高、中、低3组反应灵敏,无异常行为与分泌物,死亡率低,体质量持续增长稳定,肺支气管损伤减轻,杯状细胞增生与黏液分泌减少,肺水肿显著减轻(P<0.01);血清MUC5AC、IL-13、IL-6、TNF-α及肺PLA2、TRPA1、TRPV1的组织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论苓桂术甘汤可以有效减轻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肺部炎症与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具有一定的抗炎化痰功效,其机制可能与PLA2-TRPV1/TRPA1通路有关。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慢性支气管炎;气道黏液高分泌;炎症;瞬时感受器电位(TRP)通道   
      265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68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病变,降低血糖和炎性介质,提高线粒体蛋白表达,为糖尿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王杨,姜立娟,崔巍,张文风,魏岩
      2024, 30(14): 10-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04
      摘要:目的基于线粒体转运、糖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介质探讨补阳还五汤防治2型糖尿病骨骼肌病变的作用。方法选用6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其中正常组、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模型组各10只。补阳还五汤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灌喂剂量分别为86.5、43.2、21.6 g·kg-1、150 mg·kg-1;实验期间定期检测小鼠血糖等指标,实验结束后取骨骼肌,分别置于4%多聚甲醛-80 ℃冰箱冻存。进行血液样本送检,骨骼肌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炎症指标及活性氧(ROS),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线粒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饮水量、进食量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及二甲双胍组小鼠空腹血糖、进水量、进食量明显降低(P<0.05,P<0.01),体质量上升(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6、ROS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与补阳还五汤各组TNF-α、IL-6、ROS均明显下降(P<0.05,P<0.01)。模型组骨骼肌肌纤维普遍萎缩性变细,提示骨骼肌萎缩,形态结构改变,而二甲双胍组及补阳还五汤各组小鼠骨骼肌病理状态有所减轻,纤维束形态部分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融合蛋2(Mfn2)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与补阳还五汤各剂量组Mfn2明显增多(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分裂蛋白Drp1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与补阳还五汤各剂量组分裂蛋白1(Drp1)显著减少(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骨骼肌病变小鼠的体质量及骨骼肌病理形态,降低空腹血糖、进食量、进水量、TNF-α、IL-6、ROS值及分裂蛋白Drp1,升高体质量及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2型糖尿病;骨骼肌;线粒体;线粒体融合蛋2(Mfn2);分裂蛋白1(Drp1)   
      94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605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右归丸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肺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和胶原沉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郑岚,罗泽源,萧闵,江晓翠,孟宇豪,陈思易,周晶
      2024, 30(14): 17-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22
      摘要:目的观察右归丸对肾阳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瘦素(Leptin)/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第1、14天时气管滴注脂多糖,并连续烟熏6周,期间隔3 d肌注氢化可的松,复制40只肾阳虚COPD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右归丸高剂量组(11.7 g·kg-1)、右归丸中剂量组(5.85 g·kg-1)、右归丸低剂量组(2.93 g·kg-1)和氨茶碱组(0.054 g·kg-1),另设8只空白组SD大鼠。造模完成后,给予各组大鼠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后,取材。肺功能分析仪评估大鼠肺功能,酶联免疫法检测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马松三色染色观察肺组织支气管周围蓝色胶原纤维沉积并计算肺部炎症积分,免疫荧光观察支气管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Leptin、IL-17A、JAK2和STAT3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Leptin、IL-17A、JAK2、STAT3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功能显著降低(P<0.01),肺泡灌洗液中IL-6、IL-17A、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炎症评分、气道上皮下胶原纤维沉积和ColⅠ、α-SMA蛋白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Leptin、IL-17A、JAK2和STAT3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JAK2、STAT3蛋白磷酸化程度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高、中剂量组大鼠肺功能明显升高,肺泡灌洗液中IL-6、IL-17A、TNF-α含量明显降低,炎症评分降低,胶原纤维沉积减轻,ColⅠ、α-SMA蛋白降低,Leptin、JAK2、STAT3、IL-17A蛋白降低,JAK2、STAT3磷酸化程度减弱,Leptin、JAK2、STAT3、IL-17A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氨茶碱组比较,右归丸高剂量组IL-17A、TNF-α水平明显降低,右归丸中、低剂量组IL-17A水平明显升高,右归丸低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右归丸高、中剂量组肺组织支气管周围胶原纤维沉积明显降低,右归丸高、中剂量组组织支气管周围ColⅠ、α-SMA蛋白明显降低(P<0.05,P<0.01),右归丸高、中剂量组炎症评分降低,肺组织Leptin、JAK2、STAT3、IL-17A蛋白及mRNA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归丸能抑制IL-17A改善COPD大鼠炎性反应及胶原沉积来阻止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与抑制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右归丸;白细胞介素-17A(IL-17A);瘦素;酪氨酸激酶2/重组人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69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7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配伍

    • 最新研究发现,黄芪-莪术通过抑制补体C5a/C5aR通路,降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表达,改善高凝状态,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转移。
      田培裕,于泓洋,李潇,于路航,闫梓乔,窦永起
      2024, 30(14): 27-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21
      摘要:目的基于补体C5a/C5a受体(C5aR)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调控机制,探讨黄芪-莪术(HQ-EZ)改善高凝状态、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机制。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设空白组,另外3组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后分为模型组、黄芪-莪术组、PMX53组,每组各10只。建模后第3天开始给药,中药组按8.2 g·kg-1剂量连续14 d给予中药浓煎液灌胃,PMX53组分别于第3、6、9、12、15天按1 mg·kg-1剂量给予腹腔注射PMX53;每2 d测量小鼠体质量和肿瘤长短径,末次给药次日各组小鼠行活体肺部microCT检测转移瘤情况,麻醉后眼球取血,处死剖取肺脏、瘤块,观察肺脏大体情况,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肿瘤组织中补体C5a、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髓过氧化物酶(M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NET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P-选择素含量,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内转移情况,免疫荧光(IF)观察肿瘤组织内NETs等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C5aR、MPO、Cit-H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内可见肿块,肺内X射线透射度低区域增多,模型组肺脏大体可见结节灶及多处出血灶,整体肺脏颜色较深;小鼠血清补体C5a、NETs及相关蛋白、vWF、TF、P-选择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Q-EZ组与PMX53组肺内转移灶数量较少,X射线透射度低区域相对较少,肺脏大体未见明显结节,整体肺脏颜色相对较浅;与模型组比较,两用药干预组肿瘤生长曲线较缓,瘤重显著降低(P<0.01),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血清和肿瘤组织中补体C5a、NETs及相关蛋白、vWF、TF、P-选择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补体C5aR、MPO、Cit-H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芪-莪术通过抑制补体C5a/C5aR通路抑制了NETs的表达,进一步改善机体的高凝状态,起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osis);益气活血;气虚血瘀;肺内转移   
      85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55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药理

    • 最新研究发现,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高限2倍剂量下,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海藻甘草组合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抑制p53/Caspase-3信号通路减少肝细胞凋亡,为甲状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董肖,田颐,刘晓庆,曹灿,廖文勇,徐向楠,吴美晶,柳海艳,陈绍红,于雪,范盎然,修琳琳,钟赣生
      2024, 30(14): 37-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39
      摘要:目的观察海藻和甘草反药组合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高限2倍剂量条件下于海藻玉壶汤中加减配伍应用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1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优甲乐组(20 μg·kg-1)、海藻玉壶汤(HYT)组(12.06 g·kg-1)、HYT去海藻(HYT-H)组(9.90 g·kg-1)、HYT去甘草(HYT-G)组(10.26 g·kg-1)、HYT去海藻甘草(HYT-HG)组(8.10 g·kg-1)、海藻甘草(HG)组(3.96 g·kg-1),空白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其余各组灌胃丙硫氧嘧啶(PTU)复制甲状腺肿大病理模型,以优甲乐作为阳性药,其余各中药组给予相应药液灌胃,在末次给药后12 h进行取材。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活性氧(ROS)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p53、胱天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Nrf2、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水平、肝脏组织中MDA和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Keap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Nrf2、HO-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HYT组大鼠血清AST、ALT、ALP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组织中MDA和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Keap1、p53、Caspase-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Nrf2、HO-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高限2倍剂量条件下,海藻甘草反药组合于HYT中加减配伍应用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肝脏氧化应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含有海藻和甘草的HYT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肝脏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效果优于HG组、优甲乐组及各拆方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以减轻肝脏氧化应激,抑制p53/Caspase-3信号通路以减少肝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海藻玉壶汤;甲状腺肿大;肝脏氧化应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p53   
      236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881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归肾丸通过抑制AMPK/mTOR/HIF-1/VEGF信号通路,有效改善卵泡发育不良大鼠模型的卵巢功能,促进卵泡成熟,疗效优于左归饮、右归饮和四物汤,为肾精亏虚证治疗提供新思路。
      胡莹莹,林雪娟,卓祖顺,丁珊珊,张梦婷,林国荣,朱龙,谢嵛嵛,熊焱
      2024, 30(14): 46-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05
      摘要:目的采用雷公藤多苷诱导卵泡发育不良大鼠模型,基于“以方测证”理论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MPK/mTOR/HIF-1/VEGF)信号通路探索该模型的证候属性。方法将48只具有规律动情周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造模组(n=40),造模组大鼠连续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75 mL·kg-1)30 d,造模后将其分为模型组、四物汤组(3.69 g·kg-1)、右归饮组(3.11 g·kg-1)、左归饮组(7.29 g·kg-1)和归肾丸组(10.35 g·kg-1),每组8只。相应药物干预14 d。巴氏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动情周期变化;体视镜观察卵巢组织形态;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学及卵泡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组织AMPK、mTOR、HIF-1、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次级、成熟卵泡减少,闭锁卵泡增多,FSH、LH、AMP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E2含量,mTOR、HIF-1、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归肾丸组次级、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FSH、LH含量、AMPK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E2含量、mTOR、HIF-1、VEGF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归肾丸组比较,四物汤组、右归饮组、左归饮组成熟卵泡数量显著减少,闭锁卵泡数量显著增多(P<0.01);四物汤组、右归饮组、左归饮组LH显著升高(P<0.01),FSH明显升高(P<0.05),E2明显降低(P<0.05);右归饮组AM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mTOR和HIF-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四物汤组mTOR和HIF-1 mRNA,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左归饮组mTOR mRNA和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归肾丸可以抑制AMPK/mTOR/HIF-1/VEGF通路来改善卵泡发育不良大鼠模型的卵巢功能、促进卵泡成熟,且总体疗效优于左归饮、右归饮和四物汤,表明该模型的证候更符合肾精亏虚证。  
      关键词:卵泡发育不良;归肾丸;以方测证;肾精不足证;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MPK/mTOR/HIF-1/VEGF)信号通路   
      53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6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升降散能通过上调Sirt1表达,抑制PERK/eIF2α通路,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降低尿蛋白,为糖尿病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任美芳,吴振华,高飞,袁国栋,张倩,郭晓玲,杨凤文
      2024, 30(14): 55-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40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升降散减轻糖尿病肾病(DN)大鼠内质网应激,降低尿蛋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升降散低、中、高剂量组(4.37、8.73、17.46 g·kg-1)和厄贝沙坦组(0.014 g·kg-1),每组10只。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或者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给药8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大鼠血糖(GLU)、24 h尿蛋白(UTP)含量,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肾脏中肾病蛋白(Nephrin)、足细胞裂隙膜蛋白(Podocin)、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和激活转录因子4(ATF4)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中沉默调节蛋白1(Sirt1)、磷酸化(p)-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ERK)、p-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较重,GLU、UTP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鼠肾脏中GRP78、CHOP、ATF4、p-PERK、p-eIF2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Sirt1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升降散各剂量组及厄贝沙坦组大鼠GLU、24 h UT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GRP78、CHOP、ATF4、p-PERK、p-eIF2α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Sirt1蛋白表达上升(P<0.05)。结论加味升降散上调DN大鼠肾脏组织中Sirt1表达,抑制PERK/eIF2α通路蛋白的磷酸化,减轻肾组织ER应激反应和氧化应激,是其减轻DN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和尿蛋白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加味升降散;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ERK)通路   
      67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88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四妙散通过调控miR-223-3p干预NLRP3/IL-1β信号通路,有效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炎症反应。
      杜明瑞,宋哲,李华燕,王鑫,崔炎
      2024, 30(14): 63-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41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加味四妙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模型miR-223-3p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加味四妙散对AGA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3 mg·kg-1)、加味四妙散高剂量组(31.75 g·kg-1)、加味四妙散中剂量组(15.75 g·kg-1)、加味四妙散低剂量组(7.875 g·kg-1),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oderre法于大鼠右侧踝关节注射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混悬液,复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药液灌胃,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溶液灌胃,连续1周。测量大鼠踝关节周径并计算踝关节肿胀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ASC mRNA的表达和miR-223-3p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显著升高(P<0.01),滑膜组织结构紊乱,滑膜细胞增生明显,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上升(P<0.01),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与mRNA表达增加,miR-223-3p的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加味四妙散高、中剂量组关节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秋水仙碱组、加味四妙散高、中、低剂量组滑膜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秋水仙碱组和加味四妙散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加味四妙散各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1),NLRP3、Caspase-1、ASC蛋白与mRNA表达增加(P<0.01),加味四妙散中、高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滑膜组织中miR-223-3p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加味四妙散低剂量组IL-1β、IL-6、TNF-α显著升高(P<0.01),加味四妙散中剂量组NLRP3、Caspase-1、ASC蛋白表达升高、miR-223-3p表达下降(P<0.05),低剂量组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NLRP3、Caspase-1、ASC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升高、miR-223-3p表达下降(P<0.01)。结论加味四妙散方可能通过调控miR-223-3p干预NLRP3/IL-1β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  
      关键词:加味四妙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炎症信号通路;miR-223-3p   
      45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888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温胆汤通过调控NF-κB/NLRP3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和黏附,调节血糖,有效防治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刘超,王琳,姚凤云,黄艳美,王炳志,崔言坤
      2024, 30(14): 71-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2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温胆汤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及其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将54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加味温胆汤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空白组注射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并喂养普通饲料。加味温胆汤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是18.2、9.1、4.55 g·kg-1·d-1,阿托伐他汀组给药剂量为0.9 mg·kg-1·d-1,连续给药4周,每隔6 d检测1次大鼠尾静脉血糖,经末次给药后,麻醉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腹主动脉NF-κB p65、NLRP3、ICA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腹主动脉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8、CRP、TNF-α、ICAM-1及血糖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主动脉NF-κB p65、NLRP3、ICAM-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NLRP3、IL-1β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温胆汤组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IL-18、CRP、TNF-α、ICAM-1及血糖的水平(P<0.05,P<0.01),显著降低腹主动脉NF-κB p65、NLRP3、ICAM-1蛋白表达水平(P<0.01),明显降低腹主动脉NLRP3、IL-1β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明显改善大鼠胸主动脉病理损伤。结论加味温胆汤可能通过调控NF-κB/NLRP3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和黏附,调节血糖,发挥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关键词:加味温胆汤;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因子   
      61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73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吴泽明,黄欣慧,彭琴,肖灵,黄梓源,林翊雅,谭宇蕙
      2024, 30(14): 78-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01
      摘要:目的研究盐酸小檗胺改善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以1.25 μmol·L-1索拉非尼为起始浓度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筛选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SMMC-7721/S,SMMC-7721和SMMC-7721/S分别设置0、2.5、5、10、15、20 μmol·L-1索拉菲尼给药组,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半抑制浓度(IC50)、计算耐药指数(RI);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比较SMMC-7721和SMMC-7721/S细胞自噬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差异。设置5 μmol·L-1盐酸小檗胺与2.5、5、10 μmol·L-1索拉非尼单独和联合组,进行CCK-8实验检测各组对肝癌细胞SMMC-7721/S细胞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 μmol·L-1小檗胺与5 μmol·L-1索拉非尼单独和联合组,进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对SMMC-7721和SMMC-7721/S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设置5 μmol·L-1盐酸小檗胺、0.1 μmol·L-1自噬抑制剂巴氟洛霉素(Baf)组,进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溶酶体酸化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及LysoTracker探针检测SMMC-7721细胞溶酶体酸化情况;设置盐酸小檗胺5 μmol·L-1、Baf 0.1 μmol·L-1设置0、2.5、5、10 μmol·L-1盐酸小檗胺组及0.1 μmol·L-1 Baf组,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比较各组对SMMC-7721细胞自噬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实验表明索拉非尼对SMMC-7721/S细胞24 h的IC50为9.56 mol·L-1(P<0.01),对SMMC-7721细胞24 h的IC50为7.99 mol·L-1,耐药指数RI为1.20(P<0.01),为轻度耐药;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对比SMMC-7721细胞,SMMC-7721/S细胞内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表达增加,螯合体1(p6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化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盐酸小檗胺与索拉非尼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Q>1.15),盐酸小檗胺能够改善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部分耐药性。免疫荧光检测LC3结果显示,盐酸小檗胺和自噬抑制剂Baf显著增加了SMMC-7721中自噬小体LC3的数量,LysoTracker探针检测结果显示,盐酸小檗胺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溶酶体酸性程度(P<0.01),表明细胞自噬水平被抑制。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在SMMC-7721细胞中,盐酸小檗胺能够进一步增强索拉非尼下调p-mTOR、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对Akt蛋白无明显改变;在SMMC-7721/S细胞中,盐酸小檗胺能够抑制索拉非尼诱导的p-mTOR蛋白表达相对于野生株的增加,共同降低p-Akt蛋白,对Akt总蛋白无明显影响。结论盐酸小檗胺能够改善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自噬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盐酸小檗胺;索拉非尼耐药;自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肝癌   
      61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68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芳樟醇能有效保护大鼠免受黄曲霉毒素B1引起的急性肝损伤,通过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肝脏细胞铁死亡,调节氧化应激水平。
      王萌,薛春苗,黄鑫,刘文卉,高若瑜,白雪慧,华国栋,朱宝琛
      2024, 30(14): 89-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16
      摘要:目的探讨芳樟醇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2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n=6),AFB1组(n=7),芳樟醇组(n=7)。预防性给予芳樟醇溶液(200 mg·kg-1)持续14 d,正常组和AFB1组给予等体积双蒸水灌胃。芳樟醇预防性给药结束后,连续2 d腹腔注射AFB1(1 mg·kg-1,溶于生理盐水)溶液,以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建立14 d后进行样本采集和处理。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检测各组大鼠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和肝组织中的Fe3+和Fe2+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子对接技术验证芳樟醇与Nrf2/HO-1信号通路关键蛋白之间的结合性能;分子动力学技术验证芳樟醇与Nrf2/HO-1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结合能的稳定性和亲和力。结果病理结果表明,与AFB1组比较,芳樟醇组肝脏结构趋向正常,蓝色胶原纤维显著减少;芳樟醇组的ALT、AST、GGT、LDH含量及ALP、TBil、DBil、IBi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中的Fe3+和Fe2+含量及氧化应激产物MDA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抗氧化物质SOD水平、CAT含量和GSH含量则显著增加(P<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芳樟醇与Nrf2、HO-1靶点结合的分子对接能分别为-5.495 6、-5.199 4 kcal·mol-1(1 cal≈4.186 J);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芳樟醇与Nrf2、HO-1结合能与亲和力较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芳樟醇组中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HO-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芳樟醇可能通过调控铁死亡信号通路中的Nrf2/HO-1来抑制肝脏细胞铁死亡并调节肝脏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实现对AFB1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芳樟醇;急性肝损伤;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铁死亡;氧化应激   
      37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578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黄五甘附膏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外周炎性痛敏。
      姜楚洋,王兆南,姜洪亮,赵子苇,赵乐,马艳苗,李艳彦
      2024, 30(14): 97-1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37
      摘要:目的观察黄五甘附膏对阳虚寒凝证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滑膜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V1)受体表达、巨噬细胞极化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调控作用,探讨其缓解KOA外周炎性痛敏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五甘附膏高、中、低剂量组(9.3、4.65、2.325 g·kg-1)、塞来昔布组(208.2 mg·kg-1),采用气候箱加游泳2周联合膝关节腔注射碘乙酸钠(MIA)建立阳虚寒凝证KOA大鼠模型,连续给药4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记录机械刺激缩足痛阈值(PWT)和关节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生长因子(NG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炎性因子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RPV1、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IF)测量评估M1/M2巨噬细胞极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整体精神状态较差,自主活动减少,体质量偏低,关节直径增加,X射线提示关节边缘骨赘增生,关节面明显粗糙,关节腔间隙明显变窄,大鼠PWT显著降低(P<0.01),大鼠血清IL-1β、TNF-α、CGRP、NGF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滑膜Krenn评分显著升高(P<0.01),TRPV1、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1巨噬细胞占比和M1/M2显著升高(P<0.01),M2巨噬细胞占比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五甘附膏低、中、高剂量体质量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P<0.01),黄五甘附膏高剂量组和塞来昔布组大鼠膝关节直径减少(P<0.01),黄五甘附膏高、中剂量组PWT恢复较为明显(P<0.05),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1β和CGRP的含量都显著降低(P<0.01),塞来昔布组和黄五甘附膏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黄五甘附膏中剂量组大鼠血清NGF含量明显降低(P<0.05),黄五甘附膏高剂量组滑膜Krenn评分明显降低(P<0.05),黄五甘附膏各剂量组大鼠滑膜组织中TRPV1和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都显著下降(P<0.01),塞来昔布组和黄五甘附膏各剂量组滑膜组织中M1巨噬细胞占比均降低(P<0.01),黄五甘附膏高剂量组M2巨噬细胞占比升高(P<0.05),黄五甘附膏中、高剂量M1/M2降低(P<0.05)。结论黄五甘附膏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减轻KOA炎症反应,减少炎性疼痛介质释放,同时还降低了TRPV1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与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从而达到改善KOA外周痛敏的效应。  
      关键词:黄五甘附膏;膝骨关节炎;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V1);巨噬细胞极化;黄芪桂枝五物汤;甘草附子汤   
      43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87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揭示,脑震宁颗粒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有效改善脑震荡后综合征大鼠的记忆功能和神经元损伤。
      魏楠楠,武立雅,王恬恬,刘骐肇,张唯依,王永辉,高丽,赵乐
      2024, 30(14): 107-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13
      摘要:目的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从生物合成角度探究脑震宁颗粒对脑震荡后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记忆功能和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PF级Wistar大鼠,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构建三重脑震荡模型(MCC),依据模型评价标准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吡拉西坦组(0.324 g·kg-1),脑震宁低、中、高剂量组(2.25、4.5、9 g·kg-1),另设正常组,按剂量进行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观察大鼠给药前后的一般状态;采用旷场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和记忆能力;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皮层组织神经元的病理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TFAM)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焦虑狂躁,被毛萎黄脏乱,摄食量减少;旷场实验中模型大鼠的运动总路程、中央格进入次数和直立次数显著降低(P<0.01),静止时间显著升高(P<0.01);新物体识别指数显著下降(P<0.01);皮层组织神经元数量减少,分布稀疏,核仁畸形、破裂,形态不规则;皮层组织PGC-1α、NRF-1、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皮层组织PGC-1α、NRF-1、TFAM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拉西坦组和脑震宁各剂量组大鼠精神状态和被毛颜色改善,食欲增加,活动逐渐正常;旷场实验中大鼠的运动总路程、中央格进入次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增高(P<0.05,P<0.01),静止时间明显降低(P<0.05,P<0.01);新物体识别指数明显上升(P<0.05,P<0.01);皮层组织神经元数量增多,排列较为紧密,核大而圆,部分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浆浑浊;吡拉西坦组和脑震宁中剂量组皮层组织PGC-1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脑震宁低剂量组大鼠皮层组织NRF-1和TFAM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脑震宁高剂量组大鼠皮层组织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吡拉西坦组和脑震宁各剂量组皮层组织PGC-1α、NRF-1、TFAM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脑震宁颗粒可以改善MCC大鼠的运动探索和记忆学习状况,修复神经元损伤,保护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关键词:脑震荡后综合征;线粒体能量代谢;生物合成;脑震宁颗粒;皮层   
      31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7441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临床

    • 最新研究显示,青玉散胶囊在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通过随机对照研究,青玉散组的临床缓解率和黏膜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改善了中医证候和患者生存质量。该研究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刘晓雯,顾思臻,窦丹波,薛仕贵,唐旖旎,蔡淦
      2024, 30(14): 114-1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8
      摘要:目的评价青玉散胶囊长期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88例轻中度UC大肠湿热证患者分为青玉散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41例(脱落3例)予美沙拉嗪颗粒4 g·d-1治疗,青玉散组43例(脱落1例)予青玉散胶囊0.8 g·d-1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2周。比较2组的临床缓解率、黏膜愈合率、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简化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评分(SIBDQ),观察肠镜及病理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青玉散组临床缓解率为72.1%(31/43),对照组临床缓解率为26.8%(11/41),青玉散组高于对照组(χ2=17.200,P<0.01);青玉散组黏膜愈合率为74.4%(32/43),对照组黏膜愈合率为41.5%(17/41),青玉散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χ2=10.843,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部分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青玉散组下降更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SIBDQ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青玉散组升高更明显(P<0.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玉散长期治疗UC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显著,在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改善中医证候和提高生存质量上具有优势,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青玉散;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临床研究   
      50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9901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在膝骨关节炎治疗领域,江苏省中医院骨科专家通过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了膝痹宁Ⅱ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显著疗效,为提高临床治愈率提供了新方案。
      曹子丰,梅伟,张立,潘文迪,李晓辰,茆军,李国军,王培民
      2024, 30(14): 122-1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4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膝痹宁Ⅱ方在内服药物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中的临床疗效,探索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设计,收集江苏省中医院骨科门诊内服药物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病案资料。所有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是否服用膝痹宁Ⅱ方治疗分为非暴露组(573例)和暴露组(427例),应用IBM SPSS 27.0对筛选出的1 000例基线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依据病案基线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出334对,两组共668例病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6、1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总评分、日本膝骨关节炎功能评估量表(JKOM)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治疗前后WOMAC总分改善率判定的临床治愈作为终点事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VAS、WOMAC总评分、JKOM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非暴露组比较,暴露组VAS、WOMAC总评分、JKOM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12周后,与非暴露组比较,暴露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更高(χ2=14.36、64.80,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6、12周后VAS,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JKOM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1)。与同时间点非暴露组比较,暴露组治疗2、12周后VAS,6、12周后WOMAC疼痛,12周后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暴露组治疗6、12周后JKOM评分降低,治疗2、6、12周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12周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影响临床治愈的因素包括病程,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和服用膝痹宁Ⅱ(P<0.05,P<0.01)。与同时间点非暴露组比较,暴露组治疗2、12周后胃脘不适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腹泻、呕吐的发生稍高于非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膝痹宁Ⅱ口服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可显著降低VAS、WOMAC总评分、JKOM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其中远期疗效差异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真实世界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膝痹宁Ⅱ;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   
      42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9895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显示,健脾法在结直肠腺瘤内镜术后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和高安全性。通过Meta分析29篇文献,发现健脾中药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研究还发现,白术、党参等健脾功效中药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这一发现为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赵硕琪,惠逸帆,李柳,程海波
      2024, 30(14): 130-1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3
      摘要:目的评价健脾法干预结直肠腺瘤内镜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及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关于健脾法治疗结直肠腺瘤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4年2月,依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运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9篇,涉及2 93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 462例,对照组1 47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试验组健脾中药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降低术后半年复发率[相对危险度(RR)=0.45,95%置信区间(95%CI)[0.37,0.53],P<0.000 01],术后1年复发率(RR=0.54,95%CI [0.47,0.63],P<0.000 01),改善临床证候(RR=1.28,95%CI[1.17,1.40],P<0.000 01),抑制炎症因子上疗效更显著,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纳入研究所用的中药进行分析,共得到处方28首,药味99种,总用药频次369次,白术用药频次最高,依次为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同时关联分析显示健脾功效中药常和白花蛇舌草、陈皮、莪术等清热解毒药、理气药、活血药联合应用。结论健脾法对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研究进行验证。  
      关键词:健脾法;结直肠腺瘤;复发率;安全性;Meta分析   
      57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990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王中瑞,朱蓉,甄倩,赵瑞霞,燕树勋,邵明义,余海滨,符宇
      2024, 30(14): 138-1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27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索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T2DM-SAP)患者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建立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将预测结果可视化。方法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老年(45~94岁)T2DM-SAP患者病历资料586例,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病史、实验室检查、舌象、脉象、中医证候、主要治疗药物等资料,通过电话、再次住院记录获得随访患者MACCE结局指标。按7∶3将数据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采用COX单因素分析确定T2DM-SAP患者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向前向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建立MACCE风险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通过C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图、临床决策曲线反映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脑血管病史[风险比(HR)=1.983,95%置信区间(CI,1.314~2.99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ol·L-1)≥4.1 [HR=2.683, 95%CI (1.461~4.925)]、暗红舌[HR=1.955,95%CI(1.273~3.002)]、暗紫舌[HR=4.214,95%CI(2.017~8.803)]、白厚苔[HR=3.030, 95%CI(1.634~9.293)]、细弱脉[HR=2.233, 95%CI(1.283~3.888)]、风痰阻络证[HR=2.007, 95%CI(1.179~ 3.418)]是中老年T2DM-SAP患者危险因素;胰岛素[HR=0.604, 95%CI(0.399~0.914)]、糖苷酶抑制剂[HR=0.627, 95%CI(0.409~0.962)]、服用中药[HR=0.328, 95%CI(0.214~0.503)]是中老年T2DM-SAP患者保护因素;基于筛选出以上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该模型C-index在训练集中为0.818 [95% CI (0.777~0.859)],在验证集中为0.814 [95% CI (0.773~0.855)],并绘制C-index随时间的变化图;在训练集中5年、10年、15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0.67、0.61;在验证集中5年、10年、15年AUC分别为0.60、0.68、0.63;在训练集与验证集分别绘制5年、10年、15年的校准图与临床决策曲线,该模型校准度良好并且存在临床有效性。结论脑血管病史、低密度脂蛋白、暗红舌、暗紫舌、白厚苔、细弱脉、风痰阻络证是中老年T2DM-SAP患者出现MACCE的危险因素,胰岛素、糖苷酶抑制剂、中药是中老年T2DM-SAP患者出现MACCE的保护因素,并以此建立临床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为防治中老年T2DM-SAP患者出现MACCE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老年;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中医预测模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列线图   
      55
      |
      1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34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野生与不同栽培模式药材品质对比研究专题(二)

    • 最新研究揭示野生与栽培北柴胡在外观性状、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为增补修订栽培北柴胡质量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刘云翔,王亚鹏,康利平,詹志来,南铁贵
      2024, 30(14): 145-1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68
      摘要:目的为了解野生与栽培北柴胡的品质差异,采用现代分析技术,从外观性状、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对野生与栽培北柴胡的品质进行系统比较。方法从山西、陕西、河北等北柴胡主产区收集野生与栽培北柴胡样品,采集北柴胡图像并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直径,对比分析两者的性状特征;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柴胡”浸出物项下方法,测定两者的浸出物含量;采用纤维素分析仪测定两者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定量测定北柴胡中代表性柴胡皂苷类、黄酮类及糖类含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野生与栽培北柴胡中的差异性化合物并进行鉴别。结果外观性状方面,两者差异较大,野生北柴胡根头部较为膨大,主根扭曲粗大,表皮粗糙,常有茎基、侧根,根色深、气味强;而栽培北柴胡主根细长顺直,表皮细腻,侧根少,根色较浅,气味淡。初生、次生代谢产物方面,野生北柴胡醇溶性浸出物、木质素含明显高于栽培北柴胡,水溶性浸出物、槲皮苷含量略高于栽培北柴胡;栽培北柴胡中纤维素、5种柴胡皂苷、芦丁、水仙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均明显高于野生北柴胡,水溶性总多糖、蔗糖、半纤维素、淀粉高于野生北柴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GC-MS鉴定结果显示,在野生与栽培北柴胡中共鉴定得到67种挥发性成分,野生北柴胡59种,栽培北柴胡51种,两者共有化合物43种,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发现差异性成分主要集中在芳香族及脂肪酸类物质上;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联合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柴胡皂苷类物质上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性化合物在栽培北柴胡中响应值较高。结论野生与栽培北柴胡两者在外观性状、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栽培北柴胡质量评价体系并不完善,本研究可为增补修订栽培北柴胡质量评价标准,引导生产高品质北柴胡药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柴胡;野生;栽培;传统品质评价;性状;化学成分;代谢组学   
      74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26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揭示野生与栽培潞党参在性状、显微结构及化学成分上的显著差异,为高品质党参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兰晓燕,田春芳,詹志来,周利,李翔,邱子栋,南铁贵,袁其里,林晓亮,田从魁,陈美兰,康利平
      2024, 30(14): 156-1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66
      摘要:目的从性状、显微、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3个方面对野生和栽培潞党参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方法收集野生及栽培潞党参样品,使用游标卡尺、卷尺及天平测量其性状数据,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石蜡切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结构;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党参项下浸出物测定方法检测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淀粉含量,多糖试剂盒测定总多糖含量,纤维分析仪测定纤维类成分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单糖、二糖及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为依据,筛选野生和栽培潞党参的关键差异性成分。结果性状方面,野生潞党参的“狮子盘头”、纵皱纹、根头下环状横纹均比栽培潞党参明显,对比断面特征,野生潞党参的皮部外侧裂隙明显较多,木心较大;显微特征方面,野生潞党参的石细胞较多,木质部占比较大,且木质部存在成环的木栓细胞,栽培潞党参的韧皮部占比较大,导管直径较小且排列疏松。初生代谢产物方面,栽培潞党参的45%乙醇浸出物和总多糖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潞党参(P<0.05);野生潞党参中的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栽培潞党参(P<0.05),野生潞党参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栽培潞党参(P<0.05),蔗糖含量栽培潞党参明显高于野生潞党参(P<0.05)。次生代谢产物方面,栽培潞党参中的色氨酸、党参苷Ⅰ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潞党参(P<0.05),野生潞党参中的党参炔苷宁、党参炔醇、苍术内酯Ⅲ含量则明显高于栽培潞党参(P<0.05)。结论野生和栽培潞党参在性状、显微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葡萄糖、果糖、蔗糖、党参苷Ⅰ、色氨酸及纤维素类成分为野生与栽培潞党参的关键差异性成分。野生党参中炔类化合物含量和果糖积累较多,栽培党参中党参苷Ⅰ和蔗糖含量较高,但纤维素含量明显较低,这可能与其生长环境、生长年限及栽培方式等相关。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炔类化合物、果糖与蔗糖的含量比为指标来表征不同生产方式的党参,以引导党参高品质生产。  
      关键词:党参;野生;栽培;传统品质评价;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   
      42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25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野生与栽培赤芍在性状、显微特征及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赤芍质量标准的提升和高品质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田春芳,胡倩南,詹志来,兰晓燕,李翔,周利,南铁贵,邱子栋,康利平
      2024, 30(14): 165-1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67
      摘要:目的从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3个方面,对野生与栽培赤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收集17批野生赤芍和9批栽培赤芍,使用游标卡尺及天平测量其性状数据,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石蜡切片并观察显微特征,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2201浸出物测定法和通则2202鞣质含量测定法,分别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和总鞣制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淀粉含量,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测定纤维类成分含量,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UPLC-ELSD)测定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UPLC测定次生代谢物(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鞣花酸、1,2,3,6-四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柚皮素、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内酯苷)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野生和栽培赤芍的各项含量测定数据进行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为标准,确定不同要素对两者差异的贡献。结果性状方面,野生赤芍呈现传统总结的“糟皮粉碴”特征,其外皮疏松易脱落,表面有纵沟及皱纹,而栽培赤芍外皮不易脱落,表面较为光滑;野生赤芍断面木质部放射状纹理更明显,呈菊花心,空泡且裂隙较多,栽培赤芍断面木质部放射状状纹理不明显,致密,个别存在裂隙。显微方面,野生赤芍较栽培赤芍木质部放射状导管排列数更多,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草酸钙簇晶数量在野生赤芍中较多,而淀粉粒数量在栽培赤芍中明显增多。初生化学成分含量方面,栽培赤芍的多糖、淀粉含量明显高于野生赤芍(P<0.05),纤维素、木质素、果糖、葡萄糖含量在野生赤芍中明显高于栽培赤芍(P<0.05)。13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野生赤芍中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氧化芍药苷含量明显高于栽培赤芍(P<0.05),而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鞣花酸、柚皮素、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内酯苷含量则明显低于栽培赤芍(P<0.05)。共筛选出10个对区分野生与栽培赤芍贡献较大的变量,包括芍药内酯苷、纤维素、苯甲酰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柚皮素、鞣花酸、淀粉、木质素、芍药苷、总鞣质。结论野生和栽培赤芍在性状、显微特征、初生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增加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比值、氧化芍药苷及纤维素含量等能够作为表征不同生产方式赤芍的指标,以完善赤芍的质量标准。该研究可为赤芍质量标准的提升和引导赤芍高品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芍;野生;栽培;传统品质评价;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   
      52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252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药学基础

    • 最新研究发现,岩黄连总碱能有效改善抑郁大鼠的行为学表现,降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促进海马区神经元恢复,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同时,其8种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快、消除慢,药效维持时间长,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杭华茜,于美双,叶峪,黄茜,王一然,邵雪文,陈佩瑶,曹阳,戴国梁,居文政
      2024, 30(14): 175-18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64
      摘要:目的探讨岩黄连总碱对脂多糖(LPS)诱导抑郁大鼠模型的影响,以及其中8种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将雄性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10 mg·kg-1)、岩黄连总碱组(210 mg·kg-1),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大鼠经腹腔注射LPS建立抑郁症炎症模型,造模1周后开始给药,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灌胃药液,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边造模边给药。连续给药2周后,通过糖水偏好、强迫游泳及旷场试验测试岩黄连总碱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末次给药后,按设定时间经眼眶取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检测其中脱氢卡维丁、延胡索乙素、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小檗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通过DAS 2.0软件对各成分药代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降低、旷场总路程减少、游泳不动时间延长,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增加、旷场总路程增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岩黄连总碱组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降低(P<0.05,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缺失、排列紊乱且有残留空泡,岩黄连总碱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增多且排列整齐、胞浆清楚。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经连续灌胃岩黄连总碱后,8种活性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为0.19~2.06 h,半衰期(t1/2)为3.71~8.70 h,其中延胡索乙素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最高且t1/2最短,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小檗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的AUC0-∞均较低。脱氢卡维丁、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和表小檗碱药时曲线出现明显的双峰现象。结论岩黄连总碱能够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海马区病理损伤,具有抗抑郁作用;同时,该有效部位在抑郁模型大鼠体内吸收较快,消除较慢,药效维持时间长。  
      关键词:岩黄连总碱;抑郁模型;脂多糖(LPS);药代动力学;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炎症因子   
      46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264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陶青,姜丽,钟友兵,金正吉,饶小勇,刘微,何雁,郭永坤,罗晓健
      2024, 30(14): 184-19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64
      摘要: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构建维C银翘片(VCYT)包衣过程中引湿率、衣膜厚度、包衣增重3个指标的定量预测模型,并实现终点判断。方法采用漫反射方法采集4个批次VCYT包衣过程中的实时NIRS数据;滚移包衣法对VCYT进行包衣,从喷雾阶段开始,每间隔10 min从包衣机上的取样口进行取样,收集不同包衣时间上的样品共57批(约1 800片),将片剂包埋于熔化的石蜡中,纵向切开,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并使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2软件测量衣膜厚度(目标值38 μm),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测量样品引湿率(目标值3%),每批随机抽取3份样品(每份10片),称量并计算包衣增重(目标值4%);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构建3个包衣指标的定量模型,利用移动平均法对包衣指标的预测值平滑处理,并用于判断包衣终点。结果引湿率、衣膜厚度、包衣增重的预测决定系数(Rp2)分别为0.933 4、0.932 6、0.965 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63 5%、1.870 9 μm、0.240 3%,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3.711 0、2.760 7、5.415 8。外部验证集结果显示,模型的实时预测值与实测值呈现了相同变化趋势,包衣终点能被准确预测(预测误差<7.32 min,相对误差<5.63%)。结论NIRS模型预测能力良好,可用于VCYT包衣过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NIRS);维C银翘片;包衣过程;快速检测;终点判断;引湿率;衣膜厚度;包衣增重   
      44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296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在中药配伍研究领域,专家通过超分子体系形成角度,探索了龙骨、柴胡、牡蛎角药配伍的作用。研究发现,共煎配伍后形成的纳米超分子体系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体系更稳定,有助于柴胡主要成分的溶出,其中含龙骨的配伍组贡献最大。
      邢梓,侯俊玲,赵一帆,肖丽蔓,魏梦佳,杨梦园,云鹭,牛源菲,张志杰
      2024, 30(14): 191-1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15
      摘要:目的以龙骨、柴胡、牡蛎这组角药配伍入手,从超分子体系形成的角度初步探索矿物药龙骨在含植物药柴胡的角药配伍中的作用。方法①观察龙骨、柴胡、牡蛎3组单煎液和柴胡-龙骨、柴胡-龙骨-牡蛎、柴胡-牡蛎3组共煎液的外观、丁达尔现象,测定各水煎液中混悬颗粒的平均粒径、分散性系数及Zeta电位,以扫描电镜(SEM)观察超分子结构微观形貌。②测定不同配伍系统pH、液体黏滞系数、液体表面张力、冻干粉得率等物理性质,结合红外吸收光谱法(FTIR)、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UV-Vis)检测不同配伍系统内的相互作用。③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测定不同配伍系统成分及含量的差异。结果与单煎液相比,共煎液具更明显浑浊和丁达尔现象,共煎混悬液中的粒子变小,分布更均匀,且Zeta电位降低,体系更稳定,SEM下可见柴胡呈不规则层片状,柴胡-龙骨和柴胡-龙骨-牡蛎以球形纳米颗粒为主,柴胡-牡蛎则呈现不规则层片状和少量球形纳米颗粒混合的微观形貌特征;以单煎柴胡为基准,配伍共煎液的pH整体上升,黏度系数有所增加、液体表面张力有所降低,共煎液柴胡-龙骨冻干粉得率最高,其次为柴胡-牡蛎、柴胡-龙骨-牡蛎,而柴胡单煎液得率最低;FTIR主要变化为-OH的伸缩振动,共煎液明显向低频方向移动;UV-Vis显示,各组均在295.8 nm出现最大吸收,而吸光强度不同(柴胡-龙骨>柴胡-龙骨-牡蛎>柴胡-牡蛎>柴胡);以植物药柴胡的成分为指标,HPLC测定的甲醇提取成分的含量高于水煎提取,柴胡单煎液中主要为柴胡皂苷a(SSa)和柴胡皂苷c(SSc),共煎配伍后含量略高;UPLC-Q-TOF-MS在单煎液和共煎液中均可鉴定出37个化合物成分,种类没有变化。结论龙骨、柴胡、牡蛎这组角药经共煎配伍后可形成粒径更小、更为均匀、稳定的纳米超分子体系,有助于柴胡主要成分的溶出,且含龙骨的配伍组在此过程中贡献最大。  
      关键词:龙骨;矿物药;角药;配伍;超分子化学体系   
      42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57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经典名方中仙茅的本草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系统梳理了仙茅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等,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罗进芳,黄瑶瑶,周涛,喻杨,曹国琼,赵丹,肖承鸿,詹志来
      2024, 30(14): 199-2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69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仙茅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毒性、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有仙茅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仙茅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历代均以仙茅为正名,命名多源于其功效与形态特征;历代主流来源为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和大叶仙茅C. capitulata的根茎,近代以来则以仙茅C. orchioides为主要商品来源;古代著录的产地多为西域及我国西南地区,近代以来则推崇四川、贵州等地所产,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根条粗壮、质坚、表面黑褐色者为佳;历代记载的采收加工方法主要为农历二、八、九月采后晒干,现代多于秋、冬二季采收;古代炮制方法众多,主要以米泔水制居多,现代炮制方法则以酒炙为主;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其服用禁忌为忌铁,禁牛乳、牛肉;历代对仙茅毒性的认识虽有部分差异,但大部分本草明确仙茅具有一定毒性。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采用石蒜科仙茅C. orchioides的根茎为其来源,按经典名方中药物炮制要求选取相应的炮制方法,未明确炮制要求的则建议选取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仙茅;本草考证;学名;基原;产地;炮制   
      54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26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数据挖掘

    • 在中医药领域,基于知识图谱的预测模型研究进展显著,通过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专家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进行深入挖掘,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将成为前沿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新一轮研究热潮。
      景城阳,戴泽琦,吴雪,张乐,梁立荣,廖星
      2024, 30(14): 209-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14
      摘要:目的基于知识图谱对中医药领域预测模型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梳理发展历程、总结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为未来研究方向的挖掘和演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筛选在2023年2月28日前发表的中医药领域预测模型研究文献。采用Endnote X2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生成知识图谱并对研究的发文量特征、机构合作关系、作者合作网络、共引情况、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264篇中文文献和266篇英文文献,研究发文量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发文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其中中医药院校与其附属医院、科研机构下属的二级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最为紧密。发表英文文献的研究团队数量及团队成员数量更多、且不同团队间的合作更为频繁。具有开创性意义和(或)借鉴作用的研究被广泛引用与参考;高被引文献主要发表于补充替代医学类期刊和药学类期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医临床预测模型、中药定量模型及具体建模方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将是未来最为前沿的研究方向。结论中医药领域对预测模型研究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高,多机构、多团队的研究合作模式日趋成为主流。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发展,预测模型研究与新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兴起息息相关,任何在理论或应用层面的突破都会带动和引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未来需针对特定主题的预测模型开展系统评价研究以提供循证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预测模型;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space;VOSviewer   
      64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9889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刘洋,宋亚刚,赵日开,苗明三
      2024, 30(14): 218-2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12
      摘要:目的统计和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动物药的功效及应用特点,以期为动物药的研究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动物药进行筛选,统计单味动物药的药物分类、性味、归经、用法、用量、毒性或禁忌等信息并统计含动物药可外用中药制剂功效及临床应用分析、含动物药制剂的剂型、用药禁忌,并将上述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明确记载动物药共51种。其中,动物药功效分类中以平肝息风药和补虚药居多;性味以平、咸为主,频数>10次的归经有肝经、肾经、心经、肺经。动物药多数入汤剂和丸散,入汤剂的动物药以先煎的方式为主;动物药用量以3~9、5~10、3~6 g常见,动物药外用适量。除了说明药物毒性,动物药的注意事项中最多的是孕妇慎用和孕妇禁用。《中国药典》可外用的含动物药中药制剂应用在儿科类、妇科类、骨伤科类、口腔科类、内科类、外科类、皮肤科类、眼科类、咽喉科类等多个科室,临床应用广泛;含动物药制剂的剂型以丸剂、胶囊剂、片剂、胶囊剂为主;动物药入药前以制成细粉的形式为主;制剂中的用药注意事项以孕妇和儿童用药禁忌为主。结论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动物药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独特。但动物药还存有质量标准不完善、作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动物药内服外用的优势。此外,动物的非药用部位也有开发利用价值,应加以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实现动物药资源的绿色发展。  
      关键词:《中国药典》;动物药;特点分析;临床应用;资源开发   
      42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958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学术探讨

    • 最新研究揭示,《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为脾胃病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半夏泻心汤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兼顾表里阴阳,有效治疗脾胃病。
      张雪萍,王倩影,钟卓泰,姚梦茜,陈磊,张涛,魏玮,苏晓兰
      2024, 30(14): 225-2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2
      摘要:基于《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对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对脾胃病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清浊相干”是由于清浊二气混杂,所引起的阴阳逆乱、气机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阐释归纳脾胃病发病机制。基于“清浊相干”理论,可将脾胃病病机总结为脾胃气乱、营卫失和及寒热相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剂,在治法上兼顾辛开苦降、通调营卫、寒热并调,可以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兼顾表里阴阳、兼施虚实补泻,从而达到调理脾胃病“清浊相干”病理状态的目的。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够调节胃肠动力、恢复消化系统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并且具有在寒凉药物及温热药物并用的情况下发挥最大治疗效用的特点,与半夏泻心汤在“清浊相干”理论下发所挥的治疗作用相对应。深挖“清浊相干”理论内涵,并基于该理论探讨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作用,能够进一步挖掘脾胃病与“清浊”理论的内在联系,为脾胃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及理论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清浊相干”;脾胃病;半夏泻心汤;《黄帝内经》   
      74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990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恢复期,中医补气活血法通过调节免疫、抑制炎症,促进康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王晗笑,栾哲宇,封继宏
      2024, 30(14): 232-2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03
      摘要: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短期内临床症状缓解后,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长期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可呈反复发作,与机体炎症、免疫及凝血功能等相关。肺气虚络瘀是CAP恢复期的关键病机,在CAP发展期间气的生成减少,消耗增加,致使肺气虚,同时热邪迫血妄行,耗气伤津,致使肺络瘀,肺气虚与肺络瘀互为因果,彼此影响,至CAP恢复期肺气亏损,正气已虚,机体免疫功能存在障碍,防御功能减弱,然邪气尚存,存在凝血功能的变化和血栓的形成,部分凝血因子与CAP的预后相关。补肺益气中药可匡扶正气,筑其根基,调控机体炎症免疫反应,活血化瘀中药可通畅肺络,涤荡邪气,改善机体微血管循环障碍,抑制炎症反应,补气活血法扶正与驱邪并用,可调节机体免疫,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等,改善肺炎临床症状,促进肺炎的康复向愈。该文从肺气虚络瘀出发,总结补气活血法在CAP恢复期瘥后防复中的应用,补充其科学内涵,为临床使用补气活血法辅助治疗CAP恢复期的瘥后防复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恢复期;肺虚络瘀;补气活血;瘥后防复   
      51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69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揭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双心疾病病理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宁博,罗成,葛腾,吴永青,何炜炜,余湖斌,赵明君
      2024, 30(14): 240-2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26
      摘要:双心疾病即心血管病变合并心理障碍,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该病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团队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创新性提出“畅络调神”论治双心疾病,并总结出“气络之心”与“脉络之心”概念,认为“络不畅、神不安”核心病机观贯穿双心疾病病程始终。BDNF与其核心病机密切相关,能够调节神经及血管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介导多种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存活和修复,发挥显著情绪调节、心脏保护作用,是临床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之一。“络不畅”主要以“脉络之心”瘀阻郁滞,致气络、脉络不畅,具体表现为络虚瘀滞、络气郁滞。“络不畅”易导致双心疾病患者出现炎症反应、自由基生成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改变等引起氧化应激损伤,影响BDNF水平,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焦虑或抑郁等情绪改变。“神不安”主要以“气络之心”受扰,致心神、肝魂不安,具体表现为心神失养、肝魂不宁。“神不安”则易引起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生,这与BDNF水平引起的神经回路异常激活,神经损伤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该文试从BDNF角度阐述“畅络调神”论治双心疾病的理论内涵和病理机制,为双心疾病络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双心疾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畅络调神;理论内涵;病理机制   
      47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72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综述

    • 史梦迪,王超,由亚非,芦丽莎,杨阳,景伟超,刘璐佳,王有鹏
      2024, 30(14): 249-2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9
      摘要: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损伤、哮喘和感染性肺炎等疾病是全球常见的肺部炎症性疾病。有证据表明,线粒体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形成氧化应激,影响肺部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治疗肺部炎症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药单体及其活性成分,以及中药复方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机制改善线粒体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有效治疗肺部炎症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尚未对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总结。因此,该文旨在归纳和总结中医药通过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干预肺部炎症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肺部炎症性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线粒体;活性氧(ROS);氧化应激;中医药;肺部炎症性疾病   
      76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67177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凋亡在胃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中医药干预的潜在机制,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陈露露,陈玉婵,宋忠阳,赵海宏,张茂福,张志明
      2024, 30(14): 259-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91
      摘要:胃癌(GC)是世界上最常见癌症之一,其症状隐匿不显,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预后不良等特点。线粒体凋亡作为经典细胞凋亡途径之一,在GC逃避细胞凋亡中被广泛描述,可通过氧化应激、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易位等机制介导线粒体凋亡参与GC增殖、侵袭及转移等过程,同时也是中医药(TCM)干预恢复GC线粒体功能的潜在靶点之一。TCM基于“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阐述脾虚失荣、癌毒内结是线粒体凋亡之根本,确立以“健脾复其本、抗癌解毒攻其根”为基本治疗原则,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周期停滞、下调线粒体膜电位等多种途径促进线粒体凋亡,改善GC能量代谢障碍、恢复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有效干预GC的发生发展,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性低的独特优势。但线粒体凋亡在GC中的作用机制及TCM干预线粒体凋亡治疗GC的作用靶点尚缺乏系统性评述。因此,该文从线粒体凋亡对GC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TCM干预线粒体凋亡治疗GC的作用进行系统性整理、归纳,以期为GC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文献及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胃癌(GC);细胞凋亡;线粒体;中医药;研究进展   
      61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989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在中药方剂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整合药理学新策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揭示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整合规律提供新途径,为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和原创思维价值提供强有力支持。
      李珊珊,李玮婕,王萍
      2024, 30(14): 270-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01
      摘要:中药方剂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关键环节,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探索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和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及其复杂交互规律,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然因本身组成的复杂性、生物效应表达的多样性,使其“化学成分群-体内过程-药效活性”之间缺乏“完整的证据链”,存在严重的“碎片化”现象。整合药理学的提出,是中药复杂系统分子作用解析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特别体现了以生物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驱动中药复杂体系发展的新趋势,为系统揭示多成分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整合规律和作用原理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该文试从中药整合药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思路、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阐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中医原创思维的科学价值、总结与传承名医经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作用原理阐释和中药新药研发等提供强有力支持。  
      关键词:整合药理学;中药方剂;证候生物内涵;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   
      50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69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中药当归能有效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提供新思路。
      宋蔚宁,刘树民,王萌影,田伟,张淑香
      2024, 30(14): 279-2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36
      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和组织发生变性和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阿尔兹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癫痫等神经系统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均为认知功能下降。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神经退行性疾病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且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神经毒素蛋白、神经递质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市面上的西药虽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但不良反应大,不利于患者长期服用。中药当归最早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活血补血、免疫调节、调经止痛等功效,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总结了近10年当归及其复方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当归在今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归;活性成分;复方;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73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874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干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有效防治类风湿关节炎,为中药新药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李辉明,薄双娟,邢涛,魏国俊,王志勇,田雪梅,李盛华,刘涛,李育光,魏晓涛
      2024, 30(14): 288-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27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对称性小关节累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小关节肿胀、晨僵、进行性疼痛,甚至可见关节畸形、功能缺失。因免疫机制复杂,RA发病机制尚不透彻。但众多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免疫机制异常、滑膜炎症反应激增、RA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s)生物学行为异常、细胞外基质异常降解等方面相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具有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作用,密切参与RA炎症介质异常释放与活化、RA-FLSs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异常改变、滑膜血管新生、骨侵蚀和软骨破坏。中医药几千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医药可有效改善RA患者关节肿胀、晨僵、疼痛等临床症状,延缓关节畸形的发生,并具有整体调控、个体化治疗、作用途径、靶点多样、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质量稳定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现代研究证实中医药可通过干预MAPK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抑制RA-FLSs异常增殖、迁移与侵袭、调控RA-FLSs细胞凋亡、保护细胞外基质等作用,发挥防治RA的作用。该文拟通过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阐述MAPK信号通路在RA发生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总结中药干预MAPK信号通路防治RA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开发中药新药及临床应用中药防治RA提供依据。  
      关键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纤维样滑膜细胞;中医药;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作用机制   
      75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2724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6-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