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年第30卷第15期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通过AMPK/ULK1线粒体自噬通路抑制细胞焦亡,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α-硫辛酸。
      安静文, 宋林春, 陈蝶, 张旺, 田佳鑫, 张天雅, 贲莹
      2024, 30(15):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06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UNC-51样激酶1(ULK1)线粒体自噬通路抑制细胞焦亡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采用雄性SPF级SD雄性大鼠(6~7周)60只,按体质量进行编号,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α-硫辛酸组(60 mg·kg-1)、补阳还五汤组(15 g·kg-1),每组15只。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α-硫辛酸组和补阳还五汤组分别给与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12周结束后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机械性痛阈(PWT)。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背根神经节(DRG)中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UNC-51样激酶1(p-ULK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选择性自噬受体(p62/SQSTM1)、Beclin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gasdermin D的N端(N-GSDMD)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升高(P<0.01),SNCV、PWT显著降低(P<0.01),LC3Ⅱ/LC3Ⅰ、Beclin1、p-AMPK/AMPK、p-ULK1/ULK1显著降低(P<0.01),p62、NLRP3、N-GSDMD/GSDMD、IL-1β、剪切的(cleaved) Caspase-1/Caspase-1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SNCV、PWT显著升高(P<0.01),LC3Ⅱ/LC3Ⅰ、Beclin1、p-AMPK/AMPK、p-ULK1/ULK1明显升高(P<0.05,P<0.01),p62、N-GSDMD/GSDMD、cleaved Caspase-1/Caspase-1、NLRP3、IL-1β明显降低(P<0.05,P<0.01);与α-硫辛酸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SNCV、PWT明显升高(P<0.05),LC3Ⅱ/LC3Ⅰ、p-ULK1/ULK1明显升高(P<0.05),NLRP3、N-GSDMD/GSDMD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通过AMPK/ULK1通路调节线粒体自噬抑制细胞焦亡,防治DPN,其治疗效果较α-硫辛酸可能更好。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线粒体;自噬;焦亡;补阳还五汤   
      186
      |
      5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504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安寐丹通过抑制OX1R/PLCβ-1/PKCα/ERK1/2信号通路,可调节失眠大鼠肝脏神经递质表达,改善昼夜节律紊乱,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徐波, 王平, 夏婧, 谢光璟, 叶子靖, 秦庆花, 程静
      2024, 30(15): 1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44
      摘要:目的基于食欲素受体1(OX1R)/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酯酶Cβ-1(PLCβ-1)/蛋白激酶Cα(PKC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探讨安寐丹对失眠大鼠肝脏神经递质及昼夜节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苏沃雷生组、安寐丹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进行造模,空白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苏沃雷生组给予苏沃雷生溶液30 mg·kg-1·d-1灌胃、安寐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安寐丹水煎液(4.55、9.09、18.18 g·kg-1·d-1);观察各组一般情况、体质量和24 h自主活动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脏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肾上腺素(EPI)、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的表达,生化检测肝脏谷氨酸(Glu)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生物钟基因Per1、Per2、Cry1、Cry2、Bmal1、Bmal2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肝脏OX1R/PLCβ-1/PKCα/ERK1/2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下降(P<0.05,P<0.01),狂躁、静止节律紊乱(P<0.01),肝脏肌纤维断裂、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GABA、5-HT、EPI、NE和ACh含量降低、Glu含量升高(P<0.01),Per1、Per2、Cry1和Cry2 mRNA表达降低(P<0.01),Bmal1和Bmal2 mRNA表达升高(P<0.01),OX1R、PLCβ-1、PKCα、ERK1/2蛋白及mRNA基因表达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苏沃雷生和安寐丹低、中、高剂量组可增加失眠大鼠体质量(P<0.05,P<0.01),减少狂躁状态、增加其静止时间和频率(P<0.05,P<0.01),并可上调神经递质GABA、5-HT、EPI、NE、ACh和节律基因Per1、Per2、Cry1、Cry2 mRNA表达(P<0.05,P<0.01),抑制Glu及Bmal1、Bmal2、OX1R、PLCβ-1、PKCα、ERK1/2 mRNA和OX1R、PLCβ-1、PKCα、ERK1/2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安寐丹可通过抑制OX1R/PLCβ-1/PKCα/ERK1/2信号通路调节失眠大鼠肝脏神经递质表达,改善昼夜节律紊乱,且安寐丹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关键词:安寐丹;失眠;昼夜节律;神经递质;食欲素受体1(OX1R)/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酯酶Cβ-1(PLCβ-1)/蛋白激酶Cα(PKC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   
      104
      |
      51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572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李铭哲, 方肇勤, 张伟妃, 彭佩克, 贾冬威
      2024, 30(15): 2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9
      摘要:目的探究四君子汤通过调控肝癌癌旁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O-连接的β-N-乙酰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修饰,干预肝癌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原位肝癌小鼠模型,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四君子汤低剂量组(10 g·kg-1)、四君子汤高剂量组(25 g·kg-1),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癌旁组织中O-GlcNAc糖基化水平和p65的磷酸化修饰水平;免疫沉淀法(IP)检测p65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癌旁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表达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肿瘤数量,称量肝脏质量;检测各组小鼠的旷场运动情况和抓力,分析小鼠的气盛衰度。结果与正常组小鼠肝组织比较,模型组小鼠癌旁组织中O-GlcNAc糖基化水平显著下降(P<0.01);p65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显著下降(P<0.01);p65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IL-6、TNF-α、TGF-β1、VEGFA、MMP-2、MMP-9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质量显著升高(P<0.01);小鼠抓力、旷场水平跨格数和垂直站立次数显著下降(P<0.01),气盛衰度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四君子汤低剂量组和四君子汤高剂量组小鼠癌旁组织中O-GlcNAc糖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 P<0.01);p65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p65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P<0.01);四君子汤低剂量组IL-6、TGF-β1、VEGFA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四君子汤高剂量组中IL-6、TNF-α、TGF-β1、VEGFA、MMP-2、MMP-9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直径>3 mm肿瘤数量显著减少(P<0.01),小鼠肝脏质量明显降低(P<0.05),小鼠抓力、旷场水平跨格数和垂直站立次数明显升高(P<0.05,P<0.01),气盛衰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四君子汤可以抑制小鼠原位肝癌的进展,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肝癌癌旁组织中O-GlcNAc糖基化水平,增加癌旁组织中p65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抑制p65的磷酸化修饰,最终抑制下游IL-6、TNF-α、TGF-β1、VEGFA、MMP-2、MMP-9的表达而实现。  
      关键词:肝细胞癌;四君子汤;O-连接的β-N-乙酰葡糖胺(O-GlcNAc);核转录因子-κB(NF-κB)   
      10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704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真武汤通过调节Nrf2/HO-1/GPX4信号通路,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功能和降低氧化损伤,为治疗该病症提供了新策略。
      赵哲, 陈光顺, 白敏, 靳玉秋, 田萌媛, 宋冰, 刘臻华, 张延英
      2024, 30(15): 29-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41
      摘要: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信号通路探讨真武汤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DKD)小鼠肾脏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5只7周龄SPF级雄性db/m小鼠及95只7周龄SPF级雄性db/db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db/m小鼠作为空白组,其余小鼠进行运用灌服生大黄溶液和氢化可的松制备脾肾阳虚型DKD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25 mg·kg-1)、真武汤高、中、低剂量(33.8、16.9、8.45 g·kg-1)组,每组15只,连续灌胃8周。观察小鼠生存状态和计算中医证候评分并测定脾肾阳虚相关、空腹血糖(FBG)及肾功能相关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试剂盒法测定肾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HO-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升高(P<0.05),雌二醇(E2)含量明显升高(P<0.05),睾酮(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含量明显降低(P<0.05);FBG明显升高(P<0.05),肾功能明显下降(P<0.05);肾脏病理显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系膜和基底增厚明显,肾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中Nrf2、HO-1、GCLC、GPX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真武汤高、中剂量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E2含量明显降低(P<0.05),T、T3、T4含量明显升高(P<0.05);肾功能明显改善(P<0.05),肾脏病理明显改善,真武汤高、中剂量组小鼠肾组织中CAT、T-AOC、GS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D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各给药组小鼠肾组织中Nrf2、HO-1、GCLC、GPX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真武汤改善脾肾阳虚型db/db小鼠一般状态、肾功能,降低氧化损伤和减轻肾脏病理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rf2/HO-1/GPX4通路有关。  
      关键词:真武汤;脾肾阳虚;糖尿病肾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信号通路;氧化损伤   
      81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637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损伤,通过抑制足细胞线粒体分裂和凋亡,减少蛋白尿,延缓病情进展。
      顾悦, 郑琳琳, 郭登洲
      2024, 30(15): 38-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38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糖尿病肾病(DKD)大鼠足细胞线粒体分裂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当归补血汤对DKD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65只,喂养高糖高脂饲料;正常组10只,喂养普通饲料;6周后,造模组大鼠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T2DM)模型。将制备成功的T2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0.014 g·kg-1)、当归补血汤低、中、高剂量组(0.36、0.72、1.44 g·kg-1)。连续灌胃16周。治疗第16周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24 h尿蛋白(24 h UTP);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透射电镜(TEM)观察足细胞线粒体;二氢乙锭(DHE)法检测大鼠肾组织活性氧簇(ROS)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肾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肾组织中足细胞标志蛋白突触足蛋白(Synaptopodin)、膜蛋白(Podocin)及切割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激酶锚定蛋白1(AKAP1)、磷酸化动力相关蛋白1(p-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24 h UTP表达升高;可见肾小球内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电镜下足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断裂、紊乱;ROS表达增加,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Synaptopodin、Podocin表达降低,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加,AKAP1、p-Drp1表达增加,Mfn2、Bcl-2/Bax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高剂量组能降低FBG、24 h UTP水平,肾组织病理损伤及足细胞线粒体损伤明显改善,ROS表达减少,肾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Synaptopodin、Podocin表达升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AKAP1、p-Drp1表达降低,Mfn2、Bcl-2/Bax表达增加(P<0.05,P<0.01)。结论当归补血汤可通过调控AKAP1/Drp1通路抑制足细胞线粒体分裂及凋亡,减少蛋白尿,从而延缓DKD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当归补血汤;线粒体分裂;足细胞凋亡   
      81
      |
      3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485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药理

    • 最新研究发现,淫羊藿苷通过调节维生素D系统,可改善Dahl盐敏感大鼠心肌重塑,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李倩, 周艳, 陈雨佳, 李文, 王焕珍, 管连城, 陈云志
      2024, 30(15): 46-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02
      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苷介导维生素D系统对Dahl盐敏感大鼠心肌重塑模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F级Dahl盐敏感大鼠分为模型组、维生素D组(3×10-5 mg·kg-1·d-1)、淫羊藿苷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20、60、30 mg·kg-1·d-1),10只Dahl盐抵抗大鼠作为正常组。通过给予含8% NaCl高盐饲料喂养构建心肌重塑模型。造模6周后,除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超纯水灌胃外,连续给药6周。采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苏木素-伊红(HE)及马松(Ma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病理变化和纤维化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TGF)-β1、IL-12、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DCs表型及Th17/Treg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1α-羟化酶(CYP27B1)、24-羟化酶(CYP24A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发生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胞浆肥大肿胀等病理改变;心肌胶原纤维增生显著、心肌纤维排列较紊乱;血清25(OH)D3、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7、TGF-β1、IL-6、IL-12、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DCs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低表达CD11、CD11b(P<0.05);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h17/Treg值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YP24A1 mRNA表达量和蛋白明显升高,CYP27B1、VDR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心肌纤维排列相对规整,心肌细胞肿胀明显减轻,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减轻;明显降低血清NT-ProBNP、IL-17、TGF-β1、IL-6、IL-12含量,明显升高血清25(OH)D3、IL-10含量(P<0.05);明显降低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及MHC-Ⅱ表达量,升高CD11、CD11b分子表达(P<0.05);明显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Th17/Treg值,升高Treg细胞比率(P<0.05);明显降低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YP24A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提高VDR、CYP27B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淫羊藿苷可通过调控维生素D系统调节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及Th17/Treg细胞比例,从免疫平衡角度发挥改善心肌重塑的作用。  
      关键词:淫羊藿苷;维生素D;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树突状细胞;心肌重塑   
      67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507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证实,颅痛宁颗粒能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其作用机制与改善神经炎症和抑制脱髓鞘有关,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
      孙绮悦, 李舒冉, 高双荣, 郭姗姗, 耿子涵, 包蕾, 赵荣华, 张敬升, 庞博, 徐英莉, 张宇, 曹珊, 王雅欣, 崔晓兰, 韩冰, 孙静
      2024, 30(15): 56-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04
      摘要:目的在动物模型上确证颅痛宁颗粒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为颅痛宁颗粒临床应用及精准治疗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方法雄性SD大鼠按照基础机械痛阈值分层随机分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卡马西平组(0.06 g·kg-1·d-1)、颅痛宁高、低剂量组(2.70、1.35 g·kg-1·d-1),每组10只。大鼠面部眶下孔区域注射30%滑石粉悬浊液0.3 mL制作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造模后2 h,各给药组灌胃给药10 mL·kg-1;正常组和模型组同等条件下灌胃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10 d。Von Frey毛刷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全自动血液体液分析仪检测大鼠血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三叉神经节及延髓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扫描延髓组织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肽P物质(SP)及β-内啡肽(β-EP)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嘌呤能受体P2X7(P2X7R)、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比例(LYMPH)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L-1、IL-6、IL-8、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脑组织中SP含量显著升高,β-EP含量显著减少(P<0.01);IL-1β、P2X7R、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升高(P<0.05);大鼠延髓组织HE及电镜结果可见神经元变性,小胶质细胞轻度增生、有髓神经数量减少、明显脱髓鞘;大鼠三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神经纤维空泡化,轴突肿胀,施万细胞增生,可见脱髓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显著提高大鼠痛阈值(P<0.05,P<0.01);降低NEUT#、NEUT,升高LYMPH(P<0.05,P<0.01);显著降低血清中IL-1、IL-6、IL-8、TNF-α和脑组织中SP水平(P<0.01),增加β-EP水平(P<0.01);显著下调IL-1β、P2X7R、p-p38 MAPK蛋白表达量(P<0.05,P<0.01);显著改善大鼠延髓组织及三叉神经病理改变。结论颅痛宁颗粒对滑石粉眶下注射致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改善P2X7R介导的神经炎症,抑制有髓神经脱髓鞘有关。  
      关键词:颅痛宁颗粒;三叉神经痛;抗炎;镇痛;保护神经损伤   
      51
      |
      1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500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益气通脉方通过调节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效减轻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肝脏炎症。
      陈雨晗, 任权娜, 汪坤, 宿婷婷, 杨艳华, 马鸣, 张雨, 赵旭
      2024, 30(15): 64-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03
      摘要:目的探究益气通脉方(YQTM)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对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肝脏炎症的影响。方法将4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阳性药组)、YQTM低、中、高剂量组(0.39、0.78、1.56 g·kg-1)。各给药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连续12周。8只C57BL/6J小鼠为空白组,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采用油红O(oil red O)染色、马松(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病变情况并判断是否造模成功;oil red O染色观察小鼠肝脏中脂肪沉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变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胶原蛋白纤维分布;酶标仪检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表达水平;肝脏中TC、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IHC)观察小鼠肝脏NF-κB、NLRP3的表达区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脏中NF-κB、NF-κB抑制蛋白(IκB)、IκB激酶β(IKKβ)、磷酸化(p)-NF-κB、p-IκB、p-IKKβ、NLRP3和胱天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脂质沉积严重,肝脏细胞内脂肪滴积大量聚集且细胞质内充满脂肪空泡(P<0.01),小鼠血清中TG、TC、LDL-C、AST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中TG、TC水平升高(P<0.01);肝组织IL-1β和IL-18含量,肝脏NF-κB、IκB、IKKβ、p-NF-κB、p-IκB、p-IKKβ、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YQTM各剂量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减轻,肝脏内脂肪聚集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得到缓解(P<0.05,P<0.01)。小鼠血清中TG、TC、LDL-C、AST和AL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中TG、TC水平有所减少;肝组织L-1β、IL-18水平,肝脏NF-κB、IκB、IKKβ、p-NF-κB、p-IκB、p-IKKβ、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YQTM对ApoE-∕-小鼠肝脏炎症的干预机制可能是与下调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益气通脉方;动脉粥样硬化;肝脏炎症;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   
      62
      |
      3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516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淫羊藿苷(ICA)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激素诱导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为激素性骨坏死治疗提供新思路。
      岳峥嵘, 张悦, 汤建成, 张亚奇, 张琛, 钟子康, 李博, 李铭, 王卫国
      2024, 30(15): 73-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25
      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激素性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自噬的影响。方法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获得的股骨头分离培养BMECs,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种类。实验细胞分为空白组、激素组(100 mg·L-1氢化可的松)、ICA组(100 mg·L-1氢化可的松+ 6.7×10-3 mg·L-1 ICA)及雷帕霉素组(100 mg·L-1氢化可的松+6.7×10-3 mg·L-1 ICA+1 mg·L-1雷帕霉素),使用100 mg·L-1的氢化可的松诱导BMECs自噬,运用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时间节点下BMECs自噬出现的峰值,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各组自噬及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以电镜观察各组细胞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的产生。结果100 mg·L-1氢化可的松可诱导BMECs自噬并在5 h左右出现自噬峰值,但随着干预时间的进一步增加,自噬峰值下降。与空白组比较,激素组细胞膜破坏,细胞器排列紊乱,可见大量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与激素组比较,ICA组细胞膜较为完整,细胞器排列较为稀疏,自噬小体数量及自噬溶酶体数量低于激素组;与ICA组比较,雷帕霉素组细胞膜破坏,细胞器排列紊乱,有较多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与空白组比较,激素组自噬相关蛋白4B(Atg4B)、人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p62表达显著提高(P<0.01);与激素组比较,ICA组LC3B、Atg4B、p62、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ICA组比较,雷帕霉素组Atg4B、p62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激素组磷酸化(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ICA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显著提高(P<0.01);与ICA组比较,雷帕霉素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激素组泛素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ICA组泛素化表达显著提高(P<0.01);与ICA组比较,雷帕霉素组泛素化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激素所诱导的BMECs自噬具有时间依赖性,ICA对激素诱导的BMECs的自噬具有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通路有关。  
      关键词:ICA;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微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通路   
      80
      |
      3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701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健脾补肾活血方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为缺血性中风治疗提供新思路。
      刘雪楠, 刘向哲, 兰瑞, 周红霞, 路永坤
      2024, 30(15): 8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24
      摘要:目的基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观察健脾补肾活血方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的影响,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SPF级8周龄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选取其中8只给予3.25 g·mL-1的健脾补肾活血方药液灌胃10 mL·kg-1,连续灌胃5 d,提取含药血清,保存备用,余下4只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后续操作与上述8只大鼠相同,最终获得正常大鼠血清,保存备用。对RBMEC细胞进行复苏、培养、传代后随机分为正常组(20%正常大鼠血清+80%高糖DMEM培养基)、模型组(缺氧复氧损伤,20%正常大鼠血清+80%无糖DMEM培养基)、含药血清组(20%健脾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80%无糖DMEM培养基),含药血清+HIF-1α抑制剂组(20%健脾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HIF-1α抑制剂1 mg+80%无糖DMEM培养基)、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20%健脾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 VEGF1 mg抑制剂+80%无糖DMEM培养基)。观察各组RBMEC中Claudin-l和Claudin-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RBMEC培养上清液中HIF-1α、VEGF表达水平、RBMEC的损伤修复能力和RBMEC培养72 h时的节点数目、微血管形成数量和长度。结果RBMEC细胞在复氧24 h后划痕愈合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划痕愈合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提高(P<0.05);与含药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 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下降(P<0.05)。RBMEC体外微管形成的节点数目、管腔数目及管腔总长度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外微管形成能力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 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体外微管形成能力明显提高(P<0.05);与含药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体外微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0.05)。RBMEC中Claudin-l和Claudin-5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laudin-l和Claudin-5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Claudin-l和Claudin-5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与含药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 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Claudin-l和Claudin-5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RBMEC培养上清液中HIF-1α、VEGF表达水平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IF-1α、VEGF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HIF-1α、VEGF表达明显提高(P<0.05);与含药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HIF-1α抑制剂组、含药血清+VEGF抑制剂组HIF-1α、VEGF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健脾补肾活血方可促进缺氧复氧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成小管等血管新生活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来实现。  
      关键词: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健脾补肾活血方;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药血清;微血管形成   
      73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696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芪地糖肾方通过调节Akt1/HIF-1α/Bcl-xl信号通路,提高足细胞自噬活性,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降低尿蛋白。
      高飞, 谢惠迪, 于博睿, 周盈, 史扬, 张先慧, 柳红芳
      2024, 30(15): 90-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40
      摘要:目的探讨芪地糖肾方(QDTS)减轻糖尿病肾病(DKD)足细胞损伤,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QDTS中的化学成分和靶标,以及DKD相关靶标,构建QDTS治疗DKD的药物-成分-靶标-疾病交互网络,系统阐释其作用机制。体内实验将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芪地糖肾方(3.34 g·kg-1)和缬沙坦胶囊(10.29 mg·kg-1)组,db/m小鼠作为正常组,每组8只,连续干预8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检查小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脏病理变化及蛋白激酶B1(Akt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磷酸化B细胞淋巴瘤放大因子(p-Bcl-xl)和自噬活性指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将小鼠足细胞分为正常糖组(5.5 mmol·L-1葡萄糖),高糖组(35 mmol·L-1),二甲基亚砜(DMSO)组(35 mmol·L-1葡萄糖+200 mg·L-1 DMSO)和QDTS组(35 mmol·L-1葡萄糖+200 mg·L-1 QDTS冻干粉),干预48 h后检测足细胞中Akt1、HIF-1α、磷酸化(p)-Bcl-xl、LC3、p62、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QDTS治疗DKD的有效成分有34种,作用靶点143个,其中与自噬相关的靶点有55个,Akt1、HIF-1α和Bcl-xl是其关键靶点。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UAER显著升高,小鼠肾小球肥大,蓝色胶原纤维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部分节段伴有明显足细胞足突融合,小鼠肾脏中p-Akt1、HIF-1α、p62蛋白表达增强,p-Bcl-xl、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与模型组比较,QDTS组和缬沙坦组小鼠UAER含量明显降低(P<0.05),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小鼠肾脏中p-Akt1、HIF-1α和p62蛋白表达减弱,p-Bcl-xl、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增强(P<0.05);与正常糖组比较,高糖组小鼠足细胞中p-Akt1、HIF-1α和p62蛋白表达增强,p-Bcl-xl、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减弱(P<0.05);与高糖组比较,QDTS组小鼠足细胞中p-Akt1、HIF-1α和p62蛋白表达减弱,p-Bcl-xl、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QDTS减轻DKD足细胞损伤,降低尿蛋白与其调控Akt1/HIF-1α/Bcl-xl信号通路,提高足细胞自噬活性有关。  
      关键词:芪地糖肾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自噬;信号通路;分子机制   
      76
      |
      5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481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临床

    • 最新研究显示,葶鹿益心饮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降低HbA1c水平,提高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且安全性良好。
      张蒙, 王新东
      2024, 30(15): 98-1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1
      摘要:目的观察以“味”统方、苦辛平逆法指导下的葶鹿益心饮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合并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水瘀内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HFpEF合并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水瘀内停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遵循指南推荐予以慢性心力衰竭及糖尿病西医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葶鹿益心饮加载治疗,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最大速度(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峰值速度(e')比值(E/e')、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运动耐量评价指标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中医证候积分及其他安全性指标。结果最终完成试验观察病例104例,其中对照组5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改善显效及有效患者35例,总有效率为67.3%;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改善显效及有效患者47例,总有效率为90.4%,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2.754,P<0.05)。观察组改善LVEDD、LAD、E/e'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NT-proBNP及HbA1c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提高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生活质量(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葶鹿益心饮能显著改善HFpEF合并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水瘀内停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降低HbA1c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积分。  
      关键词: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水瘀内停;葶鹿益心饮;临床疗效   
      64
      |
      1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5461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体重、BMI等指标,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和依从性,且安全性良好。
      郑宏, 赵文杰, 任明月
      2024, 30(15): 107-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7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强脾滞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将78例单纯性肥胖症胃强脾滞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在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均治疗2月后比较中医证候疗效、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肥胖度和可视化食欲量表指标改善情况,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8.89%(32/36),对照组有效率为77.14%(27/3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2.30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儿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肥胖度均明显降低(P<0.05,P<0.01)。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可视化食欲量表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儿除贪食多食外,其余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食欲望、饥饿感、意愿进食数量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饱胀感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证及次证各项积分、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肥胖度、进食欲望、饥饿感、意愿进食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但饱胀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能有效降低胃强脾滞证单纯性肥胖症患儿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和肥胖度,改善肥胖患儿体型及临床症状,并提高其治疗疗效及依从性,临床应用安全。  
      关键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半夏泻心汤加味;胃强脾滞证;随机对照研究   
      61
      |
      1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5466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中药栓剂联合益肾通络清抗汤治疗免疫性不育的临床疗效 AI导读

      在免疫性不育治疗领域,一项新研究验证了中药栓剂联合益肾通络清抗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该疗法能显著提高患者的AsAb转阴率,改善精液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华众, 李鹏超, 李凝华, 孙自学
      2024, 30(15): 114-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91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栓剂联合益肾通络清抗汤治疗免疫性不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中药栓剂联合益肾通络清抗汤治疗,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两组均治疗12周,并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收集治疗前后入组患者的精液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的配偶受孕情况,精浆抗精子抗体(AsAb)转阴率,精子浓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顶体酶活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04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观察组53例,对照组51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sAb转阴率为62.26%(33/53),高于对照组的49.02%(25/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顶体酶活性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的精子浓度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精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精子浓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顶体酶活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栓剂联合益肾通络清抗汤能够显著提高免疫性不育患者的AsAb转阴率,改善精液质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免疫性不育;益肾通络清抗汤;中药栓剂;抗精子抗体;醋酸泼尼松   
      53
      |
      13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5474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显示,肺力咳合剂在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及中医药特色均表现良好。专家建议,应将其纳入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相关政策。
      张强, 王志飞, 谢雁鸣, 崔鑫, 史卜文
      2024, 30(15): 120-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12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肺力咳合剂临床价值,为我国中成药的医疗资源配置、临床合理用药、医院的采购与供应等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系统检索的文献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研究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应用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等方法学,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及中医药特色“6+1”维度构建多准则决策分析框架,运用中成药临床证据和价值评估软件(CSCv2.0)对肺力咳合剂进行临床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得出,①安全性:多源证据表明,肺力咳合剂的已知风险较小,证据充分,评价为A级,安全性好;②有效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西药相比,肺力咳合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支气管炎可进一步缩短咳嗽消失时间,证据价值较高,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证据质量中等,评价为B级,有效性较好;③经济性:基于卫生体系角度,肺力咳合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方案更具有经济性,药物经济学质量评价较高,评价为B级,经济性较好;④创新性:肺力咳合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痰热犯肺证,联合常规西药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同类药比较有一定临床创新优势,从种植、药材鉴定、生产等方面保证药品的服务产能充足、药材安全,从原药材质量、工艺、奖项专利体现产业创新,评价为B级,创新性较好;⑤适宜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肺力咳合剂使用方法便于医护掌握和接受,无需特殊给药时间和复杂的个性化治疗,无特殊的技术和管理要求,患者使用方便,药品的供应和储存方便,政策和宣传推广、药品信息的影响力较差,评价为B级,适宜性较好;⑥可及性:在同类中成药中肺力咳合剂药品价格水平较好,产能高,销售的范围覆盖面广,医院配备率高,各药材的供应均可持续,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程费用低,评价为A级,可及性好;⑦中医药特色:肺力咳合剂由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白花蛇舌草、梧桐根、红管药组方,君臣配伍合理,源于苗族医药经验方,人用经验较丰富,评价为B级,中医药特色较突出。综合“6+1”维度临床证据的评价结果,肺力咳合剂评价为B类,临床价值较高。结论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相比较于单用常规西药,联用肺力咳合剂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痰热犯肺)的临床价值较好,中医药特色较突出,建议按照程序有条件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相关政策结果。  
      关键词:肺力咳合剂;急性支气管炎;痰热犯肺;临床综合评价   
      46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7206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中药构效组学研究专题

    • 中药构效组学——以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为例 AI导读

      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领域,专家建立了构效组学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孟宪生, 郑莹, 孟营, 齐冰, 刘思聪, 罗曦, 秦鑫鹏, 包永睿, 王帅, 李天娇
      2024, 30(15): 129-1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14
      摘要: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研究思路局限,导致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这也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引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该研究建立了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在中药成分化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研究中药中不同种类化合物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多组多效,组效对应关系,分析和预测中药及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多靶点协同的作用机制,并以气滞胃痛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为例开展构效组学研究,为药效组分筛选、有效成分解析提供了支撑,为复方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及中药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推动中药的现代研究和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构效组学;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结构;靶点   
      69
      |
      17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7225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气滞胃痛颗粒中延胡索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气滞胃痛颗粒中延胡索生物碱的抗炎镇痛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构效组学方法,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秦鑫鹏, 孟营, 刘思聪, 郑莹, 包永睿, 王帅, 李天娇, 韩凌, 邹薇, 孟宪生
      2024, 30(15): 136-1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17
      摘要: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阐释气滞胃痛颗粒中延胡索含有化合物结构与抗炎镇痛的药效物质。方法在课题组前期体外筛选的基础上,开展延胡索生物碱体内药效研究,以靶点为桥梁,将延胡索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将延胡索生物碱所含成分结构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依据对接评分和延胡索生物碱结构母核的不同进行构效组学研究,总结其结合优劣的规律。结果延胡索生物碱在体内抗炎镇痛药效研究中有良好效果,初步筛选延胡索生物碱中53个化学成分和73个靶点;抗炎镇痛疾病靶点3 074个,将成分靶点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取交集,共得到42个直接作用靶点;经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子对接等分析,最终得到延胡索生物碱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延胡索乙素、巴马汀等,核心靶点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GRM5)、雌激素受体1(ESR1)、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SLC6A4)、核蛋白转录因子(FOS)等;依据母核的不同将延胡索生物碱53个成分分为8类,其中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阿朴啡类三类成分多,并且与PTGS2、GRM5等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每组延胡索生物碱结构与对接评分关系呈现相同的规律。原小檗碱类结构中,母环的A环和D环上适当带有羟基、烷氧基或甲基的取代基有利于增强与两个靶点的结合活性。在小檗碱类结构中,含有13位甲基的结构对2个靶点结合更佳,推测甲基片段改变了成分结构与氨基酸残基的结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其结合活性。结论该研究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析延胡索生物碱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同时构效组学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延胡索;生物碱;构效组学;分子对接;抗炎镇痛   
      49
      |
      12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7225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气滞胃痛颗粒中柴胡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气滞胃痛颗粒中的柴胡皂苷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通过构效组学研究方法,筛选出9个化学成分和39个靶点,揭示了柴胡皂苷的药效物质基础。这一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罗曦, 齐冰, 孟营, 秦鑫鹏, 包永睿, 李天娇, 王亮, 王帅, 孟宪生
      2024, 30(15): 146-1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15
      摘要: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阐释气滞胃痛颗粒中柴胡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采用甲醛小鼠致痛实验明确柴胡皂苷的体内抗炎镇痛作用;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检索互作基因(STRING)等网络数据库,获取并筛选柴胡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的核心靶点;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柴胡皂苷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以各靶点与活性结构的综合评分总分为遴选原则,得到高结合活性的关键核心靶点;通过各类结构与药效靶点结合规律探讨分析构效关系。结果柴胡皂苷能够降低甲醛刺激引起的小鼠足部肿胀,并在甲醛引发小鼠足部炎性疼痛反应中能使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下降,对PGE2所引发的炎性疼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柴胡皂苷中9个化学成分和39个靶点;抗炎镇痛靶点3 074个,将成分靶点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取交集,共得到22个直接作用靶点;经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最终得到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b3、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e、柴胡皂苷f、柴胡皂苷v;关键靶点为fms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1(FLT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将柴胡中活性成分与PPI网络中度值前5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共得到>5分的高活性对接25个,其中5~6分的6个,>6分的18个。结论该研究基于柴胡皂苷的体内抗炎镇痛药效作用,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析柴胡皂苷抗炎镇痛的药效物质。构效组学能够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抗炎镇痛;柴胡皂苷;构效组学;分子对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   
      51
      |
      1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7222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气滞胃痛颗粒中枳壳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气滞胃痛颗粒中枳壳黄酮的抗炎镇痛作用,通过构效组学方法分析其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提供新思路。
      刘思聪, 秦鑫鹏, 齐冰, 罗曦, 李天娇, 包永睿, 王帅, 韩凌, 孟宪生
      2024, 30(15): 154-1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18
      摘要: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阐释气滞胃痛颗粒中枳壳黄酮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在课题组前期体外药效筛选的基础上,开展枳壳黄酮体内药效研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PS),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互作基因(STRING)等网络数据库,获取枳壳黄酮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的核心靶点;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枳壳黄酮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以各靶点与活性结构的综合评分总分为遴选原则,得到高结合活性的关键核心靶点;以靶点为桥梁,将枳壳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通过各类结构与药效靶点结合规律探讨药效明确的化合物与药效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枳壳黄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小鼠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药效,能够改善结肠炎小鼠体征,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P<0.05),获得枳壳黄酮类活性成分12个,按照母核进行结构归类,其中二氢黄酮类9个,黄酮类3个。经韦恩(Venn)交互分析,得到枳壳抗炎镇痛靶点167个,通过度值(Degree)和分子对接综合评分,选择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分析。通过结构分析发现,含有糖苷类结构的成分与抗炎镇痛靶点结合活性更高。结论该研究在体内药效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析枳壳黄酮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同时构效组学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枳壳;黄酮;抗炎镇痛;构效组学;分子对接   
      39
      |
      1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7223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药学基础

    • 最新研究发现,猪心血拌丹参在抗脑缺血氧化损伤方面效果显著,其关键成分标志物为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等,为孟河医派特色炮制品研究提供新思路。
      曾珍, 廉源沛, 蔡佳丽, 尹春燕, 王地均, 朱力, 刘产明, 黄玮, 颜晓静
      2024, 30(15): 162-1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64
      摘要:目的分析猪心血拌丹参及其他丹参炮制品中11个小分子活性成分及1个蛋白成分与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相关性,明确猪心血拌丹参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关键成分标志物。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丹参、猪心血拌丹参、猪血拌丹参、酒拌丹参、猪血清转铁蛋白(Tf)拌丹参5种饮片中11种活性成分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丹参不同炮制品中Tf的含量。构建斑马鱼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考察丹参不同炮制品对脑缺血斑马鱼行为轨迹、转基因斑马鱼Tg(elavl3:eGFP)脑神经元损伤及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构建糖氧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模型,以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ROS)、MDA和SOD为评价指标,考察丹参不同炮制品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判别分析(PLS-DA)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11个小分子活性成分及1个蛋白成分与药效指标进行分析,筛选猪心血拌丹参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关键成分标志物。结果与丹参比较,丹参各炮制品中水溶性、脂溶性成分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丹酚酸A成分含量降低;与酒拌丹参比较,猪心血拌丹参、猪血拌丹参及Tf拌丹参中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等成分含量均升高,而丹酚酸A含量降低。ELISA结果显示,猪心血拌丹参、猪血拌丹参及Tf拌丹参中均含有Tf蛋白,且三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效结果显示,丹参不同炮制品均能改善斑马鱼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的行为缺陷、脑神经元损伤及氧化应激,且猪心血拌丹参组作用最明显。PCA结果显示,丹酚酸B、丹酚酸A、迷迭香酸、紫草酸、丹参素、咖啡酸、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为丹参及其炮制品中的主要贡献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隐丹参酮、迷迭香酸、咖啡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与斑马鱼脑组织中MDA水平呈负相关,紫草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Tf与SOD水平呈正相关,迷迭香酸、咖啡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丹参素、Tf与斑马鱼脑神经元荧光强度呈正相关;紫草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丹参素、Tf与HT22细胞中LDH、ROS、MDA水平呈负相关,与SO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丹参及其不同炮制品抗脑缺血氧化损伤作用存在差异,其中以猪心血拌丹参改善氧化损伤作用最强,这可能与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等成分的含量变化有关,可为明确该孟河医派特色炮制品抗脑缺血质量标志物及阐明其炮制机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孟河医派特色炮制;猪心血拌丹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脑缺血;氧化损伤;转铁蛋白(Tf)   
      63
      |
      1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5124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百药煎炒炭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提升,与白芷和乌梅炭配伍后疗效更佳,为开发相关复方制剂提供科学依据。
      王瑞生, 侯娅芳, 曹文文, 赵亚红, 张振凌
      2024, 30(15): 172-1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64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百药煎不同炮制品及其复方香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药效学与代谢组学差异,探讨其治疗UC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适应性饲养3 d,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 g·kg-1),百药煎组(1.89 g·kg-1)、焦百药煎组(1.89 g·kg-1)、百药煎炭组(1.89 g·kg-1)、香梅丸低、高剂量组(1.89、5.67 g·kg-1),每组10只。空白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其余7组每日灌胃给予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5 mL,连续给药8 d,诱导UC模型。造模完成后,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检测大鼠血清代谢物,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差异代谢物进行表征,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0且P<0.05筛选差异代谢物,根据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分析潜在代谢通路。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充血,黏膜可见溃疡,结肠长度显著降低(P<0.01),质量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中Th17/Treg比例明显升高,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均有改善,散在溃疡,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肠长度明显升高,质量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中Th17/Treg比例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不同给药组治疗UC效果为香梅丸高剂量组>香梅丸低剂量组>百药煎炭组>焦百药煎组>百药煎组。代谢组学结果共筛选出26个差异代谢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有14个代谢物上调,5个代谢物下调,百药煎组、焦百药煎组、百药煎炭组、香梅丸低、高剂量组可分别回调14、9、14、12、17个代谢物。主要涉及柠檬酸盐循环通路、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通路、芳香烃受体(AhR)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通路等代谢通路。结论百药煎炒炭后治疗UC效果明显提高,与白芷和乌梅炭配伍后疗效更加突出,可为百药煎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百药煎;溃疡性结肠炎;血清代谢组学;流式细胞技术;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炎症因子;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   
      57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488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最新研究发现,乳香和醋乳香能有效改善甘氨脱氧胆酸(GDCA)干预下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症状,其中醋乳香作用更为显著。研究揭示了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增效机制,为UC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鲁文洁, 彭诗涛, 宋志前, 刘振丽, 王淳, 宁张弛
      2024, 30(15): 182-1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63
      摘要:目的基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乳香醋炙前后对甘氨脱氧胆酸(GDCA)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醋炙增效机制。方法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DCA组、乳香组(1.5 g·kg-1)、醋乳香组(1.5 g·kg-1),每组6只。正常组自由饮水,其余组按周期自由摄入2%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UC小鼠模型,造模期间GDCA组、乳香组、醋乳香组腹腔注射GDCA(0.05 g·kg-1)进行干预;于造模后第13天起,乳香组、醋乳香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次/d,连续给药36 d,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第48天,收集粪便进行16S rRNA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第49天取小鼠结肠,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差异菌种和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肠部分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GDCA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DAI显著升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肠隐窝结构严重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与GDCA组比较,乳香组、醋乳香组体质量明显升高、DAI评分显著降低、TNF-α、IL-6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且醋乳香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乳香。Alpha多样性显示,GDCA干预后UC小鼠Chao1指数显著升高(P<0.01),Shannon指数明显降低(P<0.05);Beta多样性显示,5组菌群结构具有明显变化,乳香、醋乳香可一定程度回调GDCA干预后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明显升高(P<0.05),3个菌属和5个菌种相对丰度发生明显变化(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GDCA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明显升高(P<0.05),7个致病菌属和4个菌种相对丰度明显增加(P<0.05,P<0.01),3个有益菌属和Bacteroides_intestinalis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乳香组和醋乳香组可回调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致病菌和有益菌相对丰度,且醋乳香组对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3个菌属和5个菌种相对丰度的回调作用明显优于乳香(P<0.05,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Bacteroides_intestinalis相对丰度与TNF-α、IL-6、IL-1β水平呈负相关;Prevotella_sp_CAG873、Bacteroides_sp_CAG927、Bacteroidales_bacterium_52_46、Bacteroidales_bacterium相对丰度与TNF-α、IL-6、IL-1β水平呈正相关。结论GDCA可加重UC结肠炎症,乳香与醋乳香对于GDCA介导的UC均具有改善作用,以醋乳香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有益菌和致病菌的丰度和结构、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关键词:乳香;醋炙;溃疡性结肠炎;结合型胆汁酸;甘氨脱氧胆酸;肠道菌群;增效机制   
      44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491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苍术根际橘绿木霉的生防功能及培养条件的探索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木霉T2204能有效防治苍术根腐病,促进苍术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为苍术病害防治提供新方案。
      李阔, 王升, 王红阳, 彭政, 郭秀芝, 王铁霖, 王月枫, 郭兰萍
      2024, 30(15): 192-1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4
      摘要:目的苍术根腐病是苍术种植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木霉菌是有效防治植物根腐病且对环境污染小的生防菌。该研究旨在从苍术根际中分离和研究具有根腐病防治功能的木霉菌,用于解决苍术种植生产过程面临的病害防治问题。方法稀释涂布法和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分离并鉴定木霉T2204;对峙培养实验和对扣培养实验验证T2204及其挥发性物质对两株病原菌的抑制活性;通过盆栽实验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探究T2204对苍术根腐病的生防潜力及对苍术根茎4种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积累的影响;通过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碳氮源条件培养探究T2204适宜培养条件。结果分离得到对2株强致病力苍术根腐病病原真菌具有直接抑制能力的一株木霉T2204,鉴定为橘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对峙培养实验显示T2204对2株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77.90%和76.80%;对扣培养实验显示抑菌率分别达57.11%和81.11%。盆栽实验证明,T2204不同处理后苍术幼苗受根腐病侵染后成活率达到100%,而不接种T2204的实验组仅为50%;生长150 d后,接种T2204的苍术植株根茎干重比无处理对照(CK)组提升32%(P<0.05),同时根茎所含的苍术素浓度比CK组提升11%;适宜培养条件筛选结果:T2204适宜生长条件为培养基(PDA和PSA)、光照(24 h连续光照和光暗交替12 h/12 h)、温度(25~30 ℃)、pH 5~6、碳源(葡萄糖、D-果糖、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氮源(磷酸二氢铵和硫酸铵);适宜产孢条件为培养基(PSA和CMA)、光照(光暗交替12 h/12 h)、温度(20~30 ℃)、pH 8、碳源(蔗糖)、氮源(硝酸钠)。结论T2204可以提升对苍术根腐病的抵御力,并促进苍术的生长及有效成分的积累,为了后续开展大规模的应用和产业化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苍术;橘绿木霉;根腐病;生物防治;促生;促进次生代谢   
      37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7206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8

      学术探讨

    •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分析 AI导读

      在肝硬化腹水治疗领域,专家对动物模型制备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现有模型多由西医理论指导,与中医证型存在差异。建议在模型制备中加入中医干预因素,以制备符合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动物模型。
      郇宇, 秦世磊, 姬叔梅, 南硕, 胡毅龙, 左艇, 苗明三
      2024, 30(15): 200-2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01
      摘要: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且疑难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临床肝硬化腹水患者手术治疗预后较差且病情易反复。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有一定优势,然而符合中医证型的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的制备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该文对肝硬化腹水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同时基于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对现有的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肝硬化腹水常用的造模方法单因素法、复合因素诱导法、手术法、免疫法等造模方法,多由西医理论指导,其发病机制多与西医致病机制相符,与中医证型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建议模型制备过程中施加中医干预因素,进一步制备符合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吻合度;模型分析   
      45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511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明代医家提出的“脾与小肠相通”理论,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中医认为脾与小肠生理上相互协作,病理上互相影响。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适当营养素摄入和肠道菌群平衡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脾-小肠”的生理功能联系和“营养素-肠道菌群”的现代医学研究,探讨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为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志超, 林巧妮, 王金曦, 付子珊, 杨宇峰, 石岩
      2024, 30(15): 206-2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0
      摘要:“脾与小肠相通”理论早在明代已被医家提出,中医认为“脾”与“小肠”生理上分工协作、相互为用,病理上亦联系紧密、互相侵扰。脾主运化,囊括了小肠受化水谷之功,小肠主受盛化物,亦离不开脾之运化正常。小肠泌别清浊同时又为脾化气生血、清升浊降提供保障。脾失健运与肠道失司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的稳定离不开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当肠道菌群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又会影响脾主运化功能出现障碍。基于“脾-小肠”的生理功能联系“营养素-肠道菌群”这一西医靶点探析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思路。现代医学认为营养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适当营养素摄入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而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存在的大量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机体能量代谢紊乱和免疫系统异常,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失调及营养素的摄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该文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探讨脾与小肠之间的关系,通过结合“营养素-肠道菌群”现代医学与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探讨“脾-小肠”与“营养素-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思路。  
      关键词:脾与小肠相通;营养素;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中医药   
      78
      |
      17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5469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从“温肺阳、护阴肤”理论出发论治慢性支气管炎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慢性支气管炎与肺阳虚损的内在联系,提出“温肺阳、护阴肤”的调治新思路,为早期防治提供新方向。
      鲁振, 刘庆银, 姚卫卫, 陶伟伟, 刘丽娜, 裴可
      2024, 30(15): 215-2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6
      摘要: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归为中医学肺系疾病范畴,与肺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肺阳为肺之阳气,是肺脏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温煦肺系、敷布肺津、宣散卫阳等生理功能,可经玄府流通气液布散于气道阴肤表面,发挥顾护、濡养作用。若卫阳失于顾护阴肤,或肺津不能濡养阴肤,导致气道阴肤的结构损伤,其肃清痰浊、布散肺津、抵御外邪等功能减退,痰浊留滞、阴肤失濡与外邪侵袭,均能耗伤肺阳、灼伤肺津,加剧阴肤失护的病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终成肺阳虚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发生。笔者从“阴肤失护”与“肺阳虚损”的内在联系切入,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进行解读,提出气道“阴肤失护”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的基本病因,在此基础上导致的“肺阳虚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核心病机,并将微观辨指标与宏观辨证候结合,探讨其现代生物学基础。并在“温肺阳、护阴肤”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药理学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温肺阳、护阴肤”调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科学内涵,提出急性加重期祛邪护阴肤、缓解期扶正温肺阳的运用方法,以期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早期防治拓展新思路。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阴肤失护;肺阳虚损;温肺阳;护阴肤   
      66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5464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优势病种

    • 中医药治疗儿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

      刘应科, 崔红, 杨健, 王俊宏, 吴力群, 冀晓华, 安冰, 刘小梅, 万伟琳, 王红, 周高俊, 张雯, 邱丽漪, 郭凯, 张霄潇
      2024, 30(15): 224-2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8
      摘要:中医儿科学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特色鲜明。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系列青年沙龙,研讨临床优势病种。本次研讨专家提出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对于发挥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诊疗水平、传承中医学术、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满足患者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医儿科优势点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安”。中医儿科优势范围涵盖呼吸、消化、内分泌、精神和皮肤多个系统。本文总结了本次沙龙讨论的中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肺炎、变态反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遗尿;边缘性矮小、单纯性肥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13个病种的优势。优势内容总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凸显了治病求本的优势,使得治疗有法,且精准。二是中药多为天然本草,安全性强。三是中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尤其是中医外治疗法在儿科应用广泛,家长接受度高,且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  
      关键词:中医儿科;优势病种;中医药治疗;专家指导建议   
      68
      |
      17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7116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综述

    • 肝癌相关信号通路的中药调控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中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为肝癌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疗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于春, 高芬, 郑兰兰, 郭才, 何燕芳, 谢娇娇, 张轩, 马燕花
      2024, 30(15): 232-2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28
      摘要:肝癌是一种在消化道中常见的肿瘤,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被揭示。在肝癌的治疗方面,虽然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疗法等方式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治疗手段也伴随着相当数量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近年来,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中药的功效。中药以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来应对疾病,然而肝癌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且尚未完全解析,这也意味着中药在防治肝癌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为人了解。为此,可以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以更深入地挖掘中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中药可以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刺猬(Hedgehog)信号通路、Wnt/β-连接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及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Smad信号通路等途径,从而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阻滞细胞周期等方面展现其抗肝癌效果。然而,对其系统性认知尚不充分。该研究旨在全面研究中药对肝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揭示中药在肝癌治疗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这一研究有望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新的视角和新的疗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关键词:中药;肝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99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1340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中医药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靶向多种信号通路,可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改善肺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杨洋, 李竹英, 田春燕, 李星
      2024, 30(15): 244-2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2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异质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性为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健康负担。COPD发病机制繁杂,尚未完全阐明。当前临床多采用西医药物治疗方式,疗效不理想,易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是现今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发现,中医药通过靶向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Janus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分泌型糖蛋白(Wnt)、河马(Hippo)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等信号通路,影响气道黏液分泌,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缓解气道重塑及微血管重塑,调节细胞凋亡与自噬等,从而达到减轻疾病症状,改善肺功能的目的。中医对于本病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疗效显著。因此从细胞分子层面深入挖掘,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诊治COPD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但目前中医药调控COPD相关信号通路的系统性总结较少,现对近年来国内外中药单体或中药复方干预COPD相关文献进行广泛检索查阅,整理归纳出多条相关通路,旨在为之后的临床组方用药与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予以借鉴。将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机制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医药在防治COPD方面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88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699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刘艺敏, 吉燕华, 陈梦婕, 严小军, 刘红宁, 曾治君
      2024, 30(15): 256-2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43
      摘要: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表里双解治疗协热下利的代表方剂,全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配伍而成,四药合用可外疏内清,共达清热止利,表里同解之效。现临床上基于异病同治的原则将葛根芩连汤用于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T2DM是一种以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及饮食等因素相关。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显示,葛根芩连汤及其药效成分可有效防治T2DM。临床上常将葛根芩连汤加减应用或联合西药应用,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药。临床实践证实葛根芩连汤可以有效缓解T2DM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验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可通过调控胰岛传导通路及炎症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等方式来增强患者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治疗T2DM。但目前关于葛根芩连汤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T2DM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故该文就葛根芩连汤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及实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葛根芩连汤治疗T2DM作用机制的后续深入研究及其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应用;作用机制   
      50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7291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萸黄连的炮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萸黄连作为传统中药炮制品,其炮制工艺和药效药性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对近20年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炮制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为完善萸黄连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严林, 王云, 贾哲, 李颖, 金敏, 张村
      2024, 30(15): 264-2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62
      摘要:萸黄连为“相反为制”改变饮片药性的代表性炮制品之一,首载于《韩氏医通》,炮制方法为吴茱萸汁与净黄连拌匀闷润后炒干即得,即通过吴茱萸制黄连在保留黄连泻火解毒功效的基础上降低了黄连的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可清气分湿热,对肝气犯胃、呕吐吞酸等病症有良好疗效。作为相反为制、药汁制的代表品种,萸黄连饮片收录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多个地方炮制规范中,其炮制工艺研究及优选一直备受关注。现代研究表明,萸黄连除含有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等黄连中的成分外,还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柠檬苦素等吴茱萸中的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该文对近20年萸黄连相关的研究报道进行整理归纳,从萸黄连的炮制历史及工艺、药效药性、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萸黄连在各省市炮制规范收载的炮制方法及标准差异较大,主要涉及吴茱萸汁的制备方法、吴茱萸汁的用量和炮制终点的判断标准等方面;此外,不同研究期间萸黄连炮制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情况差异较大,推测与萸黄连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不同有关。该综述可为完善萸黄连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萸黄连;相反为制;炮制规范;质量评价;药效药性;临床应用;特征成分   
      72
      |
      17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497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补骨脂异黄酮治疗代谢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补骨脂异黄酮corylin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调节脂代谢、炎症反应等,为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防治提供新视角。
      林至柔, 毛靖仪, 殷豪, 胡阴
      2024, 30(15): 272-2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69
      摘要:骨是不断进行再生和重建的动态组织,其代谢活动主要由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共同调节。此外,脂肪细胞、炎症细胞、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均可通过改变骨髓微环境进而影响骨代谢。骨代谢紊乱导致的骨代谢疾病的发病率随着老龄化的加重而逐年攀升。目前临床对骨代谢疾病的治疗有着周期长、费用高及不良反应多等缺点,亟需安全、高效的防治药物。补骨脂异黄酮(corylin)是从传统中药补骨脂中提取的一种异黄酮类物质,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缓解肥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表明,corylin不仅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发挥骨保护作用,还能通过调节脂代谢、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抗衰老发挥对骨代谢的积极作用。该文就corylin直接或间接调控骨代谢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骨折及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防治开拓新的视角。  
      关键词:补骨脂异黄酮;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代谢;骨质疏松症;炎症反应;抗衰老   
      58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495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啮齿类动物模型中西医研究新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给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注射左旋甲状腺肝素钠,成功模拟了ADHD阴虚阳亢证型的病证模型,为中西医病证结合ADHD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提供了全新思路。
      井贺云, 康乐, 董亚博, 杨艳丽, 李秀敏, 苗明三
      2024, 30(15): 280-2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29
      摘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障碍性疾病。该病可能会引起认知障碍、学习困难、品行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而且目前全球患病人数仍旧在不断增加。建立一种与临床病证及发病原理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预防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关于ADHD动物模型的研究迅速发展,研究者们从遗传和环境等角度开发了近20种动物模型,但是大多数动物模型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研究来详细探讨其发病机制、核心特征和药物作用。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因为其优秀的表面有效性及发病阶段更加符合儿童期等诸多优势成为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ADHD动物模型。此外多巴胺转运体(DAT)敲除小鼠、蛛毒素受体基因3(LPHN3)敲除大鼠和新生期大鼠缺氧模型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表面有效性。有研究者给SHR大鼠每日注射左旋甲状腺肝素钠,造模后大鼠既可以表现出多动症的典型症状,还具有阴虚阳亢的证候表现,成功模拟了ADHD阴虚阳亢证型的病证模型,为中西医病证结合ADHD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提供了全新思路。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报道的ADHD动物模型,将ADHD啮齿类动物模型总结归纳为遗传模型、化学物质诱导型及环境诱导型3大类,并分别对其进行概括分析,以期为ADHD的实验研究选择和合适模型地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动物模型;实验动物;研究进展   
      48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691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 中医药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前列腺癌研究进展 AI导读

      前列腺癌治疗新突破:中医药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为深入理解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李生龙, 田大成, 高杰, 卢刚刚, 李慧, 赵渊博, 龚美胜, 赵永强, 贾云鹏, 梁永林
      2024, 30(15): 290-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92
      摘要: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一种致癌途径,在多种癌症中负责迁移、增殖和耐药。近年来,随着对PCa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在PCa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已备受关注。中医药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在治疗PCa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该文通过综述中医药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在治疗PCa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PI3K/Akt信号通路在PCa中的表达,包括抑制PCa细胞凋亡、促进PC细胞周期运行和侵袭转移、促进肿瘤组织血管形成及介导雄激素受体(AR)等。同时,总结了干预调控该通路的单味中药主要包括白花蛇舌草、南方红豆杉、牛黄、白术等;中药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多酚类、木脂素类及其他类化合物;中药复方主要包括温肾散结方、健脾利湿化瘀方、益肾通癃汤、芪蓝方、西黄丸及加味参芪地黄汤等。以期为深入理解PCa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并为PCa的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前列腺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84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5471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