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年第30卷第16期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小陷胸汤能有效减轻5-氟尿嘧啶引起的小鼠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脏毒性,可能通过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叶倩倩, 秦美洁, 丁芮, 方海雁, 陈建, 黄金玲
      2024, 30(16):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02
      摘要:目的观察小陷胸汤对5-氟尿嘧啶(5-FU)介导小鼠心肌纤维化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减轻5-FU心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0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陷胸汤低、中、高剂量(8.3、16.6、33.2 g·kg-1)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5-FU(30 mg·kg-1)连续7 d建立心肌损伤模型小鼠。小陷胸汤低、中、高组造模同时灌胃相应剂量小陷胸汤,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处理7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苏木素-伊红(HE)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HIF-1α、VEGF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HIF-1α、VEGF、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及Ⅲ型胶原蛋白(Col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VIDd、LVIDs显著升高(P<0.01),LVEF、LVFS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出现明显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显著升高(P<0.01),α-SMA、ColⅠ、Col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DA水平升高(P<0.01),SOD水平降低(P<0.01),HIF-1α、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陷胸汤中、高剂量组LVIDd、LVIDs明显降低(P<0.05,P<0.01),LVEF、LVFS明显升高(P<0.05,P<0.01),小陷胸汤各剂量组心肌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与心肌纤维化均明显减轻,CVF%明显降低(P<0.05,P<0.01),小陷胸汤中、高剂量组α-SMA、ColⅠ、Col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MDA显著降低(P<0.01),SOD显著升高(P<0.01),HIF-1α、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小陷胸汤能够减轻5-FU介导的小鼠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小鼠心功能,减轻5-FU心脏毒性,该作用可能与其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小陷胸汤;5-氟尿嘧啶;心脏毒性;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79
      |
      5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92977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最新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通过抑制PERK/ATF4/CHOP信号通路,有效保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为治疗提供新策略。
      顾悦, 申宇航, 丁鑫, 王逸凡, 张圆圆, 郑琳琳, 郭登洲
      2024, 30(16): 10-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01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高糖刺激小鼠永生化足细胞MPC5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及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切割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影响,通过体外研究阐明当归补血汤调控糖尿病肾病(DKD)足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及靶点。方法制备好含药血清、筛选好最适干预浓度后,将小鼠永生化足细胞MPC5分为5组:正常组(NG)、高糖组(HG)、空白血清组(KB)、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组(DBT)、ERS抑制剂组(4-PBA)。NG组中足细胞用含5.5 mmol·L-1葡萄糖的完全培养基培养;HG组中足细胞用含30 mmol·L-1葡萄糖的完全培养基培养;KB组即HG组+10%空白血清;DBT组即HG组+10%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4-PBA组即HG组+4-PBA(2.5 mmol·L-1)。各组予对应药物进行干预刺激,作用48 h,然后将细胞收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细胞DNA损伤,免疫荧光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p)-PERK、ATF4、CHOP、足细胞膜蛋白(Podocin)、突触足蛋白(Synaptopodin)表达,同时提取足细胞蛋白,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RP78、PERK、p-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p-eIF2α、ATF4、CHOP、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GRP78、p-PERK、ATF4和CHOP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odocin、Synaptopodin荧光强度减弱,足细胞TUNEL荧光阳性细胞核明显增多,GRP78、p-PERK/PERK、p-eIF2α/eIF2α、ATF4、CHOP、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上升,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高糖组比较,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组及ERS抑制剂组GRP78、p-PERK、ATF4和CHOP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odocin、Synaptopodin荧光表达增强,TUNEL阳性染色细胞核的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损伤减轻,GRP78、p-PERK/PERK、p-eIF2α/eIF2α、ATF4、CHOP、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高糖组和空白血清组以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可通过拮抗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的活化实现对足细胞凋亡的抑制,保护足细胞。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凋亡;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通路   
      139
      |
      5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92979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黄精丸对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黄精丸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有效改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廖可欣, 姜劼琳, 肖移生
      2024, 30(16): 19-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36
      摘要:目的观察黄精丸(CHP)对D-半乳糖联合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海马神经自噬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CHP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前3周各组小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1次0.14 g·kg-1 D-半乳糖、后2周改为每日腹腔注射1次2 mg·kg-1东莨菪碱复制学习记忆障碍小鼠以模拟阿尔茨海默病(AD)。造模开始1周后,多奈哌齐组给予0.65 mg·kg-1多奈哌齐,CHP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25、2.5、7.5 g·kg-1 CHP提取液,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5 mL,每天灌胃1次,连续4周。以水迷宫装置观察各小鼠行为学改变,尼氏染色分析各小鼠海马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小鼠海马组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及泛素结合蛋白p62(p62)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mTOR、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p62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免疫组化探测各组小鼠海马神经元Beclin-1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痴呆症状明显,其海马结构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mTOR、Beclin-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LC3Ⅱ/LC3Ⅰ显著降低,p6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及CHP各组小鼠痴呆症状及学习记忆好转,海马神经结构紊乱有所改善、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P<0.01),mTOR、Beclin-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LC3Ⅱ/LC3Ⅰ明显升高,p6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CHP能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发挥治疗AD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TOR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黄精丸;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障碍;自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   
      114
      |
      4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535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生脉散干预心脏毒性大鼠线粒体功能的机制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生脉散能有效减轻多柔比星引发的大鼠心脏毒性,可能通过干预线粒体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田晴晴, 康兰芳, 李霞, 田虹利, 郭文娟, 刘姣, 程杰
      2024, 30(16): 27-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37
      摘要:目的评估生脉散对多柔比星(DOX)引发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基于线粒体功能探讨其降低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生脉散低、中、高剂量组(1.81、3.62、7.24 g·kg-1)和右雷佐生组(25 mg·kg-1)。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单次2.5 mg·kg-1,连续6次,累积剂量达15 mg·kg-1建立心脏毒性模型。造模期间同时给予治疗药物,每天1次,连续3周。于每次注射多柔比星时记录大鼠的体质量变化,末次给药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超声监测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含量水平,取心脏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己糖激酶2(HK2)、乳酸脱氢酶(LDHA)、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1)的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K2、LDHA、PD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减轻(P<0.01),出现毛发枯燥、行动迟缓等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升高(P<0.01),超声结果中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显著降低(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排列紊乱、心脏纤维化程度增加;血清中CK、LDH、AST、CK-M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心脏组织中HK2、PDK1、LDH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脉散高剂量组可缓解DOX引起的体质量减轻(P<0.05),降低中医证候评分(P<0.05),生脉散低、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P<0.01),改善大鼠心功能,生脉散中、高剂量组可缓解心肌损伤,减轻心肌组织纤维化,降低大鼠血清CK、LDH、AST、CK-MB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1),生脉散可缓解DOX引起的HK2、LDHA、PDK1 mRNA和蛋白水平异常表达(P<0.05,P<0.01)。结论生脉散可能通过干预线粒体功能发挥对DOX诱导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  
      关键词:生脉散;多柔比星;心脏毒性;线粒体功能   
      85
      |
      4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6274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逍遥散对脂多糖诱导抑郁样小鼠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逍遥散能有效改善脂多糖诱导的C57小鼠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炎症和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杨婧雯, 王英, 巩子汉, 梁文青, 岳广欣, 梁媛
      2024, 30(16): 36-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16
      摘要:目的探索逍遥散对脂多糖(LPS)诱导抑郁样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适应性喂养后,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腹腔注射,50 mg·kg-1)、氟西汀组(灌胃,2.6 mg·kg-1)、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灌胃,6.012 5、12.025、24.050 g·kg-1),给药14 d后,模型组和各给药组腹腔注射2 mg·kg-1 LPS,正常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糖水偏好和悬尾实验评估小鼠抑郁样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小鼠海马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海马TNF-α、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的X蛋白(Bax)、Bcl-2、B细胞淋巴瘤-xl(Bcl-xl)、胱天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消耗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TNF-α含量及海马TNF-α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海马5-HT、D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Iba-1表达明显增多(P<0.05);Bax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升、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米诺环素及逍遥散中剂量组小鼠糖水消耗率明显升高、悬尾不动时间明显下降(P<0.05,P<0.01);米诺环素、逍遥散组小鼠海马5-HT、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各给药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及TNF-α mRNA表达明显降低、Iba-1表达明显减少、Bax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神经元凋亡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逍遥散可改善LPS诱导的C57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炎症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关键词:脂多糖;逍遥散;凋亡;海马;小鼠   
      88
      |
      4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468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药理

    • 补肾壮筋汤调控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补肾壮筋汤能显著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骨密度和骨小梁微结构,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可能通过调节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实现。
      周世博, 俞兴, 仲文庆, 李文浩, 赵赫, 熊洋
      2024, 30(16): 44-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06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壮筋汤(BSZJ)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骨密度(BMD)、骨小梁微结构及对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补肾壮筋汤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卵巢去势模型组(OVX)、阿仑膦酸钠组(ALN,7.35 g·kg-1)和补肾壮筋汤组(BSZJ,3.2 g·kg-1)。卵巢切除12周后给予对应药物灌胃,共12周。12周后采集血清和骨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Ⅰ),三点弯曲实验测试大鼠胫骨生物力学,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腰椎BMD及骨小梁微结构。包括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及结构模型指数(SMI)。苏木素-伊红(HE)及马松(Masson)染色分析腰椎骨小梁及骨胶原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腰椎OPG、RANKL、RANK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腰椎OPG、RANKL、RAN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PINP及CTX-Ⅰ明显增加(P<0.05);与OVX组比较,ALN组及BSZJ组血清CTX-Ⅰ明显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OVX组胫骨生物力学载荷(Fracture Load)明显降低(P<0.05);与OVX组比较,ALN组和BSZJ组生物力学载荷增加。与SHAM组比较,OVX组腰椎BMD、BV/TV、Tb.Th及Tb.N明显降低,Tb.Sp及SMI明显增加(P<0.05);与OVX组比较,BSZJ组腰椎BMD、BV/TV及Tb.N明显增加,Tb.Sp及SMI明显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OVX组骨小梁结构紊乱,骨小梁之间的距离增加;胶原纤维变细,连续性欠佳;与OVX组比较,BSZJ组腰椎骨小梁结构相对完整,骨小梁之间的距离变小,胶原纤维增粗。与SHAM组比较,OVX组腰椎OPG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RANKL、RANK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OVX组比较,BSZJ组OPG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RANKL、RANK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壮筋汤能够调节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并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潜在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实现的。  
      关键词:骨质疏松;补肾壮筋汤;卵巢去势大鼠;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OPG/RANKL/RANK)信号通路   
      75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92979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最新研究发现,济生肾气丸通过调节cAMP/AQP2/NLRP3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病大鼠的肾脏功能和病理损伤。
      崔言坤, 王琳, 黄艳美, 陈丽梅, 刘春花, 郭怡, 姜劼琳, 左铮云, 刘超, 姚凤云
      2024, 30(16): 5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4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济生肾气丸对慢性肾脏病(CKD)模型大鼠环磷酸腺苷(cAMP)/水通道蛋白2(AQP2)/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慢性肾脏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5只)和造模组(45只),通过腺嘌呤灌胃28 d诱导建立CKD大鼠模型,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济生肾气丸高、中、低剂量组(1.2、0.6、0.3 g·kg-1·d-1),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纯净水,连续给药28 d。在给药的第14、28天收集大鼠24 h尿量,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经末次给药后,大鼠称体质量麻醉取材,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肾组织AQP2、cAMP、精氨酸加压素(AVP)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NLRP3、AQP2蛋白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及过碘酸-雪夫染色(PAS)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24 h尿量显著下降,24 h尿蛋白、肾脏湿重及肾体比显著升高(P<0.01),血清SCr、BUN和肾组织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肾组织AVP、cAMP、AQP2含量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AQ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肾脏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与模型组比较,济生肾气丸组明显改善大鼠精神状况,体质量、24 h尿量显著增加,24 h尿蛋白含量、肾脏湿重及肾体比明显下降(P<0.05,P<0.01),血清SCr、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肾组织AVP、cAMP、AQP2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IL-1β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AQ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脏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济生肾气丸可通过调控cAMP/AQP2/NLRP3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改善肾脏功能和病理损伤,发挥防治慢性肾脏病作用。  
      关键词:济生肾气丸;慢性肾脏病;环磷酸腺苷(cAMP);水通道蛋白2(AQP2);NOD样受体蛋白3(NLRP3)   
      76
      |
      4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530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在膜性肾病治疗领域,研究团队通过实验验证了升阳益胃汤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有效减少大鼠肾小球足细胞凋亡,为膜性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案。
      吴媛, 张学琴, 安恒通, 王帅杰, 王开爽, 赵亚云, 陈志强
      2024, 30(16): 60-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13
      摘要:目的基于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免疫平衡探讨升阳益胃汤抑制膜性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凋亡分子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羊抗大鼠肾刷状缘抗体(Fx1A)血清方法建造膜性肾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升阳益胃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盐酸贝那普利组,健康组大鼠10只作为正常组,各组分别予以对应药物进行灌胃,每天1次,连续干预6周。干预结束前,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干预结束后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肌酐(Crea)、血尿素(UREA)、总胆固醇(TC)含量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沉积情况;免疫组化(IHC)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突触足蛋白(Synaptopodin)、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足萼蛋白(Podocalyxin)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Synaptopodin、Nephrin、Podocalyxin、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Bcl-2基因相关启动子(Bad)、Bcl-2相关X蛋白(Bax)、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24 h尿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存在明显C3、IgG沉积;足细胞标志蛋白Synaptopodin、Nephrin、Podocalyxin免疫组化半定量表达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Synaptopodin、Nephrin、Podocalyx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Bad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IL-4、GATA3蛋白明显升高(P<0.05),IFN-γ、T-bet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24 h尿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IgG、C3沉积明显减少;足细胞标志蛋白Synaptopodin、Nephrin、Podocalyxin免疫组化半定量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Synaptopodin、Nephrin、Podocalyx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Bax、Bad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IL-4、GATA3蛋白明显降低(P<0.05),IFN-γ、T-bet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可能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减少膜性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凋亡,缓解足细胞损伤,减轻肾损伤。  
      关键词:膜性肾病;足细胞;升阳益胃汤;免疫平衡   
      66
      |
      4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462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最新研究发现,海藻和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配伍应用,对甲状腺肿大有显著治疗效果,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田颐, 董肖, 刘晓庆, 曹灿, 吴美晶, 徐向楠, 廖文勇, 陈绍红, 柳海艳, 于雪, 范盎然, 修琳琳, 钟赣生
      2024, 30(16): 68-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42
      摘要:目的探究海藻和甘草反药组合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高限2倍剂量条件下于海藻玉壶汤中加减配伍应用对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和p53/p21/胱天蛋白酶-3(Caspase-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优甲乐组(20 μg·kg-1)、海藻玉壶汤组(12.06 g·kg-1)、去海藻组(9.90 g·kg-1)、去甘草组(10.26 g·kg-1)、去海藻甘草组(8.10 g·kg-1)、海藻甘草组(3.96 g·kg-1),每组16只。除空白组其余各组给予PTU复制甲状腺肿大病理模型,将优甲乐用作阳性药,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液,末次给药后12 h进行取材。观察各组甲状腺形态;计算各组大鼠甲状腺系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甲状腺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甲状腺组织p53、p2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组织凋亡相关信号通路p53、p21、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甲状腺系数显著增高(P<0.01),T3、T4、FT3、FT4水平均降低(P<0.01),TSH升高(P<0.01),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明显(P<0.05),p53、p21、Cyclin D1、Caspase-3 mRNA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甲状腺系数显著降低(P<0.01),T3、T4、FT3、FT4水平均上升(P<0.05),TSH下降(P<0.01),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恢复(P<0.05),p53、p21、Caspase-3 mRNA表达上升(P<0.05),p53、p21、Caspase-3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高限2倍剂量条件下,含海藻和甘草反药组合于海藻玉壶汤中加减配伍应用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的甲状腺系数、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组织形态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p53、p21、Caspase-3相关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相关。  
      关键词:海藻玉壶汤;十八反;甲状腺肿模型大鼠;凋亡;p53;p21;胱天蛋白酶-3(Caspase-3)   
      62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38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最新研究发现,促卵合剂通过调节AMPK/mTOR/HIF-1/VEGF通路,有效改善卵泡发育不良大鼠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促进卵泡正常发育,保护卵巢功能,为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提供新策略。
      胡莹莹, 丁珊珊, 林雪娟, 卓祖顺, 张梦婷, 朱龙, 李红, 陈莹, 魏佳, 吕绍光
      2024, 30(16): 76-8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36
      摘要:目的探讨促卵合剂通过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MPK/mTOR/HIF-1/VEGF)通路改善卵泡发育不良(FM)大鼠氧化应激及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40只,造模组大鼠连续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75 mg·kg-1)30 d进行造模,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克罗米芬组(4.5 mg·kg-1)、促卵合剂低、中、高剂量组(8.1、16.2、32.4 g·kg-1),每组8只。相应剂量药物给药,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灭菌水,连续干预14 d。巴氏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动情周期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学及卵泡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含量;化学荧光法检测卵巢组织中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组织AMPK/mTOR/HIF-1/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次级、成熟卵泡减少,闭锁卵泡增多,血清FSH及LH含量,卵巢组织ROS含量、Bax表达、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AMPK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E2含量、SOD活性、Bcl-2表达、mTOR、HIF-1、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克罗米芬组及促卵合剂高、中剂量组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增加,闭锁卵泡显著减少,血清FSH及LH含量、卵巢组织ROS含量、Bax表达、细胞凋亡、AMPK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E2含量、SOD活性、Bcl-2、mTOR、HIF-1、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结论促卵合剂可能通过调控AMPK/mTOR/HIF-1/VEGF通路来抑制氧化应激减少颗粒细胞凋亡,促进卵泡正常发育成熟,减少卵泡闭锁,保护卵巢功能,进而对FM发挥治疗作用。  
      关键词:卵泡发育不良;促卵合剂;氧化应激;凋亡;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MPK/mTOR/HIF-1/VEGF)通路   
      63
      |
      5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6270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中医药防治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专题

    • 最新研究显示,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张志杰, 崔红生, 黄贵锐, 张诗瑜, 王妍妍, 李佳琦
      2024, 30(16): 85-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23
      摘要:目的观察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予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随访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6 min步行距离、C反应蛋白(CRP)变化水平,在随访1月时观察记录患者中医证候量表评分、CAT、mMR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较高,治疗后咳嗽、喘息、气短、痰量、痰色、痰质、烦躁、舌苔、脉象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CAT问卷总积分及咳嗽、咳痰、胸闷等各项症状积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5);mMRC问卷评分明显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咳嗽、喘息、痰量、胸闷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CAT问卷总积分及咳嗽、咳痰、胸闷等各项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mMRC问卷评分明显降低(P<0.05)。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清咳平喘颗粒可以明显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患者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药效作用时间较长,药物安全性高,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清咳平喘颗粒;临床疗效;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6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4863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伏风理论在肺系疾病中临床运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伏风”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通过深入探讨其病机、治疗原则及辨证施治,为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肺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于明霞, 王妍妍, 张艺, 崔红生
      2024, 30(16): 92-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25
      摘要:“伏风”有先天伏风和后天伏风,先天伏风与体质有关,后天伏风又可分为内风和外风。伏风作为“伏邪”的一种,既有伏邪的致病特点,又有风邪的发病方式。正气不足是伏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外邪、情志、饮食、劳累是伏风发病的常见诱因,郁热伤阴是发病之必然转归。伏风内潜,外邪引触,内外相引致气机升降失常,三焦失序,影响气血津液代谢,产生的风、痰、火、瘀交织又成为迁延不愈的致病因素。课题组认为伏风发病,总以“扶正固本、透风达邪”为治疗原则,根据兼夹邪气不同,配合散寒、清热、解毒、润燥、滋阴、柔肝、健脾、益肾之法。课题组根据伏风之先后天、内外属性及兼夹之邪不同将伏风致病分为外邪侵袭、三焦失调和正虚不固三大类型,其中伏风内潜,外邪侵袭又可根据兼夹之邪不同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火炽盛、风燥伤肺、肺热阴伤;伏风内动,三焦失调根据伏风潜伏脏腑不同分为肝风内动,上焦失序、脾风内伏,中焦失运、肾风内藏,下焦失济;先天伏风,正虚不固因其自身禀赋特点归于第三类,并对不同证型给予不同方药辨证论治。充分理解伏风理论,有利于对肺系外内合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病机特点作出合理解释。通过对“伏风”致病的病机、治疗原则及辨证施治的详细论述,阐明了“伏风”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期启发临证。  
      关键词:伏风内潜;内风;外风;透风达邪;肺系疾病   
      79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4858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咳嗽变异性哮喘风伏阴伤证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咳嗽变异性哮喘风伏阴伤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为深入理解该病证候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于明霞, 兰瑞恒, 余思洋, 沈佳锋, 张志杰, 张诗瑜, 姜博涵, 崔红生
      2024, 30(16): 100-10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25
      摘要: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风伏阴伤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VA风伏阴伤组、CVA组、布地奈德组、桑梅止咳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采用卵蛋白氢氧化铝腹腔注射致敏+卵蛋白氢氧化铝雾化激发致敏,其中CVA风伏阴伤组,布地奈德组和桑梅止咳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吹风”和“甲状腺素片”灌胃(0.15 g·kg-1·d-1)制备咳嗽变异性哮喘风伏阴伤证模型。实验第1~15天为模型制备阶段,第16~29天为以方测证阶段。第16天,布地奈德组给予雾化吸入治疗(0.5 g·L-1),桑梅止咳组给予颗粒剂灌胃(4.19 g·kg-1),各组每天治疗1次,持续14 d。于第1、8、15天,比较空白组、CVA风伏阴伤组、CVA组大鼠的体质量、饮水量、肛温、心前区及四肢爪心的温度的变化,实验第28天,比较大鼠体质量、饮水量、肛温、心前区及四肢爪心的温度的变化,第29天,进行咳嗽敏感性测定,辣椒素(1×10-4 mol·L-1)引咳,记录大鼠2 min内咳嗽次数,第30天,测定肺功能指标,检测血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血清干扰素(IFN)-γ及免疫球蛋白E(IgE)指标,检测血清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cAMP、IL-4、IL-5、IL-13相对表达量。结果第15天,与空白组和CVA组比较,CVA风伏阴伤组体质量降低,饮水量明显增加,肛温明显增高,心前区及四肢爪心温度均升高(P<0.05);第28天,与CVA风伏阴伤组比较,布地奈德组、桑梅止咳组饮水量减少,肛温降低,心前区及四肢爪心温度明显降低(P<0.05),与布地奈德组比较,桑梅止咳组心前区及左下、右下肢爪心温度降低(P<0.05)。在咳嗽敏感性方面,与空白组比较,CVA风伏阴伤组和CVA组2 min内咳嗽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CVA风伏阴伤组比较,桑梅止咳颗粒组咳嗽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肺功能方面,与空白组比较,CVA风伏阴伤组、CVA组最大肺活量(FVC)降低(P<0.05),与CVA风伏阴伤组比较,桑梅止咳组FVC明显升高(P<0.05)。在其他方面,与空白组比较,CVA风伏阴伤组和CVA组血清总IgE、IL-4、IL-13明显升高(P<0.05),CVA风伏阴伤组cAMP明显升高,cGMP、IFN-γ明显降低(P<0.05);与CVA风伏阴伤组比较,桑梅止咳组IgE、IL-4、IL-13、cAMP均降低,cGMP、IFN-γ明显升高(P<0.05);与布地奈德组比较,桑梅止咳组IL-13明显降低(P<0.05);HE染色CVA风伏阴伤组和CVA组大鼠肺组织损伤较重,布地奈德组和桑梅止咳组支气管黏膜损伤较轻,气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炎细胞浸润,腺体增生等较CVA组、CVA风伏阴伤组轻。在mRNA表达上,与空白组比较,CVA风伏阴伤组IL-4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CVA风伏阴伤组比较,布地奈德组和桑梅止咳组两组大鼠IL-4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卵蛋白氢氧化铝腹腔注射致敏+卵蛋白氢氧化铝雾化激发致敏+吹风+甲状腺素片灌胃制备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动物模型,具备风伏阴伤证候特征。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风伏阴伤;动物模型;以方测证;病证结合   
      62
      |
      2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4852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252例过敏性哮喘患者体质分布特征及临床资料分析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过敏性哮喘患者体质分布特点,为疾病调治提供新思路。252例患者中,特禀质占比最高,女性更易兼夹阳虚质和气郁质。肥胖、宠物接触、过敏性鼻炎与疾病控制不佳有关。
      张诗瑜, 崔红生, 高英洁, 弓雪峰, 王佳美, 吕明圣, 候丹, 张馨予, 郭琦, 黄贵锐, 程思益, 张志杰
      2024, 30(16): 110-1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22
      摘要:目的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分析过敏性哮喘患者兼夹体质的分布特点,为过敏性哮喘的调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2021年12月至2023年9月门诊就诊的过敏性哮喘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兼夹体质分布规律及过敏性哮喘特禀质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过敏性疾病、过敏史、家族史、蓄养宠物情况、呼出气一氧化氮等与体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过敏性哮喘患者252例,男女比为1∶1.5,青年占比最高。单纯特禀质占比最高,特禀质兼夹其他体质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和血瘀质。兼夹一种体质有58例,阳虚质占比最高。兼夹两种体质有38例,气虚质+阳虚质数量最多。超重或肥胖患者共116例;共48例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117例患者有过敏史;70例患者养宠物,养宠物与对猫狗毛过敏有相关性(P<0.05);202例的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和湿疹是合并最多的三类疾病;嗜酸性气道炎症患者有177人。过敏性哮喘证型依次排列为风哮证134例(53.17%)、热哮证51例(20.24%)、寒哮证32例(12.7%)、虚哮证15例(5.95%)、气郁哮证14例(5.56%)、瘀哮证6例(2.3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女性阳虚质与气郁质较男性多;年龄越大出现痰湿质与湿热质可能性越小;体质量指数与痰湿质呈正相关,与阳虚质呈负相关(P<0.05)。结论过敏性哮喘以特禀质为主,风哮证为最常见的证型。特禀质与其他偏颇体质兼夹致使过敏性哮喘反复发作,兼夹体质中气虚质、阳虚质多见。过敏性哮喘中女性、青年发病率更高,女性更易兼夹阳虚质和气郁质。肥胖可能是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更易兼夹痰湿质和湿热质。宠物接触、过敏性鼻炎可能与过敏性哮喘控制不佳有关。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体质特点;特禀质;兼夹体质;临床资料   
      67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527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最新研究揭示,提高BMI指数、降低BUN水平、服用中药可显著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张志杰, 崔红生, 黄贵锐, 张诗瑜, 王妍妍, 李佳琦, 靳锐锋
      2024, 30(16): 117-1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23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郁肺证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00例AECOPD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既往病史,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调查,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6 min步行距离,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是否服用中药,发病日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显著有效组47例,非显著有效组53例,两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尿素氮(BUN),mMRC评分,服用中药,发病节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主运、主气、客主加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节气统计结果显示显效组大多处于春夏发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两组BMI、BUN、服用中药、主气少阴君火(相对于厥阴风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BMI指数、降低BUN水平、服用中药均可提高治疗效果,在主气少阴君火(相对于厥阴风木)时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郁肺证;清咳平喘颗粒;回顾性研究;五运六气   
      84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4860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临床

    • 在乳腺增生病治疗领域,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了乳结泰胶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再注册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显示,乳结泰胶囊能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韩建科, 张董晓, 孙利, 杨立波, 郭晓腾, 王晓芳, 高学东
      2024, 30(16): 123-1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98
      摘要:目的评价乳结泰胶囊在广泛使用条件下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痰凝血瘀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完成再注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单臂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38家试验中心2 406例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痰凝血瘀证患者,给予乳结泰胶囊治疗,用法用量为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一般在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21 d,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不良事件评估安全性,观察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乳房疼痛和乳腺靶肿块的改变,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有效性。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乳结泰胶囊对乳腺增生病证属肝郁气滞、痰凝血瘀证患者,能显著减轻患者乳房疼痛、触痛等症状,平均乳房疼痛最疼程度评分较基线下降(2.20±1.63)分,乳房疼痛最疼程度评分缓解率54.9%(1 275/2 322),经前7 d疼痛程度缓解率61.5%(1 427/2 322)。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乳房触痛消失率42.3%(1 005/2 374),触诊乳房肿块分布范围明显缩小,触诊乳房肿块消失率19.5%(463/2 374),靶肿块触诊平均缩小57.6%。此外,在改善胸胁胀闷或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经行腹痛、月经量少等中医症状方面具有较好作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79.4%,临床获益显著。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乳结泰胶囊可以改善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和体征,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确切,乳结泰胶囊在更广泛使用人群中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乳结泰胶囊;乳腺增生病;多中心;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   
      44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04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最新研究显示,正清风痛宁片能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改善生活质量,与甲氨蝶呤疗效相当。联合使用可能成为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新选择。
      陈君洁, 孙玥, 李明, 黄传兵, 程丽丽, 汤忠富
      2024, 30(16): 132-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91
      摘要:目的探讨正清风痛宁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正清风痛宁片联合甲氨蝶呤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联合方案有效应用至临床中。方法本研究在7家医院风湿免疫科招募159例RA患者,并将其随机安排分为3组(每组53例),正清风痛宁片组(SIN组)予以正清风痛宁片(3粒/次,3次/d);甲氨蝶呤组(MTX组)予以MTX(4粒/次,1次/周);正清风痛宁片联合甲氨蝶呤组(SIN+MTX组)予以正清风痛宁片(3粒/次,3次/d)+MTX(4粒/次,1次/周)。在基线及干预治疗12周后进行评估,主要疗效指标为12周时达到美国风湿病学会20%缓解(ACR20)应答的患者比例,并记录晨僵、关节压痛、肿胀数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监测免疫炎症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进行疾病活动度量化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基于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94.3%(150/159)患者完成12周随访,MTX组ACR20应答率为60.78%,SIN组的ACR20应答率为61.22%,SIN+MTX组ACR20应答率为70%,优于单用药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均能降低ESR、CRP、DAS28、VAS等疾病活动度及免疫炎症指标(P<0.05,P<0.01),与SIN组和MTX组比较,SIN+MTX组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中医证候及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MTX组和SIN+MTX组比较,SIN组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更为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SIN组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5)。随访期间,MT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SIN组为2.04%,SIN+MTX组为3.92%,MTX组的发生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N+MTX两药联用可能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结论正清风痛宁片能够有效降低R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减缓疾病进展,改善RA患者生活质量,提示正清风痛宁片能有效抑制RA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且其疗效与MTX相当,SIN+MTX联合治疗可能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正清风痛宁片;疾病活动;疗效评估;多中心   
      53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14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运脾化浊方对Wilson病铜稳态影响及机制 AI导读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在Wilson病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通过运脾化浊方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有效率,为临床有效方药应用提供进一步证据支持。
      陶庄, 汪美霞, 康帅, 王飞, 周佳锋, 贾淑培, 胡雅, 杨文明
      2024, 30(16): 140-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1
      摘要:目的观察运脾化浊方对Wilson病(WD)铜稳态影响的临床作用特点,分析验证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有效方药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方法将2023年01月至2023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WD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排铜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脾化浊方治疗,共治疗4个疗程(32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铜生化指标(血清游离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血清铜、血清铜锌比、24 h尿铜、24 h尿锌、24 h尿铜锌比)、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有效率水平。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构建“疾病-中药-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和PyMOL可视化分析图,分析验证其作用机制。结果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0%(12/3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286,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尿铜水平显著升高、血清游离铜和24 h尿铜锌比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铜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游离铜和24 h尿铜锌比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铜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铜蓝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铜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铜氧化酶、血清铜锌比、24 h尿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共得到运脾化浊方治疗WD铜稳态的有效成分83个、交集靶点共341个,主要有效成分有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谷甾醇(sitosterol),关键靶点有蛋白激酶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显示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长寿蛋白信号通路、癌变途径、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途径为显著富集的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存在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运脾化浊方能够显著改善WD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有效率,通过作用于多个关键靶点、多条信号通路发挥调节WD铜稳态的作用。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运脾化浊方;铜稳态;临床疗效;作用机制   
      48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23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药物代谢

    • 3种抑郁症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的比较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三种不同方式建立的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实验、血清5-HT和NE水平检测以及代谢组学分析,为抑郁症的标准化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萌萌, 路静, 李唯嘉, 张文静, 陈鸿雁, 王雨辰, 林贺, 林喆, 律广富
      2024, 30(16): 149-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66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抑郁状态,以及脑、肝、肾组织中的代谢物差异,评价3种不同方式建立的抑郁症大鼠模型,为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制备和抑郁症标准化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4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组)、慢性不可预知组(GY组)、肾虚型抑郁症组(SM组)和脾虚型抑郁症组(PM组)。K组正常饲养;GY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联合孤养造模;SM组采用CUMS联合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5 mg·kg-1)孤养造模;PM组采用CUMS联合腹腔注射利血平(0.5 mg·kg-1)孤养造模,造模时间均持续4周。采用行为学实验评估动物抑郁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分别对各组大鼠的脑、肝脏、肾脏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一步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各组大鼠脑、肝、肾组织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大鼠行为学结果显示,与K组比较,3种模型组大鼠的糖水消耗率均显著下降(P<0.01);强迫游泳实验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攀爬次数显著下降(P<0.01);在旷场实验中,运动距离减少,角落活动时间及静止时间增加(P<0.05,P<0.01),GY组、SM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显著降低(P<0.01),PM组中心区域活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在社会交互实验中,与Stranger1接触时间显著减少(P<0.01),与Familiar及Stranger2接触时间明显减少(P<0.05,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逃逸平台滞留时间、平台象限进入次数及平台穿台次数显著下降(P<0.01);血清5-HT、NE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3种模型组大鼠的脑、肝、肾组织代谢物与代谢通路均与K组出现明显区别,3种模型大鼠脑组织差异代谢物及通路未出现交集,GY组与SM组大鼠脑组织共同代谢产物仅有O-ureido-L-serine,GY组和PM组存在5个共同差异代谢物;肝组织共存在12个3组共有差异代谢物,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为共同代谢通路;肾组织共存在6种3组共有差异代谢物,D-氨基酸代谢途径为共有的代谢通路。结论该研究中3种方法均可构建稳定的抑郁症大鼠模型,而联合药物干预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模型构建的周期,同时可构建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抑郁症模型。3种抑郁模型大鼠脑、肝、肾组织代谢组学呈明显差异,肾虚型和脾虚型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肝、肾差异代谢物均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可为中医抑郁症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关键词:抑郁症;中医证候模型;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模型评价;氢化可的松;利血平;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   
      72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27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最新研究显示,附杞固本膏在治疗肾阳虚证方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肾上腺功能、促进脂肪分解氧化及提升机体能量代谢相关。
      刘峻宇, 曹唯仪, 孙敏, 陆芳, 杨巧宁, 张菀桐, 曲华, 王淑阁, 李睿, 高蕊
      2024, 30(16): 160-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68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对附杞固本膏的耐受程度,探索附杞固本膏主要活性成分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治疗肾阳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连续给药、安慰剂对照设计。共纳入健康受试者24例,设置75 g和100 g 2个剂量组,每剂量组12例受试者按2∶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各组按剂量给予药物或安慰剂,连续给药14 d,期间记录受试者体征以进行安全性评估。按方案规定的时间点采集生物样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MS)检测生物样本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通过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以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血浆和尿液样本中内源代谢物的相对含量,使用EZinfo 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利用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和t检验P<0.05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利用代谢物分析平台MetaboAnalyst 6.0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安全性评价中,未观察到不良事件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的趋势。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浆浓度多数低于定量下限,苯甲酰乌头原碱首次给药后71%的血药浓度低于定量下限。75 g组和100 g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连续给药12 d后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末次给药后体内药物浓度及整体暴露较首次给药有所增加,但未出现安全性相关的药物蓄积。血中鉴定出附杞固本膏诱导的差异代谢物45个,包括酰基肉碱11种、脂肪酸10种、氨基酸4种、脂质20种,富集到α-亚麻酸与亚油酸代谢、支链脂肪酸氧化、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尿中鉴定出差异代谢物22种,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代谢物7种、核酸及其代谢物7种、肉碱2种,其他6种,富集到色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CoA)生物合成、β-丙氨酸代谢、鞘磷脂代谢通路。结论附杞固本膏在试验剂量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其治疗肾阳虚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肾上腺功能、促进脂肪分解氧化及提升机体能量代谢相关。  
      关键词:附杞固本膏;Ⅰ期临床研究;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安全性;耐受性   
      52
      |
      24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76072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药学基础

    • 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产地旋覆花的挥发性成分及气味差异,通过电子鼻技术和HS-GC-MS分析,成功区分了各产区旋覆花,为旋覆花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赵玉珍, 解泽阳, 高乐, 王相, 田伟, 牛丽颖
      2024, 30(16): 170-1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66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产地旋覆花的挥发性成分及气味的差异,为完善旋覆花的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山东德州、山东平邑、河南安阳、河北4个产区共20批旋覆花样品,利用PEN型电子鼻识别各样品气味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对不同产地间气味的差异性进行辨识。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对不同产地旋覆花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与相对定量,并采用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不同产地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且P<0.05的原则筛选得到不同产地旋覆花的挥发性差异成分。运用PCA相关性分析及Pe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探究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和电子鼻传感器与产地间的关联,以及电子鼻传感器与挥发性差异化合物间的关联。结果不同产地旋覆花气味差异主要体现在W1W、W2W、W5S传感器,电子鼻数据的PCA结果表明能较好区分河北产区的旋覆花样品。采用HS-GC-MS共检测出48个挥发性成分,主要包含醛类、烯烃类、羧酸类、芳香类和醇类。PCA与PLS-DA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具有明显差异,并筛选出19个差异化合物,其中以正己醛相对含量最高;挥发性差异化合物与产地相关分析得到15个成分可作为区分产地的特征性成分;电子鼻传感器与产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W1W传感器与河北产区相关性最强,可作为河北与其他产区显著区分的标志,W2W、W5S传感器与山东德州、河南安阳产区相关性较强。W1W、W2W、W5S传感器与差异化合物的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气味产生的物质基础为糠醛、2-正戊基呋喃、正己醛、芳樟醇及3-甲基-1-戊醛,可将其作为区分不同产地主要的气味物质。结论该研究利用HS-GC-MS联合电子鼻技术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的旋覆花。筛选出的15个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及5个气味物质基础可为旋覆花的气味特征阐释及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旋覆花;挥发性成分;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产地;气味物质基础;质量评价   
      76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699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六味地黄丸定量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六味地黄丸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通过评分体系评价各厂家样品,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新视角。
      陈荣, 钟水生, 王亚琼, 张超, 陈卫
      2024, 30(16): 177-18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67
      摘要:目的建立六味地黄丸14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应用评分体系对各厂家样品进行评价。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MS)对市售12个厂家、4种剂型共109批六味地黄丸样品中尿囊素、没食子酸、地黄苷D、獐牙菜苷、芍药苷等14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六味地黄丸含量检测项下方法对莫诺苷、马钱苷、丹皮酚进行定量,根据不同剂型和厂家进行含量分布考察。将各成分(除5-羟甲基糠醛)按含量排名、药味归属及药味的君臣佐使进行赋值,对各厂家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建立的六味地黄丸14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各成分在其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重复性、耐用性、准确度良好。评价结果显示,大蜜丸厂家山西B厂和广东E厂基本全部批次为优等,大蜜丸广西D厂、水蜜丸云南I厂、小蜜丸湖南J厂、水丸吉林K厂几乎全部低于70分。大蜜丸B厂和E厂整体质量较好,前者体现在归属熟地黄、泽泻、酒萸肉、茯苓的成分含量较高,后者则在泽泻和熟地黄归属成分上占优。湖南J厂、广西D厂归属熟地黄和泽泻的成分评分较低,提示厂家应重视这2味药材投料的品质,云南I厂归属熟地黄、牡丹皮的有效成分含量低,投料的牡丹皮同时还存在硫熏情况。结论建立的六味地黄丸定量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能直观、系统地区分厂家样品优劣,提示厂家对于现行版《中国药典》中未进行含量监控的药味特别是熟地黄、泽泻,应引起重视,同时需关注投料牡丹皮的硫熏问题。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液相色谱-质谱法;特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中药炮制;评价体系   
      59
      |
      24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646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学术探讨

    • 基于阴阳理论探讨自噬在卵巢癌中的作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中医阴阳理论在卵巢癌防治中的应用,提出激活自噬、抑制自噬、控制自噬的临床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癌提供新思路。
      彭成, 郭滢, 于洋, 刘芳媛, 韩凤娟
      2024, 30(16): 185-1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12
      摘要:卵巢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典型,转移复发率高,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杀手。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指导机体功能与物质的动态转换,实现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协调肌肉官窍的充盛强壮;而阴阳失衡,气血积聚络于胞宫发为卵巢癌。随着现代研究的进展发现,自噬作为机体内代谢与产能的变化过程,亦具有阴阳的动态属性,自噬抑制“阳衰阴盛”促进卵巢癌的形成、自噬激活“阳生阴长”推动卵巢癌的发展、瘤体机体“阴阳自噬紊乱”卵巢癌复发耐药,提示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与阴阳二者的病理状态高度契合。故该文以中医阴阳理论对卵巢癌及自噬相关机制阐释为基础,以卵巢癌不同阶段的主体矛盾为出发点,提出各阶段的防治原则:初以“益火源”激活自噬“消阴翳”,进以“攻毒结”抑制自噬“通阳滞”,末以“平阴阳”控制自噬“缓病势”。强调在动态调度阴阳、调和自噬、正邪同治、扶祛兼顾为定法的基础上,随变治之,依症加减。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癌的临床方法及理论依据,以期为卵巢癌的防治拓展新思路、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诊疗进程。  
      关键词:阴阳理论;卵巢癌;自噬   
      71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458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据最新研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病机核心为“中轴有损、升降失调”,四逆散治疗提供新思路。
      李佳欣, 晏育棚, 李改芬, 贾海骅, 李志更, 苗青, 吴朦, 卢征敏, 郝改梅, 李玉波
      2024, 30(16): 193-1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95
      摘要: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长。圆运动理论是彭子益从人与宇宙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的辩证思想,阐述了多种疾病的病机和治疗。该基于圆运动的角度阐述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病机,论证经方四逆散治疗本病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提出“中轴有损、升降失调”是为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病机核心,取四逆散“斡旋中轴、升降四维”之方义论治。创新性地以“圆运动理论”为桥梁,将现代医学研究提出的生物节律失常、海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失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中医内核相链接,并从中医临证的角度总结医家运用四逆散经验,从现代基础研究角度补充论证四逆散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证据,从传统医学与生物学的视角出发为完善圆运动理论、阐述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机制、拓展四逆散方义内涵提供策略思路,并提示后续研究应着重基础研究,从而提供更完备清晰的证据诠释。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四逆散;圆运动;现代实验研究   
      63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21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药事管理

    • 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AI导读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涵盖临床研究突破、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揭示及新技术应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4, 30(16): 200-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67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定期梳理总结中医药研究成果,动态呈现中医药学术进展,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学术引领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遴选工作。本年度遴选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破除“四唯”,突出解决临床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引领行业发展,体现探索性与前瞻性、创新性与突破性,聚焦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规律、新发现、新方法、新产品、新理论。经动态收集、初审、复审、终审等工作程序,确定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即通心络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针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妊娠呕吐等难治性疾病,血塞通软胶囊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等临床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或成果;化湿败毒散,片仔癀等中药复方,黄芪甲苷、辣椒素等活性单体的作用机制被揭示;空间代谢组学、网络医学、中药多维度核酸数据资源平台、多单元传递和信息融合等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为中医药研究中提供新的思路;中药监管科学体系初步构建并转化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TCM);学术进展;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荨麻疹;妊娠呕吐;针灸;肠道菌群;空间代谢组学   
      74
      |
      3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42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综述

    • 雷公藤红素的现代研究进展 AI导读

      雷公藤红素(Celastrol)作为天然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多重药理活性,其全合成、结构修饰和纳米制剂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黄美春, 王继刚
      2024, 30(16): 218-2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08
      摘要: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是从我国传统中药雷公藤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CEL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病毒、保护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药理活性,且体内安全性良好。近年来因其具有低不良反应、高效、广谱、多靶点、低耐药等优势,在抗炎和抗肿瘤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CEL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银屑病等多种炎症性疾病,以及对肝癌、肺癌、乳腺癌和胶质瘤等多种肿瘤具有广谱的药理学活性。然而,CEL植物中含量低、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代谢率高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全合成、结构修饰、发明纳米制剂等研究。笔者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CEL的文献报道,并对其全合成、体内代谢转化、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为明确CEL药理活性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CEL的综合开发和未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全合成;药理活性;作用机制   
      49
      |
      3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92980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2022年国内外免疫学进展对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启示 AI导读

      2022年免疫学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涵盖天然免疫、炎症小体、T细胞免疫、B细胞功能、免疫耗竭及COVID-19免疫学机制等。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推动了免疫学发展,高通量测序、全光谱流式细胞术、基因编辑、蛋白质工程、AI联合生物技术等为深入研究免疫应答特征、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与靶点提供了强大支持。研究成果为开发有效治疗手段、疫苗及药物提供了新思路。然而,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免疫逃逸特点、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于泽玥, 孙建辉, 郝莉雨, 邓玉荣, 李建良, 单中超, 霍海如, 李洪梅
      2024, 30(16): 229-2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37
      摘要:通过检索2022年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免疫学领域论文,综述其进展,重点介绍了天然免疫与炎症小体活化,T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疗法,B细胞识别、调控及记忆功能,免疫耗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免疫学机制及中医药防治进展。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已成为推动免疫学发展的强大力量,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筛选技术、全光谱流式细胞术、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AI联合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人员得以深入挖掘天然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免疫应答特征、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与靶点,从而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开发针对适应症的疫苗及药物。2022年免疫学在基础理论及应用转化方面成果显著,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其展现的免疫逃逸特点将持续性地困扰及危害人类社会,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治疗如何提高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及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基础研究还有待更深入的认识等。  
      关键词:新冠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中医药;免疫调节;天然免疫;免疫耗竭   
      33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166575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四君子汤及其主要有效成分抗结直肠癌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四君子汤作为中医经典名方,在结直肠癌防治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通过多条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逆转耐药,增强抗肿瘤免疫,改善肿瘤恶病质症状,为新型高效低毒抗结直肠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申佳林, 赵小莹, 肖海娟
      2024, 30(16): 240-25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24
      摘要:四君子汤是中医经典名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配伍而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证,现代临床上也常用于结直肠癌(CRC)、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其主要有效成分有人参皂苷Rg3、Rb1、Rh1、Rh2、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茯苓酸、甘草酸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可以防治癌前病变,联合手术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广泛用于CRC的全程治疗中,但其作用机制尚未被系统阐明。该文通过总结近10年相关文献发现,四君子汤及其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抑制肠道炎症反应,预防炎癌转化;通过调节蛋白53(p53)、Wnt、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控制肿瘤生长;通过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河马(Hippo)等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转移;也能通过负调控蛋白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STA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通过激活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9(Caspase-9)等凋亡蛋白促进凋亡,通过下调耐药基因的表达逆转化疗和靶向耐药;还可以恢复肿瘤微环境中的白细胞分化抗原8+胸腺依赖淋巴细胞(CD8+ T cell)、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来增强抗肿瘤免疫;还能通过上调锌指转录因子4(KLF4)改善体质量减轻、肌肉萎缩等肿瘤恶病质症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该文还讨论了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展望了四君子汤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等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新型高效低毒抗CRC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四君子汤;有效成分;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肠道菌群   
      63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525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脂代谢等多重机制,显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杨欣, 朱建平, 郭向鑫, 蒋萃, 田茸
      2024, 30(16): 253-2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07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以心脏、脑、血管为靶器官损害的神经和循环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常用于风痰证候的治疗。临床研究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应用,或与西药、针灸推拿手法合并应用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且疗效显著。基础研究发现,其药理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调节颅内循环、恢复神经功能、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改善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血压、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文章对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综述   
      49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92975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AQP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水通道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为中医与现代生物学结合提供新视角,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心血管疾病治疗新策略的开发。
      王雪薇, 张艳, 袁子阳
      2024, 30(16): 262-2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21
      摘要:水通道蛋白(AQPs)在人体水液平衡、能量代谢、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迁移及细胞增殖等相关的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对AQPs的调节和功能的研究不仅将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预后提供新思路,还会促进潜在治疗策略的开发。文章整合了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了AQPs在哺乳动物心血管系统中的定位和表达,综述了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AQP1、AQP4、AQP7、AQP9和AQP2在心血管组织中的生理、病理作用及调控机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通道蛋白与中医学中水液代谢的相关性,为传统中医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科学理解,为中医特定脏腑功能提供可能的分子机制。此外,总结中药复方/单味中药靶向AQPs相关信号通路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中医药如何通过调节AQPs的表达来治疗相关疾病,这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并强调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中医药与水通道蛋白相结合的调控机制的关键作用,为中医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类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和新的科学依据,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紧密结合,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AQPs);中医药;心血管疾病;水液代谢平衡;心力衰竭   
      48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523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鼠尾草属民族药物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鼠尾草属植物具有抗癌、镇痛、抗炎等多重药效,其活性物质基础为酚酸、黄酮等成分。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鼠尾草属民族药物资源,为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赵飞亚, 卢熙奎, 张铃声, 尹成龙, 刘雨, 简志敏, 陶爱恩
      2024, 30(16): 272-28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12
      摘要:鼠尾草属是一种常见的民族药用资源,其所属各类中药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且用途广、药用价值高,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开发价值。我国有78种鼠尾草植物,其中32个在18个少数民族中使用,具有抗癌活性、镇痛、抗炎、抗辐射活性、保肝活性、抗心血管系统疾病、降血糖、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纤维化、止血、肾脏保护、抗阿尔茨海默病、免疫调节、抗痛风等药效,主要的活性物质基础为酚酸、黄酮、萜类和多糖等成分。鼠尾草属药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物质基础,但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该属民族药物资源中,部分鼠尾草植物的研究基础薄弱,其药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验证。此外,由于鼠尾草属品种较多,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类型各异,生物活性也各不相同,使得鼠尾草属植物的质量及品质都有所差异,因而对其质量标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对鼠尾草属民族药物资源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该属植物的药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相关质量的总结归纳,为该属民族药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鼠尾草属;民族药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59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30582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中医药改善子宫衰老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子宫衰老影响生育力,中医药多途径缓解衰老,为高龄女性生育提供新希望。
      王培璇, 贾志诚, 李永谦, 郭颖, 王哲
      2024, 30(16): 284-2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11
      摘要:子宫衰老是造成子宫相关疾病和影响生育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现阶段对子宫衰老的探索仍然很少。从功能上讲,子宫衰老与子宫内膜激素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及子宫蜕膜化障碍有关;从结构上讲,子宫衰老与子宫形态改变、子宫肌层收缩力减弱、子宫血管功能减退有关,且子宫衰老引起多条分子机制通路的负反馈调节,包括巨噬细胞、uNK细胞等介导的免疫异常和炎症因子介导的病理性炎症反应等。随着三孩政策的颁布,高龄女性生育意愿增强,子宫衰老造成的高龄女性生育力减退问题亦愈发突出,但子宫衰老的具体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却鲜有报道。近年来,中医药过调节生殖内分泌水平、调节自身免疫及抗氧化应激损伤等机制多途径、多层次缓解子宫衰老的研究越来越多,较多随机对照试验也证明了中医药缓解子宫衰老的临床疗效。现就衰老子宫的功能、结构变化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中医药缓解子宫衰老的作用机制及随机对照试验取得的进展,明确研究现状和不足,为改善高龄女性的生育力及妊娠结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子宫衰老;高龄产妇;不孕症;中医药   
      60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465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多途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抗纤维化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润涵, 刘洋, 师伟, 徐丽
      2024, 30(16): 295-3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93
      摘要:子宫腺肌病(AM)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妇科疾病之一,具有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等特点。目前暂无治疗AM的标准统一方案,临床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诉求制定个体化方案,但由于AM治疗周期长、易复发、难根治,患者依从性不佳。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AM,具有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已被广大患者接受认可。目前的文献以中医名家的经验总结、中医药改善AM临床症状和提高临床疗效等内容较多见,揭示中医药治疗AM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故该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中药活性成分、中药药对、中药复方及中医外治法治疗AM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AM异位内膜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抗子宫内膜纤维化、调节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血管生成、调控雌激素效应因子、调节免疫失衡及改善炎症反应等方面,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及相关分子。综述中医药治疗AM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中医药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AM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中医药;作用机制;实验研究;研究进展   
      63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18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 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中医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新机制,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发展,为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齐帆, 赵晓平, 范小璇, 孟凯强, 吕晶, 黄岚, 侯玉, 冯照群
      2024, 30(16): 303-3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94
      摘要:脑胶质瘤作为全球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尽管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电场治疗等在治疗脑胶质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不良反应大、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重等问题。近年来,中医凭借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在肿瘤治疗中成为亮点,且其不良反应小,可与西医在治疗上优势互补。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和中药复方可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TME),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血管新生,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自噬,从而延缓脑胶质瘤发展进程,达到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近几年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颇多,现存的总结文献纳入不完全,缺乏系统的整理,故而该文从TME与脑胶质瘤相关性出发,旨在系统总结中医药干预TME治疗脑胶质瘤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脑胶质瘤;中医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65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265708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