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4
年
第
30
卷
第
19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基于Cyt C调节细胞凋亡途径探讨安寐丹改善老年睡眠剥夺模型致认知损伤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安寐丹能有效改善老年小鼠睡眠剥夺后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色素C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张军路,孙康,吴艺璇,王平,谢光璟
2024, 30(19):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4
摘要:目的探讨安寐丹(AMD)对老年睡眠剥夺模型的认知功能及细胞色素C(Cyt C)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影响。方法60只老年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安寐丹高、中、低剂量组(26.26、13.13、6.565 g·kg
-1
·d
-1
)和褪黑素组(1.3 mg·kg
-1
·d
-1
),每组10只。通过自制睡眠剥夺箱进行连续性睡眠剥夺4周。以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的认知功能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Cyt C、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yt C、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海马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上平台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活动时间和路程显著减少(P<0.01),线粒体结构损坏,嵴消失或断裂,肿胀变形;Cyt C、Caspase-3、Caspase-9、Bax、VDAC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BDNF、TFAM、Bcl-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寐丹高、中、低剂量组改善老年睡眠剥夺模型小鼠空间探索和定位航行水平(P<0.05,P<0.01);缓解线粒体损伤,增加尼氏小体数量;Cyt C、Caspase-3、Caspase-9、Bax、VDAC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BDNF、TFAM、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安寐丹能够改善老年睡眠剥夺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其作用可能与降低Cyt C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关键词:安寐丹;老年睡眠剥夺;细胞凋亡;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C)信号通路
20
|
5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3741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加味桂枝茯苓丸通过PTEN/PI3K/Akt通路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预防小鼠结直肠腺瘤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桂枝茯苓丸通过PTEN/PI3K/Akt通路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有效预防小鼠结直肠腺瘤。
”
贾苏杰,刘龙辉,张艺凡,郎晓猛,刘建平,康欣,孙超迪,刘静远
2024, 30(19): 10-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21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桂枝茯苓丸通过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预防小鼠结直肠腺瘤(CRA)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桂枝茯苓丸低、中、高剂量组(13、26、52 g·kg
-1
·d
-1
),阳性药阿司匹林组(0.015g·kg
-1
·d
-1
),通过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化学诱导CRA小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予加味桂枝茯苓丸或阿司匹林。给药期间,每周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9周后,观察腺瘤形成数目;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腺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
1
(Cyclin D
1
)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腺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PTEN、PI3K、Akt、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 C)、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胱天蛋白酶-3(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在第1周至第2周无明显变化,第3周至第9周明显降低(P<0.05,P<0.01);结直肠长度显著缩短,结直肠重量显著增加,黏膜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瘤样突起(P<0.01);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升高(P<0.01);小鼠肠上皮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核明显拉长且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固有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小灶性浸润;Cyclin D
1
、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腺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腺瘤组织PI3K、Akt、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p-PI3K、p-Akt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PTEN、Bax、Cyt C、Caspase-9、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上升(P<0.01);肠道重量减轻,结直肠长度增加,腺瘤数量明显减少(P<0.05, P<0.01);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肠上皮腺体结构紊乱及黏膜固有层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所改善;Cyclin D
1
、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下降(P<0.01);腺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 P<0.01);腺瘤组织PI3K、Akt、Bcl-2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PTEN、Bax、Cyt C、Caspase-9、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以加味桂枝茯苓丸高剂量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加味桂枝茯苓丸可能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诱导线粒体凋亡途径发挥预防小鼠CRA的作用。
关键词:加味桂枝茯苓丸;结直肠腺瘤;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TEN/PI3K/Akt);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
34
|
11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49113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基于MCT1调控的髓鞘轴突能量代谢探究加减薯蓣丸改善血管性痴呆伴抑郁小鼠抑郁行为和髓鞘再生
AI导读
“
在血管性痴呆伴抑郁治疗领域,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加减薯蓣丸能显著改善小鼠的抑郁行为和脑血流量,促进髓鞘再生,为治疗提供新策略。
”
鄢文静,谭子虎,杨琼,向庆伟,周剑杰
2024, 30(19): 21-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39
摘要:目的探究加减薯蓣丸对血管性痴呆(VaD)伴抑郁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C57/BL6小鼠7只,采用双侧颈动脉狭窄(BCAS)构建VaD模型,激光散斑成像测量BCAS小鼠术前、术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随后采用BCAS法结合慢性不可预测刺激(CUMS),构建VaD伴抑郁小鼠模型,将BCAS/CUMS小鼠分为模型组、氟西汀组(0.01 g·kg
-1
)、加减薯蓣丸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
-1
),对照组为假手术且无慢性不可预测刺激(sham)组,每组10只。悬尾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胼胝体(CC)髓鞘相关糖蛋白(MAG)、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丝蛋白重链(NF200)、抗非磷酸化神经细丝蛋白抗体(SMI32)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胼胝体中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MBP、MAG、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淀粉样蛋白前体(APP)、NF200、朗飞氏结标记物(Caspr)、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6)蛋白表达,乳酸(LD)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LD含量的表达,超微透射电镜观察髓鞘超微结构。结果激光散斑成像结果显示,BCAS术后10 min,局部脑血流量即刻出现下降(P<0.01),直至术后2周,局部脑血流量仍然呈脑低灌注状态且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百分比下降(P<0.01),悬尾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加减薯蓣丸组及氟西汀组干预后糖水偏好百分比升高(P<0.01),悬尾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LD检测结果显示,BCAS/CUMS小鼠LD含量最高(P<0.01),加减薯蓣丸干预后可显著降低LD含量(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BCAS/CUMS小鼠胼胝体MAG、MBP、NF200的荧光强度表达降低,SMI32荧光强度增加,加减薯蓣丸高、中、低剂量组及氟西汀组均可不同程度增加MAG、MBP、NF200荧光强度,降低SMI32荧光强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BCAS/CUMS小鼠胼胝体中MCT1、MBP、MOG、MAG、NF200、Caspr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APP、Nav1.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加减薯蓣丸干预后可以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趋势(P<0.05,P<0.01);超微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与sham组比较,BCAS/CUMS造模后髓鞘超微结构破坏,轴突萎缩,加减薯蓣丸干预后,髓鞘结构受损程度减轻。结论加减薯蓣丸可能通过上调MCT1,改善VaD小鼠LD在髓鞘与轴突中的转运障碍,促进胼胝体髓鞘再生并增加髓鞘结构完整性,改善抑郁表型。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抑郁;加减薯蓣丸;单羧酸转运蛋白1;髓鞘
16
|
4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0488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基于JNK/p38 MAPK信号通路探讨加味春泽汤治疗脊髓损伤尿潴留大鼠的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加味春泽汤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其效果与抑制JN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
王煜普,李彦杰,秦合伟,刘昊源
2024, 30(19): 30-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39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春泽汤对脊髓损伤尿潴留大鼠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JNK/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70只SD雌性大鼠造模前随机选出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剩余50只用脊髓横断法制备脊髓损伤尿潴留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加味春泽汤低、高剂量组和抑制剂组。造模结束后,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抑制剂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加味春泽汤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加味春泽汤28.8、14.4 g·kg
-1
灌胃,抑制剂组每周给予JNK抑制剂SP600125腹腔注射2次15 mg·kg
-1
,各组大鼠均灌胃28 d。尿流动力学检测和膀胱肌拉力条检测评价大鼠膀胱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膀胱平滑肌组织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JNK、磷酸化(p)-p38 MAPK、B细胞淋巴瘤-2(Bcl-2)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膀胱逼尿肌p-JNK、p-p38 MAPK、转录激活因子ETS样蛋白-1(ELK-1)、激活蛋白1(AP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p-JNK、p-p38 MAPK、AP1表达量;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显著增加,漏尿点压力显著降低,最小收缩力显著增加,收缩频率显著降低(P<0.01),膀胱平滑肌结构混乱,存在大量空泡细胞和组织水肿,有单核细胞浸润和明显的出血,结缔组织呈纤维化趋势,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JNK、p-p38 MAPK、AP1和ELK-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的尿流动力学和膀胱肌条收缩检测均有明显改善,加味春泽汤低剂量组p-p38 MAPK含量显著降低(P<0.01),Caspase-3含量减低(P<0.05);高剂量组JNK、p-p38和Caspase-3含量显著降低(P<0.01),Bcl-2含量显著增加(P<0.01);p-JNK、p-p38 MAPK和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ELK-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JNK、AP1受体阳性率显著降低(P<0.01),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P<0.01),而加味春泽汤高剂量组药效位于加味春泽汤低剂量组和抑制剂组之间,与抑制剂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春泽汤能改善脊髓损伤尿潴留,增强膀胱平滑肌收缩力,该作用与抑制JNK/p38 MAPK信号通路活化进而减少膀胱平滑肌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加味春泽汤;脊髓损伤尿潴留;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JNK/p38 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
20
|
3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0491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基于NLRP3/GSDMD/Caspase-1通路探究小续命汤联合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小续命汤和电针联合治疗能有效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调节NLRP3/GSDMD/Caspase-1信号通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范围,改善皮层神经元损伤,为脑保护提供新策略。
”
茅伟,吴海洋,王颖,王海涛,计海生,张君宇,李成龙
2024, 30(19): 39-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6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全面解析小续命汤(XXMD)和电针(EA)协同缓解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脑I/R损伤模型。在建模7 d后,XXMD+EA组大鼠分别给予低剂量(15 g·kg
-1
)、中剂量(30 g·kg
-1
)和高剂量(60 g·kg
-1
)的XXMD,同时每天接受20 min的EA治疗(刺激穴位GV14和GV20)。通过Zea Longa测试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评估脑梗死和神经元损伤。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皮质缺血区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消皮素D(GSDMD)、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体积显著增加(P<0.01),皮层神经元凋亡率及NLRP3、GSDMD、Caspase-1、IL-1β和IL-1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I/R组比较,中剂量和高剂量XXMD联合EA治疗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体积(P<0.01)。皮层神经元凋亡率及NLRP3、GSDMD、Caspase-1、IL-1β和IL-1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这种改善作用还显示出与XXMD剂量呈依赖性关系。结论XXMD和EA联合使用可通过调节NLRP3/GSDMD/Caspase-1信号通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范围并改善皮层神经元损伤,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再灌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小续命汤
11
|
2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37418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专题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讨湿热蕴结证结直肠腺瘤癌变的生物学基础及参白解毒方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结直肠腺瘤研究领域,江苏省中医院团队揭示了湿热蕴结证的生物学基础,并发现参白解毒方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陶玉泉,程海波,范旻旻,余成涛,李柳,张烨,倪明欣,沈梦
2024, 30(19): 48-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29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湿热蕴结证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有效方药参白解毒方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获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腺瘤湿热蕴结证患者8例、非湿热蕴结证者11例和结直肠癌患者10例,对3组患者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证候间及疾病间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证候和疾病间差异基因取交集,进一步筛选在非湿热蕴结证、湿热蕴结证和结直肠癌患者中依次递增或依次递减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参白解毒方对上述关键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湿热蕴结证和非湿热蕴结证对比,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384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203个,表达下调基因181个;结直肠癌与湿热蕴结证结直肠腺瘤比较,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2 965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2 460个,表达下调基因505个;将2组差异基因取交集,并筛选同向变化的差异基因共58个;基因本体功能主要富集在UDP-半乳糖:β-N-乙酰葡萄糖胺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N-乙酰乳糖胺β-1,3-N-乙酰葡糖胺转移酶活性和聚N-乙酰乳糖胺生物合成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鞘糖脂生物合成-珠蛋白和等珠蛋白系列、鞘糖脂生物合成-乳酸和新乳酸系列和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参白解毒方可明显抑制FOSB和B3GALT5等参与富集的关键基因的表达(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糖脂代谢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湿热蕴结证的生物学基础,参白解毒方可能通过下调FOSB和B3GALT5的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关键词:参白解毒方;结直肠腺瘤癌变;湿热蕴结证;转录组测序;证侯生物学基础
19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452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参白解毒方对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结直肠腺瘤治疗领域,研究团队通过临床试验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参白解毒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通路发挥作用,为结直肠腺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张烨,倪明欣,沈梦,陶玉泉,李柳,范旻旻,程海波
2024, 30(19): 55-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22
摘要:目的观察参白解毒方对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代谢组学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分布的影响,探索其潜在的作用靶点。方法共纳入2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连续服用参白解毒方4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同时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样本,采用液质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及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索参白解毒方可能作用的代谢通路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结果患者服药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显著降低(P<0.01);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服药前及服药后代谢物分布各自呈聚集状态,共筛选出106种差异代谢产物(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显示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有精氨酸-脯氨酸代谢通路;铁死亡;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P<0.05);其中L-4-羟谷氨酸半醛、谷胱甘肽、焦磷酸异戊烯基、肌酸酐、4-乙酰氨基-2-氨基丁酸、胍乙酸几种差异代谢物参与上述代谢通路;将这几种代谢物与差异的肠道菌群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参白解毒方可通过调节Lachnoclostridium、Eggerthella及Dialister等肠道菌群干预结直肠腺瘤患者氨基酸及铁死亡等代谢通路(P<0.05)。结论参白解毒方可能通过提高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调节结直肠腺瘤患者氨基酸及铁死亡等代谢通路发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作用。该研究可能为参白解毒方干预结直肠腺瘤复发及癌变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及方向。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参白解毒方;代谢组学;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
19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451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中药复方防治结直肠腺瘤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结直肠腺瘤治疗新进展,中医药复方研究为预防复发提供新思路。
”
沈梦,张烨,陈凯,陶玉泉,范旻旻,倪明欣,李柳,程海波
2024, 30(19): 64-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21
摘要:结直肠腺瘤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属上皮内瘤变范畴。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部分患者存在遗传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饮食、肠道菌群紊乱、情志不调等使得结直肠腺瘤发病率逐渐升高,而其作为肠癌癌前病变之一,正日益威胁着人类健康。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腺瘤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但部分结直肠腺瘤患者切除后存在复发的可能性,目前对于结直肠腺瘤的复发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中医药在改善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症状,预防术后复发和癌变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作用。因此该综述对近年来中药复方在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机制探索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中药复方防治结直肠腺瘤临床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内治主要以健脾为基础组方,外治包括保留灌肠、穴位敷贴等方法,内外合治则以中药复方内服联合针灸、保留灌肠、穴位刺激等为主。中药复方防治结直肠腺瘤机制研究主要从调节肠道菌群、调控细胞增殖相关机制、抗炎及调控免疫功能方面进行了探索。该综述通过总结中药复方在结直肠腺瘤的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今后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中药复方;临床研究;机制研究
16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452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药理
通络解毒泄浊方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的形成与释放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通络解毒泄浊方能有效缓解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的形成与释放有关。
”
刘婷婷,刘树民,于纯淼,王宇,于栋华
2024, 30(19): 73-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40
摘要:目的探讨通络解毒泄浊方(TLJDXZ)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与释放过程对缓解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方法通过采用氧嗪酸钾溶液联合尿酸钠盐溶液以注射方式建立GA大鼠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LJDXZ低、中、高剂量组(1.58、3.15、6.30 g∙kg
-1
)、秋水仙碱组(0.30 mg∙kg
-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表征TLJDXZ的化学成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及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血尿酸(BUA)、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氧(ROS)、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绿色荧光染料(PicoGreen)测定血浆中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浓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瓜氨酸组蛋白-3(Cit-H3)及MPO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IF)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及MPO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4)的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关节肿胀严重,关节腔可见脱落的细胞碎片、滑膜及结缔组织增生并伴有炎性细胞点状浸润,血循环及关节组织内氧化损伤和炎症明显加重(P<0.05),NETs相关蛋白Cit-H3、MPO、NE、PAD4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TLJDXZ各剂量组大鼠关节损伤明显减轻,肿胀情况得到缓解,关节腔内炎性浸润情况、软骨及滑膜形态及关节结构明显缓解,TLJDXZ组外周血循环及关节组织内氧化损伤和炎症明显减轻(P<0.05),NETs相关蛋白Cit-H3、MPO、NE及PAD4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TLJDXZ能有效缓解GA大鼠的关节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ETs形成与释放有关。
关键词:通络解毒泄浊方;痛风性关节炎;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炎症反应;炎性浸润
20
|
3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17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人参皂苷Rb
1
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LPS炎症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AI导读
“
在神经保护领域,研究人员观察到人参皂苷Rb1对脂多糖炎症小鼠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谢佳雨,柳钰书,朱菲亚,唐民科
2024, 30(19): 8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36
摘要: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
1
对脂多糖(LPS)炎症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ICR小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人参皂苷Rb
1
低、高剂量组,每组14只。采用LPS剂量递增方法制备小鼠大脑神经炎症模型,以1 mg·kg
-1
为起始剂量,每48 h(隔天早上)腹腔注射1次,每次以2 mg·kg
-1
的增加量递增剂量,共注射7次,末次LPS剂量为13 mg·kg
-1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5 mg·kg
-1
·d
-1
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
1
低、高剂量组分别以10、20 mg·kg
-1
·d
-1
腹腔注射,空白组与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干预14 d。观察LPS小鼠活动行为,Y迷宫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大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大脑小胶质细胞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大脑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Y迷宫和高架十字迷宫焦虑探索样行为明显提高(P<0.05,P<0.01),脑内MCP-1、TNF-α、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小鼠大脑体感区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脑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显著被激活(P<0.01),大脑磷酸化PI3K、Akt及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b
1
低、高剂量组小鼠Y迷宫和高架十字迷宫焦虑样行为明显减少(P<0.05,P<0.01),脑内MCP-1、TNF-α、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小鼠大脑体感区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脑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明显被抑制(P<0.05,P<0.01),大脑磷酸化PI3K、Akt及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人参皂苷Rb
1
对LPS炎症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人参皂苷Rb
1
对LPS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人参皂苷Rb
1
;神经炎症;神经保护;胶质细胞
15
|
3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171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左归降糖益肾方调控miRNA-27a/Wnt/
β
-catenin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影响及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左归降糖益肾方能有效改善GK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糖代谢,减轻肾脏损伤,可能通过抑制miRNA-27a/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胡淑娟,李旭华,刘秀,彭瑶,陈莉莉,喻嵘,彭亚军
2024, 30(19): 90-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1
摘要:目的探讨左归降糖益肾方对Goto Kakizaki(GK)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DKD)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GK大鼠(12周,雄性),高脂喂养1个月后,以空腹血糖(FBG)≥11.1 mmol·L
-1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30 mg·g
-1
为模型成模判断指标。造模成功后,将DK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模型组、西药组[用达格列净(1.0 mg·kg
-1
·d
-1
)治疗]、左归降糖益肾方低、中、高剂量组(4.9、9.9、19.9 g·kg
-1
·d
-1
)灌胃;Wistar大鼠(10只)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用同体积生理盐水进行灌胃,持续治疗8周。观察大鼠尿ACR、空腹血糖、体质量、肝肾功能。苏木素-伊红(HE)、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27a(miRNA-27a)、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KD大鼠在药物干预0、2、4、6、8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DKD大鼠在0、4、8周尿ACR明显升高(P<0.05)。肾脏病理染色、电镜显示,模型组中肾小球可见系膜细胞增多、基质增多,基底膜稍有增厚,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的程度增加;模型组肾组织中miRNA-27a、Wnt、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肾组织中Wnt、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给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左归降糖益肾方低、中、高剂量组空腹血糖呈现下降趋势,且与给药剂量成正相关,分别在第6、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归降糖益肾方低、中、高剂量组尿ACR呈现下降趋势,且与给药剂量呈剂量依赖性,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归降糖益肾方低、中、高剂量组对DKD大鼠肝功能、肾功能、肾脏指数及血脂常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归降糖益肾方组与西药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较轻,左归降糖益肾方高剂量组与西药组肾组织病理变化类似。左归降糖益肾方高剂量组肾组织中 miRNA-27a、Wnt、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和左归降糖益肾方高剂量组肾组织中Wnt、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左归降糖益肾方低、中剂量组肾组织中Wnt、β-catenin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但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归降糖益肾方可有效改善DKD大鼠糖代谢,减轻DKD早期损伤,从而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miRNA-27a/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左归降糖益肾方;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微小核糖核酸-27a(miRNA-27a)/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
10
|
2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37424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基于TGF-
β
1
/Smad3信号通路探讨益气温阳护卫汤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益气温阳护卫汤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效降低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及气道重塑。
”
苏小璞,唐薇,叶超,喻强强,孙朋,杨玉萍,余建玮
2024, 30(19): 98-1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7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护卫汤(YWHD)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
1
/Smad同源物3(Smad3)信号通路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YWHD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采用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混悬液1 mL致敏,2% OVA雾化吸入激发。每天雾化OVA前1 h,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给予3 mg·kg
-1
药液,益气温阳护卫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3、6、12 g·kg
-1
灌服。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肺功能;收集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计数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BALF中炎性因子水平;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和碘酸雪夫(PAS)染色分别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胶原沉积和气道黏液分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TGF-β
1
/Smad3相关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吸气总气道阻力(RL)升高而动态顺应性(Cdyn)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IgE水平、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及其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增加(P<0.01);肺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沉积和黏液分泌明显增多;肺组织TGF-β
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Smad3磷酸化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益气温阳护卫汤高剂量组显著降低哮喘大鼠的气道阻力(P<0.01),改善其肺动态顺应性(P<0.05);血清IgE水平、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和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肺组织TGF-β
1
、α-SMA及Smad3磷酸化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益气温阳护卫汤降低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及气道重塑,可能与TGF-β
1
、α-SMA蛋白及Smad3磷酸化水平下调有关。
关键词:益气温阳护卫汤;支气管哮喘;转化生长因子(TGF)-β
1
/Smad同源物3(Smad3);气道重塑;炎症
9
|
3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3740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及补肾活血法的干预作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子宫内膜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专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动物实验,发现补肾活血法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为治疗提供新策略。
”
赵小萱,马景,丁心逸,赵宏利
2024, 30(19): 106-1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19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及动物实验的整合研究策略探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着床窗口期(WOI)子宫内膜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及补肾活血法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平台获取包含健康育龄妇女及URSA患者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的微阵列基因集。利用R语言的“limma”包筛选URSA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取与URSA最相关模块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获取细胞衰老相关基因集。利用韦恩图在线制图软件筛选“URSA DEGs、最相关模块基因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交集基因。而后利用检索相互作用基因/蛋白质的搜索工具(STRING)对交集基因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通过Cytohubba筛选关键基因。此外,通过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回归与随机森林算法筛选URSA细胞衰老诊断基因。最后,构建URSA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活血组及阿司匹林组,每组6只;另取6只正常妊娠小鼠作为空白组。补肾活血组给予寿胎丸合当归散配方颗粒药液(12.35 g·kg
-1
)灌胃,阿司匹林组以阿司匹林肠溶片(0.011 mL·g
-1
)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于发现阴道栓的第1天记为妊娠第1天(GD1)开始,连续每日给药,于GD5给药12 h后处死,收集子宫内膜组织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诊断基因在URSA小鼠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及补肾活血法的干预作用。结果纳入GSE165004微阵列基因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R语言的“limma”包筛选出URSA DEGs 585个(P<0.05)。WGCNA结果提示品红色模块基因与URSA密切相关(r=0.32,P<0.05)。对品红色模块基因的KEGG分析结果提示,基因主要在细胞衰老、Hippo、NF-κB等信号通路中富集(P<0.05)。此外,通过GeneCards与OMIM网站获取细胞衰老相关基因2 138个;通过韦恩图在线制图工具获得URSA差异表达基因、品红色模块基因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交集基因27个,此即URSA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衰老相关DEGs。PPI分析结果显示核突触蛋白α(SNCA)、血红素加氧酶1(HOMX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为关键基因。LASSO回归与随机森林共筛选出4个诊断基因,包括凝溶胶蛋白(GSN)、细胞周期蛋白2(CCND2)、RB结合蛋白8(RBBP8)和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R1)。动物实验证实,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GSN的mRNA水平和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5),CCND2、RBBP8和LPAR1的mRNA和荧光强度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组GSN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CCND2、LPAR1和RBBP8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URSA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与多个基因的调节相关,补肾活血法可作用于多个细胞衰老相关靶点,这可能是其改善URSA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键机制。
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着床窗口期;细胞衰老;补肾活血法;机器学习
17
|
3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285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黄芪甲苷调控细胞焦亡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黄芪甲苷通过TXNIP/NLRP3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治疗肠损伤提供新策略。
”
常利娅,冷玉芳,赵紫岑,王玉,邢阳,李东斌
2024, 30(19): 116-1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19
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黄芪甲苷(AS-Ⅳ)调控细胞焦亡(Pyroptosis)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检索获得AS-Ⅳ的对应靶点基因,并从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得到肠IRI和Pyroptosis相关的靶点基因,通过解螺旋网站绘制Venn图,获得三者的共同靶点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共同靶基因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获得核心靶基因。微生信平台用于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预测AS-Ⅳ调控Pyroptosis减轻肠IRI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IR+AS-Ⅳ)、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激动剂NSS组(IR+AS-Ⅳ+NSS)、NLRP3抑制剂MCC950组(IR+AS-Ⅳ+MCC950)。模型组、给药组、NLRP3激动剂NSS组、NLRP3抑制剂MCC950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恢复灌注2 h建立肠IRI模型,正常组仅分离血管不夹闭。给药组、NLRP3激动剂NSS组、NLRP3抑制剂MCC950组于造模前连续3 d灌胃溶于0.1%二甲基亚砜的黄芪甲苷(50 mg·kg
-1
),末次灌胃时间为造模前2 h,其余2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NLRP3激动剂NSS组于造模前1 h腹腔注射4 mg·kg
-1
的NSS,NLRP3抑制剂MCC950组于造模前1 h腹腔注射10 mg·kg
-1
的MCC950。再灌注2 h处死小鼠,获取肠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8,IL-1β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NLRP3、胱天蛋白酶(Caspase)-1、焦孔素D(GSDMD)蛋白表达,Chiu's评分评估小鼠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肠IRI的靶点有1 599个,AS-Ⅳ的作用靶点有199个,Pyroptosis的靶点有197个,三者共同靶点有20个。核心靶点有10个,包括NLRP3、TXNI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IL-18、GSDM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共同靶点的KEGG富集筛选出的通路相关性最大的是NOD样受体通路。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hiu's评分升高,小鼠肠组织IL-18,IL-1β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5),TXNIP、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和NLRP3抑制剂MCC950组Chiu's评分降低,小鼠肠组织IL-18,IL-1β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TXNIP、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给药组比较,NLRP3激动剂NSS组Chiu's评分升高,小鼠肠组织IL-18,IL-1β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5),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NLRP3抑制剂MCC950组比较,NLRP3激动剂NSS组Chiu's评分升高,小鼠肠组织IL-18,IL-1β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5),TXNIP、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黄芪甲苷通过TXNIP/NLRP3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以减轻IRI。
关键词:黄芪甲苷;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XNI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细胞焦亡;网络药理学
12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37341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基于CMC/UPLC-Q-TOF/MS探讨稳心颗粒效应成分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利用细胞膜色谱法和质谱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深入探讨了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于露,钱舒乐,郭海珍,赵玉珂,李晓凤,杜武勋
2024, 30(19): 124-1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11
摘要:目的基于细胞膜色谱法(CMC)联合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稳心颗粒(WXKL)效应成分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MC/UPLC-Q-TOF/MS鉴定WXKL能够与心肌细胞膜特异性结合的成分,利用Swiss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等数据库挖掘WXKL潜在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与心律失常相关靶点,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进行关键成分和靶点的分子对接,最后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鉴定到WXKL潜在有效成分共39个,其中13种来源于三七,15种来源于党参,7种来源于甘松,1种来源于黄精,1种来源于琥珀,1种为黄精、党参共有成分,1种为三七、党参共有成分。网络药理学预测WXKL抗心律失常核心靶点16个,79条相关通路,主要涉及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信号、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钙离子信号、环腺苷酸(cAMP)、白细胞介素(IL)-17、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通路。大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WXKL明显改善了大鼠β
1
-肾上腺素受体(β
1
-AR)、cAMP、TNF-α、钙电压门控通道亚基alpha1 C(CACNA1C)的表达。结论WXKL能够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为阐释抗心律失常中药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稳心颗粒;心律失常;细胞膜色谱;网络药理学;成分鉴定
22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2855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临床
健脾愈胃汤联合奥美拉唑对胃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溃疡面积、胃肠道症状及血清TFF2水平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健脾愈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显著改善脾胃虚寒症状,提升TFF2水平,降低CRP和TNF-α,缩小溃疡面积。
”
李佳泽,沈晓璞
2024, 30(19): 133-1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23
摘要:目的分析健脾愈胃汤联合奥美拉唑对胃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溃疡面积、胃肠道症状及血清三叶因子2(TFF2)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脾胃虚寒证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奥美拉唑治疗,中药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健脾愈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周期性胃肠道症状评分、血清细胞因子、胃泌素指标及溃疡面积情况。结果治疗后,中药组的总治疗效率为94.00%(47/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38/50),中药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
2
=6.353,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周期性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周期性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症状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FF2水平升高(P<0.05),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TFF2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CRP和TNF-α水平均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33水平及溃疡面积均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MTL、GAS、CCK-33水平及溃疡面积均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健脾愈胃汤联合奥美拉唑能减少脾胃虚寒证胃溃疡患者溃疡面积,缓解周期性胃肠道症状,提高血清TFF2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健脾愈胃汤;奥美拉唑;胃溃疡;脾胃虚寒证;溃疡面积;胃肠道症状;三叶因子2
14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4519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柴桂增免方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
AI导读
“
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领域,研究团队发现柴桂增免方显著提升疗效,有效改善症状并调节免疫,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案。
”
陈雪明,吴珂,许帅,林燕,贾琳
2024, 30(19): 139-1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96
摘要:目的观察柴桂增免方(由北柴胡、党参、黄芩、桂枝、白芍、黄芪、白术、全蝎等中药组成)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的效果及对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肺脾气虚证复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3)服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观察组(n=33)服用自拟柴桂增免方免煎颗粒治疗。两组皆1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血清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Th2)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临床疗效方面,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28/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31/3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Z=7.921,P<0.05),且其中观察组治愈患儿例数[28.13%(9/32)]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32)](χ
2
=5.379,P<0.05)。③免疫因子水平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辅助性T细胞Th1、Th1/Th2水平明显升高,Th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柴桂增免方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相关临床症状,纠正免疫失衡状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柴桂增免方;复感儿;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免疫因子
15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2648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甲乙流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现并发症中西医结合预后模型探讨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领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构建了预测甲乙流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症风险的模型,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支撑。
”
徐泽,梁群
2024, 30(19): 144-1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91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索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甲乙流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并运用累积发生函数图形呈现预测输出。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包括新冠病毒感染、甲(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在内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病例,将其电子病例系统数据整合形成数据仓库并回顾性收集自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涉及甲型、乙型流感及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案例,涵盖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进程、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测结果、舌象特征、脉搏状况、中医辨证分型及主要治疗用药等全面信息。通过电话回访和查阅再入院记录来获取患者后续是否发生并发症的相关结局指标。数据按照70%和30%的比例被划分为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在训练集中,运用了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识别影响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随后,通过逐步排除法优化变量组合,构造出一个高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模型,并以直方图的形式直观展示。模型的性能指标通过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误差图及临床决策效能曲线逐一验证,全面衡量其预测能力。结果慢性肺部疾病史[比例风险(HR)4.46,95%置信区间(95%CI) 1.79~11.12]、病理因素气虚(HR 5.74,95%CI 2.14~15.39)、细弱脉(HR 4.45,95%CI 1.88~10.50)、激素用药史(HR 4.57,95%CI 2.04~10.23)、降钙素原(PCT)>10 μg·L
-1
(HR1.23,95%CI 0.06~0.86)、血清淀粉样蛋白(SAA)>100 mg·L
-1
(HR 9.80,95%CI 7.24~59.75)、血小板(PLT)>303×10
9
个/L(HR 5.66,95%CI 2.01~16.00)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中药参与(HR 0.20,95%CI 0.06~0.70)是患者出现并发症保护因素;基于筛选出以上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的C-index估计值为0.765,CI为0.667~0.859,而在验证集中这一指数为0.804,区间为0.773~0.855。进一步描绘了C-index的时间演变图形。在训练数据中,5、10、15个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1、0.72和0.79。同样,在验证数据中,相应的AUC为0.60、0.67和0.62。此外,对训练集和验证集都绘制了5、10、15个月的校准图及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出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性能,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实用性。结论慢性肺部疾病史、病理因素气虚、细弱脉、激素用药史、PCT(>10 μg·L
-1
)、SAA(>100 mg·L
-1
)、PLT(>303×10
9
个/L)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甲乙流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药参与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并以此建立临床预测模型。该模型展现出卓越的鉴别力、校准性能及显著的临床实用性,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引发的并发病症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感染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中医药;列线图
16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26485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痰热证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清金化痰汤联合西医治疗痰热证患者,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和氧分压,降低症状积分和炎症因子,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高。
”
王露,王佳佳,刘嘉敏,李建生
2024, 30(19): 154-1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9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痰热证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PubMed收录的有关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痰热证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3年11月01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1篇随机对照试验,涉及7 86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 942例,对照组3 9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清金化痰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16,95%CI置信区间(95%CI)[1.14,1.19],P<0.000 01]、氧分压(均数差(MD)=4.65,95%CI[1.88,7.43],P=0.001)方面疗效显著;在降低症状积分[咳嗽(MD)=-0.69,95%CI[-1.33,-0.06],P=0.03)、咳痰(MD=-1.04,95%CI[-2.02,-0.07],P=0.04)、痰量(MD=-0.38,95%CI[-0.69,-0.07],P=0.02)、发热(MD=-0.22,95%CI[-0.36,-0.09],P=0.000 8)、喘息(MD=-0.34,95%CI[-0.40,-0.29],P<0.000 01)、胸闷(MD=-0.32,95%CI[-0.39,-0.26],P<0.000 01)、啰音(MD=-0.35,95%CI[-0.42,-0.27],P<0.000 01)]、二氧化碳分压(MD=-5.42,95%CI[-7.12,-3.72],P<0.000 01)和炎症因子{白细胞计数(MD=-1.27,95%CI[-1.56,-0.97],P<0.000 01)、C反应蛋白[标准化均属差(SMD)=-1.52,95%CI[-1.96,-1.07],P<0.000 01]、降钙素原(SMD=-1.23,95%CI[-1.87,-0.58],P=0.000 2)、肿瘤坏死因子-α(SMD=-2.63,95%CI[-3.19,-2.08],P<0.000 01)}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住院时间[MD=-2.45,95%CI(-3.34,-1.57),P<0.000 01]方面有优势,能降低不良反应[RR=0.66,95%CI(0.49,0.88),P=0.005]。结论清金化痰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痰热证患者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氧分压,降低症状积分、炎症因子,缩短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清金化痰汤;痰热证;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17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26490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中成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综合评价
AI导读
“
在中成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领域,专家采用“6+1”维度评价框架,综合评估了10种药品。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4种药品获临床强推荐,速效救心丸等4种获弱推荐,乐脉丸等2种暂不推荐。研究指出,需增加特殊人群、药动学参数等方面的研究,以提供更全面的循证支持。
”
黄文娟,蒋兵,赵生俊
2024, 30(19): 163-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19
摘要:目的对10种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成药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为优化医疗机构药品目录,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医疗机构中成药遴选专家共识2022》建立“6+1”维度的评价框架,通过三级评价细则对药品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评价显示针对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血府逐瘀胶囊属于临床强推荐(分数依次为78.5、76、72、70.8分),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冠心丹参滴丸、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属于临床弱推荐(分数依次为68.5、65.5、60.5、60.5分),乐脉丸、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评分较低暂不推荐(依次为50.5、48.8分)。整体缺乏对特殊人群、药动学参数、上市后药品再评价、经济性方面的研究。结论随着中成药品种的更新,需要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不断增加循证支持,此次评估只能反应阶段性的综合情况,需要动态评估才能助力决策者的选择。
关键词:中成药;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药品遴选
20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86652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药学基础
基于热分析技术、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的不同产地酒黄芩质量评价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质量评价领域,研究者利用热分析技术,确定了酒黄芩的最佳炮制温度和时间,并通过指纹图谱和成分含量分析,揭示了不同产地黄芩的质量差异,为酒黄芩生产工艺及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晴,王云,贾哲,刘艳萍,张村
2024, 30(19): 170-1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61
摘要:目的利用热分析技术探讨黄芩和酒黄芩饮片的热解温度范围,采用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比较不同产地酒黄芩的质量差异,为酒黄芩生产工艺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分析技术,对生黄芩饮片、酒黄芩饮片、黄芩浸出物,以及主要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确定酒黄芩最佳炮制温度范围,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法(CRITIC)及加权评价法优选最佳炮制时间。按优选条件对山西、河北及甘肃3个产地的黄芩饮片进行炮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建立酒黄芩指纹图谱,并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及共有峰指认;同时,对黄芩苷、白杨素-7-O-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不同产地生黄芩、酒黄芩的质量差异。基于7种指标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酒黄芩组间差异性成分。结果酒黄芩的最佳炮制温度为190~200 ℃,优选酒炙工艺为190 ℃炒制8 min。不同产地生黄芩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97,酒黄芩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98,提示炮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饮片质量趋于一致。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甘肃产黄芩中苷类成分含量相对另外2个产地样品较低,而苷元类成分含量较高;各产地黄芩经酒炙后7种指标成分含量整体略呈降低趋势,以甘肃产地样品的含量降低幅度较大;多元统计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汉黄芩苷是区分不同产地酒黄芩的关键成分。结论该研究确定了酒黄芩炮制的最佳工艺,并筛选出产地间差异性成分汉黄芩苷,可为酒黄芩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酒黄芩;热分析;质量评价;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饮片
19
|
3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685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仙方活命饮的古籍文献考证与现代临床应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传统医学领域,研究者深入探讨了仙方活命饮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牛蔚露,王顺喜,吕承启,刘学伟,苗明三,李建伟,王刚,王宁丽
2024, 30(19): 180-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69
摘要:仙方活命饮被誉为“外科之首方”,又名神仙活命饮、真人活命饮。最早出自南宋杨士瀛的《仁斋直指》,由主流的13味药物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以及加减的3味药物大黄、木鳖子、黄芪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证疮疡实证。该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历史沿革、方药组成、剂量、主治病证、煎煮方法、服用方法、药物炮制及古今应用等方面对仙方活命饮进行了系统考证。关于药物基原,穿山甲作基原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一致;其余药物的基原均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致。经古今剂量换算确定各药用量如下:白芷、赤芍、浙贝母、甘草、天花粉、乳香各4.13 g,皂角刺、没药各2.07 g,当归尾(酒炙)、陈皮各6.2 g,防风(去芦)2.89 g,穿山甲(蛤粉炒)4.14 g,金银花12.39 g,或加大黄4.13 g,木鳖子(去壳)3.3 g,体虚则加黄芪4.13 g。将上述药物用黄酒450 mL煎至300 mL,每服1剂,日服3剂,餐前或餐后0.5 h温服,服1~6剂,中病即止。因本方易伤及脾胃,故不宜多服,后续应配合托里消毒散使用,并通过辨证加减使用进一步改善患者其他相关症状。本方功效消毒排脓、散瘀止痛,主治一切痈疽疔肿初起未溃,且为实证、热证者。现代应用多涉及皮肤科、周围血管科等多个科室的200余种以痈疽疔肿初起、热证、实证为主要辨证要点的疾病。该文通过仙方活命饮的文献研究,以期为其更广泛、深入的临床应用与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仙方活命饮;真人活命饮;神仙活命饮;古籍;历史沿革;现代临床应用;文献考证
16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27660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双黄连注射剂成分与类过敏靶点的网络关联性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专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定量谱学,建立了拓扑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双黄连注射剂成分群与类过敏反应的关系,为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提供新策略。
”
张伟龙,贺红,谯茹,贺鹏,李文姣,张良琦,刘晓轩,黄思琪,潘雪,贺福元
2024, 30(19): 190-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63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体系和中药复方定量谱学,建立一种以平衡常数为核心的拓扑网络分析方法,以探究双黄连注射剂(SHLI)中可能引起类过敏的成分群及其与网络靶点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7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SHLI标准组、金银花组、黄芩组、连翘组与7组SHLI配比组(第1~7组),每组6只,对各组动物进行静脉滴注给药并在稳态后取血,建立各组试药及血浆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划分成分群并求算各组试药及血浆供试品中各成分群的峰面积变化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动物血样中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HIS)、类胰蛋白酶(TPS)、总补体(CH50)和末端补体复合物(C5b-9)的类过敏指标变化情况;采用MATLAB R2020b v9.9.0软件计算各成分群与目标靶点的网络平衡常数及其构成矩阵的特征值,并根据其大小进行排序。结果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第1~3组IgE水平明显升高;第1~2组、第4~6组和SHLI标准组HIS水平明显升高;第4组CH50水平明显升高;第1组、第3~4组、金银花组和连翘组TPS水平明显升高;黄芩组C5b-9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色谱峰保留时间,在HPLC图谱上分为C1~C6共6个成分群。各成分群网络平衡常数大小排序为C6>C4>C1>C5>C3>C2,表明成分群C6对类过敏反应影响最大,最有可能为类致敏的反应原;特征值排序为C2>C5b-9>C3>C1>CH50>C6>C5>IgE>TPS>C4>HIS,表明成分群C2对于整个网络贡献度最大。结论该研究基于SHLI成分群与类过敏靶点网络关联性分析,明确了成分群C6可能是双黄连注射剂中潜在的过敏原;成分群C2可能为药物作用机制的关键节点,可为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的筛查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双黄连;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网络关联性;中药定量谱学;拓扑网络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6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2765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基于化学分析和感官技术的传统经验和药典法炮制蜜百合的质量比较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研究者通过化学分析和智能感官技术,对传统与现代方法制备的蜜百合进行了质量比较。结果显示,传统方法制备的蜜百合在含水量、浸出物及特定成分含量上表现更优,且可通过电子鼻、电子舌明显区分。该研究为传统中药制备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朱娟娟,林丽,周巧,卢琪,戴衍朋,石典花
2024, 30(19): 198-2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65
摘要:目的基于化学分析和智能感官技术对经验法和药典法制备的2种蜜百合进行质量比较,在挖掘继承名老中药专家传统经验基础上,完善提升蜜百合质量标准。方法分别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方法(先加蜜后炒制)和老药工经验法(先炒制后加蜜)制备蜜百合样品,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百合项下方法对2种蜜百合的外观性状、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检查、浸出物等项目进行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不同加蜜方式蜜百合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中王百合苷A、王百合苷B和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评价2种蜜百合质量差异。同时,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分别进行嗅觉和味觉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差异传感器,以比较2种蜜百合的差异。结果与药典法蜜百合比较,经验法蜜百合含水量更低,浸出物含量略高,外观更佳,便于储存;建立了2种蜜百合的HPLC指纹图谱,二者相似度≥0.999,表明二者成分构成相似,标定了29个共有峰,其中峰8和峰18分别为王百合苷A和王百合苷B;对2种蜜百合中指标成分的定量分析显示,王百合苷A、王百合苷B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经验法蜜百合5-HMF含量显著高于药典法蜜百合(P<0.01);2种蜜百合的电子舌与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经验法蜜百合的鲜味、鲜味丰富度及咸味均高于药典法蜜百合;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W1W、W2S、W5S、W1S 4个传感器为2种蜜百合的差异气味传感器,其中W1S、W2S传感器对经验法蜜百合的响应值均高于药典法蜜百合,可能与5-HMF的含量有关。结论与药典法蜜百合比较,经验法蜜百合含水量、浸出物及5-HMF的含量相对更优,二者可通过电子鼻、电子舌明显区分,该研究可为挖掘继承名老中药专家传统经验,进一步完善蜜百合炮制方法及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关键词:蜜百合;中药炮制;指纹图谱;智能感官;化学分析;电子舌;电子鼻
18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672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数据挖掘
基于当代医案的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用药规律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领域,研究者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了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曙光,王学敏,段方红,陈乐乐,滕佳林
2024, 30(19): 206-2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14
摘要:目的基于当代医案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当代名老中医医案文献、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医案文献为数据来源,检索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医案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神经性皮炎病症特点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得医案文献130条。分析发现神经性皮炎好发于20~39岁的青壮年,女性患者集中于30~49岁,男性患者集中于20~39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该病以皮疹瘙痒、皮肤增厚、皮肤苔藓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症状表现主要集中于皮肤损伤、情志异常、病久阴伤等方面。常见舌红,苔薄白或苔薄黄,脉弦。该病血虚风燥证多用当归、地黄、甘草、蒺藜、川芎等药,常用药对有川芎-白芍、川芎-甘草、熟地黄-防风等,基础方为四物汤和当归饮子;肌肤失养证多用地黄、苦参、白芍、蒺藜、白鲜皮等药,常用药对有首乌藤-苦参、首乌藤-白鲜皮、丹参-白芍等,基础方为荆芥四物汤和白鲜皮饮;肝郁化火证多用地黄、龙胆、栀子、柴胡、黄芩等药,常用药对有龙胆-首乌藤、首乌藤-栀子、龙胆-防风等,基础方为龙胆泻肝汤和丹栀逍遥散。结论该研究对神经性皮炎的病症认识作出了补充,明确了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和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医案;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20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2860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学术探讨
宣肺败毒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中医理论及药理机制探讨
AI导读
“
宣肺败毒方在病毒性肺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张伯礼院士与刘清泉教授深入研究,为防治VP提供临床价值。
”
张益豪,彭鑫,栾哲宇,汪云帆,尚佳琪,封继宏
2024, 30(19): 214-2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96
摘要:病毒性肺炎(VP)是由一种或多种病毒经上呼吸道感染并向下蔓延造成不同程度肺实质损伤的炎性疾病,对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目前西医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缺少特异性治疗手段,临床仍处于药物缺乏的困境。从中医角度VP属“疫病”范畴,其病因责之于“疫毒、六淫”,“湿、热、毒、虚、瘀”是其病理因素,以“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正气亏虚”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原则,以六经证治为基础立法,辅以卫气营血、三焦理论辨证施治。宣肺败毒方是张伯礼院士与刘清泉教授深入发掘经典文献研究和现代组分优化筛选总结的有效方剂,是“科技+中药”之产物,该方由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及不换金正气散化裁而成,具有宣肺化湿、清热透邪、泻肺解毒之效,治疗疫病之湿毒郁肺证,对防治VP具有一定临床价值。该文综述了宣肺败毒方治疗VP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探讨其组方结构、用药思路、证治范围及临床新用的中医相关理论,总结其抑制病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调控免疫系统、改善肺纤维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理作用机制,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防治VP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内的临床用药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宣肺败毒方;病毒性肺炎;中医理论;药理作用;作用机制
20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26482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综述
中药治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D)治疗新进展:中药多靶点干预,为防治提供新思路。
”
李鑫蕊,王玉清,苏酩,孙新茹,张慧,肖康宁,刘善新,张新军
2024, 30(19): 225-2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17
摘要: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D)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大脑结构受损和进行性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随着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的增加,DCD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DCD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病理环节和机制,防治需要采取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措施,目前还没有特定药物可供预防或改善DCD。临床治疗多采用二甲双胍、维格列汀等降糖药或抗痴呆药多奈哌齐,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和进展,但这些药物作用靶点单一且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中药在防治糖尿病及中枢认知疾病方面历史悠久,且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不良反应作用小、价位低廉等独特的优势。大量研究证实了中药对DCD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可以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内质网应激和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等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突触可塑性,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内质网应激、抗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中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药;信号通路
23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2857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中药调控肺癌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肺癌治疗领域,中药显示出多靶点协同调控潜力,通过调控关键信号通路分子表达,为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
张景淇,郭静,陈娅欣,蒲玥衡,向俊杰
2024, 30(19): 233-2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26
摘要: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尽管手术、放化疗、靶向疗法及免疫疗法等治疗肺癌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大等问题。近年来,诸多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中药治疗肺癌的良好效果。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的协同调控作用,其中的活性单体成分众多,作用机制复杂,决定了中药防治肺癌存在相关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迫切需要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从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层面探明中药干预肺癌的作用机制。中医学认为肺癌的发生多归结于正虚邪实、热毒内蕴、痰湿内聚、气滞血瘀等因素。梳理文献发现,中药复方主要多为补益剂、清热解毒剂,如沙参麦冬汤、消岩方、肺金生方等,而中药单体以清热类、补虚类、活血化瘀类和化痰止咳平喘类为主。这些中药的运用契合了中医学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发现,中药能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分泌性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等肺癌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发挥降低肺癌细胞活性、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逆转细胞耐药等作用,进而干预肺癌发展。该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单体或中药复方调控上述信号通路及关键蛋白分子表达,发挥抗肺癌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探明中药干预肺癌演进过程的作用机制,为中药干预肺癌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肺癌;信号通路;中药;研究进展;作用机制
27
|
3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88838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中医药靶向线粒体质量控制防治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
在探索膝骨关节炎治疗新策略的领域,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取得进展,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陈继鑫,周沁心,余伟杰,郭天赐,曹东东,牛朴钰,叶云天,刘爱峰
2024, 30(19): 245-2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22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膝关节软骨的退化和受损,伴有骨赘增生和炎症。近年来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的治疗手段仍有局限,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研究的热点。既往研究发现膝骨关节炎发病与线粒体调控异常相关,线粒体作为第二信使,具有细胞呼吸、活性氧生成和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的功能。线粒体质量控制(MQC)是维持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机制。MQC与膝骨关节炎发病的联系涉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生物生成的不平衡、线粒体动力学异常(分裂和融合)、以及钙离子调节失衡等因素。机体代谢异常导致线粒体结构受损,从而导致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医药已经在干预MQC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用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的策略来治疗膝骨关节炎。多项研究显示MQC可能是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靶点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干预MQC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总结性综述。该文基于MQC的5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防治膝骨关节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线粒体质量控制(MQC);中医药;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综述
22
|
1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459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基于“肠-甲状腺”轴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
在甲状腺疾病治疗领域,中西医双重视角下的“肠-甲状腺”轴研究取得新进展,为中医药防治提供新思路。
”
李闪闪,魏丹丹,符宇,王萍,王辉,燕树勋
2024, 30(19): 254-2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98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等密切相关,现代医学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诸多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临床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影响甲状腺疾病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肠道和甲状腺之间的双向信息交互系统称为“肠-甲状腺”轴。该文将中医学经络理论、藏象理论用于阐释肠、甲状腺的脏腑功能、生理特点及病理机制;并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肠道菌群通过诱导免疫炎症反应、改变甲状腺激素代谢等途径影响甲状腺内平衡的作用机制,从中西医双重视角明确“肠-甲状腺”轴的合理性。同时,在“肠-甲状腺”轴的指导下,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甲状腺疾病研究越来越多,中药单体大黄素、中药复方益气化痰活血方等均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达到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目的。但是,缺少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研究的系统综述。基于此,该文拟从中西医视角明确“肠-甲状腺”轴,并对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为中医药防治甲状腺疾病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肠-甲状腺”轴;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5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2649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铁死亡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骨关节炎治疗领域,专家深入分析了铁死亡机制及其在中医药治疗中的应用,为开发新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郭孝静,秦欢,项栋良,王艳,张立,张博,王淑瑾,李晓童,赵明月,吴珊红,裴飞
2024, 30(19): 263-2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39
摘要:骨关节炎(OA)是以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骨质增生和关节间隙变窄为病理特征,其可由创伤、炎症等因素引起。OA发病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剧而逐年攀升,俨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迫切重要。OA发病机制复杂,包括氧化应激、自噬、凋亡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的铁死亡也是OA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其特征包括铁离子积累、谷胱甘肽(GSH)耗竭、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研究表明,抑制软骨细胞铁死亡可起到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延缓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减轻滑膜增生及炎症反应等作用,靶向干预铁死亡是治疗OA的新方向。OA治疗包括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或透明质酸等物质,以及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等,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因其价格低廉、耐药性低及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细胞及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中医药可从多靶点、多层次、多方面干预铁死亡治疗OA,但其基于铁死亡治疗OA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文就铁代谢、脂质过氧化、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System Xc
-
)/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途径、还原型辅酶Ⅱ(NADPH)/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辅酶Q
10
(CoQ
10
)通路、肿瘤蛋白p53在OA中的作用及中药单体、复方对铁死亡抑制作用的相关分子靶点展开论述,深入分析其潜在治疗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OA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铁死亡;中医药;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4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0494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中药皂苷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研究领域,皂苷类成分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取得进展,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
王琳琳,朱正望,赵静涵,朱平生,苗明三
2024, 30(19): 273-2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3
摘要:皂苷类成分在人参、三七、柴胡等多种中药中广泛存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降脂、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急性肺损伤、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有较高的研究潜力和价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以肝细胞中过度脂质积累为特征的临床多发慢性肝病,“多重打击”学说认为其发生是全身稳态失调的结果,受脂质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肠道微生物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临床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近年研究发现,中药皂苷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异常、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肝细胞程序性死亡、调节肝脏自噬和调控免疫失衡等多种途径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因此,对近年中药皂苷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药理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中药皂苷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药皂苷;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氧化应激;肠道菌群
12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37420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中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干预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重症医学领域,中医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
严静,谢胜,葛来安,王光耀,刘柱,韩冰洁,曾耀萱,彭金婵,钱锦程,黎丽群
2024, 30(19): 282-2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11
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的常见重症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生命健康。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一直是急危重症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抗感染、液体复苏、机械辅助通气等方案治疗脓毒症,但预后疗效差和费用高昂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因此,现阶段有必要探寻一种新型、高效、安全、廉价的药物和治疗模式。中医药治病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本,能够有效调控脓毒症的进展,维持机体稳态,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致死率。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中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治疗脓毒症的系统阐述。故该文通过检索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TLR4信号通路与脓毒症的关系及中药在该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发现,一些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和中药制剂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有效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修复各脏器损伤,改善脓毒症预后。但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部分研究直接聚焦TLR4这一分子的差异表达和功能,忽视了TLR4的下游分子表达及表型作用,对通路间的交替机制、关系及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存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不明、促炎-抗炎平衡机制模糊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以期为脓毒症的潜在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脓毒症;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中药;综述
23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88242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苍术燥性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领域,研究者深入探讨了中药燥性,特别是苍术的燥湿健脾功能及其不良反应。通过系统总结,揭示了苍术燥性与药效的关联,为临床精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姚丁,柯畅,于松洋,许康,刘艳菊,瞿领航
2024, 30(19): 292-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63
摘要:燥性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其与机体气运转化、病因病机等方面息息相关,燥性作为中药的药性之一,具备燥性的中药类别多样。苍术是温燥之性的代表药,具燥湿健脾功能,由于其燥性强烈,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临床多以麸炒苍术入药。苍术的燥性与药效密切相关,但燥与效的深层关联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关于燥性中药的研究逐年增多,但仍存在研究不够系统、挖掘不够深入、燥效机制研究缺乏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炮制缓燥理论的突破,阻碍了燥性中药在临床上的精准应用。为此,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较全面地综述了不同中药燥性表征指标差异,重点梳理苍术燥性的相关研究,从苍术燥性表征指标、燥性标志物的研究技术、炮制对苍术燥性的影响及苍术燥性的应用挖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归纳。结果发现,苍术燥性表征主要包括饮水量、尿量、全血黏度和能量代谢等指标的上调,水液代谢指标的下调,以及颌下腺腺泡萎缩等病理变化;根据苍术炮制后的燥性与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确定苍术主要燥性成分可能为β-桉叶醇、苍术酮等挥发油类成分;苍术因其燥性,主要应用于治疗脾虚、风湿、水肿、泄泻等疾病。然而,目前对于苍术燥与效的关联性认识仍不足,对于其燥性的理解与解释还存在许多瓶颈,建议开展系统性评价和表征,以寻找苍术发挥燥与效的共性机制,为苍术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苍术;燥性表征;中药炮制;质量标志物;麸炒品;β-桉叶醇;苍术酮
16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3685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