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20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逍遥散联合吡非尼酮能有效改善慢性心理应激加重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大鼠病情,可能通过调节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
      崔子龙,张碧涛,范培健,李媛媛,王少贤
      2024, 30(20): 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01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理应激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大鼠病情机制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肺纤维化组、肺纤维化联合抑郁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吡非尼酮+逍遥散组,每组12只。肺纤维化组采用气管滴注博来霉素(5 mg·kg-1)制备大鼠模型,同时灌胃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采用气管滴注博来霉素(5 mg·kg-1)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制备特发性肺纤维化联合抑郁大鼠模型,同时灌胃0.9%氯化钠溶液;在制备肺纤维化联合抑郁模型同时,吡非尼酮组灌胃吡非尼酮水溶液(50 mg·kg-1),吡非尼酮+逍遥散组每天灌胃吡非尼酮水溶液(50 mg·kg-1)和逍遥散水煎液(19.27 g·kg-1)。实验持续4周。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糖水消耗率、旷场行为、肺功能、肺系数、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羟脯氨酸(HY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血清及海马组织5-羟色胺(5-HT)含量,血清及肺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IL-1β、TNF-α、IL-6、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肺纤维化联合抑郁模型组动物体质量增长缓慢,摄食量及糖水消耗率减少,旷场移动总距离及移动平均速度减少,肺功能减弱,肺系数增加(P<0.01),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马松(Masson)染色见条索状蓝染胶原纤维沉积,HYP含量增加(P<0.01),血清CORT、CRH、ACTH水平升高(P<0.05,P<0.01),血清与肺组织IL-1β、IL-6、TNF-α蛋白及mRNA水平升高,血清及海马组织5-HT水平降低,肺组织p-p38 MAPK、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升高(P<0.01)。与肺纤维化联合抑郁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逍遥散组大鼠抑郁和肺纤维化得到有效改善,表现为体质量增长速度加快,摄食量及糖水消耗率增加,旷场移动总距离及移动平均速度增加,肺功能增强,肺系数减少(P<0.01),肺组织HE染色可见炎性细胞减少,Masson染色可见胶原纤维沉积减少,HYP含量减少(P<0.01),血清CORT、CRH、ACTH水平降低(P<0.05,P<0.01),血清与肺组织中IL-1β、IL-6、TNF-α蛋白及mRNA水平降低(P<0.05,P<0.01),血清及海马组织5-HT水平升高(P<0.05,P<0.01),肺组织p-p38 MAPK、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降低(P<0.05,P<0.01),逍遥散合吡非尼酮用药效果更为明显。结论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加重了IPF大鼠病情进展,逍遥散联合吡非尼酮用药在改善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同时肺纤维化病情也得到缓解,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过多相关。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抑郁症;逍遥散;慢性心理应激;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   
      6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60137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发现,桃红四物汤能有效降低小鼠银屑病模型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相关蛋白Caspase-14、EVPL表达。
      牛凡琪,李炳男,王思农,李怡霏,周文丽
      2024, 30(20): 12-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19
      摘要: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炎症因子及胱天蛋白酶(Caspase)-14、外皮蛋白(EVPL)干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片组(3.6×10-4 g·kg-1)、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7.14、14.28、28.56 g·kg-1),采用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的方法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药物干预。通过拍照进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改变进行银屑病皮肤病理观察(Baker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2、IL-17、IL-22、IL-23炎症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皮损组织中Caspase-14、EVPL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皮损组织中IL-2、IL-17、IL-22、IL-23、Caspase-14、EVPL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Baker评分和外周血中IL-2、IL-17、IL-22、IL-23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皮损组织中IL-2、IL-17、IL-22、IL-2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aspase-14、EVPL mRNA、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Baker评分和外周血中IL-2、IL-17、IL-22、IL-23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皮损组织中IL-2、IL-17、IL-22、IL-2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14、EVPL mRNA、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在治疗银屑病中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可以明显降低小鼠银屑病模型外周血、皮损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相关蛋白Caspase-14、EVPL表达。  
      关键词:桃红四物汤;小鼠银屑病模型;炎症因子;胱天蛋白酶(Caspase)-14;外皮蛋白(EVPL)   
      7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59981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配伍

    • 最新研究发现,黄连-麦冬药对能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组织损伤,并通过调节EGFR/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李少玉,龚曼,李秋芳,代丽萍,王桂群,杨秋琛,张琼琼,许二平,刘雅琳
      2024, 30(20): 2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02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麦冬药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损伤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延缓DN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造模组30只,造模组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共同诱导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麦冬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1)和二甲双胍组(200 mg·kg-1)。给药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24 h尿蛋白(24 h-UTP)、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EGFR、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SCr、BUN、UA、24 h-UTP和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坏死,肾小球内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黄连-麦冬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FBG、SCr、BUN、UA、24 h-UTP、肾脏指数明显下降(P<0.05,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程度减轻,纤维化面积减少(P<0.01),EGFR、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P<0.01)。结论黄连-麦冬药对能够缓解DN大鼠肾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EGFR/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黄连;麦冬;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12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60137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发现,黄连-红曲能有效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肝脂沉积,改善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GPX4信号通路有关。
      杨炀,张小波,张永,卢富明,罗雅琪,吴晓仪
      2024, 30(20): 30-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8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红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PF级C75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连-红曲低、中、高剂量组(0.75、1.5、3 g·kg-1)、二甲双胍组(0.075 g·kg-1),每组10只。利用高脂饲料喂养24周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模型,黄连-红曲低、中、高剂量组给与相应剂量黄连-红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处理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肝功能指标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脂质沉积情况,普鲁士蓝染色检测肝脏亚铁离子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轴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高脂饲养2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增加,肝重和肝指数显著升高,血脂显著升高(P<0.01),肝脏脂质大量沉积,表现出显著的脂肪样变。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红曲干预后,小鼠体质量显著减轻(P<0.01),肝重和肝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脂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肝功能显著降低(P<0.01),肝脏脂质沉积减轻,其中黄连-红曲低剂量组效果较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Nrf2、血红素氧合酶(HO-1)、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ap1)和GPX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与黄连-红曲后,各组小鼠肝脏Nrf2、HO-1、Keap1和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黄连-红曲可减轻小鼠脂肪肝,改善肝功和减轻肝脏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rf2-GPX4铁死亡轴有关。  
      关键词:黄连-红曲;脂肪肝;小鼠;铁死亡;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轴   
      7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60132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药理

    • 最新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小鼠肺转移,延长生存期,其机制可能涉及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募集及EMT相关分子表达。
      郑里翔,郭子锋,郭慧文,王晓敏,许传铭,胡玉亮
      2024, 30(20): 37-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41
      摘要: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合剂)通过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募集抑制自发乳腺癌小鼠肺转移进程的机制。方法SPF级10月龄的昆明种小鼠雌种鼠380只,每3 d触诊乳腺部位1次。饲养6个月后仍未触摸到肿块的小鼠作为空白组,发瘤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紫杉醇组(0.01 g·kg-1,腹腔注射,隔日1次,22 d)、六味地黄丸组(0.65 g·kg-1·d-1,灌胃)、二至丸组(5.41 g·kg-1·d-1,灌胃)及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合剂组(6.05 g·kg-1·d-1,灌胃),小鼠肿块直径达到15 mm左右时,进行安乐死,剥离肿瘤和肺组织。记录发瘤小鼠生存期、瘤组织质量及肺转移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肿瘤与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荧光(IF)检测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位点G6D(Ly6G)、CD11抗原样家族成员B(CD11b)双染MDSCs细胞检测各组小鼠MDSCs在组织中的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锌指转录因子1(Snail1)、E-钙黏蛋白(E-cadherin)与小鼠肺组织中CC基序趋化因子9(CCL9)、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CR1)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期间,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小鼠存活中位天数增多,瘤重、肺转移率和肺部结节评分均明显减低(P<0.05,P<0.01),HE染色可见紫杉醇组和合剂组肿瘤细胞坏死增多。在原位肿瘤组织中,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MDSCs荧光强度均明显下降(P<0.05,P<0.01)。在转移肺组织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DSCs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MDSCs荧光强度均显著下降(P<0.01)。在原位肿瘤组织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MP-9、TGF-β、Snail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多(P<0.01),E-cadherin表达量显著较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MMP-9、TGF-β、Snail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低(P<0.05,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合剂组中TGF-β、Snail1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六味地黄丸组、二至丸组(P<0.05)。在转移肺组织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CL9与CCR1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各给药组CCL9与CCR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抑制自发性乳腺癌小鼠肿瘤生长,延长其生存时间,减少肺转移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MDSCs在原位肿瘤及肺组织内的募集,调节EMT相关分子的表型及CCL9/CCR1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的肺转移。  
      关键词: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乳腺癌;肺转移;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CC基序趋化因子9(CCL9)/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CR1)蛋白表达   
      21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2369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揭示,仙茅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改善肾阳虚大鼠的生殖功能,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
      杨濛,王璐,张紫佳,王峥涛,徐颖
      2024, 30(20): 46-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39
      摘要:目的探讨仙茅改善雄性去势大鼠肾阳虚的药效作用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在药物和疾病相关数据库中筛选出仙茅的药物作用靶点及肾阳虚导致的男性生殖疾病的相关靶点,根据拓扑特征值筛选出关键靶标后,再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仙茅可能造成肾阳虚的相关通路,其次采用去势手术建立雄性大鼠肾阳虚模型,分为模型组、丙酸睾酮组(2 mg·kg-1)和仙茅低、中、高剂量组(0.14、0.28、0.56 g·kg-1),另取8只健康雄性大鼠进行切口后立即缝合,用作假手术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记录其体质量,实验结束后,计算附性器官脏器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精囊腺和前列腺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激素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和睾酮(T)与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结果在动物体内进行实验验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相关mRNA与蛋白测定。结果生物学功能富集在调节细胞对各种刺激反应、细胞内信号传导、代谢反应及生殖调控4个过表达模块,其中磷脂酰基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途径核心靶标富集较为显著,也是在调节细胞对各种刺激反应生物学过程富集程度最高的通路。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仙茅给药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有增长趋势,仙茅低剂量组肾阳虚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升高(P<0.05);仙茅各给药组大鼠精囊腺指数和附睾指数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精囊腺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仙茅高剂量组大鼠的附睾指数明显增加(P<0.05),仙茅各给药剂量组大鼠精囊腺上皮细胞增生有明显减轻,但空泡变性并没有明显改善;前列腺泡腔扩大,腺上皮细胞由扁平状变为立方状、柱状,细胞排列紊乱的现象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间质厚度也相对减少。仙茅低、中、高剂量组和丙酸睾酮组大鼠血清中FSH、LH、T、IL-6均明显升高(P<0.05,P<0.01);附睾组织中PI3K mRNA、蛋白表达及Akt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仙茅对去势大鼠致血清睾酮降低和萎缩的附性器官脏器指数均有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仙茅;肾阳虚;网络药理学;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16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2030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发现,归芪益元膏与顺铂联合使用,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凋亡途径,有效抑制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提高抑瘤率,诱导细胞凋亡。
      孔思琪,李金田,李娟,梁建庆,张毅,张悦,袁超
      2024, 30(20): 54-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22
      摘要:目的探讨归芪益元膏联合顺铂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和线粒体凋亡途径对Lewis肺癌小鼠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0.005 g·kg-1)、归芪益元膏联合顺铂(联合)低、中、高剂量组(0.005+1.6 g·kg-1、0.005+3.3 g·kg-1、0.005+6.6 g·kg-1)。各组小鼠腋下接种Lewis细胞悬液,构建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取材,称量小鼠体质量,剥离瘤体称量瘤体质量,计算脏器指数和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OS)比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途径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和线粒体凋亡途径中胱天蛋白酶-9(Caspase-9)、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归芪益元膏联合顺铂组小鼠毛色较光泽,精神反应状态较好;各给药组肿瘤质量均降低(P<0.05),抑瘤率均升高(P<0.05);联合组胸腺、脾脏指数均升高(P<0.05);各给药组肿瘤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明显,异型性逐渐降低,联合高剂量组肿瘤组织被大量破坏;各给药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及ROS生成率均升高(P<0.05);各给药组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而GRP78、p-PERK、ATF4、CHOP、Bax、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顺铂组比较,联合组肿瘤质量均降低(P<0.05),联合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均升高(P<0.05);联合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肿瘤细胞凋亡率、ROS比率明显升高(P<0.05);联合中、高剂量组GRP78、p-PERK、Bax、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ATF4、CHO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归芪益元膏联合顺铂可对Lewis肺癌小鼠产生抑瘤作用,降低肿瘤质量,提高抑瘤率,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内质网应激途径和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关键词:归芪益元膏;肺癌;顺铂;线粒体凋亡途径;内质网应激途径   
      15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61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发现,汉黄芩素能有效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保护神经细胞,为神经保护研究提供新思路。
      孙梦菲,欧阳竞锋,吴春阳,程娇娇
      2024, 30(20): 6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25
      摘要: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SH-SY5Y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将BV-2细胞分为空白组、LPS组、汉黄芩素低、中、高浓度组(4、8、16 μmol∙L-1),其中LPS组给予1 mg·L-1的LPS,汉黄芩素组分别用相应浓度的汉黄芩素预处理4 h后,给予1 mg·L-1的LPS并使用以上各组的条件培养基培养SH-SY5Y细胞。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试剂盒检测以上各组BV-2细胞的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BV-2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SH-SY5Y细胞的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IF)检测SH-SY5Y细胞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核转移和荧光表达强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H-SY5Y细胞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LPS组BV-2细胞上清IL-6、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汉黄芩素低浓度组BV-2细胞上清IL-6含量降低(P<0.05),汉黄芩素中高浓度组IL-6和TNF-α含量均降低(P<0.05,P<0.01),其中汉黄芩素高浓度组IL-6和TNF-α含量降低最显著(P<0.01),干预效果最佳。与空白组比较,LPS组条件培养基培养的SH-SY5Y细胞α-Sy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T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LPS组比较,汉黄芩素中高浓度组α-Sy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汉黄芩素低、中、高浓度组TH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LPS组NF-κB p65蛋白逐渐向核内聚集、荧光表达强度显著增强(P<0.01);与LPS组比较,汉黄芩素各浓度组NF-κB p65蛋白逐渐向核外分散、荧光表达强度逐渐减弱,汉黄芩素高浓度组荧光强度显著减弱(P<0.01)。与空白组比较,LPS组TLR4、磷酸化(p)-NF-κB p65、MyD88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LPS组比较,汉黄芩素中浓度组TLR4、MyD88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汉黄芩素高浓度组TLR4、p-NF-κB p65、MyD88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汉黄芩素可能通过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由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保护SH-SY5Y细胞,从而达到减轻炎症和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帕金森病;汉黄芩素;脂多糖(LPS);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   
      18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59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发现,党参总皂苷能有效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张重阳,于淼,陈荣昌,张彬,孙晓波,舒尊鹏
      2024, 30(20): 70-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03
      摘要:目的探究党参总皂苷(TSC)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出正常组、模型组、党参总皂苷组(200 mg·kg-1)、多奈哌齐组(3 mg·kg-1),每组6只。预给药1周,采用预防性给药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衰老模型进行干预8周,第9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衰老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苏木素-伊红(HE)、尼氏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病理损伤;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分析TSC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脑部神经炎症及记忆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认知功能明显下降;模型组小鼠血清抗氧化酶CAT、SOD、GSH-Px活力显著降低(P<0.01),MDA、TNF-α、IL-1β和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海马体及皮层组织中部分神经细胞损伤退化,BDNF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NF-κB、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TSC可以显著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显著提高血清中抗氧化酶CAT、SOD、GSH-Px活力(P<0.01),显著下调血清MDA、TNF-α、IL-1β和IL-18水平(P<0.01);明显改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病理结构改变;TSC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中BDNF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NF-κB、TNF-α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结论TSC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党参总皂苷;炎症;衰老;认知功能;氧化应激   
      7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60167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发现,大黄糖络丸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脏病理结构和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GEs/RAGE/IKK/NF-κB通路有关。
      章溥,梁建庆,杨霞,白敏,朱向东,薛春霞,苏蓓蓓,赵芸慧
      2024, 30(20): 77-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44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糖络丸对db/db小鼠早期糖尿病肾病(DKD)的保护作用。方法取8只db/m小鼠作为空白组,取40只雄性db/db小鼠通过尾静脉取血,检测空腹血糖(FBG),FBG≥16.7 mmol·L-1,尿量增多,且持续出现白蛋白尿提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达格列净组(1.5 mg·kg-1·d-1)、大黄糖络丸高、中、低剂量组(3.6、1.8、0.9 g·kg-1·d-1),每组8只。各给药组均采用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10周,观察小鼠生存状态并测定小鼠体质量、FBG及肾功能相关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肾组织中炎症相关指标;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AGEs、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激酶(IKK)、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FBG、血清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明显增高(P<0.05);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增加(P<0.05);肾脏病理染色、电镜显示肾组织排列疏松,出现间隙,结构紊乱,系膜增生,纤维化明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肾组织中RAGE、IKK、NF-κB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肾组织中AGEs、RAGE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肾组织中AGEs、RAGE、IKK、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给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达格列净组和大黄糖络丸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FBG、SCr、ACR明显降低(P<0.05);达格列净组和大黄糖络丸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C明显降低(P<0.05);大黄糖络丸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G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肾组织中ICAM-1、IL-6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肾脏病理染色、电镜显示各给药组小鼠肾脏损伤减轻,胶原纤维沉积减轻,系膜增生减少;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达格列净组和大黄糖络丸高、中剂量组肾组织中RAGE、IKK、NF-κB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达格列净组和大黄糖络丸高、中剂量组肾组织中AGEs、RAGE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达格列净组和大黄糖络丸高、中剂量组肾组织中AGEs、RAGE、IKK、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黄糖络丸能够改善DKD小鼠肾脏病理结构和肾脏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GEs/RAGE/IKK/NF-κB通路有关。  
      关键词:大黄糖络丸;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激酶(IKK)/NF-κB;炎症   
      15
      |
      4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902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揭示,养心定悸胶囊通过调控p38 MAPK通路,有效抑制心脏炎症损伤,保护心肌细胞,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新策略。
      李棉,张征,李欣玥,田雪,郑文璐,吴晋苇,刘刚,梁文杰
      2024, 30(20): 86-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38
      摘要: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MKK3)/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探讨养心定悸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普萘洛尔组、养心定悸胶囊(中药)低、高剂量组。采用ISO“6+1”方式构建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普萘洛尔组给予普萘洛尔0.015 g·kg-1·d-1,中药低、高剂量组给予养心定悸胶囊0.5、2 g·kg-1·d-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溶液。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大鼠心电图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脏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IL-1β、TNF-α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活性氧(ROS)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或免疫组化检测TAK1、磷酸化(p)-TAK1、MKK3、p-MKK3、p38 MAPK、p-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p-NF-κB、IL-1β、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发生了明显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评分增加(P<0.01),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血清cTnI、CK-MB、IL-1β、TNF-α、TGF-β1水平升高(P<0.01);心肌组织IL-1β、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1);心肌组织ROS水平增加,p-TAK1、p-MKK3、p-p38 MAPK、p-NF-κB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普萘洛尔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大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发生减少,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0.05,P<0.01),心肌细胞病理损伤减轻,心肌损伤相关指标降低,血清及心肌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降低,心肌组织ROS水平降低(P<0.01),p38 MAPK通路中各分子表达均降低(P<0.05,P<0.01)。结论p38 MAPK通路中各分子在ISO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中表达上调,养心定悸胶囊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通路抑制心脏炎症损伤,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TAK1可能是作用靶点。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养心定悸胶囊;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炎症   
      14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236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临床

    •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4, 30(20): 96-1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21
      摘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临床均以胃脘疼痛或胃脘胀满为主要临床表现。猴头健胃灵片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胃脘疼痛或胃脘胀满的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使用安全,疗效显著。该共识经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及审核公布,编制遵循“科学性、清晰性、逻辑一致性”原则,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制定的技术方案开展工作,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临床问卷调查法”“名义组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国内50余名中、西医临床与方法学、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制。该共识旨在明确猴头健胃灵片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完善其适应证,补充其安全性问题。该共识针对临床一线调查总结的临床问题,对有证据支持的临床问题,通过建议评估制定评价证据分级系统(GRADE)进行循证评价形成推荐意见;对证据支持不充分临床问题,通过名义组法达成专家共识,形成“共识建议”。该共识对猴头健胃灵片适应证及临床疗效、用法用量、疗程等进行了推荐或建议,并完善了安全性信息。共识稿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求意见和同行评议,完成质量评价、适用性评价及目标用户评价。该共识为猴头健胃灵片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猴头健胃灵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专家共识   
      13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7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儿童抽动障碍治疗领域,研究者通过分析近10年中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为构建核心指标集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儿童TD的RCTs研究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建议设计更严谨的试验方案,以符合中药临床试验疗效评价特点。
      陈宇静,刘晖,付乾芳,闫海虹,戎萍
      2024, 30(20): 103-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23
      摘要:通过分析近10年中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D)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结局指标和相关试验设计要素,为中药治疗儿童TD的核心指标集构建提供依据。检索8个数据库,包括4个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间限制为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29日,收集中药治疗儿童TD的RCTs文献,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定性分析汇总临床结局指标和相关试验设计要素。共纳入67篇RCTs,包含63种结局指标,总频数为348次。相关结局指标可分为6类:症状/体征指标12种,频数为134次(38.5%);中医症状/证候指标7种,频数为31次(8.9%);理化检查指标33种,频数为97次(27.9%);安全性指标4种,频数为67次(19.3%);远期预后指标3种,频数为14次(4.0%);生活质量评价指标1种,频数为1次(0.3%)。目前,中药治疗儿童TD的RCTs研究设计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方法学质量存在诸多问题,降低临床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临床结局指标存在数量差异大、主次要结局指标不明确、“替代指标”不合理、中医证型及中医评价指标不规范、缺乏经济学评估指标,远期预后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关注较少等问题。建议研究者设计更加严谨的试验方案,合理设计结局指标,符合中药临床试验疗效评价特点,以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儿童TD核心指标集。  
      关键词:儿童抽动障碍;中药;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核心指标集   
      14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7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显示,结肠补虚丸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黏膜修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张宁,高宗跃,刘帅,张雅琪,聂建新
      2024, 30(20): 111-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93
      摘要:目的评价结肠补虚丸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0.5 g/次,3次/d;观察组口服结肠补虚丸,10 g/次,3次/d,对照组口服结肠补虚丸模拟药,10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每月随访,比较临床应答、临床缓解率、C反应蛋白(CRP)达标率、粪钙卫蛋白(FC)达标率和内镜黏膜愈合率,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记录早期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黏膜组织学评分、肠镜下黏膜评分、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IBDQ)和脾肾阳虚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7A、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计算Th17/Treg。结果在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CRP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治疗后2、3个月,观察组FC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镜黏膜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1),早期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Mayo、黏膜组织学、肠镜下黏膜和脾肾阳虚证评分更低(P<0.01),IBDQ评分更高(P<0.01),观察组HIF-1α、DAO和D-LA更低(P<0.01),观察组IL-1β、IL-6、IL-17A和TNF-α水平更低(P<0.01),IL-22水平更高(P<0.01),观察组Th17、Th17/Treg更低(P<0.01),Treg更高(P<0.01)。结论结肠补虚丸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可提高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CRP达标率、FC达标率和内镜黏膜愈合率,并降低早期复发率,减轻疾病活动度,促进组织学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诱导肠道黏膜免疫耐受,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脾肾阳虚证;结肠补虚丸;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炎症因子;黏膜屏障   
      13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584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慢性失眠治疗领域,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的专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解郁清心配方颗粒联合远程交互式CBT-I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的有效性,为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供了新方案。
      王业群,方无杰,项尚,周涛,殷文俊,曹焱
      2024, 30(20): 120-1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98
      摘要:目的观察解郁清心配方颗粒联合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住院及门诊120例慢性失眠病人(肝郁化火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随机将其分成2组,各组60例。对照组采取远程交互式CBT-I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郁清心配方颗粒治疗。干预治疗4周,观察6周。各组数据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变化、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变化、睡眠总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等体动记录仪(ActiGraph)睡眠参数值变化、血清神经烯醇化酶(NSE)、腺苷、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76.92%,4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 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ISI评分、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下降,睡眠总时间明显延长,觉醒时间、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效率提高,NSE、DA水平均明显下降,腺苷、5-H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ISI评分、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降低,睡眠总时间延长,睡眠效率升高,觉醒时间、睡眠潜伏期缩短,DA、NSE水平降低,5-HT、腺苷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1例恶心,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解郁清心配方颗粒联合远程交互式CBT-I通过降低NSE、DA,提高5-HT及腺苷水平等,改善患者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情绪,从而改善睡眠,可有效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  
      关键词:解郁清心配方颗粒;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体动记录仪   
      13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62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药学基础

    • 在中药炮制领域,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姜制星朴片炮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揭示了其减毒增效的炮制机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陈雨迅,徐万爱,吴静雨,卢美琪,孟令邦,徐城,郑海连,张娴,张娜,龚千锋,于欢
      2024, 30(20): 127-1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4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姜制星朴片炮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与含量变化,揭示建昌帮特色炮制方法对厚朴挥发性成分变化过程及减毒增效炮制机制的影响。方法按设置的时间点分别对生厚朴、姜汁闷润厚朴及炒后堆闷厚朴进行取样,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分析样品挥发性成分含量,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到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采用SIMCA 14.1软件对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为指标筛选其炮制过程中的差异性成分。结果厚朴样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68种,其中部分化学成分结构相似者变化趋势也类似,同时存在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现象。与生品比较,姜汁闷润厚朴中42种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上升,25种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下降,独有成分19种,生品独有成分4种;与姜汁闷润厚朴比较,堆闷前期厚朴中环苜蓿烯、(+)-α-蒎烯等11种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上升,三环萜、α-姜黄烯等5种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下降,堆闷前期厚朴独有3种成分,姜汁闷润厚朴独有4种成分;与堆闷前期厚朴比较,堆闷后期样品中(+)-α-蒎烯、莰烯等8种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上升,芳樟醇、α-瑟林烯等6种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下降。在厚朴炮制过程中,第20天样品前后化学成分组成明显变化,姜汁闷润与堆闷前期、堆闷前期与堆闷后期均可明显区分。结论在姜制星朴片制备过程中,姜汁加入可使刺激成分含量降低,在姜汁加入、炒制与堆闷等多个阶段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持续增加,炮制20 d左右时饮片质量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该研究可为挖掘姜制星朴片减毒增效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厚朴;炮制;姜制星朴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13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37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中药制剂研究领域,专家建立了生血宝从液体到固体剂型的成分变化研究方法,为中药现代剂型改革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陈爱军,黄思琪,刘晓轩,唐宇,张芳华,孔雨朦,刘文龙,张喜利
      2024, 30(20): 135-1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61
      摘要:目的以生血宝为模型中药,探索中药复方制剂从液体到固体剂型的成分变化研究方法与传递规律。方法基于前期所建立的生血宝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定性、定量方法,建立生血宝自制汤剂、市售颗粒剂与合剂3种制剂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中19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分别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与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评价3种制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3种制剂化学成分分子连接性指数(MCI)及平均摩尔MCI,计算各成分0~8阶、8亚类共计72个MCI值,选用0~3阶平均摩尔MCI研究其中药成分群“印迹模板”结构特征及传递规律。结果汤剂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颗粒剂和合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别为0.971、0.888和0.799,表明颗粒剂和合剂2种剂型的化学组成与汤剂存在差异,且19种成分能够基本反应生血宝汤剂成分群整体情况;测得生血宝汤剂、颗粒剂与合剂3种制剂中可检出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总和分别5.498 6、2.282 0、1.416 6 mg·g-1;3种制剂0~3阶的平均摩尔MCI整体上逐渐减小,且在同一类别的平均摩尔MCI里3种制剂也呈汤剂>颗粒剂>合剂的递减趋势,表明3种制剂所得样品化学成分的整体结构特征发生了细微变化。结论生血宝3种制剂中传统汤剂中所含成分种类及含量最高、所携带成分信息量最大,颗粒剂与合剂依次递减。该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传统汤剂是基础可靠的剂型,为中药现代剂型改革与复方制剂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质量控制;一致性评价;剂型改革;质量属性传递规律;生血宝;指纹图谱   
      18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36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中药研究领域,专家通过电子鼻和色差仪分析了白芍及其炮制品的颜色和气味,采用HS-GC-MS技术鉴定了挥发性成分,并利用PCA和OPLS-DA分析了关键风味成分,为中药炮制工艺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彭嘉玉,黄玉珍,温佳文,郑郁清,杨明,张金莲,陈宇帆
      2024, 30(20): 141-1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61
      摘要:目的探究白芍及其炮制品颜色、气味与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气味及颜色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鼻、色差仪识别白芍、蜜麸炒白芍、蜜糠炒白芍的气味和色度信息;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对白芍不同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与相对定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且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1的原则筛选三者间差异性关键风味成分。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探究挥发性差异风味成分与色度值、电子鼻传感器之间的关联。结果白芍经蜜糠、蜜麸炒制后明度值(L*)降低,红绿色值(a*)和黄蓝色值(b*)均明显增加(P<0.05,P<0.01);气味差异主要体现在S1、S2、S4、S5、S6、S8、S11传感器,电子鼻的PCA结果表明白芍、蜜糠炒白芍、蜜麸炒白芍的气味区别明显,其中蜜麸炒白芍整体气味强度高于蜜糠炒白芍。从白芍及其炮制品中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白芍21种、蜜糠炒白芍36种、蜜麸炒白芍37种;气味分析发现,白芍、蜜糠炒白芍和蜜麸炒白芍中分别有12、24、22种挥发性成分可能是其关键风味成分;相关性分析显示,饮片L*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呈负相关,a*、b*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呈正相关,S1、S8传感器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呈负相关,S2、S4、S5、S6、S11传感器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呈正相关。结论白芍经蜜糠、蜜麸炒制后颜色均加深,同时生成具健脾活性的5-羟甲基糠醛、糠醛等成分,符合蜜糠、蜜麸炒制“焦香健脾”的理论。蜜麸炒白芍炮制过程发生美拉德反应程度较蜜糠炒白芍强,使蜜麸炒白芍味偏焦香、色暗黄;蜜糠炒白芍味偏甜香、色亮黄。  
      关键词:白芍;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蜜糠炒;蜜麸炒;挥发性成分;中药炮制;电子鼻   
      16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88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药用植物内生细菌研究领域,科学家们采用了绿盾测序技术,有效降低了宿主基因污染,提高了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的准确性,为内生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提供了新策略。
      王海,何冬梅,吕宏阳,韩桂琪,严铸云
      2024, 30(20): 151-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11
      摘要:目的宿主线粒体DNA(mtDNA)及叶绿体DNA(cpDNA)污染严重影响植物内生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该研究旨在探索和评价药用植物内生细菌高通量测序中宿主基因扩增抑制的新策略。方法以川芎为研究材料,在其内生细菌的16S rDNA聚合酶联式反应(PCR)过程中引入绿盾测序(GSS)技术以屏蔽宿主基因的非靶扩增,对比分析GSS-PCR及常规PCR在内生细菌及根际土壤细菌高通量测试分析中的性能差异。结果与常规扩增相比,GSS-PCR显著降低了川芎高通量测序中mtDNA及cpDNA扩增,非靶基因占比降幅超过60%;且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物种注释信息成倍增加,但不影响对优势菌群物种组成信息的提取。对川芎16S rDNA V4区的GSS扩增比对V3-V4区的扩增显示出更低的宿主污染率和更丰富的内生细菌多样性。结论GSS扩增策略可以显著降低川芎内生细菌的高通量分析中宿主基因污染,在同等测度深度下提高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的准确性,有效改善内生细菌的高通量分析质量,这使得内生细菌的16S rDNA V3-V4区、V4区的高通量测序变得可行,结果更加可靠。该研究所采用的GSS技术为其他药用植物内生细菌的分析提供了方法参考。  
      关键词:绿盾测序(GSS)扩增;内生细菌;高通量测序;宿主污染;川芎   
      7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5998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中医药领域,明代经典方剂左归饮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考证了其方名源流、配伍组成等关键信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冀迅,孙晓霞,时洋凯,魏凯峰,刘涛
      2024, 30(20): 160-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66
      摘要:左归饮出自明代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于2023年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该研究遵循《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对古今文献中左归饮的方名源流、配伍组成、药物的基原、炮制、剂量、煎煮法、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研究发现,左归饮古今配伍组成、药物剂量与炮制、煎煮服用方法等基本沿用原方。左归饮原方剂量换算为熟地黄41.03 g、山药7.46 g、枸杞子7.46 g、炙甘草3.73 g、茯苓5.595 g、山茱萸5.595 g方中药物基原基本清晰,熟地黄选用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经酒炖法或加酒蒸法炮制加工而成;山药选用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的干燥根茎;枸杞子选用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的干燥成熟果实;茯苓选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山茱萸选用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的干燥成熟果肉;炙甘草选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的干燥根和根茎经蜜炙法炮制而成。其服用方法为上诸药加水600 mL,煎至140 mL,空腹服用。左归饮功擅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不足、阴衰阳盛证,如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等证。古今多用于治疗多种以肾阴虚证为主的内、妇科及神经、循环、生殖系统疾病。但现代文献对左归饮的现代应用研究及治疗机制研究不多,且市场未见规范化左归饮制剂,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经典名方;左归饮;功效主治;煎服法;文献考证;基原;肾阴虚;临床应用   
      14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889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数据挖掘

    • 刘敏如教授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了其用药规律和核心处方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该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何鑫波,胡翔,刘敏如,李馥竹,黄玉环
      2024, 30(20): 169-1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97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刘敏如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的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探索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双平台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刘教授治疗本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提取核心处方;以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核心处方有效成分,构建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纳入医案处方321张,涉及178味中药,成方颗粒28种。药物主归肝、肾经,味以甘、辛、苦为主,性多温、平、微寒;常用药对包括山药-熟地黄、川芎-当归、柴胡-枳壳、皂角刺-莪术等,常用血府逐瘀汤、四物汤、养精种玉汤、左归丸、四逆散组方。核心处方由当归、白芍、皂角刺、淫羊藿等12味药物组成,含74个有效成分,核心成分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非瑟酮、β-谷甾醇等;发现关键靶点37个,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等信号通路。结论该病虚实错杂,刘教授围绕“肾虚为本,痰瘀为标”的核心病机,在“肾气为根,保阴为本”“育阴涵阳”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平补肾中阴阳,养精血顾其本,散结、活血理气治其标;遣药组方思路严谨,核心处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综合调控的特点。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胞中脂膜壅塞诸证;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国医大师;刘敏如   
      13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617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学术探讨

    • 在中医药学领域,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创新高,但资助比例下降,研究发展不均衡,科研诚信问题需重视。
      廖星,张冬梅,王洋,毕明刚
      2024, 30(20): 177-1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25
      摘要:随着国家自然基金委对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不断的资助和推动,中医药学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等方面得到不断延伸和快速发展,中医药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诊疗机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基准保障。该文主要围绕中医学H31代码下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项目,从项目类型、分支代码、科学属性问题、依托单位和地区、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剖析,梳理了中医学(H31)当前资助项目的基本特点,同时解析了课题申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为中医药学领域相关学者提供参考。2023年H31代码下共接收3类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8 334份,是5年来持续增多的又一历史新高。然而,资助比例依然呈下降趋势,申请者之间激烈竞争。2023年H31代码下3类项目总共资助了804项,较之2022年总的资助经费减少,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平均资助金额降到了近5年历史最低。分析发现H31代码下的分支研究和所关注的研究问题发展不平衡,鲜有研究关注中医原创理论,部分研究脱离中医药特点及研究规律,研究者存在套路化和模式化科研思路。此外,科研诚信问题仍然需要作为项目申请人遵循的首要原则。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课题资助;课题申请;科研诚信   
      16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6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领域,专家探索了肠道微生态对肌少症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陶旺,王培屹,孙杰,张晓虹,袁琴,朱秋琳
      2024, 30(20): 186-1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9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受多种全身合并症影响,其中,肌少症是COPD患者呼吸肌疲劳、跌倒或骨折、降低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肌少症发生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及蛋白质合成和分解失衡等多个方面,常规营养支持和运动康复治疗疗效有限。因此,极力寻找延缓COPD肌少症的方法十分迫切。近年来,研究发现COPD患者肠道微生态深受肺部微生物菌群紊乱的影响。而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调节炎症和免疫、糖脂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等多种作用也逐渐被证实。基于中医藏象理论,中医脾、肠与肌肉之间联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可能是改善“脾主肌肉”功能,并增强肌肉质量和力量的重要环节。该文重在阐明肠道微生态延缓COPD肌少症的作用机制,为未来研究和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肠道微生态;肌少症;脾-肠-肌;机制   
      13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61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扩张型心肌病研究领域,专家梳理了动物模型,评估了与中西医临床的吻合度,为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干预提供实验基础。
      孟骊冲,郭瑾,王梓仪,胡志希
      2024, 30(20): 194-2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98
      摘要:扩张型心肌病(DCM)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建立符合该病临床病证特点的动物模型是开展DCM实验研究的前提。该研究对常用的DCM动物模型进行梳理总结,从中西医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标准出发,评估模型与临床实际的吻合程度。其中与西医吻合度高的有免疫性模型、药物毒性模型和心动过速性模型,与中医吻合度高的模型有药物毒性模型、基因相关性模型和心动过速性模型。综合考虑病症特点、吻合度及各自优缺点等因素,较为理想的模型是药物毒性模型、心动过速模型、基因相关性模型。该研究除了对DCM动物模型的中西医临床吻合度进行评价外,还分析了现有DCM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模型的观察指标,并指出当前缺乏规范统一的证候模型辨证标准的问题。由于该病的复杂性且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对于DCM模型研究较少,存在改进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4点改进方向,尽可能将动物模型贴近临床的病理、生理过程,使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更切合实际。为DCM的发病机制、药物干预、疗效评价及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更好地为科研和临床服务。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病证结合;中西医   
      15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57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肠道菌群与心血管健康紧密相关,中西医策略有望改善代谢性心血管病。
      徐茜,王文婷,李逸雯,崔京,朱梦梦,刘艳飞,刘玥
      2024, 30(20): 203-2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65
      摘要:代谢性心血管病是一类代谢异常与心血管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临床综合征,其全球患病率及相关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代谢健康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菌群紊乱被视为促进代谢性心血管病发展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紊乱破坏了“心-脾-肠”轴的平衡,导致脾肠失健,引发代谢紊乱,加快代谢性心血管病的进展。心脏功能异常亦可对脾肠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心脾失调、气血失和,加剧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形成恶性循环。从现代生物学视角出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和免疫失衡,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从而增加代谢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同时,笔者还提出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性心血管病的中西医防治策略,中医药治疗从肠道菌群出发,以“心-脾-肠”轴为中介,调节心血管代谢健康,突出中医药在靶向肠道菌群治疗代谢性心血管病中的独特优势。该文基于中医理论提出的“心-脾-肠”轴为切入点,围绕该轴在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心血管病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展开探讨,以期为代谢性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改善代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代谢性心血管病;肠道菌群;“心-脾-肠”轴;中医药(TCM);中西医结合;代谢调节   
      20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892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脓毒症研究领域,专家深入分析了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的关联,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提供了新思路。
      李珊,李超,武亦文,薛静雯,陈晴晴,梁腾霄
      2024, 30(20): 212-2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3
      摘要:该文以脓毒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临床特征为基点,广泛搜集并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关于脓毒症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严格参照脓毒症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对各类动物模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生物标志物表达等多维度指标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反映模型对人类脓毒症中医证型的模拟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升结肠支架植入模型的赋值分析结果显示为中西医较高吻合度,证型上更加符合腑气不通证诊断标准;腹腔外脓毒症模型的赋值分析结果显示为中医较高吻合度,证型上更加符合急性虚证诊断标准,强调了脓毒症正气亏虚的核心病机。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多样性,也凸显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必要性和潜力。现有脓毒症动物模型构建多侧重于西医病理机制,较少直接融入中医辨证要素,提示在未来的研究设计中,应积极探索将中医证候分类及干预原则融入模型建立过程,如通过调整模型诱发因素、观察更多中医特有症状及体征等,以期建立更贴近临床实际、兼顾中西医视角的脓毒症模型。  
      关键词:脓毒症;动物模型;中西医临床病证   
      7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59990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综述

    • 桂枝茯苓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其通过多条信号通路调控,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张骞文,杜晴,王月,赵帅
      2024, 30(20): 219-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63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生殖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疾病,影响着全球6%~10%的育龄期女性,一直是临床医学治疗的一大挑战。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的功效。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其对PCOS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该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桂枝茯苓丸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lncRNA H19/miRNA-29b-3p、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细胞色素P45019A1酶(CYP19A1)、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调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降低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与凋亡、纠正内分泌激素紊乱、改善炎性环境、缓解氧化应激等作用以治疗PCOS。此外,桂枝茯苓丸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桂皮醛、(+)-儿茶素、豆甾醇等也具有良好抗氧化、抗炎、线粒体功能调控、内分泌调节和代谢调节的作用。通过对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单独使用桂枝茯苓丸或联合用药,均可明显改善PCOS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该文通过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全面分析了桂枝茯苓丸治疗PCOS的研究现状,并对当今实验及临床研究提出不足与改进,以期为今后本方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撑。  
      关键词:桂枝茯苓丸;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信号通路;调控因子;经典名方;活性成分;临床研究   
      16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37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领域,中药通过调控SCF/c-Kit、PI3K/Akt等信号通路,为慢性便秘治疗提供新思路。
      梁勇,葛斌,石宇,张洋,张虹玺
      2024, 30(20): 230-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26
      摘要:慢性便秘(CC)是临床上常见且发作频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其总体治疗效果仍不满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主要集中于肠神经系统(ENS)功能紊乱、Cajal间质细胞(ICCs)异常、黏膜免疫功能改变(低度肠道炎症、肠道屏障损伤、免疫活化)、胃肠激素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动力障碍等。中药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资源,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中药及活性成分可有效治疗便秘,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信号通路参与便秘的发生发展,是便秘病理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药理研究的主要靶点之一。故笔者以“便秘”“信号通路”“中药”等为主要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基础知识设施工程(CNKI)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对中药调控便秘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系统总结。综合分析后表明,中药主要通过调控干细胞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SCF/c-Kit)、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5-羟色胺(5-H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Toll样受体(TLRs)等信号通路,发挥调节ICCs自噬、凋亡、增殖,抗氧化应激、抗炎,保护肠道屏障,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及肠道水代谢等作用来改善便秘。体现了中药多水平、多靶点、多层面的作用优势,深入研究可为探索便秘发病机制和开发新药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药;便秘;信号通路;机制;研究进展   
      24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7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最新研究发现,中药提取物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效阻断糖尿病肾病病理进程,为防治提供新思路。
      郭江凡,王晓萌,张秋娥,李晓晨,刘铜华,吴丽丽,秦灵灵,李青松
      2024, 30(20): 241-2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5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过激活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凋亡、自噬、焦亡等病理机制参与了DN的病理进程。因此,阻断NF-κB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助于防治DN。目前,西医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等策略,以及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合酶抑制剂等药物,但仍无法阻断DN的病理进程。中医药具有标本兼治、简便价廉等优势,近年来其在干预DN进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NF-κB作为关键因子在中药防治D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近五年来中药基于NF-κB信号通路治疗DN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多种中药提取物,如多糖类、萜类、酚类、黄酮类、皂苷类和生物碱类,以及中药复方如槐杞黄颗粒、黄芪三七复方、丹蛭降糖胶囊等,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上下游因子,阻断DN的病理进程,从而抑制DN引起的肾脏病理损伤并减缓肾功能恶化,旨在为研发防治DN的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糖尿病肾病;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病理机制   
      9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601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中医药通过多信号通路干预,为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曾媛媛,朱其凤,张永全
      2024, 30(20): 252-2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91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近年来IS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对IS的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局限性,因此选择一种可辅助治疗IS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IS可依据中药单体及复方的有效成分和提取物,利用多靶点、多生物活性成分、多系统、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保障了治疗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中医治疗IS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干预多种信号通路实现,主要包括分泌性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NOD样受体蛋白3(TLR4/NLRP3)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信号通路。该文总结近几年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及中医药调控IS相关通路及对应机制,旨在为今后开展IS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15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158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领域,中草药方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提供了新治疗思路。研究显示,黄连、柴胡等药材在抑制炎症、调节免疫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GERD治疗开辟新方向。
      姜正艳,孙志广,郑亮,文卫
      2024, 30(20): 264-2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13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大约有20%的人群受到此病的困扰。除了反酸、烧心的常见症状以外,GERD可导致食管黏膜的长期炎症,增加患者发展为食管癌的风险。在治疗GERD方面,质子泵抑制剂(PPIs)因其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而成为一线治疗药物。然而,长期使用PPIs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营养素吸收不良、肠道感染风险增加、骨折风险上升等,这些问题使得患者和医生都在寻求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ERD的发病机制之一是食管上皮细胞受到刺激后引发的持续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不仅加剧了食管黏膜的损伤,还可能导致病情的慢性化和复杂化。因此,开发新的抗炎治疗方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中草药方因其独特的抗炎和抗氧化特性,为GER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中草药方通常由多种草药组成,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配伍使用,旨在调和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众多治疗GERD的中草药方中,黄连、柴胡、吴茱萸、甘草和白术等药材被广泛使用,他们在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氧化应激方面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尽管中草药方在治疗GERD方面展现出潜力,但是目前关于其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仍然不足。该文综述这些药方成分的抗炎机制与GERD的治疗前景,以展望中草药在GERD治疗中的抗炎价值。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药药方;中草药;炎症反应;肠道菌群   
      7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59981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研究者深入探讨了BDNF/TrkB信号通路的作用,中药复方及单体的调控机制,为临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岳刘平,孙永康,徐方飚,宋研博,王新志
      2024, 30(20): 274-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19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和记忆功能呈进行性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慢性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主要为过度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聚集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和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成的淀粉样斑块,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特效药及根治手段。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健康,因此寻找治疗AD的有效药物及成分十分重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B)信号通路与神经发生、细胞凋亡、神经炎症、突触可塑性及氧化应激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在AD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历史悠久,不良反应少,且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因此,作者通过检索和查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阐述BDNF/TrkB信号通路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中药复方及单体调控BDNF/TrkB通路干预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发防治AD的临床药物提供参考和依据,为中药治疗AD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中药;中药复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7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959981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领域,专家梳理了体外实验方法及其进展,结合HPLC-MS、组学等技术,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张秋菊,李能莲,王宇,金华
      2024, 30(20): 283-2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40
      摘要:体外实验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但由于中药来源广泛、成分多样、理化性质不稳定等因素阻碍了其体外实验的开展。因此,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体外药理学研究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药药理学体外实验常用的方法有直接给药法和间接给药法,间接给药法又包括含药血清/浆法、含药肠吸收液法、含药肝孵育液法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组学、网络药理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与中药体外实验方法相结合,不仅大大降低了科研实验成本,还明显提高了中药药理作用探索、有效成分筛选及药物研发的效率,已逐渐被认可并广泛应用。该文就目前常用的中药药理学体外实验方法及其进展做一梳理,以期为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体外实验;含药血清/浆;含药肠吸收液;含药肝孵育液法   
      15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22022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 在胃癌治疗领域,研究者深入探讨了癌细胞代谢重编程机制,中医药干预取得新进展,为疾病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策略。
      公艳霞,白敏,刘自由,陈涵斐,吕铭凯,段永强
      2024, 30(20): 290-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24
      摘要: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机制复杂,早期诊断率低,具有较高死亡率,而手术治疗、靶向治疗及化疗等有其治疗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因此探索和阐明胃癌的发病原理及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目前研究发现,肿瘤上皮细胞在分子特征上存在个体差异,并表现出代谢异质性影响细胞表型和功能,代谢物和细胞因子的相互影响会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形成,促进肿瘤的恶性进展,因此代谢重编作为肿瘤的一个关键特征,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胃癌的不断恶化可能与癌细胞能量代谢方式改变密切相关,胃癌细胞可能通过调控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合成或分解途径失调并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基因导致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近年来中医药有效干预胃癌与调控代谢重编程关系密切,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对胃癌的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通过分析汇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总结胃癌细胞如何通过调控其相关代谢网络,如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影响疾病进展及中药有效成分和复方如何通过靶向代谢增强抗肿瘤作用,进行代谢重编程干预胃癌方面的一个综述,为中医药调控代谢重编程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胃癌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  
      关键词:胃癌;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   
      16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7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9-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