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年第30卷第3期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苓桂术甘汤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的线粒体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可能通过调节Sirt3/AM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姚娟, 丁芮, 李向阳, 汤同娟, 吴婉婉, 魏科东, 徐少华, 王靓, 周鹏, 黄金玲
      2024, 30(3):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04
      摘要: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对心肌梗死(MI)后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线粒体分裂-融合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仅穿线不结扎)、模型组(生理盐水,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心端)、苓桂术甘汤组(4.2 g·kg-1)、卡托普利组(0.002 57 g·kg-1),每组10只,连续给药28 d。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检测大鼠心功能参数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Ⅰ~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irt3、磷酸化(p)-AMPK、磷酸化动力相关蛋白1(p-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线粒体分裂因子(MFF)、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显著升高(P<0.01),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病理损伤明显,ROS、MDA水平与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SOD水平、ATP含量、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Ⅰ~Ⅳ)显著降低(P<0.01);p-Drp1、Fis1、MFF蛋白水平显著上调(P<0.01),Sirt3、p-AMPK、OPA1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组与卡托普利组LVIDd和LVIDs显著降低(P<0.01),LVEF和LVFS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与病理损伤明显减轻,ROS、MDA水平与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SOD水平、ATP含量、膜电位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Ⅰ~Ⅳ)显著升高(P<0.01);p-Drp1、Fis1、MFF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Sirt3、p-AMPK、OPA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苓桂术甘汤可缓解心肌细胞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损伤,改善线粒体功能,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分裂-融合、Sirt3/AMPK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慢性心力衰竭;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线粒体分裂-融合;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   
      206
      |
      59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7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最新研究发现,七味白术散能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脑病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
      高佳馨, 王建波, 薛亚楠, 孙杰, 王丹, 韩堃, 张云雨, 尹怡然, 冯晓帆
      2024, 30(3): 10-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3
      摘要: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对糖尿病脑病(DE)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通路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高脂饲料组4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喂养12周后,连续2 d腹腔注射35 mg·kg-1的1%链脲佐菌素构建DE模型,空白组大鼠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造模成功后,按血糖和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七味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3.15、6.3、12.6 g·kg-1)、联合西药组(二甲双胍+罗格列酮,0.21 g·kg-1),每组各6只。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6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DE大鼠空间记忆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海马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海马组织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PI3K、Akt、磷酸化(p)-Akt、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INS、HOMA-IR值均显著增高(P<0.01);找到平台原位置的路径显著增长,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形态破坏;大鼠海马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水平升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P<0.05,P<0.01);PI3K、Ak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NF-κB、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PI3K、p-Akt、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GSK-3β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白术散中剂量组和联合西药组FINS、HOMA-IR值均显著下降(P<0.01);大鼠找到平台原位置的路径显著缩短,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大鼠海马组织结构逐渐恢复,神经细胞形态破坏程度明显改善;大鼠海马组织中ROS、MDA含量降低和SOD水平升高(P<0.01);PI3K、Akt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NF-κB、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PI3K、p-Akt、p-GSK-3β蛋白表达升高,GSK-3β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七味白术散可以缓解DE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来修复DE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改善DE大鼠学习认知能力。  
      关键词:糖尿病脑病;七味白术散;补脾益气法;胰岛素抵抗;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认知功能障碍   
      166
      |
      41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8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六味地黄丸对秀丽隐杆线虫AD模型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提取物能减轻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线虫的线粒体损伤,保护神经元。
      张金凤, 佟玉良, 王加朋, 苏婷, 赵德萍, 于浩, 左坤, 朱紫悦, 金美玲, 张宁, 雷霞
      2024, 30(3): 18-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37
      摘要: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转染人源β淀粉样蛋白(Aβ)1-42基因的秀丽隐杆线虫为AD模型,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50 mmol·L-1)及六味地黄丸低、中、高剂量组(1.04、2.08、4.16 g·kg-1)。行为学方法观察线虫5-羟色胺(5-HT)的敏感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虫体内Aβ表达,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试剂盒检测线虫体内总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法(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β表达基因(Amy-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线粒体转录因子A同源高迁移率族蛋白-5(HMG-5)、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mRNA的表达。结果六味地黄丸提取物能够降低AD模型线虫对外源5-HT的超敏感性(P<0.05),延缓AD模型线虫神经元中由于Aβ过度表达所引起的对外源性5-HT超敏感性的AD样病理特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β蛋白和Amy-1 mRNA的表达升高(P<0.01),SOD-1与HMG-5 mRNA表达下降(P<0.01),DRP1与FIS1 mRNA表达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P<0.05),ATP含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六味地黄丸中、高剂量组Aβ蛋白和Amy-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SOD-1与HMG-5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DRP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FIS1 mRNA表达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升高(P<0.01),ATP含量升高(P<0.05,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提取物可能通过增强线粒体抗氧化能力,保护线粒体DNA,减少线粒体分裂碎片化,修复受损的线粒体,回调线粒体膜电位,恢复神经元ATP水平,减轻Aβ沉积导致的神经元损伤。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六味地黄丸;秀丽隐杆线虫;线粒体损伤   
      198
      |
      4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52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药理

    • 最新研究发现,芪术抗癌方能调节肝癌细胞代谢重编程,抑制细胞增殖,为肝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钟欣, 胡锐, 李静, 彭蓝芬, 刘兴宁, 黄琦, 孙嘉玲, 孙新锋, 陈剑平, 蔡本强, 周小舟
      2024, 30(3): 26-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24
      摘要:目的研究芪术抗癌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联合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癌模型小鼠肝脏及人肝癌Huh7细胞中糖异生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的调控作用,探讨其调节肝癌细胞代谢重编程并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DEN联合CCl4腹腔注射构建肝癌小鼠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芪术抗癌方组,每天予以芪术抗癌方(3.51 g·kg-1)或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干预8周后收集血清及肝脏样本。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和甲胎蛋白(AFP)评估各组小鼠肝功能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实验将Huh7细胞分为空白组、芪术抗癌方低、中、高剂量组和(或)PCK1抑制剂(盐酸SKF-34288)组、索拉非尼组,给予对应含药血清和药物处理。采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Edu荧光标记检测、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检测、细胞周期流式检测评估各组Huh7细胞增殖能力、能量代谢变化情况及对Huh7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用于检测PCK1、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芪术抗癌方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细胞异型、坏死、胶原纤维沉积等病理改变有所减轻,肝脏肿瘤数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ALT、AST、γ-GT和AF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水平上,与空白组比较,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和索拉非尼组均可显著降低Huh7细胞存活率(P<0.01),显著减少Edu标记的阳性细胞数(P<0.01),显著抑制其克隆增殖能力(P<0.01);芪术抗癌方组还可降低细胞内ATP含量(P<0.05),增加细胞周期G0/G1期分布比例(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和空白组比较,芪术抗癌方组小鼠肝癌组织及Huh7细胞的PCK1、p2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p-Akt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空白组比较,盐酸SKF-34288组Huh7细胞ATP含量、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但Edu阳性细胞率、G0/G1期分布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盐酸SKF-34288组比较,芪术抗癌方联合盐酸SKF-34288组可明显降低Huh7细胞的ATP含量、细胞存活率及Edu阳性细胞率(P<0.05),增加G0/G1期分布比例(P<0.05)。结论芪术抗癌方可能通过激活PCK1诱导肝癌细胞代谢重编程促进Akt/p21介导的抑癌作用,从而发挥抗肝癌增殖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肝细胞癌;芪术抗癌方;糖异生;代谢重编程;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   
      106
      |
      4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5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据最新研究,补肾活血方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子宫螺旋动脉重铸,有效治疗复发性流产。
      李久现, 刘玉楠, 孙烁, 孙建华, 李香玉, 陈萍
      2024, 30(3): 37-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15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复发性流产模型小鼠子宫蜕膜组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子宫螺旋动脉重铸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CBA/J×BALB/c小鼠合笼构建正常妊娠小鼠模型,以CBA/J×DBA/2小鼠合笼构建复发性流产小鼠模型,将复发性流产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屈孕酮组、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以正常妊娠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14 d。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胚胎吸收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蜕膜组织病理形态、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胚胎吸收率明显升高(P<0.05);子宫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率明显降低(P<0.05);子宫蜕膜组织的细胞水肿变性,排列紊乱;螺旋动脉重铸关键因子MMP-2、MMP-9、VEGF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Wnt2、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Myc的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胚胎吸收率(P<0.05);明显提高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率(P<0.05);改善子宫蜕膜组织的细胞形态、增加蜕膜血管数量;明显上调MMP-2、MMP-9、VEGF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mRNA与蛋白表达(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存在子宫螺旋动脉重铸障碍,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加VEGF、MMP-2及MMP-9的表达,促进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从而治疗复发性流产。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补肾活血方;子宫螺旋动脉重铸;绒毛外滋养细胞;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   
      77
      |
      36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3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最新研究发现,芍药苷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增强自噬,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炎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代鑫, 李柔, 胡洋, 王宇航, 赵芮竹, 冯嘉轩, 娄石磊, 孙聪
      2024, 30(3): 45-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42
      摘要:目的探讨芍药苷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UC小鼠模型,56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MPK抑制剂组(20 mg·kg-1)、芍药苷(50 mg·kg-1)+抑制剂(20 mg·kg-1)组、芍药苷高剂量组(50 mg·kg-1)、中剂量组(25 mg·kg-1)、低剂量组(12.5 mg·kg-1)药物干预7 d后,通过比较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变化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判断芍药苷对UC的保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结肠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AMPK、mTOR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p-AMPK、p-mTO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MPK、mTOR、Beclin1、LC3和p6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DAI评分升高、结肠出现严重的病理学损伤,炎症因子TNF-α、IL-6在血清中含量上升(P<0.01),LC3和p-AMPK/AMPK在结肠组织中蛋白水平下调,p-mTOR/mTOR蛋白水平上调(P<0.01);AMPK、LC3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mTOR、p62的mRNA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和芍药苷+抑制剂组比较,经芍药苷治疗后小鼠体质量上升、DAI评分降低、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症因子TNF-α、IL-6在血清中含量下降(P<0.05),LC3和p-AMPK/AMPK在结肠组织中蛋白水平上调,p-mTOR/mTOR蛋白水平下调(P<0.01),AMPK、Beclin1、LC3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mTOR、p62的mRNA表达下调(P<0.01),抑制剂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严重,各项指标趋势与芍药苷高剂量组完全相反。结论芍药苷可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增强自噬,减轻UC小鼠的炎症损伤,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自噬;炎症反应;芍药苷;溃疡性结肠炎   
      115
      |
      38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8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最新研究发现,丹酚酸B和葛根素联用能减轻OGD/R对神经细胞损伤,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发挥作用。
      涂舒欣, 王艳, 贺晓丽
      2024, 30(3): 54-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6
      摘要:目的基于细胞焦亡探讨丹酚酸B和葛根素联用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的SH-SY5Y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SH-SY5Y细胞构建OGD/R损伤模型,设立空白组、OGD/R组、10 μmol·L-1丹酚酸B组、100 μmol·L-1葛根素组、10 μmol·L-1丹酚酸B和100 μmol·L-1葛根素联用组及10 μmol·L-1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在OGD/R 6 h后迅速复糖复氧12 h进行OGD/R造模。采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光学显微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Hoechst/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膜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凋亡斑点样蛋白(ASC)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L-1β、ASC、NLRP3、Caspase-1和剪切胱天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OGD/R组SH-SY5Y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形态受损,培养上清中LDH渗漏率显著提高(P<0.01),细胞膜破损,细胞中NLRP3、Caspase-1、GSDMD、ASC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IL-1β、ASC、NLRP3、Caspase-1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与OGD/R组比较,丹酚酸B、葛根素与丹酚酸B和葛根素联用均能显著提高OGD/R损伤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P<0.01);与单用组比较,联用组具有更好的效果(P<0.01)。与OGD/R组比较,丹酚酸B和葛根素联用及MCC950均能改善细胞形态,降低细胞上清液LDH的渗漏(P<0.01),减轻细胞膜损伤水平,降低SH-SY5Y细胞NLRP3、Caspase-1、GSDMD、ASC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降低IL-1β、ASC、NLRP3、Caspase-1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结果表明,丹酚酸B和葛根素联用能减轻OGD/R对SH-SY5Y细胞造成的损伤,这可能与其能够抑制细胞焦亡相关。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氧糖剥夺/复氧;丹酚酸B;葛根素;细胞焦亡   
      84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7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最新研究发现,左归降糖通脉方能保护高糖合并脂多糖损伤的内皮细胞,可能通过调控GPR43/β-arrestin-2/IκBα/NF-κB通路发挥作用。
      彭岚玉, 姚敬心, 李钰佳, 李定祥, 刘迅, 邓奕辉
      2024, 30(3): 64-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38
      摘要:目的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ZJTP)对高糖合并脂多糖(LPS)损伤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确定LPS最适损伤浓度及作用时间、ZJTP含药血清的最佳作用浓度。将HUVECs分为空白组、模型组、ZJTP含药血清组、短链脂肪酸(SCFAs)混合液组。采用ELISA检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TNF-α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IF)观察NF-κB p65入核情况。运用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的方法观察GPR43在炎性损伤调控中的作用。将干扰后的细胞分为空载体组、ZJTP含药血清组、Si-GPR43组、Si-GPR43+ZJTP含药血清组。ELISA检测IL-1β、IL-6和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通路蛋白表达;IF观察NF-κB p65入核情况。结果最适造模条件为1 mg·L-1 LPS作用24 h;最佳药物干预条件为5%的ZJTP含药血清作用24 h。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T-1含量显著升高,NO含量显著下降(P<0.01);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上升(P<0.01);GPR43和IκBα蛋白表达量下降,β-arrestin-2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NF-κB p65蛋白由核外转移至核内(P<0.01)。与模型组比较,ZJTP含药血清组ET-1含量下降,NO含量升高(P<0.05);炎症因子水平下降(P<0.05);GPR43和IκBα蛋白表达升高,β-arrestin-2和NF-κB p65表达下降(P<0.05);NF-κB p65由核外转移至核内的数量减少(P<0.01)。机制研究发现,与Si-GPR43组比较,ZJTP含药血清干预后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1);GPR43和IκBα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β-arrestin-2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NF-κB p65由核外转移至核内数量减少(P<0.01)。结论ZJTP对高糖合并LPS诱导炎性损伤的HUVECs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GPR43/β-arrestin-2/IκBα/NF-κB通路有关。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性损伤;左归降糖通脉方;G蛋白偶联受体43;核转录因子-κB   
      90
      |
      3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9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临床

    • 盲法质量评价方法在中医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AI导读

      在中医药临床试验领域,专家介绍了两种定量盲法质量评价方法,为提高盲法实施质量提供依据。
      施泽阳, 孙源, 马文欣, 王禹毅, 卜志军, 王雪惠, 郑酉友, 刘建平, 刘兆兰
      2024, 30(3): 75-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97
      摘要:盲法质量评价是对实施盲法的临床试验所获得的临床盲化数据进行评估,通过调查分析不同设盲对象的致盲效果来判断盲法实施的有效性。成功的盲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试对象和研究者由于主观因素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而通过盲法质量评价不仅可以反映盲法实施的有效性,更能体现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近年来随机对照试验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但其盲法的实施质量参差不齐,尚未形成评价标准。该文对两种定量盲法质量评价方法——James盲法指数(JBI)和Bang盲法指数(BBI)的数据收集方式、计算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介绍,并在一项针灸缓解口腔术后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2种指数的实例分析,应用R软件演示结果计算过程并通过森林图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设计了便于在试验不同阶段进行中医药临床试验盲法评价资料收集的工具表,最后对盲法质量评价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为评价和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盲法实施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盲法;质量评价;临床试验;中医;方法学   
      71
      |
      3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08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在股骨头坏死治疗领域,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研究显示,补肾活血方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抑制病情发展,且安全性良好。
      刘子嘉, 李莹, 崔朋涛, 王波文, 张沛刚, 童伍岳, 张智辉, 曹玉举
      2024, 30(3): 8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96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的影响,从骨代谢的角度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择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符合标准的ONFH肝肾亏虚证患者66例,采取平行对照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口服补肾活血方,对照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影像学变化、中医临床症状量化评分、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水平及其他安全指标,记录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7%(26/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22/3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Z=-2.096,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单项及总评分、疼痛VAS评分、β-CTX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总评分、疼痛VAS评分、β-CTX降低更明显(P<0.05),但单项证候评分中仅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度、腰膝酸软、下肢痿软无力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跛行、头晕健忘2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影像学改善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arris评分、PINP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PINP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本次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方治疗ONFH肝肾亏虚证,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和中医临床症状,影像学提示能抑制ONFH发展,实验室检测提示能升高PINP及降低β-CTX骨代谢指标,抑制ONFH进展,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补肾活血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补肾活血方;股骨头坏死;肝肾亏虚证;骨代谢;右归丸   
      80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390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最新研究发现,苍附导痰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可有效降低肥胖儿童BMI指数,改善糖脂代谢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栾振芳, 汪凤茹, 罗斌, 王晓畅, 王婷婷, 杨丽珍
      2024, 30(3): 90-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24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苍附导痰汤加减对痰湿阻滞型单纯性肥胖儿童糖脂代谢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奇数归入对照组,偶数归入基础观察组,每组30例。在全部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苍附导痰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作为对照。经为期3个月的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不同组患儿的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水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治疗有效率的改变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BMI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MI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TC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FPG、FINS、HOMA-I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PG、FINS、HOMA-IR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FPG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更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22/30),经秩和检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Z=-2.100,P<0.05)。结论苍附导痰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肥胖患儿的BMI指数,改善其糖脂代谢水平,临床疗效颇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苍附导痰汤加减;单纯性肥胖;儿童;糖脂代谢;痰湿阻滞   
      70
      |
      30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5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在中药产业发展领域,专家建立了中成药临床精准定位关键技术框架,为精准用药与定位提供新策略。
      于亚南, 李兵, 刘骏, 王忠
      2024, 30(3): 98-10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93
      摘要:中成药临床价值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精准化”的临床定位决定了从哪个角度证明药物的价值,是凸显临床价值的关键环节。该文以中成药“芪蛭通络胶囊”临床定位研究为例,展示“方剂靶点谱效比较-方剂核心价值发现-临床定位试验确证”的中成药临床精准定位关键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靶向临床精准定位需要解决的系列问题,在临床试验开展前,基于方剂多组分、多靶点及临床适应证多表型数据的多组学网络分析技术,发现中药品种的核心价值,预测其可能的临床优势,继而再针对其预测的临床优势选择合理的疗效指标,结合动态灵活的创新性临床试验判断及验证其临床疗效,提高临床定位的成功率。该研究模式将“组学技术”与“循证”相结合,定位“精准循证”的理念,旨在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上市后精准用药与定位提供一种新的策略与方法,也为中医学走向精准医学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方剂组学;临床定位;靶点谱效;精准循证;芪蛭通络胶囊   
      75
      |
      29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390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药物代谢

    • 戊己丸配伍对代表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影响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戊己丸中5个成分在小肠和肝脏分布最多,配伍后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更有利于药效发挥。
      董宇, 陈颖, 巩仔鹏, 杨庆, 翁小刚, 王娅杰, 朱晓新, 张辰浩
      2024, 30(3): 105-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9
      摘要:目的研究戊己丸中5个代表成分血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情况,从戊己丸在配伍前后体内代谢和组织分布的差异变化说明方剂配伍的特点。方法将2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戊己丸组(62.96 g·L-1)、黄连组(38.4 g·L-1)、制吴茱萸组(5.88 g·L-1)、炒白芍组(18.68 g·L-1),每组65只,按临床饮片剂量折算成提取物剂量给药,给药后每组按药代动力学设定时间取血浆、肝、小肠和脑。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建立戊己丸中5个代表成分小檗碱(Ber)、巴马汀(Pal)、吴茱萸碱(Evo)、吴茱萸次碱(Rut)和芍药苷(Pae)在血浆、肝、小肠和脑中定量分析方法,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组织样品采用蛋白沉淀加液-液萃取法进行前处理,对各组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和组织样品进行代表成分的检测。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各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对各组药代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戊己丸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5种代表成分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大小排序如下:Ber和Pal为小肠>肝>血浆;Evo和Rut为肝>小肠>血浆;Pae为小肠>血浆,未在肝脏中检出;脑中除Ber外未检测到其他成分;与血浆及其他组织比较,戊己丸组肝脏中Ber、Pal、Evo、Rut的药峰浓度(Cmax)均为最高且达峰时间(tmax)均为最低。在血浆中,与制吴茱萸组比较,戊己丸组中Evo和Rut的AUC0-t和Cmax均增加,与炒白芍组比较,戊己丸组中Pae的tmax升高、Cmax降低;在肝脏中,与各单味药组比较,戊己丸组中除Pae外各代表成分的Cmax均升高,Pal的AUC0-t降低,Evo和Rut的AUC0-t升高;在小肠中,与各单味药组比较,戊己丸组中各代表成分的半衰期(t1/2)升高、tmax降低,除Pal外各代表成分Cmax降低,Ber、Pal的AUC0-t升高,Evo和Rut的AUC0-t则降低。结论小肠作为戊己丸的效应器官分布最多,其次为肝脏;戊己丸在配伍前后各代表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了改变,更有利于戊己丸药效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戊己丸;方剂配伍;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黄连;吴茱萸;白芍   
      84
      |
      3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7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基于序贯代谢的五味子入血及脑脊液成分分析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五味子入血和入脑脊液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数据支撑。
      于爽, 潘艳丽, 刘慧宁, 李雪岩, 王新宇, 祁东盈, 潘福璐, 王倩倩, 柴晓钰, 汪国鹏, 马涛, 刘洋
      2024, 30(3): 114-1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7
      摘要:目的基于序贯代谢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五味子入血和入脑脊液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方法雄性SD大鼠在灌胃给药和在体肠灌流给药后收集其综合代谢、肠代谢、肝代谢血浆和脑脊液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分析并比对五味子提取液、空白血浆、含药血浆、空白脑脊液、含药脑脊液样品谱图差异,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µ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7 min,95%B;7~12 min,95%~35%B;12~17 min,35%~15%B;17~20 min,15%~12%B;20~22 min,12%~5%B;22~23 min,5%B;23~25 min,5%~95%B;25~28 min,95%B),加热电喷雾离子化源(H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扫描范围m/z 100~1 500。根据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特征碎片、分子式及对照品信息鉴定五味子入血及脑脊液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从五味子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包含木脂素、黄酮、氨基酸、鞣质等化合物,其中以木脂素类化合物为主。从不同部位获取的血浆样品中共鉴定出27种原型入血成分与14种代谢产物;在脑脊液中共鉴定出15种原型成分和9种代谢产物;代谢产物生成过程中涉及的代谢反应主要有去甲基化、甲基化、去甲氧基化和羟基化等。结论通过对五味子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的系统鉴定,为后续更好地挖掘五味子中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五味子;序贯代谢;体内代谢;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血浆   
      62
      |
      3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6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药学基础

    • 最新研究揭示生柴胡、醋柴胡抗抑郁作用的Q-Marker及其机制,为柴胡饮片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高兴笑, 郝敏, 李富艳, 孙鹏
      2024, 30(3): 124-1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3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确定生柴胡、醋柴胡抗抑郁作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UPLC-Q-TOF-MS获得生柴胡、醋柴胡饮片的化学物质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柴胡醋制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的成分作为候选Q-Marker,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柴胡抗抑郁的“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确定生柴胡、醋柴胡抗抑郁Q-Marker。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67 mg·kg-1)和柴胡总皂苷组(0.72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法(CUMS)造模,造模开始3周后灌胃给药,各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次/d,连续4周,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10 mL·kg-1生理盐水,于造模前1天、造模21 d和给药28 d对各组大鼠进行体质量称量、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于给药28 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xO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PI3K、Akt、mTOR、FoxO3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共19种成分在柴胡醋制前后发生明显变化,通过S-plot差异标志物筛选确定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等9种成分为柴胡饮片的潜在Q-Marker,结合“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确定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D作为生柴胡、醋柴胡抗抑郁的Q-Marker。药效结果显示,给药28 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总皂苷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好指数及旷场实验总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总皂苷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好指数及旷场实验总分均显著增加(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PI3K、Akt、mTOR、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K-3β、FoxO3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胡总皂苷组大鼠海马PI3K、Akt、mTOR、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K-3β、FoxO3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Akt、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PI3K和FoxO3a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总皂苷组大鼠海马组织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TOR表达水平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3K和FoxO3a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柴胡醋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发生较大变化,经物质基础、药效学、网络药理学及信号通路研究确定生柴胡、醋柴胡抗抑郁Q-Marker,为柴胡饮片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及炮制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柴胡;抗抑郁;质量标志物(Q-Marker);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中药饮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   
      135
      |
      44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8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枳壳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AI导读

      在枳壳药材品质提升领域,专家通过分析土壤因子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为土壤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王耀登, 吴文辉, 李若诗, 孙杰玉, 蒋桂华, 杨敏
      2024, 30(3): 133-1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16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主产区枳壳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为实施土壤生态调控,提高枳壳药材品质及揭示枳壳道地药材成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产地共计25批次枳壳样品中的柚皮苷、新橙皮苷、总黄酮、挥发油的含量及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等17种土壤因子相关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分析,解析影响枳壳有效成分含量变异的主导土壤因子。结果土壤的pH介于4.83~8.21,整体呈弱酸性和中性的特征;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与枳壳4种有效成分最相关的土壤因子是全磷、有效态铜、有效态锌、交换性镁、有效态硫、有效磷、有效钼。主成分分析表明全氮、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有效态锌为土壤中的主要特征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影响枳壳有效成分的主导土壤因子是全磷、全氮、有效态铜、有效态锌、交换性镁、pH。结论在枳壳的种植栽培中可以通过调节土壤中有益因子的水平,适当改良土壤质地等措施,提升枳壳药材品质。  
      关键词:枳壳;有效成分;总黄酮;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58
      |
      26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821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丹参萜类合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 AI导读

      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专家全面鉴定了丹参萜类合酶基因家族成员,预测了其功能,为解析丹参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高颖, 姜金铸, 高营营, 杨洪涛, 刘先菊, 刘安
      2024, 30(3): 142-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12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基因组层面对丹参萜类合酶(SmTP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面鉴定和功能预测。方法从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拟南芥信息资源中心(TAIR)和番茄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库(TFGD)分别获取丹参、拟南芥和番茄基因组与转录组数据。借助Perl语言、TBtools等工具对SmTPS进行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鉴定出52个TPS成员分布在丹参的8条染色体上;编码氨基酸数目在207~822 aa;等电点在4.76~9.16,分子质量为24.11~94.81 kDa,所有成员均为亲水蛋白。基因结构分析表明不同亚族成员之间内含子数差异明显,72.6% TPS-a、TPS-b、TPS-g亚族成员为6,88.9% TPS-c、TPS-e/f亚族成员>10;蛋白motif相对保守。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SmTPSs启动子区均含有大量光响应元件,大多数SmTPSs启动子区含有激素响应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mTPS家族成员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24个基因响应外源茉莉酸甲酯。结论基于已发表丹参基因组,鉴定得到52个SmTPS家族成员,结合系统进化与表达模式对其功能进行了预测。该文为丹参中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全面解析提供了参考信息。  
      关键词:丹参;萜类合酶(TPS);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基因家族   
      52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3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莲NnOMT和NnNMT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AI导读

      在莲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领域,研究人员对莲氧甲基转移酶和氮甲基转移酶基因家族进行了全面分析,为莲BIAs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提供参考。
      陈竹荫, 俞越童, 郝晨阳, 刘鸣茹, 陈莎
      2024, 30(3): 152-1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5
      摘要:目的莲苄基异喹啉生物碱(BIAs)的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促进莲BIAs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本研究对莲氧甲基转移酶(NnOMT)、莲氮甲基转移酶(NnNMT)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在莲全基因组的基础上,利用UniPort、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对莲NnOMT、NnNMT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其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利用TBtools、MEME、MEGA 11.0、FigTree 1.4.4等工具对前期鉴定出的NnOMT、NnNMT基因的系统发育、序列特征、基因结构、功能注释、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61个莲NnOMT、NnNM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目介于168~580 aa,等电点范围为4.76~9.16,相对分子质量为18 699.52~64 934.53 Da,大部分表现为酸性且多为亲水蛋白,含有10个保守基序;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共富集到12个通路,包括新陈代谢、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苯丙烷的生物合成等;基因本体(GO)富集结果可视化显示,61个莲NnOMT、NnNMT基因共注释到32个类别,其中包括16项分子功能,如谷氨酸合成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活性、外肽酶活性,以及16项生物过程,如四氯化碳代谢过程、厌氧四氯化碳代谢过程、对外源生物刺激的反应。在莲NnOMT、NnNMT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多种顺式作用元件,主要为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响应元件、光响应和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结论该研究基于莲的基因组数据对61个莲NnOMT、NnNMT基因进行了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莲NnOMT、NnNMT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莲BIAs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莲;氧甲基转移酶(OMT);氮甲基转移酶(NMT);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基因家族;异喹啉生物碱   
      60
      |
      3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7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最新研究揭示枳实与枳壳“同源异效”的物质基础,为深入阐释其科学内涵提供依据。
      袁筱, 吴月峰, 李世雄, 刘有志, 于芷芩, 贺福元, 周晋
      2024, 30(3): 161-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446
      摘要:目的基于总量统计矩分析法与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探讨枳实与枳壳“同源异效”的物质基础。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建立枳实、枳壳的化学成分数据库,建立其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计算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及其相似度参数;根据MCI将枳实、枳壳所有成分划分为不同的成分群;计算枳实、枳壳共有成分群0~8阶(0χ~8χ)MCI平均值。结果枳实与枳壳的总量零阶矩(AUCT)分别为(10.57±2.45)×106、(5.09±0.89)×106 μV·s,总量一阶矩(MCRTT)分别为(11.57±1.58)、(12.10±1.29) min,总量二阶矩(VCRTT)分别为(24.49±2.30)、(26.49±2.54) min2,表明枳实与枳壳定性、定量参数都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出新橙皮苷、橙皮苷、芸香柚皮苷等相似度高的成分作为枳实、枳壳共有潜在药效成分;筛选出枳实中非共有成分alysifolinone、欧前胡素等,枳壳中非共有成分新北美圣草苷、异樱花苷等相似度高的作为枳实、枳壳各自潜在“异效”成分;将枳实与枳壳成分群划分为六类,枳实、枳壳成分群与总成分之间的相似度分别在0.872~0.979、0.918~0.997,枳实与枳壳的生物碱类成分0χ~8χ MCI平均值分别为3.65、3.14,黄酮类成分0χ~8χ MCI平均值均为8.47,挥发油类成分0χ~8χ MCI平均值分别为2.71、3.48,表明枳实与枳壳化学成分(群)MCI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枳实与枳壳化学成分(群)不仅是含量与种类的差异,其结构特点及构效关系也存在差异,可为深入阐释枳实、枳壳“同源异效”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  
      关键词:枳实;枳壳;同源异效;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总量统计矩;指纹图谱;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物质基础   
      71
      |
      38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91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学术探讨

    • 据最新研究,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新思路。
      王晗笑, 栾哲宇, 封继宏
      2024, 30(3): 169-1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17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状态,其特征是持续性、并通常是进行性的气流阻塞,包括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在内的气道异常及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在内的慢性呼吸道症状等,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学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认为肺脏和大肠在生理病理方面相互联系影响,可采用补益肺脾肾,以及祛痰、逐瘀等治法肺肠同治。肠道菌群在人体的免疫、神经和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肺肠组织结构功能,调节肺部炎症和免疫等作用于COPD。中医药能够调控肠道菌群使其恢复平衡,从而有利于COPD的恢复,如以补益肺补肾为主的治法能够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肺肠组织损伤,调节肺部免疫;以祛痰、逐瘀为主的治法能够调控肠道菌群,降低肺部炎症反应。该文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以肠道菌群为关键点,阐述了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COPD的内涵,旨在为临床通过肠道菌群治疗COPD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肠道菌群;中医药;肺与大肠相表里   
      95
      |
      36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3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基于中医阴阳理论探讨肠道微生态对糖尿病肾脏病的影响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糖尿病肾脏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有望改善病情。
      莫超, 黄国东, 史伟, 赵洁
      2024, 30(3): 178-1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27
      摘要:糖尿病肾脏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高等特点,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主要的、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免疫系统调节、信号传导等重要生命活动,进而维持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肠道微生态之间及其与机体之间的动态平衡本质上是阴阳平衡。一旦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则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免疫功能异常、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减少等,他们在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医阴阳理论视域下,糖尿病肾脏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犹如中医阴阳制约太过,或制约不及,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消,或阳消。针对不同的病机变化,采取“阴病治阳”或“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等方法,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以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状态。该文拟基于中医阴阳理论,以肠道微生态为靶标,以中医药调控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肾脏病为切入点,阐释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脏病的科学内涵,以期为揭示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中医药的效应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病;肠道微生态;阴阳理论;中医药   
      92
      |
      4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阴阳辨证在帕金森病临证中的地位探要 AI导读

      在中医领域,阴阳辨证对帕金森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贯穿疾病诊治过程始终。
      董薇, 郝文杰, 杨文明, 黄鹏
      2024, 30(3): 187-1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96
      摘要:阴阳辨证在八纲辨证中具有统率其他六纲的作用,是对病情进行更高层面或总的归纳,在中医临证过程中阴阳辨证贯穿疾病诊治过程的始末。阴阳辨证对于帕金森病而言尤为重要,不同症状表现、病情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转化和中西医治疗都体现了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特点。该文从阴阳辨证的源流及应用、阴阳辨证是帕金森病辨证基础、阴阳辨证在帕金森病临证中的地位和作用3个方面论述了阴阳辨证产生的背景、应用的基础和价值,以“阴阳为纲”的辨证方法来指导帕金森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帕金森病;阴阳辨证;临证应用;中医药   
      59
      |
      38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391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综述

    • 人参抗衰老研究进展 AI导读

      人参抗衰老研究取得新进展,为延缓衰老、改善老龄人口健康状况提供新思路。
      李红蓉, 张世雄, 李雅文, 陆璇, 张润涛, 申晓刚
      2024, 30(3): 196-2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47
      摘要:人参有大补元气之功,久服可轻身延年,适合用于抗衰老产品的开发,故笔者拟对人参的抗衰老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现代研究表明人参的多种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可以延长衰老动物模型的寿命,延缓神经、皮肤、免疫、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运动等系统的衰老,其抗衰老机制主要有抗细胞衰老、抗氧化应激、抑制端粒缩短、维持线粒体稳态等,研究涉及的人参抗衰老成分主要包括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此外,还有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2、人参寡糖、人参多糖、人参水提物、人参茎叶总皂苷等。因此,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人参进行深度开发并转化为抗衰老产品对于延缓衰老、改善老龄人口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参;抗衰老;皂苷类;多糖;氧化应激;线粒体稳态   
      108
      |
      41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90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黄芪活性成分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中药黄芪活性成分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为防治心力衰竭提供新思路。
      施敏, 魏佳明, 袁惠, 郭志华
      2024, 30(3): 208-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2
      摘要:心力衰竭是当前主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是一种因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导致射血功能受损或心室充盈的临床综合征,已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心血管病症,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极低。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有着丰富经验,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多靶点多通路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方面有独特优势。中药黄芪作为一种益气活血类药物,有益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具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心肌、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临床中以黄芪治疗各类心力衰竭患者,常获良效。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芪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黄芪多糖、槲皮素、毛蕊异黄酮等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等多种途径改善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该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黄芪活性成分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在防治心力衰竭中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芪;黄芪甲苷Ⅳ;黄芪多糖;槲皮素;毛蕊异黄酮;心力衰竭   
      78
      |
      45
      |
      2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2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中药复方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报道,中医药复方在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化应激方面显示出多靶点、多途径优势,为防治COPD提供新思路。
      郝彬彬, 把得婷, 李娟, 李金田
      2024, 30(3): 218-2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92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与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相关,已成为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COPD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涉及的氧化应激在疾病的病理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OPD患者肺部通常存在高水平的氧化应激,长期将影响全身,出现多种并发症,加速病情发展。一方面,氧化应激可直接损伤气道和肺组织;另一方面,还驱动其他病理机制共同促进疾病发展,如参与炎症反应、参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促进黏液分泌、加速细胞衰老、引起自身免疫及参与遗传调控途径等。目前西医治疗多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氧化剂靶向氧化应激,但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中医药防治COPD历史悠久,尤其是中药复方在干预COPD的氧化应激方面体现出较大潜力。无论是中医经典名方加减化裁还是现代医家进行新的组方,研究结果均体现出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多途径优势,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也日渐得到验证。现梳理近几年文献,从中药复方干预COPD氧化应激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入手,以期为中医药防治COPD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提供进一步思路。  
      关键词:中药复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化应激;基础研究;临床研究   
      56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391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中药调控食管癌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报道,中药在食管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效果,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食管癌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李闪闪, 魏丹丹, 裴俊文, 王红玲, 蒋士卿
      2024, 30(3): 226-2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27
      摘要: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虽然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仍存在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众多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治疗食管癌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及食管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现状,决定了中药防治食管癌存在相关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需要从现代医学着手,从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层面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中医学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多归结于肝气郁结、痰瘀气滞、津亏热结、正气衰败、癌毒胶结等。查阅文献发现,中药复方主要为补益剂如六君子汤、润燥剂如启膈散及清热剂如复方苦参注射液等;中药单体以攻毒杀虫类、清热类、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等为主;与中医学所认为的食管癌发生的病因病机相挈合。研究发现,中药还可以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分泌型糖蛋白/β-链蛋白(Wnt/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酪氨酸激酶2/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等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阻滞细胞周期,逆转细胞耐药等作用治疗食管癌,但缺乏系统认识。该文通过系统总结中药调控食管癌的相关信号通路,利于明确中药治疗在食管癌分子机制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等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新视角,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食管癌;中药;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71
      |
      37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6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天麻钩藤饮及其单味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报道,天麻钩藤饮在治疗帕金森病领域取得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新思路。
      朱仁艳, 王亚丽, 张英美, 常人瑞, 刘少聪
      2024, 30(3): 239-2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8
      摘要:帕金森病(PD)属于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一种,近年来具有较高患病率,尤以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PD在中医学上属于“颤病”“震颤”等范畴,天麻钩藤饮是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的经典名方。该文探讨了天麻钩藤饮治疗PD的理论基础,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总结了天麻钩藤饮及其单味药治疗PD的相关研究,对天麻钩藤饮及其单味药治疗PD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述。综述发现,天麻钩藤饮治疗P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和保护多巴胺(DA)能神经元等相关。而天麻钩藤饮中单味药治疗PD的主要成分有天麻素、钩藤碱、京尼平苷、栀子醇、杜仲醇苷、益母草碱、黄芩素、茯苓聚糖、牛膝甾酮等,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影响钙离子浓度、恢复线粒体功能及保护DA能神经元等机制改善PD患者的相关症状。该文综述天麻钩藤饮及其单味药治疗P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天麻钩藤饮治疗PD的遣方用药及后续研究天麻钩藤饮及其单味药治疗PD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发挥中医药治疗PD的优势。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帕金森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66
      |
      37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01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铁死亡在骨稳态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铁死亡参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医药干预铁死亡调节骨稳态,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方向。
      魏博, 李娟, 蒋宜伟, 周玉英, 罗春晖, 俞中超, 刘沛, 海云翔
      2024, 30(3): 249-2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26
      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骨微结构退变和骨量丢失为显著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与致残率,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是医疗界的一大难点。OP发生的本质是多种病理因素导致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协调维持的人体骨稳态失衡。铁死亡是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途径,其根本原因是铁离子蓄积与脂质过氧化导致的细胞损伤。研究表明,铁死亡参与并影响了OP的发生发展,其通过介导骨稳态失衡从而引发骨质疏松。铁死亡作为一种可调节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干预铁死亡可以调节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损伤程度及死亡进程,有利于维持骨稳态平衡,减缓OP的发展进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风险,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但目前铁死亡在骨质疏松中的研究很少。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且极具应用价值的医学瑰宝,在我国应用广泛且历史久远,在治疗OP方面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小,治疗成本较低,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以中医药干预铁死亡调节骨稳态作为突破口可能是今后防治OP的新方向。该文整理了铁死亡相关的调控机制,探讨铁死亡在骨稳态中的作用,总结中医药复方及单体活性成分通过铁死亡途径对OP进行调控的现状与进展,为未来中医药参与防治OP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铁死亡;铁蓄积;脂质过氧化物;骨稳态;中医药   
      51
      |
      38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7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青蒿鳖甲汤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青蒿鳖甲汤在治疗肺部疾病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李燕, 李笑, 刘妍君, 郭平
      2024, 30(3): 258-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05
      摘要:青蒿鳖甲汤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青蒿、鳖甲、知母、牡丹皮、生地黄5味药组成,具有养阴透热之功效,常用于阴虚内热证的治疗。正气虚损,邪毒入侵,耗伤肺阴,虚热内生,为肺癌、肺炎等肺部疾病的病机之一,其治则为养阴益气,清肺透热。因此,青蒿鳖甲汤之功效基本契合肺部疾病之治则,故广泛应用于肺部疾病治疗,如肺癌癌性发热、咯血或合并骨转移及肺结核、社区获得性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肺炎等,疗效显著。基础实验表明,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多靶点通路发挥调节炎症反应、维持免疫平衡、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调节激素分泌、调节脂类代谢、抗氧化等作用。此外,青蒿鳖甲汤单味药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青蒿素、木犀草素、谷甾醇、豆甾醇、鳖甲多糖、梓醇、芍药苷、槲皮素、丹皮酚、没食子酸、知母皂苷、芒果苷等也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炎症调节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该文通过对青蒿鳖甲汤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蒿鳖甲汤;肺部疾病;临床应用;作用机制   
      54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487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中医药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传统中医药通过多层次多靶点调控信号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功能,为抗纤维化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杨靖, 李英, 曾莉, 赵奉茹
      2024, 30(3): 270-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37
      摘要:纤维化可发生于不同的组织器官,是多种慢性疾病进展的共同结局,表现为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靶向经典纤维化信号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目前药物治疗该类疾病的常规策略。传统中医药用于纤维化疾病的治疗已有成熟的理论作支撑。该理论强调“内邪汇聚、虚实夹杂”是纤维化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气滞、血瘀、痰浊乃至癥瘕积聚为其关键病理因素;“以阳制阴”为中医药治疗本类疾病的核心思想。药理学探索揭示了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科学本质,即网络式调控TGF-β/果蝇蛋白同源物(Smad)、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刺猬蛋白(Hedgehog)、Wnt/β-黏连蛋白(β-catenin)、炎症细胞因子等纤维化相关分子信号活性,抑制成纤维细胞功能,从而为寻找新型抗纤维化药物提供新的机遇。该文通过回顾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报告,综述祖国医药治疗纤维化疾病的传统认识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纤维化;传统理论;分子机制   
      77
      |
      37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51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黄芩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AI导读

      在中药炮制领域,专家系统整理了黄芩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规范、工艺、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作用机制,为黄芩炮制饮片发展提供依据。
      林欢欢, 邵长鑫, 彭婷, 姚娟
      2024, 30(3): 279-2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61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黄芩炮制的历史沿革、近年相关炮制规范、现代炮制工艺、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考证,以期为黄芩炮制饮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古籍考证可知,黄芩古法炮制有酒制、醋制、盐制、蜜制、猪胆汁制、麦冬汁制、米泔水制、陈壁土制、童便制等多种辅料制法,以酒制法最为多样且分类细致,其中沿用至今的有黄芩片、炒黄芩、酒黄芩、黄芩炭等炮制品;黄芩现代炮制工艺主要集中在的软化切片、酒炙法和炒炭法等炮制方面,研究方法较为统一;目前研究发现黄芩炮制后发生变化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炮制品的药理作用有止血、抗菌、抗炎、抗氧化、镇痛解热、治疗肺部疾病、治疗结肠炎等,但在黄芩炮制的研究中,缺乏炮制致化学成分结构变化的研究和多种炮制饮片药理作用的综合比较研究。基于此,建议开展炮制工艺至炮制机制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探索黄芩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与药理作用间的关系,深化黄芩炮制品在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层面的探索,以期阐明黄芩炮制机制的科学内涵,为后续黄芩炮制饮片的扩大应用及其炮制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黄芩;炮制规范;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饮片;物质基础   
      80
      |
      3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67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 青蒿琥酯联合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报道:青蒿琥酯联合疗法在抗疟、抗肿瘤等领域展现优越性,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张雨婷, MUHAMMAD Shahbaz, 张蕊, 王变利, 张会敏
      2024, 30(3): 290-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36
      摘要:青蒿素是一种从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分离出来的倍半萜类天然产物,青蒿琥酯(artesunate)是其衍生物之一,具有经济、速效、低毒、不易产生耐受等特点。目前临床主要用于脑型疟疾及各种重症疟疾的抢救,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杀灭的作用,能够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除此之外,青蒿琥酯还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炎、抗菌、保护肝细胞、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下调血症水平。以青蒿素类化合物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是多国治疗疟疾的一线方法,主要包括蒿甲醚-本芴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和青蒿甲醚-苯甲酰胺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青蒿琥酯进行了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一疗法而言,青蒿琥酯联合疗法在增强药理作用、缩短用药时长和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更具有优越性。该文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系统检索并通过CiteSpace(6.2.1)软件对其进行整合,综述了近5年来青蒿琥酯联合其他药物在抗疟、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阐述,旨在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青蒿琥酯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蒿琥酯;联合疗法;作用机制;抗疟;抗肿瘤   
      58
      |
      3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0451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12-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