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4年第30卷第4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的应用专题
中药材种子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志浩, 查良平, 罗丽, 赵玉洋, 李晓琳, 袁媛
2024, 30(4): 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9
摘要:种子是中药材生产的源头。中药材种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到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材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种源混杂、真伪混淆、陈种新卖、成熟度和净度低等问题。为保证中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亟需对中药材种子进行鉴别和质量评价,对中药材种子市场进行规范。种子鉴别的方法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微性状鉴别、化学指纹图谱鉴别、分子鉴别及电子鼻、X射线衍射法、电化学指纹图谱鉴别、光谱成像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等新兴技术。各类鉴别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各有不同,根据中药材种子品种不同、检测场所要求不同,可选择合适的鉴别方法,以实现鉴别准确、时间和经济成本降低的目标。未来中药材种子鉴别技术发展的方向应基于各项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朝着智能化、无损化、单粒检测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现代中药产业的需求。该文对目前科研和生产中应用的种子鉴别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对不同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比较,同时对未来种子鉴别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材种子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种子;传统鉴别;分子鉴别;化学指纹图谱;电子鼻;光谱鉴别;人工智能
164
|
3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383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ELISA技术以其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等优势,为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毒有害成分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
许源升, 刘姣, 张恬, 赵玉洋, 田慧, 南铁贵, 袁媛
2024, 30(4): 12-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19
摘要:在中药质量控制过程中,有效成分和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是2个重要环节,传统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虽然能准确对上述物质进行定量,但往往存在操作复杂、成本过高、不能随时检测、难溶及大分子物质检测困难等缺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实现目标检测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应用范围广、成本低等众多优点。近年来,ELISA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以黄曲霉毒素为代表的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和中药有效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方面,ELISA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大批量中药的快速质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该文对近年来ELISA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应用该方法保障中药质量安全可控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药质量控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有毒有害成分;农药残留;有效成分
71
|
3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397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及混伪品种子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进展,专家建立了基于特异性PCR的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种子鉴别方法,为黄芪种子分类与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
罗丽, 胡力, 蒋超, 陈梓媛, 李晓琳, 袁媛
2024, 30(4): 2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11
摘要:目的基于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建立一种可以准确、快速鉴别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种子的方法。方法利用叶绿体基因组综合数据库(CGIR)及IdenDSS软件分别获取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DNA特征片段,在此基础上筛选获得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的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根据该位点设计蒙古黄芪特异性鉴别引物对MG-F/MG-R和膜荚黄芪特异性鉴别引物对MJ-F/MJ-R。分别建立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特异性PCR鉴别方法,优化PCR反应体系,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和适用性进行考察。结果蒙古黄芪特异性PCR鉴别方法,采用引物对MG-F/MG-R、退火温度62 ℃、循环次数28次,经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后蒙古黄芪在约220 bp处得到特异性条带,而膜荚黄芪和其他混伪品种子无条带;膜荚黄芪特异性PCR鉴别方法,采用引物对MJ-F/MJ-R、退火温度58 ℃、循环次数28次,经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后膜荚黄芪扩增得到约150 bp的条带,而蒙古黄芪及混伪品无扩增产物。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对蒙古黄芪、膜荚黄芪进行种源鉴别,为黄芪种子的分类与准确鉴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种子;聚合酶链式反应
85
|
32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387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千里香杂合度PCR-RFLP快速评估方法的建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千里香种质杂合度评估领域,专家建立了PCR-RFLP法,精确度87.5%,准确率77.8%,为药用植物种质杂合度评估提供借鉴。
”
王博铖, 陈梓媛, 华中一, 田慧, 谢文波, 袁媛
2024, 30(4): 29-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12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评估千里香种质材料杂合度的方法,为制定千里香的优异种质繁育策略和促进种质创新提供依据。方法以65株千里香重测序数据为基础,检测并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利用其中20个SNP位点,通过自编脚本将其转化为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12份千里香种质的20个RFLP标记进行检测,根据RFLP标记位点酶切片段数目计算千里香种质的杂合度;采用plink软件计算12份千里香种质的全基因组杂合度,并比较不同种质杂合度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结果PCR-RFLP法和基因组重测序法计算的杂合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PCR-RFLP法筛选获得了8份杂合度<30%的种质材料,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法筛选获得9份杂合度<30%的种质材料,2种方法计算杂合度均<30%的种质材料共7份。结论该文建立了千里香种质杂合度评估的PCR-RFLP法,其精确度为87.5%,准确率为77.8%,该法可为其他药用植物种质杂合度评估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千里香;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杂合度;全基因组重测序
52
|
2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374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地骨皮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鉴别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研究人员利用多重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地骨皮基原植物鉴别方法,为枸杞和宁夏枸杞的专属性鉴别提供新途径。
”
石旸, 胡力, 赵玉洋, 蒋超, 金艳, 穆婧, 袁媛
2024, 30(4): 35-4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6
摘要:目的使用多重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简单高效地鉴定地骨皮(Lycii Cortex)的2种基原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和宁夏枸杞(L. barbarum)。方法在使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库(CGIR)获取枸杞和宁夏枸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利用IdenDSS软件筛选出两基原间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利用Primer 5.0软件设计获得特异性鉴别引物,包括鉴别枸杞的引物GQ-F/R、鉴别宁夏枸杞的引物NX-F/R。对引物浓度比、退火温度、循环次数、Taq酶进行优化,形成最适的PCR鉴别体系和条件,并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地骨皮进行适用性考察。结果对影响PCR结果的各个条件进行考察优化后,最终确定枸杞和宁夏枸杞的引物浓度比为2∶1、退火温度为59 ℃、循环次数为30次时,来自不同产区地骨皮的2个基原枸杞和宁夏枸杞分别在183、295 bp的位置出现特异性鉴别条带。结论通过一次PCR即可方便、快捷、高效地鉴定地骨皮的基原,为枸杞和宁夏枸杞的专属性鉴别提供新方法,同时对含有地骨皮成分的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地骨皮;枸杞;宁夏枸杞;分子鉴定;聚合酶链式反应
45
|
26
|
3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397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香加皮与五加皮、地骨皮的PCR-RFLP鉴别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刁晓微, 刘亚男, 金艳, 蒋超, 赵玉洋, 袁媛
2024, 30(4): 42-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16
摘要:目的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快速鉴别香加皮与其混淆品五加皮、地骨皮,避免因基原混乱影响用药安全。方法从CGIR数据库获取的香加皮DSS标记序列,对香加皮DSS序列进行酶切位点分析,筛选香加皮与五加皮、地骨皮间差异位点,选择香加皮的特异性酶切位点Cla I,设计PCR-RFLP反应引物,对影响PCR-RFLP反应的退火温度、循环数、Taq酶、不同型号PCR仪、酶切时间等条件进行考察。利用建立的PCR-RFLP鉴别方法对不同产地香加皮与五加皮、地骨皮进行适用性考察。结果在退火温度59 ℃、循环数为40个时,香加皮与五加皮、地骨皮样品经过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后,可出现清晰明亮的片段,酶切时间30 min,香加皮药材及其基原物种均可产生约140 bp和290 bp的目的片段,而2种混淆品五加皮和地骨皮药材及其基原物种只在250~500 bp有一条约430 bp的目的片段。该方法能对香加皮及其混淆品五加皮、地骨皮进行准确鉴别。结论建立了香加皮与五加皮、地骨皮的PCR-RFLP鉴别方法,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适用性好,为香加皮与五加皮、地骨皮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鉴定
51
|
34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380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蜈蚣配方颗粒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研究人员建立了蜈蚣药材特异性PCR鉴别方法,为保障药材质量提供重要手段。
”
许源升, 胡力, 蒋超, 赵玉洋, 陈天韵, 张辉, 田慧, 袁媛
2024, 30(4): 48-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11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保障蜈蚣药材及其制品的质量与临床疗效,建立蜈蚣配方颗粒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别方法。方法根据蜈蚣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3(COX-3)基因序列筛选适用于蜈蚣配方颗粒的稳定引物区间,并在区间内筛选获得蜈蚣及其混伪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分别收集蜈蚣及其混伪品,考察退火温度、循环次数、不同Taq酶、DNA模板量、不同PCR仪、不同引物量等因素对PCR鉴别方法的影响,建立并优化PCR反应体系,并对此方法的专属性及适用性进行考察验证。结果PCR鉴别反应体系为2×M5 PCR Mix 12.5 μL,蜈蚣配方颗粒鉴别引物(10 μmol·L
-1
)各0.4 μL,DNA模板2.5 μL,无菌双蒸水9.2 μL。PCR反应参数为94 ℃预变性3 min,循环反应30次(94 ℃变性20 s,62 ℃退火20 s,72 ℃延伸45 s),72 ℃延伸5 min。利用上述PCR反应体系和反应参数对蜈蚣药材及其制品进行扩增,电泳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正品均可在约135 bp处显示出一条明亮条带,而混伪品无条带。结论建立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准确对蜈蚣药材、饮片、标准汤剂冻干粉、配方颗粒中间体、配方颗粒成品进行准确鉴别,为进一步保障蜈蚣药材及其制品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蜈蚣;配方颗粒;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聚合酶链式反应
53
|
29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396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古代经典名方药物考证专题(八)
经典名方中乳香的本草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乳香药材的历史沿革及炮制变迁被系统梳理,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周海燕, 王青青, 张奇, 肖苏萍, 陈蒙, 周建新, 张业达, 贾丹阳, 詹志来
2024, 30(4): 55-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47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乳香药材从名称、基原、学名、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包含乳香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乳香以薰陆香为名始载于《名医别录》,直至唐代《本草拾遗》首次以“乳香”为正名,此后历代本草均延续此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古代著录的产地主要有古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现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古今乳香药用部位均为树皮渗出的树脂,以春夏两季为主进行采收;近代以来乳香品质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和树皮等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古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净制(水飞、去杂质)、研制(酒研、灯心研)、炒制(清炒、灯心炒、酒炒)、去油、醋制、煎膏等,近现代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清炒、醋制。现今常用的炮制规格有生乳香、炒乳香、醋乳香,其中生乳香为净制后的生品,炒乳香为清炒法炮制品,醋乳香为净乳香加醋拌炒的炮制品。基于考证结果,建议蠲痹汤等含乳香的经典名方选择乳香树B. carterii树皮渗出的树脂,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按要求操作,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净制后的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乳香;基原;中药炮制;本草考证;醋制品;蠲痹汤
95
|
34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556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经典名方中款冬花的本草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款冬花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等被系统梳理,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
王涛, 丁笑颖, 李恒阳, 安琪, 薛紫鲸, 张慧康, 郑玉光, 詹志来, 张丹
2024, 30(4): 67-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54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款冬花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款冬花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款冬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皆以“款冬花”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基原为款冬Tussilago farfara的花蕾,此外,古代尚有以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的花蕾作为款冬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十二月,现代采收时间为12月或地冻前当花蕾尚未出土时采挖。历代以河南嵩县、甘肃灵台、陕西榆林等地所产品质优良,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肥壮、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炮制方法由南北朝开始的用甘草水浸到明代的蜜水拌后微火炒,再逐渐演变到现代的蜜炙法。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在开发含款冬花的经典名方时,选用菊科植物款冬T. farfara的干燥花蕾,并按照经典名方的具体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款冬花炮制品,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款冬花;名称;基原;产地;中药炮制;本草考证
69
|
34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561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经典名方中白及的本草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古代至现代白及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等被系统整理与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
赵丹, 周涛, 罗朝磊, 甘德卫, 刘灵玲, 康传志, 吴之坤, 李旭, 付艳, 曹国琼, 张永萍, 肖承鸿, 詹志来
2024, 30(4): 77-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66
摘要: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白及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变迁、质量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进行系统整理与考证,以期为含白及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多以“白及”为正名,部分学者习惯以“白芨”为正名,另有“白给”“白根”“白苙”等多个别名;历代主流来源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块茎;药材品质以“身干、个大、色白、质坚、无须根、外皮去尽者”为佳,随着野生变家种的推广,其性状与野生药材存在一定差异,品质评价指标应作相应调整;历代白及著录产地较广,近代以贵州、四川所产量大质佳;采收期多在春秋两季,以秋季为佳;产地加工与炮制工艺较为简单,古代多鲜用或以粉末入药,现代则以切片生用为主。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选用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块茎,统一规范书写为“白及”,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根据要求操作,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白及;本草考证;基原;学名;产地;品质评价;采收与炮制
91
|
39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982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经典名方中草果的本草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草果的历史沿革和应用被系统梳理,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文慧, 杨美权, 杨天梅, 詹志来, 张金渝
2024, 30(4): 89-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66
摘要: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草果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产地、入药部位、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此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草果”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代本草均以草果为正名,尚有草蔻、豆蔻、漏蔻、老蔻、草豆蔻等别名。历代所用草果的主流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的干燥成熟果实,但宋代草果常作为豆蔻或草豆蔻的别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将草果作为单独药材分条记载的本草,清代及其以前受早期古籍的影响,仍有部分书籍将草果与其他姜科植物混淆,直至近现代才将其区分开来。历代本草记载草果的产地为云南、广西,后逐渐扩充至贵州等地,现云南为我国草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成为草果的主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记载草果的采收时间为阴历八月,多为去壳生用或煨炒;现今草果的采收期一般在10—11月,采收后晒干或烘干。关于草果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记载古今文献基本一致,即性温,味辛,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草果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A. tsaoko为其药用基原,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要求,未标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草果;本草考证;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
86
|
4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985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经典名方
右归丸调控BMP-2/Smad信号通路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形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右归丸能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MP-2/Smad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有关。
”
孟菲菲, 高志礼, 王嘉昀, 李娜, 王花欣
2024, 30(4): 100-1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03
摘要:目的观察右归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骨代谢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右归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卵巢摘除法,制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仑膦酸钠组(0.1 mg·kg
-1
)、右归丸高、低剂量组(5.36、2.68 g·kg
-1
)。造模7 d后给药,连续12周,每日1次。给药结束后,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大鼠股骨组织结构变化,包括骨密度(BMD)、骨体积/总体积(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表面/骨体积(BS/BV)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番红-固绿染色观察成骨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包括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股骨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BMP-2和Sma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小梁变稀疏,BMD、BV/TV、Tb.N及Tb.Th下降(P<0.05,P<0.01),BS/BV(P<0.05)及Tb.Sp上升;血清中BGP、BALP、PINP和TRACP-5b含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股骨中Runx2、BMP-2和Smad1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高剂量组与右归丸低剂量组骨小梁数目增加,骨微结构得到改善,BMD、BV/TV、Tb.N及Tb.Th均明显增加(P<0.05,P<0.01),BS/BV及Tb.Sp有上升趋势;骨代谢标志物含量下降(P<0.05,P<0.01),骨组织中Runx2、BMP-2和Smad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右归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MP-2/Smad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有关。
关键词:骨质疏松;右归丸;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信号通路;卵巢摘除大鼠
293
|
39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404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鳖甲煎丸调控lncRNA SNHG5/miRNA-26a-5p/GSK-3
β
信号轴干预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报道,鳖甲煎丸通过lncRNA SNHG5/miRNA-26a-5p/GSK-3β信号轴影响肝癌细胞坏死,发挥抗肿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邵范雷, 陈秋平, 毕倩, 杜冰曌, 刘卫红, 邵明义
2024, 30(4): 107-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30
摘要:目的基于长链非编码RNA SNHG5 (lncRNA SNHG5) /微小RNA-26a-5p (miRNA-26a-5p)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SK-3β) 信号轴探究鳖甲煎丸干预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HepG2细胞内lncRNA SNHG5与miRNA-26a-5p,miRNA-26a-5p与GSK-3β的靶向互作关系。建立人肝癌HepG2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鳖甲煎丸低、中、高剂量组(0.5、1.0、2.0 g·kg
-1
),索拉非尼组(100 mg·kg
-1
),每组10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或药物灌胃28 d,并于不同时间测量裸鼠瘤体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中lncRNA SNHG5、miRNA-26a-5p、GSK-3β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 mRNA的核酸水平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GSK-3β、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NHG5-野生型(WT)+miRNA内参(NC)组比较,SNHG5-WT+miRNA-26a-5p mimic(模拟物)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GSK-3β-WT+miRNA NC组比较,GSK-3β-WT+miRNA-26a-5p mimic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低、中、高剂量组裸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各剂量组裸鼠瘤体组织内细胞排列明显稀疏,部分细胞坏死,且呈浓度依赖性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各剂量组lncRNA SNHG5、GSK-3β及β-catenin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P<0.01),miRNA-26a-5p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各剂量组的关键蛋白GSK-3β及β-catenin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鳖甲煎丸可能通过lncRNA SNHG5/miRNA-26a-5p/GSK-3β信号轴,影响肝癌细胞坏死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该研究为鳖甲煎丸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鳖甲煎丸;肝癌;长链非编码RNA SNHG5(lncRNA SNHG5);微小RNA-26a-5p(miRNA-26a-5p);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SK-3β)
64
|
31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18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基于p38 MAPK/NF-
κ
B信号通路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干预广泛性焦虑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通过抑制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改善广泛性焦虑大鼠的焦虑样行为,缓解焦虑症状。
”
韦春昕, 胡亦明, 黄仕琦, 谭国伟, 安耀荣
2024, 30(4): 114-1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37
摘要:目的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否可以通过调控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广泛性焦虑(GAD)大鼠下丘脑区炎症反应,改善GAD大鼠的焦虑样行为,缓解GAD大鼠的焦虑症状。方法74只Wistar大鼠随机选择12只作为空白组,剩余大鼠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制造GAD模型大鼠,造模14 d后进行旷场实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PMT)检测各组大鼠焦虑样行为,筛选造模成功的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低、中、高剂量组(6、12、24 g·kg
-1
)和地西泮组(1 mg·kg
-1
),每组12只,连续14 d灌胃相应剂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地西泮,给药14 d后继续通过旷场和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焦虑样行为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38 MAPK、NF-κB p65、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钙结合蛋白(Iba-1)mRNA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下丘脑p38 MAPK、磷酸化(p)-p38 MAPK、NF-κB p65、p-NF-κB p65、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蛋白Iba-1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较轻且皮毛散乱黯黄、易躁易怒、喜在角落蛰伏,OFT边缘运动距离和边缘运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PMT开臂运动距离、开臂运动时间及进入开臂次数显著减少(P<0.01),下丘脑室旁核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蛋白Iba-1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1),血清和下丘脑中IL-1β、IL-6、TNF-α显著增多(P<0.01),下丘脑p38 MAPK、NF-κB p65、p-p38 MAPK、p-NF-κB p65、Iba-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IκBα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减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高剂量组和地西泮组大鼠体质量较重且皮毛较为光滑、活动较为正常,OFT边缘运动距离和时间明显减少(P<0.05,P<0.01),PMT开臂运动距离及开臂运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下丘脑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蛋白Iba-1荧光强度降低(P<0.05,P<0.01),血清和下丘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明显降低(P<0.05,P<0.01),下丘脑p38 MAPK、NF-κB p65、p-p38 MAPK、p-NF-κB p65、Iba-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IκBα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通过抑制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降低GAD大鼠下丘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度、下调促炎因子水平,发挥改善大鼠焦虑样行为、缓解大鼠焦虑状态的作用。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炎症反应;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小胶质细胞
90
|
34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859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药理
基于“肺肠同治”的清肺化痰逐瘀汤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清肺化痰逐瘀汤能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肺肠功能,减轻症状,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
”
王旭红, 史捷, 张暮盈, 高洁
2024, 30(4): 124-1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7
摘要:目的观察清肺化痰逐瘀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肺肠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体现肺肠同治的深层次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组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急支糖浆组(10 g·kg
-1
·d
-1
)、清肺化痰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10、15、20 g·kg
-1
·d
-1
)。以脂多糖气管滴注合并烟雾吸入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急支糖浆组与清肺化痰逐瘀汤组分别以相应剂量浓度药液灌胃给药,其余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对照,末次给药后监测大鼠肺功能和血气指标。镜下观察大鼠肺、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结肠组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表达;测定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丙二醛(MDA)等生化指标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测定大鼠肺组织F4/80阳性肺泡巨噬细胞、α-肌动蛋白(α-SMA)、结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NF-κB p65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以及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功能障碍,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
)、肺动态顺应性(Cdyn)降低(P<0.01),肺、肠病理学改变明显,血清IL-6、TNF-α、DAO、D-乳酸、MDA表达增高(P<0.05,P<0.01),肺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和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比值升高,肺组织F4/80阳性巨噬细胞表达增强,结肠组织IgA、Occludin、ZO-1表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急支糖浆和清肺化痰逐瘀汤各剂量组大鼠肺功能明显改善,FVC、PaO
2
、SaO
2
、Cdyn升高(P<0.05,P<0.01),肺、肠组织病理学改善明显,血清IL-6、TNF-α、DAO、D-乳酸、MDA表达降低(P<0.05,P<0.01),肺组织F4/80阳性巨噬细胞表达减少,肺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和p-p38 MAPK/p38 MAPK蛋白表达比值降低(P<0.01),结肠组织IgA、Occludin、ZO-1表达增高(P<0.01)。结论清肺化痰逐瘀汤可以有效减轻COPD大鼠症状,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关键词:肺肠同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肠屏障功能;炎症反应
83
|
3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400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高云霄, 张秋艳, 彭菊琴, 郭浩, 陈潇潇, 郝伟, 胡珑潇, 史亚丽, 任钧国, 刘建勋
2024, 30(4): 134-1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38
摘要:目的探索睡眠剥夺(SD)复合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证大鼠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SD组、ISO组、SD+ISO组。正常组不予处理,SD组使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连续睡眠剥夺96 h,ISO组皮下注射ISO 100 mg·kg
-1
,隔日1次,共2次。SD+ISO组在连续睡眠剥夺72、96 h时注射ISO 100 mg·kg
-1
。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通过一般状态及体质量、抓力、体温、旷场实验、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及cAMP/cGMP、舌象红(R)、绿(G)、蓝(B)值及脉搏幅度观察气阴两虚证的证候指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IL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CD8)水平。结果疾病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ISO组和SD+ISO组心功能降低(P<0.01),各模型组心肌酶升高(P<0.01),ISO组和SD+ISO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证候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SD组和SD+ISO组的各时间点体质量下降(P<0.01)、ISO组48、72 h体质量下降(P<0.05,P<0.01),各模型组抓力减弱,舌面R、G、B值降低(P<0.01),SD组爪温、肛温升高(P<0.01),各模型组不动时间延长(P<0.01),总路程和进入中心区次数下降(P<0.01),平均速度减缓(P<0.05,P<0.01);cAMP、cGMP升高(P<0.05,P<0.01),SD+ISO组cAMP/cGMP增加(P<0.01),SD组和SD+ISO组脉搏幅度降低(P<0.01)。血清学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ISO组和SD+ISO组IL-18、TNF-α、SOD、MDA升高(P<0.01);各模型组的CRF、ACTH、CORT、T3、T4、CD4、CD8升高(P<0.05,P<0.01)。结论连续睡眠剥夺96 h复合大剂量ISO能够成功建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证大鼠模型,以西医疾病指标、组织病理形态学、中医宏观指标及血清学指标为模型评价体系。
关键词:动物模型;急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证;病证结合
71
|
30
|
4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855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益心泰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Mff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益心泰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线粒体结构,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提升心功能,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Mff表达发挥作用。
”
刘承鑫, 魏佳明, 王子焱, 施敏, 袁惠, 唐云, 李雅, 郭志华
2024, 30(4): 143-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37
摘要:目的研究益心泰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线粒体分裂蛋白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5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心泰低、中、高剂量组(1.4、2.8、5.6 g·kg
-1
)、曲美他嗪组(10 mg·kg
-1
),各给药组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2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 BNP)、B型利钠肽(BN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检测心功能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法观察心脏病理形态学改变,使用Image J软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线粒体分裂因子(Mff)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T-pro BNP、BNP含量显著升高(P<0.01),ATP含量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下降(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升高(P<0.01),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多、CVF上升(P<0.01),心肌及线粒体出现损伤,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1),心肌组织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Mff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心泰低、中、高剂量组及曲美他嗪组血清NT-pro BNP、BNP含量降低(P<0.05),ATP含量升高(P<0.05),益心泰低、中、高剂量组及曲美他嗪组LVEF、LVFS升高(P<0.01),LVIDd、LVIDs均降低(P<0.01),各剂量益心泰治疗组及曲美他嗪组心肌炎症损伤减轻、纤维化得到改善,CVF降低(P<0.01),各剂量益心泰治疗组及曲美他嗪组心肌线粒体结构得到改善,各剂量益心泰治疗组及曲美他嗪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下降(P<0.01);益心泰中、高剂量组及曲美他嗪组心肌组织Fis1、Mff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益心泰可改善线粒体结构、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提升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Mff表达有关。
关键词:益心泰;心力衰竭;线粒体动力学;凋亡;线粒体分裂
63
|
3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816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临床
清心滋肾汤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的疗效及初步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清心滋肾汤能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的潮热症状,可能通过调节血管舒缩因子改善血管功能。
”
过俊杰, 章茂森, 朱清毅
2024, 30(4): 152-1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93
摘要:目的观察清心滋肾汤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症状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符合标准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清心滋肾汤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周期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潮热频率、潮热程度、潮热评分、中老年男性睾酮缺乏症状自我测量表(ISS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睾酮的水平变化。结果在疗效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潮热频率下降,潮热程度减轻,潮热评分降低,ISS量表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NO水平升高,ET-1水平降低,ET-1/NO下降,CGRP水平降低(P<0.05),而睾酮、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ET-1/NO、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睾酮、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心滋肾汤能显著改善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血管舒缩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潮热的目的。
关键词:清心滋肾汤;潮热;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血管舒缩因子
53
|
3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38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调肝化纤丸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防治临床疗效及对弥散加权成像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可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并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值得推广应用。
”
代海洋, 黄古叶, 许文聪, 沈炎, 李媛
2024, 30(4): 159-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9
摘要:目的探讨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防治疗效及对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门诊117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8例)。2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基础病因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调肝化纤丸,均治疗24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转率、肝脏硬度值(LSM)、肝纤四项(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磁共振成像(MRI)中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及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TBil、LSM、肝纤四项、FIB-4指数、APRI指数、HBV-DNA阴转率、ADC值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LSM、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FIB-4指数、APR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ADC值明显升高(P<0.05),HBV-DNA阴转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临床有效率为91.38%(53/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4.23%(32/59)(Z=-4.325,P<0.01)。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LSM、透明质酸酶、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FIB-4指数、APRI指数、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ADC值升高更明显(P<0.05),HBV-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结论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显著,可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并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调肝化纤丸;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弥散加权成像;临床疗效
50
|
31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09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药物代谢
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探究龟龄集中附子炮制方法的减毒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附子炮制工艺能显著降低其心脏毒性,涉及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等方面,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辛佳芸, 陈佳, 徐希科, 齐行睿, 杨美欣, 林恬恬, 雷慧博, 祖先鹏
2024, 30(4): 166-1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8
摘要: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分析多条代谢通路,从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等方面揭示附子炮制减毒的作用机理。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品组、炮制品组(附子醋制后蜜制),每组8只,生品组和炮制品组每天分别灌胃0.64 g·kg
-1
的附子生品和附子炮制品,空白组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收集大鼠尿液、血清及心脏组织,利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对心脏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微板法和免疫抑制法分别对血清和心脏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活性检测,比较附子炮制前后对大鼠心脏的影响;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进行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与附子炮制减毒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探究附子炮制减毒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鼠心脏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生品组大鼠的心脏组织可见明显的浆细胞、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表明生附子具有心脏损伤性;炮制品组大鼠的心脏组织HE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表明经过炮制之后附子毒性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生品组大鼠血清及心脏组织中LDH和CK-MB活性明显上升(P<0.05),炮制品组大鼠血清及心脏组织中LDH和CK-MB活性明显下降(P<0.05),提示炮制后附子的心脏损伤性降低。尿液代谢组学共筛选了108个附子生品明显影响的内源性代谢物,其中附子炮制品明显回调了其中51个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与生附子毒性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炮制品附子减毒相关的体内代谢通路主要包括氨酰tRNA生物合成代谢,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咖啡因代谢等。结论龟龄集中所载附子醋制后蜜制的炮制工艺可明显减弱作用生附子的心脏损伤性,减毒机制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等方面,为附子炮制减毒机制及临床安全应用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附子;尿液代谢组学;龟龄集;炮制;减毒机制;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66
|
36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530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药学基础
基于颜色-成分关联探讨金银花“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炮制领域,研究人员分析金银花炭炮制过程中颜色变化与成分相关性,发现S5样品为最优炮制品,为金银花炭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丰富了“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
邹婷, 王晶, 武旭, 杨凯, 党明, 郭岫出, 王琳, 罗晨曦, 裴娟, 赵重博
2024, 30(4): 175-1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6
摘要:目的通过对金银花炭炮制过程中颜色变化及内在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并以pH、炭吸附力、显微特征为考察指标,探讨金银花炭“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方法按炒制时间0.0、1.5、3.0、4.5、6.0、7.5、9.0、10.5 min制备不同炮制程度的金银花炭样品(编号为S1~S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代表成分没食子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L
*
(亮度值)、a
*
(红绿色度值)、b
*
(黄蓝色度值),并通过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分别对7种代表性成分含量与颜色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检测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pH、吸附力、特征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金银花炭炮制规律。结果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木犀草苷、芦丁、绿原酸、异绿原酸A成分含量逐渐降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没食子酸成分含量先增后降,所有成分总体呈降低趋势。样品粉末的L
*
、b
*
降低,a
*
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L
*
和b
*
与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呈正相关,b
*
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正相关,a
*
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各样品可以明显的分为3类,S1~S2聚为一类,S3~S5聚为一类,S6~S8聚为一类,其中S3得分最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异绿原酸C可通过色度值结合回归方程来预测成分含量。理化分析显示,金银花炭炮制品的pH随着炒炭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附力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S5样品的吸附力为最高,非腺毛、草酸钙簇晶、花粉粒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6~S8样品各显微结构明显炭化,花粉粒几乎不可见。结论金银花炒炭过程中化学成分和颜色特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理化性质的变化,认为S5样品为最优炮制品,可为金银花炭饮片的炮制规范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丰富金银花“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金银花炭;颜色;炮制;相关性;酸碱度;吸附力;扫描电子显微镜
107
|
32
|
3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977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学术探讨
基于小肠固有免疫从“脾虚致消”理论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中医“脾虚致消”理论揭示了小肠固有免疫失衡与糖尿病发病的联系,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
周琳悦, 刘雪辉, 刘燕, 谢春光
2024, 30(4): 183-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23
摘要:小肠在西医解剖学中隶属于消化系统,亦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小肠的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3个部分,其中任何部分的功能失衡都会造成机体代谢失常,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在有关糖尿病的病机论述中,中医有“脾虚致消”的理论,当中指出脾脏功能受损,运化不及,散精障碍,精聚成浊,是糖尿病血糖代谢失常的核心病理环节。在小肠与脾的关系方面,中医理论认为小肠在解剖位置上处于腹中,腹为脾所主;小肠的消化、吸收及内分泌功能也与脾主运化、脾气散精的功能类似,因此西医小肠在解剖及生理功能方面均与中医脾脏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医脾脏又与小肠固有免疫功能密不可分,脾参与卫气的生成与输布,卫气发挥卫外功能的过程与机体固有免疫应答被激活的过程相似。脾还是参与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能协同肺肾及时地将浊液排除体外;亦能和胃腑同作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节“清阳”与“浊阴”的生理活动,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这都是维持小肠固有免疫功能正常的基础。因此,以“脾虚致消”为桥梁,将中医理论与西医概念进行结合,从中医角度阐释小肠固有免疫失衡与糖尿病发病的联系,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亦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提供新角度和新途径。
关键词:脾虚致消;小肠固有免疫;糖尿病;发病机制;综述
82
|
3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23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中医医院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的现况调研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医院卫生技术评估领域,研究显示从业人员对HB-HTA认知度较高,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评估活动,但面临组织体系和人才挑战,需政策支持。
”
徐思敏, 赵晖, 胡晶, 刘兆兰, 孙伟伟, 廖星
2024, 30(4): 190-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96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医院相关从业人员对医院卫生技术评估的认知度,评估需求及未来发展制约因素和建议,为未来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医院相关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问卷包括4个维度,39道题目,通过“问卷星”发放,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244份;在认知度调查中,有137人非常了解医院卫生技术评估;不同职业人员认知度差异不明显(F=0.251,P=0.778),港澳台地区的认知度较其他地区低;需求调研中,有127人认为未来非常有必要开展中医医院开展卫生技术评估;中成药、中药饮片(5.91)及中医适宜技术的评估(5.57)优先度得分较高;卫生技术的有效性(235人),安全性(224人)需求较高;缺乏专门的部门组织和规范的评估流程体系及人才能力建设不足被认为是未来发展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结论中医医院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的利益相关者对医院卫生技术评估(HB-HTA)具有一定认知度,大多数人认为将来有必要在中医医院开展HB-HTA的活动,但可能面对组织体系及制度的缺失和人才匮乏等挑战,需要一定的国家政策支持。
关键词:医院卫生技术评估(HB-HTA);医疗机构;中医
48
|
2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34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综述
基于多项理论认识下的中医药干预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中医药干预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疗效明显,能保护足细胞、减少蛋白尿,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刘永芳, 刘晖扬, 陈帮明, 周莉
2024, 30(4): 198-2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93
摘要: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高尿酸血症等,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30%~40%患者在确诊10~20年后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危害巨大。蛋白尿是该病常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表现为少量至中等量蛋白尿,10%~24%患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蛋白尿是影响IgA肾病肾功能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末端部分,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足细胞损伤后出现的足细胞足突融合、脱落等是IgA肾病常见组织学病变,且是导致蛋白尿及病程持续进展的关键因素。目前西医针对足细胞损伤的治疗缺乏针对性,干预手段有限,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根据足细胞生理功能、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等,认为其与中医“玄府理论”“肾络癥瘕”“络病理论”和“干血理论”等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具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等作用特点的中医药干预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疗效明显,能起到保护足细胞、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与研究前景。该文系统总结了IgA肾病足细胞损伤机制与形态学改变、中医理论对足细胞损伤的认识以及中医药治疗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干预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足细胞损伤;中医理论;中药治疗
60
|
35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30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潜力,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杨悦, 杨文明, 汪瀚, 李祥, 黄鹏, 江海林, 郝文杰, 杨玉龙
2024, 30(4): 209-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2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WD)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型丰富多样,发病机制异常复杂,属于少数经过积极规范治疗可以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罕见病。目前国内有关本病的系统性综述较少,笔者通过查阅与WD相关国内外文献,从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层面对W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总得来看,西医认为ATP7B基因突变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ATP7B基因突变可影响机体铜转运功能,造成铜代谢障碍,过量铜沉积于机体内,促使氧化应激发生、导致线粒体功能缺陷、引起细胞死亡等等。目前WD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仍以药物为主,驱铜药物是临床首选,常联合保肝及抗氧化治疗,手术治疗是慢性肝病终末期WD患者常用的方式,而基因治疗为WD患者提供了可能的潜在选择。而中医则认为,先天禀赋不足,铜毒蓄积是本病根本病因,湿热内蕴、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病机有所不同,临证当予以明辨。目前中医药治疗主要以滋补肝肾、温补脾肾治其本,清热利湿、化痰祛瘀、疏肝理气治其标,标本同治,方为根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形成了治疗WD的专病专方,如肝豆灵、肝豆汤、肝豆扶木汤,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中、西医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强强结合。因此,中西医结合的WD治疗方案被逐渐推广和应用,展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该文通过对WD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55
|
32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71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自噬在癌症中的双重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中药天然自噬调节因子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
王笑冉, 赵文霞, 苗明三
2024, 30(4): 218-2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24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自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胞质蛋白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动态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其参与调节肿瘤的形成、增殖、转移及对抗癌治疗的反应等多个方面。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化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自噬的药理或遗传抑制已被证明能增强各种抗癌治疗对肿瘤细胞的致死效应,这表明抑制自噬是癌症治疗中有效的增敏策略。同时,过度刺激自噬也可为治疗具有高凋亡阈值的耐药癌细胞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癌症的辅助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药天然自噬调节因子在癌症中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且已在不同的自噬调节模型中得到广泛验证。该文概述了自噬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自噬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双重调节作用,并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近10年发表的中药通过调节自噬影响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整理归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诱导的肿瘤细胞的自噬规律,以期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自噬;癌症;中药;研究进展
56
|
34
|
5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28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综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黏液高分泌方面取得进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彭鑫, 刘健, 栾哲宇, 封继宏
2024, 30(4): 228-2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93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之一,其病程长且难以治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气道黏液高分泌(AMH)是CO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极大影响。综述发现杯状细胞异常增生、黏蛋白过度分泌是导致AMH的直接原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吸入异质性颗粒、气道炎症反应、黏蛋白/水盐比例失衡及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等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COPD AMH属于肺胀病痰饮证范畴,对该病的治疗多在立足于肺胀病的基础上从痰论治。笔者对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总结后发现有效干预COPD AMH的单味中药以化痰类为主,中药有效成分以黄酮类、萜类、酚类、生物碱类为主,中药复方主要以清热化痰、温化寒痰、燥湿化痰、益气活血化痰、补益肺脾肾立法,其作用机制为直接抑制或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反应、调节水通道蛋白以纠正黏蛋白/水盐比例失衡、调控信号通路等途径间接抑制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化生和黏蛋白表达,以改善COPD黏液过量分泌。但目前仍存在研究侧重中药复方而对中药及有效成分研究较少、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各研究结果无法互通、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率不足等问题。该文对中医药治疗COPD AMH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AMH);发病机制;中医药;研究进展
60
|
36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32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败酱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影响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败酱草中黄酮类成分对大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机制,为深入研究败酱草抗大肠癌作用机制、转化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
张平平, 贾茹, 岑戎, 刘宏杰, 王炎
2024, 30(4): 240-2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25
摘要: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居全球癌症发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癌症负担沉重,因此防治大肠癌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对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功效,对炎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盆腔炎症、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临床常应用败酱草治疗大肠癌,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败酱草含有三萜类、皂苷、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是败酱草主要抗肿瘤成分,网络药理及谱效关系分析认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异牡荆素、异红草苷在败酱草抑制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体内外研究显示,败酱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可以从防止大肠癌癌前病变、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阻滞癌细胞周期、促进癌细胞凋亡、逆转大肠癌耐药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口服利用度低,肠道是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部位,其代谢途径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该文对败酱草中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抗肿瘤机制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败酱草抗大肠癌作用机制、转化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败酱草;黄酮类化合物;大肠癌;肠道菌群
59
|
33
|
2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15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生脉散调控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的心脏重构机制探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的多靶点、多系统、整体性特点被深入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魏靖恒, 石晓路, 杨威, 黄聪, 史梦茹, 马润灏, 孙明杰
2024, 30(4): 248-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1
摘要: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发生由于离子通道异常、电活动紊乱、心肌纤维化、炎症、线粒体生物发生失调、线粒体钙超载、能量代谢失衡、氧化应激、交感神经亢进等病理性心脏重构活动而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这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心律失常病属心悸,常见于气阴两虚证,往往是脾胃先虚致使气机失常而后心功能下降尤甚的表现。生脉散是益气养阴的代表方剂,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生脉散及其加减方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该篇文章即综述了生脉散各味单药的有效成分在心脏电生理、生化、结构、自主神经、亚细胞成分的调控机制,阐述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的多靶点、多系统、整体性的特点。能量代谢障碍与气阴两虚证密切相关,与心肌能量代谢相关的线粒体功能损伤在心脏重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展生脉散保护线粒体功能干预能量代谢减少心脏病理性重构的机制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此类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脉散;心律失常;心脏重构;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53
|
3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412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心肌细胞铁死亡的机制及中药的保护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铁死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治疗进展,为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
李浩然, 曹策, 李磊, 刘建勋
2024, 30(4): 260-2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02
摘要: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典型特征为铁超载和脂质过氧化。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心脏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铁死亡参与心肌细胞的损伤过程,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铁稳态的破坏、活性氧的产生、抗氧化体系的紊乱,线粒体膜损伤、内质网应激及抑癌基因p53、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途径等。心肌损伤是众多心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中药单体或是复方都在治疗铁死亡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包括黄芩苷通过胞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通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龙牙楤木皂苷通过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NR3C1/p53/SLC7A11)通路抑制心肌细胞铁死亡、心阳片通过调节磷酸化混合谱系酶3/c-Jun氨基末端激酶/p53(MLK3/JNK/p53)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等。探索铁死亡的机制和挖掘相关中药在心肌细胞损伤后发挥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铁死亡的机制及其与心肌细胞的关系、通过铁死亡通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单体和复方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中药治疗的通路和发挥的效果,以期为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
关键词:铁死亡;心肌细胞;心肌损伤;心血管疾病(CVD);中药
68
|
36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404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基于NF-
κ
B信号通路天然产物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特应性皮炎治疗新突破,天然产物基于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为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
李想, 董玲玲, 郭涛, 张理涛
2024, 30(4): 271-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38
摘要:特应性皮炎是由内外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位居全球皮肤疾病负担首位。由于传统治疗和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高成本问题,天然产物的开发备受关注。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抗炎和免疫调节的重要途径,故基于NF-κB信号通路系统,总结了黄酮类、生物碱、酚类、萜类、香豆素类、糖苷类、蒽醌类等天然产物的药理学作用与分子机制,以期为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一定指导。目前众多基础研究显示出天然产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口服或外用的给药方式及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等信号通路相互串扰的复杂药理学网络途径,发挥抗炎、抗过敏、抗氧化应激等作用,最终逆转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改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天然产物的临床应用转化尚相对不足,仍需更多更为严谨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现有的基础试验及临床证据证明天然产物可能基于NF-κB信号通路发挥改善特应性皮炎的作用,这对评价天然活性物质的潜在机制提供依据,也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更多潜在候选者。
关键词:天然产物;特应性皮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综述
62
|
37
|
3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533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自噬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报道,中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
黄茂光, 谢胜, 王金鑫, 罗峰, 张云燕, 陈月莹, 蔡胜男, 黄晓燕, 黎丽群
2024, 30(4): 281-2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28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自噬;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中药
75
|
37
|
1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21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中药抗骨质疏松作用及机制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骨质疏松治疗领域,中药通过调节钙代谢发挥重要作用,为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
”
袁雨露, 杨桢, 丁薇, 褚策, 陶旭光, 陈香云, 何湛湛, 赵培彰, 许咏琪, 张雨欣, 赵红霞, 汪文来
2024, 30(4): 290-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40
摘要:骨质疏松(OP)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对患者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OP的发生有两种重要原因,即骨吸收过多、骨形成不足。外部钙离子平衡直接影响这两种原因。钙失衡会持续损害骨骼完整性,减少骨的钙供应,降低骨骼中的钙含量,进而引发OP。现代医学抗OP的主要干预措施是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药物依赖性等诸多问题。中药治疗OP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适合长期使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能改善雌激素缺乏、调节骨细胞及钙代谢,钙代谢对OP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超家族成员TRPV5、TRPV6通过介导肠道钙离子跨膜转运(TRPV6)、肾脏钙离子跨膜转运(TRPV5)影响骨骼稳态。因此TRPV5/6是认识中药有效部位抗OP作用机制的关键靶点之一,值得深入研究。该文探讨了近二十年来有关中药抗OP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中药对钙代谢调控的机制,为治疗OP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有效部位;骨质疏松;钙代谢;作用机制
86
|
36
|
4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852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1-15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