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5

      药事管理

    • 张霄潇,何享鸿,尤良震,陈俊峰,马骏,王国辰,陈凯先
      2024, 30(5):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6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彰显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的示范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按照有关要求,在权威专家指导下,组织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全面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并经过成果征集与梳理、撰写成果报告、组织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等严格程序,遴选、形成了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关键词:新时代;标志性科技成果;中医药临床优势;中药现代化技术   
      147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3726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毛骥,周佳,薛姣,何华山
      2024, 30(5): 11-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66
      摘要:单味中药的开发是目前中药领域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其知识产权综合性保护体系,对单味药材的全链条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文以九芝堂药业构建的裸花紫珠知识产权综合性保护体系作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专利、行政保护、商标、外观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适用于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进行分析,对九芝堂药业构建的综合性保护体系值得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如下建议:①重视原料药材种植/炮制方法的专利申请;②重视地理标志、道地药材、植物新品种的保护;③积极推进产品、技术升级;④产品迭代时期申请数据保护;⑤注重专利、行政保护的布局时机;⑥注重提高商誉;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希望从事单味药材开发的创新企业能够从裸花紫珠实例中借鉴经验,并且优化策略,为相关产品更好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单味药材;知识产权;实证研究;综合性保护;专利网络构建;裸花紫珠   
      68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3728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经典名方

    • 赵卓,宋囡,刘子玉,李品,罗玥,张鹏坤,王智民,尹远平,高天舒,金哲,杨潇
      2024, 30(5): 19-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40
      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小鼠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失衡及果蝇双翅边缘缺刻同源基因1(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8周龄NOD.H-2h4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硒酵母片,32.5 mg·kg-1)、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4.78、9.56、19 g·kg-1),每组10只。正常组饲以蒸馏水,其余各组饲以含0.05%碘化钠水8周,自发形成AIT动物模型后,依据分组灌胃给药8周麻醉处死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甲状腺组织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甲状腺组织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白细胞介素(IL)-17、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IL-10、Notch1、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甲状腺结构破坏严重,淋巴细胞明显浸润,血清TGAb、FT3及FT4含量显著升高,TSH含量显著降低(P<0.01),RORγt、IL-17、Notch1、He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oxP3、IL-10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甲状腺结构破坏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有所改善,血清TGAb、FT3及FT4含量显著降低,TSH含量升高,RORγt、IL-17、Notch1、He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FoxP3、IL-10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以补中益气汤中剂量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补中益气汤可缓解AIT小鼠甲状腺结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Th17/Treg免疫细胞异常分化,抑制Notch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果蝇双翅边缘缺刻同源基因1(Notch1)信号通路;炎症   
      132
      |
      3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3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王学圆,李宝鑫,石守刚,黄正军,代云桃,秦雪梅
      2024, 30(5): 28-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46
      摘要:目的建立二冬汤中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HPLC-QqQ-MS),并对该方进行抗胰岛素抵抗作用靶点和通路的预测。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3 min,90%~87%A;3~6 min,87%~86%A;6~9 min,86%~83%A;9~11 min,83%~75%A;11~18 min,75%~70%A;18~19 min,70%~52%A;19~22 min,52%A;22~25 min,52%~5%A;25~27 min,5%~90%A;27~30 min,90%A);利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正、负离子模式检测其含量。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二冬汤发挥抗胰岛素抵抗作用的靶点和通路。结果二冬汤中20个活性成分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良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5批样品中高质量浓度的成分为黄芩素(1 259.39~1 635.78 mg·L-1)、黄芩苷(1 078.37~1 411.52 mg·L-1);中质量浓度的成分为知母皂苷BⅡ(245.10~604.89 mg·L-1)、芒果苷(148.59~217.04 mg·L-1)、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89.30~423.26 mg·L-1)、芦丁(46.91~1 553.61 mg·L-1)、甘草酸(55.97~391.47 mg·L-1)、新芒果苷(37.45~127.03 mg·L-1)、荷叶碱(0.89~63.48 mg·L-1)、金丝桃苷(6.96~136.78 mg·L-1)、甘草苷(30.89~122.78 mg·L-1)、甘草素(26.64~110.67 mg·L-1)、原薯蓣皂苷(58.57~284.26 mg·L-1);低质量浓度的成分为伪原薯蓣皂苷(5.49~22.96 mg·L-1)、汉黄芩素(7.16~20.74 mg·L-1)、人参皂苷Rb1(7.31~23.87 mg·L-1)、人参皂苷Rg1(10.78~28.33 mg·L-1)、甲基麦冬黄烷酮A(0.74~1.67 mg·L-1)、人参皂苷Re(7.78~24.76 mg·L-1)、麦冬皂苷D(2.08~4.29 mg·L-1)。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二冬汤发挥抗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可能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结论建立的UHPLC-QqQ-MS可为二冬汤复方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可为二冬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名方;二冬汤;活性成分;定量分析;网络药理学方法;2型糖尿病;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HPLC-QqQ-MS)   
      127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485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陈巧楠,苏灿钰,王晨,张丽萍,周围,王聪慧,娄锡恩
      2024, 30(5): 35-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66
      摘要:目的梳理华盖散的历史沿革、处方演变及现代临床应用情况。方法以“华盖散”及其异名“华盖汤”为关键词,检索中医智库、中华医典、爱如生中国医学库及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等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获取与“华盖散”有关的古籍条文信息及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系统梳理与分析华盖散的历史源流、处方组成、制法、用量、主治病证、药材基原、药材炮制方法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纳入华盖散相关的古籍信息198条,涉及中医古籍93种。华盖散由炒紫苏子、赤茯苓、炒桑白皮、橘红、炒苦杏仁、麻黄、炒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束表之咳嗽上气,痰气不利等。制法建议为煮散,将七味药物粉碎成粗粒,每次用量折合为紫苏子1.27 g、赤茯苓1.27 g、桑白皮1.27 g、橘红1.27 g、苦杏仁1.27 g、麻黄1.27 g、甘草0.64 g,加水300 mL,煎取210 mL,去药渣,饭后温服。纳入临床研究文献21篇分析华盖散的现代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肺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治疗。结论笔者考证并总结了经典名方华盖散的关键信息,可为其复方制剂的研发和临床运用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华盖散;华盖汤;处方考证;临床应用;中药煮散;历史沿革   
      124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3723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药理

    • 施佳仪,向韵,周梓洋,伍大华,邱峰,雷昌,曾红雨,谭开媚,赵洪庆,杨栋,王宇红,郭鹏霄,张秀丽
      2024, 30(5): 46-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613
      摘要:目的探讨逍遥散加味百合、合欢皮(百欢逍遥汤)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青幼期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CUMS)创建青幼期(3~8周龄)抑郁大鼠模型,将60只青幼期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百欢逍遥汤低、中、高剂量组(5.36、10.71、21.42 g·kg-1),蔗糖偏好实验(SPT)检测大鼠糖水偏好值;强迫游泳实验(FST)检测大鼠不动时间;旷场实验(OFT)检测总路程、中心区域路程、水平穿越方格数及前肢离地垂直活动次数;Morris水迷宫实验(MWM)检测逃避潜伏期和穿梭平台次数;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区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CD206)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海马组织iNOS、CD206和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iNOS和CD206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炎症因子IL-4、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值明显降低(P<0.05),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5),运动和探索行为明显减少(P<0.05),学习、空间记忆水平明显降低(P<0.05),i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也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百欢逍遥汤干预后青幼期抑郁大鼠的蔗糖偏好值明显升高(P<0.05),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运动和探索行为明显增加(P<0.05),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显著提升(P<0.01),百欢逍遥汤高剂量组海马区iNOS阳性表达和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下降(P<0.01);百欢逍遥汤高剂量组CD206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IL-4、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与氟西汀组比较,百欢逍遥汤高剂量组蔗糖偏好率显著升高(P<0.01),不动时间显著减短(P<0.01),中心区域路程显著增多(P<0.01),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显著增强(P<0.01),海马区iNOS阳性表达和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较低(P<0.05,P<0.01);CD206阳性表达显著更高(P<0.01),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百欢逍遥汤对青幼期大鼠抑郁行为的改善作用与抑制海马区小胶质M1型极化,促进M2型极化有关。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应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海马;小胶质细胞极化;百欢逍遥汤   
      416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014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张程斐,张秋娥,秦灵灵,刘玮,许光远,马学盛,吴丽丽,刘铜华
      2024, 30(5): 57-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21
      摘要:目的观察南非草药蝴蝶亚仙人掌(HG)对糖尿病db/db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叉头转录因子O亚族1(FoxO1)信号通路探索HG对db/db小鼠肝脏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db/db小鼠根据空腹血糖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95 g·kg-1)、HG低剂量组(0.39 g·kg-1)、HG中剂量组(0.78 g·kg-1)、HG高剂量组(1.56 g·kg-1),每组6只,并设6只m/m小鼠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9 mL·kg-1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周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饮食水量及空腹血糖。连续给药6周后取材,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UREA)、肌酐(CREA),取肝脏包埋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及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肝脏中PI3K p85、磷酸化(p)-Akt和p-FoxO1的磷酸化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PI3K、Akt、FoxO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给药干预6周后发现,与模型组比较,HG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均明显下调(P<0.05);HG低、中剂量组胰岛抵抗指数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HG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TC、TG与LDL表达水平(P<0.05,P<0.01);病理方面,与模型组比较,蝴蝶亚仙人掌可缓解小鼠肝细胞脂肪样变性,减轻肝脏内脂滴体积和含量,并一定程度增加肝脏内糖原颗粒的分布。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HG低、中、高剂量组PI3K p85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HG中、高剂量组p-Akt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P<0.01);HG低、中、高剂量组p-FoxO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P<0.01)。基因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HG低、中、高剂量组PI3K mRNA均明显升高(P<0.05),HG高剂量组Akt mRNA明显升高(P<0.05),HG低、中、高剂量组FoxO1 mRNA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HG可缓解db/db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可能与其激活肝脏PI3K/Akt/FoxO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蝴蝶亚仙人掌;糖尿病;db/db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转录因子O亚族1(PI3K/Akt/FoxO1)信号通路   
      62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5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陈勇,林晓晖,张捷平,郑燕芳,庄舒婷,余文珍
      2024, 30(5): 65-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37
      摘要:目的探讨石斛合剂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小鼠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MPC5),筛选高糖造模浓度和时间及石斛合剂含药血清最佳给药浓度;将细胞分为正常组(5.5 mmol·L-1葡萄糖+10%空白血清)、模型组(30 mmol·L-1葡萄糖+10%空白血清)、石斛合剂含药血清组(30 mmol·L-1葡萄糖+10%石斛合剂含药血清),铁死亡抑制剂(Fer-1)组(30 mmol·L-1葡萄糖+10%空白血清+1 μmol·L-1 Fer-1)。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中Fe2+、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谷胱甘肽(GSH)、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足细胞中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结蛋白(Desmin)、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中WT-1、Desmin、ACSL4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30 mmol·L-1高糖干预48 h可显著降低足细胞活力(P<0.01),10%石斛合剂含药血清改善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活力最为显著(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内Fe2+、LDH、LPO、ROS水平及Desmin、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GSH水平及WT-1、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石斛合剂含药血清组足细胞内Fe2+、LDH、LPO、ROS水平及Desmin、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GSH水平及WT-1、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石斛合剂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其抑制铁死亡有关。  
      关键词:石斛合剂;糖尿病肾病;足细胞;铁死亡   
      60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7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周敏,刘秀,吴勇军,向琴,喻嵘
      2024, 30(5): 72-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39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黄芪甲苷(ASⅣ)对db/db小鼠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随机将24只db/db小鼠分为4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采用6只C57小鼠作为空白组。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分别予黄芪甲苷0.015、0.030 g·kg-1灌胃,二甲双胍组予0.067 g·kg-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灌胃结束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及肝组织病理情况。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芪甲苷治疗T2DM合并NAFLD的作用靶点及富集通路,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其主要相关富集通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AMPK、p-AMPK、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经ASⅣ治疗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系数、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P<0.05,P<0.01)。肝组织的病理学显示脂质蓄积情况明显改善,影像学结果显示经黄芪甲苷治疗后,脂肪肝的程度减轻。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半乳糖凝集素3(LGALS3),蛋白激酶B2(Akt2),含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蛋白激酶B1(Akt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3),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T)是“药物-疾病”中的关键靶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的结果显示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与T2DM合并NAFLD密切相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p-AMPK/AMPK表达水平明显下调,SREBP-1、FA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黄芪甲苷高剂量组p-AMPK/AMPK表达水平明显上调,SREBP-1、FA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P<0.01)。结论黄芪甲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来调控脂质类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脂质代谢。  
      关键词:黄芪甲苷;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db/db小鼠;网络药理学   
      117
      |
      2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26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刘东晓,刘亚鑫,黄惠铭,欧阳里山,王超超,谢锦欣,王龙燕,魏雪娇,谭鹏,屠鹏飞,李军,胡仲冬
      2024, 30(5): 80-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23
      摘要:目的针对从没药Myrrha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化合物M36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开展观察和研究。方法分别加入不同浓度M36(0、2、4、6、8、10 μmol·L-1)干预HepG2细胞。首先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集落形成实验、EdU增殖实验来检测M36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影响。再利用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研究M36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采用吖啶橙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36是否激活人肝癌HepG2细胞发生自噬。最后借助蛋白免疫印迹法来检测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M36能显著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P<0.01),给药处理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03 μmol·L-1,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M36还能够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和自噬。8 μmol·L-1 M36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其细胞凋亡率为(42.03±9.65)%(P<0.01)。与空白组比较,M36组(4、8 μmol·L-1)HepG2细胞孵育48 h,剪切的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cleaved-PARP)蛋白水平显著上调(P<0.01)。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M36组(4、8 μmol·L-1)HepG2细胞孵育48 h自噬被显著激活(P<0.01),并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3 Ⅱ)蛋白水平上调中得到进一步验证(P<0.01)。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M36组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及其下游核转录因子c-Jun、p-c-Jun蛋白水平均发生明显上调(P<0.05,P<0.01),说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MAPK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没药倍半萜化合物M36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和自噬,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APK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没药;倍半萜化合物M36;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自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52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4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马梦茜,吴思琪,王清滢,李亚琴,汪津禾,郎娜,任建勋
      2024, 30(5): 88-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42
      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龙牡皮炎方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D)的BALB/c小鼠模型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BALB/c小鼠背部皮肤DNCB致敏的方法建立AD模型。雄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0.5×10-3 g·kg-1)及龙牡皮炎方组(26 g·kg-1)。除空白组外,模型组、维生素C组和龙牡皮炎方组小鼠分别采用背部外涂不同浓度DNCB致敏的方法诱导AD,空白组予基质外涂。分别于2% DNCB致敏后7 d及0.2% DNCB致敏后24 d开始灌胃给药,连续21 d。实验结束后直接观察各组小鼠皮损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球蛋白E(IgE)、活性氧(ROS)的水平;总抗氧化能力测定试剂盒-微量法(ABTS法)测定血清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皮损部位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部位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背部皮损部位丝聚蛋白(FLG)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损评分显著增高(P<0.01),HE染色显示皮肤损伤部位出现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同时皮损处TSLP表达明显增加及FLG表达降低(P<0.05);血清中TNF-α、IL-4、IgE、ROS含量升高,同时TAOC活性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龙牡皮炎方组小鼠皮损评分显著下降,皮损病理明显改善;同时皮损组织中TSLP表达降低及FLG表达上升(P<0.05);此外龙牡皮炎方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4、IgE和ROS含量相比模型组也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且TAOC活性上升(P<0.01)。结论AD氧化应激程度与皮损严重程度、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明显的关联性。龙牡皮炎方可通过促进ROS清除,提升TAOC而抑制氧化应激,从而改善BALB/c小鼠AD样皮损,保护皮肤屏障,降低炎症反应。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龙牡皮炎方;氧化应激;实验研究;机制   
      70
      |
      1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217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临床

    • 王禹毅,施泽阳,李恪丞,卜志军,王雪惠,王彬,刘建平,刘兆兰
      2024, 30(5): 96-1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95
      摘要:队列内试验(TwiCs)是随机对照试验的一种衍生设计方法,目前已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领域内广泛应用。TwiCs设计基础是一个特定疾病的前瞻性队列,当要实施随机对照试验时,从队列中随机抽样部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接受“试验干预”,而队列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但未被抽样的患者继续接受常规治疗并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措施的疗效差异,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在队列内,可以重复执行同样的过程来实施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以评估不同干预措施或比较不同剂量或时机的干预效果。相较经典随机对照试验,TwiCs利用队列更易招募患者,具有更高的外部真实性,为提升随机对照试验的效率和适用性提供了临床研究新范式。但同时TwiCs也可能面临队列内患者依从性不高的挑战,需要研究者在TwiCs设计和操作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该文重点介绍了TwiCs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学要点,包括多阶段知情同意(患者进入队列、进入试验组、试验结束后3个阶段分别进行知情同意)、随机程序(只从队列中随机抽样接受“试验干预”的患者)、样本量计算、统计分析方法,对比了TwiCs与经典RCTS的差异,并以实例说明TwiCs研究设计与分析的过程,以期为广大临床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队列内试验;队列多重随机对照试验;患者队列;随机抽样;多阶段知情同意   
      61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9870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康文婷,时昭红,刘嵩,张书,石拓,杨林,曹丹
      2024, 30(5): 103-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92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活血方联合针刺法方案在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3月收治CAG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健脾活血方联合针刺法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病理组织评分、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IL)-1β]、胃蛋白酶(PG)Ⅰ、PGⅠ/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及治疗期间药物安全性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9.07%(34/43),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主次证积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主次证积分及总分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胃黏膜萎缩、活动性、慢性炎症、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胃黏膜萎缩、活动性、慢性炎症、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病理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p转阴率明显提高(χ2=3.957,P=0.047)。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炎症指标NLR、IL-1β水平均明显较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炎症指标NLR、IL-1β水平均明显较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GⅠ、PGⅠ/PGⅡ水平则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GⅠ、PGⅠ/PGⅡ水平则明显较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G-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同时间点G-17水平均较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17水平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活血方联合针刺法方案用于CAG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Hp转阴率,抑制机体炎症,调节PG、G-17水平,从而控制甚至逆转胃黏膜萎缩,降低其向胃癌进展的概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血;健脾活血方;针刺;临床疗效   
      58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986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吴海龙,常天瀛,卢焱,罗宗键,冷向阳,廖星
      2024, 30(5): 111-1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50
      摘要: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我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了解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得代表性文献,各个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至2023年5月1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筛选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 4.1.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56篇中文文献,涉及14 415例患者。证候标准化分类后排除11篇文献,最终纳入的45篇中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12 723例患者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的证候分布频率分别为27%[95%置信区间(CI)0.24~0.31]、32%(95% CI 0.29~0.36)、36%(95% CI 0.30~0.4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上述3种中医证候在南北方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同类型POP中医证候骨折发生率分别为肝肾阴虚证15%(95% CI 0.09~0.24)、脾肾阳虚证20%(95% CI 0.12~0.30)、肾虚血瘀证31%(95% CI 0.25~0.39)。结论POP患者的证候分布以肾虚为主,兼见肝脾功能失调。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均是POP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主要证候,且肾虚血瘀证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纳入研究间证候判定参考标准不一致,未来要重点围绕其判定标准,获得共识性研究结果;同时,开展大样本的证候调研,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中医证候;系统综述;Meta分析;横断面研究;循证医学方法;骨折   
      43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62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药物代谢

    • 黄雪柠,赵夏,候梦雨,过至雨,叶耀辉
      2024, 30(5): 118-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7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角度评价甲状腺片混悬液联合10%四氯化碳(CCl4)建立小鼠肝阴虚模型的情况,为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将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组连续14 d灌胃甲状腺片混悬液(0.003 2 g·kg-1)且每周1次腹腔注射10% CCl4(5 mL·kg-1)建立肝阴虚模型,空白组仅腹腔注射等量橄榄油并灌胃等量蒸馏水,实验期间喂食正常饲料,造模完成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生化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脏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蛋白(TP)、羟脯氨酸(HYP)等指标的水平。取肝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观察病理变化。每组剩余6只小鼠采用UPLC-Q-TOF-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肝阴虚小鼠模型的差异代谢物,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分析差异代谢物的相应代谢通路。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体质量减轻,疲倦易困,毛发杂乱无光泽,尿液增多,易怒等肝阴虚表现;生化指标ALT、cAMP/cGMP、IL-6、AST、MDA、cAMP、TNF-α明显升高(P<0.05,P<0.01),SOD、IL-10、cGMP明显降低(P<0.05,P<0.01),HYP、T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切片图可见肝脏脂肪变性,肝板细胞的放射状排列出现扭曲;内源性物质分离明显,血清样品中鉴别出252个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嘌呤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嘧啶代谢等代谢途径;肝脏样品中鉴别出229个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核苷酸代谢、嘌呤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嘧啶代谢、抗叶酸耐药、胰岛素抵抗、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前列腺癌症、硫中继系统、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通过血清、肝脏代谢组学分析,结合生化指标检测,成功建立并评价了CCl4联合甲状腺激素的小鼠肝阴虚模型,为中医阴虚证候模型提供生物学依据及实验基础。  
      关键词:肝阴虚;代谢组学;中医证候;模型评价;代谢途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   
      50
      |
      1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373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药学基础

    • 徐金转,张莉莉,周正莉,徐珊,周翔,黄磊,巩仔鹏,陈艺,沈祥春
      2024, 30(5): 126-1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49
      摘要:目的制备包载艳山姜挥发油(EOFAZ)的口服纳米乳,考察其体外促吸收效果和体内分布情况。方法将醋柴胡多糖(VBCP)和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Maillard反应进行偶联,制备多糖-蛋白偶联物VBCP-BSA。以VBCP-BSA为乳化剂,维生素B12(VB12)为吸收促进剂,中链甘油三酯与EOFAZ混合作为油相,通过高能外力乳化法制备负载EOFAZ的纳米乳,对该纳米乳的粒径及粒径分布、表面Zeta电位、EOFAZ含量、外观形态等进行表征,并利用荧光素示踪法考察荧光素标记的EOFAZ纳米乳在体外的吸收效果及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VBCP与BSA通过Maillard反应48 h后形成偶联物VBCP-BSA,并具有较高的接枝度。以VBCP-BSA为乳化剂,制备得到均一的粉色纳米乳液EOFAZ@VBCP-BSA/VB12。该纳米乳的粒径<100 nm,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弱负电荷,呈圆球形,对EOFAZ的包封率>80%,其具有良好的体外吸收效果,口服后能增强肝脏蓄积。结论设计的蛋白多糖纳米乳能够有效负载EOFAZ,促进口服吸收,增强肝脏分布,可为口服EOFAZ保肝制剂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纳米乳;多糖-蛋白偶联物;维生素B12(VB12);艳山姜挥发油(EOFAZ);口服制剂;体内分布;肝靶向   
      45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51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许祎珂,李爽,寇佩雯,刘长乐,孙晓春,黄文静
      2024, 30(5): 134-1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12
      摘要:目的研究半夏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解析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半夏种质鉴定、品种选育及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以27份半夏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株高、叶长、叶宽等7个表型性状,并基于半夏转录组数据开发设计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对27份半夏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利用POPGENE32、PowerMarker V3.25和NTSYS-PC 2.10e软件对半夏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对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引物(PIC>0.5),4对中度多态性的引物(0.25<PIC<0.5)。平均检出等位基因3.928 6个,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指数(I)分别为0.557 8和1.002 9,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聚类分析将半夏种质分为7个亚类,同一省份的半夏聚类在相同亚类。采用14对引物构建了27份半夏种质的SSR分子身份证,实现了对每个地区半夏的快速鉴别。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结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半夏种质资源的鉴定、图谱构建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半夏;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子身份证   
      34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01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段浩瀚,贾豪,雷敬卫,杨春静,谢彩侠,龚海燕,朱贝贝
      2024, 30(5): 143-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63
      摘要:目的选取不同产地牛膝作为样品,对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化学成分及色度进行定量分析,明确牛膝炮制过程中色度与成分的关联性与变化规律,以期为牛膝炮制品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色差仪测量不同产地牛膝炮制不及、炮制适中、炮制过度3种炮制程度的色度值,显示牛膝炮制过程中色值变化趋势,借助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炮制程度酒牛膝与盐牛膝样品的颜色参数进行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牛膝的8种代表性成分含量,借助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对色度与各代表性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使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进一步验证所选的8个代表成分的适用性,对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牛膝和盐牛膝按照炮制程度进行分组建模,不同炮制程度样品各以48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以5-羟甲基糠醛、水龙骨素B、β-蜕皮甾酮、25R-牛膝甾酮、25S-牛膝甾酮、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a、多糖含量为变量,2种炮制品分别建立一个判别函数,将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牛膝和盐牛膝各12个样本进行回代对判别函数进行验证,检验函数可靠性。结果PCA、OPLS-DA结果显示,不同炮制程度牛膝各自归类成簇,结果能够将不同炮制品显著区分。牛膝酒炙和盐炙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a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含量逐渐升高,水龙骨素B、β-蜕皮甾酮、25R-牛膝甾酮、25S-牛膝甾酮和总多糖含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说明酒炙和盐炙过程中8个成分升高与降低的程度不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炮制程度酒牛膝和盐牛膝样品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与明度值(L*)、总色差值(E*ab)呈负相关(P<0.01),与红绿值(a*)、黄蓝值(b*)呈正相关(P<0.01);水龙骨素B、多糖含量与L*、E*ab呈正相关(P<0.01)。使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建立酒牛膝和盐牛膝的不同炮制程度的判别函数,训练样本酒牛膝判别函数正确率为93.75%,盐牛膝判别函数正确率为95.83%。将12个不同炮制程度酒牛膝测试样本和12个不同炮制程度盐牛膝测试样本进行回代,正确率均为100%。结论不同产地不同炮制程度的牛膝成分和颜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通过色值可将不同炮制程度牛膝较好区分,牛膝在炮制过程中颜色与部分代表性成分具有相关性,说明色度可为牛膝炮制程度鉴别和成分含量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膝;中药炮制;产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质量评价;颜色-成分关联分析   
      44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3719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朱娜,朱忠华
      2024, 30(5): 152-1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511
      摘要:目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APG)Ⅳ系统是目前最新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基于DNA序列的APG系统能更自然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及演化关系,其在国外的植物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通过APG Ⅳ系统与传统植物分类系统变动的对比,梳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基原植物分类地位的变化。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按照APG Ⅳ系统里被子植物的基本类群的ANA基部支群、木兰类分支与金粟兰目、单子叶植物、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类群、超蔷薇类分支、超菊类分支,分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基原植物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整理。结果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约有72种中药,涉及到76种基原植物对照APG Ⅳ系统要进行科等级变动;原属于传统双子叶植物纲的22种中药,其涉及到26种基原植物,被放置于APG Ⅳ系统的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出现的类群。结论基本上理清了药典的中药基原植物在APG Ⅳ系统分类地位的变动,有利于进行中药基原植物的研究查阅国内外的文献,有利于我国中药在国际上进行交流活动,为我国高校《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的教材修订提供参考,也将为日后我国药典内容的更新奠定基础。  
      关键词:系统发育研究组(APG) Ⅳ;中药;被子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植物志》;基原植物;分类地位   
      31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318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赵日开,蒋鑫,杨卉妍,苗明三
      2024, 30(5): 159-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18
      摘要:目的探究鲜车前草临床应用规律,为鲜车前草的现代应用提供文献支持及发展思路。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古籍数据库,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现代数据库,摘录包含鲜车前草应用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古籍中车前草鲜用的频率很高,功效以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为主,可用于治疗淋证、小便不通、小便溺血等内科病及疮痈、白虎丹等外科病,治疗面口五官热证如鼻衄、目赤肿痛、乳蛾喉痹等病的疗效极佳,在妇科及儿科疾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现代文献记载鲜车前草主治范围包括肾系、五官、脾胃、肺系、肝胆、皮肤外科及妇科儿科疾病,主要用于肾系湿热证及由于湿热毒蕴引起的皮肤外科诸证,功效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为主。民间从古至今都有采食鲜车前用于充饥或保健的报道。结论鲜车前草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但是现代应用发展滞后,需要集策集力从“药材生产-储存运输-制剂研发-临床应用”各个环节入手推动鲜车前草应用发展。  
      关键词:鲜药;车前草;古籍考证;临床应用   
      37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0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学术探讨

    • 黄念文,李海松,毕焕洲,王彬,冯隽龙,孙龙吉,王继升,王成李
      2024, 30(5): 170-1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95
      摘要:少弱精子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其病因复杂多样,目前临床上仍有部分少弱精子症的病因未明,称为特发性少弱精子症。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少弱精子症发病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为少弱精子症的核心病机,临床上采用补肾益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肾精”与肠道菌群具有相似性,在少弱精子症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紊乱与中医“肾精亏虚”病机有共通之处,且补肾益精类中药可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这或许是补肾益精法有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机制之一。基于此,该文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补肾益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少弱精子症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少弱精子症;肠道菌群;肾精亏虚;补肾益精;中医中药   
      58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987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唐心浩,储博文,秦媛媛,刘也灵,束昕妍,吴勉华,尹刚,戴建国
      2024, 30(5): 176-1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29
      摘要:为推动三焦理论、营卫理论的创新转化应用,该文试将“三焦-营卫”气化理论应用于肿瘤病论治之中,将其与T细胞耗竭机制相融合以阐述其科学内涵,并运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阐发调畅“三焦-营卫”气化方抗肿瘤机制与T细胞耗竭相关性。“三焦-营卫”气化功能与人身免疫代谢功能密切,“三焦-营卫”气化体系构成了细胞内外环境免疫代谢交流体系。癌毒由伏郁三焦的秽浊杂气所生,癌毒长期伏郁三焦所致的是导致T细胞耗竭的首要因素,其与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高肿瘤抗原负荷长期激活T细胞受体相关。三焦气化不利生痰聚瘀是促使T细胞耗竭的主要因素,其与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中营养剥夺、脂质堆积、高乳酸水平相关,亦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血小板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上调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相关。三焦气化不利所致的营卫损伤,与耗竭T细胞效应功能累进式丧失、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等异常表现相类似。桂枝汤、升明汤、温胆汤等调畅“三焦-营卫”气化方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以纠正T细胞耗竭发挥抗肿瘤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可能是上述三方纠正T细胞耗竭主要通路之一。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发现HIF-1α可能是常见肿瘤中重要预后指标之一,运用调畅“三焦-营卫”气化法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对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T细胞耗竭;三焦-营卫;肿瘤;免疫代谢;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   
      46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21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冯晓姣,王继林,杨文卓,张廷恩,李紫微,张青青,刘蕊,刘志东,皮佳鑫
      2024, 30(5): 186-1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7
      摘要: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活性成分众多,理化性质各异,不同成分发挥药效的靶器官、作用途径和机制等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可以负载中药多种成分,以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治疗效果的共递送给药系统,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难点。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功能性”特点出发,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有效性”,构建脂质体、纳米粒等新型载体对中药多成分进行负载;二是基于部分中药活性成分的“功能性”,参与载体构建,发挥自身药效作用和制剂功能的双重特点,实现共递送。该文综述了上述两类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中药活性成分在共递送系统设计中具有的药剂学功能,以期能够找到符合中药多成分特点的共递送策略,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多成分;共递送;功能性载体;给药系统   
      57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373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王子钰,王文婷,徐仕晗,刘艳飞,刘玥
      2024, 30(5): 197-2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47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冠心病(CHD)均属于重大慢性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临床常相伴出现,积极探索二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关联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医学认为,心与目生理上以气、血、脉为桥梁相互沟通,“瘀血阻络”是DR与CHD的共同中医病机,其机制涉及炎症、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活血化瘀在异病同治及共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内皮素-1(ET-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1α/VEGF)的表达,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启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AMPK/SIRT1)和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河马/Yes相关蛋白(Hippo/YAP)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过渡孔和抗血小板凝集等多途径治疗DR及CHD,从生物学角度为中医药防治DR及CHD提供了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选择策略及思路。后续研究应着重构建临床相关的共病模型、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解析DR与CHD的关联性,将活血化瘀防治泛血管疾病的机制阐释清楚。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冠心病(CHD);血瘀证;异病同治;活血化瘀;分子作用机制   
      56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48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综述

    • 杨涵,闫永煌,张文婷,朱佩轩,颜芳,吴宇杰,乔诗清,王铁山,苏泽琦,王停
      2024, 30(5): 206-21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28
      摘要: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VA的发生与非特异性气道炎症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涉及环境、遗传、免疫等因素。近年来,中医药在CVA治疗中的优势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尤其在调节免疫平衡缓解CVA患者咳嗽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由CD4+ T细胞分化而来,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是CVA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新热点,也是中医药治疗CVA的潜在关键靶标。Th细胞亚群生理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维持促炎细胞因子与抑炎细胞因子平衡的呼吸道免疫稳态。CVA发病阶段,未成熟的辅助T细胞(Th0)受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类型影响分化为Th1、Th2、Th17、Treg等细胞亚群,Th2细胞增殖引发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Th17细胞过度分化诱发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产生。Th1/Th2、Th17/Treg细胞在数量及功能上相互制约,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易加剧炎症反应的产生,恢复免疫平衡对CVA的气道抗炎治疗尤为重要。该文对Th1/Th2、Th17/Treg失衡与CVA发病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同时对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调控免疫失衡治疗CVA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为揭示中医药调节免疫平衡治疗CVA的科学内涵及CVA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药;咳嗽变异性哮喘;免疫平衡;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研究进展   
      59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42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朱玲玲,佘云,余江毅,严倩华
      2024, 30(5): 213-2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92
      摘要: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DM)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肾间质纤维化(RIF)是DKD进展到ESRD的主要病理基础,显著增加了DKD患者的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RIF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主要与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自噬等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TGF-β1/Smad)、核转录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等多条信号通路介导了RIF的发生发展,是DKD治疗的新型靶点。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医治疗以改善代谢的基础治疗为主,疗效欠佳,难以阻止DKD的病情进展,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诸多研究证明中药可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自噬等,达到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肾间质纤维化(DKD-RIF)的目的,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疗效显著的优势。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总结性记载,基于此,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上述相关信号通路在DKD-RI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中药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治疗DKD-RIF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中药;糖尿病肾脏疾病(DKD);肾间质纤维化(RIF);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57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987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梁清芝,陈正涛,周若然,李季赢,张愿,谢春光,杨启悦
      2024, 30(5): 226-2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21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脂质和或纤维物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中的一个慢性炎症性病理过程,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之一。内质网应激(ERS)是一种细胞自适性的保护机制,适度的ERS可减少异常蛋白质聚集、增加错误折叠蛋白质的降解以修复和稳定内环境,而过度的ERS则会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细胞自噬等下游通路,导致细胞损伤,甚至凋亡。大量研究显示ERS介导AS相关的多种病理进程,影响了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祖细胞等多个细胞组分,通过调节细胞功能影响AS进展,促进AS斑块的形成、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调控ERS或许是防治AS的关键靶点,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中医认为AS发病之本乃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于脉道,致血行受阻或不循常道而发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因AS致病复杂,症状多样,中医药以其多靶点、多通路,疗效稳定、个体化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治疗AS具有显著优势。该文系统阐述了ERS在AS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中成药调控ERS防治AS的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防治AS的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凋亡;调控;研究进展   
      52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5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杜正彩,胡润华,李瑞林,郝二伟,侯小涛,邓家刚
      2024, 30(5): 236-2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36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老年人群中高发疾病之一,其病因涉及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胆碱能系统异常、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等多个致病因素与病理环节,但至今仍未阐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也未找到特效治疗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药化学成分在AD治疗中的潜力,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对AD的多个病理环节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者们从中药中分离得到众多有效成分,并经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了治疗AD的效果。该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具有抗AD的中药化学成分主要有皂苷类(占31%)、黄酮类(占24%)、多糖类(占20%)、内酯类(占8%)、生物碱(7%)、酚类化合物(3%)及其他类化合物(7%)。其中人参皂苷、三七皂苷、淫羊藿黄酮、葛根素、黄芩素、五味子多糖、当归多糖、灵芝多糖、茯苓多糖、石杉碱甲、黄连素、穿心莲内酯、姜黄素、大黄素、天麻素等在抗AD方面研究较多,而其作用机制则涉及到AD发病机制的多个方面。该文综述中药化学成分抗AD的活性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研发防治AD新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化学成分;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74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31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王梦璐,石璐,何昶昊,安永铖,吕迎兰,王晨,李慧敏,张慧琳,黄艳,付宛鑫,单子轶,赵保胜
      2024, 30(5): 246-2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22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体内伴随着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异常。NF-κB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中,参与调节与免疫功能和炎症有关的多种基因,在机体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可被多种因子激活,从而使机体产生炎症等反应。以往对于NF-κB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癌症领域,尚未对相关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做系统阐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NF-κB并不是孤立的,而与炎症、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相关信号分子均有关联并参与介导炎症、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素信号传导等生理功能。因此阻断NF-κB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利于治疗糖尿病。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但不良反应较明显,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靶点多、作用广、疗效优等特点,具有补气活血、理气化痰、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功效的中药及复方可以通过抗炎等作用有效干预NF-κB信号通路在体内的异常表达。该文总结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与糖尿病的关联关系,并就近5年来中医药干预NF-κB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糖尿病新的病理机制奠定实验室基础,为糖尿病防治及相关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糖尿病;炎症;中医药   
      52
      |
      2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54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邱月清,王振涛
      2024, 30(5): 256-2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42
      摘要:扩张型心肌病(DCM)主要病理改变为左心室扩大为主的全心扩大,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下降、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甚者可能发生猝死,是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临床仍以保守药物治疗为主,但因其无法规避的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常难以达到满意预后,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副作用、提高疗效。研究发现,核转录因子-κB(NF-κ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Toll样受体(TLR)4/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Akt)等信号通路在DCM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且中医方药可通过调控上述信号通路起到改善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重构、减轻氧化应激、抗炎等多种作用改善DCM,并且因其多靶点、多机制的作用特点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良好的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51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61137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辛宛铃,王宁,梁岑怡,祖悦,李偲嘉,冯敏超,陈国忠
      2024, 30(5): 265-2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921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并发症多、致死率高等特点。早期阶段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向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展。AP发病机制繁杂,涉及多个细胞分子层面。目前已经明确氧化应激和活性氧(ROS)的生成参与了AP的生理病理过程,这与胰腺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数量少及活性低有关。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维持组织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的“金钥匙”,通过与下游血红素加氧酶-1(HO-1)等抗氧化酶协作,构成了体内对抗氧化反应和炎症的重要信号通路。中药因其多成分、多靶点、多给药方式、多方剂等特点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疗效。基于中西医协同理念,目前中药在治疗AP方面也逐渐成为新热潮。AP胰腺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与Nrf2/HO-1信号通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有效清除ROS,影响炎症途径,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胰腺的作用,提示该通路在AP中有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近年来关于中医药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治疗AP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总结出以该通路为靶点的中药单体主要以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益气温中类为主,中药复方包括茵陈蒿汤、清胰Ⅱ号等,以期为AP疾病的防治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氧化应激;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下游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44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8425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邓卫芳,裴晓华
      2024, 30(5): 272-2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93
      摘要:逍遥丸具有疏肝健脾,调经养血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因肝郁脾虚所引起的胸胁胀痛、食欲减退、头晕目眩、月经失调等症。该复方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伤寒论》记载的四逆散,正式成方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明清时代发展成更加充实的方剂如加味八珍汤、加味逍遥丸等制剂。现代已成为治疗肝郁诸多症状的经典方剂。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进行收载,现代临床研究对该方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过文献调研,发现逍遥丸临床应用及对其质量分析有一定的报道,但是相关文献缺乏归纳整理。因此,笔者整理相关文献,该文就逍遥丸在治疗乳腺增生、抑郁症、月经不调、黄褐斑、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及复方中含有的芍药苷、阿魏酸、甘草酸等成分分析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发挥该经典方剂临床应用、药效作用机制阐明及质量控制等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逍遥丸;疏肝健脾;临床作用;质量分析;质量标志物(Q-Marker);综述   
      61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598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刘宾,程传浩,张延武,常征辉,段涛
      2024, 30(5): 282-2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93
      摘要:甘草附子汤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主治“骨节烦疼”“不得屈伸”,具有补益脾肾,祛湿化浊之效,故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骨关节疾病的治疗。该文对甘草附子汤治疗骨关节疾病的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甘草附子汤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炎症因子水平、抗氧化、调控炎症及凋亡细胞相关通道的蛋白质表达、改善骨质疏松、缓解相关症状等有关。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化甘草附子汤防治骨关节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关节病;甘草附子汤;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综述   
      74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80858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 杨立苑,程菊,陈建军,陈晓峥,石小艺,Rasheed Amna,史文静,刘秀珠,谢小冬
      2024, 30(5): 289-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12
      摘要:倍半萜化合物是由15个碳原子组成的天然存在的化合物,按照含氧基团可分为倍半萜醇、酮、内酯、醛、羧酸等,该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生理活性也多种多样,例如在抗肿瘤方面,发现了很多具有潜在抗癌作用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包括细胞毒、抗氧化、免疫调节、细胞增殖等。此外,一些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抗菌、抗炎和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恶性肿瘤、炎症、细菌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都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而天然产物对治疗这些疾病都有独到的优势,因此,开发新的易于推广的药物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该文针对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及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在中草药和植物天然成分,如菊科苍耳属、苍术属、旋复花属、云木香属、地胆草属、蒿属、千里光属、橐吾属,唇形科薄荷属、地笋属,姜科姜黄属、姜属等中草药和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倍半萜化合物,综述了该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及其相关机制,为倍半萜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倍半萜类化合物;中药;天然化合物;生物学活性;机制   
      47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5734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