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6

      经典名方

    • 杨超茅,张顺宵,李园园,高建东
      2024, 30(6):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22
      摘要:目的基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ACE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轴,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防治糖尿病肾病(DKD)肾脏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42只,造模组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1诱导建立DK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六味地黄汤加减颗粒剂21 g·kg-1)、西药组(氯沙坦钾33 mg·kg-1)、中西药组(氯沙坦钾33 mg·kg-1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颗粒剂21 g·kg-1),连续灌胃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尿蛋白(U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ACE1、AngⅡ、AT1R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ACE1、AngⅡ、AT1R蛋白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后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标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Up、FBG、Bun、SCr、ACE1、AngⅡ、AT1R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病变严重,ACE1、AngⅡ、AT1R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升高,乳杆菌属的物种丰度下降,穆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Bun、SCr、ACE1、AngⅡ、AT1R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肾脏病变程度有所改善,中药组、中西药组Up、FBG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ACE1、AngⅡ、AT1R蛋白,中药组的AngⅡ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中药组ACE1、AT1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中药组、中西药组的F/B降低;西药组和中药组布劳特氏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中药组、中西药组乳杆菌属、瘤胃球菌科未定属、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穆氏菌属的物种丰度下降,中药组、中西药组Chao 1和Ace指数明显增加(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西药组U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中西药组的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西药组ACE1、AT1R水平显著降低(P<0.01),ACE1、AngⅡ、AT1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肾脏病变程度改善较明显,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升高,Chao 1和Ace指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氯沙坦钾可通过调节ACE1/AngⅡ/AT1R轴减轻肾脏纤维化,提升大鼠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物种丰度,降低穆氏菌属的物种丰度,并改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减轻肾脏病理损伤。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肠道菌群;六味地黄汤加减   
      332
      |
      3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510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2
    • 李灵,李亚星,王雪,邱啸,郭炜,黄海量,刘西建,韩涛
      2024, 30(6): 10-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24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BXT)对人胃癌 HGC-27、MKN-45、AGS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BXT含药血清(5%、10%、20%)对HGC-27、MKN-45、AGS细胞增殖的影响;线粒体膜电位探针(TMRE)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表达,采用试剂盒对铁离子(Fe2+)含量、脂质过氧化物(LPO)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重链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SLC3A2)、转铁蛋白受体3(TFRC)和肿瘤蛋白P53(TP53) mRNA表达。结果CCK-8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干预3种胃癌细胞24 h,与空白组比较,BXT组与卡培他滨组均可显著降低胃癌细胞存活率(P<0.01);含药血清干预胃癌细胞48 h,与空白组比较,卡培他滨组与BXT组均可明显降低3种胃癌细胞存活率,BXT组呈现剂量依赖,以20%效果最明显(P<0.01)。在铁死亡生化指标方面,与空白组比较,BXT组与卡培他滨组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表达、SOD活性(P<0.01),显著提高LPO、Fe2+的含量(P<0.01),从而提高胃癌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在Nrf2/GPX4通路方面,与空白组比较,BXT组可以通过降低胃癌细胞中p-GSK3β、Nrf2、GPX4蛋白表达(P<0.01),提高SLC7A11、SLC3A2 mRNA表达(P<0.05),提高胃癌细胞中GSK3β的蛋白表达(P<0.01),提高TP53、TFRC mRNA表达(P<0.05,P<0.01),抑制Nrf2/GPX4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发生铁死亡。与卡培他滨组比较,20% BXT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半夏泻心汤可以通过抑制Nrf2/GPX4通路的诱导胃癌细胞HGC-27、MKN-45、AGS发生铁死亡。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胃癌;铁死亡;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148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8250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李袁袁,钟旋,刘磊,孙淑亚,凌家俊,林荣锋
      2024, 30(6): 20-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13
      摘要:目的采用分子对接和体内动物实验探讨大承气汤对脓毒症小鼠肠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方法筛选大承气汤的活性成分,利用AutoDock Tools和Discovery Studio分子对接软件研究其关键活性成分与脓毒症主要作用靶点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抗菌肽(mCRAMP)、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相互作用。动物实验采用C57BL/6小鼠50只,每组1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承气汤低、高剂量(4、8 g∙kg-1)组和乌司他丁(50 000 U∙kg-1)组。造模前、手术当天和术后,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制备脓毒症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D-乳酸水平,评估肠黏膜通透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变化,评估肠黏膜损伤程度及炎症浸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回肠组织Claudin-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评估肠机械屏障功能;采用ELISA检测小鼠回肠组织TNF-α和IL-6水平,评估肠道炎症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IHC)观察回肠组织mCRAMP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回肠组织内mCRAMP、TLR4和MyD88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大承气汤对脓毒症小鼠肠屏障的保护机制。结果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所筛选出的10个大承气汤活性成分中多数与脓毒症靶点具有结合活性,主要通过范德华力、氢键和其他共轭体系相连。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大承气汤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D-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1);回肠组织损伤、黏膜水肿减少,小肠绒毛完整性较好,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回肠组织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回肠组织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回肠组织mCRAMP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回肠组织TLR4和MyD88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大承气汤高剂量组小鼠回肠组织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大承气汤低剂量组小鼠回肠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承气汤对脓毒症小鼠肠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可减轻肠组织炎症水平,修复肠黏膜损伤,提高肠紧密连接蛋白水平,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内源性抗菌肽mCRAMP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增加及其下游TLR4/MyD88炎症通路基因的下调有关。  
      关键词:大承气汤;脓毒症;肠屏障;抗菌肽;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   
      68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48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温阳解郁方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专题

    • 巩子汉,王英,杨婧雯,梁文青,孟丹华,佘楷杰,梁媛,岳广欣
      2024, 30(6): 29-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44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分离(MS)联合慢性束缚应激(RS)致抑郁小鼠的证候属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仔鼠出生第0天(PD0)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PD21后剔除雌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氟西汀组,采用MS+RS建立二次打击模型,每组15只。采用糖水、悬尾及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酮(CORT)含量;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5-羟色胺(5-HT)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各组小鼠海马5-HT系统及HPA轴蛋白表达水平;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系统(Simple Wes)检测各组小鼠海马BDNF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可显著缓解。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CORT及ACTH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组小鼠血浆CORT及ACTH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方面,模型组海马神经递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组小鼠海马神经递质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5-HT能神经受到抑制、HPA轴异常激活,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可调控5-HT能神经及HPA轴的异常状态。与空白组比较,海马组织BDNF、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组小鼠海马BDNF、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二次打击致抑郁小鼠的证候属性可能是阳虚肝郁型,温阳解郁方可能通过调节5-HT神经系统及HPA轴介导的BDNF信号通路,增加海马神经递质含量,进而缓解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  
      关键词:二次打击;抑郁样行为;5-羟色胺(5-HT)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阳虚肝郁   
      56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7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孟丹华,佘楷杰,孟晓莹,巩子汉,梁文青,王英,梁媛,岳广欣
      2024, 30(6): 39-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638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解郁方改善“母婴分离+束缚应激(MS+RS)”抑郁小鼠神经炎症,保护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仔鼠出生第0天(PD0)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采用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21 d建立抑郁模型,PD21离乳后剔除雌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氟西汀组,每组15只,PD21~PD111各给药组药混饲料给药,给药剂量分别为5.85、12.03、16.71 g·kg-1,2.6 mg·kg-1。糖水偏好、开放旷场、O迷宫及新物体识别行为学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抑郁和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IHC)观察海马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IL-1β、突触素(Syn)、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率、5 min中央运动时间、运动总距离、开臂停留时间和认知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IHC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呈“阿米巴”激活态,Iba1明显增加,海马NE、E含量显著减少(P<0.01),IL-1β和IL-18含量显著增加(P<0.01),PSD95、Sy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NLRP3、ASC、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小鼠糖水偏好率、认知指数增加,5 min中央运动时间、开臂停留时间、认知指数明显增加(P<0.05,P<0.01),小胶质细胞形态恢复正常,Iba1明显降低,海马NE、E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IL-1β和IL-18含量显著降低(P<0.01),PSD95、Syn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NLRP3、ASC、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各中药组以温阳解郁方效果最佳。结论温阳解郁方可能通过调节NLRP3炎症通路,缓解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增加海马神经递质含量,并改善突触可塑性,减轻MS+RS小鼠抑郁样行为,其综合效果优于温阳方和解郁方。  
      关键词:温阳解郁方;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突触可塑性   
      70
      |
      29
      |
      4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5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孟丹华,佘楷杰,孟晓莹,巩子汉,梁文青,王英,梁媛,岳广欣
      2024, 30(6): 48-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38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解郁方调节“母婴分离+束缚应激(MS+RS)”抑郁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改善突触可塑性的机制。方法仔鼠出生第0天(PD0)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采用MS+RS建立抑郁模型,PD21离乳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PD21~PD111分组给药。糖水偏好、开放旷场、O迷宫及新物体识别行为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抑郁和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小鼠海马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p-TrkB/TrkB)、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激酶B(p-Akt/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Sy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程度、中央区停留时间、运动总距离、开臂停留时间和认知指数显著减少(P<0.01),IHC结果显示海马PSD95表达明显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数量增加(P<0.01),BDNF、p-TrkB/TrkB、p-Akt/Akt、p-mTOR/mTOR、Bcl-2、p-mTOR/mTOR、PSD95、Syn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Bax、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糖水偏好程度、5 min中央运动时间、5 min开臂停留时间和认知指数明显增加(P<0.05,P<0.01),海马PSD95表达明显增加、海马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0.01),BDNF、p-TrkB/TrkB、p-Akt/Akt、p-mTOR/mTOR、Bcl-2、PSD95、Syn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Bax、Caspase-3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温阳解郁方可以通过BDNF/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模型组小鼠神经元凋亡情况,保护海马突触结构和功能,缓解模型组小鼠抑郁样行为,其综合疗效及分子机制效果优于温阳方和解郁方。  
      关键词:温阳解郁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海马;神经元凋亡;突触可塑性   
      54
      |
      31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5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潘明敏,岳广欣
      2024, 30(6): 58-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939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课题组提出抑郁症存在阳气不足、气机不畅的病机,与早年创伤造成神经心理变化关系密切,治疗需温补阳气、行气解郁,并拟定了温阳解郁方。该方由温阳的二仙汤和解郁的逍遥散合方而成,通过选择母婴分离抑郁小鼠模型模拟早年创伤,并与温阳的二仙汤、解郁的逍遥散对比,发现温阳解郁方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活动性和环境探测能力,减少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缓解趋暗和场景恐惧行为,增强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能力,改变趋向与回避决择反应的偏向,改善抑郁样行为和决择行为模式;降低小鼠血清皮质醇水平,抑制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Dex/CRH)实验中皮质醇的高涨反应,上调海马区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2)表达,下调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表达,降低GR exon1甲基化程度和甲基化转移酶1(DNMT1)表达,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和负反馈机制;上调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增加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素(Syn)蛋白的含量,降低细胞凋亡指数和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抑制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强神经可塑性和抗凋亡能力。结合课题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认为治疗抑郁症应以疏肝解郁药为基础,平肝药为核心,辅以健脾行气药调理气机,快速缓解抑郁症状;辅以温阳补肾药去除病源,预防复发;少佐风药通全身上下内外气机,提高解郁疗效。  
      关键词:温阳解郁方;抑郁症;母婴分离;方证相应;用药规律   
      79
      |
      36
      |
      3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83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药理

    • 尹康,陈科力,刘焱文,刘松林,贺子龙,杨立朝,陈新,詹志来
      2024, 30(6): 66-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6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生白术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的短链脂肪酸和肠道屏障的影响,探究其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生白术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1)及莫沙必利组(2.5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灌胃洛哌丁胺混悬液(5 mg·kg-1),2次/d,连续灌胃14 d,构建STC小鼠模型。同时各给药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治疗,连续14 d,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观察生白术治疗对小鼠体质量、排便频率、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的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蛋白-1(Claud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排便频率、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结肠组织排列紊乱,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血清中GAS、MTL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粪便中SCFAs的含量均有下降趋势,其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白术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排便频率、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均明显上升(P<0.05,P<0.01);结肠组织黏膜层结构完整,无明显损伤,杯状细胞的数量增多;血清中GAS、MTL的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均有上升趋势,其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的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Claud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P<0.01)。结论生白术能够改善STC小鼠的便秘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肠道中SCFAs含量及促进结肠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有关。  
      关键词:白术;慢传输型便秘;短链脂肪酸;肠道屏障;洛哌丁胺;紧密连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88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3153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刘港,张亚奇,秦灵灵,张程斐,张秋娥,白惠中,赵毅,刘铜华,穆晓红
      2024, 30(6): 75-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7
      摘要:目的探讨糖痹康颗粒通过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线粒体Sirtuins3(AMPK/PGC-1α/SIRT3)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ZDF大鼠建立自发性肥胖型2型糖尿病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糖痹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2.5、1.25、0.625 g·kg-1·d-1)及硫辛酸组(0.026 8 g·kg-1·d-1),并设立正常组。成模后持续给药干预12周。分别检测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8、12周大鼠血糖。第12周检测各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神经血流速度、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并取材坐骨神经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坐骨神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AMPKα、AMPKβ、PGC-1α、SIRT3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空腹血糖升高(P<0.01),机械痛阈降低(P<0.05),热板潜伏时间延长(P<0.01),MNCV、SNCV、神经血流速度减慢(P<0.05),SOD表达降低(P<0.01),MDA、IL-1β、TNF-α表达升高(P<0.01),AMPKα、AMPKβ、PGC-1α、SIRT3 mRNA表达均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结构松散、排列混乱、脱髓鞘改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在干预8、12周空腹血糖降低(P<0.01),机械痛阈升高(P<0.05),热板潜伏时间缩短(P<0.01),MNCV、SNCV、神经血流速度(Flux)增快(P<0.05),SOD表达升高(P<0.01),MDA、IL-1β、TNF-α表达降低(P<0.01),AMPKα、AMPKβ、PGC-1α、SIRT3 mRNA表达升高(P<0.01);糖痹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结构更紧密、排列更整齐,仅有少部分脱髓鞘改变。糖痹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有明显的量效趋势。结论糖痹康颗粒可能部分通过调控AMPK/PGC-1α/SIRT3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功能。  
      关键词:糖痹康颗粒;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氧化应激;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Sirtuins3 (SIRT3)   
      139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824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郑佳亿,苏洁,颜美秋,俞静静,陈奕公,傅萌,胡雪灵,常梦茜,吕圭源,蒋立勤
      2024, 30(6): 83-9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12
      摘要:目的探究孕康口服液对产后肾虚小鼠的作用。方法将妊娠后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孕康低剂量组(6 mL·kg-1)、孕康中剂量组(9 mL·kg-1)、孕康高剂量组(12 mL·kg-1),睡眠剥夺与强迫游泳复合造模制备产后肾虚小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另设9只雌性ICR小鼠为正常组。检测小鼠动情周期、自主活动、背温、抓力、骨强度、舌苔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生长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子宫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和子宫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2/3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呈现动情周期延长,自主活动、背温、抓力、骨强度降低,小鼠舌薄白等症状。孕康口服液能缩短模型小鼠动情周期;提高自主活动、背温、抓力、骨强度;改善舌苔薄白;升高血清E2、P水平,降低血清FSH、LH水平;降低卵巢卵泡闭锁率,促进子宫修复;降低卵巢及子宫组织TGF-β、Smad2/3蛋白表达。结论孕康口服液对小鼠产后肾虚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孕康口服液;产后小鼠;肾虚;机制   
      44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19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杨家霖,蔡冰洁,戴玉豪,李淑婷,张可可,高艳华,张琪曼,张滢,沈建英,李韶菁
      2024, 30(6): 91-10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17
      摘要:目的从微生物-脑-肠轴(MGBA)角度探讨益气解毒方(YQ)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YQ低、中、高剂量组(1、5、25 mg˙kg-1),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首先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判断是否建模成功并对YQ的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进行评价,再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比较大鼠MCAO造模前后及YQ给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该方作用可能相关的生物学通路。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在脑和肠组织中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皮层区和结肠的病理变化,对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YQ显著提高了MCAO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1),对在急性期由于富集病原体和机会致病菌引发的肠道微生物紊乱起到了较好调节作用,其中显著变化的微生物包括摩根氏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Adlercreutzia和安德克氏菌属等,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菌可能与脑内炎症调节密切相关。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发现IS模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与IL-17A显著升高(P<0.01),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6与IL-17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屏障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表明IS模型大鼠在脑、结肠组织中两者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给药组两者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破坏肠道屏障,增加肠道通透性。YQ可调节脑缺血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和改善肠道-血脑屏障的破坏,阻止脑组织因炎症导致的继发性级联损伤。微生物-脑-肠轴可能是其发挥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益气解毒方;肠道菌群;微生物-脑-肠轴;缺血性脑卒中;16S rDNA   
      7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4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崔梦迪,高加巍,朱吕群,陈贵生,陈奕粮
      2024, 30(6): 101-1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16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背部构建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构建难愈性创面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黄芪甲苷+ LY294002[磷酸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和黄芪甲苷+EX527[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抑制剂)]组。观察各组大鼠创面造模后第2、4、6、8天的伤口面积占比;免疫荧光检测创面组织Ⅰ型胶原α1(COL1A1)和α-肌动蛋白(α-SMA)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创面组织病理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创面炎症因子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创面SIRT1/核转录因子(NF)-κB和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大鼠术后伤口面积占比均随时间逐渐降低,且黄芪甲苷高剂量组疗效更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创面组织COL1A1荧光强度降低而α-SMA表达升高;上皮组织破损严重,厚度增加,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升高;NF-κB p65、磷酸化(p)-PI3K/PI3K和p-Akt/Akt蛋白表达升高,而SIRT1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治疗后COL1A1和α-SMA荧光强度增高;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厚度降低,炎性细胞减少,胶原数量增多;TNF-α、IL-1β、IL-6和iNOS的mRNA表达降低;NF-κB p65、p-PI3K/PI3K和p-Akt/Akt蛋白表达降低,SIRT1升高,且高剂量组效果更佳(P<0.05)。与黄芪甲苷高剂量组比较,LY294002和EX527抑制PI3K/Akt和SIRT1通路可阻止黄芪甲苷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力。结论黄芪甲苷外用对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通路和SIRT1/NF-κB通路有关。  
      关键词:黄芪甲苷;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慢性难愈性创面   
      75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19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谢颖,萧闵,江晓翠,张金融,史若怡,张家玮,赵敏
      2024, 30(6): 109-1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01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预测菟丝子防治卵巢早衰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构建卵巢早衰动物模型,基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Pharmmapper等数据库中获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0在线工具筛选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v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与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网络图;通过运行R语言脚本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将药物成分与靶点进行对接,并对其部分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菟丝子组与戊酸雌二醇组,采用慢性应激制备卵巢早衰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菟丝子组给予菟丝子水煎剂2.6 g·kg-1·d-1,戊酸雌二醇组给予戊酸雌二醇溶液0.13 mg·kg-1·d-1,4周后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缪勒管抑制物质/抗缪勒管激素(AMH)、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菟丝子防治卵巢早衰靶点171个,主要包括细胞肿瘤抗原(TP53)、蛋白激酶B1(Akt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菟丝子防治卵巢早衰主要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TP53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表明,与卵巢早衰模型组比较,菟丝子组可明显上调AMH、E2、HDL-C(P<0.05,P<0.01),显著下调LH、TC、LDL-C(P<0.01),显著降低IL-1β、IL-6、TNF-α蛋白水平与ERK、NF-κB p65及其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菟丝子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方式,调节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菟丝子;网络药理学;卵巢早衰;分子对接;实验验证   
      83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4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临床

    • 周雨欣,张镕晴,卢苏,许美娟,陈赟
      2024, 30(6): 119-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91
      摘要:目的探究清心滋肾汤对绝经综合征阴虚火旺型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症状评分、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及其调节KNDy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更年期专病门诊就诊且符合绝经综合征阴虚火旺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清心滋肾汤组)和对照组(芬吗通组)各30例,观察期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潮热汗出次数及程度、改良Kupperman评分、下丘脑神经元活性肽Kisspeptin、神经激肽B(NKB)、强啡肽(Dyn)、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在血清学水平的变化。结果①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潮热、汗出次数及程度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潮热、汗出次数及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潮热、汗出次数及程度均优于观察组(P<0.05)。③改良Kupperman评分、更年期症状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改良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第4周观察组患者头晕、头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④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E2明显提高(P<0.05),FSH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⑤神经内分泌指标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Kisspeptin和NKB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Dyn水平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Dyn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清心滋肾汤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潮热汗出症状,缓解绝经综合征临床证候群,其主要机制是作用于下丘脑KNDy神经元通路,下调Kisspeptin、NKB水平,上调Dyn水平,进一步缓解绝经综合征症状及改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潮热症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绝经综合征;清心滋肾汤;KNDy神经元;作用机制   
      51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5573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王雅星,苏鑫鑫,黄艳丽,崔鑫,黎元元,谢雁鸣
      2024, 30(6): 126-1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94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梳理一清胶囊治疗热毒证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的现有研究,明确其内在优势价值及治疗特点,为国家卫生医药决策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和基础的研究提供基础和线索。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基于多准则决策(MCDA)模型,应用CSC v2.0软件从多方面对一清胶囊进行临床综合评价。结果一清胶囊自发呈报系统(SRS)监测数据中严重不良反应包括瘙痒、皮疹、腹泻等,均好转或痊愈,无加重或转院治疗。文献数据显示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均显示安全性较好,一清胶囊安全性评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一清胶囊单用或者联合治疗伴有热毒证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口腔溃疡在症候改善情况、疾病主症消失率、口疮复发率等方面优于牛黄解毒胶囊或西药治疗,药理药效学显示一清胶囊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有效性评为B级;从卫生体系角度出发,采用决策树模型,根据增量效应水平分析,以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阈值条件下,一清胶囊在治疗热毒证牙龈炎以牙龈炎疼痛消失率为指标,与牛黄解毒胶囊组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为0.39元/%,相比更具有经济性优势,且成本可接受,经济性评为B级;一清胶囊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泻血分火毒,为清下并行,以下为清的代表方剂,适用于热毒证,同时结合企业产业服务体系和企业创新性,综合得创新性评为B级;本品一般不需要个体化治疗方案,供应贮运方便,政策宣传和药品信息规范,医护、患者都易操作;中成药信息齐全,符合国家标准,适宜性评为A级;一清胶囊价格水平低,可获得性及可负担性较好,可及性评为A级;一清胶囊的原经方“三黄泻心汤”源于古医书,且真实世界研究较丰富,中医药特色评为C级。结论综合“6+1”维度,采用CSC v2.0软件计算得出,一清胶囊的临床价值评价为B类,建议可按程序有条件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关键词:一清胶囊;热毒证;证候改善;临床综合评价;多准则决策分析   
      52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7587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戴泽琦,景城阳,吴雪,张乐,廖星
      2024, 30(6): 134-1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49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证据与价值对决策的影响(EVIDEM)框架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的科学、系统、规范实施。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半结构化访谈、德尔菲法确定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明确各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0、0.905;第一轮咨询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320、0.283(P<0.001);第二轮咨询二、三级指标的W分别为0.411、0.351(P<0.001)。最终构建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的权重分别为37.34%、32.68%、11.85%、5.87%、5.79%、6.47%。结论该研究构建了一套普适性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可为开展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有待结合专科疾病中成药临床应用特点进行细化和改良。  
      关键词:证据与价值对决策的影响(EVIDEM);临床综合评价;卫生技术评估(HTA)报告;指标体系;中成药;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型;层次分析法(AHP)   
      34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85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柴嘉琪,谈钰濛,向兴华,李苗苗,文天才,赵晖
      2024, 30(6): 144-1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48
      摘要:目的系统梳理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证-治-方-药”知识框架和概念逻辑关系,构建中医药治疗DPN的知识图谱,促进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以中国知网中有关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人工标引构建中医相关概念和实体,并建立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Python 3.7处理形成结构化数据,并基于Neo4j 3.5.34图数据库构建知识图谱。结果该知识图谱在模式层定义了方剂、中药、证型等12种节点标签,以及包含、对应、选择、组成这4种关系类型,形成了具备中医诊疗逻辑的知识图谱,可支持中医药治疗DPN证候要素、证候类型、治法等节点及各节点之间关系的查询与发现。结论该研究基于文献数据探索性构建了中医药治疗DPN的知识图谱,汇聚了中医药治疗DPN的多种方式,包括内治法及外治法等,并从证素分析、证型组成至治法选择形成了辨证分型治疗DPN的全链条知识结构,可为文献数据服务于临床、科研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可为中医文献知识可视化、中医药知识服务智能化、中医标准化和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知识图谱;Neo4j;证候要素;证候类型;治法治则   
      63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91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药学基础

    • 宋亚南,王云,杨洪军,贾哲,张村
      2024, 30(6): 151-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62
      摘要:目的基于响应面法结合主成分分析,优选辣木叶标准汤剂最佳煎煮工艺,建立其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为辣木叶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以8个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及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煎煮工艺。在此基础上,以15批标准汤剂为研究对象,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多指标成分(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维采宁-2、异槲皮素、紫云英苷)含量测定、大类成分(总黄酮、总有机酸、总多糖、总α-氨基酸、总芥子碱)含量测定、出膏率、比重、pH等多指标开展其质量标准研究。结果优化得到的最佳煎煮工艺是取辣木叶100.00 g,浸泡30 min,煎煮2次,头煎12倍量水,煎煮30 min;二煎10倍量水,煎煮20 min。以x¯±30%限定各数值范围,含生药量0.2 g·mL-1的辣木叶标准汤剂,其比重为0.722~1.340、pH为3.86~7.16、出膏率为23.1%~42.9%、醇溶性浸出物为8.26%~15.34%;按标准汤剂干燥品计,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维采宁-2、异槲皮素、紫云英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99~3.69、1.20~2.22、1.44~2.67、0.53~0.99、2.45~4.55、1.22~2.26 mg·g-1,相对于药材的转移率分别为34.37%~63.83%、62.43%~115.94%、64.65%~120.06%、56.98%~105.82%、37.46%~69.57%、41.81%~77.64%;总黄酮、总有机酸、总多糖、总α-氨基酸、总芥子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19~18.92、11.82~21.96、94.07~174.71、42.69~79.27、9.55~17.73 mg·g-1,相对于药材的转移率为25.72%~47.77%、41.78%~77.59%、64.90%~120.54%、42.30%~78.57%、34.99%~64.99%。结论优选的辣木叶标准汤剂煎煮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体系可为该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辣木叶;标准汤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量标准;响应面法;主成分分析(PCA);煎煮工艺   
      83
      |
      32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3158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刘王锁,邱开阳,巴达日夫,高学花,杨智明,高敏,张芳,张波
      2024, 30(6): 160-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415
      摘要:目的探究石质土生境下银柴胡根系真菌与土壤因子及其药材主要成分之间的互作关系。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银柴胡根系不同层次(根围、根际、根表和根内)真菌群落与根系(根际与根围)土壤性质,分析真菌群落与土壤性质、药材主要成分的关系。结果银柴胡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可溶性有机碳及水分含量略高于根围,但差异不显著。银柴胡根系真菌优势门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在根围-根际-根表-根内根系层次中,真菌多样性虽逐渐降低,但肉座菌目(Hypocreales)、可能新门unclassified_k_Fungi、柔膜菌目(Helotiales)及那提普斯壳目(Natipusillales)的成员丰度逐渐增加,其中肉座菌目是银柴胡根系最主要的真菌类群。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根系土壤理化因子对真菌群落和药材主要成分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土壤全氮、碱解氮、水分和pH是主要的调节因子,土壤氮素含量是促进药材主要成分的关键,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也是调节药材主要成分的关键真菌类群。结论银柴胡土壤理化性质对真菌群落和药材成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根系肉座菌目真菌是较为重要的类群,而青霉菌属真菌对药材成分具有一定的介导作用。  
      关键词:银柴胡;真菌;石质土;土壤性质;药材成分   
      32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196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姜奇瑶,刘臣臣,陈惠玲,黄志峰,赵威,梁颖,潘华峰,卓越
      2024, 30(6): 169-1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62
      摘要:目的建立六君子汤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明确六君子汤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对六君子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MassBank、PubChem、ChemSpider、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鉴定。采用UPLC建立六君子汤中甘草苷、橙皮苷、党参炔苷、甘草素、甘草酸、川陈皮素、桔皮素、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结合相关文献、数据库检索和质谱信息,从六君子汤中共鉴定出7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31个,萜类15个,含氮化合物14个,苯丙素类6个,有机酸类6个和其他类化合物7个。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中9种代表性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定量结果显示,甘草苷、橙皮苷、党参炔苷、甘草素、甘草酸、川陈皮素、桔皮素、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在六君子汤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76 5、2.602 1、0.082 6、0.128 1、1.778 6、0.015 7、0.006 7、0.030 4、0.003 2 mg·g-1。结论建立的方法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对六君子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明确了六君子汤的物质基础以黄酮类、萜类及含氮化合物为主,并可对其中的9种成分进行定量,可为该方的质量控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六君子汤;冻干粉;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化学成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黄酮类   
      72
      |
      33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790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杨莉萍,郭旭东,席少阳,马晓辉,詹志来,晋玲
      2024, 30(6): 179-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62
      摘要:该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及配伍禁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牵牛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皆以“牵牛子”为正名,主流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干燥成熟种子,古今一致;明代《本草纲目》中最早记载的“白牵牛”与今圆叶牵牛P. purpurea相似;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襄阳一带,其后著录中产地增至全国各地;以颗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采收时间古代多为九月,今则多在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除去杂质备用;古代炮制方法以“酒蒸法、蒸炒至半生半熟、研取头末”为主,近代以来多简化为“清炒法”;性味、归经及功效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和补充,明代前均为“苦、寒,有毒”,明代出现了“辛、热,小毒”之性,功效历经“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至“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的演变;临床禁忌主要为脾肾虚弱者禁用、脾胃虚弱者禁用、孕妇禁用、不宜同巴豆、巴豆霜同用。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以牵牛子为主要原料的经典名方时,明确其来源应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的干燥成熟种子(黑丑系其黑褐色种子,白丑系其米黄色种子),原方中注明炮制要求者皆按要求炮制,未注明要求建议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牵牛子;基原;本草考证;品质评价;炮制;临床禁忌   
      74
      |
      3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7785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学术探讨

    • 张凯歌,商洪才,朱勇,黄为钧,张霄潇
      2024, 30(6): 190-1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63
      摘要: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以下简称“案例库”)是在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破四唯”“立新标”的大背景下,为推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而建设。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为进一步夯实基础,保证入库临床案例的质量与权威性,作为临床案例的基础,需全面了解中医医案源流及发展情况。因此,通过梳理古今医案特点与分类,对比中医医案与西医病例报告在内容、写作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明确了中医医案发展现状、优势及面临的困境与难点等,最终形成了系统的案例报告规范与质量评价体系要点,旨在充分发掘中医医案价值,并探索将其作为“临床案例”应用于学科发展、科研创新、临床实践与指导、人才评价与培养等领域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医案向更广阔的方向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中医医案;发展现状;创新发展;人才评价体系   
      45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785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王婷,孙珂,李静颐,周雅丽,李红梅
      2024, 30(6): 196-20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6
      摘要:传统中药雷公藤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具有祛风湿、杀虫解毒、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现代药理学表明,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肿瘤和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现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雷公藤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雷公藤甲素(TP)对人体消化、循环、生殖等系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以肝损伤最常见,这极大的限制了TP在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中的拓展空间。因此,笔者聚焦于TP致肝损伤这一研究热点,针对TP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损伤机制及减毒策略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和整理,这有助于为TP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和科学用药监管提供科学依据。TP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为氨基转移酶异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纳差、皮肤和巩膜黄染、小便黄等。以上临床表现的机制涉及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影响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巨噬细胞极化和生物钟基因Clock调控等几个方面。其中细胞凋亡与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系物蛋白1(Notch1)、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细胞色素C(Cyt C)、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肿瘤抑制蛋白53(p53)、FAS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Caspase-8等信号通路有关;氧化应激与抑制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NRF2)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表达引发活性氧(ROS)过度积累等有关;对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的影响表现为:降低细胞色素P450 3A(CYP3A)、细胞色素P450 2C9(CYP2C9)、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细胞色素P450 1A2(CYP1A2)等的底物亲和力、活性和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与引发炎症因子分泌和内毒素积累有关;机体内在的生物钟基因Clock的节律性调控与影响细胞色素P450 3A11(CYP3A11)代谢酶的表达有关。临床应用中的减毒策略包括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法,有助于减毒的中药及单体成分包括甘草、白芍、金钱草、绿豆、生地黄、藏红花素和芍药苷等。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综述和探讨,为TP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肝损伤;临床特征;机制;减毒策略   
      53
      |
      29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8241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赵永康,刘雨旸,石伟,高寒,李珍,柏兆方,宋海波,高源,王伽伯,肖小河
      2024, 30(6): 205-2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712
      摘要:目的对淫羊藿制剂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探讨其肝损伤可能的风险因素,以期为淫羊藿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6年淫羊藿制剂相关肝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含淫羊藿制剂用药相关的肝损伤报告数量和严重病例占比均呈升高趋势,提示淫羊藿相关制剂致肝损伤现象客观存在;淫羊藿制剂相关肝损伤病例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跨度在15~91岁,中位数发病年龄为60岁(男、女性中位数发病年龄分别为59、60岁);淫羊藿制剂单独服药到发生肝损伤的时间跨度为1~386 d,中位数为38 d;淫羊藿制剂联合西药用药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跨度为1~794 d,中位数为34 d;淫羊藿相关致肝损伤制剂多由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补益肝肾中药组成,提示机体免疫应激可能是淫羊藿制剂单用或联用导致肝损伤的成因机制;淫羊藿制剂致肝损伤没有“时-毒”和“量-毒”趋势;进一步探索其风险因素,发现患者存在超剂量用药、重复用药、多药联用等不合理用药方式,也可能是致淫羊藿相关肝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结论淫羊藿制剂存在一定的肝损伤风险,在临床诊疗中应重点加强关注;免疫应激可能是淫羊藿制剂导致肝损伤的成因机制,在临床用药中因警惕与西药联合用药及不合理用药带来肝损伤风险。  
      关键词:淫羊藿制剂;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特征;不合理用药;风险因素   
      45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196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尹玉洁,常丽萍,魏聪
      2024, 30(6): 211-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46
      摘要:癌因性疲乏患者易伴有厌食、减重、腹胀等症状或体征,严重降低生存质量,成为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亟需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及药物。既往基于络病理论指导提出“改善证候——肿瘤治疗新策略”学术观点,笔者以气络学说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提出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脾肾两虚,瘀毒内阻”中医病机及“健脾益肾、化瘀解毒”治法,研制的代表药物养正消积胶囊不仅对实体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治疗癌因性疲乏方面也显示出良好优势,有助于恢复恶性肿瘤患者“荷瘤生存”自稳平衡状态,为癌因性疲乏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关键词:络病理论;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CRF);承制调平;养正消积胶囊;中医药(TCM);人用经验   
      48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8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蒋风茹,何友成,吴月,潘可怡,周淳宇,蔡舒雨,袁建业
      2024, 30(6): 218-2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97
      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未被完全阐明,现代医学缺乏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的IBS-D动物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并完善治疗方案。临床吻合度是一种以疾病中西医最新诊断标准为依据,评价动物模型对中西医病证模拟效果的指标。该文通过对IBS-D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发现IBS-D模型所用动物多以大鼠为主,所用方法多为单因素诱导、双因素诱导和多因素联合诱导,所表现的疾病特征主要是与内脏痛觉过敏或(和)胃肠动力异常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其中,单因素诱导IBS-D大鼠模型多具备很高的西医临床吻合度,而中医临床吻合度不足;双因素诱导和多因素诱导的IBS-D模型西医临床吻合度多数较高,但也存在吻合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此外,IBS-D中医证候模型构建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而脾肾阳虚、脾胃湿热、脾虚湿盛,寒热错杂证候模型略显不足。因此,今后仍需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或研发新的IBS-D动物模型,为本病的中西医病证机制探索和治疗手段研发提供更适用的工具。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中西医病证特点;临床吻合度   
      41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3476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吴毅娟,孙兴红,郭海霞,张相安
      2024, 30(6): 228-2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30
      摘要: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和机体免疫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不仅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引起机体慢性炎症,破坏肠黏膜屏障及增加黏膜通透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大量致病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速疾病进程;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失调,通过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紊乱,影响肠道内外应激反应,诱导炎症发生,从而产生疾病。故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之间复杂的串扰机制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饮食因素是CRC发病的重要诱因,正气不足是其致病之本,湿热蕴结是关键病机。通过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认为异常的免疫反应是湿热内蕴的微观表现,而肠道微生物失调是毒注大肠生物学基础,并且在CRC的发病中,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失衡与中医湿热蕴结相契合。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讨CRC湿热蕴结的生物学内涵,力争用客观数据诠释CRC湿热蕴结的病机内涵,对于CRC湿热蕴结证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大肠癌;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串扰机制;湿热蕴结;生物学内涵   
      49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8243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优势病种

    • 于明薇,张怀锐,张兴涵,李肖,王仁贵,龙志强,王臻,庞博,霍健伟,陈薇,祝勇,刘宝利,娄彦妮,张甘霖,念家云,莫美,张霄潇,杨国旺
      2024, 30(6): 238-2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96
      摘要:近年来,肺结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肺结节领域的疗效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切入点,进一步规范肺结节临床诊疗,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专家围绕肺结节的现代医学认识进展、中医病因病机治法各家学说、中医药参与肺结节全程管理的作用与优势、肺结节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及肺结节科普工作等进行深入探讨,为临床诊疗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有益借鉴。与会专家讨论后认为,肺结节的病因多考虑为虚实夹杂,虚证责之肺脾,实证多为痰湿、血瘀、气滞。中医药治疗肺结节作用包括对部分患者局部结节的控制、缩小;对体质的改善;对多系统结节性疾病的改善;减少焦虑情绪及过度诊断治疗;作为不愿意、不适合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替代方案。目前,肺结节最佳诊疗策略尚未形成,需要从临床流行病学、生物学和循证医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研究。找到中医药干预肺结节的优势环节、有效方药、明确目标人群和确定有效结局是目前研究的首要任务,同时应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对肺结节病因、生物学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肺癌诊疗专家共识需不断修订完善,指导临床医生规范、科学、精准地进行有效诊疗管理。  
      关键词:肺结节;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创新;专家指导建议   
      74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7577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综述

    • 王雪娇,邵祯,孟超,姜春云,陈恒文,李军
      2024, 30(6): 246-25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3
      摘要: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的一对纲领,可以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目前中医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寒热的认识尚不统一,对于寒热病邪的强调有所偏颇,量表中寒热证候要素体现不全面等。鉴于此,该文通过文献研究从病因病机、证候要素及以药测证等角度对其寒热进行梳理。总结为从病因角度分析外感寒邪、热邪均可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既往多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冬春等寒冷季节时高发,在此认识基础上,补充炎热天气也会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且不同温度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影响不同。并强调了新时代下人为“寒邪”如过食生冷、制冷空调等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从病机角度梳理提出,在传统“阳微阴弦”“痰瘀虚滞”认识基础上,阴寒、火热病机均可以引发心脉痹阻、不通则痛,以及当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为“啖蒜状”的热郁寒束病机时需与胃食管反流疾病相鉴别。并且区别了阴寒凝结和脉滞风阻病机,二者病因病性不同。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可以用风药协助治疗;从证候要素角度梳理寒凝、热蕴、毒等证候要素,基础证候要素及其单元组合形式的使用更便于临床和科研的交流使用;并且以药测证可知,急性冠脉综合征处方用药的寒热属性可从温度敏感相关的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角度得以阐释,进而反证其寒热病机。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寒热;病因病机;证候要素;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   
      37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8030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高京,刘飞祥,张运克
      2024, 30(6): 253-2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3
      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脑缺血后梗死区脑组织血流和氧供恢复,引起缺血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瀑布级联反应过程。目前尽快溶栓,恢复脑组织供血仍是治疗脑卒中的唯一策略,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再灌注后其症状较前会更加严重,使患者面临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死亡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深入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与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响着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作为经典的抗凋亡/促生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是预防CIRI的关键级联信号通路,在线粒体障碍、细胞凋亡、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点,与C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传统中医药对于临床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来中医药防治CIRI的临床成效也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肯定,进一步阐明了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可凭借多靶点、多组分和多途径的生物学优势直接或间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并对CIRI起到整体性保护作用。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在CIRI中的防治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临床防治CIRI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中药复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95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8464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张红林,蒋海旭,韦秋竹,孙钰禾,赵子涵,陆清怡
      2024, 30(6): 262-2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39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局部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RA的起病不仅与基因等先天因素相关,而且与饮食、微生物感染等环境因素相关。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定植其中的微生物促进了肠道的物质代谢、屏障保护和免疫调节功能。随着对RA发病和治疗研究的深入,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RA发病、进展具有的潜在联系不断被揭示。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RA关节炎症与受损的肠道屏障功能、失调的免疫细胞及紊乱的肠道菌群几乎同时可见。“肠-关节轴”理论与中医的整体观念高度一致。在近期对中药治疗RA的药理研究中,人们发现治疗RA的有效中药复方及成分同时发挥了抑制炎症、保护关节和维持肠道功能的作用。因此,该文总结了“肠-关节轴”的基本内涵和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微生物代谢来发挥肠道的屏障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缓解RA的机制。该综述为RA中“肠-关节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药;肠-关节轴;肠道菌群   
      46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48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刘永芳,周莉,刘晖扬,黄睿,丰志滢,尹甜甜
      2024, 30(6): 269-2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94
      摘要:免疫球蛋白(Ig)A肾病是目前公认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高达20%~40%的患者在发病后2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针对糖基化缺陷的IgA1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沉积以及随后T淋巴细胞激活引起的炎症被认为是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先天固有免疫也参与了发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是新发现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在多种肾脏固有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和足细胞上均有表达,受外界刺激活化后可与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形成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体,进一步活化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引起白细胞介素-18(IL-18)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成熟与释放,参与炎症反应。越来越多证据显示,NLRP3炎症小体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病及进展,与足细胞、系膜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肾脏内固有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中药可通过作用于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分子,调节炎性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发挥治疗IgA肾病的作用及干预其进展。该文系统综述了NLRP3炎症小体在IgA肾病中的作用,以及中药干预IgA肾病NLRP3炎症小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干预NLRP3炎症小体这一靶点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Ig)A肾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中医药;炎症   
      51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3364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张钦媛,金智生,姜晓雪,陈彦旭,张博玲,伏瑶琴
      2024, 30(6): 280-2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09
      摘要: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长期高血糖症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随着糖尿病病情的进展,罹患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并发症的人数不断扩增,给患者及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铁死亡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细胞新型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是指在铁离子过载下,脂质过氧化物过度累积导致的细胞死亡。现已有多项研究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存在铁死亡现象,通过抑制铁死亡可极大减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中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瑰宝,具有多通路、多方向的优势且价廉、不良反应小的特色,已被广泛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从中药调节铁死亡的角度入手可能是未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方向。该文简要阐述铁死亡机制,探讨铁死亡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间联系,总结中药干预铁死亡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铁死亡;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中药;机制   
      42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9724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 柴居堂,宁红霞,李永章,刘小钰,魏晓涛,刘涛,温志刚
      2024, 30(6): 289-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21
      摘要:骨关节炎(OA)、类风湿关节炎(RA)、痛风性关节炎(GA)、椎间盘退变(IVDD)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几种骨关节相关疾病,均可累及相关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不同的是OA主要是由于关节磨损和年龄相关的退化导致的,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和运动受限,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和全身症状,GA是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关节炎,表现为急性关节炎,而IVDD是椎间盘结构退行性变引起的。研究表明,上述骨关节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极其复杂,细胞焦亡通过参与骨关节炎症反应、软骨代谢失衡、细胞外基质降解、骨关节病理损伤与上述骨关节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抑制骨关节相关细胞细胞焦亡将有效防治骨关节相关疾病。同时众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相关疾病疗效突出、优势明显,中医药能够通过抑制细胞焦亡,达到减轻骨关节炎症反应、改善骨关节疾病病理损伤、缓解骨关节疼痛的治疗作用。因此,该文以期通过阐述细胞焦亡与骨关节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总结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干预细胞焦亡治疗骨关节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报道,为骨关节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疾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细胞焦亡;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椎间盘退变;中医药   
      64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8355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