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7

      古代经典名方药物考证专题(九)

    • 金艳,李兵,张卫,彭华胜,张华敏,刘晖晖,张林,詹志来
      2024, 30(7):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46
      摘要:笔者拟从不同层面对汉代经典名方用法用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此类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仲景用药特点、煎煮方式、服法用量分类统计,历代医家度量衡折算方法和已上市汉代经典名方制剂用法用量的综合分析,发现“将息法”为仲景方服法总则,即基于汉代度量衡一两折算今13.8 g的情况下中病即止、灵活用药,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梳理后发现,汉代经典名方虽然单味药用量大,但服法灵活,以每服生药量为基础用量,服用次数则根据病情灵活调整,该用法用量成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合理开发的关键。基于考证结论,建议汉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时,尊重仲景原方服法用量,以原方每服生药量作为每日基础服用量,服用次数采取区间表述方式,即每日1~N次(N为原文最大日给药次数),具体服用次数可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随证加减,灵活选择;毒理学研究时以每服生药量为基础,观察最大次数下的毒理情况,提示临床安全使用范围;药品说明书建议采用区间表述方式,提示毒理风险区间。  
      关键词:经典名方;汉代方剂;用法;用量;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每服生药量;基础服用量   
      188
      |
      4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徐水宇,庄怡雪,张艺勤,陈懿冲,陈艳柠,詹志来,杨成梓
      2024, 30(7): 1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448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鸦胆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禁忌毒性等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其古今药用沿革,为含鸦胆子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鸦胆子自清代始入本草,历代本草多以“鸦胆子”为正名,另有老鸦胆、苦参子、鸦蛋子等别名。鸦胆子主流基原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药用部位为果实,采收期为每年阴历8—10月,果实成熟即可采收。鸦胆子最早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一带,随着时代变迁,逐步扩大至我国南方等地均有产。鸦胆子的传统炮制方式以去壳取仁,作霜捶去油为主。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其炮制方法为除去果壳及杂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包含鸦胆子的经典名方时,选取鸦胆子B. javanica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选用生品。  
      关键词:经典名方;鸦胆子;本草考证;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   
      122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36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经典名方中紫菀的本草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恒阳,李文杰,丁笑颖,张丹,薛紫鲸,安琪,詹志来,郑玉光
      2024, 30(7): 20-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356
      摘要: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紫菀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功效及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可知,紫菀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皆以“紫菀”为正名,尚有紫苑、紫倩、小辫儿等别名;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古今一致,尚有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等在局部地区使用;紫菀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但现代多以根茎做繁殖栽培用,故部分紫菀药材仅有根而缺少根茎;紫菀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房县和河北正定、邯郸等地,后产地范围逐渐扩大,宋代至明清时期主流产地包括今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近代以来形成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两大道地产区;历代推崇其品质以根柔韧、紫色者为佳;古代采收加工主要为二、三月采后阴干,现代则多于春秋二季采收,须根编成小辫状后晒干或稍晾一两日后晒干;古今炮制方法基本一致,主要为蜜炙,尚有清炒、蒸制、醋炙等方法。基于考证结果,建议临床用药及相关经典名方开发时,以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 tataricus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可按相关要求炮制,未注明炮制要求的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紫菀;本草考证;学名演变;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基原   
      96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47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经典名方中卷柏的本草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陆一南,孟静,陈阳阳,詹志来,杨成梓
      2024, 30(7): 3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546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研究资料,笔者对卷柏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传统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均以“卷柏”为其正名,尚有豹足、求股、交时、九死还魂草等别名;历代本草古籍中所载卷柏基原为今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自民国起,垫状卷柏S. pulvinata逐渐作为卷柏药材的另一基原开始使用;古代著录的产地主要为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及四川等地,现今卷柏全国各地均产;垫状卷柏主产于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河北等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色绿,完整不碎者为佳;古代记载卷柏药材的采收时间一般为阴历4—7月,清代起扩大到全年均可采收,采收后除去泥沙,剪去须根阴干或晒干;历代炮制方式以制炭、炒焦为主,部分古籍尚载有盐水煮的炮制方法,现已少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将卷柏S. tamariscina作为卷柏药材基原;因杂质较多,加工时应充分净制,以保证药材清洁;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要求,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选用生品,作止血药使用时建议选择制炭品。  
      关键词:卷柏;垫状卷柏;本草考证;学名沿革;品质评价;产地变迁;炮制方法   
      80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经典名方

    • 刘雅清,刘海帆,刘滨,冯雪,张彩娟,王敦方,朱琳,杨伟鹏
      2024, 30(7): 40-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19
      摘要:目的构建病证结合的脾肾阳虚兼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并探究基于补脾柔肝、温肾固肠的治则合用四神丸与痛泻药方的药效与科学内涵。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美沙拉嗪组、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合方)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每日给予番泻叶水煎剂、氢化可的松,并进行夹尾刺激,持续14 d。第14天刺激完毕后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溶液灌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造模第15天开始给药,期间持续观察并记录大鼠体质量、精神状态等。第25天开展糖水偏好实验。第28天测量大鼠肛温,并灌胃给予大鼠3% D-木糖溶液10 mL·kg-1,1 h后取血测量血清中D-木糖含量。第29天取材,收集血清、结直肠与海马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胃泌素(GA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与海马体中5-羟色胺(5-HT)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蛋白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造模期间,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肛温、血清D-木糖含量下降,GAS含量显著上升(P<0.01);血清cAMP/cGMP比例失衡,ACTH、CORT含量显著减少(P<0.01);糖水饮用比例减少,海马体5-HT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直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结构破坏严重。给药后,合方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改善上述指标(P<0.05,P<0.01),并能减轻炎性浸润,修复组织病理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4浓度显著降低(P<0.01),TNF-α与IFN-γ浓度明显升高(P<0.05,P<0.01)。p38 MAPK、ERK与JNK表达均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合方组大鼠IL-4含量显著增加(P<0.01),TNF-α、IFN-γ含量则明显减少(P<0.05,P<0.01),在基因水平与蛋白水平上均明显降低p38 MAPK、ERK、JNK的表达(P<0.05,P<0.01)。结论该实验成功构建了脾肾阳虚兼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四神丸合痛泻要方能显著改善大鼠的证候表现,并能改善大鼠结肠部位炎症反应,下调MAPK通路表达。推测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可能通过抑制MAPK通路治疗脾肾阳虚兼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证候;脾肾阳虚;肝郁;溃疡性结肠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84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14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杨其芬,渠景连,赵惠亮,郭永胜,陈隆
      2024, 30(7): 49-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41
      摘要:目的探讨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补阳还五汤(BYHWT)含药血清干预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s)内皮间质转化(EndMT)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常法煎煮BYHWT,分别以53.36 g·kg-1·d-1 BYHWT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新西兰兔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体外培养HPAECs,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建立EndMT模型。设立空白组(10%空白血清)、模型组(TGF-β1+10%空白血清)、BYHWT低剂量组(TGF-β1+2.5%含药血清+7.5%空白血清)、BYHWT中剂量组(TGF-β1+5%含药血清+5%空白血清)和BYHWT高剂量组(TGF-β1+10%含药血清)5个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1、β-catenin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明确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在BYHWT含药血清干预EndMT过程中的机制,构建β-catenin过表达质粒转染至HPAECs,经聚合酶链式反应确认β-catenin过表达后,采用前期研究效果最优的10%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另设空白组(10%空白血清)、模型组(TGF-β1+10%空白血清)、BYHWT组(TGF-β1+10%含药血清)、BYHWT+过表达质粒组(TGF-β1+10%含药血清+空白质粒)和BYHWT+β-catenin过表达质粒组(TGF-β1+10%含药血清+β-catenin)5个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共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GSK-3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YHWT高剂量组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GSK-3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BYHWT中剂量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GSK-3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BYHWT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1),CD31和VE-cadherin荧光强度降低,FSP1和α-SMA荧光强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YHWT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抑制(P<0.01),CD31和VE-cadherin荧光强度增加,FSP1和α-SMA荧光强度降低,而BYHWT+β-catenin过表达质粒组以上指标变化趋势均与模型组一致。同时,与BYHWT+过表达质粒组比较,BYHWT+β-catenin过表达质粒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1),CD31和VE-cadherin荧光强度降低,FSP1和α-SMA荧光强度增加。结论BYHWT含药血清可以抑制HPAECs发生EndMT,这一过程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内皮间质转化;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补阳还五汤   
      141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4561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张英华,吕翰林,周建文,樊丽,李洋
      2024, 30(7): 59-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04
      摘要: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探讨黄连解毒汤(HLJDT)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40只5月龄APP/PS1小鼠,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0.001 g·kg-1·d-1)、黄连解毒汤低、中、高剂量(1.5、3、6 g·kg-1·d-1),C57BL/6小鼠8只为正常组。连续给药45 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脏器指数,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APP、HIF-1α、VEGF、VEGF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PP、HIF-1α、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目标平台周围路程及时间明显缩短(P<0.05),脑和脾脏的脏器指数明显降低(P<0.05),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胞质不丰富,海马区APP、HIF-1α、VEGF、VEGFA蛋白表达增加(P<0.05),BDNF蛋白表达降低(P<0.05),APP、HIF-1α、VEGF mRNA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HLJDT高剂量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目标平台周围路程及时间延长(P<0.05),脑和脾脏的脏器指数明显升高(P<0.05),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器结构较清晰,海马区APP、HIF-1α、VEGF、VEGFA蛋白表达降低(P<0.05),BDNF蛋白表达增加(P<0.05),APP、HIF-1α、VEGF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HLJDT可通过降低HIF-1α和VEGF表达来提高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从而发挥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双转基因小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67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0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王瑞,班甜甜,薛丽会,冯欣怡,郭纪元,李佳琪,蒋声赫,韩小蕾,胡宝丰,张文丽,吴乃君,李爽,齐亚娟
      2024, 30(7): 66-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14
      摘要:目的考察百合乌药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盐酸吡格列酮1.95×10-3 g·kg-1)、百合乌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3、2.5、5.1 g·kg-1),每组8只。采用60%高脂饮食(HFD)饲喂12周后,进行百合乌药汤给药治疗。每日给药2次,连续6周,每周监测体质量。第5周进行葡萄糖耐量(GTT)与胰岛素耐受(ITT)实验;然后处死小鼠取肝脏和血清,同时称量肝脏、附睾脂肪(eWAT)和皮下脂肪(iWAT)质量。检测血清总甘油三酯(TG)、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用油红O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子:胰岛素受体底物1/2/蛋白激酶B/叉头框蛋白O1(IRS1/2/Akt/FoxO1);糖原合成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纤维化相关分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和纤维化传统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2/3(TGF-β1/p-Smad/Smad2/3);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1和IL-1β;细胞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 Ⅱ/Ⅰ、螯合体(p62/SQSTM1);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基因水平或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百合乌药汤降低NAFLD小鼠体质量和肝重(P<0.05,P<0.01),抑制肝脏脂质积累;减轻白色脂肪质量:降低eWAT和iWAT质量(P<0.05,P<0.01),降低血清TG含量(P<0.05,P<0.01);改善肝功能:降低ALT、AST含量(P<0.05,P<0.01);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IR):上调IRS2、磷酸化(p)-Akt/Akt、p-FoxO1/FoxO1(P<0.05)的蛋白表达;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P<0.05,P<0.01),改善GTT与ITT(P<0.05,P<0.01),降低Pepck、G6Pase、SCD-1(P<0.01),升高CPT-1(P<0.01)的基因表达;减轻肝脏纤维化:下调α-SMA、CollagenⅠ、TGF-β1(P<0.05,P<0.01),降低p-Smad/Smad2/3(P<0.05)的蛋白表达;抑制炎症相关因子:降低IL-6、IL-8、IL-11和IL-1β(P<0.01)的基因表达;增强自噬功能:上调LC3B Ⅱ/Ⅰ(P<0.05),下调p62/SQSTM1、mTOR(P<0.05)的蛋白表达。结论百合乌药汤通过改善IR和糖脂代谢紊乱、抗炎、抗纤维化等多种途径改善NAFLD,其机制还涉及抑制mTOR介导的信号通路而增强肝脏自噬。  
      关键词:百合乌药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胰岛素抵抗(IR);自噬   
      69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1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杨倩,王淑美,冯诗函,詹雪,夏琳涛,吴明星
      2024, 30(7): 78-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30
      摘要: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合除痰解毒中药对Lewis肺癌小鼠免疫逃逸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60只SPF级C57BL/6J雄鼠,于右侧腋中线皮下注射Lewis细胞悬液0.2 mL(含细胞数2×106个/mL),接种7 d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香砂六君子汤低、中、高剂量组、联合组,每组10只。香砂六君子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17.88、35.75、71.50 g·kg-1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溶液,1次/d,顺铂腹腔注射小鼠用量换算为5 mg·kg-1,2次/周,各组均连续干预14 d,每2 d测量肿瘤体积。治疗结束后称取各组小鼠肿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受体2(NKG2D)、核糖核酸输出因子-1(RAE-1)、γ干扰素(IFN-γ)mRNA含量;免疫组化法(IHC)、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肿瘤RAE-1、NKG2D、IFN-γ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肿瘤中IL-6、JAK2、p-JAK2、STAT3、p-STAT3及脾脏组织中NKG2D、RAE-1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香砂六君子汤各剂量组肿瘤质量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体积均缩小(P<0.05,P<0.01);病理学形态改善;香砂六君子汤中剂量组NKG2D、RAE-1、IFN-γ mRNA含量均升高(P<0.05,P<0.01),肿瘤组织中NKG2D、RAE-1、IFN-γ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p-JAK2、p-STAT3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脾脏组织中,香砂六君子汤各剂量组NKG2D、RAE-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顺铂组比较,香砂六君子汤中剂量组NKG2D、RAE-1、IFN-γ mRNA含量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HC显示联合组NKG2D、IFN-γ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AE-1、NKG2D、IFN-γ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联合组p-JAK2、p-STAT3蛋白表达下降(P<0.05, P<0.01);脾脏组织中,香砂六君子汤中剂量组、联合组NKG2D、RAE-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合除痰解毒中药能够通过上调RAE-1/NKG2D表达,促进NK细胞活化,抑制免疫逃逸,抑制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JAK2/STAT3通路相关。  
      关键词:香砂六君子汤;Lewis肺癌;免疫逃逸;NK细胞杀伤受体2(NKG2D);核糖核酸输出因子-1(RAE-1)   
      42
      |
      25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1488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药理

    • 辛高杰,陈原原,刘子馨,尤越,曹策,王奥奥,孟红旭,韩笑,刘建勋,李磊,付建华
      2024, 30(7): 87-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16
      摘要:目的探讨双参宁心胶囊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否与调控线粒体分裂、融合有关。方法该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双参宁心组(90 mg·kg-1)、曲美他嗪组(5.4 mg·kg-1)。微量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化学荧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线粒体膜通透性开放孔(mPTP)开放程度,萤光素酶法检测细胞内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分裂相关因子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裂变蛋白1(FIS1),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A1)、线粒体外膜融合蛋白1(MFN1)、MFN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Ψm、mPTP开放水平、ATP含量均降低,线粒体分裂因子DRP1、FIS1蛋白表达升高,融合相关因子OPA1、MFN1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双参宁心胶囊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细胞内ATP水平及△Ψm,降低mPTP开放水平,下调线粒体分裂因子DRP1、FIS1蛋白表达,升高融合相关因子OPA1、MFN1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双参宁心胶囊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调控线粒体分裂、融合有关,其具体机制可能为抑制线粒体分裂因子DRP1、FIS1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分裂,升高融合相关因子OPA1、MFN1表达,进而保护线粒体功能结构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关键词:双参宁心胶囊;线粒体分裂;线粒体融合;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67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749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周虹颖,徐文慧,杨米一,石航,李兰芳,于桂花,李沧海,王华晶
      2024, 30(7): 95-1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13
      摘要:目的检测对青蒿素类药物敏感程度不同的伯氏疟原虫K173(PbK173)染虫红细胞柔韧性差异,并探索其差异的深层机制。方法采用102只SPF级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和青蒿素抗性株(PbK173-R)组每组30只,青蒿素敏感株(PbK173-S)组42只。除空白组30只外,其余接种1×107个PbK173-S/PbK173-R的染虫红细胞建立鼠疟模型。其中给药期和恢复期(空白组、PbK173-R/PbK173-S)给予双氢青蒿素(DHA,40 mg·kg-1),咯萘啶(MD,6 mg·kg-1)连续给药4 d。PbK173-S/PbK173-R组虫率≥20%,取外周血;给药结束第1天(给药期)和给药结束第5天(恢复期)取外周血和各脏器,检测各组血液参数和脏器指数;红细胞渗透脆性法检测各组外周血红细胞渗透脆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红细胞膜上的Piezo1、Band3蛋白的水平变化。结果给药期和恢复期,PbK173-S MD组与DH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给药期MD组PbK173-S与PbK173-R各血液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恢复期MD组,PbK173-R染虫鼠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PbK173-S染虫鼠(P<0.05);与空白组比较,PbK173-S/PbK173-R组渗透脆性显著增强(P<0.01),且PbK173-S组的渗透脆性显著强于PbK173-R组(P<0.01);给药期PbK173-S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显著强于给药期空白组和给药期PbK173-R组(P<0.01);恢复期PbK173-R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明显高于给药期空白组和恢复期PbK173-S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PbK173-S组红细胞膜上的Piezo1蛋白和Band3蛋白显著降低(P<0.01);与PbK173-R组比较,PbK173-S组红细胞膜上的Piezo1蛋白和Band3蛋白显著降低(P<0.01)。结论对青蒿素类药物敏感程度不同的PbK173染虫红细胞的柔韧性存在差异,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能够明显降低红细胞膜上的Piezo1蛋白、Band3蛋白水平;且正常小鼠、PbK173-R染虫鼠、PbK173-S染虫鼠红细胞柔韧性依次下降。  
      关键词:青蒿素;敏感性;红细胞渗透脆性;Piezo1蛋白;Band3蛋白   
      3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750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刘敏,史薇,杨菁,吴克明
      2024, 30(7): 104-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03
      摘要:目的探究新加苁蓉菟丝子汤(中药)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及调控肿瘤抑制蛋白p53(p5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减轻颗粒细胞铁死亡的潜在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辅酶Q10组(0.002 7 g·kg-1)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1.1、2.2、4.4 g·kg-1),每组8只。以灌胃雷公藤甲素混悬液建立POI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各组予相应药物干预14 d。称量大鼠体质量、卵巢湿重并计算卵巢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学并计算生长卵泡及闭锁卵泡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和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检测颗粒细胞活性氧(ROS)含量,比色法检测细胞亚铁离子(Fe2+)、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抑制蛋白p53、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湿重、体质量及卵巢指数降低(P<0.01),卵巢组织体积缩小、生长卵泡占比减少(P<0.01),闭锁卵泡占比增多(P<0.01),血清AMH和E2水平降低(P<0.01),FSH水平升高(P<0.01),颗粒细胞内Fe2+、ROS、LPO及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GSH和SOD含量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卵巢组织内p53蛋白表达增多(P<0.01),Nrf2、SLC7A11及GPX4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卵巢湿重及卵巢指数显著升高(P<0.01),卵巢组织形态均不同程度改善,生长卵泡占比增加(P<0.01),闭锁卵泡占比减少(P<0.01),颗粒细胞内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血清FSH水平降低(P<0.01),E2、AMH水平升高(P<0.01),颗粒细胞内Fe2+含量下降(P<0.01),GSH含量上升(P<0.01);中药高剂量组颗粒细胞内LPO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卵巢组织内p53蛋白表达减少(P<0.05),Nrf2、SLC7A11及GPX4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结论新加苁蓉菟丝子汤能保护POI模型大鼠卵巢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53/Nrf2信号通路减轻卵巢颗粒细胞的铁死亡有关。  
      关键词:新加苁蓉菟丝子汤;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铁死亡;p5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颗粒细胞   
      65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0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韦迪,张维琦,莫琼,韦少宣,覃文慧
      2024, 30(7): 112-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36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归经寄主桑寄生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观结构、骨代谢的影响,并探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8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11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桑树寄生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1),肉桂寄生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1),阴香寄生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1)。药物干预12周后进行取材,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大鼠股骨近端骨密度及骨微结构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肱骨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1、Smad9、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肱骨中BMP-2、p-Smad1/5/9、Runx2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微结构明显破坏,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显著下降(P<0.01),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构模型指数(SMI)显著上升(P<0.01);血清中BGP、BALP、TRACP-5b和PINP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E2含量显著降低(P<0.01);大鼠肱骨中BMP-2、Smad1、Smad9、Runx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BMP-2、p-Smad1/5/9、Runx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归经寄主桑寄生给药组均能提升骨质疏松大鼠股骨BMD和BV/TV、Tb.N、Tb.Th,降低Tb.Sp、SMI,改善骨微结构,提高骨质疏松大鼠血清E2含量(P<0.05,P<0.01),降低骨质疏松大鼠血清BGP、BALP、TRACP-5b、PINP含量,上调BMP-2、Smad1、Runx2 mRNA表达,上调Smad9 mRNA表达(P<0.05,P<0.01),上调BMP-2、p-Smad1/5/9、Runx2的蛋白表达(P<0.01);其中多项指标显示肉桂寄生组效果最好。结论不同归经寄主桑寄生均可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其中肉桂寄生给药组药效最佳,其治疗骨质疏松症可能是通过调控BMP/Smad信号通路,调节骨转换的平衡。  
      关键词:桑寄生;不同归经寄主;骨质疏松;骨密度;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mad通路   
      4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4545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纪凌云,吴俏兰,陈泽涛,葛春蕾,陈维达,宋婷
      2024, 30(7): 121-1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02
      摘要:目的探究黄芩-黄连(SRCR)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的治疗作用及通过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对斑块内巨噬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载脂蛋白敲除(ApoE-/-)小鼠通过高脂饲料喂养构建A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立普妥组(5 mg·kg-1)、SRCR低、中、高剂量组(1.95、3.9、7.8 g·kg-1),正常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给药8周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病理情况;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中脂质含量;检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组织中小鼠含生长因子样模体黏液样激素样受体(EMR1/F4/80)/NLRP3与F4/80/gasdermin D(GSDMD)共定位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剪切(cleaved) Caspase-1、GSDMD、GSDMD蛋白N端(GSDMD-NT)、IL-1β前体(pro IL-1β)、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NLRP3、ASC、Caspase-1、GSDMD、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斑块,小鼠血清TG、TC、LDL-C、IL-1β及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及焦亡相关分子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SRCR各剂量组尤其是中、高剂量组,显著改善AS小鼠斑块病理情况,减少斑块脂质含量(P<0.05,P<0.01),有效改善小鼠血脂水平(P<0.05),减少主动脉根部斑块中巨噬细胞的募集(P<0.01)、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及焦亡(P<0.05),降低血清中IL-1β、IL-18的水平(P<0.01),降低主动脉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cleaved Caspase-1、GSDMD、GSDMD-NT、pro IL-1β、IL-1β及IL-18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主动脉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GSDMD、IL-1β及IL-18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SRCR对高脂饲料喂养诱导的AS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降低斑块内巨噬细胞焦亡水平有关。  
      关键词:黄芩-黄连;动脉粥样硬化;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巨噬细胞;细胞焦亡;作用机制   
      5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09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裴晓丽,梁永林,段永强,朱向东,宋冰,白敏,赵芸慧,赵思晨,刘中唐,苏蓓蓓
      2024, 30(7): 131-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38
      摘要: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通路探讨参七糖络丸对2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PF级7周龄雄性db/db小鼠60只适应性饲养1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参七糖络丸低、中、高剂量组(19、38、76 g·kg-1))和二甲双胍组(0.26 g·kg-1)灌胃,每组12只,另选12只同周龄雄性db/m小鼠为空白组。连续干预8周。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TT);生化试剂盒检测骨骼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法(IF)检测骨骼肌组织中活性氧(ROS)及4-羟基壬烯醛(4-HNE)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组织中Nrf2、HO-1、NQO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FBG、FINS、HOMA-IR均明显升高(P<0.05),HOMA-ISI降低(P<0.05);OGTT、ITT结果显示,小鼠血糖在各时间节点均明显升高(P<0.05),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受损;骨骼肌组织中SOD、GSH-Px活力明显降低(P<0.05),MDA、NADPH含量明显升高(P<0.05);骨骼肌组织肌纤维排列疏松,细胞核紊乱,见炎细胞浸润;骨骼肌组织中ROS、4-HNE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骨骼肌组织中Nrf2、HO-1、NQO1、GCL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FBG、FINS、HOMA-IR均明显降低(P<0.05),HOMA-ISI升高(P<0.05);OGTT、IT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组小鼠血糖在各时间节点均明显降低(P<0.05);骨骼肌组织中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NADPH含量明显降低(P<0.05);骨骼肌组织未见明显异常;骨骼肌组织ROS、4-HNE表达均减少(P<0.05);骨骼肌组织中Nrf2、HO-1、NQO1、GCL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七糖络丸中、高剂量组FBG、FINS、HOMA-IR均显著降低(P<0.05),HOMA-ISI均升高(P<0.05);OGTT、ITT结果显示,参七糖络丸各剂量组均改善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参七糖络丸低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NADPH含量降低(P<0.05);参七糖络丸中、高剂量组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NADPH含量明显降低(P<0.05);参七糖络丸各剂量组小鼠骨骼肌组织损伤均可见不同程度改善;参七糖络丸中、高剂量组ROS、4-HNE表达均降低(P<0.05);参七糖络丸中、高剂量组Nrf2、HO-1、NQO1、GCL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参七糖络丸低剂量组比较,参七糖络丸高剂量组FBG、HOMA-IR明显降低(P<0.05),HOMA-ISI升高(P<0.05);OGTT、ITT结果显示,参七糖络丸高剂量组显著改善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骨骼肌组织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NADPH含量明显降低(P<0.05);骨骼肌组织未见明显异常;骨骼肌组织ROS、4-HNE表达均减少(P<0.05);骨骼肌组织Nrf2、HO-1、NQO1、GCL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参七糖络丸能够显著改善T2DM小鼠IR,其机制与参七糖络丸激活骨骼肌中Nrf2/HO-1/NQO1通路,促进骨骼肌中抗氧化酶的表达,进而改善骨骼肌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关键词:参七糖络丸;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骨骼肌;氧化应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通路   
      52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4554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王广建,毕佳杰,张天翼,马婧,王树松,李波
      2024, 30(7): 140-1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37
      摘要:目的观察百合育子方(BYP)对少弱精子症(OAS)大鼠附睾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蛋白(CFTR)、水通道蛋白(AQP)、锌转运蛋白(ZIP)表达和附睾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干预OAS的作用机制。方法35只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选取7只作为正常组,28只大鼠采用雷公藤多苷30 mg·kg-1造模,4周后随机分成模型组、左卡尼汀组和BYP低、高剂量组,每组7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左卡尼汀组给予左卡尼汀100 mg·kg-1,BYP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BYP 6.3、12.6 g·kg-1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精子计数和活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附睾组织病理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FTR、AQP9、AQP3、ZIP8、ZIP12等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附睾组织α-糖苷酶(α-GC)、唾液酸(SA)、肉毒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附睾组织锌含量,锌离子探针检测游离锌离子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子计数和活力降低(P<0.05),附睾组织结构紊乱;附睾组织α-GC、肉毒碱含量降低(P<0.05),MDA水平升高,SOD,GSH-Px和锌水平下调(P<0.05);附睾头部和尾部CFTR、ZIP12表达下调,AQP3表达上调,附睾尾部ZIP8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BYP可明显改善精子计数和活力,恢复OAS大鼠附睾的组织结构,增加组织α-GC、肉毒碱含量(P<0.05);上调附睾头部和尾部CFTR、ZIP12表达,降低附睾尾部ZIP8和附睾头部AQP3的表达(P<0.05);提高附睾组织SOD、GSH-Px水平和总锌含量,下调MDA水平(P<0.05)。结论百合育子方可能通过调节OAS大鼠附睾CFTR、AQP3、ZIP12离子通道表达和局部抗氧化机制来恢复其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其精液质量。  
      关键词:百合育子方;附睾;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蛋白;水通道蛋白;锌转运蛋白;氧化应激   
      41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4564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临床

    • 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分会专家共识编写组
      2024, 30(7): 147-1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93
      摘要:目前,国内对于勃起功能障碍(ED)/早泄(PE)共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和管理缺乏共识,为制订ED/PE共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策略,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布的ED/PE共病指南并结合全国多家泌尿外科、男科研究单位的临床实践,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分会组织相关临床专家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经共识起草、学会审核、专家函审访谈、审稿会的程序充分讨论形成本共识。该共识针对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定位和价值,基于医生临床经验、研究证据、患者意愿和生活环境因素,综合评估做出ED/PE共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规范,为更多患者在诊疗进程中获益。中医诊断注重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信息的收集,并据此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基于中西医协同方式,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实施个性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根据《中医外科学》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二节阴阳辨证。《类经·阴阳类》“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该共识依据“八纲辨证,首辨阴阳”分为阳证、阴证两类。此外,对ED/PE共病的证型证候,基于异病同治有应用柴胡桂枝汤、温经汤、补中益气汤治疗本病,可以参考。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ED);早泄(PE);ED/PE共病;中西医结合;共识   
      368
      |
      41
      |
      1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0831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徐思敏,戴泽琦,曹俊岭,廖星
      2024, 30(7): 154-1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91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医疗机构药物遴选和评价现状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国内外相关遴选方法和工具的发展情况,为中医医疗机构开展药物遴选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医医疗机构药物目录的优化。方法采用概况性综述的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国内外8大数据库,随后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分析,将研究结果进行图表展示。结果该研究纳入了23篇文献(中文13篇,英文10篇),共涉及23个药物遴选相关的方法或工具。14个国内的方法或工具中,最早的发布于2012年,有5个发表于2022年。发布的方法或工具中,涉及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药物品种、不同评估角度等,如1个县级医院、1个乡镇医院的药物遴选方法;针对抗菌药、儿童退热药布洛芬制剂、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的质子泵抑制剂、降糖药等不同类型药物的方法工具;中成药遴选工具;专门针对药物经济学角度评估的工具,此外还包括具有普适性的国内医疗机构遴选工具。9个国外医疗机构药物遴选工具分别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的国家。最早发表于1955年,工具内容包括医疗机构药物处方集应该遵循的制定标准、医院处方集的管理制定和更新、药物评估工具。结论总体来看,国外医疗机构的药物遴选方法及制度较国内发展更早,国内近几年关注度较高,发布了各种类别的药物遴选工具,然而缺乏规范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医院药物遴选;医院循证决策;医院卫生技术;概况性综述   
      53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0829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王城城,唐兴,李春梅,王中博,附雁林,代敏,杨敏,余葱葱
      2024, 30(7): 163-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4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补中益气针法治疗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疲劳症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200例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维生素B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补中益气针法治疗,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疲劳症状、血清SOD、MDA、ox-LDL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4%(85/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34%(50/9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27.13,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疲劳自评量表(FSAS)评分、躯体疲劳、精神疲劳及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FSAS、躯体疲劳、精神疲劳及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MD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ox-LDL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MDA、ox-LDL水平改善更明显(P<0.05),血清SOD有明显升高(P<0.05)。在本次临床试验期间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补中益气针法治疗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疲劳症状,升高SOD水平,降低血清MDA、ox-LDL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抗氧化物的生成,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补中益气针法;慢性疲劳综合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43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1494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任君霞,王永争,刘晓飞,孙利,杨立波,吴烈,连凤梅,韦企平,魏丽娟,喻京生,韩建科
      2024, 30(7): 170-1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95
      摘要:目的评价通络明目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瘀络阻、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双盲、阳性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4家试验中心41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瘀络阻、气阴两虚证患者(观察组-对照组数量比为3∶1)。在规范降糖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服用通络明目胶囊(4粒/次,3次/d)+羟苯磺酸钙胶囊模拟剂(2粒/次,3次/d),对照组服用羟苯磺酸钙胶囊(2粒/次,3次/d)+通络明目胶囊模拟剂(4粒/次,3次/d)。疗程为12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矫正视力、眼底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疗效指标评价通络明目胶囊疗效。同时进行一般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治疗12周后,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综合疗效总有效率(61.0%,189/310)优于对照组(44.1%,45/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80,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8.4%,259/293)优于对照组(69.9%,6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7,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目睛干涩(χ2=8.305)、面色晦暗(χ2=4.053)、倦怠乏力(χ2=10.267)、气短懒言(χ2=8.494)、大便干结(χ2=8.657)”消失率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改善矫正视力(χ2=8.382)、眼底改变(χ2=6.026)方面,观察组显效+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和2.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及导致退出的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通络明目胶囊可以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综合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疗效、视力、眼底改变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且安全性良好,可以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替代治疗药物。  
      关键词:通络明目胶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   
      45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0844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药物代谢

    • 凌嘉阳,柏阳,曲扬,崔名杨,李星宜,才谦
      2024, 30(7): 179-1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62
      摘要:目的通过北苍术生品、麸炒品和米泔水制品对脾虚大鼠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明确北苍术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生苍术组、麸炒苍术组、米泔水制苍术组和参苓白术散组,每组10只,采用疲劳过度加饮食不节法造成大鼠脾虚模型。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上述给药组分别给予生苍术(3.75 g·kg-1)、麸炒苍术(3.75 g·kg-1)、米泔水制苍术(3.75 g·kg-1)和参苓白术散(6.7 g·kg-1)混悬液,考察各组大鼠的免疫器官系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与消化道炎症有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Ig)G,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指标淀粉酶(AMS)、胃动素(MTL)、胃泌素(GAS),与燥性相关的指标Na+-K+-三磷酸腺苷(ATP)酶、大鼠肾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大鼠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AQP3)与水通道蛋白8(AQP8)的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脾虚大鼠血浆样品中的生物标志物[P<0.05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比较3种炮制品对脾虚生物标志物的不同调节作用,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IL-6、TNF-α、IgG与AQP2含量明显升高(P<0.05),AMS、GAS、MTL、AQP3、AQP8与Na+-K+-ATP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生苍术、麸炒苍术和米泔水制苍术均能提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0.05),降低IL-6、TNF-α、IgG和AQP2(P<0.05),不同程度地提高AMS、GAS、MTL、AQP3、AQP8和Na+-K+-ATP酶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共筛选出176个差异代谢物,生苍术、麸炒苍术和米泔水制苍术分别回调了其中的75、72、84个生物标志物(P<0.05,P<0.01)。生苍术主要影响了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麸炒苍术主要影响了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米泔水制苍术主要影响了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硫胺素代谢,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结论生苍术、麸炒苍术和米泔水制苍术均有较好的健脾作用,其中麸炒苍术和米泔水制苍术的作用更强。同时,生苍术燥性最强,麸炒苍术其次,米泔水制苍术燥性最弱。3种苍术炮制品能够显著回调脾虚大鼠代谢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氨基酸代谢有关。  
      关键词:北苍术;麸炒;米泔水制;中药炮制;药效学;代谢组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   
      54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0800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苏钢,杨光勇,韩雪,唐秋梅,田维毅,王文佳,王平,涂小华,何光志
      2024, 30(7): 189-1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61
      摘要:目的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探究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丽珠肠乐组(0.15 g·kg-1)、葛根芩连汤高、中、低剂量组(10.08、5.04、2.52 g·kg-1),每组4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均给予克林霉素(250 mg·kg-1)灌胃造模,连续7 d。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灌胃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治疗14 d。分别在药物干预后0、3、7、14 d,从各组中随机抽取8只大鼠,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TOF-MS)对大鼠粪便中SCFAs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比较不同治疗时间组间代谢轮廓差异,并对大鼠粪便中SCFAs的组间含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PLS-DA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可明显区分,在葛根芩连汤治疗7 d后逐渐趋近于空白组。进一步分析SCFAs组成后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乙酸的占比增加,丁酸、戊酸、己酸和异戊酸的占比降低;葛根芩连汤治疗后,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占比增加,乙酸、丙酸和己酸占比降低。经差异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可明显改善丁酸含量,对戊酸、己酸含量具有一定回调作用。结论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治疗7 d后可改善AAD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这可能与改善SCFAs的组成比例及丁酸、戊酸、己酸等含量有关。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代谢组学;短链脂肪酸;丁酸;戊酸;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TOF-MS)   
      58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1284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药学基础

    • 何佳,南铁贵,刘天睿,赵玉洋,刘颖,金艳,袁媛
      2024, 30(7): 197-20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14
      摘要:目的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未发酵胆南星、一年制胆南星、二年制胆南星和三年制胆南星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识别不同发酵年份的胆南星。方法采集不同发酵年份的胆南星样本,利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各样本的挥发性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聚类热图分析(H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4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杂环类、醇类、醛类和芳香类是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采用PCA、HCA和PLS-DA等分析方法均可直观地对不同发酵年份的胆南星进行有效区分。根据VIP值>1的标准,筛选出73种具有差异性标志的挥发性成分。在未发酵胆南星2,6,11-三甲基十二烷、间二甲苯的含量最高,且与发酵样品的含量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一年制胆南星中检出2,3-丁二醇,仅在二年制胆南星中检出正辛烷,仅在三年制胆南星中检出庚酸乙酯,这些成分可作为不同发酵年份胆南星的气味标志物。结论该研究基于HS-SPME-GC-MS技术所建立的胆南星挥发性成分识别方法,可实现胆南星未发酵与1~3年发酵年份的快速判别,为胆南星炮制工艺规范化及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胆南星;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挥发性成分;发酵年份   
      42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776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苏江敏,章军,郭丛,赵桉熠,姜亮,张恒,邸继鹏,陈莎,刘丽,刘艳,刘安
      2024, 30(7): 205-2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68
      摘要:异功散出自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9月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中的第3号方,可开发为3.1类中药新药。该研究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从异功散的历史沿革、药味基原和炮制、剂量折算、制法用法、功能应用5个方面进行考证,形成该处方的关键信息表,以期为异功散基准样品研制和制剂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建议异功散药材基原和炮制选用人参Panax ginseng去芦,茯苓Poria cocos去皮,甘草应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陈皮Citrus reticulata切丝。剂量折算分别按4.13 g/钱、生姜1 g/片、大枣3 g/个、体积300 mL/盏折算,每服处方药味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各1.652 g,生姜5 g、大枣6 g,总量为19.26 g;煎煮方法为药味粉碎成50~80目细末,每服加水300 mL,煎至210 mL,去滓食前温服。该方古籍记载主治脾胃虚寒气滞之小儿吐泻不思饮食,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消化道炎症、腹泻等疾病。  
      关键词:经典名方;处方考证;异功散;四君子汤;历史沿革;中药煮散;儿科疾病   
      52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128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学术探讨

    • 赖锟阳,肖建才,闫滨滨,万修福,杨健,孟光兴,康传志,孙楷,张燕,郭兰萍
      2024, 30(7): 215-2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63
      摘要:“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的品质关系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随着溯源方法和监测仪器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当前中药材在生产流通环节上存在的质量问题,将传统中药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势在必行,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对确保中药材质量与安全,促进中药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文回顾了我国中药材追溯体系的发展历程,以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出了中药材的追溯体系建设应满足中药材特性及其传统用药经验的追溯要求。通过剖析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点明了聚焦于影响因素建设追溯体系对后期锁定问题环节和探究环境因子与中药材质量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对中药材追溯体系的系统框架、功能模块及实际应用方面做出了总结,并在其功能开发上对研发出具备风险预警功能和专家决策功能的溯源系统进行展望。基于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对中药材追溯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并针对当前仍未建成统一、标准、通用的中药材追溯体系这一现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控制;追溯体系;信息技术;系统框架;功能开发;质量关键因素   
      34
      |
      5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0931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郭琳,王笑冉,刘思哲,张媛鑫,田硕,苗明三
      2024, 30(7): 225-2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825
      摘要:随着社会节奏增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目前靶向疗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前景良好,已发现多种蛋白靶点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STAT)是一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是传导细胞转录信息的重要靶点,该靶点可通过对下游细胞增殖、凋亡、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因子等进行调节,进而影响乳腺癌的进展。STAT家族与肿瘤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预后中发挥标志性作用。“炎-癌”转化指非可控性炎症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促进正常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医理论认为“癌毒”中的“热毒”与肿瘤发展密切的炎症相对应,因而炎症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作为与炎症反应相关的主要环节,STAT家族对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一定的作用且前景良好,但其对乳腺癌的相关研究虽有但并未深入。中医药在乳腺癌的防治中已有较好疗效,当前有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复方对乳腺癌相关的STAT蛋白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尚未有系统综述。为更好梳理总结中药基于STAT家族干预乳腺癌的作用研究,该文对近年来作用于STAT家族的中药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乳腺癌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基于STAT蛋白的药物研发提供思考。  
      关键词: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乳腺癌;中药;炎-癌转化;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通路   
      33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161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李德秀,李晓雅,陈纪烨,孙长鑫,胡岚清,张静怡,刘龙涛
      2024, 30(7): 234-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98
      摘要:难治性心绞痛以持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反复、持久的心绞痛为主要症状,与冠脉狭窄、阻塞等引起的可逆性缺血、缺氧有关,主要涉及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和以冠脉痉挛、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瘀毒”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瘀毒”致病秽浊顽固、缓积急发、变化迅速,与难治性心绞痛复杂多变、迁延难愈的疾病特点不谋而合。难治性心绞痛的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瘀毒”贯穿其始末,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基于“活血解毒”的整体思路,结合不同类型的本虚机制,并辅以益气温阳、补肾健脾、清热化痰等治法,在中医药领域运用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和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建立侧支循环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难治性心绞痛。故该文从“瘀毒”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探讨难治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策略,阐明难治性心绞痛难以治愈的原因及与普通心绞痛、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脉痉挛和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心绞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  
      关键词:难治性心绞痛;瘀毒理论;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脉痉挛;活血解毒法   
      63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084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优势病种

    • 杨新春,王树玉,杜惠兰,罗颂平,金哲,李蓉,阮祥燕,章勤,冯晓玲,陈世财,贺丰杰,魏绍斌,鹿群,王艳琴,刘阳,孟庆伟,郝增平,李颖,莫美,张霄潇,赵瑞华
      2024, 30(7): 241-2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97
      摘要:先兆流产是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医妇产科、西医妇产科及药学领域专家,深入探讨先兆流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及用药方案。与会专家讨论后认为,染色体、内分泌、免疫异常是先兆流产发病的关键因素,冲任气血失调是核心病机;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在保胎、改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缓解焦虑状态、调节生殖内分泌及免疫异常、个体化、多样化治疗、增效减毒、未病先防等方面具有优势;中西医诊疗难点在于明确母体因素导致流产的预测指标和易栓症的治疗,在辨证的指导下,谨慎使用活血化瘀药;复发性流产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切入点,未来亟需开展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推进先兆流产的中医药现代化诊疗水平。  
      关键词:先兆流产;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专家指导建议   
      50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80758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综述

    • 王晓萌,杨鹏,李晓晨,吴丽丽,秦灵灵,刘铜华
      2024, 30(7): 247-2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04
      摘要: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对IR的治疗成为防治T2DM的关键。IR是指胰岛素刺激下的组织细胞对葡萄糖不敏感或减敏感的状态,导致细胞无法有效地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引起高血糖。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能量感应的酶,能够调节多种代谢途径,维持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TP)的稳定。近年来中药在T2DM的防治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基于AMPK信号探寻中药干预T2DM进程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诸多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在防治T2DM方面具备安全、高效等优势,AMPK信号通路是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提取物发挥改善IR作用的关键通路之一。中药酚类、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皂苷类等有效成分及中药提取物,可以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级联反应,从而通过调节糖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和维持线粒体稳态等方式改善IR。基于此,该文章将对近年来中药干预AMPK信号通路改善IR现有的药理和实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中药干预IR和治疗T2DM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中药   
      55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74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刘海鹏,张勇,王静,吕天赐,丁瑞鑫,高桂花
      2024, 30(7): 256-2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62
      摘要:酶因其高效率、专一性等特点在化工、制药等方面应用广泛,但是游离酶稳定性差、难以回收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因此,酶的固定化及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固定化载体的选择为酶固定化的关键步骤,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有机配体配位形成的多孔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固定化载体,其具有的高孔隙率、强稳定性和表面可修饰性等优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固定化酶载体。通过将游离酶固定在MOFs上,可有效解决游离酶上述的不足,大大拓宽了酶的适用环境。配体垂钓是一种从复杂的组分中找寻受体的特异性配体的方法,具有效率高、样品预处理简单和特异性强等优点。酶固定化后形成的MOF-酶复合物可以充当配体垂钓的“钓竿”,将目标物从复杂的组分体系中筛分出来。而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活性成分多样等特点使得配体垂钓技术在中药酶抑制剂筛选方面大展拳脚,筛选出来的酶抑制剂有望进一步开发成为药效好而不良反应低的先导化合物,因此MOFs固定化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此,笔者总结了近年来MOFs固定化酶的方法,分析了各方法的特性及优缺点,对制备条件与制备机制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对MOFs固定化酶在中药酶抑制剂筛选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后续中药天然成分的开发和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酶固定化;配体垂钓;酶抑制剂;中医药(TCM);研究进展   
      32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79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赵爽,王栋,时浩洋,王方园,孟静岩
      2024, 30(7): 265-2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321
      摘要:近年来,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西医主要运用手术切除、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但易引发并发症、耐药性及不良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癌症方面有明显优势,可降低癌症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细胞衰老是指细胞经过有限次的分裂后不再增殖,进入不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滞状态,导致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衰退,同时伴随细胞形态学改变,如扁平化、多核形态等。在分子水平表现为DNA损伤相关基因表达增多、细胞周期相关因子表达减少及显著的分泌活性等。癌症的恶性发展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随着癌细胞增殖次数的不断增加,癌症相关基因发生持续突变,摆脱细胞衰老的束缚,从而实现无限增殖。通过近年来的文献研究发现,诱导肿瘤细胞衰老,可能通过调控细胞的DNA损伤、细胞周期阻滞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等,使抑制性免疫肿瘤微环境向免疫肿瘤微环境激活转化,从而逆转肿瘤细胞衰老的逃逸,是一种颇具前景的癌症治疗策略。然而,细胞衰老在癌症进展中的机制还不完全明确,尤其是中医药调控细胞衰老发挥的抗癌作用。该文从调控细胞衰老的角度,对细胞衰老的具体分子机制、细胞衰老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基于细胞衰老的中医药抗癌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抗癌作用及新药的研发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细胞衰老;癌症;中医药;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   
      51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1624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赖嘉文,徐丽静,姚元谦,叶志豪,刘文钒,吕建林
      2024, 30(7): 272-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7
      摘要:肝衰竭(LF)因其起病凶险、并发症多、难以治疗、预后欠佳等特点,对广大患者产生极大的困扰。该病是由感染、肝损伤物质、自身免疫、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肝脏损伤,是以凝血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常见临床证候群,其中医范畴为“鼓胀”“黄疸”等病证。目前西医治疗LF的研究进展较缓慢,且其临床应用效果仍不理想。与之相比,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及验证,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LF的病理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的信号通路繁多,主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肝纤维化、细胞凋亡等过程有关。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介导体内相关信号通路干预LF的发生发展。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总结性记载,故本综述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出多条与中医药干预LF相关的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转化生长因子-β/果蝇抗生物皮肤生长因子蛋白(TGF-β/Smad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等,并阐述其干预LF的具体机制。该文旨在提供切实有效的中医药治疗LF相关通路及对应机制,为临床治疗LF及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衰竭;中医药;信号通路;病理机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综述   
      39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1618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刘菲菲,钟艳,陈丽萍,常熙雯,李文斌,王荣
      2024, 30(7): 281-2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41
      摘要:认知障碍是指大脑的海马、皮层等部位出现异常,表现为学习、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愈发严重,认知障碍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目前改善认知障碍的西药存在胃肠道反应和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一种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发挥药效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小。研究表明认知障碍发病原因与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神经元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凋亡、自噬等过程密切相关。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一条在传导细胞内外信号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传导通路,在调节细胞炎症、凋亡、自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抗凋亡、调节自噬等作用,达到改善认知障碍的目的。该篇综述先总结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与调控过程,后论述其通过改善神经元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凋亡与自噬等过程而改善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近年来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调控该信号通路改善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后期认知障碍相关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认知障碍;中药   
      59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0454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 左明顺,董志诚,左玉,陈洪川,蔡宏佳,吴丛丛,艾小渝,张能
      2024, 30(7): 290-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124
      摘要:膀胱癌(BCa)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所有可切除的非转移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强烈建议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但其术后仍面临着复发、转移、死亡的风险。近年来,晚期和转移性BCa患者在新诊断BCa患者中的比例不断升高。虽然目前的治疗模式多样,但由于其有效性低及不良反应较大,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疗效,导致晚期和转移性BCa患者生存率仍然较低。因此BCa的治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发现一种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中药药物在BCa患者治疗中显示出极大优势。中药温和,易接受,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靶点抑制肿瘤进展,从而发挥抗癌作用。蒲公英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利胆、降糖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已在乳腺癌、肝癌、胃癌、舌癌和肺癌等癌症中显示出明确的抗癌作用。通过回顾既往国内外研究,该文对蒲公英提取物通过诱导细胞发生自噬、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与侵袭、调节细胞的周期和增殖、调节细胞代谢、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联合化疗药物的作用、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转导的机制进行总结,系统阐述蒲公英抗BCa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BCa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蒲公英;膀胱癌;泌尿系统;抗癌作用;作用机制   
      4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782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