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30 9

      经典名方

    • 余远盼,林桂梅,李医名,姚怡
      2024, 30(9):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01
      摘要:目的从“脑-肠-菌”轴的角度探讨生、制枳实换用的枳实芍药散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15.625 mg·kg-1)、生枳实芍药散组、清炒枳实芍药散组、麸炒枳实芍药散组、炒炭枳实芍药散组、成品枳实芍药散组(3.75 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灌胃常温0.9%氯化钠溶液外,其余各组均灌胃0~4 ℃冰0.9%氯化钠溶液(2 mL·d-1,共14 d)建立C-IBS大鼠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检测大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3(AQP3) mRNA的表达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VIP和AQP3蛋白的表达;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检测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5-HT、VIP、CGRP、SP水平显著上升,NPY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浆中DAO和D-LA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黏膜上皮轻度破损,杯状细胞减少且腔内颗粒明显减少;结肠组织中AQP3、cAMP、PKA mRNA表达水平和AQP3、VI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粪便中SCFAs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含量显著减少,丙酸、丁酸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提高C-IBS大鼠小肠推进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整模型大鼠血清中脑肠肽水平(P<0.05,P<0.01),明显升高大鼠结肠组织中AQP3、cAMP、PKA mRNA及VIP、AQP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除异丁酸外各给药组对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均具有显著回调作用,并且麸炒枳实入药的枳实芍药散的作用稍强于其他炮制品枳实入药的枳实芍药散。结论生、制枳实换用的枳实芍药散可通过对“脑-肠-菌”轴功能的调节来改善C-IBS,并且使用麸炒枳实入药的枳实芍药散效果更佳。  
      关键词:枳实芍药散;枳实;炮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脑-肠-菌轴   
      476
      |
      4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93530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欧阳丹,李鑫,湛港香,陈正,马远志,邹婕,曹建中
      2024, 30(9): 10-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438
      摘要:目的探讨乌头汤对佐剂型关节炎(AIA)风寒湿痹证大鼠血管翳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AIA风寒湿痹证组[完全弗氏佐剂(CFA),200 μg]、乌头汤组(15 g·kg-1·d-1)、吲哚美辛组(10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注射CFA前给予风寒湿刺激。连续给药30 d,期间观察AIA风寒湿痹证大鼠的基本情况、发病时间、关节炎评分、足容积。最终取外周动脉血、踝关节和滑膜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含量和风湿3项,包括抗O(ASO)、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关节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踝关节通路关键蛋白HIF-1α和VEGF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HIF-1α、VEGFA、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IA风寒湿痹证大鼠足肿容积和关节炎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CRP、RF、ASO阳性表达显著(P<0.01);HE染色可见踝关节滑膜炎性增生,血管新生、血管翳形成,骨破坏程度加重,提示模型构建成功。乌头汤干预后,发病时间显著延迟(P<0.01);足容积和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RF、ASO含量显著下降(P<0.01);滑膜组织炎性增生明显缓解,血管新生及血管翳减少,骨破坏减轻;滑膜HIF-1α、VEGFA、Ang-1、Ang-2 mRNA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与踝关节HIF-1α和VEGF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在吲哚美辛组中,大鼠发病时间显著延迟(P<0.01);足容积和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RF、和ASO含量显著下降(P<0.01);HIF-1α/VEGFA/Ang信号通路激活,病理组织损伤改善。结论乌头汤可延缓AIA风寒湿痹证大鼠发病时间,降低足容积、关节炎评分、风湿活动度,改善关节组织病理情况,对血管翳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VEGFA/Ang通路表达有关。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乌头汤;血管翳;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生成素(Ang)信号通路   
      137
      |
      3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361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何秋婷,庞彩霞,陈春木,孙辉,谭淑慧,李宜桓,梁奇,刘翠玲
      2024, 30(9): 19-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39
      摘要:目的探讨黄连散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氢化可的松组、黄连散油剂低、中、高剂量(0.3、0.6、1.2 g·kg-1)组、黄连散水提液(0.6 g·kg-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于小鼠背部涂抹DNCB以建立AD模型。在DNCB刺激后的第15天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或溶剂,观察并记录小鼠皮损变化、皮炎评分、抓挠次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和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皮肤中丝聚蛋白(FLG)、兜甲蛋白(LOR)、内披蛋白(IVL)及脾脏免疫球蛋白E(l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红肿、结痂等症状,皮炎评分、抓挠次数和脾脏指数均上升(P<0.05),皮肤组织中FLG、LOR、IVL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脾脏中IgE、IL-4、IL-6、IL-1β、TNF-α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IFN-γ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小鼠皮肤红斑、鳞屑及结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皮炎评分、抓挠次数及脾脏指数有所下降(P<0.05,P<0.01);此外,药物组小鼠皮肤中FLG、LOR、IVL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脾脏中IgE、IL-4、IL-6、IL-1β、TNF-α的mRNA表达量减少,IFN-γ升高(P<0.05,P<0.01),皮肤和脾组织病变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黄连散油剂中剂量组和氢化可的松组最为明显(P<0.05,P<0.01);且黄连散油剂中剂量组各指标均优于黄连散水提液组。结论黄连散可能通过上调皮肤屏障蛋白表达水平,抑制辅助性T细胞2(Th2)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提高辅助性T细胞1(Th1)炎症因子表达,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及脾脏中Th1/Th2平衡,抑制AD小鼠脾脏组织炎症反应,从而缓解AD;黄连散油剂比水剂效果更佳。  
      关键词:黄连散;特应性皮炎;皮肤屏障;脾脏;辅助性T细胞(Th)1/Th2平衡;炎症因子   
      134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272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药理

    • 史艳丽,王云超,杨震,王新华,贾志永
      2024, 30(9): 28-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18
      摘要:目的探讨宣肺止嗽配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采用气管滴注脂多糖联合被动烟熏建立COPD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宣肺止嗽方高、中、低剂量组(3.6、1.8、0.9 g·kg-1·d-1)。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10 mL·kg-1·d-1生理盐水灌胃,宣肺止嗽方各干预组灌胃给药,地塞米松组给予2.57×10-4 g·kg-1·d-1地塞米松灌胃,持续治疗28 d。肺功能检测仪进行肺功能指标水平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IL-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IHC)检测肺组织IL-17A、白细胞介素-17受体A(IL-17RA)、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剂1(Act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6(TRAF6)、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磷酸化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IL-17A、IL-17RA、Act1、TRAF6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肺组织IL-17A、IL-17RA、Act1、TRAF6 mRNA的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6、IL-8、IL-17、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肺功能流速指标和容量指标明显下降(P<0.05),时间指标和其他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IL-17A、IL-17RA、Act1、TRAF6 mRNA和蛋白水平及下游NF-κB p65、p-NF-κB p65、p-p38 MAPK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6、IL-8、IL-17、IL-1β、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宣肺止嗽方高、中剂量组IL-17A、IL-17RA、Act1、TRAF6 mRNA和蛋白水平及下游NF-κB p65、p-NF-κB p65、p-p38 MAPK阳性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宣肺止嗽方能有效对抗COPD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17A、IL-17RA、Act1、TRAF6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下游NF-κB、p38 MAPK信号通路,减少IL-6、IL-8、TNF-α、IL-17、IL-1β的释放,进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宣肺止嗽方;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信号转导复合体;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剂1(Act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   
      111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253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陈壮,刘高阳,谢文英,尚立芝
      2024, 30(9): 40-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04
      摘要:目的基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s)信号通路,研究二陈汤加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炎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陈汤加味高、中、低剂量组、消咳喘组,每组10只。采用香烟烟雾联合脂多糖(LPS)方法制备COPD大鼠模型,二陈汤加味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20、10、5 g·kg-1·d-1灌胃,消咳喘以3.5 mL·kg-1·d-1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持续干预21 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TNFR1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混合系列激酶样结构域蛋白(MLKL)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RIPK1、RIPK3、MLKL蛋白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ALF中TNF-α、TNFR1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RIPK1、RIPK3、MLK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加味高、中、低剂量组及消咳喘组大鼠BALF中TNF-α、TNFR1含量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中RIPK1、RIPK3、MLK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P<0.01)。结论二陈汤加味能够有效改善COPD大鼠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TNFR1/RIPKs信号通路。  
      关键词:二陈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受体相互作用激酶(RIPKs)信号通路   
      89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9354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刘庚鑫,张格第,袁文萋,李福生,郭敏,罗富里,晏子友
      2024, 30(9): 48-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43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26(miRNA126)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慢性肾脏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CKD AS)中的作用,以及肾衰泄浊汤干预5/6肾切除术联合高脂饲养的CKD AS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肾衰泄浊汤低、中、高剂量组。通过5/6肾切除术联合高脂饲养10周建立大鼠CKD AS模型,肾衰泄浊汤低、中、高剂量组(6.0、12.0、24.0 g·kg-1·d-1),氯沙坦组(20 mg·kg-1·d-1)剂量灌胃,进行相应的干预8周,然后处死大鼠,取材进行相应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检测大鼠肾功能和血脂: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主动脉组织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miRNA126、PI3K、Akt、mTOR 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磷酸化(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苄氯素-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Ⅰ(LC3Ⅱ/LC3Ⅰ)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Cr、BUN、TC、TG、LDL-C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与肾衰泄浊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SCr、BUN、TC、TG、LDL-C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内膜可见增厚斑块形成,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少量泡沫细胞,中膜平滑肌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增多,氯沙坦组与肾衰泄浊汤各组较模型组病变减轻;与模型组比较,肾衰泄浊汤中、高剂量组中电镜的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的数量增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miRNA126表达显著下降(P<0.01),PI3K、Akt、mTOR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肾衰泄浊汤高、中、低剂量组及氯沙坦组大鼠主动脉组织miRNA126表达显著升高(P<0.01),PI3K、Akt、mTOR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和肾衰泄浊汤低、中、高剂量组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Beclin-1、LC3Ⅱ/LC3Ⅰ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CKD AS大鼠主动脉组织miRNA126表达降低,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自噬通量;肾衰泄浊汤通过miRNA126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恢复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自噬,保护CKD血管损伤,减少As斑块的形成,减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126(miRNA126);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肾衰泄浊汤;慢性肾脏病;动脉粥样硬化   
      72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35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石贤聪,谢治深,赵靓,王佳俊,段亚飞,王潘,张振强,张效威,徐江雁
      2024, 30(9): 56-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23
      摘要:目的基于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消皮素E(GSDME)通路探讨丹酚酸F改善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的机制。方法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2.5、5、10、20 μmol·L-1)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及给予丹酚酸F不同干预时间条件下HK-2细胞的相对活力;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流式细胞术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和Hoechst 33342/PI染色检测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PI阳性率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评价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Bax、Bcl-2、细胞色素C(Cyt C)、胱天蛋白酶-9(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及激活情况的影响。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法(DCFH-DA)及线粒体膜电位(JC-1)考察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活性氧(ROS)产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乳酸脱氢酶、炎症因子IL-1β、PI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Bax、Cyt C、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HK-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ROS产生过量蓄积。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F组有效改善高糖诱导所致HK-2细胞的损伤(P<0.05),明显降低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及IL-1β含量(P<0.05,P<0.01),显著减少PI阳性细胞的比例(P<0.01);丹酚酸F组降低Bax、Cyt C、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P<0.05,P<0.01),HK-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升高,ROS的过量蓄积减少。结论丹酚酸F通过减少ROS的产生,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失衡,抑制Bax/Caspase-3/GSDME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发挥改善高糖诱导所致HK-2细胞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丹酚酸F;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消皮素E(GSDME)信号通路;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焦亡   
      78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559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亓照耀,许源慧,刘金存,孙红光,齐鑫鑫,从美丽,刘涛
      2024, 30(9): 65-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40
      摘要:目的探讨肉苁蓉苯乙醇苷(CHPhGs)对酒精性肝病(ALD)小鼠肠道黏膜屏障和肠道菌群影响。方法将36只C57BL/6N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组和CHPhGs低、中、高剂量组(175、350、700 mg·kg-1),每组6只。采用利伯-德卡利(Lieber-Decarli)乙醇液体饲料建立ALD小鼠模型。正常给药组和CHPhGs低、中、高剂量组按相应剂量每天灌胃给予CHPhGs。生化仪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脂多糖(LPS)、脂多糖结合蛋白(LBP)、D-乳酸(D-LA)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肝脏LBP水平;比色法检测肝脏中TG和TC水平;肝脏行油红O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电镜观察空肠上皮细胞微观结构;空肠和结肠道行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及黏蛋白2(Muc2)免疫组化。收集正常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组和CHPhGs高剂量组肠道内容物,进行测序。结果ALD模型建立成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ALT、AST和TG水平,以及肝脏TG和T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病理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脏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CHPhGs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中TG和肝脏TG和T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HPhGs高剂量组血清中ALT、AST、TNF-α、IL-1β、LPS和LBP明显降低(P<0.05);CHPhGs高剂量组脂肪变性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结构基本完整,结肠Muc2表达减少,肠道菌群出现了明显改变(P<0.05)。与正常组比较,异杆菌(Allobaculum)在模型组出现了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在CHPhGs高剂量组中明显上调(P<0.05)。Akkermansia与Allobaculum的丰度呈负相关(r=-0.701,P<0.01)。结论CHPhGs对ALD的肠道屏障损伤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有益菌Akkermansia和潜在有害菌Allobaculum的丰度和结构,影响肠道黏液稳态来发挥作用。  
      关键词:肉苁蓉苯乙醇苷(CHPhGs);酒精性肝病;肠道屏障;肠道菌群   
      62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269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李天硕,席作武,董文洁,史登辉,刘云蓉,林子栋
      2024, 30(9): 74-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21
      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姜黄素(0、12.5、25、50、75、100 μmol·L-1)和5-氟尿嘧啶(5-FU)(600 μmol·L-1)处理不同时间(24、48、72 h)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姜黄素(0、25、50、75 μmol·L-1)和5-FU对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CT116细胞中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1(JAK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p2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染色质免疫沉淀法(ChIP)检测STAT1与p21启动子区的结合情况;采用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TAT1在调控p21表达中的作用及JAK1蛋白在调控STAT1活化中的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姜黄素各组和5-FU组HCT-116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姜黄素组和5-FU组DNA合成前期(G0/G1)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DNA复制期(S)和DNA合成后期(G2/M)细胞比例及磷酸化p21(p-p2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2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姜黄素组比较,p21 siRNA+姜黄素组G0/G1期细胞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姜黄素处理后细胞中磷酸化STAT1(p-STA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姜黄素组比较,姜黄素+STAT1 siRNA组HCT116细胞中p2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机制研究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姜黄素处理明显增强了STAT1蛋白在p21启动子区的富集(P<0.05)。与空白组比较,姜黄素处理后细胞中磷酸化JAK1(p-JAK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姜黄素组比较,姜黄素+STAT1 siRNA组HCT116细胞中的p-STAT1和p2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诱导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周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激活JAK1/STAT1/p21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姜黄素;人结肠癌细胞;细胞周期阻滞;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JAK1/STAT1)信号通路   
      61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445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临床

    • 齐于辰,李运伦,武玉洁,王海权,王宇
      2024, 30(9): 83-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96
      摘要:目的观察藤菔降压片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对2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纳入7个分中心288例2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4例),分别给予藤菔降压片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和藤菔降压片安慰剂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干预4周后评估疗效。试验过程中记录受试者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事件等进行安全性评价,记录疗效性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等进行有效性评价,同时对血压达标率等主要疗效指标的统计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样各88组作为检测对象,在临床试验受试患者服药前1 d和服药结束后第1天分别采集患者空腹血样,对处理后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检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花生四烯酸(AA)、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初步探讨藤菔降压片对机体炎症因子的调控。结果最终共271例患者完成试验(观察组133例,对照组138例),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中血常规(白细胞、血红细胞、血小板)、尿常规(尿蛋白、尿血红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心电图异常情况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收缩压差值、舒张压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根据降压疗效判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119/1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7.97%(80/13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2.593,P<0.01)。在血压达标率方面,收缩压达标率观察组为61.65%(82/133),对照组为37.68%(52/138);舒张压达标率观察组为78.20%(104/133),对照组为55.07%(76/138);血压整体达标率观察组为48.12%(64/133),对照组23.19%(32/138),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χ2=15.571、16.236、18.404,P<0.01)。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标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7.89%(77/133),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38.41%(53/1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Z=-3.172,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A和TXB2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PGE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AA和TXB2均显著降低,PGE2水平显著升高(P<0.01)。提示藤菔降压片在治疗2级高血压患者过程中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减少炎症介质产生,从而阻止炎症反应发生。结论发现藤菔降压片治疗2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可更加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应用较安全。藤菔降压片临床疗效突出,可作为临床治疗2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有效干预方式。  
      关键词:藤菔降压片;2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   
      63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1254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徐云姬,夏宛廷,张璇,马黔红,黄金珠,曾倩
      2024, 30(9): 93-10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92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后拟再次接受IVF-ET拮抗剂方案低预后(肾阴虚肝郁血瘀证)患者卵巢功能、中医证候及自然受孕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拟再次接受IVF-ET拮抗剂方案助孕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阴虚肝郁血瘀证低预后患者128例,按随机对照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6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脱氢表雄酮(DHEA)治疗,观察组采用多途径中医药(口服中药汤剂+耳穴贴压+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收集两组患者的卵巢功能评估相关指标,中医证候评分和自然受孕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卵泡刺激素/基础黄体生成激素(bFSH/bLH)值、基础雌二醇(bE2)、窦卵泡数(AFC)、获卵数、正常受精数、优胚数、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患者bFSH/bLH、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bFSH、bE2、AFC值、获卵数、正常受精数、优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FSH、bFSH/bLH、bE2、AFC、正常受精数、优胚数、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而获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自然受孕3人,而对照组无自然受孕者。结论对于IVF-ET失败后,拟再次接受IVF-ET拮抗剂方案的肾阴虚肝郁血瘀证低预后患者,通过多途径的中医药干预,可以降低bFSH、bFSH/bLH值、改善bE2水平,增加AFC、获卵数、正常受精数和优胚数,改善卵巢功能、月经状况和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使部分患者在再次进周前自然受孕,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中医药多途径介入;低预后;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巢功能;中医证候;自然受孕   
      55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220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蒋佩珍,杨秀鹏,王德秀,王文儒,吕妍,刘为易,陈卓,王洪志,郭小青,张姗姗,许勇钢,唐旭东
      2024, 30(9): 101-1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95
      摘要: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MDS患者骨髓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情况,及其与MDS临床特征、含砷中药复方治疗疗效和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治疗予含砷中药复方的27例MDS患者,行骨髓穿刺术采集骨髓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骨髓细胞中HIF-1α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Logistic、Cox模型回归分析影响MDS患者疗效及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MDS患者骨髓细胞相比正常人中HIF-1α mRNA水平表达较低;HIF-1α与骨髓增生程度(r=0.384,P<0.05)、骨髓粒细胞系统%(G%)(r=0.560,P<0.01)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F-1α在随访疗效中是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HIF-1α是影响MDS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398.968,95%置信区间(CI)(1.281,116 858.743),P<0.05]。结论MDS患者骨髓细胞中的HIF-1α表达水平与临床骨髓增生程度和G%密切相关,HIF-1α是MDS疗效和生存预后危险因素。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生存预后   
      44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420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宋娜,易茜,姚勇刚,周玉玲,罗真春
      2024, 30(9): 108-1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94
      摘要:目的评估加味厚朴大黄汤在痰热壅盛型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使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变化。方法选择重庆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痰热壅盛型需要机械通气的中重度ARDS患者62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加味厚朴大黄汤鼻饲,对照组给予温开水鼻饲治疗,疗程7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乳酸(La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顺应性、平台压、EIT监测的气体分布参数(Z1、Z2、Z3、Z4)、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谵妄、腹痛、腹泻)等。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7 d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0.30%(28/31),高于对照组的67.74%(21/31)(Z=-2.415,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台压及Lac显著降低(P<0.01),顺应性及P/F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患者Lac下降(P<0.05),P/F增加(P<0.05),顺应性及平台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台压、炎症因子均明显降低(P<0.05),顺应性、P/F明显升高(P<0.05),EIT监测的气体分布参数Z1、Z2、Z3、Z4、Z1+Z2、Z3+Z4均明显升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谵妄及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研究过程中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味厚朴大黄汤可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P/F、重力依赖区域的肺通气、肺顺应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且相较于传统方法,EIT技术能适时监测患者区域性肺通气变化,具有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加味厚朴大黄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炎症因子;痰热壅盛   
      40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1326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药物代谢

    • 潘福璐,刘洋,刘慧宁,于爽,李雪岩,王新宇,祁东盈,柴晓钰,王倩倩,易紫容,潘艳丽
      2024, 30(9): 116-1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11
      摘要:目的从药靶结合亲和力和动力学角度研究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并在不同多成分背景下研究这类成分的血脑屏障透过性。方法采用Ellman改良的光度检测法测量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酶活恢复方法测定这类成分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的动力学参数(Koff);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UPLC-HRMS)对各成分在不同背景下(药材与复方)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的定性分析。结果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可达到纳摩尔级,并且多个生物碱成分具有优于阳性药盐酸多奈哌齐的药靶结合动力学特征(更小的Koff,P<0.01),表明该类成分可在乙酰胆碱酯酶上持续更长时间的抑制;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以单体形式、以及在黄连和黄柏药材提取物和复方黄连解毒汤的多成分背景下都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结论非洲防己碱等小檗碱类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在多种成分背景下均可入脑。这在药效物质基础层面上可以佐证临床上复方黄连解毒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为阐明复方黄连解毒汤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非洲防己碱;乙酰胆碱酯酶;药靶结合;亲和力;血脑屏障   
      51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260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药学基础

    • 张雪晶,徐梦丹,刘小康,邵娟,鲁梦琪,谢晓燕,蔡广知,贡济宇
      2024, 30(9): 132-1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63
      摘要:目的通过对人参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分析,为人参趁鲜切制饮片的质量控制及应用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经标准工艺分别制备10批具代表性的人参趁鲜与传统切制饮片及其标准汤剂,采用Agilent EC-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23 min,18%~21% A;23~35 min,21%~28% A;35~80 min,28%~32% A),检测波长203 nm,建立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差异成分,对筛选出的已知差异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出膏率、转移率等指标,探讨人参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差异。结果人参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0,分别确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9个共有峰;PCA及PLS-DA结果表明,2种饮片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人参趁鲜切制饮片中人参皂苷Rg1、Re、Ro含量高于传统切制饮片,而人参皂苷Rb1、Rc、Rb2、Rd含量低于传统切制饮片,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中人参皂苷Rg1、Re、Rb1、Ro含量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而人参皂苷Rc、Rb2、Rd在2种饮片标准汤剂中的含量相当。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中人参皂苷Rg1、Rb1、Rc、Rb2平均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P<0.05);人参皂苷Re、Rd平均转移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皂苷Ro平均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明显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P<0.05)。结论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及转移率均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可为趁鲜切制饮片后续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人参;趁鲜切制;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转移率;人参皂苷;出膏率;质量标准   
      69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3151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张雪晶,徐梦丹,刘小康,邵娟,鲁梦琪,谢晓燕,蔡广知,贡济宇
      2024, 30(9): 132-1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63
      摘要:目的通过对人参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分析,为人参趁鲜切制饮片的质量控制及应用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经标准工艺分别制备10批具代表性的人参趁鲜与传统切制饮片及其标准汤剂,采用Agilent EC-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23 min,18%~21% A;23~35 min,21%~28% A;35~80 min,28%~32% A),检测波长203 nm,建立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差异成分,对筛选出的已知差异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出膏率、转移率等指标,探讨人参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差异。结果人参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0,分别确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9个共有峰;PCA及PLS-DA结果表明,2种饮片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人参趁鲜切制饮片中人参皂苷Rg1、Re、Ro含量高于传统切制饮片,而人参皂苷Rb1、Rc、Rb2、Rd含量低于传统切制饮片,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中人参皂苷Rg1、Re、Rb1、Ro含量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而人参皂苷Rc、Rb2、Rd在2种饮片标准汤剂中的含量相当。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中人参皂苷Rg1、Rb1、Rc、Rb2平均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P<0.05);人参皂苷Re、Rd平均转移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皂苷Ro平均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明显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P<0.05)。结论趁鲜切制饮片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及转移率均优于传统切制饮片标准汤剂,可为趁鲜切制饮片后续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人参;趁鲜切制;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转移率;人参皂苷;出膏率;质量标准   
      32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23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贺琪珺,盛丹丹,陈宇霞,欧阳少琴,邓凯文,贺福元,陈新宇
      2024, 30(9): 141-1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063
      摘要:目的对归肺经4味中药黄酮成分簇的“印迹模板”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中药体外归肺经的研究方法。方法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只归肺经的苍耳子、鱼腥草、金荞麦、射干等13味中药为基础,确定鱼腥草、金荞麦、射干、桑白皮4味代表中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指纹图谱,并计算4味中药中所含各类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运用夹角余弦法计算其与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相似性,以此建立构印定量关系,确定各成分归肺经次序。选择绿原酸、芦丁、槲皮苷、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表儿茶素、野鸢尾苷共7种对照品验证模型的黄酮类成分整体的构印关系及其预测能力。结果鱼腥草、金荞麦、射干和桑白皮共含有437种化学成分,其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95 6,4味中药共含黄酮类成分204个,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78 0,仅次于生物碱的0.985 1。7个对照品的保留时间(tR)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S)呈良好构印关系(tR=831.4×S-790.3,r=0.861 4,P<0.01),适用于98.04%黄酮类成分簇的位次、相似度、相对相似度与tR的体外归经研究。据此可得第1位为桑黄酮D,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87 7,tR为30.88 min;第200位为绿原酸,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58 2,tR为6.36 min;按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法算得的4味中药的总量一阶矩为24.26 min,列位21,能表征整体的99.19%,7种对照品的药材峰面积总量一阶矩为20.00 min,列位46,能表征整体的98.68%。结论黄酮类成分簇是研究归肺经的“印迹模板”特征的适宜探针,据此能建立起定量结构信息与tR关系的体外中药归经研究方法。  
      关键词:中药归经;肺经;印迹模版;定量构印关系;分子连接性指数;经络;相似度   
      54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325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曹春艳,张家祺,赵振铎,沈沁,戚胜兰,刘伟,张立超
      2024, 30(9): 148-1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64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液质联用方法同时分析佛耳草中1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为完善佛耳草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15批不同产地佛耳草中的17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使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µ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8%A;1.0~4.0 min,8%~26%A;4.0~9.0 min,26%A;9.0~14.0 min,26%~34%A;14.0~14.5 min,34%~45%A;14.5~15.0 min,45%~60%A;15.0~18.0 min,60%~90%A;18.0~19.0 min,90%A;19.0~19.01 min,90%~8%A;19.01~20.0 min,8%A),流速0.3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2 μL;运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 000。结果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良好,能够用于17种成分的同时定量。15批佛耳草样品中奎宁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异槲皮苷、1,5-O-二咖啡酰奎宁酸、大波斯菊苷、紫云英苷、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芹菜素、高车前素的质量范围依次为39.60~179.12、0.17~0.84、2.41~8.38、4.33~31.50、13.63~180.38、2.43~14.75、1.16~19.68、0.49~5.63、55.77~445.16、0.23~10.26、62.04~530.10、1.11~18.01、11.36~90.61、12.22~65.98、7.22~69.84、3.37~45.65、0.30~2.59 μg·g-1,其中有机酸类成分在佛耳草中含量比黄酮类成分更高,以1,5-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奎宁酸、绿原酸含量较高,同时,贵州产地佛耳草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高于江苏产地样品,江苏产地佛耳草样品中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则高于贵州产地样品。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可用于佛耳草中17种成分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明确了佛耳草主要成分的含量范围,可为佛耳草质量控制标志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佛耳草;定量分析;黄酮类;有机酸类;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质量控制;质量标志物   
      49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2948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张永祥,张宝,林亮华,杨帆,薛淑娟,古力,张重义,张留记,陈随清
      2024, 30(9): 156-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15
      摘要:目的鉴定地黄根系分泌物并研究其招募的特定根际微生物种群及功能,探讨地黄-土壤反馈调节模式与其连作障碍形成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无菌条件下地黄幼苗胚根分泌物及大田地黄根际土壤中富集的根系分泌物;以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根系分泌物表征物进行土壤外源添加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通过PICRUSt和FUNGuild分别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功能预测。结果地黄根系分泌物中存在7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毛蕊花糖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6种。通过外源添加根系分泌物实验发现在毛蕊花糖苷富集的土壤中细菌属水平上表现为Agromyces、Pseudomonas、Lysobacter、Sphingobium、Pseudoxanthomonas、Sphingomonas等优势种群的形成;真菌种属水平上表现为Neocosmospora、Plectosphaerella和Dactylonectria;以及Neocosmospora rubicola、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Dactylonectria alcacerensis和Fusarium solani等物种的富集。功能预测分析发现上述细菌种群可能通过利用、降解和转化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实现自身的快速增殖,而一些潜在真菌性病原菌也成为了优势种。结论地黄根系分泌物中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可通过介导特定微生物种群的根际定植建立地黄-土壤反馈调节模式。对连续单一化栽培模式下地黄-土壤反馈调节模式的转变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或将为解读其连作障碍形成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地黄;根系分泌物;连作障碍;毛蕊花糖苷;根际微生态   
      47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263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数据挖掘

    • 赵日开,杨卉妍,刘莹,蒋鑫,苗明三
      2024, 30(9): 166-1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236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角膜新生血管(CNV)动物模型的造模特点,为建立理想的CNV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以“角膜新生血管”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2013—2023年中有关CNV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通过Excel 2021表格建立数据库,对其实验动物品系、性别、造模方法、检测指标、应用类别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CNV动物模型的模型特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造模时的动物品系以SD大鼠(87次、29.49%),新西兰白兔(52次、17.63%)为主;动物性别推荐单一性别,目前以雄性为主;药效验证和机制研究的造模方法均以碱烧伤法居多;指标检测方式包括表观指标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测、免疫组化(IHC)、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多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为主;检测指标包括表观指征、角膜组织病理、CNV调控相关指标等。结论模型复制推荐碱烧伤法诱导的SD大鼠CNV模型,指标主要选择CNV的生长情况、角膜组织病理检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检测,依照需求增选角膜表观指征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分泌粒蛋白Ⅲ(Scg3)等CNV调控相关基础指标。临床治疗CNV用药以抗炎药物与抗VEGF药物为主,缺乏中医药应用,模型的完善需要增加中医证候要素。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数据挖掘;动物模型;应用分析;中医证候要素   
      64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8266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于滨洋,杨静,代欣玥,许嘉芯,吕行,王一名,高蕊
      2024, 30(9): 174-1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0812
      摘要: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11月所收录的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CP/CPP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Stata 1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3项RCT包含前列舒通胶囊、宁泌泰胶囊、前列倍喜胶囊、三金片等13种口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排名第1的干预措施为前列倍喜胶囊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疼痛症状评分方面,排名第1的干预措施为三金片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排尿障碍评分方面,排名第1的干预措施为热淋清颗粒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排名第1的干预措施为前列倍喜胶囊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总分方面,排名第1的干预措施为银花泌炎灵片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方面,排名第1的干预措施为前列解毒胶囊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最少的干预措施为前列舒通胶囊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聚类分析显示前列舒通胶囊联合常规西医疗效突出,安全性高。结论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CP/CPPS能够提高综合疗效,降低患者NIH-CPSI评分和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时,可优先选择前列倍喜胶囊或者前列舒通胶囊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及文献质量等限制,结论有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中成药;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网状Meta分析   
      59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5252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学术探讨

    • 刘向哲,宋艳芳,冉春龙,张道培,王新志
      2024, 30(9): 186-1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028
      摘要: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虚实辨证作为八纲辨证之一,是八纲辨证最基本、最关键的方法。缺血性中风是目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首位原因,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历经多次演变,从最早的“外风”致病,到后来的“内风”理论,再到现代新提出的“毒损脑络”等学说,虽立论不同,但均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由既往研究可知,中风病虽病机错综复杂,证候动态演变迅速,但核心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实渐虚。该文分析了中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案的历史沿革,且立足于中风辨证分型版本众多,临床应用不易的实际情况,从中风病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出发,提出了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思路。此团队还对新思路进行了初步验证,以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以虚实为纲分期序贯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该文还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及既往其他学者的研究,探讨了中风证候与部分生物标志物的关系,以期为精准掌握病机演变规律寻求可靠客观的科学依据。综上,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缺血性中风核心病机由实渐虚的演变规律,以虚实为纲分期辨治缺血性中风,执简驭繁,可以更加精准地实现快速干预,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虚实辨证;分期序贯治疗;理论探讨   
      65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580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王宗玉,农婷隽,郑景辉
      2024, 30(9): 193-2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93
      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能够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近几年,高血压病渐渐成为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其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仝小林院士将中医理论及个人临床经验相结合,依据态靶理论,提出了高血压病“病-期-态”具体病机。脂噬可通过干预脂质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形成、血管重塑、血管内皮损伤等高血压发病环节,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一方面认为脂噬动态病理变化与高血压态靶辨治“期”的密切相关,其动态病理变化与高血压病3个阶段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点互相对应,另一方面认为脂噬是高血压态靶辨治“态”的重要微观体现。基于脂噬探讨高血压病的态靶辨治“病-期-态”模式的生物学内涵,借鉴现代医学疾病认知来认识疾病发展规律,可使中医宏观辨治思路与现代医学微观理化指标精准对接,实现中医精准治疗,以期为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拓展新思路。  
      关键词:态靶;脂噬;高血压病;病-期-态;生物学内涵   
      61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229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张亚同,赵书艺,杨莉斌,姜汕,孙佳鑫,戎萍
      2024, 30(9): 202-2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62
      摘要:目的立足于动物模型评价新方法,对现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动物模型的中西医病证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及PubMed中ASD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参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对核心症状、伴随症状分别赋值,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吻合度。结果ASD模型实验动物的选择以啮齿类居多,造模方法包括遗传和非遗传两大类,国内研究以生化诱导为主,国外研究以遗传模型更为常见,所有模型中以丙戊酸诱导临床吻合度最高,其次是神经连接蛋白4(NLGN4)、接触蛋白关联蛋白样蛋白2(CNTNAP2)基因敲除模型,大多数造模方法可满足表面有效性及结构有效性特点,但未对中医证候做明确区分,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模型同时具备较高的中西医临床吻合度。结论现有ASD动物模型多在西医指导下构建,缺乏中医证候特征,西医评价指标的选择较为单一,未明确中医证候类型。建议模型制备过程中施加中医干预因素,完善中西医评价指标,重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为今后实验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病证特点;模型评价;中西医结合;行为学;神经连接蛋白4(NLGN4);接触蛋白关联蛋白样蛋白2(CNTNAP2)   
      47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3046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商婷婷,庄子荀,马桦,范冰莹,任青玲
      2024, 30(9): 211-2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96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脂代谢异常并存的生殖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影响8%~13%的育龄期妇女和3%~11%的青春期女性,其临床特征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治疗主要依赖于症状导向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PCOS的核心发病机制之一。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的基础细胞,在调节全身炎症反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巨噬细胞M1/M2极化失衡可通过激活促炎反应、破坏卵巢组织修复、刺激雄激素过度合成、促进胰岛素抵抗(IR)发生等途径参与PCOS慢性低度炎症过程。重塑巨噬细胞表型可能为PCOS的潜在治疗策略。中医学认为“脾虚痰湿”是导致PCOS发病的重要病机,“脾为之卫”功能在PCOS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保障脾主运化、卫外防御等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与中医学“脾为之卫”向“脾失为卫”转化过程相似。因此该文首次从中医“脾为之卫”理论角度,探析巨噬细胞极化与PCOS慢性低度炎症发病机制的深层联系,为PCOS的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脾为之卫;巨噬细胞极化;慢性低度炎症   
      60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4198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综述

    • 张健,李全,周妍妍
      2024, 30(9): 219-2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05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与认知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使氧化应激水平增高,致使能量代谢失衡,造成神经细胞大量凋亡及突触功能损伤。由Nfe212基因编码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被称为抗氧化反应的“主调节因子”,不仅可激活抗氧化反应元件,如血红素氧合酶-1(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等表达,提高抗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表达,减少活性氧簇物质的释放,还能抑制免疫炎症、细胞凋亡、自噬通路的激活,延缓AD的发病进程。因此,该文从Nrf2结构特征、通路传导、在AD中的作用机制、药物调节等方面对近5年中药调控Nrf2通路防治AD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在所有报道中以中药化合物的研究居多,并且主要为黄酮类,Nrf2/HO-1、PI3K/Nrf2通路研究最为广泛,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细胞凋亡、改善突触功能等,这表明中药可通过调控多种Nrf2信号通路,并从多个机制层面上发挥防治AD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阿尔茨海默病;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凋亡   
      76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93516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牛明月,董万涛,邱世明,刘静怡,袁鹏,巩彦龙,李昕昕,赵张凯
      2024, 30(9): 228-2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342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代谢疾病,表现为骨质流失和骨微结构破坏,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并非骨质疏松症(OP)发生、发展的唯一致病因素。微小RNA(miRNA)在细胞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miRNA与靶mRNA的互补序列结合,通过转录后调控抑制靶mRNA的表达,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研究证据表明miRNA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等,靶向mRNA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在骨质疏松中主要是调节骨构建、骨再吸收和成骨细胞分化之间的平衡,因此,基于miRNA的基因治疗是一种快速发展的疾病治疗策略。中医药可通过干预miRNA差异表达靶向调控成骨/破骨细胞分化,进而改善骨代谢。该文总结了在骨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等生理和发育过程中miRNA的靶向作用,对其作用机制及其靶点进行归纳和分类,并总结了目前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和通过miRNA发挥骨保护功能的药物。该综述有望对未来针对调控miRNA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指引。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微小RNA(miRNA);中医药;成骨分化;破骨分化   
      65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358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吕安淇,柯佳
      2024, 30(9): 236-2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21
      摘要:据最新全球癌症统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高居癌症首位。经典疗法仍然是最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并非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对经典治疗有反应,这促使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新的肺癌治疗策略。癌症的免疫治疗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环磷酸鸟苷-腺苷-磷酸合成酶(cGAS)是一种胞浆DNA传感器,可通过激活干扰素(IFN)基因刺激因子(STING)蛋白,从而诱导各种含DNA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防御反应,并提供抗肿瘤免疫。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药物干预治疗肺癌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cGAS/STING信号通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单体或复方可通过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干预肺癌细胞,诱导其自噬和死亡,调控其周期运行,促进衰老,抑制其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其侵袭与转移、促进抗肺癌细胞免疫激活等,从而抑制或延缓肺癌的发生发展。近几年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新迅速,过去的总结文献未能及时纳入最新研究成果,为众多学者的文献检索带来诸多不便。基于此,该文主要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GAS/STING信号通路干预肺癌的机制,以及相关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肺癌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发展、药物治疗研究及临床新药研发上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后续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环磷酸鸟苷-腺苷-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肺癌;中医药;作用机制   
      52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36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张慧中,张艺博,付京,黄华婷,阮意丹,尹兴斌,曲昌海,倪健,董晓旭
      2024, 30(9): 245-2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2121
      摘要:铁死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铁介导的活性氧积累是铁死亡发生的主要原因,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与细胞内脂质代谢、铁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途径相关,多条信号轴和众多调节因子联合调控铁死亡的发生和中断。研究发现铁死亡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多药耐药等,因此铁死亡针对各类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和机制途径成为抗癌研究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铁死亡诱导剂的研究迅速发展,已有多种铁死亡诱导剂应用于临床癌症化疗阶段,且疗效显著,因此铁死亡类抗癌药物的研究成为肿瘤治疗发展的新路线。中药活性成分如石蒜碱、齐墩果酸、双氢青蒿素、土槿皮乙酸、麦冬皂苷B等,能通过脂质代谢、铁代谢、胱氨酸/谷氨酸转运体系统或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谷胱甘肽等途径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调控肿瘤疾病的发展进程,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治疗潜力。该文从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及作用特点等方面介绍铁死亡的代谢调控网络,并结合铁死亡发生机制的理论基础,对中药活性成分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应用提供新策略。  
      关键词:铁死亡;中药活性成分;肿瘤细胞;铁代谢;作用机制   
      63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599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曹雷,刘明军,吴春炜,陈海龙,王若琳,包扬,何泽
      2024, 30(9): 254-2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27
      摘要:伴随着肥胖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急剧提升,目前已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以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及体积扩张为主要特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同时肥胖又是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负担。肥胖受生活方式、环境、行为及遗传等因素影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病理过程复杂涉及炎症、自噬、肠菌紊乱等多种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反应作为信号传导的关键通路,参与到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应激反应等多个过程中。国内外研究表明MAPK信号通路可通过多途径调控肥胖,如调控脂肪细胞分化及凋亡、调节食欲、改善炎症等。中药在防治肥胖方面效果显著且存在多靶点、多成分、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且研究发现MAPK信号通路亦是其重点调控的主要通路之一,但此领域尚未进行系统总结。故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研究,简要概述MAPK通路基本结构,重点总结了中药通过干预MAPK通路治疗肥胖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调控脂肪组织生成,分化及产热,降低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代谢紊乱似乎为中药调控MAPK通路防治肥胖的主要途径。但后续仍需丰富研究方法,重点探索中药复方基于MAPK通路防治肥胖的潜在机制。  
      关键词:中药;肥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机制   
      74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6563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罗佐媚,王宇青,陈南,韩冰洁,黎丽群,刘礼剑,陈广文,杨成宁
      2024, 30(9): 263-2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91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消化急腹症之一,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致死率高等特点。疾病早期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后期可向重症急性胰腺炎发展,损害长期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该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被完全阐述清楚。AP的产生和发展与多种信号通路的共同参与密不可分。其中,Toll样受体4(TLR4)作为一种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AP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医药可以多靶点,多效应,多给药方式等特点调控TLR4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而有效干预AP的进展,已逐渐成为防治AP的新热潮。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AP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加强免疫抵抗和防御,抑制炎症反应而有效治疗AP,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医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治疗AP的全面综述。故文章就近年来关于中医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阐述,以期为AP的治疗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中医药;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58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42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姚昆鹏,蔡虎志,赵祥,宫克,田楚宁,罗云涛,彭丽琪,欧广洋,陈青扬,陈新宇
      2024, 30(9): 272-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05
      摘要:心肌纤维化(MF)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常见病理表现,由于心肌细胞的不可再生性,MF的发生代表心肌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以往的研究认为,成纤维细胞介导的胶原沉积是心肌纤维化的主要机制。最新的研究发现,心脏本身存在免疫调控机制,巨噬细胞激活/极化在MF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中药可通过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调节炎症进程、修复细胞外基质、管理氧化应激、维护自噬平衡等方面干预MF,而这一过程与巨噬细胞的激活及M1/M2型极化密切相关。在整个MF过程中,巨噬细胞活化是有益的,但不可过度,否则将变为有害。在MF早期,适当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有利于激活免疫,清除有害物质;在MF中后期,适当的M2型巨噬细胞极化有利于重塑受损的心肌。若巨噬细胞活化过度/不足,或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平衡被打破,则效应由挽救变为破坏。具有调控巨噬细胞活化/极化的中药多具有益气养阴,理气活血的功效,但也不乏清热燥湿解毒之品。因此,MF的发生可能为气阴不足、湿热蕴毒、气滞血瘀所致。通过总结巨噬细胞激活/极化在MF中涉及的生物学过程,阐述中医药从不同角度调控巨噬细胞激活及M1/M2型极化改善MF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MF提供借鉴。  
      关键词:巨噬细胞;心肌纤维化;中医药;心力衰竭   
      42
      |
      2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93536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张亚奇,王卫国,张启栋,白惠中,秦灵灵,高峰
      2024, 30(9): 283-2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02
      摘要:糖尿病骨质疏松(DOP)是糖尿病引起的一种骨骼并发症,以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改变、骨质脆性升高为主要特征。DOP的进程与高糖、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机制关系密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介导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骨代谢平衡的重要机制,调控Wnt信号转导促进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表达水平,可改善糖脂代谢。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调节骨细胞重塑的重要途径,不仅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二者平衡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可以改善骨代谢平衡;并且调控Wnt通路还促进骨桥蛋白、骨钙素、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改善骨增殖和成骨分化。近年来中医药在DOP的防治中的研究逐渐增多,中药干预Wnt通路转导改善DOP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搜集国内外近10年来Wnt信号通路在糖代谢、骨代谢和DOP的研究,以及关于中药复方(经典方和其他)、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基于Wnt通路干预DOP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DOP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Wnt信号通路;中药;机制;研究进展   
      57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9353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 李振辉,王本业,舒宇航,简祈盼,涂济源,刘艳菊,王光忠
      2024, 30(9): 293-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266
      摘要:煨法是中药传统炮制方法之一,历代本草和医书中均有相关记载,且种类繁多,但目前涉及到的具体中药品种也不多,且相关研究较少。笔者通过查阅古今相关资料,从煨法的历史沿革,炮制目的,现代代表性中药的炮制工艺、质量评价及药理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梳理后发现,煨法在古代应用广泛,最早见于东汉《华氏中藏经》,历经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并随着明代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涉及的中药品种多达159种,并逐渐完善了煨法的炮制理论。然而现代沿用煨法的品种大幅减少,现代中药采用煨法的主要目的多为降低不良反应、缓和药性、增强疗效、除去非药用部位、利于进一步加工等。该文通过梳理中药古今煨法的关键信息,可为中药煨制品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关键词:中医药;炮制;煨法;历史沿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7
      |
      2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1791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4-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