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12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六味地黄丸通过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对4T1细胞EMT及CSC特性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郑里翔, 黄玲, 郭慧文, 龚碧瑶, 任小英
2025, 31(12):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02
摘要:目的探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Liuwei Dihuangwan drug-containing serum, LDP)通过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对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癌症干细胞(CSC)特性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0.39、1.94、3.89 g·kg
-1
·d
-1
的六味地黄丸混悬液灌胃7 d后制备低、中、高LDP。将4T1细胞接种于SPF级雌性Balb/c小鼠乳腺皮下构建移植瘤小鼠模型,提取胫骨和股骨中骨髓细胞,在体外诱导成MDSCs。4T1与MDSCs细胞活力测定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流式细胞术(FC)检测MDSCs数量及4T1细胞CSC表面标记物CD44、CD24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4T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转录因子-κB(NF-κB)、趋化因子配体2(CXCL2)、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免疫荧光(IF)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LDP对4T1细胞的细胞活力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MDSCs活力、数量及TGF-β蛋白表达(P<0.05,P<0.01)。4T1细胞与MDSCs共培养后,4T1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均增加(P<0.05,P<0.01);NF-κB、CXCL2、N-cadherin表达及CSC(CD44
+
CD24
-
)占比升高(P<0.05,P<0.01),E-cadherin表达降低(P<0.05)。LDP干预MDSCs后,再与4T1共培养,4T1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1),NF-κB、CXCL2、N-cadherin表达均有所降低(P<0.05,P<0.01),E-cadherin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而对CSC(CD44
+
CD24
-
)在4T1细胞中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DP干预4T1细胞与MDSCs的共培养体系,CSC(CD44
+
CD24
-
)占比下降(P<0.05,P<0.01)。结论LDP可降低MDSCs活力、数量及TGF-β、NF-κB及CXCL2的表达,逆转EMT及降低CSC特性表达,抑制4T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4T1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干细胞特性
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1554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探讨黄连解毒汤改善APP/PS1小鼠细胞焦亡、神经炎症和学习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程炜, 杨硕, 何章欣, 陈苇, 谭爱华
2025, 31(12): 1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01
摘要: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通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通路抑制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细胞焦亡和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淀粉样前体蛋白/突变人早老蛋白1(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Model组)、阳性药组(Donepezil组,0.65 mg·kg
-1
)、黄连解毒汤组(HLJDT组,5.2 g·kg
-1
);10只C57BL/6小鼠为空白组(Control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数目及分布情况;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突触形态及密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海马区神经炎症相关因子及细胞焦亡通路NLRP3/Caspase-1/GSDMD mRNA表达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炎症相关因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酸化(p)-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焦亡通路NLRP3、Caspase-1、GSDMD、GSDMD-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和海马CA1区树突棘数量显著减少(P<0.01);海马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NF-κB、TNF-α、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组织中PSD9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NLRP3、Caspase-1、GSDMD、p-NF-κB/NF-κB、TNF-α、IL-1β、AP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Donepezil组和HLJDT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升高(P<0.05,P<0.01);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和海马CA1区树突棘数量显著增加(P<0.01);海马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NF-κB、TNF-α、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海马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p-NF-κB/NF-κB、TNF-α、IL-1β、AP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SD95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Donepezil组GSDMD-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LJDT组GSDMD-N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该研究证实黄连解毒汤能够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了神经元丢失和突触损害,这可能是通过NLRP3/Caspase-1/GSDMD途径抑制细胞焦亡来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细胞焦亡;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信号通路
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15531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配伍
基于UPLC-Q-TOF-MS探究川芎-赤芍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入脑药物成分和脑保护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晋齐中, 张婕, 修丽娟, 徐凡, 王磊, 汪宁
2025, 31(12): 20-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06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和药效学实验,探究川芎-赤芍透过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脑屏障的药物成分、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复通(MCAO/R)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利用UPLC-Q-TOF-MS对川芎-赤芍透过MCAO/R模型大鼠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药物化学成分进行鉴别。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赤芍低、中、高剂量组(1.35、2.7、5.4 g·kg
-1
)及依达拉奉(Edaravone)组(5 mg·kg
-1
),每组12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3周。采用Longa五分法、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评估川芎-赤芍的脑保护作用。结果在含川芎-赤芍脑脊液中鉴定出9种化学成分,分别为芍药苷、洋川芎内酯F、洋川芎内酯G、芍药苷元、芍药内酯苷、洋川芎内酯H、苯甲酰芍药苷、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元排列紊乱,空泡化严重,核固缩,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现象,同时染色质聚集、周边化,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值和穿越中心区域的次数显著升高(P<0.01),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出现明显梗死区域(P<0.01),血清中TNF-α、IL-1β和IL-18的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赤芍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出现明显改善并趋于正常水平,线粒体肿胀情况有所缓解、染色质分布均匀;与模型组比较,川芎-赤芍中、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1),川芎-赤芍低、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穿越中心区域的次数(P<0.01),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P<0.01),明显降低TNF-α、IL-1β和IL-18含量(P<0.05,P<0.01),川芎-赤芍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TNF-α蛋白表达(P<0.05,P<0.01),川芎-赤芍高剂量组显著降低IL-1β和IL-18蛋白表达(P<0.01)。结论该研究确定了川芎-赤芍可改善MCAO/R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18的表达有关,以及脑脊液中检测到的芍药苷、洋川芎内酯F、洋川芎内酯G、芍药苷元、芍药内酯苷、洋川芎内酯H、苯甲酰芍药苷、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脂等9种化学成分与其发挥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川芎-赤芍;缺血性脑卒中;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药效物质基础;脑保护
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15535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专题
基于睡眠剥夺复合冠脉结扎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医学研究领域,专家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连续睡眠剥夺96小时联合冠脉结扎成功构建AMI气阴两虚证大鼠模型,为相关疾病研究提供新方法。
”
史亚丽, 高云霄, 张秋艳, 袁月, 陈潇潇, 胡珑潇, 任钧国, 刘建勋
2025, 31(12): 30-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66
摘要:目的探索睡眠剥夺复合冠脉结扎建立气阴两虚证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n=6)、心肌梗死组(模型A组,n=10)、急性睡眠剥夺+心肌梗死组(模型B组,n=10)、慢性睡眠剥夺+心肌梗死组(模型C组,n=10)。正常组大鼠不予处理;模型A组大鼠仅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模型B组大鼠睡眠剥夺96 h后,再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模型C组在模型B组的基础上继续睡眠剥夺,每周剥夺48 h并休息24 h,作为1个周期,持续3周。在模型C组冠脉结扎后,以继续睡眠剥夺的第1个周期为第1周起始点,每周对各组大鼠进行指标检测,持续3周。采用心电图判断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情况,小动物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通过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T(cTnT)、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通过一般状态及体质量、抓力、面温、爪温、肛温、唾液流率,旷场实验,舌象红(R)、绿(G)、蓝(B)值观察,脉搏变化幅度观察,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ILSA)检测血清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皮质酮(CORT)表达水平等方法评价小鼠气阴两虚证的证候指标变化。结果疾病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的心电图ST段显著抬高,超声心动参数降低,心肌酶、炎症因子含量均升高(P<0.01),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证候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B、C组各时间点体质量下降;各模型组抓力降低,旷场实验总路程、进入中心次数减少,不动时间增加;模型B、C组面温、肛温升高;各模型组唾液流率下降,舌象表现为舌色鲜红或淡色,舌体偏干燥或光滑如镜,缺乏湿润感,舌面R、G、B值升高,脉搏变化幅度减小,T3、T4含量升高;模型B、C组cAMP、CRF、ACTH、CORT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多平台水环境法连续睡眠剥夺96 h联合冠脉结扎可以构建AMI气阴两虚证大鼠模型,且气阴两虚的证候表现可维持3周。
关键词:动物模型;冠脉结扎;睡眠剥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证
7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0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代谢组学的痰瘀阻络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联合可有效模拟冠心病痰瘀阻络证,为研究冠心病病理机制和药效学评价提供新模型。
”
胡珑潇, 高佳贝, 马维浩, 鲁杰铭, 高云霄, 袁月, 张秋艳, 陈潇潇, 史亚丽, 刘建勋, 任钧国
2025, 31(12): 4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68
摘要:目的探索高脂饮食(HFD)复合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痰瘀阻络证大鼠模型的可行性、评价方法及代谢差异。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FD组、MIRI组、MIRI+HFD组。假手术组和MIRI组大鼠普通饲料喂养,HFD组和MIRI+HFD组大鼠高脂饲料喂养10周,MIRI组和MIRI+HFD组大鼠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手术,假手术组大鼠只穿线不结扎。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及每搏输出量(SV)];生化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伊文思蓝、硫磺素染色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及无复流面积。通过体质量,舌象红(R)、绿(G)、蓝(B)值及脉搏幅度评价痰瘀阻络证的证候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内皮素(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血清差异代谢物。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FD组和MIRI+HFD组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HFD组、MIRI组和MIRI+HFD组舌面RGB值及脉搏幅度降低;HFD组和MIRI+HFD组的TC、TG、LDL-C及血清ox-LDL含量显著升高,HDL-C含量显著下降;HFD组、MIRI组和MIRI+HFD组血流灌注达峰时间和心肌无复流面积增加,血清eNOS水平降低,血清CK-MB、LDH、cTnT水平增加(P<0.05,P<0.01);HFD组中切变率、MIRI组和MIRI+HFD组低、中、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增加(P<0.05,P<0.01);MIRI组和MIRI+HFD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清ET-1、TNF-α、IL-18增加,心功能指标均降低,心肌无复流和梗死面积增加,血清CK、CK-MB、LDH、cTnT水平增加(P<0.05,P<0.01)。与MIRI组比较,HFD组和MIRI+HFD组体质量显著增加,TC、TG、LDL-C及血清ox-LDL水平显著升高,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MIRI+HFD组舌面R、G、B值及脉搏幅度降低,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增加,血流灌注达峰时间、心肌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增加,血清ET-1、TNF-α、IL-18增加,eNOS水平降低,EF、SV降低,血清CK、CK-MB、cTnT水平增加,心肌病理损伤加重(P<0.05);与HFD组比较,MIRI+HFD组舌面R、G、B值及脉搏幅度降低,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增加,血流灌注达峰时间、心肌无复流和梗死面积均增加,血清ET-1、TNF-α、IL-18增加、eNOS含量降低,EF、FS、SV降低,血清CK、CK-MB、LDH、cTnT水平增加,心肌病理损伤加重(P<0.05,P<0.0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MIRI+HFD组中鉴定出3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13条共同代谢通路。结论MIRI组在血液流变、血小板聚集及心肌损伤方面与血瘀证相似;HFD组在血脂、血液黏度及舌象上与痰浊证相近;MIRI+HFD组在上述指标及舌象、脉搏幅度等方面与痰瘀阻络证相似,其造模方法较好地模拟了临床发病特点,可用于冠心病痰瘀阻证的病理机制及药效学评价。
关键词:动物模型;高血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痰瘀阻络证;病证结合;冠心病;代谢组学
10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15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缺血性心脏病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5毫克/千克/天,连续14天,可成功建立缺血性心脏病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为研究其生物学机制提供新途径。
”
张秋艳, 李瑛, 高云霄, 胡珑潇, 袁月, 陈潇潇, 史亚丽, 任钧国
2025, 31(12): 52-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463
摘要:目的探索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缺血性心脏病(IHD)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的最佳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学基础。方法将144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3个正常组和9个模型组,每组12只。以ISO腹腔注射剂量(5、10、15 mg·kg
-1
·d
-1
),注射周期(4、7、14 d)为因素,建立L
9
(3
2
)正交表,3个正常组分别于相应时间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24 h食水量、抓力、自主活动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环磷酸腺苷(cAMP)及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生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结合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测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正交试验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筛选IHD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的最佳造模条件。采用数据依赖型质谱采集(DDA)蛋白质组学技术定量检测最佳模型组与正常组间的心肌组织差异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IHD气阴两虚证模型潜在的生物学机制。结果正交结果显示,注射周期对模型建立影响较大,最佳造模方式为腹腔注射ISO 15 mg·kg
-1
·d
-1
,连续14 d;此条件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摄食量及摄水量、抓力、运动总路程及平均速度、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血清中NE和cGMP水平、心肌组织中A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不活动时间、cAMP含量及cAMP/cGMP值明显升高(P<0.05,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组织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断裂、纤维组织增生。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共有141个差异蛋白,其中52个上调,89个下调;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显示,细胞组分(CC)主要与线粒体及线粒体内膜相关,生物过程(BP)与补体激活、血小板激活、对金属离子的反应等相关,作用通路可能与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卟啉代谢信号通路关联。结论ISO 15 mg·kg
-1
连续腹腔注射14 d能够建立IHD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相关机制可能与补体C3、C5与Cp对铁离子的调控有关,并通过补体激活、血小板激活、对金属离子的反应等BP及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卟啉代谢两条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关键词:正交试验;异丙肾上腺素;气阴两虚证;缺血性心脏病;小鼠模型;蛋白质组学
7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09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代谢组学的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链脲佐菌素复合光化学法成功诱导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揭示了脑梗死气阴两虚证的代谢轮廓变化及生物学基础。
”
袁月, 高云霄, 张秋艳, 陈潇潇, 史亚丽, 胡珑潇, 刘建勋, 任钧国
2025, 31(12): 62-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65
摘要:目的探索链脲佐菌素(STZ)复合光化学法诱导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生物学基础评价。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予处理,模型组腹腔注射STZ(55 mg·kg
-1
),每日1次,连续5 d。STZ诱导结束14 d后,随机取10只正常组小鼠分为光化学组,随机取10只模型组小鼠分为STZ+光化学组。采用玫瑰红溶液注射(125 mg·kg
-1
)结合520 nm激光照射,造成小鼠血栓并诱发小鼠脑梗死。通过一般状态观察及体质量,抓力,肛温,行为学实验,能量代谢笼,舌象红(R)、蓝(B)、绿(G)值,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等方法评价小鼠气阴两虚证的证候指标变化;通过检测小鼠血清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合Bederson评分评价小鼠的脑梗死病理变化。最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通过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设定数据筛选标准为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差异倍数(FC)<0.8或>1.2、P<0.05,获取差异代谢物,利用Metabo Analyst 3.0网站进行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富集,探究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的代谢轮廓变化及生物学基础。结果证候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降低,肛温升高,肢体运动能力和能量代谢效率降低,ATP含量降低,舌面R、G、B值降低,血糖回调速度降低(P<0.05,P<0.01)。疾病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光化学组和STZ+光化学组Bederson评分升高、抓力降低、SOD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间成分分离模式良好,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对质谱数据进行鉴定,共得到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差异代谢物44个,其中上调的代谢物32个,主要为甘油三酯类、甘油二脂类、磷脂类和神经酰胺类代谢物;下降的代谢物有12个,主要为氨基酸类和磷酸类代谢物。对上述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发现其代谢通路主要富集于叶酸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维生素B
6
代谢、甘油脂类代谢和鞘脂类代谢通路,上述通路涉及脂质转运、胰岛素抵抗和能量代谢等多个过程。结论STZ注射复合光化学诱导法能够成功建立脑梗死气阴两虚证小鼠模型,并干预叶酸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维生素B
6
代谢和甘油脂类代谢通路等体内过程。
关键词:光化学法;脑梗死;气阴两虚证;病证结合;代谢组学;链脲佐菌素(STZ)
10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2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药理
基于COX-2/NF-
κ
B信号通路探讨双花饮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药效及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双花饮能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通过降低炎症因子和抑制信号通路激活发挥镇痛作用。
”
马筠程, 史渊源, 刘震, 王宇僖, 田源, 李倩, 王筱竺, 贺成, 徐文慧, 王伟玲, 高健, 王停
2025, 31(12): 7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25
摘要:目的评价双花饮治疗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药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缩宫素诱导小鼠扭体模型,评价双花饮镇痛作用。48只雌性未孕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布洛芬组(85.00 mg·kg
-1
),双花饮低、中、高剂量组(7.14、14.28、28.57 mL·kg
-1
),每组8只。各给药组每日按剂量灌胃给药,各组均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观察小鼠扭体潜伏期和20 min内的扭体次数。用苯甲酸雌二醇-缩宫素联合制备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双花饮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作用。48只雌性未孕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布洛芬组(51.00 mg·kg
-1
)、双花饮低、中、高剂量组(4.28、8.57、17.10 mL·kg
-1
),每组8只。大鼠连续10 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以提高子宫的敏感性,于第11日注射缩宫素(2 U/只)刺激子宫的异常收缩制备原发性痛经模型。各给药组大鼠从造模第2日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0 d。通过子宫活动力、子宫活动力变化率等指标,评价双花饮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的影响。采用原发性痛经大鼠进行作用机制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F
2
α
(PGF
2
α
)、前列腺素E
2
(PGE
2
)、血栓素B
2
(TXB
2
)、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keto-PGF
1
α
)、β-内啡肽(β-EP)的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含量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p-IKKβ/IKKβ、p-IκBα、IκBα、p-p65、p65、环氧合酶-2(COX-2)蛋白含量。结果在缩宫素诱导小鼠扭体模型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显著缩短且扭体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洛芬组及双花饮高剂量组可显著延长潜伏期(P<0.05),而布洛芬及双花饮各剂量组均降低扭体次数(P<0.01)。在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中,模型组子宫活动力及变化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布洛芬及双花饮各剂量组后均显著抑制上述指标(P<0.01)。机制上,模型组子宫组织PGF
2
α
/PGE
2
、TXB
2
/6-keto-PGF
1
α
、NO及iNOS明显升高(P<0.05,P<0.01),β-EP显著降低(P<0.01)。布洛芬及双花饮各剂量组可明显抑制上述指标,降低PGF
2
α
/PGE
2
(P<0.01)、TXB
2
/6-keto-PGF
1
α
(P<0.01)、NO(中剂量组P<0.05)及iNOS(P<0.01),并上调β-EP(中剂量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双花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明显上升(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OX-2、p-IKKβ/IKKβ、p-IκBα/IκBα、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抗炎蛋白IκBα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与双花饮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降低COX-2(P<0.01),p-IKKβ/IKKβ(P<0.01),p-IκBα/IκBα(P<0.05,P<0.01)及p-p65/p65(P<0.01)表达,并明显上调IκBα蛋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双花饮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表现为镇痛和抑制子宫平滑肌异常收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PGF
2
α
/PGE
2
、TXB
2
/6-keto-PGF
1
α
、iNOS及NO水平,升高β-EP水平,并抑制COX-2/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关键词:双花饮;原发性痛经;环氧合酶-2/核转录因子-κB(COX-2/NF-κB)信号通路;前列腺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13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41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肾康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足细胞凋亡及GRP78/CHOP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肾康注射液通过GRP78/CHOP信号通路减轻糖尿病肾病,改善肾功能。
”
蔡炎沫, 王思童, 周鑫, 靳鸽, 周楷栋, 刘运华, 张丰丰, 张新雪, 赵宗江
2025, 31(12): 81-9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26
摘要:目的探究肾康注射液通过葡萄糖调节蛋白78/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GRP78/CHOP)信号通路调控内质网应激,减轻足细胞凋亡,延缓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选取10只12周龄db/m小鼠作为正常组,30只12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组为模型组、肾康注射液组(15.6 mL·kg
-1
)及达格列净组(1.6 mg·kg
-1
)。观察小鼠一般状况,给药前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和24 h尿蛋白定量;药物干预12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ACR、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及血尿素(UREA);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裂孔膜蛋白(Nephrin)、GRP78、CHOP、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GRP78、CHOP、Bcl-2、Bax和Nephrin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肾组织中Nephrin、GRP78、CHOP、Bcl-2和Ba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前与正常组比较,肾康注射液组与达格列净组中db/db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ACR均显著升高(P<0.01);给药12周,与模型组比较,肾康注射液组的小鼠一般状态明显改善,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糖显著降低(P<0.01),血脂TC、TG和LDL明显降低(P<0.05,P<0.01),24 h尿蛋白定量、ACR均明显下降(P<0.05),SCr、UREA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肾康注射液组病理结果显示小鼠肾组织系膜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及肾小管空泡样变减轻,电镜显示足突融合和基底膜增厚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肾康注射液组的肾组织中GRP78、CHOP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Nephrin及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肾康注射液组Nephrin及Bcl-2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GRP78、CHOP及Bax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肾康注射液组GRP78、CHOP及Bax mRNA的表达下调(P<0.01),Nephrin及Bcl-2 mRNA的表达上调(P<0.01)。结论肾康注射液通过调控GRP78/CHOP信号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及足细胞凋亡,减轻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减少蛋白尿的发生,改善肾功能,从而延缓DKD进展。
关键词:肾康注射液;糖尿病肾病;内质网应激;db/db小鼠;肾痿
36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4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SIRT1/FoxO1通路探讨益肾化瘀方对转分化TCMK-1细胞自噬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益肾化瘀方通过激活SIRT1/FoxO1通路,促进自噬,减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
李清茹, 张琳琪, 黎斌怡, 葛自豪
2025, 31(12): 91-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37
摘要:目的探索益肾化瘀方对于由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
)引发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转分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途径。方法使用质量浓度为10 μg·L
-1
的TGF-β
1
诱导TCMK-1细胞建立转分化模型,联合2 μmol·L
-1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EX527)设立分组,具体如下:空白组、模型组、益肾化瘀方组(10%益肾化瘀方含药血清)、缬沙坦组(10%缬沙坦含药血清)、EX527+TGF-β
1
组、EX527+益肾化瘀方组、EX527组。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定位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转分化、自噬及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X527+TGF-β
1
组、EX527组α-SMA、泛素结合蛋白p62(p62)、乙酰化叉头框蛋白O1重组蛋白(Ac-FoxO1)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化瘀方组、缬沙坦组α-SMA、p62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益肾化瘀方组Ac-FoxO1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在使用缬沙坦的治疗组中,Ac-FoxO1蛋白水平的变化不明显;与益肾化瘀方组比较,缬沙坦组在p62 mRNA、α-SMA、p62的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未经处理的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X527+TGF-β
1
组、EX527组LC3、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1(Beclin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框蛋白O1(FoxO1)表达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EX527+TGF-β
1
组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1),EX527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化瘀方组、缬沙坦组E-cadherin、LC3、Beclin1、SIRT1、FoxO1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与益肾化瘀方组比较,缬沙坦组LC3、SIRT1、FoxO1 mRNA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相符。结论益肾化瘀方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1/FoxO1通路促进自噬并疏通自噬通路减轻TCMK-1细胞转分化程度,对TCMK-1细胞起保护作用。
关键词:益肾化瘀方;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框蛋白O1(FoxO1)通路;转分化;自噬
21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23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补肾调肝周期疗法及组方通过miR-140-5P/VEGF通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补肾调肝周期疗法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为治疗PCOS不孕提供新方案。
”
刘泉, 何忆清, 张颖, 王茜, 杨硕
2025, 31(12): 100-10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41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调肝周期疗法及组方调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从36只SPF级SD雌性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灌服来曲唑构建PCOS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11.97 g·kg
-1
)、三子养膜汤组(28.35 g·kg
-1
)、周期疗法组(11.97/28.35 g·kg
-1
)和阿司匹林组(8×10
-3
mg·kg
-1
),连续灌胃12 d,即3个动情周期,给药完成后将雌、雄鼠进行合笼。雌鼠妊娠第5天取材,计算各组大鼠胚泡着床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
2
)、孕酮(P)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孕酮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整合素(ITG)αvβ3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子宫内膜miR-140-5P、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PR、ER、AR、ITGαvβ3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持续处于动情间期且动情周期失去规律性变化,子宫内膜显著变薄、子宫腺体数量及血管数显著减少(P<0.01),妊娠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均在不同程度上恢复了较规律的动情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和血管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各药物组妊娠率均增加,其中周期疗法组效果可达正常水平。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
2
、P水平显著降低(P<0.01),VEGF、ER、PR、ITGαvβ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A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iR-140-5P、AR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VEGF、VEGFR2、ER、PR、ITGαvβ3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血清中E
2
水平显著升高(P<0.01),三子养膜汤组、周期疗法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中E
2
、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各药物组大鼠AR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逍遥散组大鼠VEGF、ITGαvβ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三子养膜汤组大鼠VEGF、ER、PR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周期疗法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VEGF、PR、ER、ITGαvβ3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各药物组大鼠miR-140-5P、AR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各药物组大鼠VEGF、VEGFR2、ER、PR、ITGαvβ3 mRNA表达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1)。周期疗法组分别与逍遥散组和三子养膜汤组比较,miR-140-5P、VEGFR2、ER、PR、AR、ITGαvβ3 mRNA表达均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补肾调肝周期疗法可能通过降低miR-140-5P活性,靶向上调VEGF表达,介导血管新生,促进子宫内膜血管生成,从而发挥协同作用改善PCOS不孕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其提高妊娠率优于单用逍遥散或三子养膜汤。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容受性;miR-140-5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周期疗法
10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087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肺岩宁方通过TGF-
β
1
/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抑制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复方肺岩宁能有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侵袭转移和上皮间质转化,其机制与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付晓洁, 杨佳, 刘凯乐, 王文婕, 徐振晔, 王中奇, 邓海滨
2025, 31(12): 110-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21
摘要:目的探索抗癌复方肺岩宁方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肺岩宁对A549和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肺岩宁对A549和H1299细胞转移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岩宁对A549和H1299细胞EMT和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
)/Smad通路蛋白的影响;加入外源性TGF-β
1
诱导A549和H1299细胞发生EMT,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肺岩宁对TGF-β
1
诱导后的NSCLC细胞转移、EMT和TGF-β
1
/Smad通路蛋白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裸鼠经尾静脉建立A549肺转移模型,将28只SPF级雄性裸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肺岩宁低剂量(FYN1)组、肺岩宁高剂量(FYN2)组、TGF-β受体激酶抑制剂(SB431542)组,并进行相应干预;40 d后对裸鼠行安乐死,分析各肺组织转移灶情况,采用免疫组化(IHC)检测肺岩宁对各组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磷酸化(p)-Smad2、p-Smad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经肺岩宁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肺岩宁以浓度依赖性抑制A549和H1299细胞增殖(P<0.01);与空白组比较,肺岩宁组细胞转移能力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肺岩宁组EMT标志蛋白N-cadherin、锌指转录因子(Zeb1、Snail、Slug)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TGF-β
1
/Smad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Smad2/3、Smad2/3、TβRⅠ、TβR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在TGF-β
1
诱导的EMT模型中,与TGF-β
1
组比较,肺岩宁组细胞转移能力显著降低(P<0.01),N-cadherin、Zeb1、Snail、Slug表达显著降低(P<0.01),p-Smad2/3、Smad2/3、TβRⅠ、TβR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体内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FYN1组、FYN2组和SB431542组小鼠肺转移灶数量减少(P<0.01),细胞浸润范围缩小,IHC显示,与模型组比较,FYN1组、FYN2组和SB431542组E-cadherin表达升高(P<0.01),N-cadherin表达降低(P<0.05,P<0.01),TGF-β
1
/Smad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Smad2、p-Smad3表达降低(P<0.01)。结论肺岩宁抑制NSCLC细胞侵袭转移及EMT,其机制与抑制TGF-β
1
/Smad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关键词:肺岩宁;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
)/Smad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EMT);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症转移
23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841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加味升降散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激活糖尿病肾病线粒体自噬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佳欣, 周丽雅, 张益蒴, 陈字强, 侯怡君, 孙健
2025, 31(12): 121-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01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升降散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来改善糖尿病肾病(DK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7~8周龄的SPF级SD雄性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DKD模型,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升降散低、中、高剂量组(7.7、15.4、30.8 g·kg
-1
)及厄贝沙坦组(0.384 g·kg
-1
),每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和相应浓度药物灌胃,连续给药28 d。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体质量、肾脏质量,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尿液中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透射电镜法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Ⅳ(COX Ⅳ)的共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肾重指数、血糖及24 h mALB明显升高(P<0.05,P<0.01);SCr、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的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上调(P<0.01);大鼠的肾脏组织显示出肾小球肥大、系膜区增宽、系膜区沉积增多、足细胞足突扁平融合,自噬小体数量减少伴随线粒体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变性,肾间质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肾脏组织中自噬标志蛋白LC3B、PTEN诱导的激酶1(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表达显著增加(P<0.01);免疫荧光信号强度降低、LC3B与COX Ⅳ的共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升降散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肾重指数、血糖及24 h mALB明显下降(P<0.05,P<0.01);SCr、BUN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中的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肾脏组织肾小球肥大减轻、系膜区沉积减少、足突融合减轻,自噬小体数量增多,线粒体肿胀得到改善;加味升降散各剂量组肾脏中的LC3 B、PINK1、Parkin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6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免疫荧光信号强度增强,LC3B与COX Ⅳ的共表达增加。结论加味升降散通过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激活线粒体自噬,缓解DKD大鼠体内炎症反应,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加味升降散;糖尿病肾病;线粒体自噬;PTEN诱导的激酶1(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15539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丹皮酚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的SCFAs-GPR43/MAPK信号通路减轻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姜胜男, 吴琦峰, 王紫柠, 蒲浩, 颜贵明
2025, 31(12): 129-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06
摘要:目的探讨丹皮酚通过调节短链脂肪酸(SCFAs)-特异性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对急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炎症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皮酚低、高(120、480 mg·kg
-1
)剂量组,水飞蓟宾组(36.8 mg·kg
-1
),采用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自由饮食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模型。测定小鼠血脂、肝功能、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通过肝脏苏木素-伊红(HE)、油红O染色验证造模成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丹皮酚对小鼠结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特异性短链脂肪酸受体43(GPR4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结肠GPR43、ZO-1、Claudin-1蛋白表达,采用16S r DNA测序检测模型组和丹皮酚高剂量组肠道菌群差异。同时进行粪菌移植(FMT)实验,验证丹皮酚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对ALD的干预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血脂浓度、氧化应激水平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显著上升(P<0.01),肝脏炎症浸润及脂肪空泡增加,结肠黏膜损伤且肠道屏障受损,结肠组织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水平升高(P<0.01),GPR43、ZO-1和Claudin-1蛋白水平降低(P<0.01),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改变,模型组小鼠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比值下降,异杆菌属、副拟杆菌属、丹毒丝菌属、阿德勒克罗伊茨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巴氏梭菌、肠球菌、幽门螺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明显降低由酒精液体饲料所引发的肝损伤小鼠体内的血脂浓度及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P<0.01),减少肝脏脂肪空泡,改善并恢复结肠肠道屏障,恢复肝细胞和结肠细胞正常结构,结肠组织中ZO-1、Claudin-1、GPR4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MAPK通路相关蛋白水平降低(P<0.05,P<0.01),肠道菌群紊乱得到有效缓解,使其与正常小鼠相似。通过粪菌移植实验验证了丹皮酚干预ALD的有效性,证实其在SCFAs-GPR43/MAPK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结论丹皮酚对小鼠因酒精引起的肝损伤发挥保护机制的作用,该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SCFAs-GPR43/MAPK信号通路达到抗炎效果和改善肠道屏障来实现的。
关键词:丹皮酚;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肠道菌群;肠道屏障;特异性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15537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参芪地黄汤介导ACSL4/LPCAT3/ALOX15轴抑制花生四烯酸相关性铁死亡改善小鼠糖尿病肾病肾功能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参芪地黄汤能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糖尿病肾病,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
吴源陶, 王智槟, 傅馨莹, 邹晓玲, 胡文孝, 邹译娴, 冯君
2025, 31(12): 140-1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36
摘要:目的探讨参芪地黄汤对糖尿病肾病(DK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重点考察其对花生四烯酸相关性铁死亡的影响。方法将60只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50只,其中43只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小鼠分为模型组,参芪地黄汤低、中、高剂量组,达格列净组,达格列净组予以达格列净药液(0.13 mg·kg
-1
)灌胃,参芪地黄汤组分别予以参芪地黄汤水溶液(4.68、9.36、18.72 g·kg
-1
)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分别予以等容生理盐水灌胃。电子天平和血糖仪分别监测小鼠体质量和小鼠尾尖空腹血糖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染色(Masson)、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变化;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冰冻切片中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以评估肾脏组织中的亚铁离子(Fe
2+
)及脂质过氧化水平;对小鼠肾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免疫荧光染色,以检测其定位定量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关键蛋白如GPX4、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蛋白(xCT)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如ACSL4、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3(LPCAT3)、花生四烯酸-15-脂氧合酶(ALOX15)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肾组织中铁死亡关键蛋白如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GPX4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DKD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24 h尿蛋白、血清Scr和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膜增厚、肾小管萎缩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等严重的病理损伤,肾组织中Fe
2+
、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及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GPX4、xCT显著降低(P<0.01),ACSL4、LPCAT3、ALOX15显著升高(P<0.01),GPX4、SLC7A11 mRNA均显著降低(P<0.01),ACSL4、LPCAT3、ALOX15 mRNA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地黄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达格列净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1),24 h尿蛋白、血清Sc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肾小球和肾小管纤维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参芪地黄汤高剂量组和达格列净组小鼠Fe
2+
、MDA、LPO、R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参芪地黄汤中、高剂量组和达格列净组小鼠肾组织中GPX4、xCT显著增加(P<0.01),ACSL4、LPCAT3、ALOX15明显下降(P<0.05,P<0.01),ACSL4、LPCAT3、ALOX15 mRNA显著下降(P<0.01)。结论参芪地黄汤能够通过抑制铁死亡来改善DKD,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铁离子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上调GPX4表达及下调ACSL4表达有关。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DK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并为开发新型DKD治疗药物提供了潜在靶点。
关键词:参芪地黄汤;糖尿病肾病;铁死亡;花生四烯酸代谢;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3(LPCAT3)/花生四烯酸-15-脂氧合酶(ALOX15)轴;中医药
9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083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补肾活血方调节PINK1/Parkin通路对卵巢早衰模型大鼠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通过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改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功能。
”
王凯玲, 荆翊宸, 王桂云, 李玥衡, 刘慧萍
2025, 31(12): 150-1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40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通过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调控卵巢早衰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8只为空白组,其余40只进行造模,造模组大鼠腹腔注射4 mg·kg
-1
顺铂水溶液,隔周再注射1次,共2次。连续14 d通过阴道涂片观察动情周期,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9.72、19.44、38.88 g·kg
-1
·d
-1
),阳性药戊酸雌二醇组(0.09 mg·kg
-1
·d
-1
),连续21 d。每周称大鼠体质量;末次给药麻醉后取血和卵巢,称卵巢质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抗米勒管激素(AMH)、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
2
)水平;试剂盒法测量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卵巢组织微管自噬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蛋白表达;电镜观察大鼠卵巢中线粒体和自噬小体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INK1、Parkin、LC3B、p6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卵巢组织PINK1、Parkin、LC3B、p62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增量和卵巢质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AMH、E
2
水平降低(P<0.01),FSH、LH水平升高(P<0.01);血清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卵巢组织结构紊乱,透明带皱缩为不规则形的嗜酸性环状物,闭锁卵泡增加;电镜可见线粒体肿胀,结构模糊不清,未见明显的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结构;卵巢组织PINK1、Parkin、LC3B、p62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和卵巢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除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给药组体质量增量均升高(P<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AMH水平显著升高,FSH水平显著降低(P<0.01);除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血清E
2
和LH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升高和降低(P<0.05,P<0.01);各给药组均能降低血清MDA水平(P<0.01);补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和戊酸雌二醇组均能提高血清SOD水平(P<0.05,P<0.01);各给药组大鼠卵巢内各级卵泡数量增多,可见成熟卵泡,闭锁卵泡数量减少;电镜下可见各给药组线粒体肿胀情况有所缓解,形态接近正常,结构清晰,可见自噬溶酶体的发生;各给药组大鼠卵巢组织PINK1、Parkin、LC3B、p62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调控PINK1/Parkin信号通路,激活线粒体自噬,减轻氧化损伤,改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功能。
关键词:补肾活血方;卵巢早衰;线粒体自噬;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信号通路
8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3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RHOA/ROCK1通路探讨脑心通胶囊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周细胞收缩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脑心通胶囊通过抑制RHOA/ROCK1信号通路,有效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文胤琏, 尚津锋, 王伯洪, 韦婉婷, 张晓璐, 黄贵金凤, 刘欣
2025, 31(12): 159-1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39
摘要:目的基于Ras同源家族成员A(RHOA)/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ROCK1)通路介导的周细胞改变探讨脑心通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银杏提取物组(21.6 mg·kg
-1
),脑心通胶囊低、中、高剂量组(55、110、220 mg·kg
-1
),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均进行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造模。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功能,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脑血流量,红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周细胞形态,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血脑屏障破坏情况,试剂盒检测白蛋白、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B)、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紧密连接蛋白-1(ZO-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脑血流量减少百分比、脑梗死率增加(P<0.01),皮层神经元核固缩,有水肿表现,尼氏体数量减少,周细胞面积减少,皮层中白蛋白含量增加(P<0.05),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上升(P<0.01),RHOA、ROCK1、PDGFRB、α-SMA、MMP-2、MMP-9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增加(P<0.01),ZO-1表达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上升,脑血流量减少百分比、脑梗死率减少(P<0.01),皮层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尼氏体数量增加,周细胞面积增多,皮层中白蛋白含量减少,缺血白蛋白水平降低(P<0.01),RHOA、ROCK1、PDGFRB、α-SMA、MMP-2、MMP-9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ZO-1的表达水平提高。其中,中剂量的脑心通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脑心通胶囊能够恢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血流供应,减少微循环障碍,保护血脑屏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HOA/ROCK1信号通路,减少周细胞收缩相关。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周细胞收缩;Ras同源家族成员A(RHOA)/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ROCK1)通路;药理机制
8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080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临床
痰瘀同治法(丹蒌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丹蒌片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
吴茜, 侯信铮, 吕乾瑜, 叶雪姣, 王师菡
2025, 31(12): 168-1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191
摘要:目的明确痰瘀同治法代表中药丹蒌片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23年9月至2023年1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稳定性心绞痛(SAP)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及观察组(丹蒌片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每组各36例,干预周期为12周。记录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观察丹蒌片的临床疗效;采集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内皮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以评估丹蒌片对患者血管功能保护的作用;采用ELIS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定时散射比浊法、酶法)测定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脂蛋白表达水平,以评估丹蒌片的抗炎、调脂作用。结果心绞痛发作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P<0.05);内皮损伤标志物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降低(P<0.05),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ET-1、NO、ICAM-1、VCAM-1改善更明显(P<0.05);血清炎症因子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脂蛋白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LDL-C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DL-C水平升高(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干预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丹蒌片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可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降低炎性指标、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同治;丹蒌片;内皮功能
19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554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单中心儿童肾病综合征临床诊疗及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报道,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分析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案和中药用药规律,发现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疗效显著,难治性患儿可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激素治疗。中药治疗以培本扶正、辨证祛邪为原则,常用黄芪、茯苓、白术等药物调节阴阳平衡,取得良好疗效。
”
徐婷婷, 张霞, 丁樱, 王龙, 徐闪闪, 王艺锦, 王越, 姚飞宇, 宋纯东, 翟文生, 任献青
2025, 31(12): 176-18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21
摘要:目的分析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临床治疗方案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肾脏病区第一诊断为PNS的性别、发病年龄,统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及相关频次,并按照纳排标准,建立独立的“儿童PNS中药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分析并总结文献相关信息,对处方中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711例患儿,其中男童522例(73.42%),女童189例(26.58%),男-女≈2.76∶1,患病年龄以幼儿期和学龄前期为主,平均患病年龄为(4.74±3.48)岁。(2)临床治疗方案及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711例PNS患儿,237例患儿采用单纯激素治疗(32.33%),474例(66.67%)患儿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在初次治疗时,激素联合他克莫司(TAC)是首选的治疗方案(32.91%)。对临床疗效欠佳的难治性PNS患儿而言,后期多采用利妥昔单抗(RTX)治疗,比例高达23.63%。(3)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PNS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共477例,占67.09%;其次是脾肾阳虚118例,占16.60%。共纳入711例患儿,其中706例患儿联合中药治疗,共706张处方,合计226味中药,累计9 793频次。有30味药使用频次超过95次,排名前5的中药分别为甘草(81.16%)、黄芪(71.81%)、茯苓(68.84%)、白术(63.60%)、山茱萸(57.37%)。药物关联规则及网络图显示“黄芪-白术-茯苓”组合最为密切,聚类分析得到5类组合。结论儿童PNS诊治时,TAC联合激素治疗临床疗效可,安全性高;对于难治性PNS患儿,可采用RTX联合激素治疗;PNS中药用药应以培本扶正,辨证祛邪为基本原则,善用黄芪、茯苓、白术、山茱萸等药物,以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回顾性分析;用药规律;中医分型;免疫抑制剂
19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消脂护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MCP-1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报道,消脂护肝胶囊能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降低肝脏硬度,抑制炎症因子,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刘晓彦, 马素平, 马庆亮, 李春晓, 张丽慧, 陈华鑫, 赵文霞
2025, 31(12): 185-1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198
摘要:目的探讨消脂护肝胶囊治疗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疗程6个月,观察组口服消脂护肝胶囊,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疗效指标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肝脏硬度值(LSM),中医证候评分(肝区不适/隐痛/胀痛、乏力等),体质量指数(BMI),腰高比(WHt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包含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水平(INS)],游离脂肪酸(FFA),IL-6,MCP-1,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3%(48/5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5%(39/4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
2
=5.339,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C、FFA、FINS、HOMA-IR、MCP-1、IL-6、CAP值、LSM、BMI、WHt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在改善上述指标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G、FBG均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优(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消脂护肝胶囊治疗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减少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肝脏硬度值,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可减轻肝脏炎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脂护肝胶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湿瘀阻;血清炎症因子;临床研究
20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525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药学基础
地黄块根中药效成分“配伍”特征及清热凉血功效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地黄生长时期和品种对其质量有影响,其清热凉血功效与成分含量和配比相关,为地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
陈亚曼, 崔锦鹏, 张娟, 刘庆普, 龚海燕, 雷敬卫, 王丰青, 谢彩侠
2025, 31(12): 193-2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16
摘要:目的分析4个品种地黄块根中糖类及苷类成分“配伍”特征及其清热凉血功效,为地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生长期内4个品种地黄块根为研究对象,对生长期内地黄块根中糖类及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药效成分“配伍”特征筛选差异地黄样品,采用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分析差异地黄样品的药效差异,并寻找潜在药效成分。结果地黄膨大期与成熟期样品的化学成分及成分配伍特征均存在差异,成熟期地黄中苯乙醇苷成分配比高于膨大期,85-5地黄质量特征区别于其他品种地黄;不同差异地黄样品均可减轻血热出血大鼠模型的症状,其中成熟期地黄样品清热凉血效果区别于膨大期样品,85-5成熟期地黄样品区别于其他地黄;地黄清热凉血功效是地黄中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与多糖、环烯醚萜苷及苯乙醇苷高配比有关。结论生长时期和品种影响地黄质量,地黄清热凉血功效与其各类成分含量和配比有一定关系,该研究为地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黄;药效成分;配伍;清热凉血;关联度
15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4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保心颗粒调控铁死亡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愉, 汪茂林, 王云, 赵一帆, 许静, 吴宏伟, 王芳, 赵晓昂, 李友明, 田纪祥
2025, 31(12): 202-20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167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细胞实验探索保心颗粒(BXG)调控铁死亡治疗心力衰竭(HF)的有效成分、可能的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制备BXG肠吸收液,并使用UPLC-Q-TOF-MS鉴定其中所含化学成分。根据所得成分预测BXG潜在靶点,同时检索HF相关靶点和铁死亡调控的相关基因,利用韦恩图获得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以及“成分-靶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得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关键靶点和主要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以H9c2细胞建立糖氧剥夺模型,并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存活率、活性氧(ROS)水平考察BXG对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p)-STAT3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明确BXG对铁死亡的调控作用。结果共鉴定出BXG肠吸收液中61个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得到BXG治疗HF涉及27个潜在靶点,以及139条信号通路;BXG可能通过光甘草内酯、柠檬苦素等核心成分作用于STAT3、肿瘤蛋白p53(T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原癌基因JUN、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核心靶点,进而干预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内分泌阻力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HF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多组靶点和化合物对接结果良好。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活力及存活率均显著降低,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STAT3、p-STAT3、p-STAT3/STAT3、GP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BXG组细胞活力及存活率均显著升高,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STAT3、p-STAT3、p-STAT3/STAT3、GP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BXG可能通过上调STAT3及GPX4的表达抑制铁死亡的发生,从而发挥治疗HF的作用,其中黄酮类成分可能是其发挥该作用的关键成分。
关键词:保心颗粒;心力衰竭;铁死亡;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黄酮类成分
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15613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敦煌遗书《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研究专题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附子山茱萸汤组方配伍原理及功效特点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组方配伍原理研究领域,课题组基于《辅行诀》中的汤液经法图,深入解析了近200首经典方剂,揭示了方证相应的原理本质。针对2024甲辰年,分析了附子山茱萸汤的组方配伍原理,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
吕旭潇, 齐明月, 张辉, 金锐
2025, 31(12): 210-2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16
摘要:汤液经法图作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中医组方配伍的原理。该课题组在该图所示五脏虚实辨证与五味补泻治疗理论框架下,对《方剂学》收载的近200首经典方剂以及经方、时方进行解析,初步阐明了方证相应的原理本质,揭示了选药配伍的深层次逻辑,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握方剂所针对病症的核心特征与本质。2024农历年为甲辰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针对甲辰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的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为附子山茱萸汤。所以,阐明附子山茱萸汤的组方配伍原理,对于甲辰年临证用方和选药加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和五味补泻理论角度,分析了附子山茱萸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及组方用药的五行属性和药味功效特点,解析了附子山茱萸汤组方配伍原理,并且针对不同适应证提出附子山茱萸汤的组方加减建议,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汤液经法图;五运六气;附子山茱萸汤;《辅行诀》
1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288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60首常用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原理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补益方剂领域,专家通过分析“汤液经法图”,揭示了不同脏腑虚证的补味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
郭红叶, 张爽, 金锐
2025, 31(12): 217-2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7
摘要:目的中药药性理论认为“甘能补”,似乎所有补益剂均应以甘味为主。但《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认为,不同脏腑各有其补味,即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脾,酸补肺,苦补肾,不同脏腑虚证应以不同药味为主。该文运用此方法,分析常见中医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原理和功效定位,为临床区别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方剂学》教材中补益类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分别统计补益方剂所使用的中药品种数、频次、药味、组方比例等,分类确定各方配伍结构和功效特点。结果共纳入方剂共60首,分为6类,涉及用药110种(469次)。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不同补益剂的主导药味和定位脏腑不同。其中,补气剂15首,配伍结构以“甘”补脾为主;补血剂9首,配伍结构以“辛-咸”补肝补心为主;气血双补剂7首,配伍结构以“甘-辛”补脾补肝为主;补阴剂19首,配伍结构以“苦-酸”补肾补肺为主;补阳剂7首,药味结构以“辛-苦”补肝补肾为主;阴阳双补剂3首,配伍结构以“苦-辛-甘”补肾补肝补脾为主。结论“汤液经法图”能够清晰展示各类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原理和主要区别,提示并非所有补益剂均以甘味为主,为临床组方加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辅行诀;补益方剂;汤液经法图;组方配伍
22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292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基于汤液经法图的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组方特点及功效分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心脑血管中成药研究领域,专家基于“汤液经法图”分析技术,阐明了中成药组方特点和功效,为精准选用提供支持。
”
王宇光, 庄润涛, 刘延青, 李申, 林晓兰, 金锐
2025, 31(12): 224-2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18
摘要:目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品种多、功效复杂,传统根据功效类别的划分方法有一定局限,不能满足临床个体化治疗选药和品种对比的需要。该文基于“汤液经法图”的组方配伍分析技术,阐明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的组方特点和功效特点,为中成药精准选用提供支持。方法选择覆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中“祛瘀剂”所有功效亚类的56个代表性中成药为研究对象(占比超过50%),在“汤液经法图”知识体系内,确定各个中成药的药味配伍结构和药量配比结构,分析其与中成药功效及功效类别的相关性,确定中成药的异同点。同时,根据“汤液经法图”五脏补泻理论框架进行功效的再分类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代表性中成药包括麝香保心丸、丹参片、芪苈强心胶囊、灯盏花素片等,覆盖“祛瘀剂”所有中医功效亚类。在这56个代表性中成药里,按包含药味统计,出现最多的是咸味(48个),其次是辛味(33个),再次是甘味(26个)。按主导药味统计,出现最多的是咸味(37个),其次是辛味(9个),再次是酸味(5个)。按主导药量统计,出现最多的是咸味(27个),其次是酸味(7个),再次是辛味(5个)。同时,不同功效亚类的中成药表现出不同的药味侧重,如绝大部分益气活血剂均含有甘味补脾药(9个/10个),绝大部分行气活血剂均含有辛味补肝药(7个/8个),所有补肾活血剂均含有苦味补肾药(6个/6个)等。但个别中成药的功效分类与其组方配伍特点不符,如灯银脑通胶囊等。结论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组方以咸、酸和辛为主,基本符合“汤液经法图”所示咸补心、酸收心的治则治法和肝心、心脾的母子治疗关系。运用“汤液经法图”开展中成药组方结构与性效特征研究客观有效。
关键词:中成药;心脑血管疾病;汤液经法图;组方配伍;合理用药
6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40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五味补泻关系的对比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领域,专家对比分析了《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对五脏的补泻关系,发现《辅行诀》记载更为严谨、符合临床。
”
秦楠, 金锐
2025, 31(12): 234-2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8
摘要:《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与敦煌遗书《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均含有五味对五脏的补泻治疗关系。该文从记述方式、具体内容、数理逻辑、临床经验、真实解方效果等角度,对两者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从记述方式上看,两者均采用了3个药味对应1个脏腑的表达结构,分别记述为补味、泻味和急食之味,思维方式和论述框架相同。从补泻内容上来看,两者涉及的五脏对应的补味、泻味和急食之味共15个属性中,不一致的有7个。从药味分布上看,“汤液经法图”按照“肝-心-脾-肺-肾”顺序,无论补味、泻味还是化味,均为“辛-咸-甘-酸-苦”循环,而“脏气法时论”无此规律。从数学建模分析上看,“汤液经法图”药味分布符合五维空间向量外积的数学逻辑,而“脏气法时论”无此规律。从临床经验上看,“汤液经法图”苦味泻心等比“脏气法时论”甘味泻心更符合苦寒中药清热解毒的临床认知。从识方解方上看,运用“汤液经法图”可以解析《方剂学》常见160首经方时方的组方配伍原理。因此,笔者认为,《辅行诀》记载的五味对五脏的补泻关系,比《黄帝内经》相关内容更为严谨,更具有逻辑性,更符合临床经验。
关键词:五行;五脏;五味;五味补泻;汤液经法图;辅行诀;黄帝内经;伤寒论
7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282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学术探讨
基于中西医病证结合特点的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慢性心力衰竭研究领域,专家通过分析动物模型,建立了更符合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模型,为临床防治提供可靠参考。
”
张雪妍, 张柯欣, 于游, 张欢, 段盈竹, 于睿
2025, 31(12): 239-2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93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我国患病率居高不下。该研究通过检索和分类现有的CHF动物模型资料,结合CHF的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对各模型赋值评估其临床吻合情况、评价模型优缺点。其中,中医临床吻合度较高的为阿霉素法、异丙肾上腺素法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动物模型,中医吻合度均为90%;西医吻合度较高的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动物模型,西医吻合度为82%。各模型各有优缺点,普遍在于缺乏中西医病证结合的造模方法。目前的动物模型制备诱因单一,主要反映西医的病因病机,与中医病机联系较少,未能充分展现中医证候特征,中西医吻合度普遍不高。中医药治病具有多方位辨证论治的优势,应将中西医病证特点结合,采用多因素造模方法,共同反映CHF的病理病变过程,完善现有模型,建立更符合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CHF动物模型,为临床防治提供可靠的参考。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病证结合;中西医
19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545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中药新资源药材实现配伍的方法学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专家结合传统中医方剂组方理论与现代数据整合方法,提出了中药新资源的4种组方模式,为中药新资源的应用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
明文华, 李晴晴, 黎彩凤, 王烨燃, 王岚, 李彦文, 李志勇
2025, 31(12): 248-2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15
摘要:中药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点,传统中药资源日益紧缺,扩展中药新资源成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中药新资源是指在中草药传统应用范围之外,新发现或新开发的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或保健功能的天然资源,这些资源尚未被传统中医药理论广泛认知或应用,具体包括替代濒危中药的人工药材、植物药的新药用部位、临床应用范围扩大的药材及外来药用资源等。中药新资源的合理配伍与组方是将其融入中医药体系的重要途径。由于中药新资源在我国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符合中医药理论的中药特征尚不完善,依据传统中药配伍原则进行组方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该文将传统中医方剂组方理论与现代数据整合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中药新资源的4种组方模式:协同配伍、替代配伍、随证配伍及功效语义配伍,为中药新资源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药新资源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利用,还能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与配伍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中药新资源;组方策略;配伍法则
14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52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膝骨关节炎共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领域,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膝骨关节炎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病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为精准辨证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
崔鑫, 高怀威, 梁龙, 陈明, 王尚全, 程桯, 章轶立, 魏戌, 谢雁鸣
2025, 31(12): 257-2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16
摘要:目的探究膝骨关节炎(KOA)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共病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为此类共病的中医临床精准辨证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横断面调查分析PMOP和KOA共病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运用Excel 2021对纳入受试者的一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用
x
¯
±
s
进行报告,二分类变量用百分比报告,并采用UCINET和Gephi软件构建受试者的“病-证-症”复杂网络模型进行深入挖掘,拓扑结构指标、节点间连边信息、加权邻接矩阵通过UCINET、Python计算获得,并运用Gephi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可视化呈现。结果该研究共采集了12个中医医院或临床社区服务中心的157例PMOP和KOA共病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症状信息,共得到4个PMOP和KOA共病的主要中医证候即肾阳虚证(47.13%)、肝肾阴虚证(36.94%)、脾肾阳虚证(8.92%)、肾阴阳两虚证(7.01%)和10个兼证候(以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脾阳虚证、寒湿证为主)。综合频数统计与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和相关指南,该研究得出了PMOP与KOA共病及其主要中医证候在躯体症状维度、疼痛维度、舌脉及二便维度的一般特征。结论PMOP和KOA共病的主要中医证候可能是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阳两虚证,其中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是核心中医证候。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病;证候特征;膝骨关节炎
12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333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综述
猪苓汤治疗水肿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猪苓汤治疗水肿多重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李怡诺, 李力恒, 张宇飞, 赵淑睿, 袁有才, 高杰, 王仁帅
2025, 31(12): 266-2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97
摘要:水肿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其本质是体液在人体组织间隙中的异常积聚,往往是多种潜在疾病的直观反映,如心脏功能衰竭、肾脏滤过功能受损或肝脏代谢障碍等。在西医治疗体系中,针对水肿的治疗策略多侧重于使用利尿剂以促进体内多余液体的排出,并同步针对原发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然而,长期依赖使用利尿剂不仅可能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还可能诱发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一系列电解质紊乱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构成潜在威胁。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治疗水肿方面展现出确切而持久的疗效。猪苓汤作为一种经典且常用的中药配方,因其能够有效缓解水肿及相关症状,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研究人员对猪苓汤治疗水肿研究的不断深入,揭示了其调节水液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等多重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该文通过综合近年来关于猪苓汤治疗水肿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猪苓汤的有效成分与作用路径,对其主要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以期为猪苓汤治疗心源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源性水肿等各型水肿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旨在为临床医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中医药在水肿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猪苓汤;水肿;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7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542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中药调控铁死亡干预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结直肠癌治疗新策略:铁死亡调控与中医药干预。专家综述了结直肠癌与铁死亡相关机制、治疗靶点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
刘相辰, 赵唯含, 冯飞雪, 杨小冬, 赵志龙, 杨得振
2025, 31(12): 276-2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23
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虽然现有治疗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尚存在生活质量低、不良反应明显、临床疗效欠理想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整体需求。为此,探索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找寻新的治疗策略是关键。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铁死亡逐步被证实能够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改善肿瘤耐药性,提高抗肿瘤疗效,防止肿瘤进展、复发。因此,调控铁死亡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新策略。中医药因其多成分、多靶点、耐药性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广泛应用,已逐步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能够通过调控铁死亡相关途径,如铁代谢、脂代谢、谷氨酸/胱氨酸逆向转运体(System X
c
-
)/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辅酶Q
10
(CoQ
10
)/还原型辅酶Ⅱ[NAD(P)H]、肿瘤蛋白53(p53)、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非编码RNA等途径,以抑制结直肠癌的生长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该文旨在对结直肠癌与铁死亡相关机制、铁死亡相关结直肠癌治疗靶点、预后相关标志物及中药靶向调控铁死亡干预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结直肠癌;铁死亡;中药;机制;研究进展
17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3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中医药干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中医药通过多途径调控信号通路,有望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治疗提供新方案。
”
李生龙, 卢刚刚, 梁永林, 马旭, 龚美胜, 李慧, 赵渊博, 田大成, 赵永强, 李喜香
2025, 31(12): 287-2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92
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表现为前列腺增大和膀胱出口梗阻,导致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涉及年龄增长、性激素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及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等因素。目前,BPH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外科手术,但药物治疗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物理治疗效果有限,而外科手术存在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因此,亟需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特点,展现出多途径、多机制的治疗优势。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医药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雄激素受体(A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1α/VEGF)等通路,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前列腺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该文通过总结分析上述信号通路在BP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机制,以期为BPH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药;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1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551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桂枝茯苓丸治疗卵巢癌临床研究的前沿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桂枝茯苓丸显示出良好疗效,可应用于卵巢癌各阶段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
关木馨, 冯佳兴, 朱梦一, 王宇, 吴效科
2025, 31(12): 296-3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594
摘要:卵巢癌(OC)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常无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腹部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中医经典名方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效,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OC,收效良好。该文从桂枝茯苓丸的基础方证探析、临床研究两大方面,总结其在O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在基础方证方面,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积;水血同治、散结消癥;温清并举、补消并行之特点。通过“通”“补”结合之法,扶正祛邪,祛病下癥。在临床研究中,桂枝茯苓丸可应用于OC患者的各个阶段,不仅有助于OC术后机体的恢复,还能够与化疗、免疫疗法等联合应用,协同治疗晚期OC,增强治疗效果。此外,该方还能够缓解化疗所致的各类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优化肿瘤控制效果。通过上述分析,该文阐述了桂枝茯苓丸联合西药治疗OC的临床研究现状,并针对目前临床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建议与改进,以期为本方治疗OC的临床应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桂枝茯苓丸;卵巢癌;临床应用;综述
18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12535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中药调控Wnt/
β
-catenin信号通路干预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中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前列腺癌研究取得进展,为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制提供新思路。
”
凌璐, 徐京育, 赵俊菲, 刘松江
2025, 31(12): 304-31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29
摘要:前列腺癌是好发于男性前列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该病的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尽管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已被证实其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基因突变、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多项实验结果揭示,中药以其多靶点和多环节的作用机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新生、上皮-间质转化等关键生物过程具有显著的调控效果,在预防前列腺癌进展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展现出优秀潜力,近年来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焦点。基于此,该文整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中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分析中药干预该信号通路抗前列腺癌的机制,总结出生物碱类(辣椒素、黄连素等)、黄酮类(淫羊藿苷、金丝桃苷等)、酚类(天麻素、和厚朴酚等)、萜类(冬凌草甲素等)、醌类(芦荟大黄素等)、香豆素类(仙鹤草内酯等)及皂苷类(柴胡皂苷D等)等29个不同类型的中药活性成分,1味中药(砒霜),1组药对(当归-窃衣组合)和2个中药复方(益肾通癃汤、固本清源方)。该项研究致力于深入理解前列腺癌的病理机制,并探索可能的治疗靶点,以期为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制开辟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推动前列腺癌治疗策略的进步和创新。
关键词:前列腺癌;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中药;研究进展;作用机制
16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56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中医药调控铁死亡防治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韦明艳, 李姗泽, 韩睿, 李青碧, 孙星怡, 张晗, 李霖
2025, 31(12): 313-3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01
摘要: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及成人致残的首要病因。其病理过程涉及复杂的级联反应机制,发病率高且致残率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超1 300万例,造成的直接医疗成本及社会经济负担高达数千亿美元。近年来,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突破为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视角。其中,铁死亡(Ferroptosis)作为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驱动型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在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中引起了广泛关注。铁死亡与铁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等密切相关,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元凋亡等脑卒中关键病理环节中展现出独特的调控作用,在脑卒中后的神经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铁死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面具有优势。该综述系统梳理中药复方及单体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发挥脑卒中后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为临床治疗策略优化和新方法探索提供依据,旨在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脑卒中;中药复方;单体;铁死亡;神经保护机制
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115535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味觉受体与中药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味觉与中药领域,专家汇总了味觉受体与中药五味的研究,探讨了二者关联及传导机制,为中药“味”研究提供新思路。
”
徐晓晓, 白红洁, 毕钰, 曲珍妮, 石典花, 戴衍朋
2025, 31(12): 322-3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38
摘要:味觉是口中的物质与味觉受体细胞发生反应产生的一种感觉,正常的味觉功能对人日常生活和健康至关重要。味觉受体作为味觉分子的接收器,有酸、苦、甜、咸、鲜等味觉受体,主要分布在口腔、胃肠道、呼吸道上皮等器官并发挥生理作用。而中医药理论中,中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并与中药功效紧密相关。除“辛味”及鲜味味觉受体,其余的5种味觉受体与中药五味理论一一对应,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并未有文献研究,如苦味受体与苦味中药、甜味受体与甘味中药。该文梳理汇总近年来味觉受体相关研究报道,基于“受体-中药”及其二者的关联分析味觉受体与中药五味及传导机制、疾病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五味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为开展中药“味”的研究及中药与味觉受体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味觉受体;传导机制;中药五味;疾病;相关性
19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827733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16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