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18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药理
基于PPAR
γ
/NF-
κ
B/NLRP3信号通路探讨肺心汤调控PASMCs焦亡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肺心汤通过调节PPARγ/NF-κB/NLRP3信号通路,减轻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焦亡,改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塑及右心功能障碍。
”
谭骏岚, 曹闲雅, 郑润锈, 张稳, 张超, 易健, 王飞英, 李霞, 范建民, 刘慧, 宋岚, 戴爱国
2025, 31(18):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37
摘要:目的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探讨肺心汤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氧组,肺心汤低、中、高剂量组(5.85、11.7、23.4 g·kg
-1
),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将其余5组置于氧气浓度为(10.0±0.5)%的低氧舱内造模28 d,每天8 h,造模同时灌胃给药。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超声心动图指标[肺动脉加速时间(PAT)、肺动脉射血时间(PET)、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d)、三尖瓣环收缩偏移(TAPSE)];右心导管法检测各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称量心脏计算右心肥厚指数(RVHI);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肺动脉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NLRP3、gasdermin D的N端(N-GSDMD)和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共定位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PPARγ、NF-κB、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N-GSDM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剪切的胱天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超微形态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低氧组大鼠RVSP、RVHI升高(P<0.01),右心功能下降(P<0.01),肺血管重塑增加(P<0.01),肺小动脉α-SMA与NLRP3、N-GSDMD和Caspase-1共定位表达增加(P<0.01),肺组织NF-κB、NLRP3、ASC、N-GSDMD、IL-1β、IL-18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PPARγ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并诱导了PASMCs焦亡。与低氧组比较,肺心汤给药组显著降低大鼠RVSP、RVHI,改善右心功能和肺血管血管重塑(P<0.05,P<0.01),降低肺小动脉α-SMA与NLRP3、N-GSDMD和Caspase-1共定位表达(P<0.05,P<0.01),下调肺组织NF-κB、NLRP3、ASC、N-GSDMD、IL-1β、IL-18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P<0.05,P<0.01),上调PPARγ蛋白表达(P<0.05,P<0.01),并减轻PASMCs焦亡。结论肺心汤可通过调控PPARγ/NF-κB/NLRP3通路减轻PASMCs焦亡,从而改善慢性诱导的HPH大鼠肺血管重塑及右心功能障碍。
关键词:肺心汤;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焦亡
62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7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左归丸调节Pdx1路径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模型大鼠子代胰腺内分泌发育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左归丸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模型子代胰腺发育,促进生长发育,可能通过调节Pdx1路径相关调控因子表达发挥作用。
”
梁晚秋, 陈让, 赵乐, 任晓怡, 苏倩慧, 王永辉
2025, 31(18): 10-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4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左归丸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模型子代胰腺发育不同阶段关键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左归丸改善GDM模型子代胰腺发育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孕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特胰岛素组(20 U·kg
-1
)、左归丸组(1.89 g·kg
-1
),每组1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孕鼠于胚胎期6.5 d(E6.5d)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GDM,空白组予等体积柠檬酸钠缓冲液,通过测定孕鼠血糖判断是否造模成功。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余组孕鼠于E9.5d给药至分娩。监测孕鼠的随机血糖,于E12.5d、E18.5d和子鼠出生21 d(B21d)测量胚胎和子鼠体长并称体质量;计算B21d子鼠Lee's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B22d子鼠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E18.5d孕鼠和B22d子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E12.5d、E18.5d和B22d子鼠胰腺的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12.5d胚胎胰腺中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胰腺特异性转录因子1a(Ptf1a)、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E18.5d胚胎胰腺中Pdx1、Nkx2同源框2(Nkx2.2)、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B22d子鼠胰腺中Pdx1、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物A(Mafa)、NK转录因子相关同源盒基因家族6基因座位1(Nkx6.1)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孕鼠B0d、E9.5d、E12.5d、E15.5d、E18.5d血糖升高(P<0.05,P<0.01);模型组子代体质量、体长降低(P<0.01),Lee's指数升高;B22d子鼠FBG、FINS水平和HOMA-IR升高(P<0.01),AST、TG升高(P<0.01),HDL降低(P<0.01),胰腺腺泡细胞水肿疏松;E18.5d孕鼠ALT、AST、TG升高(P<0.05,P<0.01),HDL降低(P<0.05);E12.5d胚胎胰腺中Pdx1、Sox9、Ptf1a蛋白表达升高(P<0.01),E18.5d胚胎胰腺中Pdx1、Nkx2.2、Hes1蛋白表达降低(P<0.01),B22d子鼠胰腺中Pdx1、Nkx6.1、Mafa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胰岛素组孕鼠B0d、E15.5d、E18.5d血糖降低(P<0.05,P<0.01);各治疗组子代体质量、体长升高(P<0.01),Lee's指数降低;B22d子鼠胰岛素组FBG、FINS水平和HOMA-IR降低(P<0.01),左归丸组FBG水平和HOMA-IR降低(P<0.01);B22d子鼠各治疗组ALT、AST、TBIL、CHO、TG、LDL降低,HDL升高,胰腺腺泡细胞水肿减轻;E18.5d孕鼠胰岛素组TG、ALT降低(P<0.05,P<0.01),HDL升高(P<0.05);胰岛素组E12.5d胚胎胰腺中Pdx1、Sox9蛋白表达降低(P<0.05),Ptf1a蛋白表达升高(P<0.05),左归丸组E12.5d胚胎胰腺中Pdx1、Sox9、Ptf1a蛋白表达降低(P<0.01);各治疗组E18.5d胚胎胰腺中Pdx1、Nkx2.2、Hes1蛋白表达升高(P<0.01),B22d子鼠胰腺中Pdx1、Nkx6.1、Mafa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左归丸能促进GDM模型子代生长发育,有效改善胰腺病理形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子代胰腺发育不同时期Pdx1路径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胚胎发育;胰腺;左归丸
46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8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芪归抵挡汤通过Sirt1/p53/NF-
κ
B p65途径改善糖尿病肾病代谢记忆效应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芪归抵挡汤通过Sirt1/p53/NF-κB p65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代谢记忆,减轻肾脏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
”
胡婷婷, 范丽妃, 郭玉琴, 林敏
2025, 31(18): 20-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105
摘要:目的探讨以补虚通络法立法的芪归抵挡汤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p53/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代谢记忆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15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 mL·kg
-1
·d
-1
),白藜芦醇组(20 mg·kg
-1
·d
-1
),芪归抵挡汤组(3.34 g·kg
-1
·d
-1
),每组5只,另选5只db/m小鼠作为正常组(10 mL·kg
-1
·d
-1
),干预结束后称量各组小鼠肾脏质量,计算肾脏指数(KI)。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Sirt1、NF-κB、肿瘤抑制基因p5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结构紊乱,肾功能损伤明显,肾功能指标(SCr、β2-MG、BUN、CysC)均显著升高(P<0.01),KI显著升高(P<0.01),FBG显著升高(P<0.01),Sirt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NF-κB p65、p53、IL-1β、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芪归抵挡汤干预后,DN小鼠FBG明显下降,肾功能得到改善,KI显著下降(P<0.01),肾功能指标SCr、β2-MG、BUN、CysC均下降(P<0.05),芪归抵挡汤组Sir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NF-κB p65、p53、IL-1β、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F-κB p65、p53、IL-1β、Caspase-3的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染色结果显示芪归抵挡组小鼠肾脏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纤维沉积明显降低(P<0.05),炎性浸润减少。结论研究提示芪归抵挡汤能够减轻DN代谢记忆效应,从而抑制小鼠肾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作用机制与Sirt1/p53/NF-κB p65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代谢记忆;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p53/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补虚通络法;芪归抵挡汤
43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085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生物信息分析及实验验证探讨温胃舒颗粒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治疗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取得进展,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
杨昕宇, 贾晓益, 宣自华, 桂双英, 吴艳芳, 马雨涵, 阮琴, 郑佳, 焦志勇
2025, 31(18): 30-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08
摘要:目的将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动物实验相结合,开展温胃舒颗粒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收集温胃舒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筛选出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筛选出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验证。采用食醋灌胃和夹尾刺激的复合造模法制备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温胃舒颗粒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g·kg
-1
),多潘立酮组(3.0 mg·kg
-1
)和附子理中丸组(0.8 g·kg
-1
),并设置正常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体质量、证候变化及胃肠推进率,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脑肠肽含量变化,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和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得到药物靶点305个,疾病靶点1 140个,交集靶点116个,Cytoscape分析得到104个核心靶点。通过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确定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核心通路为SCF/c-Kit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温胃舒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SCF和c-Kit的结合能均<-5.1 kcal·mol
-1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胃黏膜组织出现轻微组织脱落,十二指肠组织出现轻微炎性细胞浸润,血清和组织中胃泌素(GAS)、5-羟色胺(5-H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生长抑素(SS)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证候评分有所改善,胃黏膜和十二指肠组织的低度炎症得到缓解,温胃舒颗粒高剂量干预可提高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提高血清和组织中GAS、5-HT和VIP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SS相对表达量(P<0.05,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中SCF和c-Ki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胃舒颗粒干预后可提高SCF和c-Kit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温胃舒颗粒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提高胃肠动力相关。
关键词:温胃舒颗粒;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干细胞因子(SCF)/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网络药理学
42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92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香连化浊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香连化浊方通过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
”
周金业, 张浩锋, 刘紫薇, 王艺灿, 才艳茹, 郭榆西, 王杰, 支政, 杨倩, 李博林
2025, 31(18): 41-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12
摘要:目的基于Hedgehog信号通路探究香连化浊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水杨酸钠、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及饥饱失常多因素建立CAG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CAG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80 mg·L
-1
),摩罗丹组(1.4 g·kg
-1
),香连化浊方高、中、低剂量组(36、18、9 g·kg
-1
),后用药干预。苏木素-伊红(HE)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音猬因子(Shh)、跨膜蛋白受体1(Ptch1)、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Gli1)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组织中Shh、Ptch1、Gli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AG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并见炎细胞浸润;大鼠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核固缩,线粒体数量变少且结构异常;模型组大鼠胃黏膜Shh、Ptch1、Gli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大鼠胃黏膜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组织病理形态及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改善,Shh、Ptch1、Gli1 mRNA、蛋白表达及E-cadherin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香连化浊方可上调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RNA、蛋白及E-cadherin蛋白表达(P<0.05)。结论香连化浊方对CAG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香连化浊方;Hedgehog信号通路;上皮间充质转化
36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303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阴阳平衡”探讨知母皂苷BⅡ-淫羊藿苷协同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耦联功能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知母皂苷BⅡ联合淫羊藿苷能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维持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正常耦联,促进成骨分化。
”
朱在师, 黄泽灵, 蔡伟业, 陈华, 宋博恩, 卢悦, 陆青, 沈晓峰
2025, 31(18): 48-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42
摘要:目的从细胞水平探究知母皂苷BⅡ(TBⅡ)联合淫羊藿苷(ICA)对破骨细胞(OC)-成骨细胞(OB)耦联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TBⅡ及不同浓度TBⅡ+ICA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使用可溶性RANKL(sRANKL)诱导RAW264.7前破骨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将细胞分为sRANKL组及1、5、10 μmol·L
-1
浓度TBⅡ组和TBⅡ+ICA联合应用组,使用碱性磷酸酯酶(TRAP)染色观察TBⅡ及TBⅡ+ICA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TBⅡ+ICA对破骨细胞分化及破骨保源性耦联因子关键基因的影响。使用混合破骨细胞上清的成骨诱导分化条件培养基诱导MC3T3-E1细胞株成骨分化,碱性磷酸酯(ALP)及茜素红S(ARS)染色检测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条件培养基对成骨分化关键基因的影响。结果1、5、10 μmol·L
-1
TBⅡ对细胞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sRANKL组比较,TBⅡ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破骨细胞分化,10 μmol·L
-1
效果最佳(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sRANKL组比较,不同浓度TBⅡ干预后,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即刻早期基因(c-Fos)、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CCK-8结果显示,10 μmol·L
-1
TBⅡ、10 μmol·L
-1
TBⅡ+10
-4
μmol·L
-1
ICA、10 μmol·L
-1
TBⅡ+10
-3
μmol·L
-1
ICA对RAW264.7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TRAP染色结果显示,TBⅡ与ICA单独及联合应用都能显著抑制破骨细胞分化(P<0.01),TBⅡ+ICA的联合应用效果最佳(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sRANKL组比较,TBⅡ与ICA单独及联合干预组c-Fos、RANK、RANKL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TBⅡ与ICA单独应用对Wnt家族成员10b (Wnt10b)、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补体成分3a(C3a)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Ⅱ+ICA联合应用后表达明显提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正常成骨诱导组及各成骨诱导+破骨上清干预组成骨分化及矿化能力显著提高(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正常成骨诱导组及成骨诱导+破骨上清干预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 mRNA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结论TBⅡ+ICA协同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维持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正常耦联,促进成骨分化。
关键词:阴阳平衡;成骨-破骨耦联;骨质疏松症;知母皂苷BⅡ;淫羊藿苷
20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77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明视方调控视黑素-多巴胺轴抑制内质网应激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明视方通过调节视黑素-多巴胺轴抑制内质网应激,有效延缓近视眼轴增长。
”
李宝花, 亢泽峰, 王露露, 晏鑫, 王健全, 侯昕玥, 宁博彪, 叶姗姗, 刘梦雨, 师宜鹏, 李丹玉
2025, 31(18): 58-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422
摘要:目的观察明视方通过调控近视小鼠视网膜视黑素-多巴胺(Opn4-DA)轴抑制视网膜及巩膜内质网应激,延缓近视眼轴增长的机制。方法选取60只4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形觉剥夺近视组(FDM组)、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细胞(ipRGCs)消融组(ipRGCs组)、明视方组(MSF组,5.2 g·kg
-1
)及ipRGCs+MSF组(5.2 g·kg
-1
)。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造FDM模型,并且ipRGCs组和ipRGCs+MSF组同时给予视网膜ipRGCs消融。造模3周后MSF组和ipRGCs+MSF组采用明视方连续灌胃6周。所有小鼠均进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检测后,取眼球及视网膜、巩膜组织。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中多巴胺D1受体(DRD1)、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相对表达量含量,巩膜组织中CHOP、GRP78蛋白相对表达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视网膜中Opn4、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含量及巩膜中CHOP、GRP78 mRNA相对表达含量;免疫荧光染色(IF)检测视网膜组织Opn4、DRD1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FDM组小鼠屈光度明显向近视偏移(P<0.05)且眼轴长度明显增加(P<0.05),视网膜各层较薄,神经节细胞数量较少,巩膜层间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有明显空隙,视网膜组织中Opn4、DRD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视网膜及巩膜组织中CHOP、GRP78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FDM组比较,ipRGCs组小鼠屈光度及眼轴长度进一步增加(P<0.05),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组织更薄且层间更加疏松,视网膜组织中Opn4、DRD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视网膜及巩膜组织中CHOP、GRP78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MSF组与FDM组比较,ipRGCs+MSF组与ipRGCs组比较,明视方明显降低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P<0.05),眼组织各层细胞数量及排列均有改善且厚度增加,视网膜组织中Opn4、DRD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视网膜及巩膜组织中CHOP、GRP78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明视方通过调控近视小鼠视网膜Opn4-DA轴抑制视网膜及巩膜内质网应激,延缓近视眼轴增长及屈光度加深,实现目之气血充养,筋膜柔和,节律恢复。
关键词:近视;多巴胺;视黑素;明视方;内质网应激
35
|
1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66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八珍汤合归肾丸加减对胚胎着床障碍模型小鼠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八珍汤合归肾丸加减方能显著提高胚胎着床障碍小鼠的着床点数,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纠正Th1/Th2免疫失衡及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
”
邓强, 吴锋英, 尹璐, 王珺, 叶朝阳, 黄佳梅, 金志春
2025, 31(18): 68-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08
摘要:目的探讨八珍汤合归肾丸加减方通过调节1型辅助性T细胞与2型辅助性T细胞(Th1/Th2)免疫平衡对胚胎着床障碍模型小鼠的助孕机制。方法将80只ICR雌鼠于受孕第1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在受孕第4天灌胃米非司酮溶液(0.2 mg/只)制备胚胎着床障碍模型。中药组灌胃八珍汤合归肾丸加减方水煎液(20.8 g·kg
-1
);西药组灌胃地屈孕酮溶液(3.9 mg·kg
-1
);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并于受孕第1天开始给药,每日1次,干预至取材前1 d。通过肉眼观察小鼠着床点数并计算受孕率;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病理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子宫组织T盒子转录因子(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子宫组织T-bet、GATA3、IFN-γ、IL-4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IFN-γ和IL-4水平;计算T-bet/GATA3、IFN-γ/IL-4值,评估Th1/Th2免疫平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受孕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着床点数及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内膜腺体稀少,间质致密,核下未见空泡;子宫组织中T-bet、IFN-γ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GATA3、IL-4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中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1),IL-4水平显著降低(P<0.01);Th1/Th2比值(T-bet/GATA3、IFN-γ/IL-4)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受孕率无显著变化,平均着床点数及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子宫内膜腺体密度增加,间质水肿,核下可见空泡;子宫组织中T-bet、IFN-γ表达显著降低(P<0.01),GATA3、IL-4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Th1/Th2比值(T-bet/GATA3、IFN-γ/IL-4)显著降低(P<0.01)。结论八珍汤合归肾丸加减可显著提高胚胎着床障碍小鼠的着床点数,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纠正Th1/Th2免疫失衡及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
关键词:八珍汤;归肾丸;胚胎着床障碍;反复种植失败;1型辅助性T细胞与2型辅助性T细胞(Th1/Th2)平衡
11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081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PI3K/Akt/mTOR介导的自噬探讨毓麟护坤汤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毓麟护坤汤能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改善卵泡发育及卵巢储备功能。
”
王瑞霞, 程欢, 范亚杏, 蔡庭筠, 李梅芳
2025, 31(18): 77-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39
摘要:目的观察毓麟护坤汤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模型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毓麟护坤汤改善卵泡发育的疗效机制。方法将60只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ICR小鼠,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采用环磷酰胺(60 mg·kg
-1
)连续5 d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雌二醇组(0.26 mg·kg
-1
),毓麟护坤汤高、中、低剂量组(56.42、28.21、14.105 g·kg
-1
),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
-1
)。每天干预1次,干预21 d。观察记录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动情周期、体质量、卵巢脏器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
2
)、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卵巢PI3K、Akt、mTOR、自噬相关蛋白7(Atg7)、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1(Beclin1)、微管自噬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泛素依赖衔接蛋白(p62)、叉头框蛋白O1(FoxO1)、乙酰化-叉头框蛋白O1(Ac-FoxO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卵巢组织中PI3K、Akt、mTOR、Atg7、Beclin1、LC3Ⅱ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小鼠体质量下降(P<0.05);病理切片可见卵巢结构疏松、闭锁卵泡增多;血清FSH水平升高(P<0.05),AMH、E
2
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动情周期、体质量逐渐恢复正常,雌二醇组及毓麟护坤汤高、中剂量组血清FSH水平降低(P<0.05),AMH水平回升(P<0.05);各治疗组小鼠卵巢组织Atg7、LC3Ⅱ、Beclinl、FoxO1、Ac-FoxO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I3K、Akt、mTOR、p62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病理可见治疗组卵巢结构逐渐修复,各级卵泡结构更完整且数量明显增多。结论毓麟护坤汤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自噬相关蛋白及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改善卵泡发育及卵巢储备功能。
关键词: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自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毓麟护坤汤
23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87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肺主气”中医药防治肺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专题
基于“肺主气”理论探讨肺癌术后分阶段功能保护策略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肺癌术后康复领域,专家提出了全周期、分阶段、动态功能保护策略,为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
”
曹璐畅, 朱广辉, 高瑞珂, 徐曼曼, 朱潇雨, 侯炜, 张英, 李杰
2025, 31(18): 86-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23
摘要:肺癌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首位,且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肺癌患者的生命健康。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肺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常见呼吸功能、黏膜功能、心理功能等多维度功能障碍,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治疗耐受度与治疗周期,并与预后生存呈负相关,促进疾病复发转移。目前肺癌术后功能障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临床问题,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肺癌术后康复治疗管理及中医辨治策略。聚焦肺癌术后大气下陷的基础核心病机,在“肺主气”经典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五观辨治”理论中的核心观,创新提出快速康复期“大气下陷”核心病机的呼吸功能障碍、术后辅助治疗期“阴虚气陷”核心病机的黏膜功能障碍与巩固治疗期“气陷膹郁”核心病机的心理功能障碍;并构建分阶段动态功能保护策略:快速康复期益气升陷,辨治注重欲升先降;辅助治疗期养阴举陷,方药配伍寓通于补;巩固治疗期达郁托陷,临证施治动静结合;并在各阶段功能康复的临证辨治中扶正培本兼顾祛邪清源。首提中医药术后功能保护理念,为肺癌术后全周期、分阶段、动态功能保护策略提供中医辨治新思路,也将助力我国中西协同的肿瘤防治综合方案体系构建与发展。
关键词:肺癌;术后;康复;功能障碍;大气下陷
32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71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从守正治气法论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治疗策略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肺癌术后康复领域,专家提出了守正治气法,为肺部并发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
宋佳俊, 王怡超, 田雪琪, 刘祎, 焦丽静, 许玲
2025, 31(18): 94-1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23
摘要:肺部并发症是肺癌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会增加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风险,威胁生命。目前肺癌术后的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学科中西医协同诊疗康复模式,但仅以缩短住院日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康复目标的治疗,促使对于术后肺部脏器的功能康复及后续辅助治疗的影响关注不够,影响康复的完全性。该文关注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症状表现,围绕肺癌术后的典型症状表现将肺癌术后分为肺系、情绪、消化道、疼痛和神经共5个临床症状群,提炼出升降失司、卫表不固,脉道不利、气滞饮停,肺气不足、脾肾亏虚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三大核心病机,形成以降-补-升-疏为核心的守正治气的治法原则,并在此治法下提出益气固表,祛痰理肺;益气行血,化瘀止痛;益气补肺,健脾补肾的治法方药。针对肺癌术后常见的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支气管胸膜瘘等四大常见术后并发症进行病机、治疗原则的具体分析和论述,强调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发挥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特点,在祛邪的同时不忘“守护正气”,补肺气、调脾气、益肾气。该文梳理总结守正治气法指导肺癌术后常见肺部并发症的病机认识和治疗策略,以期为今后的肺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用药指导和思路。
关键词:守正治气;肺癌术后;并发症;康复;中医药
21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59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黄芩联合EGFR-TKIs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研究者发现黄芩联合EGFR-TKIs能增强抗肿瘤效果,为提高靶向药物敏感性提供新分子机制。
”
余娅娅, 雷尘静, 肖真真, 磨琪, 马长菊, 丁丽娜, 陈亚栋, 朱燕娟, 张海波
2025, 31(18): 106-1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27
摘要:目的探讨黄芩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凋亡、肿瘤干细胞(CSCs)标志物表达和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试剂盒、膜联蛋白 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细胞凋亡双染法检测黄芩和吉非替尼或奥希替尼(EGFR-TKIs)在NSCLC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CellTiter-Glo3D细胞活力法检测黄芩和EGFR-TKIs在NSCLC细胞三维(3D)培养中的活性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SCs标志物性别决定区Y-box 2 (SOX2)和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H1A1)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飞秒激光标记自由成像(FLI)法检测氧化还原比。结果在NSCLC细胞二维(2D)和3D培养条件中,与空白组和EGFR-TKI组比较,联合组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EGFR-TKI组比较,联合组CSCs标志物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EGFR-TKI组比较,联合组氧化还原比升高(P<0.05),且联合组ROS水平升高。结论在NSCLC细胞中,黄芩促进氧化还原比,上调ROS水平,进而抑制CSCs标志物表达来增强EGFR-TKIs的抗肿瘤作用,为黄芩增强靶向药物敏感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NSCLC);黄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癌症干细胞;活性氧(ROS);氧化还原比
25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5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阴虚气陷分层辨治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肿瘤治疗领域,专家基于“五观辨治”新体系,创新提出药毒疮概念,将“阴虚气陷”理论引入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的辨治中,为中西医联合防治恶性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症状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
曹璐畅, 朱广辉, 高瑞珂, 徐曼曼, 朱潇雨, 林明, 张英, 李杰
2025, 31(18): 116-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24
摘要: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是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是影响患者最痛苦的不良反应之一,目前现代医学的干预措施疗效有限,亟待更优治疗策略。该研究将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与化疗相关口腔溃疡、普通口腔溃疡进行了鉴别,阐释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对阴虚气陷理论进行溯源。基于“五观辨治”肿瘤防治新体系,聚焦核心观与症状观,立足“肺主气”思想,创新提出药毒疮概念,并率先将“阴虚气陷”理论引入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药毒疮)的辨治中,并认为阴虚气陷是药毒疮发生的核心病机,其中无形之气陷是药毒疮发生的关键,而有形之阴血虚瘀是药毒疮复发的核心。首提先治无形之气、再充有形之缺、兼截复发之因的分层辨治策略,认为药毒疮的辨治应标本缓急相结合,急性期在益气升陷生津缓解症状、促进疮疡愈合之标的同时,还应注重滋脾阴畅营瘀以治疗病本、减少复发频率。丰富了肺癌靶向治疗相关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推进中西医联合防治恶性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症状管理进程,为肺癌防治康复的综合辨治体系构建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肺癌;靶向治疗;口腔溃疡;中医;阴虚气陷
27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61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临床
中医序贯辨证方案降低儿童频复发/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复发率的随机对照试验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报道,中医序贯辨证方案可降低儿童频复发/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复发率,提高缓解率,改善症状,临床应用安全。
”
王追越, 任献青, 潘文青, 徐婷婷, 张霞
2025, 31(18): 126-1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2198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序贯辨证方案治疗儿童频复发/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FRNS/SDNS)的复发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4年6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151例FRNS/SDNS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口服泼尼松片联合他克莫司胶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序贯辨治,对照组使用观察组中药剂量的1/10。治疗6个月,随访12个月,共观察18个月。对治疗前、治疗1、2、4、24、52、76周7个观察节点进行评价,①复发率:重点观察两组患儿24、52、76周的复发率;②疗效指标:比较两组患儿1、2、4周的临床缓解率;尿蛋白转阴时长;治疗前及治疗24周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中医证候评分。③安全性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4周的血常规、肝酶、肾功能及血糖(Glu)水平。结果①复发率:治疗24周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周观察组复发率为24.2%(16/66),对照组为52.5%(31/59);76周观察组复发率为42.4%(28/66),对照组为74.6%(44/59),52、76周观察组患儿复发率显著降低(χ
2
=10.634,P<0.01;χ
2
=13.186,P<0.01)。②疗效指标:治疗1周两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缓解率观察组为88.2%(67/76),对照组为74.0%(54/73);4周缓解率观察组为94.7%(72/76),对照组为82.2%(60/73),2、4周缓解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Z=-1.999,P<0.05;Z=-2.35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尿蛋白转阴时长显著缩短(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24 h-UTP、CHO、TG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TP、ALB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24周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CHO、TG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TP、ALB明显升高(P<0.05)。③安全性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降低(P<0.05,P<0.01),Glu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尿素氮(BUN)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24周比较,观察组WBC、RBC、HB、PLT、ALT、AST、BUN、Cr、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儿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序贯辨证方案能够降低儿童FRNS/SDNS的52、76周复发率,提高缓解率,缩短尿蛋白转阴时长,提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降低血脂,改善患儿症状,且临床应用安全。
关键词:中医序贯辨治;小儿肾病综合征;频复发/激素依赖型;复发率;随机对照试验
17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4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参灵固本颗粒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治疗领域,研究证实参灵固本颗粒能显著提高患者CD4+细胞计数,安全可靠,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柯佳宁, 高文波, 刘颖
2025, 31(18): 135-1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991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评估参灵固本颗粒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INR)患者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设计,于2018年8月21日至2021年1月6日在全国8家医院纳入300例INR患者(脾肾阳虚证或肺脾虚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接受抗病毒方案和安慰剂,观察组接受抗病毒方案和参灵固本颗粒治疗。连续治疗72周后,使用标准化问卷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简表(WHOQOL-HIV BREF)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免疫指标(CD4
+
、CD8
+
)、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79例患者分析,其中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39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D4
+
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CD4
+
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CD4
+
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表总得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领域等生存质量维度及免疫指标CD8
+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14/14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7%(14/13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参灵固本颗粒对INR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效果不显著,但其在提高CD4
+
细胞计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安全可靠,为其作为INR患者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参灵固本颗粒;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简表(WHOQOL-HIV BREF);免疫功能
13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41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益肺止咳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制说明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益肺止咳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明确了该药在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的临床应用,为规范化治疗提供指导。
”
李莘, 张洪春, 于雪峰, 郭伟伟, 班承钧, 王志飞, 黎元元, 支英杰, 崔鑫, 谢雁鸣
2025, 31(18): 143-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2295
摘要:《益肺止咳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制说明系统阐述了该共识的研制背景、方法学框架与核心成果。针对益肺止咳胶囊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疗效证据不足、辨证使用规范缺失等问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全国21家三甲医院及科研机构,组建多学科专家组(含临床、药学及方法学专家30名),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GB/T1.1-2020标准及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制说明编写规范开展编制工作。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纳入32篇研究,含24项临床研究)、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证据分级及多轮名义组法讨论(25位专家投票确定17项临床问题),形成5条循证推荐意见及11条专家共识建议,明确该药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痰/咯血及肺结核辅助治疗,推荐单用或联合抗结核药进行治疗。安全性评价显示其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反应(恶心、腹痛等)及皮疹为主,禁忌人群涵盖孕妇及经期妇女。共识编制过程经三轮专家函审、两轮同行评议及质量控制评估,确保方法学严谨性与临床适用性,并通过政策衔接、学术推广及动态修订机制推动临床应用规范化,为苗药特色疗法的循证转化提供示范。
关键词:益肺止咳胶囊;苗药;专家共识;临床应用;编制说明
13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47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药学基础
基于神经元保护谱效关系的黑西洋参质量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黑西洋参能有效保护神经元,其中人参皂苷20(S)-Rg3等成分发挥关键作用,为黑西洋参质量控制提供新标准。
”
杨玉婷, 梁淑芸, 李姗姗, 杨雨龙, 杨紫琪, 蔡广知, 赵丽茹, 贡济宇
2025, 31(18): 149-1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561
摘要:目的研究黑西洋参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并探究相关活性成分,构建以活性为导向的黑西洋参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转基因Tg(HuC:EGFP)品系斑马鱼,以三氯化铝浸泡给药的方式构建斑马鱼神经元损伤模型,给予不同剂量(10、20 mg·L
-1
)的西洋参及黑西洋参醇提取物,通过分析斑马鱼神经元荧光面积和荧光强度比较西洋参及黑西洋参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建立黑西洋参指纹图谱,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为指标筛选差异性成分;测定14批黑西洋参对斑马鱼的神经元保护活性,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神经元保护相关的皂苷类成分并进行活性验证。综合上述结果,确定活性标志成分,采用UPLC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明确含量限度。结果药效结果显示,不同剂量西洋参与黑西洋参均可明显改善斑马鱼的神经元损伤,在20 mg·L
-1
的剂量下,以黑西洋参效果较优(P<0.05)。14批黑西洋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4,确定26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比对指认峰1(人参皂苷Rg
1
)、峰2(人参皂苷Re)、峰5(人参皂苷Rb
1
)、峰9(人参皂苷Rd)、峰16[人参皂苷20(S)-Rg
3
]、峰17[人参皂苷20(R)-Rg
3
]、峰18(人参皂苷Rk
1
)、峰19(人参皂苷Rg
5
)等8个成分;PCA及OPLS-DA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原料制得的黑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存在差异,共筛选得到12个差异成分。14批黑西洋参对斑马鱼神经元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以陕西产地制得的黑西洋参对斑马鱼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优于其他3个产地。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参皂苷20(S)-Rg
3
、20(R)-Rg
3
、Rk
1
、Rg
5
等11个成分与斑马鱼神经元保护作用呈明显正相关(P<0.05);活性验证结果表明,人参皂苷20(S)-Rg
3
、20(R)-Rg
3
、Rk
1
、Rg
5
是黑西洋参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的主要成分。定量分析显示,14批黑西洋参中人参皂苷20(S)-Rg
3
的质量分数0.17%~0.52%,神经元损伤修复率42.77%~97.83%。结论该研究基于指纹图谱和神经元保护活性,建立了黑西洋参的谱效相关质量控制模式,以人参皂苷20(S)-Rg
3
为质控指标,以神经元损伤修复率≥60%为衡量标准,黑西洋参中人参皂苷20(S)-Rg
3
最低限度应≥0.20%。
关键词:黑西洋参;神经保护;谱效关系;含量测定;质量评价;斑马鱼;人参皂苷
18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20585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两种微生物菌肥介导下北苍术生长发育及栽培土壤微生态响应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施用枯草芽孢杆菌菌肥和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能显著提高北苍术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其中枯草芽孢杆菌菌肥效果更优。
”
刘雪薇, 肖春萍, 翁丽丽, 李朝阳, 胡新星, 刘博
2025, 31(18): 157-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12
摘要:目的探究2种微生物菌肥(枯草芽孢杆菌菌肥、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对北苍术生长发育,有效成分累积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二年生北苍术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于黄枯期(2023年9月26日)采收植物样品,测定北苍术一般农艺性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评价微生物菌肥对北苍术中4种有效成分(苍术素、苍术酮、β-桉叶醇和白术内酯Ⅰ)的合成和积累影响;采用PacBio Sequel测序技术,探究不同菌肥处理下北苍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结果2种微生物菌肥均对北苍术具有显著促生作用,与空白组(CK组)比较,施用枯草芽孢杆菌菌肥(16 kg/亩)(1亩≈667 m
2
)后北苍术茎粗、茎叶干鲜重及根茎干鲜重显著提高0.47~1.07倍(P<0.05);施用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1.5 kg/亩)后北苍术茎粗、茎叶干鲜重及根茎干鲜重显著提高0.62~0.96倍(P<0.05),但对株高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施用2种微生物菌肥均有利于北苍术有效成分苍术素、苍术酮、β-桉叶醇和白术内酯Ⅰ显著积累(P<0.01),且施用枯草芽孢杆菌菌肥对北苍术有效成分累积的促进作用优于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CK组比较,枯草芽孢杆菌菌肥(8 kg/亩)可通过调节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根际细菌物种多样性(P<0.05),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细菌多样性明显降低(P<0.05);从门和属水平比较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施用枯草芽孢杆菌菌肥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5.73%)、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Caballeronia Paraburkholderia,9.98%)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1),施用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0.53%)、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63%)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1),枯草芽孢杆菌菌肥有益菌群相对丰度略高于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伯克氏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与苍术素、苍术酮、β-桉叶醇和白术内酯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施用枯草芽孢杆菌菌肥、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均能通过调节北苍术根际微生态多样性,提高药材产量,促进有效成分合成和累积,且枯草芽孢杆菌菌肥施用效果优于哈茨木霉-淡紫紫孢菌复合菌肥。
关键词:北苍术;微生物菌肥;农艺性状;有效成分;土壤微生态
22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1089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根际有机酸环境模拟对丹参毛状根代谢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模拟重茬丹参根际有机酸环境显著抑制毛状根生长,影响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对连作障碍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
付心雨, 韩文英, 鞠吉东, 周冰谦, 杨国红, 王晓, 郭兰萍, 刘伟
2025, 31(18): 166-1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13
摘要:目的探讨根际有机酸对丹参连作障碍形成的影响。方法模拟大田正茬、重茬丹参根际有机酸环境,以丹参毛状根为试材,在继代培养21 d的毛状根中添加模拟大田拟正茬和拟重茬丹参根际有机酸复配液,分别在0、2、4、6、8、10 d取样,观察测定丹参毛状根生物量、有效成分、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抗氧化酶和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拟正茬组和空白组(CK组)相比,拟重茬丹参根际有机酸环境模拟对毛状根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丹参毛状根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毛状根初生代谢产物总糖和总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拟重茬组及拟正茬组较CK组分别降低33.9%和5.1%;拟重茬丹参根际有机酸明显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总酚酸和总丹参酮的含量积累,拟重茬组、拟正茬组较CK组分别增加14.6%和1.6%。结论拟重茬丹参根际有机酸环境明显抑制丹参毛状根生长,对初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积累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积累有促进作用,继而对连作障碍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丹参;毛状根;连作障碍;根际有机酸;代谢影响
23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2880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淡豆豉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和异黄酮变化规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淡豆豉发酵过程中特定真菌群落促进异黄酮从糖苷型到苷元型转化,为淡豆豉质量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
张鑫, 马爱静, 郑玉光, 张丹, 苏春燕
2025, 31(18): 175-1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15
摘要:目的为了揭示淡豆豉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及异黄酮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扩增子测序技术,揭示淡豆豉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变化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淡豆豉发酵过程中异黄酮含量和组成变化;采用Spearman分析,筛选出与异黄酮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的真菌群落。结果淡豆豉发酵过程中Penicillium在“黄衣上遍”至“再闷”初期(9 d)丰度不断增加并成为优势属,而在“再闷”中后期(12~21 d),Penicillium丰度降低,Barnettozyma丰度快速增加并在“再闷”后期(18~21 d)成为优势属。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再闷”阶段的真菌多样性高于“黄衣上遍”阶段。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黄衣上遍”阶段真菌群落变化较大,而到“再闷”阶段,菌群结构不再发生较大的变化。苷元型异黄酮含量逐渐增加,从发酵初期的5.56%增加到发酵后的96.84%,而糖苷型异黄酮含量则从94.44%下降到3.16%。Spearman分析表明Penicillium、Barnettozyma和Ilyonectria与大豆苷元、黄豆黄素和染料木素含量呈正相关,促进异黄酮从糖苷型到苷元型的转化。结论淡豆豉发酵过程中Penicillium、Barnettozyma和Ilyonectria的真菌群落能够促进异黄酮从糖苷型到苷元型转化,为淡豆豉的规模发酵和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淡豆豉;发酵;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异黄酮;真菌群落
32
|
1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2884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四逆散源自《伤寒论》,历代沿袭其方名、组成、煎服法。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等疾病,为深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梁绿圆, 唐箐, 曹佳蕾, 魏文希, 张煜欣, 陈金雨, 万和伽, 陈晨, 苏锐霆, 魏炳琦, 丁申奥, 马丙祥, 史文丽
2025, 31(18): 182-1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5
摘要:四逆散是一首传承有序,为历代医家所广泛应用的经典经方,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多根据此版本方进行加减化裁。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四逆散的关键信息等进行考证分析,依据纳排标准共收录有效数据69条,涉及古籍67本。考证发现,四逆散在历代流传中方名、组成、煎服法多沿袭《伤寒论》原文。四逆散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经考证建议柴胡选用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的干燥根,芍药(白芍)选用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干燥根,枳实选用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的干燥幼果,甘草则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四药炮制规格柴胡、白芍用生品,枳实用麸炒枳实,甘草用炒甘草,以汉代度量衡折算现代单次用法用量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各1.25 g,捣碎过筛为粗末后用适量米汤调服,每日3次。四逆散具有条畅气机、调和肝脾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少阴四逆证、四肢厥冷之“肢厥”、伤寒诸证等,现代临床多以此方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等疾病,上述研究结论为四逆散深度研究与后续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四逆散;古今文献;关键信息;考证;临床应用
35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2876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草考证
经典名方中麝香的本草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专家系统梳理了麝香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等,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
刘娟娟, 李思霓, 姬捷, 杨莉萍, 曹后康, 马晓辉, 晋玲, 詹志来
2025, 31(18): 194-2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64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麝的原动物及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毒性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考证,为含麝香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麝始载于《山海经》,《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麝香”且历代皆以此为正名,但尚有麝父、香麞、香脐子等别名。古代主流基原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 sifanicus与原麝M. moschiferus,推崇西北等地所产麝香,且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所产;近现代则以东北等地所产原麝M. moschiferus的麝香,甘肃、四川等地所产马麝M. sifanicus及宁夏、陕西等地所产林麝M. berezovskii品质较佳,奉为道地。古代一般猎得活麝后立即割取香囊,质优者称“响山货”,采后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后干燥保存,习称“麝香仁”;现代则采用养殖麝活体取香法,即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此方法实现了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但需注意取香频率及其质量。采收时间多在每年秋分之后,次年立夏之前,奉冬季所采香为佳。近代认为毛壳麝香以身干、饱满、囊皮薄、手捏有弹性、内部有松散感、颗粒多、香气浓烈而持久者为佳,而麝香仁以颗粒紫黑、粉末黄棕、质柔油润、香气浓烈持久者为佳。古代麝香炮制方式均为毛壳取仁,除杂后研碎入药,由于其成分不宜加热,炮制加工方法以研碎成粉入丸散等制剂最为多见,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延续至今。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涉及麝香药材的以马麝M. sifanicus、原麝M. moschiferus、林麝M. berezovskii为基原,按照原方注明的炮制要求经炮制后入药,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麝香;基原;本草考证;品质评价;炮制;临床禁忌
12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2037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优势病种
基于中医临床优势病种(银屑病)的科研攻关范式和科技布局思路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导下,中西医专家深入研讨银屑病中医诊疗优势,提出科研攻关及科技布局要点,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
刘柳, 孙晓颖, 莫美, 方子寒, 周亚琼, 李斌, 张霄潇, 李欣
2025, 31(18): 203-2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99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深度研究中医临床优势病种,服务优势专科建设、临床人才培养、国家科技布局、学术创新引领等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了多个专业领域的中医临床优势病种研讨。2023年8月26日,于上海举办了第25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沙龙,针对银屑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中西医专家及交叉学科研究者开展广泛深入研讨,形成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诊疗银屑病的具体建议和共识,但仍缺乏详细研究路径。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引领下,现从银屑病发生发展规律出发,分析银屑病诊疗难题,针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诊疗银屑病的优势特点,围绕银屑病诊疗方案、共病防控及慢病管理三方面,提出银屑病科研攻关及科技布局要点主要在于:①银屑病辨证体系优化;②银屑病评估指标优化;③银屑病复发机制研究;④中医药防治银屑病复发方案构建和研究;⑤银屑病共病谱及中医理论体系构建;⑥银屑病共病机制研究;同时提出建议布局和研究方向、预期目标与价值及建议资助优先级别。因此,该文基于银屑病中医优势病种系列沙龙,提出银屑病科技攻关研究范式,以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布局、中药新药研发、科研方向选题、指南共识制定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银屑病;优势病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范式
14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3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学术探讨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报道:COPD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专家归纳总结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特点,为深入研究COPD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
包贝贝, 张彭, 徐百川, 张艺尹, 李素云, 谢洋
2025, 31(18): 212-2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43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且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临床问题也推动了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是深入研究COPD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COPD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辨证分型,归纳总结现有COPD中西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特点,并对病证吻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医COPD动物模型以单因素及复合因素造模为主,其中吻合度最高的是烟雾联合脂多糖、激素造模,模型临床表现西医符合度为84%,中医符合度为70%,与临床COPD多因素致病特点较为相符;中医COPD动物模型多是在疾病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传统病因、病机特点,辨证制备动物模型,其中寒饮蕴肺证与中医诊断标准的吻合度最高,达92%,痰热壅肺证及痰瘀阻肺证模型临床表现西医符合度为94%,与西医诊断标准的吻合度最高。文中COPD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但目前多为单纯复制某一阶段的发病表现,与中医多种病因致病、病机动态变化联系仍不完全,且模型证候分型尚未完全对应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因此建立兼具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动物模型并完善模型评价标准是推动COPD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整体向前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评价标准;中西医病证结合
32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90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炎-癌转化”探讨四逆散加减方治疗消化系统癌前病变临床及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四逆散能有效干预炎症阶段,预防恶性肿瘤发生,为消化系统癌前病变治疗提供新思路。
”
孙旭杭, 魏丹丹, 彭新, 李闪闪, 赵艺涵, 姚富科, 蒋士卿
2025, 31(18): 221-2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994
摘要:肿瘤的发生、侵袭与转移以炎症微环境的持续存在为背景,各种炎性因子均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理念的指导下,在疾病的炎症阶段进行有效干预,截断病情,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逆转“炎-癌转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四逆散为《伤寒论》中常用方剂,被广泛运用于消化系统癌前病变的治疗,体现出极大的优势。该文检索整理近20年文献,从方证探幽、临床运用、机制研究三方面总结四逆散在消化系统癌前病变中的应用,发现该方基础方证具有调和中土,助脾胃之运化;疏肝养木,复气机之调畅;燮理阴阳,通系统之郁滞等特点。在临床运用中,对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食管炎、胰腺炎等癌前病变疗效显著。在机制研究中,四逆散具有抑制炎症因子,改善炎症微环境;抑制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损伤等机制。可调控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Nrf2、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环腺苷酸/蛋白激酶A(TGR5/cAMP/PKA)、白细胞介素-4/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IL-4/STAT6)、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JAK/STAT)、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相关蛋白激酶(RhoA/ROCK)、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蛋白(TGF-β/Smads)等通路实现以上机制,证实了四逆散逆转“炎-癌转化”的作用。通过以上三部分,全面阐述了四逆散在消化系统癌前病变中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不足与改进,以期为该方后续深入研究,为癌前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模式开展,抗癌前病变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相关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四逆散;消化系统癌前病变;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临床研究
19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31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动物模型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研究领域,专家基于中西医诊断和临床病证特点,对现有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为AIT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提供全面支持和指导。
”
贾思锋, 张卓, 段昱宇, 颜克秋, 左新河, 李扬, 赵勇
2025, 31(18): 235-2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18
摘要:目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是一种复杂的免疫相关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AIT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是中西医研究的重点,该文基于AIT的中西医诊断和临床病证特点,立足于动物模型评价新方法,对现有AIT动物临床吻合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与展望。方法通过数据库对现有AIT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对模型的核心症状及伴随症状进行赋值,综合评估其临床吻合度。结果AIT模型实验动物的选择以鼠类居多,造模方法包括疫苗免疫法,单纯性碘剂诱导法,异源性甲状腺抗原免疫法和高碘水联合抗原免疫法,中西医临床病证的平均吻合度分别为40%、60%、54%、63%,高碘水联合抗原免疫法的西医吻合度最高。中医病理造模方法较少,仅有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其与中西医临床吻合度较高。大多数模型基于西医理论设计,能满足西医的表面有效性和结构有效性标准,但在中医证候的细化与明确区分方面仍有所欠缺。结论现有AIT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仍主要集中在西医的病理特征上,对中医证候的全面反映存在不足,今后可在西医病理特征的基础上融入中医的证候特征,构建多因素、动态的病证结合模型,更好地构建符合中医药理论的实验平台,为AIT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动物模型;中西医病证结合;临床吻合度
29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1086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基于“伏火致瘀”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瘥后”复发的思路及效应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寻常型银屑病治疗领域,专家基于“伏火致瘀”病机,采用犀角地黄汤分三期辨证治疗,为复发性银屑病提供新方案。
”
张翠月, 肖啸, 史艳平, 刘彦丽, 卞华, 邓婧靓
2025, 31(18): 244-25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523
摘要: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棘手,常易反复。而采用中医药治疗多能减缓或抑制其复发。究其因,银屑病复发与中医学的“伏邪”相关,往往易于受邪引动而复发。其复发初起多可见“伏火”外达,若治不彻底,则转入“正邪不争”的状态。其病虽现于肌表,但病位深邃,潜伏不解,自我蓄积。久则瘀因火成,火得瘀而愈发胶结,终致此病再次复作。皮肤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T
RM
)的“免疫记忆”现象与“伏火致瘀”的观点殊途同归,可以相互佐证。其中,T
RM
与角质形成细胞(KC)的相互影响和“伏火”“伏瘀”胶固难解的机制相同。“伏火致瘀”是寻常型银屑病复发的核心病机。伏火、伏瘀潜藏不解,伺机而发是其特点。基于此,在使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清解伏邪的基础上,对复发性银屑病分三期辨证治疗:进行期表里同治,重清“伏火”;静止期重祛“伏瘀”,兼调脏腑;退行期防“伏邪”遗留,重扶正。用药上,分别佐以祛风清热、辛润通络、补虚润燥等法常能收到理想效果。而犀角地黄汤治疗复发性银屑病的机制尚未阐明。结合当前研究发现,其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糖酵解途径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调节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恢复免疫平衡;抑制炎症因子,改善炎症反应;调控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控制银屑病进展;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全身免疫等干预银屑病复发的进程。
关键词:伏火致瘀;犀角地黄汤;寻常型银屑病;免疫记忆;角质形成细胞
25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97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中药上市后获益-风险评价策略的建立和实施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获益-风险评价领域,专家提出了评价策略,为建立中药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乔萌, 彭文茜, 张强, 雷超, 谢雁鸣, 王志飞
2025, 31(18): 253-2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467
摘要:当前中药上市后获益-风险评价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无广泛认可的统一评价体系和标准。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中药上市后的获益-风险评价策略,并针对评价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首先,选择了合适的定性评价框架和定量分析模型用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获益-风险评价。接着,明确了关键技术,涵盖了确立获益-风险指标体系、设定指标权重和准则属性。此外,详细阐述了实施步骤,包括决策问题的定义、数据收集、评价方法、变异性因素及敏感性分析。最后,以某中药注射剂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获益-风险评价为例,验证了中药上市后获益-风险评价策略的可实施性。该研究以期为建立一个全面的中药上市后获益-风险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获益-风险评价;中药上市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准则属性;多准则决策分析
12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19497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关于古代经典名方藏药新药研发的思考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藏医药新药研发领域,专家分析了34首藏医药方剂研发中的问题和挑战,为促进藏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
刘思燚, 项秀, 韩炜
2025, 31(18): 261-2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568
摘要:随着国家对传统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新时代下藏族医药(以下简称“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藏药新药研发受到了业界的关注。该文通过分析国家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中收载的34首藏族医药方剂的处方、剂型、制法、炮制等特点,对藏药经典名方研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重点讨论,并提出意见建议,以期促进藏药新药研发。分析34首藏医药方剂研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①部分药材资源短缺,种植/养殖技术尚不成熟。34首方剂中不仅有来源于濒危保护动物的药味,还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及高原野生稀缺品种等。②藏药材质量控制水平亟待加强和完善。经梳理,34首藏医药方剂中的102种药味目前无任何国家或地方药材标准/饮片炮制规范的品种为2个,除去没有质量标准的品种外,没有任何定量检测项目的品种占比为51澳品标准%。③藏药处方中矿物药较多,质量控制难度较大。34首方剂中含有矿物药的方剂占比为35%,大部分尚未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质量标准体系。④34首方剂中的个别藏药材基原不清,品种混乱,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问题。⑤34首方剂中含有在现行质量标准中标注为“有毒”或“小毒”的药味。建议在加快藏药关键信息考证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加大种植养殖、质量控制等研究,鼓励合理运用符合制剂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展藏药古代经典名方新药研发,促进藏药传承创新发展。
关键词:藏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复方制剂;新药研发;新药注册;传统医药
11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18977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综述
中药调节氧化应激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领域,中药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展现出独特优势,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
赵浩森, 任玮洁, 李家豪, 王培利
2025, 31(18): 268-2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01
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研究显示,导致MIRI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铁过载、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等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发生的氧化还原稳态失衡现象,其特征为活性氧(ROS)的异常蓄积,导致促氧化系统与抗氧化防御网络的动态平衡破坏。近年来,中药在MIRI防治领域因其多靶点、多途径的抗氧化特性,展示出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中药主要通过调节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Janus激酶信号转导器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蛋白激酶C βⅡ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活性氧(PKCβⅡ/NOX2/ROS)等信号通路来防治氧化应激引起的MIRI。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单体、复方及其活性成分通过调节上述相关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以防治MIRI的文献,简述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导致MIRI的分子机制,对中药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所引起的MIRI的机制进行论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及研究挑战,以期为MIRI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氧化应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药;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6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076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中药调控Nrf2信号通路干预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中药成分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损伤,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张钦媛, 陈彦旭, 秦大凯, 彭金, 金智生
2025, 31(18): 277-2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38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严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诱因,其特征是肾功能的逐渐和进行性下降,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严重病变。现代医学治疗手段虽能部分缓解症状,但存在治疗效果单一、远期疗效一般及不良反应较多的局限性。中药具有效应范围广、药效持久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常在DN临床治疗中获得独特疗效。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不仅是当下备受关注的抗氧化应激转录因子,还能调控血红素氧合酶-1(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p62等多个上、下游因子,通过干预不同机制发挥细胞保护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发现,诸多中药有效成分和复方可通过调节由Nrf2与前述相关因子组成的信号通路,发挥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焦亡、凋亡、铁死亡或促进自噬的作用,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蛋白尿,减轻肾脏纤维化,显著改善DN损伤。该综述简要概述了Nrf2的结构与功能,阐明了Nrf2调控DN的作用机制,并重点归纳总结了近5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复方通过靶向激活Nrf2信号通路干预DN的主要相关研究,探讨了Nrf2信号通路作为治疗DN靶点的巨大潜力,旨在为未来开发推广新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推动DN治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药;糖尿病肾病;核转录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5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82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中医药调控NF-
κ
B信号网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进展:中医药调控NF-κB信号网干预RA,为疾病治疗与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
李学娟, 杨萍, 陈挺, 李喜香
2025, 31(18): 286-2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02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愈率差,病程较长,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药治疗RA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风湿病情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及靶向小分子药物等,其不良反应大,不良反应多。中医药治疗RA有系统性、综合性、多靶点、多机制等优势,通过整体辨证施治,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清热解毒、化痰通瘀、舒筋活络为治法,在缓解RA患者症状,延缓发病,减轻疼痛等方面疗效显著。近年来,中药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网干预RA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Toll样受体4(TLR4)、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Janus激酶2(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Toll样受体2(TLR2)等。NF-κB信号网调控机制复杂,如TLR4是NF-κB的上游受体、PI3K/Akt和MAPK途径不仅可调控NF-κB的活性,也可作为其下游效应通路,Nrf2与NF-κB在调控炎症反应中往往呈现拮抗作用。因此,通过对中药调控NF-κB信号网干预RA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为RA疾病治疗与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信号网;炎症
17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07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栀子豉汤的研究新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栀子豉汤,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具有重要地位,现代研究显示其多重药理作用,临床证实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
肖智慧, 魏军平
2025, 31(18): 295-3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996
摘要:栀子豉汤,史载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之一,以其宣散、透达的特性在中医临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火郁发之”的代表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热郁胸膈引起的各种症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镇静催眠、抗抑郁、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内分泌代谢紊乱、降低肝脏损伤、保护神经、保护心脏等多重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等疾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结合中医证候分析及相应的药理作用,栀子豉汤在治疗其他疾病如心系、肺系、脾胃、肝系及西医内分泌代谢系统等方面也显示出潜能。为此,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尤其是近5年的文献,对栀子豉汤的中医证候、用法用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6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总结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拓宽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栀子豉汤;宣发郁热;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1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34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60
Co-
γ
射线辐照灭菌对中药化学成分影响的机制及规律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灭菌领域,研究者综述了60Co-γ射线辐照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发现不同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为辐照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朱婷婷, 让坚, 罗让严迫, 古锐, 杨月, 卢思, 钟世红
2025, 31(18): 306-3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66
摘要:
60
Co-γ射线辐照具有高效、穿透力强、可常温操作、无残留的独特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饮片、中成药灭菌。但辐照效应可能造成中药化学成分含量改变或出现新的辐解产物,引发药效降低及不可控的安全隐患。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辐照灭菌对中药材及其制剂各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经
60
Co-γ射线辐照灭菌后,含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大部分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及醌类化合物辐照后含量降低,且降低幅度随辐照剂量提升而增大;木脂素类、生物碱类、异黄酮类及部分萜类化合物辐照前后含量无明显变化;而三萜皂苷类、二氢黄酮醇类、查尔酮类、糖及糖苷类成分辐照后含量变化尚无统一规律。因此,建议加强辐照中药成分变化及标准研究,规范开展中药辐照灭菌,以促进辐照中药的健康、合理应用。
关键词:
60
Co-γ射线;辐照灭菌;中药;成分变化;作用机制;规律;辐照剂量
16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21062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2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