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2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基于调控SIRT3/PGC-1
α
通路干预能量代谢探讨温胆汤防治心肌缺血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温胆汤通过调控SIRT3/PGC-1α通路改善高脂血症伴心肌缺血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为防治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
张鑫俊, 肖志强, 鲁佳, 顿文亮, 顾宁
2025, 31(2): 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06
摘要:目的探讨温胆汤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1α(PGC-1α)通路影响能量代谢从而防治高脂血症(HL)伴心肌缺血(MI)模型大鼠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胆汤低剂量组、温胆汤高剂量组、曲美他嗪组,每组6只。空白组常规饲养,其余各组采用连续6周高脂饲料喂养,构建大鼠HL模型。随后,温胆汤低、高剂量组分别以3.702、7.404 g·kg
-1
·d
-1
剂量灌胃,曲美他嗪组以0.006 g·kg
-1
·d
-1
剂量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14 d,末次灌胃后1 h,除空白组,其余各组大鼠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30 U·kg
-1
),制备大鼠MI模型。心电图(ECG)检测大鼠心电图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色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SIRT3、PGC-1α、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磷酸化(p)-AMPK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SIRT3、PGC-1α、AMPK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J点偏移和升高,心率变快;心肌组织心肌横纹排列紊乱,边界不清晰;CK-MB、cTnI、MYO升高(P<0.05,P<0.01),TC、TG升高(P<0.01),SOD、ATP下降(P<0.01);SIRT3、PGC-1α、AMPK mRNA表达下降(P<0.05),SIRT3、PGC-1α、p-AM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胆汤低、高剂量组与曲美他嗪组有抑制心电图J点偏移和升高、减慢心率的作用,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与心肌横纹排列紊乱减轻,CK-MB、cTnI、MYO下降(P<0.05,P<0.01),TC、TG下降(P<0.05,P<0.01),SOD升高(P<0.01);SIRT3、PGC-1α、AMPK mRNA表达上调,其中温胆汤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P<0.01);SIRT3、PGC-1α、p-AMPK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温胆汤可有效干预HL伴MI模型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减轻脂质代谢紊乱,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其作用可能与调控SIRT3/PGC-1α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温胆汤;心肌缺血;高脂血症;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信号通路
86
|
1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851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黄芪量效关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加味黄芪赤风汤结合不同剂量黄芪治疗IgA肾病蛋白尿具有量效关系,高剂量黄芪疗效最佳,且安全性良好。
”
石秀杰, 常美莹, 施月, 张紫嫣, 张一凡, 张琪, 段行宇, 柳菁, 赵明明, 司远, 张昱
2025, 31(2): 9-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26
摘要:目的探讨在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基础上君药生黄芪高、中、低剂量治疗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患者蛋白尿的量效关系及安全性,为临床大剂量使用黄芪治疗IgA肾病蛋白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12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兼有风邪热毒的IgA肾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中药安慰剂,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不同剂量黄芪的加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60、30、15 g),每组各30例,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和肾功能的变化,并检测肝功能和血常规评估安全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黄芪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24 hUTP均明显下降(P<0.05,P<0.01),黄芪高、中、低剂量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各组间治疗后比较,黄芪高剂量组24 hUTP明显低于黄芪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P<0.01),黄芪中剂量组24 hUT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黄芪高、中剂量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黄芪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P<0.01)。黄芪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蛋白尿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25/27)、85.19%(23/27)、60.71%(17/28)、57.14%(16/28),黄芪高、中剂量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黄芪低剂量组和对照组(χ
2
=13.185,P<0.05,P<0.01)。黄芪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分别为88.89%(24/27)、81.48%(22/27)、71.43%(20/28)、46.43%(13/28),黄芪高、中剂量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χ
2
=14.053,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黄芪高、中剂量组治疗后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芪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eGFR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血肌酐水平明显增加(P<0.05);黄芪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尿素氮、尿酸、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肝功能及血常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基础上君药生黄芪高、中、低剂量治疗IgA肾病存在量效关系,黄芪高剂量组疗效最优,并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蛋白尿;黄芪;加味黄芪赤风汤;量效关系
56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1464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配伍
基于NF-
κ
B、Nrf2/HO-1信号通路及Bcl-2/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探讨雷公藤-川芎组分配伍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领域,研究者发现雷公藤-川芎组分配伍能有效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侵袭,促进凋亡,缓解氧化应激和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激活Nrf2/HO-1通路及调控Bcl-2/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相关。
”
管咏梅, 万志艳, 王舒慧, 朱卫丰, 刘志勇, 蒋成, 臧振中
2025, 31(2): 17-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07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川芎组分配伍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RA-FLS细胞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组、川芎组和雷公藤-川芎配伍组,以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最低有效抑制浓度确定阳性药(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组、川芎组和雷公藤-川芎配伍组给药浓度后考察各给药组对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状况;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p-IκBα)、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表达的水平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Nrf2、HO-1、NF-κB p65 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甲氨蝶呤组、雷公藤组、川芎组、雷公藤-川芎配伍组的给药浓度分别为2.50 mg·L
-1
甲氨蝶呤,0.20 mg·L
-1
雷公藤甲素+0.20 mg·L
-1
雷公藤红素,5.00 mg·L
-1
阿魏酸+20.00 mg·L
-1
川芎嗪,0.20 mg·L
-1
雷公藤甲素+0.20 mg·L
-1
雷公藤红素+5.00 mg·L
-1
阿魏酸+20.00 mg·L
-1
川芎嗪。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凋亡能力显著上升(P<0.01);TNF-α、IL-6水平、ROS和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Caspase-3、Nrf2、HO-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Bcl-2、NF-κB p65、p-IκBα蛋白及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与雷公藤组比较,雷公藤-川芎组对RA-FLS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凋亡率进一步上升;Nrf2、HO-1 mRNA,Nrf2、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川芎雷公藤组分配伍可抑制RA-FLS细胞的细胞增殖、侵袭,促进凋亡,缓解氧化应激和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激活Nrf2/HO-1通路及调控Bcl-2/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相关。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川芎嗪;阿魏酸;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细胞
59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811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配伍对CHF大鼠心功能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配伍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优化线粒体能量代谢。
”
高卉, 杨泽祺, 刘欣, 高凡, 韩杨杨, 陆艾阳子, 刘兴超, 郭秋红
2025, 31(2): 27-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37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配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功能及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术(TAC)制备CHF大鼠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为假手术组,其余42只行TAC术,将造模成功的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曲美他嗪组及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ZFPW)配伍组。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配伍组按黄芪总皂苷60 mg·kg
-1
、丹参总酚酸10 mg·kg
-1
、葶苈子水提物190 mg·kg
-1
、桂皮醛100 mg·kg
-1
剂量灌胃;盐酸曲美他嗪组按6.3 mg·kg
-1
剂量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剂量10 mL·kg
-1
,连续给药8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游离脂肪酸(FF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水平;比色法检测心肌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单磷酸腺苷(AMP)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酶活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Na
+
-K
+
-ATP酶、Ca
2+
-Mg
2+
-ATP酶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TP合成酶亚基(ATP5D)、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蛋白表达水平;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测定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酶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疏松,部分心肌纤维断裂坏死,坏死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心肌间质可见大量蓝色纤维化组织,胶原纤维面积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增加;电镜下,线粒体模糊,完整性破坏,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丝稀疏,嵴断裂、减少;模型组大鼠射血分数(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明显降低,左室舒张内径(LVIDd)、左室收缩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VOL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VOLs)明显升高,NT-ProBNP、cTnI、CK含量明显升高,SOD水平下降,MDA、FFA、LD水平均升高,GLUT4、CPT-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Na
+
-K
+
-ATP酶,Ca
2+
-Mg
2+
-ATP酶活性降低,呼吸链复合物Ⅰ-Ⅳ酶活性降低,ATP5D、ATP、ADP、AMP水平均下降(P<0.05,P<0.01)。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配伍及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后,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及线粒体病理损伤均有所恢复;CHF大鼠EF、FS明显升高,LVIDd、LVIDs、LVPWd、LVPWs、LVVOLd、LVVOLs明显下降,NT-ProBNP、cTnI、CK含量明显下降,SOD水平升高,MDA、FFA、LD水平均下降,GLUT4、CPT-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Na
+
-K
+
-ATP酶,Ca
2+
-Mg
2+
-ATP酶活性升高,呼吸链复合物Ⅰ-Ⅳ酶活性升高,ATP5D、ATP、ADP、AMP水平均升高(P<0.05,P<0.01)。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配伍能有效改善CHF大鼠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调节糖脂代谢,优化底物利用,减轻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损伤,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分配伍;心功能;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
42
|
2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4613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药理
复方喜树颗粒调控铁死亡抑制肝细胞癌增殖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复方喜树颗粒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
田源, 王宇僖, 刘震, 马筠程, 朱泓宇, 王筱竺, 李倩, 高健, 王伟玲, 徐文慧, 王停
2025, 31(2): 37-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23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喜树颗粒调控铁死亡途径抑制肝细胞癌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Huh7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斑蝥组(0.21 g·kg
-1
),复方喜树颗粒低(1.87 g·kg
-1
)、中(3.74 g·kg
-1
)、高剂量组(7.49 g·kg
-1
),模型组予以饮用水,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28 d,每4 d测量裸鼠体质量和肿瘤体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实验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24、48 h复方喜树颗粒(0、31.25、62.5、125、250、500、1 000 mg·L
-1
)对人肝癌Huh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铁离子荧光探针(CA-AM)、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和脂质过氧化物荧光探针(C11-BODIPY
581/591
)分别检测细胞内二价铁离子(Fe
2+
)、活性氧(ROS)和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转铁蛋白受体1(TFR1)、铁蛋白重链1(FTH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裸鼠移植瘤实验中,给药期间,与模型组比较,第12天开始,各给药组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P<0.01),给药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斑蝥组和复方喜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移植瘤体积、相对肿瘤体积、移植瘤重量明显减小(P<0.05),抑瘤率分别为48.99%、79.93%、91.38%、97.36%,且与复方斑蝥组比较,复方喜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移植瘤体积,相对肿瘤体积均明显减小(P<0.05),中、高剂量组移植瘤重量明显减小(P<0.05);HE染色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癌细胞数量减少,可见坏死病灶,出现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高剂量组可见间质纤维细胞比例增加。细胞水平上,与空白组比较,复方喜树颗粒组孵育24、48 h后可明显降低Huh7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空白组比较,RSL3组和复方喜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CA-AM相对荧光强度显著下降,说明Fe
2+
含量显著上升(P<0.01);与空白组比较,RSL3组和复方喜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DCFH-DA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说明ROS含量明显上升(P<0.05);与空白组比较,RSL3组和复方喜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C11-BODIPY
581/591
荧光比值显著升高,说明LPO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RSL3组和复方喜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内GSH、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RSL3组和复方喜树颗粒中、高剂量组GPX4、FTH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复方喜树颗粒低、高剂量TFR1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结论复方喜树颗粒可能通过下调GSH-GPX4信号轴使抗氧化系统失衡,提高细胞内Fe
2+
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从而发挥抗肝细胞癌增殖的作用。
关键词:复方喜树颗粒;肝细胞癌;铁死亡;增殖;中药
46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2383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胆固醇代谢的复方甘草酸苷片配伍雷公藤多苷片减轻肝损伤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片通过影响胆固醇代谢引发肝损伤,复方甘草酸苷片可减轻其毒性。
”
付小桐, 曹春雨, 李春, 卢晨娜, 刘婷, 杨依霏
2025, 31(2): 46-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21
摘要:目的基于胆固醇代谢,研究雷公藤多苷片(TG)的肝损伤作用机制,及复方甘草酸苷片(CG)配伍TG减轻TG所致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纯净水),TG低、高剂量(TG-L、TG-H)组(TG 189.0、472.5 mg·kg
-1
·d
-1
),TG与复方甘草酸苷片配伍(TG-L+CG、TG-H+CG)组(给药剂量分别为TG 189.0 mg·kg
-1
·d
-1
+CG 20.25 mg·kg
-1
·d
-1
和TG 472.5 mg·kg
-1
·d
-1
+CG 20.25 mg·kg
-1
·d
-1
),每组6只,共5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3周。末次给药结束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肝组织内肝X受体-α(LXR-α)、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1(ABCG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胆固醇12α羟化酶(CYP8B1)、甾醇27α羟化酶(CYP27A1)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的变化;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胆固醇合成的调控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R)的含量。以人肝癌细胞(HepG2)作为体外实验对象,观察TG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设置TG提取物低、中、高剂量(TG-l、TG-m、TG-h)组(TG 135、45、15 mg·L
-1
),非诺贝特(FB)组(10 μmol·L
-1
)和CG提取物组,以及配伍组(TG-h+FB、TG-m+FB、TG-l+FB、TG-h+CG、TG-m+CG、TG-l+CG,给药浓度分别为TG 135 mg·L
-1
+ FB 10 μmol·L
-1
、TG 45 mg·L
-1
+ FB 10 μmol·L
-1
、TG 15 mg·L
-1
+ FB 10 μmol·L
-1
、TG 135 mg·L
-1
+ CG 60 mg·L
-1
、TG 45 mg·L
-1
+ CG 60 mg·L
-1
、TG 15 mg·L
-1
+ CG 60 mg·L
-1
),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内LXR-α、ABCG1、LDLR、CYP7A1、CYP8B1、CYP27A1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验证CG配伍TG的减毒机制。结果SD大鼠在体实验,与正常组比较,TG-H组大鼠肝组织CYP7A1、CYP8B1、CYP27A1 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与CG联合用药后,上述3种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TG-H+CG组LDLR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TG-L、TG-H组大鼠肝组织LDLR、CYP7A1、CYP8B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TG-L组ABCG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G-H组LXR-α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TG与CG联合用药,与同等剂量的TG单独用药组比较,配伍组ABCG1、LDL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TG-H+CG组CYP7A1、CYP8B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HepG2细胞实验,与空白组比较,TG-h组HepG2细胞内LXR-α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TG-m、TG-h组LDLR、CYP7A1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CYP27A1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TG与CG联合用药,对上述mRNA有显著回调作用(P<0.01)。与空白组比较,TG-m、TG-h组HepG2细胞内LXR-α、ABCG1、LDLR、CYP7A1、CYP8B1、CYP27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TG-h组比较,TG-h+CG组LDL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TG-m组比较,TG-m+CG组LDLR、ABCG1、CYP7A1、CYP2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连续3周给予大鼠189.0、472.5 mg·kg
-1
TG,可调控肝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和胞吞及胆固醇生物转化相关信号通路,致使机体内胆固醇累积进而引发肝损伤。CG可通过上调LXR-α、LDLR、ABCG1、CYP7A1、CYP8B1及CYP27A1表达水平,促进胆固醇生物转化,缓解TG致脂质代谢紊乱诱发的肝损伤。
关键词:雷公藤多苷片;复方甘草酸苷片;肝损伤;配伍减毒;胆固醇代谢
38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2352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地黄环烯醚萜苷类通过调控TGF-
β
1
/Smads信号通路保护糖尿病小鼠肾脏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地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对糖尿病小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TGF-β1/Smads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张宏伟, 刘明, 王慧森, 葛文静, 张雪侠, 周倩, 李华妮, 唐素勤, 李更生
2025, 31(2): 56-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01
摘要:目的观察地黄环烯醚萜苷类(RIG)成分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72只,随机抽取12只为正常组,其余60只进行高脂饲料喂养6周联合60 mg·kg
-1
链脲佐菌素连续注射4 d进行2型糖尿病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50 mg·kg
-1
)、梓醇组(100 mg·kg
-1
)、地黄环烯醚萜苷类低剂量组(RIG-L,200 mg·kg
-1
)和地黄环烯醚萜苷类高剂量组(RIG-H,400 mg·kg
-1
),每组11只。各给药组小鼠灌胃对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1次/d。干预8周后,进行口服糖耐量(OGTT)实验,并计算OGTT曲线下面积(AUC),处死小鼠并剥离双肾组织。测定小鼠体质量、双肾质量、空腹血糖(FBG);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含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肾脏组织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
)、胶原蛋白-3(Col Ⅲ)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TGF-β
1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3(Smad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ol Ⅲ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ISI显著降低(P<0.01),肾脏绝对质量、FBG、AUC、FINS、HOMA-IR、TC、TG、SCr、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出现肾小球肥大、肾小囊腔窄小及胶原沉积,肾组织IL-1、IL-6、TNF-α、TGF-β
1
、ColⅢ、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小鼠肾脏绝对质明显降低(P<0.05,P<0.01);RIG-H组小鼠给药第4~8周及二甲双胍、梓醇和RIG-L组小鼠给药第6~8周,FBG显著降低(P<0.01);RIG-L、RIG-H和二甲双胍组小鼠AUC明显降低(P<0.05,P<0.01);各给药组小鼠血清TC、SCr、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RIG-L、RIG-H和二甲双胍组小鼠TG明显降低(P<0.05,P<0.01);梓醇组、RIG-L和二甲双胍组小鼠FINS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小鼠HOMA-IR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小鼠ISI显著升高(P<0.01);镜下各给药组小鼠肾脏组织病变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各给药组小鼠肾脏组织IL-1、TGF-β
1
蛋白,RIG-H和二甲双胍组小鼠肾脏组织IL-6、TNF-α、ColⅢ蛋白及RIG-L小鼠肾脏组织IL-6、TNF-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梓醇组小鼠肾脏组织IL-6、TNF-α、ColⅢ蛋白及RIG-L小鼠肾脏组织ColⅢ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G-H和二甲双胍组小鼠肾脏组织TGF-β
1
、Smad3、Col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小鼠肾脏MMP-9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地黄环烯醚萜苷类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肾组织结构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TGF-β
1
/Smads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地黄环烯醚萜苷类;2型糖尿病;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3(Smad3);胶原蛋白-3(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39
|
5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756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五劳七损方调控Wnt/
β
-catenin信号通路对AS成纤维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五劳七损方能有效抑制强直性脊柱炎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延缓病理性新骨形成,可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
”
杨娟娟, 陈平, 王海东, 王振东, 李浩林, 张智敏, 杨玉萍, 程伟刚, 苏瑾, 宋静静, 芦栋生
2025, 31(2): 67-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6
摘要:目的探讨五劳七损方对强直性脊柱炎(AS)病理性新骨形成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分离的AS患者髋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将分离的AS成纤维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低含药血清组(2.5%)、中含药血清组(5%)、高含药血清组(10%)和塞来昔布组(5%)],药物干预后,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观察AS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筛选最佳干预时间;碱性磷酸酶法测定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Wnt5a、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Dickkopf-1(DKK-1)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五劳七损方各含药血清组及塞来昔布组均可抑制AS成纤维细胞增殖并降低ALP的表达(P<0.01)。与空白组比较,五劳七损方低含药血清组可下调β-catenin mRNA的表达(P<0.05),五劳七损方中、高含药血清组及塞来昔布组可下调Wnt5a和β-catenin mRNA的表达(P<0.05,P<0.01),其中,塞来昔布组下调更明显(P<0.01);五劳七损方高含药血清组和塞来昔布组可显著上调DKK-1 mRNA的表达(P<0.01)。与空白组比较,五劳七损方低含药血清组可抑制OPN、Runx2蛋白的表达(P<0.05,P<0.01),五劳七损方中、高含药血清组和塞来昔布组均可抑制OCN、OPN、Runx2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五劳七损方可以抑制AS成纤维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以达到延缓AS病理新骨形成的目的,其机制可能与五劳七损方调控Wnt/β-catenin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相关。
关键词:五劳七损方;强直性脊柱炎;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
43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217721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五味子乙素抑制铁死亡改善蛋氨酸胆碱缺乏诱导脂肪肝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五味子乙素能有效抑制肝细胞铁死亡,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
朱智峰, 李文婷, 曹拥军, 凌园园, 刘益飞
2025, 31(2): 74-8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19
摘要: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铁死亡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通过探究五味子乙素治疗NAFL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可为NAFLD的防治寻求有效方案。方法通过检索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Chem)平台获取五味子乙素的分子结构,经小分子药物靶点预测在线平台(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相关靶点,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高通量中药实验参考数据库(HERB)数据库进行补充,对活性成分的靶点进行预测;采用基因数据库(GeneCards)、铁死亡数据库(FerrDb)分别获取NAFLD疾病、铁死亡靶点;然后经交集映射筛选出核心靶点,并构建靶点间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图,采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五味子乙素-核心靶点分子对接并计算结合能。使用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饲养C57BL/6小鼠建立NAFL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易善复)组、五味子乙素低剂量组、五味子乙素高剂量组,检测给药后小鼠的体质量、肝脏指数;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亚铁离子(Fe
2+
)水平,苏木素-伊红(HE)及红油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4-羟基壬烯醛(4-HNE)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铁死亡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SLC3A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转铁蛋白(Transferrin)、重链铁蛋白(FTH)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中药单体五味子乙素,共筛选得到五味子乙素作用2 370个靶点、NAFLD疾病靶点2 547个、铁死亡靶点1 451个,五味子乙素-NAFLD-铁死亡共同靶点90个;获取GO富集505个,KEGG通路富集92条;分子对接提示五味子乙素与铁死亡关键靶点SLC7A11、SLC3A2具有良好结合力。动物实验发现,五味子乙素干预NAFLD小鼠可显著降低小鼠肝脏指数,降低ALT、AST、TC、TG、IL-6、IL-1β、TNF-α水平,改善模型小鼠肝细胞气球样变及炎细胞浸润,小鼠肝脏的脂质蓄积;此外,五味子乙素亦可显著降低MDA、4-HNE、Fe
2+
水平,升高GSH;五味子乙素可显著升高肝组织SLC7A11、SLC3A2、GPX4蛋白及mRNA水平,降低Transferrin蛋白及mRNA水平。结论五味子乙素可通过抑制肝细胞铁死亡缓解NAFLD。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五味子乙素;铁死亡;氧化应激;炎症
31
|
2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0653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玉竹多糖改善小鼠高脂血症的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玉竹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有效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小鼠高脂血症。
”
谢菁琛, 刘倩倩, 熊苏慧, 张智敏, 刘月新, 吴萍, 廖端芳
2025, 31(2): 84-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38
摘要:目的探讨玉竹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小鼠高脂血症的作用。方法9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玉竹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
-1
),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辛伐他汀组和玉竹多糖组分别采用辛伐他汀和玉竹多糖灌胃12周。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和附睾脂肪的组织形态,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脂质蓄积情况,并通过16S rRNA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上升(P<0.01),血清TC,TG和LDL-C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肝脏指数和附睾脂肪系数明显上调(P<0.05),肝脏脂肪蓄积、附睾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降低,模型组的别样棒菌属(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玉竹多糖能显著抑制小鼠体质量的增加(P<0.01),降低小鼠血清TC、TG和LDL-C含量(P<0.05,P<0.01)、肝脏指数和附睾脂肪系数(P<0.05),减轻肝脂肪蓄积,减小附睾脂肪细胞体积,提高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降低包括别样棒菌属(Allobaculum)、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等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P<0.01),增加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等相对丰度(P<0.01)。结论玉竹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小鼠高脂血症。
关键词:玉竹;多糖;高脂血症;降血脂;肠道菌群
30
|
3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2480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固本防哮饮对IL-4联合IL-13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CGRP/ILC2及GABA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能降低支气管上皮细胞中CGRP、GABA、MUC5AC及ILC2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减轻Ⅱ型免疫性气道炎症和减少气道黏液分泌,达到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目的。
”
欧炜莹, 袁雪晶, 纪建建
2025, 31(2): 93-10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42
摘要:目的观察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刺激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中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γ-氨基丁酸(GABA)及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相关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究其改善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含有高(20%)、中(15%)、低(10%)体积分数的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及孟鲁斯特钠(10%)含药血清对IL-4和IL-13联合刺激的BEAS-2B细胞进行干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GRP、GABA、黏蛋白(MUC)5AC、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25(IL-25)、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5(IL-5)、GATA结合蛋白3(GATA3)、B细胞淋巴瘤-11B(Bcl-11B)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GRP、MUC5AC蛋白相对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RP和GABA在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和细胞上清中IL-33、MUC5AC、IL-5的蛋白含量;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检测黏蛋白的分泌情况。结果IL-4联合IL-13刺激细胞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给药组CGRP、GABA、MUC5AC、TSLP、IL-25、IL-33 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造模后细胞中CGRP、GABA、MUC5AC、IL-5、GATA3、Bcl-11B mRNA表达(P<0.05,P<0.01),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GRP、GABA、MUC5AC、IL-33和IL-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细胞中CGRP、GABA、MUC5AC、IL-33和IL-5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GRP和GABA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中CGRP和GABA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黏蛋白分泌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固本防哮饮含药血清各剂量组中黏蛋白的分泌减少。结论固本防哮饮通过减轻Ⅱ型免疫性气道炎症和减少气道黏液分泌,达到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目的,其可能的机制是固本防哮饮降低了CGRP、GABA、MUC5AC及ILC2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固本防哮饮;降钙素相关基因肽;γ-氨基丁酸;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24
|
2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2461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探讨炎调方治疗脂多糖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炎调方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发挥作用。
”
李鹏程, 陈天阳, 方荣, 张安娜, 吴思佳, 刘伟, 王倩
2025, 31(2): 101-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6
摘要:目的明确炎调方对于脂多糖(LPS)所致急性肺损伤(ALI)的抗炎和肺保护作用,探究炎调方在体内对花生四烯酸(AA)类代谢途径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2 mg·kg
-1
)、炎调方低剂量组(18 g·kg
-1
)、炎调方高剂量组(36 g·kg
-1
),每组6只。采用腹腔注射LPS建立小鼠ALI模型,给药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7 d,实验结束时收集血清和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血清与肺组织中AA类代谢物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小鼠肺泡结构显著破坏,肺泡壁显著增厚,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W/D和MPO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和肺组织中AA类代谢物前列腺素D
2
(PGD
2
)、前列腺素E
2
(PGE
2
)、11(S)-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1(S)-HETE]、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4,15-EET)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炎调方低剂量组、炎调方高剂量组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小鼠肺泡壁轻度增厚,散有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相对完整,肺泡结构有所改善;肺组织W/D和MPO活力均显著降低(P<0.01);地塞米松组血清中AA类代谢物PGD
2
、PGE
2
、11(S)-HETE、5-HETE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14,15-EET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5-HETE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炎调方低剂量组、炎调方高剂量组血清和肺组织中AA类代谢物PGE
2
、11(S)-HETE、5-HET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和肺组织中11,12-EET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炎调方对LPS诱导的ALI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其调节体内AA的代谢途径有关。
关键词: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炎调方;急性肺损伤;抗炎
37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026793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临床
基于态靶医学运用当红祛斑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当红祛斑精华液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安全性好,为黄褐斑治疗提供新方案。
”
陈柏林, 杨皓瑜, 蔡锐, 白彦萍, 陈媛媛
2025, 31(2): 111-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92
摘要:目的评价态靶结合方当红祛斑精华液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按照双盲原则,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使用当红祛斑精华液外用,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外用,连续治疗8周,随访1月。患者用药前、停药后第1天进行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评分、医师整体评估(PGA)评分、患者满意度评价、VISIA图像分析,记录所有不良事件。结果100例患者中87例纳入分析集进行疗效分析(观察组脱落5例,最终纳入45例;对照组脱落8例,最终纳入4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8%(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
=48.38,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I评分、VISIA图像斑点、棕色斑、红色区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5,P<0.01)。VISIA图像分析显示,治疗8周后,观察组表层斑点、深层斑点和红色区均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则不变或有加重趋势。观察组PGA评分3分及以下占42.22%(19/45),4分及以下占88.89%(40/45)。对照组PGA评分5分及以上占80.95%(34/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38.26,P<0.01)。观察组1个月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态靶结合方当红祛斑精华液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关键词:中医;态靶医学;当红祛斑精华液;黄褐斑;随机对照试验
25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0965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冠心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6+1”维度临床综合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冠心静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经济性好,适宜性和可及性良好,为冠心病治疗提供新选择。
”
王萌萌, 崔鑫, 吕健, 谢雁鸣, 王连心
2025, 31(2): 120-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92
摘要:目的系统梳理冠心静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现有研究,进行涵盖6+1维度及9个方面的临床证据和综合价值评估,明确冠心静胶囊临床定位及优势特点。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应用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等方法学,通过公开资料、问卷调查、真实世界数据和文献综合评价,构建了对冠心静胶囊的6+1维度等9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专家为准则层和指标层赋予权重,并利用多准则层决策分析模型(MCDA)和CSC(V2.0)软件对各维度进行了度量,揭示了冠心静胶囊的临床价值。结果①评估结果显示冠心静胶囊的安全性较高,根据说明书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等数据显示冠心静胶囊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和消化系统相关症状,标准化分数为0.75分,安全性良好。②从Meta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疗效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单用冠心静胶囊和冠心静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或中成药来治疗冠心病时的有效性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或中成药参芍胶囊治疗,有效性标准化分数为0.57分,仍需一定的证据支持。③以2020年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作为患者的预期付款假设阈值,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在一定条件转化下(高于106.91元),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联合冠心静胶囊与常规治疗会有成本效益,经济性较好。④目前已有3个关于冠心静胶囊的发明的专利获得批准,涵盖了临床创新、服务系统革新及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创新性较好。⑤此外,针对医护人员所做的调查问卷涉及5个不同的维度,其统计分数和评价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适宜性良好。⑥居民报销比例较高,抽样调查发现冠心静胶囊在全国医院内配比较全,可及性良好。⑦源自清朝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理论,冠心静胶囊融合了和益气养阴、芳香温通等多种疗法。根据“6+1”维度的分析数据,最终得出冠心静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综合评价为0.73分。结论基于各维度及临床价值综合评价的结果,冠心静胶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临床证据充足,具备良好的安全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建议推荐冠心静胶囊按照既定程序纳入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范畴。
关键词:冠心静胶囊;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临床综合评价;多准则决策分析
19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2121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肺结节中西医结合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肺结节恶性风险评估领域,研究者构建了中西医结合的预测模型,通过列线图可视化,为早期识别肺癌提供参考。
”
杨倩, 肖晶旻, 陈远彬, 吴蕾
2025, 31(2): 129-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96
摘要:目的基于临床数据探索肺结节恶性风险的危险因素,构建肺结节中西医结合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将预测结果可视化。方法基于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纳入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心胸外科住院的肺结节患者,按7∶3随机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最小绝对值压缩选样模型(LASSO)回归分析选择预测因素,经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对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决策曲线等性能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优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6例患者,划分为训练集(258例)及验证集(108例),可纳入年龄、嗜食肥甘厚腻、环境或职业暴露史、气虚质、阳虚质、结节密度及结节直径等7个预测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仅以年龄、环境或职业暴露史、结节密度及结节直径为预测因素建立的西医模型定义为model1,而在以上基础上增加嗜食肥甘厚腻、气虚质和阳虚质为预测因素建立的中西医结合模型定义为model2,model2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其训练集准确率为0.740,精确率为0.825,召回率为0.829,F1分数为0.827,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置信区间(95%CI) 0.815~0.915],布里尔评分为0.122;验证集准确率为0.731,精确率为0.776,召回率为0.831,F1分数为0.803,AUC为0.852(95%CI 0.776~0.927),布里尔评分为0.149,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预测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临床效用性。构建方程为肺结节恶性概率p=
e
Y
/
(
1
+
e
Y
)
,其中Y=-4.187+0.022×(年龄)+1.079×(环境或职业暴露史)+0.718×(嗜食肥甘厚腻)+1.403×(气虚质)+0.732×(阳虚质)+0.349×(纯磨玻璃密度结节)+1.304×(部分实性密度结节)+0.148×(结节直径),并采用直观的列线图进行展示。结论该研究开发了一个肺结节恶性风险的综合评估模型,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因素,将中医元素嵌入预测模型可以多维度评估结节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为早期识别肺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肺结节;中西医结合;预测模型;危险因素;列线图
32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1630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DCE-MRI评价协定方通脑饮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脑屏障损伤的疗效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协定方通脑饮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脑屏障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夏杨静怡, 李姗珊, 厉励, 唐晓刚, 王欣彤, 朱清, 蒋辉, 袁翠平, 刘永康, 陈兆耀, 李文磊, 朱元, 吴明华
2025, 31(2): 140-1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96
摘要:目的运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评估协定方通脑饮对痰瘀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脑屏障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中风痰瘀阻络证的患者共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符合指南的基础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协定方通脑饮水煎剂,早晚饭后温服200 mL,每日2次,入院第2天起连续服用7 d后行DCE-MRI检查。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90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通过梗死区感兴趣区(ROI)/镜面区ROI得出r参数(r)容积转运常数(Ktrans)、r返流速率常数(Kep)及r血管外容积分数(Ve)值,并对两组患者的rKtrans、rKep和rVe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90 d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Ktrans和rV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脑饮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相较于西医基础治疗更有助于加快AIS患者卒中后血脑屏障的修复,显著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从而改善功能结局。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通脑饮;痰瘀阻络证;血脑屏障;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
22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2136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药物代谢
太空养心丸干预模拟失重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模拟太空舱环境和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影响大鼠代谢水平,太空养心丸通过调节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相关通路改善失重模型大鼠的代谢异常。
”
刘晓弟, 范雪梅, 王义明, 闫梦佳, 李勇枝, 王佳平, 刘军莲, 罗国安
2025, 31(2): 147-1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19
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太空养心丸对模拟失重大鼠代谢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代谢作用机制。方法在地面模拟太空舱环境内,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舱外正常组、舱内正常组、模型组和高(3.0 g·kg
-1
)、低剂量(1.5 g·kg
-1
)太空养心丸给药组,灌胃给药28 d。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处理数据以筛选差异代谢物、潜在生物标志物,然后利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阐释药物的代谢调控机制。结果相比舱外正常组,舱内正常组大鼠体内14-羟基十六烷酸、亚油酸、α-亚麻酸等13个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提示太空舱环境主要影响了大鼠体内α-亚麻酸和亚油酸代谢。相比舱内正常组,模拟失重模型组大鼠体内4-咪唑酮-5-丙酸、异柠檬酸/柠檬酸及L-酪氨酸等14个代谢物的血清水平明显降低(P<0.05);太空养心丸干预后,这14个代谢物的代谢水平全部显著回调(P<0.05)。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尾部悬吊法失重及药物干预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及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途径。结论模拟太空舱环境和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均会对大鼠体内代谢水平造成影响,太空养心丸能够通过调节多种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相关通路改善失重模型大鼠的代谢异常。
关键词:太空养心丸;模拟失重模型;代谢组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作用机制
35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707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药学基础
鬼针草的化学成分鉴定及其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鬼针草含1个新化合物及14个属首分化合物,其中2个化合物具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潜在靶点为VEGFR2和PARP7。
”
韩玉, 刘畅, 刘娇, 张涛, 邹忠梅
2025, 31(2): 154-1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62
摘要:目的研究鬼针草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中压色谱分离凝胶柱色谱、中压制备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圆二色谱等方法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噻唑蓝法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高活性发挥其抗胃癌作用的潜在靶点。结果从鬼针草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鬼针草木脂素A(1)、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3β-羟基豆甾-5-烯-7-酮(3)、(20R)-6β-羟基豆甾-4,22-二烯-3-酮(4)、5,22-二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5)、(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豆甾-5-烯-3β,7α-二醇(7)、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8)、7β-羟基谷甾醇(9)、豆甾醇(10)、鹰爪花醇(11)、秋英酸(12)、4(15)-桉烯-1β,6α-二醇(13)、clovandiol(14)、3-吲哚甲醛(15)、6,7-二甲氧基香豆素(16)、3′,4′-二甲氧基槲皮素(17)、8,8′-bis-(dihydroconiferyl)-diferuloylate(18)、hydroxydihydrobovolide(19)、2-去乙酰基-11β,13-二氢苍耳亭(20)、黑麦草内酯(21)、豨莶酮(2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23)、单棕榈酸甘油(24)和正十六烷酸(25)。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9、11~12、18~20、22~23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和18对SGC-7901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
50
)分别为3.11 μmol·L
-1
和7.22 μmol·L
-1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二者发挥抗胃癌活性的潜在作用靶点可能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7(PARP7)。结论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14个属首分化合物及2个种首分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7、18具有体外抗胃癌细胞增殖活性,潜在靶点可能为VEGFR2和PARP7。
关键词:鬼针草;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胃癌;分子对接;细胞增殖活性;作用靶点
43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11100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的地骨皮与焙地骨皮质量评价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进展,专家构建地骨皮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明确焙制对地骨皮化学组成影响低于产地差异,为地骨皮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吴沂桓, 曾文莉, 秦雪梅, 石宗鑫, 黄程成, 代云桃
2025, 31(2): 165-1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63
摘要:目的构建地骨皮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为地骨皮及焙地骨皮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通过Alphasil XD-C
18
CH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建立地骨皮与焙地骨皮中地骨皮乙素的定量方法。建立10批地骨皮与焙地骨皮的HPLC指纹图谱,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基于对照品、文献和质谱信息对标定的共有峰进行指认。以饮片得率、外观性状、地骨皮乙素含量及指纹图谱为质量评价指标,对地骨皮焙制的温度、时间进行考察,筛选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同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估地骨皮焙制前后,以及不同产地样品间的化学组成差异。结果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地骨皮和焙地骨皮中地骨皮乙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5%~5.51%、0.24%~4.15%,焙制后地骨皮乙素转移率为58.6%~78.9%。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分离样品中的地骨皮乙素与其他成分色谱峰,并能将对照品地骨皮乙素与其杂质峰顺式咖啡酰丁二胺清晰分离。地骨皮和焙地骨皮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标定了7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地骨皮乙素、顺式咖啡酰丁二胺、香豆酰酪胺、阿魏酰基丁二胺、丁香酸葡萄糖苷5个共有成分。经工艺优化,确定了110 ℃焙制20 min为稳定可行的地骨皮焙制工艺。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生地骨皮与焙地骨皮整体化学组成差异较小,但不同产地地骨皮间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地骨皮与焙地骨皮的指纹图谱与有效成分地骨皮乙素的定量方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了焙制对地骨皮化学组成的影响低于其产地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地骨皮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地骨皮;焙地骨皮;炮制工艺;地骨皮乙素;质量评价;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43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11232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电子鼻和HS-GC-MS分析茶芎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茶芎酒制后气味和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变化,为茶芎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张文, 郑鹏, 张江山, 肖小林, 吴早丹, 辛力, 龚文慧, 张金莲
2025, 31(2): 173-1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7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茶芎生品与酒洗品、酒炒品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差异,考察酒制对茶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茶芎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鼻识别茶芎、酒洗茶芎和酒炒茶芎的气味,联合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茶芎生品及2种酒制品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通过SIMCA 14.1软件对所得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得到茶芎生品与酒洗茶芎和酒炒茶芎的差异性成分。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挥发性差异风味成分与电子鼻传感器之间的关联。结果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茶芎、酒洗茶芎与酒炒茶芎气味差异明显,主要涉及传感器S2、S4、S5、S6、S11、S12、S13。从茶芎及其酒制品中共鉴定出62个化合物,其中茶芎生品、酒炒茶芎、酒洗茶芎分别鉴定出46、50、51个化合物。茶芎生品与酒炒茶芎间存在21个差异性成分,经炮制后其中10个成分含量上升,11个成分含量下降;茶芎生品与酒洗茶芎之间存在20个差异性成分,经炮制后其中11个成分含量上升,9个成分含量下降;酒洗茶芎与酒炒茶芎间存在17个差异性成分,与酒洗茶芎比较,酒炒茶芎中13个成分含量上升,4个成分含量下降。苯酞类成分含量上升趋势酒洗较酒炒更明显,但总挥发性成分含量酒炒高于酒洗。相关性分析显示,电子鼻7个差异传感器与24个差异挥发性成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要为苯酞类和烯烃类成分。结论茶芎酒制后气味与挥发性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正丁基苯酞、Z-正丁烯基苯酞、E-藁本内酯等成分可作为茶芎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候选差异性标志物。
关键词:茶芎;酒制;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挥发性成分;差异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30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11196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HS-SPME-GC-MS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的甘松不同部位快速鉴别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专家通过HS-SPME-GC-MS和Heracles Ⅱ Neo电子鼻技术,成功建立甘松不同部位香气成分快速识别模型,为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提供质量监管依据。
”
王涛, 赵小勤, 文阳, 曲模妹妹, 李敏, 魏静, 包晓明, 李莹, 刘圆, 罗霄, 李文兵
2025, 31(2): 182-1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62
摘要:目的建立甘松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快速识别模型,为甘松的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提供质量监管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Smart aroma database、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数据库对甘松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相对响应因子(RRF)和3种内标物对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根据P<0.01且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聚类热分析确定甘松不同部位的香气差异标志物;运用Heracles Ⅱ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采集甘松不同部位样品的气味数据,绘制气味指纹图谱及气味响应雷达图,探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采集香气成分所属的化合物类型与HS-SPME-GC-MS定性、定量结果的关联程度。筛选区分能力≥0.700、峰面积≥200的色谱峰信息作为传感器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软独立建模聚类分析(SIMCA)和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A)建立甘松不同部位样品的快速识别模型。结果HS-SPME-GC-MS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甘松地下和地上部分含28种共有成分,其中22种可实现定量,从中筛选出12种显著差异成分,其中异戊酸乙酯、2-戊基呋喃、苯甲醇、壬醛、冰乙酸等5种成分在甘松地上部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P<0.01);β-紫罗酮、百秋李醇、α-葎草烯、丁酸芳樟酯、巴伦西亚橘烯、1,8-桉叶油醇、百里香素等7种成分在甘松地下部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P<0.01)。Heracles Ⅱ Neo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甘松地下部分及地上部分的PCA识别指数为82,分别提取2、3个主成分时,主成分因子贡献率分别为99.94%、99.89%;依据PCA构建的DFA模型判别因子1贡献率达100%;SIMCA模型对二者的判别验证得分为99;SQCA模型中2个部位样品可被明显区分。结论基于HS-SPME-GC-MS可明确甘松不同部位间共存在12种差异标志物;Heracles Ⅱ Neo电子鼻提供的PCA、DFA、SIMCA和SQCA 4种分析模型均可实现对甘松不同部位样品的快速识别,结合两者结果,推测萜类和羧酸类成分可能是造成甘松地下与地上部分香气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甘松;差异标志物;快速识别;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电子鼻
35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11127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大黄酒蒸前后对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环境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生、熟大黄酒蒸后能改善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激活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提升胃肠功能。
”
白亚亚, 田睿, 史亚军, 赵重博, 孙静, 张丽, 颜永刚, 唐于平, 张桥
2025, 31(2): 192-1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7
摘要:目的探究大黄酒蒸前后对便秘模型小鼠治疗的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乳果糖组(1.5 mg·kg
-1
),生、熟大黄高、中、低剂量组(8、4、1 g·kg
-1
),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盐酸洛哌丁胺(6 mg·kg
-1
)构建便秘模型。造模2周后,各给药组灌胃相应剂量药液,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2周。给药结束后,收集粪便用于肠道菌群的16S rRNA测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
+
、CD8
+
及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24 h粪便粒数、质量及粪便含水率显著降低(P<0.01),结肠可见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内局部肠腺变性、坏死、萎缩,坏死区见少量淋巴细胞散在浸润,GAS及MTL含量显著降低(P<0.01),IL-6、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CD4
+
、CD8
+
及Treg比例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熟大黄高剂量组24 h粪便粒数、质量及粪便含水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肠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缓解,GAS、MTL、IL-6、IFN-γ含量明显回调(P<0.05,P<0.01),CD4
+
、CD8
+
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1),Treg比例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扩增子序列变体(ASV)数及Alpha多样性降低,Beta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相对丰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生、熟大黄高剂量组ASV数及Alpha多样性有所升高,Beta多样性有向空白小鼠转归的趋势,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芽孢杆菌属及螺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结论生、熟大黄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促进免疫系统激活,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以提升胃肠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便秘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大黄;酒蒸;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细胞免疫;炎症因子;胃肠激素
33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11032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汗”对艾纳香代谢产物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艾纳香“发汗”炮制显著影响其代谢物,降低内生真菌毒素含量,对总黄酮及生长素合成与代谢通路影响较大。
”
曹佳渊, 徐新, 张向胜, 刘炳楠, 魏永耀, 钟可, 庞玉新
2025, 31(2): 200-2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68
摘要: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艾纳香在“发汗”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探究“发汗”炮制对艾纳香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代谢组学技术对艾纳香不“发汗”(F1)组、“发汗”2 d(F2)组、“发汗”4 d(F3)组的代谢物进行鉴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比较各组间代谢物的差异,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PCA与OPLS-DA结果显示,3组样品组间区分明显,表明3组样品成分差异显著。F1与F2组间共筛选出433种差异代谢物,上调154种,下调279种,上调显著的代谢物有橘皮素、5-O-demethylnobiletin等,下调显著的代谢物有交链孢酚、fortunellin等。F2和F3组间共筛选出379种差异代谢物,上调150种,下调229种,上调显著的代谢物有异欧前胡素、helianyl octanoate等,下调显著的代谢物有枳椇苷I、goyasaponin Ⅲ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酪氨酸代谢,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泛酸盐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等途径可能是艾纳香“发汗”处理后影响代谢物差异的关键通路。结论“发汗”可以降低艾纳香中内生真菌毒素的含量,对艾纳香的总黄酮及生长素的合成与代谢通路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艾纳香“发汗”条件的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靶向代谢组学;艾纳香;发汗;代谢物;代谢通路;品质评价;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
44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71265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经典名方中瓦楞子的本草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系统梳理考证瓦楞子名称、基原、产地等,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
张艺勤, 庄怡雪, 陆一南, 陈艳柠, 陈懿冲, 徐水宇, 詹志来, 杨成梓
2025, 31(2): 208-2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62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瓦楞子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与功能主治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含瓦楞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瓦楞子入药以“蚶”之名首载于《本草拾遗》,后世本草因明代李时珍错将“蚶”条与“魁蛤”合并的影响,出现魁陆、伏老等别称,明代《医宗必读》始将“瓦楞子”作为其正名收录并沿用至今。历代本草中所载对瓦楞子药材的文字描述及附图特征基本与现代魁蚶Arca inflata、毛蚶A. subcrenata、泥蚶A. granosa相符。古代有壳与肉2个部位的药用记载,现瓦楞子以壳入药,其肉多为食用。古代以浙江、山东及两广地区为主产区,且以浙江所产为佳。现认为魁蛤A. inflata多分布于黄海北部,泥蚶A. granosa多分布于我国山东半岛以南沿海地区,毛蚶A. subcrenata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沿海地区,其品质以个完整,内色白、无残肉及砂土者为佳。古代无明确采收期,炮制以煅后醋淬或煅壳研粉为主,现采收期为秋冬季节,采收后直接洗净碾碎生用或明煅法炮制后入药。历代本草对瓦楞子壳性味的记载以“温,甘,咸,性平”为主,现认为瓦楞子味咸,性平。古代认为瓦楞子主治“心腹冷气,腰脊冷气,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现今多认为瓦楞子能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可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癥癖痞块,胃痛泛酸等征。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瓦楞子的,按经典名方中药物炮制要求选取相应的炮制方法,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依据产品功能定位来确定。
关键词:经典名方;瓦楞子;本草考证;基原;产地;品质评价;中药炮制
40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11066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数据挖掘
基于数据挖掘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应用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领域,专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了造模要素,提出了多因素联合的复合造模方法,为完善模型方法和评价指标提供参考。
”
罗芳丽, 孙路强, 侯雨君, 王司琦, 李瑛, 周思远
2025, 31(2): 219-2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15
摘要: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国内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为完善其造模方法和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获取2014—2024年中有关IBS-D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将实验动物种类、性别、体质量、造模方法、造模周期、干预对照方式、成模标准及检测指标进行整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IBS-D动物模型的模型特点。结果归纳总结符合纳入标准的398篇文献,建立IBS-D动物模型多选用SD大鼠、Wistar大鼠和C57BL/6小鼠,动物性别以雄性居多,通常选用6~8周龄的大鼠,小鼠多集中在4~6周龄。干预对照中,西医以匹维溴铵为主,中药以痛泻要方为主,针灸以电针为主。造模方式中,以多因素联合的复合造模方法为主。造模周期多集中在1~14 d和15~30 d。造模成功标准主要根据动物表观情况、粪便情况、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行为学、病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表观指标、病理指标、生化指标、氧化应激、脑肠肽、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免疫功能、肠道通透性、自噬、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结论IBS-D动物模型目前造模方法较多,尚未形成统一公认的造模方法,相同造模方法在不同研究中的操作及模型评价标准尚不统一。基于数据挖掘的结果,笔者认为多因素联合的复合造模方法更能贴近IBS-D病理生理过程,可以较好地模拟IBS-D患者腹痛、腹泻等复杂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吻合度,是相对比较推荐的造模方法。动物模型各方面均较为符合西医学的标准,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相对较少,构建符合中西医临床病证结合要求的IBS-D动物模型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数据挖掘;动物模型;应用分析;中医证候要素
40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734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学术探讨
11种名贵中成药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名贵中成药领域,系统检索和分析了11种中成药的临床研究证据,涉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治疗,为未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
李雅婧, 李苗苗, 张乐, 王文雅, 赵晖, 廖星
2025, 31(2): 227-2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30
摘要:目的采用概况性综述方法,对名贵中成药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研究证据展开系统检索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8个中英文数据库,围绕名贵中成药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分析。结果遴选了11种名贵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丸、苏合香丸、片仔癀、牛黄清心丸、清宫寿桃丸、复方黄黛片、西黄丸、定坤丹、八宝丹、龟龄集),共纳入相关研究365篇,包括331篇临床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91篇)、30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3篇专家共识和1篇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成人每日用药价格在500元以上的名贵中成药有2种,为安宫牛黄丸和局方至宝丸;涉及的名贵中药材有麝香(7次)、牛黄(7次)、冰片(5次)等;药物剂型有丸剂、胶囊剂、口服液、片剂、锭剂5种;治疗疾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主要集中在51~100例,研究中对照形式主要为名贵中成药+西医基础治疗对照西医基础治疗;331篇临床研究文献中,共发生44例不良事件,其中36例判定为不良反应。结论名贵中成药因原料稀缺而价格昂贵,临床研究难度大,且其治疗疾病多为危急重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不足。文献分布不均、药品说明书信息不全、研究设计不规范等问题亟待改进。
关键词:名贵中成药;临床证据;概况性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合理用药
28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2421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正邪”理论探讨病毒性肺炎“免疫-炎症”机制及中医药治疗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病毒性肺炎发病率上升,中医药治疗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优势。中医正邪理论揭示病毒性肺炎免疫-炎症机制,扶正祛邪法有助于恢复免疫平衡,促进患者康复。
”
栾哲宇, 王晗笑, 彭鑫, 张益豪, 李云辉, 封继宏
2025, 31(2): 239-2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40
摘要:病毒性肺炎是病毒感染侵袭肺实质、间质而引起肺部炎症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药对于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不囿于病原体类型,多成分、多靶点、整体性地对不同呼吸道病毒所致肺炎的核心病机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少,具有明显优势。基于中医正邪理论,正邪斗争与免疫-炎症失衡贯穿病毒性肺炎的整个疾病过程,不同疾病阶段的免疫-炎症状态反映出不同的正邪关系。免疫功能低下致正气亏虚造成病毒性肺炎感染,正邪交争致免疫-炎症紊乱造成病毒性肺炎发病,炎症损伤致痰瘀内毒续生造成病毒性肺炎进展,炎症风暴引发免疫耗竭致邪盛正衰造成病毒性肺炎恶化,此外病毒性肺炎愈后长期遗留免疫失衡及微炎症呈现正虚邪恋状态。正虚邪毒作为不同呼吸道病毒所致肺炎的共同核心病机,临床治疗当扶正与祛邪并重,帮助机体恢复正邪平衡与免疫-炎症稳态,促进病毒性肺炎患者康复。该文从中医正邪理论出发,总结病毒性肺炎不同阶段免疫-炎症机制,探讨扶正祛邪法在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旨在深入挖掘中医正邪理论在病毒性肺炎中的科学内涵,为临床使用扶正祛邪法辅助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正邪;免疫-炎症;扶正祛邪;中医药
40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4654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综述
基于“虚气留滞”探讨铁死亡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调控机制及中医药防治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专家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了铁死亡与CHF的相关性,并综述了中药调控铁死亡防治CHF的作用机制,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
袁子阳, 张艳, 张伟, 王雅琴, 毛文君, 杨过, 王雪薇
2025, 31(2): 248-2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95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征象,具有病情复杂、迁延难愈,死亡率高的特点。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不同,其具有铁依赖性,发生过程中会伴有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线粒体皱缩等现象,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铁死亡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调控铁死亡可能成为未来治疗CHF的潜在靶点。“虚气留滞”理论是指元气亏虚,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出现邪气留滞的病理状态,后世医家认为其对一些慢性疾病病机演化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虚气留滞”是CHF铁死亡病机的概括,“虚气”(心气亏虚)为发病之本,“留滞”(痰浊、瘀血)是疾病之标,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推动病情发展。中医药在治疗CHF、改善CHF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试从 “虚气留滞”理论出发,结合铁死亡对慢性CHF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二者相关性;并以“虚气留滞”理论为基础,以“补益虚气”“疏通留滞”为基本治则综述了中药及中药复方对调控铁死亡防治CHF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HF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铁死亡;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虚气留滞;中医治法
27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1539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显著效果,其作用机制涉及多方面,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康雅隆, 宁博, 谭娟娟, 齐鸿飞, 时岩, 关芳, 王海芳
2025, 31(2): 256-2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93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病,其患病率与死亡率不断递增,已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健康的重大问题。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最早主治胸痹之重证,全方由瓜蒌、薤白、半夏、白酒组成,临床应用广泛,有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功效。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瓜蒌薤白半夏汤原方加减、单独应用或与西药联用治疗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降低患者再住院风险。基础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抑制心室重构、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自噬作用、调节神经递质等。通过总结近年来相关文献,就瓜蒌薤白半夏汤组方探析、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等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系统综述,希望为该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瓜蒌薤白半夏汤;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应用;药理机制;综述
33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102332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中药调控铁死亡干预肺癌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综述指出,中药调控铁死亡有望成为防治肺癌的新方向,为中药防治肺癌及新药研发提供可行性及有效依据。
”
罗成, 叶远航, 宁博, 柯佳
2025, 31(2): 268-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22
摘要:该文就近5年来关于肺癌与铁死亡相关机制、铁死亡相关肺癌生物标志物和基因突变靶点及中药靶向调控铁死亡干预肺癌相关研究进展的概括进行系统性综述,为中药防治肺癌及新药研发提供可行性及有效依据。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肺癌中广泛存在铁死亡被抑制现象,但其具体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脂代谢、铁代谢、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System Xc
-
)/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辅酶Q10(CoQ10)/还原型辅酶Ⅱ[NAD(P)H]、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和p53等途径有关。现代中医药在抗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应用广泛,由于其抗肿瘤及高效低毒的明显优势,已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治疗肺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提取物及复方能通过靶向调控铁代谢、脂代谢、p53、Nrf2、lncRNA和GPX4等途径诱导肺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肺癌的生长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的治疗效果,因此调控铁死亡有望成为防治肺癌的新方向。通过基础研究表明,中药能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途径调节铁死亡治疗肺癌。目前中药调控铁死亡干预肺癌展现出巨大的研究前景,但其要实现其临床转化,仍需面临许多挑战。
关键词:铁死亡;肺癌;中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44
|
1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2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早衰防治及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黄帝内经》理论,早衰病机以虚为主,治法以补为主。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提出肾精虚衰是衰老根本,元气亏虚是衰老关键,形神耗损是衰老表现。该研究为解决早衰及老年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
集川原, 李红蓉, 郝佳梦, 王丹东, 马玉聪, 马坤, 魏聪
2025, 31(2): 279-2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43
摘要:早衰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病因复杂,病机以虚为主,治法以补为主。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概括“精是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的生命规律,提出“肾精虚衰是衰老根本,元气亏虚是衰老关键,形神耗损是衰老表现”的衰老核心病机,“补肾填精、燮理阴阳、温扶元气、充养形神”的治法及抗衰老代表药物。该文从天年、半百而衰、衰、老概念角度展开,解读早衰的源流及内涵,在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下阐释“肾精早夺、元气亏虚、积虚成损、形神衰损”的早衰病机,总结早衰治法及代表药物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发现该药物对整体早衰、系统性功能衰退和相关疾病疗效确切。该研究为解决早衰及老年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早衰;抗衰老;八子补肾胶囊
39
|
1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190027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小檗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报道,小檗碱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显示出良好潜力,涉及多个作用靶点,为防治AD提供新思路。
”
王雪婧, 钟光成, 李舒婷, 张千, 罗柏榤, 王奇
2025, 31(2): 286-2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4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学习、记忆、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AD的治疗药物十分有限且效果欠佳。小檗碱(BBR)是天然的异喹啉(类季铵)生物碱,药理作用广泛,研究发现其在治疗AD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其作用靶点主要涉及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聚集和神经毒性,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促进磷酸化Tau蛋白自噬清除,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调节神经元凋亡,改善线粒体功能,改善糖脂代谢,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等。BBR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过对潜在靶点的分析,以期为BBR防治A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檗碱;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神经炎症
34
|
1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4682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基于炎症反应探讨黄芪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报道,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炎症反应机制备受关注,中药黄芪及其活性成分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改善微炎症状态,减轻肾损伤,延缓DKD进展,为防治DKD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
苑鑫泽, 刘晨晨, 王胜男, 孙新宇
2025, 31(2): 295-3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02
摘要: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反应是当前探索DKD发病机制的热点,其中巨噬细胞、T细胞、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相关信号通路都参与调节DKD炎症反应,加速DKD的进展。中药黄芪被广泛用于治疗DKD,且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研究发现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如黄芪多糖、黄芪甲苷、黄芪总黄酮、毛蕊异黄酮及槲皮素等,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改善微炎症状态,减轻肾损伤,延缓DKD进展。该文系统梳理了影响DKD炎症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了近年来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DKD炎症反应中的研究成果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防治DKD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疾病;炎症反应;黄芪活性成分;机制研究
38
|
1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793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丹参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宋蔚宁, 张淑香, 卢芳, 王智泽, 程汝阳, 刘树民
2025, 31(2): 303-3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08
摘要:神经系统疾病又称为神经病变,其包含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有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还有抑郁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性痴呆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胆碱能活性降低、轴突损伤和脱髓鞘等机制。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升高,目前西医治疗常以对症为主,且存在嗜睡、过度镇静、头晕头痛、心动过速、肝功能损害、代谢紊乱等诸多不良反应及术后不能完全治愈等问题。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清心、养血安神等功效,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多途径发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研究发现丹参含有的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和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可以作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物质基础。该文总结了近10年丹参活性成分及复方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丹参活性成分及复方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丹参;丹酚酸;丹参酮;迷迭香酸;复方;研究进展
67
|
1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6866595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中医药调控PI3K/Akt通路干预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改善脓毒症病情,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
刘柱, 王佳巍, 严静, 彭金婵, 徐明瑶, 黎丽群, 谢胜
2025, 31(2): 314-3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11
摘要:脓毒症是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原发感染病灶的表现外,重症患者还常有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均高居不下,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该病病理机制复杂,其中不可控炎症反应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磷脂酰基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在介导脓毒症对抗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脓毒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复苏、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强化胰岛素治疗、脏器支持等,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是临床治疗脓毒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大量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多途径、多效应、多靶点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炎症等反应,有效改善脓毒症病情发生发展,已逐渐成为防治脓毒症的热点。同时众多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具有独特优势,其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减少氧化应激及控制细胞凋亡可有效防治脓毒症,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医药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脓毒症全面的综述。该文通过检索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PI3K/Akt通路与脓毒症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脓毒症的潜在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脓毒症;磷脂酰基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中医药;综述
47
|
1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646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综述了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前景,为药用植物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新思路。
”
张昊熙昱, 林龙飞, 袁媛, 刘宇灵, 李慧
2025, 31(2): 323-3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1
摘要: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杂合度高且育种目标特殊,常规杂交技术难以满足其育种需求。而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具有高度选择性,能够特异性地改变植株性状,是药用植物育种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有农杆菌转化法和粒子轰击法,农杆菌转化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其特异性强,并非所有药用植物均适用;粒子轰击法无特异性,但其转化效率低、外力损伤细胞及组织等问题也显而易见。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新兴的纳米材料介导转化法很好地解决了以上2种技术的难题,但受限于其发展较晚,纳米材料介导遗传物质进入植物细胞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药用植物中应用较少。该文就农杆菌转化法、粒子轰击法、纳米材料介导转化法几种常用或新兴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在不同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展望了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药用植物和中药资源未来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思路,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植物遗传转化技术;药用植物;农杆菌;粒子轰击;纳米材料;基因组编辑
29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965548 false
更新时间:2024-12-24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