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20期

      经典名方

    • 侯氏黑散通过抑制铁死亡途径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肌肉损伤,为治疗提供新方案。
      祁琥, 田丹, 张雄伟, 张泽洋, 高元琳, 姜燕宁, 闵欣然, 邹嘉敏, 曾九僧, 曾南, 杨若聪
      2025, 31(20): 1-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43
      摘要:目的基于侯氏黑散(HSHS)“治大风,四肢烦重”记载通过铁死亡途径探讨该方改善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实验(MCAO)后肌肉组织损伤的药效作用。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作为研究载体,共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MCAO组、甲磺酸去铁胺组(DM)、HSHS高剂量组(HSHS-H,0.54 g·kg-1)、HSHS低剂量组(HSHS-L,0.27 g·kg-1),每组6只。采用激光散斑系统评价MCAO模型稳定性,连续灌胃给药7 d。给药期间,采用行为学、影像学等实验方法,系统评价MCAO后骨骼肌组织损伤及各给药组改善效果。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评价肌肉细胞横截面。采用免疫组化(IHC)检测比目鱼肌组织肿瘤蛋白53(p53)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评估各给药组干预效果。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PX4、p53、成肌分化蛋白(MyoD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MuRF1)和肌肉萎缩F盒蛋白(MAFbx)表达水平,验证各组药物的改善效果。结果与MCAO组比较,HSHS可以增强卒中后大鼠运动能力,促进肌肉再生,提示其药理作用与抑制肌肉组织铁死亡来减少肌肉萎缩因子表达有关。行为学和影像学结果提示,与MCAO组比较,HSHS可在第7天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P<0.01),增强大鼠5 min运动距离与姿态控制能力(P<0.01),增强抓握力和促进肌肉生长(P<0.01);并稳定骨骼肌长度与质量(P<0.01),增加肌肉细胞横截面(P<0.01)。与MCAO组比较,HSHS明显促进组织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增加,并抑制丙二醛(MDA)增加(P<0.05,P<0.01),铁死亡途径相关检测提示,HSHS可抑制MCAO模型肌肉组织p53阳性细胞率,同时增加GPX4阳性细胞率(P<0.01)。HSHS通过促进GPX4、Nrf2、SLC7A11、MyoD1蛋白表达,并抑制p53、Myostatin、MurRF1、MAFbx来减少肌肉铁死亡损伤来改善卒中后的肌肉功能下降(P<0.01)。结论参照《金匮要略》调服方式所制备的侯氏黑散,可基于铁死亡途径同时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骨骼肌的分解和增加骨骼肌组织内蛋白质的合成。  
      关键词:金匮要略;侯氏黑散;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实验(MCAO);铁死亡;肌肉减少   
      15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671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最新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细胞平衡,抑制炎症反应,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策略。
      邓蓓蕾, 王安安, 冯文雅, 王丽新, 张天嵩, 马成勇, 郭修田
      2025, 31(20): 12-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17
      摘要:目的探析葛根芩连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2.5% DSS溶液构建C57BL/6小鼠UC模型,实验设立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0.52 g·kg-1)及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2.23 g·kg-1)、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1.12 g·kg-1),每组8只,观察各组UC小鼠治疗前后粪便性状及体质量变化,计算各组UC小鼠体质量减失率及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价各组UC小鼠治疗前后结肠炎症状改善程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共同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ZO-1)、黏蛋白2(MUC2)的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7A的分泌水平,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结肠组织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调节性T细胞(Treg)、调节性B细胞(Breg)的活化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实验小鼠结肠组织中T盒子转录因子(T-bet)、叉头框蛋白P3(FoxP3)、核转录因子(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高、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UC小鼠的体质量减失率及DAI评分(P<0.05),延缓了UC小鼠结肠组织炎症进展,且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干预效应最优(P<0.05)。AB-PAS染色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与糖蛋白分泌,修复UC小鼠的结肠黏膜屏障功能。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高、低剂量组UC小鼠结肠组织中ZO-1、MUC2蛋白表达上调(P<0.05),且能UC小鼠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IFN-γ、IL-6、TNF-α分泌水平(P<0.05),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分泌水平(P<0.05),但对促炎细胞因子IL-17A的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高、低剂量组均能增加UC小鼠脾脏、结肠组织中CD4+ FoxP3+ Treg细胞的活化水平(P<0.05),抑制CD4+ IFN-γ+ Th1细胞的活化数量(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能下调NF-κB p65、STAT3、T-bet蛋白表达(P<0.05),上调FoxP3蛋白表达(P<0.05),亦能降低p-NF-κB p65、p-STAT3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能上调CD4+ FoxP3+ Treg细胞活化水平,降低CD4+ IFN-γ+ Th1细胞活化数量,抑制IFN-γ、IL-6、TNF-α分泌,增加IL-10分泌水平,并能增强结肠组织中MUC2、ZO-1表达,以减轻肠黏膜炎性损伤并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完整性,这可能与其调控NF-κB p65、STAT3炎症信号,进而调节转录因子T-bet、FoxP3的活化水平有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葛根芩连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核转录因子(NF)-κB p65/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CD4+T细胞亚群;抗炎免疫调节效应   
      28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347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配伍

    • 菟丝子-丹参治疗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揭示了其通过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改善滋养细胞功能。
      王浩贤, 李久现, 刘妍, 孙烁, 李香玉, 张柯, 王玉玉
      2025, 31(20): 22-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01
      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细胞实验验证,研究菟丝子-丹参治疗复发性流产(RSA)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数据库和UniPort数据库筛选并整理菟丝子-丹参的活性成分与相应靶点。利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GeneCards、DrugBank、疾病基因网络(DisGeNET)、疗效药靶数据库(TTD),收集RSA的潜在治疗靶点。通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菟丝子-丹参治疗RSA的潜在核心靶点。同时,利用基因功能注释与整合发现数据库(DAVID)对筛选出的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再将数据导入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图。最后,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评估菟丝子-丹参含药血清对滋养细胞(HTR-8/SVneo细胞)的影响,并观察对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69个菟丝子-丹参的活性成分,73个潜在治疗靶点,筛选得到IL-6、IL-10、STAT3等17个核心靶点。73个共有靶点富集于614个基因本体(GO)条目和57条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提示IL-6、STAT3与苦参碱、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菟丝子-丹参含药血清作用24 h后,HTR-8/SVneo细胞的存活率与侵袭率明显上升(P<0.05),IL-6/STAT3信号通路及通路相关蛋白IL-10和细胞髓细胞瘤基因(c-Myc)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含药血清组的作用趋势与通路激动剂一致。结论菟丝子-丹参药对可能通过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上调通路下游因子IL-10和c-Myc的表达,改善滋养细胞的存活率和侵袭活性,从而防治RSA。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菟丝子-丹参;复发性流产;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   
      23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24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白鲜皮多脏器的级联损伤研究专题

    • 基于网络毒理学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白鲜皮神经损伤机制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白鲜皮可能通过激活氧化应激、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苯丙氨酸、甘油磷脂及视黄醇代谢途径,诱发小鼠神经损伤。
      徐晓敏, 沃佳美雪, 贾素霞, 胡文凯, 卢芳, 刘树民
      2025, 31(20): 3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06
      摘要:目的该研究整合网络毒理学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白鲜皮神经毒性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传统中医药信息数据库(TCM-ID)和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数据库筛选白鲜皮所致神经损伤靶点,并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成分靶标;通过药效团匹配与潜在靶标识别平台(PharmMapper)、GeneCards、疾病基因关联网络数据库(DisGeNET)和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数据库收集神经损伤相关靶标,取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及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毒性靶点-通路”图谱,以显示核心调控网络;根据预测结果,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尼氏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白鲜皮暴露处理的小鼠的神经损伤的机制进行验证,并整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探究白鲜皮对小鼠脑组织代谢轮廓的影响。结果网络毒理学筛选得到白鲜皮中的13种化合物,175个靶点与白鲜皮诱导的神经损伤相关,PPI网络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1(Akt1)、肿瘤蛋白53(TP53)。此外,GO/KEGG富集分析表明,白鲜皮可能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影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生物进程进而诱导神经损伤。“白鲜皮-化合物-毒性靶点-途径-神经损伤”网络显示,白鲜碱、黄柏酮和梣酮可能为潜在毒性化合物;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组,白鲜皮给药干预后小鼠脑组织海马神经元受损,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ACh)水平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脑组织中Akt1、磷酸化(p)-Akt1 mRNA及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P53 mRNA及蛋白含量显著升高。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白鲜皮可扰乱小鼠脑组织中40种代谢物水平进而调控苯丙氨酸、甘油磷脂及视黄醇等13条代谢途径稳态。整合分析可知,Akt1、p-Akt1、TP53与苯丙氨酸、甘油磷脂及视黄醇代谢物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白鲜皮通过调节Akt1、p-Akt1、TP53进而调控苯丙氨酸、甘油磷脂及视黄醇代谢途径进而诱发小鼠神经损伤。结论白鲜皮可诱发小鼠神经损伤,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氧化应激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苯丙氨酸、甘油磷脂及视黄醇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关键词:白鲜皮;网络毒理学;代谢组学;神经损伤   
      20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27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最新研究发现,白鲜皮能诱发大鼠肠道损伤,通过调控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代谢及短链脂肪酸代谢途径发挥作用。
      徐晓敏, 于栋华, 王宇, 陈平平, 沃佳美雪, 贾素霞, 胡文凯, 卢芳, 刘树民
      2025, 31(20): 40-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03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整合非靶向代谢组学与靶向短链脂肪酸(SCFAs)代谢组学探究白鲜皮对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白鲜皮高剂量组(8.1 g·kg-1)、中剂量组(2.7 g·kg-1)、低剂量组(0.9 g·kg-1),除空白组外,白鲜皮各给药组灌胃不同剂量白鲜皮提取物,连续8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回肠组织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回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和密封蛋白-1(Claudin-1) mRNA表达水平,初步探究白鲜皮对肠道损伤的作用。选取毒性表型最为显著的剂量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联合靶向短链脂肪酸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揭示白鲜皮对大鼠回肠组织代谢轮廓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白鲜皮各剂量组均可诱发不同程度的回肠病理损伤,升高回肠组织中TNF-α、IL-6、IL-1β水平(P<0.01),降低回肠组织中ZO-1(P<0.05,P<0.01)、Occludin(P<0.01)和Claudin-1(P<0.05) mRNA表达水平,其中以高剂量组毒性表型最为显著;整合非靶向代谢组学与靶向短链脂肪酸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探究白鲜皮高剂量组对回肠组织的损伤机制:非靶向代谢结果显示,空白组与白鲜皮高剂量组共同鉴定出2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与空白组比较,白鲜皮干预后可显著升高回肠内容物中14个代谢物水平(P<0.05,P<0.01),显著降低回肠内容物中7个代谢物水平(P<0.05,P<0.01),以上代谢物共同作用于甘油磷脂、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10条相关代谢途径;靶向SCFAs代谢组学定量数据结果显示,白鲜皮干预后可扰乱大鼠回肠内容物样本中丙酸、丁酸、乙酸、己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及异己酸水平,与空白组比较,白鲜皮干预后大鼠回肠内容物中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水平显著升高(P<0.01),丙酸、丁酸、乙酸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白鲜皮可诱发肠道损伤,具体机制为通过调控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代谢及SCFAs代谢途径进而诱发肠道损伤。  
      关键词:白鲜皮;肠屏障功能;非靶向代谢组学;靶向短链脂肪酸代谢组学   
      8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3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基于UPLC-Q-TOF-MS探讨白鲜皮药物性肝、肾损伤的机制 AI导读

      在代谢组学领域,研究者利用UPLC-Q-TOF-MS技术揭示了白鲜皮引起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见解。
      闫嘉鹤, 刘苏杰, 王晓凡, 王晨, 阮佳鑫, 卢芳, 刘树民
      2025, 31(20): 48-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04
      摘要: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该(UPLC-Q-TOF-MS)对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旨在揭示白鲜皮引起肝、肾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鲜皮的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从而进行质量控制。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给药组(0.9、2.7、8.1 g·kg-1)和高剂量停药组,每组8只,连续给药28 d,每天1次。通过脏器指数、病理学观察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得的血清、血浆生化指标判断各剂量给药组造成的肝、肾损伤情况。基于UPLC-Q-TOF-MS筛选白鲜皮造成肝肾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中、低剂量给药组对大鼠肝、肾造成的损伤并不显著,高剂量组造成的损伤最为严重,其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的含量及血清中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较空白组均变化显著(P<0.01),肝、肾代谢通路及差异代谢物的区别较大,其中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为共有通路。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肝、肾组织中4-磷酸噻吩甲酰半胱氨酸、PC(16∶0/15∶0)、苯乙胺、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等紊乱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白鲜皮水煎剂会造成肝、肾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及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提示肝、肾损伤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  
      关键词:白鲜皮;肝损伤;肾损伤;非靶向代谢组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   
      20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3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白鲜碱致免疫系统损伤 AI导读

      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运用UPLC-Q-TOF-MS技术探究白鲜碱致大鼠免疫炎性机制及恢复作用,为阐明其损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盖晓璨, 阮佳鑫, 刘苏杰, 王晨, 王晓凡, 闫嘉鹤, 王宇, 卢芳, 刘树民
      2025, 31(20): 57-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609
      摘要:目的该研究以白鲜碱(DIC)为研究对象,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技术探究DIC致大鼠免疫炎性机制及停药后恢复作用,为阐明DIC的损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DIC给药组(10 mg·kg-1)、DIC停药组(恢复期),每组8只,连续给药7 d,每天1次,记录体质量及脏器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脾脏组织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脾脏的病理学变化。基于UPLC-Q-TOF-MS技术筛选DIC造成免疫炎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2(LPCAT2)和法尼酯X受体(FXR)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DIC给药组大鼠血清中IL-1、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停药组大鼠血清中IL-1、IL-6、TNF-α有所回调(P<0.01)。DIC给药组大鼠脾脏中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停药组大鼠脾脏中IgA、IgG、IgM有所回调(P<0.05,P<0.01)。血清和脾脏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出14个共有差异代谢物,14个共有代谢通路。经过差异代谢物与炎性因子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到PC(32∶0)、LysoPC(20∶4/0∶0)、LysoPC(P-18∶0/0∶0)、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胆酸、LysoPC[20∶5(5Z,8Z,11Z,14Z,17Z)/0∶0]、鹅去氧胆酸、花生四烯酸、LysoPC(18∶0/0∶0)、LysoPC(15∶0/0∶0)、LysoPC(16∶0/0∶0)和LysoPC(17∶0/0∶0)作为DIC诱导SD大鼠免疫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在DIC造成免疫系统损伤过程中多富集于甘油磷酸脂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脂质代谢紊乱现象,其与DIC致免疫的炎性因子和脾脏的病理特征具有一致性。与正常组比较,DIC给药组IL-1β、TNF-α、LPCAT2和FXR水平显著上升(P<0.01),停药组有所回调(P<0.01)。结论DIC可导致免疫炎症紊乱,停药后可回调血清和脾脏代谢物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表达,调控炎症代谢通路,降低炎症水平,缓解机体代谢紊乱,改善DIC诱导潜在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白鲜碱;免疫;炎症;脾脏;非靶向代谢组学   
      17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35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中医药防治炎症性肠病机制研究专题

    • 最新研究发现,干姜能通过抑制Ly6Chi单核/巨噬细胞中的TLR4/ERK/p38 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炎症性肠病。
      李亚兰, 张崇豪, 刘华琛, 苏佳龙, 李娜, 周梦宇, 彭桂英
      2025, 31(20): 66-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35
      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探究干姜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数据库获取干姜的活性成分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IBD相关靶点;采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借助Cytoscape 3.10.2建立“药物有效成分-疾病靶点-信号通路”互作网络。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姜组(400 mg·kg-1)。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IBD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Ly6C+单核/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及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检测干姜水提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100、10、1 mg·L-1干姜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为Ly6Chi单核/巨噬细胞、TLR4及炎症因子mRNA水平、TLR4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筛选获得干姜作用靶点241个、IBD疾病靶点6 787个,干姜、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共同靶点122个;获取GO富集297个,KEGG通路富集88条;干姜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IBD靶点基因存在关联。动物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肠长度缩短,结肠上皮损伤和黏膜下层炎细胞浸润明显,病理评分升高(P<0.05),Ly6Chi和Ly6Clo单核/巨噬细胞明显增加(P<0.05),结肠组织表达TLR4、TNF-α、IL-1β、IL-6 mRNA水平明显上升(P<0.05),TLR4、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表达明显增加(P<0.05)。经干姜干预后,以上指标逆转,Ly6Chi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P<0.01)。细胞实验:与空白组比较,LPS组RAW264.7细胞分化为Ly6Chi单核/巨噬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明显增加,且其表达TLR4、TNF-α、IL-1β、IL-6 mRNA水平上升(P<0.01),TLR4、p-ERK1/2、p-p38 MAPK表达增加(P<0.05)。经干姜干预后,Ly6Chi单核/巨噬细胞明显减少(P<0.05),炎症因子转录明显降低(P<0.05),TLR4/MAPK信号通路被抑制(P<0.05)。结论干姜通过抑制Ly6Chi单核/巨噬细胞中的TLR4/ERK/p38 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IBD。  
      关键词:干姜;炎症性肠病;单核/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20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721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乌梅能修复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黏膜屏障,通过抑制MEK/ERK信号通路,下调炎性因子,恢复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刘华琛, 张崇豪, 李亚兰, 刘洁, 苏佳龙, 李娜, 刘少帅, 王晴, 彭桂英
      2025, 31(20): 76-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40
      摘要:目的明确乌梅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乌梅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1)及柳氮磺吡啶组(300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均以2%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自由饮水7 d构建IBD小鼠模型,造模后进行7 d的给药干预。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率和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收集结肠和脾脏组织以比较结肠长度与脾脏指数差异;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试剂盒检测小鼠DAO活性;免疫组化法(IHC)观察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p)-MEK和p-ER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变化率显著下降(P<0.01),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评分、脾脏指数、DA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结肠上皮与杯状细胞受损且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和ZO-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p-MEK和p-ER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与乌梅高、中、低量组给药后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率和DA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肠长度与脾脏指数也显著恢复,结肠组织损伤有明显修复,DAO水平显著降低(P<0.01),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p-MEK和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柳氮磺吡啶组和乌梅低、中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和ZO-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P<0.01),乌梅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乌梅通过抑制MEK/ERK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下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恢复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修复小鼠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关键词:乌梅;炎症性肠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紧密连接蛋白   
      21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714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张崇豪, 马沛广, 刘华琛, 苏佳龙, 刘洁, 李亚兰, 徐贵川, 李娜, 彭桂英
      2025, 31(20): 86-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37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利用湿热瘀阻证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菌群人源化小鼠模型,以探讨乌梅丸加减对UC相关的肠道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UC的相关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选取24只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乌梅丸加减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乌梅丸加减组首先给予含四联抗生素(万古霉素0.1 g·kg-1、硫酸新霉素0.2 g·kg-1、氨苄青霉素0.2 g·kg-1、甲硝唑0.2 g·kg-1)的水溶液,持续21 d。抗生素清菌结束后,开始灌胃湿热瘀阻证UC患者粪便菌悬液,灌胃剂量0.2 mL·d-1,连续灌胃19 d,以此获得UC菌群人源化小鼠模型。治疗组每日灌胃乌梅丸加减药液(12.5 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无菌水,连续灌胃7 d。观察相关湿热症候,检测小鼠的结肠长度和脾指数,流式检测Th17、Treg细胞比例。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基因测序,观察肠道菌群落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小鼠结肠长度缩短(P<0.05),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乌梅丸加减治疗小鼠较模型组的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1),而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加减组结肠Th17、Th17/Treg显著下降(P<0.01),Treg比例升高(P<0.05)。肠道菌群方面,乌梅丸加减显著调节小鼠的物种数量及α与β多样性(P<0.05)。物种组成方面,乌梅丸加减显著增加UC菌群人源化小鼠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等丰度,同时上调了拟杆菌属等菌属和多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等菌种的丰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多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等的相对丰度与Th17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此外,上述肠道菌群的改变可引起涉及糖酵解、氨基酸降解、无机营养素代谢、生物合成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抗生素耐药性、多聚糖降解等14个通路功能的菌群基因功能的改变。结论菌群人源化小鼠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湿热证UC患者以拟杆菌属减少为主要标志的菌群结构变化,乌梅丸加减可能通过富集多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的丰度,通过细菌多糖利用位点促进以糖酵解为核心、氨基酸代谢、核苷酸合成等菌群代谢功能协同的肠道免疫调控,降低Th17/Treg细胞比例,从而对UC发挥保护效应。  
      关键词:乌梅丸加减;溃疡性结肠炎;粪菌移植;菌群人源化;肠道菌群   
      7
      |
      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4357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用药时期演进规律 AI导读

      在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领域,专家通过综合分析医案文献,揭示了用药模式的时代演进特征,为精准辨证用药提供循证依据。
      王辰, 曹小宇, 李亚兰, 刘少帅, 彭桂英
      2025, 31(20): 94-1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935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时期演进规律与证药关联模式,为临床提供精准辨证用药的理论基础。方法检索1960年至2024年中药治疗IBD的医案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演变节点检测和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对证型分布、治法运用、用药规律及其时期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685条,常见证型为湿热(66.42%)与脾虚(56.20%);主要治法以清热(63.65%)、健脾(47.45%)和利湿(36.79%)为主;高频药物包括黄连(354次)、白芍(303次)、木香(292次)、党参(253次)和甘草(244次)。初诊处方聚类形成三类核心治法组合:清热解毒法(以白头翁汤为特征)、健脾益气法(以参苓白术散为特征)和寒热并调法(以乌梅丸合芍药汤为特征)。时期分析确定2008年为中医药治疗IBD的关键演变节点,用药频率显著增加的药物包括清热燥湿药秦皮、黄柏、苦参、黄芩,止血药地榆炭、白及、仙鹤草、三七等。复诊疗效分析显示首次复诊中位改善率达64.0%,第2次复诊为76.0%,第3次复诊达78.7%。证药关联分析发现“三七+薏苡仁”“地榆+黄连”“党参+附子”等特异性药对具有显著疗效优势。结论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用药模式呈现明显的时代演进特征,挖掘出秦皮、三七、仙鹤草等用药频率显著增加,存在显著的治法药物关联、症状药物关联规律,并构成特异性药对组合,为IBD的精准辨证用药提供了循证依据。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数据挖掘;时期演变;关联规则;用药规律   
      24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665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药理

    • 最新研究发现,良方温经汤通过调节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减轻内质网应激,降低细胞凋亡,改善寒凝血瘀证大鼠卵巢微血管损伤。
      吕天元, 马学妍, 胡月, 冯立群, 宋晓丹, 梅连敏, 成秀梅
      2025, 31(20): 103-1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09
      摘要:目的观察寒凝血瘀证大鼠卵巢微血管损伤情况,探讨良方温经汤改善寒凝血瘀证大鼠卵巢微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5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良方温经汤低、高剂量组(8.1、16.2 g·kg-1)和4-苯基丁酸(0.1 g·kg-1)组,每组10只。采用冰水浴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干预,良方温经汤连续治疗21 d,每日1次。观察大鼠寒凝血瘀证候表现,记录动情周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生殖激素和卵巢组织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卵巢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卵巢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卵巢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磷酸化(p)-eNOS、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肌醇依赖性激酶1α(IRE1α)、p-IRE1α、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p-ASK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JNK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卵巢微血管内皮细胞中Bax、Bcl-2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寒凝血瘀证候表现,动情周期延长,生殖激素紊乱,病理结果显示各级卵泡数目减少,颗粒细胞排列紊乱;卵巢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P<0.01),PT、APTT、TT降低(P<0.05,P<0.01),FIB含量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NO含量降低,ET-1、vWF和TM显著升高(P<0.01),卵巢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p-eNOS/eNOS、Bcl-2明显降低(P<0.05),Bax、剪切的(cleaved)-Caspase3/Caspase3、GRP78、CHOP、p-IRE1α/IRE1α、p-ASK1/ASK1、p-JNK/JNK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良方温经汤干预后,寒凝血瘀证候表现有所缓解,动情周期逐渐恢复,卵巢组织病理形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有所恢复。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NO含量升高,ET-1、vWF和TM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eNOS/eNOS、Bcl-2明显升高(P<0.05),Bax、cleaved-Caspase3/Caspase3、GRP78、CHOP、p-IRE1α/IRE1α、p-ASK1/ASK1、p-JNK/JNK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良方温经汤可能调控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细胞凋亡,改善寒凝血瘀证大鼠卵巢微血管内皮损伤。  
      关键词:良方温经汤;寒凝血瘀证;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微血管内皮功能   
      14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20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补肾益髓胶囊含药血清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控miR-15b/Wnt通路,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刘思思, 李春雨, 李辰, 李海馨, 王蕾
      2025, 31(20): 115-1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867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益髓胶囊(BSYS)含药血清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MSC-exos)调控miR-15b/Wnt通路促进OLN-93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OLN-93细胞分为正常(NC)组、BMSC-exos组、BSYS-BMSC-exos组、BSYS-BMSC+LV-miR-15b-5p inhibitor-exos组、BSYS-BMSC+LV-miR-15b-5p NC-exos组。运用DiR染色标记Exos,观察OLN-93细胞对其摄取;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确定BSYS-BMSC-exos作用于OLN-93细胞的有效剂量。建立BMSCs慢病毒转染稳定株抑制BMSCs及其Exos中miR-15b-5p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15b-5p表达验证其转染效率。细胞免疫荧光(ICC)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OLN-93细胞中2′,3′-环核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ase)和髓鞘蛋白脂蛋白(PLP)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OLN-93细胞中miR-15b-5p和Wnt3a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Wnt3a的蛋白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LN-93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4/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4/TCF7L2)的表达水平。结果DiR染色标记的Exos可被OLN-93细胞有效摄取。CCK-8检测结果显示,20 mg·L-1的BSYS-BMSC-exos增强OLN-93细胞活力的效果最好(P<0.01),作为后续给药剂量。对BMSCs慢病毒转染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BMSCs中miR-15b-5p被显著抑制(P<0.01),且BSYS-BMSC-exos中miR-15b-5p也被显著抑制(P<0.01)。ICC结果显示,BSYS-BMSC-exos可增加分化成熟CNPase和PLP的细胞数量(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SYS-BMSC-exos可升高CNPase和PLP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BSYS-BMSC-exos还可升高OLN-93细胞中miR-15b-5p和磷酸化(p)-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Wnt3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β-catenin和TCF4/TCF7L2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p-GSK-3β(Ser9)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BSYS-BMSC-exos中转染miR-15b-5p抑制物后,上述作用被明显减弱(P<0.05,P<0.01)。结论BSYS-BMSC-exos发挥促进OLN-93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OLN-93细胞中的miR-15b-5p抑制Wnt3a表达,从而抑制Wn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补肾益髓胶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OLN-93少突胶质细胞;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15b/Wnt信号通路   
      23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226040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临床

    •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AI导读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领域,专家探讨了铁代谢参数与不同证型的相关性,发现热毒血瘀证与铁代谢参数密切相关,为诊断提供新指标。
      陈纪烨, 吴敏, 孙长鑫, 张晓囡, 王泽平, 刘龙涛
      2025, 31(20): 126-1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96
      摘要:目的探讨铁代谢参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不同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确诊为UAP的住院患者213例,同时纳入30例健康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运用单因素分析UAP不同中医证型间临床数据的差异及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热毒血瘀证与非热毒血瘀证患者上述临床数据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铁代谢指标的预测价值,分析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P组患者铁代谢参数中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转铁蛋白(TRF)、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降低(P<0.01),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载脂蛋白A1(APOA1)、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SF为UAP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213例UAP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SI、SF、TRF、TIBC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毒血瘀证组患者SI、SF值高于非热毒血瘀证(P<0.01),TIBC、TRF值低于非热毒血瘀证(P<0.01);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LDL-C值与热毒血瘀证的辨证密切相关(P<0.01)。结论UAP患者存在铁代谢失调,热毒血瘀证组与铁代谢参数相关性明显,SI、LDL-C的水平在诊断热毒血瘀证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铁代谢;中医证型;热毒血瘀证   
      16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500967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发现,新风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可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快速达标,改善短期预后。
      田丹丹, 赵红, 罗曼, 王善萍, 杨丽, 张婷婷, 谌曦, 黄传兵
      2025, 31(20): 137-1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29
      摘要:目的探讨新风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疾病快速达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80例R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甲氨蝶呤联合常规慢病管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新风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疗程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28个关节计数法(DAS28)、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中医证候积分、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晨僵时间的变化、健康评价问卷(HA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20%、50%、70%改善率标准(ACR20/50/70)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Ab)、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CDSMS)评估患者慢性病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并随访患者12周观察预后情况,COX回归分析对短期预后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JC、SJC、晨僵时间、DAS28、CDAI、SDAI、VAS、中医证候积分、ESR、hs-CRP、RF、CCP-Ab、IL-6、IL-1β、TNF-α、IgG、HAQ、SAS、SDS、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改善TJC、SJC、晨僵时间、DAS28、CDAI、SDAI、VAS、中医证候积分、ESR、IL-1β、IgG、HAQ、SAS、SDS、自我护理能力、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水平方面效果更明显(P<0.05,P<0.01)。观察组ACR70改善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风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模式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结论新风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模式有利于RA患者病情的快速达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对疾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新风胶囊;中医慢病管理;疾病达标;疾病预后   
      16
      |
      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16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在男性不育治疗领域,研究显示益肾通络方能有效提高无症状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活力和配偶妊娠率,改善精子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郝高利, 何鑫, 樊立鹏, 陈建设, 李勋, 张辉, 陈翔, 吕水林, 付晓君, 孙自学
      2025, 31(20): 145-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28
      摘要:目的探讨益肾通络方对无症状特发性弱精子症不育患者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及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无症状特发性弱精子症不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给予益肾通络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五子衍宗丸+左卡尼汀口服液治疗,12周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偶受孕率、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PR)、精子总活力(PR+NP)、精子功能(精子尾部低渗膨胀率、精子顶体酶活性)、精子DFI、精子MMP等疗效指标,观察记录研究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系统评价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共有121例患者完成了该项研究,观察组61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配偶妊娠率14.75%(9/61),高于对照组6.67%(4/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980,P<0.05)。与体温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精子PR、精子PR+NP、精子尾部低渗膨胀率、精子顶体酶活性、精子DFI、精子MMP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精子浓度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无明显改变。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安全性指标异常与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益肾通络法治疗无症状特发性弱精子症不育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益肾通络方可以提高该病患者的精子活力、配偶妊娠率,改善精子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精子DFI、提高精子MMP有关。  
      关键词:益肾通络方;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精子DNA碎片指数;精子线粒体膜电位   
      16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37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最新研究显示,涤浊化瘀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血脂异常安全有效,能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肝功能和血脂水平。
      刘晓彦, 尚东方, 张丽慧, 赵晨露, 王思颖, 陈华鑫, 赵文霞
      2025, 31(20): 152-1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591
      摘要:目的观察涤浊化瘀方联合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8、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82例NASH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涤浊化瘀方颗粒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疗程均为24周。分别于0、12、24周观察中医证候评分、体质量指数(BMI)、Fibroscan检测肝脏脂肪含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IL-18、IL-1β的表达。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综合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16%(23/3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30/3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和24周的中医证候积分、BMI、CAP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后12周比较,24周效果更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12周和24周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与2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C、TG、LDL-C、FFA均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上升(P<0.05),治疗24周后对照组患者血清TC、TG、LDL-C、FFA均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上升(P<0.05)。与本组治疗12周比较,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TC、TG、LDL-C、HDL-C、FF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12周与24周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IL-18、IL-1β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GGT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12周与24周组内与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涤浊化瘀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NASH合并血脂异常安全有效,具有保肝抗炎、调脂、减重的作用。  
      关键词:涤浊化瘀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脂异常;分因论治   
      19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501034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专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铜死亡相关基因生物标志物,并预测潜在中药,为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思路。
      余郭芳, 赵晨玲, 田丽伟, 杨文明, 董婷
      2025, 31(20): 160-1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12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与机器学习方法识别阿尔茨海默病(AD)中铜死亡相关基因生物标志物,并在临床标本水平进行验证及预测潜在中药。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库获得AD组与正常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与已报告的铜死亡基因取交集,获取差异表达的铜死亡相关基因;运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AD核心铜死亡差异基因。收集临床A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对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临床验证。通过COREMINE数据库预测潜在调控铜死亡治疗AD的中药。结果总共获得12个铜死亡相关标志物,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2-氧羧酸代谢和碳代谢的通路。采用4种机器方法最终筛选得出5个核心基因,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D)、谷氨酰胺酶(GLS)、丙酮酸脱氢酶E1亚基β(PDHB)、核因子(红细胞衍生2)相关因子2(NFE2L2)和二氢硫辛酰胺支链转酰酶E2(DBT)。临床收集正常组和AD患者各30例,与正常组比较,AD组中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显著降低(P<0.01),高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β淀粉样蛋白(Aβ)指标显著上升(P<0.01),丙二醛(MDA)指标显著下降(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下降(P<0.01),NFE2L2和DBT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P<0.05),DLD、GLS、PDHB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调控铜死亡基因治疗AD的中药主要以温、平、寒四气,苦、甘、辛五味,归肝、脾、胃、肾经,功效以补气活血、祛痰化湿为主。结论DLD、GLS、NFE2L2、PDHB和DBT可作为AD铜死亡相关基因的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对应的潜在治疗中药可为中医药治疗AD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铜死亡;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中药预测   
      11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353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据最新报道,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联合多位专家修订了首部《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旨在优化诊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杨文明, 刁珂, 席虎, 饶志红, 魏涛华, 杨玉龙, 方淑珍
      2025, 31(20): 168-1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2092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是铜转运ATP酶β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的铜代谢异常疾病,可发生多系统损害,其中肾脏是除肝、脑之外的第三大受累器官。近年来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疗指南层出不穷,但其重点多立足于肝脏及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与治疗,对肾脏损害部分描述甚少。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发生率高、知晓率低、临床特异性低,使得早期发现及干预肾脏损害成为临床的重难点。为进一步优化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患者治疗,完善临床诊疗环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24年4月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提出,联合全国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及研究机构多位肝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领域专家,通过文献梳理,结合一线临床经验,共同修订了首部关于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中西医结合诊疗及管理的专家共识,即《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文对共识诊断标准、中医证治分型、综合疾病管理进行详细解读,以期更好指导临床应用。诊断标准上,共识融合目前国内外最新诊疗标准,强调生化诊断价值,弥补基因诊断不足;中医辨证论治上,细化4大证型,新增痰瘀热结证型,并详细阐明各证型治法方药及临证加减规律;在疾病的综合管理上,强调饮食、运动、情志、用药、就医等多维度干预策略,以期最大限度控制肾功能进展,帮助患者更好生活。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解读   
      15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07412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跌打活血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制说明 AI导读

      跌打活血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专家制定,明确了药物适用病证和用药方法,为临床转化提供方法学支撑。
      孟宇航, 高景华, 冯敏山, 纪泉, 金今, 程桯, 李永耀, 黎元元, 崔鑫, 谢雁鸣
      2025, 31(20): 177-18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2294
      摘要:《跌打活血胶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制说明系统阐述了该共识的制定方法与循证依据。针对跌打活血胶囊临床应用证据薄弱、适应证模糊等问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望京医院牵头,联合全国28家医疗机构33位专家,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制定规范及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证据分级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完成编制。工作流程涵盖临床问题构建(名义组法筛选19项)、证据检索(覆盖中英文数据库及灰色文献)、安全性评估(整合药品监测数据与临床调研)、推荐意见与共识建议形成(GRADE网格法达成3条推荐意见,多数计票规则达成16条共识建议)等环节。结果显示,共识明确该药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闪腰岔气等病证(6粒/次,2次/d),口服联合外敷可增效,老年患者需间隔用药;安全性监测提示慎用于出血倾向及过敏体质人群。编制过程历经三轮组内外专家评议,采用文献分析、德尔菲法及临床适用性测试,确保方法学严谨性。该说明通过12项附件完整呈现立项注册、利益声明、证据评价等关键环节,为共识的临床转化提供方法学支撑,未来将通过动态修订机制持续完善。  
      关键词:跌打活血胶囊;专家共识;编制说明;临床应用   
      28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940150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药学基础

    • 最新研究发现,水蛭单方制剂蛋白多肽含量及抗凝活性差异显著,为水蛭制剂活性物质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钟宛凌, 马韫楠, 叶津宏, 樊箫雨, 沈慧娟, 苑蕊, 张雅宣, 刘铸源, 杜守颖, 李鹏跃
      2025, 31(20): 184-1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67
      摘要:目的比较水蛭单方制剂脑血康滴丸、活血通脉胶囊和脉血康胶囊的蛋白、多肽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情况,评估三者的体外抗凝、抗血小板及纤溶活性,并考察温度、pH、消化酶对这3种制剂抗凝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喹啉甲酸法及考马斯亮蓝法测定3种水蛭单方制剂中可溶性蛋白、多肽含量;采用凝胶电泳法结合凝胶色谱法测定3种水蛭单方制剂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情况;采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Fibg-TT)法评价3种水蛭单方制剂的抗凝血酶活性,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延长率进一步评价三者抗凝活性;采用比浊法评价3种水蛭单方制剂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评价3种水蛭单方制剂的纤溶活性。以相对TT为指标考察温度、pH、消化酶缓冲液对3种水蛭单方制剂抗凝活性的影响。结果单次最低服用量下的蛋白、多肽含量排序为脉血康胶囊>活血通脉胶囊>脑血康滴丸。活血通脉胶囊和脉血康胶囊在4.0~90 kDa均有11个电泳条带,>25 kDa范围内脉血康胶囊的条带更清晰,在14 kDa处二者均有1条明显条带;活血通脉胶囊在9.0 kDa、脉血康胶囊在48.0 kDa处各具1条特异性条带;脑血康滴丸仅在6.5、8.5 kDa处有2条电泳条带,其主要含2 kDa以下的肽,且多数为寡肽。3种制剂的抗凝血酶活性浓度均具一定剂量依赖效应,单次最低服用量下的抗凝血酶活性浓度排序为脑血康滴丸>活血通脉胶囊>脉血康胶囊。3种制剂对凝血时间的延长作用均具一定剂量依赖性;在相同浓度下,脑血康滴丸和活血通脉胶囊APTT延长率>TT延长率>PT延长率,脉血康胶囊则为TT延长率>APTT延长率>PT延长率;单次最低服用量下,各制剂APTT延长率排序为脉血康胶囊>活血通脉胶囊≈脑血康滴丸,PT延长率排序为脑血康滴丸≈脉血康胶囊>活血通脉胶囊,TT延长率排序为脉血康胶囊>活血通脉胶囊>脑血康滴丸。3种制剂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均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对ADP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强于AA诱导;脑血康滴丸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强于脉血康胶囊(P<0.01),但活血通脉胶囊呈现促血小板聚集作用,3种制剂均不能溶解纤维蛋白。抗凝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脑血康滴丸抗凝活性受加热影响最小,活血通脉胶囊、脉血康胶囊在80 ℃以上5 min内活性明显降低,2 h内持续降低。与纯水比较,3种制剂的抗凝活性在较强酸性(pH 1~3)中可提高1~3倍;在胃蛋白酶缓冲液中,脑血康滴丸的抗凝活性可提高1~3倍,活血通脉胶囊、脉血康胶囊的抗凝活性则明显降低,最低分别降至约60%、20%;在胰蛋白酶缓冲液中,脑血康滴丸、活血通脉胶囊、脉血康胶囊的抗凝活性显著降低,最低可分别降至约41%、41%、35%。结论鲜体水蛭冻干粉、水蛭粉末、水蛭回流提取所得制剂的蛋白多肽类成分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抗凝活性逐渐降低但作用途径各有侧重,水蛭回流提取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显著增强;3种制剂的耐热性及胃肠稳定性依次增大,前两者适合制成肠溶制剂,后者适合常规口服。上述结果可为水蛭不同制剂方法的合理性,水蛭制剂活性物质、体内药效及机制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水蛭;抗凝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活性肽;脑血康滴丸;活血通脉胶囊;脉血康胶囊   
      19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74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基于“色度-化学-活性”的黑西洋参饮片炮制一致性评价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加压蒸制工艺可替代常压蒸制黑西洋参饮片,具有时间短、耗能低等优点。
      杨雨龙, 李姗姗, 杨玉婷, 杨紫琪, 蔡广知, 赵丽茹, 贡济宇
      2025, 31(20): 195-2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562
      摘要:目的基于“色度-化学组成-抑制血管活性”一致性评价常压与加压蒸制工艺所得黑西洋参饮片的质量,筛选与常压蒸制工艺质量一致的加压蒸制工艺,优化黑西洋参饮片的炮制工艺。方法采用常压与加压工艺分别制备西洋参蒸制饮片,并测定饮片色度值[亮度值(L*)、红绿色度值(a*)、黄蓝色度值(b*)、总色度值(E*ab)];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常压与加压西洋参蒸制饮片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色度值及指纹图谱共有峰面积,探究不同工艺所得西洋参蒸制饮片的质量关系,通过斑马鱼新生血管抑制活性实验,确定黑西洋参饮片常压蒸制最佳工艺;测定饮片中人参皂苷Rg1、Re、Rb1、20(S)-Rg3、Rk1、Rg5的含量,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饮片蒸制过程中皂苷含量与色度及活性之间的联系,综合色度、皂苷成分、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一致性,筛选出与常压蒸制工艺质量一致的加压蒸制条件。结果与常压制备方法比较,加压制备黑西洋参饮片颜色加深更快,人参皂苷转化速率更高。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黑西洋参饮片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活性逐渐增强,基于有效性及安全性确定常压蒸制21 h为黑西洋参饮片发挥抑制新生血管活性的最优工艺。所测定的6种人参皂苷与饮片色度值和新生血管抑制活性均呈强至极强相关性,其中人参皂苷Rg1、Re、Rb1与各色度值呈正相关,与斑马鱼新生血管抑制活性呈负相关;人参皂苷20(S)-Rg3、Rk1、Rg5与各色度值呈负相关,与斑马鱼新生血管抑制活性呈正相关。综合色度值、指纹图谱共有峰面积聚类分析结果与药效结果,加压110 ℃(0.045 MPa)蒸制5 h与115 ℃(0.07 MPa)蒸制3 h制备的黑西洋参饮片同常压蒸制21 h所得黑西洋参饮片质量高度一致。结论加压蒸制工艺具有制备时间短、耗能低、皂苷转化速率快等优点,可替代常压蒸制工艺制备黑西洋参饮片。“色度-化学-活性”一致性评价方法可更加科学、有效地说明中药炮制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为中药炮制工艺优化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模式。  
      关键词:一致性评价;黑西洋参饮片;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色度值;新生血管抑制   
      16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73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一种芪归均一多糖的结构表征及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评价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芪归多糖AAPS-4a能有效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因子,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刘文娟, 马善波, 卜莹, 马涛, 石小鹏, 唐于平
      2025, 31(20): 204-2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766
      摘要:目的探讨芪归多糖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对活性组分芪归均一多糖AAPS-4a进行结构表征及溃疡性结肠炎(UC)保护作用评价。方法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6种芪归多糖(0.01~100 mg·L-1)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考察6种芪归多糖(3、10 mg·L-1)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干扰素(IFN-β)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筛选出活性多糖后,采用高效尺寸排阻色谱法(HPSEC)测定其均一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鉴定特征官能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单糖组成,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糖残基类型及连接方式,运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法(NMR)确定糖残基组成及构型。实验动物分正常组、模型组、AAPS-4a低剂量组(50 mg·kg-1)、AAPS-4a高剂量组(100 mg·kg-1)和柳氮磺吡啶(SASP)组(75 mg·kg-1),除正常组外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急性UC小鼠模型。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 d,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给药结束后,计算脾脏指数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ELISA检测血清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变化。结果在细胞水平上,AAPS-4a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TNF-α、IFN-β、NO水平升高(P<0.01)。对AAPS-4a进行结构表征显示,AAPS-4a为相对分子质量7.6×103 Da的均一多糖,结构包含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和半乳糖(Gal),摩尔比为1.3∶23.9∶1.0,主要由1,6-α-D-Glcp、T-α-D-Glcp、1,3-β-D-Galp、1,4-α-D-Manp和1,2-α-D-Galp 5种糖残基组成。体内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和脾脏指数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缩短,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APS-4a高剂量组可降低DAI评分和脾脏指数,以及TNF-α、IL-6水平,改善结肠萎缩(P<0.05,P<0.01)。病理观察显示,AAPS-4a可明显抑制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其病理损伤。结论AAPS-4a是由1,6-α-D-Glcp、T-α-D-Glcp、1,3-β-D-Galp、1,4-α-D-Manp和1,2-α-D-Galp组成的中性均一多糖,为芪归药对中发挥抗UC作用的关键活性组分,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黄芪-当归药对;多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核磁共振法(NMR);免疫调节;溃疡性结肠炎(UC)   
      17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22604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经典名方厚朴三物汤的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AI导读

      据最新报道,厚朴三物汤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考证分析了其源流、组成等,为后续开发提供参考。
      史文丽, 唐箐, 陈慧敏, 曹佳蕾, 魏炳琦, 刘澜, 刘珂珂, 张允, 常雨洁, 李懿涵, 李静雯, 马丙祥, 梁绿圆
      2025, 31(20): 214-2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4
      摘要:厚朴三物汤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最早收录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化裁加减时多以此为底本。该研究通过在各数据库检索获得有关文献37条,涉及古籍37本,将文献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结合现代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厚朴三物汤的源流、组成、煎煮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和分析。经考证研究,古籍中厚朴三物汤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以汉代度量衡换算后建议厚朴110.4 g、大黄55.2 g、枳实72 g。将厚朴、枳实先煎,以2 400 mL水煎煮,后取1 000 mL,加入大黄再煎,然后取600 mL,服时取用200 mL,当患者大便通畅时即可停药。厚朴三物汤具有行气除满,去积通便的功效,主治胃肠实热内积、腑气不通导致的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等证。上述研究成果为厚朴三物汤的后期开发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厚朴三物汤;考证   
      17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35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学术探讨

    •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中医药在重大新发疫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
      曹玉清, 纪鑫毓, 尚希钰, 蔡秋杰, 范逸品, 王燕平, 马艳
      2025, 31(20): 222-2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27
      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已成为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重大新发疫病为例,中医药防治疫病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以其独特优势在历次重大新发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基于“治未病”理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通过早期干预、全程参与的中西医协同模式,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转归、减少不良反应、促进康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文立足于健康中国战略视角,系统梳理了历代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主要历史沿革及近代的SARS、甲型H1N1流感和COVID-19感染疫情,中西医应对重大新发疫病的异同点,中医药防治重大新发疫病相关的政策;其次,总结中医药防治重大新发疫病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中医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新发疫病快速应对能力的相关措施。该研究不仅为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也为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决策提供参考,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新发疫病;中医药;健康中国战略   
      13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514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传统医药与技艺视野下的中药炮制技术发展路径思考 AI导读

      在中药炮制技术领域,专家探讨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为推动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刘颖, 王云, 贾哲, 张鹏, 邹洁, 张村
      2025, 31(20): 233-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67
      摘要: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几千年来的中医药智慧,其工艺复杂而严谨。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炮制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技术革新和生产标准化的双重压力。中药炮制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但不能脱离传统技艺的根基,忽略其所承载的核心理念与文化价值。笔者拟通过分析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传统医药与技艺的核心特征及其与现代化生产之间的差异,探讨建立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联合研发,加强炮制技术标准化建设,同时强化传播教育与行业培训,提高炮制技艺的认知度与传承动力等举措,以实现中药炮制技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与保护并重,推动中药饮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炮制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生产;传统技艺;传统与现代融合;协同创新   
      19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730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优势病种

    • 在耳鼻喉头颈科学领域,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全国中西医专家深入探讨,形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优势建议和共识,为中医药防治AR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刘莉莉, 巩政, 张琳婧, 张海洋, 张霄潇, 闫占峰
      2025, 31(20): 241-2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2098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中医药重要文件批示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合作共赢、协调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了多个专业领域的中医临床优势病种研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旨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关于中医药优势病种研究,从而服务优势专科建设、临床人才培养、国家科技布局、学术创新引领。在耳鼻喉头颈科学领域,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全国诸多中西医专家经过多次深入探讨和研究,在第十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上推敲论证形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优势基本、具体建议和共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缺乏详细研究路径。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引领下,现基于AR中医优势病种系列沙龙,从AR的发生发展规律出发,分析AR诊疗中遇见的难题,针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诊疗AR的优势特点,对AR的科研攻关研究范式及科技布局要点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这一布局涉及到AR的诊疗体系优化、共病防控、慢病管理及中医传承平台4个方面,同时提出建议布局和研究方向、预期目标与价值及建议资助优先级别。以期为未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AR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助力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研究范式;科技布局   
      10
      |
      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074123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综述

    • 滋阴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滋阴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
      樊启猛, 贺嫣然, 明良山, 董子舒, 刘应蛟, 李志新, 黄佳, 刘红宁
      2025, 31(20): 252-2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24
      摘要: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机制仍不完全明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中医药对于肿瘤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前期基于肿瘤的症状和转移特点,通过中医阴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的研究,提出了“阴虚癌瘤相关”假说,认为机体“阴虚”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滋阴以消除阴虚病因治疗癌症,运用滋阴药物达到滋补阴虚进而有效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用抗肿瘤滋阴药包括北沙参、百合、麦冬、山麦冬、天冬、石斛、铁皮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桑葚、女贞子、墨旱莲、地黄、知母等。滋阴中药药性多味甘性寒凉质润,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之功,兼能清热主治阴虚津亏。鉴于滋阴中药以滋补阴虚之法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优势和价值,该文对近年以滋阴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然后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肿瘤细胞增殖周期、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和血管生产、提高机体免疫及调控功能、增强化疗药作用及逆转肿瘤耐药对抗等方面进一步梳理滋阴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客观阐述滋阴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为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肿瘤;滋阴中药;活性成分;多糖;皂苷;生物碱;黄酮;抗肿瘤;作用机制   
      20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298689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黄连及其方剂配伍防治糖尿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黄连及其方剂在糖尿病认知障碍防治中展现潜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任天一, 凌云, 申一鸣, 冯慧
      2025, 31(20): 266-2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192
      摘要:糖尿病认知障碍(DCI)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且不可逆,目前尚未有DCI一线治疗药物。中医药早期干预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并改善认知障碍,具有显著优势。作为苦寒清热药代表,黄连擅长清热燥湿、化浊解毒,已被广泛用于糖尿病及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多种认知障碍的临床防治研究。该文系统总结分析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黄连凭借其活性成分如小檗碱、槲皮素,药对如黄连-黄芩、黄连-石菖蒲、黄连-半夏、黄连-干姜,配伍方剂如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交泰丸、当归六黄汤及相关中成药等在DCI防治中展现了良好的潜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tau蛋白磷酸化、抑制神经炎症与氧化应激、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等有关。该文系统总结了黄连及其方剂配伍防治DCI的研究进展,以期初步阐释黄连“令人不忘”科学内涵,为其在防治DCI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连;令人不忘;糖尿病认知障碍;组方配伍;作用机制   
      20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500371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黄芪-莪术药对抗肿瘤配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在抗癌领域,黄芪-莪术药对显示出显著抗肿瘤活性,其机制涉及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等,为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康涵钰, 李闪闪, 魏丹丹, 赵艺涵, 杜如辛, 蒋士卿
      2025, 31(20): 276-2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21
      摘要: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在提高恶性肿瘤治疗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学认为气虚血瘀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益气活血法为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策略。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津养血等功效;莪术,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黄芪-莪术”作为益气活血法的经典药对,对遏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具有明确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包含黄芪多糖、黄芪皂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姜黄素、β-榄香烯、莪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吉马酮等多种抗肿瘤活性成分,能显著抑制肝癌、结直肠癌、胃癌、肺癌、卵巢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相较于单药和单体成分具有叠加药效、协同互补、增加溶出等优势,受到中医抗癌领域的广泛重视,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前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抗侵袭和转移、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等多个方面。结合国内外文献,对黄芪-莪术的配伍效应和配伍后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阐明两药配伍的科学性,以期为黄芪-莪术的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黄芪-莪术;药对;配伍效应;作用机制;抗肿瘤   
      38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62608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 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领域,乌梅丸展现了显著效果,通过多途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张林瑞, 张文风
      2025, 31(20): 287-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13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指一种特发性、慢性结肠黏膜炎症性疾病,始于直肠,是临床小肠梗阻及直肠癌等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现代UC临床治疗中西并重,在诱导缓解、预防复发等方面体现了一定优势。乌梅丸(WMW)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厥阴篇338条,原文提到:“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是治疗久泻久痢的显效方剂,具有调节气血、通畅三焦、清上温下的功效。研究发现WMW在防治UC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对WMW治疗UC的方证和药效基础、临床应用与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WMW可通过原方使用,加减联合化学药、复方及针灸等方式,在抗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细胞凋亡、增强免疫应答、调节肠道菌群、抑制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Notch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WMW治疗UC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乌梅丸;溃疡性结肠炎;药效基础;临床研究;作用机制   
      29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351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