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21期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酸枣仁汤能改善神经炎症和突触可塑性,有效抗抑郁。
      冯建宇, 王文华, 汪尤文, 谈滢, 田旭升
      2025, 31(21): 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707
      摘要:目的通过重塑炎症微环境并介导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改变,来评估酸枣仁汤对孤养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法建立的抑郁大鼠模型的抗抑郁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0.003 6 g·kg-1),酸枣仁汤高、中、低剂量组(10、5、2.5 g·kg-1),每组12只。使用孤养联合CUMS的方式对大鼠进行造模,观察各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和旷场实验得分并进行评估;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特异性蛋白1(SP1)/鞘氨醇激酶1(SK1)/鞘氨醇1磷酸酯受体1(S1PR1)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及海马突触素Ⅰ(SYNⅠ)、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序列相似的家族19成员A5(FAM19A5)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IHC)分析SP1、PSD-95、SYNⅠ、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阳性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SP1和S1PR1 mRNA的表达;采用结合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旷场实验总分显著下降(P<0.01),表明孤养联合CUMS成功诱导了抑郁样行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域中突触囊泡数量显著减少(P<0.01),且SP1、SK1、S1PR1与IL-6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SYNⅠ、PSD-95、FAM19A5、IL-10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酸枣仁汤高、中剂量组和氟西汀组糖水偏好率和旷场实验总分均显著上升(P<0.01),酸枣仁汤高、中、低剂量组及氟西汀组大鼠SP1、SK1、S1PR、IL-6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P<0.01),SYNⅠ、PSD-95、FAM19A5、IL-10表达明显上升(P<0.05,P<0.01),大鼠海马突触囊泡明显增多(P<0.05,P<0.01)。结论酸枣仁汤可调控抑郁模型大鼠FAM19A5、SYNⅠ、PSD-95、IL-10、IL-6、SP1/SK1/S1PR1在海马中的表达,其抗抑郁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炎症与重塑突触可塑性有关。  
      关键词:序列相似的家族19成员A5(FAM19A5);抑郁症;特异性蛋白1(SP1)/鞘氨醇激酶1(SK1)/受体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R1)信号通路;突触可塑性;神经炎症   
      12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15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五味参芩汤通过调控“肺-肠轴”改善肺纤维化,为治疗肺纤维化提供新方案。
      孙梦迪, 卢芳, 于栋华, 王宇, 陈平平, 刘树民
      2025, 31(21): 1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05
      摘要: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进行肺组织和粪便代谢组学分析,探讨五味参芩汤改善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气管内注射5 mg·kg-1博来霉素构建肺纤维化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泼尼松(3.15 mg·kg-1)组和五味参芩汤低、中、高剂量(4.586、9.172、18.344 g·kg-1)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28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大鼠肺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马松(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肠黏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表达;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UPLC-Q-TOF-MS研究五味参芩汤对肺纤维化大鼠肺和粪便中代谢网络的变化特征,筛选五味参芩汤治疗肺纤维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连续纤维化病灶,结肠黏膜损伤,结缔组织增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肠黏液中IL-6、IL-8、IL-1β、TNF-α、SIgA表达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Col-Ⅰ、FN、α-SMA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参芩汤组能够显著减少大鼠肺组织中炎性浸润及蓝色胶原沉积,减轻结肠损伤,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肠黏液中IL-6、IL-8、IL-1β、TNF-α、SIgA表达(P<0.01),降低肺组织Col-Ⅰ、FN、α-SMA蛋白和 mRNA的表达(P<0.05,P<0.01),其中以五味参芩汤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肺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有19个化合物差异明显(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参芩汤能对其中17种化合物产生回调作用(P<0.05,P<0.01)。粪便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有42个化合物差异明显(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参芩汤能回调其中41种化合物(P<0.05,P<0.01)。联合分析结果显示,五味参芩汤可能通过调控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视黄醇代谢通路发挥抑制肺纤维化的作用。结论五味参芩汤能够改善肺纤维化,可能与调控“肺-肠轴”有关。  
      关键词:五味参芩汤;肺纤维化;肺-肠轴;药效学;代谢组学   
      10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12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符合中药作用特点的动物模型构建及药理活性评价专题

    • 新工艺制备的颅痛宁丸提取粉对三叉神经痛模型具有显著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李舒冉, 王馨蔚, 孙静, 谢丹, 赵荣华, 包蕾, 耿子涵, 孙绮悦, 张敬升, 王雅欣, 崔羲和, 李欣颖, 韩冰, 卢天蛟, 崔晓兰, 刘丽英, 郭姗姗
      2025, 31(21): 2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35
      摘要:目的验证新工艺制备的颅痛宁丸提取粉对眶下注射滑石粉致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治疗效果,以评估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颅痛宁颗粒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为颅痛宁丸提取粉的应用及精准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眶下注射滑石粉构建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将大鼠按基础机械痛阈值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马西平组(60 mg·kg-1),颅痛宁颗粒组(2.70 g·kg-1),颅痛宁丸提取粉低、中、高剂量组(1.35、2.70、5.40 g·kg-1),每组10只。造模后2 h各组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同等条件下灌胃给予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10 d。Von Frey毛刷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三叉神经节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大鼠脑组织内神经肽P物质(SP)及β-内啡肽(β-EP)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及OTU去泛素化酶(OTULIN)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痛阈值显著下降(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显著(P<0.01),血清中IL-1、IL-6、IL-8、TNF-α炎症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内SP水平显著升高(P<0.01),β-EP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OTUL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NLRP3、ASC、Caspase-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颅痛宁丸提取粉各剂量组及颅痛宁颗粒组痛阈值显著升高(P<0.01),IL-1、IL-6、IL-8、TNF-α炎症水平及SP水平显著降低(P<0.01),β-EP水平显著升高(P<0.01),OTULIN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NLRP3、ASC蛋白水平降低(P<0.05,P<0.01)。同时,与模型组比较,颅痛宁丸提取粉各剂量组及颅痛宁颗粒组大鼠三叉神经节组织内病变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结论颅痛宁丸提取粉对眶下注射滑石粉诱导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改善OTULIN调控的神经炎症有关。  
      关键词:颅痛宁丸提取粉;三叉神经痛;OTU去泛素化酶(OTULIN);神经炎症;滑石粉   
      20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2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马鞭草苷能显著提高人冠状病毒HCoV-229E感染巨噬细胞的存活率,可能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稳定发挥作用。
      孙绮悦, 包蕾, 耿子涵, 赵荣华, 李舒冉, 崔羲和, 张敬升, 刘宪, 谢锐, 崔晓兰, 郭姗姗, 孙静
      2025, 31(21): 29-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40
      摘要:目的研究马鞭草苷对人冠状病毒(HCoV)-229E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马鞭草苷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HCoV-229E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筛选最佳条件,建立冠状病毒感染巨噬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马鞭草苷组(125 μmol·L-1)、模型组(HCoV-229E)和HCoV-229E+马鞭草苷组(HCoV-229E+马鞭草苷125 μmol·L-1)。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马鞭草苷对RAW264.7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CC0)、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50),以及对HCoV-229E感染细胞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及治疗指数(SI)。通过钙黄绿素/碘化丙啶(Calcein/PI)双染法检测细胞活性与毒性,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mito-Keima腺病毒标记法评估各组细胞的线粒体自噬水平。结果以HCoV-229E原倍浓度感染RAW264.7细胞36 h成功建立巨噬细胞感染模型。马鞭草苷的CC0值为125 μmol·L-1,CC50值为448.25 μmol·L-1;对HCoV-229E感染细胞的EC50值为46.28 μmol·L-1,SI值为9.68。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死亡比例显著升高(P<0.01),MMP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自噬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马鞭草苷干预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死亡比例显著降低(P<0.01),MMP下降情况显著改善(P<0.01),线粒体自噬水平显著增强(P<0.01)。结论马鞭草苷可提高HCoV-229E感染后巨噬细胞的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自噬,维持MMP稳定,减轻线粒体损伤有关。  
      关键词:马鞭草苷;人冠状病毒(HCoV)-229E;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膜电位   
      19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26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季德胜蛇药片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后遗神经痛有显著疗效,为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谢锐, 郭姗姗, 耿子涵, 包蕾, 赵荣华, 李舒冉, 孙绮悦, 王馨蔚, 张敬升, 崔羲和, 崔晓兰, 孙静
      2025, 31(21): 38-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36
      摘要:目的观察季德胜蛇药片对水痘-带状疱疹(VZV)及其引起的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作用,为季德胜蛇药片的临床应用及二次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56只豚鼠按体质量等级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阿昔洛韦组,季德胜蛇药片高、中、低剂量组(1.92、0.96、0.48 g·d-1),季德胜蛇药片口服+外用给药组(0.96 g·d-1+1.2 g·kg-1·d-1)。各组豚鼠背部区皮肤脱毛后用砂纸擦伤,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豚鼠背部破损部位滴涂VZV病毒液200 μL,连续感染2 d。于第1天感染后2 h开始给药,连续给药7 d。感染后第2天开始观察各组豚鼠每日背部病变情况,于第7天用CO2麻醉法处死豚鼠,取感染局部皮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进行病毒DNA核酸载量检测,并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将70只大鼠按体质量等级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阿昔洛韦组,季德胜蛇药片高、中、低剂量组(1.08、0.54、0.27 g·d-1),季德胜蛇药片口服+外用给药组(0.54 g·d-1+1.2 g·kg-1·d-1)。各组大鼠(除正常组外)于左前肢第1、2指指蹼间皮下接种VZV病毒悬液50 μL。大鼠背部区皮肤脱毛,于感染后2 h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0 d,并分别于接种前、接种后1、3、6、8、10 d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痛仪检测大鼠缩足机械痛阈值,并用冷热板测痛仪检测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在接种病毒后第10天行为学检查后麻醉大鼠,取出脊髓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节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和脊髓中P物质(SP)、神经激肽(N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豚鼠皮肤疱疹病变显著(P<0.01);病毒核酸载量高(P<0.01);皮下细胞结构紊乱,炎症细胞浸润与细胞坏死显著(P<0.01);明显降低大鼠缩足机械痛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0.05);显著升高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和脊髓中NK、SP、TNF-α和IL-1β的含量(P<0.01)。与模型组比较,季德胜蛇药片外用给药高、中剂量组及口服+外用给药组能够显著改善VZV感染引起的豚鼠皮肤红肿、疱疹等病变(P<0.01);降低豚鼠皮肤组织中VZV病毒核酸载量(P<0.01);减轻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皮肤细胞坏死程度(P<0.05);显著提高大鼠缩足机械痛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0.05);降低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和脊髓中NK、SP、TNF-α和IL-1β的含量(P<0.01)。结论季德胜蛇药片对VZV引起的皮肤感染及PHN的治疗作用显著,本研究为防治VZV感染提供疗效确切的候选新药。  
      关键词:季德胜蛇药片;水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脊髓背根神经节;缩足机械痛阈值;缩足反射潜伏期   
      6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3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基于人源化IGF1R小鼠的RSV感染肺炎动物模型成功构建,为抗RSV药物评价提供新平台。
      杨晓微, 谢丹, 李舒冉, 包蕾, 耿子涵, 刘宪, 崔梦瑶, 王雅欣, 曹姗, 崔晓兰, 孙静, 郭姗姗
      2025, 31(21): 48-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36
      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前研究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肺炎动物模型。方法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RSV对4种细胞系的毒力,并计算半数组织培养物感染量(TCID50)。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6只BALB/c-hIGF1R小鼠作为人源化IGF1R模型组。除正常组外,各组于第1、3天滴鼻感染RSV,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通过检测脏器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肺部病理学与影像学、肺部病毒载量,评价基于人源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小鼠的RSV感染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成果。并将10只BALB/c小鼠作为正常组,32只BALB/c-hIGF1R小鼠随机分为人源化IGF1R模型组,利巴韦林组(82.5 mg·kg-1·d-1),连花清瘟高、低剂量组(3.3、1.65 mg·kg-1·d-1),每组8只。检测利巴韦林和连花清瘟颗粒干预后的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将该模型应用到抗RSV药物评价中。结果人源化IGF1R模型组肺部可见大片的实变影和弥漫性磨玻璃影,肺体积显著增大(P<0.01);肺指数显著增高(P<0.01),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减小(P<0.01);CD3+、CD4+ T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肺组织血管周围大量炎症、瘀血,以淋巴细胞为主,血管内膜部分脱落,有少量嗜酸细胞;采用RSV感染BALB/c-hIGF1R小鼠后,小鼠肺组织中病毒核酸表达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巴韦林组和连花清瘟高、低剂量组病毒核酸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与人源化IGF1R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源化IGF1R小鼠具有较强的感染RSV的特性,基于人源化IGF1R小鼠的RSV感染肺炎动物模型构建成功,该模型适用于抗RSV药物评价。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动物模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肺部影像学   
      26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70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藏药三味豆蔻汤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可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DNF表达,恢复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信号传递。
      李舒冉, 王雅欣, 孙静, 包蕾, 耿子涵, 谢丹, 赵荣华, 鲍岩岩, 孙绮悦, 张敬升, 王馨蔚, 李欣颖, 崔羲和, 杨晓微, 刘宪, 崔梦瑶, 刘庆山, 郭姗姗
      2025, 31(21): 54-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736
      摘要:目的探究藏药三味豆蔻汤(SWDK)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50只SPF级5×FA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总皂苷组(0.04 g·kg-1),SWDK高、中、低剂量组(32.60、16.30、8.15 g·kg-1),每组10只,另取10只SPF级同龄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组,雌雄各半。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8周。Morris水迷宫实验、场景恐惧记忆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突触素(SYP)、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水平,免疫组化(IHC)观察小鼠脑组织齿状回(DG)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BDNF、Wnt家族成员3A(Wnt3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游泳路线明显冗长复杂、游泳速度显著降低(P<0.01),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僵直时间占比显著降低(P<0.01);小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排布不均;小鼠血清中SYP、PSD95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鼠脑组织DG区BDNF阳性表达减少;小鼠海马BDNF、Wnt3a和β-catenin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味豆蔻汤组和人参总皂苷组小鼠游泳路线明显缩短,三味豆蔻汤高、中剂量组游泳速度显著提高(P<0.01),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僵直时间占比明显升高(P<0.05),小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增多,排列紧密;小鼠血清SYP(P<0.05,P<0.01),PSD95水平(P<0.01)升高,小鼠脑组织DG区BDNF阳性细胞增多,小鼠海马BDNF、Wnt3a和β-catenin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SWDK可改善A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DNF表达以促进突触可塑性恢复神经元信号传递有关。  
      关键词:三味豆蔻汤;藏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可塑性;认知功能障碍   
      26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63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系统梳理了呼吸道病毒感染肺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为建立标准化模型提供参考,助力中医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
      谢丹, 李舒冉, 耿子涵, 包蕾, 孙静, 赵荣华, 刘宪, 崔梦瑶, 杨晓微, 崔晓兰, 郭姗姗
      2025, 31(21): 6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43
      摘要:目前,呼吸道病毒感染肺炎(VP)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医药防治VP不以特异性病原体为靶标,而是基于扶正祛邪的核心思想和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通过归纳临床患者的证候特点,明确核心病机,实现个性化治疗。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通过整合VP病因与病机,能够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模拟临床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的个性化表征,为解析中医药防治VP的理论基础和促进优势方药研发提供了实验平台。目前,多样化的物种选择、复合式的造模方法和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导致V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难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型构建体系,限制了模型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文章从物种选择、建模方法、评价指标和应用现状四方面系统性梳理了现有V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现有V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明确了需要未来聚焦的改进方向和优化策略,为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V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助力中医药防治突发、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理论现代化与新药研发。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医药   
      35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284738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药理

    • 最新研究发现,四逆散加减方能有效缓解慢性束缚应激引起的小鼠焦虑行为,其机制涉及神经递质稳态调控和代谢通路调节。
      赵洁, 房政钰, 肖贺, 郭娜, 吴宏伟, 杨洪军
      2025, 31(21): 70-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04
      摘要:目的基于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从代谢水平阐释四逆散加减方(MSNS)缓解慢性束缚应激(CRS)小鼠焦虑样行为的潜在机制,辨识MSNS调控的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方法7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SNS高、中、低剂量组(2.4、1.2、0.6 g·kg-1)及阳性药组(氟西汀2.6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CRS方法构建小鼠焦虑模型,每日束缚前2 h进行灌胃给药,共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通过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和明暗箱(LDB)实验评价焦虑行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以评估应激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检测脑组织中9种代谢物质和血清代谢物质。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鉴定差异代谢物,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0且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代谢物,利用MetaboAnalyst 5.0对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OFT中的中央活动时间和中央路程均明显下降(P<0.05);在EPM中开臂停留时间占比和开臂停留次数占比均显著下降(P<0.01);LDB中明箱活动时间占比和明箱活动路程占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的CRH、ACTH和COR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UPLC-MS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中多巴胺(DA)、γ-氨基BA(GABA)、5-羟吲哚乙酸(5-HIAA)、5-羟色胺(5-HT)、5-羟色胺/色氨酸(5-HT/Trp)明显下降(P<0.05,P<0.01),谷氨酸(Glu)、去甲肾上腺素(NE)、犬尿氨酸(Kyn)、犬尿氨酸/色氨酸(Kyn/Trp)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MSNS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增加OFT中的中央活动时间和中央路程、EPM的开臂停留时间占比和开臂停留次数占比及LDB中明箱活动时间占比和明箱活动路程占比(P<0.05);MSNS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中CRH、ACTH和CORT含量(P<0.05);MSNS高剂量可明显增加GABA、5-HIAA、5-HT/Trp的含量(P<0.05),并且明显下调Glu和Kyn/Trp的含量(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MSNS干预后有16种CRS诱导的代谢紊乱被显著回调。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SNS的干预效应主要涉及丙氨酸(Ala)/天冬氨酸(Asp)/Glu代谢、丁酸(BA)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代谢、三羧酸(TCA)循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及Trp代谢等8条核心通路,其作用机制与神经递质稳态调控、TCA循环的能量代谢优化及炎症反应抑制等多维度生物学过程相关。结论MSNS可以缓解慢性束缚应激引起的小鼠焦虑样行为,其机制与缓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亢进、改善海马区神经递质及色氨酸代谢通路相关物质,调节Ala/Asp/Glu代谢、BA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代谢、TCA循环等代谢通路相关。  
      关键词:四逆散加减方;慢性束缚应激;焦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代谢组学   
      10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05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四神丸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屏障功能,减轻腹泻症状和结肠黏膜炎症,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物平衡发挥作用。
      章茜, 黎思琪, 胡运莲, 文娜, 黄超群, 刘斌斌, 苏成霞
      2025, 31(21): 80-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698
      摘要:目的基于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探讨四神丸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肾阳虚证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只SPF级孕鼠生产后,每窝留4只雄性乳鼠开展实验,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低、高剂量组(3.51、7.02 g·kg-1),培菲康组(0.54 g·kg-1),每组8只。空白组予常规饲养,其余组均采用母子分离+番泻叶灌胃(1 g·mL-1,10 mL·kg-1)法制备IBS-D脾肾阳虚证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四神丸低、高剂量组分别予对应剂量四神丸煎剂灌胃,培菲康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粪便性状。给药2周后将大鼠麻醉、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IL-22水平,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结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ZO-1、Occludin表达,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测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大鼠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结果HE染色显示,空白组结肠组织结构清晰,腺体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结肠组织结构紊乱,腺体排列不规则,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四神丸低、高剂量组,培菲康组结肠组织结构较模型组完整,腺体排列相对规则,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F-β、IL-10、IL-2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ZO-1、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盲肠内容物乙酸、丙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丁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F-β、IL-10、IL-22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培菲康组大鼠血清TGF-β、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四神丸高剂量组、培菲康组大鼠ZO-1、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盲肠内容物乙酸、丙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丁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16S rRNA结果显示,模型组肠道菌群结构较空白组发生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经四神丸及培菲康干预后,大鼠肠道毛螺菌科、鼠杆菌科、阿克曼氏菌科、联合乳杆菌属、UBA3282属、阿克曼菌属、棒状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颤螺旋菌科、脱硫弧菌科、乳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脱硫弧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趋于空白组肠道菌群比例的趋势。结论四神丸可减轻IBS-D脾肾阳虚证大鼠腹泻症状、结肠黏膜炎症反应,增加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加强肠道屏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优化肠道菌群结构、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SCFAs的平衡相关,且以高剂量四神丸作用明显。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四神丸;肠道屏障;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   
      13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090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健脾养正消癥方通过调控DZIP1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激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阻止胃癌恶性进展。
      刘元杰, 叶茜文, 邹玺
      2025, 31(21): 90-1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18
      摘要:目的建立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健脾养正消癥方(JPYZXZ)干预弥漫型胃癌(DGC)的差异表达基因,识别潜在的关键预后因子,并初步阐明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JPYZXZ(6 g·kg-1)干预的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裸鼠与中药空白组裸鼠进行高通量RNA测序,提取和检测瘤体的总RNA,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将二代测序结果与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中筛选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相关基因进行交集分析,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识别可能的关键靶点DAZ相互作用蛋白1(DZIP1),并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其在DGC恶性进展中的作用。结果转录组测序显示,JPYZXZ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富集于焦点黏附、磷脂酰基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和血管发育调控等关键生物学过程(P<0.05)。将这些差异基因与单细胞测序筛选出的CAFs标志基因交集分析,确定10个潜在共同靶点基因。Cox回归分析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的胃癌队列(STAD)数据库验证,DZIP1为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关键因子。转录组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DZI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JPYZXZ能够剂量依赖性下调DZIP1的表达水平。临床研究进一步表明,服用JPYZXZ的胃癌患者血清中DZIP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JPYZXZ可能通过调控DZIP1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从而阻止DGC的恶性进展,为其在DGC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潜在靶点。  
      关键词:健脾养正消癥方;转录组学;弥漫型胃癌;DAZ相互作用蛋白1(DZIP1);上皮间充质转化   
      5
      |
      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31104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虎杖通过调节肺表面活性脂质平衡,有效降低RSV感染小鼠病毒载量,改善肺部炎症。
      汪小蓉, 陶柯宇, 纪建建, 董盈妹
      2025, 31(21): 102-1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64
      摘要:目的基于脂质组学方法研究虎杖通过调控肺表面活性脂质稳态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利巴韦林,46 mg·kg-1),虎杖低、高剂量组(0.75、2.25 g·kg-1),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小鼠经RSV滴鼻构建感染模型,各给药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RSV核蛋白(RSV-N)、RSV糖蛋白(RSV-G)mRNA)],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脂质的水平并进行差异脂质鉴定。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部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充血与组织损伤,肺组织病理评分及肺指数显著增加(P<0.01),RSV-N、RSV-G、IL-1β、TNF-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杖各剂量及利巴韦林组小鼠肺部病理评分及肺指数显著降低(P<0.01),虎杖高剂量组小鼠肺部RSV-N、RSV-G mRNA和TNF-α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脂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多个显著改变的差异代谢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呈现明显脂质代谢异常,具体表现为前列腺素(PG)、神经酰胺(Cer)、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鞘磷脂(SM)水平升高和甘油二酯(DG)、酰基乙醇胺(NAE)等水平降低。虎杖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呈现明显回调趋势,虎杖高剂量组干预可明显回调PI类脂质、PG类脂质、PC类脂质等水平。结论虎杖能显著降低RSV感染小鼠的肺组织病毒载量,改善肺部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维持PI、PG类脂质等肺表面活性脂质稳态有关。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虎杖;肺表面活性脂质;脂质组学;代谢组学;病毒性肺炎   
      7
      |
      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124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菟丝子总黄酮能有效改善小鼠抑郁行为,促进海马神经元修复,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具有显著抗抑郁作用。
      宋安东, 李国花, 袁博, 贾孟辉, 李占涛, 王晓丽, 王龙, 付慧玲
      2025, 31(21): 109-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05
      摘要:目的探讨菟丝子总黄酮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选取50只雄性4周龄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UMS模型组、菟丝子组(10.2 g·kg-1·d-1)、帕罗西汀组(2.6 mg·kg-1·d-1)及总黄酮组(173.2 mg·kg-1·d-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全程持续进行CUMS造模。造模4周后进行行为学评估,随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1·d-1),其余治疗组给药,连续灌胃4周,灌胃容积为10 mL·kg-1。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及悬尾实验评估抑郁样行为改变。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LRP3、ASC、Caspase-1、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及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UM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糖水偏好率显著下降(P<0.01),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静止时间显著延长(P<0.01);海马CA3区细胞密度降低、排列紊乱并伴有核固缩,脑组织细胞可见凋亡细胞增加;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神经递质5-HT、DA、BDNF含量显著减少(P<0.01);ROS显著升高(P<0.01);NLRP3、ASC、Caspase-1、IL-1β、iNOS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UCP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NLRP3、ASC、Caspase-1及TXNIP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著回升(P<0.01),强迫游泳和悬尾静止时间显著缩短(P<0.01);海马CA3区神经元结构修复;大脑组织细胞凋亡数目减少;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1);神经递质5-HT、DA及BDNF含量恢复(P<0.01);ROS蓄积显著减轻(P<0.01);NLRP3、ASC、Caspase-1、IL-1β、iNOS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UCP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NLRP3、ASC、Caspase-1及TXNIP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总黄酮可显著改善抑郁样行为,其效果优于菟丝子干预。总黄酮对海马神经元结构修复及神经递质稳态调节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下调NLRP3、ASC、Caspase-1、TXNIP蛋白表达并激活UCP2通路。结论菟丝子总黄酮可通过调控小鼠海马UCP2/TXNIP/NLRP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小体激活、减少氧化损伤并恢复神经递质含量,从而协同缓解神经元凋亡并促进海马细胞排列及形态结构的恢复,其比菟丝子水煎剂有更显著的抗抑郁作用。  
      关键词:菟丝子;总黄酮;抑郁症;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氧化应激-炎症轴   
      17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1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临床

    • 最新研究显示,祛瘀解毒法能有效改善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症状,降低血清CA125水平,提高胚胎质量和妊娠率,可能通过调节JNK、c-Jun、NR4A2蛋白表达发挥作用。
      王婷婷, 亓兆康, 任金忻, 赵帅, 尉春晓, 于艺, 连方
      2025, 31(21): 120-1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825
      摘要:目的观察祛瘀解毒法对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细胞癌基因Jun(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符合标准的肾虚血瘀型EMs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另选取单纯男方因素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36例患者为空白组。治疗组患者口服滋肾祛瘀解毒方,对照组及空白组口服安慰剂,疗程均为卵巢刺激前1个周期及取卵周期,于治疗前即入组时和治疗后即扳机日分别评估肾虚血瘀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于月经第2天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于扳机日测定促性腺激素(Gn)天数及用量、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激素水平;取卵后第3天评估胚胎结局;胚胎移植后28 d评估临床妊娠率。观察3组基线资料,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情况,3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Gn天数、Gn用量、HCG日激素水平、获卵数、2个原核(2PN)的受精卵数量受精数、可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并从3组患者中每组抽取6人,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组取卵日当天卵泡液颗粒细胞(GCs)中JNK、c-Jun、核受体亚家族4 A组成员2(NR4A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3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肾虚血瘀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3组间血清性激素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基础促黄体生成素(LH)、基础雌二醇(E2)、基础孕酮(P)水平,Gn天数及用量、HCG日血激素水平(扳机日LH、E2、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空白组的获卵数、2PN受精数、可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治疗组患者GCs中JNK、c-Jun、NR4A2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观察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滋肾祛瘀解毒方能明显改善肾虚血瘀型EMs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CA125水平、增加获卵数、2PN受精数、可用胚胎数、提高优质胚胎率,改善妊娠结局,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JNK、c-Jun、NR4A2水平改善患者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水平,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卵巢功能有关。  
      关键词:祛瘀解毒法;子宫内膜异位症;肾虚血瘀;滋肾祛瘀解毒方;细胞凋亡   
      9
      |
      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15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揭示,脾气亏虚、湿热瘀毒证结直肠癌患者存在特有的代谢产物和信号通路,胆汁酸可能是潜在生物标志物。
      孟思婷, 陶李蕙苹, 张东, 张钦畅, 范一平, 程海波
      2025, 31(21): 130-1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662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脾气亏虚、湿热瘀毒证(SRYD)结直肠癌患者,非脾气亏虚、湿热瘀毒证(non-SRYD)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人(Normal)的血浆代谢物差异,挖掘SRYD结直肠癌患者特有的代谢产物及其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依据SRYD及non-SRYD结直肠癌诊断标准,纳入30例患者,其中10例SRYD结直肠癌患者,20例non-SRYD结直肠癌患者,同时Normal组招募10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xactive-Orbitrap-MS)对3组人群血浆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通过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及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按照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t检验P<0.05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并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探索SRYD结直肠癌患者特有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结果代谢组测序结果显示,各组间的代谢轮廓具有一定差异,SRYD组与Normal组血浆差异代谢物111个,上调31个,下调80个,主要包括硬脂酰溶血磷脂酰胆碱、吲哚-3-丙烯酸、硫酸脱氢表雄酮等(P<0.05);non-SRYD组与Normal组差异代谢物97个,上调36个,下调61个,主要包括硬脂酰溶血磷脂酰胆碱、鞘氨醇、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等(P<0.05);SRYD组与non-SRYD组差异代谢物19个,上调5个,下调14个,主要有二氢鞘氨醇、棕榈酸、亚油酰乙醇酰胺等(P<0.05)。将显著性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分析获得各组显著富集代谢通路,结果发现初级胆汁酸合成、胆固醇代谢、胆汁分泌等11条代谢通路是SRYD结直肠癌特有的差异信号通路。进一步检索上述关键信号通路,结果发现胆汁分泌和初级胆汁酸合成通路中均存在胆汁酸的上调,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存在上调趋势。结论初级胆汁酸合成、胆固醇代谢、胆汁分泌相关通路可能是SRYD结直肠癌特有的差异信号通路,胆汁酸是代谢通路中的核心分子,可作为与SRYD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结直肠癌;脾气亏虚、湿热瘀毒证;血浆代谢组学;胆汁酸;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串联法(UPLC-Q-Exactive-Orbitrap-MS)   
      7
      |
      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696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证据图分析 AI导读

      在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专家通过证据图梳理中药内服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为提高中药治疗循证证据提供新方向。
      刘明玥, 贺柏翔, 胡竞秋, 戴优苒, 任玲玲, 葛淑凡, 李科霖, 金秋百, 宋坪, 迟慧彦
      2025, 31(21): 138-1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723
      摘要:目的该研究运用证据图对中药内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梳理,了解该领域的证据分布概况及质量。方法系统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纳入中药内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英文RCT研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该领域的证据分布。此外,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 1.0)评价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168篇RCT,整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有72.6%的研究样本量为51~100例。共涉及108种中药干预方案,涵盖中药煎剂、中药颗粒、中成药与中药提取物4类,以复方甘草酸苷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消风散与除湿胃苓汤,57.1%研究的疗程为4~8周。结局指标多关注临床有效率、皮损评分与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皮肤屏障功能及复发率关注较少。文献偏倚风险普遍较高。结论当下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并显示出一定临床优势。但部分研究存在临床定位尚不明确、研究规范及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中医临床优势不突出等问题。未来需开展大样本且方法严谨的高质量研究以提高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循证证据。  
      关键词:中药;特应性皮炎;证据图;随机对照试验;循证研究   
      8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144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药学基础

    • 乳块消制剂的质量评价与关键问题分析 AI导读

      在乳块消制剂质量评价领域,专家建立了多指标多方法检测体系,为提升制剂质量提供解决方案。
      陈荣, 张超, 钟水生, 陈卫, 屠恩云, 王亚琼
      2025, 31(21): 146-1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464
      摘要:目的基于多指标多方法检测,从特征成分出发,系统性评价乳块消制剂的质量,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建立乳块消不同制剂中16种特征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对抽检的129批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丹参酚酸类、丹参酮类成分进行测定,考察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乳块消制剂丹参质控指标的合理性,追查企业不同批号间差异显著的原因;对王不留行进行炮制和不同提取方式考察,分析不同年版《中国药典》中制法变更的影响;建立川楝素、异川楝素LC-MS含量测定方法,对川楝子水提后川楝素和异川楝素含量比例变化进行分析;对皂角刺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部分企业皂角刺特征成分含量偏低的原因。结果将不同剂型的乳块消样品合并分析,B厂片剂和D厂颗粒剂王不留行、皂角刺特征成分含量明显高于A厂片剂和C厂片剂、胶囊剂。A厂部分批次丹参酮类成分含量异常偏高,可能在提取丹参时采用了70%乙醇回流。C厂所有样品丹参酚酸类成分降解产物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占7种酚酸类总量比例异常偏高,存在盲目追求丹参素指标含量而舍弃更有效成分的风险。王不留行采用水煎煮特征成分提取率明显高于70%乙醇回流,改为炒王不留行可减少成分损失。川楝子中川楝素与异川楝素在采用水煎煮提取制成乳块消制剂后,两者含量比例由饮片中川楝素远高于异川楝素,变为成药中异川楝素高于川楝素。造成皂角刺成分含量偏低的原因可能在于厂家投料非药用部位过多。结论建议督促企业保障原料的投料质量特别是标准中无质控项的药味、减少非药用部位的使用,不得随意更改制法、工艺;胶囊剂和颗粒剂处方将王不留行改为炒王不留行;用水煎煮川楝子入药的成药,药品监管应将异川楝素纳入考虑范围,药典标准在修订时建议将丹酚酸B设为丹参质控指标。  
      关键词:乳块消制剂;酚酸类;王不留行;皂角刺;丹参酮;异川楝素;质量评价   
      7
      |
      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6965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藿香正气散的历史衍变与现代临床应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系统考证了藿香正气散的方剂组成、剂量衍变等信息,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
      牛蔚露, 杨孟洁, 吕承启, 沈萃萃, 李聪聪, 贾皇超, 王丽云, 刘学伟, 苗明三, 王晓萌, 鄢亚巍, 刘春永
      2025, 31(21): 156-167.
      摘要:该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藿香正气散的方剂名称与出处、方剂组成衍变、剂量衍变、基原与炮制方法、煎服方法、古代应用、加减应用、现代应用等信息进行系统考证。经考证,藿香正气散又名藿香正气汤,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组成和剂量为大腹皮41.3 g、白芷41.3 g、紫苏41.3 g、茯苓41.3 g、半夏曲82.6 g、白术82.6 g、陈皮82.6 g、厚朴82.6 g、桔梗82.6 g、藿香123.9 g、甘草103.25 g。方中紫苏实为紫苏叶;陈皮(去白)实为橘红;厚朴的炮制规格采用姜厚朴;藿香实为广藿香;甘草的炮制规格采用炒甘草;其余均为生品。药物的基原均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一致。将上述药物剉成细末,粒径规格为过五号筛,每服取药物8.26 g,加水300 mL,加生姜3 g和大枣3 g,煎至140 mL,热服,建议每日3服。欲使患者出汗,则添加衣被,同时再煎1服药物立即服用,热服,此1服不包含于每日3服以内。该方功能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一系列疾病。但可能存在诱发过敏、紫癜、双硫仑样反应等不良反应,应用时须注意。藿香正气散方剂组成合理、临床应用广泛,适合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藿香正气散;关键信息;现代应用;文献考证;组方;基原;剂量;临床应用   
      6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10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中医经典理论方药研究

    •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黄连知母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黄连知母汤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降低胰岛素抵抗,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王磊, 潘蕴, 万利花, 涂文玲, 曹灵勇
      2025, 31(21): 168-1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15
      摘要: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探讨黄连知母汤改善2型糖尿病(T2DM)糖脂代谢紊乱及肝脏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诱导Goto-Kakizaki (GK)大鼠制备T2DM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0 g·kg-1)、黄连知母汤组(3.60 g·kg-1),每组8只;给予药物连续干预8周,收集各组大鼠血清、肝脏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观察;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合网络药理学及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正常组、模型组、黄连知母汤组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黄连知母汤干预T2DM差异表达通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PI3K、Ak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IRS-1、PI3K、Akt、PPARγ蛋白表达。结果黄连知母汤干预8周后能够显著改善T2DM大鼠模型多饮、多食、多尿等典型症状(P<0.01),降低T2DM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P<0.01);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黄连知母汤有效改善了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和炎症水肿程度,减少脂质空泡;生化检测结果表明黄连知母汤有效降低了TC、TG、LDL-C水平(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黄连知母汤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P<0.05)。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及转录组学KEGG通路分析提示黄连知母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PI3K/Akt等信号通路。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确证黄连知母汤可有效上调肝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mRNA及蛋白表达(P<0.05,P<0.01),发挥抗炎、减少肝脏脂质蓄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结论黄连知母汤能有效改善T2DM糖脂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通路,改善炎症,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有关。  
      关键词:黄连知母汤;2型糖尿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   
      12
      |
      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31101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连朴饮加味方通过抑制线粒体过度自噬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激活,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损伤。
      张思依, 党浩鹏, 吕文亮, 周文涛, 郭微, 刘林, 曾兰, 孙玉洁, 梁路明, 赵毅
      2025, 31(21): 178-1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297
      摘要:目的基于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连朴饮加味方改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连朴饮加味方高、中、低剂量组及四联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Hp菌液灌胃制备Hp感染小鼠模型。连朴饮加味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27.3、13.65、6.83 g·kg-1·d-1灌胃,四联组按照奥美拉唑(6.06 mg·kg-1·d-1)+阿莫西林(303 mg·kg-1·d-1)+克拉霉素(151.67 mg·kg-1·d-1)+胶体果胶秘胶囊(30.3 mg·kg-1·d-1),正常组给予等体积0.9% NaCl溶液灌胃,连续给药14 d后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Warthin-Starry(W-S)银染色检测胃黏膜Hp定植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胃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检测胃组织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水溶性四唑盐法(WST-1)、硫代巴比妥酸法(TBA)分别测定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PTEN诱导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胃组织PINK1、Parkin、p62、LC3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黏膜组织损伤较明显,Hp大量定植,线粒体损伤严重,出现自噬过度导致的空泡化结构;胃黏膜组织TOMM20和TFAM共表达水平降低;胃组织SOD表达显著降低,MDA表达显著上升(P<0.01);胃组织PINK1、Parkin、LC3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上升,p62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胃组织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IL-1β、IL-18表达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朴饮加味方各剂量组及四联组小鼠胃黏膜病理损伤均所改善,Hp定植减少,线粒体损伤减轻,TOMM20和TFAM共表达水平上调;连朴饮加味方低剂量组SOD表达显著升高(P<0.01),连朴饮加味方各剂量组、四联组MD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连朴饮加味方各剂量组、四联组PINK1、Parkin、LC3 mRNA,PINK1、Park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62 mRNA显著上升(P<0.01);连朴饮加味方中、高剂量组和四联组LC3 Ⅱ/LC3 Ⅰ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p6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连朴饮加味方各剂量组、四联组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IL-1β、IL-18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连朴饮加味方改善Hp感染模型小鼠胃黏膜损伤,发挥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线粒体过度自噬,从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激活有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炎;连朴饮加味方;线粒体自噬;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   
      9
      |
      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086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甘露消毒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潜在成分及作用机制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甘露消毒丹通过抑制病毒性肺炎小鼠炎性反应改善肺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有关。
      张玮超, 李亚云, 高天慈, 侯梦星, 许文忠, 陈分乔
      2025, 31(21): 188-1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94
      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结合体内实验验证,探讨甘露消毒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甘露消毒丹的核心成分、靶基因及主要通路,再采用分子对接对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验证,并选取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甘露消毒丹低、中、高剂量组(10只/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12 h灌胃1次生理盐水(10 mL·kg-1),地塞米松组予5 mg·kg-1地塞米松腹腔注射,每日1次,甘露消毒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用1.3、2.6、3.9 g·kg-1浓度的溶液灌胃,12 h/次。通过检测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7及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进一步验证结果。结果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确定了甘露消毒丹中12种潜在活性成分,甘露消毒丹和病毒性肺炎的交集靶点共306个,经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获得排名前20位的关键靶点,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得出排名前20的信号通路,构建“活性成分-交集靶点-通路”网络。分子对接验证显示,甘露消毒丹核心成分与病毒性肺炎关键靶标受体的亲和力较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肺泡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间质水肿明显。W/D、BALT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IL-17水平明显升高,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甘露消毒丹各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小鼠肺损伤均减轻,W/D、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甘露消毒丹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IL-1β、IL-17水平明显降低,肺组织中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可通过抑制病毒性肺炎小鼠炎性反应改善肺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有关。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甘露消毒丹;病毒性肺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9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101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发现,不同葛根含量的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模型小鼠疗效存在差异,仲景原方配伍比例的葛根芩连汤疗效最佳,为治疗急性肠炎提供科学依据。
      张瑞颖, 王萍, 张迪, 程宏发, 张影, 邓竺, 冯慧, 刘敏, 汤阳
      2025, 31(21): 197-20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997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葛根含量的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AE)模型小鼠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为阐释葛根芩连汤治疗“协热利”时重用葛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1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单味葛根组(单葛组3.12 g·kg-1)、去葛根组(无葛组3.12 g·kg-1)、葛根芩连汤常量组(常量组6.24 g·kg-1)、葛根用量减半组(半葛组4.68 g·kg-1)、葛根用量倍增组(倍葛组9.36 g·kg-1),每组16只。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 d构建AE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给药7、14 d进行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其结肠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黏膜受损,腺体萎缩、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结肠组织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用药组小鼠DA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以常量组效果最显著。给药7 d后,常量组对AE小鼠结肠黏膜修复效果最佳,常量组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Z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倍葛组IL-1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Occludin蛋白表达方面,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14 d后,倍葛组对AE小鼠结肠黏膜修复效果最佳,除无葛组外的所有给药组TNF-α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常量组及倍葛组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倍葛组IL-1β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其Z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通过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保护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和结构,降低炎症因子表达从而达到治疗AE模型小鼠的作用,当比较含有不同葛根含量的葛根芩连汤的疗效时,以仲景原方配伍比例的葛根芩连汤对AE模型小鼠疗效最佳。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急性肠炎;量效关系;炎症因子;紧密连接蛋白   
      12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74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据最新研究报道,麻黄附子甘草汤及其单药成分麻黄、附子能有效改善TRPC5高表达足细胞损伤肾病综合征,减少蛋白尿,抑制TRPC5-RAC1前馈循环损伤。
      贾蒙, 王怡, 韩世盛
      2025, 31(21): 205-2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17
      摘要:目的基于玄府学说,以足细胞骨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5(TRPC5)-Ras相关C3肉毒菌毒素底物1(RAC1)前馈循环为研究靶点,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及其辛味单药麻黄、附子修复足细胞损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构建TRPC5高表达动物模型,以麻黄附子甘草汤(2.468 g·kg-1)及麻黄单药(1.851 g·kg-1)、附子单药(1.234 g·kg-1)为干预,分析血尿生化学、组织病理学、足突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中骨架蛋白突触足蛋白(Synaptopodin)和机制蛋白TRPC5、RAC1-GTP、RAC1的表达。提取并培养原代足细胞,分析足突三维成像及细胞骨架荧光,检测TRPC5、RAC1免疫荧光共染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麻黄附子甘草汤组、麻黄组、附子组大鼠的血清白蛋白(ALB)明显增加(P<0.05,P<0.01)、尿蛋白肌酐比明显降低(P<0.05);肾脏组织中足突融合率明显降低(P<0.05)、骨架蛋白Synaptopodin表达明显增加、机制蛋白TRPC5、RAC1-GTP、RAC1表达明显降低(P<0.05);原代足细胞中鬼笔环肽荧光面积/视野面积占比显著增加(P<0.01),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5),TRPC5-RAC1免疫荧光共染双阳细胞数/视野总细胞数占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麻黄附子甘草汤及其辛味单药成分麻黄、附子均能够改善PAN诱导的TRPC5高表达足细胞损伤肾病综合征模型,减少蛋白尿,抑制足细胞骨架TRPC5-RAC1前馈循环损伤。  
      关键词:玄府理论;辛味中药;足细胞损伤;足细胞骨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5-Ras相关C3肉毒菌毒素底物1(TRPC5-RAC1)前馈循环   
      13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31108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最新研究揭示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分子机制,通过系统网络药理学模型,发现164个直接靶点和1440个间接靶点,为肺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王英东, 彭浩洋, 王澳义, 张武霞, 白辰, 李鹏
      2025, 31(21): 215-2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19
      摘要:目的结合麻杏石甘汤的成分结构和转录组数据,在靶标层面系统挖掘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团队前期构建的以药物靶点为核心的系统网络药理学模型NP-TCMtarget方法,基于麻杏石甘汤组和肺炎模型组的转录组数据挖掘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效应靶点,基于麻杏石甘汤中药成分的结构信息预测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结构靶点。通过交叉关联效应靶点和结构靶点的交集揭示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直接靶点,除直接靶点外的剩余效应靶点为间接靶点;进一步对治疗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解析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分子靶点作用机制。结果利用NP-TCMtarget方法,发现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效应靶点1 604个,发现麻杏石甘汤的结构靶点816个,揭示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可通过164个直接靶点和1 440个间接靶点发挥作用。对1 604个效应靶点进行功能分析,显著富集到19个通路,对这些通路综合分析显示麻杏石甘汤主要通过调控影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等免疫炎性相关信号通路改善肺炎。结论该研究关注药物靶点作用的层次性,结合麻杏石甘汤的结构数据和麻杏石甘汤组、肺炎模型组的转录组数据,系统揭示了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成分-直接靶点-间接靶点-生物效应作用路径。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肺炎;靶点;转录组;网络药理学   
      12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3111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据最新研究,消积护肺方能有效降低儿童流感样病例发生率,为预防儿童流感提供新思路。
      王静, 刘建平, 刘铁钢, 王红, 付迎新, 李静, 谭华清, 徐颖奇, 马亚楠, 王未, 王佳, 陈海鹏, 田园硕, 王洋, 白辰, 王振东, 李倩倩, 于河, 马雪颜, 董斐, 吴力群, 谷晓红
      2025, 31(21): 223-2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592
      摘要:目的观察消积护肺方对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密切接触儿童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防治儿童流感提供思路参考和循证学证据支撑。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5家医院收集确诊的流感病例及流感样病例。以纳入的流感及流感样病例为中心,诊间招募符合要求的流感密切接触儿童。根据入组的流感密切接触儿童是否愿意服用消积护肺方预防流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8例)。在进入试验的第7、14天进行随访观察。主要观察指标:流感样病例发生率、流感确诊率。次要观察指标:流感的中医症状评分量表、流感急(门)诊就诊率、流感住院率、接触流感病例后发病时间。结果216例参与者根据意愿进入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08例)。主要观察指标:(1)流感样病例发生率。观察组发病率为12.0%(13/108),对照组发病率为23.1%(25/108),观察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P<0.05)。(2)流感确诊率。观察组确诊率为3.7%(4/108),对照组确诊率为4.6%(5/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次要观察指标:(1)流感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发病后,流行性感冒的症状评分量表中,鼻塞流涕在两组间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如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流感急(门)诊就诊率:观察组就诊率84.6%(n=11),对照组就诊率96%(n=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接触流感患者后发病时间:观察组接触IP后发病中位时间7 d,对照组接触流感患者后发病中位时间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身体健康的儿童在无防护的条件下接触传染期流感病例,成为流感密切接触者,使用消积护肺方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成为流感样病例的比率。消积护肺方可以作为预防儿童流感的专方。  
      关键词:消积护肺方;儿童;流感;随机对照研究;预防   
      6
      |
      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094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经方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经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作用机制涉及多方面,为中医诊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郭珂宁, 朱子菡, 王振亮
      2025, 31(21): 231-2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991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中间。以月经异常、痤疮、多毛、不孕、油脂性皮肤、黑棘皮、肥胖为主要症状。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经方配伍严谨精当,组方精简,方证对应明确,疗效确切,在PCOS的治疗中体现出独特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经方治疗PCOS具有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作用时间持久等优势。为了探讨经方对PCOS的治疗现状及机制,该文以仲景妇科学术思想为基础,通过收集总结近年来经方治疗该病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该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根本在于“虚”,在此基础上兼见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治疗该病较为常用的经方有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温经汤、金匮肾气丸等,上述这些经方对于治疗PCOS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增加其优势卵泡直径和子宫内膜厚度,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糖脂代谢,抑制卵巢组织氧化及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纠正菌群紊乱情况,保护肠道屏障功能,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上述研究结果可帮助医者灵活使用经方,拓宽PCOS的辨治思路,也为完善PCOS的中医诊疗方案提供思路。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经方;辨治思路;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3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104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草考证

    • 经典名方中百部的本草考证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百部药材历史沿革被系统梳理,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
      许刚, 安莉, 王晓梅, 王二欢, 杨祎辰, 马存德, 杨阳, 詹志来
      2025, 31(21): 241-2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66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并结合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学名考订、产地、采收加工、品质、炮制、性味功效等方面对百部类药材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含百部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百部类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百部因其地下块根十数条至数十条簇生生长形态而得名。这一形态与天门冬属一些植物的块根生长形态相似,因此,从古至今存在天门冬属植物块根混用为百部的情况。经考证可知,百部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均以百部为正名,尚有“白并”“婆妇草”“野天门冬”等别名。历代所用主流来源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蔓生百部S. japonica或对叶百部S. tuberosa的干燥块根,这与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情况一致;此外,天门冬属的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和石刁柏A. officinalis为百部常见混淆品。3种基原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分布较广,古代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现已实现人工栽培。古代采收时间多在农历二月、三月、八月采根,暴干;现今则多于春秋二季采挖,挖出后洗净,去须根,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或烘干。百部的炮炙,古代多火炙(炒)、酒炙或生用;现代主流炮制规格有生品和蜜炙2种。在药材的品质评价方面,古代以“根肥润者佳”,与现今要求的“以条粗壮、质坚实者为佳”基本一致;以道地性评价品质,自宋代以来推崇以滁州和衡阳所产为佳,是古代以固定产地以稳定药用基原的手段,反映出古代对百部属植物的疗效认可。百部的功能主要为止咳嗽祛痰与杀虫,古今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百部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202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百部基原,具体种类可根据资源分布与主产区域的情况确定,固定产地及其相应的基原,并根据处方要求选用炮制方法,未注明要求的建议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本草考证;百部;基原;学名;产地;品质   
      16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17118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学术探讨

    • 中医药调控代谢重编程干预胃黏膜“炎-癌”转化机制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调控代谢重编程干预胃癌“炎-癌”转化过程,为胃癌防治提供新思路。
      梁欣奕, 马佳乐, 李慧臻, 赵双梅, 冷孟桐
      2025, 31(21): 252-2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27
      摘要:胃癌(GC)起病隐匿,临床发现后多处于中晚期,是全球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多从手术、放化疗、介入等方面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但患者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等临床试验终点评估仍不理想。因此,有效延阻“炎-癌”动态转化成为了GC防治工作亟待突破的瓶颈。20世纪20年代Otto Warburg教授发现了“肿瘤细胞可加速糖酵解”这一现象,肿瘤细胞内部的异常代谢网络进入学者们的视角,推出“代谢重编程”这一学术研究热点,即肿瘤细胞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代谢途径,满足自身能耗,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以迅速增殖。近年来,中医药正坚定推行“传承中创新”,不断精进研究力求中医理论向“精确化”过渡,因此,将中医药与肿瘤及癌前疾病治疗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研究内涵。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肿瘤相关代谢领域文献数量激增,但以中医药作为治疗方案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胃癌前病变中西医发病理论研究,该文从“脾虚-气滞-络瘀”角度阐释“炎-癌”转化动态过程,选择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原癌基因蛋白(c-Myc)、载脂蛋白E(ApoE)及丙酮酸激酶M2(PKM2)分子说明“炎-癌”发病生物学内涵,梳理、归纳当前中医药调控代谢重编程干预“炎-癌”过程的成果,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胃黏膜“炎-癌”转化过程提供更多新思考。  
      关键词:代谢重编程;糖酵解;“炎-癌”转化;发病机制;中医药   
      23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03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综述

    • 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显示,四神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改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为中西医整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颜克秋, 张晓雨, 贾思锋, 段昱宇, 钱紫星, 蔡易凡, 沈均怡, 肖文洁, 鲍新坤, 孙光军, 林爱珍
      2025, 31(21): 261-2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09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并伴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较难治愈的特性。四神丸首载于《内科摘要》,为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的经典名方,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为核心治则,近年来在UC的临床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UC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失调、肠道菌群失衡等多重因素。西医治疗虽然短期有效,但不良反应明显,且长期使用面临较高的复发率和耐药性问题。相较之下,四神丸在调节脾肾阳虚型UC方面展现了优良的临床效果。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四神丸单用或联合西药、其他中药复方治疗脾肾阳虚型UC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黏液脓血便及腹痛缠绵等核心症状,降低Mayo评分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物质基础研究揭示,四神丸含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吴茱萸碱等多种活性成分。机制研究表明,四神丸通过多靶点调控信号通路网,抑制炎症级联反应;调节细胞免疫,重建肠道免疫稳态;在微生态层面,通过“菌群-代谢-免疫”轴促进肠屏障修复。当前研究在证候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挖掘、中西医协同机制探索等方面仍需深化,未来需构建“辨证-靶向-监测”全链条体系,推动四神丸向精准药物的范式转化。本综述系统阐释四神丸“病证结合”作用机制及其多靶点调控特性,为UC的中西医整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转化方向。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四神丸;物质基础;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病证结合   
      12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20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中医药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结直肠癌治疗新进展:中医药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增殖、侵袭与迁移,提高疗效与安全性。
      孙营营, 郑攀, 丁瑾
      2025, 31(21): 271-2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30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严重影响和威胁身体健康。目前多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案,但转移、复发、耐药等问题仍较为常见。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作为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周期、自噬、凋亡、增殖等生理过程,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过表达现象。对于CRC而言,该通路的激活可促进CRC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抑制其自噬与凋亡,促进CRC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瘤内血管生成及促进CRC产生化疗耐药与放疗抵抗。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抑制该通路发挥抗CRC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该文收集国内外所发表的中医药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治疗CRC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进行归纳整理:中药单体成分有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多酚类、萘醌类;中药挥发油及提取物有当归挥发油、黄芪多糖、丁香提取物、连翘提取物、姜黄提取物、南蛇藤提取物;中药复方有半夏泻心汤、健脾清热活血方、蟾灵膏。通过总结分析发现以上中医药可以通过抑制CRC细胞中的PI3K/Akt/mTOR通路产生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自噬与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抑制增殖和迁移及逆转放化疗耐药等作用。中医药在靶向PI3K/Akt/mTOR信号通路治疗CRC方面具有研究和应用前景,该文的归纳总结以期能够为后续研究和新药开发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结直肠癌;中医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1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629148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箭叶淫羊藿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AI导读

      箭叶淫羊藿,传统中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裴莉昕, 陈琳, 李诺, 赵梦瑶, 杨昊源, 杨小玉, 纪宝玉
      2025, 31(21): 282-29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17
      摘要: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为小檗科淫羊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入药,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功能主治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可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其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多糖类、木脂素类和生物碱类等,黄酮类化合物是主要活性成分,该类化合物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促进软骨修复、抗衰老、抗疲劳、镇咳、平喘、降血糖和抗肿瘤等,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发现箭叶淫羊藿对于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方面有良好的药理作用,其在助孕、抗骨质疏松、控制糖尿病、提高免疫力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明显功效,在提倡大健康和中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箭叶淫羊藿作为保健品常用品种,在医药、保健品领域应用广泛,为多种产品的主要原料,其市场潜力巨大,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的中草药。结合国内外报道开展箭叶淫羊藿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箭叶淫羊藿及其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箭叶淫羊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13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35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 基于AMPK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报道,中医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治疗肺癌取得显著进展,为临床抗肺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王成志, 刘一帆, 杨振耀, 李文君, 张晓青, 李东东, 刘培民
      2025, 31(21): 291-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22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年攀升,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现有的西医治疗手段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瘤体生长,缓解患者痛苦症状,但由于术后易复发转移、诸多不良反应及易耐药等问题,导致抗肺癌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手段已迫在眉睫。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可调节肺癌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及自噬等,广泛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被认为是抗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机制、多通路的抗肺癌作用,具有预防术后复发转移、改善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等优势,中医药治疗已成为当前抗肺癌治疗的关键手段。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黄酮类、皂苷类、多酚类、萜类等,及中药复方归芪益元膏、清燥救肺汤、益气扶正方等对AMPK及其互作信号通路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可通过诱导肺癌细胞自噬和凋亡、改善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上皮间质转化、逆转肺癌耐药性、阻滞细胞周期等来发挥抗肺癌作用。该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抗肺癌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中医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论述,期待为临床抗肺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中医药;肺癌;研究进展   
      17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2497367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9-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