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4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五苓散汤剂保护血脑屏障改善小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作用和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五苓散能有效改善小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水肿,具有脑保护作用。
”
陶大梅, 李惠红, 郑晓清, 邓云飞, 魏伟, 薛偕华
2025, 31(4):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07
摘要:目的研究五苓散治疗小鼠脑出血(ICH)后脑水肿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尾状核法建立ICH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五苓散低、高剂量(3.69、11.07 g·kg
-1
)造模前干预组,五苓散高剂量造模后干预组。各组小鼠于ICH模型建立后进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和小动物核磁T2序列扫描检测脑出血体积;采用Y迷宫、旷场、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观察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肿部位AQP4和闭合蛋白-5(Claudin-5)、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CH组mNSS评分、脑出血体积和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显著增加(P<0.01),水迷宫接触平台次数和进入平台所在象限次数及Y迷宫自发交替率和旷场中心路程与总路程之比均显著减少(P<0.01),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ICH组出现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变大、细胞肿胀等病理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H组AQP4、GFAP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NeuN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CH组AQP4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Claudin-5、ZO-1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与ICH组比较,五苓散干预后mNSS评分和脑出血体积、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减少(P<0.05,P<0.01),水迷宫接触平台次数和进入平台所在象限次数及Y迷宫自发交替率和旷场中心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明显增加(P<0.05,P<0.01),五苓散干预可减轻ICH后脑组织病理改变,AQP4、GFAP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较ICH组显著减少(P<0.01),NeuN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增加(P<0.01),AQP4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Claudin-5、ZO-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五苓散干预能够减少小鼠ICH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出血体积,增加Claudin-5和ZO-1的表达,同时降低AQP4的表达,从而有效改善IC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血脑屏障受损及脑水肿,发挥脑保护作用。
关键词:五苓散;脑出血(ICH);脑水肿;水通道蛋白4(AQP4);血脑屏障(BBB)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9070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加味泻黄散对抽动障碍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及TLR4/MyD88/NF-
κ
B通路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泻黄散能有效改善抽动障碍大鼠神经炎症,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赵梦洁, 赵琼, 杨翠玲, 周鸿雲, 孙香娟, 郭心怡, 黄卅霁月
2025, 31(4): 10-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03
摘要:目的基于小胶质细胞极化及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TLR4/MyD88/NF-κB)通路探讨加味泻黄散治疗抽动障碍(TD)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泰必利组,加味泻黄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进行连续7 d的3,3-亚氨基二丙腈(IDPN)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加味泻黄散各剂量组予以不同浓度加味泻黄散中药煎煮液(12、24、48 g·kg
-1
)灌胃干预,泰必利组予以泰必利混悬液(0.025 g·kg
-1
)灌胃干预,持续干预28 d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并筛选确定抗抽动效应最好的中药组别作为机制研究的中药干预组。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纹状体组织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纹状体CD16和CD206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纹状体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纹状体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Ⅲa(CD16)、甘露糖受体(CD206)、TLR4、MyD88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刻板行为、运动行为、运动总距离、运动速度显著增加,静止时间显著减少(P<0.01),纹状体区病理改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泰必利组和加味泻黄散各剂量组的刻板行为、运动行为、运动总距离、运动速度明显降低,静止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纹状体病理改变程度轻;加味泻黄散各剂量组内,高剂量组的干预效果最佳,且病理改变程度最轻,故筛选确定加味泻黄散高剂量组作为后续研究的中药干预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Iba1、CD16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IL-1β、TNF-α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IL-4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TLR4、MyD88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泻黄散组的Iba1、CD16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CD206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IL-1β、TNF-α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IL-4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TLR4、MyD88、NF-κB p65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加味泻黄散对TD模型大鼠具有良好的抗抽动效应,可通过调控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极化改善TD大鼠神经炎症反应,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键靶点。
关键词:加味泻黄散;抽动障碍;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TLR4/MyD88/NF-κB)通路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9035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研究专题
基于TRL4/NF-
κ
B/NLRP3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探讨加味少腹逐瘀汤拮抗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纤维化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少腹逐瘀汤通过调节TRL4/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效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细胞焦亡和纤维化,改善炎症环境,缓解疼痛。
”
张作良, 王家兴, 王婉润, 林祥羽, 岳斌, 张志瑞, 王亦楠, 杨亚玲, 魏冬青, 黄灿灿, 武权生
2025, 31(4): 19-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39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少腹逐瘀汤通过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NOD样受体蛋白3(TRL4/NF-κB/NLRP3)信号通路拮抗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细胞焦亡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和造模组(n=60),假手术组大鼠行剖腹探查术,造模组大鼠按照自体移植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孕三烯酮组(0.25 mg·kg
-1
),加味少腹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7.5、15、30 g·kg
-1
),每组12只。给药4周后,观察大鼠自主活动能力及热痛潜伏期,处死大鼠取材,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6(TRAF6)、NLRP3蛋白表达面积,免疫荧光法(IF)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相对荧光强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TRL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TRAF6、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TRL4、MyD88、TRAF6、NF-κB、NLRP3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能力减弱,热痛潜伏期缩短;血清IL-18、IL-1β、TNF-α、TGF-β含量升高,TRAF6、NLRP3蛋白相对表达面积上升,Caspase-1、GSDMD荧光相对强度增强,TRL4、MyD88、TRAF6、NF-κB p65、p-NF-κB p65、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TRL4、MyD88、TRAF6、NF-κB、NLRP3 mRNA表达量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孕三烯酮组及加味少腹逐瘀汤中、高剂量组大鼠自主活动能力增强,热痛潜伏期延长;子宫内膜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血清IL-18、IL-1β、TNF-α、TGF-β含量降低,TRAF6、NLRP3蛋白相对表达面积下降,Caspase-1、GSDMD荧光相对强度减弱,TRL4、MyD88、TRAF6、p-NF-κB p65、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TRL4、MyD88、TRAF6、NF-κB、NLRP3 mRNA表达量下降(P<0.05,P<0.01)。结论加味少腹逐瘀汤可能通过干预TRL4/NF-κB/NLRP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减轻NLRP3炎性小体诱导的细胞焦亡,拮抗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纤维化进程,改善盆腔炎性微环境,缓解疼痛,从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细胞焦亡;加味少腹逐瘀汤;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NOD样受体蛋白3(TRL4/NF-κB/NLRP3)信号通路;NLRP3炎性小体
7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7324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EGFR/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少腹逐瘀汤通过调节EGFR/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凋亡,有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
杨亚玲, 王婉润, 张作良, 林祥羽, 王家兴, 黄灿灿, 吉秀家, 武权生
2025, 31(4): 29-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35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少腹逐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SD大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雌性SD大鼠按照自体移植法成功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加味少腹逐瘀汤高、中、低剂量组,孕三烯酮组,另取12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10 mL·kg
-1
生理盐水,加味少腹逐瘀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加味少腹逐瘀汤水煎剂30、15、7.5 g·kg
-1
,孕三烯酮组给予孕三烯酮混悬液0.25 mg·kg
-1
。给药4周后,给予缩宫素2 U诱发宫缩,观察大鼠扭体反应。24 h后处死大鼠,记录各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重量、体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凋亡率;免疫荧光法(IF)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相关启动子(Bad)、Bcl-2蛋白表达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EGFR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EGFR、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EGFR、PI3K、Akt mRNA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病理可见子宫内膜增厚、腺体及间质增生,异位子宫内膜组织Bad相对表达面积显著降低、Bcl-2相对表达面积显著增加、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血清IL-1β、IL-6、TNF-α、EGF、EGFR含量显著升高(P<0.01);EGFR、PI3K、p-PI3K、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显著上升,EGFR、PI3K、Akt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少腹逐瘀汤高、中剂量组及孕三烯酮组腺体和间质不同程度减少,腺腔扩张。扭体次数显著减少、扭体反应潜伏时间显著延长,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体积及质量显著减小,异位子宫内膜组织Bad相对表达面积显著上升、Bcl-2相对表达面积显著下降、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血清IL-1β、IL-6、TNF-α、EGF、EGFR含量显著下降,EGFR、PI3K、p-PI3K、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显著下降,EGFR、PI3K、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加味少腹逐瘀汤可能通过干预EGFR/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凋亡,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加味少腹逐瘀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凋亡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2214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MDM4/p53/GPX4信号通路探讨加味少腹逐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铁死亡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少腹逐瘀汤通过调节MDM4/p53/GPX4信号通路,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铁死亡,减轻炎症反应,为治疗提供新策略。
”
张作良, 林祥羽, 王婉润, 王家兴, 杨亚玲, 武权生
2025, 31(4): 39-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45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少腹逐瘀汤通过小鼠双体4/肿瘤抑制因子p5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MDM4/p53/GPX4)信号通路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假手术组(n=10)和造模组(n=50),假手术组大鼠行剖腹探查术,造模组大鼠按照自体移植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孕三烯酮组(0.25 mg·kg
-1
),加味少腹逐瘀汤高、中、低剂量组(30、15、7.5 g·kg
-1
),每组10只。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取材。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铁离子沉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检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铁离子(Fe
2+
)、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荧光法(IF)检测子宫内膜组织GSH、GPX4相对荧光强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MDM4、p53、GPX4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I3K、Akt、MDM4、p53、GPX4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超微结构可见铁死亡损伤减轻,普鲁士蓝染色可见铁离子聚集数量减少,铁离子阳性表达面积下降,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升高,子宫内膜组织Fe
2+
、MDA相对含量降低,GSH相对含量升高,GSH、GPX4荧光相对强度增强(P<0.01),PI3K、p-PI3K、Akt、p-Akt、MDM4、GPX4蛋白及mRNA表达量上升,p53蛋白及mRNA表达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孕三烯酮组及加味少腹逐瘀汤高、中剂量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可见铁死亡损伤不同程度加重,普鲁士蓝染色可见铁离子聚集数量增加,铁离子阳性表达面积上升,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下降,子宫内膜组织Fe
2+
、MDA相对含量升高,GSH相对含量下降,GSH、GPX4荧光相对强度减弱,PI3K、p-PI3K、Akt、p-Akt、MDM4、GPX4蛋白及mRNA表达量下降,p53蛋白及mRNA表达量上升(P<0.05,P<0.01)。结论加味少腹逐瘀汤可能通过干预MDM4/p53/GPX4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铁死亡,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铁死亡;加味少腹逐瘀汤;小鼠双体4/肿瘤抑制因子p5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MDM4/p53/GPX4)信号通路
16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2249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子宫内膜异位症程序性细胞死亡和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妇产科领域,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进展,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张作良, 王婉润, 李雯, 韩雪, 陈晓红, 苏楠, 刘会玲, 武权生
2025, 31(4): 48-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45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现代妇产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该病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盆腔包块、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EMT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育龄期及青春期女性生殖、心理健康。但EMT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病程缠绵难愈,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医药治疗EMT取得长足发展,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由多种生物分子协调介导的、具有特定信号级联反应细胞死亡模式,目前已知的PCD过程主要包括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铜死亡等,均在EMT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调控PCD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多机制的策略治疗EMT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调控PCD治疗EMT总结性综述。该文基于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铜死亡等5种PCD过程对中医药治疗EMT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防治EMT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程序性细胞死亡;中医药;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铜死亡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7678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在体毒效评价应用研究专题
斑马鱼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中药品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药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方法。
”
李嘉琪, 陈小橹, 吴嘉瑞, 陶晓宇, 范琦琦, 戴胜云, 赵崇军
2025, 31(4): 58-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2
摘要:作为新型的模式生物,斑马鱼逐步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优势使其在中药品质评价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其他常见的实验动物,高通量繁殖、体外快速生长和胚胎透明性的优势使斑马鱼逐步成为中药品质评价的理想模型,为中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如何科学、准确地进行中药品质评价成为了重要课题。斑马鱼模型的引入,为中药品质评价带来了新的突破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斑马鱼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文章系统检索和梳理了2023年以来斑马鱼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对斑马鱼在中药有效性评价中常用疾病模型和指标、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进行重点整理,对斑马鱼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和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典型范例进行了展示,并指出了斑马鱼模型在中药品质评价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限制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斑马鱼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文章从斑马鱼在中药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和质量控制3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未来中药相关标准的建立、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马鱼;中药;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9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754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安全性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性评价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合理剂量下对斑马鱼无明显毒性,且能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治疗炎症性肠病。
”
陈小橹, 李嘉琪, 陈林珍, 陈祺, 马志强, 赵崇军
2025, 31(4): 71-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14
摘要:目的采用斑马鱼模型对复方苦参注射液(CKI)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价,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CKI溶液中,统计24 h后的死亡率;在亚致死浓度(<LC
10
)和安全剂量浓度(<LC
0
)下暴露24 h,基于斑马鱼肝脏吖啶橙染色、肝脏面积变化、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等指标评价CKI安全性。通过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斑马鱼肠炎模型,以斑马鱼肠道中性红染色面积变化、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阿尔新蓝染色面积变化,结合体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前列腺素E
2
(PGE
2
)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CKI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有效性;使用网络药理学预测CKI治疗IBD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技术验证。结果在安全性评价中,与空白组比较,亚致死浓度CKI能够引起斑马鱼肝脏细胞凋亡、肝脏面积减小、肝脏组织结构排列松散紊乱及明显空泡化等病理特征,而安全剂量暴露处理不会对上述指标造成明显变化。在有效性评价中,与模型组比较,安全剂量的CKI能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肠道中性红染色面积,改善肠道吞噬功能;减少肠道中性粒细胞聚集情况;增加阿尔新蓝染色面积,增强肠道杯状细胞分泌情况;显著增加Occludin及ZO-1含量;减少 TNF-α及PGE
2
含量;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CKI治疗IBD潜在靶点288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度值排名前5的靶点分别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A(EGFRA)、蛋白激酶B1(Akt1)、热休克蛋白90(HSP90AA1)、禽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SRC)、原癌基因(JUN);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结果显示,CKI治疗IBD可能与Wnt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通路有关,Real-time PCR结果验证了以上通路。结论超剂量使用CKI能诱导斑马鱼出现明显肝损伤;而合理使用CKI不会造成明显毒性反应,且能通过调控Wnt通路实现对IBD治疗作用。
关键词:斑马鱼;复方苦参注射液;炎症性肠病;安全性;有效性;作用机制
9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774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吴茱萸碱肝损伤及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吴茱萸碱在安全剂量下具有抗骨质疏松症活性,为临床安全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
李嘉琪, 陈小橹, 陶晓宇, 陆珊, 范琦琦, 吴嘉瑞, 赵崇军
2025, 31(4): 79-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15
摘要: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吴茱萸碱(EVO)的肝损伤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活性,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探究EVO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受精后3 d(3 dpf)的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EVO溶液96 h,在暴露终点统计不同浓度处理组中斑马鱼的死亡率,绘制“量-毒”曲线,并计算10%致死浓度(LC
10
)。结合肝脏转基因斑马鱼[CZ16 (gz15Tg.Tg(fabp 10a:ds Red;ela31:EGFP))]的肝脏表型、吖啶橙染色和病理组织切片等确认EVO的肝损伤。在此基础上,利用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症模型,以头骨发育情况、头骨茜素红染色面积与累积光密度值为指标评价安全剂量EVO的抗骨质疏松症活性。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EVO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EVO对7 dpf斑马鱼的LC
10
为0.4 mg·L
-1
;与空白组比较,亚致死浓度(<LC
10
=0.36 mg·L
-1
、LC
10/2
=0.18 mg·L
-1
)给药处理会引起斑马鱼肝脏荧光面积明显减小(P<0.05,P<0.01),肝细胞凋亡数量增多,肝脏组织排列紊乱松散、空泡明显,且0.36 mg·L
-1
组尤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在安全剂量条件下,0.08、0.02 mg·L
-1
EVO对肝脏没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泼尼松龙给药后,斑马鱼头骨矿化面积和累积光密度值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EVO 0.08、0.02 mg·L
-1
处理组的斑马鱼头骨矿化面积、头骨累积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网络药理学预测显示EVO可能通过调节禽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SRC)、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酪氨酸激酶受体2(ERBB2)等关键靶点,调控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色氨酸(T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等相关信号通路。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显示EVO可以调控上述靶点的同时,也能够调控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相关基因。结论EVO过高剂量会导致斑马鱼的肝损伤产生肝损伤,而在安全剂量条件下,EVO能够调节相关靶点发挥抗骨质疏松症活性,为EVO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参考,也为骨质疏松症的新药开发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吴茱萸碱;斑马鱼;肝损伤;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
9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802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仙灵骨葆抗骨质疏松(效)-肝损伤(毒)转化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仙灵骨葆在骨质疏松条件下能显著缓解肝损伤,并发挥抗骨质疏松症活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
李秋熳, 钱玥, 朱子萱, 宋源, 邓茜, 戴胜云, 赵崇军
2025, 31(4): 87-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19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斑马鱼模型探讨仙灵骨葆(XLGB)对肝损伤及治疗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联及其转化机制。方法选取受精后4 d(4 dpf)的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XLGB溶液(0.7、0.35 mg·L
-1
)中96 h,在暴露结束时,统计不同浓度处理组中斑马鱼的死亡率,绘制剂量-毒性曲线,以确定10%亚致死浓度(LC
10
)。在此基础上,以转基因斑马鱼[Tg(fabp1a:dsRed;ela3l:EGFP)gz15],通过测量肝脏面积、吖啶橙染色和病理组织切片等指标,验证亚致死浓度XLGB对肝损的影响。利用泼尼松龙(PNSL)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症模型,以头骨茜素红染色面积与累积光密度值为指标评价XLGB的抗骨质疏松症活性;进而比较健康和骨质疏松状态下XLGB对肝脏损伤的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预测XLGB毒效转化机制。结果XLGB对8 dpf斑马鱼的LC
10
为0.7 mg·L
-1
;与空白组比较,亚致死浓度(LC
10
=0.7 mg·L
-1
、1/2LC
10
=0.35 mg·L
-1
)的XLGB显著增加肝细胞凋亡数量,导致肝脏组织排列紊乱、空泡化明显,肝脏荧光面积显著减小(P<0.01);与空白组比较,泼尼松龙模型组斑马鱼头骨矿化面积和累积光密度值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0.7、0.35 mg·L
-1
XLGB处理组斑马鱼头骨的矿化面积、累积光密度值均显著增加(P<0.01)。与空白组比较,0.7 mg·L
-1
XLGB对骨质疏松疾病模型斑马鱼的肝脏没有明显影响。网络药理学和Real-time PCR实验结果显示,XLGB的毒效转化可能与不同机体状态下肿瘤蛋白53(TP53)、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白细胞介素-6(IL-6)、碱性磷酸酶(ALP)等关键靶点的表达水平差异相关。结论在一定条件下,XLGB会诱导正常斑马鱼产生肝损伤,而在骨质疏松条件下,XLGB不仅能够发挥明显的抗骨质疏松症活性且肝损伤会得到显著缓解,这就为XLGB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参考,也为中药“以毒攻毒”和“有故无殒”理论提供了真实证据。
关键词:仙灵骨葆;斑马鱼;肝损伤;骨质疏松症
12
|
2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830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药理
基于“微生物群-肠-脑轴”探讨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的抗焦虑作用及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复方抗焦虑胶囊显著改善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焦虑行为,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炎症反应发挥抗焦虑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
范文昕, 姜婷月, 王宇, 张鸽, 芦艺凡, 刘朦朦, 李佳园, 马仁芝, 石晋丽
2025, 31(4): 95-1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03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抗焦虑胶囊对慢性束缚应激(CRS)模型大鼠焦虑样行为的干预作用,探究复方抗焦虑胶囊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发挥抗焦虑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RS建立大鼠焦虑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地西泮,1 mg·kg
-1
)及复方抗焦虑胶囊低、中、高剂量组(0.75、1.5、3 g·kg
-1
)。给药14 d后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旷场实验(OFT)、明暗箱实验(LDB)和埋珠实验(MBT)。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及结肠病理变化,尼氏(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结肠中功能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及闭合蛋白(Occludin)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结肠、血清及海马体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ZO-1、Occludin、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大鼠海马组织NF-κB p65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时间及次数比例,进入旷场中央区域的时间及次数,进入明箱时间及穿越明暗箱次数及未被掩埋珠子的个数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抗焦虑胶囊给药组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CRS模型大鼠的焦虑状态,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优,能明显增加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的时间及次数比例(P<0.05),提升大鼠在旷场中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P<0.05),显著增加其进入明箱时间、穿越明暗箱次数和未被掩埋珠子的个数(P<0.01),并能缓解大鼠海马神经元及结肠病理损伤。16S rRNA结果表明,模型组厚壁菌门、Deferribacterota、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Phascolarctobacterium占比升高,拟杆菌门(Bavcteroidot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给药组肠道菌群中Bavcteroidota、拟杆菌属(Bacteroides)、norank f norank o Clostridia UCG-014、及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降低。Real-time PCR、ELISA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ZO-1、Occludin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肠、血清及海马体中TNF-α、IL-6、IL-β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及海马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海马BDNF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抗焦虑胶囊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结肠ZO-1、Occludin mRNA(P<0.01)的表达;降低CRS致焦虑大鼠结肠、血清及海马体中TNF-α、IL-6、IL-β含量(P<0.01);增加结肠组织中ZO-1(P<0.01),Occludin蛋白表达(P<0.05),降低结肠及海马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P<0.05),并增加海马BDNF蛋白表达。结论复方抗焦虑胶囊能明显改善CRS大鼠的焦虑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上调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修复肠黏膜机械屏障、下调NF-κB/BDNF信号通路,从而降低外周及中枢炎症反应有关。该研究证明复方抗焦虑胶囊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发挥抗焦虑作用的理论,可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复方抗焦虑胶囊;焦虑症;慢性束缚应激模型;肠道菌群;肠道屏障;炎症
19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54185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活络效灵丹调控TCF1
+
CD8
+
干细胞样T细胞肿瘤浸润抑制小鼠三阴乳腺癌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活络效灵丹能显著抑制三阴乳腺癌,通过增强TCF1+CD8+干细胞样T细胞肿瘤浸润及CD8+ T细胞活性,调节免疫细胞亚群,增强抗肿瘤免疫。
”
罗波, 张曲, 孙玉洁, 刘林, 曾兰
2025, 31(4): 108-11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21
摘要:目的基于活络效灵丹对T细胞转录因子1(TCF1)
+
CD8
+
干细胞样T细胞肿瘤浸润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抑制三阴乳腺癌小鼠肿瘤作用。方法建立小鼠三阴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活络效灵丹低、中、高剂量组(3.9、7.8、15.6 g·kg
-1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组。各组按0.01 mL·g
-1
折算给药,模型组和PD-1组也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 d。PD-1组每周2次腹腔注射小鼠抗PD-1抗体100 μg,共5次注射。于不同时间测量小鼠瘤体积,以及小鼠的生存时间和肿瘤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CD8
+
T细胞及TCF1
+
CD8
+
干细胞样T细胞表达的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中免疫细胞亚群的差异,检测肿瘤及外周血中TCF1
+
CD8
+
干细胞样T细胞表达的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活络效灵丹低、中、高剂量组及PD-1组肿瘤体积及质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活络效灵丹低、中、高剂量组和PD-1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27.00 d [(95%CI),0.45~2.65],31.00 d (95%CI,0.32~1.89),34.00 d (95%CI,0.40~2.33),35.00 d (95%CI,0.42~2.47),均高于模型组24.50 d (95%CI, 0.37~10.5)。流式细胞术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活络效灵丹低、中、高剂量组及PD-1组肿瘤中浸润CD8
+
T细胞占比和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肿瘤调节性T细胞(Treg)和M2型巨噬细胞占比明显减小(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络效灵丹低、中、高剂量组及PD-1组肿瘤中γ干扰素(IFN-γ)
+
CD8
+
T和巨噬(GrzB)
+
CD8
+
T细胞占比均显著升高(P<0.01),肿瘤及外周血中TCF1
+
CD8
+
T细胞在CD8
+
T细胞中的占比均升高,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显示活络效灵丹低、中、高剂量组TCF1
+
CD8
+
T细胞在肿瘤组织数目增多。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活络效灵丹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PD-L1蛋白表达未见明显降低。结论活络效灵丹通过增加TCF1
+
CD8
+
干细胞样T细胞肿瘤浸润及CD8
+
T细胞活性,并调节M2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reg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增强抗肿瘤免疫,从而发挥抑制模型小鼠三阴乳腺癌的作用。该研究为活络效灵丹临床应用于乳腺癌和联合免疫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活络效灵丹;乳腺癌;三阴乳腺癌;CD8
+
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干细胞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7837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黄芪-白花蛇舌草调控Sp1-miR-582-3p-p27轴抑制肺腺癌增殖分子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Sp1-miR-582-3p-p27轴过度激活促进A549肺腺癌细胞增殖,黄芪-白花蛇舌草抑制该轴过度兴奋,为治疗肺腺癌提供新思路。
”
孙海鹏, 许露凡, 刘学, 刘思远
2025, 31(4): 116-1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24
摘要: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特异性蛋白1(Sp1)-微RNA-582-3p(miR-582-3p)-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轴过度激活对A549肺腺癌细胞周期、增殖影响,以研究黄芪-白花蛇舌草可能调控该轴抑制A549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质粒转染技术,获得shRNA-Sp1+LV-miR-582-3p mimic、shRNA-Sp1+LV-mNC、shRNA-NC+LV-miR-582-3p mimic、shRNA-NC+LV-mNC的A549 4组稳转株。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Sp1对A549肺腺癌细胞miR-582-3p表达影响;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p1通过miR-582-3p对A549肺腺癌细胞增殖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p1通过miR-582-3p对A549肺腺癌细胞周期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p1通过miR-582-3p对A549肺腺癌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CCK-8检测5%、10%、20%、40%、80%黄芪-白花蛇舌草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活力影响,并筛选出最佳浓度用于后续机制探究。上述转染技术构建oe-Sp1稳转株及对照株oe-NC,Real-time PCR检测黄芪-白花蛇舌草对A549肺腺癌细胞miR-582-3p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黄芪-白花蛇舌草对A549肺腺癌细胞Sp1、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特异性抑制蛋白p27表达影响。结果与shRNA-NC+LV-mNC组比较,shRNA-Sp1+LV-mNC组miR-582-3p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shRNA-Sp1+LV-mNC组比较,shRNA-Sp1+LV-miR-582-3p mimic组显著逆转miR-582-3p表达(P<0.01),提示Sp1对miR-582-3p具有调控作用。与shRNA-Sp1+LV-mNC组比较,shRNA-Sp1+LV-miR-582-3p mimic组显著逆转细胞增殖(P<0.01),提示miR-582-3p可部分逆转Sp1对A549肺腺癌增殖作用;与shRNA-Sp1+LV-mNC组比较,shRNA-Sp1+LV-miR-582-3p mimic组G
0
/G
1
期比例显著降低,S期、G
2
/M期比例显著升高(P<0.01),提示miR-582-3p可部分逆转Sp1对A549细胞周期影响;与shRNA-Sp1+LV-mNC组比较,shRNA-Sp1+LV-miR-582-3p mimic组显著逆转各蛋白水平,即p27的下降与细胞周期蛋白D
1
(Cyclin D
1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DK2)、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E2F转录因子3(E2F3)的上调(P<0.01),提示,miR-582-3p可部分逆转Sp1对A549肺腺癌细胞周期影响。与空白组比较,黄芪-白花蛇舌草含药血清明显抑制A549细胞活力,且呈浓度依赖性,故选用10%黄芪-白花蛇舌草血清干预24 h进行后续机制实验。发现,与黄芪-白花蛇舌草+oe-Vector组比较,黄芪-白花蛇舌草+oe-Sp1组显著逆转Sp1、miR-582-3p的下调与p27的上调(P<0.01),提示Sp1可部分逆转黄芪-白花蛇舌草对A549肺腺癌miR-582-3p、p27水平。结论Sp1-miR-582-3p-p27轴过度激活显著促进A549肺腺癌细胞增殖,且黄芪-白花蛇舌草对A549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潜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Sp1-miR-582-3p-p27轴过度兴奋有关。
关键词:黄芪-白花蛇舌草;Sp1-miR-582-3p-p27轴;A549肺腺癌细胞;周期;增殖
6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7710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NLRP3炎症小体探讨脑清通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
脑清通汤可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肾损伤,抑制肾脏炎症反应。
”
剧嘉欣, 程草草, 葛腾, 康雅隆, 关芳, 王海芳, 谭娟娟
2025, 31(4): 125-1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05
摘要:目的探讨脑清通汤(NQT)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NQT低剂量组(NQT-L,12.9 g·kg
-1
·d
-1
)、NQT高剂量组(NQT-H,25.8 g·kg
-1
·d
-1
)、卡托普利组(CTP,20 mg·kg
-1
·d
-1
),每组6只;同源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6只作为正常组(Control),Control组、Model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8周。给药期间对大鼠进行一般行为学观察,并定期测量大鼠血压。干预结束后,称量大鼠体质量,摘取双肾并称质量,计算肾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组织NLRP3、ASC、Caspase-1、IL-6、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过程对大鼠进行一般生物行为学观察发现,Control组大鼠的精神状态、饮食和活动正常;Model组大鼠出现毛发稀疏、失去光泽、活动减少、食欲不振、粪便粘连、易激惹、部分皮肤出现抓痕或血痂等症状;给予NQT 8周后上述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采用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大鼠尾动脉压,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各给药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P<0.05,P<0.01)。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肾脏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改变;各给药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Model组轻。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肾脏组织NLRP3、ASC、Caspase-1、IL-6、TNF-α表达升高(P<0.05,P<0.01);与Model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肾脏组织NLRP3、ASC、Caspase-1、IL-6、TNF-α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NQT能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抑制肾脏炎症反应,改善高血压肾损伤。
关键词: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脑清通汤;自发性高血压;炎症;肾损伤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984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胃肠安方含药血清诱导胃癌MKN-45细胞铁死亡及其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胃肠安方含药血清能诱导胃癌细胞铁死亡,抑制细胞增殖,可能通过调控STAT3及MAPK通路发挥作用。
”
李鑫, 杨金祖, 钱建新, 陶丽, 陈舲
2025, 31(4): 132-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25
摘要:目的观察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灌胃SD大鼠18、36、72 g·kg
-1
·d
-1
胃肠安方药液后制备不同剂量的含药血清。不同剂量的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处理MKN-45细胞后,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同时添加凋亡抑制剂、坏死性凋亡抑制剂及铁死亡抑制剂观察细胞在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处理后的存活情况;活性氧荧光探针(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脂质过氧化荧光探针(C11-BODIPY)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亚铁离子(Fe
2+
)、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相关分子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处理后MKN-45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 P<0.01),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与胃肠安方组比较,凋亡抑制剂+胃肠安方组及铁死亡抑制剂+胃肠安方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5, P<0.01)。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组细胞内ROS、脂质过氧化水平、细胞内Fe
2+
浓度、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 P<0.01),GSH含量明显降低(P<0.05, P<0.01),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组Nrf2、AKR1B1、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P<0.01),ACSL4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 P<0.01),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组磷酸化(p)-STAT3、p-ER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P<0.01),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可诱导胃癌铁死亡抑制MKN-45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TAT3及MAPK通路相关。
关键词:胃癌;胃肠安方含药血清;铁死亡;醛酮还原酶1成员B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7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7772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隔药饼灸干预TLR4/MyD88/NF-
κ
B通路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神经免疫炎症的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翟春涛, 侯亚薇, 史林娟, 王一晓, 李玮, 田岳凤
2025, 31(4): 140-1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40
摘要: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经方逍遥散为药饼进行施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神经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6~8周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药饼灸组、中药灌胃组、隔药饼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持续21 d的造模,造模后进行行为学检测,隔药饼灸组与假药饼灸组对“神阙”“关元”“足三里”“期门”穴进行干预,中药灌胃组给予逍遥散悬浊液灌胃干预,连续干预10 d后进行行为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的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TLR4、MyD88、NF-κB 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旷场实验直立次数显著减少(P<0.01),运动总距离、静止时间及中心区域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1);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挣扎次数显著减少(P<0.01);血清、海马组织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海马组织NF-κB水平及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旷场实验运动总路程及直立次数显著增加(P<0.01),静止时间及中心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挣扎次数明显增加(P<0.05);血清、海马组织IL-1β、IL-6、TNF-α水平,海马组织NF-κB水平及TLR4、NF-κ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假药饼灸组比较,隔药饼灸组旷场实验中心区域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直立次数显著增加(P<0.01);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缩短(P<0.01),挣扎次数显著增加(P<0.01);中药灌胃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灌胃组及隔药饼灸组血清、海马组织IL-6水平、海马组织IL-1β、TNF-α、NF-κB水平及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中药灌胃组比较,隔药饼灸组旷场实验直立次数显著增加(P<0.01);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缩短(P<0.01),挣扎次数增加(P<0.01);血清IL-1β、海马组织TNF-α水平及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隔药饼灸能够有效改善CFS大鼠的疲劳状态与记忆功能,调控机体神经免疫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隔药饼灸;神经免疫炎症;慢性疲劳综合征;逍遥散
2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805979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首荟通便胶囊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便秘,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小鼠便秘指标,降低结肠细胞凋亡。
”
梁勇, 张齐猛, 葛斌, 张洋, 石宇, 路越, 张虹玺
2025, 31(4): 150-1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11
摘要:目的根据首荟通便胶囊化合物成分研究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药物成分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作用靶点,从疾病数据库收集便秘相关靶点,取交集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随后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根据其拓扑参数筛选首荟通便胶囊治疗便秘的核心成分。利用分子对接预测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通过构建便秘小鼠模型验证该药干预便秘的关键通路和靶点。结果PPI网络得到与便秘有关的前6个关键靶点:蛋白激酶B(Akt1)、B细胞淋巴瘤-2(Bcl-2)、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环加氧酶2(PTGS2)、雌激素受体1(ESR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EGG通路分析表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富集程度最高。“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拓扑参数分析筛选出前10个核心成分:酸橙黄酮、异橙黄酮、柚皮素、香叶木素、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橘皮素、异丹叶大黄素、大黄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0个核心成分与6个关键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表明,经不同剂量首荟通便胶囊干预后,小鼠首粒排黑便时间、粪便含水量、小肠炭末推进率均显著改善;病理显示给予首荟通便胶囊治疗后,结肠黏膜损伤和腺体排列改善,肌层厚度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首荟通便胶囊可显著回调便秘小鼠结肠组织内PI3K/Akt通路介导的凋亡相关分子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显示,首荟通便胶囊干预后结肠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证实,首荟通便胶囊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便秘,可有效干预洛哌丁胺诱导的便秘,改善小鼠便秘指标,降低结肠组织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首荟通便胶囊;便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9
|
1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859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青蒿素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颌下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AI导读
“
青蒿素改善干燥综合征小鼠颌下腺损伤和唾液分泌,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水通道蛋白5表达相关。
”
黄子玮, 贺倩, 廖佳禾, 余新波, 罗静, 宋威江, 陶庆文
2025, 31(4): 158-1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91
摘要:目的探讨青蒿素(ART)对干燥综合征(SS)模型小鼠颌下腺(SMG)组织病理损伤和唾液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对SMG细胞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NOD/Ltj小鼠构建SS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ART组和硫酸羟氯喹(HCQ)组,选取同周龄雌性BALB/c小鼠为空白组,每组6只。ART组每天灌胃ART水溶液(50 mg·kg
-1
),HCQ组给予HCQ水溶液(1 300 mg·kg
-1
),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持续8周。记录各组小鼠的24 h平均饮水量、唾液流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SMG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评分,免疫组化法(IHC)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QP5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QP5 mRNA表达。结果干预8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24 h平均饮水量显著增加(P<0.01),唾液流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ART组和HCQ组小鼠的24 h平均饮水量显著减少(P<0.01),ART组唾液流率显著增加(P<0.01)。与HCQ组比较,且ART组饮水量明显减少(P<0.05),唾液流率明显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MG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灶数增多,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RT组和HCQ组SMG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灶数减少,ART组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ART组和HCQ组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HC、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SMG组织AQP5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ART组和HCQ组SMG组织AQP5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上调,且ART组效果优于HCQ组。结论ART能改善SS模型小鼠的SMG结构损伤和唾液分泌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MG细胞AQP5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相关。
关键词:青蒿素;干燥综合征;NOD/Ltj小鼠;水通道蛋白5;颌下腺
11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785517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临床
变通炙甘草汤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神经元信号相关蛋白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变通炙甘草汤能通过影响神经元信号蛋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
韦一佛, 吕富荣, 姚佳, 李国年, 罗贤毅, 罗蒙, 文铮铮, 李秋琦, 刘一晗, 杨琳琳, 左瑞, 党文欣, 米芳, 王晓燕, 陈志刚, 刘凡
2025, 31(4): 166-1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25
摘要:目的微管关连蛋白-2(MAP-2)、α-微管蛋白(α-tubulin)、突触素(SYP)是神经元信号通信中的重要蛋白。该研究通过观察变通炙甘草汤对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及其寡聚体与血清中MAP-2、α-tubulin、SYP的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评价变通炙甘草汤基于神经元信号通信介导的α-Syn在体内传播途径对肝肾不足型PD患者的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抗PD西药治疗为基础,治疗组加用变通炙甘草汤;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α-Syn及其寡聚体、MAP-2、α-tubulin、SYP表达的变化。并对前述血清生物学指标与血清α-Syn及其寡聚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PDRS总分、UPDRS-Ⅱ、UPDRS-Ⅲ分值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Ⅱ、UPDRS-Ⅲ分值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3.3%(19/30),治疗组总有效率86.7%(26/3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03,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
2
=5.136,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α-Syn寡聚体水平、血清MAP-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α-Syn及其寡聚体、血清α-tubulin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PD患者血清α-Syn与血清MAP-2、α-Syn寡聚体具有相关性(P<0.05,P<0.01),与血清SYP水平无相关性;PD患者血清α-Syn寡聚体与血清MAP-2、α-tubulin具有相关性(P<0.05,P<0.01),与血清SYP水平无相关性;PD患者血清SYP水平与血清MAP2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变通炙甘草汤可通过干预α-Syn寡聚体的产生及干预α-Syn在体内通过微管运输途径的传播,从而产生对肝肾不足型PD患者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神经元信号通信;微管运输;变通炙甘草汤
5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784285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FibroTouch技术探讨肝豆扶木颗粒干预痰瘀互结型WD患者肝纤维化及铜死亡相关指标的临床疗效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肝豆扶木颗粒联合二巯丙磺钠能降低痰瘀互结型Wilson病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抑制铜死亡,提高临床疗效。
”
王飞, 蒋真真, 陈一民, 陶庄, 汪美霞
2025, 31(4): 174-1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91
摘要:目的观察肝豆扶木颗粒(GDFMG)联合二巯丙磺钠(DMPS)对痰瘀互结型WD患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铜死亡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铜死亡在WD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辨证为痰瘀互结型Wilson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前6 d予以铜螯合剂DMPS常规治疗,后2 d予以葡萄糖酸钙注射液,8 d/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院内制剂GDFMG,两组均治疗21个疗程。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和血清铜(SCu)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铁氧还原蛋白1(FDX1)、硫辛酸合成酶(LIAS)和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LAT)水平;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个疗程后24 h尿铜水平;Fibro Touch(FT)无创肝纤维化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LSM);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安全性指标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Ⅳ、HA、LN和PⅢ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Cu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DX1、LIAS、DLAT均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14、21个疗程后,24 h尿铜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24 h尿铜升高更明显(P<0.05,P<0.01),且治疗7个疗程后,24 h尿铜虽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LSM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安全性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DFMG联合DMPS能够降低痰瘀互结型WD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抑制铜死亡,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痰瘀互结型;肝纤维化;铜死亡;肝豆扶木颗粒
7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472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芩暴红止咳口服液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AI导读
“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芩暴红止咳口服液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明确了芩暴红止咳口服液在治疗咳嗽、痰多等疾病中的应用,旨在规范合理用药,促进中成药传承创新。
”
刘剑, 张洪春, 王成祥, 崔红生, 崔霞, 张纾难, 杨道文, 冯淬灵, 郭宇博, 孙增涛, 张惠勇, 李光熙, 苗青, 王素梅, 史利卿, 杨洪军, 刘婷, 张方博, 陈生, 陈薇, 王海, 林琳, 曲妮妮, 武蕾, 吴登山, 刘亚峰, 张文艳, 张越英, 范永芬
2025, 31(4): 182-1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93
摘要: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23年12月13日批准发布《芩暴红止咳口服液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GS/CACM 337-2023)。本共识严格按照研制要求,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国内呼吸科(肺系病)、儿科领域知名专家的用药经验,联合方法学专家、药学和中药学专家,从适用人群、疗效评价、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安全性等方面明确了芩暴红止咳口服液在痰热壅肺所致咳嗽、痰多;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性发作中的应用。旨在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芩暴红止咳口服液的独特价值,大力促进中成药的传承创新。
关键词:芩暴红止咳口服液;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专家共识
1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785803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药学基础
UPLC-Q-TOF-MS/MS结合化学计量学探究黄芪米炒前后的成分差异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研究领域,专家建立了黄芪米炒炮制前后成分定性分析方法,明确了黄芪与米炒黄芪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差异成分,为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姚妙诗, 赵毅萌, 王泽琨, 李明露, 刘晨曦, 陈辰, 陈亚军, 束雅春
2025, 31(4): 189-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8
摘要:目的建立黄芪米炒炮制前后成分定性分析方法,在系统表征黄芪及米炒黄芪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推断及鉴定其主要化合物的结构,并分析黄芪及米炒黄芪的差异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黄芪与米炒黄芪样品进行检测,通过自建数据库、文献及对照品等对各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对数据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筛选黄芪与米炒黄芪的差异性成分。结果黄芪与米炒黄芪共鉴定出123个化合物,包括41种黄酮类成分、19种萜类成分、26种有机酸类成分、8种氨基酸类成分、5种核苷酸、5种糖及其他19个化合物,两者共有成分95种,黄芪独有成分18种,米炒黄芪独有成分10种。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均表明黄芪米炒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共筛选出L-刀豆氨酸、L-焦谷氨酸、L-苯丙氨酸、顺式咖啡酸、丙二酰黄芪皂苷Ⅰ等26个含量存在差异的成分,其中米炒黄芪相对于黄芪有19个成分下调,7个成分上调。结论该研究明确了黄芪与米炒黄芪的化学成分组成以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类化合物为主,并结合化学计量法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成分以氨基酸、有机酸和萜类成分为主,可为后续的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芪;米炒法;中药炮制;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差异成分;结构鉴定;化学计量学
12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359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白芷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与药材品质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加工领域,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芷药材品质的影响,发现50℃烘干蒸切法最佳,为白芷药材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
陈晓妍, 朱兴龙, 甘青霞, 王嘉豪, 安光琴, 吴清华, 裴瑾, 马云桐
2025, 31(4): 198-2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2
摘要:目的比较白芷药材在不同干燥加工过程中颜色、气味、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探索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与白芷药材品质指标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烘干蒸切法、半鲜切干燥法、鲜切干燥法及硫磺熏蒸法结合3个干燥温度(50、70、100 ℃)对新鲜白芷进行加工。采用Adobe Photoshop 2022软件提取白芷样品的颜色值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利用电子鼻识别药材粉末气味信息并进行载荷(Loadings)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个香豆素类成分(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珊瑚菜素、异欧前胡素)含量;选择50 ℃(烘干蒸切、硫磺熏蒸)样品、100 ℃(烘干蒸切)样品,干燥至含水量分别为50%、14%,以及白芷的新鲜晾干样品,基于高通量测序明确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干燥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与白芷药材气味、颜色及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联系。结果颜色量化结果显示,干燥温度升高导致药材颜色的亮度值(L)下降,红绿值(a)、黄蓝值(b)上升,加工方法的改变对药材颜色无明显影响;气味量化结果显示,W1S,W2S,W5S,W2W,W1W传感器对白芷气味变化较为敏感,可用于分辨不同加工方法所产白芷饮片;香豆素类成分的测定结果显示,随干燥温度上升、加工时间延后,白芷药材中的香豆素类成分含量下降,最佳加工方法为烘干蒸切法,最佳温度为50 ℃;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白芷药材内的优势菌属主要为无色杆菌属、农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分枝杆菌属、肠杆菌属,优势真菌主要为鬼伞属、Meyerozyma及Apiotrichu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白芷品质指标与细菌中的农杆菌属、分枝杆菌属,真菌中的假丝酵母菌属呈正相关,与细菌中芽孢杆菌属呈负相关。结论不同干燥加工过程中白芷药材颜色、气味、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最佳干燥加工方法为50 ℃烘干蒸切法;9个细菌属、4个真菌属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变化与白芷干燥过程中药材品质形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白芷;中药材加工;香豆素;智能感官;微生物群落组成;相关性分析;切制
11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249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切片角度与初始含水量对丹参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丹参在失水1/3后进行30°切片处理,有效成分保存最好,为丹参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
杨国红, 周冰谦, 卢恒, 王晓, 郭兰萍, 刘伟
2025, 31(4): 208-2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65
摘要:目的探究角度和初始含水量对切片丹参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迁移规律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丹参切制角度为30°、45°、90°,对丹参鲜品、失水1/3样品和失水2/3样品进行切制,置于40 ℃烘箱中干燥处理,于设置的时间点取样。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法(LF-NMR)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9个处理组丹参样品在特定的时间内横向弛豫时间(T
2
)的变化,以及样品内部水分的分布状态与迁移规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9个不同处理组丹参中丹参酮Ⅱ
A
、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与丹酚酸B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丹参最佳加工工艺。结果各处理组丹参干基含水率均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鲜切组干燥速率最先缓慢下降,失水组干燥速率则呈现出先提速后降速的趋势;丹参内部水分分为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3种状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表现为鲜切组烘至12 h时自由水消失,结合水含量逐渐下降,整体流动性变差;失水组烘至3 h后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力更强的不易流动水,烘至12 h后3种水分基本消失。MRI结果显示,整个失水过程由外侧向中心缓慢移动,内部水分最后散失。从有效成分含量来看,切片角度对丹参有效成分总含量的影响排序为30°>45°>90°;丹参酮类有效成分含量排序为失水1/3组>失水2/3组>鲜切组,丹酚酸B含量排序为失水1/3组>鲜切组>失水2/3组;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分结果,失水1/3后按30°切制,丹参的有效成分含量整体水平最高。结论经综合评价,丹参在失水1/3后进行30°切片处理不仅易切制,干燥后表面及断面颜色基本不变,与传统加工下的颜色相接近,有效成分保存最好。该研究可为丹参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丹参;干燥;切片;低场核磁共振法(LF-NMR);核磁共振成像(MRI);水分分布与迁移;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279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叶酸修饰的PEG-PLGA克班宁纳米粒联合超声辐照对肝癌皮下瘤小鼠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叶酸修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克班宁纳米粒联合超声辐照能有效抑制小鼠肝癌生长,对肝、肾损伤小,为肝癌治疗提供新方案。
”
潘蕊, 唐钧泽, 张海亮, 喻琨, 赵笑雨, 程欣
2025, 31(4): 217-22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64
摘要:目的考察叶酸修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克班宁纳米粒(FA-Cre@PEG-PLGA NPs,以下简称NPs)联合超声辐照对昆明种小鼠肝癌皮下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取84只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通过小鼠肝癌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皮下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安慰剂组,羟基喜树碱组(8 mg∙kg
-1
),克班宁低、中、高剂量组(2、2.5、3 mg∙kg
-1
),NPs低、中、高剂量组(2、2.5、3 mg∙kg
-1
),NPs低、中、高剂量联合超声组(2、2.5、3 mg∙kg
-1
),尾静脉注射相应剂量药物,其中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安慰剂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天给药1次,共给药10次。监测小鼠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变化率、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测量肿瘤体积及质量并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T/C)及抑瘤率(TGI),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肾组织和肿瘤病理变化,生化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的含量。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测超声对NPs在小鼠肝癌皮下瘤体内的分布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法中,以NPs联合超声辐照组治疗作用最好。与模型组比较,NPs中、高剂量联合超声辐照组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率降低,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增加,血清AST、ALT、BUN、CR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NPs联合超声辐照对机体正常生理状态影响较小;2组TGI均>40%,T/C均<60%,抗肿瘤作用明确。病理切片显示,与NPs组比较,NPs联合超声辐照组肿瘤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现象,且对肝脏与肾脏的损伤更小。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与NPs高剂量组比较,NPs高剂量联合超声组辐照处置后具有更强的肿瘤靶向性(P<0.01)。结论NPs联合超声辐照后能更有效地将药物靶向至肿瘤部位,抑制小鼠肝癌皮下瘤生长,且对肝、肾组织损伤较小。该研究可为该制剂后续用于肝癌的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叶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克班宁;超声辐照;皮下瘤;小动物活体成像
14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8782734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经典名方泻青丸的关键信息古今文献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经典名方泻青丸研究领域,专家考证了其历史沿革和处方衍变,确定了关键信息,为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常雨洁, 梁绿圆, 曹佳蕾, 吕星航, 魏文希, 王小芳, 张慧珍, 任赛, 王梦琪, 魏炳琦, 马丙祥
2025, 31(4): 226-2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11
摘要:目的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泻青丸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泻青丸的基本信息,为经典名方泻青丸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学方法对古代医籍中泻青丸的组成、剂量、炮制、用法等关键信息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并总结该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该研究共收集相关有效古籍文献信息42条,涉及中医古籍32部。泻青丸最早收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经考证,古籍中该方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现代药物用量与煎服方法为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酒大黄、羌活、防风,上药等分为末,炼蜜和丸为鸡头大(1.5 g),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较《小儿药证直诀》有一定拓展,临床应用也从儿科逐渐延伸到眼耳鼻喉、神经、皮肤、消化、呼吸科等,总体上覆盖了肝经火热所致病证的各个方面。组方原理围绕“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肿止痛”之功,药物建议选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相应规格饮片。现代研究主要围绕临床展开,多用该方加减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疱疹、高热、夜游、不寐等病。结论文章对泻青丸进行了关键信息考证,归纳其历史沿革和处方衍变,确定了其关键信息,以期为其后期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泻青丸;源流;方义;功效;应用
9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890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经典名方圣愈汤的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圣愈汤,经典补益名方,经文献考证,为现代应用提供参考。
”
曹郁宁, 刘文攀, 马天宇, 陈兰茹, 黄家豪, 孟永海
2025, 31(4): 235-2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69
摘要:圣愈汤为补益类经典名方,由四物汤加人参、黄芪化裁而来,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该文以《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为依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圣愈汤历史沿革、药物组成、基原与炮制、剂量、煎煮法、功效主治等方面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考证。经考证,圣愈汤首载于金代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由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黄芪、当归身组成,历代流传方名较为统一,源流脉络较为清晰,后世多以此方为主流,根据主治偏重在药物用量、组成上有所加减。方中黄芪基原选用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其余药材基原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致,除熟地黄为生地黄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熟地黄项下记载方法炮制加工,其余药物皆用生品,剂型为煮散。以金代度量标准折算现代计量标准,建议用法用量为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1.24 g,当归身、黄芪各2.07 g,粉碎为过4目筛不过10目筛的粗颗粒,加水1 200 mL,煮至300 mL,除药渣。圣愈汤功能补气、补血、摄血,主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女科疾病、虚劳证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气血亏虚所致的妇科系统、神经科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该文通过梳理圣愈汤相关古籍文献,考证关键信息,以期为圣愈汤的现代应用及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圣愈汤;功能主治;文献考证;气血两虚;临床应用;历史沿革
1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312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学术探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玄府”理论探析慢性肝病微观机制及理药新思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慢性肝病研究,揭示微观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许钰颖, 赵长普, 李荣枝, 张雨, 王菲, 郝晨源, 束光杰
2025, 31(4): 244-2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93
摘要:《黄帝内经》中的“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以化、成之用、变、动、衡衍生万物,高度凝练彰显道之含义本真,指导自然万物包括疾病的发生变化进展。故万千实体病状的表象皆是阴阳气化的应象。玄府由阴阳气化形成所涵养司调,其为枢纽、通道,佐助气之出入变化,实现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玄府为转枢,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的宏观调控、整体思想下探析慢性肝病的微观机制,结合线粒体、外泌体、超微肝筛结构在慢性肝病形成进展中的作用机制,阐释在该理论指导下慢性肝病的本始之质、症状标象与其生理病理功能的密切内在关联性。现代研究表明,细胞自噬、肠道菌群失调、糖脂代谢紊乱、炎症因子激活、铁死亡等相关微观病理机制参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深刻剖析祖国医学的阴阳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的共同内涵,总结出相关微观病理机制与“阳化气,阴成形-玄府”理论对慢性肝病发挥的指导统调作用的对应性。风药升生,透转玄府;辛甘合化,振阳散阴,具风药之性和辛甘合化之义的方药契合“阳化气,阴成形-玄府”理法之机。本文将辨宏观—辨微观相结合,旨在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玄府”理论解释慢性肝病的科学内涵和微观病理机制,并探索出辛甘合化、振阳启玄散阴之理法方药对慢性肝病的防治作用,为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与借鉴参考。
关键词:阳化气,阴成形;玄府;慢性肝病;微观机制;理法方药
12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507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Rho/ROCK: 肺纤维化过程的关键介质及中医药防治IPF的新靶点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与Rho/ROCK通路密切相关,中医药调节该通路可有效防治IPF,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
吴媛媛, 李康沉, 李明艳, 彭西玲, 张斐凡, 刘含
2025, 31(4): 256-26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95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具有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的特征,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对社会造成了重大负担。尽管现代医学在处理肺纤维化方面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存在着诸如费用高昂、不良反应明显等不利因素,这导致患者的生存率依然偏低。研究表明,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多条通路异常有密切联系,其中Rho/Rho相关激酶(ROCK)能够通过对细胞骨架的调控在IPF的疾病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通路不仅能传递促纤维化进展的生化分子信号,还可以对肺纤维化进程中细胞外基质(ECM)沉积造成肺组织硬度升高等生物力学环境做出响应。因此,针对该通路的研究对IPF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IPF方面疗效显著,许多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能够通过调节Rho/ROCK的传导,减少肺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ColⅢ和炎性因子等的生成,抑制成纤维细胞(FBs)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Bs),干预肺纤维化的进程。基于此,该文将对近几年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梳理,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讨论了Rho/ROCK在肺纤维化中的关键作用并从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总结中医药调节Rho/ROCK防治IPF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IPF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Rho/Rho相关激酶(ROCK);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药;生物力学微环境
1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425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综述
中医经典名方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
糖尿病治疗面临挑战,中医经典名方展现巨大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策略。
”
王宇, 王鹤迪, 陈强, 侯冠群, 逯艳婷
2025, 31(4): 266-2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01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横跨各年龄层与性别群体,一旦患上需要终生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现已成为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其并发症的严重性引来了全球医疗科研界、世界卫生组织及社会的高度关切。当前,在临床上用西药对糖尿病进行治疗,依赖性强、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大,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害、低血糖等多种不良症状,糖尿病治疗已经面临疗效有限、不良反应明显等挑战。因此,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发掘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医经典名方因其多靶点调控、整体观、协同效应显著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在糖尿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在应对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方面疗效突出,运用中医药治疗并发症能取得比较显著的疗效而深受患者的信赖和欢迎。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控制糖尿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该文通过对中医经典名方治疗糖尿病文献的梳理,依据名方的功能主治分类,集中论述其在临床治疗糖尿病上的应用实例,并概括总结其作用机制,旨在为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策略。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1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8963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中药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结直肠癌治疗新方向:JAK/STAT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与中药干预研究进展,为临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
王明星, 董皖辉, 张宝瑞, 赖通, 刘爱心, 孙庆明
2025, 31(4): 278-2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29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过去几年中,尽管预防性的结肠镜筛查提高了CRC患者生存率,但仍有大多数病例是在症状出现后才被发现,且目前临床中CRC手术治疗风险高、易复发,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因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而成为研究的焦点。JAK/STAT信号通路作为经典的致癌通路,为多种恶性肿瘤的诊疗提供了新方向,也为CRC的治疗开辟了全新方向。这一信号通路不仅参与了细胞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包括增殖、分化、凋亡,还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理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可通过干预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CRC细胞的增殖、侵袭、迁徙、血管新生,促进癌细胞的凋亡、自噬。此外该通路还可能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从而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阻碍CRC进展。近几年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新迅速,过去的总结文献未能及时纳入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检索造成阻碍,故而该文从JAK/STAT通路的定义、与CRC的关联性及中医药干预治疗CRC进展等3个方面出发,对相关信息进行补充总结,以期为今后CRC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发展及临床新药研发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结直肠癌;中药复方;中药单体;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化疗敏感性
1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7745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丹参及有效成分的抗抑郁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丹参在抗抑郁领域的药理作用机制,为抑郁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
黄梓洋, 王志一, 李自波, 许二平
2025, 31(4): 288-2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1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类疾病,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中医认为气郁是郁证所有证型的基础,气郁会导致血行停滞,从而形成瘀血,瘀血是郁证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从瘀论治是郁证重要的治疗方法。丹参是活血祛瘀药的代表药物之一,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神经衰弱、冠心病、失眠、心悸等。丹参的有效成分复杂,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的丹酚酸类及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及其活性成分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研究关注丹参的有效成分在抗抑郁方面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该文将从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炎症等方面系统综述丹参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并对含丹参的复方抗抑郁作用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丹参的药理机制及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丹参;抑郁症;神经系统;作用机制
1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9017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中医药干预胃癌前病变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中医药通过多信号通路干预,有望延缓或逆转胃癌前病变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张茂福, 李欣钰, 沈雁云, 刘叶元, 钟佳霖, 陈露露, 赵海宏, 宋忠阳, 张志明
2025, 31(4): 297-3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97
摘要:胃癌前病变(PLGC)是一组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结构、形态和分化出现异常而引起的病理改变,其早期症状隐匿、非特异性强,致使该病不易诊断或诊断时常发展为中、晚期胃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致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了沉重负担。PLGC发病机制复杂,与炎症微环境、胆汁反流、糖酵解、自噬及凋亡等相关。目前,PLGC的治疗以抗炎及内镜治疗为主,难以阻止PLGC的发生发展。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现代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具有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能发挥多途径、多机制、多靶点等作用。近年来,诸多研究证实,中药通过靶向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音猬因子(Shh)、核转录因子-κB(NF-κB)、Janus酪氨酸激酶/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核因子E
2
相关因子2(Nrf2)等信号通路,抑制有氧糖酵解,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炎性微环境,调控细胞自噬及促进血管正常化,从而起到延缓或逆转PLGC的作用。但目前中医药调控PLGC相关信号通路的系统性总结较少,基于此,该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梳理了上述信号通路在PLG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信号通路治疗PLG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PLGC临床科学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考。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12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444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基于铁死亡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
铁死亡在抑郁症防治中扮演关键角色,中医药有效成分及针灸治疗通过调节铁死亡发挥抗抑郁效应,为抑郁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
黄辰杰, 樊明理, 施学丽
2025, 31(4): 307-3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42
摘要: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机体抗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铁死亡在抑郁症疾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方面有独特优势,运用铁死亡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有效防治抑郁症是时下的研究热点。文章从铁死亡的调控机制概述,与抑郁症的关系及基于铁死亡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发现铁死亡的发生与铁代谢失调,脂质过氧化失控,氨基酸代谢异常等过程有关,铁死亡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对中医药干预铁死亡发挥抗抑郁活性作用的整理发现,诸如柴胡皂苷B
2
、木犀草苷、槲皮素、没食子酸、梓醇、姜黄醇、氧化芍药苷、地黄饮子、逍遥散及针灸等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复方及针灸治疗等,均能够通过调节铁死亡发挥抗抑郁效应,为深化铁死亡理论的研究及指导中医药防治抑郁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铁死亡;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10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2197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中医药调控BDNF/TrkB通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
最新研究报道显示,BDNF/TrkB信号通路在帕金森病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医药治疗PD潜力巨大,为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
贾璐璐, 李颖, 印加乐, 贾楠, 刘晓溪, 凌丽
2025, 31(4): 315-32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68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患病人数不断攀升。其主要病理特征为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以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死亡。然而,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信号通路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高度表达和激活,与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神经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在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在PD的治疗手段中,西医主要以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缓解运动症状为主,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明显增强。中医药因其药食同源、经济、不良反应小和多靶点作用等特性,使得人们对于中医药治疗PD有更多的探索。基于此,笔者拟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对BNDF/TrkB通路在P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中药复方、提取物、单体成分通过调控BNDF/TrkB通路治疗PD的机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相关中药的临床应用和PD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多巴胺能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信号通路;中医药
5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701337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中医药基于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结直肠癌治疗新突破,中医药抗侵袭转移研究进展,为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
”
郭敏, 余文燕, 朱柰澄, 晏玉薇, 钟晨, 陈秀丹, 李南欣, 王国娟
2025, 31(4): 323-3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23
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是导致其高死亡率及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化疗是防治该疾病复发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应用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严重阻碍了治疗进程。因而,寻找高效低毒的药物势在必行。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历史悠久,具有安全、有效、多靶点、多途径、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日益受到世人青睐。中医学认为结直肠癌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中药复方抗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主要以补益类为主,如健脾复方、健脾消癌汤、补肾解毒散结汤等,而中药单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祛邪的药为主,如大黄素、小檗碱、丹参酮等。信号通路是解析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经典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调控这些通路的关键蛋白及相关因子可以抑制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笔者以“结直肠癌”“信号通路”“侵袭转移”“中医药”等为主要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对近5年中药复方及单体抗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相关通路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深入研究抗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及借鉴。
关键词:结直肠癌;中医药;侵袭转移;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8
|
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697809 false
发布时间:2025-01-16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