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8期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归肾丸加味通过调节AMPK/Akt/Nrf2通路,有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
      田珈瑜, 秦文熠, 杨涓, 荣晓凤
      2025, 31(8): 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41
      摘要:目的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AMPK/Akt/Nrf2)通路,探寻归肾丸加味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续灌胃来曲唑(1 mg·kg-1·d-1)21 d建立PCO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5 g·kg-1),归肾丸加味低、中、高剂量组(4.01、8.02、16.04 g·kg-1·d-1),每组8只,另设正常组10只。药物组予以相应剂量药物,正常组及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计算LH/FSH;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SI);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化学荧光法检测血清及卵巢组织中丙二醛(MDA)、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损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组织AMPK/Akt/Nrf2通路相关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LH、LH/FSH、FPG、FINS、TG、TC、HOMA-IR均明显升高,FSH、E2、HOMA-ISI明显降低(P<0.05,P<0.01);其血清及卵巢组织中MDA、AGEs均明显升高,SOD明显降低(P<0.05),卵巢组织中AMPK、Akt、Nrf2在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OGTT、ITT结果显示,大鼠血糖在各时间节点均明显升高(P<0.05,P<0.01),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受损;卵巢卵泡呈多囊样改变,黄体减少,卵泡颗粒细胞层排列稀疏;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归肾丸加味高剂量组T、LH、LH/FSH、FPG、FINS、TG、TC、HOMA-IR均明显降低,FSH、E2、HOMA-ISI明显升高(P<0.05,P<0.01);归肾丸加味高剂量组在血清及卵巢组织中MDA、AGEs的表达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AMPK、Akt、Nrf2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OGTT、ITT结果显示,大鼠血糖在各时间节点均明显降低(P<0.05,P<0.01);卵巢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与归肾丸加味低剂量组比较,归肾丸加味高剂量组T、LH、LH/FSH、FPG、FINS、TG、TC、HOMA-IR均明显降低,FSH、E2、HOMA-ISI明显升高(P<0.05);OGTT、ITT结果显示,归肾丸加味高剂量组大鼠改善大鼠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卵巢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归肾丸加味能够有效改善PCOS大鼠糖脂代谢异常、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MPK/Akt/Nrf2通路有关。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归肾丸加味;氧化应激;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88
      |
      2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385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在糖尿病溃疡治疗领域,研究者通过均匀设计确定了腐尽生肌散中有效成分的最佳配伍组合,为古方现代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卢贤英, 高静, 柏丁兮, 侯朝铭, 纪雯婷, 陈欢, 吴晨曦
      2025, 31(8): 9-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15
      摘要:目的通过均匀设计,确定腐尽生肌散中有效单体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松香酸-乳香酸”配伍促糖尿病溃疡(DU)创面愈合的最佳配伍组合,实现古方腐尽生肌散现代化应用。方法遵循“均匀设计-药效试验-数学建模及模型验证”的思路,按照U14(145)均匀设计方案,以4味中药单体成分为考察因素,葡萄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率为药效学指标,使用DPS软件构建有效单体成分与药效学指标间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细胞划痕愈合、小管形成、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对均匀设计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14组配伍中,与高糖模型组比较,配伍6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促增殖效应最强(P<0.05);经DPS建模后最终拟合出4个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Y1~Y4,考虑到模型的拟合度、稳定性及实际应用的需要,方程Y1~Y3用于后续验证;同时为确保实验重复性,配伍6组也用于验证;并依次将配伍6组、方程Y1~Y3组重命名为新复方①~新复方④,作为古方腐尽生肌散进行现代化应用的单体成分配伍形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CCK-8、划痕愈合和小管形成实验均表明,与空白组比较,50 mmol·L-1葡萄糖刺激HUVEC后,其相应的细胞活力、创面愈合率和成管数量均明显下降;此外,还明显下调了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水平及CD31的分泌。而给予复方①~④对其干预后,其中复方①和复方③则显著改善了50 mmol·L-1葡萄糖诱导HUVEC损伤后的这些生物学功能。进一步从复方①和复方③的回归系数及各单体成分的相对剂量占比推断,松香酸、槲皮素、乳香酸均有促高糖环境下HUVEC血管新生的作用,且发挥主效应(偏相关系数为正,均>0.9);松香酸和乳香酸、山柰酚和乳香酸以交互作用形式促HUVEC血管新生(偏相关系数为正)。结论复方①和复方③为最优配伍方案,可挽救高糖的抑制作用,刺激高糖环境下HUVEC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FGF2、CD31的表达,从而发挥促血管新生能力,以促DU创面愈合。该发现不仅证实了复方①和复方③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行性,为合理构建数学模型以深入研究中药配伍理论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腐尽生肌散;糖尿病溃疡;血管新生;均匀设计   
      49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13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经典名方阳和汤的抗乳腺癌活性成分筛选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专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等方法,筛选出阳和汤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潜在成分,为治疗乳腺癌提供新思路。
      苏思佳, 赵鑫宇, 周静娜, 高俊峰, 唐旭, 温彬宇
      2025, 31(8): 21-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66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将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物成分响应特征、网络药理学及药物相似性预测等方法相结合,筛选经典名方阳和汤抗乳腺癌潜在活性成分。方法采用UPLC-Q-TOF-MS/MS鉴别阳和汤不同溶剂(甲醇、50%甲醇、水)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并分析雌性SD大鼠给药0.5、1、2 h后含药血清的入血成分,结合UNIFI 1.8.2软件所得血清药物成分响应特征值进一步筛选入血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得到具有显著消长规律的阳和汤入血成分。应用网络药理学构建“药物-成分-通路-靶点-疾病”网络,将阳和汤入血成分和乳腺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SwissADME数据库分析其药物相似性。结果阳和汤样品经过不同溶剂提取后共鉴定出42个化合物,其中16个化合物为3种不同提取溶剂共有成分。阳和汤入血成分共16种,其中含5种原型药物和11种代谢产物。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阳和汤治疗乳腺癌涉及禽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等15个关键靶点。分子对接显示,16个潜在活性成分与预测作用靶点结合良好,结合药物相似性分析,最终鉴定阳和汤入血成分中12个化合物具有抗乳腺癌活性潜质,主要包括α-蒎烯、γ-桉叶醇及其代谢产物,其中1种来自麻黄,1种来自熟地黄,8种来自肉桂。结论阳和汤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单萜苷类和香豆素类等化合物,其原型成分入血后主要发生氧化、水解及乙酰化等反应,其抗乳腺癌机制可能与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阳和汤治疗乳腺癌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活性成分;乳腺癌;阳和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药物相似性;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   
      55
      |
      3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43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专家建立了人参五味子汤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发现7个成分通过6个靶标作用于关键药效环节“能量代谢”,改善脾肺气虚症状,为经典名方研究提供参考。
      李珊珊, 钟余特, 向小梅, 康伟, 周书繁, 王萍, 许海玉
      2025, 31(8): 3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361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经典名方人参五味子汤治疗脾肺气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MS系统表征与鉴定人参五味子汤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潜在活性成分筛选,收集成分靶标与脾肺气虚证相关证候基因集,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使用Cytoscape 3.9.1构建“方-证”关联网络并计算拓扑特征值,对核心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药效环节,计算方药靶标网络到药效环节基因网络之间的平均最短路径以发现优势药效环节,使用MCODE插件从优势药效环节中辨识出核心基因簇,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对其进行验证,并对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在负离子模式下鉴定了137个成分,正离子模式下鉴定了80个成分,去重后共有185个成分,主要由三萜皂苷类(49个)和黄酮类(54个)化合物组成。基于“方-证”关联网络分析,确定“能量代谢”是人参五味子汤治疗脾肺气虚证的优势药效环节;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源于该方剂中人参、白术、甘草、茯苓4味药材的腺苷、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人参皂苷Rg1、甘草皂苷B2、甘草皂苷E2、菜油甾醇7个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白细胞介素(IL)-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核转录因子-κB1(NF-κB1)6个靶标发挥对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从而改善脾肺气虚证相关疾病症状。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快速表征和鉴定人参五味子汤水煎液中化学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拓展了对该方的物质组成的认识,并发现7个成分可能通过6个靶标作用于关键优势药效环节“能量代谢”,以改善脾肺气虚证的相关症状,可为经典名方人参五味子汤后续物质基准及作用机制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参五味子汤;经典名方;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药效物质;作用机制   
      55
      |
      1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435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药理

    • 据最新研究报道,刺五加提取物通过调节Notch信号通路和铁死亡相关蛋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功能并保护神经细胞。
      郑淇, 卢意, 于栋华, 赵良友, 林春盛, 卢芳, 刘树民
      2025, 31(8): 40-5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8
      摘要:目的结合数据非依赖型质谱采集(DIA)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刺五加提取物(ASH)治疗帕金森(PD)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α-突触核蛋白(α-Syn)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构建PD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刺五加组和美多芭组,另取同月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各8只。刺五加组给予61.25 mg·kg-1的刺五加提取物,美多芭组给予97.5 mg·kg-1的美多芭溶液,每日1次,灌胃20 d后,采用爬杆时间和自主活动次数对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PD小鼠黑质区域神经元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IHC)检测黑质区域酪氨酸羟化酶(TH)活性及纹状体区域α-Syn面密度;采用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各组小鼠黑质区域的蛋白表达差异;并用IHC验证关键差异蛋白乳铁蛋白(Lactotransferrin)、神经源性位点切口同源物蛋白2(Notch2)、N-Myc下游调节因子2(Ndrg2)、跨膜蛋白166(TMEM 166)表达。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8(CCK-8)考察刺五加提取物对α-Syn过表达的PD细胞模型活力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α-Syn过表达的PD细胞中Lactotransferrin、Notch2、Ndrg2、TMEM 166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爬杆时间显著延长,协调能力变差,自主活动次数降低(P<0.01),神经元肿胀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和美多芭可以显著缩短小鼠的爬杆时间,显著增加自主运动次数(P<0.01),改善神经元的损伤。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黑质区域TH活性显著下降,纹状体区域α-Syn堆积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组TH活性明显增强,α-Syn堆积减少(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共筛出464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其中323个上调,141个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组共筛出DEPs 262个,其中85个上调,177个下调。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显示刺五加主要调节了Notch信号通路,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otch2、Ndrg2和TMEM 166的表达上调,Lactotransferrin的表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组Notch2、Ndrg2和TMEM 166的表达下调(P<0.05),Lactotransferrin的表达上调(P<0.01),IHC结果与蛋白质组学一致。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Notch2、Ndrg2和TMEM 166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Lactotransferrin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组细胞Notch2、Ndrg2、TMEM 166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Lactotransferrin 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ASH可能通过下调Notch2、Ndrg2的表达,从而协同阻断Notch信号通路,降低神经元损伤;并通过上调Lactotransferrin,下调TMEM 166的表达,来修复大脑铁积累,干预铁死亡,抑制线粒体自噬,阻止活性氧(ROS)损伤,保护神经细胞达到治疗帕金森的作用。  
      关键词:刺五加提取物;帕金森病;数据非依赖型质谱采集(DIA)定量蛋白质组学;α-突触核蛋白(α-Syn)   
      25
      |
      4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5115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解毒方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韩佳悦, 潘单依, 肖佳璇, 刘俣辰, 刘吉勇, 曾逸笛, 李金霞, 郑彩杏, 李花, 刘旺华
      2025, 31(8): 51-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2
      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瘀毒互结”病机物质基础及活血化瘀解毒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铁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去铁胺(DFO)组(100 mg·kg-1),活血化瘀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4.52、9.04、18.07 g·kg-1),每组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对再灌注后1、3、5、7 d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及线粒体病理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缺血侧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亚铁离子(Fe2+)和组织活性氧(ROS)含量;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铁死亡标志性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膜铁转运蛋白-1(FPN1)、转铁蛋白受体1(TfR1)及线粒体铁蛋白(FtM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NSS评分显著升高(P<0.01);HE染色可见脑组织皮质出现神经元数量严重减少、细胞间隙增宽、细胞胞核碎裂、胞质空泡化等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胞浆中线粒体收缩变圆,线粒体嵴减少,基质丢失,呈空泡化,线粒体双层膜密度增加;ELISA结果显示GSH含量显著下降(P<0.01),MDA、Fe2+和ROS含量显著增加(P<0.01);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GPX4、FP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FtMt、TfR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化瘀解毒方高、中剂量组m-NSS评分分别在3 d和5 d时开始降低(P<0.05,P<0.01);HE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解毒方的干预改善了神经元及线粒体的病理改变;ELISA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解毒方中、高剂量组的GSH含量显著增加(P<0.01),MDA、Fe2+和ROS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活血化瘀解毒方低剂量组中GSH含量显著增加(P<0.01),MDA、ROS含量显著下降(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解毒方高剂量组的GPX4、FPN1表达显著增加(P<0.01),FtMt、TfR1表达显著下降(P<0.01),活血化瘀解毒方中剂量组的GPX4、FPN1表达明显增加(P<0.05),TfR1表达显著下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解毒方高、中、低剂量组FPN1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FtMt和Tf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论活血化瘀解毒方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梗死区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神经细胞铁死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DA、Fe2+、ROS、TfR1含量升高,FtMt、FPN1、GPX4、GSH降低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瘀毒互结病机的物质基础。活血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铁代谢相关蛋白,通过促使游离铁的排出,减少脑内铁沉积,缓解氧化应激损伤,并抑制铁死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解毒方;铁死亡;线粒体铁蛋白;瘀毒互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32
      |
      4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5106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高良姜黄酮组合物能有效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对胃炎具有保护作用。
      罗鑫, 郑吴殷晓, 杨敬宇, 詹健婷, 马浩然, 叶晓川, 干国平, 刘丹
      2025, 31(8): 6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03
      摘要:目的探讨高良姜黄酮组合物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胃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SPF级C57BL/6J小鼠56只适应喂养1周后,所有小鼠灌胃混合抗生素,连续3 d。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三联治疗组),高良姜黄酮组合物低、高剂量组(100、200 mg·kg-1)。除正常组外各组通过灌胃H. pylori悬液建立H. pylori胃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快速尿素酶试纸检测H. pylori阳性率;采用银染色观察胃组织表面H. pylori附着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白细胞介素(IL)-8、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胃组织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8和IL-1β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重系数降低、胃液pH升高、H. pylori感染率为100%,胃组织病理学显著改变。模型组小鼠胃组织中的IL-8、MyD8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IL-6、TNF-α、IL-8和IL-1β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良姜黄酮组合物各治疗组小鼠胃重系数显著升高(P<0.01),胃液pH显著降低(P<0.01),H. pylori感染率显著降低,小鼠胃组织中的IL-8和MyD8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IL-6、TNF-α、IL-8和IL-1β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呈现剂量依赖性。高良姜黄酮组合物下调H. pylori胃炎细胞中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高良姜黄酮组合物对H. pylori胃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H. pylori感染率、调控PI3K/Akt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相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胃炎;高良姜;黄酮组合物;炎症因子   
      23
      |
      4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5105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仁青芒觉通过调节cGMP/PKG/MEK/ERK信号通路,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延缓胃癌癌前病变进程。
      陈沛萍, 黄凤玉, 张昕卓, 孔祥英, 肖自青, 李彦希, 苏晓慧, 林娜
      2025, 31(8): 69-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36
      摘要:目的观察仁青芒觉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干预作用,并基于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探讨其预防胃癌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采用MNNG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恶性转化,建立胃癌前病变细胞模型(MC细胞);通过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试剂盒法筛选MNNG诱导GES-1细胞恶性转化的有效浓度,并摸索仁青芒觉抑制恶性转化的GES-1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将GES-1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仁青芒觉1、3、10、30 mg·L-1组;其次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评估仁青芒觉对GES-1细胞恶转细胞迁移能力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特性的影响;通过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TCMIP) v2.0数据库获得仁青芒觉的化学成分候选靶点,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GEO)数据库胃癌癌前病变各阶段的疾病靶点,基于Metascape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预测仁青芒觉的潜在作用机制;最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仁青芒觉预防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结果MNNG浓度为20 μmol·L-1时对GES-1细胞的抑制率约为50%(P<0.01),且在此浓度下GES-1细胞体现出恶性转化的生物学特性;仁青芒觉对正常GES-1细胞增殖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能显著抑制MC细胞的增殖(P<0.01),并显著减弱MC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升高GES-1细胞的EMT进程中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P<0.05),抑制N钙黏蛋白及转录因子Snail mRNA的表达(P<0.05,P<0.01);网络预测结果显示,仁青芒觉可能通过调节cGMP/PKG及MAPK/ERK相关信号通路,预防胃癌癌前病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仁青芒觉能显著上调cGMP/PKG信号通路中PKG、B型利钠肽受体(NPRB)蛋白表达(P<0.01),明显下调其下游基因MEK、ERK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仁青芒觉能通过抑制GES-1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迁移延缓EMT进程,从而发挥预防胃癌癌前病变作用,相关机制可能与激活cGMP/PKG、抑制MEK/ERK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仁青芒觉;胃癌癌前病变;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网络药理学;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   
      37
      |
      5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375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化瘀明目方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延缓病程进展,可能通过拮抗PI3K/Akt/mTOR-HIF-1α/VEGFA信号通路。
      马孝秋, 赵磊, 周慧敏, 郑方卉, 杨国庆, 左韬, 马贤德
      2025, 31(8): 78-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41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明目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HIF-1α/VEGFA)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1只为正常组,其余53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法复制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大鼠糖尿病病程12周时进行DR模型评价,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化瘀明目方低、中、高剂量组(9.29、18.57、37.14 g·kg-1),羟苯磺酸钙组(0.16 g·kg-1),每组10只,并予相应剂量化瘀明目方和羟苯磺酸钙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容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眼底照相观察眼底血管改变,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视网膜血管网铺片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荧光(IF)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A、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PI3K、Akt、mTOR、HIF-1α、VEGFA、VEGFR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视网膜组织PI3K、Akt、mTOR、HIF-1α、VEGFA、VEGFR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显著,可见无细胞毛细血管出现,内皮细胞(E)增生及周细胞(P)显著丢失(P<0.01),E/P显著上升(P<0.01),视网膜组织PI3K、Akt、mTOR、HIF-1α、VEGFA、VEGFR2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Ang-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内皮细胞增生及周细胞丢失明显缓解(P<0.05,P<0.01),其中化瘀明目方高剂量及羟苯磺酸钙组E/P显著降低(P<0.01),各治疗组视网膜组织PI3K、Akt、mTOR、HIF-1α、VEGFA、VEGFR2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Ang-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化瘀明目方能够干预DR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延缓DR病程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拮抗PI3K/Akt/mTOR-HIF-1α/VEGFA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化瘀明目方;视网膜血管新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   
      43
      |
      5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27813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温阳解郁方能有效调节母婴分离二次打击小鼠抑郁样行为,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与JAK2/STAT3通路密切相关。
      王英, 巩子汉, 梁文青, 杨婧雯, 岳广欣
      2025, 31(8): 88-9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40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解郁方调节母婴分离结合二次打击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仔鼠出生后随机分为空白(NC)组、母婴分离(MS)组、束缚应激(RS)组、母婴分离结合束缚应激(MRS)组、温阳(Wenying)组、解郁(Jieyu)组、温阳解郁(XSF)组、米诺环素(minocycline)组,于第5天(PD5)进行母婴分离,PD21离乳并预防性给药,Wenyang组、Xiaoyao组、XSF组及minocycline组小鼠给药剂量分别为5.85、12.03、16.71 g·kg-1和50 mg·kg-1,PD90进行束缚应激。通过糖水、社会交互、旷场、O迷宫行为学实验及高效液相法检测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进行模型评价;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蛋白表达水平;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系统检测各组小鼠海马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JAK2/STAT3通路和细胞因子各项指标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MRS组小鼠各行为学表现出抑郁样行为,海马各神经递质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Iba-1表达增多(P<0.01),JAK2、STAT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CD68、CD11b、IL-1β、JAK2、STAT3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IL-10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RS组比较,XSF组和minocycline组抑郁样行为有一定的改善,XSF组和minocycline组小鼠海马神经递质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Iba-1表达显著减少(P<0.01),XSF组JAK2、STAT3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XSF组和minocycline组小鼠海马CD68、CD11b、JAK2、STAT3及IL-1β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IL-10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温阳解郁方可通过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调节母婴分离二次打击小鼠抑郁样行为,且温阳解郁方调节海马小胶质细胞极化可能与JAK2/STAT3通路有关。  
      关键词:母婴分离;抑郁样行为;小胶质细胞;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温阳解郁方   
      37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680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麝香通心滴丸含药血清能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迁移,改善血管功能紊乱,其机制与调节ACE2-AT2/MAS通路蛋白表达,抑制AT1/Roc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胡玥瑶, 王伟, 黄明月, 郭抒娟, 姚骏凯
      2025, 31(8): 97-1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36
      摘要:目的研究麝香通心滴丸含药血清(STDP)缓解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细胞表型转化、增殖迁移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建立增殖迁移模型,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STDP(5%、10%、20%)剂量组干预24 h。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血管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量。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试剂盒、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等通路蛋白,以及Ⅰ型胶原蛋白(ColⅠ)、骨桥蛋白(OPN)等增殖迁移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免疫荧光结果表明STDP可明显增加α-SMA表达量,明显抑制MMP-2表达量(P<0.05);CCK-8及EdU染色结果显示STDP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0.05);划痕实验检测结果表明STDP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TDP可明显提高ACE2、AT2、MAS1的表达量,明显抑制AT1的表达量(P<0.05),明显抑制PCNA、ColⅠ、MMP-9、Rock1、Rock2、SRF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与STDP组比较,ACE2抑制剂逆转了STDP的调控作用。结论STDP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迁移,并调控细胞增殖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其机制与提高ACE2-AT2/MAS通路蛋白表达,抑制AT1/Roc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麝香通心滴丸;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信号通路   
      32
      |
      10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676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归芪益元膏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下调p-ERK1/2表达,促进肿瘤细胞自噬,调节PD-L1水平,有效抑制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
      杨楠, 马抢平, 梁建庆, 苗珂君, 李尚, 李金田, 李娟
      2025, 31(8): 107-1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23
      摘要:目的基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探讨归芪益元膏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复制Lewis肺癌小鼠模型,除空白组外,将模型鼠随时分为模型组、归芪益元膏低、中、高剂量组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抑制剂组,每组10只,归芪益元膏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归芪益元膏(1.75、3.5、7.0 g·kg-1·d-1)灌胃,抑制剂组给予ERK1/2抑制剂LY3214996(100 mg·kg-1·d-1)灌胃,连续14 d后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测肿瘤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荧光测定肿瘤组织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p-ERK1/2、PD-L1、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LC3Ⅱ蛋白、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归芪益元膏低、中剂量组平均瘤重降低(P<0.05),归芪益元膏高剂量组、抑制剂组平均瘤质量显著降低(P<0.01);各组肿瘤细胞逐渐不规则,细胞核破裂,细胞崩解及坏死区域扩大;各组肿瘤组织细胞器消融逐渐增多且自噬小体数量逐渐增加;归芪益元膏低、中剂量组p-ERK1/2和PD-L1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归芪益元膏高剂量组、抑制剂组p-ERK1/2和PD-L1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归芪益元膏中剂量组ERK1/2、PD-L1、Beclin-1、p6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LC3Ⅰ/Ⅱ mRNA表达升高(P<0.05),归芪益元膏高剂量组、抑制剂组ERK1/2、PD-L1、Beclin-1、p6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LC3Ⅰ/Ⅱ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归芪益元膏中剂量组p-ERK1/2、PD-L1、Beclin-1、p62蛋白表达降低(P<0.05),LC3Ⅰ/Ⅱ蛋白表达升高(P<0.05),归芪益元膏高剂量组、抑制剂组p-ERK1/2、PD-L1、Beclin-1、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LC3Ⅰ/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归芪益元膏可能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下调p-ERK1/2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自噬通量,进而调节PD-L1水平的表达,发挥其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肺癌;归芪益元膏;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自噬;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30
      |
      6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6947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能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可能通过VDAC1/NLRP3/Bax/Bcl-2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
      马静卓, 姚博, 陈恒文, 何轩辉
      2025, 31(8): 115-1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21
      摘要:目的探析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YXDW)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福辛普利钠片组及YXDW低、中、高剂量组。该实验采用左前降支结扎构建大鼠心梗模型,YXDW组以0.27、0.54、1.08 g·kg-1·d-1剂量灌胃,福辛普利钠片组以3.60 mg·kg-1·d-1剂量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以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灌胃处理,连续灌胃4周,观察YXDW对大鼠体征、心脏指数的影响,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变化,病理学检查评价心脏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评价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炎症因子的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选择性通道蛋白1(VDAC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情况。结果YXDW各组大鼠生存状态普遍有所改善。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LVEF、LVFS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1)。病理学检查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细胞变性减少,炎性浸润减轻,肌丝较完整,走形规则,心肌纤维明显减少。电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YXDW各剂量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清楚,膜较完整,嵴较为致密,基质清楚,肌丝及闰盘排列较为规则。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TNF-α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TNF-α均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T-proBNP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NT-proBNP显著降低(P<0.01)。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VDAC1、NLRP3、Bax/Bcl-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DAC1、NLRP3、Bax/Bcl-2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VDAC1/NLRP3/Bax/Bcl-2通路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心肌梗死;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选择性通道蛋白1(VDAC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   
      37
      |
      5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07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通脉开窍丸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大鼠认知功能,显示出治疗潜力。
      马璐瑶, 李彦杰, 刘昊源, 白艳杰, 邢若星
      2025, 31(8): 125-1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05
      摘要:目的观察通脉开窍丸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海马组织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α(PGC-1α)信号通路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探究通脉开窍丸改善VCI大鼠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方法从72只雄性SD大鼠中选取12只用作假手术组,剩余大鼠采用改良2VO法造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通脉开窍丸高、低剂量组(27.6、13.8 g·kg-1),联合组(通脉开窍丸27.6 g·kg-1+Dorsomorphin 25 mg·kg-1)、盐酸多奈哌齐组(0.45 g·kg-1),经过4周持续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后,使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来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尼氏(Niss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色法检测大脑海马组织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线粒体超氧化物红色荧光探针法(MitoSOX Red)检测大鼠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透射电镜(TEM)观察线粒体的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AMPK、PGC-1α、磷酸化(p)-AMPK、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混乱,间隙增宽,核膜核仁界限模糊,可见坏死细胞出现,尼氏小体颜色浅且数量减少,严重丢失,线粒体萎缩,嵴溶解消失,损伤严重,ROS含量增加、ATP水平降低、mtDNA拷贝数显著下降(P<0.01),p-AMPK、PGC-1α、Nrf1、TFAM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通脉开窍丸高剂量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找寻平台时间显著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结构有所恢复,神经元死亡情况缓解,尼氏小体数量增加,损伤程度减轻,ROS含量降低、ATP水平和mtDNA拷贝数明显增加(P<0.05,P<0.01),p-AMPK、PGC-1α、Nrf1、TFAM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通脉开窍丸低剂量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粒体肿胀变形,嵴变短并部分消失,损伤程度改善不明显,尼氏小体数量有所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含量显著下降(P<0.01),但ATP水平和mtDNA拷贝数无明显差异,PGC-1α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但p-AMPK、Nrf1、TFAM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盐酸多奈哌齐组比较,通脉开窍丸高剂量组各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通脉开窍丸高剂量组比较,联合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降低(P<0.01),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组织结构混乱,细胞肿胀且轮廓模糊,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ROS含量增加、ATP水平和mtDNA拷贝数显著降低(P<0.01),p-AMPK、PGC-1α、Nrf1、TFAM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脉开窍丸能够通过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减轻海马区神经元的病理损伤,从而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显示出其治疗潜力。  
      关键词:通脉开窍丸;血管性认知障碍;线粒体生物发生;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α(PGC-1α)信号通路   
      25
      |
      4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5112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临床

    • 在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治疗领域,赵宗江教授团队验证了疏肝化浊振阳方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案。
      严祖桢, 赵宗江
      2025, 31(8): 135-1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22
      摘要:目的探讨疏肝化浊振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从赵宗江教授门诊中收集90例CP合并ED患者,按照1∶1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的治疗方案为疏肝化浊振阳方,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周期均为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等,对两组临床疗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5)、勃起硬度评分(EHS)、中医证候评分及前列腺液常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两组治疗对CP合并E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IIEF-5评分增加(P<0.05),EHS评级中Ⅲ级及Ⅳ级频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CPS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IIEF-5评分虽较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均较对照组下降,卵磷脂小体较对照组升高(P<0.01)。两组安全性评价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疏肝化浊振阳方可以改善疼痛不适,排尿异常,阴囊潮湿,勃起不坚,早泄,阳痿等症状,有效治疗CP合并ED。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疏肝化浊振阳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39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694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据最新研究报道,徐氏参芪苡术汤能有效缓解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症状,提高患者功能状况和生命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细胞因子失调有关。
      沈志祥, 陆为民, 石川, 叶艋玮, 雷梦园, 刘芓妘
      2025, 31(8): 143-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091
      摘要:目的评价徐氏参芪苡术汤治疗胃癌术后化疗癌因性疲乏(CRF)脾虚瘀毒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0例胃癌术后CRF脾虚瘀毒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FLOT方案化疗(多西紫杉醇5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8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亚叶酸钙2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氟尿嘧啶2 600 mg·m-2第1天24 h持续静脉滴注,3周/次)及基础、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予徐氏参芪苡术汤治疗(水煎2次,200 mL口服,2次/d)。3周为1个疗程,共4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PFS)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量表评分、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核心(EORTC-QLQ-C30)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查结果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胃腺癌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样本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并鉴定肿瘤组和正常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根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进行差异基因富集分析。从基因卡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基因的CRF相关性评分。结果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PFS总疲乏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PFS总疲乏评分明显降低(P<0.05);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EORTC-QLQ-C30量表功能领域(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领域评分明显增高,症状领域评分(疲乏、气促、食欲不振、便秘、腹泻)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EORTC-QLQ-C30量表功能领域(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领域评分明显增高(P<0.05),症状领域评分疲乏、恶心呕吐、气促、食欲不振、腹泻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食少纳呆、体倦乏力、食后腹胀、大便异常、神疲乏力、总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食少纳呆、体倦乏力、恶心呕吐、面色萎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7.996,P<0.05);血清TNF-α、IL-6、IFN-γ水平之间呈两两相关(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查结果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与正常组外周血比较,肿瘤组患者外周血中共有328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KEGG和GO分析显示其明显富集于TNF等信号通路(P<0.05)。⑤TNF、IL6、IFNG等细胞因子编码基因可能是CRF关键致病基因。结论徐氏参芪苡术汤可缓解胃癌术后化疗患者CRF的疲乏等症状,提高患者功能状况、生命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细胞因子失调有关。  
      关键词:徐氏参芪苡术汤;脾虚瘀毒;癌因性疲乏;细胞因子   
      35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38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脉络宁复合液用于髋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治疗髋关节疼痛,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金涛, 马福长, 黄诚, 支满霞, 亚明
      2025, 31(8): 152-1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94
      摘要:目的观察脉络宁复合液以髋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髋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髋关节疼痛患者13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6例由于没有完成5次治疗,形成病例脱落,最终130例患者进入临床观察,每组65例。观察组应用脉络宁复合液进行髋关节周围神经阻滞(含闭孔神经,股神经分支,臀上神经和髋筋膜);对照组应用脉络宁复合液单纯进行闭孔神经阻滞。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的差异。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降低更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总分及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分项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分及疼痛、功能分项评分升高更显著(P<0.01)。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84.62%(55/6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6.92%(37/65)(χ2=12.05,P<0.01)。随访结果显示,达到优良效果的患者,疗效稳定,复发率较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分析表明,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后,髋部X射线片可见股骨头的囊状透亮影明显减轻,骨小梁数量增加,低密度影减少;髋部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后,髋部X射线片可见骨小梁数目增加,低密度影减少。结论采用脉络宁复合液进行髋关节周围神经阻滞,充分发挥脉络宁复合液和神经阻滞的协同作用,能有效缓解髋关节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是治疗髋关节疼痛性疾病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脉络宁复合液通过神经调控作用治疗髋关节疼痛,是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该方法易操作,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量,针对各个不同的髋关节疼痛疾病的影像学变化和作用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脉络宁复合液;髋关节周围神经阻滞;髋关节疼痛;活血化瘀;早期干预   
      31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399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据最新研究报道,仙居县中医院专家探究了血清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E选择素在胃肠道术后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并分析了其与疗效、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胃肠道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沈小军, 刘勇攀, 俞森权
      2025, 31(8): 159-1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92
      摘要:目的探究血清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E选择素(Es)对胃肠道术后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与疗效、中医证型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8月仙居县中医院收治的49例胃肠道术后腹腔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53例胃肠道术后未感染患者作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血清D-乳酸、I-FABP、Es水平,Pearson分析各血清指标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基于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血清指标诊断胃肠道术后感染价值,同时动态监测不同疗效患者治疗第1、3、5、7天各血清指标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各血清指标与疗效关系,分析中医证型与血清学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第1、3、5、7天血清D-乳酸、I-FABP、Es水平逐渐下降,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天时,血清D-乳酸与I-FABP、Es水平呈正相关,I-FABP与Es呈正相关(P<0.01);术后第3天D-乳酸+I-FABP+Es联合诊断胃肠道术后感染价值的AUC为0.861,大于术后第3天D-乳酸的0.727、I-FABP的0.745,Es的0.797(P<0.05);感染缓解患者第1、3、5、7天血清D-乳酸、I-FABP、Es水平逐渐下降,感染加重患者逐渐升高,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热毒证、急性虚证、血瘀证、腑气不通证,分别占61.22%、20.41%、12.24%、6.12%,患者不同证型、时间、交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D-乳酸、I-FABP、Es可用于胃肠道术后腹腔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变化也可反映患者感染治疗疗效及预后,但指标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E选择素;胃肠道手术;腹腔感染;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诊断价值;疗效;中医证型   
      21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403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药学基础

    • 最新研究发现灰毡毛忍冬中苯丙素类化合物合成关键基因,为揭示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
      何佳蔚, 张惊宇, 曾娟, 朱佳源, 周思敏, 瞿美玲, 周日宝, 刘湘丹
      2025, 31(8): 167-17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16
      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挖掘灰毡毛忍冬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探究湘蕾型灰毡毛忍冬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合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湘蕾型灰毡毛忍冬茎、叶和3个花期花作为实验材料构建转录组和代谢组,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对转录组和代谢组进行联合分析,挖掘灰毡毛忍冬苯丙素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结果该研究发现77个差异苯丙素类化合物和315个差异基因,通过转录代谢联合分析,最终挖掘出9个关键的差异代谢物和4个与其相关的关键基因,其中肉桂酸、5-O-咖啡酰莽草酸、芥子醇和绿原酸在花中较高,其中标志性有效成分绿原酸在枯萎期中含量急剧下降,咖啡酸、阿魏酸、5-羟基松柏醛、对羟基肉桂醇和紫丁香苷在叶中含量较高,这4个关键基因分别属于肉桂醇脱氢酶(CAD)家族、4-香豆酸:辅酶A(4CL)家族、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HCT)家族和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家族基因。结论灰毡毛忍冬中挖掘出的4个关键基因中TRINITY_DN42767_c0_g6与对羟基肉桂醇、芥子醇的合成相关,TRINITY_DN43525_c4_g1以咖啡酸、阿魏酸、肉桂酸为底物催化下一步反应,TRINITY_DN47958_c3_g4与3-对香豆酰基奎宁酸和咖啡酰辅酶A的合成相关,TRINITY_DN52595_c1_g2与肉桂酸的合成相关。该发现为进一步探究湘蕾型灰毡毛忍冬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合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  
      关键词:灰毡毛忍冬;苯丙素类化合物;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关键基因   
      37
      |
      1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19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在中药提取工艺优化领域,专家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和BP-ANN模型,优化芪志方水提取工艺,提高黄芪、远志有效成分提取效率,为临床方剂制备提供借鉴。
      兰群, 程怡, 李子安, 吴冰雨, 王锦玉, 刘德文, 仝燕
      2025, 31(8): 176-1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67
      摘要:目的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混合加权法、灰色关联度分析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优化芪志方的水提取工艺,为芪志方制备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结合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成分黄芪甲苷、细叶远志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远志酮Ⅲ、3,6′-二芥子酰基蔗糖质量分数和干膏得率的权重系数,计算正交试验中各因素水平组合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以选择较优工艺参数,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考察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溶剂用量对芪志方水提工艺的影响;同时,建立BP-ANN分析模型,反向预测该复方的最优提取工艺因素水平,并对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验证。结果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5个指标成分黄芪甲苷、细叶远志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远志酮Ⅲ、3,6′-二芥子酰基蔗糖质量分数、干膏得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25.7%、20.82%、16.41%、12.45%、15.96%、8.67%。优化的提取工艺参数为分别加8、6、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BP-ANN检测样本的网络预测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网络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的均方误差(MSE)<1%。通过相关数学模型分析和预测所得的芪志方水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黄芪、远志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明显升高,验证试验平均综合评分90.85分,相对标准偏差(RSD)1.55%。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复方芪志颗粒的水提工艺,优选的提取工艺可有效提高黄芪、远志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可为其他临床经验方的制备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芪志方;层次分析法(AHP);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正交试验;灰色关联度分析;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提取工艺   
      34
      |
      2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42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经典名方升麻葛根汤关键信息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升麻葛根汤源自宋代,主治多种疫病,现代临床应用于五官、神经等系统疾病。
      李玉丽, 蒋屏, 袁振仪, 贺圆圆, 毛娅男, 王莎莎, 朱文彦, 尹周安
      2025, 31(8): 187-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16
      摘要:升麻葛根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中的经典名方之一。该研究查阅古今文献,运用文献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升麻葛根汤历史沿革、方义功效、主治病证、剂量煎服法、现代临床疾病谱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分析。结果表明升麻葛根汤方名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其源头可追溯至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的芍药四物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组成药味剂量为升麻413 g、葛根619.5 g、白芍413 g、甘草413 g,研为粗末,每服剂量为12.39 g,加水量为300 mL,煎取100 mL药液,适时温服即可。方中四药配伍共奏辛凉解肌,透邪解毒之功效,主治广涉内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性病等病证,如麻疹、疮疹、痘疮、发斑、外科痈疽初发、暴赤眼、齿痛、下疳、胎毒等。升麻葛根汤治疗的疫病病种繁杂,包括疹、痘、斑、麻、暑泻、疫痢、痧证、热利、春温、冬温、寒疫等,同时该方更是一首瘟疫预防方。升麻葛根汤主治病证虽广,但仍不可离开邪郁肌表、肺胃有热的病机。升麻葛根汤的现代临床疾病谱涉及五官系统、神经系统、儿科相关病证、皮肤系统、肝胆系统、消化系统等,尤其在麻疹、慢性乙型肝炎、痢疾、破伤风等中医疫病的治疗中发挥较大作用。  
      关键词:升麻葛根汤;经典名方;历史沿革;处方考证;疫病   
      39
      |
      1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1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学术探讨

    • 中药抗肿瘤配伍结构应用探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恶性肿瘤治疗中,中药配伍应用是关键,现代创新配伍理论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案。
      陈兰品, 谭峰, 魏小曼, 王俊壹, 李柳, 吴勉华, 程海波, 孙东东
      2025, 31(8): 198-20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27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中药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实现中药的抗肿瘤作用到中药抗肿瘤疗效的转换,则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与现代化学药物不同,中药配伍应用是决定抗肿瘤中药是否能发挥最佳药效,实现“增效减毒”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方药配伍结构则是临床抗肿瘤中药安全、高效、合理运用的基本形式,其中主要包括药对、角药、复方配伍三类。药对“七情”配伍虽然具有结构简单、针对性强(增效减毒)的特点,但功效单一,不能完全兼顾肿瘤复杂的病机因而在实践中较少单独使用;角药配伍相较于药对拓宽了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适用范围,但治疗范畴仍然有限;复方“君臣佐使”传统方剂配伍将药对、角药囊括其中,提高中药在重病、疑病、慢病、杂病的疗效,但因时代背景的局限其未与现代临床实践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结合,限制复方配伍理论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出现,其与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结合创立了现代创新配伍理论,其中包括与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产生的“援药”理论,弥补“君臣佐使”理论无法精准用药的缺陷;结合药理学及现代医学内容产生的“态靶辨治”理论,弥补了“君臣佐使”理论对疾病认知的不足。临床中药抗肿瘤在以上配伍形式及配伍理论的指导下,发挥出抗肿瘤中药的最大药效,对中药在临床肿瘤治疗运用中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肿瘤;中药配伍;对药;角药;态靶辨治   
      39
      |
      2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016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在中医辨证论治领域,研究揭示了蒿芩清胆汤对不同类型病毒性肺炎的共治机制,为临床应用和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
      彭鑫, 徐浩田, 梁磊, 栾哲宇, 王晗笑, 张益豪, 杨坤, 封继宏
      2025, 31(8): 209-2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98
      摘要: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可采用相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治疗。由于病毒致病类型的复杂性和高度变异性,不同类型病毒性肺炎(VP)的精准有效治疗一直是现代医学的研究重点和难题。VP属于中医学外感热病、温病、疫病等范畴,蒿芩清胆汤是温病学清热祛湿代表方,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VP使用该方干预疗效显著。该研究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将蒿芩清胆汤治疗不同类型VP的相关研究进行有机串联,发现流感病毒性肺炎(IVP)、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各自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湿热”共性病机,当上述疾病由湿热因素主导时,使用蒿芩清胆汤疗效斐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蒿芩清胆汤可抑制病毒增殖、减轻发热反应、抑制炎症介质表达、调节免疫平衡,且该方君药具有极佳的抗病毒活性,组方蕴含着丰富的抗VP科学内涵。该文从异病同治视角出发,基于蒿芩清胆汤对不同类型VP的有效治疗实践及现代药理研究,挖掘其共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方治疗不同类型VP的辨治思路及效应机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特点,以期为蒿芩清胆汤治疗VP的临床应用及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异病同治;蒿芩清胆汤;病毒性肺炎;辨治思路;效应机制   
      32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391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中医学和民族医学中肝热与肝病的辨析及证治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热”病机的异同,为肝病防治和药物开发提供新证据。
      陈江凤, 郭敏, 魏赛雪, 杨焕, 李晓东
      2025, 31(8): 218-2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93
      摘要:“肝热”作为中国各传统医学治疗阶段的核心病机之一,贯穿肝病不同阶段,但在各医学(中医学、藏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族医学、傣族医学、瑶族医学等)中对肝热的认识都未有统一的定论,对其的含义阐释存在同名异义、混淆挪用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和临床应用。通过对“肝热”的溯源和辨析,中医学之“肝热”因作息无序、饮食失常、内伤七情等因素致使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肝经郁热化火;藏族医学之“肝热”因肝本性为热,内藏邪热,激发赤巴热毒,日久而成;蒙医学之“肝热”因饮食作息失常致希拉偏盛蕴结于肝而病;此三者病因上均与饮食、作息、外邪、情志等因素相关,病机上均与体内气机失调、脏腑代谢功能紊乱有关,临床症状上均有肝区疼痛、目黄身黄、发热口苦、纳呆食少等症状,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上以清热为主,解毒为辅。其他民族医学,如维吾尔族医学、傣族医学、瑶族医学、苗族医学、畲族医学等均未有明确“肝热”论述,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诊治不成体系,多以单药或验方为主。该文从对我国现有文献信息数据库“肝热”文献的系统追溯、挖掘归纳及分析整理,以证为纲,以病为目,厘清了我国传统医学对“肝热”的病机异同,明晰了肝热与肝病的证病关联和证治现状,为肝病临床防治和药物开发提供证据和参考。  
      关键词:肝热;肝病;中医学;民族医学;证病辨析   
      26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394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基于古今特征融合与图卷积网络的活血药对配伍预测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构建了基于图卷积网络的中药药对配伍预测模型HC-GCN,结合传统中药特质和现代药理机制,展现出高预测性能,为中药组方智能筛选优化提供新方法。
      王晶爱, 牛琪锴, 宗文静, 曾子玲, 田思玮, 张思琪, 赵钰文, 张华敏, 霍炳杰, 李兵
      2025, 31(8): 228-2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17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图卷积网络(GCN)的中药药对配伍预测模型(HC-GCN),该模型融合了传统中药药性和现代药理机制特征以预测具有特定功效的药对配伍,并以活血类中药为示范进行了预测应用和效能验证。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常用中药药对及其所包含的中药性味、归经、靶点基因等特征数据,构建药对预测训练数据集。结合中药的传统特质和现代生物信息建立图卷积网络,通过药对配伍复杂关系的机器学习和功效特征的加权方法,构建相应功效导向的药对配伍预测HC-GCN模型。采用准确率(ACC)、召回率(Recall)、精确度(Precision)、F1分数(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AUC)指标评估HC-GCN模型的性能,并与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逻辑回归(LR)、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K最近邻(KNN)、支持向量机(SVM)5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具有活血功效的药对为示范,基于46个活血药对及其中药性味、归经、靶点基因特征的基础数据集构建了预测模型。HC-GCN模型在ACC、Recall、Precision、F1-score和AUC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常用机器学习模型。通过HC-GCN模型的预测分析,成功预测了60个可能具有活血功效的中药药对。在所预测药对配伍中,有44个药对中至少含有1味具有活血功效的中药。结论该研究通过结合传统中药特质和现代药理机制,建立了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功效导向药对配伍预测模型,展现出较高的预测性能,为中药组方智能筛选优化和及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中药配伍;图卷积网络;活血功效;预测模型;临床决策   
      32
      |
      2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25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消结安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药品临床综合评价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报道,消结安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安全性、创新性证据充足,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较好,具有突出中医药特色。
      马雨彤, 路振凯, 谢雁鸣
      2025, 31(8): 235-24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94
      摘要:目的通过“6+1”维度的临床证据评估和综合价值分析,对消结安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凸显消结安胶囊的疗效与特点。方法该研究基于循证医学、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HTA)等方法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官网数据信息、已发表文献和真实世界数据的二次评估等,对中成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及中医药特色,共计“6+1”维度构建评价体系。结果①安全性:消结安胶囊2009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一般不良反应159例(248例次),严重不良反应4例,经专家判读后均为一般不良反应。通过文献检索,使用消结安胶囊患者共计6 865例,其中报道消结安胶囊不良反应文献26篇,不良反应共计244例次。消结安胶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皮疹、瘙痒、头晕、头痛、失眠等,且预后良好,药物警戒体系健全。根据已知风险和证据充分性两方面进行评价,在已知风险评价方面,根据自发呈报系统(SRS)监测结果,消结安胶囊共发现4例严重不良反应(ADR),经专家讨论后,最终将4例ADR判定为一般ADR,结合已知风险评价标准认为已知风险小。根据消结安胶囊已开展的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系统评价、SRS数据分析、真实世界人用经验研究、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参照证据充分性评价标准,认为消结安胶囊证据比较充分。该品种安全性证据充足,结果确定。②有效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消结安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片与米非司酮片比较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缩小最大子宫肌瘤体积方面效果更优,受降级因素局限性和不精确性的影响,证据质量评价为C级。综合有效性证据与价值评价,该品种有效性证据比较充分,结果明确。③经济性: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用米非司酮片,使用消结安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片每多治疗1名子宫肌瘤患者需多花费5 438.57元,低于患者支付意愿(36 883元,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提示与单用米非司酮片比较,消结安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片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敏感性分析结果较为稳健,认为该品种经济性较好。④创新性:目前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大多主张攻邪之法,极易伤正,而消结安胶囊在软坚散结的同时,兼顾扶正补虚。综合评价该品种创新性证据充足,结果确定。⑤适宜性:该药品中成药信息服务信息齐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药品在个体依从性、体系、管理等多个维度对临床医师、护士、药师及患者适宜。综合评价该品适宜性证据比较充分,结果明确。⑥可及性:消结安胶囊日均费用为16.97元,疗程费用为407.16元,城镇居民可负担性好,农村居民可负担性较好,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有销售,药材资源丰富并可持续供应,可及性证据比较充分,结果明确。⑦中医药特色:消结安胶囊来源于傣族名医陈本善主任的经典傣族药组方,临床应用20余年。傣医药来源于云南西双版纳,以“四塔五蕴”学说为核心理论。综合评价该品种展现了较为显著的中医药特色。⑧临床价值综合评价:综合以上“6+1”维度,并结合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型及通过CSC v2.0软件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消结安胶囊临床价值证据比较充分,结果明确。结论消结安胶囊综合评价安全性、创新性证据充足、结果确定,有效性、适宜性、可及性证据比较充分、结果明确,经济性较好,中医药特色较突出。临床价值综合评价认为消结安胶囊临床价值证据比较充分,结果明确。未来建议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符合中医药特点的高质量有效性研究;完善急性毒性试验,为临床试验疗效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关键词:消结安胶囊;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临床综合评价;多准则决策分析   
      29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78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文献多源融合分析与用药规律挖掘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中医药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共识与用药规律,为痛风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张翱, 王晓倩
      2025, 31(8): 244-2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13
      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报道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探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前沿热点,挖掘中医药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共识与用药规律,为痛风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采用COOC14.9/VOSviewer软件对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文献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探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建立中药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的方证数据库,探寻中医药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的用药规律及处方药物特点。结果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文献持续保持较高发文量,研究热度集中于痛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组成与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中医诊治痛风,在临床用药经验与疗效总结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进一步对2019年—2023年中医药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发现临床使用的药物,按功效可分为9类,其中利水渗湿药种类及频数都是最多的;同时,还有化湿药、祛风湿药也常用于临床,利湿、化湿、祛湿同用,在痛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其次,清热药也是常用的药物,其药物种类、频数与利水渗湿药接近;此外,活血化瘀药也常见于处方中;最常用方剂为四妙丸类方,最高频药物为薏苡仁;通过对药物合用及核心药物组合的分析,发现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的核心药物为薏苡仁、黄柏、苍术、牛膝、土茯苓、萆薢、泽泻、威灵仙,核心药物间关联紧密;薏苡仁在四妙丸中原为佐使药物,在痛风湿热蕴结证治疗中却最为常用。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多元深入;核心药物组合本质上是四妙丸加味;最高频药物薏苡仁在痛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中功效特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痛风;湿热蕴结证;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药规律;薏苡仁   
      38
      |
      14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29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本草考证

    • 经典名方中鱼腥草的本草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鱼腥草的历史沿革被系统梳理,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赵丹, 杨昌贵, 康传志, 肖承鸿, 吴之坤, 马宏亮, 王吉文, 万修福, 王升, 詹志来
      2025, 31(8): 250-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9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鱼腥草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入药部位、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性效主治等方面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鱼腥草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鱼腥草古代文献中多以“蕺”“蕺菜”为名,“蕺”之名最早收录于汉魏时期的《名医别录》,以“鱼腥草”为名最早见于南宋《履巉岩本草》,并延续至今;历代所用鱼腥草的来源古今一致,均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全草或地上部分;历代著录的鱼腥草产地较广,多自产自销;古代鱼腥草多直接鲜品捣汁入药,不涉及炮制环节,现鲜品与干品均可入药,鲜用全草,干品则为地上部分,净选切制后使用;鲜品采收不分时节,干品则夏秋两季采收,以夏季为佳;古代对其品质无具体要求,近现代以“茎叶完整、鱼腥气浓者”为优。此外,鱼腥草的药性古今有较大变化,早期多认为其性微温,直到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正式将其更改为微寒;古今文献均称鱼腥草可用于痈肿恶疮的治疗,《履巉岩本草》首次介绍鱼腥草鲜品捣汁可解暑热,自《滇南本草》记载其可用于肺痈,逐步发展为治疗肺痈的首选药。基于考证,建议开发含鱼腥草的经典名方时,选用H. cordata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鱼腥草;基原;学名;入药部位;炮制;临床应用;本草考证   
      41
      |
      3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444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综述

    • 据最新研究报道,中医药在糖尿病性心肌病治疗领域取得进展,揭示了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防治DCM的潜力,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张莹, 谢成志, 付畅, 任建勋
      2025, 31(8): 260-2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04
      摘要: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特异性微血管疾病,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医药治疗DCM有临床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其多靶点、多途径、多组分、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可以延缓DCM发展进程、改善症状,有效应对其病理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近来许多研究发现伴随着炎症反应的细胞焦亡是DCM心肌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促进DCM发生发展,并与DCM过程中氧化应激、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及心功能下降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也为中医药探索DCM的潜在治疗方法和干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通过对CNKI、PubMed, Web of Science, Excerpt Medica, Science Direct和Springer等多个数据库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旨在综合分析近年来中药及复方干预DCM心肌细胞焦亡的作用特点,并探讨其潜在的机制,从心肌细胞焦亡的角度揭示了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防治DCM的潜力,为中医药治疗DCM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更多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疾病;心肌细胞焦亡;中药;进展;机制   
      21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5123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美拉德反应在中药炮制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药效和风味产生重要作用,为中药炮制机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王凯, 曲珍妮, 毕钰, 石典花, 戴衍朋
      2025, 31(8): 268-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65
      摘要:美拉德反应是由氨基酸、肽、蛋白质等氨基化合物与还原糖、酮、醛等羰基化合物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发生缩合、聚合等一系列复杂反应,最终生成类黑精、芳香化合物等物质的过程。中药的炮制加工常包含加热及添加辅料等工序,为美拉德反应的发生提供了完备的条件。美拉德反应受温度、pH、水分、底物、反应时间、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中药的不同炮制加工工艺及辅料的加入均会影响反应的进行。美拉德反应涉及多种物质,其中多数产物具有显著生理活性或毒性,影响中药功效和药理作用的发挥,也会产生多种风味物质和褐变产物改变中药的风味色泽。该文对中药炮制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机制、影响因素、相关成分、美拉德反应对中药多方面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综述,为中药炮制机制及质量控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拉德反应;炮制;影响因素;化学成分;功效;中医药;研究进展   
      27
      |
      2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441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据最新研究,中医药通过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有效防治肌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代婷, 陈言, 郭长胜, 高静, 冯晓东
      2025, 31(8): 279-2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69
      摘要: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力量、质量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跌倒、功能丧失和虚弱等不良结局。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有研究表明线粒体质量控制受损引起的功能障碍是导致肌少症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中医药凭借其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在调控线粒体内环境稳态和防治肌少症方面受到广泛青睐。中医药能够通过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发生、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抑制线粒体自噬、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抗线粒体凋亡的发生、维持线粒体钙稳态和蛋白稳态,从而发挥防治肌少症的作用。基于此,该文综述了线粒体质量控制与肌少症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治疗肌少症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肌少症提供新思路,为中医药干预肌少症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线粒体质量控制;自噬;凋亡;肌少症;作用机制;中医药;研究进展   
      25
      |
      1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438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调节HIF-1α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发挥抗炎、抗氧化和抗纤维化作用,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为药物研发和早期防治提供新思路。
      谢家润, 林浩裕, 陈茜, 孙嘉, 王明
      2025, 31(8): 287-2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6
      摘要:近年来,糖尿病肾病(DN)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日益严峻的健康挑战,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正迅速攀升,且患者年龄渐趋于年轻化。DN不仅伴随着广泛的肾脏病理改变,如肾脏肥大、炎症细胞浸润、系膜基质扩张及基底膜增厚等,更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DN的预防与治疗新策略显得尤为迫切。DN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当前研究多聚焦于代谢与血流动力学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诸如缺氧、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过程等。值得注意的是,缺氧在DN的启动与进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作为一种在缺氧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关键调节蛋白,对细胞代谢、血管新生、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理病理过程具有深远影响。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在应对缺氧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能通过调节HIF-1α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发挥抗炎、抗氧化和抗纤维化的作用,延缓DN的进展,对于药物研发和DN的早期防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缺氧;缺氧诱导因子-1α;代谢调节;中医药   
      14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5107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重症肺炎与信号通路的关系及中药调控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重症肺炎治疗领域,中医药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罗成, 宁博, 张馨月, 霍誉之, 吴新辉, 叶远航, 王飞
      2025, 31(8): 294-3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37
      摘要: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危急重症之一,具有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重症肺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有研究表明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与多条信号通路的密切相关。目前,重症肺炎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机械通气及糖皮质激素为主,往往临床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治疗重症肺炎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该文对近年来重症肺炎与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和中医药如何调控信号通路治疗重症肺炎进行综述,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等发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及焦亡、改善氧化应激等效应治疗重症肺炎。其中笔者发现各个信号通路均调控炎症来治疗重症肺炎,因此,减轻炎症反应是中药治疗重症肺炎最核心的作用机制。这可为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方向,为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重症肺炎;信号通路;中医药;研究进展   
      33
      |
      2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2674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中医理论和方剂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综述,中医药在糖尿病血糖波动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为防治提供新思路。
      朱泳江, 富晓旭, 谢红艳, 谢春光
      2025, 31(8): 303-3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24
      摘要:查阅并综述近10年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中医药文献,梳理并总结血糖波动的中医理论和方剂研究进展,为后续的中医药理论探索、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参考。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关的中医理论和方剂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中医理论包括“脾胰同源”“肝主疏泄”“小肠气化与泌别清浊”和“一气周流”“玄府气液”“阴火理论”等,均以“气”为关键;方剂研究主要为临床试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等各类血糖波动指标及经方、自拟方广泛使用,汤剂、颗粒剂、胶囊等剂型运用丰富,“气阴两虚”是血糖波动的主要证型;基础研究则着眼于改善血糖波动和减少慢性并发症的机制探索,如可以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去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减少脏器纤维化等。然而,中医理论的证据支撑和证候研究,方剂临床研究的高级别循证评价、多种剂型的疗效比较及如何与更多中医理论结合,方剂基础研究的开展数量、多层次验证、血糖波动模型建立和干预的标准及方-证对应,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结合互补等尚有不足。中医药理论丰富、手段多样、疗效确切,是改善血糖波动、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新突破口。  
      关键词:血糖波动;病机;方剂;研究进展;综述   
      31
      |
      2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11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专家系统总结了肠-脑轴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及中医药的作用,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彭金婵, 韦金秀, 刘柱, 刘礼剑, 黎丽群, 杨成宁, 陈广文, 李建锋, 谢胜
      2025, 31(8): 311-3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18
      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且患病率和复发率连年居高,医疗资源费用大,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经济负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探索安全的新型治疗方法十分重要。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肠-脑轴”失调是IBS-D的主要发病机制。“肠-脑轴”是连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信号通路,从而调节胃肠运动、分泌和免疫反应等功能,在IBS-D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迄今,止泻剂、益生菌、神经递质调节药物等是临床上治疗IBS-D的主要方法,虽然能限制部分病情的进展,但治疗效果欠佳。诸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控“肠-脑轴”干预IBS-D,调节胃肠运动,加强免疫防御而有效治疗IBS-D,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目前尚缺乏对中医药调控“肠-脑轴”治疗IBS-D的系统综述。故该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数据库IBS-D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肠-脑轴”与IBS-D的关系及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将为IBS-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脑轴;中医药;研究进展   
      40
      |
      1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3712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 中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干预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中药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展,为治疗提供新视角。
      凌璐, 徐京育, 赵俊菲, 刘松江
      2025, 31(8): 320-3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24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在中国发病率持续上升并趋于年轻化。经典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通过调控相关信号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在乳腺癌发展的整个过程扮演着关键角色。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现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中药多靶点、多成分的治疗优势。研究表明,中药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有效减缓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对乳腺癌的发展进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该文整理和归纳了中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乳腺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中药干预该信号通路抗乳腺癌的机制,总结出萜类(雷公藤甲素、穿心莲内酯等)、黄酮类(黄芩素、甜橙黄酮等)、糖类(当归多糖等)、酚类(姜黄素、虎杖苷等)及生物碱类(石蒜碱等)等44个不同类型的中药单体,3味中药(灵芝、藤梨根、牛樟芝),1组药对(鳖甲-莪术)和8个中药复方(复方土贝母、黄芪解毒汤、西黄丸、六味地黄丸、甲术汤、艾毒清方、四逆散、复方苦参注射液)。这些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和复方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分子,可逆转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降低干细胞活性、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转移,增强药物和放疗的敏感性,进而发挥抗乳腺癌的作用,为乳腺癌的药物研制和治疗方案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乳腺癌;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中药;研究进展;作用机制   
      42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542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