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4
年
第
30
卷
第
24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黄连解毒汤调控FBXL5/IRP2改善VaD小鼠脑铁代谢紊乱、髓鞘损伤及激越攻击行为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通过调节FBXL5/IRP2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脑铁代谢紊乱、髓鞘损伤及攻击行为。
”
冯小霞,陈晨,邱静,阳光
2024, 30(24):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02
摘要: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通过调控F盒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5(FBXL5)/铁调节蛋白2(IRP2)通路对血管性痴呆(VaD)小鼠脑铁代谢紊乱、髓鞘损伤及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利培酮组(2 mg·kg
-1
·d
-1
)和黄连解毒汤低、中、高剂量组(0.25、0.5、1 g·kg
-1
·d
-1
),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CAS)法建立VaD模型。从第7周开始给予药物干预2周。在第9周进行行为学评估,包括触摸逃避实验和居民入侵者测试。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收集下丘脑腹外侧腹内侧(VMHvl)组织样本。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髓鞘相关糖蛋白(MAG)、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髓鞘碱性蛋白(MBP)、4-羟基-2-壬烯醛(4-HN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转铁蛋白受体1(TFR1)、铁蛋白轻链(Ft-L)、膜铁转运蛋白1(FPN1)、FBXL5和IRP2表达;免疫荧光检测MBP荧光强度;透射电镜观察髓鞘超微结构改变;Perl's染色检测组织铁沉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啃咬次数、攻击行为、易激惹评分明显升高,攻击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MAG、MOG和MBP的表达水平及MBP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降低(P<0.01),髓鞘超微结构紊乱。Ft-L、TFR1表达升高,FPN1表达降低,铁沉积增加(P<0.01)。抗氧化剂GPX4和SOD降低,4-HNE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升高(P<0.01)。FBXL5蛋白表达降低,IRP2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中、高剂量组和利培酮组小鼠啃咬次数、攻击行为和激惹评分降低(P<0.05,P<0.01),攻击潜伏期增加(P<0.01);黄连解毒汤中、高剂量组MAG、MOG、MBP表达水平及MBP免疫荧光均升高(P<0.01)。超微板层结构排列有序;Ft-L、TFR1表达降低,FPN1表达升高,铁沉积减少(P<0.01);GPX4、SOD表达水平升高,4-HNE、MDA表达水平降低(P<0.01);FBXL5蛋白表达升高,IRP2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黄连解毒汤可能通过调控VMHvl区FBXL5/IRP2表达,改善VaD小鼠脑铁代谢紊乱、髓鞘损伤及激越攻击行为。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铁代谢紊乱;髓鞘损伤;血管性痴呆;激越攻击行为
42
|
3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2456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治疗肝胃不和型Barrett食管的临床观察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肝胃不和型Barrett食管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王晓,王晓素,周秉舵,熊光苏,余琪,孙吉,周赟,江益,朱生樑,李黎
2024, 30(24): 10-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22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治疗肝胃不和型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平行、对照、双盲试验,以符合纳入标准的BE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人,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模拟剂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周期为12周,以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BE病变面积、BE病理组织学改变、胆汁酸谱结果为疗效指标,共同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最终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者62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7%,30/32)优于对照组(60.0%,18/30)(χ
2
=24.766,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变组织病理学疗效总有效率(62.5%,20/32)优于对照组(23.3%,7/30)(χ
2
=10.270,P<0.05);观察组食管病变面积改变疗效总有效率(21.9%,7/32)优于对照组(6.7%,2/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方案在缩减BE病灶面积方面优势不明显;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有效调节胆汁酸谱代谢水平,为进一步探讨本方治疗BE的作用机制指明了方向;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均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结论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对于肝胃不和型BE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病理组织学、胆汁酸谱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病灶面积方面存在一定潜力,该方用于肝胃不和型BE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肝胃不和;Barrett食管;临床疗效;胆汁酸
21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048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冰片对交泰丸在抑郁模型大鼠药效学、主要活性成分药动学及脑组织分布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交泰丸与冰片联用可改善大鼠抑郁行为,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促进脑组织分布,增强抗抑郁效果。
”
于美双,戴国梁,杭华茜,叶峪,王一然,邵雪文,居文政
2024, 30(24): 18-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67
摘要:目的探讨交泰丸与冰片联用时,对脂多糖(LPS)诱导抑郁模型大鼠药效学,以及7种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及脑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10 mg·kg
-1
)、交泰丸组(1.50 g·kg
-1
)、交泰丸冰片联用组(交泰丸1.50 g·kg
-1
+冰片0.05 g·kg
-1
),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采用腹腔注射LPS建立抑郁模型,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等体积纯水,连续14 d。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大鼠的抑郁状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HE)和尼氏(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取行为学实验后的交泰丸组和交泰丸冰片联用组,分别于灌胃后在设置的时间点采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MS)测定血浆中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木兰花碱、小檗红碱的含量,采用DAS 3.2.2软件对各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采血完成后冰上快速取脑,采用UPLC-QqQ-MS/MS比较7种成分在脑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率降低、旷场总路程减少、游泳不动时间延长,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增加、旷场总路程增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交泰丸组和交泰丸冰片联用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降低(P<0.05,P<0.01)。病理观察结果显示,交泰丸组和交泰丸冰片联用组均对海马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药动学结果显示,与交泰丸组比较,交泰丸冰片联用组中小檗碱、表小檗碱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
t
、AUC
0-∞
)、达峰浓度(C
max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
av
)增加(P<0.05,P<0.01),黄连碱的AUC
0-
t
、AUC
0-∞
、平均驻留时间(MRT
0-∞
)、C
av
增加(P<0.05,P<0.01),药根碱的C
max
明显升高(P<0.05);但7种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趋势一致。脑组织分布检测结果显示,与交泰丸组比较,交泰丸冰片联用组大鼠脑组织中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升高(P<0.05,P<0.01);木兰花碱含量升高,小檗红碱含量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交泰丸单用及与冰片联用均能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减轻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海马区病理损伤,具有抗抑郁作用;与冰片联用后,可增加交泰丸中多种有效成分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的暴露量,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促进其吸收,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更有利于交泰丸发挥抗抑郁作用。
关键词:交泰丸;冰片;抑郁;药动学;药效学;组织分布
27
|
2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7123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基于Glu/GABA代谢平衡探讨清宫汤抗广泛性焦虑症的机制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清宫汤通过调节大鼠杏仁核中GAD65、GAD67、GS、GLT-1的表达,改善突触可塑性,调控Glu/GABA代谢平衡,发挥抗焦虑作用。
”
黄潇潇,谢忠礼,谢梦跃,李圣臻
2024, 30(24): 28-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8
摘要:目的探究清宫汤调节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代谢平衡对焦虑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抗焦虑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西泮组(0.225 mg·kg
-1
)和清宫汤低、中、高剂量组(5.085、10.17、20.34 g·kg
-1
),每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不确定空瓶应激和慢性束缚应激12 d以制备焦虑模型,应激的第3天起进行10 d的相应药物干预。在药物治疗结束后,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LDB)评价各组大鼠焦虑水平并初步分析清宫汤对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杏仁核组织中Glu和GABA的水平,电镜技术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杏仁核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杏仁核中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转运体-1(GLT-1)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焦虑状态明显,皮毛黯黄无光泽、易躁、易怒,喜蜷缩于角落,EPM进入开臂次数和开臂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1),LDB明箱停留时间和穿箱次数显著减少(P<0.01),杏仁核中Glu含量增加(P<0.01)、GABA含量降低(P<0.01)、Glu/GAB数值升高(P<0.01),杏仁核突触及前膜囊泡数量减少,突触后膜致密物稀疏,突触间隙增大,内部结构稍有破坏,杏仁核GAD65、GAD67、GS、GL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宫汤中、高剂量组和地西泮组大鼠皮毛光亮、反应灵敏、行为比较活跃,EPM进入开臂次数和开臂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1),LDB明箱停留时间和穿箱次数显著增加(P<0.01),清宫汤各剂量组和地西泮组大鼠杏仁核Glu含量降低(P<0.05,P<0.01)、GABA含量增加(P<0.05,P<0.01)、Glu/GABA的数值降低(P<0.01),清宫汤各组和地西泮组突触内外结构更完整,突触及囊泡数量更多,突触间隙更清晰,以高剂量组和地西泮组疗效最好,清宫汤高剂量组和地西泮组杏仁核GAD65、GAD67、GS、GL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皆上升(P<0.05,P<0.01)。结论清宫汤可以改善突触可塑性及影响大鼠杏仁核中GAD65、GAD67、GS、GLT-1的表达以调控Glu/GABA代谢平衡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关键词:清宫汤;广泛性焦虑症;谷氨酸;γ-氨基丁酸;突触
27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246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如意珍宝丸临床与基础研究专题
如意珍宝丸干预卒中后中枢痛小鼠痛觉过敏及脊髓中枢敏化的药效特点及神经炎症机制
AI导读
“
如意珍宝丸能有效缓解卒中后中枢痛小鼠痛觉过敏及脊髓敏化,其机制涉及调控CXCL16-CXCR6配体-受体,抑制小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及激活,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及T细胞活化。
”
黄奥晴,王文丽,刘莹,王海苹,朱春燕,林娜
2024, 30(24): 36-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43
摘要:目的明确如意珍宝丸(RYZBW)干预卒中后中枢痛(CPSP)小鼠痛觉过敏及脊髓中枢敏化的药效特点及神经炎症机制。方法SPF级雄性8周龄ICR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CPSP)、如意珍宝丸低(RYZBW-L)、中(RYZBW-M)、高(RYZBW-H)剂量组和普瑞巴林组(PGB)。在第1天进行丘脑腹后外侧核Ⅳ型胶原酶注射以构建CPSP模型。第14~17天进行灌胃给药,其中Sham及CPSP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RYZBW-L/M/H组给予0.303、0.607、1.214 g·kg
-1
如意珍宝丸,PGB给予0.046 g·kg
-1
普瑞巴林;分别于第0、3、4、7、10、14、17天进行机械痛敏检测,第18天取脊髓L
5
段采用免疫炎症芯片检测炎症因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免疫组化法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荧光双标分析CXCL16、树突状细胞标记物CD11c、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小胶质细胞标记物TMEM119、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CXCR6及T细胞标记物CD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PSP组在第3~17天的机械痛阈值显著低于Sham组,具有稳定的痛觉过敏症状。第7天PGB组的机械痛阈值显著高于CPSP组,具有明显镇痛效果(P<0.01)。第10~17天,RYZBW-H组的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CPSP组,展现出稳定的镇痛效果(P<0.05)。第17天,如意珍宝丸的镇痛效果呈量效相关(R
2
=0.303 7);第4~17天,RYZBW-H组机械痛阈值与时间正相关(R
2
=0.111 5),上述结果提示RYZBW的镇痛呈时效相关。第17天CPSP小鼠脊髓背角内中枢敏化标志物cGRP表达量相比于Sham组明显增加(P<0.05),RYZBW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将其下调(R
2
=0.500 8),提示如意珍宝丸显著抑制CPSP导致的脊髓中枢敏化。第17天的脊髓炎症芯片结果显示,与CPSP组比较,RYZBW-H组抑制CXCL16表达(P<0.01)。基于独立重复样品的ELISA结果表明,如意珍宝丸对CXCL16的蛋白脊髓表达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R
2
=0.250 4);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CPSP组CD11c阳性的树突细胞内CXCL16表达量增加,CD68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与CPSP组比较,RYZBW将其下调: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TMEM119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内,CXCL16表达量均增加,TMEM119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细数量、胞体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CD3阳性的T细胞数量(P<0.05)及其中CXCR6表达量增加。如意珍宝丸以剂量依赖性抑制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激活,减少小胶质细胞、T细胞浸润(R
2
=0.691 4,R
2
=0.551 5,R
2
=0.653 2,R
2
=0.180 6,R
2
=0.287 5,R
2
=0.298 6,R
2
=0.511 6)。结论RYZBW可有效缓解CPSP小鼠卒中后中枢痛痛觉过敏及脊髓中枢敏化,其机制与调控CXCL16-CXCR6配体-受体、抑制小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及激活、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及T细胞活化有关。
关键词:如意珍宝丸;卒中后中枢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16
|
1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1156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如意珍宝丸干预出血性脑卒中小鼠继发性脑损伤及中枢痛的作用及免疫炎症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如意珍宝丸能有效缓解出血性脑卒中小鼠继发性损伤及中枢痛,其机制与调控CX3CL1-CX3CR1轴、抑制小胶质细胞浸润及激活、促进血管修复性的非典型单核细胞浸润并抑制炎症吞噬性的典型单核细胞浸润有关。
”
王文丽,张国鑫,刘莹,林娜,朱春燕,林雅
2024, 30(24): 47-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44
摘要:目的评价如意珍宝丸(RYZBW)对出血性脑卒中小鼠继发性脑损伤及中枢痛的干预效果,并从神经炎症角度探索其修复神经-血管单元的药理机制。方法以Ⅳ型胶原酶丘脑腹后外侧核区显微注射的方式构建小鼠卒中后中枢痛(CPSP)模型,构建当天记为D1并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CPSP)、如意珍宝丸低(RYZBW-L)、中(RYZBW-M)、高(RYZBW-H)剂量组和普瑞巴林(PGB)组。模型构建后第4天(D4),进行2次/d的灌胃给药。Sham及CPSP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RYZBW-L、RYZBW-M、RYZBW-H组给予1.214、1.821、2.428 g·kg
-1
如意珍宝丸,PGB组给予0.046 g·kg
-1
普瑞巴林;分别于建立模型前1 d(D0)、建立模型后第3天(D3)及D4第1次灌胃给药后检测机械痛敏,D1及D4第2次灌胃给药后评价神经损伤。D4取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取丘脑进行免疫炎症芯片分析。在独立样品中,以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相关免疫炎症因子-受体-细胞定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CPSP小鼠具有显著的继发性神经损伤,卒中后中枢痛行为(P<0.05,P<0.01),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明显增高(P<0.05),血红蛋白浓度(HGB)明显下降(P<0.05)。炎症芯片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CPSP组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明显增加(P<0.05),而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明显降低(P<0.05),上述结果在ELISA及免疫荧光统计中被证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CPSP组CX3CL1受体CX3CR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CPSP组Ly6C
+
CX3CR1
+
标记的非典型单核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CX3CR1
-
Ly6C
+
标记的典型单核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P<0.01),CX3CR1在小胶质细胞内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CPSP组比较,RYZBW剂量依赖性地改善神经损伤(R
2
=0.367 9)及中枢痛症状(R
2
=0.501 9);RYZBW-H明显改善外周血RDW及HGB(P<0.05);免疫炎症芯片及ELISA结果显示,RYZBW-H显著抑制CCL2表达(P<0.01)并提高CX3CL1表达(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RYZBW-L/H组明显提高CX3CR1蛋白表达(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与CPSP组比较,RYZBW剂量依赖性地升高CX3CR1总体表达量(R
2
=0.619 6),抑制小胶质细胞上CX3CR1表达,降低小胶质细胞数量(R
2
=0.494 5)及胞体面积(R
2
=0.571 7)。同时,RYZBW剂量依赖性地增加CX3CR1
+
Ly6C
+
(R
2
=0.635 3)的非典型核细胞浸润,并有效抑制Ly6C
+
CX3CR1
-
(R
2
=0.483 6)的典型单核细胞浸润。结论RYZBW可有效缓解CPSP小鼠继发性损伤及中枢痛,其机制与调控CX3CL1-CX3CR1轴、抑制小胶质细胞浸润及激活、促进血管修复性的非典型单核细胞浸润并抑制炎症吞噬性的典型单核细胞浸润有关。
关键词:如意珍宝丸;卒中后中枢痛;小胶质细胞;非典型单核细胞;典型单核细胞
20
|
2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363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藏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增强出版
AI导读
“
藏族药如意珍宝丸在治疗初、早期膝骨关节炎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为民族医药发展提供循证支持。
”
孙春全,谢雁鸣,高景华,陈卫衡,王连心,王尚全,田向东,徐祖健,郑昱新,周明旺,李春根,徐展望,郭珈宜,杜双庆,陈奇刚,纪泉,白志强,肖京,齐万里,杨伟毅,张景肖
2024, 30(24): 57-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93
摘要:目的通过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藏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初、早期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0月13日至2021年12月25日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等15个分中心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KOA受试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受试者的干预措施为如意珍宝丸+健康宣教,对照组受试者的干预措施为如意珍宝丸安慰剂+健康宣教。两组受试者的干预周期均为4周,结束干预后随访4周。主要结局指标为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总积分,次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的应答率、WOMAC子项目积分(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功能)、生活质量(SF-12)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结果(1)疗效评价。边际模型结果显示,如意珍宝丸治疗膝骨关节炎改善WOMAC总分、WOMAC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VAS评分应答率、WOMAC功能评分、WOMAC僵硬评分、生活质量-躯体健康(SF12-PCS)评分、生活质量-精神健康(SF12-MC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亚组分析。①在VAS评分应答率方面,基线VAS评分为(4,5]的受试者,观察组应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年龄段在[56,60]岁、[61,65]岁的受试者,观察组中医证候总分的降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族药如意珍宝丸对KOA初、早期轻型患者,在改善WOMAC总分、VAS评分应答率、WOMAC疼痛评分、WOMAC功能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填补藏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KOA循证证据的不足,为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研究。
关键词:藏族药;如意珍宝丸;临床试验;膝骨关节炎
18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9455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药效-靶标-成分-药动”多维关联模式下的如意珍宝丸药效物质基础辨识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如意珍宝丸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应物质基础,为该领域提供新视角。
”
胥明珠,李怀平,马兆臣,李涛,刘毓东,肖自青,张楚,陈可点,马卫华,黄丰,林娜,张彦琼
2024, 30(24): 68-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61
摘要:目的通过整合生物网络邻近度计算与药代动力学表征,辨识如意珍宝丸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应物质基础。方法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方药候选靶标-疾病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网络,采用Pesca 3.8.0工具计算如意珍宝丸候选靶标在该网络中作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基因的平均最短路径值,用以评价二者之间的网络邻近度,筛选对疾病具有强干预效能的方药候选靶标及其对应的潜在效应成分。于设置的时间点收集灌胃给予如意珍宝丸后的大鼠血浆与脑脊液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离子阱质谱法(UPLC-Q-TRAP/MS)定量检测各样品中潜在效应成分的含量,并绘制药-时曲线。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各效应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通过对“方药候选靶标-疾病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网络中如意珍宝丸候选靶标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基因之间的网络邻近度评价,筛选出雌激素受体1(ESR1)、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α(PRKACA)、蛋白激酶B1(Akt1)等40个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基因具有强干预效能的如意珍宝丸候选靶标,及其对应的甘草酸、白桦脂酸等10个潜在效应成分。药代动力学表征结果显示,10个潜在效应成分中,没食子酸、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和甘草酸在血浆与脑脊液中均有较好的吸收、代谢特征,起效时间较长、生物利用度较好。结论该研究从“药效-靶标-成分-药动”多维关联视角,指出甘草酸、没食子酸、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可能是如意珍宝丸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效应物质,可为如意珍宝丸效应物质基础的明晰及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如意珍宝丸;神经病理性疼痛;效应物质基础;网络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离子阱质谱法(UPLC-Q-TRAP/MS);血浆;脑脊液
19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7050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基于UH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的如意珍宝丸体内外成分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成分分析领域,研究人员利用UH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对如意珍宝丸的化学成分及其入血、入脑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为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
陈可点,马兆臣,蔡冰冰,刘颖,刘毓东,李涛,胥明珠,王海苹,林娜,张彦琼
2024, 30(24): 78-8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43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对如意珍宝丸所含化学成分及其入血、入脑成分进行定性研究。方法采用UH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鉴定如意珍宝丸的化学成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与如意珍宝丸组,如意珍宝丸组按生药量1.8 g·kg
-1
进行如意珍宝丸混悬液灌胃,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纯水。灌胃1.5 h后取血浆与脑脊液,采用ACQUITY UPLC BEH C
18
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5 min,97%~80%A;15~30 min ,80%~60%A;30~40 min,60%~30%A;40~45 min,30%~5%A),电喷雾离子源(ESI),扫描范围m/z 100~1 500,并结合文献和对照品的相应信息,分别完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样品进行入血与入脑成分的定性分析。结果从如意珍宝丸80%甲醇溶液中鉴定出126种化合物,血浆中检测到14种原型成分,脑脊液中检测到7种原型成分,并分析了芹菜素、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高良姜素、甘草苷、胡椒碱、甘草酸、丁香酚、没食子酸和胆酸的裂解规律。结论该研究实现了如意珍宝丸中多类别体外化学成分、入血及入脑成分的快速表征与鉴定,为该品种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如意珍宝丸;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 Exactive Orbitrap HRMS);化学成分;入血成分;入脑成分
16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713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药理
基于胆固醇代谢途径相关蛋白探讨丹荷颗粒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作用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丹荷颗粒能有效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改善肝脏脂肪变性,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提供新途径。
”
田时秋,左泽平,田颖颖,李依林,裴海鸾,林兆洲,吕英楠,王建芳,王志斌
2024, 30(24): 85-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4
摘要:目的观察丹荷颗粒干预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药效指标及胆固醇代谢途径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研究丹荷颗粒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空白组以维持饲料喂养,模型组持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7周。造模1周后检测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按TC值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普伐他汀钠片组(4.02 mg·kg
-1
)、血脂康胶囊组(0.12 g·kg
-1
)、丹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4.536、2.268、1.134 g·kg
-1
);模型组分组后,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6周,期间每周称体质量1次,每周称取1次饲料加入量与饲料剩余量的差值为摄食量,6周后检测血清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状态和脂滴分布情况,进行评分和计算。采集大鼠肝脏,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IHC)检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胆固醇代谢相关蛋白磷酸化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2(ACAT2)、载脂蛋白B(Apo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水平显著升高(P<0.01),TG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指数、脂肪变性评分、病理状态总得分及油红O染色的阳性面积比率显著升高(P<0.01),p-AMPK、p-AMPK/AMPK、LDLR、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AMPK、HMGCR、ACAT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荷颗粒各剂量组TC水平明显降低(P<0.05),普伐他汀钠片组和丹荷颗粒中剂量组油红O染色的阳性面积比率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p-AMPK、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HMGCR、ACAT2水平显著降低(P<0.01),ApoB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普伐他汀钠片组和丹荷颗粒各剂量组CYP7A1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普伐他汀钠片组、血脂康胶囊组和丹荷颗粒高、中剂量组LDLR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丹荷颗粒可降低血清TC水平,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可能通过激活AMPK,下调HMGCR的表达,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上调LDLR和CYP7A1表达,促进胆固醇的摄取与排泄;下调ACAT2和ApoB的表达,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LDL等脂蛋白的装配;发挥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代谢;丹荷颗粒;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18
|
2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2452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基于热敏通道TRPV1/TRPA1探讨清肺排毒汤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小鼠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清肺排毒汤能有效减轻小鼠急性肺损伤,具有抗炎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TRPV1/TRPA1表达,抑制NF-κB通路活化。
”
袁雨露,何湛湛,褚策,陶旭光,杨桢,陈香云,丁薇,许咏琪,张雨欣,赵培彰,陈婉平,赵红霞,汪文来
2024, 30(24): 95-10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01
摘要:目的探讨清肺排毒汤对热敏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PV1/TRPA1)及炎症反应的相关机制及影响。方法将80只8周龄C57BL/6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5 mg·kg
-1
)、清肺排毒汤低、中、高剂量组(14.865、29.73、59.46 g·kg
-1
),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采用气道滴注法予每只小鼠20 μL(1×10
-3
g·kg
-1
)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给药组在造模后1 h给药,间隔24 h后再次给药,造模后36 h取肺组织,用双肺湿/干质量比(W/D)、苏木素-伊红(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并检测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热敏通道TRPV1、TRPA1蛋白、核转录因子-κB(NF-κB)、炎症通路中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及二者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并计算磷酸化蛋白与总蛋白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严重损伤,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肺泡完整结构被破坏,肺泡壁增厚,大量炎性细胞与红细胞浸润,肺水肿显著加重,TNF-α、IL-6、TRPV1、TRPA1、磷酸化NF-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IκBα/IκBα表达显著升高(P<0.01),全肺W/D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与清肺排毒汤低、中、高剂量组能明显改善肺水肿,TNF-α、IL-6、TRPV1、TRPA1及肺组织NF-κB p65、IκBα磷酸化蛋白/总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全肺W/D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清肺排毒汤对LPS-ALI小鼠具有抗炎保护作用,能有效减轻炎症、利水消肿,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RPA1、TRPV1的表达,抑制NF-κB通路活化有关。
关键词:清肺排毒汤;脂多糖;急性肺损伤;炎症;热敏通道
24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2460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基于线粒体MCU通道探究甲基莲心碱促血管再生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甲基莲心碱通过调控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离子通道,促进血管再生,有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
”
张琪曼,高艳华,吴文洁,杨维,刘陈,李淑婷,蔡冰洁,杨家霖,张滢,马菁,李韶菁
2024, 30(24): 103-1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967
摘要:目的探究甲基莲心碱(Nef)通过调控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离子通道促进血管再生,进而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微血管缺失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为指标,对Nef进行血管再生功效评价,并计算半数有效浓度(EC
50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丁苯酞,6 mg·kg
-1
)、Nef低、中、高剂量组(0.125、0.625、3.125 μg·kg
-1
),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造模完成后各组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7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缺血侧脑组织梗死率;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测定各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免疫荧光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黄芪甲苷,10 μmol·L
-1
)组、Nef组(32 nmol·L
-1
);在验证Nef线粒体保护作用及促血管再生机制时,增设精胺组(MCU激动剂)、Nef+精胺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建立糖氧剥夺(OGD)的HUVECs模型,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与管成实验评估细胞迁移能力,应用Rhod-2 AM、Fluo-3 AM、JC-1、Calcein AM荧光探针,以及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分析Nef的线粒体保护作用。通过分子对接预测Nef与MCU、HIF-1α的结合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ef对OGD模型HUVECs中MCU、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对微血管缺失斑马鱼的血管生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肠下血管面积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Nef组肠下血管面积显著提高(P<0.01),最大耐受浓度为10.24 μmol·L
-1
,EC
50
为0.23 μmol·L
-1
。对MCAO大鼠的抗脑缺血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CBF显著下降,脑梗死率显著增加,CD31表达显著下降(P<0.01),VEGF、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rCBF显著提高,梗死体积显著减少,CD31、VEGF、HIF-1α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降低,迁移能力下降,细胞质内Ca
2+
和线粒体内Ca
2+
水平上升,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降低,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下降,MCU、Bax、Caspase-3、HIF-1α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Nef组细胞存活率上升,迁移能力提高,细胞质内Ca
2+
和线粒体内Ca
2+
水平下降,MPTP开放上升,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升高,MCU、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下降,HIF-1α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结论Nef能够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线粒体凋亡;并通过下调MCU的表达,抑制细胞内Bax、Caspase-3的激活,同时激活HIF-1α信号通路,增强VEGF、CD31的表达,进而促进血管再生来治疗缺血性脑损伤。
关键词:脑缺血;甲基莲心碱;斑马鱼;血管再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缺氧诱导因子-1;线粒体
21
|
2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0280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紫草素调节cGAS/STING信号通路对银屑病细胞模型炎症反应的影响
AI导读
“
紫草素通过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减轻银屑病细胞炎症反应,为治疗银屑病提供新策略。
”
吕冲,乔现华,高娟娟,田菲,周奎龙,王成成,王杰鹏
2024, 30(24): 114-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37
摘要:目的探讨紫草素(SHI)介导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防治银屑病(PSO)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HaCaT细胞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正常组(Control组)、五联因子(M5)组[添加10 μg·L
-1
的白细胞介素(IL)-1α、IL-17、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瘤素M(OSM)刺激细胞48 h]、SHI低、中、高剂量组(L-SHI、M-SHI、H-SHI组,在M5诱导的基础上添加0.1、1、10 μmol·L
-1
的SHI)、SHI高剂量+ADU-S100组(SHI+ADU-S100组,在H-SHI组的基础上添加10 μmol·L
-1
STING激活剂ADU-S100)。噻唑蓝(MTT)比色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SHI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SHI对HaCaT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SHI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HaCaT细胞中IL-1β、IL-6、IL-15、IL-23、γ干扰素(IFN-γ)炎症因子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aCaT细胞中cGAS、STING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5组HaCaT细胞的存活率、克隆细胞数、划痕愈合率降低,凋亡率、IL-1β、IL-6、IL-15、IL-23、IFN-γ、cGAS、STING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M5组比较,L-SHI组、M-SHI组、H-SHI组存活率、克隆细胞数、划痕愈合率升高,凋亡率、IL-1β、IL-6、IL-15、IL-23、IFN-γ、cGAS、STING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H-SHI组比较,SHI+ADU-S100组存活率、克隆细胞数、划痕愈合率降低,凋亡率、IL-1β、IL-6、IL-15、IL-23、IFN-γ、cGAS、STING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SHI可以抑制PSO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实现的。
关键词:紫草素;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银屑病;炎症反应
31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285502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经典名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防治2型糖尿病专题
基于Nrf2/HO-1轴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通过调节Nrf2/HO-1轴,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
”
马成军,闫丰喆,杨丽霞,梁永林,朱向东,安冬,高艳奎
2024, 30(24): 121-1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23
摘要:目的基于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轴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只ZDF(fa/+)大鼠为正常组,30只ZDF(fa/fa)大鼠为造模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食诱导建立T2D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8 g·kg
-1
)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低、中、高剂量组(0.54、1.08、2.16 g·kg
-1
),每组6只。药物干预12周后测定大鼠体质量、肝质量、空腹血糖(FB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脏Nrf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Nrf2、HO-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中、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C、TG、LDL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HDL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TG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中、高剂量组LDL含量明显降低(P<0.05),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HDL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活性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ALT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所有时间点模型组大鼠FBG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8、10、12周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FBG明显降低。OGT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所有时间点的模型组大鼠血糖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所有时间点的二甲双胍组血糖显著降低(P<0.01),90、120 min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中、高剂量组血糖均显著降低(P<0.01)。HE病理显示,正常组大鼠肝细胞结构清晰,排列规律;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组织紊乱,可见脂肪空泡,大量细胞出现变形坏死状态;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结构转好,少量坏死细胞。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SOD、GSH-Px显著降低(P<0.01),肝脏ROS、MDA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大鼠肝脏SOD、GSH-Px显著升高(P<0.01),MDA显著降低(P<0.01),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ROS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Nrf2、H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Nrf2、HO-1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Nrf2、HO-1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大鼠肝脏Nrf2、HO-1阳性表达升高,细胞核周围棕黄色颗粒明显增多(P<0.05)。Wea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各剂量组大鼠肝脏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能明显改善T2DM大鼠一般情况及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可能通过调控Nrf2/HO-1轴改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
关键词: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肝损伤
19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049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对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线粒体自噬及棕色化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能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线粒体自噬和棕色化,调节糖脂代谢。
”
安冬,梁永林,高艳奎,闫丰喆,赵思晨,刘中唐,马成军,朱向东
2024, 30(24): 131-1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22
摘要:目的观察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对肥胖2型糖尿病(T2DM)模型ZDF大鼠内脏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及棕色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ZDF大鼠高脂饲料诱导为肥胖T2DM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8 g·kg
-1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高、中、低剂量组(2.16、1.08、0.54 g·kg
-1
),每组8只,另取8只ZDF(fa/+)大鼠作为正常组,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
-1
,模型组和正常组灌服等体积纯净水,1次/d,持续12周。定期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干预12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附睾脂肪质量、血清中葡萄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附睾脂肪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TEM)观察脂肪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附睾脂肪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腺病毒E1B19kD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泛素结合蛋白1(p62)、解偶联蛋白1(UCP1)、碘代甲状腺素2(Dio2)、PR结构域结合因子16(Prdm16)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附睾脂肪HIF-1α、BNIP3、LC3B、p62及UCP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附睾脂肪出现病理学改变;脂肪细胞线粒体固缩、自噬小体较多并发生线粒体自噬;大鼠体质量、附睾脂肪质量、FBG、GLU、GSP、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附睾脂肪HIF-1α、BNIP3、LC3B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62、UCP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Dio2、Prdm16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病变不同程度减轻;二甲双胍组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高剂量组大鼠脂肪细胞胞浆中线粒体形态结构完整,嵴清晰,基质均匀,胞浆中可见少量自噬溶酶体和自噬小体;二甲双胍组、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高、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及附睾脂肪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大鼠附睾脂肪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大鼠FBG均显著降低(P<0.01);二甲双胍组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GSP、GLU、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二甲双胍组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水平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二甲双胍组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高、中剂量组附睾脂肪HIF-1α、BNIP3、LC3B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UC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二甲双胍组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高剂量组p62、Dio2、Prdm16 mRNA及p6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可能通过HIF-1α/BNIP3/LC3B途径抑制内脏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促进脂肪棕色化,改善肥胖T2DM糖脂代谢。
关键词:2型糖尿病;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内脏脂肪;线粒体自噬;棕色化;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腺病毒E1B19kD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信号通路
17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0494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改善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大黄黄连泻心汤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为肥胖型患者快速降糖提供新方案。
”
安冬,翟艳会,高艳奎,柳荣,周琦,朱向东,梁永林
2024, 30(24): 141-1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23
摘要: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为发病基础,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涉及糖脂毒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机制。现代中医学者根据T2DM临床特征及自然发展进程,将其命名为“糖络病”,即早期主要表现为血糖异常,随着病程进展,逐渐致全身脉与络广泛损害,最终导致脉络病变的一类疾病。其中脾瘅(肥胖型)是T2DM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内热致消”贯穿T2DM发病及并发症发生的始终,内热为病机之要。对此临床应用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笔者通过梳理大黄黄连泻心汤溯源及证治特点、治疗T2DM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实验基础研究,包括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损伤、调控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内质网应激等作用机制。以期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加减方防治T2DM及相关并发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为将其开发为针对肥胖型T2DM 实现快速降糖的优势中成药提供参考及更好指导该药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研究进展
20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04915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优势病种
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探讨——慢性前列腺炎
AI导读
“
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领域,中医药展现出独特优势,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明确中医药干预定位,有望提升诊疗水平。
”
覃湛,莫美,何超拔,耿立果,王彬,王继升,李恪丞,黄念文,洪志明,袁少英,张霄潇
2024, 30(24): 152-1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92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门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症状多样、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晰、反复发作等特点,西医常会面临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领域的独特优势,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医男科、西医泌尿外科及相关药学领域专家围绕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认识进展、中医病因病机治法各家学说、与各个交叉学科的切入点、中医药参与慢性前列腺炎全程管理的作用与优势、慢性前列腺炎相关机制研究等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讨论后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中医药能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社会心理、器官特异性、感染、神经系统、疼痛不适、性功能障碍等临床症候群,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不能耐受西药的不良反应或不能接受西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非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以疼痛症状为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下尿路症状为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合并精液液化异常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等均可采用中医药为主导的治疗。目前,慢性前列腺炎最佳诊疗策略尚未形成,需要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研究。中西医应当整合两者的优势,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医药干预的定位和优势,以提高我国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药优势病种;专家指导建议;中西医结合
16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11591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临床
七芍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七芍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值得推广。
”
王国军,张世民,靳蛟,刘宁,林海,时福东,陈春,冯亚娣
2024, 30(24): 159-16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44
摘要:目的观察七芍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收治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予以七芍活血方口服,对照组予以塞来昔布口服,治疗周期为3周,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生活质量(SF-12)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标准、血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WBR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炎性因子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
1
)],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ODI评分、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均降低(P<0.05),SF-12评分中PCS及MCS总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TNF-α、IL-6及IL-1β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TGF-β
1
含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疼痛VAS评分、腰椎ODI评分、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及主症候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次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F-12生活质量评分中PCS及MCS总评分均提高(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清TNF-α、IL-6、IL-1β及TGF-β
1
指标改善更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97.5%(40/41),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88.1%(37/4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下肢皮下瘀斑,予以停药后瘀斑逐渐消除。结论七芍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抑制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七芍活血方;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临床疗效
13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6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基于BRL神经网络模型的名家医案实体识别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进展:专家构建Bert-Radical-Lexicon神经网络模型,提高医案文本命名实体识别准确率,为中医临床信息提取提供新方案。
”
杨航,彭叶辉,杨伟,王嘉恒,赵志伟,徐文源,李钰欣,朱彦,刘丽红
2024, 30(24): 167-17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5
摘要:目的提高医案文本中命名实体的识别准确率,实现对医案知识的有效挖掘和利用,针对医案文本特点,构建一种Bert-Radical-Lexicon(BRL)神经网络模型识别医案实体。方法从《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中选取408篇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医案,并通过人工标注构建一个包含1 672条医案语料的数据集。随后,将这些语料随机分为3个子集,即训练集(1 004条)、测试集(334条)和验证集(334条)。以此为基础,构建融合多种医案文本特征的BRL模型,及其变体模型BRL-B、BRL-L、BRL-R,以及一个基线模型Base。在模型训练阶段,利用训练集对上述模型进行训练,为了减少过拟合的风险,在训练过程中持续监控各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表现,并保存效果最优的模型。最后,在测试集上评估这些模型的性能。结果与其他模型比较,BRL模型在医案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的性能最优,对疾病、症状、舌象、脉象、证候、治法、方剂及中药共8类实体的整体识别精确率为90.09%,召回率为90.61%,精确率与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F1)为90.35%。BRL模型较Base模型,对实体识别的整体F1提升了5.22%,其中对脉象实体F1提升了6.92%,提升幅度最大。结论通过在嵌入层融入多种医案文本特征,BRL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强的命名实体识别能力,进而提取更准确可靠的中医临床信息。
关键词:命名实体识别;预训练模型;部首嵌入;关联词嵌入;名家医案
13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11558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药学基础
基于UPLC-Q-TOF-MS/MS分析粉葛芦头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小鼠肝脏代谢物的影响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粉葛芦头与根部化学成分相似,可能通过调节氨基酸、维生素代谢发挥保肝作用,为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
孟令邦,于欢,吴晓莹,郭怡敬,屈飞,龚千锋
2024, 30(24): 174-1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68
摘要:目的系统对比粉葛芦头与粉葛根部化学成分差异,并运用肝脏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粉葛芦头潜在的保肝作用。方法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分析粉葛芦头与根部的化学成分,选取6~8周龄昆明小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无菌水)和粉葛芦头组(1.95 g·kg
-1
),每组10只,灌胃给药14 d,每日称取体质量,于末次给药后麻醉小鼠,采集心、肝、脾、肺、肾等脏器,计算脏器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肝、脾、肺、肾各组织的形态变化;采用UPLC-Q-TOF-MS/MS分析粉葛芦头对小鼠肝脏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指认空白组与粉葛芦头组间的差异代谢物,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代谢通路富集。结果从粉葛芦头、粉葛根部中鉴定出19个共有化学成分,均为粉葛主要药效物质。药效学结果表明,粉葛芦头可控制小鼠体质量的增长,降低小鼠血清中TC、TG、ALT、AST含量,HE染色观察及脏器指数表明,最高临床等效剂量下粉葛芦头对各主要脏器无明显影响。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3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35个上调,3个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维生素类、甾体类、核苷类、嘧啶类及生物碱类等化合物。代谢通路分析共筛选得到3条关键代谢通路,包括酪氨酸代谢、维生素B
6
代谢及色氨酸代谢。结论粉葛芦头具有与粉葛根部相似的化学成分组成,其可能通过富含的黄酮类及异黄酮类成分调节氨基酸、维生素代谢,从而发挥保肝作用。该研究为粉葛芦头的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提供了数据基础。
关键词:粉葛芦头;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保肝作用;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
19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700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多花黄精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的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领域,专家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了多花黄精生品与酒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共鉴定出72个差异成分,为黄精炮制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任萃姣,丁杨飞,李靖季,历帅帅,李鹏飞,张伟,赵宏苏,许凤清,金传山,刘军玲
2024, 30(24): 183-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64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分析多花黄精生品与酒制品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原始数据处理后提取有效响应离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并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差异倍数(FC)>2或FC<0.5等条件筛选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差异化合物,基于保留时间、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等信息并结合对照品及文献进行成分鉴定,通过聚类热分析确定显著性差异化合物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以明确多花黄精炮制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共鉴定出多花黄精生品与酒制品差异成分72个,包括生物碱类化合物15个、有机酸类化合物12个、氨基酸类化合物12个、黄酮类化合物6个、糖类化合物4个、其他类化合物23个。共有显著性差异成分18个,其中L-苹果酸、乳酸、天师酸等13个化合物在酒制后含量呈上升趋势;反式-3-吲哚丙烯酸、L-精氨酸、D-色氨酸等5个化合物在酒制后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多花黄精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为有机酸类、糖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化合物,该研究可为黄精炮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黄精;酒制多花黄精;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相对定量分析;化学成分差异;中药炮制
17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7130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经典名方蠲痹汤的古代文献分析与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蠲痹汤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应用,为治疗痹证提供经典名方。
”
梁绿圆,张进彦,曹佳蕾,万和伽,黄憧羿,耿萌萌,魏炳琦,马丙祥,贺亚静
2024, 30(24): 190-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317
摘要:该文展示蠲痹汤及其类方的历史沿革,厘清杨氏蠲痹汤和程氏蠲痹汤的流传脉络,并对程氏蠲痹汤的方义分析、药物基原、炮制、现代剂量及用法等关键信息进行逐一考证。通过系统整理蠲痹汤相关古籍文献,共收集相关文献信息267条,纳入53条有效数据。考证发现两首蠲痹汤同出于《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的独活寄生汤,结合清代医药度量衡“一钱约等于3.73 g”的标准折算,笔者认为程氏蠲痹汤中选用的药物及用量为羌活、独活、秦艽各3.73 g,当归、桑枝各11.19 g,川芎2.61 g,桂心、炒甘草各1.87 g,海风藤7.46 g,乳香、木香各2.98 g,服用时,以煎煮为宜,加水600 mL,同煎至300 mL,每日3次,饭前服用。蠲痹汤具有祛风除湿,蠲痹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身体烦疼、项背拘急、腰腿沉重等症状,是一首有效的治疗痹证的经典名方。现代研究表明,蠲痹汤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蠲痹汤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蠲痹汤;源流;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考证;经典名方
20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828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经典名方炙甘草汤的关键信息考证及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炙甘草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取得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郭智丹,梁绿圆,曹佳蕾,陈金雨,吕星航,金渲淬,孙一凡,常雨洁,李懿涵,魏炳琦,周正,马丙祥
2024, 30(24): 198-2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9
摘要: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2018年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三甲复脉汤”由该方化裁而来。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炙甘草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基原炮制、方义解析及古今应用对该方进行全面考证与归纳,对炙甘草汤组成及用法之疑进行总结分析,并讨论吴鞠通所创“复脉辈”缘由及用法。结果共纳入47条有效数据,涉及38本古籍,显示炙甘草汤最早出自《伤寒论》,“复脉汤”之名亦载于方后。以汉代度量衡换算现代炙甘草用法应为炒甘草55.2 g、桂枝41.4 g、人参27.6 g、鲜地黄220 g、阿胶27.6 g、麦冬53 g、火麻仁45 g、大枣90 g。全方加黄酒1 400 mL和清水1 600 mL,煮至600 mL,待阿胶全部融化后,温服200 mL,每日3次。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功,主治心阴阳俱虚,心脉失养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及虚劳肺痿。现代应用则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室性早搏等。上述研究结果为炙甘草汤的后期开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炙甘草汤;经典名方;古今应用;考证;关键信息
19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76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经典名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
葶苈大枣泻肺汤,经典名方,研究揭示其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为名方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
孔亚敏,梁绿圆,曹佳蕾,王选,陈丽源,魏炳琦,常雨洁,李懿涵,席乐迎,马丙祥,史文丽
2024, 30(24): 208-2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14
摘要:葶苈大枣泻肺汤是历代治疗肺痈、支饮的经典名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该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源流、出处、关键信息进行了考证和分析,为其名方产品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葶苈大枣泻肺汤首见于《金匮要略》,原书录有3条临床应用,明确表示该方治疗肺痈及支饮病证,喘不得卧、胸胁胀满、面目浮肿、支饮不得息、咳逆,与古代应用考证结果相符,后世用药与组方大多沿用仲景之法。葶苈大枣泻肺汤现代用法集中于呼吸系统,以胸腔积水为多见。其用药及煎服法笔者建议单次用量为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的干燥成熟种子葶苈子5 g,炮制规格为炒葶苈子,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的干燥成熟果实大枣用36 g,炮制规格为生品,加水600 mL,先煮大枣至400 mL,过滤枣渣取上清液。后加入炒葶苈子,煮取200 mL,一次服尽。上述研究为其名方产品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葶苈大枣泻肺汤;经典名方;考证;古今应用;关键信息
21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88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经典名方金铃子散关键信息考证与现代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金铃子散,源自金朝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川楝子、延胡索组成,具有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临床应用于消化、妇科、皮肤、生殖系统等疾病治疗。通过对古籍文献挖掘梳理,确定关键信息,为临床应用、成方制剂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
王怡珍,梁绿圆,曹佳蕾,刘宜杭,马荣泽,张正绍,唐箐,魏炳琦,黄憧羿,万和伽,马丙祥,史文丽
2024, 30(24): 215-2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17
摘要:金铃子散是治疗痛证的常用方剂,首见于金朝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方由川楝子、延胡索2味组成,组方精炼小巧,临床疗效确切,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中。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金铃子散的方名源流、方药组成、药物基原、剂量、煎服法、古今主治功效等方面进行整理。该研究共搜集金铃子散相关古籍文献数据209条,筛选出有效数据49条,涉及中医古籍45部。考证结果发现,金铃子散方名最早见于南宋杨倓的《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源流发展为“一源三岐”,主线以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载金铃子散顺传至今,3条支线虽方名均为金铃子散,但方药配伍组成、功用主治皆与刘氏金铃子散不同,属金铃子散类方,亦收录并进行论述。金铃子散药物基原与炮制方面建议川楝子使用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净制,可去核。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的干燥块茎,除去杂质,洗净,干燥。以金代度量衡标准折算现代用法用量,建议川楝子41.3 g、延胡索41.3 g,每次服用12.39 g。2味药制成细末,并以适量酒调药末服用,不宜饮酒者亦可选用温水调服。金铃子散具有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古籍中记载多主治厥热心痛、心腹痛、胁痛、疸、疝等疾病,现代研究发现,金铃子散加减临床应用于消化、妇科、皮肤、生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在治疗胃脘痛、痛经、带状疱疹等方面应用较为普遍。通过对金铃子散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金铃子散的临床应用、成方制剂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金铃子散;经典名方;文献考证;古今应用
16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7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经典名方瓜蒌牛蒡汤的关键信息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瓜蒌牛蒡汤源自明代《外科正宗》,主治乳痈等乳房疾病,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韩焱萍,张怡怡,杨梦园,李娆娆,姚丽,孙兆祥,马卓,高慧敏,张卫
2024, 30(24): 224-23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17
摘要:瓜蒌牛蒡汤为我国传统消肿散结的经典方剂,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乳房疾病。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并整理该方剂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12条,筛选出有效数据10条,涉及中医古籍10部,系统考证其处方源流、主治病证、组方原理、药物组成、用药剂量、制法、煎服法等信息。考证结果显示瓜蒌牛蒡汤源自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药味组成包括陈皮、牛蒡子、山栀、金银花、甘草、瓜蒌仁、黄芩、天花粉、连翘、皂角刺、柴胡和青皮12味。药物基原方面,瓜蒌仁和天花粉的主流基原为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甘草的历史主流基原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陈皮、牛蒡子、山栀、金银花、黄芩、连翘、皂角刺、柴胡和青皮9味药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致。炮制方法为牛蒡子炒用,连翘去心,其余10味药生用。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中医临床上用于治疗乳痈、乳疽,结肿疼痛等病证。用药剂量折算成现代用量为瓜蒌仁3.73 g、天花粉3.73 g、炒牛蒡子3.73 g、黄芩3.73 g、栀子3.73 g、连翘3.73 g、皂角刺3.73 g、金银花3.73 g、甘草3.73 g、陈皮3.73 g、青皮1.85 g、柴胡1.85 g。制剂为汤剂,上述12味药加水400 mL,煎至160 mL,药液和200 mL黄酒和匀,空腹服用,一日3次。通过对瓜蒌牛蒡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瓜蒌牛蒡汤的临床应用及后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瓜蒌牛蒡汤;药物基原;文献考证
16
|
10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86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学术探讨
基于“以证统病”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糖尿病共病证治
AI导读
“
在慢性心力衰竭与糖尿病共病治疗领域,专家提出了“以证统病”诊疗模式,建立了分期治疗体系,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孟骊冲,廉坤,李欣春,卢聪,胡志希
2024, 30(24): 233-2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94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与糖尿病(DM)共病,症状纷繁、病机错综复杂,传统“以病统证”的诊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力不从心。“以证统病”理念,根植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维,着重强调以证候为纲,将诸类疾病归结于其相应证候范畴内进行探究,秉持从证出发、先证后病的原则,展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优势。CHF病机在于气阴两虚,血行瘀滞,累及肺、脾、肾等脏腑,影响津液之输布与代谢。津液功能失司,停滞体内,化生痰浊等病理产物,加重阴虚火旺之证。随着阴虚燥热不断加剧及津液耗损持续进行,患者DM症状渐趋严重,从而导致或加重共病。遵循“以证统病”的诊断思路,针对CHF和DM共病的中医诊疗,应紧扣“虚气留滞”的核心病机。笔者将CHF和DM共病分为4个阶段:A期(共病风险期)、B期(共病前期)、C期(共病中期)及D期(共病晚期),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中医证型。在治疗方面,遵循“补虚通滞”的治疗原则,益气扶正、养阴生津,活血行气、利水解毒的具体治法,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HF合并DM的中药复方研究进展,以期实现两种疾病的精准治疗,为中医药在防治CHF和DM共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以证统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共病
18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946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构建中医智能化诊疗本体——以冠心病为例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智能中医临床辅助决策领域,专家构建了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体和冠心病知识图谱,为中医诊疗规范化和客观化提供支持。
”
宋晓慧,张华敏,郭壮,尹继瑶,刘孟涵,张娟,牛琪锴,王俊文
2024, 30(24): 243-24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9
摘要:目的运用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实现临床实践指南的信息化,为智能中医临床辅助决策提供支持。方法基于可发现(Findability)、可获取(Accessibility)、可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和可复用(Reusability)原则(FAIR原则),运用本体技术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体,并以冠心病为例构建知识图谱。以《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报告清单》和《中医药临床指南/共识中推荐意见分级(T/CAS 530—2021)》为依据,采用七步本体构建法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体,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抽取、知识融合和知识存储,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中的中医诊疗数据以三元组的形式存储于Neo4j中。结果将临床实践指南中的信息分为发病及预防信息、诊断信息和治疗信息三大类,构建了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体,共获得了27个中医临床诊疗相关概念及14种数据属性,并建立了包含层级关系和对象属性在内的12种概念关系。以冠心病为例,将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体作为模式层,构建了包含276个节点和336个关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知识图谱,实现了指南内容的可视化展示和查询。结论结合七步本体构建法和Neo4j图数据库技术构建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体和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知识图谱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提供了一种智能中医诊疗方案,推动了中医诊疗的规范化和客观化。
关键词:本体;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知识图谱;冠心病
21
|
2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71265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基于AGREE-HS评价的应急卫生系统指南可实施性特点
AI导读
“
在卫生系统指南领域,研究者基于AGREE-HS工具,对全球新冠卫生系统指南进行评价,发现其可实施性条目得分较低,关注成本资源及灵活性,而弱化利益相关者意见等方面。
”
刘芳绮,刘孟宇,郑丹平,李安,陈雪,张格知,卫东锋,杨伟,柏伟宣,李勇
2024, 30(24): 250-2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93
摘要:指南的实施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以帮助指南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影响和应用范围。本研究基于卫生系统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HS)工具的可实施性条目,对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卫生系统指南(HSG)为代表的应急卫生系统指南进行示范性评价,旨在探索应急HSG可实施性的制定特点。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应急HSG的可实施性条目平均得分较低,仅高于参与者条目,条目下的标准2(推荐意见实施的成本和资源考虑因素)得分最高(平均得分4.29),标准9(实施的系统评估)得分最低(平均得分1.34)。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应急HSG与各国制定的应急HSG相比,除标准1(实施的阻碍和促进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条目平均得分和其余标准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HO标准HSG整体得分较高,在条目平均得分和9个标准得分方面与应急HS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指南亚类评价中,全球/国家层面指南在标准1得分与临床相关层面指南和物资保障层面指南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急HSG在可实施性方面关注实施的成本、资源及实施的灵活性,而弱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指南的传播策略及指南的评估等方面,这可能与紧急卫生事件的灵活性和易变性的制订背景有关,指南制定者应综合考虑制定应急指南实施性相关的需求和特点。
关键词:应急卫生系统指南;卫生系统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HS);评价;可实施性
18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95587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形成的关键技术及方法学思考
AI导读
“
在中医证候分类领域,专家通过系统性研究,提升了分类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协调性,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提供指导。
”
赵国桢,宗星煜,赵学尧,李慧珍,周峰,曾铉玲,林甲昊,梁宁,张海力,车前子,刘斌,史楠楠
2024, 30(24): 257-26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96
摘要:中医证候分类是《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行业标准的核心技术要素之一。既往制定中医药临床类标准时,中医证候分类的确定多依赖教材与专家经验,缺乏系统性研究,难以体现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影响了标准的实施及应用。该文梳理了中医证候分类的呈现形式及技术方法,包括含有主证及兼证的双层证候分类模式,以及现代文献研究、古籍文献研究、德尔菲法、专家深度访谈、共识会议法及真实世界研究在研究中的应用。在制定证候分类标准时,需以现代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混合方法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果结合,并通过共识会议法达成专家共识。通过系统性研究,将提升中医证候分类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协调性,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证候分类;标准;文献研究;真实世界研究;定性研究
15
|
7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115911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综述
基于PINK1/Parkin通路探讨线粒体自噬防治心力衰竭作用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在心力衰竭中扮演关键角色,中医药疗法通过调节PINK1/Parkin通路,有望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新思路。
”
袁子阳,张艳,张伟,王雅琴,毛文君,杨过,王雪薇
2024, 30(24): 262-2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98
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死亡率极高,但由于病理机制复杂,目前还未寻找到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线粒体是细胞最为关键的细胞器之一,不仅在细胞内起着能量供应的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如氧化应激的调节、细胞凋亡的调控等,线粒体功能的正常与否对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的异常功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其中与心力衰竭发病之间关系密切,线粒体稳态失衡是心肌细胞死亡,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因素,而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调控机体线粒体稳态的方式对防治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疗法是我国独有治疗方式,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而其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疗效显著,具有独特优势。目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及复方能靶向调节心肌细胞线粒体稳态,影响线粒体自噬,保护心肌细胞,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该文从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通路出发探讨PINK1/Parkin通路在线粒体自噬及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并对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心力衰竭的影响进行综述,同时结合中医药探讨其对PINK1/Parkin介导线粒体自噬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旨在从PINK1/Parkin调控线粒体自噬角度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心力衰竭;线粒体自噬;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作用机制;中医药
17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19464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机制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肪变性,为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供新思路。
”
唐银佩,朱正望,王兵,朱平生
2024, 30(24): 272-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26
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为多系统代谢功能紊乱累及肝脏的表现,其疾病谱不仅包括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恶性肿瘤等肝脏疾病,还包括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慢性肾脏病等肝脏外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MAFLD的发病未来有继续增加的可能,其发生发展及防治受到广泛的关注及重视。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及比例异常可影响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变化,胆汁酸、胆碱等代谢紊乱可进一步加剧肠道菌群失调,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破坏肠道屏障功能,使肠道通透性增高,脂多糖、细菌及病毒等通过“肠肝轴”进入肝脏,促进肝脏炎症反应及脂质沉积,通过菌群移位、调节宿主能量吸收、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等一个或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参与MAFLD的发生发展。中医药通过多靶点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形成,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肪变性,进而影响肝脏代谢和免疫应答,达到防治MAFLD的作用。该文通过文献检索及归纳总结,系统综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医药治疗MAFLD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MAFLD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肠道菌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中医药;机制
30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8179686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桂枝-泽泻治疗外感疾病中医认识及现代药学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桂枝和泽泻配伍治疗外感疾病,具有散寒除湿、利水渗湿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曹玉清,郭旸,尚希钰,贾紫涵,熊一白,陈仁波,张磊,佟琳,张华敏,马艳
2024, 30(24): 279-2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39
摘要:桂枝及泽泻是治疗外感疾病的常用中药,桂枝性味辛、甘、温,宣肺散寒,开通腠理,温阳化气,助水液从太阳经而去,具祛湿之功;泽泻甘、寒,渗湿利水,通调水道而泻肺中水饮,且可利小便而除湿热。药对是从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积累中提炼出来,针对特定病症经过临床应用被证明组成简单且行之有效的配伍。桂枝-泽泻药对是五苓散等古代经典名方的重要组成,二者配伍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是治疗外感表证、水湿内停的代表方。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发现有数千年散寒除湿作用桂枝-泽泻药对配伍组成的复方方剂数量较多、临床使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的有效成分桂皮醛、肉桂酸等,泽泻的有效成分泽泻醇A、23-乙酰泽泻醇B等具有抗炎、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且安全性较高,含有该药对配伍的清肺排毒汤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关于桂枝、泽泻的各自的相关药学研究较多,然而对该药对研究较少。笔者对桂枝和泽泻治疗外感疾病的中医认识,及二者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学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拓宽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桂枝;泽泻;外感疾病;现代药学研究;药对
17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116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紫河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紫河车,传统中药,现代研究揭示其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广泛,为健康领域带来新希望。
”
钟文霞,张琦
2024, 30(24): 289-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27
摘要:紫河车又名“胞衣”,为健康产妇分娩出的胎盘,其在中国已经具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紫河车通常以炮制品或干燥之品入药。根据中医理论,其具有“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的功效。该文通过对多个数据库有关紫河车的研究进行检索并整理发现,目前从紫河车中已经分离和鉴定出79余种化合物,包括各种氨基酸、蛋白质、脂质、多功能活性因子及常见的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研究表明,紫河车水溶剂提取物具有调节免疫、类激素作用、抗肿瘤、抗纤维、抗炎、抗过敏、抗感染等多种药理活性,并且其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人体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等多个系统疾病。作为一味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紫河车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有望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多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紫河车药理活性的研究将会更为深入,潜在的医学价值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掘。
关键词:紫河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综述
17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206112 false
发布时间:2024-11-18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