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1.河北中医学院 药学院,河北省中药炮制技术创新中心,石家庄 050091
2.河北省中药资源利用与质量评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石家庄 050200
3.河北大学 中医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4.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26
5.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薛紫鲸,硕士,从事中药鉴定与资源研究,E-mail:18931365812@163.com
郑玉光,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药鉴定与资源、本草考证、中药标准化研究,E-mail:zyg@163.com;
詹志来,研究员,从事中药品质评价、本草考证、中药标准化研究,Tel:010-64087649,E-mail:zzlzhongyi@163.com
收稿日期:2022-08-30,
网络出版日期:2022-10-24,
纸质出版日期:2023-09-05
移动端阅览
薛紫鲸,陈光,张丹等.经典名方中瓜蒌与天花粉的本草考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7):62-74.
XUE Zijing,CHEN Guang,ZHANG Dan,et al.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n Trichosanthis Fructus and Trichosanthis Radix in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23,29(17):62-74.
薛紫鲸,陈光,张丹等.经典名方中瓜蒌与天花粉的本草考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7):62-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246.
XUE Zijing,CHEN Guang,ZHANG Dan,et al.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n Trichosanthis Fructus and Trichosanthis Radix in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23,29(17):62-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2124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相关记载,对经典名方所用瓜蒌和天花粉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按照年代次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将其果实以“栝楼”为主流正名,“瓜蒌”为其音转,根或其根的制品自宋代《本草图经》以来,以“天花粉”为主流正名。均以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为主流基原。栝楼与栝楼根在汉代已分别入药,自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已经明确其皮、子、茎、根各自功效有别;瓜蒌以完整果实入药,九月至十月成熟后采收,悬挂阴干,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成熟、个大、皮厚柔韧、橙黄色、糖性足者为佳;古代瓜蒌的炮制方法多为捣碎或连皮、子切丝,或将其加工为瓜蒌饼、瓜蒌霜。天花粉以根入药,十一月至十二月采收,除去外皮,晒干,其品质以入土深、块大、色白、粉性足、质坚细腻、筋脉少者为佳,并认为生于卤地者有毒。天花粉的炮制方法由唐代开始的做粉入药在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直接切片使用。瓜蒌及天花粉近代以来推崇的道地产区在河南灵宝附近,有“安阳花粉”之称,现代则有产祁花粉的安国,产长青瓜蒌的山东济南等知名产区。宋代本草中曾出现以瓜蒌子或瓜蒌仁代替全瓜蒌的习惯,后被明代本草纠正。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涉及瓜蒌及天花粉时选取栝楼
T. kirilowii
为基原植物;清金化痰汤的瓜蒌仁按炒法炮制,《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涉及该药材的另外5首方剂中的瓜蒌及天花粉均以生品入药。
Through review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he name, origin, producing area, quality evaluation,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methods of Trichosanthis Fructus(TF) and Trichosanthis Radix(TR) in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 were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following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any nicknames of TF and TR, and Gualou and Tianhuafen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names for its fruit and root, respectively. Both of them took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as the mainstream base. TF and TR have been used as medicine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since the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Leigong Paozhilun
had been clear that the effects of peels, seeds, stems, roots were different. TF was used as medicine with intact fruits, harvested after maturity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hung and dried in the shade, and its quality has been summarized in recent times as being best for those who are mature, large, thick and pliable peels, orange-yellow in color, and with sufficient sugary properties. In ancient times, the processing of TR was mostly crushed or shredded with the peels and seeds, or processing for pancakes and creams. TR was used as medicine with the roots, it is harvested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peeled and dried in the sun, and its quality was best when it was deep in the soil, large, white, powdery, firm and delicate with few muscles and veins, and it was considered to be toxic when it was born in briney land. Processing method of TR was to do powder into the medicin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direct slicing us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ince the modern era, the authentic producing areas of TF and TR were in the vicinity of Lingbao, Henan province, known as Anyang Huafen, and in modern times, there are well-known production areas such as Anguo, which produces Qihuafen, and Jinan, which produces Changqing Gualou. In the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 habit of substituting Trichosanthis Semen for the whole herb, which was later corrected by the materia medica in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 kirilowii
be selected as the basal pl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 involving TR and TF. In Qingjin Huatantang, Trichosanthis Semen is processed by stir-frying method, while TR and TF in other five formulas from the
Catalogue of Ancient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
(
The First Batch
) were all used in raw form.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20 : 56 .
王梦晗 , 乔勇进 , 陆凤英 , 等 . 瓜蒌的功效成分及开发利用研究概述 [J]. 保鲜与加工 , 2015 , 15 ( 3 ): 68 - 71 .
许宏亮 , 李彦川 , 张雅琴 , 等 . 天花粉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亚太传统医药 , 2018 , 14 ( 5 ): 120 - 122 .
刘秀峰 , 谢明 . 瓜萎名称、药用部位及性味的本草考证 [C]//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 . 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 2017年卷.苏州: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 , 2017 : 136 - 137 .
刘秀峰 , 谢明 . 《日华子本草》中所载“栝楼子”的本草考证 [J]. 中药材 , 2018 , 41 ( 5 ): 1229 - 1232 .
郭庆梅 , 周凤琴 , 李定格 , 等 . 瓜蒌的名称、原植物和产地的本草考证 [J]. 中医研究 , 2006 , 19 ( 3 ): 28 - 29 .
郭庆梅 , 周凤琴 , 张卉 , 等 . 瓜蒌的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和功效的考证 [J]. 中医药学刊 , 2006 , 24 ( 10 ): 1824 - 1825 .
王宁 .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J]. 中医文献杂志 , 2006 , 24 ( 3 ): 19 - 22 .
佚名 . 尔雅 [M]. 管锡华,译注.北京 : 中华书局 , 2014 : 479 .
许慎 . 说文解字 [M]. 段玉裁,注.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8 : 249 , 624 .
佚名 . 神农本草经 [M]. 尚志钧,校注.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2008 : 119 - 120 .
吴普 . 吴普本草 [M]. 尚志钧,尤荣辑,郝学君,等,辑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7 : 32 .
陶弘景 . 名医别录 [M]. 尚志钧,辑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6 : 124 .
雷斅 . 雷公炮炙论 [M]. 张骥,补辑.施仲安,校注.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56 - 57 .
苏敬 . 新修本草 [M]. 尚志钧,辑校.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 211 - 212 .
苏颂 . 本草图经 [M]. 尚志钧,辑校.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 165 - 166,643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中册 [M]. 刘衡如,刘冰山,点校.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09 : 865 - 868 .
郑金生 .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第七册 [M]. 成都 : 巴蜀书社 , 2007 : 765 - 789 .
曹炳章 . 增订伪药条辨 [M]. 刘德荣,点校.福州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 : 32 - 33 .
卢之颐 . 本草乘雅半偈 [M]. 冷方南,王奇南,点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6 : 278 - 279 .
陶弘景 . 本草经集注 [M]. 尚志钧,辑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 : 274 - 275 .
王好古 . 汤液本草 [M]. 崔扫尘,尤荣辑,点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7 : 116 .
陈嘉谟 . 本草蒙筌 [M]. 周超凡,陈湘萍,王淑民,点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8 : 84 - 86 .
李中立 . 本草原始 [M]. 张卫,张瑞贤,校注.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2011 : 103 - 105 .
倪朱谟 . 本草汇言 [M]. 郑金生,甄雪燕,杨梅香,点校.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 250 - 254 .
吴其濬 . 植物名实图考:下册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3 : 537 - 538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第73卷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6 : 244 .
BRETSCHNEIDER E . Early European Researches into the Flora of China [M]. 上海 :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 1881 : 153 .
伊藤圭介 . 泰西本草名疏:卷下 [M]. 花绕书屋藏本 . 1829 : 23 .
岩崎常正 . 本草图谱:第十二册 [M]. 手写填色本 . 1844 : 27 .
岩崎常正 . 本草图谱 [M]. 大沼宏平,白井光太郎,考订.东京 : 本草图谱刊行会 , 1915 : 20 .
田中芳男 , 小野职慤 . 草木图说目录 [M]. 久保弘道,横川政利,校订.东京 : HAKUBTS-KUWAN博物馆 , 1874 : 1302 .
松村任三 . 改正增补植物名汇 [M]. 东京 : 丸善株式会社 , 1895 : 297 .
HENRY A . Chinese Names of Plants [M]. 上海 :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 1888 : 251 .
BRETSCHNEIDER E . Botanicon Sinicum:Botan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ateria Medica of the Ancient Chinese:Vol . 3 [M]. 上海 : The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1895 : 304 - 307 .
饭沼欲斋 . 增订草木图说 [M]. 小野职慤,田中芳男,新订.牧野富太郎,增订.东京 : 成美堂 , 1910 : 1190 .
孔庆莱 , 杜就田 , 莫叔略 , 等 . 植物学大辞典:第一册 [M].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18 : 773 .
丁福保 . 中药浅说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30 : 21 .
石户谷勉 . 中国北部之药草 [M].沐绍良,译.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46 : 56 .
小泉荣次郎 . 新本草纲目 [M].丁福保,译. 上海 : 上海医学书局 , 1933 : 561 - 563 .
陈存仁 . 中国药物标本图影 [M]. 上海 : 世界书局 , 1935 : 120 .
陈存仁 . 中国药学大辞典:上册 [M]. 上海 : 世界书局 , 1935 : 185 - 186,334 .
木村康一 , 木岛正夫 , 丹信宝 . 和汉药名汇 [M]. 东京 : 广川书店 , 1946 :51, 87 , 102 .
刈米达夫 . 和汉生药 [M]. 东京 : 广川书店株式会社 , 1970 : 51 , 118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 南京药学院 , 等 . 中药志:第一册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9 : 91 - 93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 ,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 等 . 中药志:第二册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9 : 344 - 352 .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 .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60 : 20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3 : 34 , 2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7 : 76 , 18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85 : 39 , 9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90 : 42 , 92 - 9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 : 43 - 44,93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0 : 42 , 84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 38 , 73 - 74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0 : 52 , 104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5 : 56 , 112 - 113 .
沈保安 . 预知子、王瓜及燕覆子的本草考证 [J]. 时珍国药研究 , 1993 , 4 ( 4 ): 5 - 7 .
楼之岑 , 秦波 .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协作组:第三册 [M]. 北京 :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1995 : 579 - 742 .
陈仁山 . 药物出产辨 [M]. 广州 : 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 , 1930 : 67 - 68 .
《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 安阳县志 [M].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0 : 399 .
河北省安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安国县志 [M]. 北京 : 方志出版社 , 1996 : 369 - 371 .
杨见瑞 . 祁州中药志 [M]. 石家庄 :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 : 180 - 181 .
任卫平 . 安国天花粉纪实 [J]. 全国药材信息 , 2012 ( 12 ): 6 .
胡世林 . 中国道地药材 [M]. 哈尔滨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9 : 291 .
刘文泰 . 本草品汇精要 [M]. 曹晖,校注.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04 : 157 .
刘文英 . 药物学备考:下册 [M]. 北京 : 国药化验社 , 1935 : 237 .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 , 上海市药材公司 . 药材资料汇编:下集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59 : 89 - 91 .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 . 中药材手册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9 : 29-30,254-258 .
刘华轩 . 全国中药材资源分布 [M]. 郑州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1988 : 306 .
中国药材公司 . 中国中药区划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5 : 237 .
王惠清 . 中药材产销 [M]. 成都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7 : 215 - 216 .
徐春波 . 本草古籍常用道地药材考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 : 184 - 187 .
金世元 .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0 : 124 - 125 .
张仲景 . 伤寒论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6 : 14 , 39 .
张仲景 . 金匮要略 [M]. 李金庸,译注.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5 : 26 , 107 - 109 .
0
浏览量
54
下载量
4
CSCD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