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专题
虚拟专辑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获奖情况
收录情况
期刊订阅
期刊视频
资讯公告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版权制度与协议
出版伦理规范
利益冲突
数据共享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咨询
下载中心
科研团队介绍
专家题字
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15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经典名方
基于肠黏膜屏障探讨黄芪葛根汤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黄芪葛根汤通过调节AGE/RAGE和TGF-β信号通路,改善肠黏膜屏障损伤,发挥抗2型糖尿病作用。
”
彭莉莉, 郝渺, 杨志军, 刘亚洁, 原红霞
2025, 31(15): 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03
摘要: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黄芪葛根汤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联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T2DM大鼠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葛根汤(8.10 g·kg
-1
·d
-1
)组、阳性药组(盐酸二甲双胍,76.5 mg·kg
-1
·d
-1
)。药物干预6周后,检测空腹血糖,并进行口服糖耐量(OGTT)实验,计算OGTT曲线下面积(AU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表达;鲎试剂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PS)含量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 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的蛋白和mRNA水平。取正常组、模型组、黄芪葛根汤组结肠组织,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各组差异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对关键蛋白进行验证;最后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AUC、GHbA1c显著升高(P<0.01);结肠黏膜上皮结构受损,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肠TNF-α、IL-6、IL-1β mRNA水平及血清LPS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肠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葛根汤组大鼠空腹血糖、AUC、GHbA1c显著降低(P<0.01);结肠黏膜上皮损伤减轻;结肠TNF-α、IL-6、IL-1β mRNA水平及血清LPS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肠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和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蛋白质组学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和黄芪葛根汤组与模型组比较有70个差异蛋白呈现回调趋势;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br1)的蛋白和mRNA水平,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70个回调蛋白富集到多条信号通路,其中发现TGF-β和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密切相关,提示黄芪葛根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通路发挥改善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结论黄芪葛根汤可能是通过调节AGE/RAGE和TGF-β等信号通路,改善肠黏膜屏障损伤,发挥抗T2DM的作用。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黄芪葛根汤;2型糖尿病;差异表达蛋白;肠黏膜屏障
7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40633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基于TGR5/GLP-1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探讨黄连温胆汤对湿热型糖尿病肠病大鼠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黄连温胆汤通过调节TGR5/GLP-1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有效改善湿热型糖尿病肠病大鼠症状。
”
王郁金, 伽雨龙, 姜华, 袁晨, 邓茜瑞, 孟学莲, 王文骊, 苏衍进
2025, 31(15): 10-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43
摘要:目的基于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胰高糖素样肽-1(TGR5/GLP-1)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探讨黄连温胆汤对湿热型糖尿病肠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SD大鼠均禁食不禁水12 h,通过“链脲佐菌素左侧腹腔注射(55 mg·kg
-1
)+高糖高脂饮食(20%蔗糖溶液+高脂饲料)+湿热环境(人工气候箱:温度30~34 ℃,相对湿度85%~95%)”方式制作湿热型糖尿病肠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
-1
),黄连温胆汤低、中、高剂量组(7.10、14.20、28.39 g·kg
-1
),每组12只,空白组、模型组每天以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干预6周。观察期内,每周测量大鼠体质量、血糖水平并记录。给药结束后,采集大鼠新鲜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肠道菌群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和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考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GR5、GLP-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GR5、GL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湿热症状明显;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著增高(P<0.01);TGR5和GLP-1表达减少(P<0.01);致病菌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体质量、血糖水平及湿热证候均出现改善,其中以黄连温胆汤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炎症水平显著下调(P<0.01),TGR5和GLP-1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肠病理切片显示,黄连温胆汤能够有效改善结肠病理变化。16S rRNA测序技术表明,治疗组有益菌显著增加。结论黄连温胆汤能够有效改善湿热型糖尿病肠病大鼠的湿热症状与血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GR5/GLP-1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肠病;肠道菌群;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胰高糖素样肽-1(TGR5/GLP-1)信号通路;黄连温胆汤
16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731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补中益气汤通过PERK/eIF2
α
/ATF4/CHOP通路调控凋亡改善CIH小鼠肺表面活性蛋白C的表达及肺损伤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能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改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可能与PERK/eIF2α/ATF4/CHOP通路相关。
”
张璐瑶, 王杨静, 刘兵兵, 李杰茹
2025, 31(15): 19-2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42
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干预对慢性间歇性低氧(CIH)致肺表面活性蛋白C(SFTPC)表达异常及肺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选取40只健康成年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将其分为5个实验组:常氧组,CIH组,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造模期间,常氧组小鼠置于标准氧浓度的环境中,CIH组,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则被放置于低氧舱中,每天持续上舱8 h,共计35 d。每日上舱前给予低、中、高剂量组补中益气汤小鼠灌胃相应剂量的汤药(生药量分别为8.1、16.2、32.4 g·kg
-1
·d
-1
),同时常氧组、CIH组小鼠每日上舱前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小鼠实验前及实验结束后的一般状态,使用小鼠无创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各组小鼠肺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SFTPC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组织中SFTPC、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活化转录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中SFTPC、CHO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常氧组比较,CIH组小鼠肺功能有明显损伤情况,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升高(P<0.05,P<0.01),血清中SFTPC水平增加、肺组织中SFTPC表达下调(P<0.05,P<0.01),肺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增多,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p-PERK、p-eIF2α、ATF4、CHOP表达增加(P<0.05,P<0.01),与CIH组比较,补中益气汤干预可改善其受损的肺功能指标,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降低(P<0.05,P<0.01)。渗入血清中SFTPC减少、肺组织中SFTPC表达恢复(P<0.05,P<0.01),肺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明显下降,促凋亡因子Bax表达下调、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上升(P<0.05,P<0.01),p-PERK、p-eIF2α、ATF4、CHOP活化及表达下调(P<0.05,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改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可能与PERK/eIF2α/ATF4/CHOP通路相关。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间歇性低氧;内质网应激;肺表面活性蛋白C
13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724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柴胡疏肝散合阿魏酸对CUMS模型大鼠额叶皮层BDNF/TrkB信号通路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和阿魏酸联合使用能显著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通过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发挥抗抑郁作用。
”
李悦欣, 张芷菁, 郭子伊, 闫迪, 胡雪琰, 姚建平
2025, 31(15): 28-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04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阿魏酸对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CUMS)模型大鼠抗抑郁的作用,并从额叶皮层组织形态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的角度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阿魏酸组、柴胡疏肝散合阿魏酸组、氟西汀组共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每天随机给予1种轻度CUMS,包含禁食不禁水24 h、禁水不禁食24 h、笼内加水浸湿垫料、束缚3 h、夹尾1 min、4 ℃冰水游泳、昼夜颠倒,共7种刺激,每种刺激方法使用1~3次,共21 d。在刺激大鼠同时,分别向各用药组大鼠灌胃柴胡疏肝散3.3 g·kg
-1
·d
-1
、阿魏酸50 mg·kg
-1
·d
-1
、柴胡疏肝散3.3 g·kg
-1
·d
-1
联合阿魏酸50 mg·kg
-1
·d
-1
、氟西汀2.1 mg·kg
-1
·d
-1
,正常组及抑郁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在造模前后分别进行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在冰上分离额叶皮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额叶皮层BDNF、TrkB及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前额皮层BDNF、TrkB、CREB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脑额叶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光镜观察大鼠额叶皮层的组织形态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P<0.01);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垂直得分、糖水偏好度均显著下降(P<0.01),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1);额叶皮层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坏死细胞数量增多,细胞染色变深;额叶皮层BDNF、TrkB、CREB的mRNA表达、蛋白表达水平及5-HT、NE、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抑郁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一般状态显著改善;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水平得分明显升高(P<0.05),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额叶皮层神经细胞数量增加,坏死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染色变浅;额叶皮层BDNF、TrkB、CREB 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及5-HT、DA、NE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合阿魏酸组大鼠造模后体质量增加、增加大鼠额叶皮层5-HT含量优于柴胡疏肝散组、阿魏酸组(P<0.05),垂直得分、上调大鼠额叶皮层BDNF mRNA优于柴胡疏肝散组(P<0.05),游泳不动时间缩短、上调大鼠额叶皮层BDNF、TrkB、CREB mRNA和BDNF、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加大鼠额叶皮层DA含量优于阿魏酸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合阿魏酸可通过调节大鼠额叶皮层BDNF/TrkB信号通路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发挥对CUMS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且其显示出比柴胡疏肝散、阿魏酸单独使用更显著的抗抑郁作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阿魏酸;抑郁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DNF/TrkB)信号通路;单胺类神经递质
4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4061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关键靶点发挥作用。
”
徐一琳, 黎柳, 邹俊驹, 李鸿, 喻嵘
2025, 31(15): 38-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12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小鼠的脂质代谢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MKR转基因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4组,6只FVB小鼠作为正常组,连续给药6周。中药低、高剂量组每日灌胃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浓缩药液12.6、25.2 g·kg
-1
,二甲双胍组每日灌胃二甲双胍0.065 g·kg
-1
,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评估各组空腹血糖、体质量、肝重、糖耐量、肝功能、血脂及肝脏病理变化,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治疗T2DM合并MASLD的靶点和通路,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富集关键靶标并进行验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空腹血糖、体质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肝重显著降低(P<0.01);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及改善糖耐量的线下面积(AUC)和ALT(P<0.01),与二甲双胍组效果接近。形态学上肝组织脂质堆积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结构改善,中药高剂量组较为明显。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可能通过多个重要靶点如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B淋巴细胞瘤-2(Bcl-2)、肿瘤基因MYC(MYC)、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发挥治疗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Fas、ACC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α(PGC-1α)、线粒体解偶联蛋白1(UC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Fas、ACC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GC-1α、UCP1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具有改善T2DM合并MASLD的作用,并可通过上调Fas/ACC蛋白和下调PGC-1α/UCP1蛋白水平改善肝脏脂质代谢。
关键词:当归芍药散合茵陈蒿汤;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网络药理学
13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09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药理
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补坎益离丹对围绝经期双心病大鼠模型的心脑保护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补坎益离丹通过抑制Drp1/PINK1/Parkin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自噬,有效缓解围绝经期双心病大鼠的抑郁状态、脂代谢紊乱和心肌缺血损伤。
”
徐宁阳, 马贤德, 任路, 胡宇晴
2025, 31(15): 48-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63
摘要:目的基于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诱导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探讨补坎益离丹对围绝经期双心病的影响及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单硝酸异山梨酯7.2 mg·kg
-1
+盐酸舍曲林18 mg·kg
-1
),补坎益离丹低、中、高剂量组(2.59、5.18、10.35 g·kg
-1
),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采用卵巢切除术(OVX)联合高脂饲养、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和皮下多点位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方法制备围绝经期双心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舌象;通过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抓力评价大鼠活体抑郁情况,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水平;生化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水平评估心肌损伤情况;苏木素-伊红(HE)和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和心肌组织的病理状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和心肌组织线粒体自噬小体状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和心肌组织中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PINK1、Parkin、p62、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水量降低,毛发暗黄,光泽度及顺滑度下降,精神萎靡,舌淡紫或暗紫,伴瘀点或瘀斑,舌下络脉紫黑,苔白滑;大鼠旷场实验各指标、抓力、糖水偏好度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1);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显示,ST段明显压低,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P<0.01);病理观察显示,海马神经元和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结构破坏明显;血清TC、TG、LDL-C、CK-MB、LDH、AST、ALT水平上升,HDL-C、5-HT、DA、NE水平下降(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到海马和心肌组织的线粒体损伤明显;海马及心肌组织中Drp1,PINK1,Parkin,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OPA1,Mfn2,LC3BⅡ/Ⅰ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精神状态、身体蜷缩、怕冷等症状均有所改善,舌淡紫或暗紫程度减轻;旷场实验各得分、抓力、糖水偏好度、LVFS、LVEF提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P<0.01);心电图ST段具有显著回升(P<0.01);病理观察显示,神经细胞和心肌组织损伤改善;血清TC、TG、LDL-C、CK-MB、LDH、AST、ALT水平下降,HDL-C、5-HT、DA、NE水平上升(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到海马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损伤减轻,可见线粒体自噬小体;海马及心肌组织中Drp1、PINK1、Parkin、p62蛋白表达降低,OPA1、Mfn2、LC3BⅡ/Ⅰ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补坎益离丹可缓解围绝经期双心病大鼠的抑郁状态、脂代谢紊乱和心肌缺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Drp1/PINK1/Parkin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自噬有关。
关键词:围绝经期双心病;心肾阳虚;补坎益离丹;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PTEN诱导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
11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12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加味定经汤调控TLR2/NF-
κ
B/NLRP3信号通路减轻痤疮大鼠炎性皮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定经汤通过调节TLR2/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效抑制痤疮大鼠炎性皮损,为痤疮治疗提供新思路。
”
刘颖, 萧闵, 周密思, 邱百怡
2025, 31(15): 60-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01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定经汤调控Toll样受体2(TLR2)/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抑制痤疮大鼠炎性皮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定经汤低、中、高剂量组,盐酸多西环素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痤疮丙酸杆菌皮内注射和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后,加味定经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8.1、16.2、32.4 g·kg
-1
灌胃加味定经汤,盐酸多西环素组0.27 g·kg
-1
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每天灌胃1次,连续14 d后取材。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耳廓厚度、体质量变化,生化法检测皮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马松(Masson)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胶原沉积;免疫组化检测皮肤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法检测皮肤组织活性氧(RO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皮肤组织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耳廓皮肤厚度显著升高(P<0.01),皮肤组织ROS、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胶原沉积显著增多(P<0.01);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TLR2、MyD88、NF-κB、NLRP3、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定经汤高、中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且皮肤组织TLR2、MyD88、NF-κB、NLRP3、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加味定经汤能改善痤疮模型大鼠炎性皮损状况,其机制可能与TLR2/NF-κB/NLRP3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加味定经汤;Toll样受体2(TLR2)/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痤疮大鼠模型;炎性皮损;抗氧化
3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40502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逍遥舒坤汤通过PI3K/Akt/mTOR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中药逍遥舒坤汤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与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降低粘连及纤维化水平,修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组织损伤。
”
潘静, 张兵, 党春晓, 李金晓, 刘鹏飞, 于潇, 王玉超, 刘金星
2025, 31(15): 69-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36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逍遥舒坤汤(XYSKD)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与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盆腔粘连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降低粘连及纤维化水平,修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XYSKD组(8 mg·kg
-1
)、mTOR激动剂组(10 mg·kg
-1
)、mTOR激动剂+XYSKD组(10 mg·kg
-1
+8 mg·kg
-1
)、mTOR抑制剂组(2 mg·kg
-1
)、mTOR抑制剂+XYSKD组(2 mg·kg
-1
+8 mg·kg
-1
),共7组。模型组采用饥饿、疲劳辅助大肠杆菌上行感染法构建SPID大鼠模型,药物干预14 d后透射电镜观察盆腔粘连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剖腹直视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大体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腹腔冲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输卵管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瓜氨酸化组蛋白3(H3)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盆腔粘连组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细胞间黏附因子-1(CD5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H3、PI3K、Akt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透射电镜下见大量胶原呈束状排列,成纤维细胞胞浆皱褶较多,线粒体嵴减少或缺失,内质网排列无序伴扩张;剖腹后肉眼可见盆腔广泛充血,结缔组织增生,输卵管近子宫端增粗变硬,输卵管卵巢粘连或伴囊肿;腹腔冲洗液中IL-1β、IL-17、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MPO和H3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上升(P<0.01),NE、H3、CD54、PI3K、Akt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性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TOR激动剂组透射电镜下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胞浆皱褶多,线粒体嵴缺失,内质网扩张,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盆腔粘连,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组织损伤加重;腹腔冲洗液中IL-1β、IL-17、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MPO和H3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上升(P<0.01);XYSKD组、mTOR抑制剂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数量减少,线粒体嵴缺失及内质网扩张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组织外观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腹腔冲洗液中IL-1β、IL-17、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MPO和H3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1),NE、H3、CD54、PI3K、Akt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与mTOR激动剂组比较,mTOR激动剂+XYSKD组盆腔组织病理形态有改善,IL-1β、IL-17、TNF-α水平均下降(P<0.01),MPO和H3的平均荧光强度下降(P<0.01),NE、H3、CD54、α-SMA、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NE、H3、CD54、α-SMA、PI3K、Akt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mTOR抑制剂组比较,mTOR抑制剂+XYSKD组盆腔组织病理程度有减轻,IL-1β、IL-17、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1),MPO和H3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1),NE、CD54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药XYSKD可通过PI3K/Akt/mTOR抑制NETs过量形成与释放,改善盆腔炎性环境,降低盆腔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粘连,从而起到治疗SPID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盆腔中IL-1β、IL-17、TNF-α的水平,下调盆腔粘连组织中NE、H3、CD54、α-SMA、PI3K、Akt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逍遥舒坤汤;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纤维化
8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636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肾舒复健汤对慢性肾衰竭大鼠PDGF/NKD2/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肾舒复健汤通过下调PDGF/NKD2/Wnt通路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炎症反应及肾纤维化。
”
邓棚, 黄学宽, 罗洪玉, 晋瑜霞, 王旦旦, 陈欣, 杨淑贤, 王鸿林, 王慕南
2025, 31(15): 79-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39
摘要:目的观察肾舒复健汤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裸角质细胞同源物2(NKD2)/Wn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尿毒清组(5 g·kg
-1
)、肾舒复健汤低剂量组(5.5 g·kg
-1
)、肾舒复健汤中剂量组(11 g·kg
-1
)、肾舒复健汤高剂量组(22 g·kg
-1
),每组10只;予以0.5%腺嘌呤饲料建立CRF大鼠模型,连续造模21 d;模型复制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持续干预28 d。治疗结束后,观察大鼠肾脏形态;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水平。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纤连蛋白1(FN1)、Ⅰ型胶原蛋白(Col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NKD2、蓬乱蛋白2(DVL2)、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明显,肾重/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CVF显著升高(P<0.01),血清SCr、BUN、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脏组织FN1、ColⅠ、α-SMA、PDGFR-β、NKD2、DVL2、β-catenin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肾重/体质量比例、CVF显著降低(P<0.01),血清SCr、BUN、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肾组织FN1、ColⅠ、α-SMA、PDGFR-β、NKD2、DVL2、β-catenin蛋白水平均出现下降,其中尿毒清组和肾舒复健汤中、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P<0.01)。结论肾舒复健汤改善CRF大鼠肾功能、炎症反应及肾纤维化,可能与通过下调PDGF/NKD2/Wn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肾舒复健汤;慢性肾衰竭;肌成纤维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裸角质细胞同源物2(NKD2)/Wnt信号通路
20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739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共培养后CircRNA_0001543/NF-
κ
B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能提高CircRNA_0001543表达,调控NF-κB通路,抑制致炎因子,提高抗炎因子表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炎症。
”
齐亚军, 刘健, 周巧, 胡月迪, 丁香, 从承志, 李旭
2025, 31(15): 87-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11
摘要:目的探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共培养后CircRNA_0001543/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抽取AS患者静脉血,分离提取PBMCs;将FLSs与AS患者PBMCs进行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后收集FLSs进行后续实验。正常组为正常FLSs,模型组为模拟AS病理状态的AS PBMCs与FLSs细胞共培养,黄芩清热除痹胶囊组为共培养细胞加入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6.48 g·kg
-1
)。研究 HQC含药血清对共培养细胞活力的影响,将实验分为空白组、10%HQC组、20%HQC组、30%HQC组。研究HQC最佳浓度含药血清对各组细胞因子、通路指标影响,将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HQC最佳浓度含药血清组。干扰CircRNA_0001543质粒转染效果验证,将实验分为空白组、si-NC组(加转染试剂)、si-circ_0001543-1组(加转染试剂和干扰circ_0001543转染1号质粒)、si-circ_0001543-2组(加转染试剂和干扰circ_0001543转染2号质粒)、si-circ_0001543-3组(加转染试剂和干扰circ_0001543转染3号质粒)。过表达CircRNA_0001543质粒转染效果验证,将实验分为空白组、OE-NC组(加转染试剂),OE-circ_0001543组(加转染试剂和过表达 circ_0001543转染质粒)。研究CircRNA_0001543干扰/过表达对各组细胞因子、通路指标影响,将实验分为si-NC组、si-CircRNA_0001543组、OE-NC组、OECircRNA_0001543 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10、IL-37的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ircRNA_0001543、IκBα、NF-κB p65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48 h时30%的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具有显著抑制AS PBMCs与FLSs共培养细胞的增殖,为最佳实验含药血清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F-κB p65 mRNA、IκBα mRNA、IL-1β、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CircRNA_0001543 mRNA、IL-10、IL-37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各组NF-κB p65 mRNA、IκBα mRNA,IL-1β、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ircRNA_0001543 mRNA、IL-10、IL-37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其中以30%含药血清组差异最明显(P<0.01)。与si-NC组比较,si-CircRNA_0001543组-3组CircRNA_0001543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OE-NC组比较,OE-CircRNA_0001543组CircRNA_0001543表达显著升高(P<0.01),表明si-CircRNA_0001543、OE-CircRNA_0001543质粒转染成功。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最佳含药血清浓度干预基础上,si-CircRNA_0001543后,NF-κB p65 mRNA、IκBα mRNA、IL-1β、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IL-10、IL-37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OE-CircRNA_0001543后,NF-κB p65 mRNA、IκBα mRNA、IL-1β、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IL-10、IL-37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含药血清能通过提高CircRNA_0001543的表达,调控NF-κB通路,抑制致炎因子,提高抗炎因子表达,从而改善AS免疫炎症。
关键词: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强直性脊柱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环状RNA_0001543/核转录因子-κB
12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06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黄芪多糖靶向ID1/Akt蛋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下调胃癌组织中ID1和Akt蛋白及mRNA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有望成为胃癌治疗新靶点。
”
史培峥, 肖珊珊, 张新江, 聂毅翔, 汪显超, 黄静, 梅杰, 蓝华全, 季湍云, 张天一, 魏小勇, 杨巧红
2025, 31(15): 96-1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25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胃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和蛋白激酶B(Akt)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1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ID1和Akt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ID1和Akt的定位。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与细胞克隆检测梯度质量浓度为0.625、1.25、2.5、5、10、20 mg·L
-1
APS对胃癌细胞MGC-803增殖的影响。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中草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取APS相关靶点信息,并在GeneCards、UniProt、DisGeNET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中搜索“Gastric cancer”“Gastric tumor”和“Stomach cancer”关键词筛选胃癌相关靶点。利用jvenn在线工具制作Venn图获得交集靶点,并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构建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同时使用R 4.2.2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以预测APS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生物学作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APS对MGC-803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PS对ID1和Akt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APS对ID1和Akt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腺癌组织中I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χ
2
=81.00,P<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ID1和Akt主要位于胃腺癌的细胞质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APS与胃癌靶点的交叉基因有14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节点的平均度数为14.29。GO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ID1和Akt显著富集于Rap1通路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上。细胞实验证明5-氟尿嘧啶(5-FU)组(0.1 mg·L
-1
)、黄芪多糖给药组(10、20 mg·L
-1
)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能力均有所下降。与空白组比较,10、20 mg·L
-1
APS均能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P<0.01),其中10 mg·L
-1
抑制作用更为显著。10、20 mg·L
-1
APS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和克隆形成能力(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10、20 mg·L
-1
APS能明显下调MGC-803细胞中ID1的蛋白(P<0.01)和Akt蛋白(P<0.05)表达。10、20 mg·L
-1
APS均能明显下调MGC-803细胞中ID1 mRNA表达(P<0.05,P<0.01)和Akt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ID1和Akt在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APS能下调ID1和Akt蛋白及二者mRNA表达水平,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望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关键词:胃癌;黄芪多糖;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激酶B(Akt);增殖;迁移
17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14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豨莶草水煎液调控NF-
κ
B信号通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作用及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豨莶草水煎剂通过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方案。
”
王腾岳, 赵铭岳, 岳小楠, 陈媛, 卢长青, 王欢, 樊凯芳
2025, 31(15): 106-1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0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下的豨莶草水煎剂(SWD)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
-/-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WD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组。首先,以高脂饲料饲养法构建AS小鼠模型。模型验证成功后,SWD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0.65、1.3、2.6 g·kg
-1
的剂量灌胃给药,阳性药组按30 mg·kg
-1
灌胃阿托伐他汀钙水溶液,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连续12周。给药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小鼠一般情况,取材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小鼠主动脉血管壁粥样斑块病变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主AS斑块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脂指标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因子激酶(IKK)α、IKKβ、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上升趋势明显;彩色多普勒结果显示小鼠血管壁中回声增强,提示存在粥样硬化斑块;HE染色显示小鼠主动脉组织中存在泡沫细胞聚集、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血管内膜损伤;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主动脉组织斑块面积占比明显增加(P<0.05);ELISA结果显示,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升高(P<0.01),IL-4、IL-10、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鼠主动脉组织中IKKα、IKKβ、NF-κB p65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SWD中、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下降趋势显著(P<0.01);SWD高剂量组小鼠主动脉血管壁回声减弱,粥样硬化斑块减少;SWD中、高剂量组小鼠主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减轻;SWD各剂量组斑块面积占比与给药剂量呈负相关(P<0.05),SWD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TC、TG、LDL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IL-4、IL-10显著增高(P<0.01),SWD高剂量组IL-1β、IL-6、TNF-α、TC、TG、LDL显著降低(P<0.01),IL-4、IL-10、HDL显著增高(P<0.01);SWD低剂量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IKKα、IKKβ明显降低(P<0.05),SWD中、高剂量组IKKα、IKKβ、NF-κB p65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SWD很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控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减少斑块面积,降低机体中脂质成分含量,进而实现对AS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豨莶草;动脉粥样硬化;核转录因子-κB(NF-κB);炎症
3
|
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40117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青藤碱通过调控FABP4干预大鼠骨关节炎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骨关节炎治疗领域,研究者发现青藤碱能降低脂肪酸结合蛋白4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因子,为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症提供新思路。
”
张诗淇, 赵军, 刘宁宁, 张宇, 赵溢斐, 刘姣, 于洪建
2025, 31(15): 115-1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38
摘要:目的观察青藤碱(SIN)对骨关节炎(OA)大鼠滑膜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的影响,探究SIN对OA的治疗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症提供新思路。方法构建O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OA组、OA+SIN-L组(50 mg·kg
-1
)、OA+SIN-M组(100 mg·kg
-1
)、OA+SIN-H组(200 mg·kg
-1
)和OA+泼尼松(PDN)组(5 mg·kg
-1
),手术造模3周后给予相应药物4周进行治疗。造模给药期间,热板实验检测大鼠膝关节疼痛情况,同时检测大鼠关节肿胀度。给药结束后采集关节周围组织进行关节病理学观察,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FABP4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FABP4蛋白在关节滑膜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OA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和FABP4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关节肿胀度显著升高(P<0.01),热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FABP4蛋白表达和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1);同时滑膜组织中炎性浸润显著增多,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5,P<0.01)。与OA组比较,SIN给药组大鼠血清中脂代谢指标逐渐恢复正常(P<0.05,P<0.01),同时炎症因子和FABP4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大鼠关节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P<0.01),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P<0.01),关节滑膜组织中FABP4蛋白表达和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P<0.01),同时滑膜组织中炎性浸润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SIN对OA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FABP4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关键词:青藤碱;骨关节炎;肥胖;滑膜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
13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735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肝豆状核变性病理机制、证候相关性及临床干预研究专题
肝豆状核变性铜死亡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铜死亡机制在肝豆状核变性病理生理中扮演关键角色,为诊疗提供新思路。
”
陶庄, 汪美霞, 康帅, 刘继鹏, 王蕊, 周佳锋, 杨文明
2025, 31(15): 124-13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95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与临床验证方法对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铜死亡相关基因筛选验证,探讨铜死亡在W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WD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方法(1)目标基因筛选: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WD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差异基因,利用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和已发表文献中得到铜死亡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WD-铜死亡靶点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与精度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得到WD-铜死亡靶点基因所特定的生物学过程、功能或代谢途径;利用分子对接和PyMOL可视化分析技术,分析验证肝豆扶木汤调节铜死亡的可能作用机制。(2)目标基因验证:随机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收治的15例WD患者和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1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析筛选所得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利用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GSE107323数据集得到WD差异基因3 607个,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及已发表文献中共得到铜死亡相关基因68个,将WD差异基因和铜死亡基因取交集得到12个WD-铜死亡靶点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个[泛素结合蛋白p62(SQSTM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1(MIF1)、Tax1结合蛋白1(TAX1BP1)]、下调基因9个[铜蓝蛋白(CP)、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1(SERPINE1)、含铜胺氧化酶3(AOC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27成员5(SLC27A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丙酮酸脱氢酶E1亚基β(PDHB)、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ATP7B];GO功能与KEGG富集分析显示WD-铜死亡靶点基因主要参与单羧酸代谢、氧化还原酶活性、分子功能负调控等代谢过程,涉及HIF-1、Ferroptosis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分析显示肝豆扶木汤与WD-铜死亡的靶点基因PDK1、SERPINE1、VEGFA、AOC3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2)共收集30份临床血液样本,其中15名WD患者、15名健康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目标基因表达水平与筛选所得的基因表达情况一致;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WD患者SERPINE1、GPX4、SLC27A5、VEGFA mRNA表达水平较低,SQSTM1、MIF1 mRNA处于较高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WD患者铜死亡靶点基因表达水平与筛选所得的基因表达情况基本一致,新安医学特色制剂肝豆扶木汤与WD-铜死亡靶点基因呈现出较好的结合能力;铜死亡机制可能在WD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为WD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Wilson病;铜死亡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临床验证;肝豆扶木汤
12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29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基于“肾络伏毒”论治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伤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Wilson病肾脏损伤治疗领域,专家基于中医络病理论,提出肾络伏毒是主要发病机制,创立扶正解毒通络治疗法则,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刁珂, 杨文明, 李祥, 杨悦, 杨玉龙, 饶志红, 方淑珍, 丁宇峰
2025, 31(15): 132-13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95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WD)是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铜经胆汁排泄异常而在各个器官病理性沉积,最终导致多器官损害。WD肾脏损伤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低,治疗难度大。作者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结合伏毒理论,提出肾络伏毒是WD肾脏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正虚邪伏是发病的前提条件,邪伏成毒是病变的关键过程,毒损肾络是病变的最终结局,据此创立以扶正解毒通络为法则,综合辨证,随证治之,应用临床,为中医辨证治疗WD肾脏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伤;肾络;伏毒;病因;病机;治疗
25
|
1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5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341例儿童Wilson病中医证型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揭示,儿童Wilson病中医证型与脂代谢指标存在相关性,为辨别儿童Wilson病中医证型提供辅助。
”
汪瀚, 杨文明, 花代平, 孙兰婷, 宣巧玉, 董薇, 殷馨
2025, 31(15): 140-1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90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Wilson病(WD)中医证型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41例WD患儿临床资料和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比较各中医证型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与脂代谢的相关性;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脂代谢指标对中医证型的影响。结果341例WD患儿湿热内蕴证121例(35.5%)、肝肾阴亏证103例(30.2%)、痰瘀互结证68例、脾肾阳虚证29例、肝气郁结证20例。肝肾阴亏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与脂代谢指标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发生脂代谢异常患儿232例(68.0%),分别为高TG血症108例、高TC血症23例、混合性高脂血症67例、高Lp(a)血症12例,低HDL-C血症22例。高TG血症、低HDL-C血症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湿热内蕴证,肝肾阴亏证与TG、TC、HDL-C相关,痰瘀互结证与TG相关,脾肾阳虚证与TG、TC、LDL-C相关,肝气郁结证与TC、LDL-C相关(P<0.05,P<0.01)。结论儿童WD患者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证及肝肾阴亏证为主,WD合并脂质异常血症患儿以高TG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居多。中医证型与脂代谢指标存在不同的相关因素特征,其中TG、TC、LDL-C、HDL-C可辅助辨别儿童WD中医证型。
关键词:Wilson病;儿童;中医证型;脂代谢;相关性
18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4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基于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Myoton PRO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肌张力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显示,Myoton PRO系统能客观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肌张力,不同中医证型间肌张力水平有显著差异。
”
杨玉龙, 杨文明, 汪瀚, 李祥, 魏涛华, 郝文杰, 杨悦, 丁宇峰, 宋宇琪, 何伟
2025, 31(15): 147-1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96
摘要:目的采用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Myoton PRO评估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患者肌张力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WD伴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下同)患者104例,所有入选的对象均进行中医证型判定,Myoton PRO进行肌张力F值测定,Goldstein、统一肝豆状核变性量表神经系统部分(UWDRS-N)测评及发病年龄、病程分析,并分析以上指标在WD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04例WD病人中以痰瘀互结证最多(60例),其次是湿热内蕴证(33例),最少的是肝肾阴虚证(11例)。痰瘀互结组F值高于肝肾阴虚组、湿热内蕴组(P<0.01),湿热内蕴组F值高于肝肾阴虚组(P<0.05),各组下肢F值高于上肢(P<0.01);痰瘀互结组患者Goldstein及UWDRS-N评分高于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P<0.05);肝肾阴虚组与湿热内蕴组患者Goldstein和UWDRS-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程与下肢F值呈正相关(r=0.20,P<0.05;r=0.38,P<0.01),与上肢F值无明显相关性;3组患者四肢肌张力F值水平与Goldstein、UWDRS-N量表评分均呈正相关(痰瘀互结组上肢肌张力r=0.36,P<0.01;r=0.42,P<0.01;痰瘀互结组下肢肌张力r=0.70,P<0.01;r=0.60,P<0.01;湿热内蕴组上肢肌张力r=0.64,P<0.01;r=0.53,P<0.01;湿热内蕴组下肢肌张力r=0.59,P<0.01;r=0.70,P<0.01;肝肾阴虚组上肢肌张力r=0.70,P<0.01;r=0.74,P<0.01;肝肾阴虚组下肢肌张力r=0.85,P<0.01;r=0.62,P<0.01)。结论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Myoton PRO可较客观地评价WD伴肌张力异常患者的肌张力水平,该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有显著差别并可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病情。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肌张力;中医证型;Myoton PRO;相关性
18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51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Wilson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饶志红, 杨文明, 杨悦, 李祥, 黄鹏, 杨玉龙, 刁珂, 方淑珍
2025, 31(15): 155-1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99
摘要:目的观察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治疗痰瘀互结型Wilson病(WD)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80例痰瘀互结型WD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并招募40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对照组给予基础驱铜联合NM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汤治疗。8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受试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电视X射线透视检查(VFSS),在进行检查时,使用4种不同性状的造影剂完成吞咽动作并观察通过时间。分析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障碍评估量表(SSA)及24 h尿铜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在进行VFSS时,WD组使用不同性状的造影剂通过口腔期的时间均显著升高(P<0.01),但咽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使用不同性状造影剂时通过口腔期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SSA均有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上升(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升更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24 h尿铜均有上升(P<0.01),且观察组上升更显著(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肝豆灵汤联合NMES可以显著改善痰瘀互结型WD吞咽障碍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改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Wilson病;痰瘀互结型;吞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肝豆灵汤
14
|
9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47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临床
当归六黄汤降低阴虚火旺证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临床疗效及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当归六黄汤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效应。
”
徐媛颖, 于珊珊, 金鑫艳, 买热艳木·肉孜, 陈诚, 沙雯君, 雷涛
2025, 31(15): 163-17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22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观察当归六黄汤对处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重点评估其对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等心血管风险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当归六黄汤对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临床研究为单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收集阴虚火旺证T2DM-ASCVD高危人群患者68例,随机分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及当归六黄汤进行治疗,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及安慰剂进行治疗。疗程12周,最终完成研究有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比较两组FMD水平、AIP、TyG、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等心血管风险指标变化。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模型由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当归六黄汤保护内皮损伤方面的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观察组AIP指数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D、TyG心血管风险指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2 h餐后血糖(2 hPG)、糖化白蛋白(GA)、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E(Apo E)和sdLDL-C指标亦有明显降低(P<0.05)。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显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阴虚火旺相关证候,咽干口燥(P<0.05)、口渴喜饮(P<0.01)、潮热盗汗(P<0.05)、大便干结(P<0.05)好转。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咽干口燥(P<0.05)、口渴喜饮(P<0.01)明显好转;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P<0.01),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细胞层面,当归六黄汤浓度增加导致脂多糖(LPS)刺激的HUVECs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水平下降,特别在高浓度组显著降低(P<0.01)。当归六黄汤可能通过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MyD88、磷酸化(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论当归六黄汤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效应,为T2DM-ASCVD高危个体提供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视角。
关键词:当归六黄汤;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血管风险;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MyD88/NF-κB)信号通路
17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2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2 027例食管鳞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食管鳞癌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发现病变部位在脾胃,以痰阻、气滞、血瘀为关键证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菅佳宁, 陈玉龙, 李若菡, 郭润泽, 张亚玲, 郑玉玲
2025, 31(15): 173-1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23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方法制订电子调查问卷,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于全国10个食管癌高发区就诊的食管鳞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四诊信息,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推断食管鳞癌的潜在证素、病位及常见证型分类。结果共纳入2 027例食管鳞癌患者,对患者四诊信息的113个症状、体征变量、33个舌象变量和23个脉象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对频次>10%的55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9项公因子,用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和专家意见,得出食管鳞癌患者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病性证素以气滞、血瘀、痰、湿、气虚为主,以“痰阻+气滞+血瘀”三证素组合最为常见,证型分为“肝胃不和、痰气交阻证”“肝脾失调、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顽痰痼血证”“肝肾阴虚、顽痰痼血证”4类,食管鳞癌早期以肝胃不和、痰气交阻证为主要证型,中期以肝脾失调、痰瘀互结证为主要证型,晚期以脾肾阳虚、顽痰痼血证为主要证型。结论食管鳞癌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要病变特征,以痰阻、气滞、血瘀为关键证素,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连肝、肾、胸膈、心、肺,以肝胃不和、痰气交阻证为主要证型,临证需动态掌握病机变化,随证遣方用药。
关键词:食管鳞癌;证候要素;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证型
12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22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药学基础
竹叶石膏颗粒的质量评价及其对寒湿疫毒袭肺证小鼠的治疗作用考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报道,专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竹叶石膏颗粒指纹图谱,考察其治疗寒湿疫毒袭肺证模型小鼠效果,为中药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
”
李海虹, 沈佳琪, 梁力文, 杨紫琪, 杨玉婷, 梁淑芸, 孙志良, 李剑男, 蔡广知, 贡济宇
2025, 31(15): 182-19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62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竹叶石膏颗粒(竹叶石膏汤)质量评价方法,并考察其对寒湿疫毒袭肺证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竹叶石膏汤指纹图谱;建立总钙,荭草苷,异荭草苷,人参皂苷Rg
1
、Re、Rb
1
等8个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竹叶石膏颗粒低、中、高剂量组(9.3、18.6、37.2 g·kg
-1
·d
-1
),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通过脂多糖滴鼻联合寒湿环境制备寒湿疫毒袭肺证小鼠模型,各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给予相应药液,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小鼠体温、脏器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考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及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lβ、IL-6、IL-10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水平的变化。结果10批竹叶石膏颗粒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0,共标定了20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峰11(异荭草苷)、峰12(荭草苷)、峰14(芹糖甘草苷)、峰15(甘草苷)、峰17(芹糖异甘草苷)、峰19(异甘草苷)、峰20(甘草素)等7个色谱峰。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0批竹叶石膏颗粒中个指标成分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总钙9.978~11.294 mg·g
-1
、异荭草苷0.033~0.041 mg·g
-1
、荭草苷0.046~0.055 mg·g
-1
、人参皂苷Rg
1
与人参皂苷Re之和0.748~0.762 mg·g
-1
、人参皂苷Rb
1
0.151~0.197 mg·g
-1
、甘草苷1.106~1.366 mg·g
-1
、甘草酸0.904~1.182 mg·g
-1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温显著升高,肝、肺及脾脏器指数显著降低,胸腺脏器指数显著升高,肺组织HE染色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可见少量浆液渗出,肺部组织受损,竹叶石膏颗粒给药干预后,病理变化相对模型组均有所改善;血清及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量显著增多,IL-10表达量显著减少,血清中IgA、IgM水平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竹叶石膏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体温,肝、肺、脾、胸腺指数,血清及肺组织各免疫因子水平均明显回调(P<0.05,P<0.01)。结论该研究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对竹叶石膏颗粒进行质量评价,建立了其淡竹叶、麦冬、半夏、甘草4味药的指纹图谱及8个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考察竹叶石膏颗粒对寒湿疫毒袭肺证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介导免疫调节有关。
关键词:竹叶石膏汤;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寒湿疫毒袭肺证;炎症反应;免疫调节
10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1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基于特征图谱和化学计量学分析大黄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药炮制领域,研究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黄九蒸九晒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揭示了炮制工艺对其药效的影响,为大黄炮制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奥璇, 刘涛涛, 于淼, 王岚, 殷小杰, 左镜裕, 李丽
2025, 31(15): 191-1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161
摘要:目的对大黄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整体化学轮廓和关键指标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表征,揭示其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大黄饮片整体化学特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没食子酸等15个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大黄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苷类、苷元类、鞣质类成分的含量及量比关系进行分析,对不同蒸晒次数大黄饮片中主要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与聚类分析,以变量权重要性投影(VIP)值>1,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标志物。结果在大黄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特征峰数量及峰面积与蒸晒次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蒽醌苷类及苷元类成分在9次蒸晒过程中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变化阶段、波动变化阶段和稳定阶段,鞣质总量呈减小趋势。上述3类成分间的比例在5次蒸晒后趋于稳定。PLS-DA和聚类热分析结果显示,大黄1~4次蒸晒过程中各成分含量波动较大,5~9次蒸晒各成分含量较为接近。筛选后发现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可作为区分不同蒸晒次数大黄炮制品的指标成分。结论九蒸九晒炮制工艺对大黄药性及药效的改变源于其对大黄中多种苷类和复合鞣质类成分组成和量比关系的改变,也是其“泻中有补”作用特点形成的关键,可为大黄炮制机制的研究与炮制规范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大黄;九蒸九晒;物质基础;炮制方法;炮制原理;特征图谱;化学计量学
22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22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连作当归叶际、根际土细菌多样性及不同病害防控技术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农业科技领域,研究者探究了当归叶际和根际土细菌多样性,以及叶面喷施复合菌剂、水杨酸、冠菌素对细菌多样性及病害率、产量的影响,为功能性极简群落的人工构建及通过叶面处理调控根际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
唐湛文, 杨涛, 彭桐, 王引权, 赵疆, 沙洁, 王治业
2025, 31(15): 199-2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19
摘要:目的研究当归叶际和根际土细菌多样性及叶面喷施复合菌剂、水杨酸、冠菌素对细菌多样性及病害率、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功能性极简群落的人工构建及通过叶面处理调控根际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在大田连作条件下,叶面喷施复配菌剂、水杨酸、冠菌素、无菌水,常规方法称量百株重,统计病害发生率;借助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当归叶际、根际土微生物组成、多样性、组间差异,预测其功能。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喷施水杨酸、冠菌素均导致当归的产量、根腐病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水杨酸处理组阿魏酸含量降低,藁本内酯升高(P<0.05);冠菌素处理组,两者都升高。叶际和根际土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差异显著,叶际微生物多样性低,全部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蓝藻菌门和变形菌门,功能单调;根际土微生物多样性高,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等,功能丰富。不同处理叶喷均能调控根际土微生物,而且对根际土的影响明显大于叶际。冠菌素处理组根际土变形菌门丰度明显降低,降低了根际土硝酸还原微生物,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微生物丰度,影响养分循环和自毒物质降解,导致减产。冠菌素较水杨酸处理,根际土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丰度明显提高,提升了病害防治效果。结论叶片喷施冠菌素和水杨酸,可以明显调控根际土细菌群落组成与功能,降低产量和病害发生率。
关键词:当归;16S高通量测序;叶际根际;多黏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14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0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叶面喷施纳米碳酸钙和四水硝酸钙对铁皮石斛性状、糖类成分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大棚种植铁皮石斛领域,研究显示喷施纳米碳酸钙和四水硝酸钙可促进铁皮石斛茎和叶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及糖类含量的积累,并促进茎的分蘖和伸长生长。
”
李静, 周融, 侯颖跃, 蔡潍, 张小艳, 章爽, 杜光映
2025, 31(15): 208-2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65
摘要:目的探究在大棚种植下,纳米碳酸钙和四水硝酸钙叶面肥对定植1年铁皮石斛的农艺性状、糖类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提高铁皮石斛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从早春开始,对铁皮石斛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依据不同肥料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空白组(清水)、纳米碳酸钙组(0.727 g·L
-1
的纳米碳酸钙水溶肥)和四水硝酸钙组(1.091 g·L
-1
的四水硝酸钙水溶肥)。喷施频率为每月3次,整个处理过程持续9个月。动态监测各处理对铁皮石斛性状、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分别于2023年8月2日、2023年9月8日和2023年11月1日这3个时间节点进行采样。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铁皮石斛茎中葡萄糖和甘露糖含量,苯酚法测定铁皮石斛茎和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浓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纳米碳酸钙和四水硝酸钙处理的茎长、茎节数、叶片数和分蘖数均明显提高。其中,在11月采收期,作为与铁皮石斛产量相关指标的茎长和分蘖数,在四水硝酸钙处理后分别提高了60.85%和19.23%,纳米碳酸钙处理后分别提高了32.54%和28.85%。与空白组比较,纳米碳酸钙和四水硝酸钙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铁皮石斛茎和叶中蔗糖的积累,以及茎中多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的积累。此外,纳米碳酸钙处理还促进了铁皮石斛茎和叶中果糖的积累。在11月采收期,作为铁皮石斛茎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多糖和甘露糖,在四水硝酸钙处理后分别提高了28.48%和29.36%,纳米碳酸钙处理后分别提高了39.91%和82.62%。此外,与空白组比较,四水硝酸钙处理后,铁皮石斛茎和叶中的生长素浓度明显提高(P<0.05);纳米碳酸钙处理后,铁皮石斛茎中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浓度也有所提高。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叶面喷施纳米碳酸钙和四水硝酸钙后,铁皮石斛茎的伸长生长和分蘖可能与茎和叶中糖类的积累,以及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协同作用有关。结论在生产实践中,喷施纳米碳酸钙和四水硝酸钙可促进铁皮石斛茎和叶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及糖类含量的积累,并促进茎的分蘖和伸长生长。
关键词:铁皮石斛;农艺性状;糖类;内源激素;纳米碳酸钙;四水硝酸钙
11
|
8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1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箭叶淫羊藿黄酮醇苷类成分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箭叶淫羊藿黄酮醇苷成分在河南、湖南、贵州等地区分布集中,降水量、砂砾量等环境因子对其含量影响显著,为资源利用和生产区划提供参考。
”
李梦雪, 曾文敏, 魏依婷, 李风琴, 胡生福, 王欣怡, 单章建, 徐艳琴
2025, 31(15): 217-2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15
摘要:目的探究箭叶淫羊藿黄酮醇苷类成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因子对含量累积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我国13个省级行政区36市/州92个不同产地箭叶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和总黄酮醇苷的成分空间分布格局及28个环境因子对各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64个产地(69.56%)和30个市级平均含量(83.33%)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总黄酮醇苷不少于1.50%的质量标准。箭叶淫羊藿的4种黄酮醇苷成分及其总和具有显著的高值聚集特征。朝藿定A和朝藿定B的热点区域较为一致,均主要位于湖南西部、湖北东部、贵州东部和广西北部地区;朝藿定C和总黄酮醇苷的共同热点区域主要包括湖南西部及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贵州东部和重庆南部等;淫羊藿苷的热点区域为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及东北部。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成分累积的解释力较单因子更强。对朝藿定C累积影响最强的单因子和交互因子分别为最干季度降水量(q=0.16)及其与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q=0.35)。对淫羊藿苷和总黄酮醇苷累积影响最强的单因子均为最冷季度降水量(q分别为0.15和0.22),交互作用分别以其与砂砾量(q=0.34)和坡向(q=0.35)最强。结论箭叶淫羊藿总黄酮醇苷成分以河南驻马店和南阳,湖南怀化、邵阳和张家界,贵州遵义、黔东南和铜仁等13市/州为热点区域。降水量、砂砾量、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和坡向对其黄酮醇苷类成分累积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箭叶淫羊藿的资源利用和生产区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箭叶淫羊藿;黄酮醇苷;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生产区划
15
|
3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288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逍遥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逍遥散研究进展:系统梳理历史沿革、药物剂量等关键信息,为制剂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
王哲, 曹佳蕾, 梁绿圆, 王艺萍, 陈晨, 李维笑, 魏炳琦, 李银丽, 闫永彬
2025, 31(15): 227-2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16
摘要:逍遥散首载于北宋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善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经历代医家发扬、传承至今。该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医籍与现代文献,系统梳理逍遥散历史沿革、药物剂量、药物基原、炮制方法、煎服用量、古今主治等,同时探究阐释组成中姜、薄之疑,并形成该处方的关键信息表,以期为逍遥散制剂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根据宋代度量衡换算逍遥散(煮散剂)现代用法用量为甘草20.65 g,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41.3 g,制粒径为“10目”的混散,每服取混散8.26 g,加生姜1 g,薄荷0.62 g,加水300 mL,煎至210 mL,去渣,不拘时服。折算后每服药量约为甘草0.75 g,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1.50 g。逍遥散古籍主治“血虚劳倦”,具体病症如血虚劳热,月水不调,头目、胁肋、四肢疼痛,羸瘦骨蒸等,至清代张璐明确提出肝郁病机,逍遥散治疗肝郁诸证也为清代及近代医家所推崇。现代应用范围广泛,遍布化系统疾病、妇科系统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耳眼鼻喉系统疾病等,其中逍遥散在抑郁症及其他疾病伴抑郁、乳腺增生等应用频次最高。该文全面考证逍遥散关键信息及古今应用进展,望为该方深度研究与临床拓展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逍遥散;药物炮制;古代文献;现代临床应用;关键信息
10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294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经典名方阳和汤的关键信息考证与现代临床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深入考证阳和汤方剂,揭示其在骨科、皮肤科等多领域广泛应用,为临床提供全面研发基础。
”
牛蔚露, 杨孟洁, 吕承启, 王顺喜, 王子雯, 贾皇超, 王丽云, 刘学伟, 苗明三, 王晓萌, 鄢亚巍, 刘春永
2025, 31(15): 238-2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1164
摘要:该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阳和汤的方名与出处、方剂组成衍变、剂量衍变、基原与炮制、服用方法、古籍中的功能主治及现代临床应用等信息进行了一系列考证。阳和汤最早记载于清代汪昂的《本草易读》中。该方除阳和汤外另有加味阳和汤、全生集阳和汤、真君阳和汤3个别名。古籍中共收集到4个版本的阳和汤,第1个版本是《本草易读》中鹿角胶、熟地黄、肉桂、干姜、麻黄5味药物版;第2个版本是《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7味药版,即在《本草易读》基础上改干姜为炮姜炭,并增加白芥子、甘草2味药,大多阳和汤均为此版本;第3个版本是《吴氏医方汇编》中的6味药版,即在《本草易读》基础上改干姜为炮姜炭,并添加白芥子;第4个版本是《医方絜度》中的6味药版,即在《本草易读》基础上改干姜为炮姜,同时添加炙甘草。经考证,《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药物的剂量折合成现代剂量为熟地黄37.3 g、麻黄1.87 g、鹿角胶11.19 g 、白芥子7.46 g、肉桂3.73 g、甘草3.73 g、炮姜炭1.87 g。上述药物的基原均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致。熟地黄的炮制规格为蒸法,炮姜炭为姜炭,白芥子为炒白芥子,其余药物均为生品。煎服方法采用与之时间相近的《重楼玉钥》中的煎服方法进行考证,建议上药加水600 mL,煎至100 mL,饭后30 min温服。每服1剂,建议结合临床实际,日1~3剂遵医嘱使用。古代应用中所涉及的疾病包括骨科、皮肤科、妇科等11个科室的42种疾病,以阴寒之证为主。而现代研究所涉及的疾病也包括骨科、妇产科、肿瘤科等10个科室的148种相关疾病,与古籍相一致。近年来阳和汤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成骨细胞、压疮、恶性肿瘤、创面愈合、中药熏洗等10余个领域,应用广泛。阳和汤方剂组成合理,基原、炮制与煎服方法明确,临床应用广泛,适合进行全面研发。
关键词:阳和汤;阴寒证;经典名方;考证;现代应用;关键信息
15
|
12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25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草考证
经典名方中地肤子的本草考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地肤子的名称、基原、产地等被系统梳理,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
胡慧芳, 杨莉萍, 陈飞, 马晓辉, 晋玲, 詹志来
2025, 31(15): 247-25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3
摘要:该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地肤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以及配伍禁忌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地肤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均以“地肤子”为正名,尚有地麦、地葵、落帚等别名。历代本草所载地肤子的主流来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的干燥成熟果实,古今一致。汉代著录的地肤子产地为荆州(今湖北一带),近现代以来的文献资料记载其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因此地肤子并无明显道地性。地肤子的采收时期多在秋末,品质以充实饱满、色灰绿、无杂质者为佳;其产地加工方法有两种:南北朝至明朝时期为阴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晒干;地肤子的炮制记载甚少,临床应用多以生品入药。地肤苗叶则为农历二月采苗,四五月取叶;产地加工为阴干;炮制方法有烧灰煎霜法、捣汁及酒浸法;内服煎水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汤浴。历代所载地肤子味苦性寒,主治膀胱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其归为利水渗湿药;自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开始,均载地肤子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功能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临床禁忌主要为虚而无湿热者禁用。历代记载地肤苗叶味苦性寒,主痢;近代以来载其归肝、脾、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有地肤子的经典名方时,采用K. scoparia的干燥成熟果实,按照原方炮制要求进行炮制后入药,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者,取果实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地肤子;基原;本草考证;品质评价;炮制;临床禁忌
16
|
5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909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药事管理
药食同源物质在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方面的应用展望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药食同源理念受关注。文章系统梳理政策,总结现代科技在药食同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展望其在主动健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应用前景。深入探讨药食同源物质的独特价值,为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为健康养老贡献新策略。
”
秦翠英, 郭祖昌, 张杰, 李海燕, 王甲一, 郭秋岩
2025, 31(15): 258-26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37
摘要: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根植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药食同源”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主动健康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该文首次从药食同源物质用于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的视角,首先,系统性梳理药食同源物质及主动健康相关的政策;其次,总结现代科技加快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的情况及多种现代生物科技揭示药食同源物质作用机制的现状;进而,展望药食同源物质在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方面的应用场景及药食同源物质成分的研究开发未来。该文深入探讨药食同源物质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既为提高中医药的健康服务能力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健康养老贡献源于中医药的新策略。
关键词:药食同源;主动健康;中医药文化;健康养老
12
|
6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640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综述
中医药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恶性肿瘤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医药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抗肿瘤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
郑夏菲, 李东东, 刘培民
2025, 31(15): 268-27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30
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攀升,其防治工作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现有的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等抗肿瘤治疗手段虽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长线治疗,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治疗手段已成为诸多肿瘤学者关心的热门话题。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可参与细胞内能量代谢,可通过多机制医影响肿瘤的发病和转归,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被广泛提到,该通路活性的高低与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侵袭关系密切,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研究的重要通路。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具有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等显著优势,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皂苷类等,以及中药复方香贝散、益气扶正解毒汤、益气扶正方等可通过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及上下游蛋白的表达,来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进而诱导肿瘤细胞自噬和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上皮间质转化、调控有氧糖酵解和能量代谢、逆转药物耐药性等来发挥抗肿瘤作用。该文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成果,从中医药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抗肿瘤的具体作用机制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研究
21
|
1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2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中药调节氧化应激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传统中药能有效调节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杨虎, 郑宇, 贾承明, 王通, 张广飞, 纪垚垚
2025, 31(15): 277-28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23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骨小梁数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和骨折风险增加,常见于绝经后妇女、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由于预防骨质流失的意识不强,骨量检测手段的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只有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会被人们关注,给患者和医疗资源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活性氧和活性氮等高活性分子在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过量产生,导致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失衡,从而引起组织的氧化损伤。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可增加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性,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中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骨质疏松症。大量研究表明,中药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Nrf2)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以促进骨血管生成和成骨,中药通过调节Nrf2、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分泌性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以促进骨形成,中药通过调节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NF-κB受体激活因子/NF-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诱导的过度骨吸收。该文对近些年来关于中药或中药有效活性成分通过调节上述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简述了氧化应激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分子机制,并对中药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对骨血管生成、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及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氧化应激;骨血管生成;骨形成;骨吸收;中药;研究进展
16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1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补阳还五汤展现了独特优势,通过系统梳理临床及机制研究,为优化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杜泽珺, 朱林平, 吴雪莹, 吕霄潼, 赵美, 李玉红
2025, 31(15): 286-2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06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以心输出量不足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或有赖于充盈压升高来补偿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亟需高度重视并进行积极干预。目前西医治疗CHF主要以利尿剂、静脉血管扩张药、静脉正性肌力药物等为主,但存在服药周期长、不良反应较大、适用人群有限等问题。近年来,诸多研究证明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防治CHF中展示出独特优势。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效,临床及机制研究皆证实该方用治CHF及其病证疗效确切。其中,临床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分类方式:第一类采用单纯现代医学诊断标准作为CHF患者纳入标准,能够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第二类则采用现代医学联合中医疾病诊断标准进行CHF病例筛选,有助于推动实现更为精准的疗效评估。但目前存在各研究标准无法统一,机制研究相对匮乏等问题,且尚未有文献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分析。因此,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近年来补阳还五汤治疗CHF的相关临床及机制研究文献,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总结,发现在临床治疗时或单独使用、或加减应用、或与他方或西药合用,在机制研究中可通过调节钙平衡、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调控肠道菌群等方面改善CHF,以期为补阳还五汤治疗CHF的临床应用优化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6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40377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槐花散及其单味药有效成分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槐花散,经典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改善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提高生活质量。
”
徐雪丽, 谷佳城, 席作武, 王炎炎, 邓珂欣
2025, 31(15): 295-30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28
摘要:槐花散首载于《普济本事方》,为治疗“肠风下血”的经典名方,201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首批百首经典名方之一,处方由槐花、柏叶、荆芥穗、枳壳4味组成,具有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之功效,现代临床上多以槐花散加减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等多种消化道疾病且远期效果显著。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目前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类、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为主,短期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甚至需终身服药。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槐花散用于治疗UC可显著改善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降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促进肠黏膜愈合,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有药理学研究显示,槐花散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芦丁、山柰酚、川陈皮素及挥发油等,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肠黏膜屏障,抗氧化、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细胞因子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KRAS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多靶点改善UC症状,并可抑制炎-癌转换,维持肠道稳态,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被系统阐述,该文通过回顾以往文献,对槐花散及单味药主要成分抗UC的研究进展作综述,并针对目前研究提出了不足与改进策略,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槐花散治疗UC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槐花散;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成分;作用机制
15
|
4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2431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中医药调控SIRT蛋白酶家族防治肾纤维化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沉默信息调节蛋白(SIRT)家族在肾纤维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中药活性成分激活SIRT蛋白酶家族改善肾纤维化显示出巨大潜力,为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
张婧璐, 金丽霞, 张晓东, 刘润生, 姜喆
2025, 31(15): 306-3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807
摘要:肾纤维化(RF)是慢性肾脏病(CKD)向终末期肾病(ESRD)进展的主要病理特征,以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为核心病理特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如胶原蛋白(Col)、纤维连接蛋白(FN)等的异常积累,最终导致肾脏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沉默信息调节蛋白(SIRT)是一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的脱乙酰酶,在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反应、炎症调节及细胞存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中,共有7种不同的SIRT成员(SIRT1至SIRT7),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及自噬功能及促进脂肪酸氧化等多种途径共同改善RF进程。近年来,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因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在激活或调节SIRT蛋白酶家族及其调控网络改善RF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目前仍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综述,该文通过阐述SIRT蛋白酶家族调控RF机制,探讨中医药调控SIRT蛋白酶家族防治RF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RF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医药;肾纤维化;Sirtuins家族;氧化应激;脂肪酸氧化;线粒体功能
5
|
1
|
0
<HTML>
<印刷PDF>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40634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