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6期

      经典名方

    • 最新研究发现,上二黄丸能有效治疗功能性便秘,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提高肠动力,促进肠蠕动。
      曾耀莹, 都广礼
      2025, 31(6): 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5
      摘要:目的基于胆汁酸代谢途径,探讨上二黄丸对洛哌丁胺诱导的功能性便秘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配伍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正常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8 mg·kg-1)、升麻-柴胡组(1.33 g·kg-1)、黄芩-黄连组(1.20 g·kg-1)、上二黄丸全方组(3.33 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每天2次皮下注射3 mg·kg-1洛哌丁胺诱导7 d,即6 mg·kg-1·d-1建立功能性便秘模型,造模第3天开始相应地给药治疗,造模持续进行。采用炭末推进法检测大鼠小肠推进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法检测粪便胆汁酸,微板法检测血清胆汁酸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5-羟色胺(5-HT)和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回肠末端顶端Na+依赖性胆汁酸转运体(ASBT)和结肠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5(TGR5)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与粪便总胆汁酸显著降低(P<0.01),血清总胆汁酸升高,5-HT、cAMP水平显著降低(P<0.01),ASBT蛋白表达升高(P<0.01)、TGR5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全方组、芩连组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P<0.01),粪便总胆汁酸显著升高(P<0.01)、血清胆汁酸降低;与全方组比较,升柴组粪便总胆汁酸显著降低(P<0.01)、血清胆汁酸升高,芩连组粪便总胆汁酸显著升高(P<0.01)、血清胆汁酸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全方组、芩连组ASB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TGR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升柴组ASB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R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全方组、芩连组5-HT水平和cAMP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升柴组5-H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MP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上二黄丸通过黄连-黄芩与升麻-柴胡配伍对胆汁酸代谢呈现正负相反性的调节,体现“降浊”为主、“升清”为辅的“相反相成”配伍科学内涵。上二黄丸通过抑制回肠ASBT表达,抑制回肠胆汁酸重吸收,提高结肠蛋白胆汁酸含量并与结肠受体TGR5结合释放5-HT,提高肠动力而促进肠蠕动。  
      关键词:上二黄丸;功能性便秘;胆汁酸代谢;肠动力;配伍   
      94
      |
      1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67380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地黄饮子能改善东莨菪碱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可能通过抑制SIRT2、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实现。
      王文婷, 郝阳晶, 苏文娜, 李钦青, 楚世峰, 张俊龙, 贺文彬
      2025, 31(6): 9-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01
      摘要:目的研究地黄饮子对东莨菪碱(SCOP)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SCOP诱导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模型。将6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0.9% NaCl,n=10),模型组(SCOP 1 mg·kg-1·d-1,n=10),地黄饮子低、中、高剂量组(SCOP 1 mg·kg-1·d-1+地黄饮子5.5、11.0、22.0 g·kg-1·d-1,n=10)和多奈哌齐组(SCOP 1 mg·kg-1·d-1+多奈哌齐0.84 mg·kg-1·d-1,n=10),对应药物连续干预6周,第4周开始造模,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于每日灌胃40 min后腹腔注射SCOP造模,第5周开始行为学测试,于每日造模30 min后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学习记忆障碍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存活数及尼氏小体,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T2)、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1(GluA1)、蛋白激酶A(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p)-CREB、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N)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DG区双皮质素(DCX)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神经元存活数显著减少(P<0.01),海马DG区DC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GluA1、PKA、p-CREB/CREB、PSD95、SYN、GAP-4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SIRT2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黄饮子中、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0.05,P<0.01),地黄饮子低、中、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神经元存活数显著增加(P<0.01),地黄饮子中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DC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地黄饮子中、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GluA1、PKA、p-CREB/CREB、PSD95、SYN、GAP-43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SIRT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地黄饮子可改善SCOP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小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IRT2的上调,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改善突触可塑性,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有关。  
      关键词:地黄饮子;学习记忆障碍;蛋白激酶A(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突触可塑性   
      92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67379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洗心汤含药血清能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促进M2型极化,发挥抗炎和神经营养作用,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思路。
      杨朝凯, 第五永长, 武阳洋, 邢霞, 王登坤
      2025, 31(6): 18-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3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探索洗心汤(XXT)含药血清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以揭示该方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潜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BV-2小胶质细胞传代培养后,使用细胞增殖和活性检测(CCK-8)法筛选出最适浓度的XXT含药血清和Aβ25-35。实验设置空白组、模型组(浓度为40 μmol·L-1的Aβ25-35)、XXT含药血清组(浓度为40 μmol·L-1的Aβ25-35+10% XXT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组(浓度为40 μmol·L-1的Aβ25-35+10%空白血清处理组)。各组细胞孵育24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CD16/32及CD206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D206、CD16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iNOS)、精氨酸酶-1(Arg-1) mRNA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NGF、iNOS、Arg-1的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BA1、CD16/32表达显著升高(P<0.01),CD20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iNOS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含量明显增高(P<0.05),CD206、CD163、Arg-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P<0.01),Arg-1、NGF含量明显降低(P<0.05),NO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XXT含药血清组IBA1,CD16/32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CD206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iNOS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P<0.01),同时CD206、CD163、Arg-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Arg-1、NGF含量明显升高(P<0.05),NO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血清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XT含药血清可通过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并促进M2型极化,发挥抗炎和神经营养作用。  
      关键词:洗心汤;β淀粉样蛋白(Aβ)25-35;BV-2小胶质细胞;细胞极化;神经炎症   
      44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67389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通过调节ACSL4信号通路,抗脂质氧化反应,对冠心病血瘀证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刘祎, 杨漾, 苏畅, 田朋, 王明韵, 钟汝钱, 谢雪姣, 晏庆, 彭清华, 张秋雁
      2025, 31(6): 27-3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906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信号通路介导的铁死亡在冠心病血瘀证模型大鼠中的作用机制及血府逐瘀汤的干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曲美他嗪组(5.4 mg·kg-1),血府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3.51、7.02、14.04 g·kg-1)7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冠心病血瘀证模型,连续治疗7 d,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观察大鼠的一般宏观症状,检测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和线粒体的变化;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铁沉积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12-羟廿碳四烯酸(12-HETE)和15-羟廿碳四烯酸(15-HETE)含量;生化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Fe2+、脂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GSH)和T-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DCFH-DA荧光定量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1(FTH1)、ACSL4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3(LPCAT3)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宏观症状较差,心电图显示QRS波波幅增宽且电压增高,ST段弓背抬高、T波高耸,J点上抬,心率加快;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显著降低(P<0.01);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显著升高(P<0.01);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结构异常出现大面积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且心肌纤维间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线粒体萎缩或肿胀,嵴减少甚至断裂消失,基质呈絮状甚至空泡状;普鲁士蓝染色可见大量含铁颗粒,铁沉积明显;血清中12-HETE、15-HETE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心肌组织的Fe2+、LPO和ROS水平显著增加(P<0.01),GSH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T-GSH/GSSG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中GPX4、FTH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均明显下降(P<0.05,P<0.01),ACSL4和LPCAT3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一般宏观症状和心电图结果有所改善,LVEF、LVFS比值差异均明显增加(P<0.05,P<0.01);血府逐瘀汤中、高剂量组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差异均显著降低(P<0.01);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和线粒体表现均改善。低、中、高剂量血清中12-HETE、15-HETE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血府逐瘀汤中、高剂量组的Fe2+、LPO和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GSH和T-GSH/GSSG明显增加(P<0.05,P<0.01);血府逐瘀汤中、高剂量组的GPX4、FTH1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血府逐瘀汤低、中和高剂量组ACSL4和LPCAT3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可通过ACSL4信号通路调节铁代谢,抗脂质氧化反应介导铁死亡,从而对冠心病血瘀证模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血瘀证;血府逐瘀汤;铁死亡;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   
      45
      |
      4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6736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人参养荣汤能通过抑制活性氧和髓过氧化物酶,减少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缓解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引起的骨髓抑制。
      张靖, 刘荣兴, 曾进浩, 年青
      2025, 31(6): 39-4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22
      摘要:目的探讨人参养荣汤调节活性氧(ROS)、髓过氧化物酶(MPO)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表达从而缓解骨髓抑制的潜在机制。方法将K562细胞分为空白组,依托泊苷组(40 μmol·L-1),依托泊苷+人参养荣汤(冻干粉)低、中、高质量浓度组 (2、4、8 g·L-1)。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人参养荣汤冻干粉成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ROS、MPO及NETs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胞内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表达。将20只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依托泊苷组(100 mg·kg-1),依托泊苷+人参养荣汤低、中、高剂量组(0.1、0.5、2.0 g·kg-1),除空白组常温磷酸盐缓冲液(PBS)灌胃,依托泊苷组腹腔注射3 d外,剩余组依托泊苷给药3 d后人参养荣汤连续灌胃14 d。血常规分析仪检测小鼠外周血象相关指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骨髓细胞内MPO及NE表达改变;ELISA检测小鼠骨髓细胞ROS,MPO,NETs改变;小鼠股骨行MPO、NE免疫组化染色;电镜扫描分析小鼠骨髓细胞中NETs结构变化。结果LC-MS结果显示人参养荣汤冻干粉中含有当归、黄芪、人参等完整的原药成分;K562细胞中,与依托泊苷组比较,ELISA结果表明依托泊苷+人参养荣汤高、中质量浓度组MPO、ROS及NETs水平均降低(P<0.05,P<0.01),同时Western blot显示高质量浓度组明显降低K562细胞内MPO、NE蛋白表达(P<0.05,P<0.01)。小鼠体内,与依托泊苷组比较,依托泊苷+人参养荣汤高质量浓度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数量上升(P<0.05);ELISA结果提示依托泊苷+人参养荣汤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小鼠体内ROS、MPO、NETs浓度降低(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说明依托泊苷+人参养荣汤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小鼠骨髓细胞内MPO、NE表达较依托泊苷组降低(P<0.05,P<0.01);扫描电镜观察人参养荣汤可减少依托泊苷作用后小鼠骨髓细胞内NETs结构生成。结论人参养荣汤通过抑制ROS/MPO,减少细胞内NETs形成,从而缓解依托泊苷诱导的骨髓抑制。  
      关键词:人参养荣汤;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氧(ROS);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骨髓抑制   
      41
      |
      4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5426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药理

    •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 AI导读

      在中医痹症研究领域,专家编制了《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促进国际学术发展。
      林娜, 张彦琼, 肖长虹, 涂胜豪, 孙建宁, 徐世军, 代表编制组
      2025, 31(6): 47-5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37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是其核心证候和主要辨证分型,很多中医名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寒热为纲”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疗效。为适应临床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实际,更好开展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及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项目组联合国内中医药学、临床、动物学和循证医学等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编制了《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简称《规范》),以供科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应用参考。《规范》在制作过程中,以病证结合理论为指导,遵循“证据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在综合评价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相比较的发病机制同源性、行为表型一致性和药物治疗预见性基础上,通过名义组法,对有证据支持的推荐建议形成“推荐意见”,对无证据支持的推荐建议形成“共识建议”,形成了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动物类型、关节炎造模方法、外部刺激条件和成模评估指标等内容的规范,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研究、疗效机制探索和中药新药研发,也为其他类别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建立提供借鉴和帮助,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促进与国际学术发展接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规范   
      39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614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发布,规范了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建立流程,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林娜, 张彦琼, 肖长虹, 涂胜豪, 孙建宁, 徐世军, 毛霞, 代表编制组
      2025, 31(6): 55-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38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简称《规范》)已于2024年1月11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编号T/CACM1567-2024)。为了帮助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为其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编制提供借鉴和帮助,该文特将项目组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团体标准草案”要求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技术环节、研制依据、应用推广与后效评价进行说明。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动物模型;编制说明   
      20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623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醒脾胶囊能有效缓解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其机制与调控5-HT-RhoA/ROCK2通路表达密切相关。
      王港, 崔伶雯, 刘相凝, 朱镕鑫, 黄明月, 孙颖, 焦伯阳, 王然, 李春
      2025, 31(6): 60-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36
      摘要:目的探讨醒脾胶囊(XPC)在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中的功效,并阐明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给药联合约束应激和游泳疲劳连续14 d制备大鼠脾虚IBS-D模型。取10只SPF级健康大鼠作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后的SPF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1.5 mg·kg-1)和XPC低、高剂量组(0.135、0.54 g·kg-1),每组10只。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蒸馏水,其余各组灌胃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14 d。每日观测大鼠体质量和粪便情况,记录粪便Bristol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水平;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肠微绒毛和紧密连接等细微结构;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评价结肠屏障完整性、检测肠道运动及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和稀便率、稀便级及Bristo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结果模型组见结肠黏膜层明显充血、水肿,提示其不完整,电镜结果提示结肠屏障结构致密度和完整性下降,微绒毛脱落与消失,紧密连接处发生明显增宽,结肠组织膜整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表达显著下调(P<0.01),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小肠推进率显著上升(P<0.01),结肠组织Ras同源物基因家族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激酶2(ROCK2)表达及肌球蛋白轻链(MLC20)的磷酸化程度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腹泻及其伴随症状和结肠组织的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高剂量的XPC可有效缓解腹泻并促进结肠黏膜结构恢复整齐致密同时有效减轻充血水肿,显著上调Occludin、Claudin-5表达(P<0.01),明显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含量(P<0.05,P<0.01),显著减缓小肠推进率(P<0.01),明显下调结肠组织收缩蛋白RhoA、ROCK2表达及MLC20的磷酸化程度(P<0.05,P<0.01)。结论XPC可有效缓解脾虚腹泻症状并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从肠道黏膜保护与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2个方面缓解脾虚IBS-D,其机制与调控5-HT-RhoA/ROCK2通路表达密切相关。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醒脾胶囊;5-羟色胺(5-HT)-Ras同源物基因家族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激酶2(ROCK2)2途径   
      26
      |
      4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609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清心解瘀颗粒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陈一帆, 褚剑锋, 姜众会, 高铸烨
      2025, 31(6): 70-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36
      摘要:目的探讨清心解瘀颗粒对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小鼠的影响及对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清心解瘀低、中、高剂量组(1.3、2.6、5.2 g·kg-1),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0.03 g·kg-1),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使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超声检测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d, LVIDs)、左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后壁厚度(LVPWd, LVPWs)、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LV Vold, LV Vol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计算小鼠心脏质量指数、心胫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脑纳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乳酸脱氢酶(LDH);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心肌组织血管生成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线粒体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V Vold、LV Vols、LVIDd、LVIDs、心脏质量指数、心胫比、BNP、LDH、p-mTOR蛋白表达增加(P<0.05),LVPWd、LVPWs、LVEF、LVFS、p-AMPK蛋白表达减少(P<0.05),小鼠心肌细胞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大量胶原沉积,bFGF、VEGF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组织线粒体肿胀,嵴碎裂;与模型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组及清心解瘀颗粒中剂量组的LVIDs、LV Vold、LV Vols、BNP、CK-MB、LDH、p-mTO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LVEF、LVFS、p-AMPK表达明显增加(P<0.05),各给药组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均得到改善,bFGF、VEGF蛋白表达增多,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线粒体肿胀减轻,出现自噬小体和溶酶体。结论清心解瘀颗粒通过上调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小鼠心肌组织p-AMPK表达,下调p-mTOR表达,来调节心肌组织线粒体自噬,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清心解瘀颗粒;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线粒体自噬   
      29
      |
      3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617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仙连解毒方通过调控血管生成抗结直肠癌复发的疗效机制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仙连解毒方能有效抑制结直肠癌复发,其机制可能涉及调节PI3K/Akt通路,降低血管生成关键蛋白表达。
      徐燕茹, 陶李蕙苹, 钱景阳, 沈卫星, 谭佳妮, 余成涛, 范旻旻, 徐长亮, 赖岳阳, 李柳, 孙东东, 程海波
      2025, 31(6): 79-8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25
      摘要:目的探究仙连解毒方抗结直肠癌(CRC)复发的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25只Balb/c小鼠通过腋下注射CT26细胞并切除99%、残留1%皮下瘤的方法建立术后复发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仙连解毒方低剂量组(6.45 g·kg-1·d-1)、仙连解毒方中剂量组(12.9 g·kg-1·d-1)、仙连解毒方高剂量组(25.8 g·kg-1·d-1)、5-氟尿嘧啶(5-FU)组(1×10-3 g·kg-1·d-1),连续干预14 d后处死小鼠,剥取复发瘤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复发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IHC)评估复发瘤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复发瘤组织内血管生成素-2(ANG-2)、VEGF、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治疗前,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5-FU组小鼠的瘤体体积、瘤重、体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稳定。在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和5-FU组小鼠的瘤体体积、瘤重均显著降低(P<0.01),且存在一定剂量依赖。同时,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体质量均未见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5-FU组肿瘤组织内细胞排列松散,间隙增大,胞核小而皱缩、浅染,核分裂象及异型核细胞减少,坏死区域增多。IHC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和5-FU组复发瘤组织内Ki67、VEGF、CD31的阳性率显著减少(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及5-FU组小鼠复发瘤组织内ANG-2、VEGF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p-Akt/Akt、p-PI3K/PI3K明显降低(P<0.05,P<0.01),且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仙连解毒方具有显著抑制CRC小鼠皮下瘤术后复发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下调ANG-2、VEGF、CD31等血管生成的关键蛋白表达。  
      关键词:仙连解毒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血管生成;疗效机制   
      44
      |
      7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6744507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加减青娥方通过多种成分、多重靶点及多条途径的协同作用治疗皮肤光老化;关键成分补骨脂酚和丹酚酸B具有抗皮肤光老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氧化应激、阻止胶原蛋白降解、减少炎症反应,以及通过调控时钟基因表达以维持正常的皮肤昼夜节律。
      杨婉钰, 张秀君, 王艳, 宋春敬, 马浩铭, 王丽峰, 李楠
      2025, 31(6): 88-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13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加减青娥方(MQEF)抗皮肤光老化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UPLC-Q-TOF-MS技术及文献检索分析小鼠外用MQEF后的经皮吸收成分;通过数据库获得MQEF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潜在靶点;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图和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使用中波紫外线(UVB)照射HaCaT细胞建立光老化细胞模型,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测定补骨脂酚(BAK)、丹酚酸B(SAB)对HaCaT细胞的安全剂量和UVB照射后BAK、SAB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检测BAK、SAB对ROS生成的影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氧化应激、炎症、胶原代谢相关基因和昼夜节律时钟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经分析确定24个MQEF经皮吸收成分;将MQEF经皮吸收成分的367个靶点与417个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既得47个MQEF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潜在靶点;MQEF通过BAK、SAB等关键成分,作用于蛋白激酶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等核心靶点,干预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核心通路发挥治疗皮肤光老化作用;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BAK、SAB均可显著提升HaCaT细胞存活率(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BAK、SAB可显著抑制光老化HaCaT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表达(P<0.01),明显提升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mRNA表达(P<0.05,P<0.01),清除UVB诱导的过量ROS,并且可明显上调昼夜节律时钟基因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位样蛋白1(BMAL1)和昼夜自发输出周期蛋白kaput(CLOCK)的mRNA表达(P<0.05,P<0.01)。结论MQEF通过多种成分、多重靶点及多条途径的协同作用治疗皮肤光老化;MQEF中的关键成分BAK和SAB具有抗皮肤光老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氧化应激、阻止胶原蛋白降解、减少炎症反应,以及通过调控时钟基因表达以维持正常的皮肤昼夜节律。  
      关键词:加减青娥方;皮肤光老化;昼夜节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   
      37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300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白头翁主要成分23-羟基白桦酸能有效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和恶性病变,为抗炎抗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刘彭浩邦, 段文彬, 陈亚娟, 陈兰英
      2025, 31(6): 98-10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39
      摘要:目的观察白头翁主要成分23-羟基白桦酸(23-HBA)抑制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联合脂多糖(LPS)致小鼠肺部炎癌转化作用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索该作用机制。方法建立NNK联合LPS诱导的小鼠炎癌转化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10 mg·kg-1),23-HBA低、中、高剂量组(3.75、7.5、15 mg·kg-1),持续给药26周,实验结束后取脾脏、肺脏及外周血。计算肺脏、脾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肺组织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高通量蛋白芯片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肺组织和脾组织中巨噬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耗竭性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运用口袋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23-HBA对Janus激酶2(JAK2)、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蛋白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SOCS3)的对接能。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23-HBA对M1活化巨噬细胞与肺腺癌细胞A549中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STAT3)及其下游蛋白p53与SH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脏、脾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P<0.05,P<0.01),TTF-1、NSE与Ki-67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P<0.01),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巨噬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P<0.01),耗竭型T细胞和MDSCs的数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23-HBA各剂量组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0.05),23-HBA中剂量组肺指数明显下降(P<0.05),23-HBA高、中剂量组可改善模型组NNK联合LPS致小鼠肺部炎性浸润灶与恶性病变灶的发生,23-HBA中、高剂量组TTF-1较模型组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23-HBA各剂量组小鼠较模型组NSE与Ki-67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23-HBA低、高剂量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23-HBA各剂量IL-6和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23-HBA中剂量组肺部巨噬细胞数量明显提升(P<0.05),肺部表达PD-1的耗竭型T细胞和MDSCs数量明显降低(P<0.05,P<0.01)。此外,23-HBA对SHP2、SOCS3、JAK2的分子对接能力强(≥7 kcal·mol-1),显著下调M1巨噬细胞与A549肺腺癌中p-STAT3、SHP2与p53蛋白表达(P<0.01)。结论23-HBA对LPS联合NNK造成的肺部炎症反应与恶性病变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细胞,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及调控SHP2蛋白及其下游通路等途径,发挥抗炎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23-羟基白桦酸;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联合脂多糖(LPS);肺部组织;炎癌转化;免疫细胞   
      22
      |
      4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620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酸枣仁皂苷A能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海马神经元凋亡。
      黄子轩, 杨硕, 周家琪, 张耿超, 游秋云, 谭爱华
      2025, 31(6): 107-1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08
      摘要:目的观察酸枣仁皂苷A(JuA)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变化,探索酸枣仁皂苷A对于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50只,从中各随机选择出10只作为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其余大鼠进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建立VCI模型。将手术后情况稳定的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酸枣仁皂苷A组(20 mg·kg-1)、多奈哌齐组(0.45 mg·kg-1)。连续灌胃4周后通过新物体识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酸枣仁皂苷A对V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尼氏染色评价海马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目和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细胞淋巴瘤-2(Bcl-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GSK-3β、磷酸化(p)-GSK-3β、p-CREB、Bcl-2、PI3K、p-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损伤,细胞数量减少(P<0.01),海马组织中GSK-3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I3K、Akt、CREB、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PI3K、p-Akt、p-GSK-3β、p-CREB、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JuA组和多奈哌齐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损伤程度降低,细胞数量增加(P<0.05,P<0.01),海马组织中GSK-3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I3K、Akt、CREB、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海马组织中p-PI3K、p-Akt、p-GSK-3β、p-CREB、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正常组学习记忆能力、神经元细胞数量、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JuA可以改善VCI模型大鼠的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相关蛋白,降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水平,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  
      关键词:酸枣仁皂苷A;血管性认知障碍;学习记忆能力;细胞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37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73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涤痰汤能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影响生物节律相关基因表达。
      庞智文, 刘玉, 宋囡, 王杰, 朱敬轩, 滑振, 裴宇鹏, 王群
      2025, 31(6): 115-1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14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涤痰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生物节律正负转录/翻译反馈回路(TTFL)相关基因的影响及其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健康SPF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模型组(15只)、加味涤痰汤低剂量组(10只)、加味涤痰汤中剂量组(10只)、加味涤痰汤高剂量组(10只)。模型组和加味涤痰汤低、中、高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饲喂12周,并于第9周开始,加味涤痰汤低剂量组给予加味涤痰汤煎液2.68 g·kg-1·d-1、加味涤痰汤中剂量组给予加味涤痰汤煎液5.36 g·kg-1·d-1、加味涤痰汤高剂量组给予加味涤痰汤煎液10.72 g·kg-1·d-1,灌胃4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TG、游离脂肪酸(NEFA)测定试剂盒检测肝脏TG、NEF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下丘脑、肝脏病理形态学表现,油红O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脂质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下丘脑、肝脏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1(BMAL1/ARNTL)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下丘脑、肝脏BMAL1、时钟基因(CLOCK)、周期蛋白2(PER2)和隐花色素1(Cry1)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G、TC、LDL-C、AST、ALT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中TG、NEF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固缩深染,脑区见大量空泡,肝脏见明显脂质沉积,下丘脑和肝脏中CLOCK、BMAL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Cry1、PER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给予加味涤痰汤治疗后,加味涤痰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G、TC、LDL-C、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中TG、NEF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下丘脑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深染有所改善,肝脏脂质沉积状况减轻,下丘脑、肝脏中CLOCK、BMAL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Cry1、PER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加味涤痰汤可减轻NAFLD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并影响NAFLD大鼠生物节律TTFL中相关基因CLOCK、BMAL1、Cry1、PER2表达。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加味涤痰汤;生物节律;下丘脑;脾主四时   
      23
      |
      3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3015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胃瘤安合剂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铁死亡,抑制胃癌细胞生长。
      李静晓, 刘沈林, 邹玺, 祁明浩
      2025, 31(6): 125-13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22
      摘要:目的观察胃瘤安合剂(WLAHJ)对胃癌细胞MKN-74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揭示相关基因及通路,探讨胃瘤安合剂抗胃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 只Balb/c裸鼠随机分组为模型组、WLAHJ低、中、高剂量(15、30、45 g·kg-1)组和5-氟尿嘧啶(5-FU)(0.025 g·kg-1)组,构建MKN-74人胃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连续治疗28 d;治疗期间每隔2 d观察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和肿瘤大小,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收集标本并计算WLAHJ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析模型组和WLAHJ中剂量组裸鼠皮下瘤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WLAHJ干预胃癌的潜在机制。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皮下移植瘤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转铁蛋白受体-1(TFR-1)、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4(ACSL4)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WLAHJ对人胃癌AGS、MKN-74细胞活力及抗增殖能力;使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含量、活性氧(ROS)、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PX4、SLC7A11、TRF-1、ACSL4、亚精胺/精胺N1-乙酰转移酶1(SAT1)及花生四烯酸15-脂氧合酶(ALOX15)的表达水平,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WLAHJ干预胃癌的机制可能与铁死亡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WLAHJ各组和5-FU组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明显下降(P<0.05,P<0.01),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TFR-1、ACSL4、SAT1及ALOX15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WLAHJ各组和5-FU组ROS、Fe2+和MDA含量显著升高,胃癌细胞增殖能力、SOD活性、p-mTOR/mTOR、p-PI3K/PI3K和磷酸化(p)-Akt/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胃瘤安合剂治疗胃癌的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铁死亡有关。  
      关键词:胃瘤安合剂;胃癌;铁死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转录组学   
      32
      |
      10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5432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葛连调糖丸通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干预2型糖尿病肾脏纤维化,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疾病进程。
      樊俐慧, 王志刚, 杨霞, 梅小龙, 张坤
      2025, 31(6): 136-1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19
      摘要:目的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信号通路探讨葛连调糖丸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脏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成模的4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格列净组和葛连调糖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另取8只db/m小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葛连调糖丸混悬液灌胃(3.12、1.56、0.78 g·kg·d-1),达格列净组给予0.001 3 g·kg·d-1达格列净混悬液,各组小鼠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12周。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每4周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及体质量,取材后称肾重,计算肾脏指数;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的表达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和马松(Masson)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细胞外基质沉积情况及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肾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含量;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骨胶原Ⅰ(CollagenⅠ)的蛋白定位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NLRP3、Caspase-1、剪切的(cleaved)Caspase-1、GSDMD、GSDMD-N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一般状态较差,体质量、肾重、肾脏指数、空腹血糖(FBG)、TG、TC、SCr、BU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固缩,基质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间质伴有炎性细胞浸润(P<0.01);肾组织IL-1β、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NLRP3、Caspase-1、cleaved Caspase-1、GSDMD、GSDMD-N、Fibronectin、Collagen Ⅰ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经药物干预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体质量、肾重、肾脏指数、FBG、TG、TC、SCr、BUN表达水平及肾组织IL-1β、IL-1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肾组织病变程度得到改善,且肾组织NLRP3、Caspase-1、cleaved Caspase-1、GSDMD、GSDMD-N、Fibronectin、Collagen 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以葛连调糖丸高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葛连调糖丸可能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延缓糖尿病肾脏纤维化的疾病进程。  
      关键词:葛连调糖丸;糖尿病肾脏病;细胞焦亡;炎症反应;肾脏纤维化   
      29
      |
      6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3012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临床

    • 固本祛瘀解毒方治疗COPD合并OSAHS夜间低氧血症,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何沂, 李紫雨, 张文江, 高金柱, 樊长征, 王蓓蓓
      2025, 31(6): 146-1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23
      摘要:目的观察固本祛瘀解毒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夜间低氧血症(肺脾肾虚、瘀毒交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方法,选择符合COPD合并OSAHS的西医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肺脾肾虚、瘀毒交阻证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固本祛瘀解毒方,对照组加用中药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90 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暂停指数(AHI)、OSAHS疗效判定、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8例,实际完成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夜间最低SpO2、AHI均显著改善(P<0.01),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OSAHS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7.085,P<0.05);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1.40%(35/43),对照组总有效率15.00%(6/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6.78,P<0.01);中医症状积分二组均较治疗前改善,在打鼾、憋醒、嗜睡、咳嗽4项主证上疗效相当,但在头昏头痛、胸闷胸痛、喘息、口干口渴等10项细节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本祛瘀解毒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COPD合并OSAHS夜间低氧血症(肺脾肾虚、瘀毒交阻证),可改善患者最低SPO2、提升OSAHS控制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低氧血症;固本祛瘀解毒方;随机双盲;临床观察   
      29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5438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领域,研究者构建并验证了临床预测模型,为个体化诊疗提供工具与方法。
      姜童, 樊晓丹, 王诗佳, 林丰夏, 曾志聪, 尤良震, 商洪才
      2025, 31(6): 154-1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99
      摘要:目的构建和验证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预测模型,以期辅助临床辨证,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工具与方法。方法回顾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对影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诊断的预测因素进行初步筛选,并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预测因素进一步分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中P<0.05的变量,并根据回归系数构建模型,绘制出列线图。通过R软件,绘制出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分别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出模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模型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结果共得到训练组168例,验证组71例,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LASSO-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暗红舌、吸烟史、心肌钙蛋白I(cTnI)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影响患者被诊断为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影响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在训练组中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验证组中AUC为0.719。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曲线与实际观测曲线较为接近。DCA显示,模型在0.2~0.9的决策阈值下能够为患者提供临床收益。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预测模型性能较好,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   
      25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907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据最新研究报道,肾衰灌肠液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3至4期患者,有效减缓肾功能进展,降低尿毒症毒素含量,并显著改善中医证候。
      王婧, 张勉之
      2025, 31(6): 164-1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95
      摘要:目的观察肾衰灌肠液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尿毒症毒素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6月—2023年11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部60例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科内常规中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院内制剂肾衰灌肠液100~200 mL,隔日1次。总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毒症毒素硫酸吲哚酚(IS)、硫酸对甲酚(PCS)、氧化三甲胺(TMAO)的变化。计算中西医临床总有效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0.0%,24/30)优于对照组(53.3%,1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67,P=0.023)。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其中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且治疗前后差值更大(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C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IS、PCS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IS水平明显降低(P<0.05)。试验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肾衰灌肠液能够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CKD 3~4期患者,既能减缓肾功能进展,又能较好地下调尿毒症毒素含量,且对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候有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肾衰灌肠液;慢性肾脏病;疗效观察;尿毒症毒素   
      22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895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九子回春方联合健脾灸能提升精子活率与浓度,改善脾肾两虚型弱精子症中医证候及精子形态,降低精子DNA碎片指数,并调节精浆生物酶水平。
      王俊博, 梁世佳, 毛剑敏, 孙建明
      2025, 31(6): 171-17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92
      摘要:目的观察九子回春方联合健脾灸对脾肾两虚型弱精子不育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脾肾两虚型弱精子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五子衍宗丸联合健脾灸,五子衍宗丸每日1剂,2次/d,每次1袋,健脾灸每周1次;观察组口服九子回春方联合健脾灸,九子回春方每日2次,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200 mL,健脾灸每周1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并随访12周。治疗期间脱失及剔除12例,最终可供评估病例70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记录6个月内患者配偶受孕情况;进行治疗前后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评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精液量、精液常规参数、精子正常形态、精子DNA碎片指数、精浆果糖、精浆酸性磷酸酶与精浆α-葡糖苷酶水平;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在6个月的观察期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精液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子浓度、精子活率、a+b级精子比例、精子正常形态、精浆果糖、精浆酸性磷酸酶、精浆α-葡糖苷酶、a级精子比例、直线精子活率、直线精子浓度、直线精子数均明显升高(P<0.05),精子DNA碎片指数、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276,P<0.05),观察组配偶受孕率为14.3%,高于对照组的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精子活率、a+b级精子比例、精浆果糖、a级精子比例、正常精子形态、α-葡糖苷酶、直线精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精子DNA碎片指数、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二组治疗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九子回春方联合健脾灸用于脾肾两虚型男性弱精不育症患者可提升精子活率与精子浓度、改善脾肾两虚型弱精子症中医相关证候及精子形态、降低精子DNA碎片指数、并可调节精浆生物酶水平,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男性不育症;弱精子症;脾肾两虚证;九子回春方;健脾益肾法   
      23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90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药学基础

    • 经典名方射干麻黄汤的关键信息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历史悠久,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为新药研发提供文献参考。
      罗成, 叶远航, 宁博, 王飞
      2025, 31(6): 180-1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66
      摘要:射干麻黄汤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是治疗哮喘的经典名方。该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射干麻黄汤的方剂源流、组成、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功效与应用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分析。经考证,射干麻黄汤始载于《金匮要略》,是治疗寒哮的祖方,后世古籍中均以《金匮要略》原方沿用至今。方中药物基原建议射干选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的干燥根茎;麻黄选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干燥草质茎;生姜选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新鲜根茎;细辛选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汉城细辛A. sieboldii var. seoulense或华细辛A. sieboldii的干燥根和根茎;紫菀选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干燥根和根茎;款冬花选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的干燥花蕾;南五味子选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的干燥成熟果实;大枣选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的干燥成熟果实;半夏选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干燥块茎的炮制加工品清半夏。剂量建议为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各41.4 g,麻黄、生姜各55.2 g,南五味子37.5 g,大枣21 g,半夏34.5 g。煎服法为以水2 400 mL,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余药一起煎煮,煮取600 mL,温服,一日3次,每次200 mL。射干麻黄汤现代临床最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治疗成人或小儿的支气管哮喘和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疾病最为普遍,喉中痰鸣音是临床上运用射干麻黄汤的核心症状,“寒饮郁肺”是其核心病机。该文可为射干麻黄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文献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射干麻黄汤;方剂源流;基原;炮制;煎服法;功效;临床应用   
      22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914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经典名方小蓟饮子的关键信息与现代临床应用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记载,小蓟饮子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名方,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为二次研发提供参考。
      王报林, 梁绿圆, 曹佳蕾, 陈晨, 陈金雨, 罗成鑫, 魏炳琦, 陈凯丽, 徐培聪, 邓伟, 马丙祥
      2025, 31(6): 189-1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712
      摘要:小蓟饮子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经典名方之一,源自宋代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该方由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甘草10味药组成,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的功效。后世医家基本沿用《严氏济生方》的组成和主治,但在流传中对该方的君药出现争议。通过文献计量法对小蓟饮子的古代文献进行挖掘梳理及现代临床的运用分析。小蓟饮子历代有煮散和汤剂2种剂型,以宋代度量衡换算得出现代药物用量及用法,煮散用生地黄165.2 g,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酒当归、炒栀子仁、炒甘草各20.65 g,上10味锉末,控制粒径在4~10目,每次用药末16.52 g,加入水450 mL煎至240 mL,去药渣趁热空腹送下,建议日3次,换算单次剂量则为生地黄约7.77 g,余药各约0.97 g;小蓟饮子入汤剂则各药20.65 g。其中需进行炮制的有炒蒲黄、酒当归、炒栀子仁、炒甘草,余药生用。小蓟饮子主治下焦结热血淋,为治疗血尿、血淋之专方,其病机为“下焦郁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小蓟饮子现代临床中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较多,可称为专科专方,但也可根据方证病机扩展到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该文全面考证小蓟饮子关键信息以期为其二次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蓟饮子;经典名方;古今应用;关键信息   
      26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3004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基于古代文献分析的经典名方柴胡桂枝汤关键信息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柴胡桂枝汤方剂源流、药物组成等关键信息被系统考证,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吴纪东, 陈仁寿
      2025, 31(6): 199-2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5
      摘要:柴胡桂枝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收录的经典名方,通过广泛搜集、系统梳理记载柴胡桂枝汤古籍文献,对该方的方剂源流、药物组成、药物基原与炮制、用药剂量、制法及用法、方义与主治病证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研究。共获得相关有效古代文献数据173条,涉及各类中医古籍共计97部。柴胡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桂枝、芍药、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9味药组成。历代医籍中载有“柴胡加桂汤”“柴胡加桂枝汤”“桂枝柴胡各半汤”等异名。历代医籍中所载药物组成与原方基本一致,建议遵照原方药物组成;其药物基原遵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炮制方法上,半夏用“姜半夏”,甘草用“炒甘草”,其余药味皆用生品。《伤寒论》原方主治太阳少阳并病,历代医籍载治疗心腹卒中痛、寒疝腹中痛、谵语、疟疾、肾气冷热不调、动气等。结合现代用药实际,建议用药剂量为柴胡14.92 g,黄芩、桂枝、白芍、人参、生姜各5.60 g,半夏4.66 g,甘草3.73 g,大枣4.30 g。具体煎服法建议以水1 400 mL,煎取600 mL,饭后温服,每服200 mL,每日3次。  
      关键词:经典名方;柴胡桂枝汤;伤寒论;文献考证;关键信息   
      23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3007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莪术中的莪术烯具有显著抗抑郁活性,可能通过调控Nrf2/GPX4/GSH通路发挥作用。
      宋永贵, 段德林, 赖美茜子, 刘亚丽, 艾志福, 朱根华, 徐焕华, 郑琴, 杨明, 苏丹
      2025, 31(6): 211-2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67
      摘要:目的对莪术抗抑郁有效成分进行筛选、评价,并从抗氧化角度探索其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GSH)过氧化物酶4(GPX4)/GSH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包括莪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莪术烯、莪术烯醇、莪术双环烯酮、去氢莪术二酮、异莪术烯醇、莪术呋喃二烯酮、莪术呋喃二烯、蓬莪术环氧酮在内的莪术11种特征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MS)建立果蝇抑郁模型,将W1118野生型黑腹雄性果蝇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莪术醇组、莪术酮组、莪术二酮组、莪术烯组、莪术烯醇组、莪术双环烯酮组、去氢莪术二酮组、异莪术烯醇组、莪术呋喃二烯酮组、莪术呋喃二烯组、蓬莪术环氧酮组和氟西汀组(10 μmol·L-1),其中,莪术11种特征成分给药组剂量均为0.1 g·L-1,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溶媒。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攀爬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果蝇抑郁行为学指标,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评价果蝇大脑中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水平,并采用熵权法综合评价确定莪术抗抑郁有效成分。此外,将7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莪术烯低、高剂量组(0.5、1 mg·kg-1)和氟西汀组(10 mg·kg-1),采用CUMS建立抑郁小鼠模型,结合行为学确认最佳活性成分莪术烯的抗抑郁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海马中活性氧(ROS)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三磷酸腺苷(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GSH含量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莪术烯对海马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莪术烯对Nrf2蛋白水平的影响,并采用Nrf2抑制剂ML385验证其抗抑郁作用与调控Nrf2的关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莪术烯对GPX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外抗氧化结果显示,具有六并五呋喃骨架的莪术烯和莪术酮清除自由基能力最为显著;熵权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莪术烯是最具潜力的活性成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系数和进入旷场中心次数显著下降(P<0.01),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海马组织中ROS含量显著升高(P<0.01),ATP含量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嵴紊乱,内膜空泡化,破坏严重;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抗氧化酶SOD、CAT和GSH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GPX家族中GPX1、GPX4、GPX7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莪术烯高剂量组小鼠糖水偏好系数和进入旷场中心次数明显增加(P<0.05),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5,P<0.01);ROS含量显著下降(P<0.01),ATP含量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损伤减轻;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Nrf2抑制剂ML385可逆转莪术烯对CUMS小鼠抑郁行为的改善作用;GSH含量显著增加(P<0.01),SOD和CA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GPX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其他GPX家族基因差异均为统计学意义。结论莪术烯为莪术中具有抗抑郁活性的最佳成分,其可能通过调控Nrf2,及其下游GPX4/GSH通路,而非CAT或SOD途径,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发挥抗抑郁作用。  
      关键词:莪术;抑郁症;药效评价;作用机制;氧化应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谷胱甘肽(GSH)通路   
      29
      |
      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001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肉豆蔻曲发酵过程中颜色、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肉豆蔻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总多糖、酶活力及色度值发生明显变化,为肉豆蔻曲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王振兴, 范蒙蒙, 牛乐, 曹素琴, 李红伟, 张振凌, 李汉伟, 朱建光, 李凯
      2025, 31(6): 222-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61
      摘要:目的探究发酵过程中肉豆蔻曲挥发性成分、总多糖、酶活力及色度值变化规律。方法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发酵时间肉豆蔻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采用苯酚-硫酸法、二硝基水杨酸法(DNS)、羧甲基纤维素钠盐法(CMC-Na)对其发酵过程中总多糖含量及淀粉酶活力、纤维素酶活力进行探究,采用视觉分析技术探究其色度值变化,揭示肉豆蔻曲发酵过程及各测定指标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探究不同发酵程度肉豆蔻曲的差异化合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肉豆蔻曲挥发性成分与总多糖、酶活力、色度值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从肉豆蔻曲中鉴别出6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α-蒎烯、β-水芹烯、β-蒎烯、(+)-柠檬烯、p-伞花烃等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升高,黄樟素、异丁香酚甲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榄香素等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发酵过程中总多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酶与纤维素酶活力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并在40 h出现最大值;颜色亮度值(L*)与总色差值(ΔE*)整体逐渐增大,红绿值(a*)与黄蓝值(b*)变化不明显。PLS-DA结果显示,不同发酵时间肉豆蔻曲可明显区分,并筛选出13种差异标志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α-松油烯、β-水芹烯、甲基丁香酚、β-荜澄茄烯、肉豆蔻酸等挥发性成分含量与色度值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肉豆蔻经发酵炮制后,其挥发性成分、总多糖、淀粉酶活力与纤维素酶活力发生明显改变,并且与色度值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该研究揭示了肉豆蔻曲发酵过程及相关指标动态变化规律,可为肉豆蔻曲质量控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关键词:肉豆蔻曲;挥发性成分;总多糖;酶活力;色度值;发酵工艺;相关性分析   
      17
      |
      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0028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最新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过表达改变冠心病血瘀证大鼠血小板代谢特征,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心肌功能受损,为冠心病研究提供新方向。
      周曼丽, 祝家乐, 王丽萍, 简维雄
      2025, 31(6): 230-2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1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纤维蛋白原(FIB)过表达冠心病血瘀证(CHD-BSS)大鼠血小板的代谢组学特征,挖掘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FIB过表达对CHD-BSS的影响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BSS组和BSS+FIB过表达组(BSS+FIB组),每组10只。BSS+FIB组与BSS组均在高脂饮食喂养的基础上结合维生素D3灌胃及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BSS+FIB组大鼠在造模初期利用腺相关病毒(AAV)转染以过表达FIB。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肝脏和血浆样本中FIB的过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纤维蛋白原A(FGA)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大鼠血小板样本的代谢物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CHD-BSS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价;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磷酸化腺苷酸(AMP)活化蛋白激酶(p-AMPK)/AMP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和p62蛋白的水平。结果与BSS组比较,BSS+FIB组肝脏和血浆样品中FIB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肝脏FIB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表明FIB过表达成功。血小板代谢组学结果显示,BSS+FIB组与BSS组的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差异,共筛选出25条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在通路明显富集的8个代谢物中,尿酸、鸟苷、核糖1-磷酸水平上调;二磷酸腺苷(ADP)、AMP、二磷酸鸟苷(GDP)、腺苷酸琥珀酸、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调。差异代谢物的诊断能力分析显示,8个差异代谢物均有较好的诊断能力,ROC曲线下面积(AUC)>0.8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SS组比较,BSS+FIB组大鼠血小板p-mTOR/mTOR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AMPK/AMPK、LC3Ⅱ/Ⅰ蛋白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B过表达可改变CHD-BSS大鼠模型的代谢特征,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心肌功能受损多个方面。其中,FIB的过表达可能会强化血小板自噬的发生,进而诱导血小板活化,促使血栓形成。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过表达;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自噬   
      19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0017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本草考证

    • 经典名方中鸡血藤的本草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鸡血藤药材的历史、基原、产地等被系统梳理,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
      向雅洁, 刘洋洋, 冯剑, 姚春, 郝二伟, 李文兰, 詹志来
      2025, 31(6): 238-2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6
      摘要: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地方志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鸡血藤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与使用、品质评价、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包含鸡血藤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鸡血藤始载于清代雍正《顺宁府志》,最初为云南顺宁地方习用药材,因其藤砍断后流出如鸡血般红色汁液而得名。其历代主流基原为木兰科异形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和豆科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其中异形南五味子功能偏于散瘀通络,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多作为鸡血藤膏的原料;密花豆功能偏于行血补血,通经活络,主治贫血、月经不调、风湿骨痛,多作饮片入汤剂。清代著录其产地为云南,现鸡血藤S. suberectus产区主要为广西,滇鸡血藤K. interior产区主要为云南。清代鸡血藤通常将鸡血藤汁佐以红花、当归、糯米等熬膏后使用,现代则多为切片后晒干使用。密花豆品质多以切面赤褐色层圈数多,树脂状分泌物多者为佳。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包含鸡血藤的古代经典名方时,结合处方功效,选择豆科密花豆S. suberectus 或木兰科异形南五味子K. heteroclita入药。并建议将滇鸡血藤药材基原调整为异形南五味子K. heteroclita,避免基原名称不一致产生混淆,功能调整为行气止痛,散瘀通络,主治跌打损伤。  
      关键词:经典名方;本草考证;名称;鸡血藤;滇鸡血藤;基原;产地;功能主治   
      29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91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学术探讨

    •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治疗领域,中医妇科名家、学派提出了分期分型论治、综合施治的新思路,为相关理论探讨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
      李知然, 卜小钧, 王小丹, 张乐, 刘瑞雪, 任菁钰, 廖星, 孙伟伟
      2025, 31(6): 249-25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23
      摘要:目的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及论治思路出发,整合梳理当代中医妇科领域名家、学派的学术特点。方法按照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研制的文本及专家意见系统综述(SrTO)流程,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确定文献筛选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后提取信息,应用“JBI叙事、文本和意见的系统综述严格评价清单”进行质量评价,应用“JBI叙事、意见、文本评估和综述工具总结表”进行信息综合,以文字及图表形式进行数据分析及展示。结果共纳入39位名家相关文献146篇、10个学派相关文献19篇。研究发现,当代中医妇科领域名家、学派在两病及相关不孕的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以瘀血内阻为核心病机,从临床症状特征、经络循行部位、病理产物演变、病程长短、情志心理、生活习惯、饮食偏嗜、先天禀赋、后天损伤等多个角度出发,观点各异;在论治方面,主张分期,分型论治,因时制宜,天人合一,必要时多法联合,综合施治,巧用虫类,善用经方及小方药对,注重固护脾胃,调摄情志,善用自拟经验方内服或外用,并提倡对患者进行分层个体化长期管理。结论应用SrTO流程,系统标准地梳理总结了当代中医妇科领域名家、学派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因、机、证、治方面的学术思想,为今后相关理论探讨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名家;中医学派;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学术特点   
      29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5441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病络视域下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血管招募探赜 AI导读

      在中医肺积领域,专家深入探讨了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病络与肿瘤血管招募机制,提出了“通络祛邪、荣络养正”的中医治疗策略,为中医药靶向血管招募治疗TACC提供实证依据。
      滕俊, 李磊, 夏君彦, 罗懿, 洪沁妍, 陈水平, 王洪武
      2025, 31(6): 260-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93
      摘要: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TACC)是一种源自气道黏膜的低度恶性肿瘤,虽进展缓慢,但具备高侵袭性、易复发和高转移的特性。临床前研究表明血管靶向治疗潜力较大,但针对TACC的有效全身治疗方案尚未确立。该文以中医肺积范畴下的TACC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病络与肿瘤血管招募的机制,并进一步阐释了病络与肿瘤血管招募理蕴相通。首先,络道亢变导致肺络纵横错杂、布列失序,其异常结构与肿瘤(类)血管新生的无序迂曲相似,致使肺络的流通、渗灌及反注功能失衡,进而引发络道恣行不羁、诸邪搏结成积;其次,TACC中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作为血管共择(VCO)发生的关键环节,是营卫倾移在微观层面的体现。此过程中,ECM重塑与EMT促使TACC细胞更易劫持正常血管,形成复杂且有利于肿瘤生长的血管微环境。治疗方面,该文提出“通络祛邪、荣络养正”的中医策略,并列举潜在中药,通过调节络脉气血、修复病络功能,干预TACC的血管招募过程。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完善TACC的中医临床证候学特征,并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解析TACC血管招募的微观图谱,丰富病络与肿瘤血管招募的幽契之意,为中医药靶向血管招募治疗TACC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TACC);病络;血管招募;络道亢变;营卫倾移   
      18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89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我国治疗脑卒中中成药上市品种及处方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我国已上市244种脑卒中中成药,以治疗气虚血瘀证为主,为临床决策和药品研发提供指导。
      张兢丹, 孙婉萍, 林晓霞, 张硕, 张雪, 姚佳慧, 刘一明, 谢明
      2025, 31(6): 270-2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18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探讨我国治疗脑卒中中成药的上市品种及处方特点情况,探索治疗脑卒中的中医药规律,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中成药研发提供指导。方法运用Excel 2021、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我国已上市脑卒中中成药的品种与处方进行系统的挖掘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数据库的我国已经上市脑卒中中成药共有244个(同方不同剂型按2个计),中成药批文1 736个,生产厂家792家,中成药保护品种83个;剂型占比前三的分别是胶囊剂75个、丸剂53个、片剂42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中有脑卒中中成药28个,《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中有129个,《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有4个。根据筛选得出的138个处方中,主要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中成药占多数,药味频数最高前3味是川芎63次、地龙47次、丹参47次;药性以温,药味以辛,药物归经以肝为主;通过中药关联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黄芪-川芎,置信度最高的为红花-川芎。根据聚类分析得出5组药物配对组合。结论治疗脑卒中中成药处方以治疗气虚血瘀证为主;药物主要涉及活血祛瘀、息风止痉等类别;药物配伍通常以活血化瘀、祛痰开窍为主。该研究梳理脑卒中中成药品种及处方特点,有助于优化临床决策、指导药品研发,并促进医学研究和科学进步,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脑卒中;中成药;药品目录;关联分析;聚类分析   
      23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080493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综述

    • 姜黄连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报道,姜黄连炮制工艺研究取得进展,为完善其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李颖, 王云, 贾哲, 严林, 金敏, 张村
      2025, 31(6): 275-28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61
      摘要:姜黄连为黄连“以热制寒”的代表性炮制品之一,以生姜制约黄连之苦寒,可追溯至《博济方》,适用于湿热中阻,寒热互结等证。姜黄连既保留了黄连的生物碱类、苯丙素类、黄酮类成分,又引入了生姜中6-姜酚等姜辣素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改善胃肠机能等药理活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多个地方炮制规范对姜黄连的传统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都有收载,但具体的工艺参数及质量标准还不完整,限制了该炮制品的生产及临床应用。通过整理归纳近20年姜黄连的炮制历史、工艺研究、质量评价、黄连姜制前后药效药性变化及应用等研究报道,笔者发现,姜黄连在各省市炮制规范收载的炮制方法及标准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姜汁的制备方法、用量、炮制过程及终点的量化标准;此外,选用生姜或干姜制备的姜黄连主要成分及药效和药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姜黄连炮制工艺的研究对其质量标准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该综述可为完善姜黄连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姜黄连;以热制寒;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质量评价;药效药性;药理作用   
      26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0024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寿胎丸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复发性流产治疗领域,寿胎丸通过调节激素平衡、免疫炎症和血凝平衡等过程发挥保胎作用,为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党雪, 刘飞祥, 封俨宸, 车志英
      2025, 31(6): 283-2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21
      摘要:复发性流产(RSA)是妊娠期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复自然流产,其病理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药将其病机归于冲任虚损,胎元不固,在治疗RSA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寿胎丸被广泛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滑胎、妊娠期出血和胎动不安等流产症状。近年来,围绕寿胎丸在RSA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实验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表明寿胎丸主要通过调整妊娠期激素的平衡,缓解妊娠期免疫炎症,改善孕期血凝平衡等过程发挥保胎作用。并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E2调节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JAK激酶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蛋白3(STAT3)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关键信号通路,改善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调整滋养层与蜕膜细胞表型,抑制免疫排斥提高妊娠成功率,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寿胎丸治疗RSA的多重生物学基础,也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目前对寿胎丸治疗RSA的系统综述仍然缺乏。因此,该综述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系统性地分析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深入探讨寿胎丸调控RSA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有关信号通路,以期为寿胎丸治疗RSA的临床应用及未来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寿胎丸;复发性流产;药理作用;信号通路;临床应用   
      27
      |
      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5424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中药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中药调节NLRP3炎症小体可有效改善急性肺损伤,降低致死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孟娇娇, 刘蕾, 付玉琪, 孙晖, 闫广利, 孔玲, 韩莹, 王喜军
      2025, 31(6): 292-3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02
      摘要: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极危重症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是关键因素。研究表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过促炎、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募集中性粒细胞、氧化应激和焦亡等机制参与急性肺损伤,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调节NLRP3炎症小体,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可有效改善急性肺损伤的损伤程度。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肺损伤的治疗大多采用机械通气和氧气治疗等手段,但存在费用高昂和预后疗效差等问题。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和焦亡的发生,进而降低急性肺损伤的损伤程度及致死率。该文基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中药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NLRP3炎症小体如何参与急性肺损伤,总结调节NLRP3炎症小体的中药活性成分和提取物及中药复方,以期为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中药;综述   
      37
      |
      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74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在甲状腺疾病治疗领域,逍遥散显示出显著疗效,专家系统梳理了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为中医药防治甲状腺疾病提供新思路。
      李闪闪, 符宇, 魏丹丹, 王菲, 徐梦娇, 王婷, 燕树勋
      2025, 31(6): 302-3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98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机制多认为与遗传易感因素、免疫系统失调、激素水平等密切相关。逍遥散广泛用于各种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效果颇佳。该文从理论探析、临床研究、机制研究等方面总结逍遥散加减方及有效成分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文献。理论探析发现逍遥散既疏肝气之郁滞,又补脾气之空虚,与甲状腺疾病的病因病机相契合。临床研究发现,逍遥散及加减方可广泛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多个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单用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还是联合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优甲乐治疗等,均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机制研究中,本研究发现逍遥散全方及加减方治疗甲状腺疾病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及延缓肝损伤。逍遥散的单味中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研究主要以甲状腺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阻滞细胞周期,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总之,该研究通过检索文献,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了逍遥散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甲状腺疾病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关键词:逍遥散;甲状腺疾病;临床研究;作用机制   
      25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905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据最新研究,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起关键作用,中药通过多途径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糖尿病症状。
      陈志超, 林巧妮, 孙立亚, 王金曦, 付子珊, 杨宇峰, 石岩
      2025, 31(6): 311-3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98
      摘要:糖尿病(DM)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关系密切,现代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广泛存在于肝脏、脂肪、骨骼肌及胰岛等各类组织器官当中。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在DM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通过干预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调控巨噬细胞激活与极化的中药多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类药物,这与DM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相一致。故通过总结各类组织中巨噬细胞激活与极化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机制,阐述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通过多途径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调节M1/M2型比例改善DM及其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为日后中医药治疗DM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借鉴。  
      关键词:巨噬细胞;糖尿病;中医药;胰岛素抵抗   
      25
      |
      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89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 中医药调控心肌梗死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家研究了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的进展,发现其能通过调控关键信号通路改善预后,降低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案。
      吴文俊, 张赤道, 卫靖靖, 李雪, 李彬, 王新陆, 朱明军
      2025, 31(6): 321-3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41
      摘要:心肌梗死(MI)主要病理改变是进行性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脏舒缩功能减退、室壁变薄和心室扩大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心衰、心律失常和休克等症状,甚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是最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MI主要是介入和药物治疗,但因其不良反应大,高并发症无法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而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反应。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κB(NF-κ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在MI的进展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中医药可通过调控上述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改善MI,并且因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关注内容。  
      关键词:信号通路;中医药;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33
      |
      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61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