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31卷第7期

      专论

    • 泛血管疾病的中医内涵及防治策略 AI导读

      在泛血管疾病领域,中医理论提供了全面理解其复杂性并制定系统治疗方案的新视角,中医药结合现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有望提升早期识别和个性化治疗效率。
      王阶, 李军, 董艳, 陈聪, 刘咏梅, 刘超, 刘兰椿, 孙璇
      2025, 31(7): 1-1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26
      摘要:泛血管疾病以血管病变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危害心、脑、肾及四肢等重要器官,是当前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之一。既往由于学科分支较细,各个学科过度关注局部的病变,导致泛血管疾病作为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重要性被临床忽视。泛血管疾病在病理上的整体性、防治上的综合性和个体性使得其十分契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过程。通过中医“血脉”“经络”“藏象”和“脏腑-经络”理论,有助于全面理解泛血管疾病的复杂性,提供更加系统的治疗方案。泛血管疾病中医证候存在“痰瘀滞虚”演变,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瘀、痰”证候相关,治法以活血化痰为主,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别有不同的具体药物和作用机制。泛血管静脉病变与中医“虚、瘀”证候相关,中医治法以益气活血为主,可以达到抑制静脉血栓形成、改善静脉性溃疡、抗静脉内皮损伤的作用。泛血管微循环病变与中医“滞、瘀”密不可分,治法以行气通络为主,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肺微血管病变、胰腺微血管病变均有良好疗效。泛血管淋巴管病变与中医“水、瘀”证候相关,治法以活血利水为主,可以达到促进淋巴管生成、增强淋巴液回流的作用。此外,中医药结合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升早期识别和个性化治疗的效率,实现泛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综合管理。由此可见,中医药防治泛血管疾病将大有可为。  
      关键词:泛血管疾病;血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工智能   
      29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41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经典名方

    • 开心散不同剂型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配方颗粒剂效果最佳,可能通过激活AMPK/PGC-1α/SIRT3信号通路改善线粒体功能。
      康舒悦, 喻燕姿, 孙家群, 陈玟璇, 杨雅琴, 王奇, 李伟荣, 姚丽梅
      2025, 31(7): 15-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4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型开心散(KXS)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KXS汤剂、散剂、配方颗粒剂组(3.08 g·kg-1),多奈哌齐组(0.51 mg·kg-1),每组各10只。采用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AD模型大鼠,连续给药30 d进行行为学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含量,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生化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神经萎缩1蛋白(OPA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AMPK、磷酸化(p)-AMPK、PGC-1α、SIRT3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识别指数、自发交替反应率、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目标象限路程占总路程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1),海马组织线粒体损伤明显,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含量显著减少(P<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SOD活力降低、ROS含量升高(P<0.01),PGC-1α、SIRT3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OPA1、p-AMPK/AMPK、PGC-1α、SIRT3蛋白表达降低,FIS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KXS各剂型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P<0.01),海马组织线粒体损伤减轻,内脊排列较清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SOD活力升高、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GC-1α、SIRT3 mRNA表达升高,OPA1、p-AMPK/AMPK、PGC-1α、SIRT3蛋白表达升高,FIS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KXS各剂型组间比较,配方颗粒剂组大鼠自发交替反应率高于汤剂组和散剂组(P<0.05)。结论KXS汤剂、散剂及配方颗粒剂均能提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配方颗粒剂效果较佳,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PGC-1α/SIRT3信号通路、改善线粒体功能进而改善脑部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开心散;剂型;线粒体功能;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   
      45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04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桃红四物汤通过调节星型胶质细胞极化,降低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脑保护提供新策略。
      王慧芳, 陈新茹, 陈梦圆, 周娴, 韩岚, 陈卫东, 季兆洁
      2025, 31(7): 25-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01
      摘要: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是否与调节星型胶质细胞极化有关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将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磷酸川芎嗪片组和AG490组。除假手术组外均进行MCAO/R造模,给药7 d。采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质补体成分3(C3)、S100钙结合蛋白A10(S100A10)、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差异,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检测GFAP和C3、S100A10共定位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VEGF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损伤显著升高(P<0.01),蛋白C3上升而S100A10降低,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明显升高(P<0.05,P<0.01),VEGF-A蛋白显著降低(P<0.01),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共定位荧光强度GFAP和C3显著上升(P<0.01),GFAP和S100A10显著下降(P<0.01),VEGF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中、高剂量和磷酸川芎嗪片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损伤显著降低(P<0.01);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磷酸川芎嗪片组蛋白表达C3降低而S100A10显著升高(P<0.01);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AG490组蛋白及mRNA表达C3、通路相关明显降低(P<0.05,P<0.01),S100A10显著升高(P<0.01),VEGF-A蛋白显著上升(P<0.01),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共定位荧光强度GFAP和C3显著降低(P<0.01),GFAP和S100A10显著升高(P<0.01);VEGF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桃红四物汤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下调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A2型极化,进而减轻炎性因子释放及促进VEGF生成有关。  
      关键词:桃红四物汤;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星形胶质细胞;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31
      |
      5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04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升陷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升陷汤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减轻心肌微血管损伤,为心衰治疗提供新方案。
      高卉, 杨泽祺, 高凡, 李红京, 陆艾阳子, 刘兴超, 郭秋红
      2025, 31(7): 35-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37
      摘要:目的探讨升陷汤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功能及心肌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术(TAC)制备CHF大鼠模型,72只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为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主动脉弓,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升陷汤低、中、高剂量组(5.1、10.2、20.4 g·kg-1),盐酸曲美他嗪组(6.3 mg·kg-1),每组各8只。造模后4周开始给药,给药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8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微血管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ATP合成酶亚基(ATP5D)、F-肌动蛋白(F-actin)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Claudin)、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闭锁小带蛋白1(ZO-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射血分数(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显著降低(P<0.01),左室舒张内径(LVIDd)、左室收缩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VOL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VOLs)显著升高(P<0.01),NO、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1),ET-1、vWF水平显著升高(P<0.01),电镜下微血管基底膜不完整,紧密连接模糊,ATP5D、F-actin蛋白及Occludin、Claudin、ZO-1、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微血管相对密度显著降低(P<0.01)。经升陷汤干预后,CHF大鼠EF、FS显著升高(P<0.01),LVIDd、LVIDs、LVPWd、LVPWs、LVVOLd、LVVOLs显著下降(P<0.01),NO、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1),ET-1、vWF水平显著下降(P<0.01),电镜下微血管基底膜相对完整,紧密连接相对连续,ATP5D、F-actin及Occludin、Claudin、ZO-1、V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微血管相对密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升陷汤能有效改善CHF大鼠心功能,减轻微血管内皮损伤,加强内皮细胞间连接,提高微血管密度,从而保护心肌微血管损伤。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升陷汤;心功能;心肌微血管   
      25
      |
      55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3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药理

    • 最新研究发现,参芎黄连解毒汤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神经元损伤,促进β淀粉样蛋白清除,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抗炎和调控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
      刘晶, 陈康, 周渝顺, 张哲祚, 于顾然, 李浩
      2025, 31(7): 43-5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36
      摘要:目的研究参芎黄连解毒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β淀粉样蛋白(Aβ)清除能力和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2月龄SPF级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双侧海马区注射Aβ寡聚体的方式构建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设置空白组、假手术组、参芎黄连解毒汤(中药)低、高剂量组(3.27、6.54 g·kg-1)和多奈哌齐组(0.65 mg·kg-1)。采用水迷宫和旷场实验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活动功能,苏木素-伊红(HE)和尼氏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活体成像评估荧光Aβ经脑脊液的代谢情况,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脑组织和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炎症和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平台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组织出现神经元固缩,尼氏体溶解、小胶质细胞活化等病理表现,荧光Aβ经脑脊液代谢速度减慢,海马组织BDNF、NT-3、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 p6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平台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组织神经元核固缩、尼氏体溶解、小胶质细胞活化等情况好转,荧光Aβ经脑脊液代谢增快,海马组织中BDNF、NT-3表达增多(P<0.01),TLR4、MyD88、p-NF-κB p65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海马组织TNF-α明显降低(P<0.05),IL-10表达明显升高(P<0.05);多奈哌齐组海马组织TNF-α、IL-6、IL-1β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参芎黄连解毒能改善AD小鼠神经元损伤,增强脑脊液流动,从而促进Aβ的清除,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抗炎和调控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  
      关键词:参芎黄连解毒汤;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损伤;β淀粉样蛋白(Aβ)清除   
      25
      |
      4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27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报道:通过实验优化菟丝子方配比,发现其可增强卵巢细胞活力,保护卵巢储备功能。
      李源, 杜寒倩, 李佳珊, 郭丽, 李泽辉, 林娜, 徐颖
      2025, 31(7): 53-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39
      摘要: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法结合体外实验,优化菟丝子方对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组方配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对菟丝子方水提物进行5因素11水平的实验设计,以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测定菟丝子方水提物1~11处理的人卵巢颗粒细胞(KGN细胞)活力为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最优组方配比;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查询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分别将共同靶点导入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工具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及基因功能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以CCK-8实验测定金丝桃苷对卵巢生殖干细胞活力的影响;以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EdU)、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TUNE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实验对均匀设计得出最优组方和菟丝子方水提物11(菟丝子-枸杞子-山药-茯苓-莲子4∶4∶2∶1∶1)在影响KGN细胞增殖、凋亡、雌二醇(E2)分泌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得出对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最优组方配比及初探其机制。结果菟丝子方的278个药物靶点和1 721个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共同靶点147个;GO分析显示主要涉及细胞对外源性化合物刺激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正向调控细胞增殖等194个生物学过程,细胞膜、线粒体、神经元细胞体等84个细胞组成,酶结合、雌激素应答元件结合、核雌激素受体结合等144个分子功能;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菟丝子方各药材按照菟丝子-枸杞子-山药-茯苓-莲子27∶30∶17∶12∶14组方时增强KGN细胞活力具有最佳效果;CCK-8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金丝桃苷组卵巢生殖干细胞活力显著提高(P<0.01);CCK-8和EdU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均匀设计筛选出的最优组方和菟丝子方水提物11组KGN细胞增殖能力明显提高(P<0.05,P<0.01);TUNEL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均匀设计筛选出的最优组方和菟丝子方水提物11组明显减少KGN细胞凋亡(P<0.05);ELISA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菟丝子方水提物11组显著促进KGN细胞E2的分泌(P<0.05),而均匀设计得出的最优组方对KGN细胞E2的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菟丝子方水提物11(菟丝子-枸杞子-山药-茯苓-莲子4∶4∶2∶1∶1)与均匀设计筛选出的组方(菟丝子-枸杞子-山药-茯苓-莲子27∶30∶17∶12∶14)均可能是菟丝子方改善卵巢储备功能的最佳组方配比,但尤以组方11配比效果最佳。菟丝子方可通过Hyperoside等活性成分,正向调控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和影响酶结合、雌激素应答元件结合等分子功能,从而促进KGN细胞增殖、E2分泌、抑制凋亡,进而发挥对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菟丝子方;卵巢储备功能;均匀设计;卵巢颗粒细胞;卵巢生殖干细胞   
      21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34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滋肾通关方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炎症症状,降低有害菌水平,提升有益菌水平,并下调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其中肉桂成分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李晰然, 陈梦娇, 邹恺平, 赵晨光, 代兴斌, 张晓清, 刘顺
      2025, 31(7): 63-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6
      摘要:目的基于“肠-前列腺”轴理论,通过检测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探究滋肾通关方及方中肉桂治疗CNP大鼠的作用与机制。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挑选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动物采用注射角叉菜胶的方法制备CNP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中32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宁泌泰胶囊组(0.50 g·kg-1)、滋肾通关方组(2.00 g·kg-1)、黄柏-知母药对组(2.00 g·kg-1),每组8只,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药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14 d。收集大鼠前列腺组织并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M(IgM)、分泌型IgA(sIg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利用16S rDNA测序分析给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各给药组均可缓解CNP大鼠的炎症症状,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以滋肾通关方组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L-8、hs-CRP、sIgA、IgM、iNOS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给药组上述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黄柏-知母药对组比较,滋肾通关方组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gM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肠道菌群结果显示,与黄柏-知母药对组比较,在目水平上,滋肾通关方组可以显著降低条件致病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Acidaminococcales、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梭菌目(Clostridiales)、迷踪菌目(Elusimicrobiales)菌群的相对丰度(P<0.01);在属水平上,显著降低致病菌毛螺菌属和拟杆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P<0.01),显著增加有益菌瘤胃球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P<0.01)。结论滋肾通关方可降低肠道有害菌水平、提升肠道有益菌水平,并下调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方中配伍的少量肉桂可能对滋肾通关方治疗CNP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肠道菌群;炎症因子;滋肾通关方;“肠-前列腺”轴;16S rDNA测序   
      20
      |
      36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0534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滋肾调肝方能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大鼠的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Keap1/Nrf2/HO-1通路相关。
      李钟彤, 张亚萍, 游琛, 李青青, 王颖杰, 区思雯, 薛桃妹, 张楚琪
      2025, 31(7): 7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39
      摘要:目的观察滋肾调肝方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并探讨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造模组36只,造模组大鼠连续每日皮下注射半乳糖(350 mg·kg-1)联合制动应激法建立模型,造模28 d后将正常组和造模组各处死6只验证模型。模型验证成功后,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戊酸雌二醇(0.09 mg·kg-1)组和滋肾调肝方低、中、高剂量(6.39、12.78、25.56 g·kg-1)组,以6只/组进行相应干预,持续4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动情周期及卵巢病理形态学变化,计算大鼠卵巢脏器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性激素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卵巢组织中Nrf2、Keap1、HO-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IHC)检测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中生长卵泡明显减少、卵泡颗粒层排列松散;大鼠卵巢指数和血清抗缪勒管激素(AMH)、雌二醇(E2)水平显著下降,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下降(P<0.01),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卵巢组织中Keap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Nrf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HO-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SOD2蛋白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戊酸雌二醇组及滋肾调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卵巢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P<0.01),血清中AMH、E2水平显著升高(P<0.01),FSH、LH水平显著降低(P<0.01);卵巢内生长卵泡数量增多,血清中SOD活性增强,CAT活力升高,GSH含量增加,MDA含量减少(P<0.05,P<0.01);卵巢组织中Keap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Nrf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Nrf2、HO-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SOD2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滋肾调肝方能够调节血清激素水平,降低Keap1的表达水平,上调卵巢组织中Nrf2、HO-1、SOD2因子的表达,增强DOR大鼠卵巢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卵巢过氧化损伤,改善卵巢储备功能,其机制可能与Keap1/Nrf2/HO-1通路相关。  
      关键词:滋肾调肝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氧化应激;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   
      29
      |
      33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31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加味少腹逐瘀汤能通过抑制VEGF/PI3K/Akt/eNOS-NO信号通路,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有望成为治疗新选择。
      王家兴, 史奇, 武权生
      2025, 31(7): 81-9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06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少腹逐瘀汤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8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孕三烯酮组,加味少腹逐瘀汤(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自体移植法进行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建造,造模成功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加味少腹逐瘀汤浓缩液30、15、7.5 g·kg-1灌胃给药,孕三烯酮组给予孕三烯酮混悬液0.25 mg·kg-1灌胃给药,其余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28 d后给予缩宫素观察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及潜伏时间,收集各组大鼠血清、各造模组大鼠异位灶及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子宫,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灶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生成特异性指标簇分化34抗原(CD34)、FLI-1转录因子(FLI-1)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VEGF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组织VEGF、PI3K、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eNOS、磷酸化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NOS)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VEGF、PI3K、Akt、eNOS 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及扭体反应时间、血清VEGF及NO表达水平、组织VEGF蛋白、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及VEGF、PI3K、Akt、eNOS mRNA水平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增加,扭体反应潜伏时间显著缩短,腹壁可见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显著增大,出现间质增生、腺体扩张和血管增多,CD34、FIL-1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血清VEGF及NO表达水平、蛋白VEGF、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及VEGF、PI3K、Akt、eNOS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孕三烯酮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扭体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腹壁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明显减小,病理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CD34、FIL-1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孕三烯酮组和中药高、中剂量组血清VEGF及NO表达水平、蛋白VEGF、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及VEGF、PI3K、Akt、e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中药低剂量组血清VEGF,蛋白VEGF、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及VEGF、e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加味少腹逐瘀汤可通过拮抗VEGF/PI3K/Akt/eNOS-NO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从而阻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及恶化。  
      关键词:加味少腹逐瘀汤;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   
      23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89736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葫芦素B通过调控p53/SLC7A11/GPX4信号通路轴,诱导4T1细胞铁死亡,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阮意丹, 张慧中, 黄华婷, 张萍芝, 姚爱娜, 张永强, 徐晓涵, 李诗曼, 倪健, 董晓旭
      2025, 31(7): 91-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26
      摘要:目的探讨葫芦素B(CuB)诱导4T1细胞发生铁死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CuB(0.2、0.4、0.8 μmol·L-1)对4T1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检测4T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利用试剂盒检测4T1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4T1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水平;透射电镜观察4T1细胞的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4T1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CL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转铁蛋白受体1(TFR1)、铁蛋白重链1(FTH1)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uB各给药组4T1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细胞克隆数显著减少(P<0.01),细胞LDH的泄漏显著增多(P<0.0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1),细胞ROS水平显著提升(P<0.01)。与空白组比较,CuB各给药组细胞线粒体明显皱缩,线粒体嵴减少甚至消失。与空白组比较,CuB各给药组细胞p53、ACSL4、TFR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SLC7A11、GPX4、FTH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CuB可能通过上调p53表达,抑制SLC7A11和GPX4表达,进而调控p53/SLC7A11/GPX4信号通路轴;通过上调ACSL4表达,加速脂质过氧化底物的产生,同时上调TFR1表达促进细胞摄取Fe3+,下调FTH1的表达,降低储铁能力,使细胞内的游离Fe2+水平上升,催化芬顿反应,产生过量的ROS,使抗氧化系统和铁代谢失衡,进而诱导4T1细胞铁死亡。  
      关键词:乳腺癌;葫芦素B;铁死亡;机制;p53   
      21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44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据最新研究报道,乳岩内消霜能有效诱导乳腺癌前病变细胞铁死亡,通过抑制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为乳腺癌前病变治疗提供新思路。
      张昊天, 邱叶贝, 苏燃, 颜显欣, 马民
      2025, 31(7): 98-1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24
      摘要:目的探讨乳岩内消霜(RUC)诱导乳腺癌前病变(BPL)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丰富RUC治疗BPL的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1%、2%和4%浓度RUC透皮液(RUT)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使用DCFH-DA探针对活性氧(ROS)进行检测,使用相应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脂质过氧化荧光探针C11-BODIPY581/591检测脂质过氧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联合雌孕激素构建BPL大鼠模型,同时使用RUC外用治疗,第12个周期后安乐死大鼠,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使用相应试剂盒检测乳腺组织Fe2+和MDA含量;通过免疫组化法(IHC)和Western blot检测BPL大鼠乳腺组织Nrf2、SLC7A11和GPX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基质组比较,1%、2%和4% RUT组MCF-10AT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具有浓度依赖性,24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3%;与4% RUT组比较,RUT+Fer-1组细胞活性明显提高(P<0.05)。与基质组比较,1%、2%和4% RUT组MCF-10AT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P<0.05);与4% RUT组比较,RUT+Fer-1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增高(P<0.05)。与基质组比较,1%、2%和4% RUT组细胞内ROS和Fe2+水平明显增高(P<0.05), GSH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4% RUT组比较,RUT+Fer-1组细胞内ROS和Fe2+水平明显降低(P<0.05), GSH水平明显增高(P<0.05),MDA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基质组比较,1%、2%和4% RUT组MCF-10AT细胞内Nrf2、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4% RUT组比较,RUT+Fer-1组细胞内Nrf2、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在体内实验中,与基质组比较,RUC组BPL大鼠乳腺组织病理状态有效改善,乳腺导管扩张程度低且导管排列有序,未见浸润性癌的病理形态。与基质组比较,RUC组大鼠乳腺组织中Fe2+和MDA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基质组比较,RUC组大鼠乳腺组织中Nrf2、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RUC可能通过抑制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提高Fe2+积累并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诱导BPL细胞发生铁死亡。  
      关键词:乳腺癌前病变;乳岩内消霜;铁死亡;脂质过氧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20
      |
      4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60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麻杏苦甘汤能有效减轻油酸诱导的急性肺损伤,降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可能通过调节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焦太强, 南一, 袁玲, 李佳庆, 牛阳
      2025, 31(7): 108-11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7
      摘要:目的观察麻杏苦甘汤对油酸(OA)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2 mg·kg-1),麻杏苦甘汤低、中、高(3.1、6.2、12.4 g·kg-1)剂量组。各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和相应浓度麻杏苦甘汤灌胃,连续给药7 d后,模型组和各给药组采用尾静脉注射OA(0.2 mL·kg-1)的方法建立ALI模型。造模12 h后,分析各组大鼠血气情况和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肺组织细胞损伤、凋亡情况并对其进行评分;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和凋亡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W/D显著升高(P<0.01);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病理染色可见明显炎性浸润、组织水肿、肺泡间隔增厚及肺组织细胞凋亡;肺组织p38 MAPK、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Caspase-3 mRNA表达和磷酸化(p)-p38 MAPK、p-NF-κB p65、p-IκBα、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剪切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予麻杏苦甘汤干预能显著升高大鼠PaO2、SaO2、PaO2/FiO2,显著降低PaCO2、W/D(P<0.01);显著降低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P<0.01);缓解肺组织中炎性浸润、组织水肿、肺泡间隔增厚及肺组织细胞凋亡;明显下调肺组织中p38 MAPK、NF-κB p65、IκBα、Bax、Caspase-3 mRNA表达和p-p38 MAPK、p-NF-κB p65、p-IκBα、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P<0.05,P<0.01),显著上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麻杏苦甘汤对OA诱导的ALI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麻杏苦甘汤;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油酸;急性肺损伤   
      21
      |
      2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033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九制多花黄精能有效预防雌性大鼠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抑郁,为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邓欣雨, 马春花, 王梓萌, 唐漫, 李昕燃, 喻录容, 何先元
      2025, 31(7): 117-1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16
      摘要:目的观察九制多花黄精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MS)造模进行中雌性大鼠的抑郁预防控制效果。方法将40只SPF级SD雌性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九制黄精低、中、高浓度预防组,每组8只。采用CUMS造模法,通过体质量、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血清性相关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睾酮(T)、雌二醇(E2)]、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mRNA蛋白表达等各项指标评价九制多花黄精对预防雌性大鼠CUMS抑郁模型的影响。结果从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等开始造模前后行为的比较推测模型组大鼠抑郁已建立,通过对各处理组间行为学、神经递质、性相关激素、炎症因子和神经通路的比较,可以得出药物应用对预防雌性大鼠抑郁症进展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效果。采用SPSS 25软件进行误差和显著性统计分析,组间用t检验,与模型组比较,各处理组作用效果明显(P<0.05)。九制黄精显著提升雌性大鼠脑组织5-TH水平(P<0.01),显著降低DA、ACh水平(P<0.01),明显降低大鼠血清GnRH、T、E2、TNF-α、IL-6水平(P<0.05),提高大鼠大脑BDNF、TRKB mRNA表达。结论九制多花黄精对大鼠CUMS抑郁模型有非亢进性预防效果,为将九制多花黄精开发成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抑郁症;预防;九制多花黄精;雌性大鼠;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MS)抑郁模型   
      22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24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临床

    • 最新研究发现,金卫平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显著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改善肺功能和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郑旭东, 孔德钰, 赵本璋, 周慧敏, 汪睿韬, 吴建军
      2025, 31(7): 125-13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29
      摘要:目的研究金卫平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瘀肺证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6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瘀肺证的患者并按照是否服用金卫平喘汤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金卫平喘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两组疗程均为7 d,并对治疗前、后3个月的急性加重次数及肺功能指标进行随访记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急性加重程度、中医证候评分、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进行随访,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急性加重次数减少(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急性加重次数减少(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急性加重程度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急性加重程度改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肺功能指标中FEV1、FEV1%、FVC及FEV1/FVC升高(P<0.05),对照组FEV1、FEV1%、FVC及FEV1/FVC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EV1、FVC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中喘息、咳嗽、咳痰、胸闷、气短、乏力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P<0.05),对照组咳嗽、咳痰、胸闷、乏力、心悸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喘息、咳嗽、胸闷、气短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CAT评分咳嗽、咳痰、胸闷、爬楼、外出、活动、精力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P<0.05),对照组咳嗽、咳痰、胸闷、睡眠、精力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咳嗽、咳痰、胸闷、活动、外出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mMRC评分、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下降(P<0.05),对照组mMRC评分、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下降(P<0.05)。结论金卫平喘汤能够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瘀肺证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降低患者的急性加重程度,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咳嗽、胸闷等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金卫平喘汤;中医药;临床疗效   
      19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57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复原通络方免煎颗粒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血管通畅率,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吴芳芳, 李晓宇, 柳国斌, 王宏飞, 樊炜静, 黄仁燕
      2025, 31(7): 134-1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796
      摘要:目的观察复原通络方(由黄芪、红花、鸡血藤、路路通、伸筋草、积雪草等中药组成)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脉络瘀阻证患者的效果及对一期通畅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脉络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44)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n2=44)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原通络方免煎颗粒治疗。两组皆治疗24周,随访观察3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一期通畅率、症状量化评分、踝肱指数(ABI)、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一期通畅率比较,治疗36周后,观察组一期通畅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根据症状量化评分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整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P<0.05)。ABI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24、36周后AB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治疗24周、36周后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炎症指标水平比较,治疗24周、36周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原通络方免煎颗粒,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患肢血管一期通畅率。服用更长时间的复原通络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原通络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脉络瘀阻证;临床疗效;一期通畅率   
      26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72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在男性不育治疗领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验证了补肾填精法对肾精亏虚型弱精子症的疗效,发现龟鹿填精胶囊能提高精子活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MPK/mTORC1信号通路有关。
      付远杰, 李富豪, 彭成华, 徐栋, 尹国安, 黄晓朋, 常德贵, 董良
      2025, 31(7): 141-14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494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法对肾精亏虚型弱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符合标准的肾精亏虚型弱精子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口服龟鹿填精胶囊,对照组口服左卡尼汀口服溶液,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前向运动(PR)、精子总活力(PR+NP)、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MP)正常比例、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并随访3个月,记录配偶受孕情况。并从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组病例中随机抽取8例,并且纳入4例精液常规检查正常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正常精液组精子AMPK及磷酸化(p)-AMPK、mTOR调节相关蛋白(RAPTOR)及p-RAPTOR、PTEN诱导激酶1(PIN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配偶受孕率为9.09%(3/33)高于对照组的3.33%(1/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8%(2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0/3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PR、PR+NP、MMP、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两组PR、PR+NP、MMP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观察组患者AMPK、RAPTOR的磷酸化水平及PINK1蛋白水平显著上调(P<0.01)。使用龟鹿填精胶囊治疗后AMPK、RAP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PINK1蛋白量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调(P<0.01),而AMPK、RAP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龟鹿填精胶囊能有效提高肾精亏虚型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活力、MMP正常比例,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MPK/mTORC1信号通路,降低PINK1蛋白水平,抑制过度激活的线粒体自噬有关。  
      关键词:龟鹿填精胶囊;肾精亏虚;弱精子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线粒体膜电位   
      24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6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药学基础

    • 在中药分析领域,研究人员基于UPLC-Q-Orbitrap-MS技术,联合MDF和GNPS技术,建立了快速鉴定茯苓类药材中差异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为中药定性分析提供新思路。
      王佳媛, 范晓涵, 魏晓晓, 曹蓉, 王进, 王蕾, 许凤清, 黄顺旺, 吴德玲, 赵宏苏
      2025, 31(7): 148-1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9
      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MS),联合质量亏损过滤(MDF)和分子网络整合技术,建立快速鉴定茯苓类药材中差异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UPLC-Q-Orbitrap-MS对茯苓类药材进行质谱数据采集及鉴定,借助MDF对三萜类成分进行裂解行为研究和结构鉴定,基于各成分MS/MS离子碎片的相似度创建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GNPS),利用软件Cytoscape 3.6.1可视化结构相似的分子簇,对主要的化合物类别的结构进行鉴定及确证。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为标准筛选5种茯苓类药材的差异成分。结果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出66种化合物,经MDF新鉴定出8种化合物,经GNPS新鉴定出28种化合物,共鉴定出102种化学成分,其中三萜类成分43种,糖类成分16种,氨基酸及肽类26种,核苷类3种,其他类化合物14种。茯苓皮和野生茯神中的三萜类成分居多,茯苓和人工茯神的氨基酸及肽类成分最多,茯苓皮的糖类成分最多,茯苓和人工茯神中Ⅰ型三萜和Ⅱ型三萜含量较高,茯苓皮中Ⅲ型三萜含量较高,茯神木中4种类型的三萜类均含量较高,野生茯神中Ⅰ型、Ⅱ型、Ⅳ型三萜含量较高。筛选出12种共有差异化学成分,包括丝氨酸、鸟嘌呤核苷、没食子酸、2-辛烯醛、麦芽三糖、栓菌酸、去氢齿孔酸、松苓新酸、茯苓酸A、茯苓酸B、茯苓酸E、茯苓酸G,在不同茯苓类药材中的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5种茯苓类药材中,成分的种类整体相似,但其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三萜类成分的分布上。UPLC-Q-Orbitrap-MS、MDF与GNPS整合技术的联用,可为其他中药的快速定性分析提供思路。  
      关键词:分子网络;质量亏损过滤;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MS);多元统计分析;差异化合物;成分鉴定;三萜类成分   
      21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0531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赤石脂炒制陈皮后,其颜色、气味和挥发性成分显著变化,为陈皮炮制科学内涵和质量评价提供新依据。
      辛力, 温佳文, 龚文慧, 赵蓓蓓, 严世豪, 陈华师, 乐海平, 张金莲, 薛艳华
      2025, 31(7): 157-16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63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赤石脂炒陈皮炮制前后颜色、气味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探讨炮制后健脾功效增强的物质基础及辅料赤石脂炮制饮片的科学内涵。方法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对炮制前后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及相对定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5的原则筛选得到炮制前后的挥发性差异成分,并结合色差仪、电子鼻等智能感官技术识别经赤石脂炒制前后陈皮的色度和气味信息,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挥发性差异成分与色度值之间的关联。结果从陈皮及赤石脂炒陈皮中共鉴定出112个挥发性成分,其中陈皮检出成分84个、赤石脂炒陈皮检出成分97个,并筛选出α-蒎烯、β-月桂烯、芳樟醇、桧烯、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A-罗勒烯、δ-榄香烯7个差异性成分。陈皮经赤石脂炮制后明度值(L*)、黄蓝色值(b*)和总色度值(E*ab)降低,红绿色值(a*)升高(P<0.01);S4、S5、S10、S13传感器响应值升高,S3、S8传感器响应值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α-蒎烯、β-月桂烯与L*、E*ab呈负相关,与a*呈正相关;桧烯与L*、E*ab呈正相关;芳樟醇与L*、E*ab呈正相关,与a*呈负相关;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与L*呈正相关。结论陈皮经赤石脂炮制后外观颜色、气味及挥发性成分均发生明显变化,α-蒎烯、β-月桂烯、桧烯、芳樟醇、A-罗勒烯等成分是赤石脂炒陈皮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特征性成分,可为陈皮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陈皮;炮制;赤石脂;α-蒎烯;β-月桂烯;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智能感官技术   
      21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0538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南寒水石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组成不均一,具有明显的化学成分环带,为南寒水石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实验依据。
      卓鱼周
      2025, 31(7): 163-1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64
      摘要:目的通过矿物原位微区分析方法探究矿物药南寒水石的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组成的均一性问题。方法收集贵州省贞丰县烂泥沟(LNG-1、LNG-2)、兴仁市太平洞(TPD)和紫木凼(ZMD)、安龙县戈塘(GT),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高龙(GL)和八渡(BD)、兴仁市凌云县明山(MS)的南寒水石样品。采用X射线能谱面扫描法(EDS)对TPD样品的光薄片进行原位微区的钙(Ca)、锰(Mn)、铁(Fe)元素面扫描分析;采用阴极发光法(CL)对各南寒水石样品的光薄片进行发光性分析;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LNG-1、TPD、GL、BD样品光薄片的原位微区Mn、Fe、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均匀性,以及LNG-2、ZMD、GT、MS样品光薄片的原位微区δ18O及分布均匀性。结果不同产地的南寒水石的元素及氧同位素组成均存在差异性。EDS分析结果显示,南寒水石中的Fe、Mn元素具有明显的环带结构。CL及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南寒水石不同区域阴极光呈红色且明暗不一,其中Mn、Fe及稀土元素的含量为南寒水石阴极光明暗的重要影响因素。Fe元素含量高而Mn元素含量低的区域阴极光颜色较暗,Fe元素含量低而Mn元素含量高的区域阴极光颜色较亮,当稀土元素总含量>10 μg·g-1时,将对阴极光的明亮度产生影响,其总含量越高的区域阴极发光颜色也越明亮。在不同产地样品中,MS地区所测试的南寒水石具有最大的δ18O不均一性,且形成了微米级的δ18O差异性环带,同时,阴极光较暗的区域δ18O含量较低,阴极光较亮的区域δ18O含量较高。结论南寒水石的Fe、Mn、稀土元素及δ18O组成不均一且具有明显的化学成分环带,其中烂泥沟地区的南寒水石因化学成分相对均一,具有较高的Fe、Mn元素含量而具有良好的品质。该研究可为南寒水石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南寒水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成矿流体;中药材;质量均一性   
      21
      |
      3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0528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健康与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健康与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差异,土壤环境因子可能影响穿心莲根际微生物,诱发疾病。研究为穿心莲疾病预防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永芹, 周思彤, 许乐乐, 王锂韫
      2025, 31(7): 172-18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17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与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探究病害发生过程中土壤、植物、微生物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测定健康和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健康与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与根际微生物相关性。结果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中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穿心莲。与健康株相比,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和操作性分类单元(OUT)丰度均有所下降。健康与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群落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细菌(Proteobacteri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显著提升、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细菌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细菌丰度显著增加,而酸杆菌属(RB41)细菌呈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健康与患病穿心莲根际微生物门类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表现出明显差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全钾等与健康穿心莲根际微生物中部分优势细菌和真菌门类相对丰度具有相关性,碱解氮、全磷与患病穿心莲根际微生物部分优势细菌和真菌门类相对丰度具有相关性。结论健康和患病穿心莲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存在差异,土壤环境因子有可能对穿心莲根际微生物产生影响从而诱发穿心莲疾病。研究结果为穿心莲疾病预防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穿心莲;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   
      17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1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经典名方桔梗汤的关键信息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报道,桔梗汤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为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提供文献支持。
      雷洋, 李玉丽, 谢孝明, 刘珍, 张尚华, 蔡铁如, 谭英, 周卫强, 易钊旭, 唐云
      2025, 31(7): 182-19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463
      摘要:经典名方桔梗汤是治疗咽痛、咳嗽的基本方。该文通过查询数据库,系统梳理与总结数据资料,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桔梗汤的药物组成、炮制、制法与临床应用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分析。经考证,桔梗汤始载于《伤寒杂病论》,又称“甘桔汤”,后世各朝代医家的不断继承和创新桔梗汤多根据该方进行加减。该方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桔梗为桔梗科植物Platycodon grandiflorum的干燥根,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二药均选用生品。药物剂量为甘草27.60 g,桔梗13.80 g,加水600 mL,同煎至200 mL,饭后温服,每日2次,每次100 mL。桔梗汤主治少阴客热证型,以咳嗽、咽痛为其核心症状。桔梗汤在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咽喉炎、食管炎、扁桃体炎、肺脓肿,尤其对咽喉炎、肺脓肿疾病疗效显著。该研究可为经典名方桔梗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文献基础。  
      关键词:经典名方;《金匮要略》;桔梗汤;甘桔汤;历史源流;文献考证   
      17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0525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经典名方牡蛎散古代文献分析与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牡蛎散,源自西晋《脉经》,主治自汗盗汗,临床应用广泛,为中医内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胡东森, 张向阳, 解粲然, 施嘉伟, 王紫怡, 周卓妍, 张林, 陈晔欣
      2025, 31(7): 191-20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14
      摘要:牡蛎散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93首中的第45首,由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4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止汗的功效,是中医临床治疗常用方剂之一。该研究通过采用溯源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经典名方牡蛎散的历史沿革、药物组成、药物剂量、药物基原与炮制、煎服法、功效主治及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结果表明,牡蛎散的方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组方思路可追溯至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其组成、剂量及功效主治则首载于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药物基原与炮制上,牡蛎应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的贝壳,煅后使用;黄芪应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的干燥根,生品入药;麻黄根当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 的干燥根,生品入药;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的干燥成熟果实,可生品入药,但使用炒制后的轻浮瘪瘦颖果浮小麦效果更佳。药物组成及剂量为牡蛎8.26 g、麻黄根8.26 g、黄芪8.26 g、小麦7.92 g,研为粗末,加水450 mL煎至240 mL,温服。现代临床上,牡蛎散主治病证广泛,包括阳虚或气虚所致自汗、盗汗,其临床疾病谱涉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等,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以期为牡蛎散的后续研发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牡蛎散;关键信息;现代应用;文献研究   
      17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53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大秦艽汤在治疗中风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经典名方研发提供文献证据。
      李娜, 白建英, 李付平, 张秀芬, 芦迪, 白祎硕, 王翠香, 苏坤
      2025, 31(7): 201-2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15
      摘要:大秦艽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百首中的第54首,来源于金代医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及独活16味中药组成,是治疗中风的常用经典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亦较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及神经性皮炎等多系统疾病。故笔者遵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大秦艽汤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177条,涉及中医古籍100部。从大秦艽汤历史沿革、组成用量、制法用法及各药物基原炮制等进行挖掘梳理及系统研究,发现在175条主治病证记载中,中风(144)最多,占总病证的82.29%,后世多遵刘完素大秦艽汤治疗“血弱不能养筋”所致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其说,并补充了其治疗中风所见的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偏枯疼痛及酸厥等其他症状,治疗疾病亦有所扩展,用于筋燥、瘛疭、痉证及痹证等。同时发现,后世医家对大秦艽汤治疗的中风属于“内风”还是“外风”存在争议,刘完素认为中风由内引发,创立火热中风学说,大秦艽汤治疗“内风”,后世医家多认为主治“内虚邪中”之“外风”。有药物组成的有效数据共76条,其中59条各药物皆有剂量,建议使用原方的现代折算用量,每服41.30 g,煮散,用水600 mL煎至300 mL,煎煮1次,去渣,温服,不计时候。通过对记载大秦艽汤的古籍文献分析研究,厘清其历史沿革,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研发上市和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证据。  
      关键词:经典名方;大秦艽汤;历史沿革;关键信息;文献考证   
      29
      |
      10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4017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学术探讨

    • 最新研究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对肿瘤免疫稳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新理论支持。
      杨冰炜, 陈雪, 王成磊, 翟浩宇, 李卫东, 花宝金
      2025, 31(7): 212-2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824
      摘要:肿瘤免疫稳态是机体在免疫系统的监视下,及时清除异常突变细胞以防止肿瘤发生发展,而不损伤其他正常细胞的动态平衡状态,是认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概念。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一种可调节性的细胞死亡,包含细胞凋亡、自噬、焦亡、坏死、铁死亡等多种形式,被视为机体清除异常或突变细胞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现代研究发现PCD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在肿瘤前期生成阶段,PCD可通过发挥特异性免疫清除作用,及时控制肿瘤进展;在肿瘤后期成瘤阶段,PCD则可通过形成肿瘤特定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发展,产生致癌作用,因此PCD被视为维持肿瘤免疫稳态的重要途径。该团队在余桂清、朴炳奎教授“扶正培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调气解毒”理论并应用于肿瘤临床防治。该研究基于“调气解毒”理论,总结目前现代医学对于PCD相关机制研究的进展,阐发PCD在肿瘤免疫稳态调节中的作用,认为气机调和状态是正常PCD维持肿瘤免疫稳态平衡的基础条件,气机失调、癌毒演化病机是PCD异常,肿瘤免疫稳态失衡,导致肿瘤细胞逃逸发展的核心过程。因此,在“调气解毒”理论指导下,总结性提出肿瘤全周期防治思路,肿瘤生成前期运用“调气扶正”之法以重塑肿瘤免疫稳态,促进异常细胞清除;肿瘤形成后期运用“解毒散邪”之法以逆转肿瘤特定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发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调气解毒;细胞程序性死亡;肿瘤免疫;稳态调节;中医药   
      21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9543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据最新研究,中医药通过保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新见解。
      辛晶晶, 王同兴, 韩宁馨
      2025, 31(7): 221-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36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慢性炎症和结构性阻塞,且不完全可逆,这将导致因空气潴留和体力消耗引起的呼吸急促。中医学提出“肺络”,认为肺络是布散于肺和肺系之络脉,肺络包括脉络和气络,脉络行血属阴,循行分布于内;气络行气属阳,循行分布于外。西医学中,脉络与大中小血管、微血管特别是微循环具有同一性;气络则涵盖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s)是肺微血管内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的研究发现,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是COPD发病机制中的主要受损细胞,其介导COPD的发生和发展。中医药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治疗COPD,且具有减少西药耐药性及诸多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基于“肺络理论”,以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为关键点,阐述了中医药保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治疗COPD的新内涵,旨在为临床通过保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治疗COPD提供新见解。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络理论;中医药;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26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715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研究领域,专家总结了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提出了建立理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提供新思路,有望推动中医科学研究发展。
      王梓仪, 范星宇, 贾裕智, 何庆勇
      2025, 31(7): 230-2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995
      摘要:2型糖尿病(T2DM)与高血压是常见多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临床常同时存在,导致大量心血管事件与死亡,且病死率远超过血脂紊乱、肥胖等其他因素。该研究基于T2DM合并高血压的国内外诊断标准、指南及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对现有的T2DM合并高血压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进行总结评价与分析。西医吻合度较高的模型有手术诱导法、化学药物诱导法中给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膳食诱导法中高脂高盐饮食诱导SD大鼠结合STZ注射,中医吻合度较高的模型为手术诱导法,综合中西医吻合度及优缺点,较为理想的T2DM合并高血压动物模型为手术诱导法中的两肾一夹(2K1C)法的基础上再运用高脂高糖膳食联合STZ注射,但以上模型均缺乏中医特色,评价指标特异性差。该研究发现现有T2DM合并高血压动物模型缺乏病证结合模型,原因可能与动物宏观信息的中医证候辨识与归属问题有关。对此提出了探索和完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标准,精准判断T2DM合并高血压动物模型各证候病理特征的模拟程度,从而建立理想的T2DM合并高血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模拟人体该共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T2DM的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方案提供理想的研究手段,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预防及其并发症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共患病的基础证候模型上取得突破并推广,有望为中医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共病;糖尿病;高血压;动物模型;中西医   
      22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71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据最新报道,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基于“喉肾相关”理论,提出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为中医药防治IgAN提供科学依据。
      李凡, 王宏安, 南赫, 何鸣宇, 崔成姬, 王银萍, 刘禹彤, 张守琳
      2025, 31(7): 237-2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91
      摘要: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可将其归属于“虚劳”“血尿”“水肿”等范畴,传统认为病位在肾,与肺肝脾等密切相关。而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认为“肾虚脾亏是IgAN发病之本,而咽喉是发病之源”,提出“喉肾相关”理论,以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治疗IgAN,疗效显著。研究表明IgAN与黏膜免疫防御功能密切相关,IgAN患者常因黏膜感染而诱发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而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是黏膜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PIgR缺乏导致IgA分子积聚于黏膜固有层,大量进入血液循环,最终沉积于肾脏引起肾损伤,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1型(CR1)存在于红细胞及肾小球上,具有抑制B细胞活化、分化、清除免疫复合物及抑制补体系统过度激活等作用,因此通过PIgR-CR1介导的“黏膜-肾轴”调控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将是防治IgAN的重要靶点。该文基于“喉肾相关”理论,探析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通过调控PIgR-CR1介导的“黏膜-肾轴”进而防治IgAN的作用与分子机制,为中医药基于“喉肾相关”理论防治IgAN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及科学依据。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黏膜-肾轴;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补体受体1型(CR1);补肾健脾;解毒利咽   
      14
      |
      3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512580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系统梳理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分析研究特征和结局指标,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证据支持。
      邓亚胜, 毛兰芳, 林江, 范燕萍, 李汶玥, 刘永辉, 倪召兵, 余金钟
      2025, 31(7): 245-2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716
      摘要:系统梳理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分析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研究特征和结局指标,以期为后续开展中医药干预UC的RCT设计提供参考,为中医药在UC中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支持。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21年1月至2024年8月中医药治疗UC的RCT,评估偏倚风险,定性分析结局指标。最终纳入555篇RCT,样本量44 853例,样本量最大为218例,最小为28例,多集中在60~100例;386篇RCT明确报告了中医证型,排序前3的分别是大肠湿热证(31.05%)、脾肾阳虚证(12.47%)及脾虚湿蕴证(9.17%);干预措施使用频数由高到低包括内服中药复方/制剂(64.5%)、中药复方/制剂保留灌肠(18.2%)、内服中药复方/制剂+中医外治(5.95%)、中医外治(4.86%)等;治疗疗程多集中在4~8周(64.86%),61篇(10.99%)研究报告了随访时间;共使用了157种结局指标,使用频数3 460次,分属6个指标域:中医证候/症状(346次,10%)、症状/体征(541次,15.64%)、理化检查(2 119次,61.24%)、生活质量(107次,3.09%)、远期预后(61次,1.76%)、安全性事件(284次,8.21%)。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UC的结局指标面临样本量计算缺乏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欠规范、试验方案的设计与注册缺失、盲法与分配隐藏不足、干预措施的依从性、替代指标与终点指标选择不平衡、结局指标测量时点不统一以及设计待规范、伦理与安全性问题的局限性。建议未来应积极构建一套涵盖中医证型的标准化分类、明确的疗效评价指标、关键的终点指标及合理的测量时点,同时强调对远期预后影响的追踪、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评估及经济学效益考量的UC核心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核心指标;研究现状   
      21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1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本草考证

    • 经典名方中冬葵子的本草考证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冬葵子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
      陈冬雪, 刘一波, 于洋洋, 吕国帅, 吴慧丽, 韩新乐, 谭悦, 李旻辉, 詹志来
      2025, 31(7): 252-26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8
      摘要: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农学、文学等方面典籍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冬葵子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有冬葵子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神农本草经》始以“冬葵子”为正名,为历代所沿用,尚有葵菜子、滑菜、葵子等别名。通过基原考证可知,葵菜为古代冬葵子主流基原植物,即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var. crispa,而同科植物蜀葵Alcea rosea 和锦葵M. cathayensis亦有使用,近代以来将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的种子冒充冬葵子入药,而历代主流的冬葵M. verticillata var. crispa的种子则较少入药,且苘麻子自唐代《新修本草》收录以来自古为另一功效有别的药材,因明清以来葵菜种植日趋减少,而苘麻则较为常见,易取易得,加之两者种子形态相似而混淆,应予以纠正。另外,冬葵的果实为蒙古族习用药材“冬葵果”,与中医传统种子入药有别。葵菜作为历史上重要菜蔬,曾广泛栽培,宋以后逐渐萎缩,现主产于南方诸省。冬葵子的品质评价则以身干、子粒饱满、色灰褐、无泥、无杂质者的为佳。采收一般在秋冬两季,晒干后打种,筛除果皮及杂质,捣碎,或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使用。其性味“甘、寒、滑”,以滑肠通便、利尿、下乳、消除肿胀为主要功效;苘麻子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湿、退翳,较冬葵子而言,功效差异较大。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所用冬葵子药材应采用冬葵M. verticillata var. crispa 为药用基原,按经典名方中药物炮制要求选取相应的炮制方法,未明确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冬葵子;苘麻子;基原;产地与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本草考证   
      23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0522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综述

    • 据最新研究报道,中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王晓娅, 刘昊飞, 刘向哲
      2025, 31(7): 265-27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29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缺氧和营养缺乏。血管新生,即在已有血管基础上形成新的血管网络,对于增加脑组织缺血区域的血流量、恢复血供和氧供、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复杂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信号通路等,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调节通路,不仅在抗细胞凋亡和促细胞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着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和存活等过程,还深度参与调控血管新生的过程。中药对治疗脑卒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独特优势,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血管新生,该文以PI3K/Akt信号通路为研究切入点,从调控微小RNA(miRNA)、内皮祖细胞(EPCs)、细胞凋亡、通路上游促血管生成因子及下游靶分子方面深入探讨了中药单体活性成分、提取物、衍生物、药对和中药复方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并详细阐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旨在揭示中药如何通过这一关键信号通路,发挥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潜在效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缺血性脑卒中;中药;血管新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7
      |
      12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5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黄连解毒汤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综述,黄连解毒汤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新思路。
      李多静, 邢永发, 王保和
      2025, 31(7): 275-28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101
      摘要:黄连解毒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该文对该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及研究进行了综述。现代研究显示,黄连解毒汤富含生物碱类、黄酮类、苷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机制方面,黄连解毒汤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抗菌、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细胞紊乱、改善铁代谢紊乱、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抗肿瘤、改善脑缺血、减轻肝损伤的作用,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的治疗特点,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如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的应用,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等,揭示了黄连解毒汤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然而,黄连解毒汤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深入探究其复杂药理作用机制、评估不同疾病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未来应加强整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中医药理论,深入研究其复杂药理作用机制,以期为黄连解毒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物质基础;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机制;综述   
      24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044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心血管疾病治疗新突破:自噬机制与中药干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赵依婷, 秦合伟, 魏霞
      2025, 31(7): 284-29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37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的非感染类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死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自噬作为细胞的一种程序性死亡方式,已被证明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有关,是中医药临床干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靶点之一。自噬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其具体作用主要取决于自噬程度和疾病病理发展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中药可以通过直接调控自噬或在自噬的调控下与氧化应激、炎症、凋亡相互影响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多靶点、多组分且不良反应少的独特优势。该文通过对近年来自噬在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中药有效成分、中成药和中药复方干预自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关键词:自噬;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综述   
      29
      |
      9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55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药食同源保肝中药的抗炎抗氧化作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19种“药食同源”中药具有保肝作用,通过抗炎、抗氧化等机制发挥作用,为肝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赵静涵, 朱正望, 王琳琳, 朱平生, 苗明三
      2025, 31(7): 293-3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12
      摘要:肝脏与炎症和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炎症是身体的先天防御系统,用于清除有害刺激并参与肝脏伤口愈合反应。氧化应激与炎症途径的激活有关,持续的炎症和相应的再生伤口愈合反应可诱导纤维化、肝硬化,发展至终末期肝病或肝细胞癌,最终导致死亡。部分“药食同源”中药已有效应用于临床,显示出保护肝脏的能力。该文综述了肝脏与氧化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并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新世纪第五版《中药学》为依据对110味“药食同源”中药进行整理,结果发现木瓜、甘草、决明子、余甘子、沙棘、枣、金银花、生姜、栀子、桔梗、荷叶、蒲公英、芦根、蜂蜜、山银花、黄芪、灵芝、天麻、杜仲叶19味中药被明确记载具有保肝作用。保肝机制以抗炎、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为主,部分中药还可通过抑制肝炎病毒、肝癌细胞生长,调节胆汁酸代谢发挥肝保护作用。此外重点分析其通过抗氧化、抗炎作用实现保肝作用的动物实验生物学机制,发现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为“药食同源”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策略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药食同源;肝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23
      |
      11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22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最新研究发现,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在线粒体自噬及糖尿病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调控该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显著疗效。
      刘润生, 张晓东, 李昭晴, 王静, 张婧璐, 金丽霞
      2025, 31(7): 302-3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97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肾脏病之一,其成因多复杂,极易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目前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具有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生理功能,这些高度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均依赖于线粒体所提供的能量支持,线粒体功能异常是造成肾脏损伤的关键因素,而线粒体稳态失衡是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的重要环节,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伴随着肾脏细胞中线粒体稳态的失衡,线粒体自噬作为调控线粒体稳态的手段,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而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是调控线粒体自噬最为经典的途径之一,目前研究发现有些药物能通过调控PINK1/Parkin信号通路,靶向调节肾脏细胞线粒体稳态以发挥肾保护作用。特别是中医药调控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机制对于早期及中期的糖尿病肾病影响显著。该文从PINK1/Parkin通路出发探讨PINK1/Parkin通路在线粒体自噬及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对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同时探究中西医调控PINK1/Parkin介导线粒体自噬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旨在从PINK1/Parkin调控线粒体自噬角度为中西医防治糖尿病肾病拓宽思路。  
      关键词:中西医;糖尿病肾病(DKD);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2
      |
      8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64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黄葵胶囊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黄葵胶囊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疗效,通过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机制保护肾脏功能,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新解决方案。
      罗佳, 蒋背乐, 贺秋香, 陆世龙
      2025, 31(7): 314-32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94
      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高血糖所致的肾脏疾病,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的高发,DKD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DKD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DKD的发病与氧化应激、炎症、肾脏纤维化、线粒体自噬活性下降等机制相关,在多种复杂的机制下发展而成。中医上认为DKD的发病与“湿热”二字息息相关,因此,在临证用药时需把握好清热利湿这一治疗大法。黄葵胶囊(HKC)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因其对DKD的独特疗效,HKC常常被应用于DKD的治疗当中。HKC借助多种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过程在DKD的治疗上发挥作用,在多项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其治疗DKD的具体机制包括增加线粒体自噬、减少线粒体损伤、减轻肾脏纤维化、控制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等,能够实现减少肾脏损伤、促进肾功能的目的。多项的临床研究也验证了单独应用HKC即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肾脏纤维化、降低尿蛋白等方式发挥肾脏保护功能。由于DKD并非单一出现肾功能的损伤,往往伴有血压、血脂、血液循环、机体免疫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将HKC与其他药物进行联用,往往能收获更加全面的效果,提高各种药物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降压、降脂、改善血管循环、抑制免疫、抗氧化应激等药物与HKC的联用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除此之外,HKC在临床上还常常与其他中成药联合使用。HKC在DKD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包括对于HKC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研究较为缺乏,在与某类药物联用时药物品种较为单一,这些问题值得加以关注。最后,还需要关注HKC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障碍问题,让HKC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应用,也更好地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黄葵胶囊;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应用进展   
      22
      |
      1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667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 黄芩有效成分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据最新研究报道,中医药黄芩成分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为防治提供新思路。
      杜健强, 秦文秀, 殷雪松, 赵丹, 潘志铖, 张起, 古恩鹏
      2025, 31(7): 325-3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003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OP)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因诸多不良反应导致应用受限。因此,探索并制定更加有效、安全的策略来预防和治疗OP成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OP的临床疗效及优势逐渐被大众认可。随着OP防治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发现,中药黄芩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OPG/RANKL/RANK)、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相关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或抑制骨吸收,从而治疗OP。但是目前黄芩有效成分治疗OP的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导致学者无法对其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认识。因此,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晰黄芩有效成分治疗OP的现存机制,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为中医药防治OP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黄芩;有效成分;骨代谢;信号通路   
      20
      |
      7
      |
      0
      <HTML>
      <印刷PDF><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231049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06
    0